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1:00: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治思維的養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實踐性命題:“領導干部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強化法治觀念和法治思維,依據法規制度指導和開展工作?;趲熉脠F領導干部在推動部隊科學發展中起著決策者、組織者和實踐者的特殊作用,軍隊院校任職教育中應努力在提高師旅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上下功夫。師旅團領導干部用法治思維審視部隊管理中的現實問題,用法治方式解決部隊管理中的難點問題,對于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部隊管理中師旅團領導干部應具備的法治思維能力
部隊管理中師旅團領導干部應具備哪些“法治思維能力”,對這方面的研究理論成果很少,也沒有一個權威定論。師旅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是用來解決具體問題的,這一研究取向決定了部隊管理中的師旅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是一種法治思維方式。據此,師旅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是指部隊管理中,師旅團領導干部以法治觀念為基礎,運用法律規范(軍事法規)、法律原則、法律邏輯等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理性認識過程。部隊管理中師旅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具有以下特征及內涵:
(一)法治思維能力是一種心理認知過程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狈ㄖ尾皇呛唵瓮A粼诠ぞ咧髁x的層面,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人們在心中對法治的認同。對于普通軍人來說,要把看起來枯燥的軍事法規條令背后所應有的觀念與態度作為我們的思維方式之一。對于部隊師旅團領導干部來說,在部隊日常事務的管理中,要自覺將法治思維方式形成一種心理邏輯,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部隊問題成為一種自發的心理需求和堅定信仰。
(二)法治思維能力是一種理性認識過程
理性是認識之源,也是認識之本。理性精神是法治精神的核心要素,法律是解決矛盾問題的實踐理性。法治思維本身就是一種理性思維,是追求更高理性的認知活動。理性的法治思維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法律與道德、法律與情感、法律與輿論的關系,不能讓非理性因素影響法律法規的執行和適用。對于師旅團領導干部來說,要樹立理性精神,理性行使權力。要更加注重發揮法規制度的引導和規范功能,絕不能拋開軍事法規條令另搞土政策,要切實把指導和開展工作從憑經驗轉到嚴格依據法規制度上來,要把工作注意力更多關注到建章立制、法規執行和監督檢查上來,努力實現工作制度化、法治化。
(三)法治思維能力是一種習慣性思維方式
法治思維是人們遵從法治精神來思考、研究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性思維方式。當前,我軍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機遇期,軍隊改革、發展面臨的新任務更加艱巨,部隊在工作體制、力量編成、訓練模式、日常管理、安全穩定等方面新問題日益增多,這就需要師旅團領導干部在面臨多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中,首先要把法治思維作為一種習慣性思維,把合法性作為優先選項。當法治思維在部隊管理中成為習慣性思維之后,軍事法律規范的指引作用為領導干部的思維方式及行為提供了標準,師旅團領導干部就會在部隊管理中時時以法治邏輯來思考、認識及解決問題。
二、師旅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應用于部隊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部隊管理中的舊管理理念難以轉變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文化中“人治”觀念的影響,加上戰爭年代形成的一些傳統管理手段的影響,部隊管理中一些師旅團領導干部習慣運用行政命令和政策處理各種矛盾。有的領導干部習慣于憑經驗、土政策辦事。比如有的單位領導安排干部轉業不嚴格依照程序,憑個人喜好和經驗選擇轉業對象,打球,把軍事法規當兒戲,造成惡劣影響;有的領導干部插手基層事務,在干部調整、士官選取、戰士考學等問題上拐彎抹角為關系戶說情;有的領導干部在選人用人、經費下撥、物資發放等工作中處事不公,搞厚此薄彼。
(二)部隊管理無法適應新形勢下部隊發展需求
1991年,我軍首次明確提出了依法治軍方針。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軍事法律體系,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新問題層出不窮,目前在部隊管理許多方面,軍事法制建設跟不上新形勢下部隊發展需求。當前,部隊體制和機制不合理、不科學、不健全的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無法可依,面對發展中的新問題、新情況導致我們一些師旅團領導干部束手無策。比如軍官轉業安置、軍人權益保護、士官婚戀、軍人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問題,一旦處理不當,會帶來許多麻煩,嚴重影響部隊全面建設。
(三)部隊管理中運用法治思維能力還沒有形成習慣
法治“器物”易成,但法治“觀念”卻難立。部隊管理中師旅團領導干部可應用的軍事法規條令很多,但距真正實現依法治軍仍然“道阻且長”。從被曝光的個別軍隊師旅團領導干部履行職責違法甚至犯罪的案件中可以看出,個別權力行使者并沒有形成依法辦事的習慣,法治意識薄弱到了令人不能接受的程度。一些師旅團領導干部在決策和解決問題時缺乏法治思維,甚至以言壓法,以權代法,缺乏最基本的法治思維習慣。
三、對軍隊院校任職教育中師旅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培養的建議
(一)培育師旅團領導干部的常態化法治思維
當前,師旅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的培育和運用落后于軍隊法治建設,與軍隊改革的大局不相適應,與軍隊發展的速度不相適應?!坝捎趲浊陙矸饨ㄉ鐣钊肴诵牡牡赖滤季S和建國前后幾十年一貫的政治思維作祟,我們常常有意或無意間用道德思維或政治思維代替法律思維。”一些師旅團領導干部的思維慣性中,軍事法律成為了裝飾門面的工具,需要才用,不需要就不用,法治思維被排斥在常態思維之外。因此,任職教育培訓中培育師旅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首先要在解決思維慣性上下功夫,使法治思維能力成為師旅團領導干部的一種自發心理需求,不管是決策、還是執行;不管是思考問題還是解決問題,都要養成以法律邏輯去思維的慣性,養成依法履職、依法管理部隊的習慣,讓法治思維能力真正常為領導干部的第一任職能力。
(二)培育師旅團領導干部常態化的法律學習制度
師旅團領導干部要實現讓法治思維成為習慣性思維,就必須建立常態化的法律學習制度。實現學法常態化是提升師旅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的重要基礎。軍隊院校任職教育中要發揮資源優勢和教員理論優勢,加大對法學基礎理論的教學力度,著力增強師旅團領導干部法律素養的培育,使其形成系統的法學理論體系和養成良好的法律學習習慣。盡管許多師旅團領導干部具有一定的理論功底,但受時間和條件限制,系統化的法治理論學習普遍比較欠缺,在諸多法學理論問題上還知之不深不細,因而他們希望從院校學習和了解的內容不是泛泛而談的理論講解和灌輸,而是部隊官兵平時議論較多、自己又不很熟悉的法治理論難點問題。這些問題需要他們在不斷的理論學習中來領悟解決,教員要注重引導師旅團干部養成常態化的法律學習習慣。
(三)培育師旅團領導干部常態化的法律實踐能力
讓法治思維能力成為師旅團領導干部的常態思維能力,除了培育領導干部法律基本素質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育師旅團領導干部常態化的法律實踐能力。法治實踐是法治思維的歸宿,師旅團領導干部的法治實踐能力是檢驗其法治思維能力的試金石。院校教育中要注重法律案例教學,教員要多運用部隊中新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現身說法,這對師旅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運用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師旅團領導干部學員在學習中,也要多咨詢法律專家。要把自己平時在單位遇到的法律難題拿到課堂上,和大家多討論,多交流,學會分析法律問題的性質、解決問題的途徑、法律后果、風險預測與防范等問題,積極和法律教員探討。
