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6:07: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績效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及發展
新公共管理運動最早起源于英國,1980年,撒切爾政府推行以縮小政府規模和進行“財政管理創新”為中心的改革,隨后又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進行,并迅速擴展到其他西方發達國家。新公共管理主張運用工商企業管理和經濟學的理論,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來提高公共部門的管理效率和質量。與傳統公共管理所依據的行政二分法理論和官僚制理論不同,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是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委托——理論;產權理論)和治理理論。隨后,人們開始對80年代興起的這場新公共管理運動進行總結,并發展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因為新公共管理的流派較多,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理論定義。其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國的克里斯托弗•胡德、美國的戴維•奧斯本(DavidOsborne)和特德•蓋布勒(TedGaebler)以及澳大利亞的歐文•E•休斯等。英國學者克里斯托弗•胡德是最早為公共管理改革運動進行理論概括的學者,他在1990年首次使用了“新公共管理”一詞。他認為,“新公共管理”體現為一種管理主義的過程,包括了七項理論特征(doctrinalcomponents):公共領域的專業化管理;明確的目標與績效測量標準;強化產出控制;公共部門的分散化;引入競爭機制;對私營部門管理方式的重視;強調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開發。美國學者戴維•奧斯本(DavidOsborne)和特德•蓋布勒(TedGaebler)在《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一書中將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原則概括為十個方面: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劃槳;社區擁有的政府——授權而不是服務;競爭性政府——把競爭機制注入提供服務中去;有使命感的政府——改變照章辦事的組織;講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撥款;受顧客驅使的政府——滿足顧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事業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費;有預見的政府——預防而不是治療;分權的政府——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協作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通過市場力量進行變革。澳大利亞學者歐文•E•休斯認為新公共管理有以下特點:進行專業化管理;對績效的明確標準與測量;對產出控制的重視;轉向更激烈的競爭;對私營部門管理實踐方式的重視。由新公共管理理論我們得知,雖然其理論定義沒有統一,但是其核心的思想大致相同:在公共部門中引入競爭機制和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按照“3E”(Economy經濟、Efficiency效率、Effect效果)的原則,實現公共物品供給的多元化,從而提高公共部門服務的效率和效果。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人性假設為理性“經濟人”;理論基礎是公共選擇理論、委托理論;研究主體是政府、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私營部門;核心訴求是公共服務供給的卓越績效;實現機制是結果控制、競爭、激勵;評價標準是追求結果、顧客評價;提供方式為提供和生產分離,運用市場機制。
二、新公共管理的特點
新公共管理理論主張摒棄公共服務供給中傳統的官僚制獨占模式,引入各種市場競爭機制;借鑒私營部門的管理技術與激勵手段;強調公共服務中的顧客導向;注重結果甚于規則等等,從而以較少的成本實現一個高效的回應性的政府。
1.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顧客至上或顧客導向傳統的行政管理抹殺了個人、家庭和社會團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效率地生產和提供公共物品,扭曲市場法則,對消費者(顧客)提出的要求不敏感,追求整齊劃一的服務,忽視公共服務的多樣化;公共物品的生產不是消費者說了算(脫離消費者需求),造成公共物品生產與供給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浪費。新公共管理將“顧客至上”思想運用到公共管理中,認為政府應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建立服務型政府。在充滿競爭、顧客取向的體制中,政府必須學會聆聽顧客的心聲并提供回應,通過對社會公民的需求做出回應,采取積極的措施,公正、有效地實現公眾的需求和利益。
2.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競爭機制的引入傳統的行政管理將政府當做校正市場制度、彌補市場缺陷、克服市場失靈的主體;新公共管理主張用市場的力量來改造政府,在公共部門中引入市場機制,在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公共部門機構之間展開競爭,以縮小政府規模,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務供給的效率。競爭隨著削減成本的觀念而被引入政府的服務之中,并被當做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徑。公共部門尤其是公共企業的私有化、公共項目招標以及合同承包等都是引入市場機制的表現,它們也被當做縮小政府規模的基本手段。競爭機制的引入帶來了公共部門服務的一系列變化,尤其是形成了市場檢驗、優勝劣汰的局面。
3.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公共組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政策組織、規制組織、服務提供組織和服從型組織政策組織和規制組織負責“掌舵”,服務提供組織和服從型組織負責“劃槳”。政府應該把“掌舵”放在自己職能的中心位置,集中精力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對其他公共組織的活動加強監管。
4.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在公共事務的管理中要有明確的績效標準與正確的績效評估方法新公共管理要求對公共部門管理的公共事務作出明確的界定,并且要有明確的目標,對目標的考核要有具體的指標,實現目標的責任要落實到具體的部門,并要有對各部門完成任務的有效監督手段,以有效地實現公共事務管理目標。
作者:朱思燦 單位:濰坊工程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瑤.新公共管理理論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啟示[J].科技信息,2011(33),283,298.
[2]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M].上海:上海譯文出社,2006:1-233.
