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1:00: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小學生道德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孝敬父母; 道德教育
黨的以后,我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計劃生育這一國策的實施,我國目前已有5000多萬獨生子女,這一特殊歷史條件產生的特殊群體,受到來自家庭的過分愛護與保護。越來越多的長輩把孩子捧為“小太陽”、“小公主”,過多地講究孩子的營養、打扮、排常這些“過度”的愛,使大部分孩子變得驕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責任心,他們不知父母工作之艱辛,不知父母的養育之恩,有時父母行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責,甚至是漫罵。一些孩子還認為父母為自己服務是應該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也是順理成章的孩子的這些言行。使我們驚呼:現在該是猛醒的時候了!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教育如果還不擺到議事日程,那么,我們現在在培養出來的學生將會在素質方面大打折扣,難以接受21世紀的挑戰。因此,應將中小學生孝敬父母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體規劃之中統籌安排。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教育該怎樣著手呢?筆者認為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須通過學校和家庭兩個主渠道開展。
1 在學校開展孝敬父母教育通過開設專門講座與學科教學滲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1.1 平時,通過上專門課,可以比較系統地幫助學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發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學科教學中適時適度地滲透孝敬父母教育內容,這是德育的共性。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強化滲透意識,特別是在中學,由于學科較多,教材內容豐富,教師應該依據學科教材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道德品質實際、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內容,運用具體聯想、展開想象、觀察比較和系統歸納等多種方式進行滲透,并力戒牽強附會,做到適時適度。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喚起學生對父母真摯而強烈的愛心。
1.2 在學校的德育活動中滲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將中小學孝敬父母教育滲透到學校德育活動中去,既是這項教育的原則之一,也是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由于學校的德育活動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和針對性,有意識地在各種德育活動中滲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動收到綜合性的效益。因為孝敬父母這一主題既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又可以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一個突破口,故只要我們選準目標,選擇有利的時機,針對學生實際,通過生動活潑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在家庭開展孝敬父母教育
2.1 迅速改變家教觀念,杜絕家長隨意打罵訓斥孩子和寵得過分、愛得過濃的行為。筆者認為,首先應使孩子消除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優越感,把孩子放在與家庭成員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關心幫助家庭的其他成員,能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起碼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盡量不給父母添負擔。父母要為孩子在家庭中創造一些鍛煉意志品質的機會與環境,培養他們自強、自主、吃苦耐勞的精神。其次,父母應樹立和氣待人、文明禮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樣。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純潔的孩子來說,沒有什么力量比伴隨其成長的言傳身教更能把他們引向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這樣才是真正愛孩子的表現。
2.2 家長平時可以制訂一些專門的訓練項目以及定時進行考核。中小學生的道德行為一般都滯后于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因此在孝敬父母教育中,心須加強對孝敬父母行為規范的訓練與相關能力的培養。在一般的家庭里,可以有針對性的制定一些項目的訓練,如尊重父母的態度訓練,關心體貼父母的情感訓練,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讓孩子養成自覺的行為習慣。在訓練的基礎上,家長同時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考核,以檢查孩子在認知方面是否達到了學校和父母的要求。
>>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學生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 網絡文化背景下中小學道德教育實效性探討 e環境下如何做好中小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加強中小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新探 農村中小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探究實踐 網絡文化對中小學生產生的影響與對策 中小學生網絡心理輔導問題與對策 中小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問題分析及對策 當代中小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問題及對策思考 中小學生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 簡論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道德觀建設 基于網絡文化背景的大學生學術道德問題分析 中小學生網絡成癮及其干預 浙江省中小學生網絡成癮狀況調查 中小學生網絡詞匯使用狀況調查 中小學生網絡自我效能感問卷的初步編制 構建中小學生網絡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北京市中小學生網絡生活面面觀 河南省中小學生網絡成癮現況分析 “二次元”文化背景下小學生網絡成癮現狀及對策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 http:///a/20071114/000364.htm.
[4] 張新明,王振.我國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探析.現代遠距離教育,2007(4).
[5] JerryM.Burger.人格心理學.陳會昌,等,譯(第6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6] 萬俊人.儒家倫理傳統的現代轉化向度.社會科學家,1999(4).
