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建設美麗鄉村的必要性
時間:2023-10-09 16:06: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設美麗鄉村的必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幾乎每周我都會回村看望爺爺,我看到近些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里的經濟確實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污染的加劇也變得不容忽視。因此,我就這一問題設立了“治理鄉村污染,建設美麗中國”的研究性課題,并利用2016年的暑假完成了對這一課題的初步研究。
調研流程
2016年7月1~20日,我走訪了湖南省益陽市多個鄉村,實地考察并記錄了污染情況。通過這些天的調研,我將鄉村污染惡化的原因歸納成以下五個方面。
一、“白色污染”嚴重。隨著鄉村工商業的迅速發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大家在生產生活中貪圖便捷、省事,廣泛使用塑料袋、農用薄膜和編織袋等。這些一次性用品成本不高,商家通常在顧客購物時用于打包或直接贈送,以致它們通常在用完一次后就被丟棄。然而大量被丟棄的塑料,難以降解,造成了鄉村的“白色污染”。
二、化肥與農藥的污染?!暗净ㄏ憷镎f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樣的鄉村美景,已經漸漸遠離鄉村了。化肥與農藥的過度使用,導致稻花依舊,蛙聲卻稀稀落落了,連溝港湖汊里的魚、蝦、螺、蚌等,也成了“稀有動物”。還記得兒時,爺爺帶著我去門前小溝捉蝦,不一會兒就能抓滿一大筐。而這個暑假,當我再次來到這條小溝時,那里的水體早已嚴重富營養化,成了黑臭的一潭死水了,更別提什么魚蝦了。
三、工業污染的惡化。為發展經濟,各鄉鎮積極引進工業,建設工業開發園區,甚至連一些村民也辦起了工廠。然而,為了節約治理工業污染的巨大成本,在鄉村,不少工業廢水、廢氣、廢料被偷偷排放或堆放。像7月8日我去的爛泥糊鄉撇洪新河,因沿線的工業排污,河水都是“五彩斑斕”的。而泥江口鄉的釩廠排放廢氣時,周邊方圓十來里內的人家都不得不緊閉門窗,否則,就會被嗆得涕淚俱下、咳嗽不止。
四、建筑垃圾的污染。在鄉村基礎建設實施的過程中,不少廢舊的建筑垃圾并沒有得到及時的清理,從而形成了不小的污染。就拿我爺爺家的田地來說,在“田園化”和“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田中用混凝土、紅磚等砌出了大大小小的排水溝、機耕道。然而,三五年過去后,這些“磚混結構”設施慢慢損壞了,形成的建筑垃圾就成了又一大污染。
五、牲畜糞便污染加劇。鄉村養豬、牛、羊等很普遍,從前養得少,其糞便被當作肥料處理了。但近些年來,村民們擴大養殖規模,動輒幾十上百頭(只),隨意排放的糞便也成了一些山塘、溝渠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根源。
7月21~31日,我拜訪了益陽市環保局、農業局、農業開發辦公室等單位,采集到2015年益陽市鄉村主要污染源數據(見右表),這些數據也能進一步證明加快整治鄉村污染的必要性、緊迫性。
當然,近年來益陽市也為改善鄉村環境作了不少的嘗試與努力,在建設農村示范生態基地、完善農田基礎建設以及創建污水處理試點等工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見上圖)。
結論
村位于鎮東部,村鎮政府X公里,為深度貧困村。全村轄X個村民小組X戶X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X戶X人,截止X年底已脫貧X戶X人,剩余未脫貧人口X戶X人,X年計劃脫貧X戶X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X.X%。全村總流域面積X.X平方公里,有耕地X畝。主要經濟收入以種養業、塑料大棚蔬菜產業和外出務工為主。
一、項目建設必要性。
近年來,村通過大力開展全域無垃圾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今年又實施了“四抓四促”念好“五字經”打好城鄉環境整治攻堅戰,全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提升。
但由于資金缺乏,整治工作仍舊存在不徹底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轉運、填埋處理等一些基礎設施跟不上,生活垃圾不能及時回收和有效處理。
這些問題仍嚴重影響著群眾生活,制約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經濟發展,為扭轉當前局面,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快小康建設步伐,增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效應,整治項目勢在必行。
二、項目建設計劃。
項目名稱:縣鎮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
建設內容:采購勾臂式垃圾車X輛、垃圾箱X個、戶外垃圾桶X個。
建設時限:X年X月X日-X年X月X日
建設資金:該項目概算資金X萬元,資金來源為專項資金。
三、項目保障措施。
一是組織領導。為加強組織領導,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開展,鎮政府成立由黨委副書記、鎮長任組長,村包村組長任副組長,鎮包村專干、村干部為組員的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項目的建設、落實及督促檢查和驗收工作。同時要把項目建設列入主要議事日程,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抽調工作責任心強、組織協調能力好的干部蹲點包片,現場指揮,協調解決項目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二是明確職責。
為切實做好該工程,鎮政府召開了多次會議、專題安排部署,并各方面協調,爭取確保該工程建設項目圓滿完成。
三是強化督查。
在上級主管部門督察的同時,鎮領導小組加強對該項目做好規劃。同時鎮上將分階段定期不定期的督察、抽查、檢查和驗收,全面促進該工程建設保質保量完成。
四、項目管理及實施辦法。
(一)項目啟動。項目領導小組接到批準項目計劃后,要召開專題會議,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共同討論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二)項目實施要求。
(X)勾臂式垃圾車:主要由項目村進行管理維護,負責運轉生活垃圾。(X)垃圾箱、垃圾桶:每個社分別在社區內分散放置,主要收集居民生日常活垃圾
(三)確定實施單位。
通過招議標形式確定中標單位,中標單位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供應性能優良的產品,供應商要與鎮政府簽訂具體采購合同。
(四)后期運行服務。
項目建成后運行責任主體為村村民委員會,探索建立村民自治與政府支持相結合的示范項目設施運行和管理機制。
五、項目驗收及后續管理。
(一)按程序進行驗收。項目整體完成后,先經鎮項目驗收小組自驗后,再申請主管部門進行驗收,驗收合格的按程序撥付資金。
