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6:07: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勞動教育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裴斯泰洛齊生平簡介
約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齊是世界影響巨大的偉大的民主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他生活的年代正值瑞士社會處于封建主義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過渡時期。在家庭、學校中有民主進步傾向的教師及法國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下,裴氏成為一個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者,他在青少年時便立志要獻身于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的事業,并為此奉獻自己的一切。
二、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思想
1、實驗和著述活動
裴氏自大學畢業后,就開辦“新莊示范農場”,他試圖采用新技術、新方法的農業種植示范實驗,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狀況,結果實驗失敗。裴氏以不折不撓的精神總結失敗教訓,苦苦思索,選擇—條通過教育貧苦兒童的手段,用教育的方法去提高人民生活、改良社會的道路。為實現這一教育理想,他從1774年開辦新莊貧兒教養院開始,直至1825年伊弗東學院關閉為止,前后用了50年左右的時間,分別在新莊、斯坦斯、布格道夫和伊弗東等地,結合教育實踐,堅持不懈地長期進行教育實驗,作教育演講,宣傳新教育觀,推廣民主教育制度,同時還以驚人毅力,在接受前人和當代科研新成就的基礎上,以求知探索精神,尋找教育規律,開拓教育理論新領域。
2、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理論
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一種思想主張不是裴斯泰洛齊第一個提出來的,但真正付諸實踐把二者的結合看作和諧發展的基本途徑、并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卻是他的功勞。
裴氏重視勞動教育,視之為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裴氏所說的勞動教育包括:身體器官的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手工職業訓練,以及其它一切有實踐技能訓練意義的教育。裴氏認為,勞動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的本性是德、智、體(心、手、腦)的統一體。他從兒童個性發展的角度提出,教育不僅是向兒童傳授知識并發展他們的智力的過程,還必須是發展他們的手藝、活動技巧的過程,以及發展他們的道德、德性、心性的過程,三者密不可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和諧地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培養有智慧、能思想、能實干的道德完善的人。他從當時瑞士社會實際需要出發,突出強調勞動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指出,勞動教育是發展兒童勞作能力的民眾教育所必需,也是對兒童進行普通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早在新莊時期,他就開始試驗,每天既教兒童手工勞動和園藝勞動,又進行初等文化知識如讀寫算的教學。他認識到由于發展了孩子們的勞動技能和技巧,必然能給他們以后謀生的手段。因此他更深刻地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放在教育心理化的基本原則下來進行,他深信這樣一來,必將在培養全面發展個性中發揮真正作用。教老結合思想的實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對社會改革和社會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必將推動教育的面貌、人的發展出現嶄新的一面。
裴氏還根據教育心理化原則,對勞動教育應如何實施和進行提出了看法。勞動教育的最簡單的,最基本的要素是關節活動,家庭實施最早的勞動教育,就應從手、臂、腿等的關節活動鍛煉開始,并根據由簡單到復雜、由個別到一般的原則,從關節活動,逐步擴展到全身的復雜的體力活動。裴氏還提出家庭中的勞動教育應以家庭生活為教育中心,實施生活教育。他認為,意志的鍛煉是人類才能的中心問題,也是其幸福的源泉。他把意志這個非智力因素突出地放在兒童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地位,因為他看到家庭從兒童幼小時起,有意識培養吃苦耐勞、頑強奮斗、持之以恒進行勞動的意志力,會激發他們主動進取精神,而這是兒童的才能發展和將來能有效地參加社會生活的重要保證。
由于時代的局限,裴斯泰洛齊提倡的教勞結合沒有反映大工業生產發展趨勢,兩者間的結合是機械的而不是有機的。但他通過長期實踐,隨著認識的逐步深化,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培養兒童能力全面發展上的意義,以及提出教勞結合是未來新教育的基本途徑,這個思想是難能可貴的。
三、現實意義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對我國目前學校存在的教勞脫離現象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市場規則的趨利原則給整個社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功利主義的泛濫,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的滯后性還沒有來得及對社會出現的種種現象作出思考,一是思維中的陳舊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傳統管年根深蒂固,因此,導致了教育中出現了只學習不做事的現象。家境優越、社會富有、時代進步為當代學生提供了優越的成長條件,但部分學生并沒有充分利用,出現了好逸惡勞的不良發展傾向。有人說這種傾向的形成責任在于家庭的溺愛和事事包辦。這不無道理,但學校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部分學校一味抓升學率,重智育輕勞動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雖然開設了勞動課,但往往被一些考試科目擠占,而有些學校則干脆不開課。此外,勞動在一些學校被個別老師扭曲異化成懲罰“問題”學生的手段,導致更多學生對正常勞動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進而躲避、厭惡勞動。勞動教育中的“好逸惡勞可恥”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觀。它對人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是非判斷上,更表現在實踐行為上。
關鍵詞:思政教育;勞動教育;服裝設計專業
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將思政教育融入勞動教育中,能夠將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鼓勵學生更加積極地開展勞動。
1勞動教育的意義
(1)加強合作交流。在集體勞動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學生為了完成集體的勞動目標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因此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識,并且嚴格按照課堂秩序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展開導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不同學生具備的特征進行合理分組,并且確定每一組的組長,學生在接受課堂反饋的過程中,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提出疑問。學生在這種小組學習合作中更積極投入,更樂意地參與其中,更珍惜這樣的小組學習合作方式,通過小組協作進行小組學習,并徹底檢查問題,以解決現有的教學問題。學生在反復的問題討論和實驗過程中,充分利用科學知識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勵中不斷完善相應的知識體系結構,最終追求驕傲和榮譽,克服問題解決中的困難,以促進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質量[1]。(2)促進動手實踐。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缺失了勞動教育,也就失去了實踐的重要含義,一些學生參與勞動的過程其實也是知識形成的過程,能夠促進學生開展動手實踐。值得教師注意的是,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需要推進高階思維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將實踐作為勞動教育的唯一途徑,否則會失去實踐學習的重要價值。因此,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勞動實踐來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折射到學習中。例如,在進行教學分類的過程中,一些學生不知道如何劃分不同的知識點,也不知道分類背后的依據是什么。因此,教師在合理分類時可以增加一些實踐性的模擬情境,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學分類的意識[2]。(3)累計問題經驗。勞動教育涵蓋了很多方面,在進行高校勞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開展動手實踐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而是希望學生通過實踐產生價值。開展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結合自身的勞動經驗更好地學習,充分發揮教育的真正價值,使得學生意識到勞動的過程其實也是解決問題及經驗累積的過程。學生在勞動教育活動中,通過經歷和學習形成經驗、技巧、方法等,最終能夠解決各類問題,確保學習的多樣性,培養思維創新能力、意義認知建構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勞動教育中的融入與創新應用
