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1:00: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宏觀經濟話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金融危機;宏觀經濟;威脅;反思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8-0078-01中國圖書分類號:F091.348;F015文獻標志碼:A
1宏觀經濟學對金融危機的闡釋
每一次金融危機過后都是對宏觀經濟學理論的一次拷問,而經濟學家試圖找到對金融危機的有效解決途徑。然而面對不同學派與立場的研究中,對金融危機的形成與發展的觀點差異較大,尚未形成一個可以達到高度共識的立場。從西方主流學派的經濟學觀點中能夠明確,沿襲凱恩斯主義的傳統經濟學派認為,金融市場產生的信貸泡沫是產生經濟危機的關鍵因素,以宏觀調控不力,導致經濟行為逆向選擇,最終形成了經濟危機的爆發,并引起經濟倒退的現實危機。依據其學術觀點能夠明確,金融危機并未形成與宏觀經濟學理論的實質性沖突,而強調了宏觀調控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觀政策的調控下,并非所有政府都能承擔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宏觀調控是否有效受到質疑,而宏觀經濟學理論是否能夠預見金融危機的產生,也是需要進一步深思的問題。如果失去對金融危機的預見性,單從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采取的挽救措施來看,經濟倒退是可以避免,但從中損失的經濟效益卻無法挽回。而且宏觀調控也并非每次都能到達預期的效果,如果宏觀調控失去力度,是否意味著金融市場就此萎靡不振,而無法前行。
2金融危機的現實影響
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影響最為嚴重的莫過于進出口行業。一方面,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會從經濟層面拓展到生產經營環節,直接影響到國際貿易。在2007年金融危機中,美國支出的GDP總額超過70%以上,而國內消費高于10萬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消費支出也超過1萬億美元。當時國內需求無法彌補金融危機的需求減少,而相關調查顯示,美國經濟每下降1%,我國出口貿易下降6%。另一方面,次貸危機削弱了美元的金融地位,從出口產品的優勢地位下行逆轉,產生了貿易逆差。美國聯邦儲備局不斷降低基準利率,并未國有銀行注入流動資金,與我國當時采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在大量美金流入我國之后,人民幣升值而美元貶值,導致我國的出口價格優勢降低。金融危機過后,雖然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并不高,但是貿易出口額下降的事實不容忽視。雖然同比出口金額上升,但這種增長速度也受到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并非健康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東南亞和歐美地區的海外企業頻繁毀約,也造成我國企業外部信用環境一度惡化。
3金融危機時期對宏觀經濟學理論的反思
宏觀經濟學主流學派,認為自由市場的貿易環境并非宏觀調控能夠控制,而自由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是客觀存在的。當宏觀經濟學認定金融危機屬于意外因素時,“黑天鵝事件”屬于偶爾失效,并非金融市場體系存在根本問題。這樣的思想認定政府干預的無效性,尤其對宏觀調控比喻成為扭曲的資源配置,認為其金融影響力會對金融危機產生負面的消極作用。同時也要部分學者認為,美聯儲在金融危機中的宏觀調控,加劇了金融危機的惡化,以及延長了影響時間。
相對于主流經濟觀點,近些年來在非主流宏觀經濟學的活躍度異常明顯,幾乎完全傾向于政策觀點,并就主流經濟學觀點的問題深究其責。但是非主流經濟學理論也錯綜復雜,并非單純診斷政府宏觀調控有效性的實質作用。其中,奧地利學派以堅持極端市場化觀念為主導,認為政府行為的宏觀干預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金融市場混亂,而后形成了經濟衰退的現象。而新制學派則認為,金融危機的爆發源于對金融交易市場的治理失誤。
而后凱恩斯學派卻反對主流派對金融危機的解釋,也不同意其他非主流學派對金融危機的現實觀點。其經濟學觀點將金融濟危機歸納為政府干預實效的偶然性,并視金融危機為突發事件和單純意外,這樣的非對稱信息也未能觸及金融危機的深層機理。
參考文獻:
[1]張鳳林.金融、經濟危機引發的宏觀理論與政策反思——基于后凱恩斯經濟學派的視角[J].經濟學家,2013,(03):32-41.
