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0:46: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程建設的核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工作過程導向 課程建設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059-03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方法(Work Process Based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是由德國不萊梅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ITB)Felix Raun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模式對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和增強學生對工作過程性知識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優勢,由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模式的優點和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建設已經成為我國高職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一種新的課程模式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及實施的依據都是工作過程,這就使得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建設看似非常直觀,其實不然,因為工作過程僅僅是該課程模式的出發點和目標,其中的實施過程不僅僅涉及課程內容本身,而且在師資配置方面和軟硬件環境方面都需要進行相應的配套。
本文以作者在高職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線索,圍繞課程建設的根本、課程建設的“軟實力”以及課程建設的“最終歸宿”三大主題展開論述,對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材選取、教師素質、學生管理、教學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說明,提出了對應的解決辦法,整體結構如圖1所示。
一、工作^程為導向的核心課程建設的根本
在核心課程建設中,課程設置及教材選取是影響每位老師授課質量以及每位學生學習成效的直接因素。然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缺乏創新,課程設置與社會發展境況不合拍,教材落后,沒有進行實時跟進,與社會實際脫節,不利于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因此,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及創新性,教材選取的實用性與社會性對高職教育舉足輕重。
(一)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根據專業知識的由淺入深進行課程的先后排序,以及根據專業基礎知識的儲備過程進行基礎課程及專業分支的選取,是課程設置最基本的原則,其合理性直接影響到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的構建。然而,課程設置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一是課程順序排列不合理,未按照基礎課程先學,專業課程后置的順序排列,導致學生在專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學習高階課程,收效甚微;二是專業種類與教育質量失衡,一些學校過度追求專業種類的豐富性,存在跨專業排課、課時被壓縮等現象。針對以上兩個問題,首先,高職類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好,大一期間基礎課程應淺顯易懂,不過分追求理論難度。在理論基礎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專業基礎課程及專業核心課程更應注意前后課程的銜接,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其次,適當增加實訓項目,鍛煉學生實踐能力,根據本人教學經驗,在實訓項目中高職類學生興趣濃厚,學習效果明顯,知識掌握牢固。同時,這也要求高職院校配置充足的實訓環境與實訓設備,保證實訓項目的正常進行。
(二)課時安排的合理性。對于教學課時,由專業特殊性確定專業總課時,總課時包括公共基礎課時、專業基礎課時、專業核心課時以及選修課時等。本文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時(以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為例)安排的分配見表1,通過調查研究得出圖2所示課時分配更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
由圖2可看出,實踐課課時占據三年學時的一半以上,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核心課呈平均分配趨勢。這是因為,高職院校的本身定位以及培養的目標學生所決定的,不同于高等教育四年的學習時間,高職學校只有三年時間,但高職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備專業技能,因此實踐課程的“高比例”配置更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掌握技能與理論知識。高職院校學生在理論學識的基礎上更為強調專業的應用,需要大量的實踐課程做支撐,當然不同專業的要求不同,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的安排也會有相應的調整。其中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核心課程不能一概而論,每個專業的知識儲備量以及專業實踐操作都不盡相同,應根據專業情況確定課時量,因此在課時安排上肯定存在一定差異。但是有些學校在三年的大專教學時間內限制了教學課時,同時卻只是盲目刪減課程,刪減的過程中又不注重課程的前后銜接以及專業課程的選取,導致學生前因不知后果,專業課時的短缺也使得學生只學到皮毛,“懵懂”完成三年學業。學生的學期課程安排應由專業教師及專家教授進行商討進而結合實際情況設置安排,而不是單純地從網上摘抄或所謂借鑒他人成果。經探討確定后的課程設置應由多家職業學院進行專家審核,相互探討,根據專業的具體發展情形,適當調整課程,對不合理部分進行修改,這不僅可以起到對職業學院的約束作用,也是規范課程設置的最好辦法。
(三)教材選取的實用性。教材是教學的根本,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都必須依托教材,但是目前市面上各專業核心課程教材種類繁多,其中有不少精品教材,也有很多照搬照抄甚至錯誤的書籍。各科授課教師在選取教材時應認真翻閱、仔細比較、選取精品。對于高職教育的教材選取應偏于簡單直接,高職學生大多為未能達到高中畢業資格的群體,對于這類學生基礎薄弱,接受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限制。高職教材的實用性主要體現在基礎內容簡單明細,課程難度循序漸進,案例論證生動貼切,教材更新與時俱進。根據項目舉例穿插理論依據來進行編排教材的方法多為現在高職類教材所采用,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基礎理論的描述方法沒有改變,復雜度并沒有降低,學生理解及掌握起來并不輕松,而且還要在后基礎理論沒有接觸的情況下去完成前一個含有后續理論的項目,往往很難理解,教師講解也更具壓力,因此選取教材不能盲目跟風,以項目編排的教材馬首是瞻,而是應選取原理通俗,舉例恰當貼切的教材。這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更快速的掌握專業知識。
二、“軟實力”構筑核心課程建設
在工作導向為核心的課程建設中,其軟實力建設尤為復雜,也是課程建設好壞的決定因素,其中教師素質、教學方法、學生管理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一)教師素質的針對性。對于高職教育的教師來說,應當具備優秀的專業技能,此類的專業技能不局限于書本知識,更應看重的是實踐能力,這是高職類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
1.教師的選擇與聘任。一是引進“雙師型”教師。對于高職院校,同時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又要具備實踐操作的“雙師型”教師,更利于學生的學習與未來的職業發展;然而,“雙師型”教師都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往往能在企業中獲得學校所不能企及的“報酬”,某些沒有教師情懷的行業翹楚一般也不會考慮教師職業。因此,高職院校應學習企業,應差異化招聘,提高薪資水平,吸引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將其優秀的教學模式進而輻射到學院乃至學校,造就良好的“雙師”教育環境。二是鼓勵年輕教師參與企業歷練?!半p師型”教師可遇而不可求,在這種情況下,聘用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能型人,鼓勵年輕教師參與企業歷練不失為解決辦法之一。專業技能型人才項目經驗豐富,從他們那里學生能學到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東西,而且能在項目實踐中學到更多對工作有利的經驗,增加其在工作競爭中的優勢。更多的年輕教師經過企業鍛煉,在實踐中豐富個人的教學素材,了解各專業課程在各領域的應用及具體作用,從而在進行教學工作時更具針對性,教學內容也更具吸引力。三是引進工作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學校人才流動較為緩慢,大多是無企業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此時,招聘企業工作經驗豐富的兼職老師,從真正職場人的角度,給學生進行實踐課程教育,開闊學生的職場視野。很多企業都有給剛入職場的新人進行培訓的企業講師,如果能招聘到企業講師定期給學生進行實踐教學,讓學生了解職場的需要,進而改進自身知識點的不足。但兼職教師的可控性不強,學校應嚴格審查兼職教師的資質,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加大對兼職老師的考核和監督。
