時間:2023-10-10 15:56: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變交際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的人之間的交際”。國內學者賈玉新(1997:23)的定義更為簡單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梢?,跨文化交際最顯著的特征是持不同語言的交際者之間的“不同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簡而言之,就是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既有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也存在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1、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1)、詞匯隱含的文化差異,中西文化差異表現在語言系統上,可以體現在不同層面上,但詞匯作為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是整個語言系統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廣泛地反映文化差異。論文大全。事實上,詞匯隱含的文化意義往往隨著文化、時間和個人經歷的不同而變化;同一詞匯會由于不同的文化環境而表現出不同的意義。論文大全。如:“西風”與“west wind”而言,這兩詞是漢英兩種語言中的對應詞,但所涵蓋的文化概念卻完全不同。在漢語文化中,“西風”指“秋風”,還喻指一種勢力或傾向,《紅樓夢》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西風有時甚至是破壞者:“昨夜西風過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王安石《殘菊》)??磥?,“西風”在中國是不受歡迎的,與英語west wind 的內涵截然相反,對英國人來說,“西風”是溫暖的春風,生命的催生劑,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英國詩歌中有許多贊美西風的詩句,其中最著名當數雪萊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西風頌》(ode wind),在詩的最后,詩人名傳千古的佳句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
O, wind,
If wintercomes, can spring be for behind?
(2)、用語表現出的文化差異。用語表現出的文化差異可以反映在許多方面。學生由于缺乏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英語的會話規則知之甚少,從而出現語篇運用失誤。筆者曾觀察如下一幕:一名外教邀請一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做一次五分鐘的教學示范,該生面對同學,說了如下一段“開場白”:
“Ladies and gentlemen,at fist I’d like to say, Miss Flora,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chance to stand here. Then I’ll tell my classmates,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listening to me. Now I am feeling excited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to give an English class. I’m feeling nervous because I’m not sure whether Ican give you a satisfying class. If I can’t, I’ll say I’m sorry to waste yourtime.”
可以想象這位外籍教師當時對這段語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國友人邀請一位中國學者到家中吃飯,這位學者在電話中不停地說“thank you。”最后還加上一句“I will try to come.”這使得這位美國友人十分納悶,并感到不知所措,因為他不知這位學者到底是來還是不來。
2、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間的文化差異不僅僅反映在語言交際上而且反映在非語言交際上。所謂非語言交際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交際行為,它是不依附語言代碼而進行的交際,在人類交際中起著語言代碼無法替代的作用[3]。同語言交際一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尤其是女性,在表達情感方面一般都比較含蓄委婉。即使中國女性在微笑時,也常常“笑不露齒”或“掩面而笑。”而美國人則截然不同,相反,他們情感外露,喜怒哀樂往往表露無遺。又如,美國人伸舌頭表示對對方的蔑視和挑釁,而中國人伸舌頭是一種自知失禮或失言表示尷尬的方式;再如,美國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的數目是“二”,而中國人做出同樣的手勢表示的數目卻是“八”。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ds,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語言和文化,這種語言和文化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3]。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如果交際雙方不注重彼此間的這種文化差異,交際時必然會有文化的不同而產生誤解,導致語用失誤,使彼此間的交流產生雜障礙。
1、文化差異會引起交際中的語用失誤。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會帶來語言使用上的差異。若不了解文化差異,就會出現語用失誤,鬧出笑話甚至不快。讓我們來分析以下兩個例子:
(1)、田惠中笑迷迷地舉起祝酒:“來,來。今天各位光臨寒舍,蓬蓽生輝。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麗的夫人……”
“去,去,去”!章淑嫻揚著手,那樣象轟一只蒼蠅。“……再就是,我們美麗的密斯林遠道而來。”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論文大全。” 密斯林又笑又搖頭(諶容《散淡的人》)。
(2)、Philip Said:“Oh, Lucy, you are more charmingeach passing week. I guess no one can help loving you when they see you.”
