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1:00: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技術改造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針對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中面臨的農業衰退風險問題,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城市現代產業對農業的改造機制。農業是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沒有農業剩余,也就不可能有二、三產業的發展和城市素質的提高。這也就是說,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應有之義。因此,我國在二元結構進一步強化的條件下,要加快城鎮化發展,就必須建立城市現代產業對農業改造的機制,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
一是建立現代農業技術的研發機制。城市現代產業對農業改造的重點是提升農業技術含量,不斷培育農業新品種,以品牌產品帶動農業發展。這就要求大中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術研究開發上,要在重視城市產業技術開發的同時,高度重視農業新技術的科研開發,實現城鄉產業技術研究開發的有機統一。①政府要加大農業技術研究機構的支持力度。建立基礎性農業科技開發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實現基礎性農業科技研究開發經費財政全額撥付機制,增加財政科研經費投入中農業科技研究經費投入的比例,重點支持生物工程技術、農作物品種改良與畜禽水產育種技術、重大農作物病蟲害災變預測和控制技術、農副產品加工貯運和保鮮技術、設施農業和工廠化農業技術、農業管理和信息技術等現代農業技術的研究開發,把重視農業高科技技術開發和發展與重視農業應用技術有機地結合,既站在國際農業先進技術的最前沿,大力發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農業技術,又重視應用基礎研究開發,優先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急需解決或有明顯應用前景的基礎性研究,加大實用性農作技術的創新力度,從而使得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白色農業、藍色農業、太空農業、基因農業、精準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都市農業和網上農業發展。②建立科學的農業科技評價體系。當前我國農業大學研究機構中的激勵評價體系非結構化,專業利益驅動化,嚴重影響農業科技研究,排斥綜合性、應用性研究與開發。為此,必須打破目前以論文及獲獎作為農業科技人員晉升與發展主要指標的農業科技評價體系,建立一個有利于促進農業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的長效機制。③鼓勵農業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開發與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相結合。在國家、省和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的改革中,除從事基礎性科研的所、室外,應用性研究院所都要采取與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相結合的措施,使科研人員深入實際,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加大農業科研的針對性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力度。版權所有
二是建立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機制。農業科技推廣機制是現代城市產業對農業改造機制的關鍵環節。因此,進一步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是城鄉現代產業改造農業的內在要求:①改革目前的鄉鎮級農技推廣組織體系,在縣級區域內建立跨鄉鎮的區域性中心農技推廣站。區域中心站的建立將改變以往鄉鎮農技站小而全、力量單薄等弊端,有利于整合資源,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水平,促進農業規模發展。②優化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職能。將農業其他專業與現有農技站職能合并至區域農技站,成為能夠對農民進行綜合服務的推廣機構,由以前狹隘的農技推廣變為廣義的農技推廣,并使之成為其他進行有償農技服務團體(企業)的監督管理機構。③對區域農技中心站進行信息化建設。將區域中心站建成放大的窗口、擴展的平臺、延伸的網絡,把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成為農業信息體系,將政府、科研單位、龍頭企業、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種養大戶、農機大戶、鄉鎮農村聯結起來,提高信息的時效性、準確性、權威性。④加大農業技術市場建設。通過建立農業技術市場和網上農業技術產品交易市場,為農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民營科技企業的成果轉化與市場化提供便利條件和保障,同時對發展民營農業科技服務組織與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起到推動作用。
三是建立城市產業對農業改造的政策扶持機制?,F代城市產業與農業融合是防范城鎮化農業衰退風險的有效途徑?,F代城市產業與農業融合的內容主要包括現代城市技術對傳統農業改造、現代城市企業直接參與農業生產經營。對于城市現代技術對傳統農業改造問題,在前面已經分析,這里講的城市產業對農業改造,主要是分析現代城市企業參與農業生產經營問題。要防范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業衰退風險,不僅僅是要用現代農業技術對傳統農業技術進行改造,還應該促使城市企業參與農業生產經營,實現農業企業化生產和農業工業化產業鏈延伸,沒有現代城市產業與農業的融合,只是局限于農業談農業,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場競爭和產業結構升級中就會擴大農業的衰退風險。因此,政府必須建立城市現代產業對農業改造的政策扶持機制,對于直接投資于農業生產經營的企業要實行技術改造和固定資產投資的貼息貸款、3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措施;對于進行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不但在貸款貼息、稅收減免、土地使用等方面進行優惠,而且政府可以成立龍頭企業發展基金,根據企業與農戶利益的關聯程度和企業效益進行資金支持;同時,也鼓勵農戶按法定程序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城市企業,與城市非農企業形成股份公司,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這種城市產業與農業的融合,尤其是農戶直接作為城市非農公司的股東,是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現代化轉型的有效方式,也是實現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城市現代化的有效途徑。通過城市現代產業與農業融合,增加了農業增值鏈,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促使農民按照現代企業要求進行生產經營,有利于農民成為現代化職業農民。
農業在國民經濟里占據著基礎性地位。農業對經濟的發展有著推動作用,另外,我國農村人口占據較大比重,農業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這些因素都確保了農業在我國的地位。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農業經濟也不斷發展,但是也呈現出各種問題。當前,我國土地資源日益減少,農業經濟發展競爭更加激烈,如何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是我國各界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
農業經濟増長;農業技術進步;經濟增長