參考文獻
[1]按照法治要求轉變治軍方式[N].新華每日電訊,2015-2-27.
【關鍵詞】 領導干部 法治內涵 法治思維
【中圖分類號】 C9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103(2013)08-0038-02
提高各級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對于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法治思維的內涵及基本要求
(一)法治思維的內涵
法治是相對人治而言,是指法的統治,或者說法的規則。法治強調依據法律治理國家和社會,或者說,用法的精神治理國家。法治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參數。法治思維是相對于人治思維、權力思維來講的,是指思考問題要有法律意識、規則意識,強調用法律的手段解決問題。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是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并作出結論的過程。法治思維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合法性思維、權利義務思維、公平正義思維、責任后果思維等。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能力和水平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二)法治思維的基本要求
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是我們黨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新形勢下,對領導干部提出的一項新要求。法治思維要求領導干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必須遵循法治原則,以法為據,以法為尺。領導干部在行使國家公權力或實施社會管理乃至單位內部管理時,無論是決策,還是執行,或者是解決社會矛盾、爭議,基于法治思維,應遵循以下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目的合法。領導干部行使公權力,作決策,應符合法律、法規的目的和宗旨。二是權限合法。即職權法定,越權無效。這一原則要求領導干部必須依據法律法規的授權行使權力,作出決策,實施行為。做到法無授權不得行使公權力,否則行為無效。三是內容合法。領導干部作決策,實施某一行為,其內容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四是手段合法。領導干部行使公權力,作出決策,實施某一行為,其運用的方式方法、采取的措施應符合法律法規。五是程序合法。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程序正義是看得見的正義,也是實現實體正義的根本保障。程序合法、正當,要求領導干部行使權力,作決策,實施某一行為,其過程、步驟、方式以及時限等應符合法定的程序。程序合法要求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要求公權力的行使者對相對人做出不利行為應說明理由、聽取申辯,不得自己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等。對于程序合法、正當的要求,一些領導干部往往不夠重視,不按法定的程序辦事,結果導致許多違法決策、違法行為的出現,給國家、社會的公共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權益造成了損害??傊?,領導干部在行使公權力時,無論是決策,還是執行,或者是解決社會矛盾、糾紛,都應不斷審視其行為目的的合法性、權限的合法性、內容的合法性、手段的合法性以及程序的合法性。若在行為過程中發現有違反法律法規的地方,應及時主動糾偏。
二、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的路徑
(一)加強法治教育培訓
法治理念是法治思維的基礎,而法治思維又是自覺、主動和善于運用法律手段的前提。因此,要加強法治教育培訓,增強國家公職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斷提高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治國理政的能力。近年來,隨著六五普法活動的開展,法治教育培訓已經在國家機關逐步走向制度化。但是,很多普法限于基層和執法機關,還沒有擴展到所有黨政機關,尤其是主要領導干部。當前加強領導干部的法治教育培訓應從二方面努力:一是加強憲法和法律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增強領導干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職責等法治觀念,使領導干部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二是積極參與法治實踐活動,不斷強化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領導干部要積極參與法治實踐活動,如出庭應訴、主持復議案件審理、旁聽法院庭審、調查研究分析案例、談判等實踐活動。通過參與法治實踐活動,使他們樹立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理念,培養公平、公正意識,使法律知識、法治意識、法治精神融入腦海,內化為領導干部的自覺意識和精神素養,外化為領導干部依法辦事的能力。通過法治教育培訓,增強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不斷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
(二)納入考核用人機制
把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解決社會矛盾糾紛的能力納入考核機制,作為領導干部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為推動我國法治建設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在領導干部的考評中設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等相關法治指標,用法治的標準來規范領導干部的的執政行為。二是大力選拔任用有法律背景的人擔任領導干部,充分發揮具有法治思維能力的領導干部的作用,形成正向激勵引導機制。同時,對于堅持人治思維,在決策、執法以及其他行使公權力過程中有法不依、、違法執政,違法行政等,給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造成重大損害和損失的,要依法問責、依法追責。堅持給人治亮“紅燈”,給法治開“綠燈”,促使國家公職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自覺培養法治思維習慣,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治國理政的能力。
(三)改善法治環境
法治環境與法治思維以及法律手段的運用是辯證、互動的關系。一方面法治思維增強了,會促進法律手段的運用,而法律手段運用多了和運用有效了,會改善法治環境;另一面法治環境改善了,又會反過來影響和促進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這是法治的良性循環。當前改善法治環境,應從以下二方面努力:一是要注重制度建設。首先要進一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尤其是要加快程序方面的立法,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同時要建立健全保障法律執行、運作、實施的各項具體制度。二是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要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培育公民的法治信仰,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圍,為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四)強化社會監督
當前對領導干部行使公權力行為的監督,除了要加強黨內監督、法律監督、民主監督外,尤其要強化群眾監督和輿論媒體的監督,促使領導干部養成法治思維習慣,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糾紛。
