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6:07: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水產業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現代漁業;發展現狀;對策;河南濟源
中圖分類號 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316-01
為進一步挖掘濟源市漁業發展潛力,盡快建立“三化”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促進現代漁業快速健康發展[1-4],筆者對濟源市漁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并提出了發展現代漁業的對策。
1 濟源市漁業發展現狀
1.1 水域資源豐富
濟源市水域資源豐富,境內河流17條,其中黃河、沁河穿境而過。有黃河小浪底、西霞院以及王屋山、鏊背山、天壇山、蟒河口等20余座大中小型水庫,水域面積1.12萬hm2,可開發利用水面及灘涂面積6 666.7 hm2。河流庫區溝岔縱橫,水質清澈,有自然魚類黃河鯉魚、鯽魚、花白鰱、翹嘴紅鲌、鯰魚、淡水青蝦等124種,多數水域適宜魚類生長。
1.2 漁業生產基礎良好
濟源市水產養殖品種除草、鰱、鳙、鯉、鯽、魴等常規品種外,還有鱘魚、大鯢等名貴魚種。養殖方式主要為網箱養殖、池塘集約化養殖和水庫、坑塘散養,另外還有利用山澗溪流的名特優品種養殖。池塘養殖以鯉魚為主,平均產量約為45 t/hm2;網箱養殖(24 m2):鯉魚每箱3~4 t,花鰱每箱1.5 t左右。水庫坑塘散養產量不等,大鯢、鱘魚等名特優養殖屬工廠化養殖,起步較晚,仍屬小規模,目前多數未達到商品產量。
目前濟源市網箱養殖13 500箱,利用坑塘養殖面積155 hm2(其中精養漁塘100 hm2),大鯢養殖2 992 m2,2011年預計全市水產品總產量1.4萬t,較2010年增長16.7%,實現產值1.4億元,漁民人均收入10 006元,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9 341元高665元。目前濟源市水產養殖行業成立了7家公司4個合作社,黃河水產養殖公司和黃河大峪峽水產養殖公司生產基地已通過無公害水產品基地認證,大奎嶺、張嶺鯉魚、鳙魚、鯽魚產品獲得無公害水產品認證,張嶺草魚、鳙魚正在申報有機水產品認證。
1.3 發展潛力大
一是開發空間大。濟源市漁業資源優勢明顯,目前利用率不足1/5,開發空間很大。二是消費空間大。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的改善和城鎮化趨勢的加快,水產品消費量將穩步增長。據預測,我國水產品總需求量將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長,濟源市的實際水產品需求量將更大,漁業發展空間巨大。三是效益提升空間大。水產養殖業較傳統種植業效益好、收入高。據調查,精養魚池實現產值45萬元/hm2,利潤9萬元/hm2,較糧食作物產值3萬元/hm2增加42萬元/hm2,利潤增加7.5萬元/hm2,增幅500%。濟源市養殖水平參差不齊,產量差異較大,產量提升空間較大。在品種選擇上,以鯉魚、鰱魚為主,名優品種養殖發展潛力很大。四是市場需求潛力大。濟源市北部與山西晉城毗鄰、西部與山西運城接壤,南與洛陽相臨,區位優越,70%以上的水產品運往山西、陜西、洛陽等地,產品深受當地消費者的歡迎,市場銷售前景廣闊。
2 濟源市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全面規劃,資源利用率低
濟源市由于缺乏全面科學規劃,科學養殖技術未很好地普及,粗放養殖仍然存在,效益差,高效漁業剛剛起步。全市約有6 666.67 hm2的水面及灘涂可以開發利用,目前利用率不足1/5,資源利用率低。
2.2 水產品品牌優勢不強,深加工能力差
濟源市水產品大多以鮮活產品進入市場,沒有形成全產業鏈,規模效益不突出,品牌不響,無包裝,嚴重影響了產品的知名度、銷量及效益,價格低、效益差。深加工方面,缺乏大的龍頭企業帶動,起不到引領、帶動作用。
3 濟源市現代漁業發展對策
充分發揮濟源市水利資源優勢,以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為目標,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切實轉變漁業增長方式,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現代水產健康養殖業,做大做強水產加工業和休閑漁業,積極推進現代漁業建設,促進濟源市漁業又好又快發展。
3.1 加大資金投入,推進水產業快速發展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惠農支農政策和資金,爭取中央、省各類扶持水產業發展項目,積極爭取市財政水產業發展專項經費,爭取一切可利用的資金,為水產業發展提供建設資金,擴大水產業發展的規模。同時積極引進外來資本投入水產業,全面推進濟源市水產業的快速發展。
3.2 搞好規劃,拓展養殖空間
目前濟源市的水產養殖主要是以水庫網箱養殖、坑塘養殖和池塘養殖為主。為加快濟源市漁業發展水平,濟源市應積極拓展養殖的內涵和外延。一是重點抓好養殖水域的規劃。合理確定漁業水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切實加強對漁業水域開發利用的指導與調控,為漁業長足發展提供有效保障。二是注重拓展新的養殖空間。不斷拓展養殖空間,促進養殖業向工廠化、集約化發展。三是注重養殖方式的轉變。大力開發新品種養殖,擴大名特優新品種覆蓋率;加快魚塘標準化改造步伐,不斷提高養殖效益;大力推廣無公害養殖技術,強化無公害養殖基地建設,積極發展健康、生態、安全的水產養殖業。
3.3 延伸漁業產業鏈,提高綜合效益
延伸漁業產業鏈,對于促進漁業生產、提高效益和產業素質,推進漁業產業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水產品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出臺扶持水產加工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積極培育加工龍頭企業,創立名牌產品,推進漁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二是加強水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著力培育一批水產行銷大戶和企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水產品流通體系。三是充分利用濟源市旅游資源豐富的特點,開發王屋山農家樂等系列項目,開展以休閑垂釣、觀光、餐飲等為特色的休閑觀光旅游活動,不斷開發漁文化內涵,進而促進漁業經濟向高深層次發展。
3.4 強化服務,促進科學發展