1.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時展的需要和呼喚。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今天,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其結果是一方面使國人大開了眼界,擴大了視野;另一方面也隨之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的碰撞給人們的道德觀念帶來的困惑與行為矛盾,逐步在校園、家庭和社會中表現出來。面對這種挑戰,如果我們一味地抵制外來文化,那只會造成封閉自守,與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失之交臂,繼續推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因此,我們應從正面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傳統的教育,及時糾正學生中出現的道德偏差。我國提倡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的道德教育正是從這一時代前瞻出發,使學生能夠以優良的素質迎接21世紀的挑戰。
2.社會發展的現狀要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回歸。黨的以后,我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計劃生育這一國策的實施,我國目前已有5000多萬獨生子女,這一特殊歷史條件產生的特殊群體,受到來自家庭的過分愛護與保護。越來越多的長輩把孩子捧為“小太陽”、“小公主”,過多地講究孩子的營養、打扮、排常這些“過度”的愛,使大部分孩子變得驕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責任心,他們不知父母工作之艱辛,不知父母的養育之恩,有時父母行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責,甚至是漫罵。一些孩子還認為父母為自己服務是應該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也是順理成章的孩子的這些言行。使我們驚呼:現在該是猛醒的時候了!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教育如果還不擺到議事日程,那么,我們現在在培養出來的學生將會在素質方面大打折扣,難以接受21世紀的挑戰。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學德育建設和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天,我們倡導的“孝”是摒棄了封建主義糟粕之后并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現代道德觀念相適應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觀念,它具有傳統美德的健康內核。我們提倡的孝敬父母強調親愛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順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這些與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時改變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專橫、缺乏同情心等狀況,有著積極的意義。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應是其直接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學校開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動只有通過家長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長對子女過分寵愛、關心,必將導致其忽視或放松對子女擺脫依賴、自理生活、學會關心、幫助父母等良好習慣的培養。家長倘若縱容孩子任性、專橫而不以為憾,任何時候對孩子都百依百順,必將導致學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為單方面的灌輸,失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這種教育必須得到家長的支持,使之成為家教中經常和長久的內容。
4.對轉變目前家教中的重養輕教、重智輕德的現狀具有積極意義。一般來說,現在的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們能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須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縱觀現代家庭,由于家長的文化素養不同,教育觀與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對于教育孩子有兩種類型的家長,一是放縱型的。這類家長,平時整天忙于掙錢或搓麻將、跳舞等,對孩子棄而不管,認為“樹大自然直”。
二是嚴管型的。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雖抓的很緊,不過他們的目的卻很狹隘,只不過是為了孩子將來念大學。能“出人頭地”。于是家長們盡可能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請家庭教師千方百計地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這往往導致孩子在學業上不堪重負而對父母不滿,有的產生逆反心理,甚至與父母頂撞起來,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沒有得到好報。這些家長在培養孩子某些技能時,忽視了對其進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為的培養,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與培養。
二、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行為的特征以及實施教育的內容
中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道德觀念萌生與道德行為發展的重要時期。小學生的道德心理發展的特點是,道德行為的情感性強,道德意志尚處于發展階段,不夠堅定,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學生正處生理上的青春期,個體的道德心理發展雖然情感性強,但道德意志已開始在成長發展中,隨年齡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堅強,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一致水平要超過小學生。但是總的來說,中小學生的道德行為發展滯后于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的發展。
當前,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行為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征:
1.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現狀發展的整體水平與其年齡特點、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適應,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良苗頭,許多父母的溺愛并沒能贏得孩子的敬重。從心理方面來看,學生各種道德品質(包括孝敬父母品質)均處于萌生和發展階段,雖然父母子女間的親緣情感是學生發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礎與內驅力,但仍需要通過中小學長期系統的教育培養與實踐以及家庭中潛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穩定形成。影響學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質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學校教育與家庭陶冶,而社會環境對其影響較小。
2.中小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認識和情感水平總的來說優于道德行為,“知、情、意、行”發展不平衡,經常出現道德行為偏差。小學生的這種行為偏差主要有:不聽從父母教導,常惹父母生氣;在家庭生活、娛樂活動中喜歡獨享獨占,不會禮讓父母;不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減輕父母的家務負擔。中學生這種行為偏差的主要表現有:時常頂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隨意之處,就撒嬌頂撞、毫無禮讓約束;對自己的事過分地“保密”,不愿讓父母過問;缺少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話入耳則聽,不入耳則不予理睬。