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習慣的養成和法治思維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在全社會樹立法治的權威,有助于增強公眾的法治觀念和法治信仰。因此,建設法治政府、法治國家、法治社會,關鍵在于領導干部要尊崇法治,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治國理政,進而帶動廣大群眾去信法、尊法、守法、用法,最終法治中國的夢想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 十報告輔導讀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輕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生力軍、后備力量,承載著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希望與未來。當前,年輕干部由于年齡特征、社會閱歷、實踐經驗、基層經歷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法律意識還不夠強,法治思維還不夠強、因此,培養年輕干部的法治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要樹立法律至上理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并提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年輕干部要牢固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在內心真正形成對法律的信仰,養成依法辦事、依法決策、依法行政的自覺性,用法治思維管理社會事務,用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
第二,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全會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年輕干部要自覺學習法律知識,提升自身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首先,要加強與自身業務相關的法律知識學習,自覺研讀、思考法律條例中蘊含的法治思維;其次,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學習,按照法治的觀念和邏輯來觀察、分析問題,不斷加強法治精神培養,真正形成對法律的信仰。
第三,要善于運用法治方式。全會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年輕干部要嚴格依照法律授權行使權力,防止權力濫用,更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謀劃工作,善于運用法治方式破解維護穩定、化解矛盾、社會治理中遇到的難題,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
最后,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全會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年輕干部要始終用法律標尺來考量自己的行為,把法治觀念深化為內心信仰,轉化為行為模式,在感情上把握住原則,在行動上把握住分寸,在生活上把握住小節,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干事。
關鍵詞:法治理念信仰;法治思維方式;執行力;基層建設
中圖分類號:D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4-0078-02
主席提出了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這一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強調要夯實依法治軍、從嚴治軍這個強軍之基,包含了極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理論創新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實踐指導作用,認真學習和深刻理解這一指示精神,積極探索夯實強軍之基的實現路徑,對于貫徹落實和自覺踐行強軍目標,切實改進作風,推動部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活動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牢固確立官兵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
法治理念是指人們對法治模式的認識、觀點和態度,法治信仰是指人們對法治模式的信任、依賴和期待程度。人們對法治的認知與態度、期待與認可,決定著法治建設的實際成效。如果沒有這種期待和認可,法治就是一句空話?,F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干部不是不知法,是知道了但不去執行。不去執行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執行了對他沒好處,思想根源是他不認可、不期待這樣的法,這就是沒有法治意識。所以他們信奉“黑頭(法律)不如紅頭(文件)、紅頭不如白頭(講話稿),白頭不如口頭(指示)”,重大決策不按法律規定、不走法律程序、不顧法律后果。這些都是缺乏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的表現,最終必然導致部隊工作和官兵利益的重大損失。
廣泛深入地開展全軍普法教育是夯實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之基的初始工程、基礎工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軍開展了法制宣傳教育活動,至今已進入第六個五年規劃時期。各級采取引導自學、集中輔導、崗位培訓、送學深造等形式,努力提高廣大官兵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和護法能力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通過開展普法教育,讓廣大官兵特別是領導干部逐步熟識法律知識,奠定了法治基礎,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犯“不知者不為過”、“無知者無畏”的低級錯誤;強化了法治觀念,確立法治信仰,初步養成了敬畏法律的習慣;逐漸學會運用法治方式,化解涉法難題,維護部隊與社會穩定;知曉接受法治監督,維護合法權益,學會了依靠法律實現自我保護。這項工程還會伴隨著國家普法教育規劃和軍隊建設、改革進程,每五年一個周期繼續推廣下去。
二、著力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
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制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1]。法治思維是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邏輯,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推理判斷和形成決定的思維活動,是以法治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問題的思路、標準的思維。法治方式是在法治理念和法律精神指導下,制定、執行法律法規,運用法律法規所確定的程序和規則處理問題、解決矛盾的措施、方法和手段,是人們的行為準則和要求。法治思維是法治方式的前提和基礎,起著主導和支配作用;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的外化和體現。
領導干部通常是部隊政策制度的制定者、軍事實踐活動的引導者、活動結果的評判者,其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水平直接決定著政策制度的科學性、實踐活動的合理性和活動結果的有效性。通過對決策類型的分析,官兵們就能直觀地判斷出領導干部和機關的工作作風、能力水平和實際效果。隨意型決策,就是在做決策、下指示時,置政策制度、法律法規、條令條例于不顧,僅憑個人主觀意志做決斷,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我的地盤我做主”,一個將軍一個令,結果是政策朝令夕改,官兵無所適從,給單位建設造成人力、精力、物力、財力方方面面的巨大浪費與損失。這里需要提醒的是,必須特別注意避免領導班子集體決策中的隨意性,主官決策中的隨意性與領導班子集體決策中的隨意性,本質上并無區別,而危害往往會更大,不能借口集體決策而規避主官決策應承擔的責任;經驗型決策,就是依據經驗做決策,看以前怎么做的、別人怎么做的,“按老規矩辦”。這種決策方式在法規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確實很穩妥、很保險、很重要,有作用。但經驗畢竟是有限的,在決策的復雜性、風險性日益增大的今天,經驗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僅憑經驗是不夠的,它無法確保做出的決策與發展變化了的形勢任務相適應,從而也就無法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法治型決策,就是依法決策,做決策前首先看政策制度有沒有要求,法律法規、條令條例是怎樣規定的,決策過程中按規定程序辦,不隨意簡化程序或增加程序。如果政策法規不明確或者還沒有政策法規的,那就先定政策規定,然后再依此集體決策。這是一種民主的、科學的、最符合法制社會要求的、最不容易造成工作失誤的一種領導方法,也就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方法,對領導干部來說,也是被關心、受保護、最保險的決策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大力增強法規制度執行力
