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1:00: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程建設的必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高等職業院校 課程設置 若干問題 課程改革 具體措施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對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
了巨大的貢獻;豐富了高等教育體系結構,形成了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框架;順應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強烈要求。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職業教育目前正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與時俱進。針對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特點,課程建設與改革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的首要任務,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二、高等職業院校課程設置的若干問題
課程改革要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更新教學內容,注重人文科學和技術教育相結合,教學改革與教學方法、手段改革相結合。教學內容要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各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存在與原則相背離的若干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課程結構不合理。
在一個學科專業中,所開設的各門課程存在著結構不合理問題,有的表現為課程門類不全,新的需要的課程開設不出來,而有的不需要的舊的課程又刪除不掉;應有的基礎課課時太少,而許多專業課內容交叉設置的課程卻很多。并且各學科、專業課程之間缺乏聯系性,學生的學習也是界限劃定,缺乏選修、跨修的選擇性和靈活性,不符合現代生產和生活具有綜合性、變通性、流動性的需要。上述限制使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失去了合理性,既不合乎現代專業課程創新、更新、革新的要求,又不合乎現代科技知識之間聯系、滲透、結合的特點,因而難以培養出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復合性的實用人才。
(二)課程缺乏實用性,很難與區域經濟相聯系,對就業不利。
高等職業院校開設的許多課程缺乏實用性,據學生們反映,課程中的內容聽起來都對,教師講得也頭頭是道,但是,與職業、就業聯系不緊密,走上工作崗位也用不上。在各學校課程結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課程內容缺乏范例性,聯系生活不夠,實際操作、練習、實驗內容少,并且開設的課程很難與區域經濟相聯系,不符合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特點,不利于學生進一步的發展。
(三)課程的設置與思想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表現在如下方面:課程內容的選定沒有吸收學生參與,沒有照顧其專業需求和特點;課程內容的顯現方面單一,很多內容與實際脫離太遠,不合乎學生的個性化要求;課程的進度、難易度等,不合乎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覺得在學習方面太被動,不能彰顯其主體地位;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學生的學,等等。總之,沒有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沒有使課程適應學生,而是讓學生適應課程。這種現象在不同的課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課程以學生為主體思想正是現代課程理論的實踐的一個中心話題。
(四)課程內容缺乏遷移性。
所謂遷移性,是指一門課的內容在原理與方法特別是思維方法方面,對于另一門課的內容有聯系性、轉換性和促進性。也就是說,一門課的學習有助于另一門相關課的學習。這顯示課程內容的陳舊和封閉,顯示教學方式方法的落后。加強和提高課程內容的遷移性應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的具體策略
從以上諸多問題可見,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改革勢在必行。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與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充分地認識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內容以學科性或經驗性為特征,教學目的主要是傳統學科體系的構建和掌握,或習慣性經驗和技能的傳授,教學的主要形式是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機械地識記。傳統的學科課程雖有知識的系統性、嚴密性、獨立性的優點,但在新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卻難以適應。新世紀的經濟建設需要科技結合,科學的綜合和技術的綜合將是全球性發展的趨勢。國家教育部也要求新世紀的學生具有能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作為與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職業學校,必須在課程改革上下大功夫,從而培養知識面寬、能力全面、富有創造性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堅持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相一致。
了解了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也就確定了課程目標,就要選擇相應的課程體系來實現。合理、科學的課程體系對能否實現培養目標,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影響很大。培養目標是課程計劃的靈魂,課程設置和學校的其他教學活動從根本上都是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而課程設置又是課程計劃的核心。根據職業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客觀條件,對課程設置的規范化管理,完善課程結構體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堅持現代課程理論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踐的指導。
課程的設置應該與時俱進,積極服務于現代化經濟。課程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著力點。課程現代化的特點是:教學的內容和目的不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注重對學生心理的、生理的、智能的、審美的、精神的、人格的全面發展。其教學內容和計劃注重多樣性、靈活性和開放性,以及課程的富有彈性,以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把在教師指導下的教學過程與教師指導下的研究過程結合起來,把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能力。
(四)完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機制。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不是一個職教理論研究者能夠單獨完成的。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機構,制定正確的規劃,采取合理的步驟。首先,完善學術參與機制,其次,將學術與行政機構有機結合,使課程改革在理論的指導下不斷進行下去。
四、結語
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與建設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職高專教育的需求,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樹立了科學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給高職高專教育輸送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參考文獻:
[1]樂敏.關于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9-14.