但近一百多年來,隨著世界范圍內的“城市化”和“工業化”迅猛發展,中國的農耕文化同樣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沖擊。城鎮建設規模越來越大,吞并了城郊的村莊,產生了大量的“城中村”;大規模的村莊撤并運動,農民被動“上樓”,造成大量的“空心村”。曾經“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的美麗鄉村土地上矗立起一座座高樓,不見了“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鄉村景色,卻看到犧牲了大片大片肥美莊稼地后建立起來的高速公路上一輛輛汽車飛馳而過……這一切,引起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重視與憂思。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近年來,記述與懷念農耕文明的作品應運而生,這些作品無一不表現出作者們對中國農耕文明的熱愛與敬畏,他們在用文字將正在消失的農村事物記錄保存珍藏的同時,更大聲呼吁人們珍惜與繼承深藏在農耕文化中的傳統美德。
中國農業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記住鄉愁》也是屬于這一行列的作品之一。該書詳細地介紹了農時――二十四節氣、農俗及農諺;農事――回憶傳統的農業生產及農村生活;鄉情――記述了作者經歷的一些名人趣事。本書不僅給廣大讀者介紹了傳統的農耕文化,更帶給了新城市移民一段鄉村記憶。本書既表現出作者可貴的鄉愁自覺,更顯示出作者期望發揚光大農耕文明寶貴傳統的拳拳之心。
作者扣緊鄉愁寫農時農事,借農時農事的深情回憶與敘述,抒發久積于心耿耿難忘的鄉愁情結。他在敘述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每一個節氣的由來、特點和本節氣中的農事內容時,常借助于有關古詩詞的介紹和對當下農村現實的描寫,穿越時空,古今交匯,讓讀者認識到,古今雖相距遙遠,但同一節氣中的農事相同,這就有助于讀者理解中國農耕文化傳統歷史悠久,一脈相承。
同志們:
這次動員大會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落實省黨委、政府的有關決策部署,動員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緊緊圍繞__x市發展大局,迅速行動、真抓實干、團結拼搏,扎實開展清潔鄉村”活動,不斷優化全市鄉村環境,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切實增強開展清潔鄉村活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開展清潔鄉村活動,是一項民生工程、生態工程、新風工程、作風工程、系統工程。近日來,各級各部門迅速行動,積極做好調查研究、制定方案、組建隊伍、宣傳發動、清掃垃圾等工作。市委辦會同組織部研究提出了抽調人員的名單,兩辦(市委辦、市政府辦)迅速印發了活動實施方案,并在“五一節”前發出通知,布置全市各部門各單位開展了環境衛生整治活動;__縣__x區連續幾天組織開展了清掃大行動;教育系統以美麗校園、清潔家園為主題,以“小手拉大手”方式,組織全市各類學校學生開展每天一小掃、每周一大掃、每周幫家長搞一次衛生等“十個一”活動,并組織全市____萬名中小學生,將縣區黨委、政府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及時送達,使上級精神迅速傳遍千家萬戶;團市委組織____多人開展了“貢獻青春力量,建設美麗__x”青年志愿者清潔鄉村活動;駐市部隊迅速行動,積極參與所在地區的清潔活動;宣傳部門及時在交通要道和人群較多的公共場所安放宣傳牌;組織部門迅速抽調人員到位;市公安局及時召開動員大會,號召廣大公安干警積極投身到清潔鄉村活動中,等等。這些都說明,市委、市政府對開展這項活動是高度重視的,許多部門和很多同志政治上敏感、思想上重視、反應上快速、行動上積極,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也是我們開展好這項活動的重要基礎,只要堅持這樣抓下去,就一定能取得預期效果。我市這一段時間來的有關工作,得到了省黨委領導同志的認可和好評,我們要把上級的勉勵轉化為進一步干好工作、推進活動的動力。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到位行動才能積極。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開展清潔鄉村活動的重要意義,希望大家著重在五個方面形成共識、統一思想:
一是重要性。開展這項活動,是省黨委、政府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抓手。這對于貫徹落實黨的十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改善民生、建設美麗中國等重大決策部署,對于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步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對于開創__x市科學發展新局面,對于促進各級干部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與人民群眾聯系,都具有重要作用,也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二是必要性。隨著近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民群眾對進一步優化城鄉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對抓緊解決城鄉環境突出問題的呼聲越來越高,需要我們順應群眾的期待,抓緊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我市鄉村環境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不僅影響群眾的生活質量,而且制約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只有下決心、下功夫優化鄉村環境,才能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把農村發展這塊“短板”補足補好。
三是公益性。珍愛自然、保護自然,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的潔美鄉村,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創造良好人居環境,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開展清潔鄉村活動,是一項推動鄉村發展進步、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大舉措。這項活動既有鮮明的群眾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抓好,又有突出的公益性,抓緊抓好之后,其成果可以讓百姓得到實惠、讓群眾共同分享,實際上這是一項民心工程。
四是艱巨性。盡管近年來我們在治理鄉村環境衛生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農村房屋亂搭亂建、雜物亂堆亂放、垃圾亂扔亂倒、污水亂潑亂排等現象還比較嚴重,解決這些問題,不是開幾次會議、發幾份文件、喊幾句口號、搞幾次突擊就能見效的,必須在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基礎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整合力量、克難攻堅,才能收到成效、實現目標。
五是長期性。根據省的統一部署與安排,這項活動要長期堅持整治,使鄉村面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因此,需要我們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把“短安排”與“長打算”結合起來、突擊清理與常抓不懈結合起來,既要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取得明顯的階段性效果,又要著眼長遠、持之以恒,直到最后完成目標任務。