1公共管理倫理學精品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倫理學是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經濟管理等公共管理類的專業課程,在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望星空”的地位,其教學質量對于實現專業培養目標、體現公共管理類專業“公共性”特點、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等方面,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建設好該門課程,首先應在指導思想上明確公共管理倫理學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回答重點建設的原因,這是做好公共管理倫理學精品課程建設的前提。公共管理倫理學精品課程建設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體現公共管理類專業“公共性”特點的需要
公共管理的主體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門,與其他管理比較,具有其他管理所沒有的公共性的特點和屬性。什么是“公共性”,這不僅是事實判斷,更是一個價值與倫理的判斷。所謂的事實判斷,就是根據事實標準,如效率、技術、資金和執行力等作出的判斷。所謂的倫理判斷,就是根據人的價值取向、道德觀、世界觀等作出的判斷。與事實判斷典型的客觀性相比,倫理判斷具有典型的主觀性,缺乏客觀的衡量標準。既然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是事實與價值判斷相結合的產物,那么把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作為研究對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和學科的課程設計中,除了體現事實判斷的要求外,還必須體現公共管理價值屬性的要求。
1.2保證公共管理合理性的需要
公共管理廣義上的合法性,不僅在于與法律一致,即狹義上的合法性,而且也在于公共管理的合理性,即政治學意義上的合法性?!罢螌W意義上的合法性并不僅限于‘與法律一致’,而且還涉及公眾對執政黨或政府的執政理念、意識形態導向、制度法規與政策,以及施政行為及其后果的認同和接受的程度。政府合法性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一種合約,具有自然遞減的特性。”[1]
這就是說,公共管理要實現管理的目的,不僅要依法管理,而且要獲得社會的認同和接受。在民主政治不斷完善的當今社會,后者是前者的基礎,比前者更加重要。獲得社會認同和接受的前提是:公共管理的方式、方法和理念等符合社會的期待,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一致。公共管理倫理是社會期待與社會主流價值觀文本化最集中的的體現,缺乏公共管理倫理的課程,或對課程建設不夠重視,有可能使公共管理人才即未來的公共管理主體不顧社會的期待,甚至一定程度上把公共管理異化為企業管理,降低公共管理的合理性,最終損害公共管理的合法性。
1.3避免公共管理合法性遞減的需要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的合理性取決于社會對公共管理的期待。而社會期待是一定環境下,社會大眾對公共管理的要求,是一定環境下主觀判斷的產物。環境發生了改變,社會對公共管理的期待隨之提高,實際上是對公共管理主體倫理要求的提高。如果公共管理主體的理念、方式等還停留在以前的期待上,必然會出現公共管理合法性遞減的狀況,從而降低公共管理的合法性。所以,隨著公共管理環境的改變與社會進步,客觀上要求公共管理的主體緊密結合社會主流價值的需要,體現公共管理倫理的要求。公共管理倫理學是一定公共管理環境下主觀對客觀的產物,公共管理倫理價值、準則與規范等緊扣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可以避免公共管理合法性遞減的狀況。
1.4提高公共管理主體公共管理的道德性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是在客觀基礎上主觀判斷的產物,不同的公共管理主體,不同的價值取向有不同的公共性。具體到某一政策環境下的公共問題,是否是需要公共管理來解決的公共政策問題,不同的公共性選擇意味著公共性的偏離,甚至是背離,違背公共管理的本質要求。為最大限度避免公共管理公共性的背離,體現公共管理的本質要求,客觀上需要對公共管理的主體進行公共倫理的培養。在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來源之一,加強對公共管理類學生的公共倫理的培養和教育,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主體公共管理的道德性。
2公共管理倫理學精品課程建設中的問題
2.1課程建設主體學科綜合性不夠
精品課程建設的主體是教師,因此授課教師,尤其是課程負責人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根本保證,直接決定精品課程建設的質量。鑒于公共管理倫理學是跨公共管理學和哲學(倫理學)的交叉學科,是關于公共管理的倫理學,而不是一般的倫理學。課程的交叉性無疑要求講授教師學科背景的交叉性,要具備有關公共管理學和哲學(倫理學)的基本知識背景,這也是建設好公共管理倫理學的基本前提。但在目前的公共倫理學課程建設的實踐中,存在課程建設主體學科背景綜合性不夠的問題,筆者為了彌補有關倫理學知識基礎的不足,曾聽過幾個老師的公共管理倫理學的課程,都暴露出跨學科不夠的問題。缺乏倫理學基礎的教師,把該門課程幾乎等同于公共管理學;相反,缺乏公共管理學科基礎的教師,一定程度上把該門課程當成了倫理學。缺乏學科背景,即使實現了公共管理學與倫理學的結合,必然是淺層次或表面的結合,無法實現知識的交叉與融合,滿足不了課程的基本要求,更無法建設精品課程。
2.2科研與教學脫節
“現在的高校教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而是學術水平的反映?!盵2]沒有一流的學術水平,也就沒有一流的教學,也就無法建設好的精品課程。公共管理倫理學和其他公共管理專業課程相比,具有理論性強、抽象的特點,對相應的科研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精品課程建設必須建立在科研的基礎上。課程建設只有與科研相結合,建立在科研基礎上,才有可能成為精品課程。
否則,缺乏科研基礎,教學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必然有限,會導致照本宣科的局面,無法保證課程內容的先進性與科學性,在這個意義上,相關的科研工作是搞好公共管理倫理學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條件。遺憾的是,目前的公共管理倫理學的教學實踐中,存在著科研與教學脫節的現象,承擔公共管理倫理學的教師很少從事與該課程相關的研究工作,難以保證課程內容的先進性與科學性。
2.3課程內容的實踐性不夠
公共管理倫理學是公共管理學與哲學的交叉學科,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雙重特點,客觀上要求教學方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由于公共管理倫理學是倫理學的分支學科,總體上屬于哲學的范疇,內容具有抽象性與生澀性的特點,根據課程內容特點與理論結合實際的原則,課程內容應理論結合實際,體現實踐性的要求。但在公共管理倫理學的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過分強調理論性而忽視實踐性的現象,其結果,不但使學生難以領會理論,而且也降低課程的實踐價值,難以達到課程的教學目的。
2.4教學與考試方法單一
根據課程內容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特點,課程的教學應體現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雙重要求。滿足實踐性的要求,在課程的教學與考試中,應采取多樣化的方法。在教學中,不僅有講授,而且應有案例討論;在考試中,不僅有知識識記的內容,而且應有理論結合實際的案例分析等。但據調查,絕大多數承擔該課程教學的教師,在該課程的教學與考試中,存在教學與考試方法單一的問題,即單一的課堂講授方法和知識識記的考試方法。
3公共管理倫理學精品課程建設實踐探索