(1)創設勞動情景。作為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師,應當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依據及重要資源,在文化傳承及知識傳遞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教材,并且創造性地完成教學目標,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有關勞動教育及思政的相關資源,充分發揮當下勞動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價值。通過圍繞教材例題創設相應的情境,除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落實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功能。同時,教師應從勞動教育這一角度出發,對教材進行探索,并且創造性地對教學資源展開利用和挖掘,延伸課堂教學內容,確保課堂教學質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服裝設計專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專業特征,將軍隊文化及企業文化貫穿于專業教學中,以校企合作項目、畢業設計項目的各項措施作為重要的載體,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宇航服、戰訓服等類型的服裝進行項目探究,最終融入愛國教育及勞動教育。(2)打造師資隊伍。想要推動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育更加專業化,應當建立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及教學水平的師資隊伍。在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背景下開展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育,應當結合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特點,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在為學生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應當加強理論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責任感及使命感。同時,服裝設計專業可以在校內選擇一些具有相關教學背景的教師擔任課程講師,也可以對外聘請一些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及實踐經驗的勞動教育傳遞者,如勞動模范等,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構建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從而確保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根據教學規律設計多媒體課程,收集數據,逐步完善學生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思維、練習等教學聯想,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正逐漸從被動傾聽轉變為主動學習,在校企合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深入挖掘勞動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圍繞品牌文化及畢業生案例等多項內容出發,使得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融入文化教育,強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3)開展教學評價。首先,素質教育要求服裝設計專業勞動評價機制更加關注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從而達到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綜合素養得以提升的最終目的。故而,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學評價的目標構建不能過分依賴傳統評價體系,而是應敢于挑戰,突破原有評價體系的桎梏,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創新與創造、合作與共享等目標設定其中,立足“教”和“學”兩個基本點制定綜合性評價目標體系。其次,教師主導下的教學目標體系構建不能只拘泥于勞動知識的建構,應充分了解學生勞動學情,預設教學目標,并預測教學目標達成度[5]。教育事業是人的事業,有著強烈的人文關懷底蘊。因此,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學評價的建立也應是動態發展、有機生成的。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學評價應從對服裝設計專業的人文關懷和美育情感培育出發,從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出發,把美育能力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子設計到教學評價中,構建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首先,評價的因子設計必須體現學生持續發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創造力等內容;其次,評價措詞要彰顯服裝設計專業學生持續提高的特點,如“不斷改進”“學會使用”“持續提升”;最后,評價的標準要符合服裝設計專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美育培養規律,不能出現“揠苗助長”式標準[6]。(4)開展提問教學。高校勞動學科內容具備較強的綜合性,蘊含豐富的知識量,其教學的有效性對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課堂上實現有效提問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師科學合理地設置問題,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中,教師需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等合理設置相應的問題,使課堂提問環節得以發揮其積極作用,為后續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動作用。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深入發掘教材內容并圍繞重難知識點作相應的知識延伸,根據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及知識理解能力,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并設計相應的問題,促進師生共同思考、共同進步。此外,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還需要注重連貫性,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聯系,實現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逐漸理解問題背后所揭示的課程內容。此外,教師需要關注思政學科所具備的較強抽象性而給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記憶帶來較大難度,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教師設置問題內容時可從現實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結合現實生活展開深入思考,加強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感知力。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服裝設計專業勞動項目,并且自覺維護勞動的成果,在專業教育推進的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使專業教育能夠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同時,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能夠堅定學生的專業志向及勞動信念,努力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艷.特教中專學校課程思政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以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為例[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50(6):138-139.