強化服務,促進漁業科學發展。一是大力推進漁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為漁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二是支持漁民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鼓勵合作社、龍頭企業與漁戶通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進行產業化聯結,互利互惠、共同發展,提高漁業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健全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切實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四是強化漁業執法能力建設,拓展漁業執法領域,搞好水產苗種、漁用飼料、漁用藥物、產品加工質量、漁業市場、漁業防災減災、漁業水域環境等環節的監管執法,為漁業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4 參考文獻
[1] 遼寧錦州市現代漁業建設成效凸顯[J].科學養魚,2012(2):47.
[2] 汪宏偉.寧夏中衛市以科技示范基地引領現代漁業發展[J].漁業致富指南,2011(17):10.
>> 對長白山地區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最佳措施 淺析關聯論對長白山地域文化旅游翻譯的影響因素 長白山地區醫療旅游發展對策分析 長白山地區火燒跡地植被更新的研究 長白山地區旅游養老目的地產品開發研究 吉林省長白山地區礦泉水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的響應 長白山地區人文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長白山地區企業標志設計分析 長白山地區美術寫生實踐基地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 長白山地區油畫風景寫生色彩規律研究 淺談關聯論視角下長白山地域文化的旅游翻譯 深化與長白山地區合作 實現官產學三方共贏 氣候變化對平頂山地區煙葉生產的影響 巴彥淖爾地區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南疆地區極端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綜述 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與對策 淺談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潘根興,高民,胡國華,等.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9):1698-1706.
[5]呂亞榮,陳淑芬.農民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及適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7):75-86.
[6]劉恩財,謝立勇,趙洪亮.關于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建設問題[J].農業經濟,2010(1):3-5.
(20__年6月19日)
為掌握全市一村一品發展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我們采取市與縣(市區)配套聯動、全面統計與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就此進行專題調研。
一、發展現狀和主要特點
全市轄12個縣市區,134個鄉鎮,6454個行政村,總人口812萬人,耕地783萬畝,鄉村農戶165萬戶,農業人口596萬人,鄉村從業勞動力371萬人。20__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8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77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90元。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深化升級,全市以發揮資源、傳統和區位優勢為前提,圍繞主導產業和產品發展,以推進規?;?、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一村一品發展,取得良好開端,日趨凸顯,在局部地域已形成主導格局。據調查統計,到20__年底全市一村一品專業鄉鎮發展到18個,占鄉鎮總數的13.4%;專業鄉鎮主導產業從業農戶12.35萬戶,占63.4%;專業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主導產業從業農戶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5771元、6019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7%、31.1%。專業村發展到670個,占行政村總數的10.4%,其中農產品生產型602個,涉農服務型21個,非農產業型41個;專業村主導產業從業農戶16.05萬戶,占77.4%;專業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主導產業從業農戶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5766元、6063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6%、32.1%。綜合分析,全市一村一品發展呈現出以下突出特點:
一是主導產業日趨凸顯。圍繞大蒜圓蔥、瓜菜、優質果品、速生豐產林、苗木杞柳、肉鴨蛋鴨、奶牛肉牛、淡水產品、甜葉菊、食用菌等主導產業和產品發展,形成一批專業基地、專業鄉鎮、專業村和專業戶。目前,種植業建成170萬畝大蒜圓蔥、15萬畝優質西瓜、10萬畝優質土豆、600萬m2食用菌、10萬畝甜瓜、5萬畝甜葉菊、5萬畝中藥材、5萬畝蘆筍種植基地;養殖業建成103處年出欄千頭的肉?;亍?570處年出欄萬只以上禽場、670處年出欄千頭的養豬場、56處年存欄20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基地、存欄1600萬只肉蛋鴨養殖基地;水產業建成700余處規模養殖基地;林果業建成100萬畝用材林、90萬畝干鮮果品、25萬畝苗木花卉和10萬畝苗木杞柳基地。
二是覆蓋領域不斷拓寬。一村一品由過去以種植業為主向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水產業,農產品加工、運銷、休閑觀光涉農服務業及非農產業并舉,種植業由過去以糧食生產為主向糧食與經濟作物并舉轉變,一村一品覆蓋的產業領域不斷拓寬。全市一村一品專業村670個、主導產業從業農戶16.05萬個,其中,糧食、油料、棉花、蔬菜瓜果等種植業329個、7.87萬戶,大牲畜、生豬、肉羊、家禽等畜牧業77個、1.47萬戶,水產業17個、0.45萬戶,林果業167個、3.96萬戶,農產品加工、運銷、休閑觀光涉農服務業27個、0.71萬戶,其它非農產業53個、1.59萬戶。
三是產業層次逐步提升。一村一品主導產業和產品規模不斷膨脹,標準化生產水平不斷提升,出口創匯能力不斷增強。18個一村一品專業鄉鎮,10個蔬菜瓜果專業鄉鎮種植基地26.04萬畝,平均種植規模2.6萬畝;1個生豬養殖專業鄉鎮生豬存欄規模5.47萬頭;3個水產養殖專業鄉鎮養殖規模13.9萬畝,平均養殖模4.6萬畝,4個林果種植專業鄉鎮種植規模13.86萬畝,平均規模3.46萬畝。獲得商標注冊14個,通過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的達到9個、5個、3個,分別占50%、26%、17%。主導產品年出口創匯達到1.03萬美元,占全市農產品出口創匯的24.7%。