2.教師評估及科研發展。一是規范教師考核機制。教師的評估機制一直為很多人所詬病,但是其中存在各種矛盾以及各種細節,其解決辦法確實不能一蹴而就。另外,教師的科研發展對于高職院校來講往往“不那么重要”,這對于教師的自我發展和與時俱進的要求格格不入,這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亟待解決。目前,教師考核制度在每個學校都不一樣,很多時候都是走過場,這很容易導致教師教學懈怠,甚至很多教師以“資深”自居,認為一旦進入體制就一勞永逸了。對兼職教師則基本上不存在考核一說,而這些都會導致教師的懈怠,從而對教學質量產生直接影響。當然評價一名教師是否教得好的標準是多樣性的,不能由單一方面決定。除完善學??己梭w制外,老師自身職業要求、相互之間的監督、學生的意見都是需要重視起來的部分。二是提升教師自身科研能力。教師除教學外,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既能鞏固本專業的技能掌握,同時也能帶領學生一起進行研發,鍛煉學生動手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具備相應能力和精力,目前高職類學校教學教師一般課程安排較多,據調查平均24課時/星期,這么高密度的教學安排必然導致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其他科研活動,根據本人經驗及咨詢大部分教師,課程安排平均12課時/星期的教師能有較為足夠的精力進行科研活動。通過表2對比可以看出,教師的課時安排為24課時每周時,需要額外時間來進行學生教學相關工作,每周12課時左右能有部分時間結余能進行良好的科研活動。雖然沒有相關法制規定教師上課時間,但是上課課時過多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師的教學質量,加重教師負擔。高職院校的教師更應具備良好的動手實踐科研能力,同時良好的科研氛圍有利于學生學習,也是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踐的最好體現。
(二)學生管理的特殊性。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不同于高等院校的學生,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欠缺,但同時個性鮮明,不容易服從管理,專注力持續時間不夠,這都是影響老師上課以及學生管理有效性的直接因素。
高校的教管分離模式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并不適用,高職學生的依賴性和服從管理的心態呈兩極分化態勢,這種情況下的學生對沒有朝夕相處的任課教師與事必躬親的輔導員心理上是有一定的區別對待的。輔導員往往對高職學生能起到很好的約束作用,但任課教師的諄諄教導往往效果不佳,無論是學業上還是生活上,都難以對學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這也是課程建設中的一大難點,也是很多課程建設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潛在問題。本文提出的這一點是本人在作為單獨任課教師以及任課教師兼輔導員崗位后學生的真實反映中得出的,兩種區別分別體現在后者所帶領的學生積極性以及專業技能方面有顯著提高。
目前,對高職類與高等教育類學生進行分類可分為科研型、應用型和實踐型,在管理和教育的方法上存在一定差異,甚至存在一定的矛盾,科研型學生往往具備更充分的條件去進行應用和實踐,而實踐型的高職類學生反而沒有足夠的資源去進行實踐操作。這其中存在的矛盾也凸顯了資源分配的不均以及導致高職類學生“學業不精”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因此,對高職類學生的教學管理應提供更為高效、豐富的實踐條件和實踐環境。這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多方面的協同幫助。
(三)教學方法的實用性。長時間以來,教學方法一直在不斷地進行創新,然而卻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在法追求創新教學模式的同時,應更注重考量教學方法的實用性。
對于不同專業的課程甚至課程的不同章節都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多為高職院校所采用,但有些學校忽略了實踐教學的時間節點選取,有些甚至大一或者大三上W期開始實踐,這類時間選取嚴重影響了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在沒有掌握好扎實的專業技能之前過早投入社會實踐中,很容易力不從心,甚至產生對本行業的厭倦感。社會實踐應在不影響學生專業技能學習以及掌握一定的基礎技能時進行,學生“工作”更為輕松,社會企業也更能接受。此外,不應盲目追求所謂的“科學”教學,完全交由“多媒體”去執行,板書方式的教學方法有其一定的優勢,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取。
教學方法的實用性主要體現在:教師應用是否得心應手,同樣的教學方法可能適應某些教師,但對于其他教師則可能無法應用自如;學生理解是否輕松自如,學生覺得教學內容“好玩簡單”的課程,大多數學生都能學好本課程;教學目的是否準確傳達,明確教學目的,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以點代面。
然,現在也有很多新興的教學模式如:微課、慕課等一系列的課程教學給了我們啟發,在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時此類教學方法也可以借鑒到各專業及個學科中去。
三、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核心課程建設的“可靠支撐”和“最終歸宿”
工作過程導向課程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學生的職業發展,那么企業便是學生今后的直接服務對象,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結合也一直是政府和專家學者極力推崇的。此類校企結合模式效果明顯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企業合作一般偏向于名校王牌專業,對于一般學校或者非典型專業一般很難引進企業與之合作,所以,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全面覆蓋還有很長的路。因此,高職院校在選取校企合作對象時應仔細考察,選取切實能幫助學生提高實踐技能的公司進行合作。此外,對于校企合作除了工作崗位上的互通,工作技能的傳授也可以納入合作范圍,可以定期邀請相關企業單位突出技能型人才為高職院校學生做專題演講,既可以增加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也能讓學生感受化知識為生產力的轉變過程,提升專業自豪感,提升對本專業本行業的興趣。
當然,也不能局限學生于自己專業,高職院校學生思維活躍,應鼓勵他們多參與到各行各業中去,找到適合自己的行業,學校教授的專業技能與知識除了能讓他們具備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標,在從未成年到成年的過渡期去走出迷茫的階段,給予正確的指引。
總之,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建設方法作為一種先進的課程建設方法,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優勢,當前中國高等職業教育需要好好利用這一方法。應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方法,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總結和改進,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好、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Felix Rauner.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高林,鮑潔,王莉方.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方法及實施條件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8(13)
[3]姜大源.“學習領域”――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模式――德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與突破[J].職教論壇,2004(24)
[4]鄧光,傅偉.高職教育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的基本內涵[J].中國高教研究,2010(9)