(菲利普說“露西,你真是越發動人了。我想每個人看到你時,都會情不自禁愛上你。”)
Miss JohnsonSmiled: “Thank you,Philip, Thank you.”(約瀚遜小姐笑著說:“謝謝,菲利普,謝謝你的夸獎。”)
在例(1)中,中國女士章淑嫻被男士夸“美麗”反應很強烈,用了幾個“去”。而例(2)中,西方女士露西面對男士的稱贊,欣然接受,視夸獎為一種禮貌的表示。這種對稱贊行為的回應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點的差異。若用中國對稱贊行為的回應方式去對待外國人,后果不堪設想。
2、文化差異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信息差。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存在著差異,賦予語言不同的含義,如果不加了解,勢必造成交際中的信息差。如:“girl friend/boy friend”與漢語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內涵不同。英語文化中以“girl friend/boy friend”相稱,其內涵與性關系有關,而漢文化中男女朋友則專指結婚前的戀愛關系,二者沒有性關系;“Valentine’s Day”(情人節)在英語文化中是指將信、卡片或禮物作為愛情的象征贈給異性朋友以表示傾慕的節日,而在漢文化中“情人”卻專指配偶以外的異性;“single parent”(單親)在英美文化指單身父親或單身母親,意味著未婚或離異,漢文化中則指離婚或喪偶的一方;“love child”(私生子)在英語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意在社會上公開自己的身世,將孩子稱為“love child”顯示了英美對其的理解和寬容,在漢語中“私生子”卻反映了其與漢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視。
三、結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表達又靠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各民族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多,包容多元文化標準是大勢所趨。如果與外國人或赴外國學習工作,就要了解對方的文化,努力做到“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鄉隨俗)。
參考文獻:
[1] Samovar, Larry A. et al. 1998.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ition).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 熊金才非語言代碼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
論文摘要: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占整個交際過程的70%。非語言交際是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它對語言交際具有輔助作用;此外,了解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上的差異也能提高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在對跨文化交際過程的研究中,人們往往只側重于語言的內容,而忽視了交際過程中的非語言行為。其實,意義不僅通過話語和語言,也通過非語言交際體系來傳遞。這些非語言交 際體系包括人的身體語言、目光接觸、體距、服飾、觸摸和身體氣味等,它們在人們面對面交際中伴隨著語言為來幫助傳遞信息,他們在成功交際中的重要性已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誡如 David Abercrombie所說:“我們用發音器 官說話,但我們整個身體交談”。薩莫瓦認為:“絕大多數交際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砥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它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人們的行為構成了非語言交流的各個部分。由此可見,交際能力是由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兩部分組成,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交際過程。
1.非語言交際的范圍
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流大致包括身勢(bodylanguage)、時間與空間安排(spatial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s)等方面。身勢語又包括目視表情(faeial expression)、姿態(posture)、手勢(gesture)、眼神(oculesics)、接觸(contact) 等。
1.1身體行為
身體行為莊溝通 中有著舉足輕重 的作用,同樣 的動作、手勢、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有完全不 同的理解。以下是幾種分類:
1.1.1目光
與面部表情:在人際交往中。面部表情能真實地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情感及其心理活動與變化。表情包括臉色的變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眉、鼻、嘴等動作其所傳達的信息要比語言來得巧妙、豐富,而且復雜得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習俗對眼神的運用也有差異。英美人交談時,雙方正視對方,在他們看來,這是正直 與誠實的標志 。英美人 有句格言 :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i e eyes.( 要相信不敢直視你 的人)與他人交談或向他人打招呼時,應目視對方.如果不看著對 方,會被認為是羞怯 、缺乏信心或不尊重他人。目光注視對方,應自然、穩重、柔和,不能死盯住對方某部位,或不停地在列療身上上下打量,這是對人很不禮貌的行為。如,在美國,一般情況下。男士是不能盯著女士看的;日本人對話時,目光要落在對方的頸部.四目相視是失禮的;阿拉伯民族認為,不論與誰說話,都應看著對方、中國人在交談時,雙方不一定要不時地正視對方,甚至有的人還有意避免不斷的目光接觸,以示謙恭,服從或尊敬 。
1.1.2體態語
