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應急管理保障體系與措施
時間:2023-10-09 16:07: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應急管理保障體系與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研究綜述
2010年5月12日,國家檔案局楊冬權局長在全國檔案安全系統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建立確保檔案安全保密的檔案安全體系,全面提升檔案部門的安全保障能力”的號召,把檔案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新高度。[1]近年來,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研究已引起學界的關注,成為較熱的一個研究課題。我們課題組也在做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研究,筆者期望對學者以往的研究做以歸納提煉,以資研究探索。
筆者于2011年12月22日,在萬方數據庫中,以“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為檢索詞,起始年“2000”,結束年“2011”檢索到論文84篇。在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搜索到與“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相關內容論文20篇,筆者對其中相關度較高的文章進行了分析研究,綜述如下:
1 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內涵
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具有持續性、多樣化、可完善性等特點,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構建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前提是分析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理論定位與實際應用的關系。
張美芳、王良城認為,目前,國內外關于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理解大致有三層含義:其一,控制環境,降低風險。這里的“環境”,是指檔案保管環境、物理環境、社會環境、信息存儲環境等,降低環境因素對檔案安全的影響,最大可能降低風險。其二,建立安全保障平臺,采取安全防護措施,使檔案盡可能保持穩定狀態。其三,對已經處于不安全環境中的檔案,采取各種措施使其達到新的穩定狀態,保存其信息的可讀、可用和可藏。這三層含義包括檔案安全保障體系中社會因素、管理體制、組織體系、策略、政策法規、安全保障技術或安全保護效果的評價等較為宏觀的要素。[2]
2 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目標和指導思想
2.1 構建目標。彭遠明認為,檔案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針對檔案的安全需求、管理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安全風險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和預期目標,制定安全保護策略,形成集預測、保管、利用、搶救一體化的保障體系。[3]楊安蓮認為,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目標應該是:采取全面、科學、系統的安全保障策略,保證檔案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杜絕敏感信息、秘密信息和重要數據的泄密隱患,確保檔案信息的全面安全。[4]
2.2 指導思想。彭遠明認為,構建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指導思想是:在體系內合理進行安全區域劃分,以應用和實效為主導,管理與技術為支撐,結合法規、制度、體制、組織管理,明確等級保護實施辦法,確保檔案的安全。[5]張美芳、王良城認為,檔案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應是:堅持嚴格保護、有效管理、分類指導、合理利用,以健全法律法規、提高人員素質、加強規劃管理、完善基礎條件、強化監管手段為重點,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統籌協調,全面增強檔案資源保護力度,推動我國檔案事業持續健康發展。[6]
3 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原則
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應該根據檔案安全現狀及其面臨的威脅與隱患,從檔案安全保障工作的整體和全局的視角進行規范,在構建過程中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彭遠明、張艷欣、楊安蓮、黃昌瑛、張勇等都提出了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原則,筆者采用統計歸納的方法,從中提煉出以下共性原則:
3.1 標準規范原則。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建構和策略的選擇必須符合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必須遵循國際、國家的相關標準,嚴格遵照相關規章制度。[7][8]
3.2 科學實用原則。檔案安全保障體系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檔案安全風險分析結果為依據,探尋有針對性的特色理論,制定出科學的防范措施與方法,這些理論、措施與方法應當在實踐層面上具有可操作性。[9][10][11]
3.3 全面監控原則。檔案安全保障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對各個環節進行統一的綜合考慮、規劃和構架,任何環節的安全缺陷都會造成對檔案安全的威脅。[12]
3.4 適度經濟原則。根據檔案的等級決定建立什么水平的防范體系,根據風險評估和各單位的財力、物力決定資金投入的多少及如何分配使用資金,將資金用在最迫切的地方。既要考慮到系統的可操作性,又要保證安全保密機制的規模與性能滿足需要,實現安全保護效率與經濟效益兼顧。[13][14][15]
3.5 動態發展原則。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所以,該體系要能夠隨著安全技術的發展、外部環境的變化、安全目標的調整,不斷調整安全策略,改進和完善檔案安全的方法與手段,應對不斷變化的檔案安全環境。[16][17][18][19]
3.6 自主創新原則。加強檔案安全保障方面的關鍵技術的研發,密切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的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做到揚長避短,為我所用。[20][21]
4 構建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方案設計分析
許多學者對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方案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問題,得出不同的結論,筆者根據學者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檔案安全保障體系方案。
4.1 安全管理理論。理論從實踐中取得并能指導實踐,為實踐指明前進的方向。在先進理論的指導下,實踐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成果,理論水平的高低因此也往往預示著現實中該領域的水平高低。
4.1.1 前端控制。前端控制思想具體到安全保障活動中是:檔案安全保障的標準化的建設與應用;為開展安全保障活動而制定的計劃方案、普查活動;人員配置合理和技術力量的前期儲備、設備的選擇和環境的控制、整個預防性安全保障活動的監督、檢查和評估;為妥善保管檔案而選擇的裝具、包裝等;事先制訂的應急預案、搶救預案,等等。[22]
4.1.2 全程管理。全程管理是伴隨著檔案的生命周期而開展的一切安全保障管理活動。[23]包括日常維護、災難備份、利用與服務、恢復與搶救、質量檢查與評估、風險預測,等等。[24]
4.1.3 后期監督。后期監督包括安全保障活動的評估、人員技術水平的評估、財政結算、開展安全保障活動后的總結報告、制度、規范或標準的完善、提供參考性的開展安全保障活動的經驗、方法或模式。[25]
4.1.4 風險管理。構建檔案安全的風險管理機制,依次進行安全風險計劃制訂、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風險報告以及風險反饋。通過評估風險,識別判定風險大小,判定每種風險相對的檔案安全保護對策,并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進行風險控制,規避、轉移或降低風險對檔案造成的損害。[26][27]
4.1.5 人才教育培養。樹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觀,建立科學合理的檔案安全人才培養體系,建立系統的人才資源培訓和貯備機制,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28]做到“有計劃、有重點、分層次、分類型、多形式、多途徑”地開展檔案安全人才的教育和培養。[29]
4.2 安全基礎設施
4.2.1 實體安全基礎設施。檔案實體安全基礎設施是指維護檔案安全、實施檔案正常管理、保障檔案開發利用,提供為全社會方便服務等工作而進行的基礎建設,包括檔案保管環境、檔案存儲設施、檔案利用設備、檔案維護監控設備、檔案搶救與恢復設施等。[30]