[5]朱強,江熒.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方案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
[6]劉哲.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方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6)
【關鍵詞】職業核心能力 培養 課程改革
所謂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適應崗位的不斷變幻,是伴隨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于勞動者來說,包括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能力等6大模塊,其中前三者屬于社會技能,后三者屬于方法技能。
一、職業核心能力解析
人們職業生涯發展的核心能力(關鍵能力)包括:“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8項職業核心能力的總體框架,除“外語應用”外,以國家7項職業核心能力體系作為課程系統建設的主要內容。人的職業核心能力是一個綜合體,在8個單模塊課程基礎上,可以分別從“技能/技巧”“個體/社會”兩個維度,把課程分為“職業方法能力”和“職業社會能力”兩大組合型的課程模塊。
在教學中,根據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理念,訓練的過程是“目標——任務——準備——行動——評估”這樣的科學訓練程序(簡稱OTPAE五步訓練法),在每節的能力點訓練中,均按照“目標”(呈現每節特定的學習目標)、“任務”(描述該能力點在實際工作任務中典型狀態、呈示學習的意義)、“準備”(對理解與掌握該能力點“應知”內容進行列舉和說明)、“行動”(采用任務驅動、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訓練)、“評估”(通過教師、同學和本人的自我監控,及時了解學習成果,獲得反饋)組織訓練。
二、我部門對職業核心能力的探索
對于職業核心能力的培訓,理論部在2010年已參加過一次。在培訓回來后,幾位老師都在上課過程中融入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由于概論教研室負責《形勢與政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門課要求學生有一定歷史知識、政治知識和時事敏感性,理論性較強,比較難互動,因此學生對這兩門課的上課熱情不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下學期開始,概論教研室也開始把職業核心能力融入課程,希望以小組合作形式豐富課堂內容。
由于本人在概論教研室,在參加職業核心能力培訓后,我特地針對《思想和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這門課程,把職業核心能力融入做了一個課程設計?!陡耪摗肥情T綜合了歷史、政治、時政等多方面的課程,一些章節理論性較強,所以鑒于我院學生理論基礎比較薄弱,這些章節還是傳統的教師講授,教學質量會更好。但是,一些章節時效性較強,內容學生容易參與進來,這些就成為我們《概論》課課程改革的試驗田。例如,我們會嘗試從以下幾個章節入手,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具體內容如下:
(一)第八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加快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
分組把學生分成國家決策組、企業組,查找資料分析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的困境,以及中國經濟政策的調整,通過討論啟示學生思考如何在經濟轉型中不被社會淘汰。
這需要相關的歷史知識、經濟知識,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合作與協調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網絡應用能力、辯論和演講能力。在正式上課進行時通過角色扮演、辯論或討論的方式進行。在角色扮演中,所培養的能力與上課進行的方式,在下面章節學習的體現中都是一樣的,所以在以下章節的活動探討就不作更多贅述了。
(二)第十一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府與民眾的調和
分組把學生分成政府組和民眾組。查找資料了解如果讓社會主義社會從爭議社會轉變為和諧社會。政府的訴求是什么,民眾的訴求是什么。通過辯論讓學生思考官司與民如何在社會轉型中取得共識,共同建設和諧社會。
(三)第十二章:祖國完全統一的構想——兩岸發展現狀分析
分組把學生分成中國大陸組、中國臺灣組、日本組和美國組。查找資料了解臺灣的歷史和兩岸關系最新發展。分析發展現狀,及祖國統一問題。
這一章節則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軍事知識,這些知識如果平時積累不足的話,也可以在網上或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
(四)第十三章: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一超多強”格局各國的訴求
分組把學生分成中國組、美國組、歐洲組、日本組和俄羅斯組。通過了解各強如今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現狀,分析當今形勢下,各強的需求,從而了解他們的外交政策走向。
在進行活動過程中,可以通過自身立場的闡述,對當今熱點爭議問題進行辯論或討論,在此過程中更深刻理解各國立場,以及大國的外交政策考量,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如今所處和國際形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概論》大多章節理論性較強,需要老師的講授才能讓學生理解。但上述所選取的章節可以緊貼時事發展,課程專題內容比較吸引學生,因此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能更好地了解某一方面的內容,通過和其他“角色”辯論或討論,能得到更全面的知識。而在分組過程中,體現了學生的興趣點,以至與人合作的能力。為了自己組的榮譽而主動地去學習,加深了學生對課程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總體來說,這個課程設計如果能正常執行,教學效果應該是不錯的。因為這個項目的執行,可以讓學生們與人合作、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而且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自主學習,在角色扮演中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避免了老師長時間的講授卻得不到相應的教學反饋。
關鍵詞:創新能力;嵌入式 ;課程建設
隨著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推出的“TOS+”智能硬件開放平臺戰略,以騰訊為代表的主流IT企業也展示了智能硬件領域解決方案,這些戰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嵌入式產業的發展方向,也帶動了以嵌入式技術為基礎的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市場對嵌入式開發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兩方面的緊迫需求。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具有行業所需的嵌入式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使畢業生能盡快適應職場,滿足企業需求,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相關課程教學改革亟需關注的內容。
一、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盡管高等教育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革,高等學校也在宏觀和微觀上實施了較多的具體改革方案,取得了相當大的效果,但仍存在著不能完全適應社會需求的問題。畢竟,改革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對于嵌入式技術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活動而言,既存在著一般的共性,也存在著自己的特殊性。為此,我們必須思考并解決如下一些問題。
(一)重“教”向重“學”轉變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注重培養“強能力、重實踐、高技能”人才。不過,長期以來,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流水線模式在教育上的影響,“以書本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灌輸為中心”的思想可謂根深蒂固,而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學生總是被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水槽”。無疑,“教”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但不能對學生獲得能力提供有力支撐。這是因為除了一些特殊的固有能力外,人的能力是在“學”的基礎上,經過思考、總結和運用知識逐步“練”出來的,正所謂“鍛煉能力”而非“教導能力”或“學習能力”,沒有思考和實踐鍛煉的過程則能力培養無從談起。