四是區域帶動日益增強。全市一村一品發展對區域主導產業培植、農產品市場銷售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全市18個一村一品專業鄉鎮,帶動主導產業從業農戶12.35萬農戶、從業人員30.16萬人,分別占專業鄉鎮農戶和從業人員的63.4%、62.4%;主導產業收入和主導產品銷售收入達到50.52萬元、42.97萬元,分別占專業鄉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5.5%、47.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771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7%。67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帶動主導產業從業農戶16.05萬農戶、從業人員37.45萬人,分別占專業村農戶和從業人員的77.4%、74.2%;主導產業收入和主導產品銷售收入達到63.10萬元、58.91萬元,分別占專業村經濟總收入的70.8%、66.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766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6%。
二、存在問題和制約因素
從調查的情況看,一村一品發展有了良好開端,但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容忽視。
一是認識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各級各有關部門對一村一品發展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升級、建設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缺乏應有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實踐中造成重視程度不夠、工作推進力度不大、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一村一品快速健康發展。
二是主導產業規模小,區域布局分散。就全市綜合分析,在局部地區、部分產業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專業鄉鎮、專業村、專業戶發展格局,但無論是產業基地發展規模、產業產品區域集中度遠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全市按照嚴格標準意義上的專業鄉鎮、專業村和專業農戶,占全市鄉鎮、行政村和農戶的比重僅為13.4%、10.4%、10.3%,與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三是標準化程度低,質量品牌意識不強。一村一品發展的標準化程度不高,農民群眾的質量品牌意識還不強,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品牌培育,提高農產品市場核心競爭力,還沒有成為自覺行動和必然選擇。從目前已形成的專業鄉鎮、專業村看,無論是主導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的規模,還是農產品
“三品”質量認證水平,離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都有較大差距。全市18個專業鄉鎮中,產品獲得省以上名牌產品的僅5個,占28%;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3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3個,均占17%。四是產業化水平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一村一品產業化水平低,主導產品鏈條短、農產品精深加工程度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農產品市場開拓能力不強。全市18個專業鄉鎮中,建有龍頭企業并實施有效對接的13個,占72%;670個專業村中建有龍頭企業的142個、占21.2%,與龍頭企業對接的320個、占47.8%;建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160個、占23.9%,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310個、占46.2%。在整個主導產品銷售中專業鄉鎮、專業村通過龍頭企業銷售所占比重為35.4%、26.1%。
三、下步思路和對策措施
立足一村一品發展現狀,針對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一村一品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產業強村富民目標,充分發揮資源、傳統和區域優勢,著力培育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品,加強領導,強化扶持,優化環境,完善機制,做優龍頭,培育載體,推進一村一品向縱深發展。在推進措施上著力抓好以幾個重點:
(一)深化認識,加強領導,構建一村一品發展組織保障體系。發展一村一品,是培育農村主導產業的重要途徑,是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培養造就新型農民的重要平臺,各級要進一步深化一村一品發展對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升級、建設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認識,完善決策和工作推進機制,建立一村一品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領導,高效決策;成立一村一品發展辦公室,精心實施,加強調度,構建一村一品發展組織保障體系。
(二)增加投入,強化扶持,完善一村一品發展政策支撐體系。著眼解決制約一村一品發展的資金投入瓶頸,不斷強化一村一品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增加投入,增強一村一品發展的后勁和活力。一是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各級財政調整優化支農支出結構,通過對一村一品生產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建設、品牌培育、市場開拓、農民培訓等扶持,提高一村一品發展能力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二是增加金融資金投入。各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金融機構,把支持一村一品發展作為支農突出重點,增加投放額度,適度降低門檻。三是制定優惠政策,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向一村一品發展。