總之,開展清潔鄉村活動,意義深遠、責任重大、任務繁重。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黨委、政府的部署與要求上來,以堅決的態度、迅速的行動、有力的措施,精心組織開展,確保抓出成效。
二、明確目標、落實任務,圍繞__x市發展大局扎實開展清潔鄉村活動
根據省印發的活動方案,結合北海的實際,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全市開展活動的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有關要求。
工作目標是:清潔環境、美化鄉村、培育新風、造福百姓。要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全市鄉村實現“五好四無”,就是基礎設施好、環境衛生好、公共服務好、政風民風好、黨群關系好,無亂倒垃圾、無環境污染案件發生、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無大規模發生。
基本原則是:集中整治、形成長效,干部引導、農民主體,科學 規劃、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全面覆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級負責、社會共建。
主要任務是:以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為重點,改善人居環境,改造水源質量,改良田園生態,進一步提升鄉村規劃建設水平、生態建設水平、鄉風文明建設水平。
為此,全市各級黨委、政府要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扎實做好以下五項重點工作。
第一,要突出重點、集中整治。近期要組織開展“五大行動”,就是:村鎮積存垃圾大清理、村鎮污染源頭大整治、亂挖亂采大整治、村鎮亂搭亂建大整治、村鎮占道擺賣大整治,使全市鄉村面貌盡快有一個大的改觀。
第二、要科學規劃、統籌推進。要圍繞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市的目標,結合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步伐,以及實施全市環境衛生專項規劃、城鄉風貌改造規劃和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規劃,從實際出發科學制定全市鄉村清潔整治建設規劃,分步實施、統籌推進,實現清潔鄉村與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三,要點面結合、整體推進。抓典型示范是我們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經驗。農民群眾最講實際,在開展活動過程中,要注意發現典型、培養典型、樹立典型、宣傳典型,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__x縣__x區及各鄉鎮都要結合實際、發揮優勢,抓好示范點建設。要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村莊,抓好垃圾綜合處理、生活污水處理和水源地保護示范建設。
第四,要發動群眾、整合力量。廣大群眾是開展這項活動的主體,充分發動群眾是確?;顒映尚У年P鍵。要充分發揮我們黨善于做群眾工作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緊緊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群眾、有效組織群眾,把黨委和政府的決策部署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要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讓廣大群眾認識到開展這項活動,不僅關系到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而且關系到家鄉生產生活環境的優化,符合自己及親人乃至子孫后代的根本利益,從而積極響應黨委、政府的號召,自愿自覺、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廣泛集聚開展活動的“正能量”。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和廣大基層干部的作用,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依靠他們做好工作。只要群眾能做到、能做好的,就放手讓基層干部組織帶領群眾去做,工作組、工作隊主要是指導、協調、督查和服務,不能包辦代替。在動員和組織群眾的工作中,要把各部門各方面的資源有效整合起來、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特別要注意發揮“三個作用”:一是工青婦等人民團體的作用,二是機關干部回村宣講動員和組織指導群眾開展活動的作用,三是學校師生積極宣傳和參與活動的作用,形成人人參與、上下聯動、綜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第五、要建章立制、長效管理。深入持久地開展清潔鄉村活動,要靠長效機制來保障。要把制度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注意運用近年來開展城鄉清潔工程、城鄉風貌改造工程探索出來的成功經驗,注意學習借鑒外地的好做法,注意總結活動中的新經驗和有效做法,形成制度、長期堅持、不斷完善。
三、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確保清潔鄉村活動有聲勢有實效
清潔鄉村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時間跨度長、涉及領域廣、工作任務重。全市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狠抓措施落實,切實把這件事關全局、惠及民生的實事抓實抓好。
一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級活動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周密部署,精心組織,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各工作組和工作隊員要及早到位、盡快開展工作,各有關單位要服從大局,要人給人,并支持他們的工作,不能強調特殊、不顧大局。要堅持“屬地管理、分區承包”原則,各級黨委、政府對轄區范圍內的活動統一領導、全面負責。要層層精心策劃、分解任務、明確責任、落實到人,確保每塊地方都有人負責、每件事情都有人落實,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人人有壓力、個個有責任,消除責任死角,特別是要解決好轄區交界地帶、城鄉結合部責任不清的問題。城中村是環境整治的難點和各方面關注的焦點,務必認真研究,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治。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部門與部門、部門與縣區的聯動機制,密切配合、加強協作,杜絕推諉、形成合力。