[2]歐瑞宏.提高高職院校數學教學效果的探索[J].高教論壇,2005,(1):42-46.
[3]龍永紅.經濟數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大學數學報告論壇,2005,(2):20-125.
【關鍵詞】失效分析 課程建設
【基金項目】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材料失效分析》課程建設項目(編號:k201305002)。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220-01
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提高院校辦學水平的基礎性工程。隨著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建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要求,已經成為高校教學改革新的亮點,各高校今年來也加大了課程建設的力度。材料失效分析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學科基礎選修課,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整個課程體系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建設好該門課程,影響到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且這門課是該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本專業的基礎。該門課程現在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建設課程,在該門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材料失效分析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產品在設計、生產、使用與維修上技術的改進,使產品的可靠性日益提高。但產品的自動化程度越高,技術愈密集,一旦出現失效造成的損失就愈嚴重。絕大多數條件下,失效是由于構成零件的材料的損傷和變質引起的。也就是說材料在使用條件下性能發生了變化,不再能適應使用的要求。因此,要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產品使用壽命、安全性、可靠性,正確地選擇材料,采用合理的工藝制度保證材料的微觀結構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所需要的使用性能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為了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需要,契合學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宗旨,我院根據國家本科生培養計劃,結合學校專業發展方向于2010年新設置了《材料失效分析》這門學科基礎選修課。我們根據教材同時適當參考了其它教科書上的內容,引入較多的工程實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本課程由于開設時間較短,教學大綱、教學方案、實驗指導書,多媒體教學課件等都有待完善;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需進一步改進?!恫牧鲜Х治觥肥且婚T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同時又具有較強的理論分析,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種適宜的教學方法,使本課程的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
二、圍繞課程建設的目標,做好課程建設規劃
根據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找準課程建設的切入點,是推動課程建設順利開展的前提。如何很好的對課程建設進行規劃,如:課程建設的背景與目標;課程建設的具體內容;課程建設的計劃進度,上網計劃等,是推動課程建設順利實施的基本保證。《失效分析》是材料科學專業的特色選修課程,在該專業的整個課程體系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失效分析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同時又具有較強的理論分析,因此在教學上以失效分析基本概念為基礎,并結合具體的工程和科研案例提升學生對失效分析的興趣和理解,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因此本課程建設總體規劃目標為:形成一支具有較高教學水平、結構優化的教學梯隊;整合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修訂完善課程相關資料;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三、加強本課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質量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而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完成教學工作的基本保證,也是促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支撐點,更是學校發展與壯大的組織保證和源動力。參與本課程建設的老師由分別從事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和組織結構分析的教師組成。主講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應在四年以上,要求具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經驗;搞好本課程建設的同時,還應該注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站穩講臺;課程建設負責人應有步驟有計劃的培養多名中青年教師承擔本課程相關的課堂教學工作;經常組織開展教學隊伍的集體活動,如:以教研組為單位,每學期集中一次進行全面的聽課、評課,對每節課作出評估提出問題,共同解決。每學年都派出一名青年教師參加全校性的“青年教學明星”的評比,選出典型,引進激勵機制推動教師整體教學工作的規范化。教學隊伍的科研活動也要涉及與材料失效分析有著密切聯系的領域,經常參加各種類型的國際會議;為提高教學質量多開展一些教學改革項目。課題負責人及相關骨干青年教師應積極解決實施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保證該課程建設項目順利實施。時代在變遷,知識在更新,教育教給學生的應該是對學生一生有價值的東西,這就要求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不斷更新觀念,搞好自身素質的學習和提高。