因此,無論是教育觀念還是具體實施過程,都需要由重“教”向重“導”“學”及“練”轉變。
(二)完善嵌入式方向
毋庸置疑,信息技術與產業的發展速度快過任何其他技術,嵌入式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領域。囿于高校本身的特點和內在運行規律,其課程設置很難同步于社會需求的發展。
目前,一般高校僅將嵌入式技術作為一門課開設,而不是一個方向。由于課程設置單一,學生學習嵌入式系統知識時間有限,課堂講授只能重在一般普及性、基礎性知識教育,難以延伸到科研和具體應用。學生學過后往往有一定基礎知識,但缺乏對主流開發方法和過程的真正了解,沒有相對全面的知識體系和一定的實際應用經驗,也就沒有了創新的基礎。從知識構成和能力培養的一般規律來看,構建一個完整的專業方向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三)加強實踐性環節
盡管高校已經注意到了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重的問題,但多數學校的課程設置仍采取的是以理論課為主,配套一定課時的實驗課方式。
在教學設備和實驗條件不夠充分的初期,這是一種不得已的辦法。而隨著條件的改善,反映出來的問題是教學設備利用不夠充分。更核心的問題是,如此一來,實驗總被停留在對知識的認知和驗證上,無論是實踐內容的設計,還是與實際的工程項目結合的緊密性都不夠合理和充分,自然無法達到提高學生開發和創新能力目標,難以適應就業市場對嵌入式開發及創新能力的需求。
(四)調動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長期以來,教學研究主要圍繞課程模塊分解、知識體系構成、實驗內容設置等方面進行,教學設計中對學生“主體性”強調不足,也很少考慮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因材施教及對創新意識的培養。當學生不能以主體身份參與教學過程時,表現出來的總是被動接受而缺乏積極性,制約著學生的學習和創造熱情,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針對上述問題,有必要研究嵌入式系統方向的課程建設,研究其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研究有效的課內外結合教學方式,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嵌入式系統的應用與開發,進而培養具有創新意識、主動精神、較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嵌入式系統開發應用型人才,更好促進專業方向建設,形成專業特色,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從教育理念發展來看,課程建設正在從“重教”走向“重學”;從課程改革發展內在邏輯來看,課程建設正在從課程開發走向課程理解;從教育教學方式變革來看,課程正在從封閉單向走向開放互動。針對嵌入式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需從系列課程建設、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學生自主性調動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構建“基礎理論―應用案例―創新實踐”多層遞進、層層深入的嵌入式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對學生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專業能力構建往往需要通過多層次的教學過程不斷強化來實現。基于嵌入式系統技術知識結構內在的關聯性,在課程體系設計上以講練并重的基礎理論課做先導,在夯實基礎之上,以專業應用課通過應用案例教學與實踐使學生對相關開發技術有深入了解和切實體會,最后通過集中的創新實踐課,以實際項目的形式讓學生參與開發,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調動積極性,培養主動性,提升創新能力。
(二)通過“三個加強”提升實踐創新能力
以工程性為導向,加強課內實踐教學,加強綜合項目訓練,加強課外開發實踐。嵌入式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性和工程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實例化學習更容易領悟知識精髓和真實的工程運作方式。加強學生實驗開發的訓練,會比灌輸所謂全面的知識產生更好的效果,促進學生從被動接受到變為主動獲取的轉變。以實踐為核心組織實施教學,根據專業方向要求,研究社會需求重點,據此綜合配置和整合踐教學環節的內容、手段、方式和方法。同時“課內教學與課外項目互補”,開放實驗室,引入競賽及教師科研項目,作為對課內教學與實踐的有益擴充。
(三)培養學生“自我獲得能力提升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上,轉變教師觀念,把強調傳授知識轉為強調培養能力,在課堂上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自學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課程教學只是一個層面,可以針對教學過程中涌現出的一批對嵌入式開發興趣濃厚、學有余力的學生組建課外興趣小組,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科研和競賽項目中來,在實際項目的鍛煉中獲得能力提升,與課內教學互補,建立針對性強的專業培養方向特色。這樣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使有興趣的學生有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機會進行專業學習。同時,在實際應用中,必然會遇到課堂講授以外的內容,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達到“自我獲得能力提升”的過程,能夠有效引導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體系構建
課題組經過幾年的探索與改革實踐,構建了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類與項目類訓練相交織的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在教學中推廣有效引導與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培養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專業能力培養方式由課堂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主轉為課堂教學與課外興趣小組并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做到從基礎到應用層層深入,有效提升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該教學體系改線性學習為并行培養,課程類從基礎課到專業課逐步推進,同時從學生接觸嵌入式技術開始,并行推進課外競賽與科研項目開展,課程類和項目類兩個角度并行,交叉互補,從而完成對學生知識結構的構建及應用能力的培養。
課程類安排的核心是“專業基礎課專業應用課創新實踐課”層層遞進,同時,在基礎課階段就有意識地加強實踐教學比重。在基礎課方面,實踐性環節提升至40%以上,把以“教”為主,變為“教”“練”并重,加上以實踐應用為主導的軟件開發講授與實踐學習,最后以項目訓練收口,輔以并行的課外開發訓練。
項目類以競賽及教師科研項目等實際課題為依托,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有學習意愿的學生能得到更深入的實踐與創新機會。課外項目開展時可進行科研方向的分解,明確任務方向和學習側重,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團隊精神,加強溝通和交流,培養自學能力。成員選拔機制采用雙向選擇方式,教師擇優選拔與學生自愿報名相結合,保證參與熱情和效果。
課外項目采用課余時間靈活機動的形式,并制訂日常管理細則,促進學習效果。規定每周總結學習和實踐內容進行匯報,并每周指定一名學生做研究報告,向全體成員介紹自己的研究結果和心得,報告過程中由聽講學生自由提問,或教師引導性提問,培養科研習慣,學習科研方法。
四、總結
在分析嵌入式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給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思路,構建了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理論與實踐教學層層深入、課內外教學實踐交織互補的教學體系。通過在沈陽工業大學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在全國和省內多次獲嵌入式開發及創新創業大獎,畢業生從事嵌入式高端開發人數明顯增多,課程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超,劉月群,劉曉晶.基于“認證工程師”的模具專業技能型課程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16(3):36-37.
[2]桑新民,李曙華,謝陽斌.“喬布斯之問”的文化戰略解讀――在線課程新潮流的深層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13, 19(3):30-41.