二要加大投入、落實資金。這項活動不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且要投入不少財力物力。要積極籌措資金,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市里決定今年財政先拿出____萬元作為啟動資金,今后將在年度預算中安排適量資金??h區要結合實際多想辦法、多方籌集資金。各級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要按照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一安排和要求,積極包村幫扶。動員和鼓勵社會各界在自愿的前提下,出錢出物出力,支持活動開展。
三要密切配合、齊抓共管。這項活動涉及多個部門和單位,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各級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當好參謀助手,加強與上下左右的溝通,領會和貫徹上級的意圖與要求,抓好分類指導,協調推動工作。住建、城管、農業、水利、環保、國土、海洋、組織、宣傳、督查等重點部門和紀檢監察機關要認真履行職責、發揮職能作用,做好各自該做的工作,相互之間要主動協調、密切配合。其它相關部門要自覺圍繞大局、服從調度安排、積極開展工作,確保市委、市政府政令暢通、落實到位。
四要改進作風、真抓實干。這項活動任務重、要求高、難度大,能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是對我們干部隊伍工作作風的一次重要考驗。全市廣大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以踐行宗旨、服務人民的赤子情懷,以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堅定信念,以克難攻堅、務求實效的拼博勁頭,以切實可行、有效管用的科學方法,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共同推動活動扎實開展。要堅決防止只說不動、應付了事、搞形式主義甚至弄虛作假等錯誤傾向和不良作風。
五要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各級黨委及宣傳部門要精心策劃和抓好活動的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各類宣傳陣地,以切合農村實際、群眾能夠接受的形式和方法,大力宣傳開展活動的目的意義、任務要求、成功經驗、先進典型,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關鍵詞:生態功能區;鹿寨縣;鄉村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S7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2-0010-03
1規劃區基本情況
鹿寨縣地處桂中腹地、廣西中部偏北,地理位置介于北緯24°14′~24°50′、東經109°28′~110°12′之間。鹿寨縣地理多樣,東北部為架橋嶺余脈,約占鹿寨縣面積的1/5,西北部為峰林谷地。鹿寨縣域總面積3389km2。鹿寨縣地處低緯,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帶,境內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38℃,冬季最低氣溫0℃。該縣土壤質地較好,土壤酸堿度適中,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自然分布種和栽培種維管束植物186科657屬1078種(含變種和亞種)?,F有林地面積為193645.90hm2,森林覆蓋率為57.91%,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為778.04萬m3。
2規劃指導思想與目標
依據生態功能區規劃技術方法,遵循“生態環境功能優先,保護鄉村綠色生態資源,確保鄉村生態持續發展”的原則,以“依托鹿寨縣鄉村森林資源,發掘生態資源要素,彰顯城鄉生態保護,打造高效生態功能”為規劃理念,貫徹“合理規劃、因地制宜、科學種植、逐步調整”的方針,對區域進行林業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規劃凸現用地范圍內現有森林資源類型和資源現狀,實行樹種限種與改種相結合、珍貴樹種與鄉土樹種齊發展,以良好的生態布局,培育樹種豐富、結構優化、品質優良、林相美麗、質效顯著的多功能森林,為鹿寨縣生態與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夯實生態基礎和條件,將鹿寨縣建設成柳州市區域性林業生態功能保護示范縣域。
3生態功能區保護規劃實踐
3.1生態功能區生態安全格局識別
根據規劃區森林植被現狀及生態功能要求,按照保護地生態基質、生態適宜度及生態敏感度將規劃區生態安全格局定性為“一核一環二帶二片三軸”的生態安全格局框架。“一核”即鹿寨鎮城區生態保護核;“一環”就是“鹿寨縣沿周邊區域生態保護環”;“二帶”指“洛古河道生態保護帶”和“黃盤石洲河道生態保護帶”;“二片”就是鹿寨行政區劃中以323國道劃分成北片與南片;“三軸”即鐵路高速公路生態保護軸、普通公路(含縣道)生態保護軸及自然山水生態景觀保護軸。
此生態安全格局充分體現了鹿寨縣森林生態資源特點,彰顯了該縣生態功能布局的規劃要求,突出了“依托鹿寨縣森林資源,發掘生態資源要素,彰顯城鄉生態保護,打造高效生態功能”的規劃理念。
3.2生態功能區規劃方法
3.2.1劃分生態功能區
依托該縣森林生態資源類型與特點,圍繞保護地生態基質、生態適宜度及生態敏感度差異,吸收既有的區劃成果,將區域劃分為4個生態功能保護區:拉溝黃冕自然生態水源功能保護區、中渡平山自然生態景觀功能保護區、寨沙鹿寨人居生態拓展功能保護區和江口導江四排休閑生態延伸功能保護區。對每個功能區進行資源分析,找出各區特點,歸納特色。
例如,對拉溝黃冕自然生態水源功能保護區的分析,描述為:區域土地面積684km2,區域人口4.50萬人。以北片兩鄉鎮拉溝、黃冕為片區基礎,拉溝全鄉及黃冕西北東北都是重要的生態林培育區,林地面積大,植被資源豐富。該區是古嘗河、洛清江、大洲河等水源地,是柳州市已規劃的水源飲用地。區內分布有拉溝自然保護區、拉溝原始森林,林地森林覆蓋率70%以上。
3.2.2劃定各區生態保護與建設方向
生態保護及建設方向是規劃的重點內容,各功能區因其資源、用地、產業等有差異,必須根據差別性采取措施,找準其保護與生態建設方向,從而采取相應技術方法。生態保護方向的定位多從生態功能、生態經濟及特別保護這幾個方面加以確定措施。
如針對中渡平山自然生態景觀功能保護區所提出的生態保護與建設方向,從功能方向看,該區為鹿寨縣精心打造的生態旅游景區,功能上以響水河兩岸峰巒為界面,形成豐富的立面景觀。布局沿河生態林保護功能,片狀上以中渡-香橋旅游度假區為基面做好風景生態保護,聯貫平山生態鄉村點、果林形成面上的保護。同時突出喀斯特地形石山的生態安全,嚴格保護石山森林生態環境。
從保護方面分析,該區產業發展應以自然生態游憩及民俗民風、古建筑等文化展示為龍頭,因此,首先應加大監管和整治力度,對新上項目要嚴格環評制度,防止石山荒漠化;其次,加大森林原生植被的保護及封禁力度,在風景名勝區點嚴禁新上木材大量消耗型項目;第三,結合鄉鎮及生態鄉村人居環境建設,加強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第四,高度重視香橋―中渡古鎮的森林風貌與響水河水土保持,嚴格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和相關的水土保持配套措施,任何項目必須提供環評報告;第五,該片區根據實際情況加快沿路、沿江河、湖塘周邊速生桉樹種調整,適當選用軟闊樹種或風景樹種,從林相上改變森林景觀。