1、教學方式簡單
最近幾年,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大多數高校在學生考核方面做出了調整,即除了考試成績,還著重開創了部分實驗課程,但宏觀經濟學的課堂沒什么顯著的改變,仍是以教師灌輸為主。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被動記筆記,由于授課篇幅較大,學生往往趕不上教師的進度,所以學生根本沒有獨立的思索。
2、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
教學是由教和學組成,有著兩次含義,所以教學不僅局限于較,更為重要的是學。但傳統教學方式與灌輸式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大部分學生都缺乏學生的積極性,盲目聽從教師的安排,即上課聽教師講,沒有獨立思索,課后等教師安排作業等。在學習中,學生僅注重教師所講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沒有真正做到學,他們缺乏學習的主動意識,缺乏運用所學知識處理現實中的經濟問題,這無疑降低了教學效果。
3、理論聯系實踐不夠
宏觀經濟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其的創建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緊密相連,一定程度上說,宏觀經濟學發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務于資本主義制度??v觀國外宏觀經濟學的教學,他們在教材中有效融合了學生身邊的案例,而我國卻無法選取較為適宜的安排模仿經濟形態,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社會體制存在差異性,教師缺乏豐富的經濟社會經驗。
二、提高宏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路徑
1、創新教學方式
宏觀經濟學的學了需要認真聽講與記筆記,更為重要的是主動思索,這樣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其理論精髓。所以,教學方式需要創新,也就是說在傳統課堂灌輸的前提下,增添課后復習與課前預習階段,讓學生在課前先整理一下本節課所需要學習的知識,標記出自己無法理解的知識,帶著問題聽講,課后再加以復習?;谡n前、課中與課后三階段的融合,不僅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而且有利于內容的融會貫通。從課堂灌輸階段來看,可以在傳統教學方式上增加多種形式的互動,如小組討論、主體講座等;可以增加熱門話題討論,如對人民幣升值的看法等,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2、引發學生思考,提高積極性
分析問題、理解問題是宏觀經濟學教學的重點,針對同一個問題,每個學派會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導致答案不同甚至相反。為此,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對各個學派提出的觀點,以及觀點的限制與背景等加以分析,從而解除心中的疑惑,即學生會發現各學派對于同一個問題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得出相反結論的原因在于它們假設的前提存在差異性,所以不存在哪個學派推導不正確的說法?;趩栴}的思考及思維的分析,有利于幫助學生明白每一個宏觀理論都具備假設的前提,不是絕對精確的真理。這樣,在日后理論模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便會對理論模型的前提條件與假設條件加以重視。其次需要引導學生積極討論與交流,以批判性眼光分析各種經濟理論,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基于不同觀點的碰撞,主動創建自己的知識系統。批判地吸收與掌握不同學派的觀點,既可以幫助學生開發思維又可以幫助加深學生對抽象知識的了解與認識。最后,需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宏觀經濟學的特征,鼓勵學生大膽講述自己的觀點,主要原因在于宏觀經濟學發展較短,不夠健全,不是一門較為精確的科學,在處理相關經濟問題與解釋相關經濟現象是沒有統一的標準大難與選擇,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經濟學習素養。
3、加強理論聯系實踐
理論聯系實踐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同時有利于提升學生處理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為了保障教學內容的合理性與時效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充分了解與掌握宏觀經濟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相應的專題講座,如與宏觀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的熱點與重難點,如從加息至減息等。從宏觀經濟政策來看,在具體學習過程中,若一直延續圖形分析的方式進行講解,學生自然會感到厭倦,所以教師需要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即融合我國相關宏觀經濟政策實行實例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具備實例的分析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如貨幣政策具備什么性質,這些性質背景下的貨幣政策會形成曲線移動,且以什么方式進行移動;財政政策具備什么性質,這些背景下的財政政策會形成曲線移動,且以什么方式進行移動?;谶@些問題的回答,學生自然對這樣理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布置相關宏觀經濟政策讓學生進行練習,加以鞏固,這樣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深入了解與掌握知識點的方式方法,從而幫助幫助更好地掌握宏觀經濟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內容。由此可見,理論只有與實踐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