當前,我國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農業收入,這種現象嚴重的制約了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式也多是粗放式發展,經濟增長的方式沒有達到最優。農業經濟的發展最終必然是走可持續與集約化發展的道路。本文重點針對農業技術來研究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發展的概述
(一)農業發展中的相關概念
在我國農業是指依托土地資源進行動植物生產的產業。農業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所謂狹義的農業主要指依托土地資源進行種植農作物的種植業。廣義上的農業還包含了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及相關的副產業。所謂的農業技術是在農業活動的生產活動中,農業從業者為實現增產與增收,對從事的農業活動進行的技術改造與優化活動。在農業領域內,農業技術的進度對農業發張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外在表現有:落后技術的淘汰,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產值的增長、生產效率的提高。
(二)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雖然有了明顯的增長,但在農業的產業發展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有:農村耕地種植面積的大幅減少,人地矛盾日惡化;農業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較弱;農業技術發展緩慢;土地集約化程度低;農業經濟整體呈現不出規模效益;農產品供過于求,競爭力弱;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等等。
二、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改變農業生產要素的質量
農業技術進步可以改變農業生產要素的質量,以此可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農業技術進歩的作用首先通過生產要素的改變來實現。農村經濟發展中,生產要素主要是農作物、魚類、林木及牲畜。通過改良農作物、魚類、林木及牲畜的品種可以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要實現農業中生產要素的品種提升,需要現代的農業種植與遺傳學的文化知識,更需要對所依托的土地資源進行改造與優化;需要改造生產工具與器械,提升生產效率;另外,還要提升生產所依托土地資歷的利用率,以此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二)優化農業生產環節
農業技術的進步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生產要素的優化中,更通過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表現出來。整個農業的生產活動中,通過利用科學技術,提升農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可以優化土地的基礎建設,改善耕地水土流失與土地沙化的狀況;還可以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規?;c產業化的發展。在農業延伸產業上,農業加工業發展可以通過技術發展,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其產能與品種。在流通環節,通過農業技術的進步,依托先進交通工具與便利的交通設施,可以實現農產品的快速交換。此外,企業可以建立起功能齊全,渠道多樣的信息網,加強農業生產各環節的聯系,以此促進農業的經濟發展。
(三)改良農業的產業結構
農業不僅僅是指農業種植業,它包含了多個產業統。通過改良與優化農業的產業結構的可以促進農業的經濟發展。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農業的增長質量,農業的產業結構也會得以優化與改良。舉例來說,畜牧業與漁業可以通過改進農業技術以此優化其產業內部的結構,甚至優化兩部門產業間的結構,從整體上使整個農業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得以優化,最終是農業得以發展。
三、農業技術進步的優化策略
(一)提升農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要從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著手。首先。國家農業管理部門,特別是科研部門應該改變其技術研究方向。當期,我國地方的農業科研部門的關注重點是農業生產,科研重點幾乎全部在農業生產上。農業科研部門應將科研重點放在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上,發展可持續的循環農業。除此之外,科研部門應該關注農業的品種改良、信息技術提升等。其次,農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不應該忽視政府的監督作用。在農業科研領域中,所有的科研項目經費往往是由政府部門來提供。政府在農業技術提升中,充當了投資人的角色。在整個農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中,政府部門更應該發揮其宏觀管理的角色與監督者的角色。再者,積極推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農業科技的產業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這種產業化是指上市農業發展與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的高新技術園區開發與拖入,通過政策、地域及農產業優勢吸引農業科技企業與單位入園,實現農業科技的產業化。
(二)加強農業產業的教育
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要不斷的加強農業產業的教育。加強對農業從業者的職業教育,使其成為農產產業化經營的主體;開展實用農業技術的培訓,增強農民的科學生產意識;積極引導與強化農民及相關從業者的市場觀念。農業技術提升的關鍵是農業從業者對新技術的運用。因此,農業從業者應該積極接受農業產業教育,增強其科學文化素質,并在農業生產中將農業技術及相關知識運用起來,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推動農業的市場環境改革
農業技術的發展也依賴于農業產業本身。通過對農業產業進行改革,為農業技術發展創造良性的市場環境。農業技術的發展本就隨著農業市場環境變動而變化,市場對農產品與生產機械需求增加,市場上眾多參與者會更多的關注于通過提升農業技術水平以獲取更多農產品。因此,通過對農業產業進行改革,增強市場對農業產業的需求,改善農業產業的市場環境,最終,創造有利于農業技術發展的市場環境,以此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
(四)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
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與傳播有助于農業技術的發展。農業技術的推廣要做到及時、有效地將最新的農業技術推廣給農業從業者。最終,能夠幫助農業從業者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各種問題,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農業技術的推廣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和研究體系。技術推廣與研究體系要堅持以政府主導,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對農業技術進行多元化的技術推廣與研究。要避免單純依靠政府主導,要充分發揮農業、農民及相關從業者、農業經濟組織、農業技術研究企業的力量,要做到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五)提升農業技術隊伍素質
農業技術的提升離不開專業的農技研發人員,提升農業技術研發團隊的專業能力與素養才是關鍵。對于農業技術研發團隊的專業能力與素養的提升核實對農業技術團隊的培訓工作。因此,農業技術研發團隊要加強對其從業人員的培訓;在進行人員招聘時,要對研發人員進行全方位的考察。不僅要求研發人員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知識,還要求研發人員具有大量的農業經驗;對農業技術研發團隊而言,還應該完善對其考核評價制度。團隊及研發人員素質的提高要充分發揮考核評價制度的作用。通過對相應人員進行考核與評價,以此激烈其專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馮妮丹.廣西農業技術進步的測算與分析[D].武漢.華中農業科技大學,2011.
