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1:00: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素質教育實踐與思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問題教學——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金鑰匙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談到中學語文教學方法時曾指出:“提問不能答,指點不開竅,然后暢講,印入更深。”這里,葉老一針見血地指出,語文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的方法,具有開啟學生大腦,促進學生求知的重要作用。
為了更好地實施問題教學法,教師首先要在“問什么”方面充分準備,既要立足于語文的整體與學生的整體,又要顧及新舊知識的聯系,還要把握好教學的重點、難點,從而實現以“問”帶“學”的目的。
問題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啟迪學生思考,使他們由被動地答變成主動地學,從教師的提問中揣摩問的學問,能提出更高、更深、更好的問題,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提問的習慣。為此,教師在一段教學訓練后,就可以放開手讓學生來“問”。教師可以公開“教學大綱”,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明確知識、能力訓練的目標,在自學的基礎上,將疑問提出來,師生共同討論。比如:在講授《竇娥冤》時,學生就提出了以下問題:“竇娥的冤死與百姓并無關系,她為何要讓楚州亢旱三年,這對本來生活就很艱難的百姓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竇娥的做法可取嗎?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竇娥指天斥地就是反抗嗎?她與祥林嫂的反抗哪個更進步些?”……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和辯論更能帶動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久而久之就可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資源共享——培養學生求知欲的新途徑
當代中學生思維活躍,接觸社會的途徑多,知識面廣。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將一個學生的知識變成全體學生的知識,既能讓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1、開辟詩詞文賞析的園地??衫迷缱x的時間,讓學生們輪流介紹一首自選的詩詞文——介紹的內容可以是思想內容、寫作技巧、人物形象的整體把握,也可以是某一字、某一段、某一問題的細致分析或獨特見解。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介紹的方式:可以是個人的講授式,也可以是提問式,還可以是辯論式;其他學生可以提問質疑。這樣堅持下去,高中三年就能累積二百多篇詩詞文,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辯能力和鑒賞能力。
2、建立學生作文材料庫。作文是中學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墒?,許多學生在論述自己觀點時總會感到很困難,其主要原因就是積累不夠。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就在班級的學習園地上建立了一個“作文材料庫”,采用輪流制,每天一則新穎的作文材料。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積累了寫作素材,另一方面也督促了學生的閱讀,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學生作文能力和寫作素養。
3、把批改作文的權利交給學生,創造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氛圍。葉圣陶先生曾說:“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焙芏嘟處熞恢卑炎约嚎闯墒钦n堂的主宰者、評價學生的權威人物。其實,在課堂上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建立和完善知識體系,樹立正確的評價標準,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地讓學生評改作文。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不是放手不管,而要把評改的一般標準給學生;也可以事先將全班的作文先整體批閱一遍給定分數,記錄下作文情況,再讓學生批改;然后,師生交換批改情況,進行最后的評定。
現代語文教學要求師生都活躍起來。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還要讓學生會學知識,進而形成技能、智能和個性的充分發展,最終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課本劇——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好方法
對中學生來說,課本劇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文藝形式,它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而且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起著課堂與書本無可比擬的作用。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多次嘗試課本劇的形式,為學生的全面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學生編寫課本劇是學生對課文的再創作。它不僅需要對課文文字的理解,還需要對課文內容進行再深一步的挖掘。編寫課本劇的過程,是一個對課文由淺入深的自我探究、自我創新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還得到另一個收獲:寫作知識遠遠超出作文課上、語文課中所獲得的,從而大大提高了寫作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素質教育;思維品質;數學能力
一、認識數學之美,產生學習高中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數學也是如此。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對于學習活動有重要意義,它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數學學習的社會意義,激發更大的學習欲望與更強的學習動力。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學生感到親切的情境。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時刻感受數學的奇妙。比如:在學習幾何的時候,畢達哥拉斯有句名言“: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小最美的是圓形”。而圓和球形正是幾何中對稱美的杰出體現,圓是關于圓心對稱的,也是關于過圓心的任一條直線對稱的。球形既是點對稱,又是線對稱,還是面對稱的。
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交流等,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二、認識到高中數學學習的難度,努力加強自身培養
一個高中生三年的成長發展,不論是數學知識的獲得,個性的陶冶,還是思維水平、數學能力的提高,打好高一的基礎至關重要。高一上學期,從初中學習到高中學習的銜接。銜接的好與不好,對于能否順利適應高中三年數學學習特別關鍵。不少剛升入高中的同學,由于不了解高中數學學習的規律和特點,盲目性很大。往往沿用初中的學習方法,致使學習出現困難,完成當天作業都很困難,更沒有預習、復習、總結等自我消化、自我調整的時間。這顯然不利于良好學法的形成和學習質量的提高。造成高一學生數學學習的困難。高中數學學習要求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歸納總結規律,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比如二次函數在閉區間上的最值問題,函數值域的求法,三角公式的變形與靈活運用,空間概念的形成,排列組合應用題及實際應用問題等。有的內容還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講的脫節內容,如三角形重心的性質,立方和與差公式等,如果不采取補救措施,查漏補缺,就很容易產生學習障礙,影響數學的學習。
三、明確培養目標,促進全面發展