4.2.2 信息安全基礎設施。檔案信息安全基礎設施是為信息安全服務的公共設施,為檔案部門的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提供支撐和服務,主要包括:檔案信息系統PKI(網絡信任體系)、檔案信息災備中心、檔案信息系統應急響應支援中心、檔案信息安全測評認證中心、檔案信息安全服務中心(外包服務)、檔案信息安全執法中心等。[31]
4.3 安全策略
4.3.1 實體安全策略。實體安全必須具備環境安全、設備安全和介質安全等物理支撐環境,注重環境防范、設備監控、介質管理、技術維護等安全措施的完善,消除安全隱患,確保檔案安全。[32]
4.3.2 管理安全策略。針對檔案安全的管理需求,在完善人員管理、資源管理、利用服務、重點部位維護、災害防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專業人才教育培訓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機制和制度,并結合管理技術,形成一套比較完備的檔案安全管理保障體系。[33][34]
4.3.3 網絡系統安全策略。強化操作系統、數據庫服務系統的漏洞修補和安全加固,對關鍵業務的服務器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合理劃分安全域及邊界,建立有效的訪問控制制度;通過實施數據源隱藏,結構化和縱深化區域防御消防黑客入侵、非法訪問、系統缺陷、病毒等安全隱患,保證檔案系統的持續、穩定、可靠運行。[35][36][37]
4.4 安全技術。技術是影響檔案安全的關鍵因素,檔案安全技術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包含預防、保護、修復和維護等技術,可以有效保證檔案安全。
4.4.1 基于實體的保護技術。主要有:①各類檔案載體的管理與保護技術;②檔案損壞的測試與評估技術;③受損檔案的修復技術。[38]
4.4.2 基于環境的防護技術。主要有:①庫房建筑標準與圍護結構功能的設計、施工和實施;②檔案保管的設備設施和有效裝具;③檔案庫房和利用環境的監測技術;④溫濕度調節與控制技術;⑤有害因素的控制和防護技術。[39]
4.4.3 基于信息的安全技術。主要有:①系統安全技術:操作系統安全和安全審計技術等;②數據安全技術:數據加密技術、應急響應技術、數據備份與容災技術、基于內容的信息安全技術和數據庫安全技術等;③網絡安全技術:防火墻技術、防病毒技術、漏洞掃描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物理隔離技術、服務技術、網絡監控技術和虛擬網技術等;④用戶安全技術:身份認證技術、數字簽名技術和訪問控制技術等。[40]
4.4.4 基于災害的保護技術。主要有:①災害的預警與防范技術;②檔案災害的應急處置技術;③檔案次生危害的防范技術;④災后受損檔案的搶救與恢復技術。[41]
4.5 安全法規制度。完善的檔案安全法律法規和制度是保障檔案安全的基石,只有不斷制定和完善檔案安全法規制度,才能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才能更好地維護檔案的安全。[42]
4.5.1 制定并遵循法規標準。各地方應根據國家標準,結合本地區、本系統、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規范和標準,以使檔案安全管理規范化和標準化。[43]
4.5.2 建立健全檔案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檔案歸檔安全制度、檔案整理安全制度、檔案查閱利用安全制度、檔案日常管理維護制度、檔案保密制度、檔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檔案鑒定和銷毀制度、檔案資料出入庫管理制度以及重要檔案異地、異質備份制度;[44]受損檔案搶救制度、電子檔案信息安全制度以及檔案安全行政責任制等。
4.5.3 建立完善檔案安全管理機制。包括:信息交換機制、法律保障機制、日常防范機制、災害預警機制、應急處置機制、[45]組織建設機制、制度建設機制、風險管理機制、人員管理機制等。
4.6 安全保護效果評價。對檔案安全保障體系評價的目的,是對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有效性進行評估。[46]首先,確定待評價系統的范圍,選擇適當的評價方法,確定適當的評價指標。然后,收集有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評價結果,再進行持續改進,以不斷提高檔案安全保障體系及其具體過程中的有效性和效率。[47]
4.6.1 評價方法。根據被評價對象本身的特性,在遵循客觀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原則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目前,存在的綜合評價方法有:屬性融為一體評價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基于灰色理論的評價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論的評價方法。[48]
4.6.2 評價指標。根據國內外的檔案安全評估標準,國家對檔案安全的基本要求,綜合考慮影響檔案安全的各種因素,建立檔案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包括:①物理安全評價指標:環境安全評價、設備安全評價、載體安全評價;[49]②管理安全評價指標:規章制度評價、工作流程評價、管理措施評價、業務技術評價;③技術安全評價指標:保護技術評價、網絡技術評價。[50]
5 結語
縱觀學者對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研究,研究角度和切入點各有不同,觀點紛呈,但還是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思考、探討。
注:本文是河南省檔案局科技項目《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現狀調查》(項目編號:2011-B-51)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張照余.對建設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幾點認識[J]. 浙江檔案,2011(1):36~39.
[2][6][24]張美芳,王良城.檔案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0(1):62~65.
[3][5][7][33][41]彭遠明.檔案安全保障體系構建及其實現策略研究[J].上海檔案,2011(4):14~17.
[4][12][15]楊安蓮.論電子文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J].檔案學研究,2010(10):75~78.
[8] [13] [17]張艷欣.檔案安全保障管理機構的構建[J].檔案管理,2010(5):7~9.
[9][14][16][29]王茹熠.數字檔案信息安全防護對策分析[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9.
[10 ][18][19]黃昌瑛.電子檔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11][20][21]張勇.數字檔案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7.
[22][23][25]張美芳,董麗華,金彤.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J].中國檔案,2010(4):20~21.
[26]陳國云.從風險管理的視角探討電子文件安全管理問題[J].北京檔案,2008(6):16~18.
[27]張迎春.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研究[D].安徽大學,2011
[28]方國慶.數字檔案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中的問題與策略[J].機電兵船檔案,2010(5):59~61.
[30]王良城.檔案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基本任務探析[J].中國檔案,2010(4):18~19.
[31] [40]項文新.檔案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框架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0(2):68~73.
[32][38]許桂清,李映天.檔案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與思考[J].檔案學研究,2010(3):54~58.
[34]冉君宜.抓好“五個必須”構建檔案安全保障體系[J].辦公室業務,2010(9):55~56.
[35]陳慰湧,金更達.數字檔案館系統安全策略研究[J].浙江檔案,2008(7):21~24.
[36]王凡,朱良兵.檔案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實踐[J].貴州水力發電,2010(12):76~78.
[37]周向陽.電子檔案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研究[J].機電兵船檔案,2010(5):64~66.
[39]金玉蘭.關于加強檔案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思想[J].北京檔案.2010(8):22~23.
[42]曹書芝.網絡背景下檔案信息的安全保障[J].蘭臺世界,2006(5):2~3.
[43]宗文萍.基于價值鏈理論的檔案信息安全管理[J].檔案學研究,2005(1):38~42.
[44]楊冬權.以豐富館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為重點,實現檔案館事業跨越——在全國檔案館工作會議上講話[J].檔案學研究,2009(6):23~29.