軍無法不立,法無嚴不威;嚴則所向披靡,松則潰不成軍。無法則要立法,有法則要執法。有法不依,等于無法,負面影響還會過于無法;執法不嚴,法律的權威性、強制性無法體現,法律應有的懲戒作用無法實現。夯實依法治軍、從嚴治軍這個強軍之基,各級都必須緊緊抓住增強法規制度的執行力這個關鍵環節,從糾治影響部隊建設發展和官兵反映強烈的問題入手,下大氣力解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問題,堅決樹立和維護法治的權威和尊嚴。
一要嚴格按照制度規定履職盡責。要樹立領導機關既是執法機關也是護法機關、領導干部既是執法者也是護法者的觀念,厘清機關部門職權和相應責任,提高對部隊工作指導的法制化、規范化水平,努力營造首長依法決策、機關依法指導、部隊依法管理、官兵依法履職的良好局面。二要加強對法規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監督。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自覺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督。機關要把工作檢查指導與執法監督相結合。業務部門要強化對口監督。紀檢、審計等專門機構要充分發揮職能,主動作為,防患于未然。還要利用黨代會、軍人委員會、軍人大會等組織形式和單位內部網絡平臺等信息化手段實施監督。三要堅決查處和糾正違法違紀行為,支持和配合紀檢監察部門和軍事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不能避重就輕,只拍“蒼蠅”不打“老虎”。不能僅僅出于顧全單位利益,而濫用行政處分代替法律責任追究。四要增強法規制度的科學性和實用性。要科學界定法規制度的范圍,堅決清理“土政策”、“土規定”,著力解決因法規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瑕疵造成的“執行難”問題。要站在守法者、用法者、執法者的角度,更加注重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更加注重制度措施的針對性、可操作性,讓廣大官兵確實感到法規制度易用、實用、好用,使依法辦成官兵的日常行為方式和工作生活習慣。
四、堅持抓好基層建設
作風建設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對確保聽黨指揮、能打勝仗起著持久深遠的作用。部隊建設的基礎在基層,基層建設狀況決定強軍目標能否最終得以實現。所以,我們必須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基層。
在落實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方針問題上,要求全軍部隊必須堅持“嚴”字當頭:教育從嚴,落實從嚴,執紀從嚴。并且提醒,夯實強軍之基,貴在一以貫之,常嚴不松。因為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一度解決的問題也可能出現“反彈”、“回潮”。所以必須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當作“日子過”,經常抓、抓經常,反復抓、抓反復,長期抓、抓長期,把它落實到工作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做到出沒出問題一樣抓,上級有沒有要求一樣抓,關鍵時刻與和平時期一樣抓,使之成為工作常態。
五、正確處理依法治軍、從嚴治軍與以人為本的關系
說:“要堅持士兵至上、基層第一,關心官兵成長進步和安危冷暖,千方百計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最大限度地把廣大官兵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部隊建設上來。當然,我們也不能培育溫室里的花朵。戰士就是戰士,戰斗隊就是戰斗隊,戰斗力就是戰斗力。營房就要有營房的樣子,營房畢竟是我們一個作戰單位的基地,搞成鳥語花香,使官兵養成驕嬌二氣,這是不行的”[2]。依法治軍、從嚴治軍與以人為本是不矛盾的,不能因為追求和諧而片面強調以人為本。軍隊講以人為本,最重要的是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軍隊的根本性質,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法律法規維護的就是黨的領導、國家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就是為了確保廣大官兵的利益能落到實處。軍隊講以人為本,必須努力促進官兵的成長進步和全面發展。而官兵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軍事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法律法規的有力保障。廣泛深入地開展尊干愛兵教育,增強基層干部和骨干依法帶兵、以情帶兵、科學帶兵的意識和能力,既是以人為本的要求,也是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的要求。軍隊講以人為本,必須符合軍隊作為武裝集團的特殊性,適應遂行作戰任務的要求。這就要求把愛護官兵生命與培育戰斗精神統一起來,繼承發揚我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大力提倡為了人民的利益勇于犧牲奉獻,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把關心官兵個人發展與從嚴治軍統一起來,嚴格制度、嚴格紀律、嚴格訓練、嚴格管理,做到令行禁止、步調一致;把尊重官兵權益與確保一切行動聽指揮統一起來,正確認識軍人的義務和權益,做到自覺為祖國、人民和軍隊多做貢獻。
實現強國強軍夢想,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大發展,實現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軍目標,對部隊建設提出了更新內容、更高標準。面對十的新部署、的新要求、全軍官兵的新期待,加強作風建設、夯實依法治軍、從嚴治軍這個強軍之基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需要我們為之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民法典;法律知識;法治思維;實踐運用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合理地運用這部法典,幫助學生增長民法典知識,提升民法典意識,指導民法典在實踐中的運用。
一、學習民法典條文,增長民法典知識
學生的生活經驗決定了他們的理解能力、水平和范圍?!耙姸唷辈拍堋白R廣”。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民法典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從而豐富學生法律知識。教師可采取以下兩種方式。
1.加強民法典條文直接呈現和學習,增強學生對民法典知識的直觀感受。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可配合學校有關部門,利用晨會、班會、宣傳櫥窗、問卷調查、知識競賽等方式,選取民法典的條文,幫助學生了解民法典內容?,F行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非常注重法律知識的普及,多次在教材正文或者輔文中直接引用法律條文。例如在七(下)第10課“法律伴我們成長”探究2“感受法的關愛”中,就引用了憲法第46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3條、婚姻法第21條、勞動法第15條等4部法律的相關條文。在八(上)第5課第2框“預防犯罪”中引用了刑法第13條和第17條等。八(下)很多正文就是憲法條文的直接引用。但是,當我們更深入地研究教材后,不難發現編者更多的是選取典型案例引導教學,從具體的法律條文中概括出基本原則和特征,并非每次都提供相關的法律條文。