(三)典型示范,宣傳發動,建立一村一品發展輿論引導體系。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引導和輻射帶動作用,圍繞農業生產、涉農服務和非農產業發展,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鮮明、類型多種、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專業鄉鎮和專業區域。在重點抓好金鄉縣西李村大蒜出口種植一村一品發展項目的基礎上,在其它縣市區選擇一批不同類型示范村,通過資金、項目、技術集中投入和幫扶指導,加快培植形成示范輻射效應明顯的典型。同時,及時總結推廣一村一品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利用多種方式和渠道,加大對一村一品典型宣傳力度,加快建立推進一村一品發展的輿論引導體系,著力營造一村一品發展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沿海、小城鎮、海岸線利用、產業布局
0引言
黑島鎮位于莊河市東南部,北與青堆鎮、西與吳爐鎮、蘭店鄉接壤,三面環海。又因山上密集的松林,岸邊深色的礁石,從海上遠看為黑色,故取名為“黑島”。全鎮總面積13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126公頃,占總面積的30%。擁有40公里海岸線,5000余公頃淺海,3000公頃灘涂。黑島鎮屬遼南丘陵邊緣地帶,境內丘陵起伏,山地與平原各占一半。
1黑島鎮沿海概況
黑島鎮岸線資源豐富,擁有40余公里長的海岸線,5000余公頃淺海,3000公頃灘涂。漁業發達,經濟繁榮,其中國電―黑島電廠煤運碼頭,正常航道水深達9米,年吞吐量可達360萬噸左右。黑島鎮中心漁港被列為全國30個中心漁港之一,目前正在施工建設過程中。
1.1岸線利用優勢
1.1.1莊河電廠的建設
國電電力大連莊河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管理的電站裝機規模為2臺60萬千瓦火電機組,廠址位于莊河市黑島鎮冷家村。該工程被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該工程機組容量大、參數高,建成后以500千伏電壓等級線路接入大連電網也對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牽動作用。
1.1.2莊河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莊河市政府對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支持,將莊河電廠循環經濟園區納入到《莊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暨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根據大連發改委2007年五月十四日簽報件,莊河黑島循環經濟是享受大連市重點工業園區產業項目貼息政策的工業園區。因此,莊河黑島循環經濟園區未來將與大連市其它重點工業園區一同享受大連市優惠政策,這將從很大程度上促進園區的早日形成和壯大,同時也對黑島鎮鎮區自身的發展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1.2岸線利用問題
黑島鎮三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海岸線長度達40公里,岸線曲折,地形多變,既有西部平坦可利用的填海圈池,又有西部與崎嶇山體形成的優美的自然環境。
經準確計算,本鎮海岸線長度為39.25KM,至西向東利用情況為:
從現狀利用情況可以看出,本鎮豐富的海洋資源沒有得以充分、合理的利用,鎮區發展處于內陸,近海不見海。岸線浪費情況嚴重,約30%的海洋岸線沒有加以集中利用。
1.3 產業布局情況
1.3.1第一產業
黑島鎮現狀農業主要以傳統的玉米、水稻種植為主,主要分布在內陸大部分村屯,沒有形成特色。漁業主要是依靠海洋資源自然發展的海產品養殖業。
1.3.2第二產業
黑島鎮現狀第二產業發達,工業發展水平位于莊河市鄉鎮中第二的位置。其中,水產品加工在黑島鎮發展尤為突出,通過現場了解,水產品加工企業現狀在黑島鎮分布過于分散,但主要集中在南側沿海。莊河電廠位于中部沿海,而周圍已經收到電廠強烈的影響,開始發展相關產業。
1.3.3第三產業
黑島鎮第三產業同絕大部分鄉鎮一樣,正處于起步階段,但由于莊河市循環經濟園區的設立給予了黑島鎮空前的發展機遇。
2岸線利用
為了更加有效、合理、科學的利用黑島鎮豐富的海洋資源,結合《莊河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規劃》和《莊河精細化工園區規劃》的遠期目標,規劃確定將黑島鎮岸線分成5個部分,至西向東為:海產養殖岸線、工業岸線、生活岸線、旅游岸線、生態岸線。
海產養殖岸線:以櫻桃山以西現狀蝦圈為基礎,向櫻桃山以東直至現狀電廠全部作為黑島鎮的海產品養殖岸線,一方面有效的利用現狀閑置岸線,一方面為將來工業的大規模發展所需的填海造地創造基礎。
工業岸線:黑島鎮的工業以莊河電廠為中心,主要向西發展。
生活岸線:為解決黑島鎮區發展的“近海不見?!钡膯栴},預留一部分岸線作為遠景發展的生活岸線,體現濱海小城鎮的親海特色。同時為減少工業的發展對東側黑島村旅游資源破壞起到過渡、溶解作用。
旅游岸線:以現狀優越的自然資源為基礎,大力改善周邊山體、岸線的條件,為推動發展旅游創造條件。
生態岸線:現狀黑島鎮東北側英那河口屬于青堆灣的一部分,乃莊河市確定的幾大生態敏感區之一。因此,規劃控制英納河口的開發,作為生態岸線保證英納河口生態環境的和諧穩定。
3產業空間布局
3.1第一產業布局
以市場為導向,強化效益農業意識。以加快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因地制宜,發揮各村農業的比較優勢,在空間上合理配置農業發展。以資源、地理自然環境為基礎條件,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品形成農業產業經濟區。規劃建成四大農業基地:以水稻為主的生態農業種植基地以大骨雞散養為特色的畜牧業產品基地;以溫室大棚為主導的水果、蔬菜種植基地;近海村建設水產業基地。
3.2第二產業
黑島鎮工業經濟比較發達,主要經濟優勢和支柱產業有水產養殖、水產加工、海洋捕撈和旅游業,循環經濟園區工業規模繼續擴大。著重工業園區基礎設施的投資,以工業園區為基地,加強工業園區招商力度,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面向國內外,發展外向型經濟。依托現有企業特點和園區功能,重點發展以電廠為依托的化工、機械制造工業。對于村辦企業要集中管理,引導村辦企業在工業區內辦廠興業。避免村村辦企業,嚴格控制污染企業,對于現有企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扶持企業做強做大。
3.3第三產業
黑島鎮未來第三產業主要應發展為工業區服務及鎮域居民服務的商業服務業,保持現狀沿縣道英樓線線性分布的商業軸線,在鎮區沿肖玉線建設商業服務一條街,加強服務功能;在正在建設的黑島漁港建設批發漁市基地。利用黑島村優越的半島旅游資源繼續做大旅游業,提高黑島鎮的知名度。
3.4總體布局
綜合上述產業布局規劃,結合對鎮域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以及對鎮域自然環境條件的綜合考慮,將鎮域產業發展格局從空間上分為四大部分:北部山區農牧業產業發展區,中部肖玉線城鎮經濟發展軸帶,南部為海產品養殖業以及工業發展區,東部黑島旅游發展區。
【參考文獻】
[1]張懷俊.突出口岸特色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J],城鄉建設,2003