在充分領會公共管理倫理學課程必要性基礎上,結合當前公共管理倫理學課程建設中現存問題,以筆者為負責人的教學團隊開展了如下探索。
3.1建設跨學科的教學團隊
教學團隊是公共管理倫理學課程建設的主體,決定課程建設的成敗。根據當前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課題組在承擔課程建設任務后,采取措施,大力加強課程團隊師資建設,安排公共管理學科背景的教師進修哲學或倫理學課程,哲學(倫理學)背景的教師進修公共管理學科的課程。筆者為了彌補倫理學基礎的不足,安排時間到人文學院跟班聽課,通過與倫理學教授及研究生的交流,受益匪淺。通過以上措施,課程組老師反映,進修、聽課等方式避免了公共管理學與倫理學脫離的現象,實現了公共管理學與倫理學的融合,使公共管理倫理學成為真正的公共管理倫理學,而不是公共管理學或倫理學。當然,由于公共管理倫理學是一門新開設的課程,指望講授教師通過進修等方式,以彌補基礎知識的欠缺,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既影響課程的建設,又影響到人才的培養質量。所以,在課程建設教師的選拔上,應首先把好入門關,把跨公共管理學與倫理學的學科基礎作為選拔的基本條件,從根本上解決授課教師學科背景問題。
3.2科研與教學相結合
教學內容的先進性、科學性是衡量精品課程的重要標志。要實現公共管理倫理學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前提在于結合課程建設的科學研究,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課程組在加強師資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科研工作,通過申請相關科研課題,撰寫研究論文,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滿足科學性的要求。同時,教學內容及時反映和吸收課程領域最新教學與科研成果,體現課程內容先進性。以科學性與先進性為例,筆者在講授公共管理倫理學課程時,申報了課程建設密切相關的省級科研課題和校級教改課題,在核心期刊發表了7篇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研究論文,同時,不斷查詢最新的教學和研究成果,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體會融進教學內容之中,大大加深了相關內容的理解,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先進性明顯增強。計劃在后續的課程內容建設中,繼續從事相關的研究工作,繼續增強課程內容科學性、先進性,體現并始終保持公共管理倫理學課程內容先進性、科學性,實現校級課程內容建設的目標,為申報省級精品課程奠定基礎。
3.3案例教學兼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作用在于,在將所擁有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掌握的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的傳授是手段,能力培養是目的。公共管理倫理學具有實踐性的特點,這就需要適合課程實踐性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滿足實踐性的要求,無數事實證明,案例討論是課堂唯一的選擇。比如說,筆者在講授公共管理為什么需要倫理的內容時,這幾年社會廣為關注的城管部門管理問題就是最好的例證。不可否認,絕大多數城管部門是依據法律履行職責,那為什么受到社會廣泛的非議呢?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其原因,在于城管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忽視了管理中的倫理,具體體現在無視弱勢的基本尊嚴、粗暴執法與缺乏同情心與人性關懷等。通過這個案例,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公共管理需要倫理。在結合案例時,務必輔之以討論方式,否則就會導致教師先講解案例、再分析案例,最后總結案例機械模式的境況,降低案例討論分析的效果。
3.4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
考試是檢查教學效果的直接手段,也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指揮棒,一份只重視知識識記的考試試卷,只會讓學生考前死記硬背,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在考試中獲得較好的分數。所以,精品課程建設成效還有賴于考試方法的改革,建立起適合精品課程建設需要的考察方法。公共管理倫理學課程的生命力在于通過理論學習,在公共管理實踐中運用公共倫理知識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這也是開設公共管理倫理學的宗旨和目的所在。據此,公共管理倫理學考察的重點應是知識的應用而不是識記。筆者在公共管理倫理學的考試中,除適當的基本知識與理論的考核外,把案例分析能力作為考試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把上課討論發言的情況計入平時成績,作為課程總成績的構成部分。以此作為指揮棒,促進學生上課積極發言,勤于思考,從而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公共管理實踐的能力。
4結束語
在我國開展公共管理教育,不僅是對國外先進思想與理論學習的結果,也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具體來說,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是我國社會轉型與發展的需要。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改革開放的30多年中,中國公共管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相關學者也對公共管理相關理論進行了研究、總結,然而總體上我國自發性探索發展的模式基本上走到了盡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陷。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就需要又一個新的理論、新的研究出現,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正好符合這一時期的背景,能夠幫助我國社會經濟等轉型與發展。
2.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完善,還需要積極的探索。
同時我國社會體制改革具有很強的漸進性以及探索性,在許多關鍵性的領域還正在積極的尋求突破;同時,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公共管理工作缺乏創新,改革的路十分艱難。通過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借鑒先進的國際理論,對現在我國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做出積極的回應。
二、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有效途徑
1.加強對中國國情的研究。
中國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面特別廣、特別復雜,是對多元化系統價值去向的認識,為了實現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首先就需要對我國國情的考察。由于國情涉及的因素較多,不僅需要促進我國民主發展,同時必須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同時必須保證國情考察的全面性,不能以東部發達地區或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情況代表整體情況。這就需要通過多視角、多領域、多層次的研究與分析,探索中國化公共管理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在我國的開展,必須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借鑒西方先進研究成果,不能盲目的照搬照用!