作為教育部1990年正式確定的本科基礎課及核心課,宏觀經濟學是管理類和財經類專業必開的專業基礎課,是經濟學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該課程是借鑒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及方法,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實踐,闡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型與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經濟學理論素養,啟發學生研究經濟問題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經濟意識和對宏觀經濟領域問題的判斷及分析能力,為其他專業課程提供基本概念、理論和分析方法[2]。
基于課程所涉及的西方經濟學理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需求,開設宏觀經濟學全英課程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適應全球化經濟的管理學和經濟學應用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掌握更多的以英文為載體的國外先進的經濟學原理,培養學生以英語為媒介捕獲國外先進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真正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和較強英語能力的宏觀經濟管理人才。
然而目前宏觀經濟學全英課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多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作為課程的主要參考用書,缺乏英語語境下的本土經濟學理論及案例[3]。其次,宏觀經濟學理論性強,其所涉及的眾多原理大多采用了抽象分析方法,內容晦澀復雜[4,5],同時理論還在不斷更新,加之英文術語和語境的適應障礙,給初學者尤其是缺乏社會與經濟實踐的學生而言帶來了不少困惑與學習的困難。第三,全英課缺少合適的反饋機制,教師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了解不夠。如何保障學生能在英文環境中學透宏觀經濟學知識,實現英語學習與專業知識學習的平衡,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經濟學專業素養,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自2012年開設工商管理國際班以來,將宏觀經濟學課程全英課列為核心課程,采取立項形式對宏觀經濟學全英課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與探索。
一、提升全英課教師的綜合素質
全英課授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是全英課程授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儲備和較高的英文水平?;诖?,筆者所在學院2012年開設工商管理國際班之前已開始進行相關教師的儲備,一方面引進具有經濟學、管理學專業知識過硬且英語水平優秀的年輕教師,另一方面從已有宏觀經濟學教師團隊中選拔教學經驗豐富且具有一定英語水平的業務骨干參加進修和培訓,包括國內進修和課程培訓以及境外研修:學院每年給予教師至少6000元/ 年的國內進修資助,并且每年選派并資助6名中、青年教師到境外進行課程研修及學習,拓寬教師的國際視野和增加專業結合英文的實踐機會。2014年度筆者即獲得資助,赴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進行研修,系統學習了宏觀經濟學及相關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同時,為了增強教師進行全英授課的積極性,學院通過試講和競賽形式進行全英課立項,以項目為推進力,引導宏觀經濟學主講教師競聘全英課程。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對全英課程進行全面追蹤,對教學情況進行評估,加強課程的教學管理和考核,培養和提高教師教學研究和改革的能力。
二、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方法
(一)小組討論模式
小組討論是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互動活動之一,尤其對于英語類課程,不僅可以提高知識點的掌握效果[6,7],同時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宏觀經濟學全英課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英語水平、知識程度、能力以及興趣愛好,提前組織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分組以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為原則,保持組內能力交叉,組間能力一致。作為教師,不同于以往“守門員”的角色,不再決定學生從資料中獲取何種知識,而主要是起“助產士”的作用,扮演促進者的角色,指引并允許學生在準備期自主發掘資料,幫助學生發現更好的自己,挖掘更深刻的思想。而在討論課中,教師盡量避免成為評判者的角色,盡量成為討論的推動者和協調者。全英課共分為5次討論課,每組人數為5人,實行輪值組長和成員職責輪換,讓學生在不同角色中均得到體驗,增強其積極性和自信心,提高包括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組內成員間的分工、討論設計均有各輪次組長分配。鼓勵各組之間在他組論述基礎上引入新的信息進行深入探討,不斷拓展話題。小組討論評價以學生個體和小組綜合得分為最終得分,學生個體得分分為組間得分、組內得分和教師得分,評價包括發言內容、發言響應程度、提問以及資料搜集等;小組得分主要是以成員合作、組間競爭為重要衡量標準。通過合理的評價設計,盡量使得對每位學生的評價合理化。
通過小組討論,宏觀經濟學全英課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和獲取經濟學知識的途徑,完善了個體在具體問題上知識層面的不足,提高了學生的主體能力,將學生的思考層次從現象觀察引導至深層次的理論思索和問題解決方案的尋求,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二)案例教學
