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1:00: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洪澇災害防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遙感 洪澇災害 地理信息系統
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災害最嚴重、受災歷史最早、成災種類最多的少數國家之一。每年由于自然災害和人為活動誘發的災害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五六百億元計的直接經濟損失[1]。在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中,洪澇災害是威脅我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災害之一。
洪澇災害的發生一般具有突發性特點,要進行洪澇災害的預警預報、救災和安排災后的重建需要對洪澇災害相關信息進行及時、準確、可靠的采集和反饋[2]。而傳統基于人工為主的信息采集手段、過程與水平已經很難滿足防洪抗澇的需要。20世紀60年展起來的遙感技術因其具有觀測范圍大、獲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實時性好、動態性強等優點,在洪澇等自然災害的研究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遙感技術在自然災害防治中的應用在我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20世紀70年代的起步階段,80年代的初步發展階段,90年代上半葉的快速發展階段和90年代以后的實際應用階段[3]。經過三四十年的探索應用和實踐,逐漸形成了貫穿災前、災中和災后全過程的遙感應用領域和方法。本文將對遙感技術在洪澇災害中的作用,特別是在我國的研究現狀進行評述,并對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進行探討。
1 洪澇災害背景數據庫的建設和更新
洪澇災害背景數據的建立是洪澇災害預警預報、損失評估和救災的基礎。背景數據庫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數據,包括地形圖、氣象條件、大氣環境、坡度、土壤、地表物質組成、河流網絡和湖泊的分布及其特性;再是社會經濟方面的數據,包括人口分布,產業布局、經濟發展狀況等。由于遙感圖像是自然環境綜合體的信息模型,通過對遙感數據的人工解譯分析或者計算機自動分類,能夠直接得到的主要是自然方面的數據。
洪澇災害背景數據的建設與更新一般在災前進行,強調的是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因此對于遙感數據的空間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要求高,而對于時間分辨率的要求相對災中的災情監測要低一些。常用的遙感數據包括美國的LANDSAT-TM、法國的SPOT-HRV、中國國土資源衛星數據、美國氣象衛星NOAA-AVHRR和中國的風云氣象衛星,以及目前正在成為遙感熱點的合成孔徑雷達數據和成像光譜儀數據。
NOAA-AVHRR數據的時間分辨率高達6小時,但其空間分辨率較低(星下點為1.1 km),主要應用于大面積的洪澇災害過程監測。而在災前背景數據庫的建設過程中主要應用于氣象條件的研究,包括云量的估算[4]、云性質的分析[5]、太陽輻射量的監測等。洪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有降雨洪水,融水性洪水,工程失事型三種。利用NOAA衛星數據和地形數據的復合提取積雪信息方法,結合監督分類方法在地形復雜地區也取得理想的分類結果,并利用GIS進行了積雪遙感的高效實用的制圖[6],及根據理論技術和數學模型,在引進溫度、消融量、風速和地貌等修正系數后進行積雪量的估算,已經取得滿意的結果[7]。以氣象衛星和多譜勒雷達數據在降雨定量預報和測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已經接近實用化的水平[8]。這些遙感手段可以將傳統的點雨量監測轉變為面雨量監測,充分反映了降雨量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性,彌補了雨量監測站稀少或者沒有的缺陷,為分布式水文模型提供了輸入參數。
LANDSAT-TM數據由于具有30 m的空間分辨率、7個光譜波段和16天的時間分辨率,適合于進行1∶50000~1∶200000比例尺的洪澇災害背景數據采集和更新。其中對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的研究尤為普遍,雖然遙感土地利用研究的目的并不針對建立洪水災害背景數據庫。另外,通過TM數據也可進行河流系統和湖泊分布的解譯、甚至進行湖泊和水庫的庫容測定[8]。我國的TM數據最早起于1986年,在此以前,應用較多的是具有??79 m空間分辨率的多波段MSS數據。
SPOT-HRV數據的空間分辨率高達10 m(多波段為20 m),而且具有立體觀測能力,可以應用于更詳細的地面資料的采集和更新。一般對應專題地圖的比例尺可為1∶25000~1∶50000。通過對其立體像對圖像進行立體重建,能夠得到研究區域的數字地形模型(DTM),在災前的枯水期可用于進行河道、河勢、河中灘島和植被的分布等影響洪水演進的因素進行研究。目前商用遙感數據的空間分辨率越來越高,如美國空間圖像公司(Space Imaging)的IKONOS衛星數據和以色列的EROS數據為1 m、俄羅斯的SPIN-2為2 m、印度的BhasKara-2為2.5 m等等[9]。這些高分辨率的遙感數據為采集更加詳細和準確的洪澇災害背景數據提供了可能。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數據調查蓄滯洪區的土地利用現狀。另一方面,航空遙感由于分辨率高,靈活性高、不受時間限制的優點,也是建設和更新洪澇災害背景數據庫的一個重要途徑。 2 洪澇災害承災體的識別和信息提取
在洪澇災害的發生過程中,災害承災體的信息提取是進行災害損失動態評估和安排救災、減災方案的前提。洪澇災害承災體主要是指淹沒區域內的各種地物及其屬性,例如農田、工礦、居民地、道路以及人口狀況等。承災體的提取以前主要依靠利用專題地圖和現場調查。而專題地圖數據往往不具有較好的現勢性,現場調查的方法費時費工,加之在災中也無法及時進行實地的現場調查。如果洪澇災害背景數據庫中的數據現勢性好、內容齊備的情況下,從災中的遙感數據中得到洪澇災害的淹沒范圍以后,在GIS系統進行多個數據層的空間疊加操作(OVERLAY)即可進行承災體的快速提取。例如在1998年全國洪水肆虐期間,中國科學院利用時間序列的遙感數據快速識別洪水及其動態信息,完成遙感監測圖象、圖形70余幅,災情分析報告和簡報50余份,并快速傳遞到國務院和有關部委,有力地支持了抗洪救災工作[10]。
淹沒范圍一般利用多波段衛星數據進行圖像分類,提取水體信息和水體淹沒信息,除了常見的計算機圖像分類方法(如各種監督分類和非監督分類方法)以外,現已發展了一些簡單易行的新方法,如遙感波段譜間關系方法[11]和水體判別函數法[12]等。
由于在洪澇災害發生期間,得到的遙感影像一般會受到云量的影響,因此單純依靠水體的光譜特征還不能進行有效的水體信息的計算機自動提取。根據NOAA衛星的可見光波段和熱紅外波段,進行自動判別云,利用周期相近的圖像資料相對變化率來反演替代云區的灰度值,可以保證淹沒的范圍連續性和客觀性[4]。
排除云量干擾的另一個途徑是采用雷達數據。雷達圖像由于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點,對于洪澇災害的監測更具有優勢。我國利用機載SAR數據進行洪水監測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在實時傳輸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8]。利用雷達數據提取洪澇災害淹沒范圍也得到了實際應用[13]。