例如,八(上)第5課“做守法公民”第1框“警惕身邊的違法行為”中,在探究分享部分列舉了違反合同、侵犯肖像權和知識產權的行為,在隨后的正文部分就概括了典型的民事違法行為包括侵犯他人民事權利或者沒有依法履行合同義務,并沒有提供具體的法律條文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在這部分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民法典第509條、第1019條以及第123條等相關條文。呈現相關民法典條文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閱讀與反思”環節:(1)這些法律條文告訴我們民事違法包括哪些形式?(2)你能列舉生活中與這3條民法典條文相關的案例或社會熱點嗎?(3)你還能找出與“民事權利”“合同的履行”相關的民法典條文嗎?在解決3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感性地認識了民法典,在查閱更多的民法典條文的過程中,澄清認識,豐富法律知識。
2.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或者通俗易懂的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民法典條文,增強民法典知識。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完善,公民生活與法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而法律知識相對而言是晦澀難懂的。想要幫助學生形象化地理解教材知識,提升學生的法治思維,教師可巧借主流媒體關于法律的宣傳短片,完成教學任務。如3D動畫大片《當哪吒遇到民法典》中的“獨家招式泄密記”“高空墜物傷人記”“貸款購物被套記”“離婚冷靜和好記”,這一系列動畫故事配套相關民法典條文,生動幽默,幫助學生直觀了解民法典知識,理解法律的本質與作用這一教學重點。當然,教師在選取視頻時,需要仔細甄別,不能只追求趣味而忽視教育性;同時視頻不宜過長,5分鐘以內比較適宜。在找不到合適視頻或者時間不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選擇更加直觀明了的宣傳漫畫。
二、解決情境中的問題,提升民法典意識
法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呈現、分析案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腦中對很多法律問題還是一片空白,對于事情的是非曲直并不清楚,所以,教師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可以將民法典條文作為價值判斷標準,培養學生通過法律解決問題的習慣,幫助他們增強法律意識,提升法治思維。
1.創設生活化、有沖突的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有沖突、生活化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領他們主動探尋,培養他們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習慣,樹立法治信仰。例如,筆者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5課第3框“善用法律”這一課時,就選取了這樣一則案例:2017年10月8日,小黃在杭州市騎共享單車時,把化妝包忘在了車筐里。等她回來尋找時,車和化妝包都不見了。小黃通過監控視頻找到了當天自己離開后把車騎走的小姜。小姜稱,自己撿到化妝包后就扔掉了。小黃列了一張清單,寫明化妝包里的東西價值約1700元,要求小姜賠償1000元。最后,經當地民警調解,小姜賠償小黃500元。在大多數學生的認知中,我們應該拾金不昧,見到貴重物品要交給失主或者警察,不重要的東西則會隨意處理掉。案例中的失主要求賠償,警察也支持,這與學生已有的經驗發生了沖突,較好地引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找民法典條文,尋找警察這樣做的法律依據。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民法典條文第316條:“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運用民法典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情境問題處理得有理有據,同時也幫助學生豐富了相關法律知識。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學生會牢固樹立法治意識以及相信法律、依法辦事等觀念,真正把法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如:坐出租車下車開門時,后方來的電動車撞上出租車車門,誰應承擔損失?在小區里開車撞死沒有拴狗繩的名貴小狗,需不需要賠償?當然,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以配合設問,分段呈現,這樣更能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
2.優化問題設計,激發求知欲。
教師設計問題時應注意呈現沖突,留有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未知的意愿。例如,筆者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5課第3框“善用法律”時,在呈現上文中提到的撿到遺失物的案例之前,做了這樣的提問引導:(1)你撿到過東西嗎?(2)你遇到過撿了別人的東西又將其丟棄的事情嗎?(3)撿到的東西被丟棄以后,失主找到你,讓你賠償,你會賠償嗎?通過3個追問,教師成功地調動起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隨后,教師呈現上文案例,引發學生思考:“你從案例中的小黃身上,學到了什么?”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確了要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和尺度,而非主觀臆測,從而激發自覺學習法律、尊重法律,養成用法律知識和法治思維解決問題、處理矛盾的能力和習慣。
三、指導生活實踐,熟悉民法典的運用
立德樹人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標,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應該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去?!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明確要求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全過程、全要素開展法治教育。開展法治教育實踐活動,運用法律指導生活,離不開法律知識,特別是民法典知識。
1.以民法典為參考,開展法治教育活動。
知行合一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落腳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主動開展一些專門的法治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治思維。我們可以開展模擬法庭、“法律在身邊”演講比賽、法律情景劇展演等專門的法治實踐活動。教師在設計活動內容時,要盡量選取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和場景,并以民法典作為活動開展的重要參考依據。例如,模擬法庭活動需要學生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在模擬法庭上進行質疑辯論,進而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升華情感。如果沒有對法律條文的學習,模擬法庭就會變成部分學生對法律概念及原則的誦讀,從而失去開展這一活動的實際意義。
2.以民法典為指南,指導學生生活實踐。
大學生這個群體是我們維護法制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堅力量,也是未來我們國家機關以及企事業單位的主要領導干部來源,在具備了堅定的政治立場以及扎實的專業知識外,對個人的政治素質以及道德品質也有要求,最重要的是,更應該具備法治人格,能夠自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等。
一、法治人格的具備及在法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法治人格是指個體的法治理念在心理以及行為上的穩定而又獨特的一種反映。而法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培養出高素質的,以具有健全的法治人格為背景的高素質人才。所以從自身來講,學法、知法、懂法對于法治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制國家來講,意義同樣重大。