[2]葛彥,傅海洪,呂冬云,等.“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紡織科技進展,2021(6):63-64.
[3]李仙娥,劉躍強.勞動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性及其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剛,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課中勞動教育的教學效果提升問題研究:以統編人教版教材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21(6):102-107.
[5]梁杰,肖揚偉.新時代紅色家書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邏輯與路徑[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1,12(3):1-6.
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目的不僅是要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和獨立自強的精神。
讓我們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勞動最光榮”的種子吧,這會讓他終身受益。
兩位媽媽的對話
晚飯后,超市售貨員李阿姨到幼兒園劉老師家里串門。看到劉老師4歲的女兒蘭蘭正在刷碗,她十分驚訝:“哎呀,你們蘭蘭這么小都會刷碗了?”
劉老師熱情地請李阿姨坐在沙發上,說:“她剛開始學,還不太會刷,不過,倒也像樣。”
李阿姨感嘆道:“我那6歲的兒子都快上學了,連洗臉洗腳、穿衣服這些事都懶得干。為了他,每天我們都忙得團團轉?!?/p>
因為是老鄰居,彼此熟悉,劉老師也很直爽:“依我看,小孩子不干活兒,不是孩子懶,恐怕是你們做父母的沒有注意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教育吧?”
“勞動教育?”李阿姨一聽到這幾個字,不禁愣了一下。她更直爽,說:“我可不想讓兒子長大以后,和我們一樣干苦活。您看,我和他爸爸,從小就知道干活兒,長大了當工人,現在都下崗了。這不,好不容易才找到這么個售貨員的差使,掙那么仨瓜倆棗的?,F在這個社會,還得有知識。那刷碗的工夫,還不如教孩子認幾個字,做幾道算術題呢?!?/p>
這兩位媽媽關于勞動教育的對話很有典型性、代表性?,F在,許多年輕父母對孩子的勞動教育還真的不大重視呢。
我國孩子勞動不如國外孩子
據調查,我國城鎮的中小學生中,大約有50%不參加或每天只參加10分鐘的家務勞動,每天平均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而美國中小學生為72分鐘,泰國為66分鐘,韓國為42分鐘,英國為30分鐘,法國為36分鐘,日本為24分鐘。就是說,我國中小學生和外國學生相比,不僅參加家務勞動的比例小,而且勞動的時間也比國外的中小學生要少得多。不少已經有生活自理能力和從事家務勞動能力的孩子,在家里還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學齡前兒童參加勞動的情況更差。有的孩子已經五六歲,都快上小學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早晨不起床,伸著胳膊等家長,就像個小少爺大小姐似的;也有的上完衛生間,等著家長給他擦屁股;還有的在家里或在幼兒園,玩完了玩具不會收拾,不想收拾。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并不都是孩子的問題,不少是家長不讓孩子“動手動腳”,從思想上輕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越早效果越好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太小,那么早進行勞動教育沒有什么意義。其實,正是因為不太懂事,才是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的大好時機。小孩子天生喜歡動手動腳,凡是他們沒有做過的事,就會覺得新鮮,就想試著做。他們并不把勞動當成一種負擔,而是當成一種游戲,比如穿衣服、系紐扣、穿鞋子等很想自己做。做父母的要趁這個機會因勢利導,在孩子的多次重復和練習中,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生活自理,增強自信心,激發做更多事情的愿望。
而我們有些做父母的,嫌孩子笨手笨腳幫倒忙,覺得還不如自己做省心。這樣等到孩子長大了,這些本應該自己做,也能夠自己做的事,他們很可能就覺得是一種負擔,不想學,不想干了。這不怪孩子,是家長造成的。因此,勞動教育是越早進行,阻力越小,效果越好。
智力開發和勞動教育并不矛盾
有的家長認為,過幾年孩子要上學念書,總該先讓他學會識字、數數吧。其實,這不能成為拒絕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的理由,二者是可以統一的。我們知道,小孩子思維特點是具體行為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學習是要在活動中進行的。如果在勞動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具體形象,生動活潑,會一舉多得。比如,教孩子學習洗碗,就可以邊洗碗,邊數數,邊認字;學習擇菜,就可以教孩子擇菜,同時認識蔬菜名稱和了解蔬菜營養成分,知道多吃蔬菜的好處,等等。像這樣邊教孩子干活兒,邊進行知識的啟蒙教育,不是更有趣、效果更好嗎?
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好處多
引導孩子參加一些家務勞動,不是要孩子“分擔”家務,而主要是進行勞動教育。不僅是讓他們學習一些勞動技能,更是要培養熱愛勞動的思想習慣、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意志。有了這些良好的思想品質,還可以“遷移”到學習、工作、事業等方面,讓他們終身受益。
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務勞動,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家庭義務感和責任感,并且由此進一步培養社會義務感和責任感。中國有句古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人連家庭義務都不盡,那怎么談得上盡社會義務和責任呢?