配合淹沒范圍內的數字地形模型,可以得到洪澇災害淹沒區域的3維信息。這種方法在江漢平原的洪澇災害監測中已經得以應用[14],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洪澇災害背景數據庫建設不完善的情況下,直接對遙感數據進行分析是識別和提取洪澇受災體空間分布信息的有效途徑。對遙感數據進行目視解譯來提取洪澇災害承災體時,需要專家經驗和較長的時間,雖然不能進行日常性的災中災害承災體的快速識別,但由于識別的精度較高,過去是、現在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15]。承災體的識別和提取一般采用遙感圖像分類的做法,其中應用最為普遍的是最大似然法。這種方法具體實施時需要各種承災體的訓練樣本和先驗概率且認為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假設。為了克服最大似然法的缺陷,近年來發展了許多新的承災體提取方法,例如人工神經網絡方法[16,17]、證據推理方法[18]等。其中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具有解決線性問題和非線性問題的包容性,不要求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統計假設,是一種非參數方法,已被應用于災中承災體的快速識別和提取[19]。人工神經網絡方法以遙感各波段數據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應提取災害類型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出,類型個數與輸出層的神經元個數一致,選擇樣本訓練網絡結構以后,使用訓練好的網絡來提取承災體的信息。另外,隨著GIS應用的日漸普遍,GIS空間數據庫存儲的數據也將日漸豐富,從數據庫發掘知識并應用于提高遙感專題分類精度的方法也逐漸得以應用[20,21]。
災中災害信息的提取對遙感數據的時間分辨率要求很高,目前廣泛采用具有6小時的NOAA-AVHRR數據[22],例如在1998年吉林省西部的洪水監測中,通過使用NOAA-AVHRR數據進行了洪水動態的監測,并完成了以農田損失為主的災情評估[23]。此外靈活性高的航空遙感數據也經常應用于受災體的調查中。這樣即可在數小時之內得到洪澇災害的災情狀況,實現對洪澇災害的快速監測。
3 洪澇災害相關模型計算
災害現象主要是相對于人類來說的,因此災害的危險程度評價不僅取決于自然災害本身的嚴重程度,而且還取決于受災區域內人類活動的程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利用遙感和GIS進行災害損失評估中,一方面需要準確了解災害本身的信息和災害承受體的信息,另一方面掌握災害發生前的背景數據作為對比。當然數據的精度越高,得到的災害評估結果也就越詳細和可靠。洪澇災害具有時效短的特點,因此需要在精度和速度兩個方面進行權衡利弊。遙感數據、往往是具有較高時間分辨率的遙感數據作為一個快速提取災害信息和承災體信息的數據源,結合洪澇災害的背景數據庫,利用洪澇災害本身的專業模型[24],例如洪澇災害預報模型、洪水演進模型、危險度評價模型、洪水淹沒范圍計算模型、洪澇災害淹沒損失評價模型等等。在GIS系統中進行實時的計算,以期快速得到各種評價結果,為安排災中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遙感數據在于獲取信息的速度快,是這些模型計算的主要驅動數據之一;而GIS為模型計算中其它數據的快速獲取提供了保證,GIS強大的空間分析方法也大大縮短了以往手工信息處理的時間,GIS豐富的數據表達能力有助于以直觀形象的形式表達數據和預測結果。遙感和GIS一體化的洪澇災害災情快速評估系統在我國幾次特大洪水災害中得到了應用,2天內提供災情的初步分析報告,大大提高了對洪澇災害應急反應的技術能力[2]。例如在1998年全國特大洪澇災害監測中,建立在遙感、GIS和分析模型基礎之上的洪水速報系統,能夠快速地進行洪水地動態監測、農作物損失地評估、防洪工程的有效性分析、長江洪水蓄洪分洪的必要性分析、防洪減災的決策建議以及災后的重建規劃等等[10]。
需要指出的是,應用模型是關鍵,要提高遙感洪澇災害模型計算中的精度和可靠性,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探索洪澇災害中的各種應用模型。另外,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還需要建立遙感洪澇災害模型計算的技術規范,繼承已有研究成果,促進不同評價單位之間的協同工作。
4 洪澇災害救災減災應急系統
要了解洪澇災害發生發展過程、進行災害損失和災害的預測,并為進一步的救災和減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必須將遙感技術和GIS結合起來,將遙感作為快速獲取災害背景數據、孕災環境數據、致災因子和災害承受體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實現效率和效益并重的目的,將信息接收、傳輸、處理和分析全過程壓縮到動態中,實現對洪澇災害實時、準確的監測[2,23,25]。我國對于這方面的建設比較重視,目前已經建成了洪澇災情遙感速報系統[10]并在1998年的洪水中發揮了顯著作用。針對黃河流域洪澇災害的衛星遙感災害監測與評估系統也于2000年進入試運行的階段[26]?;贕IS和遙感的災害應急反應系統雖然各個地方的軟硬件環境有所不同,數據結構設計也會有所差別,但系統的邏輯結構一般都可以用圖1簡要表達[27]。GIS的空間分析工具可以幫助制定出優化的減災和救災方案,例如是否啟用分洪區、分洪區的選擇、災民疏散的最佳路徑、災后重建的功能分區等等。
5 結論和討論
遙感技術在洪澇災害的災前預警預報、災中的災情監測和損失評估和安排救災、災后減災與重建中都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遙感尤其和GIS結合后將有助于解決洪澇災害減災的兩個核心問題,即快速而準確地預報致災事件,對災害事件造成災害的地點、范圍和強度的快速評估。預報的改進取決于對災害事件及其機制的更加確切的了解,而災害的監測評價基于地球觀測系統的完善,必須使信息的獲取既迅速又準確。只有在上面兩個方面進行不斷地探索并取得有效的成果,才能更好地為防災、救災和減災提供決策支持。目前,以遙感、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組合的3S對地觀測系統發展迅速,正在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多平臺、多高度、多角度、多時相的立體綜合系統[2],而對于洪澇災害本身的成災機理、預測預警模型的研究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3S技術應用的潛力。 參考文獻:
[1] 施雅風. 地學部“中國自然災害災情分析和減災研討會”開幕詞[A]. 見: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 編. 中國自然災害災情分析和減災研討會[C]. 武漢: 湖北科學出版社, 1992. 3-4.
[2] 徐冠華, 田國良, 王超 等. 遙感信息科學的進展和展望[J]. 地理學報, 1996, 51(5): 397-406.
[3] 黃鐵青, 張琦娟. 自然災害遙感監測與評估的研究與應用[J]. 遙感技術與應用, 1998, 13(3): 66-70.
[4] 周紅妹, 楊星衛, 陸賢. NOAA氣象衛星云檢測方法研究[J]. 遙感學報, 1995, 10(2): 137-142.
[5] 劉健, 許建民, 方宗義. 利用NOAA衛星AVHRR資料分析云的性質[J]. 應用氣象學報, 1998, 9(4): 449-455.