[2]張月勝. 城市的理想與理想的空間模式---以秦皇島沿海岸線空間發展研究為例[J],魅力中國,2008
關鍵詞:海洋經濟;產業結構;風險投資
中圖分類號:F1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6)12-0042-03
一、問題的提出
海洋經濟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種海洋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石油天然氣業、濱海旅游業、沿海造船業等海洋水產業。經濟增長新空間理論告訴我們,經過幾個世紀以來的迅猛開發利用,陸地上的資源越來越少,如果繼續在陸地上拓展生存空間,經濟成本會非常大,而且邊際效益也越來越小。
21世紀是海洋世紀,大力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對把我國建成海洋經濟強國、緩解我國在發展中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方面日益嚴重的壓力,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進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海洋經濟增長速度均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據有關資料顯示,2005年我國海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16987億元,增加值7202億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4%。按可比價格計算,2005年比上年增長12.2%,高出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2.3個百分點。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然而,與發達海洋國家相比,無論是海洋產業總產值的絕對數,還是其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我國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Ⅲ近些年來,美國、日本等國的海洋產業總產值的絕對數約為我國的十余倍,在GDP中所占比例也比我國高出零點幾至數個百分點。我國海洋經濟相對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資金短缺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使得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很不充分、科技含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利于我國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海南省是我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但海洋經濟的發展卻遠遠落后于全國其他省份,資金短缺仍然困擾著其開發利用海洋及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結合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困境,并從金融角度提出了發展海洋經濟的對策,力求能對海南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及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困境
海南省位于中國南端,東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面與菲律賓、文萊及馬來西亞海域為鄰,全省陸域面積為3.54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千米,是中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海南省所管轄的海域上分布著600余個島、礁、灘和沙洲,其中海南島最大,總
作者簡介:許道順(1957-),男,中國人民銀行??谥行闹泻笄诜罩行闹魅巍C娣e達3.39萬平方千米,環島岸線1618千米,大小港灣有84處,開辟為港口的已有43處。海南省海洋資源儲量豐富,具有開發價值的有海洋漁業資源、海鹽資源(包括海洋汽油、可燃冰、海流能、溫差能、波浪能)等。
近年來,隨著海南省經濟的穩步增長,海洋經濟在海南省經濟中所占比重的不斷加大,海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海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海洋資源開發,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決定》和《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確定了“以海帶陸,依海興瓊,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發展戰略。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的原則,不斷加大海洋開發力度,使海南省海洋經濟有了較快發展。2004年海南省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達220.48億元,海洋漁業總產值120.92億元,海水產品總產量115.06萬噸,海洋交通運輸業營運總收入5.38億元,濱海旅游業全年接待入境游客達24.7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70億元。海洋油氣業、濱海礦產業、海洋鹽業等海洋產業都處于穩步發展階段。海洋經濟的快速增長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力地促進了海南省經濟的發展,對提高海南省人民的生活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由于長期以來的“重陸輕?!保e過了良好的機遇,海洋開發走了不少彎路,形成了典型的“大海洋,小產業”格局,從海域面積上看,海南省比其他7個沿海省都大得多,但是論海洋經濟實力,海南省卻比其中任何一個省份都小。如海南省所轄海域面積是山東的12.5倍,但海洋產業總產值不足山東的1/4。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落后不僅有歷史原因,還與當前海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關。
(一)海洋經濟結構不合理