體態語指傳遞交際信息的表情和動作。英語中有 bodylanguagebodv movelllen!s,漢語有體態語、身體語言等。體態語和有聲語言一樣也是文化的載體,在跨文化交際中會因文化差異而引起誤解。表達意義相同的體態語因中英文化的差異而有所差別。例如,在中國和其他很多國家,總是“搖頭不算點頭算”,但在尼泊爾,保加利亞 和希臘等國卻恰恰相反.璉“點頭不算搖頭算”。印度人則以搖頭或歪頭表“同意接受”。英語國家的“OK”手勢已為中國人所熟悉,但文化不同,其意思也大相徑庭在美國及歐洲廣泛使用于各種場合,表示“好”或“是”,但一位西方商人和日本商人談判結束之后,在簽訂合同時向對方作了OK手勢后.卻發現日本商人的態度突然變了。在西方人看來,OK表示“很高興我們談成了這筆交易”,但日本人卻理解為“他在向我們提出要錢的暗”;因為在 日本,OK手勢就像硬幣形狀一樣,表示“錢”的意思。法國人理解 OK手勢為“零”或“不值錢”,在德國和巴西等國,這一手勢是非常粗魯的,甚至是侮 辱性的。在跨文化交際中,同一動作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義,有時甚至是截然相反或對的。例如:中國人在對人 講話 時,為了防止唾沫外濺或 口臭,用 手捂住嘴,英語國家的人就誤以為他們在說謊話。中國人認為女子拿杯子時小指彎曲很優雅,英語 國家的人則認為這有點故作優雅,是表示我不想弄手、不能亂摸東西 的意思。有些體態語則是英語文化中所獨有的。如英語國家的人用不斷轉動手上戒指的動作,表示情緒緊張或不安。英、美、加等國家的人是面對開過來的汽車,右手握拳,拇指翹起向右肩后晃動。這些行為在漢語中是沒有的。所以在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應明確各種非語言行為的確切涵義,有利于順利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身體行為還包括交談者之間的距離。在美國和大多數北歐國家。人們相互之間交談的距離是 18—36英寸。而親密朋友 之間交談 的距離是 6~18英 寸,拉丁美洲人之 間交談 的平均距離則是 6—18英寸, 這個距離對非拉 丁美洲血統的美 國人來說是關系密切的表 現,因此美國人認為拉丁人熱情沖動,傲慢專橫,辦事性急:而拉丁人則認為美國人冷漠無情,漠不關心,性格孤僻。事實上,在拉丁美洲人看來,觸摸是一種“談話”的方式,見面時拉丁人觸摸表示問候“喂”或作為一種請求的方式,如“我能和你談~談嗎?”。在拉美國家里,婦女見面要相互觸摸 、親吻和熱烈擁抱,男子也是如此,然而非拉美 的男性和女性幾乎從來不像拉丁人那樣相互觸摸,初次見面時,只是相互點一點頭或輕輕握一下手。由于文化差異,非語言行為表達不盡相同,同一個動作或行為會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為不同的信號和不同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際中,由非語言行為引起的誤解屢見不鮮,這種誤解甚至會造成溝通受阻,談判失敗,合作受挫。由此可見,對對方文化有所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身體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也可見一斑。
1.2時間、空間安排
英美人把時間看作一種可以人為地進行切分或組合的具有實體性(tangibility)的東西。英美人習慣于一個單位時間內只做一件事,因此特講究計劃的周密性。社交活動中,提前預約被視為必要的禮貌行為。與英美人打交道.守時至關重要一例如你在美國念書,不按時交付作業,教授可能因此降低你的作業分數,甚至拒絕批改你的作業。與外商打交道,能否遵守期限,更為重要,因為它關系到團體或個人的信譽與利益.有時還牽涉到法律責任。時間、空間安排就是社交規范的無聲的語言,如在中國文化中,主為“上”,為“先”,為 “正”,副為 “下”,為“后”,為“偏”,主要人物通常走在人群 的前面,坐在最前排居中,宣布開會后第一個發表講話,其他人依職務或重要性依次向后排。但中國的座次安排有時與國際慣例不相符,如中國文化中.普遍認為“左為上:’?!坝覟橄隆?,男左女右就是歷史傳統中男尊女卑的遺風,但通常的國際慣例卻是“以右為上”,其他還有“居中為上”,“前排為上”,“面門為上”等,因此在談判廳,通常使用橫桌,客人面門為上,主人背門為下,首席談判手居中,如有翻譯,翻譯居主談右側以示尊重,其他人依重要性依次向兩邊排列。用汽車接送客人也是交往中極常見的活動,汽車中座次的安排同樣體現著對客人的體貼關心和尊重。以雙排五座小車為例,通常副駕駛座因其遇到事故時危險系數相對較高通常屬于保鏢或秘書,而客人通常坐在最安全的后排司機對角線位置。如果是私家車.主人親自接送的話.副駕駛位不能空著,因為這是對主人的不敬.把他 當司機看待。
2.非語言交際與跨文化交際
非語言交際系統和語言交際系統,都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產物。不同文化中的非語言交際系統也不一致。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到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文化和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行為都是代代相傳和后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歷史和文化積淀而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非語言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值得注意的是,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比語言行為的差異所引起的文化沖突還要嚴重,因為非語言行為一般是情感、情緒和態度的表露。然而,許多人以為,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掌握的交際工具只是語言.他們比較注意語言交際行為的正確性、合適性和可接受性,卻易忽視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的文化差異及其影響,結果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頻頻發生。其實,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行為比語言交際行為所起的交際作用更大,在語言交際發生障礙時其代替、維持甚至挽救交際的作用則更不可低估。因此,學習者在把英語當作外語或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要同時關注語言和非語言交際體系,因為在面對面的 口語交際中,它們是同時發生的。但是學習非語言交際體系并不容易,因為非語言交際所體現的文化是如此之多,文化學習的障礙很多情況下是非語言的而不是語言的。
總之,非語言行為與文化有著非常密切 的關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僅要求語言得體,而且要求非語言行為的得體,以達到正常的交目的,而“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入門問諱”則是跨文化交流的基原則。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的內涵
文化大師霍夫斯坦特對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這種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為他們向來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文化差異即是指因地區異同,各地區人們所特有的文化異同而產生的差異。而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實際上是語言的交融及文化整合過程。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可以盡可能避免跨文化交際失誤,消除國際交流中的誤解,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從稱謂用語文化差異、問候語文化差異、社交禮儀差異、價值觀等方面解析了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影響的表現
1、稱謂用語文化差異