[6] 馬虹, 姜小光. 利用NOAA-AVHRR數據進行積雪監測與制圖的方法研究[J]. 干旱區地理, 1998, 21(3): 73-80.
[7] 王世杰. 利用NOAA/AVHRR影像資料估算積雪量的方法探討[J]. 冰川凍土, 1998, 20(1): 68-73.
[8] 李紀人. 遙感與水問題[J]. 國土資源遙感, 1999, 41: 1-7.
[9] 李志中, 王永江, 徐少瑜. 微小衛星對地觀測及其應用前景[J]. 國土資源遙感, 2000, 46: 1-4.
[10] 魏成階, 王世新, 閻守邕 等. 1998年全國洪澇災害遙感監測評估的主要成果——基于網格的洪澇災害遙感速報系統的應用[J]. 自然災害學報, 2000, 9(2): 16-25.
[11] 周成虎, 杜云艷, 駱劍承. 基于知識的AVHRR影象的水體自動識別方法與模型研究: 遙感在中國[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1996. 221-232.
[12] 裴志遠, 楊邦杰. 應用NOAA圖像進行大范圍的洪澇災害遙感監測的研究[J]. 農業工程學報, 1999, 15(4): 203-206.
[13] 黃韋艮, 傅斌, 周長寶 等. 星載SAR水下地形和水深遙感的最佳雷達系統參數模擬[J]. 遙感學報, 1999, 4(3): 172-177.
[14] 鄒尚輝. 江漢平原洪澇災害遙感監測方法[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1996,30(1): 96-100.
[15] Cihlar J et al. Classification by progressive generalization: A new authomated methodology for remote sensing multichannel data[J]. ??Int.J.Remote Sensing,1998, 19(14): 2685-2704.
[16] 王野橋. 遙感與多源地理數據分類中人工神經網絡模型[J]. 地理科學, 1997, 17(2): 105-112.
[17] Bernard A C, Wilkinson G G,Kanellopoulos I.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Neural Network Soft Classification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ry[J]. INT.J.RS, 1997, 18 (8): 1851-1856.
[18] Winlinson G G, Megier J. Evidential Reasoning in Pixel Image Classification Hierarchy——A Potential Method for Integrating Image Classifiers and Expert System Rules Based on Geographical Context[J]. ??INT J RS??, 1990, 11(10): 1963-1968.
[19] 楊存建, 魏一鳴, 陳德清 等. 基于遙感的洪水災害承災體神經網絡的提取方法探討[J]. 災害學, 1998, 13(4): 1-6.
[20] Li Tianhong, Ma Ainai. A Case Study on Rule-based Multiple Source Data Classification Supported by G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14(2): 161-167.
[21] 徐冠華 主編. 三北防護林地區再生資源遙感的理論及其技術應用[C].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4. 64-68.
[22] Barton I J et al. Monitoring floods with AVHRR[J].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1989, 30(1): 89-94.
[23] 劉志明, 晏明, 逢格江. 1998年吉林省西部洪水遙感監測與災情評估[J]. 自然災害學報, 2001, 10(3): 98-102.
[24] 劉若梅, 蔣景瞳. 地理信息系統在自然災害研究中應用[A]. 見: 何建邦, 田國良, 王勁峰 主編. 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測與評估研究進展[C].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28-34.
[25] 魏文秋, 張繼群. 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在災害研究中的應用[J]. 災害學, 1995, 10(20): 1-5.
關鍵詞:水利工程規劃;防洪治澇;設計
雨水天氣,低洼地區會產生漬水,甚至被淹沒,從而出現洪澇。洪澇災害嚴重影響了農業等領域的發展。洪澇災害也會影響水利工程建設,造成工程結構的破壞,影響其正常使用。因而在水利工程規劃中,工作人員應重視洪澇災害的控制問題,加強防洪治澇設計,明確規劃目標,進行合理規劃,提高水利工程的質量,確保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1水利工程規劃中防洪治澇設計的原則
(1)從整體性出發。水利工程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項目,在進行規劃設計時,要基于整體角度考慮,將綜合利益置于首位。在防洪治澇設計中,工作人員應注重上下游和兩岸的災害抵御,在整體上考慮防洪治澇問題。規劃人員要優先明確防洪治澇的整體任務,即對洪水的抵御和疏導[1]。以此為出發點,明確工程設計的重點。同時,工程建設要注重輕重緩急,特別關注重點要素,包括名勝古跡、交通樞紐、農田等,進行規劃設計時,要注重對這些要素的保護,進行優先考慮。(2)結合相應的防洪措施。防洪治澇的工程項目規模較大,需要占據較大面積的土地,耗費較高的成本。工程建設中,存在一些非工程處理措施,能夠以較少的人力與物力投資降低洪澇損失。這種措施是水利工程防洪治澇設計的要點之一[2]。例如,國家規范水利工程人員技術操作的相關法律法規、現代化防汛指揮系統等,都是此類措施之一。規劃人員要將這些非工程處理措施應用到防洪治澇設計中,全面提高規劃效率。(3)有效利用水資源。洪澇災害帶來的損失較大,但是洪澇過程中的水資源也可以被有效利用,對損失進行彌補。我國國土面積大,地形地勢復雜且差異性較大,導致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洪澇地區的水資源可以被引至水資源缺乏地區,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3]。因而,防洪治澇設計要與水資源分配結合起來,在易出現洪澇的地區強化洪水疏導工程建設,在水資源匱乏地區興建水庫,實現儲水。在防洪治澇設計中融入水資源配置思路,可以因地制宜地選擇治理辦法,降低成本,提高防洪治澇設計的有效性。
2水利工程規劃中防洪治澇設計的對策
(1)細化調研。對于洪澇的高發地點,規劃人員要進行細致的調研工作。首先要通過網絡、書籍、走訪等形式了解現場的基本信息,包括地形、地勢、水文、氣象等特點,根據資料分析可能引發洪澇災害的原因[4]。其次,要根據歷史信息掌握該地點出現洪澇災害的情況,并分析原因,了解當時的解決方法,結合環境及現實條件的變化,研究制定新的防洪治澇方案。另外,除了施工地實際情況的調研,還應走訪當地居民,了解居民實際需求,使得水利工程迎合民眾需要,降低人為因素干擾。(2)制定標準。調研后,工作人員要對防洪治澇設計方案進行意見征集,制定標準。明確設計標準有利于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的可行性,使之更符合當地的實際發展狀況。針對該區域的地理和經濟條件,工作人員要進行保護區的劃分,明確保護區洪澇災害的影響程度和發生幾率,進而開展綜合分析,詳細制定防洪治澇設計標準,使得防治標準更加符合建設區域的實際,優化防洪治澇效果。(3)構建防治體系。調研和防治標準完成后,規劃人員要建設防洪治澇的綜合治理系統,使設計成為體系。防洪治澇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規劃人員系統地把握。防治體系的建設同樣需要以自然條件為主要依據。在此基礎上,還要對設計、建設等各部門的需求進行全面把握,分析防治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程度,從而建設起完善的防洪治澇體系。