繼續切實抓好基礎知識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與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并不矛盾,而且,基礎的數學知識 和基礎的數學技能是我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因此,必須繼續扎實抓好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切 實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質、法則、公式、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等基礎知識。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加強直觀,重視過程;②突出重 點,分散難點;③重視對照比較,區分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④重視歸類整理,使之序列化、系列化;⑤重視 網絡化,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⑥注意鞏固、運用。
四、注重情感教育
十多年來,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改革發展,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入而又十分艱苦的探索過程。人們的注意中心先是放在“加強雙基”上,進而重視“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以及如何教學生“學會學習”,現在又在探索如何用“素質教育”的思想來進一步指導中學數學教學改革,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一種有益嘗試。 其中,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重新認識“非智力因素”,進一步充分發揮數學教學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為數學教學研究的“熱門”話題之一。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并不是一個“純認識”的過程。正如人文心理學家羅杰斯所指出:學習本身就包括認識和情感兩個方面。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體)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其智力因素擔負著信息加工的任務,即對信息進行感知、加工、識記、保持和應用。它可以使人類積累的經驗轉化成個體的知識結構,屬于主體的操作系統。而非智力因素擔負著信息選擇的任務,即對信息進行鑒別、篩選,當認為是有趣的、有價值時,主體便主動而有效地吸收,否則反之。這就是為什么有的教師一味加大知識信息量而不能真正進入學生頭腦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對操作系統起著始動、定向、維持和調節的作用,它屬于主體的動力系統。我們的教學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統的過程,即認知過程,而忽略動力系統的過程,即情感過程,或者雖然有時也講興趣、動機、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為吸引學生注意,保證上課不走神的一般條件,作為附加于教學活動之上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東西,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陷。從現代教學觀看,在教學過程中兩種系統是協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進、密切配合的,因此在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數學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不可缺少。
五、培養良好的學習行為與品質
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鍛煉獨自解題力。練習是高中數學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要條件?!皩W而時之,不亦樂乎!”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進一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培養和展自己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及時發現和補學習中的遺漏和不足,培養良好的學習慣和品質。
總之,在中學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是發展的必然,因此在新形勢下,中學數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素質教育,使學生不但學到基礎的數學知識,而且學到相應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情感方面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轉軌到素質教育,為教育改革的發展盡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對醫學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生素質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及身體素質[1],素質教育是把人文的、心理的、專業的素質教育理念從學科的教學內容中挖掘出來,再自然而然和諧地固化到學科教學中去,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實驗教學,培養臨床病理專業學生醫學綜合素質。實驗課程在醫學院校課程中占的比重比較大,而實驗課中蘊涵有許多潛在的素質教育內容。通過多年的實踐,我校臨床病理專業學生就業率100%,而且得到用人單位好評。本文就臨床病理專業實驗課教學中融入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的臨床病理人才進行了實踐與探討。
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專業素質
臨床病理學實驗教學是一門獨立學科[2],為了保證臨床病理專業教學質量,我校病理學系為學生準備了各系統大量的病理實驗教學切片,并引進了先進的數碼互動實驗室設備,每一節實驗課學生都看到與理論課相配套的各系統病理教學切片,并建立起病理仿真開放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讀片能力,為以后學生進入臨床病理科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道德素質
培養臨床病理專業學生職業責任心:臨床病理專業學生以后從事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學生大部分要在醫院病理科工作。這種特殊的職業要求臨床病理醫生除了有過硬的專業素質還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素質。然而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身子女,大多數在家庭中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更難以適應病理科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實驗課教學中我們除了傳授技術知識以外還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加強職業責任心。①在接受標本和取材時要有責任心:目前臨床病理技術日新月異,已從手工操作發展到快速自動化分析階段,自動化脫水、染片及自動化免疫組化操作等以被大多數醫院使用,但接收手術標本和取材是機器無法替代的,這兩項工作需要臨床病理工作者要有很強的責任心。實驗課上在介紹病理科新技術、新項目的同時,結合病理報告準確性問題,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們講解病理醫生的責任重于泰山。講解結收標本的準確性及正確取材是否合格對病理診斷結果的影響。從在學校中開始就讓學生樹立綜合素質意識,讓他們明白要得到科學、客觀的病理診斷必須要有合格的標本。②在書寫病理報告時要有責任心:目前大多數鄉鎮醫院還沒有普及到電子病例,還需要病理醫生手工書寫病理診斷報告,病理醫生在最后書寫診斷報告是時尤其要有責任心。給學生們提早灌輸字跡清楚,書寫規范對病理診斷醫生的重要性。在打印報告時也要注意最后審核,確保提供給臨床正確的信息。
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臨床病理專業學生將來在醫院從事的是比較特殊的職業,讓學生在學校就應該有為崇高而偉大的醫學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這關系到他們今后工作中對待患者、對待社會的態度,這種態度里蘊藏的是利他主義、使命感、奉獻精神、敬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等優秀品質。