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正確運用稱呼語,關系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與否。在西方家庭中,子女可以直接稱呼父母的名字。而且英美命名文化還有一種習俗,用祖父母或父母的名字給孩子命名,以表記念。西方人中還有少數人用名人的名字給自己的孩子命名,也不會引起麻煩,反而引以為豪。而在中國,子女不能叫父母的名字, 而且忌諱晚輩的名字與長輩的相同,或者有同音字、諧音字也不行。這樣起名,會被認為是不尊敬長輩的行為。至于使用偉人、名人的名字的更為少見,人們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在西方,公司里,不論你的職務高低,都可以直呼上司的名字。只有少數官銜可作稱呼語,不像漢語用頭銜稱呼那樣的普遍。例如:President(總統)、Governor(州長、總督)、Ambassador(大使)、Minister(部長)、Mayor(市長)等。但是在中國,,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下屬稱呼上司時,通常要帶上官銜。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重視個性與平等,不太重視等級和權威。西方哲學家也講究個體本位文化。認為每個人都有他的自然權利、平等權利和自由權利,很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觀點是和他們的經濟特點相關的。在西方,陌生人第一次見面稱呼對方時,就直呼其名。這一點,與中國文化的特點情況正好相悖。“中國文化以群體為中心,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適當地位和適當的生活方式”。這是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強調社會和集體精神,崇尚相互依存,而非相互獨立。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里, “長幼有序,貴賤分明”等傳統禮儀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稱呼有著嚴格的區別。如果把西方的稱呼模式用在中國人身上,就會被認為是不合乎情理,沒有教養的。
2、問候語文化差異
西方人見面時,彼此問候語通常為: “Hello, how are you? “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見面問候語通常為:“你去哪里?你吃飯了嗎?”中國人的問候語讓西方人覺得很詫異。而在中國文化中的問候語“你去哪里?”,這只是中國人見面彼此打招呼的一種方式,,即使對方答非所問也不會計較,只是一個表示友好和禮貌的問候。并不期待著一個相應真實的回答。但在西方人看來,“你去哪里?中國人有干涉別人行動自由之嫌疑?!澳愠燥埩藛幔俊?誤解為是想請對方吃飯才說這樣的話。同樣,西方人用:“How are you?”作為問候語,并不意味著他們對你的近況很關心,也只是一種表示禮貌的問候的方式。中西問候方式的功能是一樣的,但文化內涵是不一樣的。所以問候語的使用要“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3、社交禮儀上的差異
在做客的禮節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會產生理解失誤和文化碰撞。中國向來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國人向來是熱情好客的。古語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能說明這一點。主人們常常要準備豐盛的酒菜招待客人,卻先謙虛的說:“不好意思,沒有什么菜,請多見諒。”西方人聽到這話,會不太高興,既然沒什么好菜,還請啥。餐桌上,主人會不停地向客人勸酒加菜,讓客人多吃,以顯示自己熱情,根據中方的禮節,通??腿藗儗幙沙圆伙?,也要剩下一些飯菜,以表示自己已經吃飽喝足。當我們去朋友家做客時,可以預約,也可以不邀而至,一般都不會空手而去,帶上準備的禮物。但是去西方人家里做客時,一定要提前預約好時間才去。冒然前去,這是很不禮貌的,受訪者甚至會拒絕會晤。去做客時,在到達的時間上也有講究。一般要準時到達或遲五分鐘到達比較合適,比規定的時間早去或是晚去都是不禮貌的。若有事會耽擱一會到達,一定要電話通知主人。在邀請西方人做客時,準備食物的量一般以夠吃為準,簡簡單單幾道菜就可以,不需要菜肴滿桌。也不要給客人強塞食物,勸酒夾菜的。另外,根據西方的禮節,客人應盡量吃完自己盤子里的食物,還要贊美主人準備的佳肴。如果客人送你禮物。應該當著客人的面打開并表示感謝。
由于中西各自特定文化的影響,在稱贊方面,中西方人的反應也是不同的。西方人樂于稱贊別人,當受到別人稱贊時,通常非常高興,很樂意得到贊美,并說:“Thank you;而中國人自謙被看做一種很好的美德。對待稱贊一般會說:“過獎或不敢當,做的還不夠”。當別人夸獎:“You are very beautiful”時,東方女性與西方女性對這句話的反應反差很大。西方女性通常會變現的很高興,并熱情致謝,遵循了交際原則中的一致原則;而東方女性表現的非常含蓄,謙虛推辭,遵循了謙虛和諧的原則。
4、價值觀方面的差異
中國有句成語叫“入鄉隨俗”。西方翻譯為:“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意思是去一個地方要了解一個地方的禁忌。否則冒犯了別人,而自己卻全然不知。東、西方語言中都存在著大量的禁忌語和委婉語。這些語言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在遵循禮貌原則基礎上約定俗成的產物,因此學習外語者不能忽略它們。比如東、西方的文化中,一個“老”字可引起人們截然不同的反應。在中國,“老”代表著一種尊重和認可,表示此人很有經驗、資歷深厚或德高望重。比如“老師,老師傅,老醫生,老先生,張老”等。而在西方,“老”常常是比較忌諱說的詞,西方老人都忌諱“老”、怕“老”。美國的老人都不愿意被稱為old people。人們常用委婉語senior people(年長的公民)來稱呼他們。
三、結論
文化一詞,雖然釋義一樣。但在中西方國家里,文化更多的表現為差異。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因為“不同的文化在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社會規范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比藗兊难孕信e止都受著本國文化的制約。所以,要想正確地有效地交流,得體的運用語言,彼此了解對方的差異和文化特點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顧嘉祖,陸晟.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方文化;差異
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方式及產物,本身就具有很多超地域和超時代的共通性。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以及交通、通訊、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趨頻繁,其規模之大、范圍之廣、速度之快及影響之深為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不同文化間的共性增多、差異減少將是必然的大趨勢。怎樣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避免因思維方式、價值觀以及民族信仰的不同而造成理解的困難乃至失誤,是語言工作者應該高度重視的,要求語言工作者對源語言和目的語都有較廣的知識面和較深的文化底蘊。
文化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種歷史進程反映人類的文明程度;是一種社會現象反映社會的發展情況;是一種生活方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是一種民族現象,反映民族的獨特風格。在對文化的理解過程中,我們應該立足本國文化并穿梭于他國文化,爭取做到“雙面手”甚至“多面手”。
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1.語言差異