隨著海洋開發的深入,海南省海洋產業不斷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有以海洋漁業為代表的海洋第一產業,有以海洋水產品、海洋油氣業為代表的海洋第二產業,還有以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為代表的海洋第三產業。但從產業發展的結構上看,第一、三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明顯偏小。據統計,2005年作為海洋第一產業的海洋漁業產值占到海南省海洋總產值的42%。這種“重農輕工”的產業發展結構正是海南省海洋經濟產值落后的重要原因。從長遠來看,海南島周圍海域和南沙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儲藏量巨大,開發潛力很大,將來必定會成為我國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海南省如果不抓緊時機改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以油氣開發為主的第二產業,提高第二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目標將很難實現。
(二)海洋科技對經濟貢獻率低
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海洋科技的支持,但目前海南省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還很低。一是海洋開發總體科技水平不高。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海洋開發仍停留在粗放式或資源掠奪式狀態,以海洋資源為優勢的高附加值產業還沒有形成。在海水資源利用方面,目前主要是制鹽,從海水中提取其他有重大價值的產品則較少;海洋油氣勘探僅限于部分淺海水域;濱海砂礦利用率低,海洋能的利用率更低。二是科技成果難以轉化??萍汲晒耐茝V應用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提。但目前海南省社會各界和地方政府對海洋科技成果推廣的支持力度還不夠,使得部分科技成果遠嫁他鄉,無法對海南省海洋經濟做出貢獻。三是海洋科技人才短缺。據統計,海南省科技人才總量少,全省專業技術人員占全省人口總數的比例僅為2.49%,每萬人口中從事科技活動的人數僅為8.5人,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尤其是海南省海洋科技領域的技術人才嚴重不足。四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不成規模。近幾年來海南省海洋經濟中的高新技術產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整體產業規模還
比較小,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大多數企業還存在研發機構不健全、研發人員不足、研發設備、儀器有待改善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企業自主研究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也制約著海洋高新技術產業規?;?,不利于海南省海洋經濟的長遠發展。
(三)信貸資金對海洋經濟的發展支持力度不夠
企業的發展需要資金的支持,而目前海南省許多海洋產業企業的發展卻面臨資金短缺的局面。以水產品加工業為例,近年來海南省水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全省建成投產的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32家,水產品年加工能力29萬多噸,為海南省水產品出口貿易增長夯實了基礎。即使是在這個“有利可圖”的行業,企業的發展也難得到銀行的信貸支持。大部分商業銀行對水產品加工企業的貸款持謹慎態度,原因是水產品加工企業的貸款只能以廠房和設備作為抵押物獲取,而水產品加工設備最多只能按市場價的五折放貸,有的甚至更低。從銀行的角度,這種貸款可貸可不貸,導致由于缺乏銀行的信貸支持,海南省水產品深加工項目90%以上都是自籌資金,本來非常好的大項目也不得不依靠企業自身緩慢發展。與水產品加工業處于類似局面的還有海洋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在創建期和成長階段缺乏必要的資金。特別是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創業風險大,又缺乏固定資產,難以獲得擔保、抵押或質押,得不到銀行貸款的支持。海洋產業的發展急需破解“資金瓶頸”。
(四)海洋保險缺位
海南省地處南海,在座擁南海豐富資源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頻繁的海洋災害。目前對海南省海洋經濟造成影響的海洋災害主要有臺風和赤潮,其中以臺風造成的損失最大。2003年臺風“科羅旺”襲擊海南,全省192個鄉鎮188.4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6.83億元人民幣,其中水產養殖損失面積3900多公頃,產量1.4萬噸;2005年臺風“達維”給海南省18個市縣222個鄉鎮帶來災害,受災人數達630.54萬,全省直接經濟損失116.47億元,其中水產養殖損失10.82千公頃,產量22.33萬噸,直接經濟損失80.26億元。由于我國目前在政策性保險方面還是一片空白,海南省也缺乏海洋產業抗風險機制,臺風等海洋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只能由海洋產業承擔,嚴重影響了全省海洋經濟的發展。
三、促進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金融路徑分析
發展海洋經濟要以規劃為先導,以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港口城市為依托,以拓寬融資渠道為突破口,加快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加強海洋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努力把海南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綜合實力強、產業結構布局合理、科技先進、生態環境良好的海洋經濟強省。為此,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實行政策傾斜,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可采取積極的財政稅收政策支持海洋產業的發展。一是在選擇重點開發項目和投入資金時,向海洋油氣加工、海洋旅游、海洋運輸等產業傾斜。二是對重點海洋產業立項進行財政補助;對海洋工業集團在資金、用地、項目合作等方面給予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投資,減免稅收,以貸款貼息政策大力扶持中小海洋工業企業的發展等。三是增加科技投入。由財政多方籌集資金設立海洋科技發展基金,對在海洋科技領域取得成就的個人進行嘉獎,對在推廣科技成果過程中遭受損失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補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加強海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科技從業人員的薪酬待遇水平,吸收和引進高水平人才,從總體上提高海南省海洋科技水平。
(二)發展多層次金融市場,拓寬海洋產業融資渠道