[3]高德勝.論道德作為現代教育之代價[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0):1-9.
關鍵詞:課程建設;專業建設;精品課程;資源勘查工程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核心課程的建設水平直接影響專業建設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圍繞課程進行專業建設能使專業建設具體化,是一種提高專業建設水平的有效途徑?;谝陨险J識,我們將課程建設與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作為專業教學平臺建設的重點,將師資隊伍尤其是教學團隊建設作為平臺建設的關鍵,以核心課程建設為基礎,加強實踐教學,改革教學模式,開發、整合、匯聚優質教學資源,系統建設優質專業教學平臺。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是地質類方向的一個重要專業分支,我國有63所高校設立該專業。該專業是我校具有60年辦學歷史的石油類主干專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資源,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在招生規模擴大、培養目標調整的新形勢下,專業建設主要面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優質教學資源不足,二是實踐教學體系不能滿足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為根本解決以上問題,以核心課程建設為支撐,將搭建優質專業教學平臺作為近年來專業建設的核心任務。
一、以完善實踐教學為重點,構建特色化課程體系
專業是課程的組合,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取決于課程體系的完善程度。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我們從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方面進行了統籌設計。
1.根據新的專業培養目標確立核心課程,構建特色化理論課程體系
以“培養基礎扎實、專業素養精深、動手實踐能力強、具有敏銳的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研究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教育思想為指導,依據知識結構及課程之間的聯系對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進行了重組,對本專業的課程內容體系進行了更為細致的梳理,構建了符合研究型教學理念和突出石油特色的課程體系。
將課程劃分為基礎類、專業基礎類和專業類三大部分,確立了支撐專業的理論核心課程體系,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6門基礎類課程,礦物巖石學、沉積學、構造地質學、綜合地質實習等5門專業基礎類課程,油氣地質與勘探、油氣田地下地質學等3門專業類課程,并通過專業方向的多樣化設計為學生提供發展方向的多元選擇(“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屬于學校公共教學課程平臺,本文討論的核心課程是指專業基礎類課程和專業類課程)。通過方案調整,進一步明確了核心課程是專業建設的落腳點,在本專業人才培養優質教學平臺建設中起支柱作用。
2.按照實踐能力培養層次要求,構建了“多維漸進式”實踐課程體系
強化實踐教學是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經過近60年建設積累形成的特色之一。根據新時期對本專業實踐教學的要求,近年來我們在培養方案修訂中,將實踐課程系列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來考慮。按照實驗基本能力培養、綜合實踐能力訓練和科研創新能力提高三個層次,構建了由課程實驗、課程設計、野外實習、油田實訓、自主創新和畢業論文構成的“多維漸進式”實踐課程體系,按專業知識邏輯,循序漸進地安排實驗內容。
具體的實踐教學環節由課程實驗、實踐課程和綜合實踐三大部分構成。課程實驗基本隸屬于理論課教學,包括教學實驗和自主實驗。實踐課程包括野外實習和課程設計。由認識實習、專題實習、綜合實習和油田專業實習構成了“四年不斷線分層次”的野外實習系統;課程設計主要在核心專業類課程中開設,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實踐包括創新實驗計劃和畢業設計。創新實驗計劃依托教師科研和校外基地開展,學生自主選題,自主選擇指導教師,以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科研激情和興趣;畢業設計充分依托教師的科研項目,實施“實戰化和早期干預”,進入專業課教學階段之后,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研選題引導,使課外科技活動專業化,并和學生本人的畢業設計緊密結合,既做到了畢業設計“真槍實彈”訓練,又為學生開展專業研究贏得了時間,為成果培育奠定了基礎。
二、以核心課程建設為基礎,匯聚優質教學資源
在專業培養的課程體系設定之后,提升專業建設水平的關鍵是匯聚優質教學資源。課程作為組織專業教學的基本單元和匯聚專業教學資源的基礎載體,對其進行系統建設,就成為專業建設的具體任務。
1.發揮傳統優勢,優化課程內容,建設系列核心課程
本專業具有重視課程建設的優良傳統,沉積巖石學、石油地質學等課程及教材在國內具有重要的影響,其中“沉積巖石學”課程建設成果曾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在課程建設中,我們采取“繼承傳統、依托優勢、合理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突出核心優勢課程建設,帶動相關課程建設。結合教育部“質量工程”和“本科教學工程”建設,發揮優勢和特色,以系列核心課程建設為突破口,提供優質專業教學資源。首先建設“沉積學”、“油氣地質與勘探”等石油學科特色優勢明顯的課程,充分傳承和改進課程建設的思路和管理辦法,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帶動系列專業課程的整體建設,提高課程體系的綜合質量,并進而帶動專業教學平臺水平的全面提升。
課程建設與學科、專業建設密切相關,一流的課程建立在一流的專業及優勢學科基礎上[1]。因此,在課程建設中,挖掘和利用學科資源,實施了“首席教授負責制”,按國家精品課程標準進行全面建設。課程“首席教授”不僅是所負責課程的首席主講教師,同時也是該課程核心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為學科科研優勢轉化成課程教學優勢提供了條件。重點針對教材、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和課程建設規劃等五個方面,采取分工合作,系統全面優化課程教學資源,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網絡載體和實驗教學等方面進行改革,使課程在建設理念、教學方法和考評機制上形成鮮明的特色,為相關課程的建設樹立了標桿。
以“沉積學”、“油氣地質與勘探”課程建設為突破口,這兩門課程在國內同類專業中率先于2004年、2005年入選省級及國家精品課程。截至2010年,在確立的8門專業類核心課程中,先后建成1門國家精品課程、2門國家網絡精品課程、5門(含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雙語示范課程,其余為校級精品課程。形成了核心課程的國家級、省級、校級精品課程系列,使支撐本專業的核心課程基本都成為省級及國家級的精品課程,為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奠定了基礎。
2.依托學科優勢,以科研為基礎,編寫高質量教材