[2]高桂華,張南.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的應用——以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分析為例機[J],內蒙古大學學報,2013(01).
[3]高啟杰.中國農業技術創新模式及其相關制度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4(02).
[4]焦紅兵.科技進步對經濟増長作用的分析的[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1(07).
[5]牛凱.農業科技進步對我國區域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3,25(3):652-659.
[6]張永麗,葛秀峰.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28-36.
。
一、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按照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要求,建立以技術創新為先導,以企業為主體,以人才為根本,以多元化投資為支撐,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和機電一體化四大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及沿江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全面推進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進程,促進全省經濟的結構優化和持續快速發展。
(二)主要目標
到2002年,全省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繼續保持國內領先水平,高新技術在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高新技術產業形成規模,沿江火炬帶成為我省參與2l世紀國際競爭的戰略基地,為我省經濟結構調整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目標是:
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3000-3500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0%;沿江火炬帶成為國內高新技術產業最集中的區域,火炬帶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2%-25%;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和機電一體化四大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產值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的70%,并形成20個以自主知識產權為主導、產業特色鮮明、科技水平高、輻射能力強、競爭優勢明顯的高新技術產品群;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50-60億美元,占外貿出口額的20-25%,并建成2-3個年出口10億美元以上的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切實抓好400家省市重點企業集團建設,認定1300家高新技術企業以及1000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與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的民營科技企業;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支柱產業取得顯著成效,工業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份額達到42%左右,農業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份額達到55%左右。
二、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的重點任務
(一)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把建立企業的技術創新機制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企業研究開發機構,重點抓好“一站兩中心“(即企業博士后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加大技術開發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省、市重點企業集團都要建立健全技術中心,爭取有20-30家重點企業建設博士后工作站或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在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民營科技企業(集團)、轉制后的科研院所中建設一批國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積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營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選擇80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機制靈活、產品附加值高、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重點扶持。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員以自有專利、專有技術創辦民營科技企業,積極探索建立民營科技企業貸款擔保機制。提高民營科技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素質,規范運作,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到2002年,培育80家具有持續自主創新能力、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民營科技企業。
進一步深化科研、教育體制改革,建立以重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為基地的知識、創新體系。按照市場化、企業化、產業化的要求,加快省屬科研院所結構調整與定位轉制步伐,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到2000年全部完成改革和轉制任務。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切實提高高等學校的知識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轉化速度。同時,統籌協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類科技力量,加快建設“農藥創制“、“專用集成電路“、“超細粉體“等一批重點實驗室,力爭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或對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科研成果,提高發明專利的比重,為技術創新儲備后勁。
建立社會化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加快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新技術推廣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術市場、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機構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充分發揮項目庫、專利庫、載體庫的作用,面向市場,開展社會化服務,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創建科技服務機構,建立起結構合理、功能齊全、運行有序的科技服務機構體系,增強服務功能。
(二)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建設
加快培育高新園區的特色主導產業。規劃引導各高新園區在現有產業、人才、技術優勢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需要,培育主導產業,發展拳頭產品,辦出產業特色,形成合理布局,增強高新園區的整體競爭能力;到2002年,南京、蘇州、*、常州四個國家級高新區形成以參與國際競爭為目標的產業分工格局,省級高新園區完成以提升地方產業結構為目標的產業部署。