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研作風:病理技術實驗課是臨床病理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在實際操作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設計原則和規律,還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這種素質教育對臨床病理專業學生尤其重要。
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臨床病理專業學生將來大多在醫院病理科工作,而病理科工作是集體的勞動,需要不同的專業人才共同完成,單憑某個個體是不能達到的,另外還要和醫院各個科室打交道,尤其是和手術科室,因此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病理醫生在臨床病理科室會接觸各種疑難病癥,有許多不可預知因素造成心理壓力,沒有穩定健全的心理素質,是無法勝任臨床病理工作的。因此在實驗課教學中有意識的讓學生們了解病理工作的特殊性和潛在的風險性,訓練學生們心理素質,不斷提高學生應變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身體素質
目前我國飲食行業造假問題嚴重,屢禁不止,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都是造成醫院腫瘤病例呈上升趨勢的因素,在臨床病理實驗課教學中學生會接觸到各系統的腫瘤教學切片,在教學中不失時機的給學生們灌輸正確的飲食習慣,如在講到肺癌、肝癌病例時,除了讓學生們看大體標本特點和顯微鏡下腫瘤細胞分類,同時給學生們灌輸抽煙飲酒對身體的危害,讓學生在學校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健康的身體素質,才能有抵抗疾患的能力,才能適應未來艱巨的工作。
討論
加強醫學生素質教育具有迫切性,醫學院校的素質教育是醫務工作者形成高素質的最為重要的基礎,對醫學生實施綜合素質培養顯得有為重要。臨床病理專業由于它的特殊性,實驗課程比重比較大,內容多,決定了實驗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我們發現臨床病理專業實驗課中蘊涵有許多潛在的素質教育內容,如果把這部分看成純專業教育而忽視了素質教育,就會丟掉素質教育這塊陣地,把素質教育融于實驗課中,既保持實驗教學的系統性、完整性又能把傳授知識為主題的人才培養方法轉變為著眼素質教育為目的的育人體系上來[3]。從臨床病理專業就業情況及學生工作后反饋意見中了解到,在實驗課教學中融入素質教育,給學生提供了一種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最佳教育。
參考文獻
1王薇.從醫學模式的轉變看醫學生素質教育[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2(3):49—51.
關鍵詞:素質教育;財會專業;培養方法
沒有創新就沒有創造,沒有創造也就沒有成就。在素質教育風行全國的現在,創新教育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中,教育者應采取一切辦法,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主創新意識,鼓勵受教育者將現實實際融入課堂教學,提高其實踐能力。
在素質教育熏陶下,高職院校財會專業對于人才培養也應當采用創新思維教學模式,結合財會專業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創新教育方式,在注重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培養其實踐操作能力和自主創新精神,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財會專業人才。
應素質教育要求,采用創新性教學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考慮:
一、轉換教學主體角色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質量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受教育程度。而素質教育呼吁的是將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以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在“教”與“學”的雙向互動中,教師在將專業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之后,通過提問、開辯論賽等方式促進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從被動的督促學習轉變為自主自發地思考學習,并適當地讓學生對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總結并以自己的理解在課堂上加以陳述,這樣不僅能檢驗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吸收,還能溫故知新,不斷從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加強復習力度,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全面理解、融會貫通。
二、設置情境,寓教于學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總是以自己的思維模式按考綱要求給學生所接收的知識規定答案,學生的思維已然被固有的條條框框限制,被動地接收書本上的知識,毫無任何對問題發散思維來理解的想法。而在創新教育理念下,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設置情境,將問題帶進情境來提問,活躍學生的思維模式,讓學生的思維從理論理解跨越到實際情境里來。如可以讓學生將上學期同專業各班的考試成績編制分布數列,以此讓學生具體理解統計學中有關編制變量分布數列的知識。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專業知識在現實中的應用,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結合實際發散思維、勤于思考,并能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合理應用,鞏固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論基礎。
三、注重實踐,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素質教育重點要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財會專業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比較強,無論所學專業理論多么全面充實都是為了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因此,在教學中就應該注重理論聯系實踐,而不是為了應付應試教育將理論生搬硬套。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活動,應切合實際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比如多設置一些實習課題,或定期帶領學生參與到周圍生活環境里經??梢姷纳鐣嵺`活動中,讓學生在熟悉理論知識的同時多動手操作,在實踐活動中領會理論知識的精要,并發現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時,及時提出問題或參與討論。而教師應引導學生多做一些有思考價值的課題和實踐活動,并予以足夠的信任和鼓勵,讓學生充滿自信地去體會、思考并創新。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習中,財會專業面對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數據圖表,學生在學習疲勞的這一階段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并理解知識,大大降低了教學質量。因此,教學中應當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時能處在一個活躍、靈活的學習氛圍中,而不是全程都面對課本中乏味的文字圖表。并且,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模擬操作,加深對知識的立體分析,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五、因材施教