在決定最終方案之前,要進行工程質量評估,必要時可適當犧牲局部利益,以保障工程整體質量,確保防治效果最優。(4)進行效益評估。水利工程建設的本質屬性是環境工程,其作用指向抵御洪災,保證生存環境質量。水利工程在防洪治澇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包括移民安置、垃圾處理等,對環境和居民的影響較大。因而,防洪治澇設計中要進行適時地環境評估,降低工程建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5]。另外,規劃人員應對年均效益進行估算,以便反應防洪治澇的效果。這就要求工作人員結合歷史數據,對典型洪水相關的數據進行分析和統計,判斷經濟發展與洪災損失之間關系,將計算結果納入防洪治澇效益的體系中。(5)編寫報告。防洪治澇設計最終要以報告形式呈現。規劃人員要在報告中闡釋工程建設及投資、流域自然情況、歷史洪災分析、移民安置、水文資料分析、防洪工程建設情況、社會經濟情況、非工程措施等內容。規劃人員要確保報告的完整性,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編寫。同時,編制設計報告的基本要求就是真實性,規劃人員要確保數據信息真實有效,對相關問題進行客觀分析,提高報告的專業性與科學性。報告編制完成后需接受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審核,并進行質量檢測,判斷設計報告的可行性,審核通過方可投入使用,作為水利工程建設的指導文件,以防洪治澇設計提升水利工程的功能性。
關鍵詞:巖溶洪澇災害防治成因分析流域
所謂巖溶洪澇災害,是指由于巖溶問題的存在所引發的洪澇災害,在碳酸鹽巖地區,除呈線狀分布的地表河谷外,其他負地形形態多為呈長槽狀分布的盲谷、槽谷及呈不規則近圓形分布的洼地。這些負地形,形成各自獨立匯集周圍地表水的水文單元,匯集而來的水流從發育其內的落水洞中灌注地下,經地下巖溶管道排泄于臨近的河谷中,每到汛期,連續大雨、暴雨后,各路洪水一涌而來(包括地下水點排泄的洪水),此時由于承擔消排水任務的落水洞因過水斷面有限,不能及時消排洪水,造成盲谷、洼地內匯水成湖,形成洪澇災害。
由于這些地方是山區居民和農田集中分布地段,而恰恰又是洪澇災害易發地,可見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不可低估,麻沙河、大田河流域為巖溶石山地區,水土流失、土壤瘠薄、巖溶強烈發育,從而造成脆弱的生態環境,加之長期以來人類一些不合理的工程經濟活動,導致巖溶洼地洪澇災害問題頻繁發生。
一、流域概況
麻沙河流域(流域代碼H010220)、大田河流域(流域代碼H010240)同屬珠江水系北盤江右岸相鄰的一級支流,大至以興仁-三家寨-拉龍箐一線為其分水嶺。行政單元包括黔西南州的晴隆縣、興仁縣、安龍縣、貞豐縣西南部及冊亨縣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050952″~1060005″;北緯250044″~254958″,總面積3841.74 km2。其中麻沙河發源于興仁縣潘家莊鎮西側,干流全長95 km,流域面積1528.11 km2;大田河發源于興仁縣城西南,干流全長142 km,流域面積2313.63 km2。其中,流域內碳酸鹽巖總面積為2585.93 km2。
二、巖溶洪澇現狀
調查表明,麻沙河、大田河流域內(以下簡稱區內)成規模的巖溶洪澇災害點32處,受淹面積約10089.05畝。按洪澇發生的地貌部位,可分為峰叢洼地型、溶丘谷地型等。其中,峰叢洼地型巖溶洪澇有30處,占93.75%;按受淹耕地面積的大小,可分為大型(500畝)、中型(100~500畝)和小型(100畝),各類型洪澇點分布見表1所示。
區內洪澇災害發生的時間在每年雨季,發生頻率一般為每年1~5次,淹沒時間1~50天,最長240天,淹沒水深0.5~20.0 m。
三、洪澇災害的危害
型巖溶石山區整體土層瘠薄,巖溶盲谷、槽谷、洼地底部為水土和有機物質運移和堆積地段,土層相對較厚,土壤相對肥沃,成為山區農作物主要墾殖區和山區民眾集中居住地,也是當地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要地段,一旦發生洪澇災害,危害嚴重,不僅淹沒農田,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還會毀壞各類工程建筑設施,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洪澇災害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的重要因素。
四、巖溶洪澇形成的成因分析
巖溶洪澇的成因分析主要從控制條件和影響因素兩方面考慮。
(1)控制條件
區內巖溶洪澇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有巖性組合、地形地貌、巖溶發育程度等幾個方面。
① 可溶巖分布區是巖溶洪澇易發區。
② 巖溶洪澇災害以地貌組合類型為峰叢洼地區的發生頻率較高,規模較?。欢鍏补鹊丶熬徢鹜荩ü龋┑氐鹊孛差愋徒M合區的發生幾率相對較低,但規模大。
③ 巖溶發育程度對巖溶洪澇的控制則為洼地底部一般下伏有地下河管道,由落水洞與暗河管道相連。由于洼地地表排水條件差,地下河水力坡度小,雨期地下水水位上漲或排泄通道自身排泄能力差而造成排泄不暢,使降水在洼地內積聚。
(2)影響因素
① 降水量集中、降水強度大是形成巖溶洪澇的主要因素。工作區內巖溶洪澇的形成時間與豐水期時間基本一致,并且其受淹程度和降水時間、降水量及降水強度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② 巖溶洼(谷)地區域的水文地質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洪澇災害的產生。地下水水位淺埋地段,雨季地下水位迅速抬升,洼地內的巖溶管道、裂隙及落水洞等排水通道不能正常排洪導致洼地淹沒;而在地下水深埋的地段,巖溶管道內地下水的徑流較為通暢,因而不易形成洪澇淹沒。
③ 封閉、半封閉地形是巖溶洪澇形成的重要因素。巖溶洼(谷)地均呈封閉、半封閉型,若地表無較通暢的排洪通道,汛期降水形成地表坡面流后迅速匯集于洼(谷)內而形成洪澇。
五、典型巖溶洪澇分析及防治建議
(1)貴州省安龍縣新安鎮海莊村小海子(HL1988)
小海子巖溶洪澇洼地位于安龍縣新安鎮海莊村,距安龍縣3.5 km,地理坐標:東經1052757.8~ 1052829.5,北緯250838.7~ 250913.7。地貌組合類型為峰叢洼地,為封閉形(圖7-5),洼地近似呈長條形展布,展布方向約50°,長軸長約1.1 km,短軸長約150~400 m,洼地最低處高程1392 m,集雨面積約4 km2。
出露地層巖性為三疊系中統關嶺組(T2g)灰色薄至中厚層灰巖夾泥質條帶,上覆第四系(Q)厚度0.1~3.0 m,為淺黃色粉砂、粉質粘土。巖層產狀325∠6。
洼地集水主要靠北側的K1740落水洞轉入地下。由于第四系粘土、農作物秸稈及生活垃圾致使其西南側落水洞堵塞,使得洼地內排水不暢形成洪澇,淹沒時間一般為3~10天,其中水文年豐水期淹沒時間為3~15天,水深1~3 m,使農作物大大減產。淹沒總面積約471畝,不能正常耕地面積約400畝,按種植水稻減產100 kg/畝、4元/kg算,總計農業綜合經濟損失為16萬元/年。直接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建議如圖1所示,向北修建長約600.0 m,斷面寬3.0 m,深1.5 m的排洪溝渠疏導洪水。
(2)貴州省安龍縣普坪鎮龍洞村庭筆(HL2048)、安龍縣錢相鄉納汪村納汪(HL2221、HL2225)、安龍縣新安鎮小坡腳村(HL1943)、新安鎮阿厝村洼地巖溶洪澇(HL1949)
上述洪澇洼地距安龍縣城約8~15 km。地理坐標:東經1052352.9~1052506.9,北緯250841.1~251058.2。地貌組合類型為峰叢洼地,半封閉型,近SN向發育(圖2)。洼地均為不規則形狀,長約500~1200 m,寬約300~1000 m,地勢南高北低,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洼地最低處高程1250 m,集雨面積約35.5 km2。
出露地層巖性為三疊系下統永寧鎮組(T1yn)灰巖,上覆第四系(Q)厚度0.1~3.0 m,為黃黑色粘土。巖層產狀65∠7。該地層巖溶管道特別發育,管道一般長度為1~2 km。強降雨后,地表水通過地表溪溝、坡面流等集中于各個洼地中,經過洼地中發育的串珠狀落水洞及地下河出口、入口等由南向北方向排入卡子河中。淹沒總面積為1931畝,其中耕地面積約為1100畝,按種植水稻減產300 kg/畝、4元/kg算,總計經濟損失為132萬元/年。