努力提高高新園區技術創新能力。積極推進園區內科研開發機構、特色科技園和創業服務中心的建設,增強高新園區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實現工作重點由“招商引資“為主向“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并重轉移。高新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都要建立科研開發機構,推進30家科研開發機構進入高新園區,吸引30家國外大企業的科研開發機構落戶高新園區;在國家級高新區內建設4個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建設18個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及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園,形成6家專業性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2-3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同時,探索建立高新技術創業基金和信息網絡。充分發揮高新園區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到2002年,爭取使全省高新園區技工貿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60%以上,國家級高新園區工業總增加值年增長率保持在30%左右。
全省各類開發區都要十分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工作。有條件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努力提高開發區內企業的科技含量。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在提高區內技術創新能力、招才引智方面做好表率。充分發揮開發區在推動當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
(三)積極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
在我省高新技術產業領域,著力抓好50個重大高新技產業化項目,集中精干力量,精心組織實施,項目完成后年新增銷售收入約100元。
進一步提高實施火炬計劃項目的組織程度。強化火炬計劃項目與“863“計劃、國家和省科技攻關計劃等重大科技計劃的有機銜接。2000-2002年,全省組織實施600項火炬計劃項目,爭取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200項以上,投入100億元,年新增銷售收入400億元。
加大技術改造項目的組織實施力度。重點實施500項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升級項目,完成投資250億元,新增銷售收入600億元。突出抓好列入國家“雙高一優“計劃的重點項目,促進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開發。
(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群
加快培育數字通信、計算機網絡設備、數字化視聽設備、軟件及系統集成、生物技術藥物、新型高效農藥、超細及納米材料、新型中成藥、新型電子元器件與新材料、新型高性能金屬材料、新型復合材料、汽車關鍵零部件及其新材料、新型輸變電設備等20個高新技術產品群;圍繞高新技術產品群的培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0家、高新技術產品800項,集中實施100項科技攻關項目(課題)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在我省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份額。
以建立持續自主創新能力、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組織實施“三藥“(新醫藥、新農藥、新獸藥)科技示范工程。加強“三藥“創制重點實驗室和科技產業化基地、以及“三藥“共用評價和條件保障設施建設;探索利用風險投資支持知識生產,開發10-15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
(五)大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
制定實施《江蘇省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實施方案》,重點抓好首批三大項目30個課題的研究開發工作,力爭使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在我省農業上的應用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10個左右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農業高新技術成果。
加快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突出重點、合理布局,把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成為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促進全省農業現代化的基地。重點實施并推廣智能化設施農業技術、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節水排灌設備系統、優質抗病蟲種子產業化技術、動物基因工程疫苗、航天園藝育種等現代農業技術,結合引進國外農業新技術加以吸收和創新,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開展農業重大科技攻關。重點實施農作物優質抗病高產品種的培育、現代化抗病抗災節約高效農業技術、優質果樹林木花卉品種創新和高效新品種選育、畜禽魚動物優質高效品種的培育和動物防病技術、生態重建與農業環境保護技術、農業后備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技術、智能化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及裝備等一批農業攻關項目,培育農業新品種(系、組合)50個,創新農業新技術20項,示范應用面積1000萬畝。
(六)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
李先生從事的,正是這樣一種新型的環保生態農業技術,專利從國外購買并根據國內實際進行了技術改造,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他想先與咨詢機構接洽一下,問問像他們這樣性質和規模的企業,該怎樣申報、申報什么樣的政府資金。
“北京這家咨詢機構是朋友介紹的,據說可以運作向國家財政部、發改委、科技部等部委申報獎勵資金的項目,對外的名稱是‘××部培訓發展中心’,此前這家機構曾幫助朋友為醫藥企業的一個技術改造項目成功申報到了300萬元的獎勵資金。”李先生表示。
由于之前,咨詢機構一位王姓專家已經到寧夏進行了實地考察,李先生與這位專家的談話開門見山:“公司情況你都了解了,下一步要做什么?”
除了寧夏,李先生在黑龍江、山東等地也投資設立了公司,但核心技術都是一樣的。王姓專家建議,為了增大資金申報的成功幾率,首先要將現有的幾個公司拆解?!胺謩e使用不同的法人代表注冊,最好都搞到北京,包裝一下,這樣一個項目可以有三家、五家公司,以不同的公司名稱和法人代表分別申報,可以增大成功幾率。當然,”他善意提醒,“要在保證你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情況下變更法人代表?!?/p>
他繼續指點,“其次,做一個資源循環利用的申報材料,叫循環經濟?!彼忉專斑@個項目是報國家發改委的,資金額度1000萬元至3000萬元不等,主要取決于你這個攤子的規模。這是最大的一筆資金。你這個項目報這個還是比較靠譜的。”
如果是科技成果申報,也就是項目產業化,可以報科技部。王姓專家強調,“不是專利,是科技成果轉化,至少應該是省科委出具相關鑒定文件。這個資金要少一點,大概300萬左右,也可能100萬?!?/p>
除了這兩筆數額較大的資金,還有一些專項資金也可以申報。比如,“你是屬于高新技術企業,獲得過獎項,就可以向工信部申報,國家按固定資產投資的10%進行補助,這也是政府無償撥付的,沒有附加條件?!贝送猓€可以申報專門的項目資金?!皢雾棃蠊澞?,面向農業部等其他部委,還可以報一些農業技術推廣中小企業發展專項等?!?/p>
資金分散如麻
這些名目繁多的申報種類,乍看起來著實有點理不清頭緒。事實上,現有的財政資金名日遠比這些要多得多,比較集中的是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農業部與環保部等財經部委。據《鳳凰周刊》記者統汁,在節能減排資金中,分為中央預算內投資備選項目、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項目、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項目、工業中小企業技術改造項目、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工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項目、地方特色產業中小企業發展專項等8種名目,在每一類項目下,還有不同分類。比如,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項目,重點支持領域包括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在內的九大支柱產業,在每個支柱產業下,又再有多項細分。