2.加強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的創新。
公共管理教育具有指向性的特點,加強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構建和諧的社會價值觀,倡導理想政府,推動國家政府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加強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過程中的創新,需要能夠揭示不同歷史時期社會與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體現其秉承的核心價值。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創新的一個形象的成功案例,縱觀我國近年來的發展成就,每一件事件中都蘊含著創新。在中國化公共管理教育開展過程中,應該加強創新,緊跟時代的發展,鼓勵與引導人們去追求、去實踐,推動公共管理中國化的進程。
3.不斷的創新新的公共管理教育模式與辦學方式。
作為一門綜合性強、跨學科、具有交叉性的學科來說,公共管理教育主要以培養通識型、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為主。這樣才能使其適應公共管理工作中多元化的需求。在辦學模式上,還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特點,采取多樣化的招生方式,不僅采用全日制的教育培訓模式,還可以采用第二學位攻讀的方式,培養復合型人才。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過程中,可以借鑒這一點,針對不同層次的公務員,開設短期、周期性的培訓課程,通告公共管理教育的針對性以及高效性。英美等發達國家,在微觀的公共管理教育方面,逐漸重視教育中對相關技能的強化,強調在教育培訓過程中,以以后公共管理教育需要的技能為教學主要內容,強調雙向溝通性。這就需要我們注重公共管理教育的實效性,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包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實地調研等,提高公共管理教育效果。公共管理教育培訓過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員分別扮演公職人員以及當事人,給定一個課題,讓學員去進行處理。通過這個過程,學員親身體驗了公共管理工作,為以后公共管理工作積累一定的經驗。
【關鍵詞】電子信息技術;公共管理;應用
一、前言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社會多個領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公共管理作為我國政府部門的基礎性工作,能否實施有效性管理行為,直接影響我國管理整體水平。通過引入電子信息技術,有效的提升了管理效率,為公眾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
二、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到公共管理的意義
1.有利于改變公共管理的服務方式
公共管理部門屬于服務咨詢部門,管理模式比較固定和傳統,需要通過設立不同的部門,以此來滿足其工作需求。傳統的管理模式過于繁瑣和麻煩,通過引入電子信息技術,有效的改變了此問題,結合網絡技術所具有的傳播速度快速、傳播面積大、以及成本低等特點,可以使各種信息快速傳遞到社會大眾中。可以說,將電子信息技術運用到公共管理中,使公共管理更加具有現代化特征,滿足了社會大眾的多元化需求,為群眾提供了更加優質的便民服務;更為重要的是,現代化的公共管理能夠讓大眾自身利用網絡技術,自主查詢相關信息和服務,為公眾帶來了極大便利和選擇的權利。此外,網絡具有傳播范圍廣泛、較強的流通性等特點,可以實現跨部門的查詢,在節省工作時間的同時,提升了工作的準確性和專業度,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資源信息的共享,最大程度的方便了人們日常出行。
2.有利于最優整合各種資源信息
電子信息技術在公共管理中的運用,需要注意的是,盡管互聯網技術具有傳播廣泛的優勢,但是由于網絡信息數量比較巨大,需要一些專業性人才進行整理,以此確保公眾所獲取的資源信息的有效性。在數據信息整合階段,需要對信息進行分類處理和管理,以此為人們提供便利。電子信息技術運用到公共管理中,可以最大程度的整合各種資源信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電子信息技術在公共管理中的運用改變了公共管理工作。信息技術主要是利用互聯網設備,同各地建立有效連接,以此實現信息資源的傳遞和共享。雖然網絡信息比較豐富,但是也增加了管理難度,在整理網絡信息時,需要著重考慮垃圾信息,以此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所以,在公共管理工作人員在整理各種信息時,加強電子信息技術的使用,以此利用各種數字化信息資源,為公共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確保公共管理的工作效率,更加具有人性化。
3.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漸取代了一些人工技術,在人們生活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比如說網上繳費、購物等等。而在公共管理中運用信息技術,只需要設定一些程序,便可以利用電腦,來管理和控制整個工作過程,并且配合其他公共管理人員的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公共管理質量和效率,有效避免一些錯誤行為的發生,在整體上提升服務水平。
三、電子信息技術在公共管理中的運用策略
1.利用電子信息技術變革工作流程
在以往的公共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將提升服務質量和提高管理效率作為核心;而利用電子信息技術,一方面實現了前臺業務展示與信息溝通系統的有效結合;另一方面實現了管理系統和后臺信息收集的結合,有效組合了各種業務。電子信息技術在公共管理中的運用,主要是基于現代信息管理政務的特點,實現有計劃、有組織的改進和完善,實現各部門之間的關聯和溝通,促進資源信息的共享,以此提升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
2.加強電子信息技術的安全管理
內部破壞與外部非法入侵,是危害電子信息系統的主要因素。對于內部破壞來講,主要是竊取機密信息,破壞計算機系統,為防止出現此種情況,可以提升工作人員電腦操作技能;并且完善相關法律條例,以此保證電子信息技術的安全管理。而病毒或者黑客的外部非法入侵,可以采取殺毒軟件、設置防火墻等方式,不給違法分子有空可鉆。
3.保證電子信息技術相關設備的完整性
電子信息技術運用到公共管理中,首先必須對設備問題提高重視程度。在公共管理部門中,只有妥善解決電子計算機、以及配套的多媒體資源等等硬件設施問題,才可以有效提升公共管理工作質量。同時,配套齊全的硬件設施,可以確保相關設施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出功能,也是電子信息技術在公共管理中發揮功效的基本前提。但是就目前的電子信息技術運用情況分析,在公共管理部門中的基礎設備,普遍存在技術落后、性能不穩定等問題,以此導致電子信息技術無法發揮出應有價值。因此,公共管理部門有必要增加資金的投入力度,完善部門中的硬件設施;并且做好設備的運行和維護工作,保證各項設備可以發揮出最優性能,以此提升工作效率。
4.提升工作人員綜合能力
電子信息技術運用到公共管理中,不僅可以提升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推動我國公共管理工作的現代化發展,同時有利于防止出現各種差錯和問題。所以,為確保電子信息技術能夠在公共管理中發揮出最優效果,有必要對工作人員加強培訓教育,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提升自身電子信息操作管理技能,以此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滿足時代和發展發展需求。
四、總結