中小學生由于道德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情感色彩濃厚,其道德意志尚處于發展階段,不夠堅定,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認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會去實施,而在行為實施過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難以維系,這就導致孩子道德行為發展滯后于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的發展。
3.學生的學業成績、行為方面的差異與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異不盡一致。
在平時,一般學習較好的學生,有時常發生對父母不孝敬的行為,而有的差生,卻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閃光之處,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發展的特征,為科學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內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實依據。筆者認為,中小學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內容應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認知教育;親近父母、關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給父母添麻煩,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辛勞等的道德行為教育。但由于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應區別,其具體要求如下:小學生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聽從父母的意見和教導,學會從小禮讓父母;②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起居飲食,保持身體健康;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功學習,努力向上;⑤出門和回家時都要向父母有個交待,以免父母掛念;⑥要誠實,杜絕撒謊的行為,不在外面做違犯紀律的事。
中學生主要應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①聽從父母的教誨;②聽取父母的意見,不要事事任性,盡量避免與父母有任何的隔閡,重要的事,要請父母發表意見;③幫助父母做家務,注意在家接人待物,為父母分憂;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鍛煉身體;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功學習,充實自己,爭取學習不斷有進步;⑥隨時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動內容。有事在外必須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它不僅需要教師在學校付出辛勤的勞動,而且要家長的配合與參與。在實施這種教育時,應采取以下幾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這種教育過程,自始至終都應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要符合少年兒童心理特征和行為現狀,適時適度,防止成人化。二是實踐性原則。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這種教育活動要重在導行,要防止空洞的說教。對于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空洞的說教只會導致教育的失敗。三是滲透性原則。教育的方式重在滲透,除課堂講授和專項訓練活動外,應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學校教學、家庭活動中進行滲透。四是學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則。這項活動必須取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必須開展家長工作,對家庭教育進行正確引導,防止學校孤軍作戰。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屬性,它屬于青少年兒童道德教育的范疇,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是家庭教育、勞動教育、文明禮貌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應將中小學生孝敬父母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體規劃之中統籌安排。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須通過學校和家庭兩個主渠道開展。在學校開展這種教育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過開設專門講座與學科教學滲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平時,通過上專門課,可以比較系統地幫助學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發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學科教學中適時適度地滲透孝敬父母教育內容,這是德育的共性。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強化滲透意識,特別是在中學,由于學科較多,教材內容豐富,教師應該依據學科教材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道德品質實際、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內容,運用具體聯想、展開想象、觀察比較和系統歸納等多種方式進行滲透,并力戒牽強附會,做到適時適度。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喚起學生對父母真摯而強烈的愛心。
2.在學校的德育活動中滲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將中小學孝敬父母教育滲透到學校德育活動中去,既是這項教育的原則之一,也是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由于學校的德育活動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和針對性,有意識地在各種德育活動中滲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動收到綜合性的效益。因為孝敬父母這一主題既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又可以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一個突破口,故只要我們選準目標,選擇有利的時機,針對學生實際,通過生動活潑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學生家長普遍歡迎和支持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體操作時,家長的行動往往滯后,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應如何與學校配合。因此,進行孝敬父母教育應加強家長工作,密切家庭與學校聯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迅速改變家教觀念,杜絕家長隨意打罵訓斥孩子和寵得過分、愛得過濃的行為。筆者認為,首先應使孩子消除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優越感,把孩子放在與家庭成員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關心幫助家庭的其他成員,能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起碼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盡量不給父母添負擔。父母要為孩子在家庭中創造一些鍛煉意志品質的機會與環境,培養他們自強、自主、吃苦耐勞的精神。其次,父母應樹立和氣待人、文明禮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樣。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純潔的孩子來說,沒有什么力量比伴隨其成長的言傳身教更能把他們引向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這樣才是真正愛孩子的表現。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思想德育;教育