語言常常被認為是映射文化的一面鏡子,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存在著差異;同一種語言在意思上和表達上也存在巨大的差異;語言本身可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制度。如果在國際上語言使用不恰當,就會造成歧義,引起誤解。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字由friendlies更名為FUWA,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一,在其發音上,friendlies與friendless(沒有朋友)發音雷同容易造成誤解;其二,在單詞讀音上會認為friendlies=friend(朋友)+Lies(撒謊)會產生歧義。
2.思考方式
英語注重運用各種具體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這些句子組織嚴密,層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來了,春還會遠嗎?)一見到if,兩句間的邏輯關系便一目了然。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亂,概念、判斷、推理不嚴密,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從外表不易看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些差異反映了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視邏輯思維,而漢民族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
3.價值觀差異
價值觀念的不同表現在人們對時間觀念的差異方面。中國文化認為冬去舂來,周而復始,晝夜更迭,季節交替,是一種環形的運動狀態,總體上有時間充裕感,做事慢慢來,因此常常向后看,立足于歷史。語言中許多都是慢字當頭:慢走,慢用,慢慢欣賞,慢慢來等等。中國人總是與過去的老朋友保持長久的聯系,認為老朋友是他過去的歷史人脈,中國文化中還有一種傾向,相信輪回,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認為這輩人可以為下輩人積德行善。
西方文化認為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吞噬者,它是一種線性單項持續運動,根據猶太一基督教的傳說,事件不是圓形的周而復始的運動,它是有始有終的。線性使西方人總覺得時間一去不復返因而有著強烈的緊缺意識。這種緊缺意識使西方人凡事向前看,一切著眼于未來,他們的意識中多是展望未來,認為“如果我們做事就過去和現在進行爭論的話,那我們就沒有未來了?!?/p>
4.個人隱私差異
對西方人來說,他們從不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make?Are you married?等談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家庭情況等個人隱私問題,以示對對方的尊敬。西方人寒暄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但漢語里的寒暄有時還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如“你今天氣色不好,生病了嗎?”“好久不見,你又長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比粑鞣饺寺牭侥阏f:“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等話語,即使彼此間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難以回答,因這是不禮貌的。而中國人見面三分熟,在半小時內,對方的家庭情況、個人狀況便了解得清清楚楚。這又是雙方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愿讓別人干預。而中國人千百年來住在一個村莊里,離得近,接觸得多,個人生活或私事很難不被人知道或干預。再加上中國人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認為個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體的事,故而他們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苫辣,別人也愿坦誠相告。
5.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差異
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的民族里,它的文化意義是不同的。例如:“牛”和“cow”?!芭!痹谖鞣降母拍罾铮潜仨氃谥魅说倪汉嚷曋凶隹嗔Φ?,因此常常比喻人的笨拙。如“COW”有“肥胖者、難看”的意思,“calf”有“呆頭呆腦的年輕人”意思。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從戰國起就發明了“牛犁”,大大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傳統的“農耕”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因此便有了“牛勁”、“牛氣”、“牛性”等等?!芭!痹谥袊搜壑邢笳髦趧??!袄宵S?!北扔髑谇趹挥媹蟪?,埋頭苦干的人?!袄宵S牛精神”指甘愿自我犧牲奉獻的人的思想品質。“?!币蚕笳髦虉叹箨?。像歇后語“過了河的牛尾巴――拉也不回頭”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6.風俗習慣差異
各國不同的風俗習慣必然造成文化意義的不同。風俗習慣是某個地域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涉及范圍很廣,包括該民族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等方面。
以中西方顏色習俗為例?!凹t”,它的理性義是“像鮮血一樣的顏色”。在漢語中,它是“成功\順利\喜慶”的顏色。而英語中的“紅”則恰好相反,一般多表示“危險,憤怒,極端和犯罪”,如“red alert”紅色警報,“red flag”危險的信號燈。四川牌的榨菜因為在包裝上印有“紅旗”,銷售受到了阻滯,而中國的著名喜劇“紅燈記”如直譯為“The Red Lantern”,那么西方讀者一定會大惑不解,因為國外的“red lantern”是妓院的意思。
【關鍵詞】中西文化 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隨著信息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碰撞在一起,并且相互滲透融合。而不同國家的人民也紛紛走出國門,體驗不同的文化差異帶來的新奇與快樂。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不同文化的碰撞除了帶來新奇的感受,也帶來了文化上的沖突。所以,了解各種文化之間的文化,避免文化沖突,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就從中西方文化差異上談談跨文化交際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交往原則和交往模式的差異
在東西方跨文化交際中,最典型的差異就是中國的集體主義觀念和西方的個人主義觀念。在中國,人們對于集體有著非常強的歸屬感,一切交際活動都從此出發,中國文化向來也都是將家、國、天下放在首要位置,在危難時刻,個人甚至能夠為了集體犧牲一切。但是西方的每個人都認定自身的唯一性和特殊性,交際的出發點也是個體本位,強調個人潛力、個人利益和個人目標。西方文化極力維護個人財產利益,鼓勵人與人相互競爭。
在中國,人際交往中具有強烈的表面性,重視“面子”,衡量人際關系的標準是“不分彼此”,“同甘共苦”是傳統美德,屬于情感類的交往方式。而在西方,人們交往時更看中實用性,只要有利益需求就是朋友,人與人交往時,提倡AA制,公私分明,而且,西方人極其注重個人隱私,屬于“工具類”交往方式。
二、交際時間取向的差異