四、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對該門課的興趣
1.《材料失效分析》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同時又具有較強的理論分析。課程上講課速度要適中,引導學生做好課堂筆記并及時完成作業,利用課余時間對所講內容進行很好地復習。在課堂上要講清思路、突出重點,把握學生的學習范圍和節奏,對其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精講和答疑,幫助學生進行各章節總結,了解章節之間的相互關聯,培養自主學習的基本素質。
2.適當采取學生自學、組織課堂討論或在講課中穿插討論等多種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自覺性。積極調動學生的情緒,與學生在思維和行動上互動,做到很好的控班。在教學中,多舉一些和實際生產和平時生活有關的失效現象,誘發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除課堂問答外,還安排課下討論等,改變學生學習就是單純聽課的想法,指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學以致用。
3.在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交談,適當的增加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內容,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利用互聯網等新的手段,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教學形式上,實現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時刻關注大多數學生的表情,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問題的理解程度。課前或課下給學生答疑,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促進老師的進一步教學。
通此次課程建設,探索一種適宜的教學方法,使本課程的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更好地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提升對所學課堂知識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王艷香. 陶瓷工藝學重點課程建設探討[J]. 中國輕工教育, 2007(3)
[2]吳湘. 近年來我國高校課程建設研究. 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9
[3]張晶. 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6,1:143-144
P鍵詞:拓展性課程;蘭溪三中;課程建設
G622.3
一、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當前,隨著新高考改革進一步深化,尤其是浙江省的選考學考制度的落實,高中課程改革正在大面積如火如荼進行中,作為蘭溪市首批省二級特色示范高中,其課程改革從制度層面予以了保證,如《選修課程開發與設置審核制度》、《選修課程校本培訓制度》、《選修課程學分認定制度》等。由于以往全省乃至全國同一套課程體系使得廣大一線教師缺乏課程建設的經驗,因此在實踐中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本研究試圖通過調查了解本校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基本情況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避免在課程改革中出現“走過場、一陣風”,為課程改革提供一些事實和建議,以期推進高中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二、調查的對象和方法
本次調查的方法采取整群抽樣調查,在高一、高二兩個年級的學生以及全校教師中隨機抽取樣本。采用的問卷是自編問卷,主要分為單選題和不定選選題。發放給教師共100份自填式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5份,回收率為85%,發放給學生共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95份,回收率為97.5%。
三、調查的結果和分析
(一)師生對拓展性課程建設的認識
1.拓展性課程內涵的理解
調查發現,教師對于拓展性課程的理解還是比較全面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偏差。51.8%的教師認為拓展性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課程選擇;48.2%的教師認為拓展性課程促進了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41.2%的教師認為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和生涯規劃能力;但是也有17.6%的教師表示不清楚。
2.拓展性課程的意義所在
66%的學生認為通過自足選修拓展性課程了解了相關課程或掌握了相關技術;65.5%的學生認為可以豐富自身對學習的認識、理解和感受;41.5%的學生認為學會了自我選擇、自我規劃和自我負責。
3.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調查表明,29.4%的教師認為自己所任教的科目很有必要開發拓展性課程;48.2%的教師認為有必要開發;15.3的教師認為一般;只有7.1%的教師認為拓展性課程開發不必要。有97.5%學生表示愿意經常參加拓展性課程,只有2.5%的學生表示不愿意。
以上調查結果反映出一線教師及學生都認識到拓展性課程的開設對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重要價值,因此對于拓展性課程的建設必要性都有比較一致的認同,但可以看出學生的態度更堅決些,他們基本都表示愿意參加拓展性課程的學習。
(二)對拓展性課程建設或開設資源、效果的認識