(一)法治人格的塑造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法制國家是我國的一種治國方略。這種治國方略要求我們國家的任何權力部門以及每一個公民都要依法辦事,都應當遵守我們國家的法律法規,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既法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觸碰。而公民作為法律的制定者實施者,是否具有健全的法治人格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大學生在高校進行的法學教育要注重法制人格的培養,這是我們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二)法學思想教育價值觀要求具備健全法治人格
法學思想教育的價值觀是相對于傳統法律知識與技能而言的。法律的知識和技能是實用的工具主義價值觀,是法律的文本。而法學思想教育是法治人格的塑造,是一種思想上的正義追求,并不是簡單的知道了解了法律的知識,而應該從內心和思想上認同法律的地位,有守法的意識,體現在對人的尊重,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注重從人的第一角度出發。
(三)法治人格的塑造是培養高素質法律人的核心內容
在大學生活的教育過程中,人格的塑造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法律人是指一種既有充沛的法律知識與法律技能,又擁有較高的法律素質的人法律人才。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治人格的擁有。法制人格的養成是我們高校進行法制教育的最終目標。擁有健全的法制人格才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對建設法治國家有所推進。
二、大學生法治人格的現狀
(一)法治人格淡薄,權利意識模糊
大學生現在的法治人格淡薄,總體權利意識嚴重缺失。當遇到侵犯權利的時候,并不知道基本權利已經被侵犯,或者是知道被侵犯但是沒有意識要維權,或者干脆選擇忍耐。大學生這種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高校的法學教育缺失,法律知識和技能有限,導致學生權利意識比較淡薄,最終影響法治人格的不健全。
(二)對違法行為有效應對,責任意識較差
進幾年來發生在大學生中的違法案件越來越多,大多數情況下大學生進行犯罪之后并不是勇于承認面對后果,而是盡量推卸責任。在意識到自身的違法行為之后不能夠正確面對和承擔后果,責任意識較差。另外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在大學生遇到違法犯罪行為的時候都會進行有效機智的應對,不會不假思索的就進行行動,他們會盡量把自身的安全放在了首位。在高校中學習的法學知識,有效的讓學生們維護了自己的權益,保證了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更加體現了法律的地位。
(三)沒有形成良好的法律習慣
法治人格需要良好的法律習慣來維持,在調查大學生范圍案件中發現,他們并不是因為不懂法而導致的犯罪,大學生是否犯法和他們所掌握的法律知識程度影響不大。大多數人還是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有的甚至是法律系的專業學生,他們以為自己懂法,在犯罪的過程中有意躲法,鉆法律的空子。這都是由于學生的法律素質低下,法律思想和觀念喪失,所學的法律知識和技能不過時外界對其的一種控制手段,沒有形成健全的法治人格,缺乏法律習慣的形成。
(四)自我觀念強,不懂尊重他人
當前的大學生極度關注自己的成長,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他人感受,不被身邊的人理解和尊重。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喜歡被束縛,喜歡獨立思考和生活,不喜歡被別人指責和干擾。但是往往大學生犯罪都是由于其僅依靠自己的主觀愿望做事情,而沒有遵守法律的規定,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沒有把法律放在眼里,覺得這是對其的一種束縛,以致最終給對方和自己家人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三、 法學教育中學生法治人格塑造的缺失
近年來,我國對于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尤其缺乏,進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法治人格的塑造。大多數人認為,法律不過是一張紙,并沒有實在的用處,已經成為空文。腐敗貪污、司法不公、執法不嚴、徇私舞弊現象時有發生。這只要是由于我國公民在大學教育時期的法學教育欠缺,沒有塑造良好的法治人格,是我國法律人法制人格嚴重缺失的表現。
從法學教育的目的上來看,我們現在所認識到的太過狹隘。傳統的高校法學教育,只把法律知識和技能當作法律教育的重要內容,卻忽落了大學生法制人格的塑造,造成了比較大的價值缺失,嚴重的制約了大學生法制人格的培養。然而在經過單純機械的法律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之后的人才,往往只是知道法律,但是并不懂得怎么樣去尊重別人,怎么樣有一個健全的法治人格。大學生只重視死板的枯燥的法律知識,對于價值形態的法律知識所了解的少之又少。高校在進行法學教育的時候忽視的學生法治人格的培養的觀念,因此改進學校法治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四、 法學教育中學生法治人格塑造的途徑和方法
(一)堅持法治人格的塑造,摒棄形式主義的法律知識的學習
在法學教育的過程中,法學教育的價值觀是法治人格塑造的基本前提,有了好的價值觀再加之高效率的法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才能夠塑造出高素質的法律人。高素質的法治人格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法律知識的學習與記憶,更是人本主義教育價值觀的學習,理清被教育的主體和教育價值觀之間的關系,給學生培養出高素質的法治人格是人本主義教育價值觀的最終目標。
(二)法學教育過程中的法制素質培養
在法學教育的過程中要將法治人格的塑造謹記于心,要與每一個環節緊緊相扣。要把法治人格的塑造滲透在法學教育的整個過程中。要確立整個過程的法學教育教育理念。比如明確告訴學生在法律制度規范下的社會,應該是正義公平和秩序井然的。對于不正當的社會關系是由于違反了哪些法律等。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包括法律職業的認同、這樣的思維訓練有利于法治人格的培養。
(三)大學不同學科教育資源要整合
整合不同學科的教育資源, 把學生的法律素養培養成專業的法律系學生作為最終的奮斗目標。高校法治人格的塑造不單單是法律一門學科就可以辦到的,還需要其他各個學科共同努力,法治人格塑造是法律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質的教育又和高校內的其他學科密不可分,因此應該把法學教育放在大學里面,讓其成為大學的一部分,與其他學科互相熏陶相輔相成。整個不同的教育學科的資源,以期培養大學生完善的法治人格。
(四)高校需要營造良好的法律文化環境
良好的高校法律知識環境對于學生們塑造法治人格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環境包括良好的學習氛圍,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融洽的同學關系,校園各個角落里面的法律知識氛圍等等這些對于大學生法治人格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放松的大學校園環境是學生學習法律知識與技能的前提。和諧互助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校園環境是養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基礎。經常性的對學生集中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也有助于學生法治人格的養成。
(五)對學生進行法律案例模擬教育
高校應該引入并且要經常性的對學生進行法律案例模擬實踐。在高校的法學教師以及執業律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參與法律案例的辦理,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出關于法治人格的塑造。體驗法律的神圣和崇高,建立起自己的法律意識和守法精神,知道怎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種教育模式不單單是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法律的知識與技能,更是為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倫理和法治人格。所以,現在應該著重以法律職業有效進入高校的法學教育,為高校的法律案例模擬教育提供支持,從而能夠有效的塑造大學生的法治人格。