一要增加信貸投入。金融機構要增加海洋產業的信貸投入比例,提高海洋開發的中長期貸款額度,特別要增加對海洋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緩解高新技術企業創業和研發資金不足的壓力。二要開拓利用外資渠道。利用國外資金、技術方面,可采取直接投資方式,也可利用長期國際信貸,即運用世界銀行或其他商業銀行貸款。還可以運用間接投資方式,發行B種股票或發行國際債券等。三是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對于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經營管理較好的海洋產業企業,可以通過同類上市公司收購、兼并、托管、資產或股權置換等資本運作的方式,達到間接上市及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優化配置的目的。四是充分利用民間資本。繼續放寬民間投資范圍,改進民間投資的服務環境、審批環境與融資環境,利用民間資本融資速度快、資金調動方便、門檻低、投資風險自我吸收的優勢,幫助規模較小但具有發展潛力、市場前景良好的海洋企業成長。
(三)努力培育金融生態環境,穩步推動海洋經濟發展
關鍵詞:海洋產業經濟;現狀;問題
海洋是一個自然資源的寶庫,我國海域遼闊,海岸線漫長,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資源不僅是包括海洋水域范圍及其范圍內的生物等可再生自然資源,還包括海域內所蘊藏的石油、天燃氣等不可再生礦產資源。而海上航運的快速發展也是海洋資源的一種利用方式,給我國的海洋經濟貢獻了巨大的力量。海洋風能、潮汐能等海洋能源已經成為我國新能源發展的重點之一,對我國能源結構的構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海洋產業經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我國海洋產業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和新興產業亟待發展的局面。
一、海洋產業的類型
傳統的海洋產業主要集中在海洋捕撈業、鹽業和海洋航運業方面。
海洋水產業和捕撈業可以被看作是我國海洋經濟的第一產業,近年來維持較為平穩的增長態勢。我國海洋生物種類多樣,而且我國的捕魚業發展較快,漁業產量居于世界第一位,海水養殖發展迅速,在海洋產業中的占比逐年增加。但第一產業隨著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興產業的崛起,占比有所下降,面臨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等問題。
海洋經濟的第二產業多指海洋鹽業、油氣產業等。我國海鹽產量居于世界首位,海洋油氣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雖然起步較晚,但油氣產量逐年增長,第二產業的發展勢頭良好。
海洋產業中新興的海洋濱海旅游業和遠洋航運業以及海洋生物醫藥業也迅速崛起,海洋能源的利用也得到快速的發展,目前已經居于海洋產業經濟的首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濱海旅游也發展迅速,同時也帶動了區域內餐飲服務、海水養殖以及其他服務行業的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的崛起和發展是生物醫藥發展的新興產業,也提高了海水養殖和漁業的附加值。風能和潮汐能是可再生新能源,對它們的利用還剛剛起步,但發展潛力巨大。海洋運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近海港口的吞吐量逐年穩步增長,新的現代化集裝箱及散貨深水港口的建成與投入使用,使得其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高效,不斷趨于國際化的管理水平,使得我國的海洋運輸能力不斷增強。
二、海洋產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海洋產業經濟雖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也同時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
近年來對海洋的開發利用使得海洋資源面臨過度開發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我國近海旅游業的發展盡管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歡樂和區域內人們豐厚的經濟回報,但對海域環境的污染日益嚴重。
過度的捕撈和近岸開發使得海洋生物資源面臨日益匱乏的不利局面,這些都需要國家和政府的相關部門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進行干預和限制,并引導漁民利用高科技進行產業轉型,開展深水養殖和水產品的二次開發利用和深加工等,給海洋產業經濟一個長久的科學的發展環境。
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造成近海排放物嚴重超標,入海的污染物的總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海域內海水的污染情況日趨嚴重,海洋的凈化能力出現超負荷的情況,這不僅影響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和海產品的質量安全,也不利于海洋生態h境的健康發展。
海洋產業經濟的產業結構近幾年來的發展雖然日趨合理,但仍面臨產業升級和轉型問題,新興產業的發展有著政策的支撐,但真正實現快速可持續發展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同時,我國近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快,海洋產業的趨同現象非常嚴重。各個濱海經濟區中海洋漁業、旅游業的產值都很高,但其他產業的發展相對緩慢。海洋產業的經濟結構還需要作一定的調整。
三、海洋產業經濟的發展展望
面對海洋產業經濟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加大對海洋開發的規劃和調控力度,制定適合海洋產業經濟發展的管理機制,加強各部門的協調能力和管理能力,應用高科技的技術對海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發展新興的海洋產業,同時發掘傳統產業的新的增長點,不斷提高我國海洋產業經濟的發展水平。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海洋產業經濟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國民經濟的增長水平,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些海洋產業發展較快,居于世界領先水平。海洋產業的結構逐漸走向合理化,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海洋產業的高科技含量不斷增加,我國海洋產業經濟的發展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參考文獻:
[1]孫福明,蔣蘊琪.福建省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6(33).