宏觀經濟學理論性強,并且較多地運用了抽象的分析方法,其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及相關基本理論知識比較枯燥乏味[8,9]。同時,宏觀經濟學又是對社會經濟時間的提煉和總結,其內容涉及到現實中幾乎所有的宏觀經濟問題,因而與現實的聯系尤為緊密[10]。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具體而又與生活貼近的案例進行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闡述,可以在增強學生對宏觀經濟學學習興趣的同時,啟發學生通過現象理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更利于學生通過社會經濟現象和活動領會和掌握經濟學的本質,牢固掌握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對于宏觀經濟學全英課而言,目前在案例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全英課采用的是英語授課,因此任課教師大多直接選用一些國際主流教材,如采用曼昆教授最新修訂的宏觀經濟學原理作為主要參考教材,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通常直接采用該教材配套的案例進行教學,而這些案例大多是國外的經濟現象,與我國的實際狀況不符,不利于學生對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的理解。另一方面案例教學時,還是采用教師為主體的模式,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討論,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诖?,宏觀經濟學全英課在將國外成熟、先進的經濟學實踐案例介紹給學生的同時,充分利用學院資源,進行本土化案例的引入。工商管理學院設有華南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內有豐富的案例庫,案例庫以中國本土案例為主,含教學案例、研究案例以及現代化的創新成果,同時學院在案例開發方面實行獎勵,學院每學期期末階段開展案例開發立項并提供案例開發啟動費,并對獲獎或入庫案例進行獎勵,因此在教學中有大量的本土宏觀經濟案例可以引用,便于更好地分析和解釋本土經濟學現象。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英文專業水平,改變案例教學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模式,教師在課前布置案例分析內容,給予相關參考資料,學生課前閱讀和分析案例文獻,最后形成創業案例分析報告,并在課堂上用英文進行案例表述與討論,也可以按照所選擇的案例設定情境,讓學生設計情節,并分角色進行模擬演練,讓學生運用宏觀經濟學理論解決經濟問題,使學生設身處地思考問題,加深對宏觀經濟學具象認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英文表達能力。
三、完善學習反饋體系
宏觀經濟學全英課是在非母語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因此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知識結構、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生對課程的適應度以及學生對教學方法的適應度等。如果有一個完善的教學反饋體系,那么任課教師就可以獲得足夠多的課程信息,檢測教學效果,調整教學節奏,修正教學內容與方法,提高教學環節的效率。
(一)課堂反饋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轉換只關注授課內容的傳統思維,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的學習情緒是對授課內容最直接的反饋方式,學生的互動積極性和響應可以讓教師及時判斷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之間是否出現偏差,實時進行教學調控。宏觀經濟學全英課是采用英語形式將經濟學知識轉化為英語交際運用能力的訓練,因此在課堂中很容易實現互動口語表達環節的增設。在該環節,教師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開放性地自由討論,而后基于學生的發問,進一步引申更深層次的問題,引發新一輪的思考和討論,層進式發問與討論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所表述的內容分析學生對知識點的綜合應用程度。
(二)課后反饋
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觀察以及面對面的交流討論評估出教學效果,但在課后,教師很難再獲取學生對課程的反饋信息。有些高校為了獲得課程在學生層面的評價和反饋,在期末設計了學生的教學評測環節,但反饋源較為單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由于時效性的問題,該年級學生就失去了參與教師調整課程的機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全英課要求學生每次課后用英文完成課后感,并作為課程考核成績之一,內容包括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評價以及對自己掌握知識程度的評測。學生課后感其實是對所學知識的二次梳理,在思考的同時鞏固知識,同時能夠保證教學活動的實時性調控。為了從更多的反饋源獲得信息,學院拓展反饋渠道,從制度上和架構上保障和鼓勵學生進行反饋,除了規定每個學期結束后由學生本人匿名對任課教師進行教學評價,還進行課程教學情況調查、年度學生滿意度調查、組織定期班委會,聽取班委會對教學方面的意見,同時要求全體任課教師結合教學評價與反饋結果認真剖析教學過程,由被動獲取反饋信息進入主動反思性實踐,追問每個教學環節設計背后的理念和目的,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和反思,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了解所講授課程蘊含的價值觀、信念、態度和職業文化,從而不斷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