生態經濟建設方向突出片區內各發展核心要素,比如香橋-中渡古鎮景區、響水河沿江帶、平山生態鄉村等。平山生態鄉村是美麗鄉村的綜合建設展示,許多村屯成為區域生態環境建構一大亮點。后續要通過中渡景區建設引領區域生態發展,加快鄉村環境建設,要篩選基本具備條件的村屯做好整體規劃,建立群眾參與建設的激勵機制,保障鄉村建設效益,圍繞生態農家樂、生態果園、生態農業示范園、生態專類@(荷園、竹園、藥園、花海等)項目引入,形成生態體驗與生態科普區域。
3.3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規劃
3.3.1生態保護規劃基本流程
確定所要保護的生態功能區明晰功能區核心功能篩選出功能區結構性優勢樹種按林業用地情況進行生態造林與樹種調整提出重要的生態保護技術措施提出功能區生態與經濟發展建議成圖全套方案。
3.3.2生態保護規劃措施
根據生態的適宜度、敏感度,結合生態功能區區劃情況,依據“一核一環二帶二片三軸”的生態安全格局框架,結合各功能區生態基質情況,提出各功能生態保護技術措施。并從不同林分類型制定詳細措施。為此,劃定了水源涵養林、水體護坡林、路網防護林、喬木景觀林、田園景觀林、村寨風景林、生態果林等11種類型。
例如對村寨風景林的保護,具體技術措施為:一是要結合美麗鄉村、生態鄉村建設同步開展,對已選點建設的村屯要嚴格按照建設要求做好林木保護及管理,必須建立村屯風景林檔案;二是沒有開展生態鄉村建設的現有風景林木要劃定保護范圍,先進行古樹名木調查,建檔建章,通過村約守則加強保護;三是凡具有宗教意義的古樹名木、片狀林(多在村頭村尾、社稷、宗祠、寺廟處)要按宗教文化加以保護,同時掛牌說明樹種科屬種、樹齡、功能、來源、傳說;四是已確定的風景林木含古樹要采取適當措施如建設護欄、護坡石、護框架等加以保護,除根部外,整枝部分要做好支撐(竹、木、鐵管、PVC管),注意病蟲害觀測與防治,特別是星天牛、白蟻、白粉病等的危害;五是村屯四旁樹,尤其是果樹是協調烘托村落風貌的生態基質,必須加強保護,要對村民加強自然生態及人居環境教育,提升家園保護意識,嚴格獎懲制度,保護管理得好者獎,破壞者懲,在村規民約中予以規定,形成約束制度。
4生態單元基本規劃
4.1生態單元劃分
生態單元是指根據生態功能保護區劃定的有基礎功能的生態保護點,例如生態林地、生態路網、生態河道、生態農業片區、生態村屯、生態濕地、生態旅游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根據鹿寨縣林業生態功能區保護規劃之要求,特別是重點生態源(生態基質)保護問題,對核心生態單元歸納為生態林地、生態路網、生態河道、生態農業片區、生態村屯、生態旅游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城鎮綠化地等八類。
4.2生態單元規劃理論導入
生態單元規劃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生態論理學、生態環境地理學、區域生態經濟學等理論的指導。森林生態系統的核心是森林地,而最終形成的系統是圍繞這一核心,再結合環境支撐系統與物源系統共同構成。森林生態系統對于生態功能區保護規劃具有特別指導意義??沙掷m發展理論強調資源的延續性問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指既能夠滿足當下各類產業開發的需求,達到設定的經濟效益,又能夠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形成較好的保護,使人類生存資源得以延續。
生態倫理學應用于生態基質保護規劃中,就是要強調人與自然如何建立道德規范,防止人類行為破壞自然。隨著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探索優良的居住環境條件已成人類所需,由此通過生態環境地理學分析居住空間,能否從山、水、氣、溫、風、植物等多方面滿足生態居所的營造。理論的本位是關注人與居住環境的關系,定性為人與自然的融洽程度。生態經濟的核心內容是尋求通過生態產業的發展來提升產業效益,解決的本質問題是在不破壞資源的情況下擴大經濟收益面,因此區域生態經濟學,就是在特定區域內如何體現生態環境的協調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同步的,不是矛盾的,保護不是嚴封不準,開發也不是什么都不管,只有兩者協調發展才有利于地方綜合實力的發展與提升。
4.3生態單元規劃要點
按照鹿寨縣生態單元劃分的類型以及各單元具體構成要素(如水系、河道、山體、林分、田園、村屯等)對生態單元提出保護規劃意見,擬定應采取的措施和技術,保證各單元在整體生態功能區規劃之基礎上更具有針對性。生態單元的保護規劃更加突出重點類型的保護,其措施更能與相應生態單元協調。
以生態河道為例,鹿寨縣主要河流有洛清江、古賞河、石榴河、大洲河、響水河、盤龍河、洛江等。因此,生態河道的保護措施如下。
(1)鹿寨縣河道基本上都是水源性河道,整體按水原地河道進行保護,特別是水質、水量的保護??拷擎偟暮拥酪⒁夤I及生活污水的污染,嚴格做好排污,保證污水排放符合國家標準。
(2)水源地、水源頭的生態林木屬于自然保護的水源涵養林,嚴格劃分后按公益林保護。生態河道的風景林、點綴林是提升風景質量的要素,必須重點保護。對于成片的色葉樹種如楓香、銀杏等要建立保護區域,豎牌從嚴管護。
(3)因蓄水建庫河道提升河面擴大,可能會引起水土流失,必須嚴格規劃按段控制,沿岸雜木林劃為水源林。洪水季節常出現水土流失的河段要建立洪水擋岸,選擇深根植物造林,同時選取工程措施綜合整治。
(4)在生態河道沿線村點建設的生態山莊、農莊按規劃建設,保證周邊林木得到保護,生活污水得到治理。沿河村屯中現有的荷塘、古井、潭池、溪流等水景,村屯后山、側山、前山一般為風景林、要建檔加強管護。
(5)生態水體沿周的坡地、河道兩側80~100m的林地原有速生桉要進行改造調整,凡已進入采伐期的林分采伐后改種其他樹種,不再種速生桉;中齡林(2~3年)的桉樹可繼續保留,到采伐期時必須采伐,采伐跡地改種其他樹種;新造的速生桉林地保留至第一輪代期,采代后不得再種桉樹。同時,河道水體等護岸樹種多選擇楓楊、水楊梅、撐篙竹、楓香、樟樹、白臘樹、榆樹、柳樹、柿子等,重視水系重要節點的風景營造。
5結語
鄉村綠色生態功能區的區劃及生態保護規劃比較復雜,編制出的方案在實施中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隨著社會經濟條件及地方文化的發展,會導致用地的變化,實際工作中要因地因時制宜,根據實際需要適當調整方案,但整體上要保證方案的連續性、可續性。生態功能區規劃項目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生態環境的保護已全面滲透到人居環境的構建中,人們渴望優美的生態居所,這利于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同時必須認識到生態保護不是將資源全封閉,而是通過生態功能區保護來提高環境質量,在保護之基礎上適當開發資源,讓資源發揮其基本效益。因此,要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關系,注意當前經濟需要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協同。
參考文獻:
[1]柳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柳州社會科學研究文集[C].南寧:接力出版社,2011.
關鍵詞:農村宅基地;整理;新農村建設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升,農民對宅基地的需求和依賴大大減少,使得農村宅基地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會使得農村的村容村貌村風發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變化。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如何科學有效地處理和應用農村宅基地問題,成為關乎農民利益、實現資源有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我國的農村宅基地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農村宅基地,是指在農村中,過去建設過房屋、現在建有房屋,或者經批準、決定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當前,隨著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的流動和遷移,產生了大量空置、廢棄的農村宅基地,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當前,我國農村宅基地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農村宅基地面積超標現象比較嚴重