1.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可用資源
64.7%的教師認為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可用資源可以是教師的特長、愛好和興趣;58.8%的教師認為可以利用學校特有的教學資源;49.4%的教師認為可以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47.1%的教師認為可以尋求其他的支持。
2.課堂教學效果
調查顯示,12.9%的教師認為自己開設拓展性課程課堂教學效果很好;65.9%的教師認為教學效果一般;9.4%的教師認為效果差;2.4%的教師認為根本沒有效果。而27%的學生認為任課老師的拓展性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好;62%的學生認為一般;只有8.5和2.5%的學生認為課堂效果不好或根本沒有。
3.成熟的拓展性課程特征
調查說明,64.7%的教師認為成熟的拓展性課程應該有明確的課程教學目標;60%的教師認為應該有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49.4%的教師認為應該有專業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45.9%的教師認為應該有固定的教學時間和教學地點。
4.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愛好對拓展性課程建設的重要性
94.5%的學生表示自己在自主拓展性課程選擇中會選擇興趣特長類的拓展性課程;32.5的學生表示選擇職業技能類課程;19.5%的學生表示選擇知識拓展類課程,還有6.5%的學生會選擇了其他類。
以上調查表明,目前絕大多數參與拓展性課程開發的教師認識到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可用資源的多樣化,尤其是認識到課程開發要做到“以生為本”,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盡量為學生提供相對成熟的文本材料和評價體系,體現了教師在拓展性課程建設中的責任化和規范化;大部分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限定拓展性課程,并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自主選擇拓展性課程,對教師的課堂教學總體比較滿意,但是也可以看出他們對拓展性課程的期望比較高。
(三)本校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實踐情況
1.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參與、管理
調查結果表明,41.2%的教師認為拓展性課程的開發主體是教研組;27.1%的教師認為是教師自己;17.6%的教師認為是備課組;還有14.1%的教師認為是專家學。43.5%的教師表示自己知道學校里有專人負責拓展性課程開發和建設的管理。
2.拓展性課程的實施安排
調查發現37.6%的教師認為拓展性課程的實施安排要有專門的教師、教室和時間;30.6%的教師表示學校要求開課的教師要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方案進行教學;20%的教師表示學校安排了教研組或課題組進行研究;5.9%的教師表示學校安排了專門的領導、管理人員進行檢查或聽課。
3.拓展性課程的評價與考核
調查表明41.2%的教師表示不清楚學校是否對拓展性課程進行了考核,38.8%的教師認為學校還沒有進行相關考核工作,還有20%的教師表示學校對課程有考核。對于學生修習拓展性課程的考核,70%的學生認為要看課程自身的特點來考核,16%的學生認為要結合平時表現和期末作品,10%的學生認為最好不要考核,4%的學生認為無所謂什么形式M行考核。
4.拓展性課程建設過程中的主要困難及原因
調查發現62.4%的教師認為自己在開發拓展性課程方面有困難,27.1%教師認為雖然有困難但是能夠自己解決,10.6%的教師則認為沒有困難。65.9%的教師認為主要的困難是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47.1%的教師認為缺少相關的資料,43.6%的教師認為主要困難是缺少相關的開發知識和技術,31.8%的教師認為是缺乏規范的評價和考核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四、調查的對策與建議
(一)正確認識拓展性課程建設的中各種的地位和作用
調查表明本校61.7%的教師開設過拓展性課程,基本所有的學生修習過拓展性課程。學校、教師、學生都已認識到拓展性課程對特色學校創建、教師自身專業成長和學生個性發展等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在調查中也發現由于高考必考課程的設置使得不計入高考總分的拓展性課程存在一個相對“尷尬”的地位,為了學分而修習的狀況依然存在。為此,需要明確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從學校層面看,蘭溪三中在“為幸福人生奠基”辦學理念指引下,根據學生不同層次需求,形成以學業水平考試為目標的基礎性學科選修課程與以選修課程為目標的發展性學科選修課程體系,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權和更加豐富的適合學生“全面且有個性地發展”的課程。可見,學校要為拓展性課程的建設起到領頭者作用。
從教師層面來說,作為拓展性課程建設的直接承擔者,教師的專業素質對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還是有一部分教師在拓展性課程建設中表現出參與意識模糊、知識儲備不足、興趣特長缺乏、課程開發能力欠缺等問題,制約著課程建設和課堂效果。為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增強學科拓展意識,加強在開發能力上的培訓,增強自身的專業能力。
從學生層面上說,絕大多數的學生希望能夠在拓展性課程中提高綜合學習能力以及自我選擇、自我規劃、自我發展能力,對課程開設非常期待。但在目前高考選拔人才機制下,他們依然存在學習任務重,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能力不夠等實際困難。所以對學生首先要認識到拓展性課程的學習是對基礎型課程的有益補充,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二)利用多種資源,創建有特色、高水平的拓展性課程