教學面對的不是一個而是多數學生,不是每個學生都能適應同一種教學方式,理解能力的差異以及思維模式的不同等,都影響著學生對同一知識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當善于發現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指導下,應該從培養受教育者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出發,尤其是對實際操作性強的財會專業人才的培養,更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采用一切可行的教學方法發散受教育者的思維,養成其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模式,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可用人才。
參考文獻:
[1]龍曉玲,趙友平.財會專業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2(02).
[2]劉慧.素質教育進入財會課堂[J].中國電子商務,2011(04).
[3]武建芝.面對素質教育談財會專業建設[J].中國科技信息,2011(02).
[關鍵詞]高校 文化素質 教育
文化素質對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作用在于通過各類文化教育活動促使文化之中的優秀成份轉化為受教育者的人格與氣質修養。如今,大學生因為受到學校教育、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加上自身個性等長期作用,導致個體素質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在文化素質上,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文化素養欠缺、道德意識薄弱、理想人格缺失等現象,導致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成了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同時也為高校實施文化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梢?加強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顯得十分必要。
一、改進大學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高等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自然也不例外。那么,在大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呢?一是改變教育模式。我國高校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課程設置上專業課程過多、基礎課程過少,理論課程偏多、實踐課程偏少,必修課程較多、選修課程較少等問題,這就導致所培養出的人才類型十分單一,難以滿足社會發展對高校學生素質的新要求。因此,在課程改革中應當減少必修課、增設選修課和基礎課,一定要重基礎、淡專業,設置思想政治類、社會科學類、藝術體育類等文化素質課程。尤其是要重視設置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以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成長中的重要培養與塑造功能。二是擴大大學生對其他專業知識的學習與了解程度??赏ㄟ^輔修及短期培訓等形式,在不增加較大投入的前提下使學生能學到更多的實用知識,接受更多更好的培訓,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二、建立文化素質考核機制
高等院校應當轉變教育觀念,通過建立健全文化素質考核機制,以此來激勵大學生提高文化修養的主動性與自覺性。為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與新形勢的發展需要,必須徹底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要十分注重文化素質教育,將文化素質教育之中的文史哲等各項基礎知識、藝術修養及中外文化精髓作為青年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文化素質來培養。要從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抓起,不斷提高與完善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讓大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成為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通過建立與完善文化素質考核機制,并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性作用,就能讓同學們更加了解這一新型的素質考核機制,從而激勵大學生不斷增強文化修養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唯有如此,才從根本上推進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
三、提高大學教師文化素質
提高大學教師的文化素質,是實施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在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不但要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與教學水平,不斷改善與優化其知識結構,而且還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全力提高高校教師的文化素質。當前,提高大學教師的文化素質的主要做法如下:其一是將對教師的文化素質要求納入到師資隊伍建設規劃之中,要通過教師崗前培訓、教師資格證書考核、開設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有計劃地對教師開展文化素質培訓。其二是在對高校教師的崗位聘任過程中,明確地提出文化素質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從而促使廣大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積極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修養。其三是要將文化素質作為大學教師教學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來抓,從而體現于學校的各項制度之中,將文化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和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工資分配等切身利益聯系起來,以激勵廣大教師得以運用更高的文化素質來開展好教學工作。
四、創造大學校園文化氛圍
大學校園文化主要包括了物質和精神等兩方面因素,涉及到了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環境、辦學模式、師生價值觀等高等學校當中的一切方面,它以人為本,以教學、科研等活動與設施為文化建設的載體,將人作為創造性主體,主張尊重人的價值與主體意識,積極呼喚人的創造價值,從而大力開發人的智慧和滿足人的需求,這在高校培養人的過程中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這一影響是完全不自覺或者是半自覺的。比如,高等院??沙浞掷秒p休日來舉辦周末電影或周末音樂會,定期開展書畫展、攝影展、書展,舉辦各類文化沙龍,與此同時,要積極開展各類社團活動,比如藝術團、書畫社、詩社和文學社,定期邀請請文化名人來校授課,并積極舉辦各類文化交流活動等,從而營造出極為濃郁的高校校園文化氛圍。由此可見,通過課內和課外等多種形式與途徑,有效實施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能夠讓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充分提高。
五、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在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之中,大學生往往都是活動的直接參與者,這就減少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那種被動性感受,使其參與意識得到增強,主動性得到較大的發揮。富有成效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讓大學生通過充分而廣泛地深入接觸社會,從而真正地了解社會,了解到社會到底需要哪種人才。社會交流中最重要的方式是語言,而語言的書面表達則要通過文字。增強文化修養過程往往也是大學生提高其社會交往的能力的過程。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能夠充分發現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從而達到完善自我和激發學習理論的熱情,進而為今后走進社會奠定扎實的思想基礎。