關于自主創新的專項資金,歸屬國家發改委管理的有9項,歸屬工信部的有7項,歸屬財政部的有5項,此外環保部、商務部、衛生部、建設部、教育部、文化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等也掌握著相應的項目資金。
不僅如此,圍繞各種財政資金,各大部委每年都會出臺相應的資金申請政策,有的是調整,有的是新設,每年傾斜側重方向也不同。熟悉了這些政策之后,還要弄清楚專項經費申請程序、審批原則及關鍵問題,審批的執行和監督管理,審批一下報后的審核與處理以及評審與驗收等,程序很繁雜,要求也很專業。
對于并不熟悉宏觀政策動態的中小型企業而言,要搞清楚相關政策信息、資金申報項目種類及歸屬部委,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火熱的中介市場
不過,不用擔心,中介咨詢機構正是為此而生?!罢乙粌蓚€能干的人,我們給你培養,專門負責企業的政府資金申報。我們指導他們做些具體工作,大的項目我們支持一下,小的項目你們自己做。我們收費有限,七萬八萬的,兩個人一年工資花個十萬二十萬的,但一個項目就能申請幾百萬。再說,能干的話,一個人就夠啦?!鼻笆鐾跣諏<覍钕壬f。
隨著中央各大部委掌握的資金分配權逐年遞增,尋求分肥的機構如過江之鯽,大量中介咨詢機構由此應運而生。
在搜索引擎中鍵入“國家財政資金申報”,可以找到大約5760萬個相關結果,不僅各色咨詢機構不計其數,很多關于專項資金申請技巧的培訓班也常年舉辦,此外還有指導國家財政資金申報的各種網站。
一家位于廣渠門外大街的北京咨詢服務公司號稱擁有多年撰寫編制經驗,能夠把項目的關鍵點訴求清晰,項目優勢闡述到位,促使投資者快速獲得政府資金。公司提供的成功案例顯示,其服務涵蓋中國十多個省份,行業涉及互聯網、農業種植、農業養殖、醫院醫療、學校教育、工程機械、設備制造、汽車、新能源開發、節能環保、酒店餐飲、零售、化妝品等50多個領域,資金申報項目投資規模不等,有的多達上百億,有的只有150萬元。
據長城證券測算,“十二五”期間,技術減排的成本將會更高,每噸二氧化碳當量需耗費的資金強度將從“十一五”期間的300元升至400元,不能收回投資回報的技術所占的減排份額也將從20%升至40%。也就是說,若達到20%的中性節能目標,“十二五”所需資本投入約3.4萬億,而資金短缺可能成為節能減排高目標的一大阻礙。這意味著,因此而衍生的中介咨詢市場空間將更為可觀。
申報成功的幾率到底有多大?技巧多多?!扒懊嫣岬降倪@些項目其實只要換一個名目,每年可以循環著報、交叉著報?!蓖跣諏<彝嘎叮氨热?,今年報一個生態技術,明年報一個有機肥,再報一個資源綜合利用,每年報四五個項目,成功的幾率很大。像科技成果轉化,有的可能批不下來,那就換一個名目明年再報,不能今年報的是這個,明年還報這個?!?/p>
如果在相關部委有人脈資源,會大大增加成功的幾率?!把h經濟這個我們有關系,一般一年要報個十個八個項目,確保兩三個能成功,畢竟科技部不是我們自己家開的嘛。這個有什么好處呢,就是你的產品有無投產都可以申報,只要在當地鑒定一下。只要報,過的可能性很大?!?/p>
李先生很動心:一個企業,正常的話,一年有個幾百萬的無償支持,就能保證基本運轉了。
如今李先生的念頭極具傳染性。隨著信貸緊縮,中小企業融資難益發凸顯,對于不少企業而言,相比其他融資方式,申請國家財政資金是一個頗為“靠譜”的努力方向?!安痪褪腔▊€幾萬,多做幾套申報文件嘛,在地方,所有證明與鑒定文件都不算什么難事”。一家已經進入申請程序的企業負責人士對記者如是表述。
“除了這些無償的,另外還有國家貼息貸款。像你的企業,可以建一個產業示范園,到時候再報別的項目,起碼可以再報十來個。”王姓專家繼續向李先生鼓勁。
記者注意到,有些資金申報項目必須達到一定的硬性標準。比如,申報中央預算資金備選的節能項目,總投資原則上應該在3000萬以上。還有一些硬性指標也必須達到申報要求,比如,有些技術改造項目要求必須提供發明專利證書、企業年度審計報告與會計報表、項目環境評價意見、項目土地使用證和房產證、資金籌措證明與銀行信用等級證明等?!绊椖靠梢园b??!”對于企業是否具備申報條件的顧慮,某咨詢公司的專家表示“這不成問題”。
部委審核疲勞戰
對于掌握項目資金分配權的中央部委來說,要逐一核實這些經過“包裝”的申報資料與鑒定文件,實際操作起來頗為困難。
記者在某部委負責項目審核的司局處室看到,小山一樣的文件堆滿了半個房間,每個申請項目的文件都是厚厚一沓,幾位由地方抽調的工作人員正埋頭審核資料?!百Y金申請文件層層上報,到了部委這一層級,一般只簡單核準資料是否完備、簽章是否完整,根本無法核實每份文件、每個公章的真實性。”某部委工作人員抱怨。
節能減排的中央資金審批,基本掌控在財政部與發改委兩個部門。財政部負責資金的預算管理、項目資金分配和資金撥付,并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確定資金的年度支持方向和支持重點,會同財政部對申報的項目進行審核,并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每年多達數億元的財政資金,就這樣簡陋地被撥付至每個具體項目。
2011年5月,審計署在公布《20個省有關企業節能減排情況審計調查結果》時,通報徐州中科玻璃有限公司等企業采取編造虛假申報資料、多頭重復申報等手段,違規套取、挪用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約2億元。審計署同時稱,違規建設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的問題沒有完全杜絕,淘汰落后產能工作也不徹底。
而資金繼續在加碼。2011年6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了《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管理辦法》。相比之前,財政獎勵資金標準額度有明顯提高:東部地區的獎勵標準從200元/噸標準煤提高到240元/噸標準煤,中西部地區則從250元/噸標準煤提高到300元/噸標準煤。
面對如此“大禮”,一些業內人士并不領情。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一名專家認為,中國財政政策存在突出問題,“無論政策設計還是具體實施,節能財政政策與其他相關節能政策之間缺乏協調配合”,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節能政策的實施效果。
“這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感覺資金總量很多,但真正能落實到需求企業的有多少?恐怕要打上一個大問號?!蹦彻澞芗夹g服務公司一位副總經理說。事實上,他的擔心不無道理:中介咨詢機構、各地主管部門,要準備文件資料并最后完成申報,牽涉諸多部門與機構,但凡參與的,無不想著能夠從中分一杯羹。
部委試圖在門檻和條件上彌補漏洞。2012年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第四批節能服務公司備案名單。但在公布備案企業名單的同時,還附加了一個額外條件:所有備案企業,若每年實施并獲得國家財政獎勵資金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數少于兩個、或項目總體節能能力不足1000噸標準煤每年的,將取消其備案資格。
關鍵詞:科技創新;農業;問題;對策措施;山西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確保糧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實現提質增效、創新驅動,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突破資源和環境制約的一個必然選擇[1]。2012年中央1號文件突出強調,要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科技創新是關鍵[2]。2015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3]。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的問題尤其突出;還有農業生產水平低、農業增產不增收、技術制約經濟發展等問題也都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去加以解決。本研究通過對山西省農業科技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山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進山西省現代農業的跨越發展。
1山西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山西狠抓科技進步、科技創新等關鍵環節,農業科技創新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十分薄弱,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農業科研體制機制不完善