樹立熱愛勞動最光榮的思想
有的家長認為,在今天的社會,不熱愛勞動、不會勞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知識。還有極個別家長有時看到干體力活兒的人,就“諄諄告誡”孩子要好好讀書,不然的話,就會跟他們一樣當"苦力"。這種"告誡"是教孩子忘本,會使孩子厭惡勞動和勞動人民。
我們想一想,沒有工人農民的辛勤勞動,我們衣食住行從何談起?蘇聯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無所用心可恥,熱愛勞動光榮――這是做人的首要標準?!奔议L應當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勞動是光榮的,懶惰是可恥的。是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世界。勞動也是人們生存的必要條件,不會勞動就不能生存。
有人認為,隨著生產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再也用不著提倡勤勞、進行勞動教育了,而應當大力提倡“休閑”。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的。
勤勞并不是因為生產方式落后,生產勞動效率低下才提倡的,而是為了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勤勞又是一種道德修養,是對待任務、工作、學業、事業的態度。
家長必須明白,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科學技術多發達,生產勞動手段多么先進,不“勤”,就不會充分發揮先進生產勞動手段的效益,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勤",科學技術就不可能進步,現代化的生產勞動手段也創造不出來。
上述兩例雖說是個案,但其中的道理卻為大家共識:中學生適當做些家務是有利于學習和成長的。而如今,中學生能主動為家里煮飯炒菜、打掃衛生的怕是很少了,更不必說到田間地頭或是工廠車間參加生產勞動了。據說,省內某知名中學為培養學生生存能力,開設了“煎雞蛋”的校本課程。起初,有人大不以為然,覺得太“小兒科”了,讓人想不到的是,多數學生竟然不知如何“打雞蛋”(即在瞬間將雞蛋“磕”破放入碗里或鍋中),更不用說把雞蛋煎得形、色、香、味俱全了。
首先,勞動教育的缺失,已嚴重影響到中小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直接表現為不會勞動。筆者在學校,就見過不少同學掃地時,把樹葉等掃進下水道或草坪上,全然想不到雨天將發生堵塞淹水;也有學生掃地不會彎腰,直著身子,掃帚作輕點地面狀或“朝天掃”狀。一次校內大掃除時,筆者搬開一個柵欄式窖井蓋,從管道里清理出的樹葉、食品外包裝數量令人咋舌。
其次,勞動教育缺失,極易導致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之陋習,難以養成吃苦耐勞之品質。在一些學校,教室、走廊的地面剛剛拖過,不久就冒出口香糖的“渣”或是紙屑;即使食堂楹柱、窗口等處不乏節儉方面的箴言古訓,但浪費食物現象仍是屢屢發生;即使感恩大會上談及父母辛勞,一些學生那時感動得淚流滿面,但僅僅是在會場上,感動過后,他們在吃喝穿戴方面仍會暗中攀比。為什么學生“知行不一”?究其原因,一是“事非經歷不知難”,沒有實踐體驗,難以觸動靈魂;二是缺乏養成的過程。“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朱永新教授說,“只有當一個人從童年起就養成厭惡骯臟邋遢的自然習慣時,只有當這種習慣變為看待周圍環境的、帶有情感的審美觀時,才有可能產生對待自我服務的自覺態度?!倍鴷r下有的學校竟然將打掃衛生等體力勞動作為懲罰學生違紀的手段,甚至有家長認為勞動是浪費寶貴的時間,這都不利于學生美好道德情感健康人格的養成。
再者,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缺失也已影響到他們自身的體質健康。知識經濟的時代,體力與生產勞動相當程度的剝離,腦力勞動高度發達的同時,我們卻面臨體質弱化、肌體用進廢退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健康體質的重要意義,但是,僅靠學校每周有限的幾節體育、健康課,又如何確保增強他們的體質!而沒有健康的體質,又如何保證學習深造的可持續性和將來擔當家庭、家國的重任。沒有健康的體質,“就是冒險把大廈建筑在松軟的廢墟上”(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筆者與同事憶起中學時代,每天上學要往返步行二十幾里,倒也感謝在艱苦的日子里鍛煉了體質,增強了毅力。當今天不少中學生上學有專車接送,電瓶車已成為高中學生普遍的交通工具時,我們不得不擔憂:未來體育競技場上或者一旦走向戰場,他們能縱橫馳騁嗎? 2013年某市對19所省重點高中高三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了抽測,學生的耐力素質和力量素質都讓人擔憂。2014年,某市體育中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學生身體素質測試由往年的人工考核改為機器測試,增加了測試的科學性和公平性,一個發人深思的現象是,滿分率明顯低于往年人工的測試。這里且不說學生體質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好,筆者只想強調,單靠開足開齊體育健康課程來增加學生體質是遠遠不夠的。
而且,我們都知道一個基本道理,輕易得到的東西,往往不去珍惜;輕易得來的時間,也很容易被浪費掉。以當下重點中、小學為例,這些學校的周圍,有多少陪讀的家長?據說,在鄰近某省一所近萬人的中學,周邊是大量租房的其他市區家長。以筆者所了解的某縣為例,稍有點能耐的家長,都不想把孩子留在本鎮小學、中學讀書了,從小學甚至幼兒園起,就把他們送到了縣城的小學(當然,為孩子尋求優質教育資源的苦心是可以理解的),家長們租房或買房,在此陪讀。每天早晨,絡繹不絕去菜市場的“購菜大軍”,竟也成了這座小城的一道“風景”!陪讀的親人,多為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不一,但他們都無一例外做起了全職保姆,因為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終點比起點更重要”。不少學生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式的生活。按說,在這種呵護下,時間被節約出來了,學生也就有了“大把”的時間,他們是時間的富翁了。但看看那些稱得上認真學習的學生,卻還是抱怨時間不夠用,除了有時作業較多的因素外,主要是他(她)們不會合理分配并有效利用時間,很多時間被“碎片化”了。看看他(她)們生活中養成的那些“磨蹭”習慣,洗個澡,梳個頭,吃個水果,找個鑰匙,竟也要花掉一兩個小時;再看他們自習課的自主學習狀態,也很難入學即專,喝口水、找本書、再聊上幾句,45分鐘就這樣不知不覺溜走了。難怪學生們常說“時間都去哪了”。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當下,學校、家庭、社會應聯合起來,重視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學校方面,將勞動課(含勞技課)列入教學計劃并真正組織實施,將學生的勞動態度、技能表現與他們每學期的綜合素質評價結合起來。有條件的學??梢蚤_辟“開心農場”,組織學生定期勞動,或者將班務,公共區域、專用教室的衛生,綠化地帶的維護保養進行班級承包,或者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農村勞動體驗等,甚至,創設勞動課程基地,開設各類勞動課程,將“勞動”作為學校內涵發展的特色之一。據說,美國知名學院――深泉學院的校訓為:勞動,學術,自治。學生都必須擔任一項職務,包括每天清早四點鐘起床去牛棚擠奶、為牲畜喂食添加飼料、駕駛拖拉機播種、搬運木材、挖掘水渠、放牧牛羊、宰殺牲畜、食堂做飯等等。這種做法,我們亦可借鑒。2014年起,我國將有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轉向職業教育,增加應用型人才的招生比例,可以說這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方針的落實與深化。