農村宅基地大多為農民自發自為修建房屋占用和遺留下來的。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約束和監督,使得一些農民在置產動機和“面子”心理、貪便宜心理的作用下,盲目地擴大住房面積和規模,完全不顧國家村鎮規劃標準,超標準占據了大量宅基地,有的為了顯示其富庶和豪奢,還存在一人多宅、一戶多宅的現象。
(二)宅基地房屋的居住環境不斷惡化
由于農村房房屋大多為自發修建,缺乏統一的鄉村規劃和設計,造成與房屋相配套的飲水、道路、通訊、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落后和不合理,而且缺乏專門的管理維護人員和有效的管理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風霜雨雪的腐蝕、風化,使得一些農村房屋及基礎設施更加老化和破敗,造成老宅基地附近村莊的居住環境不斷惡化。
(三)宅基地所在的村莊規劃和管理比較落后
由于一些農戶對舊村改造缺乏規劃意識,存在比較嚴重的“見縫插針”式的建設和較嚴重的亂搭濫建現象;大多農戶對現代建筑原理和科學知識了解不多,因而盲目地建設高層樓房,而對房屋的外觀、式樣、間距、層高、附屬設施等缺乏規劃和統一,從而為后期管理和維護留下了很大的難度和隱患。
(四)城鎮化帶來的“空心村”問題日益突出
由于農村房屋的自發式建設和盲目性發展,隨著大量農民進入城鎮和許多農村逐步實現就地城鎮化,使得一些落后、古舊的農村宅基地被空置和荒蕪,而宅基地的四周已經修起大量的新的現代化建筑,許多地方出現了周圍新房包圍的“空心村”現象。
(五)宅基地流轉制度和法律缺失嚴重
由于當前宅基地在法律上仍處于農村集體所有的狀態,按照現行法律和政策,農民對宅基地沒有所有權和處置權,而對宅基地上的房屋農民是否有處置權和自由交易權,法律還未做明確規定。產權不清晰和缺乏法律依據,使得宅基地轉讓和流轉只能夠成為一種私下行為,不受法律的充分保護,因而宅基地糾紛案件時有發生。
二、加強農村宅基地整理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現實要求
(一)農村宅基地整理的含義
農村宅基地整理,是指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及農村土地產權調整政策,通過采取村莊歸并、改造等,實現農村宅基地資源的再利用,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步朝著集中、集約的方向發展,提從而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和強度,促進土地利用科學化、合理化,并實現改善現代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系列活動和行為。
(二)農村宅基地整理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農村宅基地整理,是全面深化現代農村改革的必然趨勢,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增加農民收入和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它可以大大節約耕地資源,對生態發展和環境保護,對建設美麗鄉村和美麗中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當前農村宅基地整理的幾種主要模式
一是選擇原有的中心村為依托,先對中心村進行調整整理,再將零散的自然村莊進行縮并;二是因自然、交通、基礎設施不便利等原因,對原址不適宜居住和建設的村莊進行整體搬遷和異地改造;三是將宅基地整理與農田土地整理相結合的模式,實現更好的整體開發和合理布局,避免重復建設,提高農村設施使用效率。
三、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加強宅基地整理和利用的對策和措施
(一)加強農村宅基地的科學規劃
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積極樹立統籌規劃意識,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和布局要求,加強對農村宅基地的規劃和管理,加強對農村宅基地使用的規模控制和統籌規劃。
(二)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要按照新農村建設實際和需要,改變以往對老舊房屋宅基地放任自流的管理思想和態度,積極建立和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既依法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又對一些隨意空置、廢棄宅基地的行為進行約束和懲罰,加強對一戶多宅現象的清查和整改,提高農村在基地的使用效率。
(三)積極探索宅基地流轉和有償使用制度
要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積極改革農村宅基地相關政策和產權制度,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置換、農村宅基地有償流轉、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和轉讓等現代管理模式,促進農村宅基地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結束語
農村宅基地是具有社會保障性和福利性的重要農村土地資源,農村宅基地整理的潛力非常巨大,對保護耕地、美化村容村貌、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質量、促進新農村的穩定、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應高度重視農村宅基地整理工作,并不斷探索新的模式,讓農村宅基地重新“活”起來,充分彰顯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王錫政 單位:開江縣國土資源局
參考文獻:
[1]陳士銀,周飛,吳明發.論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宅基地合理利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7,14:4354-4356+4396.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 旅游扶貧 聯動開發 對策