總而言之,電子信息技術對于人們生產和生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各領域均加強了對電子信息技術的運用。公共管理事業中通過運用電子信息技術,一方面實現了公共管理工作的現代化和智能化,并且提升了公共管理質量和效率,為公眾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經過分析,本文認為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成功存在三個內在決定因素,即官僚制的高度發育、市場經濟的高度發達、市民社會的發展及強大。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初,西方各國政府開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聲勢浩大的政府改革運動。對于這場運動,學者們有著諸多不同的稱謂,“管理主義”、“新公共管理”、、“企業家政府”等。盡管它們的稱謂不盡相同,卻內在本質地一致,即針對傳統公共行政范式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市場化方向、社會化方向的改革措施。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運動,在西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對政府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習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影響在于它對傳統公共行政范式的成功替換,使人們看到了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巨大生命力。正是傳統公共行政范式存在的種種弊病及新公共管理范式示范效應,使人們堅信新公共管理范式是未來公共行政的發展目標模式,新公共管理范式取代傳統行政范式是歷史的必然。
在當代中國,這種思潮同樣存在,將新公共管理范式作為未來中國行政改革目標模式選擇的呼聲不斷?!皬谋砻嫔峡?,中國政府也面臨同西方發達國家類似的困境。行政效率低下,政府規模龐大。’,陰因此.我國許多學者通過研究認為,中國應該進行新公共管理式的改革,把新公共管理范式作為未來中國行政改革的目標模式。我們無法否認新公共管理模式在西方國家所取得的成就,但這并非意味著它就能夠作為我國行政改革的目標模式?!爱斘覀冄芯恳粋€國家的行政制度和行政行為時,不能從行政本身作孤立的描述和比較,而必須進一步了解它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聞對一個國家公共行政的研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行政系統本身,而應該跳出行政系統,從社會這個大系統來考察行政。正如里格斯所言:“只有以生態學的觀點—亦即從非行政的因素去觀察,才能了解這些國家的政治和行政?!睗M以,對新公共管理運動必須進行生態分析,找出其成功背后的決定因素,從而為我們對新公共管理模式提供更為深人的認識。
一、公共行政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三種范式
澳大利亞學者歐文·E"休斯在其(新公共管理的現狀》一文中將公共行政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前傳統階段、公共行政傳統模式階段和公共管理改革階段,并相應地存在著三種公共行政模式,即前傳統模式、傳統公共行政模式和新公共管理模式。岡傳統行政模式主要特點是“官僚制”,這是與工業社會相適應的??茖又茷榇淼膫鹘y的公共行政模式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行政機構的高效運作,正是傳統公共行政模式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使得它成為全世界各國政府廣泛采用。階‘傳統的公共行政學理論及實踐是與西方工業社會的政府管理相適應的。’,IN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方各國逐漸由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過渡。傳統公共行政模式逐漸顯示出與社會的極大不適應。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理論、原則都受到了社會民眾的普遍懷疑和指責,以“官僚制”為基礎的公共行政模式被認為是政府眾多問題的根源,公共行政遭遇嚴峻的挑戰。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各國行政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公共部門中出現了針對傳統行政弊病的新管理方法。這種新的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傳統行政模式的缺陷,同時也使公共部門的管理發生巨大的變化?!斑@種新的管理方法有著許多名稱,‘管理主義’、‘新公共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業型政府’。無論它的名稱有多少種,都是在描述著同一個現象,即對以“官僚制”為基礎的傳統行政模式的批判,主張用私營部門的管理思想、方法、技術來管理公共部門.將市場競爭機制引人公共部門中,強調市場取向等等。學者們把這一新的公共行政理論稱為“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義”。
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在工業時期向后工業時代過渡時期.一方面是傳統公共行政模式表現出了極大的不適應;另一方面是新公共管理運動在公共部門獲得巨大的成功。這種巨大的反差.便得西方許多國家紛紛開始構建新公共管理模式,推行新公共管理理念,“新公共管理成為一種國際思潮”。新公共管理的興起,不僅僅是對傳統行政模式的革新,更是代表著一種新的模式的建立,它代表著公共行政的發展進人了新的歷史時期階段。正如休斯在《公共行政與管理》一書中所說:“自從8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的公共部門管理已發生了轉變,曾在本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傳統公共行政管理的那種刻板(僵化)。層級官僚體制形式逐步轉變為一種靈活的、以市場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形成。后者并不是一種改革事務或管理方式的微小變化,而是政府作用以及政府與公民社會關系的一種深刻變化。傳統公共行政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已受到懷疑,新公共管理的采納意味著公共部門的領域中新范式的出現?!?/p>
二、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背景分析
我們知道,傳統行政模式是以“官僚制”為基礎,與工業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休斯把傳統行政模式的特點歸納為七點:"1.官僚制,2.,最好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都在詳盡方面的手冊中加以規定,以供行政人員遵循。3.官僚服務。4.在政治、行政二者關系中,行政管理者一般認為政治與行政事務是可以分開的。S.公共利益被假定為公務員個人的唯一動機,為公共服務是無私的付出。6.職業化官僚制。7.行政任務的書面含義是執行他人的指令而不承擔由此而致的個人責任。從傳統行政模式的特點可以看出,“在分工精細、任務簡單、外部環境相對穩定的工業社會,科層制模式的公共行政府和需要。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之后,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高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應用,全球化日益加強,這都深深地影響和改變著整個社會。新時代對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社會變革的要求面前,傳統行政模式卻顯示出力不從心。“與工業社會相適應的科層制比較僵化、遲鈍,而且使行政機構和公共預算總額產生最大化傾向,易于導致高成本、低效率,顯然難以滿足這些要求,難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時代變遷呼喚著新的公共行政模式?!眗ug于是,新公共行政模式應運而生。 針對新公共管理模式成功的原因,大多數學者認為來自四個方面:1.經濟和政治因素將行政改革提到議事議程;2.經濟全球化推動了西方政府和新公共管理的產生;3.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西方行政改革的動力之一;4,傳統官僚制的實效以及私營部門成功的示范性。ns}我們無法否認上述四方面在新公共管理模式產生過程中的巨大作用,但是筆者認為這些因素只是表面的。事實上,在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產生過程中還存在著根本決定性的因素,而這些因累則構成了新公共管理模式產生的根本因素?;蛘哒f,如果缺乏這些必備的因素,即便存在上述四方面的所謂動因,新公共管理模式也不會產生。這些因素是:I.官僚制的高度發育;2.市場經濟的高度發達;3.市民社會的發展及強大。