(六)顛覆傳統的教學體系和方法
傳統的法學教育注重書本,以理論性課程為主,缺乏實踐性和開放性。現在的法學教育應該更注重學生法治人格的培養,要在堅持理論課程為主的基礎上,加強實踐課程的分量。主要為開設一些法律職業案例模擬課程,鼓勵學生自己進行案例分析,啟發式的分析以及師生共同討論的學習方式等。要將對大學生的法學教育工作體現到各個環節之上,讓學生從自身感受到法律帶給我們的變化。另外,法律教育還可以研究其他國家的法律,適當聯系各個國家的國情,對不同的法律做出對比的教學,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更好建立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在比較中逐漸塑造成法治人格。
五、結論
綜上所述,傳統的法學教育嚴重忽視了學生法治人格的塑造,盡管學生學會了法律知識和技能,但是并不能完全建立健全的法治人格思想。所以我們要積極重視法治人格的塑造,在未來的法學教育過程中,我們要聯系不同學科、摒棄形式主義,營造良好的法律學系環境、顛覆傳統的學習模式,提升學生的法律素質,使學生能夠領悟到法律精神,能夠尊重和敬仰法律,以期培養出具有健全法治人格的法律人。在高校法學關于大學生法治人格培養的教育中,一些新的模式,包括法律職業案例模擬教育模式和實踐性的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模式的正常運轉和實施,還需要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和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培養
國家的未來是掌握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的。大學生就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是社會發展的骨干和中堅力量。在我國法治建設進程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大學生也是我國法治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力量。大學生的群體素質(包括法律素質)如何對社會的影響很大。近年來,由于一些大學生法律素養方面的缺失,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是屢有發生。例如2010年發生在河北大學的李啟銘交通肇事案和令人發指的西安音樂學院的藥家鑫駕車撞人后捅死傷者的案件,都反映出了大學生在法律思維方式方面的缺陷。因此,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法律思維方式的內涵
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習慣與取向。對于法律專業的大學生來說,作為未來的法律事務從業者。他們需要培養的是專業化的法律思維方式。這包含掌握運用法律術語,對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觀察、思考和判斷;保持溯及既往的習慣,中正穩重;邏輯嚴密,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對事物的探求過程多做事實判斷,盡量少做價值判斷;追求程序正義,在程序正義前提下追尋事物本質;判斷結論總有單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確界限并要求作出判斷。而對于廣大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來講培養一般性的法律思維方式即可。這種一般性的法律思維方式包含:以法律為準繩;以證據為根據;以程序為中心;以理由為支撐。
在通常情況下,法律問題往往還包含著政治、經濟或道德問題,可以從道德的、經濟的、政治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但一旦這些問題被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就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來思考與處理。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按照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與按照道德思維、經濟思維或政治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會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結論,但在某些情況下,則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一位好心的司機為了送一位情況危急的病人去醫院闖了紅燈,而受到了交通部門的處罰。如果從道德的角度來看,這個司機做了一件值得人稱道的高尚行為。但我們如果用法律思維的方式去思考,他闖紅燈是違反了交通法規理應承擔法律責任受到處罰。這就是從法律思維方式來分析問題與從其他角度分析問題的不同。
二、大學生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必要性
1.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是建設法治社會的迫切要求
黨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其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意味著國家的一切活動都要納入法制的軌道。我國能否步入法治社會,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關鍵要看法律思維方式能否深入人心。由于幾千年來我國傳統文化積淀出來的泛倫理化的思維方式,習慣用倫理道德的思維方式來分析解決問題,阻礙了法律思維方式的深入。即使國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人們也了解國家法律規定,但如果人們不按照法律思維方式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建設法治社會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只有用法律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推動我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因此,在建設法治社會的時代背景要求之下,當代大學生也應培養法律思維方式。
2.法律思維方式是現代社會公民必備的素質
現代社會是一個依法治理的社會,是一個高度法律化的社會。法律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現代社會中,必須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活動,掌握相關法律,遵守法律、法規,并能有效地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要成功適應高度法律化的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理智和深刻的理解現代社會生活。在現代社會中必然也必須具有法律思維方式。沒有良好的法律思維方式,沒有較高的法律素質,在現代社會就會寸步難行。大學生只有學法、懂法,運用法律思維,讓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依法辦事,才能在現代社會做好工作,成就事業,規避風險。
3.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是大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加上年少輕狂,如果缺乏法律思維,盲目地做些憑感覺而沖動的事,后果會非常嚴重,影響自己也會波及他人。尤其是所謂的“80后”,受成長環境的影響,不同程度存在的政治上幼稚、道德上清高、思維上魯莽等弱點,這些都在影響著他自身的健康成長,加之大學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大學校園內各種社會關系、利益關系更趨復雜,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努力培養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使他們對違法犯罪現象樹立正確的認識、更深入的思考,做到自覺守法、自覺用法,預防和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維護校園的安全與穩定,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大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方式的最佳時期。作為社會準勞動者的大學生,他們遇到問題時能否采用法律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處理,則直接體現著他們的法律素質乃至綜合素質。因此,無論是從社會角度還是個人角度,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培養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途徑