1.1.1農業科研創新體系的主體結合不緊密農業科技包括產、學、研3個內容。省屬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主要從事科學研究活動,在省科技創新體系中扮演知識創新主體的角色,大中型企業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4]??蒲袡C構、高等院校和企業在“板塊結構”的格局下,條塊分割、自成體系的問題尚未能很好地解決。目前,存在山西省農業產學研脫節的問題。一是農業科研機構重研究輕推廣,導致許多科技成果與經濟脫節、與產業脫節,無法進入農業產業化環節;二是農業科技推廣部門沒能參加農業科研機構的技術選題和立項,農業產業化環節對農業產業技術需求的變化,無法及時反饋給農業科研單位;三是各大院校設置學科和專業不合理,在生產和市場2個環節中,沒有培養出它們急需的人才[5]。1.1.2農業科研創新體系的動力機制有缺陷一是科研人才流動機制不順暢。雖然農業科研隊伍和技術推廣服務隊伍基本健全,但其內部缺少動力,人員流動性也不合理。二是多年來用人制度陳舊,激勵機制不夠。農業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得不到相應的獎勵和保護,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使他們逐漸失去了對成果創新的動力。三是許多高水平人才流失。山西省主要人才指標居于全國中下游水平,人才斷層現象嚴重,經濟欠發達地區專業技術人員流失尤為嚴重,而學術拔尖人才和學科帶頭人、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高素質人才缺乏,又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創新[6]。1.1.3農業科研創新體系的組織機制不健全一是農業科技決策政策有待完善。無論是農業科研項目的確定還是農業技術推廣,都要由政府集中決策和行政推動,但政府對農民需求缺乏調研,導致大量科研課題對當地的生產發展促進作用不大,科技成果也無法有效地進行轉讓[7]。二是農業科技創新信息資源共享仍然落后。市場上迫切需求的技術及成果,農民無法通過有效的渠道去獲取,實用技術沒有有效到達農戶手中[8]。三是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對新技術的吸納能力不強。由于農戶自身觀念落后、素質較低,科技意識淡薄等問題,直接制約農民對農業科技成果的吸納能力。
1.2農業科研創新保障條件不足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完善,需要經費、人才、設施等方面的保障。首先,農業科技創新資金不足是所有技術創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且又存在政府各相關部門的科技創新計劃缺乏銜接,資源配置缺乏協調,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甚至部門內部本不應該出現的重復建設、重復研究、重復引進的問題[9]。二是推廣手段落后。鄉鎮一級農技人員的專業知識老化現象普遍存在,導致服務手段落后,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能力較弱,嚴重制約了服務功能的發揮。技術推廣往往是請專家教授講上一兩堂課,沒什么實質的作用。對農民的培訓也最多只是開一堂學習會,放放光盤講座和發發材料而已。三是基層農業和農村服務機構的辦公場所簡陋,設施陳舊,真正從事農業技術服務和創新的時間較少,有的地區植保站、防疫站等農業防災減災體系的工作幾乎處于停頓狀態,無法保障農業的安全生產。
1.3政策機制缺陷
農業科技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一是缺乏有效的鼓勵政策,沒有形成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大量社會力量不敢進入農業領域。二是缺乏保障機制,氣候、市場因素對農民收入影響很大,沒有政府支持的農業大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和社會保險機構的參與,農民收入難以保障。三是從財政上講,沒有金融機構的專項惠農貸款支持機制和制定相關的涉農政策,必將影響山西省現代農業的良性運行。
1.4企業創新能力不高
隨著科技創新在農業和農村發展中重要性的不斷提高,涉農企業作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已經成為一種主流趨勢。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科技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偟膩砜?,山西涉農企業中設立了科技研發機構的企業所占比例較低,技術開發能力還比較薄弱,多數企業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而且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較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嚴重不足[10]。
2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按照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要遵循農業科技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增強企業主體地位,加強生產和研究的有機結合,推動先進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發展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11]。
2.1農業知識創新系統
創新主體以政府主辦的科研機構為主,包括高等農業院校、農業類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各類省部屬科研機構,它們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主要承擔著技術研發的作用,其公共科研活動具有基礎性、前沿性和戰略性,事關區域內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創新問題研究,并且在工作活動過程中不斷教育培訓出大量的科技人才,把知識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2.2農業技術創新系統
逐步推進涉農企業成為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的主體。要以新產品開發和企業的技術改造為重點,建設企業技術中心,突出涉農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同時,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依托,強化產學研一體化,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先進技術和成果的引進、消化和吸收。
2.3農業技術推廣和中介服務系統
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涉及到科技成果的轉化問題,是把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也是連接科研機構、高校、涉農企業、農民等創新主體的橋梁和紐帶,使得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各類組成部分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構成主體包括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專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組織以及科技中介服務機構[12]。
2.4農業科技政策環境系統
建立完善的農業科技政策環境系統,主要包括政策法規如專利法、知識產權法、技術合同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以及科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為科技創新體系的高效運轉提供適宜的軟環境,以規范技術市場的交易行為,維護科技工作者的勞動成果,保障技術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為農業市場的良性運轉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政府在此系統中起著主導作用[13]。
2.5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訓系統
以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為主要任務。一方面,根據山西省的農業特色,著力培養一批高質量的農業學科帶頭人、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一大批涉農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經營管理人才和推廣應用人才。另一方面,根據農戶實際需求和文化水平等,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戶的科技應用能力。
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對策措施
3.1逐步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校為