在提出“應當從戰略性的高度重點建設中國農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農村中小學教育應當將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戰略性位置,古語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需將“傳道”放在首要環節,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識講授之前。我國農村中小學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來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實踐的重點工作,其在實踐發展中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現實性問題,學生出現的問題,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設的不足,鑒于此,教育工作者應當認識農村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正視其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提升農村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質量的新渠道。
一、農村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
1.農村中小學“德”與“智”發展現狀
當前,在我國農村中小學,重視“智”的發展,忽視“德”的發展是普遍現象,雖然強調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經多年,但是由于考試機制的存在,應試教育離不開中小學教育的舞臺,知識教學和道德教育時有沖突,中小學通常都將知識教學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農村的中小學生在升學壓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與“智”這兩個本不沖突的因素,成為了兩者必須選其一的問題。與此同時,對于學生的德育情況考核機制還停留在傳統的科目考試成績為主,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評價通常比較僵化和走過場,對于其重視程度也很低,通常將對于德育的認知代替了行動,對于德育評價的模式僵化,科學性比較差,這就導致農村中小學對于德與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農村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機制現狀
我國當前農村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其實效性在不斷提升的基礎上,針對性弱的問題逐步凸顯出來,很多農村中小學校對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沒有科學的機制體制,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變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學有效的良好標準來進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開展。學校對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績應當納入在整體的考核當中,學校在整體的德育工作計劃制定中,應當采取有力的措施進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辦法,應當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認識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當前時代的發展背景,同時尊重農村中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進行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機制的創新發展,保障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家庭與學校對于思想道德教育發展的問題,也是當前我國農村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我國不僅僅教育機構,各個地方的社會行政部門也都認識到對于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種渠道,從社會和家庭的角度對于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進行補充教育。與此同時,當前我國社會中對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認識責任感不全面,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責任,家長和社會只需要依賴于學校、問責于學校即可,這一思想就導致當前我國家庭與學校對思想道德教育協調程度十分有限,難以引起全社會足夠的重視。同時,學校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沒能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多樣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受教育程度重視程度參差不齊,教不得法的問題廣泛存在于當前的農村中小學當中。
二、農村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問題
當前,我國農村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雖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然而其存在的問題仍需要受到教育從業者廣泛的重視。主要問題在于兩方面,一方面是農村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機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與學校對思想道德教育協調不夠,很多學校對于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都不夠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針對農村中小學思想教育問題,甘肅省就下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對于甘肅省的中小學進行綜合整治,對于網絡暴力、肢體暴力等手段進行的校園欺凌進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傳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貿中專文峰校區校園暴力》視頻又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時常1分23秒左右的視頻拍攝于學校圍墻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學生背對著圍墻,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學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隨后打人的女學生脫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對方耳光。同時,她還不斷的用隴西方言責罵著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無力不斷哭泣,經過媒體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學生已經回校正常上課,學校也對打人的女學生進行了相關處置。
不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學生的監護人的責任,對于被打女學生及其監護人進行賠禮道歉,同時保證加強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開展工作。這一事件,深刻體現出我國當前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沒能真正實現道德教育工作的意義。同時,教育從業者當中也存在著道德教育不夠耐心、科學,獎罰機制不合理,對于學生的培養耐心和態度不同,沒能體現個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園欺凌,體罰事件偶有發生,與之相對應的是學生也會對于思想道德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導致了不良循環。對于部分突發事件,例如校園欺凌事件,應當特殊問題特殊處理,在事件中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推動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發展。
三、結語
作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應當成為我們工作的重點,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進行教育策略的探討,從農村中小學“德”與“智”發展、農村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機制和家庭與學校對思想道德教育協調三個角度進行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為我國培養出身心健康,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良人才。
參考文獻:
[1]浦明磊. 試論德育管理問題不足與解決策略[J]. 亞太教育,2016,22:193.