課程特色是學校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所學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形成的,體現了這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蘭溪三中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領下,以“生態育人,和諧發展”為辦學特色,深入發掘其內涵,積極創設和諧氛圍,努力從區域資源、社群資源、家長資源以及師生資源出發,逐漸形成了具有三色的四大特色課程群。
(三)完善拓展性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
拓展性課程評價是拓展性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評價內容上可以分為拓展性課程本身的評價和實施效果的評價兩部分。比如對課程開發過程中,通過了解教師的參與度、對其開發能力的支持度、是否規范等方面進行評估和幫助;而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著重了解學生的學業成績、教師的教學三維目標實現、以及學生的興趣是否達到滿足、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收獲等。
在評價機制上,可以通過建立學分制與彈性學制相結合的方式來推進拓展性課程的評價。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是我校拓展性課程評價的兩大基點,也是順利推進、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重要保證。因為實踐證明學分制和彈性學制能有效促進形成對學生課程學習的導向、激勵和制約機制,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個性特長的發展。
最后,對教師來說拓展性課程的評價具有激勵、反饋和促進的作用。既然拓展性課程建設就基于教師自身的學科優勢、興趣特長以及學校特色資源開發和師生共同成長的考慮,所以對其評價就要考慮到課程本身的差異性和獨特性,要將諸如是否體現一定的特色、是否受到學生歡迎、是否符合學校實際、是否體現學校特色作為衡量的標準。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充實課程知識、提升課程開發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從而能夠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創造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周鶴萍,拓展型課程教學策略的嘗試[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6.3
徐國慶、唐正玲、郭月蘭在《職教論壇》2014年第34期中撰文,通過對職校教師專業教學參與情況、已有職業教學標準開發與使用情況、國家專業開發必要性、緊迫性及其關鍵性等方面的調研揭示了職業教育對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的客觀需求及其開發中一些潛在的問題。
專業教學標準是指詳細描述專業所面向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專業實施條件等的規范性教學文件。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進入了一個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注重質量提升的新階段。課程建設通常被認為是職業教育“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的核心內容與關鍵環節,而課程建設中最為基礎的環節是專業教學標準的開發。此次研究的對象是上海、山西、河南、重慶、四川等23個省市的部分專業課教師;研究工具是課題組自編的《職業教育國家專業教學標準開發需求調研問卷》。
作者等人通過調研,得到以下結果:1.教師專業教學參與情況是教學主要依據材料,但是課程開發任務繁重,他們會遇到缺乏課程目標與內容的相關資料引發無助感、缺乏專業教學標準引發教學思路上困惑的情況。2.已有專業教學標準開發與使用情況如下,目前近85%的教師所任教專業具備了專業教學標準,但僅有10.84%的標準編寫完整且規范,一半以上的教師所使用的專業教學標準由學校自己編寫,23.35%的專業教學標準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開發,仍有21.87%的專業根本無專業教學標準??傮w而言,目前院?;蚴∈兄鲗У恼n程開發成果質量參差不齊,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課程開發成果質量亟需提升。3.國家專業教學標準開發的必要性、緊迫性使絕大多數(87.59%)教師主張職業教育教學中專業教學標準必不可少,但如何有效處理國家統一性與學校特殊性之間的矛盾是亟待研究和應對的問題。
最后,作者根據調研結果提出以下結論和啟示:1.需要構建國家層面的專業教學標準,這既是保證職業教育教學有統一而規范的標準可循的需要,也是職業教育課程建設復雜性的需要。2.職業院校對國家層面的專業教學標準有較高的需求,并且要從結構與內容質量入手構建高質量的國家專業教學標準。3.國家專業教學標準開發中還存在一些潛在問題,比如怎樣處理國家統一性與地區、學校的特殊性與靈活性之間的矛盾等。
【關鍵詞】檢驗專業;分子診斷學;課程;重要性
分子診斷學(molecular diagnostic )是一門以疾病為中心,用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研究疾病的發病機理、預防、診斷和治療,并應用于臨床實踐的學科,它在對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方面正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將成為推動醫學檢驗發展的主要力量,并在更深層次揭示疾病的本質,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1]。筆者通過對本校已開設分子診斷學課程的2004級和2005級醫學檢驗本科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探討醫學檢驗專業開設的分子診斷學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資料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本校2004級和2005級醫學檢驗本科班的學生77名。
1.2 方法:通過對本校已開設分子診斷學課程的2004級和2005級醫學檢驗本科班的學生設計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感興趣程度和掌握程度;檢驗系開設的分子診斷學課程的必要性;如何上好分子診斷學課程,分析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感興趣程度、接受分子診斷學的能力和上好分子診斷學的建議。