依托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新產品開發和企業技術改造為重點,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的科技競爭力;依托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以及農業科技企業,實行多元化投入,產學研、農科教密切結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動機制,提高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活力,加快先進技術和成果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山西已經從2012年開始著手建立30個以上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團隊、20個以上農業科技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引導和培育15家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產學研聯盟,推進山西特色動植物資源開發,爭取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良好應用前景的創新成果。
3.2推進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健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加強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一要加強鄉鎮農技站條件能力建設,配齊鄉鎮站(區域站)農技人員,每個村配備1名專職或兼職農技人員和動物防疫員。深入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開展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服務,加強隊伍管理,落實崗位職責,明確服務責任,強化考評機制。二要支持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與地方政府、基層農技部門、涉農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業大戶聯合共建農科教結合綜合基地和農村科技服務站點[14]。三要設置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扶持和發展縣級科技綜合服務平臺,形成科技特派員、專家大院、科技進村入戶等多種模式,促使山西省農村科技服務工作重心下移,促進農業先進技術的普及與推廣。
3.3構建農業技術信息交流平臺
建立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多層次、分布式的全省統一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整合農作物品種、實用技術、農情資源等各類信息資源數據,建設基層綜合信息服務站500個,鄉鎮服務點覆蓋率達到80%以上,建設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基地100個。推動信息服務網絡化,資源管理數字化,實現推廣人員與農民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自由的雙向溝通交流,打造包括農業公共信息、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災害防治、農業新產品、新技術的農業科技數據信息共享平臺。
3.4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人才方面建設
3.4.1加快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及工程和重點學科、科研基地的建設,培養引進一批農業科技急需緊缺人才,培育認定一批優勢農業科研領域領軍人才;健全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創新創業團隊建設,促進農業科技人才服務農村[15]。3.4.2引導各類人才服務農村通過培養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強化農村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的技能培訓,優化農村管理人才結構等一系列措施,培養和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提升其服務能力。3.4.3加強農民教育培訓結合農業科技講座、科技咨詢、農業主導產業科技服務、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并進行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培養鄉土能人1萬名[16]。
3.5有選擇、有重點發展優勢領域
3.5.1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要更加注重技術集成,策劃生成一批適合山西省需求的農業技術,并以培訓和示范為手段,加大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利用山西省特有的農產品資源稟賦,爭取并實施好園藝標準園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以開展科技進村入戶和實施基層農技體系改革和示范縣建設為載體,廣泛開展農民培訓和示范,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17]。3.5.2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影響力大的農業產業集群,推動地方經濟增長、農民增收。把農業產業化經營與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縣域經濟、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擴大對外開放等緊密地結合起來,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龍頭企業與農戶按照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作者:陳敏克 何燕 逯楠 單位: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 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
參考文獻:
[1]陳春燕,彭迎,趙穎文.四川省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20):367-368.
[2]新華社.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EB/OL].[2012-02-01]./jrzg/2012-02/01/content_2056357.htm.
[3]新華網.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15-02-01]./xwzx/gnsz/szyw/201502/01/t20150201_4484945_1.shtml.
[4]陳景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問題與對策[J].山西農經,2012(3):20-23.
[5]何燕,解睿.山西省農業生產業發展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12):1315-1318.
[6]廖玲,楊立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文獻綜述[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0(7):14-15.
[7]高新樓.農業科技創新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農業科技通訊,2010(8):9-12.
[8]楊學利,張少杰,古安偉.農業科技創新信息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情報科學,2010(10):1501-1504.
[9]王佳,楊玲.農業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22):8-9.
[10]郭慶惠,尤芳湖.科技創新體系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11]孫站成,傅裕貴,許炎生.構建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7(9):82-83.
[12]李麗莎.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9):5722-5724,5726.
[13]葉永鋼,熊濤.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對策:以江西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356-358.
[14]邵立民,邵晨陽.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2(5):12-17.
[15]冀憲武,邢亞靜,趙永勝,等.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對山西的啟示[J].農業網絡信息,2012(10):109-113.