建議修建排洪渠,清理疏通該管道上的落水洞,使其排洪能力得到提高。
(3)貴州省安龍縣戈塘鎮魯溝村大海子巖溶洪澇(HL1149)
該巖溶洪澇谷地位于貴州省安龍縣戈塘鎮魯溝村大海子,距新戈塘鎮約1.5 km,地理坐標:東經1052214.9 ~1052245.4,北緯251642.4 ~251724.6。地貌組合類型為丘峰洼地,該洪澇谷地平面形態呈不規則形,南北長軸約1300 m,東西寬10~500 m,洼地四周地形起伏較小,相對高差10~100 m,坡度5~30°,洼地為封閉形(圖3)。谷內發育多個泉點,流量為0.1~2 L/s不等。北側有一個落水洞,調查時該落水洞已被洪水淹沒,無法看到洞口及流量,據訪,該落水洞已被碎石粘土填埋、堵塞。洼地內最低處高程為1216 m。
出露地層巖性為三疊系中統關嶺組(T2g)灰巖,上覆第四系(Q)厚度0.3~2.0 m,為黃色粘土。巖層產狀65∠20。
地表水由四周向洼地徑流,匯聚于洼地底內的地表水全部排入K999號落水洞中。雨季來臨時,由于匯水面積較大,約18 km2,位于洼地北側的K999號落水洞被大量粘土及腐爛的樹枝葉堵住,減弱其排洪能力;當洪澇發生后糧食一般會減產80%以上甚至絕收,按一畝地產糧600 kg,4元/kg算,估算經濟經濟損失約96~120萬元/年。
由于該洪澇洼地規模較大,治理難度亦較大,經初步調查該區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條件,提出以下兩個治理方案。
方案一:可實施修建排洪水渠以及疏通落水洞等工程活動來緩減洪澇給當地農民帶來的經濟損失。擬建排洪溝渠貫穿整個洪澇洼地,長約2000.0 m,斷面寬3.7 m,深1.8 m,并疏通該K999落水洞。匯聚的地表水主要通過擬建排洪溝排入西面卡子河中。
方案二:由于該洼地封閉性好,底部巖石泥灰巖、泥巖透水性差,巖層產狀平緩,該區域正好位于馬路河和卡子河分水嶺地帶,洼地北部2 km范圍內農田缺水灌溉,可考慮直接把該洪澇洼地改建成水庫,供周邊居民水產養殖創收以彌補農田淹沒的部分損失,還可解決周邊干旱季節千余畝農田灌溉及居民生活用水。
關鍵詞:駐馬店市;中小河流;防洪研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ZhuMaDianShi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flood control are discussed, and some perfect investment mechanism, increase investment; Strengthen the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management system; To speed up the hydrological stations nets construction, make up for the hydrological station network is insufficient; Increase the rescue drill flood fighting strength flood control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ZhuMaDianShi;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Flood control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TV8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駐馬店市位于河南省南部,西起伏牛山、桐柏山余脈,東至安徽省臨泉、阜南縣,北臨漯河市和周口市,南臨淮河,地勢西高東低,從山區向丘陵和平原區過渡。全市總面積15099Km2,跨長江和淮河兩大流域,其中淮河流域面積13450 Km2,占全市總面積89%,其余屬長江流域1649Km2。市境內主要閭河、北汝河、慎水河、黃溪河、文殊河、三里河等20多條中小河流。駐馬店市處于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在氣候上具有過渡特征,區域內的洪水產生成因多屬雨源型。洪水和降水時空分布基本一致,大都集中在6~9月份,駐馬店市是易洪、易澇、易旱,大水大災,中水中災,小水旱災,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發的地區。近年來,由于極端災害性天氣突發頻發,駐馬店市一些中小河流曾出現幾次較大洪澇災害,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充分暴露出了防洪標準偏低,以及防洪基礎、水文監測和預警薄弱等主要問題。所以,重視和加強中小河流防洪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 主要問題
(一) 治理投入不足,防洪基礎設施薄弱,防洪能力降低
中小河流治理屬地方項目,主要由地方負責籌集治理所需資金。由于駐馬店市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緊張,收取的水利基金有限,長期以來,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資機制和渠道,建設資金和運行管理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治理不夠,全市中小河流沿河兩岸多無堤防,附近的大部分農田或村莊的地面高程低于或接近河岸處的高程,防洪標準一般都在3~5年一遇,達不到規定要求,而且,在經過多年的超負荷運行后,僅在上世紀50~80年代治理過,后期從沒進行過系統、全面的疏浚治理。分布在中小河流上的涵閘、橋梁、水庫等多數防洪基礎設施大部分已老化,年久失修,損毀嚴重,普遍存在河床淤積、阻水嚴重以及排澇能力差等問題。由于防洪基礎設施薄弱,抗洪能力的降低,只要稍遇暴雨,就會造成洪水下泄困難,倒灌入農田和村莊,積澇成災。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災區的財產損失也明顯加大,制約了駐馬店市——糧、油、棉生產基地的經濟發展。
(二) 水文站網密度嚴重不足
目前,駐馬店市僅在中小河流上設有三處水文站,1處水位站,水文站網密度嚴重不足,存在大量水文信息監測空白區,水文監測資料少,信息不全,導致缺乏成熟的洪水水文預報和水文氣象耦合預報方案,主要依賴于氣象暴雨預報,不適用于駐馬店市降水產流及匯流情況的復雜性,不能滿足防洪除澇的需求,此已成為駐馬店市洪水災害防治中的薄弱環節。
(三) 人類活動影響加大了洪澇災害風險
由于中小河流監管制度不夠完善,使得較多中小河流受到人為侵占,近年來有日益加重趨勢,導致河道亂采亂挖,圍河圍湖造田,危及河岸安全,縮小行洪面積,降低行洪排澇能力;在河道行洪區域種植高稈農作物,影響行洪;沿河區域修建道路、樓房等大量棄土以及流域內下墊面植被破壞,導致流域匯流輸沙量較大,形成河床淤積;農民在河道內修建的臨時房屋,一般建筑標準都較低,易被洪水沖毀,進一步加大了洪澇災害風險。
(四) 防洪減災實踐經驗不足
中小河流防汛經常出現年年防汛不見汛,防汛意識淡薄,存在麻痹思想和僥幸心里,此容易造成缺乏必要防御洪澇災害的技術和實踐經驗。一旦遭遇暴雨和洪水,一些干部往往束手無策,缺少應對措施和能力,導致大面積受災,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二、 對策和建議
(一) 完善投資機制,加大投入
隨著國家對水利投入力度的加大,政策傾斜,駐馬店市應借此契機,力爭多渠道、多層次爭取資金,并形成長效機制,對全市中小河流進行系統治理: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改造或新建水文站網、涵閘和橋梁,除險加固病險中小型水庫等防洪基礎設施,使之達到規定的防洪標準,切實提高抗洪防洪能力。
(二) 強化中小河流管理制度
健全駐馬店市中小河流分級管理體制,可采取“誰投入、誰受益”+“統一防洪調度”的模式。結合各中小河流的實際情況,將責任的主體分解到各河段,強化責任意識,并建立合理的考評與獎懲制度;盡快出臺駐馬店市支持水文行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建立駐馬店市財政專項水文投入制度;健全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宣傳制度;建立中小河流基本情況、工情、水情月報或季報制度;建立中小河流巡查和抽查制度;健全中小河流水政執法制度;健全中小河流暴雨和洪水研究制度等。
(三) 加快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站網建設,彌補站網密度不足