家庭中,家長應言傳身教,從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開始,幫助孩子制作一個日常工作表,列出應完成的家務,及時鼓勵孩子勞動中的良好表現。朱永新教授說,“勞動教育不僅是造就未來好公民的教育,而且是提高公民將來生活水平及保障其幸福的教育”。對于每一位深愛自己孩子或學生的父母與老師來說,應該學會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和學生承擔必要的勞作。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剝奪了孩子和學生的勞動權利就等于使他們喪失了成長的機會。社區里,可以通過招募“志愿者”等形式,鼓勵學生假日參加社區公益勞動,增加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在此,筆者呼吁,勞動教育,應成為中小學新課程實施的重要內容;熱愛勞動,應成為大中小學生良好習慣。不然,學生埋頭于紙堆,天天勞動(腦力勞動),某天卻怯怯地問一句“勞動去哪兒了”,老師、家長怕是難以回答的。
摘要 家庭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開始和基礎,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家長的重視。通過剖析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意義,提出了體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五大功效:德育功效、智育功效、美育功效、勞動教育功效和塑造個性特點的功效。期望通過該理念的灌輸,使體育能夠更加廣泛的進入每個家庭,使得家長能夠有意識的利用體育來教育和培養孩子,促使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長;并以期對我國家庭教育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 體育 家庭教育 功效
2010年,我國成功舉辦了第16屆廣州亞運會,“激情盛會,和諧亞洲”的亞運口號日益深入人心,崇尚體育運動、體育精神的呼聲,繼北京奧運會后在我國又掀起了一個。廣州亞運會的成功舉辦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對廣州、廣東乃至全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以亞運會為契機,在體育精神飽滿人心的時刻,深入研究體育盛會洗禮下的家庭教育,筆者關注到亞運期間許多體育競技中的感人故事,以及比賽中運動員表現出的競技體育精神都是全人類的一筆精神財富,而這更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質。
家庭是人類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種社會組織,是孩子成長教育的第一所學校。古往今來,關于家庭教育的書籍及文獻至少有二三千年的歷史,我國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家庭教育文明古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一系列的子女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諸如:家庭教育普遍缺乏現代科學理性的指導;家長期望值偏高而家庭教育的內容、方法不當的現象;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失調現象等,因此如何減少或避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良影響,正確而科學的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一部分,它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后天的習性是跟父母的言傳身教密切相關的。近些年來,關于家庭教育的書籍層出不窮,但還比較缺乏專門結合體育來培養孩子的家教叢書和文獻,筆者嘗試以體育為媒介來教育和引導孩子,讓孩子在體育活動中領受到快樂的同時培養孩子的各種優良品質,為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價值觀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家庭教育釋義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發生的,以親子關系為中心,以培養社會需用的人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對個體(一般指兒童、青少年)產生的影響作用。其中,教育者是家庭中的長者,受教育者是家庭成員中的年幼者[1]。家庭教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一般指“學齡前家庭教育”,即指子女從出生到入學前(0—7歲)這一段時間的家長對子女實施的影響教育;廣義上是指子女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家長全程陪伴的全部教育和影響,它包括家長對孩子的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的影響,又稱“終身家庭教育”。而本文所要詮釋的正是這樣一種終身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以體育為教育手段,全程培養孩子各方面的品質和能力的教育理念。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塑造靈魂和品質的發源地。孩子在未來和社會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各種品質和能力,都是首先在家庭中得到培養和訓練的[2]。孩子的健康成長是要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多種渠道相互交叉來培養的,而家庭教育占據著基礎地位,夯實家庭教育在確保孩子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方面則顯得尤為重要。
三、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功效
(一)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意義
體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同志早年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奔粗笍娊〉纳眢w是實施德育、智育、美育與勞動教育的基本條件。據研究表明: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應主要側重于孩子身體協調能力以及智力的開發與培養。而科學合理的體育活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不但有助于孩子身體的健康成長,還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及道德情操的培養有很大的積極作用。長期的體育鍛煉有助于增強孩子的心血管功能;有助于骨骼肌的生長,促進長高;有助于全身動作協調,反應靈活敏捷;有助于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有助于形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及組織紀律觀念等。
(二)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勞動教育功效