六、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高校文化素質教育不僅符合歷史發展之潮流,而且也是高校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為避免重走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遭遇的挫折,盡量少走彎路,一定要從現在開始高度重視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質。以求通過加強文化素質教育來促進高科技和高素質的相互統一,培養出兼具知識能力與健康人格,既會做事、又會做人的高等人才。筆者堅信,隨著文化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一定會迎來素質教育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思信.新形勢下深化和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關鍵詞: 醫學生 素質教育 現狀 建議
《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針對目前大學生素質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詳細地論述了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以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為指導,借鑒相關理論權威的觀點、見解,根據醫學院校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形勢特點,特別是我國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的實情,結合筆者的體會認識,將其歸為七種: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法律素質教育、科學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技能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
醫學院校的綜合素質教育教學一直在進行著探索:教育是對人、對國家、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學科,其本質是對人的培養。教育要創新,要發展,僅僅針對專業進行改革是不夠的,對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具備綜合素質的高水平人才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加強素質教育成為教育改革必然的趨勢[1]。
一、醫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現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畢業生總量的增加,以及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大學生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就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殘酷,而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實際上就是畢業生綜合素質的競爭。
(一)教育目標較清晰。
教育目標通常包含兩種釋義:既包括抽象概括的目標(目的),又包括具體個別的有操作性和可測性特點。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制定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確定學生發展定位目標,開展實施“全人教育”,可以簡單地把素質教育目標概況為:科學文化引領;發展學生內涵;提高個人素養;夯實專業基礎;拓寬學科領域;培養綜合能力。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學生對專業認識有充分的了解,65%的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只局限于課本,37%的學生認為專業與工作不對口,根本無法就業。
(二)教育內容較為系統。
教育內容是教育活動中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技能、思想觀點、行為習慣等的總和。調查發現,醫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內容系統較為完善,目前現有的教育內容有:公民道德、和諧理念、網絡教育、創新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修養教育、健康教育、誠信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心理輔導、專業思想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軍訓、社會實踐、義務奉獻、專業思想教育、職業素養教育等[1]。按照醫學生的教育目標,把以上教育內容分到不同年級,利用就業指導課或班會或節假日,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實施,可以讓學生自己知道在哪些方面應該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綜合素質[2]。
(三)具有完整的教育過程。
教育過程是教師根據教育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等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體力、能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一般運用在教學質量管理中[3]。
(四)素質教育團隊初步形成。
根據調查顯示,大多數醫學院校把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就業指導教師捆綁在一起,形成一個教育管理團隊。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整個團隊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培養對象、管理、服務、指導的內容需要統一協調,人人做到“四結合”,即:教育教學、就業指導、培養能力、科研創新;人人都懂教學、懂教育規律、懂就業指導、懂管理、懂服務,這樣就不會出現理論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分離現象”。
(五)教育形式的多樣化。
為了鍛煉學生的能力,一般學校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采用多種教育活動形式,讓學生得到最充分的發展。主要采用互動式、學生表演式、講座式、交流式、比賽式、合作式、義務奉獻式、辯論式、個人展示式、集體展示式、社會服務式、調查研究式、寫作式、閱讀式、演講式、出題式、考試式等教育形式,打破傳統“說教法”和“我講你聽”的單一模式[4]。在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六)社會實踐活動開展豐富。
社會實踐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的意義。因此需要針對醫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因材培養醫學生就診、護理能力。每年暑期醫學院校都會組織“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5],通過義診、撰寫實踐調查報告了解社會、服務社會,讓大學生懂得不能脫離實踐。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成立各種社團、義務團、職業發展學會,鼓勵學生適當參加勤工儉學、家教等社會實踐活動。
(七)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是學生發展自我的前提。全面性發展學生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它反對傳統教育中把教育現象僵死化、簡單化和表面化的單純量化評價法,提倡多樣、靈活、全面、有效的評價方法[6]。在操作上,更多地強調多層多元化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質性檔案貫通,培養自我發展評價能力,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學校要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學會接受他人評價。
二、醫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