針對駐馬店市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站網密度嚴重不足等實際情況,駐馬店市委和市政府應高度重視并大力支持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站網建設,匹配資金改造升級現有的王勿橋、立新等站的測報設施及設備。為彌補水文監測站網密度嚴重不足,根據專家研究分析并經科學測算,急需新建中小河流水文站16處,分別位于奎旺河、慎水河、黃溪河、文殊河、三里河等中小河流上,水位站11處、多要素站15處、雨量站277處。駐馬店市委和市政府也應大力督導地方縣委和政府積極配合市水文系統盡快落實新建水文站的征地、建設等有關事宜,加快水文監測站網建設步伐,便于水文部門盡快為防汛指揮部門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提供服務,提前作出防御安排,提高抵御洪澇災害實效性和準確性,更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時,利用收集到的水文資料,也便于深入研究其暴雨和洪水特性及規律,完善中小河流洪澇災害預報預警方案。
(四) 加大抗洪搶險演練力度
可以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媒介,加大抵御中小河流洪澇災害的宣傳,增強干部和群眾自覺防災意識。扎實有效地組織人員進行抗洪搶險演練,讓廣大群眾掌握有關知識,增強干部和群眾防御洪水的自救互救能力。
1.干旱。干旱是指由于水分的收支及供求失衡而造成的水分短缺。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極為顯著。我國的干旱情況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季節性與區域性。我國的干旱平均兩三年就會發生一次,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特大旱災發生次數至少十余次。我國的干旱橫跨四季,春季集中在華北、東北、云南、四川等地,夏季在東北、華北、西北、黃淮地區,秋季在東北西南、黃淮、長江中下游、黃淮、華南等地,冬季則主要集中在南方。
2.洪澇。洪澇災害的形成與降水量、土壤結構、地理位置、植被、季節等密切相關。自古以來,洪澇災害都是一種較為嚴重的氣象災害,我國江河眾多,每年汛期都會有一定的洪澇災害發生。尤其是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耕地密集,洪災頻發必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主要特點分為:一是普遍性。我國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都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侵蝕。二是高損失性。根據1991年到2007年的中國歷年洪澇災害損失官方數據,其中損失中重度以上的年份個數有八個,損失金額都在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三是突發性。以我國東部地區為例,洪澇災害時有發生,然而防洪能力較弱,經常是洪澇災害突襲來臨,造成損失較大,突發性較強。
3.臺風。臺風源自于熱帶海洋上產生的低氣壓,當近地最大風速超過17.2km/s時就稱之為“臺風”。我國在氣候上受到了北太平洋西部熱帶氣旋的影響,主要在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受災嚴重,臺風也被人們稱為全球上最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臺風具有影響范圍廣、季節性強、受災程度大、出現頻率高、以及災區較為集中等特點。臺風一般發生在5月到11月之間,由于受到西北太平洋與熱帶季風的影響,我國沿海地區成為臺風的高發區,間接影響達到32個省市。
4.冰雹。在農業氣象災害范疇內,冰雹是一種區域性較強的氣象災害,它對農作物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果實、枝葉以及桿莖上,屬于機械性損傷。冰雹災害產生于強對流天氣中發生,與地理位置、外部環境以及氣象條件所形成較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它在山區、平原、內陸、沿海均由分布,可以說一種比較常見的氣象災害。近年來,在不經常發生冰雹災害的湖南、江西等省也遭受了冰雹的襲擊。我國的北方山區地帶是冰雹災害的高發區,導致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的危害。
5.冷凍。冷凍災害主要指由于溫度較低而引起的霜凍、寒凍等氣象災害,根據冷凍災害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凍害與低溫冷害。凍害產生于冬季期間,一般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凍害分為霜凍害和寒潮凍害兩種,在此種條件下。農作物較易產生凍害,嚴重時農作物則會死亡。低溫冷害則指的是由于溫度偏低而使農作物的生長過程發生障礙的情況,導致農作物的減產的氣象災害。
6.其它氣象災害。除了上述五種氣象災害以外,還有低溫連陰雨、雪災等也對我國的農業生產,乃至農業經濟都受到一定影響。根據報道,2007年,我國華北、西北、東北等地區遭受了連續十幾天的低溫陰雨天氣,導致了很多農作物產生霉變,有的已長出的農作物也產生的爛果現象,致使農民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2008年,我國湖南、廣西等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雪災侵害,直接影響到冬季農作物的生長,農作物減產,農業經濟穩定性失衡。
二、我國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氣象災害的產生,它對農業的不良影響,首先體現在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我國疆土遼闊,包括多種氣象災害,干旱、洪澇、臺風、冰雹、冷凍等等,不同種氣象災害都對農作物的生長有著不同程度的損害。以洪澇災害為例,每年七八月份是洪澇災害的高發期,此時也是長江流域玉米的生長盛期,此時,如果發生洪澇災害,容易造成大片玉米的絕收。
2.對農作物種植時間的影響。如果時值農作物的生長旺盛期,卻發生了氣象災害會導致推遲農作物的種植,如果繼續提前播種,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該農作物的整體產量與質量。以山東省冬小麥的種植為例,到了小麥的生長發育期卻恰逢冷凍氣象災害,為了能夠使冬小麥的生長發育進程與諸多外界因素相適應,勢必要延遲播種時間。如果提前播種,就會出現小麥在入冬前長勢過旺,造成小麥過冬時遭受冷凍災害侵蝕,從而引起冬小麥的產量下降。
3.對設施農業發展的影響。所謂設施農業是指人們為了抵御氣象災害或者是不良氣候條件而進行的工程農業,如保溫、加光、人工建筑等,主要以花卉果蔬、田間作物以及水產畜牧營造一個小型的氣候環境。氣象災害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設施農業的發展與進步。然而,氣象災害也會對設施農業造成破壞,如暴雨、冰雹、冷凍等,都會造成相關設施的毀壞。
三、我國氣象災害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1.農業經濟損失呈上升趨勢。我國的農業經濟因氣象災害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呈現顯著的上升走勢,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至今,氣象災害對我國農業經濟產生的直接經濟損失分為十五個階段,其中,1988年到1991年的農田受災面積達到了全國農田面積的一半以上,平均每年的經濟損失達到750億元以上,而受災面積則達到47952萬平方公頃。根據2007年的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受災面積達到500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占我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1%到3%。2008年,同樣尤其氣象災害導致我國農業經濟損失超過4100億元,占GDP總值的4.5%。