[45]卞咸杰.論檔案信息安全保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J].2007(6):18~20.
[46][50]方婷,吳雁平.檔案安全保障指標體系建設研究[J].檔案管理,2011(6):12~15.
[47]田淑華.電子檔案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09.
一、檢查情況
㈠ 檢查組歷時6天分別對景洪市交通局、勐??h交通局、勐臘縣交通局農村公路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情況進行了檢查,其中抽查景洪市4個項目;勐海縣4個項目和石場1處;勐臘縣3個項目和石場1處,預制場1處。
㈡ 三縣(市)交通局都分別與所轄的各項目部簽訂了《安全生產合同》、安全生產許可合格有效,自XX年以來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產指標控制在上級要求的范圍內,安全生產形勢基本穩定。
㈢ 勐海縣交通局有較為完善的規章制度,人員職責明確,安全組織機構健全,建有各種應急預案、會議記錄、檢查記錄、安全簡報、安全操作規程等,內業安全臺帳基本健全。
二、存在問題
㈠景洪市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體系框圖,內業安全臺帳另散不規范,痕跡化管理意識不強。
⒉現場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沿線安全警示標志不全,應急預案未進行演練,安全培訓教育記錄不全。
㈡勐??h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體系構圖,勞動保護、安全經費投入無明細記錄。
⒉施工沿線安全警示標志不全,石場高空操作平臺安全防護不夠,現場施工作業人員不戴安全帽。
㈢勐臘縣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管理體系框圖,內業安全管理臺帳不全,痕跡化管理意識不強。
⒉預制場現場施工管理混亂,制磚機無操作規程,電線另亂裸露無配電箱,工作人員穿拖鞋,不戴安全帽,無安全警示標志。
三、下步建議
㈠ 建議各縣(市)交通局認真做好監督、檢查、指導工作,完善內業安全管理臺帳,建立安全管理體系,即:思想保障體系、制度保障體系、經費保障體系。
1.2 編制依據
根據《城鎮燃氣管理條例》、建設部《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省燃氣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若干規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和規章編制本預案。
1.3 工作原則
1.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級政府、各部門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積極履行職責,依法確定應急工作程序,有效處置管道燃氣因各種原因產生必要組織實施臨時管理(接管)的事件。
2.統籌兼顧,協調處置。各級政府部門在市管道燃氣臨時監管應急程序指導下,密切協調,統籌兼顧,服從調配,形成合力,保障重點。
3.依法行政,按章辦事。堅持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及時做好管道燃氣臨時管理、接管應急,保障國家、集體、個人利益。
1.4 適用范圍
適用于在我市行政區域內管道燃氣特許經營企業,因違法行為、破產,或單方提出解除協議造成的事件。工業企業為生產、生活配套的自用燃氣設施的建設及其運行需要的用氣,不適用本預案,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2 臨時管理、接管規定及形成條件
一、根據《省燃氣管理條例》十七條規定,管道燃氣經營企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燃氣行政主管部門報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可以終止特許經營協議,收回特許經營許可證,依照本條例規定重新進行招標等工作,確定新的管道燃氣特許經營企業,并組織實施臨時管理:
(一)轉讓、出租、質押特許經營權的;
(二)轉讓或者違反特許經營協議約定擅自抵押保障供氣的設施、設備的;
(三)存在重大安全隱患且拒不整改的;
(四)擅自停業、歇業的;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實施臨時管理期間,被收回特許經營許可證的管道燃氣經營企業應當接受臨時管理,保障正常供氣。
二、根據《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第十八條規定,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在特許經營期間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主管部門應當依法終止特許經營協議,取消其特許經營權,并可以實施臨時接管:
(一)擅自轉讓、出租特許經營權的;
(二)擅自將所經營的財產進行處置或者抵押的;
(三)因管理不善,發生重大質量、生產安全事故的;
(四)擅自停業、歇業,嚴重影響到社會公共利益和安全的;
(五)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三、根據《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在協議有效期內單方提出解除協議的,應當提前提出申請,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申請的3個月內作出答復。在主管部門同意解除協議前,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必須保證正常的經營與服務。
四、獲得特許經營企業依法申請破產的。在未確定新的特許經營企業前,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必須保證正常的經營與服務。
3 機構組織與職責
3.1 應急領導機構
成立市管道燃氣臨時管理(接管)應急處置領導小組(以下簡稱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辦公室分管主任、市建設局局長、市財政局長任副組長,市委宣傳部,市監察局、發改局、經貿局、民政局、市勞動保障局、公安局、消防大隊、安監局、質監局、交通局、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司法局、物價局、廣電局等部門分管領導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總指揮部設在市政府總值班室。
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市建設局分管副局長擔任,辦公室成員由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指定專人參與組成。應急辦公室作為日常辦事機構,辦公室設在市建設局。
3.2 工作職責
3.2.1 成員單位工作職責
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按照本預案應急處置的相應職責,負責組織實施相應的應急處置工作,并制訂應急處置工作方案報市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
具體工作職責分工:
(1)市建設局:負責事件監控;保證本市居民,重點是市中心城市居民生活用氣;負責需要重新招標,確定新的燃氣企業特許經營方案。
(2)市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負責清查企業經營的違法行為。
(3)市財政局:負責落實應急救援經費保障,并及時足額撥付到位;負責緊急情況下動用財政資金應急使用;負責組織相關單位進資產保護。
(4)市司法局、監察局:負責政府部門需求的司法服務,行政監察或案件案件查處。
(5)市發改局、經貿局:負責因事件造成需要與國家、省、市發改、商務等部門協調調撥燃氣解決供應緊缺急需調配。
(6)市安監局、質監局、建設局、消防大隊:負責臨時管理(接管)安全生產監管。
(7)市公安局、消防大隊:負責應急的治安保衛、可疑因素的排查和事故防范監控工作,涉及刑事案件處理;負責因管道燃氣引起的消防事故救急處理。
(8)市委宣傳部、市廣電局、市新聞單位:在應急狀態下要加強新聞輿論監督;對突發事件、異常情況的報道要本著有利于社會穩定的原則,堅持新聞的真實性,防止不實報道和炒作;根據市政府辦公室或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意見事件應急新聞通稿;教育引導城鄉居民正常對待和應對突發事件。
(9)市勞動保障局負責勞務人員權益保障、工傷勞保理培協調工作;
(10)燃氣企業、儲配庫(站):服從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統一指揮和氣源調配,保證因臨時管理(接管)所需供氣。
(11)各鄉鎮政府負責屬地安全保障、事件調查協助工作。
3.2.2 市應急處置辦公室的主要職責
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主要職責:
(1)負責管道燃氣臨時管理、接管事件信息監控、預警監測、情況收集、預警分析和工作報告;
(2)依據應急事件等級,提出預警方案報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審批;
(3)組織聯絡、協調和實施臨時管理,保障重點;
(4)提出應急處置意見,供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決策;
(5)負責應急事件情況反映,應急解除,并總結應急處置情況,上報、省相關機構。
4.事件分級
依據管道燃氣經營企業違法違規因素或其它情況造成后果程度,由低至高啟動實施臨時管理(接管)應急預案。管道燃氣臨時管理(接管)應急事件分為三級:Ⅲ級(藍色)、Ⅱ級(橙色)、Ⅰ級(紅色)表示。
(一)Ⅲ級預警(藍色):指管道燃氣經營企業違法違規行為處于初步狀態,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啟動相應預案即可處置的事件。當發生下列情況時,啟動“藍色”預警:管道燃氣經營企業私自正在與其他企業轉讓、出租、質押特許經營權的;或者正在轉讓或者違反特許經營協議約定擅自抵押保障供氣的設施、設備的;燃氣運行存大重大安全隱患,但還未造成事故。
(二)Ⅱ級預警(橙色):指違法事實已形成,事件的處置需向分管副市長報告?!妒∪細夤芾項l例》、《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規定情況之一發生時,啟動“橙色”預警。
(三)Ⅰ級預警(紅色):指違法事實已形成,而且造成燃氣供應和重大公用安全的隱患的需向市政府報告。當下列情況發生時,啟動“紅色”預警:違法企業經營者逃避事實,轉移資產資金,停止經營,相關人員均外逃,公司處于無人經營管理情況狀態,燃氣供應及安全管理處于緊急狀況。
5 應急處置措施
5.1 應急處置原則。
發出藍、橙、紅色應急預警信號后,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辦公室及其成員單位自動進入應急響應狀態,并保持日常通訊暢通。進入緊急狀態后,必須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處置,反應及時、措施果斷,加強合作、保障重點”的總原則實施應急處置工作。
5.2 應急處置措施。
1.藍色(Ⅲ級)預警處置措施:市燃氣主管部門立即啟動本級應急處置方案并組織實施。(1)協調組織相關部門組成調查小組介入事件調查;(2)依法責令違法企業整改處理;(3)提出事件處理方案;(4)責令經營企業保障管道燃安全和正常供應。
2.橙色(Ⅱ級)預警處置措施:除采?、蠹夘A警措施外,同時采取以下應急處置措施:(1)召開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會議,分管副市長批準實施緊急處置方案,各成員單位啟動應急處置工作;(2)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制訂臨時管理(接管)職責方案,并組織實施;(3)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制訂應急處置方案報市政府和市、省相關部門機構。
3.紅色(I級)預警處置措施:除采取II級、Ⅲ級預警措施外,同時采取以下應急處置措施:(1)召開市應急領導小組會議,報市政府批準實施緊急處置方案,各成員單位啟動應急處置工作;(2)制訂應急處置方案報市政府和市、省相關部門機構;(3)在上級政府批準下啟動重新進行招標各項工作。
6.應急結束
應急結束后,根據應急事件等級由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提出,市政府決定預警解除,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宣布應急解除,并通過新聞媒體解除公告。
7 后期處置
(一)總體評價。
1.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在應急解除后做出書面報告報市政府。
2.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整理和審查所有書面報告、應急記錄和文件等資料;總結和評價突發事件原因及在應急期間采取的主要行動。
(二)調查報告。
1.管道燃氣臨時管理應急處置事件調查應嚴格遵守《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省燃氣管理條例》的各項規定。
2.事件調查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
(1)調查中查明的事實;
(2)事件原因分析及主要依據;
(3)事件結論;
(4)各種必要的附件;
(5)調查中尚未解決的問題;
(6)經驗、教訓和預防事件再次發生的建議。
(三)法律訴訟。
因管道燃氣經營企業違法行為造成國有資產損失、政府財產損失、人民群眾財產損失或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應依法對經營企業和違法責任人進行法律訴訟及提出賠償。
8 應急保障體系
1.安全隱患處置保障體系。當各級預警啟動時,安全隱患事件的處置在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組織指導下進行,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出現燃氣安全事故時,啟動《市城鎮燃氣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2.市場供應保障體系。當各級預警啟動時,市場供應事件按《市城鎮燃氣供應應急預案》程序進行。
3.應急控制保障體系。當各級預警啟動時,應向分管副市長報告,事件的處置在市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的組織指揮下進行,啟動應急控制保障措施:
4.政府處置保障體系。當必須啟動I級預警啟動時,事件的處置在市政府的統一組織領導下進行,并緊急啟動政府救援保障措施:
(1)政府相關部門協助臨時管理;
(2)重新制定招標方案,報各級建設主管部門審批;
(3)重新進行招標,確定新的管道燃氣企業;
【關鍵詞】城市自來水廠;關鍵環節;水廠安全管理保障體系;水源保護
引言
自來水廠的供水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飲用水工程建設迅速推進。目前,城市供水安全問題存在隱患,是因為自來水廠的運行管理存在著弊端,不能達到社會發展的要求,管理水平相對落后。政府相關部門在水源管理、水質監測、應急管理、信息公開等方面的監管不到位,主要體現為七個方面:第一,沒有準備備用的水源,對水源的保護工作不到位;第二,沒有獨立的水質監測部門;第三,沒有對水質生產的全過程進行監控;第四,在水質管理工作上,相關部門不能明確自己的職能;第五,沒有對終端用戶用水的應急與迅速反饋機制;第六,對社會用戶沒能達到公開水質信息的要求;第七,沒有科學的測評機構對水廠的產水安全進行監督。為了加強我國城市自來水廠運行安全管理手段,完善在水源管理、水質監測、應急管理、信息公開等方面的監管工作,建立評估體系,以確保城市自來水廠的安全運行。
1、水廠運行安全管理保障體系構建的關鍵點
――保障水源供應的安全可靠性
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根據資料顯示,2012年1月,國務院了一個指導當前至未來時期我國水資源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即有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書。具體分為三點內容;第一,為了防止飲用水源遭受污染,要加強改善重點流域水環境的質量,控制工業污染源,提高污水處理率,建立水利、建設、衛生、環保等部門對其進行保護;第二,建立水質達標評估機構及原水水質早期預警體系,進而完善飲用水水源的監督管理制度;第三,規劃水源流域周圍的城市建設、交通布局等。建立備用水源:在水源地區建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水源,在沒有水源的地區,通過建設地下水供水或聯網附近地區供水,進而實現應急供水水源。建設水系網絡,在運行的過程中可以靈活切換,例如在發生污染時,就可以將被污染的水體稀釋或是切斷,進而保證原水的正常供應。建立重點水廠中的戰略儲備水源,可以保證長時間內水廠生產供水,以免水源發生重大緊急情況時,居民的生活用水不能正常進行。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加強行政區域管理與流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完善流域資源的管理、調度及統一規劃。統一規劃城鄉水資源,即城鄉供水、水環境治理、水資源綜合利用和防洪排澇等。
2、水廠運行安全管理保障體系構建的具體措施
――構建飲用水水質監管體系