宏觀經濟學全英課任課教師注重對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以及應用知識的有效檢查和反饋,不斷反思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教與學,可以促進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同時,學生的反饋意見得到尊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結語
宏觀經濟學全英教學是利用英語教學培養學生在英語環境下從事經濟與管理的能力,為了保障學生能在英文環境中掌握和應用宏觀經濟學知識,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經濟學專業素養,就需要不斷地進行現有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更多、更實效的教學方法。
一、新古典綜合派的邏輯矛盾和完整理論體系的建立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以馬歇爾為代表的古典主義)和宏觀經濟學(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馬歇爾在英國學派、奧國學派和洛桑學派基礎上創立的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堅持“經濟人”假設和“供給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主張自由競爭能夠達到市場出清、實現充分就業,反對國家干預。在宏觀層次上反對國家干預的經濟學說(派)主要包括現代貨幣學派、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但真正能與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相銜接的宏觀經濟學乃是理性預期學派,現代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雖然在政策主張上與新古典主義不謀而合,但其理論內核則是完全相背或不完全等同的。
二、新古典主義理論宏觀體系的發展過程
1.貨幣學派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主義堅持經濟自由原則,認為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制度是理想的經濟制度,他們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政策但也并不主張完全放任的無政府主義,因為貨幣主義者強調“惟有貨幣要緊”(only money matters),而凱恩斯主義者則強調“貨幣也要緊”(money matters too),兩句話不過一字之差而已。托賓就認為,現在幾乎沒有人會主張:“貨幣不要緊,貨幣政策同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的形成過程沒有關系。”
雖然貨幣主義是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同凱恩斯主義在理論觀點、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甚至是相背的,但兩派都堅持“需求創造供給”,都屬于西方宏觀經濟學需求管理的范疇,這與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供給創造需求”是不相容的;并且以friedman為代表的現代貨幣學派更注重于經驗數據的統計檢驗,在邏輯和內容上仍然缺乏微觀基礎,所以現代貨幣主義學派不能看作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宏觀擴展。
2.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是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失敗的產物,反映了美國各階層對現實經濟不滿的情緒(高通貨膨脹、高財政赤字和高稅收),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早期從事于演藝的里根總統在1946年收入已達17萬美元,當時最高邊際所得稅稅率高達82%~91%,里根以后常說,只要再拍四部片子收入就達到最高稅率等級,再拍就等于白干。這使得他對高稅率深懷不滿,供給學派的減稅主張更合他意思,所以里根總統的推動成為供應學派走紅的關鍵。
供給學派在財政方面主張包括對富人在內的全面減稅,特別是削減邊際稅率,同時根據“李嘉圖-巴羅等價”政府減稅的同時必須減少政府開支包括社會福利開支,所以供應學派政策也被人稱為具有“劫富濟貧”性質。在貨幣政策方面,核心是重視貨幣質量,穩定幣值,認為貨幣政策不應該成為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手段,應減少國家對貨幣經濟的過多干預。供給學派與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出發點上雖有重合也有根本區別(否認市場看不見的手的指揮),也不可能稱作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
3.理性預期學派
理性預期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試圖彌補新古典經濟學的一個缺陷:資源始終能夠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經濟周期問題。理性預期學派恢復了新古典主義的理性原則和均衡分析方法,重新解釋了周期性波動的原因:假設政府在人們沒有預期到的情況下,突然增加貨幣供給量,這時生產者可能會把一部分未預期到的一般價格水平誤以為是他們生產產品的相對價格的上升,從而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經濟進入繁榮時期;由于“人們認識到真理,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當他們這樣做時,就抵消了政策所期望達到的效果”,一旦生產者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會立刻調整理,結果導致繁榮走向蕭條,爆發周期性經濟危機。