交際時間的差異是指雙方的時間觀念不同。中國人的祖先在土地上年復一年的重復著勞動,使得大部分的中國人都養成了重視過程的思維模式。而西方人則對時間的順序有著偏執的強調。舉個例子,在寫信這件生活小事上,中國人習慣將地址寫在前面,而且按照屬于與被屬于的關系從大到小排列,收件人姓名寫在后面;但是在西方恰恰相反,需要將收件人姓名寫在前面,地址按照屬于與被屬于的關系從小到大排列。
中國人做事喜歡尋根究底,并且對過去的事物懷有強烈的尊敬與懷念,喜歡從已經過去的事情中尋找教訓與方法,尊崇祖先與老人。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道家文化與儒家文化也都追崇尊重傳統、回歸自然。這種文化現象使中國人形成了追求統一、穩定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從一方面上講,也有消極的意味,會導致辦事效率低下。西方人對于時間始終有一種緊迫感,認為人可以征服自然,奮斗就能改變命運,變革就意味著進步。這種觀念也使得西方人極少看中舊事物。比如在中國,“老”象征著智慧、資歷和權威,在西方,“老”就表示體力與能力的衰弱。
中國人的時間觀念缺乏緊迫感,萬事“慢慢來”,體現在具體交際上就是很少提前預約、遲到等,“急”在中國人眼里是一種毛病。西方人對時間看得很重,往往會對有限的時間做出緊密的安排,做到時間效益的最大化,社會、生活都要按照時間準確執行,遲到會被看成不守信的表現。
總的來講,西方人的時間關鍵具有計劃性、辦事效率高等優點,中國人的時間觀念靈活性強,并且具有自由性。
三、交際語言的差異
交際語言的差異是跨文化交際中最直接最明顯的差異。不同的語言對于相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和表達風格。比如在口語交際方面,西方人非常直接,中國人往往含蓄地表達自身的愿望,利用環境分為對交際信息進行補充是中國人的特長。這種交際口語的差異是中西方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生活氛圍造就的。中國人注重集體,時間久了相互之間就能產生默契,往往不用說話就能被對方得知想要表達的內容,并且歷史上許多政治運動也使得中國人相信“禍從口出”“言多必失”;而在西方,無論在什么場合,交流都是直奔主題。
在書面交際方面,漢語崇尚含蓄與意境,往往會多出一種言外之意,屬于意合語言,在使用時,多種修辭手法和句式運用使得邏輯關系被隱藏起來,整體上有很強的模糊性和多樣性。西方語言則以句式的結構嚴謹、邏輯性強著稱,屬于形和語言,在使用時,多注重各類詞語在形態上的變化,主從時態分明,用嚴密的形態表現語意信息和語法范疇。
四、結束語
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了不同的交際風格,但是這種風格差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經濟、藝術、文化甚至婚姻的不斷交融,已經越來越小。在跨國文化交際中,站在對文化差異寬容和認同的立場上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才能真正實現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
【參考文獻】
[1]邵彤.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11(1):46-48.
《喜宴》講述的是遠在臺灣的父母趕赴美國參加兒子婚禮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影片男主角偉同在紐約定居十年,事業有成,與男友賽門過著幸福的同居日子。而遠在臺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偉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書一封聲稱會在美國結婚,怎料父母想赴美親眼見證兒子成家。無奈,偉同只得拉上來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藝術家葳葳 “假結婚”。父母對葳葳相當滿意,卻對偉同的草率態度不滿,為讓父母滿意盡快返回臺北,偉同猶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渾身解
數。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斷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臺日期一次次推遲,令他和賽門的感情亮起“紅燈”,而葳葳又意外懷上了他的孩子。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沖突問題,在復雜的電影情節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異維度理論為基礎,分析電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際問題,喚醒人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并探討如何規避跨文化交際中的碰撞、沖突問題。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異維度理論在電影《喜宴》中的體現
根據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文化差異可用五個文化維度來進行描述和比較。這五個維度分別是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權力距離、回避非確定性、剛性/柔性傾向和短期/長遠取向,(湯新煌,2006.08),它們對分析文化沖突的產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電影《喜宴》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各種差異,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異維度理論是用來衡量不同國家文化差異、價值取向的一個有效架構。
1、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和集體主義(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與組織:思維的軟件》一書中把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定義為:“在個人主義的社會中,人際關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顧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體主義的社會中,人們從一出生開始就與強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內部集團結合在一起, 而這種內部集團又對這些忠誠的成員提供終生的保護?!保℉ofstede, 1991: 51)