2.農業經濟影響頻率加快。根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從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其發生氣象災害的頻率分別為12.5%、42.9%、60%、70%、100%,從中不難看出,我國氣象災害對農業經濟的影響頻率不斷加快,危害隨之增加。平均每年國民生長總值的4%都被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所抵消,損失嚴重。
3.農業經濟市場穩定性的影響。氣象災害的發生,不僅對農業經濟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還對其市場的穩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一旦氣象災害產生,將會極大地降低農業產量,而產量的降低將會直接影響到當季農作物的市場價格,由于受到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農產品市場價格將會增漲,氣象災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短期通脹壓力,不利于我國市場的穩定。
四、我國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
1.構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體系。各地政府應加強對氣象災害的重視程度,將其納入到農業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范疇內,由政府牽頭對氣象防災減災進行通盤部署,其構建完善的防御工作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構建氣象災害應急響應工作系統,以統一領導、聯合進行的方式,有規律組織氣象災害的防御指揮、預報警報、防御實施;構建氣象災害防御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從而保障各項工程的進度和質量;開展大型農業設施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系統,減低災害的破壞率。
2.掌握氣象規律,調整農業布局。氣象災害的產生與當前的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這要求相關政府與防災減災工作人員了解環境變化、掌握氣象規律,提高農業對氣象變化的防御性,進而調整農業布局,以達到農業發展與氣象資源充分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狀態,進而實現農業高產、高質,農業經濟高效的目的。
3.樹立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首先,建立農村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系統,將減災教育納入各類農村教育體系中,通過該宣傳教育,通過宣傳教育,使氣象災害易發區人群了解災害的起因及防御措施。其次,提高從事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相關工作人員專業素質和技能,充分發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的建設效益,從而減少農業生產損失,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4.逐步建立農業災害保險與補貼機制。研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災害天氣農業保險模式,建立由政府牽頭,商業保險公司參與,補貼與政策扶持相結合的農業保險新模式,有效化解農業災害風險,穩定農業生產。
5.增強生態意識,農業生產與氣象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氣象災害的發生與環境有密切關系,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加以對水資源污染控制與保護,人居環境改善與防災減災進行統籌考慮,比如對山、水、林等合理開局,統籌考慮村鎮小氣候形成,避免發生氣象災害。
五、總結
今年入汛特別是6月下旬以來,我省多次出現全省性大范圍的強降水天氣過程,局部地區暴雨、大暴雨突出。受強降雨影響,滇東北、滇中、滇西南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昭通市鎮雄縣、威信縣發生了50年來最大的強降水,造成嚴重的洪澇、滑坡泥石流災害。昆明市發生了自1986年以來最大的強降水,內澇嚴重,一度造成航班延誤、交通癱瘓、人員被洪水圍困,大量良田受淹、農田水利設施嚴重受損。據統計,全省16個州市134個縣次、295.1萬人受災,9個城市受淹,因災死亡40人、失蹤5人、緊急轉移安置20200多人,房屋倒塌5500多間、受損42200多間,死亡大牲畜1160頭,農作物受災13.2千公頃、絕收1.83千公頃,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96億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7.02億元。伴隨著洪澇災害的偏重發生,農作物受災較重,加上稻飛虱等病蟲害爆發早、來勢猛、危害重,以及農資價格上揚等不利因素,給糧食生產造成較大影響。為積極應對當前防汛工作的嚴峻形勢,抓好防汛抗洪和以水稻、玉米、烤煙、馬鈴薯為重點的大春糧經作物中耕管理及晚秋作物生產,確保今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省人民政府要求各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積極行動起來,認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實抓好當前防汛抗洪工作
(一)進一步強化防汛責任制。當前是防汛抗洪工作的關鍵時期,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立足于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切實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主的各項防汛制度,按照應急預案要求,對防汛隊伍組織、工程檢測巡查、應急物資準備、搶險救災等都要明確任務、落實責任。防汛責任人要靠前指揮、深入一線,扎實抓好防汛抗洪和搶險救災工作,確保抗洪搶險工作高效有序進行。
(二)抓好雨情汛情監測預報。汛期的雨情汛情變化較快,隨時可能有突發暴雨和洪澇災害。各級氣象、水利部門要高度重視汛期氣象預報和汛情監測工作,加強監測力量,密切監視天氣和汛情的變化,及時準確地對雨情和水情進行滾動預報。特別要加強局部性、突發性災害的監測預報,準確分析影響時間、程度和范圍,及時預警信息。
(三)確保重要設施防洪安全。要嚴格執行汛期調度運行計劃,確保主要江河湖泊、大中型和重點小型水庫、大中型水電站,以及重點防洪城市、學校校舍、工礦企業、民航鐵路公路設施、監獄設施、農墾設施的安全度汛。城市建設部門及有關單位,要采取措施加強排澇設施建設和應急排澇工作,保障城區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盡最大努力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四)加強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各地要針對山洪災害突發性強、破壞性大、預警預報難等特點,修訂完善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對山洪災害預測預報、預警、人員撤離安置、生活保障及衛生防疫等各個環節都要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周密安排。對山洪災害隱患點,要增派人員實施24小時監控,一旦發現險情征兆,要迅速發出預警,及時組織受威脅人員轉移,按照有關處置程序及時啟動相應應急預案,避免出現重大人員傷亡。