理性預期學派在堅持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的前提假設和分析方法基礎上,解釋了經濟周期爆發的原因,并提出:為了保持經濟穩定,惟一有效的辦法就是盡量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這與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一脈相承,是對新古典主義的繼承和發展,與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在宏觀層次上很好的銜接起來,名副其實的被稱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至此,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此框架內微觀層次和宏觀層次在邏輯結構上完美的結合起來。
三、辨證地認識兩套理論體系
GDP核算的話題似乎已不再新穎。但為了給讀者一些新的思索素材,筆者設計了一個帶有些許物理學和哲學意味的角度,即將“時間維”和“空間維”的概念引入國民經濟核算。這對于以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為代表的核算方法,應該是一個拓展,但討論的仍是標準的經濟學問題。本期筆者將討論GDP時間維上的比較。
在經濟學里的古典二分法中,很多經濟變量都可以分為名義變量和實際變量。教科書上的定義是,用當期價格計量的是名義變量,而用固定價格計量的是實際變量。在筆者設計的框架中,將換一個角度來看名義變量和實際變量之分,即認為這種區分的意義在于,經濟學分析要求我們比較兩個時點上的經濟變量。具體到GDP的問題,就是要在時間維上比較GDP。
宏觀經濟核算的基本恒等式是:價值=價格×數量。對于所有名義變量,包括名義GDP的核算來說,應用這個恒等式沒有方法論的問題,惟一的要求是核算得清晰完整。2004年的經濟普查應該是一次最大規模的消除遺漏行動,其主要成果就是發現國內日常的GDP統計可能至少遺漏了16%。至于如今是否還有遺漏還不清楚。但經濟學家應該意識到,不對數據加以考察就使用是很危險的。例如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第三產業發展欠佳,其所依據的就是第三產業GDP占GDP總量的比例太低。但是上述經濟普查的結果告訴我們,這一過低比例有可能部分來自統計數據中的遺漏。
在兩個時點上應用上述宏觀經濟核算的基本恒等式就是筆者所說的GDP的時間維比較,而這種比較的關鍵是價格的變化。也就是說,將兩個時點上的名義變量加以比較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名義變量的變化是來自價格還是數量的變化,而這兩種變化在經濟分析上的意義完全不同。
這些道理很直觀,但在現實中往往還會存在問題。例如,2007年7月份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98億元,同比增長16.4%,這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但是必須意識到這是名義增長率,而7月份的價格上漲恰恰是速度最快的,將價格上升的因素剔除后,實際增長只有10%左右。如今一些分析認為7月份的消費增長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已從投資轉換為消費,但考慮到價格變化的因素,這樣的論斷實際上難以成立。
教科書上所說的使用固定價格計量GDP在實際統計工作中是難以實現的。原因很簡單:每一年的產品組合都不一樣。例如假設2000年的價格是固定價格,而利用2000年的價格去計算之后各年的GDP時將出現問題: 2000年以后的新產品都沒有2000年的價格可用,同時對于2000年以后退出市場的一些產品,其2000年的價格在經濟核算中又失去了利用價值。因此在具體的統計工作中,必須通過價格指數來將名義變量轉換為實際變量,通過加總來得到GDP的實際變量,由此計算出GPD的增長率。因此,在所有關于經濟增長業績分析都聚焦于GPD增長率的背景下,編制一個好的價格指數體系至關重要。
在當前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和股市樓市泡沫日益趨高的關鍵時刻,下一步宏觀經濟政策走向是市場高度關注的話題。
決策依據是“通脹事實”
盡管中央此前已經數次強調“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似乎并沒有完全打消市場對寬松政策轉向的憂慮。7月29日和8月7日A股的兩次暴跌,都顯示出市場的這種擔憂。
在此態勢下,政策執行部門不得不一次次出來給市場打氣。如此溫言軟語、不厭其煩地加以解釋,目的就是為市場打氣,希望掃清目前市場上正在滋生的對資產泡沫問題和通脹的擔憂,消除投資者對下一步政策變化的猶豫。
當然,決策者有著清晰的依據。據說在此前一次高層政策研討會上,形成的論調是,宏觀調控不可能以通脹預期做決策依據,而只能根據通脹事實來決定是否緊縮。
現實操作與未來輪廓
政策執行部門的具體執行相比決策層則更增添了“實踐的靈活性”。
近期銀監會接連出臺銀行監管措施。大有調控信貸之意,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也有加大力度之勢,而發改委等部門亦加入“敲打”市場泡沫陣營之中。特別是央行貨幣政策“微調”更被市場不斷解讀為緊縮信號。
先是7月20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張曉慧發表《關于貨幣政策與資產價格》一文,提出當前全球通脹機理發生了重大變化,央行需要重新思考貨幣政策如何應對資產價格。
接著,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首次強調“動態微調”和討論了寬松貨幣政策退出機制,并認為通脹預期有所顯現。
至于央行近期開始的市場對沖流動性的手段,只能是看作貨幣當局擔憂未來而采取的“小手段”。央行的操作空間極為有限,反而是銀監會推出防止銀行風險的舉措,某種程度上起了更強的微調作用。
形勢如此,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的宏觀經濟走勢輪廓基本已經浮現出來:4萬億“鐵公基”項目繼續推動: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房地產行業全面轉暖:和美聯儲保持同步寬松政策,維持人民幣匯率低估,期待歐美市場的復蘇以促進中國出口。
企業投資與長短思量
【關鍵詞】通貨膨脹;成因
一、通貨膨脹的成因分析
通貨膨脹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現象,引發的原因眾多,本文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需求拉動引發的通貨膨脹
首先,是投資需求的增長。在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同時受2008年奧運會的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保持穩定態勢,且遠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其次,是消費需求的增長,隨著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消費需求也逐步增長。從2004年開始我國宏觀經濟就進入正產出缺口階段,即實際總需求大于潛在產出,隨著去年我國實際總需求的大幅增加,這種缺口逐步變大,導致了總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