在人的各種品質中,“德”是重中之重的必須品質,一個人德行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其成就與貢獻的大小。好的德行不但有助于學習和事業的發展,對社會發展也有所益處;而壞的德行不僅有損自我更有損他人及社會。正確的德育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將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從“有才無德,其行不遠”這句話中就可看出道德在一個人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孩子的道德品質是在后天形成的,這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社會生活和受教育過程,它是受社會制約的比較穩定的思想素質和行為模式的反映和表現。對于德育的培養,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結合體育來對孩子施加影響,例如:通過開展體育競賽小游戲,教導取得勝利的孩子要主動擁抱比賽失敗的孩子,從而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尊重對手及他人以及“勝不驕、敗不餒”的道德品質;通過設置專門的體育勞動小游戲,來教育孩子熱愛勞動、愛惜勞動成果的道德品質,這也正是我們倡導的勞動教育;合理而恰當的體育活動,還可以培養孩子助人為樂、待人誠懇、正直的道德品質。這樣一來,在體育活動中通過嚴格要求孩子,長此以往使孩子逐漸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和勞動品質。
(三)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智育功效
中外許多教育家認為“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孩子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是通過動手操作物體、材料得以實現的,手“巧”會使心“靈”[3]。體育鍛煉可以明顯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和學習效率,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良好的作用。早期的智力發展對孩子以后學習效果的好壞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計一些有助于孩子智力發展的體育小游戲,如:一些抓、拿、爬、拖、走、滾、轉的小游戲來促進孩子運動智力的發展,從而為孩子智力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美育功效
美有具體的、外在的,又有抽象的、內在的。如:用眼看、用耳聽、用鼻子聞、用手摸到的美,即是具體的美又是外在的美;如:心靈之美、精神之美,即是抽象的美也是內在的美。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養和發展孩子欣賞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以及創造美的能力。例如,在亞運會上通過回顧體操運動員的精彩視頻,可以讓孩子領受體操運動員的肢體美、動作美;還可帶領孩子參觀體育建筑、雕塑來增強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通過觀看殘運會及給孩子講述殘運會上的感人故事,讓孩子感受堅強的生命之美、心靈之美。通過這樣一個方式來打開孩子心靈的窗戶,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寬泛的理解美的內涵,并注意增強孩子在“美與丑”面前的判斷力,使其能夠正確的判斷美與丑,從而遠離丑、摒棄丑,去積極的接近美、創造美。
(五)體育在家庭教育中塑造個性特點的功效
一個人所具有的比較穩定不變的經常反復表現出來的性格、風格即謂個性特點。個性特點與道德有差異也有聯系之處,區別在于道德品質要受社會道德規范的制約,而個性特點不受其制約;相通之處為兩者都是在社會生活和長期受教育過程中形成并反復表現出來的。積極的個性特點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如:剛毅、爽朗、樂觀、吃苦耐勞、善于交際、待人誠懇、能言善辯、足智多謀、謙虛謹慎、虛懷若谷等,一旦形成則有利于孩子的學習以及將來的發展;而消極的個性特點,如:沉默寡言、悲觀憂郁、孤僻、謹小慎微、斤斤計較、不合群等,則不利于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在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的前提下,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體育活動,使孩子在體育運動中快樂的成長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能夠做到堅持鍛煉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形成積極的個性特點,并且堅持體育鍛煉還有助于孩子擺脫憂郁、孤僻、懦弱等消極的性格,從而形成樂觀、開朗、堅強、自信等積極的個性特點。由此可見體育對孩子個性特點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論、建議與聲明
(一)結論
21世紀的家庭教育要緊密結合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并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使其不斷發展和健全,才能使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長,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通過系統闡述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五大功效:德育功效、智育功效、美育功效、勞動教育功效、塑造個性特點的功效,即:科學的體育鍛煉有助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個性特點的協調發展,給人們灌輸了一種以體育為切入點,協同其他教育手段,來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理念。在科學設計體育活動的基礎上促使孩子各種品質及能力的培養,以體育來為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動力因子。
(二)建議
該理念要求家長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做好自我培訓工作,能夠確保體育活動的順利實施以及各個環節的安全工作;并建立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以及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有針對性的培養孩子各方面的品質或能力,以達到促使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目的。
(三)聲明
值得聲明的是:本文只是一種以體育來協助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能夠引起家長和家庭教育研究者的注意,使家長有意識的利用體育來教育和培養孩子,而不是一種培養孩子的方法和模式,它是家庭教育理論的話語拓展,是對該領域的豐富和發展。另外,體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功效并不是全面的,它不是對其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抵觸和忽視。我們期望廣大家庭教育研究者,在本文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使得體育和家庭教育能夠有效而深入的結合,以期能夠有力的推動家庭教育更加科學、完善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雁.我國當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5):154.