2.結果
學生對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感興趣程度為88.31%,一般的為7.79%,沒感覺的為3.90%;接觸過基礎知識的為92.21%,沒接觸的為7.79%;認為醫學檢驗專業開設的分子診斷學課程必要的為85.71%,一般的為11.69%,沒必要的為2.60;學生認為要上好分子診斷學課程,需要增設實驗課為75.32%,增加課時的為89.61%。 (見表一)
3.討論
3.1 開設的分子診斷學課程的重要性。
3.1.1 學生需要學習分子診斷學知識。通過調查,學生對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感興趣程度一般的為7.79%,沒感覺的為3.90%;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人類探索生命奧秘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大量新理論、新技術不斷涌現,推動分子生物學蓬勃發展。由于一些新技術本身還不成熟、方法相對復雜、操作成本相對較高,限制了其在臨床檢驗的常規應用[2]。但從長遠來看,隨著技術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分子診斷技術將以其不可比擬的強大功能逐漸成為臨床檢驗診斷的主要手段。因此,作為檢驗工作者應該積極學習分子生物學知識,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以便將來能勝任檢驗臨床工作。
3.1.2 學生分子診斷學知識來源需要正規化的教學。通過調查,學生接觸過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的為92.21%,沒接觸的為7.79%;進一步了解得知,學生接觸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主要是生物化學課程中講解的內容,其次就是部分學生選修了分子生物學課程,還有是學生之間的互相影響、報刊雜志、新聞媒體的影響等。
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學習分子診斷學知識,將分子生物學課程選修做為必選課程。通過調查,學生認為要上好分子診斷學課程,需要增設實驗課為75.32%,增加課時的為89.61%。主要是由于在2004級本科首次開設了《分子診斷學》課程,為考查課程,沒有開設實驗課,在2005本科開設的《分子診斷學》課程,為考試課程,受經費的影響,只是開設了感受態細胞的制備及轉化實驗,所以,在教學中要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使學生學習好分子診斷學課程。
3.1.3 完善本科課程教學。隨著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檢驗醫學已由原來以血、尿、便為代表的基礎檢驗拓展為融生物化學分析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免疫學技術、細胞學和遺傳學技術、計算機和自動化程序為一體的交叉性極強的前沿學科。針對學科內涵與外延所發生的重大變化,相應的對高等院校人才尤其是對本科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課程設置方面也應該更加突出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為適應及促進學科發展奠定基礎[3]。為適應21世紀醫學檢驗專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根據學科的發展,培養現代化醫院需要的檢驗專業高級專門人才,完善本科課程教學,使學生盡快適應國家對醫學檢驗人才培養的要求,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開設的分子診斷學是非常重要的。
3.2 開設的分子診斷學課程的必要性。通過調查,學生認為醫學檢驗專業開設的分子診斷學課程必要的為85.71%,一般的為11.69%,沒必要的為2.60%。分子診斷學是分子生物學與臨床醫學廣泛交叉和滲透形成的一個嶄新的學科領域、是醫學分子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十年來,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帶動下,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人類對于“大多數疾病的病因在于基因”已達成共識,蛋白質組及蛋白質組學與疾病關系的研究也在不斷豐富人類對疾病的認識,隨著人們對生物大分子和疾病的關系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分子診斷學在對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方面正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將成為推動醫學檢驗發展的主要力量。同時我院附屬醫院已經開設了分子診斷實驗室,開設分子診斷學課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為分子診斷領域提供優秀的儲備人才,使學生盡快適應國家對醫學檢驗人才培養的要求,更好地為寧夏經濟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服務。因而,開設分子診斷學是非常必要的。
4.展望
2007年11月檢驗系實施“系科合一”以系為主的辦學模式,雙方優勢互補,達到既能較好的解決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根據前人的經驗,結合我系的實際,充分利用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與我校的教育資源,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將不斷實踐,使分子診斷學課程建設更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呂建新.分子診斷學在檢驗醫學中的應用前景[J]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05, 28 (2): 137-139.
[2] 楊清玲,陳昌杰,章 堯.檢驗本科診斷分子生物學課程建設的體會.檢驗醫學教育,2007,14(4),15-16.
[3] 鄔曉薇,王云貴,王振維.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的課程設置.重慶醫學,2008,37(3),273-274.