中國是典型的集體主義的國家,強調群體和諧、個人與集體聯系緊密,這一思維方式直接體現在中國人的婚姻觀念上。中國人在婚姻中重家庭而輕愛情,婚姻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以家族為單位的“集體”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為家族這個“集體”延續香火,傳承子嗣。影片中,偉同的父親始終盼望著偉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孫子,于是影片中出現了父親雖然因重病住院卻仍念叨著要偉同娶妻生子的場景。為了幫助父親實現愿望,為了完成自己傳宗接代的任務,偉同決定與葳葳結婚。偉同深愛賽門,雖然極不情愿,但為了取悅父母,偉同還是選擇了與葳葳結婚。而西方人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權神圣不可侵犯,他們認為,婚姻純屬個人私事,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所以他們極其尊重個人選擇的自由。片中偉同的同,美國人賽門,一個人在紐約生活,父母并未對他的私生活過多管束,賽門的生活基本與家庭這個“集體”是分離的,所以賽門能夠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沒有太多的顧忌。賽門選擇同性戀生活實質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戀愛和愛情至上的觀念,僅僅是滿足身心需要,而沒有對于后代的顧慮,這是個人主義的重要表現。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不同還體現在中西方對待婚禮的不同態度上。西方婚禮不強調婚禮的隆重性,僅僅是一種證明婚姻合法的手段,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宣誓以示對感情的認真、忠誠。中國人在婚禮問題上則特別強調隆重性、儀式性,并且將這種隆重性與婚姻的穩定和幸福掛鉤。影片中,偉同和葳葳原本打算以美國的公證結婚來敷衍了事,但卻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影片中母親說:“結婚是一輩子一次的事情?!边@就是中國人心目中婚禮的意義――通過龐大隆重的儀式來強調婚姻的穩定性。并且由于見證人(賓客)多,還有婚姻雙方大量的聘禮、嫁妝,以及“不能丟面子”的思想觀念,也成為對婚姻長久性的一種無形的壓力。有了隆重的婚禮,離婚、不幸福不穩定的婚姻就成了一種罪孽、反面的存在。這些無一不是對集體主義的體現。而婚禮上,偉同的中國朋友和親戚起哄,罰酒、鬧洞房等行為讓外國人瞠目結舌,他們覺的這簡直是瘋狂至極,不可理喻。西方以尊重個體為出發點,而東方卻是以尊重整體犧牲個人為宗旨的。鬧洞房就是犧牲了新郎新娘的個人意志而取悅于整體意志的集中表現。
2、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
霍夫斯塔德提出的第二個文化差異維度是權利距離。任何一個社會中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平等現象,霍氏的權利距離指的正是人們對權力在社會中不平等的分配狀態所能接受的程度(彭世勇,2004.01)。具體地說,“權力距離是指在一個國家的機構和組織中(包括家庭、學校和社區中),掌握權力較少的那部分成員對于權力分配不平衡這一現象能夠接受的程度。”(Hofstede, 1991:28)霍氏的研究表明,在權力距離不同的國家中,人們的行為方式表現出很大的差異。
中國文化非常強調“禮”和“上下等級”,要求人們對權利、地位、身份(以及輩分、等級、年齡等)比自己高的人必須要保持尊敬和禮貌。中國人注重傳統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西方國家則提倡人人平等,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影片中最明顯的體現就是餐廳老板幾十年后仍然不改對偉同父親的稱呼,一朝為上級,一生為上級。另外,偉同也以其管理人員的身份,經常拿工資威脅下屬。在家里,其父是一家之主,每次吃飯大家都要等他先動筷子品嘗飯菜。這些,都體現了中國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等級與距離。
3、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于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行為、情況或是前景有著不同的認識。霍夫斯塔德認為,“所謂不確定性回避就是文化成員對于不確定的或是未知的情況所感覺到的恐慌程度。這種不確定性給人們造成的恐慌表現為精神緊張或期盼未來的可預見性?!保℉ofstede,1991: 113) 具體表現就是文化成員對于成文和不成文規則的需要。
筆者認為,片中中美兩國人對同性戀的不同態度,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美國是由不同民族構成的移民國家,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到達北美大陸后還始終保留著自己的傳統觀念和處事方式,各民族間的交流、融合使美國文化豐富多彩、兼容并蓄,所以美國人在對待新事物上就顯得要開放、主動,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行為接受程度很高。盡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同性戀,但總體上他們能尊重同性戀者的選擇,同性戀者的合法權益在某種程度上能得到保護,所以,同性戀現象在美國人看來就沒有那么奇怪。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經歷漫長的封建農業社會,自給自足,與外界交流少,再加上封建禮教對人民正常生活的束縛以及中國人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行為接受程度較低,所以長期以來中國人民是接受不了同性戀這一較新的事物的。所以現實生活中,中國人大多對同性戀者持懷疑、鄙視的態度,同性戀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其合法權益也得不到保障。片中中美兩國人對同性戀的不同態度,深刻地體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于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行為、情況或是前景有著不同的認識。
4、男性主義(Masculinity)和女性主義(Femininity)。
根據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異維度理論,社會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指的是,不同文化的成員有不同的性別意識;不同文化的成員對性別角色有不同的認識。霍氏認為,在男性化社會中,性別角色十分明確,即男性成員應該自信、堅毅,重物質上的成功,女性成員則應該謙虛、溫柔,注重生活質量;相反,在女性化的社會中,性別角色常常發生重疊,即男女都應該謙虛、溫柔,而且注重生活質量。
男性度與女性度,也稱為“剛柔性”,即社會上居于統治地位的價值標準。對于男性文化社會而言,居于統治地位的是男性氣概,如自信武斷、進取好勝,對于金錢的索取,執著而坦然;而女性社會的文化成員則強調生活的質量、服務、關心他人和養育后代。(宋雯,2009.06)中國不論是在原始社會還是現代文明社會,男人由于其自身的身體條件和社會賦予他們的使命,使他們從小的時候就受到長大之后要擔起家庭和社會責任這樣的教育。而女人們自小被灌輸的思想當中,更多的是教育其如何做一個好女人、好妻子、好母親。依照性別角色進行家庭分工是家庭模型的一種重要形式,這種家庭模型在每一種文化中都存在(Samovar,2009:62)。中國傳統的大男人和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認為女人只能在家里做家務事,一切要聽從丈夫的,不能有自己的選擇。片中偉同的母親一生的職業都是全職太太,在心理上,更是把丈夫和兒子做為一生的事業,這一切都反映出中國式男性主義主導的社會。
[關鍵詞]語用失誤 文化差異 思維模式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11-0046-02
引言
跨文化交際中的故障被稱作語用失誤。語用失誤是英國語言學者Thomas(1983)提出的,專門指跨文化交際中聽話人對說話人,反之亦然,對語用意義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做出不恰當的反應。在語言交流時,說話人采用的語句符合正確的符號關系,但是表達的方式不符合場合、表達習慣和背景。具體來說,語言表述者,即說話人在言語交際中無意識地違反了交際背景,不符合社會規范,沒有考慮交際雙方的對象、時間、地點等綜合因素。這違反了語言本身特有的文化交際價值,從而引發語言交際因遇到阻礙或隔閡而難以繼續進行,進而導致了語言交際未能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更不可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這種語言交際中所犯的錯誤被稱為語用失誤。(何自然,1997)本文試圖從多方面分析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拓展探討語用失誤的分類、成因、影響和引起的注意事項等。