一、忽視勞動教育帶來的不良后果
近幾年來,我國青少年的勞動“答卷”一直令人擔憂。各種傳媒不斷報道有關當代青少年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能力差的現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學錄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帳子,許多大學生在入學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衣服。
某縣婦聯對該縣一所重點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作過一次調查測試,結果表明,從沒有洗過一件襯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鍋白米飯的占84%,不會和不敢使用電飯鍋、液化汽爐的占67%。
據北京市家教會對某小學一個班的調查,該班44名學生中,家長每天給整理書包的占39%,家長給洗手絹的占66%,家長給洗腳的占52.3%;家長給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答卷”,使我們不得不憂慮,勞動這種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素質,中華民族最為優良的品質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與侵蝕。結果,許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較欠缺。從種種調查報告和現實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勞動觀念正日趨淡薄,對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誤區。問題出在孩子身上,責任應在家長身上。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長思想上的偏差,忽視了勞動教育而產生的嚴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視勞動教育,致使孩子與勞動人民的感情上發生扭曲,不尊重勞動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體力勞動者的壞思想。某小學校的一個孩子課間不慎將眼鏡掉入便坑中,急得沒辦法。一位工友用手從便坑中幫她掏出來,還給了她。沒想到她轉身就走了,連個謝字也沒有。同學問她,你怎么不好好謝謝人家?她居然說:“謝什么,她就是干這個的?!?/p>
沒有經歷過勞動磨煉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勞動成果來之不易,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他們不愛惜勞動成果,不知道這些勞動成果凝聚著勞動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錢大手大腳,不愛護東西,浪費現象相當嚴重。
分析今天在豐盈的物質生活氛圍中成長的一代,許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質,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缺少勞動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強青少年的勞動教育,不是一家一戶的問題,它關系到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決不可掉以輕心。
二、勞動在青少年成長中的作用
勞動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質。實踐證明,人的許多優秀品質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只有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培養孩子愛人民、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儉、艱苦樸素的好作風。勞動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力,促進身心健康。勞動能培養孩子勤快、主動的工作態度,有利于形成對集體、對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勞動能培養孩子自立、自理、自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進取精神。
勞動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有些家長不讓孩子干家務活,不愿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其實學習并不能排除孩子參加勞動。因為勞動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環,促進生理的新陳代謝過程,調節大腦疲勞,有利于大腦發育。在勞動中,孩子雙手的活動有益于左右腦的開發,促進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勞動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判斷、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中國自古就有心靈手巧的說法,手巧會促進心靈,心靈又帶動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聯小學的許衛東和張永義,在他們十一、二歲時早晨起來要幫家里燒飯,但又想利用燒飯的時間看書,有時讀書入了迷,忘了熄火,飯就燒糊了。為了解決看書和燒飯兩不誤這個難題,這兩個孩子一起研制了一個飯熟報訊器。它是利用杠桿原理制成的,一頭是裝了米和水的鍋,一頭是相當重量的沙罐。當飯熟時氣體蒸發,重量減輕,沙罐下垂接通電源,電鈴便自動報警。如果人在外面,聽不到電鈴的聲音,報訊器還可以自動將爐門關閉。這項成果,在湖南省舉辦的青少年科學創造發明比賽中獲得一等獎。這是勞動能激發孩子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的生動一例。
勞動可使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學會勞動,養成勞動習慣是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證。勞動可以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創造整潔的學習生活環境,使他們明白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靈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家庭成員都自覺主動地承擔家務勞動,可以增進家庭的團結、安定,使家庭氣氛和諧。每一位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從小學會做合格的家庭成員,這不僅是為了減輕做父母的勞動強度,而且也是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過勞動,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即在外關心同學、老師,在家關心父母、長輩,長大成家后才能關心妻子、丈夫。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更為重要。
三、學習發達國家家教經驗,走出家庭勞動教育誤區,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勞動之美德
據有關方面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的統計,美國為72分鐘,韓國為42分鐘,法國為36分鐘,英國為30分鐘,中國只有12分鐘。德國的法律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擦汽車和菜園里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另據報載,美國和加拿大有17個城市每年舉辦“鐵孩子運動會”參賽者是7至14歲的少兒,比賽內容是連續進行長距離游泳、騎車、越野和長跑。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父母帶著孩子前往報名參賽,角逐“鐵孩子”的桂冠。無獨有偶,日本中學普遍設有一門鍛煉課程,即在嚴冬組織學生身著短褲進行戶外長跑,旨地培養孩子鋼鐵般的意志。
這些生活富裕的國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開眼界。相比之下,我們身邊的孩子未免被嬌寵得過了頭。然而,眼下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過于嬌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勞,經受不了困難和挫折的考驗。這實在怨不得他人,從72分鐘比12分鐘的數字里,就不難得出,責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該是父母警醒的時候了,做父母的應充分認識到,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要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素質,從小就應給其創造磨煉的機會。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不是個簡單的習慣問題,從長遠來看是一個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大問題。一代青年如果不愛勞動,將后患無窮。古代巴比倫的消亡,與其民族好吃懶做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決不可等閑視之。決不能說說重要,做做次要,過后全忘掉。
關鍵詞:中學生 勞動實踐 鍛煉
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領悟到:勞動觀念的培養,對中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多種形式的勞動實踐與鍛煉,培養勞動觀念,提高中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體驗勞動的艱辛和價值,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的做法如下:
一、勞動意識的現狀
勞動是指人們有目的地運用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創造精神財富的活動。勞動是人類特有的能力,我們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但作為人類特有的―種能力――勞動并未引起重視。以前我們在農村常能看到“勤勞致富”、“勤儉持家”、“勞動光榮”等春聯,現在則很少看到了。這春聯的變化不正反映出入們勞動觀念的變化嗎?