通過與學生交流發現,大部分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不適應大學生活,因為大學老師不像初高中老師一樣督促學生學習,大學更多需要學生的自主學習。醫學院對于剛進入校園的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培訓教育也相對匱乏,使學生養成了懶散、惰性的學習習慣[7]。大學校園是一個知識的寶庫,但學生對圖書館資源利用不到位。剛進入校園的醫學生的課程,在設置上更多的是一些基礎課程,相對枯燥無趣,與預期的想象和認識有所違背,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就失去了興趣,缺乏研究問題的主動性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也就造成了醫學生的科研缺乏創新性。醫學生應當具有扎實的知識儲備,同時具有滿足社會服務要求的基本技能。目前醫學院校的學習更多地注重專業知識的教育,而相對忽略整體素質的提高,課程設置較為單一。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學時過多,人文課程和實踐技能課程偏少,影響了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影響了教學質量。
(二)第二課堂的不完善。
綜合素質教育要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與發展,醫學生不僅在第一課堂主動參與師生互動的要求越來越多,在第二課堂中發揮主體作用的意識也越來越強[8]。由于第二課堂存在隨意性、連續性差等特點,有時會與第一課堂在教學時間上發生沖突,而影響第二課堂的活動質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參加社團,目前社團活動的管理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學生干部在承擔,學校對各種學生組織、社團的管理比較寬松,使第二課堂活動的自由度較大,導致第二課堂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的管理機制,活動之后的評價與反饋沒有得到相應的反饋。
(三)缺少結合醫學生特點的綜合素質教育。
目前,大多數的醫學院在對醫學生的培養中,更多地重視理論基礎考核,輕實踐技能考核。醫學本科大多為五年制,相比其他學科要多一年的學習時間,由于醫學生服務的對象為患者,這就要求我們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由于就業和升學的原因,許多學生放棄臨床科室的實習而忙于各種考試。例如,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前,許多考研的學生放棄臨床實習而選擇埋頭復習應考,以至于用人單位一直評論現在的學生動手能力越來越差。應試教育的指導、只注重理論的考核必然會對學生的素質培養起著誤導作用。
(四)教學資源緊缺,影響到日常教學的順利開展。
這個問題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踐教學場地不足。二是教室緊張,許多學生的“兩課”教學仍然是大班形式,與教育部的規定不符。三是網上學習資源不夠豐富,不能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
(五)教學管理制度落實有待進一步加強,切實保證教學環節規范。
據調查了解,醫學院校日常教學規范的執行方面仍有所松懈。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態度和行動上的表現都達不到教學檢查時的水準。課堂教學、考試等方面在原來的教學檢查中形成的一些好的作法也沒能很好地延續下來。
(六)缺乏配套的綜合素質教育評價體系。
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必須反映素質教育和創新性人才培養的宗旨。而目前高校仍然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考核學生專業課程掌握程度,始終沒有擺脫傳統教育的禁錮。導致學生平時不學習,到了期末臨時抱佛腳,用幾天時間看完一學期的內容,使校園變成學生朗誦的場所,到處書聲瑯瑯。大學教育是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基本知識的灌輸。目前,學生在獎學金的誘導下,考試目的更趨功利化,期末考試考查的知識更注重記憶,所以期末考試變成記憶能力的較量??荚嚪绞竭^于單一,考卷參考答案設置過死,這與教育改革德育教育優先的目標背道而馳。對其他素質的評價也缺乏可遵循的規則,缺乏健全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體系[9]。
三、針對醫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建議
(一)以教師為主導,全面實施醫學生綜合素質教育。
綜合素質教育是一種以“素質”培養“素質”、以“靈魂”塑造“靈魂”的工作,這就決定了教師素質在素質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要全面實施醫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只有教師通過自身不斷努力的學習,不斷提高學習素質和創造能力,為學生起到帶頭模范作用,才能培養出高素質、具有創新能力的醫學生。合格的醫學院校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知識結構,掌握廣博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趨勢,具備開拓創新能力,并能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自己,不斷擴寬自己的知識領域,勇于在教學改革中創新[10]。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創新型教師要將自己和他人的最新研究理論、成果或獨特見解,積極運用于教學實踐中,才能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新型的學生。
(二)以學生為主體,重點培養醫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醫學的從業性質要求醫學生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醫學生除應具有臨床醫學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外,還應具有臨床行為、溝通技能、疾病預防、健康保護、臨床思維、判斷能力等能力[11]。但從各醫學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各院普遍存在醫學專業課程總課時太多、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薄弱且課時數少、選修課太少且不規范等弊端。因此,在一些醫學畢業生的身上存在著人文素養、職業道德水平、專業知識結構、創造性思維等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這些表現都與醫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及課程體系中存在的重自然科學,輕人文;重專業、輕基礎;重書本,輕實踐;重共性,輕個性;重功利,輕素質等現象有關。要改變這一現狀,學校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重點培養醫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指向和重心應從“學”向“做”轉移,轉移到提高醫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上。教師應主動將“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多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
(三)完善評價體系。
系統全面的綜合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是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是為了更好地評價教育活動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開展研究和實踐工作。對于醫學院的素質教育,要構建具有特色的、有針對性的、多元化的動態評價體系。這個評價體系不僅對學生的專業素質各方面進行評價,更應將素質教育的其他方面,如人文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等諸多方面納入評價體系的評價維度中。評價的指標包括知識的考核,也可以通過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社團活動、自主學習等具體行為來確定。評價方式不應拘泥于考試,更不應限制在一次成績的高低上,它應是一個系統的、多樣的、形成性的、動態的評價過程[12]。
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是醫學院校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是21世紀高素質人才需要的。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既不能脫離一般高校的素質教育,同時又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高素質醫務人員。