本專業依托“礦產普查與勘探”國家重點學科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質學”兩個一級博士點學科,具有學科優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為高質量的專業課程教材建設提供了保障。為滿足新培養目標和精品化課程體系的要求,對不同性質的課程教材采取分類規劃、首席教授領銜、課程組集體編著的原則進行了系統建設。對于一部分專業基礎理論類課程,重在傳承學科的經典,充分借鑒國內外教材的精華;對于專業類和一部分具有明顯優勢的專業基礎類理論課程,強調追蹤學科發展的前沿,追求最新科技成果向教學的轉化,編寫居國內領先水平并具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教材。
先后主編出版了“十五”和“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沉積學》和《構造地質學及大地構造》,而且省級以上精品課程全部為自編公開出版教材,同時編寫出版了與課程配套的系列輔助教材,核心課程基本建成了立體化教材體系。如《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教材就是為滿足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培養方案調整之后,由原先“石油地質學”和“油氣田勘探”兩門專業課合并而成的,是國內第一本將石油天然氣地質學的理論與勘探方法有機整合在一起的教材。教材編寫小組由近年來在油氣地質與勘探領域活躍在教學和科研一線的七位教師組成,并依據科研方向分工合作,充分發揮參編教師的科研特長。教材吸收了近年來油氣地質理論研究和勘探技術的新進展,力求使本教材內容能跟蹤學科發展的前沿。本教材獲省級優秀教材一等獎和石油高校優秀教材獎,并入選“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3.以課程建設為基礎,整合實驗實習資源,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
加強創新性人才培養是新時期最顯性的專業教學目標要求,而加強實踐教學是提升創新能力培養的必需和有效途徑。實踐教學平臺是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舞臺。傳統的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主要是針對某一門課程的實踐教學需求,往往導致教學資源的重復和利用率低。在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中,我們統籌各門課程實踐教學的需求,注重三個層次實踐能力的培養,將實踐教學平臺劃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即滿足理論課程課內實驗需求的校內專業實驗室,滿足實踐類課程需求的野外和油田現場實習基地以及滿足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活動需求的科研實訓基地。在平臺的軟硬件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整合和建設,2009年本專業的“油氣勘探實驗教學中心”建成了省級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依據學校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特色,為了提高實驗儀器設備的利用效率,需要優化配置和開發實驗儀器設備,與相關專業共同建設實踐教學平臺。近幾年來我們自行設計和開發了“多功能圈閉及油氣藏教學模型”和“錄井實習及仿真實訓操作教學平臺”等一批實驗設備,并設計了相應的綜合性、研究性、開放性實驗項目。
加強科研和教學實驗室的融合是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途徑。依托國家重點學科,對本學科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11工程”和“985工程”創新平臺重點實驗室,以教學科研一體化為主導思想,保證先進的儀器設備為教學服務,向學生開放,促進高水平科研成果向教育資源的及時轉化,滿足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等現代實驗教學的要求。擴展了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的平臺,提高了實驗室的水平。
與兄弟院校和企業共建野外實習基地和產學研基地。完善了原有的“安徽巢湖”、“山東新汶”和“河北秦皇島”三個野外實習基地,不斷增加實習基地的基礎設施,并增加了新的教學路線,擴充了專題實習內容。同時在勝利油田建設了“油田地質實習基地”,將“油田鉆采實習”擴充改造為“油田地質實習”,更符合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專業實習”要求[2]。2011 年通過與勝利油田的深度合作,共建了一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使之成為本科實踐教學與企業職工培訓一體化實訓基地。
發揮區域優勢,開發實踐教育資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學校所在的青島地區及其周邊具有豐富的地質現象,為地質類實踐課程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現場教學資源。
三、以課程組為紐帶,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
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是課程建設的核心,也是提升專業建設水平的關鍵。
1.以課程組為基本單元,組建教學團隊,強化基層教學組織建設
將所有專業教師納入課程建設整體規劃,以課程組為單元,系統組織開展教學與研究活動,組建起分工明確、責任清晰的教學團隊。實行分級負責制,選定知名教授擔任“專業責任教授”和“課程首席教授”,負責組織專業和課程建設,申報和開展高水平教學研究項目及教材編寫等;設立課程骨干教師崗位,細化課程建設任務,由骨干教師負責具體教研任務。
2.以青年教師培養為重點,實施階梯式培養計劃,強化教學能力提升
實施青年教師教學科研“雙導師制”,科研搭扶手,提升學術素養;教學筑階梯,提升教學能力。對青年教師進行從實驗室鍛煉、指導實驗課、助課到講授課程一部分直至獨立主講完整課程的“階梯式”培養。骨干教師通過參加精品課程建設和教改研究鍛煉,可成長為責任教授,責任教授則成為學校、省和國家教學名師的重點培育對象。目前團隊中已有1名獲國家級、2名獲省級和1名獲校級教學名師獎。
3.發揮產學研結合優勢,構建教研一體化的教學團隊
高校教師同時具有科技創新和知識創新的任務,利用科研成果和科研素材促進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的更新。多年來,我們結合產學研基地建設,聘請知名勘探專家擔任兼職教授,為高年級學生講授學科前沿專題課和指導實踐教學,豐富了教師隊伍構成,提升了實踐教學水平,也是豐富教學團隊構成的有益途徑。
近五年來,教學團隊建設卓有成效。2008年,“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團隊;2009年,主要由本專業教學團隊的骨干教師組成的“油氣地質與勘探團隊”入選山東省首批優秀科研創新團隊。
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建設成效明顯。2007年即入選國家首批第一類特色專業。近年來又建設完善的一批優質教學資源,為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教材、網絡教學資源、實踐教學基地實現了校內外共享。未來的專業建設和發展依然要堅持課程建設的基礎地位,引領實踐教學平臺、教材、師資隊伍的進一步優化,探索學生特色專業素質的培養[3]。同時通過跟蹤人才市場的實際需求,不斷調整專業建設的內容和方向,參照國際標準完善本專業的建設,為通過國內該專業將要開展的國際專業標準論證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 蔣有錄,查明. 學科優勢:精品課程建設的依托——基于“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實踐[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95-99.