【關鍵詞】高等院?!【氛n程 優化 建設
中圖分類: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2)02-0156—03
眾所周知,在高等教育過程中,課程是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課程建設的水平是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時代特征對高校的課程建設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對于培養我國建設人才的重要陣地的高等教育而言,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必然要求我國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腳踏實地地抓好高等教育中的課程建設這項基本功,不斷打造適應時展的精品課程。
一、對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現狀評估
自2001年開始,面對社會上因為高校擴招對高校教學質量下滑的擔憂,國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發相關文件,提出教授上講臺、增加對教學工作的投入、提高教學質量等要求。這可以說是精品課程的前奏。2003年,國家教育部在下發的《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精品課程建設,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這標志著我國開始啟動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工程。隨后,精品課程建設不僅成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全國各教育單位提高整體教學水平的重要措施。這一工作受到了高等教育領域的廣泛重視,相關實踐與理論研究工作也隨即展開。從我國提出并啟動精品課程建設的初衷來看,毫無疑問,有關部門是希望精品課程的建設成為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并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前進步伐。
1.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經過五六年的建設,我國高校精品課程的建設已初具規模和成效。在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方面,出現了一批精品課程。在實施精品課程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教育部計劃在2003--2007選拔1500門國家級精品課。實際上,這一目標已經實現。僅2008年就評選國家級精品課程650門,其中本科課程400門,高職高專課程200門,網絡教育課程50門。2007年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提出,繼續推進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在前期建設的基礎上,2006--2010年再遴選3000門課程進行重點建設。這些精品課程的出現起到了示范作用,都—定程度地促進了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促使大家積極主動地思考并參與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研究中來。
2.理論研究不斷深入。在精品課程建設的理論研究方面,涌現了一些關于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成果。通過對中國知網中已經發表的學術論文的檢索,其中,已有精品課程建設的相關研究文章多達1269篇,其中2008年就有467篇。這些研究從多角度,在多方面對精品課程建設作出了研究。一是關于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主要對精品課程建設內涵、意義、問題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根據某一具體課程的精品課程建設做出了個案研究,這是研究的熱點。這些研究者主要的方式是結合自己承擔的課程建設的實際,分析了課程建設的思路、經驗和具體做法。三是針對高職高專的特殊需求開展了關于高職高專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這些研究者結合高職學校的特點和課程特點,論述了高職院校精品課程建設的特點、必要性和具體的做法。
關鍵詞:人類學;課程建設;民族地區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2-0196-02
課程建設是高校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本文以延邊大學社會學專業人類學課程建設為例,來探討民族地區高校開設人類學課程的意義、課程建設的基本路徑、存在問題及對策,旨在為民族地區綜合性高校人類學課程建設提供一條可借鑒的有效思路。
一、民族地區高校人類學課程的建設意義
延邊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建校60多年來,始終堅持多元文化融合與創新的理念,形成了“加強多元文化教育,培養具有跨文化素質的民族人才”的鮮明辦學特色,建立了迎合時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日益增多。作為一門全面系統地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學科,人類學的課程教育在世界各國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外很多大學先后在不同專業開設人類學課程,為學生搭建拓展和提高基本人文素養的知識平臺。而在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人類學的學科地位恢復以來,很多高校均已開設了人類學課程,在其學科建設和研究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果。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學科發展的趨勢下,延邊大學作為一所民族地區高校開設人類學課程,既符合該校培養具有多元文化素質民族人才的教育目標,又有利于創建一個能夠凸顯民族地區高校優勢的特色課程,從而提升學校的整體競爭力。因此,人類學課程在延邊大學的建設是有充分的必要性、可能性與發展前景的。
二、民族地區高校人類學課程建設的基本路徑
延邊大學社會學專業設立于2007年。雖然是一個不足十年歷史的新建專業,但自建系以來一直以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素質、健康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文修養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教學、科研、育人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眾所周知,在我國人類學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所認定社會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所以大多數高校的人類學教學及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在社會學專業里進行。因此,延邊大學社會學專業同樣在課程體系上建構了社會學、社會工作、人類學等三大基本模塊。其中,在人類學課程建設方面,經過近9年的實踐與探索,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課程設置與師資隊伍。人類學模塊主要包括文化人類學概論、人類學思潮、人類學研究方法、旅游人類學、影視人類學、中國文化、日本社會與文化、韓國社會與文化、朝鮮族歷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等必?選修課程,建立了以文化人類學為核心的人類學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較完備,必修課和選修課分配相對合理,且充分體現了民族地區鮮明特色和優勢。