參考文獻:
[1]焦楠,白俊杰.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生素質教育模式構成的思考[J].中國中醫藥遠程教育,2012,10(10):13-15.
[2]趙越.論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D].黑龍江大學,2010.
[3]唐春平.過程方法"在高職系級教學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人力資源管理,2012(4).
[4]李龍珠.我國高等學校綜合素質人才培養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
[5]文叢.在社會實踐中促進醫學生素質教育探析[D].管理觀察,480:80.
[6]黃玉凡.全面發展性學生評價與高考制度的改革[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10(5).
[7]聶銀學.論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2):58-59.
[8]侯玲,王旭.中醫藥大學生素質教育體系探討[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3,15(5):112-113.
[9]賀連平.醫學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學園,2011(4).
[10]李賀,王春梅.發揮教師在醫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主導作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8):2267.
[關鍵詞]基礎素質教育 大學生 創新思維 作用
[作者簡介]趙輝(1975- ),男,安徽泗縣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廣西 南寧 530008)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2年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全程考評模式’的探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JGZ173)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3-0067-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要求:積極營造鼓勵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使學生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努力為培養造就更多新知識的創新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新學科的創建者作出積極貢獻。培養造就一大批素質優良、勇于創新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時代使命?;A素質教育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基礎素質教育的內涵和目標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強調受教育者作為一個主體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與知識、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素質不僅包括專業素質,還包括文化素質、思想素質、身心素質及學習能力、發展能力、社會能力等基礎素質?;A素質教育的主旨是以學生學習特點及個性發展選擇的要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它是高校實施“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養理念的基石。2010年5月2日在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強調要“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與國家人才需要的契合度”,這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提出了明確要求?;A素質教育作為人才培養工程的基礎,必須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尊重人才培養的內在規律,創新素質教育模式,將基礎素質教育滲透、融入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人文精神和思維能力等智力技能及綜合素質。
二、基礎素質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中的地位和作用
1.基礎素質教育為創新思維培養提供思想基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是的核心價值理念,最終目的是使人獲得全面的解放與發展,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就個體而言,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三個方面。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主要是指人的體力、智力、自然力、創造力、社會能力及各種潛能的公開和展示。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即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展的?!吧鐣P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人的關系從廣度而言,不僅是物質關系,還是政治法律、倫理道德、思想關系等。正是人們之間的交往更加廣泛,更加豐富,個人的主體地位才更加充分地顯現出來。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即人的個性化程度,體現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自由個性發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心理素質的自由個性發展;人格、意志、情趣、愛好、特長的個性化發展。作為個體的人都具有自身屬性,個體人之間存在差異,只有每一個人不斷發展完善自身屬性,自覺發揮和運用個人才能,才能在不斷超越現實的過程中創造自己的歷史,追求理想的境界?;A素質教育就是要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質,科學的批判精神,進一步培養自信、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創新品質,養成身心和諧、視野開闊,思維敏捷、樂于創新,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的自由和諧的人。
2.基礎素質教育為創新思維培養提供方法論基礎。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學內在地包含著批判性、開放性和創造性思維,其唯物辯證法思想不僅提供了全面的、發展的、聯系的觀點,而且培養了學生批判的、懷疑的精神,尊重客觀事實,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A素質教育要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運用多學科交叉滲透的方法,從多視角向學生呈現人類基本的重要的思想理論與思維方法,領悟人類發展進程中的智慧光輝。同時,借助于對科學理性與非理性思維方法的探討和啟迪,有力地促進大學生全腦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挖掘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
3.基礎素質教育為創新思維培養提供實踐基礎。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第一的、基本的觀點。實踐在認識中起著決定作用,實踐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也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現和本質特性。在方法論上,首要就是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尊重實踐,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從根本上保證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有效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A素質教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方式,為大學生創造實踐環境,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認識自我、突破自我、實現自我,歷練其獨立思考、敏銳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同時,借助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實踐活動載體激發大學生的創新熱情、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三、基礎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探索與實踐