一、語用失誤成因的分類
導致語用失誤的成因有很多種,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下三方面較常見:
(一)語言表達自身的語用失誤
一方面由于漢語思維模式下的語言表達者會按照漢語母語的語法表達式套用在英語句法中,從而引起語用失誤。另一方面,是漢語為母語的說話者錯誤地使用了英語表達習慣,亦引起語用失誤,兩方面都會導致英語母語的聽話者對這種語言表達難以領悟或接受。舉個例子,在一次英語課后,一名自認為精通英語語言的漢語學生向聽課的英國外教詢問建議,當時的語言表達句子是“I’m 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 on my speech.”英國外教聽了不禁為之一怔,回答說:“Your English is too beautiful to be true.”學生十分不解,但很確定這是來自書本中的語句。外教向學生解釋了語言使用不當,沒有注意語言使用的場合?!癲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不是日??谡Z的正確表達法。符合這種場合的英語表達習慣應該說:“I’d like to hear your opinions on my speech”或者“Could 1 have your opinions on my speech”。這位自認為精通英語語法的漢語學生是沒有體會到語言使用的文體差異和場合,在應該使用口語的文體和場合卻運用了書面語,導致了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二)文化差異的語用失誤
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使用雙方經常因為受自身母語使用文化背景的影響,不了解對方語言表達的文化差異,從而不能運用有效正確的語言表達語句,導致了語用失誤。這種文化差異導致的語用失誤與跨文化交際的語言使用雙方各方面的了解程度相關,如地位、職業、背景、話題等。一般包含稱呼、問候、介紹、寒暄、請求、詢問、提議和道歉等語言使用習慣表達法。舉例說明,若語言交際雙方想談論有關天氣的問題,那么語句的使用需要表達出評論或者預測方面的天氣情況。如:“Quite a storm last night. Going to clear up.isn’t it?”這種寒暄的語用表達基本功能是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時候能夠改善或調劑社交人際關系,所以不能簡單地將有關天氣的表達語句說成:“It’s raining,isn’t it?”這就導致了文化差異下的語用失誤。
(三)中西思維模式差異引起的語用失誤
文化上的差異必然導致思維模式上的差異,這樣會在跨文化交際中形成溝通障礙。漢語思維模式以感性為主,重在綜合描述而非細節分析,常有一句俗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西方思維模式以理性為主,重在邏輯分析而非綜合概述,常常關注概念。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思維模式各具特色,卻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了阻礙。以實例進行分析:
1.Foreign host: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Chinese guest: No, thanks.
Foreign host: Are you sure? It’s no trouble.
Chinese guest: Well, thank you very much.
實例中,西方主人向中國客人提出問題,中國客人回答是否定的。按照西方思維模式等到的答案是“不要”,那就理解為真的“不要”;而漢語思維模式首先對提出的邀請和提供表示委婉拒絕,以此表示客氣和禮貌。因此,實例中的中國客人前后的回答使得西方思維主人十分茫然。這完全影響了跨文化交際,沒有達到有效的交流效果。
2.Chinses hos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supper with me next time in your spare time?
Foreign guest: Of course, when?
Chinses guest: Any time is ok.
在這一實例對話中,漢語思維者是運用感性思維對客人進行禮節上的邀請,并出于禮貌和尊重,不主動設定時間,給客人以足夠的調整空間。而西方思維者是理性思維,關注事情的時間和概念,遵守行為規范,認為真誠的邀請是需要有具體時間的。漢語思維者對時間回答得含糊其辭,直接導致了這次對話交際失敗。
3.Foreigner: 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with the dress.
Chinese: Oh, no, it’s ugly.
可以看出這次的交際效果十分失敗。漢語思維注重禮節,在交流中,講求尊重他人,貶低自己,在禮貌原則上稱為“貶己尊人”。而西方文化中沒有這種原則,西方思維自然難以接受這種現象。因此,在對話交流中,漢語思維者習慣性對他人的稱贊進行否定,以此表示謙遜尊重,而這一舉動會給西方思維者造成很大的不快,認為自己真誠的贊揚被立即否定,反而感覺沒有受到尊重,對方十分不禮貌。
通過對幾個跨文化交流實例的舉證和分析說明,不難看出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會帶來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社會交際方式、道德衡量標準等一系列語用失誤現象。尤其是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經常會導致語用失誤引起的跨文化交際失敗。語言自身的語用失誤與文化差異引起的語用失誤主要體現在詞語文化的內延和言語行為文化的外延層面上。(連淑能,1997)無論是詞語文化的內延語言差異還是言語行為的外延影響。在跨文化交際中若對中西思維差異,文化差異和語言自身的差異置若罔聞,無疑會增加交流難度,導致更多語言失誤。因此,在與西方思維者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務必注意交際行為和語言使用。應充分了解交際對方的文化背景、價值觀、思維方式、語言習慣等,如真誠交往、獨立自主、遵章守時、談吐幽默、尊重個人權利、選擇和隱私等諸多跨文化上的差異。
二、結語
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語用失誤主要是問話對象的身份或社會地位而導致的社交語用失誤,是由于語言自身差異、文化背景差異、思維模式差異和社交行為方式差異造成的。這些差異的產生自然是由于使用不同種類語言的人的社交心理、思維和推理方式不同而產生差異性語言的人的社交心理、思維和推理方式,并對交際產生影響,從而出現信息誤導、信息錯誤和信息障礙。因此,只有在擁有了豐富深厚的中西文化素養和多方面的領域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應用得體、正確,不出現語用失誤。由此總結,欲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有效的技巧即是合理的分析,掌握交際雙方語言上的差異,文化差異和思維模式上的差異,無疑會減少語用失誤,增加交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Thomas.J.(1983)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