《酒店管理與督導》課程是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課程內容涵蓋酒店業態分析、酒店常規管理、酒店提升管理、酒店督導管理等方面的行業資訊和管理知識,從而鞏固本專業的課程體系。《酒店管理與督導》以管理學實務、旅游學實務、餐飲服務與管理、前廳服務與管理等為前導課程,擬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以旅游酒店發展概要、酒店集團、組織計劃管理、營銷管理、人資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品牌經營、綠色酒店管理、產品創新、酒店督導技能等為主的課程重點、難點內容,學以致用,為頂崗實習做好專業儲備,為走上基層管理崗位打下堅實基礎。
二、加強酒店督導訓練的必要性
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調查中,3490名受訪者在回答“你是否考慮并重視自己的職業路線”的問詢時,有385人不重視個人職業路線,約占11%。數據表明,在加強目標培養和全人培養過程中,課程滲透職業素養和職業路線,使學生清晰專業培養的定位和自身可能成長的路徑,十分必要督導是對制造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員工進行管理的人,即為監督指導的人。廣義的酒店督導,指酒店的一線現場管理人員。如酒店各部門的領班、主管、部門副經理、經理等。狹義的酒店督導指管理者在酒店工作中通過巡視、觀察、預防、發現并處理問題,從而使酒店營業正常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即對下屬工作的監督和指導。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即是將學生培養成為高技能、懂管理的旅游企業基層管理者。經過3~5年的企業歷練,順利成長為酒店主管、部門副經理,相對優秀的學生5~8年成長為部門經理、副總監,充分勝任酒店督導的任務職責。酒店督導是酒店管理的基層有效管理。在校期間,如何使學生理解并有效的定位,加以培養訓練,為未來順利成長為酒店督導崗位的優秀員工,是專業和課程建設中的思考核心。
三、《酒店管理與督導》的課程體系設計
自2004年以來,該課程經過了4輪課程改革,筆者在2009年發表在《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的“談飯店管理概論課程的教改思路及措施”一文中提到了一些常見、常用的教學方法;2011年,教育部高職高專教學指導委員會武漢會議上交流了“高職酒店管理核心課程《飯店管理》的課程設計與改革”;第四輪改革內容與方法于2014年發表在《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同時由筆者牽頭完成《飯店概論》教材,入圍教育部“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第一批立項,由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公開發行??偨Y分析該課程近4年多來的實踐運用,進行第五輪課程建設新做法和新思考。誠然,同一門課程的持續建設與改革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和實踐,但以3~5年為一個階段,進行必要的思考提煉,是對課程建設的交代。近年來,正是“95后”學生走入校園,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個人思想、生源結構、綜合素養、學習狀況等多個方面較之以前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適當結合“95后”學生特點酌情進行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調整,革新教學內容的設計,為適應“00后”學生的需求奠定基礎,是授課教師應當考慮且必須付諸實踐的。如表1所示,通過本輪課程改革,將課程體系分為酒店業態分析、酒店常規管理、酒店提升管理、酒店督導管理等4個模塊。其中,酒店業態分析包括認知旅游酒店、關注酒店集團、分析酒店建筑與結構布局等3個項目;酒店常規管理包括酒店組織計劃管理、酒店營銷管理、酒店人資管理、酒店安全管理、酒店物資設備管理等4~5個項目;酒店提升管理包括酒店信息管理、酒店品牌經營、綠色酒店管理、酒店產品創新、酒店服務質量管理等4~5個項目;酒店督導管理包括酒店督導技能、西餐廳督導技能等2個項目,在這兩個項目里,圍繞西餐廳督導實踐任務融入自我管理、激勵技能、領導協調、管理溝通、團隊建設等督導技能和職業核心能力技能。課程執行期間,結合不同學時需求和實際,可酌情把握不同項目的具體應用,如線上線下配合、課上課后配合等,通過不同形式組織學生開展相應任務活動,達到預定學習效果。綜上所述,將課程名稱更新為《酒店管理與督導》,意在傳承既往的課程建設脈絡和經驗,強化《酒店管理》核心課程的核心內容,突出核心技能“酒店督導”的地位和價值,提供新一輪課程建設的結構框架,更好地面對“00后”旅游高職學生的專業學習。
四、新時代《酒店管理與督導》課程的改革舉措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課程建設與改革比以往的任何階段都顯得更加急迫,與時俱進的課程反思和調整不僅是對學生培養負責,更是對行業企業的發展助力。
(一)深化混合式課程教學改革
新時代,課程改革務必重視網絡信息手段。信息化的普及誕生了多種混合式課程教學改革的網絡載體,絕大多數學校都選用了如超星、點為等眾多信息技術公司提供的APP和電腦端教學平臺,還有很多如藍墨云班課等類型的手段。優質共享課、資源庫數據平臺有著豐富的課程學習資源?!毒频旯芾砼c督導》課程的教學改革,需要重視工具和手段革新。酌情選擇可以使用、方便采用的信息化工具手段,以相對穩定的網絡平臺為支撐,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漸完善微課、微視頻、課程錄像、在線案例庫、在線試題庫、PPT、多維動畫等課程素材制作和運用,提高“00后”旅游大類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程教學效果。
(二)強化項目式課程實踐訓練
新時代,課程建設務必尊重生源特點變化。有效分析學情,進行生源特點和現狀解析,應及時準確掌握“00后”旅游大類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同時注意課程內容的項目式學習任務設計,突出面對面小組任務的實踐性,結合混合式課程教學改革,把線上(信息化工具為載體,把課堂延伸)線下(師生面對面,真實課堂任務)的手段融合在一起,進行有效的新的意義上的課堂實踐,把課堂的教學核心交給學生,調動旅游高職學生的實踐動手興趣和動手優勢,以通過實踐項目有效完成提高其興趣度和成就感。
(三)推進持續性課程反思總結
新職教課程改革務必堅持持續反思總結。旅游高職教師的課程反思顯得更加必要。《酒店管理與督導》課程經過一段時間(幾月、幾個學期)的實際執行,必須有階段性地反思和總結。有效跟進課程醞釀和反思,在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的學情實際,及時調整課程側重、調整授課方法、調整授課思路、調整授課計劃,革新教學手段,融入教師日常從行業企業得到的資訊,與時俱進地進行課程更新,推進課程改革。
(四)推廣實用性課程建設經驗
1.1項目建設目標
①在建設期內完成各項指標,通過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驗收。②力爭2年內建設成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1.2項目建設思路
①總體思路:一切以提高學生技能為核心進行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推動專業課程建設。②“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首先結合該院該學科的教師結構現狀,制定“雙師型”教師崗位責任及要求。其次制定相應的考核政策和激勵措施,鼓勵精品課程教師到生產一線參與頂崗實踐,去收集、總結、引進現場最新的生產技術成果作為教學案例,保證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工程性,使他們盡快成為一流的骨干教師。③教學內容:必須與崗位標準相融合。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以下9個模塊:緒論;混凝土結構材料的力學性能;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受彎構件承載力計算;受壓構件承載力計算;受拉構件承載力計算;受扭構件承載力計算;預應力構件;11G101平法識圖與鋼筋算量。④探求課程與行業一線的結合點,積極參與行業技能大賽。如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土建施工類專業學生“魯班杯”建筑工程識圖技能競賽,重慶市建設工程造價行業技能大賽等。⑤教材建設:與課程建設相結合,開發《平法識圖與鋼筋算量》教材。以理論夠用、突出實踐性為目標。平法識圖是造價員、施工員從事工程施工、工程量計算必備的核心技能,目前在教材的編制上仍存在空白,多依賴11G101系列平法圖集。無論從教學還是科研角度來看,建設新平法教材都具有很高的價值。⑥強化實踐環節的教學及管理:開發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及校外實訓基地,課內實踐學時用以保證操作實訓及課程設計,強化工程意識和專業應用技能,保證精品課程建設的水平和特色;開展與“五大員”相關內容的培訓工作。⑦課程教改科研:圍繞平法識圖技能方面展開。⑧強化管理:通過制度改革,提高教師參與精品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將教師崗位責任制與績效考核落到實處,把課程建設工作指標化,任務分解到人,建設經費分解到指標上,按計劃時間表進行考核。