關鍵詞:互聯網 思想教育 影響 對策
現階段,我國未成年人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對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中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成熟,難以抵制不良社會風氣和習慣的影響。因此,我們應當根據學生的思想狀況,研究分析存在問題,制訂一系列加強中小學生思想教育的對策,以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一、互聯網對中小學生思想教育的不良影響。
1、互聯網沖擊了中小學生未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異化。思想的沖擊,他們對一些事物的認識,對事情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還比較模糊。而互聯網將全世界各國聯系起來,不同的文化形態、思想觀念。在計算機網絡上或交融或沖突,使媒介文化大聚合成為可能。中小學生面臨著多種異質文化,多元價值觀念的挑戰。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其掌握的先進信息技術,大力宣傳西方價值觀,詆毀社會主義制度,宣傳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思想沖突,將會使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動搖。在網絡社會,一切都是開放的狀態,單一的思想很難將中小學生的頭腦束縛住。網絡上的各種思想觀念、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對中小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2、互聯網弱化了中小學的道德意識。
隨著網絡經濟、網絡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道德,也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學生網絡道德意識淡薄,會直接影響網絡的建設,也將波及到學生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網絡對學生的不良影響,一方面體現在社會責任意識的弱化,中小學生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易被左右,從而不利于其良好道德的形成。另一方面,中小學生上網聊天現象日增,網上交友更成為時尚。網上的虛假信息極易使不諳人事的學生輕易受到傷害。中小學生自我控制力差,模仿性強,網上不良行為容易誘使他們走向犯罪的深淵。
3、互聯網的伴生品毒害了小學生的心靈。
豐富多彩的網絡,對極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的中小學生有著較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往往會導致中小學生對網絡的極度迷戀,“網絡上癮癥”、“網絡孤獨癥”、“網絡詐騙”等網絡傳播的伴生品就應運而生,它像一樣,極大地毒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網絡大大增加了人們交往、學習的方式,以及交往、學習的內容和情景的多樣性,使人們在網絡中更容易發揮個人能動性和選擇性,進入網絡,仿佛是一個浩瀚的信息、知識和娛樂的數字迷宮,很容易讓人完全沉浸到虛擬化的網絡生活中不能自拔,出現對網絡的過分依賴,即“網絡上癮癥”。由于終日與多媒體畫面打交道,而不是同現實生活本身進行交流,同他人的社會交往程度也被大大地削弱了,同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以及同學之問的感情聯系開始變得冷漠、生活的情趣淡化,內心枯燥,出現了“網絡孤獨癥”。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實現角色定位。
二、網絡時代加強中小學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對策。
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希望,面對網絡的不良沖擊,我們應當研究學生的思想狀況,制定一系列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的新措施,以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1、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抵制網上不良文化的侵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文明,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教育和引導學生發揚我國優良文化傳統,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近年來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式的西方大眾文化,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后盾,向世界各國滲透。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亞非各國都采取措施,扶持本國文化,抵御美國式的媚俗文化。中國政府也一直都在做復興中華文化、扶持中華文化的工作。防止網絡傳播消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同時鼓勵、引導中小學生大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義化,是網絡時代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重要任務。為了完成這項任務,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
2、引導中小學生正確識別網絡垃圾,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
對學生進行理想、道德、信念、價值觀、紀律、法制的教育,提高他們對真善美和假丑惡的辨別力,增強他們的自制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讓互聯網在他們成長中發揮積極作用。我們向學生征集并推薦適合學生瀏覽的健康網站,開展以“網上沖浪利弊談”辯論賽的形式向學生剖析網絡的利弊,發出“不沉浸于虛擬世界,不瀏覽、制作、傳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不健康語言聊天,不輕易和陌生網友約會”倡議,以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的侵蝕。我們要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倫理道德,規范網絡行為,杜絕破壞性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公民教育基礎教育綜合課程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既為加強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界定了公民教育的內涵。歸根結底,公民教育也就是如何培養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的問題,而培養合格公民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在中小學校進行公民教育。