首先,高度發育的官僚制是新公共管理模式產生的直接因素。在西方社會由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過渡中,傳統行政模式所遭受到的嚴厲抨擊的起因便是高度發達的官僚制,這也成為新公共管理產生的起點。事實上,建立在官僚制基礎之上的傳統行政模式,不僅能夠確保行政的統一性,更能維持行政組織的穩定性。但是,過度發育的官僚制使得行政組織變得僵化、遲鈍,無法及時、快速地回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與后工業社會極不適應。于是,對官僚制的不滿日益增加,同時對新的行政模式的要求也日益強烈。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新公共管理在對傳統行政模式中的官僚制進行抨擊,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新的管理思想。所以,對高度發育的官僚制的抨擊成為新公共管理的開始,是新公共管理產生的直接因素。在這個意義上講,過度發展的官僚制成為新公共管理運動發起的導火索,為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發起奠定了致變因素,為新的行政模式的產生埋下了成長的種子。
其次,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是為新公共管理提供生存的土壤。從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到后工業化社會時期,市場經濟已經經歷了相當長時期的發展,市場經濟已日趨完善。市場經濟的高度發達使得市場成為社會中資源分配最為有效率的手段,市場已經成為政府之外的私營領域中的唯一分配主體。與此同時,在公共領域中,傳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其運行效率卻是十分低下,與高效運作的市場極其不適應。正是二者之間的巨大反差,使得人們反思傳統行政模式。一方面,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下的私營部門取得了管理的巨大成功,市場經濟使得私營部門走向社會的前臺。另一方面,傳統行政模式與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之間的沖突為新公共管理產生提供了可能性。新公共管理正是吸取了私營部門的成功經驗,把市場規則引人公共部門。可以說,新公共管理脫胎于市場經濟,同時它又回歸市場經濟,根植于市場經濟。它的思想是來源于市場經濟,它的主張又要依靠市場經濟來實現。因此,無論從新公共管理產生的思想根源還是其主張的措施來講,市場經濟是新公共管理的生存土壤,離開市場經濟,新公共管理便無法生存。
第三、市民社會的發展并不斷強大是新公共管理成功的保障。我們知道,新公共管理模式主張將私營部門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術引人公共部門,主張民營化、分權和社會化。這一切的措施都是存在一個邏輯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強大的市民社會。在一個市民社會相對比較軟弱的社會中,即便將一部分的公共權力回歸社會,社會也是無法承擔起公共事務的管理職能,當然更不會存在公共部門向私營部門學習的可能。因此,市民社會的崛起和不斷壯大,使得私營部門不斷成長和壯大,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新公共管理模式成功運作的保障。在市民社會相對強大的社會中,市場經濟是高度發達的,私營部門也是高效運作的,這就提供了兩種可能性:一是公共部門向私營部門學習的可能性,只有私營部門成功了,公共部門才會有動力去學習私營部門。二是私營部門能夠承擔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只有市民社會的強大,私營部門才有能力承擔起社會公共管理職能。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市民社會是新公共管理模式成功的保障。
關鍵詞:公共管理專業;專業英語;教學改革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既有專業知識又有較高英語水平的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歡迎,也更具國際競爭力。為了培養這樣的復合型人才來滿足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開設了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在這種背景下,黃淮學院社會管理系在下屬的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及城市管理專業都開設了與專業相應的公共管理專業英語課程。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公共管理專業英語在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筆者結合自身專業英語的教學實踐,對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為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的提高提出相應的對策。
二、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自200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開展雙語教學以來,專業英語教學取得了公認的成績,培養出了一大批具有雙語能力的實用性人才,雙語科研成果不斷涌現[1]。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專業本身的綜合交叉性、科技論文的文風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等原因,使得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教學中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對專業英語教學存在認識誤區
在黃淮學院培養方案中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是公共管理類大三學生的專業限選課,36個學時,考核方式為考查,從課程性質來看學校對公共管理類學生專業英語能力的培養給予了一定的重視,但是由于學校對專業英語仍然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導致教師對教學目標設置不能準確定位,這也是制約當前高校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教學水平提升的根本因素。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專業學術研究和交流的能力,不僅僅只是學生專業理論水平的提高,更強調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溝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學中應當重點突出“專業性、應用性、交際性”。然而由于普通英語與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及考研英語掛鉤,因此在高校普遍存在著僅僅將專業英語作為普通大學英語延伸的錯誤認知,很多教師對專業英語的教學目標不能準確的定位,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英語教學,如側重對單詞詞組、語法、文章翻譯及結構的講解,而忽略對專業知識理論的講解與分析,因而不能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獲取公共管理國際前沿學術動態與成果的能力。對學生而言,由于學校及教師對專業英語存在認知偏差,因此在缺乏正確認知引導的情況下學生對專業英語的性質及重要性也往往認識不到位。一方面很多學生認為專業英語和普通大學英語是同質的,目的只是為了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并沒有認識到學習專業英語的特殊目的。另一方面很多學生認為畢業后用到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機會很少,學習公共管理專業英語不如學習考研英語或四六級英語更有意義和價值,再加上是考查課,因此并不認可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價值,也普遍忽視對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學習,這也給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教學的有效開展帶來了巨大的阻礙。