推動科技進步是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世界各國農村發展的道路與模式各具特色??傮w來看,主要有以美國為代表的節約勞動型發展模式,以日本為代表的節約土地型發展模式,以歐洲國家為代表的復合型(既節約土地又節約勞動)發展模式。但無論哪一種模式,都是以科技進步為第一推動力的。我國西部地區農村要實現較快發展,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的力量。
西部地區農村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發展,還與其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密切相關。很多人認為,西部地區的農業資源非常豐富,而實際情況卻是:西部地區可耕地資源有限,人均耕地與全國人均數量基本持平;可利用的水資源極為匱乏,人均水資源只有全國人均數量的10%左右,在一些山區連人畜飲用水也難以得到保證。此外,西部地區的生態系統非常脆弱,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土地沙化現象嚴重。鑒于此,西部地區要突破資源制約,解決人口增長與資源減少之間的矛盾,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科技進步的作用,走節約資源和提高土地生產率的道路。
西部農村科技資源供給不足的現狀亟須改變
西部地區農村的科技資源供給不足,阻礙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過去,我國科技資金大多是由政府提供的,而且在較長時期內政府在科技支出方面存在著重工業、輕農業的傾向,這是導致農村科技資源供給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除了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農業重大科技項目,國家把大多數農業科技資源的供給責任交給了地方政府。但由于西部地區大多數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沒有好轉,地方政府財力不足,導致了農村科技資源供給不足。與此同時,農村科技市場發育不夠,導致很多農業科技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比如,農業科技成果評估和保護體系不夠健全,反映科技成果價值的價格體系尚未確立,造成許多農業技術成果被束之高閣;農業技術市場交易不順暢,農民和科研機構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造成農業技術市場交易量明顯不足,嚴重影響農業技術的推廣。
農村科技資源的供給決定著農村科技資產存量,也決定著農民對科技產品的消費水平。進一步說,科技資源可以看作是一種中間投入品和生產要素,對科技資源的消費可以降低農戶的生產成本,提高農戶的收益水平。比如,農村生產性科技資源供給可直接作用于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產量,增加農民收入;非生產性科技資源供給可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和消費水平,提高農民基本素質,對農民收入長期增長具有積極影響。當前,在基本建設投資、勞動力和科技進步這三個對農村經濟增長有著重大影響的因素中,科技進步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高。這說明,提高科技進步水平已成為西部地區解決“三農”問題的緊迫任務。
(甘肅省臨夏州農業技術推廣站,甘肅臨夏731100)
作者簡介:唐秀莢(1973-)女,甘肅臨夏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I作。
導讀: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旱區農業發展的熱點。針對臨夏州實際問題,筆者主要從技術措施和保障措施兩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對臨夏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啟示。
旱作農業是指完全依靠天然降水提供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而從事的農業生產。建立可持續的旱作農業生產體系非常重要,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對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也是各個地區、鄉鎮必須認真貫徹實施的基本方略。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從技術措施和保障措施兩個方面提出建議,主要包括積極推廣優良抗旱品種、全膜覆蓋技術、提高農技推廣技術人員的科技素質以及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從內外兩條途徑進行實施,然后立足臨夏實際情況,全面落實技術措施,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一、技術措施
㈠積極推廣抗旱品種
旱作農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水資源問題,而抗旱種子由于對水的需求量相對較少,產量相對穩定,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可以減少用水,從而減少生產勞作成本,這對旱區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十分有利。長期以來,旱作農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狀況因為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得到很大的改善,旱作農業的根本問題是水的問題,通過技術改造,應用抗旱品種,普及農業機械,極大促進了旱作農業的發展。土地貧瘠、土壤肥力不足是制約旱作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育種技術的發展,培育出的抗旱種子可以彌補水量不足問題。因此,積極推廣抗旱品種是很好的方法,特別是對于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更具觀實意義。
㈡全膜覆蓋技術
推廣全膜覆蓋技術的也是發展旱作農業的重要環節,通過對自然降水的蓄積,增加降水的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全膜覆蓋技術將土地徑流進行富集,在干旱的時間利用起來,既減少了蒸發量,又可以使土壤的肥力獲得極大地提高。
二、保障措施
㈠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科技素質
任何技術的實施都離不開技術人員的操作,農技推廣人員的科技素質是影響整個旱作農業良好發展的關鍵因素。此外,傳授科技知識也至關重要??萍妓刭|作為科技元素的一種,不僅僅要求的是技術素質,更多要求人們可以理性思考,開闊視野,充分發揮優勢和長處,不斷學習新知識,研究新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實力。因此,農技推廣工作者不僅要掌握相應的技術和專業知識,而且還要熟練各種操作技能。
㈡完善農技推廣網絡
建立農技推廣網絡是農技推廣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建立鄉級農技推廣網絡尤為重要,全方位、立體化的建構鄉級農技推廣網絡是旱作農業形成有效生產力的關鍵因素Ⅻ。而引進高新技術是鞏固和壯大農技推廣網絡的重要方法,高新技術是否及時得到推廣應用,是影響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農機推廣部門應予以重視。
三、結語
積極推廣抗旱品種、抗旱積流灌溉技術、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科技素質以及完善農技推廣體系,是促進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旱作農業技術推廣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如何完善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對于旱作農業發展非常重要。旱作農業的健康發展對我國西北干旱區農業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也直接影響農民增收。因此,提升技術和完善保障措施,對加快旱區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都有積極意義。
(編輯:宋軍生)
參考文獻:
[1]李生秀西北地區農業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3,(03)
[2]周富喜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業信息,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