但是,中國的中小學公民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阻力,目前還未能形成一個成熟完善的模式。因此,事實求實地分析中國中小學公民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并且尋找對策,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一、公民教育發展的弊端
近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理論界,都已經認識到在中小學進行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但是,中國畢竟有著數千年的“臣民教育”傳統,真正的公民教育還剛剛起步,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弊端:
1.基礎教育發展畸形,公民教育帶有明顯的形式化傾向
雖然《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明確規定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應該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但大部分地區教育部門的領導對“素質教育”還缺乏認識,腦子里“應試教育”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把“應試”作為衡量中小學校管理水平、教學質量的尺子。正是在這個尺子的影響下,各個中小學校都片面強調諸如數學、物理、化學這些自然科學學科,把公民教育的相關課程作為“副科”擱置起來,相關課程形同虛設,公民教育自然也就流于形式。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學校和教師順理成章地把提高公民素質的艱巨任務放在學生自己的頭上,認為中小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具備一個合格公民所必須的道德、法律、政治素質,完全忽略了青少年自覺性差的客觀事實,把提高公民素質和強化公民意識的希望寄托在中小學生的自身的道德內省上,這是一個極大的失誤。
2.公民教育混同于道德教育
中國的中小學教育體制中,傾向于把公民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從而把公民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對中小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問題上來,認為教育青少年遵守一定的道德規范就是完成了公民教育的任務。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忽視公民教育的其他方面,片面地用道德教育代替公民教育,法制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權利義務教育以及政治教育被嚴重忽視,這樣的混同導致了中國的青少年一代,雖然有著很高的智商,但是卻缺乏一個合格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法律知識欠缺,沒有權利義務意識。
3.教材內容偏重理論,枯燥無味
中國的中小學公民教育的相關課程所用的教材,大多偏重理論,內容枯燥無味。以歷史課為例,其教材本應包含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也應該包含有很多色彩鮮明的圖畫以及歷史文化資料,可現行的歷史教材主干內容卻是史實加結論,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經過了專家嚴密分析和論證的帶有定論性質的歷史理論。這些理論的主要特征就是概念化、教條化、抽象化,這些理論對頭腦還過于簡單的中小學生來講,無疑是“天書”,他們小小的腦瓜根本理解不了這些高深的理論,歷史課也就很難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公民教育本身的目的也就很難達到。
二、公民教育的對策
在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尚處在起步階段,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弊端。學校要高度重視,加強有關中小學公民教育工作的探索和研究,采取有效的對策和措施,提高中小學公民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好工作。
1.教育目標由道德人向全面發展的社會人轉變
長期以來,中小學校在實踐中都把公民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的目標偏向于培養道道德人。根據桑希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人塑造淺論》一文中的解釋,所謂道德人是以追求道德完美為主要價值取向,按照道德法則行事的人。中國的中小學公民教育,把教育的目標定位為道德人,試圖培養出一個個品格高尚、道德上絕對純潔的人,這是一個極大的失誤,不僅不符合人性,而且在實踐中多歸于形式,最終陷于虛無境地。在公民教育的目標由道德人向全面發展的社會人轉變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全面發展的社會人是經濟人和道德人的統一,是既遵守道德規范又:知識淵博、既有政治敏銳性又有經濟頭腦、既有深厚的自然科學功底又有很強的動手能力、既與時俱進又腳踏實地、既尊重集體又極具個性、既追求物質利益又具人道主義的人,是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均衡發展,各種潛能都最大限度發揮的人。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具備了一個合格公民所必備的各種基本素質,是公民教育目標的最終闡釋。
2.課程設置由分科向綜合化、系統化轉變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032-02
中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關鍵時期,目前中小學德育面臨著不少的挑戰,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何改進中小學德育的方式方法,增強中小學德育實效性,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課題。
一、開展中小學德育的重要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好人。要做一個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識、有責任,要堅持品德為先……品德的養成需要豐富的營養、肥沃的土壤,這樣才能茁壯成長?!睂χ行W生進行切實有效的德育,幫助中小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在學生的心靈中播下善良的種子,為其人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培養大批有文化、有道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公民。加強中小學生德育,直接影響到未來中國的社會風貌、民族精神和國家形象,直接影響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重視和加強中小學生德育,有利于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有利于在未來中國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和文明風尚。