2.師資力量薄弱
在高校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教學實踐中,往往由專業教師或普通英語教師承擔專業英語的教學任務。由專業教師承擔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教學任務時,專業教師由于不具有英語教育的背景,在教學中往往存在英語語言的障礙,突出表現在運用英語表達及組織課堂教學能力的不足,因此由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能為專業英語的教學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語境,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若由普通英語教師承擔專業英語的教學任務時,又會由于專業知識的欠缺而忽視對于專業知識的傳授,側重于普通英語教學,使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英語能力進行專業學術研究和交流能力的教學目標不能順利實現。因此,不論是專業課教師還是普通英語教師在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疑專業英語師資力量的薄弱嚴重阻礙了專業英語教學效果的提高,導致不能很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3.教學內容相對落后
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多數專業英語教師還不具備根據學生學情及教學實踐積累而自主編寫專業英語教材的能力和條件,因此大多數教師選擇的仍是已經公開出版的相對成熟的專業英語教材,無疑這些教材將給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但是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完全依賴教材的做法容易導致教學內容出現相對滯后且缺乏針對性的問題。目前已經出版的關于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教材僅有4本,分別由李柱國[2]、顧建光[3]和李丹[3]三位教授編寫出版。教材以英文文獻的形式闡述和介紹公共管理專業英語學習的有關知識,內容主要選自國外公共管理相關的經典教科書、知名學者論著等。但是截至目前最新的教材出版于2013年,教材內容難免滯后于當前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再加上教師自身教學及能力的局限性,如果在組織教學中授課內容不能結合學生學情和需求及時補充有關公共管理最新學術動態與成果,或者公共管理最新熱點問題的相關專業知識,不僅無法調動學生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能實現通過專業英語學習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的教學目標。
4.教學方法與手段僵化
公共管理專業英語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之上提高學生運用英語來進行學術研討和交流的能力,這既是對以往所學專業知識的鞏固深化,更是對學生專業科研能力的培養,因此該課程往往在公共管理類高年級學生中開設,黃淮學院統一安排在第6學期。由于公共管理專業英語大量專業術語及科技論文晦澀文體的存在使得學生學習難度大大提高,且大三的學生面臨考研及就業的壓力,對待公共管理專業英語這樣的考查課往往學習態度浮躁,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對專業英語的教學存在認知偏差再加上教師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容易出現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僵化的問題。如有些教師在授課中以傳統課堂講授法為主,忽略專業英語的“專業性”而側重于對單詞詞組的掌握、文章結構的分析、英文語法的解析及文獻的翻譯,“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在一些課堂練習中也僅僅注重答案的對錯,并不深入討論分析學術觀點,使得專業英語教學與普通英語教學并無二致。還有的教師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也僅僅局限于課件、黑板這樣的傳統教學工具,使得課堂學習氛圍沉悶而枯燥,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5.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課程考核既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量也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激勵。課程考核方式應當是結合課程特點,圍繞課堂教學,針對學生學情而設計。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不太重視對公共管理專業英語考核方式的設計,在綜合成績中側重于結果考核而忽略過程考核,側重于對專業英語詞匯、閱讀與翻譯的考查而忽視對專業英語聽說能力的考查等,例如只采取從外文文獻和英文書刊中摘取相應段落讓學生做英漢互譯的考試方式,這種僅靠一張試卷就評定學生學習能力的方式不僅沒有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考察,更無法體現學生對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綜合學習效果[4]。這樣的考核方式使得在課堂中不能形成很好的激勵機制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預期教學目標的達成也無從談起。
三、提升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教學質量的路徑探索
1.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對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認知偏差是制約當前高校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教學水平提升的根本因素。只有糾正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教學的認知偏差,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與目標,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教學質量。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是一門綜合交叉性較強、語言應用與公共管理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的課程。它既涉及英語科技文體的一般特征和公共管理專業文獻的語言特點,又涉及一定的專業內容及信息交流,因此在教學中應當秉承“用英語深化專業知識”和“通過專業學英語”二者有機結合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公共管理專業學術研究和交流的能力為教學目標,重點突出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專業性、應用性、交際性”。同時,教學實踐中也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目的與價值,認識到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交際性和應用性。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雄厚的師資隊伍是教學質量的有效保障,因此學校應為專業英語師資隊伍的建設創建有利條件。對專業教師面臨的英語語言教學障礙,應當組織開展WSK-PETS5之類的英語短期培訓,尤其是加強一些常用的課堂教學語言培訓,提升專任教師雙語教學水平。設立專項培訓或進修資金,鼓勵教師與國內外高校就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教學進行直接交流,及時獲取國際公共管理學術前沿成果。對于普通英語教師,應當加強公共管理專業知識的系統培訓,培訓內容應當包括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學、公共經濟學等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普通英語教師和公共管理專業教師可以采取合作模式,共同承擔專業英語教學任務,相互交流學習,以期彌補普通英語教師缺乏公共管理專業基礎知識的缺陷,課堂中使其能夠對專業英語課程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與講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優化配置教學內容