[2]劉妍,勾維民.大連在遼寧“五點一線”戰略下的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97(2012)14-0015-02
1 農業基本情況
惠農區有3鄉3鎮38個行政村,總人口20.2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0萬人,占26.7 %。農村勞動力3.50萬人,占農村人口的63 %。全區土地總面積1 254 km2,其中耕地面積173.33 km2,還有20 km2可墾荒地資源便于大面積開發利用。
1.1 主要農產品生產穩定增長
2011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 316萬kg。其中小麥種植面積2 333.33 hm2,總產1342萬kg;玉米種植6 200 hm2,總產為5 974萬kg。生豬飼養量4.60萬頭,羊只飼養量達到54萬只,奶牛存欄數達到2萬頭,家禽飼養量210萬只,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12 000 t、2 772 t、57 000 t,水產品總量達到2 077 t,枸杞干果產量650 000 t。
1.2 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
全區共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287個,其中脫水菜企業79個,糧油加工企業185個,乳制品企業1個,食品加工企業5個,枸杞企業3個;農產品加工企業及流通企業完成增加值15 0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28 000萬元,其中脫水菜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 500萬元,糧油加工實現收入13 000萬元,年銷售收入在5 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個,銷售收入在2 900萬元以上的企業3個,國家級龍頭企業1個,自治區級龍頭企業2個,市級龍頭企業21個。蔬菜、枸杞、奶牛成為惠農區農業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農民人均來自三大產業的收入分別為980元、700元和550元。
1.3 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
2011年共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8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51 %。
1.4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
到2011年,全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8 800 hm2,農業機械總動力32.05萬kW,農村用電量達到1 065.50萬kW/h。全區主要農作物農機綜合機械化作業率達到82 %。
1.5 農業經濟和農民收入水平持續增長
2011年,全區農業增加值預計為4億元,同比增長6 %;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6 176元,同比增長11 %。
2 產業發展現狀
多年來惠農區制定優惠政策,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大力發展蔬菜、枸杞、奶牛三大主導產業和清真牛羊肉、制種玉米、適水產業等特色產業,目前以蔬菜、枸杞、奶牛三大產業為主導的區域特色優勢農業初具規模,產業化經營基本形成,帶動農業增效效果明顯,促進農民純收入快速增長。
2.1 蔬菜產業
蔬菜產業是惠農區農業三大主導產業之一。截至目前全區建成了76家脫水菜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達10 000 t,從業人員8 000人。脫水蔬菜有青紅椒、洋蔥、小管蔥、香菜、番茄、芹菜等13個品種,年銷售總量達到5 000 t以上,出口銷售量占西北的2/3。2009年在各級領導支持下,中國大型農產品加工生產企業中糧集團落戶惠農區,建成3條年加工6 000 t鮮番茄制醬生產線,租賃土地4 333.33 hm2,種植番茄3 200 hm2,基地種植起壟、覆膜、施肥、噴藥全部實行機械化作業。在中糧項目及各脫水菜企業帶動下,2011年全區種植蔬菜8 000 hm2,其中中糧番茄種植4 000 hm2,脫水菜種植3333.33 hm2,其他蔬菜666.67 hm2。
2.2 枸杞產業
目前全區枸杞種植面積達到4 000 hm2,種植農戶4 800多戶。建成萬畝枸杞鄉1個、千畝枸杞村5個、百畝枸杞村民小組25個,2 hm2以上枸杞種植戶160個。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兩側為重點的沿山枸杞產業帶。2011年全區枸杞干果產量達650萬kg,總產值達到1.2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700元左右來自于枸杞產業,占總收入的13 %。
2.3 奶產業
2011年全區新建2個高標準奶牛園區,改擴建3個奶牛園區。全區建成現代化奶牛園區、規模養殖場13個,其中存欄千頭奶牛園區5個,奶牛入園率和機械化擠奶率均達到100 %。探索實施了奶牛托管產業發展新模式,農民托管奶牛560頭,引進了奶業之星智能化奶牛飼養管理系統,使奶牛飼養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在園區建設帶動下,全區奶牛存欄總量達到2萬頭,鮮奶產量達到5.16萬t。人均來自奶產業收入550元左右,占農民人均純收入10 %。
2.4 肉羊產業
近年來惠農區把推廣良種繁育作為發展肉羊產業的重大舉措,建設科技示范園區,將小群多戶分散養殖與規模經營相結合,把舍飼圈養、品種改良、牧草種植、疫病防治、秸稈加工調制、標準化無公害生產等實用配套技術組裝配套在園區和規模大戶內推廣應用,實現了集約化生產與分散養殖有機結合。全區共累計引調特克薩爾、陶賽特等國外優質種公羊314只,建立肉羊改良點260個,建設肉羊繁育示范村4個。2011年改良肉羊2.50萬只,生產雜交羔羊5.20萬只,全區肉羊飼養量達到54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