1.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創新思維。教學理念是建構教育理論體系的基石,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關鍵,決定教學內容和方式,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效果?;A素質教育是一種關于人性的教育,它將人文精神通過教育教學活動、環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徑內化為人的品格力量,進而凈化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使其成為有個性、具有思維能動性的、人格健全高尚的人,最終促進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示。基礎素質教育更重視人文關懷,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內在尺度的價值取向,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大學生的個性需求,豐富和完善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實現尊重人、理解人、豐富人、發展人、完善人。
基礎素質教育要堅持以生為本,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注重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因材施教,創造適宜學生個體自主發展的空間。同時,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培養學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品格。在某種意義上,基礎素質教育契合人的本性,它是育人、育心、育德的一種全方位綜合教育活動。為此,基礎素質教育必須實現以教師為本位向以學生為本位的轉換,以學科專業為本位向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本位的轉換。不應把大學生看作只是簡單受教育的客體,而應看作積極能動的受教育的主體,啟發他們的主體意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真正推動創新思維發展,提高創新能力。
2.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創新思維。復合型知識人才是當今時代的需要。高校人才培養應逐步走向“?!薄巴ā毕嗳诘牡缆?,學生不僅要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素質,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和領軍人物,還應具有廣博的基礎知識素質,成為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基礎素質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身心素質和能力素質等方面。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心理結構所具有的知、情、意的特點和專業發展的需要,遵照素質教育的規律和能力培養的特點,以哲學、科技、藝術、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軍事等思想理論和思維方法為基礎,全面拓展和豐富課程資源,擴大學生學習的可選擇范圍。打破專業和學科壁壘,注重課程的綜合性和交叉性,注重人文與科學的融合、人文與專業的對接、人文與職業的互動。注重人才的個性培養,尊重人才的成長規律,開闊視野,激發潛能,創新思維,以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成功的需要。
實踐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素質教育要改變單純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而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如社會調查、生活體驗、公益活動、學術講座、創業實訓、技能大賽等特色化的實踐活動形式和載體,逐步形成知識學習與方法探索相結合、理想信念與實踐探索相統一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模式,使每一個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在實踐中去思考、去體驗、去認識。要不斷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他們敢于思考、敢于創新、敢于超越,啟迪創新思維。
3.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思維。教學方法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心靈溝通和互動的橋梁,科學的教學方法會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教學內容的認同度,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當代大學生獨立意識強,富于理想、思維活躍、敢說敢為,心理和思想比較開放,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對深奧的理論不感興趣,對熱點問題、現實問題敏感。就基礎素質教育而言,更需要以生為本,創新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傳統的“獨唱”為“合唱”,變“無情”為“有情”。因此,教師應以自己對知識的摯愛,對受教育者的關愛,用充滿真情、充滿熱情、充滿激情的“情感式教學”“生活式教學”“對話式教學”“自助式教學”“快樂式教學”“項目驅動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激勵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學科交叉滲透、多視角向學生展示創造性思維與方法的技巧和魅力。不斷地優化學生參與機制,努力創造條件讓大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讓學生“活”起來,尊重質疑意識,弘揚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4.完善管理體制,培養創新思維。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管理育人是重要環節,把基礎素質教育融入學校的管理之中,優化服務意識,充滿人文關懷,創造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素質教育環境和管理體制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尊重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引導、鼓勵、擴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權,創造學生自主發展、積極進取的民主和諧的教育管理環境,優化學生的創新思維。其次,建立科學的基礎素質教育評價機制,發揮培養創新思維的導向作用。采取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知識考核與能力考核相結合,學校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統一,注重能力、肯定個性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最后,依據基礎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應用性課程體系,重視教師和學校黨委、團委、學工、宣傳等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重視學校和社會及企業合作,構建專職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社團導師、社會和企業導師等為骨干的綜合育人工作隊伍體系以及學生管理和學生代表參議制度等為平臺的實踐體系,建立高校人性化的教育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