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和活動的選擇對于學習氛圍是很重要的。若能成功地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便可大大提升學習動機及成效。因此,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教學內容既不應當局限于教材,也不應隨意選取英文文獻組成課程內容,更不能將公共管理專業英語變成以翻譯閱讀為重心的課堂。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教學內容應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在理論層面上,針對學生學情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教師應及時補充公共管理專業的最新學術動態,并結合學生需求選取公共管理的核心議題展開專題式的學習,圍繞專題、主題,結合聽、說、讀、寫、譯在內的各項語言技能,開展綜合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實踐能力方面,針對學生的實際需求增加英文科技論文文體寫作、英文演說、一般性會談交流、求職簡介等教學內容,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提高學生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應用技能。有條件的教師宜根據本校學生學情編寫教材,便于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4.改革傳統教學方法
公共管理專業英語課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公共英語向應用英語的過渡,由語言學習發展為信息交流,更注重語言的專業性、應用型和交際性。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滿堂灌”教學方法必然導致學習內容枯燥、沉悶,且實踐應用性不強。因此,公共管理專業應當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施“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在理論教學中通過文章背景介紹、快速閱讀、深度閱讀、翻譯精選、課后練習等環節的設計提高學生讀寫譯的能力。通過TED等優秀英語視頻觀賞、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情景模擬、英文演說、自我介紹、電影配音等實訓課程的設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既提高了課程學習的趣味性及有效性,也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5.科學設計考評制度
好的考評制度應當能夠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以大大提高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教學效果。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考評制度應當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重點突出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的“專業性、應用型、交際性”。在建構評價體系時,教師應把握以下原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進行多維度考評。如可將實訓成績、作業、英文演說等模塊作為過程考核內容,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對學生能力進行多維度考查。平時成績量化考評,懲罰性激勵與獎賞性激勵相結合。如考勤表現實行懲罰性激勵,對曠課、遲到的學生進行扣分,對于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的同學根據發言表現及時予以適當加分,最終考勤和課堂表現累積形成平時成績,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又能促使學生課下學習。
作者:楊珂 單位:黃淮學院
參考文獻:
[1]康淑敏.從教學語言運用視角構建高校雙語教學模式[J].外語界,2008,(6).
[2]王冠群.高校公共管理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
公共管理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來實現。從公共管理的運作看,政府在制定相應的規則、政策和采取具體行動所依賴的信息是政府以自己為核心得到的。在信息的收集、取舍上,公共權力的掌握者主要從自己管理的方便角度出發,或者為積累政績而按照上級的指示去采取相應的活動,公民的具體需求和愿望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這就有可能造成公共管理決策信息依賴的不完全性。這種局面直接造成公共管理系統內部自下而上的信息量和信息有效性的遞減,而從根本上則造成信息向政府的回饋困難。最后,以政府的需要為出發點的辦事方式實際上造成政府公共管理決策的暗箱操作,而由此也決定了公共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生硬的命令型或突襲型。
一、全球化行政改革視野中我國公共管理面臨的機遇
1.全球化行政改革給我們帶來了“新公共管理”的思潮,這必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務領域,打破了政府獨家提供公共服務的壟斷地位。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也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壓力。為了提高我國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行業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的做法,在加強公共服務的宏觀管制的同時,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開放一些公共服務的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鼓勵私營部門進入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
2.全球化行政改革將為我國的公共管理提供動力。全球化行政改革意味著我們最終接受并服從經由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而形成的通行規則,從而也意味著不論我們同意與否,都要被卷入或主動加入全球化的政府改革浪潮中,從而更好地適應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并為推進國際合作作出自己的貢獻。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發達國家公共管理改革思想的沖擊。而借著全球化浪潮而來的“新公共管理”思想其實為我們的公共管理改革提供了重要參照。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他們的思想去指導我們的公共管理,但是,他們的一些理念和具體做法卻的確可以起到指示作用。
二、全球化行政改革視野中中國公共管理面臨的挑戰
1.全球化行政改革使治理結構呈現出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特點。由于全球化以科技和知識信息為主要依托,政府運用科技對知識信息的掌握程度就成為政府管理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面對紛繁無窮的知識信息,政府在國內的治理中需要尋找合作者進行信息的交流和有效管理,而合作者正是社會當中的各種組織和個人。實際上,從知識和信息角度看,國家的公共管理已經不可能維持以往那種政府單一中心的格局和權威。政府只是多個管理中心中的一個相對的核心,與不具有國家強制力的其他管理中心并存。因此,深受全球化行政改革影響的我國公共管理也不可避免地將隨之呈現出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