2.成本推動引發的通貨膨脹
從國內因素看,表現在三個方面:
(1)工資上漲引發的通貨膨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資上漲幅度較大,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工資每年都以10%的速度遞增。從2009年以來各地不斷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全國約一半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漲幅超過20%。
(2)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由于我國資源性產品的對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響,國內包括鋼材、水泥、石油、有色金屬等主要生產資料價格幾乎全線上漲,11月份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1.7%,漲幅比年初高出6.8個百分點,原油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2.6%,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廠價格分別上漲3.9%、8.8%和8.0%。
(3)農產品價格上漲。構成我國CPI的類價格中,去年以來保持著“五漲三降”的發展格局。
3.流動性過剩引發的通貨膨脹
我國過于充裕的流動性是兩方面原因所致。一方面,為應對危機,過去兩年我國貨幣投放較多,導致經濟體中的流動性過于充裕。另一方面,全球流動性過剩,使得大量外資或熱錢流入我國,加上國內貿易順差,積累了巨額外匯儲備,形成更大規模的流動性。由于我國匯率彈性不足,基礎貨幣投放中外匯占款大量增加,如果對沖操作不及時或不完全,全球流動性就很容易轉化為國內市場上的流動性。2001年1月到2007年12月,我國外匯占款占基礎貨幣的比重從39.3%上升到113.4%。截止到今年3月,央行外匯占款余額已達23.7萬億元。央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有時就與當期外匯占款增加有直接的對應關系。過于充裕的流動性必然會對物價產生巨大影響。
除以上原因外,還存在結構性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和慣性通貨膨脹,在這里就不一一論述。
二、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
鑒于通貨膨脹形勢的變化,我國將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當前治理通貨膨脹,除了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市場監管外,還需深刻認識和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著重以下三個方面,從中長期發展戰略上化解通脹壓力。
1.制定行之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
中央高度重視抑制通貨膨脹,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針對目前高企的通貨膨脹率,有關部門就最終定調2011年宏觀經濟政策,即從“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走向“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這一變化的關鍵在于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走向“穩健”,意即“緊貨幣、寬財政”的基調或許成為2011年宏觀經濟政策的主基調。
2.加強流動性管理,減弱物價上漲的貨幣因素
當前有效管理流動性,一方面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住信貸總量這個“閘門”,同時考慮到社會融資總量要遠大于銀行信貸總量這個實際,應更加注重利率等價格工具的運用,著力引導社會融資流向,通過提高投資效率和增加有效產出,消化和吸納過多的貨幣;另一方面要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為目標,在擴大對外投資的同時,重視進口,并及時進行對沖操作,以減緩外匯流入引起的通脹壓力。還有,要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通過漸進升值,有效減緩輸入型通脹壓力。
3.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
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各次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對癥下藥。對于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采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4.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
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于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最終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的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總之,通貨膨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根據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對癥下藥。也就是說,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五常.中國的通貨膨脹[N].經濟學消息報,200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