云南省127個縣(區)、市中,有51個少數民族貧困縣,占全國貧困縣總數的8%,云南少數民族有600多萬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的10%,少數民族地區的脫貧直接關系到各民族的團結和睦以及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如何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開發扶貧,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而將資源與市場條件較好的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扶貧開發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借助在云南范圍內建設生態文明的東風,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為有條件的少數民族地區迅速消除貧困,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發展的辯證關系
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旅游是一種相輔相承的關系,二者互為條件、相互促進。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為發展旅游提供機遇,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反哺生態文明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濟支持。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與旅游業有著密切的關系,以創建生態文明為載體,以旅游扶貧為手段,將優美的自然環境、綠色旅游、生態旅游、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導入少數民族地區,使干部和群眾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扶貧過程中,必須處理好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嚴格按照生態規律辦事,不僅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還要通過旅游開發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形成旅游和諧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性互動。
二、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的必要性
(一)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旅游資源對游客的吸引力
長期以來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理區位、交通和信息等條件的限制處于相對落后和封閉的狀態,傳統的民族文化較少發生變異,原生人文生態系統也正因此而得到較完整的保存。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因各民族生存環境的差異,形成了種類繁多、絢麗紛呈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它們包括房屋建筑、服飾文化、生產生活習俗、飲食文化、歌舞文化、節日文化等。這些極其豐富的民族旅游資源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滿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異的消費心理需求,對不同類型的旅游者產生極大的吸引力。此外,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存在地域差異性,少數民族旅游資源具有明顯地域性特點,其組合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和類型多樣,形成不同特點的聚落景觀。這種狀態下,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對其進行挖掘,對促進民族旅游業與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生態文明建設為旅游扶貧奠定了開發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上,以生態農業為主導,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做到保護自然、保護居住地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這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創造了條件或提供了可能。
生態文明建設提倡保護人居環境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協調共處、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道路條件的改善、村莊的綠化美化、文體活動場所建設、公共設施建設等實質上是民族村寨環境的全面改善和升級。在一定程度上,這些設施的建設基本構成了旅游需求中“吃、住、行、游、購、娛”的六大基本要素,為開展旅游奠定了基礎。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可為擁有豐富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但缺乏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設施的少數民族村寨創造旅游開發條件。
(三)聯動開發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相結合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生態文明建設增強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又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濟支撐,又會反過來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1.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旅游業的措施:(1)將生態文明作為旅游區有機組成部分進行規劃設計,樹立區(旅游區)村(新農村)共進的理念,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2)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吸納村民參與管理,充分反映村民意愿,培育民主管理理念;(3)提供社區參與旅游服務的多種渠道,加強旅游服務與管理的培訓,切實推進村民增收致富;(4)根據旅游發展要求,通過培訓、宣傳等途徑提高村民的服務意識、專業服務技能與文化素質; (5)將現代農業作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進行旅游開發和利用;(6)引入旅游循環經濟理念,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能源的高效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量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2.結合旅游業建設生態文明的做法:(1)少數民族地區的規劃必須與旅游規劃相協調; (2)基礎設施建設符合旅游業要求、與周邊環境相協調;(3)民居改造傳承地方精神、體現地方特色;(3)村落整治中保護自然風光與人文遺產,保護旅游業賴以生存的旅游資源與環境; (4)產業結構調整中注意發展能夠與旅游業相互耦合的環境友好型產業; (5)精神文明建設中充分考慮旅游可能對社會文化造成的負面影響,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保護純樸的鄉風民俗與珍貴的非物質遺產。