建立獨立的水質檢測機構:從供水企業中將各地核心水質檢測中心分離出來,建立財務和人事獨立的水質檢測單位,對行業監管負責。在符合相關標準和規定的條件下,水質檢測中心的工作要公正、客觀、科學的進行,得出準確的檢驗結果。在水質檢測方面,政府要給予資金的支持與鼓勵,確保飲用水的安全檢測工作順利進行。為了提高服務效率,政府主管部門要經常督查供水企業水質,在企業與政府間形成監督與被監督關系。監控水質生產供應全過程:提高水質變化的實時監測能力,在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等部分進行全面研究,并且安裝在線水質監測設備,最后傳遞到政府主管部門。建立終端用戶用水的應急機制和迅速反饋:為了使用戶飲用水的安全得以保障,政府提高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通過信息采集和呼叫系統,準確及時地把握終端用戶用水的水質及水壓情況,從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飲用水突發狀況帶來的危害。建立水質公報制度,確保公開性:通過媒體,將監測數據統一公布于全社會,滿足社會人們的行使監督權,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公正、公開。加強對用戶的宣傳:為了提高公眾的關注度,使社會團體、市民等積極參與對水質的監督,采用相應的有效手段,大力宣傳節約用水、安全用水、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等知識。
3、水廠運行安全管理保障體系構建的有效落實
――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
人力資源保障:建立符合水廠發展需求的人力資源保障體系,其中包括激勵、調配、業績考核等。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制定相應的人員規劃,除此之外,還要配置專業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能型工人。水質檢測與管理:在自來水廠產水的全流程中,制定規范的水質檢測體系。首先,設置水質內控的標準;然后,檢測出數據;最后,傳遞信息或提出預警。工藝設施及生產管理: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根據水源遭受污染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合理的預處理、深度處理工藝設施。第二,為了保護廠區優美的環境,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氣體、液體、固體等有害物質進行無害處理;第三,評估產水的原材料,并從中選擇出優質的原材料;第四,有效監控、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報表記錄生產環節及工藝設施。設備管理:建立三種設備管理模式,即:配置管理設備、配置安全節能設備、配置預防性設備。建立水廠生產自動化及信息化體系:自動監測水源水、出產水等相關水質參數,計算機監控各種水的工藝設施及生產設備,并將信息傳遞至中心調度室,最后進行詳細的研究得出結果。管理生產的安全性:保證生產的安全性要注意三點:第一,制定一系列水廠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擁有危險工作許可證;第二,嚴格控制外來人員及車輛的進入;第三,實時監控水廠內部及周圍的動態。
關鍵詞:城市供水 安全保障體系 水源水質 安全予警
水對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以及生態系統是至關重要的,水資源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承載力資源,是國家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因此,珍惜水資源及合理利用水資源已成為全世界倡導的主題之一。城市供水系統是保障城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礎設施,如何建立和提高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是當今社會的主要課題之一,對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I前言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是以冶金、機械、能源、化工為支柱的重工業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市區建成區面積為170余平方公里,2000年總人口為308.75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85.12萬人,是全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之一。在“十一五”-2020年規劃期內,太原市城市發展目標為: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緊緊圍繞建成中西部經濟強市、生態園林城市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太原市初步建成以能源重化工為基礎的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和開放型的現代化城市。
太原市屬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由于地處我國內陸, 太原市地表水資源匱乏, 2003年引黃工程建成運行以前,主要依靠地下水資源。城市供水任務主要由太原市自來水公司承擔。長期以來,城市供水體系存在以下嚴重問題:
1.地下水資源多年超量開采
據歷史數據統計資料,2003年引黃工程建成運行以前,太原市城市地下水可開采量為64.52萬m3/日,而實際開采量卻達87.9萬m3/日。由于多年超量開采現象嚴重,加之管理不善,致使地下水水位普遍、連續、急劇地下降,造成抽水下降漏斗面積不斷擴大,城市地面嚴重下沉,不僅使水文地質條件惡化,且危及城市供水設施的正常運行。
2.部分自備井水質日趨惡化
地下水長期超采,區域降落漏斗不斷加深與擴大,與此同時,城市部分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排放不當,造成對地下水源的污染。據長期水質監測表明:井水的礦化度不斷上升,如硫酸鹽等含量增長;受城市污水的不同程度污染,少數管井水質惡化較明顯,已不能作為生活飲用水源而報廢。
3.配水管網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需要
經濟的發展使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尤其近年來太原市的城市建設飛速發展,供水管網因受經濟條件限制,難以及時地、全面地加以更新改造,許多老化超期、管徑偏細的管道仍在運行,致使整個配水管網不能在合理的狀態下運行,造成運行電耗偏高、管網漏失率加大、制水成本增大等現象。
4.城市水源私開亂采嚴重
由于水資源匱乏,長期以來太原市嚴重缺水,造成地下水的大量開采,導致水環境的惡化。近年來,為改善太原市水環境,實施了對城市地下水開采的嚴格限制,卻引發一些企業為了解決缺水問題轉而向附近農村買水的現象,由此部分鄉鎮農村在城市水源地私自打井開采地下水,從而使地下水超采越來越嚴重,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城市供水秩序的混亂,并影響到城市用水的合理平衡。
由于以上城市供水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將影響太原市“十一五”-2020年規劃期內戰略目標的實現。水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經濟資源,更是戰略資源的觀念已成為各國政府和專家的共識。在我市,水資源無序開采、管網布局不合理、供水建設資金短缺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更是未來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為此,我市必須構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我市構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要以黨的十六大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現代化供水事業為指導方針,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民、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建立完善的城市供水體系,堅持水資源開發和節約并舉。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建立節水型社會。保障社會經濟穩定增長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構建太原市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的目標與方法是:從城市供水的水源、水量、水質出發,對各類水資源統一規劃,使之與城市各發展階段需水量相適應,并實現多種水源聯合調度,確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增設供水設施,提高城市供水能力,擴大城市供水范圍,確保供水水質符合使用要求,促進太原市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II太原市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