現在講授上述課程的師資構成主要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2人,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海外博士2人、國內博士5人,教師所學專業有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具較強學科互補性的多個學科。師資隊伍建設雖然仍存在不少問題,但整體上還是初步形成了教學梯隊。
2.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多媒體技術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出現在高校課堂。而人類學課程主要講授的是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普同性及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等知識。因此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等資料會大大提高教學效果,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延邊大學社會學專業,通過“影音資料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等各種環節,適當地整合板書等傳統教學手段與PPT、教學片等現代教學手段,有效地改善了課堂教學環境。同時,在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采取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獲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3.田野調查與實踐。延邊大學社會學專業一向重視學生的田野調查與實踐。先后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內的幾個城市和農村社區建立了十幾個田野實踐基地,并對學生的田野調查實踐進行嚴格指導和管理。學生們或者是通過課內實踐教學,或者是通過暑期學校實踐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進入各類基地進行調查,也有學生通過申報本學生科研立項自行進行田野調查,以此來達到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有機結合的課程培養目標,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科研能力。
此外,社會學專業的學生還創建了“田野社團”,并定期刊行“田野”雜志?!疤镆啊彪s志現已印刷發行6期,主要由田野實踐與調查報告,專業教師訪談、學生活動與大學生活趣聞、考研與就業信息、社會熱點問題探討等多個欄目構成,而且從策劃、征稿及審稿,到編輯、印刷的前后所有工作均由學生自己來執行。可以說田野社團及雜志的運營,既凸顯了社會學、人類學的專業特色,又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人類學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延邊大學社會學專業的人類學課程建設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該課程建設的進一步發展與創新,今后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課程體系。雖然現有資隊伍職稱結構比較合理,初步形成了教學梯隊,但整體的師資力量偏弱。如,高職稱教師承擔的課程主要集中在選修課,而且因高職稱教師的大多數不是人類學、民族學專業出身,導致課程建設缺乏具有扎實專業功底的學科帶頭人。今后,首先要強化選修課的講授內容與人類學相關理論的有效銜接,讓選修課程的任課教師將自己的科研優勢與人類學課程相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以科研帶動教學。其次,也要提高和加強科班出身年輕教師的科研能力,盡快解決職稱問題,以改善師資隊伍學科結構不合理問題。另外,應增加教師對外交流與考察的機會。同時也應該多鼓勵教師申報教研課題,撰寫教研論文,編寫教材,建設精品課程。
2.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選取最佳的教學方法?,F代化媒體技術的運用,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教學效果的提高,但也給教學帶來了新的問題與困境。如,部分年輕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手段,而忽視像一些重要理論與研究方法等學術性強的知識必須用教師自身的語言來傳授的必要性。也有一些老教師因不擅長運用計算機技術,導致不能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低落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因此,今后的教學中應以課程性質與具體講授內容為依據,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并積極探索和選取各種教學方法,以此來推動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3.堅持田野調查,改革考核方式。延邊大學社會學專業雖然在建立田野調查基地方面做了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師的現場指導與考核評價方面還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因每個班級的學生數量偏多(平均60名左右)而課內調查時數有限(2―6學時),使教師經常糾結于如何合理地分配調查團隊人數和次數的問題。其次,因受經費的限制,如何解決每一次田野調查如何解決交通工具及調查所需費用,也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難題。此外,在考核u價方面,依然以期末卷面成績為主,沒有把田野調查日志、報告等實踐成績充分地納入到評價體系。今后,要有效利用田野實踐基地資源,彌補上述實踐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如,適當增加實踐教學時數;向學校相關部門申請并爭取充分的實踐教學經費;改革考核方式,把田野調查作為學生成績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評價體系里面。只有在堅持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嚴格把關實踐過程,以提升田野調查的質量,才能真正落實人類學課程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杰舜,秦紅增.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課程建設述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2).
[2]周大鳴,吳寧.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與中國人類學的發展[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9(6).
[3]董素云.“人類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16).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of Anthrop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Areas
LI Hua,NI Zhuo
(Yanbian University,Yanji,Jilin 13300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