二、增強學生勞動意識的意義
1.勞動能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交往、學會發展。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要勞動。
2.勞動使人身心健康。勞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了人的主觀世界,既能創造物質財富,也能創造精神財富。通過勞動,學生能體會其中的艱辛,會更堅強,有毅力。
3.勞動教育可使人正確對待升學、就業問題。
三、在勞動實踐中鍛煉學生
1.把突擊式的打掃衛生變成經常性的保潔勞動。班集體不僅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課堂,也是培養中學生勞動觀念的陣地。為此,教師應該將勞動觀念的培養當作育人的重要任務。以往,教室的衛生大多采用“突擊式”大清掃的做法。這種做法雖也能收到效果,但有些嫌臟怕累的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針對這種狀況,我與班干部一起研究,把教室的衛生及學校分給班里的責任區分解到每個學生那里,做到“人人有責”、“不當旁觀者”,要求大家利用課余時間,隨時把自己負責的衛生區域搞好。通過檢查、抽查與評比,不僅使衛生責任區達到了潔凈無塵的標準,而且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的責任感。
2.留“家庭勞動作業”,定期開好總結班會。時下的初中學生課業負擔較為繁重,所以,一些家長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就把家務活都包了下來。鑒于此,我采用了留“家庭勞動作業”的方式,每天進行布置,提要求。學生們每人準備一個“記事本”,將自己在家中干家務的內容、成果等記錄下來,并由家長簽字。然后,每個月召開一次“家務勞動總結班會”。班會上,同學們暢所欲言,有老師表揚學生的,有同學間相互贊許的,有自編自演的順口溜、小品等多種生動活潑的自娛自樂節目。另外,為了便于聯系與溝通,每次班會我們都請來幾位學生家長。他們在會上的發言、稱贊,也從另一個側面激發了學生們的熱情。因此,家務勞動總結班會是把教育與勞動結合起來的好形式,對培養學生勞動的觀點和習慣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學生及家長的歡迎。與此同時,我還注意增強家務勞動的情趣。我注意為同學們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創造條件,與同學分享勞動的快樂。比如,我用“勞動成果展示會”的方法,把學生們安裝的電器線路,自己設計的編織物、刺繡,自制的各種食品、菜肴“半成品”以及雕刻的圖章等等一一展示給大家,或請同學們當場“獻藝”,相互切磋,在歡聲笑語中體驗到勞動后的自豪和喜悅,誘發了中學生熱愛勞動的情趣。
3.開展假期奉獻活動。學生的假期,主要是在家庭和社會中度過的。為了把假期安排得有意義,能在培養學生勞動觀念上發揮作用,我在班里提出了“林海鎮的同學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口號,激勵同學們在假期里為社會多做奉獻。全班不少學生都能積極參加我們組織的志愿者活動,他們清掃庭院,撿村里的垃圾,照顧孤寡殘疾人……以團員為主還開展了撿礦泉水瓶活動,大家把賣礦泉水的錢積攢起來,用于支持貧困學生。每當假期結束,我們班經常可以收到社會上寄來的表揚信。這些表揚信像一簇簇的報春花,報道出他們勞動觀念的提高,反映了他們熱愛勞動、樂于奉獻的新風尚。
4.建立勞動實踐基地。我們雖然是農村學校,但是我們努力為學生營造同城里學生一樣的鍛煉機會。我們平時注意發揮一些勞動基地的作用,每個學期都要安排一定時間到鄉鎮派出所、工商局及環衛隊等勞動服務基地進行義務勞動。在勞動之余,還請公安干警、工商干部和環衛工人談體會、講理想,使學生們的心靈得以凈化、思想得以升華。譬如,一些同學開始跟著環衛工人掃馬路時,經常戴著大口罩,怕熟人認出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不少同學思想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僅熱愛環衛勞動,而且還養成了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良好品德。
培養中學生的勞動觀念,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堅持思想教育為主,堅持誘導為主,堅持表揚鼓勵為主,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