太原市自來水公司ISO9000質量體系的建立,為城市安全供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水源安全保障體系
1.城市供水水源
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及太原市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觀發展的高度,從城市發展長遠利益出發,啟動了黃河水源城市供水工程(引黃濟并工程)。該工程已于2003年10月28日建成了首期供水能力40萬m3/日的呼延地表水廠并順利通水(遠期可達120萬m3/日),基本緩解了我市目前水資源緊張的狀況。由此,太原市形成了以地表水、地下水聯合供水的雙水源供水系統,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市供水水源不足的問題。
2.水源保護
在新一輪的城市供水規劃中,明確了地下水按照《山西省泉域邊界范圍及重點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綱要》進行劃分及保護;地表水飲用水水體依據國家環保局制定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綱要》進行劃分及保護。并提出了水源安全保障措施:重要的輸水線為單線的改建為復線以保證供水的安全可靠,并在設計中考慮地質災害因素以及次生災害因素; 水資源保護結合城市污水排放綜合治理與回用,以及雨洪調蓄,規劃大型的景觀水利工程。加大對水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與管理的力度,對不具備符合國家水質檢驗、檢測標準及供水消毒的自備水供水系統要堅決加以取締;在重要的水源地及上游,大興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同時在重要的水源地周圍建設調蓄水庫,以保持涵養與防護水源。
各級政府非常重視水源保護工作,對汾河上游的樓煩、靜樂等縣區實施了取締土法煉焦、禁止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興建污水處理廠等一系列措施,從源頭上對太原市地表水源進行了保護。蘭村和棗溝是太原市城市供水的主要地下水源地,其周邊無污染企業,多年來保障措施切實有效,地下水源水質良好。對于為配合引黃關井壓采所關停的西張等地下水源地,太原市自來水公司每年仍投入相當的資金對其設施及周邊環境進行管理維護,以保證其作為備用水源的安全可靠性。
3.水源輸水線保障體系
目前,太原市自來水公司對所屬各水源地輸水管線的保護有一整套完善的體系。首先,通過近些年不斷的努力各水源地輸水管線基本實現了雙線輸水,應對事故能力大大提高;其次,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尋線及日常維護制度;再其次;通過政府立法及大力宣傳,提高了老百姓自覺維護城市生命線的意識。但是應當指出,黃河水源由萬家寨供至太原呼延水廠的輸水管線受資金制約,僅為一條,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太原市水源輸水線保障體系的建設仍將任重道遠。
4.關井壓采
2003年10月31日太原市建管委、市水務局制訂的《太原市引黃供水關井壓采實施方案》,對地下水系統進行分區管理,劃定了市區范圍內為禁采區和市區周邊為限采區,由太原市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告。
關閉城市禁采區內自備井及限制開采城市限采區內自備井,對水源的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有重大的意義。關井壓采的實施,使得城市地下水源開采由無序轉為有序,城市地下水資源可以得到充分的涵養,為城市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備水源一律停止開采后,由城市供水企業統一供水,并提供一定的政策鼓勵。大型自備水源在“關井壓采”工作實施后,可作為城市戰備及應急水源并納入城市供水水源的監管體系范圍內,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可隨時開啟。
截止到2004年12月底,太原市引黃供水區關閉自備井219眼,置換水量8.47萬m3,只完成計劃水量的32%,與2004年底完成全部關井壓采項目26.4萬m3/日的目標相去甚遠,主要是由于引黃水價偏高及其它多種原因所致。今后“關井壓采”仍將是構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的一項重要工作。
二.城市供水水質保障體系
1.城市供水水質現狀
太原市自來水公司是生產及供應水的大型企業,公司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宗旨,并為此作出了長久而不懈的努力,現擁有一整套完善的供水工藝,并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目前,自來水系統所提供城市生活及生產用水的水質受到水源保護、水處理工藝、質量控制、社會監督多方面的保障,完全符合GB5749-85《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2.城市供水水質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建設
2005年2月5曰,建設部出臺了《城市供水水質標準》(CJ/T206—2005),于6月1日正式實施。新標準的實施對城市水質及監測系統規劃有了更高的要求:對不符合該標準的自備水供水系統要加以取締。完善水質監測體系,建立建全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包括:水源、水廠、管網);建立水廠級化驗室,主要服務于水廠,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水質中心(監測站)增加水質監測項目及檢測頻次,達到國內水質監測先進水平;配置先進分析儀器,建立實驗室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對于引黃地表水源,呼延水廠的進水水質(原水)應當嚴格達到《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88)中Ⅲ類水標準,以保證呼延水廠處理工藝的正常運行。當原水水質不能達到要求時,原水提供方應增加予處理工藝以滿足原水水質。同時,呼延水廠進一步增加地表水深度處理工藝,以提高出廠水水質。對于城市用戶的二次供水系統,進一步加強管理,對二次供水設施采取統一設計、統一施工、定期清洗消毒措施,以保證二次供水水質合格。
3.城市供水水質的進一步發展研究
城市供水水質在符合國家標準的同時,城市供水企業將進一步研究和發展在水質安全的基礎上,提供更加健康的飲用水。重點是加強與醫療衛生機構的合作,控制飲用水中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的指標。
三. 城市供水水量平衡規劃
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中,水量平衡規劃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太原市“十一五”—2020年供水規劃的編制中,城市用水定額的選取結合了《中國城市節水2010年技術進步發展規劃》中的一些指標,增加了節水系數,把城市居民綜合用水指標2020年控制到230升/人·日,萬元產值取水量2020年控制到50立方米/萬元,對城市需水量進行了合理的預測,從而避免了城市供水規模不切實際的擴大,使得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易于構建。
太原市政府及供水企業正在逐步建立嚴格的節水制度,加強城市用水的定額管理,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同時加快了污水再生利用設施的建設,對污水再生利用作為城市補充水源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將污水處理和再生利用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在新的規劃期內污水回用量將由現在的15%提高到30%左右。
四.城市供水設施保障體系
1.水廠系統建設
太原市自來水公司現有四處地下水水源、五座配水廠、八座加壓站,一座地表水凈水廠(黃河水源)。在新的規劃期內,水源地及水廠提升設備(泵)將全部逐步更新改造為高效率、低能耗的新型設備;所有加壓設施全部改造為變頻調速控制,推廣應用水廠新技術、新設備;水廠用電全部實現雙電源;進一步提高水源地及水廠的安全保衛措施,以應對突發破壞事件的發生。通過三降低(降能耗、降藥耗、降水耗)實現兩提高(提高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質)。
2.供水管網系統建設
2003年7月2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達了《關于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規劃及項目前期工作的通知》。目前,太原市老化管道改造工程正在進行當中,2003-2005年已改造和正在改造管網66.23公里,剩余部分將分年度逐步改造。在管網改造中,選擇封閉性能高、輸送水質佳、水力條件好、設備控制靈、建設投資省的新管材、新閥門,大口徑管道重點推廣應用球墨鑄鐵管道,小口徑管道重點推廣新型復合塑料管道,這些管材使用壽命均在50年以上。通過管網改造,預計管網漏損率將大大下降,同時也提高了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及供水企業的經濟效益。