孩子也是家庭的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是無數中國父母的共同愿望和人生追求。對中小學生進行德育,培育學生善良、誠實、勤勞、勇敢的優良品質,培養其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對家庭的責任感,是實現家庭和睦、人生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二、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傳統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長關心的是孩子的分數,而不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在此情況下,不少學校對文化課教學要求十分嚴格,而開展德育則流于形式,往往把分數和成績作為評價教師工作績效的首要標準。
第一,中小學德育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脫節。中小學德育目標過高,脫離中小學生的心智水平,過于注重知識學習,而忽視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皩W校道德教育脫離學生的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能停留在簡單的‘知識傳授’的低層面。造成學校德育實效性偏低,學生在校內校外兩個樣,甚至出現‘5+2=0’的窘況?!?/p>
第二,中小學德育與家庭教育相隔離,未能實現持續互動和相互滲透。首先,學校德育主要在課堂上開展,沒有充分延伸到學生課余家庭生活中,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道德知識未能自覺轉化為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教師眼中的“好學生”在家里未必是個“好孩子”。其次,學校德育工作者與學生家長之間溝通不夠及時、深入,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與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在教育目標、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可能存在矛盾與沖突。
第三,身教重于言教,中小學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然而,有些中小學教師不重視自身師德修養,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對學生的道德養成產生了嚴重負面影響。例如教師體罰或責罵學生、反復動員學生到輔導班補課、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等現象必然會引起學生對老師的不滿與厭惡,學生對教師課堂上的說教也會產生懷疑和抵觸。
第四,中小學德育與各學科的教育教學銜接不夠緊密,德育未能充分滲透在各學科教學之中,學科教育未能充分體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許多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只強調本學科的知識點,忽視對學生進行隱形德育,導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系統性、連貫性,各學科在德育方面難以形成合力。
第五,中小學德育存在方法陳舊、形式主義等問題。例如,有的教師對學生一味地進行說教或灌輸,缺乏方法創新;有的教師認為抓德育就是搞活動、辦板報、搞競賽?!艾F今中小學在開展德育活動的過程中,往往過分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和儀式的隆重,忽略了德育活動的內在價值,活動時風風火火,活動后悄無聲息,孩子們沒有在活動中獲得感悟和體會?!?/p>
三、增強中小學德育實效性的對策和思路
(一)更新觀念,明確目標。“以人為本”,人是根本。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白屓司哂幸欢ǖ滦小⒊蔀樘囟ㄉ鐣暮细窆竦鹊掠繕藢嶋H上應當是全部教育的目標,而非只是那些具體德育‘工作’的目標?!薄缎W德育綱要》強調:德育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
(二)聯系實際,面向生活。中小學德育應當密切聯系實際,面向學生生活,重視德育的實踐性。首先,中小學德育在內容選擇上要盡量減少空洞、抽象的說教,要結合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面對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例如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如何防止受到敲詐勒索或校園暴力、如何保護自身安全等。其次,中小學德育要重視中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例如引導中小學生逐漸形成勤奮學習、熱愛勞動、誠實守信、勤儉節約、遵守秩序、保護環境、鍛煉身體、講究衛生等生活習慣。再次,中小學德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幫助學生學會日常交往中的基本禮儀,自覺遵守社會規范。最后,中小學德育還要鼓勵學生多參與校內勞動、家務勞動、社會實踐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體驗、領悟,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增強學生對他人、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教師言行一致,言傳身教。中小學教師的行為習慣、性格氣質、道德情操、思想觀念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中小學德育的實效性,因此抓好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首先,教師要尊重?W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其次,“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職業更強調職業道德素養。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師德修養,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再次,教師要堅持學習,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專業素質。最后,建立教師職業道德監督機制,制定具體的規章制度規范教師的職業行為,對于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要嚴肅處理,決不姑息。
(四)全員參與,各科滲透?!拔覀儜撁鞔_,在學校教育中并不存在著學科科任教師和德育教師之機械分別,教書與育人其實是一個整體,教書的過程就是一個育人的過程……應該讓學校教育的每一項教學與日?;顒佣季哂械掠饬x?!敝行W德育不是孤立的,在中小學各科教學中都應滲透德育。例如: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講解中國古代詩詞、現代散文,引導學生熱愛中國的語言文字,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在數學課堂上,老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數學發展的歷史、我國古今數學家作出的杰出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音樂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教唱愛國歌曲,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在體育課堂上,老師在傳授體育鍛煉技能、方法的同時,要著力培養學生頑強刻苦、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