三、聯動開發對策建議
(一)政府扶持、規劃先行
旅游資源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決定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一定要進行系統調查,科學規劃,合理設計,選擇良好的發展模式,依靠資源、依靠市場進行旅游開發,真正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需要大思路大手筆,只有政府才能做大做全旅游文章,也只有政府能有宏觀的戰略眼光和魄力,對本地區以及相關地區的旅游資源進行總體長遠規劃和合理開發。循序漸進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扶貧的聯動建設,在生態文明的規劃與建設中,不僅要完成和完善村級道路、供水、通電的規劃與建設,環境美化和衛生達標建設等公共資源,還要增加旅游休閑功能,配套建設旅游服務設施和增加旅游項目建設。
(二)保護環境、找準特色
以往,在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發中“竭澤而漁,毀林而獵”的現象屢見不鮮,對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將環保置于可有可無的位置,使許多原本環境優美的鄉村環境惡化,污染加重。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
旅游扶貧開發必須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對各種旅游資源務必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在開發中強化保護,做到嚴格保護,合理開發,加強管理,反對任何以犧牲資源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經濟繁榮”。在實施旅游扶貧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時,一定要強調創新,走自己的路,開發突出鄉村個性與特色的旅游產品。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內涵是可以永續利用的旅游資源。人無我有、獨一無二的就可能是旅游資源。美麗的、獨特的景觀和特有的民俗風情都是地方特色??审w現在吃、住、行、游、購、娛方方面面:吃的方面,當地百姓的家常便飯;住的方面,室內裝飾整潔又有當地風格;行的方面,傳統的交通工具,如馬車、木筏、溜索、藤橋、索橋;游的方面,各種手工作坊、民居;購的方面,土特產、民族服飾、民間工藝品;娛的方面,農事活動、節日活動、民族體育活動、民族歌舞、婚喪、宗教活動等。
(三)創新機制、有效結合
生態文明建設過程就是對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過程,把農村潛在資源轉化成實用資源的過程。因而也可將資源轉化成為旅游資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扶貧開發。因此在建設生態文明時要更新觀念,引入市場機制,在引導農民發展庭院經濟、建設生態家園的同時,充分開發利用各種資源,尤其是少數民族旅游資源,依靠市場運作籌措資金。在突出旅游業地位的同時,要注意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相互促進,互為支撐,做到“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旅則旅”,通過聯動開發帶動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培育依托農業的相關產業發展,如手工制作、農產品深加工等,盡量延長農業產品的銷售鏈;通過本地的少數民族特色展演節目增加旅游的娛樂性等等。
(四)政府搭臺、群眾唱戲
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扶貧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積極引導、政策與資金支持。政府主要是做好規劃、服務工作,投資公益性的建設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部門在財政補貼、建設資金、銀行信貸、稅收、企業管理等方面給予支持與優惠,引導和吸引投資資金與社會資金投向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扶貧開發,建立起多渠道的投資機制。積極引導群眾參與旅游業的發展,使之成為旅游業發展的生力軍。群眾既是旅游扶貧的對象,又是參與旅游業的生力軍。
社區群眾參與,既可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讓社區群眾真正從旅游中受益,實現旅游扶貧的功能,又能使自覺保護具有強大的動力。因而政府招商引資時,應對旅游資源進行評估、作價,以股份的形式參與控股,使政府在保護資源和群眾的利益以及規劃發展中有一定的控制權。資源是大家的,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應擁有一定的資源股份,這樣不僅體現了其利益,更有利于群眾積極保護生態環境。
(五)注重科技、追蹤培訓
針對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出現的各種問題,加強科學研究與增加科研投入,系統研究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扶貧開發中“貧血”和“返貧”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重點解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扶貧開發中出現的盲目開發、知識貧乏、資金籌措困難、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文化受到威脅、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實施的旅游參與項目等現實問題,增強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造血”功能。加強對群眾旅游脫貧致富教育,積極動員當地群眾參與旅游開發,引導他們利用現有條件開展旅游經營,興辦農家樂,加工出售各地土特產品和少數民族工藝品。要加強當地群眾的旅游培訓,就地取材。盡可能利用和開發當地的人力資源,積極引導,做好示范。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使本地人才脫穎而出。
四、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有效途徑。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的發展可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生態文明建設可以豐富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的內容,強化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的內涵。兩者最終目標是統一的,兩者聯動開發都是為了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
參考文獻
[1]蘭慶環.大力發展沼氣,建設生態文明[J].廣西林業.2003(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