3.供水系統的自動化建設
供水系統自動化水平的提高,是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科技含量的重要體現。隨著科技及信息產業化的不斷進步,新時期對城市供水的自動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太原市自來水公司現有自動化控制水平的基礎上,建設完成了城市供水地理信息系統,以方便城市供水的管理調度?!笆晃濉逼陂g將進一步提高水源地、水廠及加壓站的自動化控制水平,完善對上述給水設施的控制與管理所采用的遠方監視控制與數據收集系統;建立并實施覆蓋整個管網的在線儀表監測系統,監測點要布局合理,能充分反映城市供水管網水質情況,每個監測點包括濁度、余氯、壓力三項指標;進一步研究建立供水系統優化的數學模型。供水系統的自動化建設,將大大縮短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的響應時間。
五.供水安全予警保障體系
在我國,由于長期以來存在“重發展、輕保障,重建設、輕管理,重救災、輕防災”的思想,經濟建設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發展不平衡,由此帶來的經驗和教訓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在城市供水中,可能遇到種種突發事件,包括城市水源或供水水質遭受污染、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供水設備損毀、供水設施設備發生火災、爆炸等嚴重事故;城市主要輸配水管網發生重大事故、供水調度及自控系統遭受破壞、戰爭及恐怖活動破壞等。針對以上突發事件,太原市政府及供水企業正著手編制城市供水系統應急予案,該予案將包括:應急組織指揮體系、應急專家診斷體系、日常預防預警機制、應急響應、應急保障、物質和資源儲備、應急終止等內容。
六.服務創新體系
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服務與社會,以人為本。為此,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中應充分體現服務創新水平。具體措施為:體制及觀念創新,加快供水企業改革;樹立供水服務及品牌意識;建立供水信息平臺,增強網上辦公及信息交流能力;增加供水服務網點建設,供水服務網點覆蓋全部供水區域,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供水問題。太原市自來水公司目前已開通了“12319”供水服務熱線,接受并解決用戶所反映的供水問題,效果非常顯著。
III結論
安全供水是個永恒的話題,在大力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安全供水不僅影響供水企業,而且涉及到社會的穩定。21世紀的今天,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并存,只有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以“三個代表”為指導思想建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優化水資源配置,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才能促進城市經濟的協調運行,進而輻射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內河航運因其具有天然通道的自然優勢、成本低效益高的比較優勢、能耗低污染輕的獨特優勢,成為綜合運輸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而得到快速發展。然而,近年來隨著內河危險貨物運輸量逐年增加,內河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內河航運面臨較為嚴峻的安全形勢。比如,2007年6月九江大橋船撞橋梁事故,2009年8月三峽水域集裝箱落水事故,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凸顯了內河航運應急能力建設的重要性。
在此方面,交通運輸部高度重視,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在內河航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方面開展了不少工作,取得較大成績。內河航運應急體系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系統,為了對其應急能力進行科學的評價,必須合理地構建一個評價指標體系,使大量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因素條理化、層次化。本文提出的內河航運應急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填補了現有內河航運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空白。
評價指標選取原則――MECE原則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是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基于MECE原則建立指標系統,能夠進行不重疊、不遺漏的指標分類,并可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內河航運系統是交通運輸系統一個復雜的子系統。內河航運應急能力指標體系的建立既需全面性,又要確保指標之間的相互獨立。
1、首要性原則
各類應急能力的建設的首要目的是最大程度減少突發事件帶來的人員或財產損失,內河航運應急能力涉及面廣,首要性原則確定了評價的核心和重點。
2、科學性原則
這是評價的基礎要求,科學的分析評價指標體系既是評估結果正確的保證,也是應急能力決策的主要依據。
3、可行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目的是評價現階段內河航運應急能力,發現其不足,并提供科學的建議措施,完善應急能力的建設,所以要求其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評價指標建立流程
目前我國內河航運應急能力評價仍是空白。鑒于此,本文探索研究內河航運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流程具體如下:
(1)首先以內河航運應急體系建設的框架為基礎,結合前人的研究與建議,增加評估指標全面性水平的構建,形成整體的結構框架。
(2)結合內河航運的實際與專家的建議,參考其他行業評估指標體系的建設情況,并結合現場調研的實際情況,對指標體系進行篩選驗證,組成影響內河航運應急能力的因素集合,保證指標來源的完整性。
(3)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對集合內的影響因素進行合理篩選,剔除不適合作為指標或者不具有代表性的影響因素,保留適合作為評價指標的影響因素,最終形成內河航運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4)對指標庫內的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尋找出指標之間的內在關系,并剔除重要性程度低的指標,形成評價指標體系的層級結構模型。
2、評價指標的選取
基于上述構建流程,結合我國內河航運現階段應急能力建設,考慮不同性質等級的突發事件對內河航運應急能力的要求,采取縱橫分開的思路將我國內河航運應急能力分為基本制度建設能力(以體系為主線屬于橫向分析)和應對能力(以時間順序為主線屬于縱向評價)兩個部分,分別對其進行指標建立和評價指標分析。其中基本制度建設能力指內河航運的“一案三制一保障”的預備、建設、規劃等能力,即應急體制、應急機制、應急法制以及應急保障體系的建設,屬于橫向分析(以體系為主線);應對能力主要指在內河航運中各類應急事件處理中的預警,應對處置,恢復重建等環節的具體能力和水平,屬于縱向的評價(以時間為主線)。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將內河航運應急基本制度建設和內河航運應急能力分為三部分,并分別建立了三層指標。如表1和表2所示。
3、評價指標體系內容分析
(1)應急預案體系建設能力。預案體系建設是應急基本制度建設的首要問題。其體系的完整性體現在:1)相關法律法規的依照程度;2)結合內河航運突發事件的分類分級,應急預案體系分類分級的科學合理性;3)在對內河航運風險源辨識評估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和港航企業針對某一類型或某幾個類型突發事件制定專項應急預案的完整性。預案的管理能力,主要針對預案的日常管理和更新維護。
(2)應急體制、機制、法制建設能力。應急體制是應急工作有序進行的組織機構保障?;诂F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從國家到地方的各層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各層體制之間應該相互兼容,目標一致,體現縱向連接、橫向聯動的特點。