1.3項目建設進度
項目建設期三年,一年后進行階段性驗收,建設資金由學校提供。2012年10月該項目正式立項,2013年11月通過階段性驗收,后期將按照驗收標準做好后續課程建設工作,包括視頻、作業、試卷、FLASH等相關課程材料。
2總結
1. 課程與培智課程建設概述
課程主要是指學科存在教學目的和教學計劃的進程。在教學進程中對教學質量有著一定的要求。課程也能夠作為各類學校教育對象所需要學校的內容編排。課程就是包括課堂教學、課外學習等一系列學習活動的計劃和規程,我國培智學校的培智課程屬于國家和學校的兩級管理。國家的職能視為培智課程的建設和開發提供指導性的原則建議,學校主要負責課程運作開發。建設培智課程主要有調查、制定、組織實施、評價四個主要階段,培智學校課程的開發和建設應該秉持著特殊要求,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工作。
培智課程建設主要有五個原則:生活化原則、功能性原則、生態性原則、個別化原則以及支持性原則。生活化原則主要就是指培智課程應該以教學生活化為基本導向,將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適應能力納入課程中,將生活適應作為課程的核心;功能性原則主要就是關注學生最需要的,能夠最大程度幫助其適應社會的能力的教學內容為課程核心。從而進一步滿足特殊教育的實際需求。例如生活適應課程主要以活動為主,生活語文與生活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則應該選擇學生需要的生活中的基本技能;生態性原則主要就是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和家庭的作用。例如可以在生活語文課程中選擇“我的祖國”“我的老師”等主題的課程內容;個別化原則主要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特殊性,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需求來設置課程,課程建設應該盡量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支持性原則主要就是指課程建設和實施過程總要依靠現代化的設備和技術,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來適應學生和生活,從而提升生活品質。
培智課程建設主要目標包括愛國主義、功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及休閑娛樂教育目標。主要將學生培養為熱愛祖國、具有基本的公德和法律意識,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健康的審美情況的獨立個體。
2.培智學校課程建設的現狀
培智課程建設是一項復雜和系統的工作,目前不論是在課程內容結構還是課程設計方面都存在各種問題。主要的各類問題是在試驗中來總結課程設置的不理性。例如學科的比重過大、教材內容選擇不合理、課后練習和問題設計不合理等。目前我國培智學校課程建設的支持系統缺失嚴重,這也是導致培智學校課程建設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培智學校的課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功能,并不是簡單的頒布指導方案就能夠完成 [1 ]。其需要國家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共同支持完成。2009年我國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門召開的特殊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系列的指導方針和建議。但是這些方針和建議的具體實施和操作卻得不到應有的支持。落實方針的主體、流程、負責人、評價標準、監督部門等一系列問題都得不到解決。缺乏具體的操作措施,對培智學校課程建設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培智學校的課程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但是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無法提供堅實的保障,無法落實課程建設項目。即使政府的資金到位但是如何合理的使用資金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也是有待妥善處理的主要問題。培智課程的建設要得到規范性的落實就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充分發揮職能,秉持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和理念,切實提高培智學校的課程建設水平 [2 ]。
3. 培智課程建設的建議
3.1搭建理論框架與結構
我國培智學校的課程建設已經進入了關鍵時期,多年以來的課程建設經驗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但是要構建系統完善的體系還有待長時間的開發和總結?;谇袑嵦岣吲嘀菍W校課程建設的科學有效性,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國內外培智課程建設的情況,總結經驗教訓,在對事實認真分析的情況下了解培智課程建設的過程、策略與方式等。其次,根據我國培智學校的教育對象,實踐研究培智教育的理論性問題。特別是培智教育的課程理論,在總結前人經驗成果的基礎上,秉持著事物具有特殊性的原則,建設出與我國培智課程教育特點相符合的理論模式,從而進一步合理指導我國培智學校課程建設工作的開展。
3.2構建培智課程建設研究體系
課程是培智學校開展教學的重點核心,其涉及到學校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在教育原則的指導下基于實現教育目標的目的開展的科學教學工作。因此培智教育理論研究者需要與培智學校實踐研究者相結合,取長補短,深入探索培智課程建設,從而探索獲得培智課程建設中的實際問題,進而提出指導培智課程建設的價值理論與實踐指導。另外,培智課程建設實踐研究者也應該在理論研究者的引導下,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制定科學的、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目標 [3 ]。針對不同的學生來設置不同的課程與教學內容,從而進一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理論與實踐的良好結合,形成互動靈活的管理價值是構建培智學校課程建設科學研究體系的主要目標,培智課程建設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
3.3改善課程建設的基礎條件
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時間的工作,其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較高,對各類支持系統的要求也逐漸加深。培智學校的課程建設能力與培智課程建設質量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要實現培智學校課程建設高質量的開發就需要開展各項培訓,切實提高教師對課程建設的認識,明確課程建設的重要性,從而提升教師進行特殊教學的專業技能和素質。培智學??梢酝ㄟ^開展學習講座、定期專業培訓等方式來提高教師的能力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