大學生即將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必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提高大學生發展觀念,培養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辦到的,這是需要整個社會、高校、大學生自我的長期的共同努力。
1.大學生自身的努力
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等途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從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思維習慣。
①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維方式。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于培養法律思維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律思維,并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和處理各種法律問題。
②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們從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法律方法構成法律思維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我們要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必須掌握法律方法。應當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當復雜,有法律解釋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補法律漏洞的方法、認定事實的方法等。每一種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體方法。大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③參與法律實踐。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在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具體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實踐,不可能養成法律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一種自覺的法律思維習慣。由于大學生年齡、經驗、心理等因素的制約,一些大學生對社會法德現象的認識往往局限于書本的教條、內心的感受和社會的評價,而忽視了法律思維方式的應用。因此,大學生應積極參與法律實踐活動,從而培養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判斷是非和依法辦事的能力。通過法律實踐,大學生會運用法律知識評價社會現象,運用法律武器解決現實問題
2.學校的教育培養
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除了個人的努力外,也離不開學校的培養。因此,學??蓮囊韵滤膫€方面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
①開設法律課程,傳播法律知識,指導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形成。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的法制觀念需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中逐漸形成,高校教育應當把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作為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的組成部分,重視并積極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
②豐富法制教育活動的形式。突破課堂,將法制法律滲透到大學生的校園活動中,如舉行法律知識講座、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趣味問答、模擬法庭、組織學生觀看諸如《今日說法》這類的法制節目等等。
③展開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當前由于經歷過高考壓力,面臨著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一般的大學生都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很多案例表明,大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往往與大學生不健康的心理有關,所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非常必要的。
④以法制的觀念來管理學校,重制度,重程序,重平等,重自由。一個良好的制度氛圍對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概念是至關重要的。言傳不如身教。高校以法律概念來管理學校,實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在提高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同時,也使得校園文化更為清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社會方面的積極配合
大學生要想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維方式,除了個人和學校的積極努力外,更離不開社會這一大環境。我們在進行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中,樹立法律權威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法律權威是就國家和社會管理過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違抗性。
從國家角度來說,應當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消除損害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因素。例如,要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保證法律的科學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實施的狀況,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大對違紀案件的查處力度,充分利用案件處理的法律影響和效果,利用案件的預防、教育功能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從而樹立起法律在人們心目中的權威,營造良好的法治社會氛圍,才能避免出現權大于法的情況,才能讓對法律的信仰根植于大學生的心中,才會有利于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形成。
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即可達到,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社會和學校形成尊重法律的良好氛圍,大學生個人自覺努力學習法律。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從根本上使大學生形成從法律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從而使他們成為學法自覺、知法完整、懂法透徹、用法正確、守法堅定和護法頑強的現代公民。
參考文獻:
[1]黃文藝.論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之培養[J].思想理論導刊,2006(16).
[2]黃邦道.當代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