(3)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能力。應急保障體系建設是內河航運應急的重點工作內容,是順利實施應急工作的有力保證。其重點建設內容包括:應急隊伍保障能力、應急物資及裝備保障能力、應急通信和信息保障能力、內河航運設施應急保障能力、應急資金保障能力。
應急隊伍保障能力建設包括三方面內容:1)應急隊伍分類建設,首先要建立一支良好的專業應急隊伍,即在確保應急隊伍的人員、人數的同時,要通過日常演練提高應急隊伍的應急能力和操作水平,另外大力推進大型港航企業專(兼)職應急隊伍建設,提高應急隊伍的現場處置能力;2)社會力量動員,社會力量也是應急處理中不可缺少的,應掌握可動員社會力量的范圍和情況,且有相應的法規方案來管理和協調社會力量;3)專家咨詢組建設,建立完備的專家組庫,確保針對各類突發事件的咨詢分析和技術支持。
應急物資及裝備保障能力建設主要考慮應急物資及裝備的種類、數量和分配情況,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應急物資及裝備規劃;另外,需結合交通條件對應急物資儲備基地進行規劃,以便因地制宜。
應急通信和信息保障能力建設需要在依據和利用公共互聯網的基礎上,完善我國內河航道網、重要港口客運樞紐的應急處置專用通信網的建設,同時還要提高對現有信息平臺的操作水平,確保搶險、救援現場的指揮通信和信息暢通。
應急技術保障能力建設需要在開展水運行業重大風險源普查辨識的基礎上,加快重大風險源管理信息平臺的建設,加大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研發的投入,不斷改進技術裝備,建立、健全應急救援技術保障體系,針對不同的突發事件,有不同的支持體系應對。
應急資金是應急處理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有確保的應急資金來源和額度,另一方面要對應急資金的使用和效果進行監管和評估。
(4)風險源辨識及監測預警能力。根據預案要求,建立風險源辨識及預警信息采集分析方案,在此基礎上,建立風險源信息監管系統、突發事件信息報送及系統等預警支持系統平臺,并建立內河航運突發事件影響的預測評估機制,使得預警信息能及時上傳下達,并全面地公布于社會。
(5)應急處置與救援能力。事故發生后,及時準確地啟動預案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應急救援工作的能力,因此應完善預案啟動和終止的標準。根據應急處置行動的需要,制定應急設備調遣和征用方案,以便合理有效的調用物資及資金,確保受災區的基本生命生活保障。另外,應評估獲救人員物質的投入比例,為以后科學有效的救援提供參考。同時應該統一、準確、及時的對外相應的應急處理和災區信息。
一年一度的華東六省一市無線電管理工作會議在江蘇省徐州市隆重召開。來自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無線電管理機構的68名代表出席了會議。
此次會議重點探討交流了新形勢下如何加強應急管理體系的建立,發揮無線電管理工作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民生等保障任務中的作用,特別是發揮在反考試作弊、處理應急突發事件、智能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作用。
與會省市結合近年來建立無線電管理應急管理體系、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民生等方面進行了廣泛交流,深入探討了無線電管理機構如何適應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在服務發展、服務民生、保障安全等領域有所作為。
在前幾年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要保障中,華東六省一市的無線電管理機構團結協作,圓滿完成了任務,受到工信部的充分肯定,但目前面臨的形勢更加緊迫,主要是當前由于無線電業務廣泛使用,使得無線電頻率日趨擁擠,無線電干擾日益嚴重,應對重大自然災害、保障重大活動、排查非法干擾等任務日益繁重,給無線電管理機構科學使用頻率、維護空中電波秩序,保證各種無線電業務正常運行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當前,人民群眾對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是當今社會的熱點之一。特別是在汶川大地震這樣的特重大自然災害面前,如何使信息暢通,及時為搶險救災提供通信保障,是廣大老百姓密切關注的熱點。因此,積極探索無線電管理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有效對策,建立科學的無線電應急管理體系,是無線電管理機構責無旁貸的光榮使命。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深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無線電技術和應用將向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加速滲透,這就對無線電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公眾移動通信已全面進入3G時代、并正向4G邁進,物聯網技術迅猛發展,“兩化融合”和“三網融合”正在大力推進,將催生一大批新興信息產業和無線電新業務。無線電頻率需求和新設臺(站)數量還將呈現倍增態勢,將會使得頻率資源更為緊缺、無線電干擾現象日趨嚴重、電磁環境更加復雜。為此,管好頻率資源任重道遠,建立應急機制意義重大。
“十二五”期間,無線電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將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的框架和范疇內,服從和服務于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的總體規劃和發展要求,確保無線電頻率資源的正常、有效使用,維護正常的無線電空中電波秩序,充分發揮無線電在通信應急保障、各項部門及專項應急預案中的保障優勢,隨時為完成重大任務、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提供無線電安全保障,確保無線電在各行各業的安全使用。
會議確定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標和努力方向:
建立科學的無線電應急管理體制。著手建立一個軍地聯合、部門聯動、上下對接、便于指揮的省級無線電管理應急體制,與國家無線電管理應急體系、省應急管理體系有機對接。
建立實施無線電管制協調機制。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管制規定》,要在充分論證基礎上,研究制定《省無線電管制實施細則》,與部隊電磁頻譜管理機構和公安等有關部門組建無線電管制協調辦公室,制定省級無線電管制預案,加強管制演練,提高無線電管制能力。
建立應急頻率保障體系。開展無線電應急通信頻率使用狀況的調查登記,制定應急通信頻率保障規劃,協調統一應急通信頻率,完善無線電安全應急保障預案,組織開展平戰結合無線電安全應急保障演練。
完善應急保障長效措施。進一步建立健全航空、鐵路、水上等安全業務專用頻率的長效保護機制;編撰安全保障分級方法和用頻安全保障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完善反恐維穩、抗災救災、防范非法無線插播、干擾查處和重大活動等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無線電管理應急預案。
完善無線電安全保障手段。擴大監測網絡覆蓋范圍,有效突出重點部位,提高系統智能化水平;增強技術管制能力,完善應急保障手段;建成省級無線電管制指揮調度系統。
配套完善無線電應急管理技術設施。進一步加大投入,配套完善無線電管理技術設施,建立智能無線電綜合監測網、無線電安全應急管控網和移動監測設備。進一步優化站點布局方案,改造和新建大型智能固定監測站。配備必要的高端設備,增強對復雜信號和重點業務的監測分析能力;開發建設智能化監測軟件,健全完善監測數據庫,增強協同聯網監測和綜合分析能力。以全省電磁頻譜監管指揮調度中心為樞紐,建設集協同監管、數據交換、應急指揮為一體的無線電管理技術管理綜合網絡;完善省、市協同無線電安全應急保障體系,探索監測管制一體化技術體制;加快無線電管制網部署,配置必要的管制系統,擴大管制范圍,增強管制機動性,提高綜合管制效果;裝備先進的通信指揮、數據傳輸、圖像采集系統。全面提升現場應急指揮、機動組網能力和應急管控能力。
加強應急隊伍建設。無線電管理應急隊伍由各級無線電管理機構工作人員為主,可吸納相關設臺單位管理人員和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參加。市級應急機構在省級應急機構指導下,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應急隊伍的建設和管理;各縣(市、區)無線電管理兼(專)管人員協助市級應急機構做好相關工作。無線電管理應急辦公室應不斷加強無線電管理應急隊伍建設,滿足無線電管理應急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