(五)安排好受災群眾生產生活。要加大受災地區資金物資投入力度,保證受災群眾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住處、有干凈飲用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時救治。要高度重視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防止災后發生疫病流行。統籌抓好災區的社會治安,確保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組織發動廣大干部群眾抗災自救、恢復生產和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二、認真落實大春作物中耕管理措施
(一)搞好作物田間管理。要及時組織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幫助農民群眾搞好大春作物中耕管理。南部雙季稻地區已成熟的早中稻,要抓住天晴的有利時機及時收割;南部及河谷地區在正常節令栽插的水稻,已處于分蘗期,隨著氣溫升高,要進行撤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中部和北部地區由于水稻移栽后氣溫、水溫低,根系生長緩慢、返青期長、分蘗少,要及時加強水肥管理進行提苗壯苗;正常節令內播種的玉米和馬鈴薯等旱糧和烤煙等作物,要重點進行中耕松土、培土、起壟、除草和追施肥料,并做好開溝排澇等工作;因旱災重種、補種和補栽的,要及時進行查苗補缺;地膜覆蓋的要及時破膜放苗,追施提苗肥,確保苗齊苗壯。
(二)有效防治作物病蟲害。要充分認識稻飛虱等重大植物疫情和作物病蟲害的嚴重危害性以及當前防治工作的嚴峻形勢,進一步加強重大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及防治技術指導工作,迅速組織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做到病蟲害早發現、早防治、早控制,使損失降到最低限度。要大力開展專業化防治和統防統治,搞好防控技術培訓、宣傳與指導,努力把各項技術傳授到農戶,落實到地塊,嚴防植物病蟲害大面積爆發。省農業廳要派出工作組深入植物病蟲害嚴重的州市,指導和幫助做好防治工作。
2006年5月20日,三峽右岸大壩澆筑到海拔185米高程,標志著三峽大壩全線建成。
長江三峽工程壩軸線全長為2309.47米,壩高185米,正常蓄水175米,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設有永久通航建筑物,按“一次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方案建設,總工期為17年,是具有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游、保護生態、凈化環境等巨大綜合效益的宏偉工程。
二、 熱點分析
1. 長江三峽工程的區位優勢
三峽地處上游山區與中下游平原的轉換位置,控制著上游的全部來水、來沙;三峽位于我國地形第二、第三級階梯過渡帶,長約200千米的河段落差達150米,巨大的落差和水量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大壩建設地位于西陵峽三斗坪,地質構造穩定堅固,地形地貌便于建壩。
2. 長江三峽工程興建的必要性
(1) 防洪需要。長江中游滯洪、泄洪能力弱,澇災頻繁,因此,防洪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首要目標。(2) 開發水能資源的需要。三峽工程的建設可以加快長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長江上中游地區的經濟發展。三峽電站所提供的電力將大大增強我國能源的供給能力,緩解華東、華南地區能源供應的緊張狀況,減少大氣污染。(3) 改善航運條件的需要。長江航道對東西部地區之間的物資流通、發展西南地區經濟、減輕鐵路運輸壓力有著重要作用。三峽工程將會使大壩以上川江段水位提高、大壩以下中下游水位季節變化變小,從根本上改善長江航運條件。(4) 發揮長江三峽綜合效益的需要。三峽水庫可調節三峽庫區的氣候,也是極為理想的水產養殖區;“高峽出平湖”的優美風光和沿途眾多的名勝古跡將吸引游客觀光旅游;巨大的庫容和增高的水位提高了灌溉能力,也保證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供水,對于解決水資源的不平衡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傊?,三峽工程對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
3. 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應注意的問題
(1) 妥善安置百萬移民。國家采取了開發性移民方式,堅持就地后靠和遠遷相結合的原則,做好移民搬遷工作。(2) 應采用“蓄清排渾”的水庫運行方式防治泥沙淤積。(3) 預防可能被誘發的泥石流、滑坡、地震等地質災害。(4) 對文物進行搶救性搬遷、發掘和保護。(5) 保護環境,防治水污染。(6) 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使環境的改變對中華鱘、白鰭豚等生物的影響降到最小。
三、 試題鏈接
2006年10月27日, 三峽水庫提前一年實現蓄水156米,實現“高峽出平湖”的目標。回答1~6題。
1. 對圖1中字母和數字所示區域的名稱判斷正確的是
A. a瞿塘峽b巫峽c西陵峽 ①三峽水利樞紐
B. a西陵峽b巫峽c瞿塘峽 ②葛洲壩水利樞紐
C. a瞿塘峽b西陵峽c巫峽 ②葛洲壩水利樞紐
D. a巫峽b瞿塘峽c西陵峽 ①三峽水利樞紐
2. 下列關于三峽工程的區位,敘述正確的是
A. 地處長江上中游山區與下游平原的轉換位置
B. 位于長江中游宜昌附近
C. 位于我國地形第二、第三級階梯過渡帶
D. 三峽大壩建在巫峽三斗坪
3. 三峽工程主體(壩址)位于
A. 湖北省 B. 湖南省
C. 重慶市 D. 四川省
4. 三峽水庫采用“蓄清排渾”運行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大壩以上水庫的泥沙淤積
B. 防止大壩以下洞庭湖的泥沙淤積
C. 調節徑流量有利于發電和灌溉
D. 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質
5. 三峽工程興建的首要目標是
A. 為南水北調工程配套服務
B. 解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
C. 提高川江航運的通航能力
D. 利用三峽水能發電
6. 長江中下游洪澇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圍湖造田使中游調洪、滯洪能力減弱
B. 森林植被被破壞使水土流失,泥沙淤積抬高河床
C. 河堤失修、河道彎曲使河水易決堤泛濫成災
D. 流域內普降大雨,使上游干流和中游南北支流洪水疊加
7. 讀“我國某河流流經地區等高線地形圖”(圖2―甲)和“該地區降水資料圖”(圖2―乙),回答下列問題。
(1) 根據圖2―甲、圖2―乙分析該地降水特點及其對圖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
(2) 對比分析圖2―甲中111°30?E東西兩側地形和外力作用形式的差異。
(3) 在圖中標注出的A、B、C、D河段中,洪澇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是哪一段?試簡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4) 結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應采取哪些措施減少該河段的洪澇災害?
【參考答案】
1. A2. C3. A4. A5. B 6. D
7. (1) 該地雨季較長,年降水量較大。這種氣候特征導致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大,汛期長,流量較大。
(2) 東側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低平,外力以沉積作用為主;西側地形以丘陵為主,地勢起伏較大,外力以侵蝕作用為主。
(3) D河段。形成原因:D河段為平原區,地勢低洼易澇,河道彎曲,泄洪不暢;夏季降水集中,時間長;平原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發生洪澇災害時損失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