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5:32: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的本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數學 經濟學 特征 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學方法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擴大,尤其是在經濟學領域更為明顯。數學邏輯的嚴格性,以及它的結論的確定性,應用的廣泛性都是經濟學所必需的東西。因此,現代經濟學將數學作為研究工具、并使經濟學研究日趨“數學化”。
一、數學的本質和經濟學特征
1.數學的本質
數學本質上是從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兩個層面去認識客觀世界的工具。實際上,人們在有意識地認識和改造世界之初,就是通過對數的認識和思考開始的,在此基礎上逐漸產生了數學。早在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把數作為認識世界的基本概念,認為“數是萬物的原理”,數學本質上不是為了應用,而是為了認識世界。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也逐漸體會到,客觀世界本質上可以通過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來認識,于是,近代數學大師笛卡爾得出了“數學是科學之母”的結論。
2.數學是揭示經濟客觀規律的有效工具
事物及其變化規律的客觀性,主要通過與事物有關的各要素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來表現,而數學又是用以揭示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專門工具,因此,數學無疑是揭示事物客觀性的有效工具,這就決定了現代經濟學選擇數學作為研究工具。數學是貫徹理性精神最徹底的科學,當然也應該是以理性假設為前提的現代經濟學的研究的必然選擇。
3.數學是一種理論信念和方法論
數學的經濟學特性還體現在其思想性上。數學作為一種理論信念、方法論和研究手段,十分明顯地體現在經濟學的基本特征中。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作為市場經濟運行描述的基本理論,對我們經濟學研究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學習和研究的角度看,可以明顯感覺到,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和推理方式的特征之一表現在其數學性方面。在整個社會科學中,經濟學的理論形式、研究方法是公認為最接近自然科學的。按傳統流行的科學觀,一門學科達到科學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它能否充分運用數學方法。而在經濟學中,對于經濟現象、經濟運行及其規律的描述與研究,正需利用要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從而使它達到科學性。
二、數學在經濟學研究中的作用
1.數學是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工具
科學觀認為,一門學科達到科學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它能否充分運用數學方法。運用數學知識做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可以減少無用爭論。同時,由于經濟活動的多樣性,研究中存在許多變化的因素,數學作為經濟研究的基礎工具,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利用數學語言我們可以將經濟學中的某些問題描述得非常清楚,并且邏輯推理嚴密精確,可以防止漏洞和錯誤,應用已有的數學知識我們還可以推導新的結論,得到僅憑直覺無法或不易得出的結論。而在經濟學中,對于經濟現象、經濟運行及其規律的描述與研究,正需要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從而達到它的科學性。
2.數學使經濟學理論更為嚴謹推理
數學方法為經濟學理論的突破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它的運用大大拓展和加深了經濟學科,使經濟學的推理和分析過程更加嚴謹。數學推導具有數理邏輯性,運用數學模型結合經濟模型來研究經濟問題,可以使經濟學的推理和分析過程更加嚴謹。數學方法是使經濟學向科學邁進的重要工具,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使得經濟學的理論邏輯更為嚴謹,條理更為清晰,在經濟學的理論更新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3.數學提高經濟學理論的實用性、科學性
數學方法不僅能對經濟關系和經濟現象進行數量方面的定量分析,而且還能對經濟現象進行定性的質分析。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經濟現象也不例外。運用數學方法對事物的本質進行研究,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考察對象從量到質的轉化,從而加深對質的認識。數學方法的運用有助于提高經濟理論的實用性,以及經濟政策的科學性。數學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更使得使經濟學的結論具有明確性,如只需用一個簡單的公式即能直觀地表述出各種經濟因素之間的關系,可以分析各經濟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為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可操作的理論依據。
三、科學地使用數學研究經濟學
數學方法是使經濟學向科學邁進的重要工具,但經濟學畢竟不是數學,經濟學是社會學科,其研究需要掌握除數學以外的多方面的知識,僅僅使用數學方法,經濟學研究不可能取得進展。只有合理地運用數學方法,科學地使數學與經濟學融合,才能使兩者相得益彰。過分強調數學方法在經濟學分析中的作用、把數學方法作為經濟學研究惟一科學的研究方法、在經濟學研究中濫用數學,或者不贊成使用數學方法、或者很少用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問題都是不可取的。
參考文獻:
[1]賈根良徐尚:經濟學怎樣成了一門“數學科學”――經濟思想史的一種簡要考[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5).
[2]劉穎華:經濟數學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商場現代化, 2007,(25)
[3]董玉龍王宇紅韓振芳:試論數學對經濟發展的作用[J]. 商場現代化, 2007,(26)
關鍵詞:歷史方法;經濟學;科學性
一、判斷經濟學是不是科學的標準
判斷一門學科是否是科學,首先應確定一個“科學”的衡量標準。這種標準的依據不在于該學科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而應遵循以下三點原則:一是是否以揭示研究對象的內在規律性為目的。二是在研究的過程中,是否運用了一種合理有效的方法。熊彼特強調“一門科學是任何一種知識,它發展了尋找事實和解釋或者推理(分析)的專門技巧”。三是是否有一種科學的理念和精神。顯然,這種判斷標準避免了由于選擇尺度的狹隘而將諸多科學性的東西排斥在科學大門之外的尷尬。就經濟學而言,政治經濟學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并且采用唯物辯證法、科學的抽象法、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等。在西方經濟學看來,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對稀缺性的資源進行配置的學問,采用的方法有:經濟模型、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方法、靜態及比較靜態和動態的方法、邊際分析的方法、均衡分析的方法及數學分析的方法等。
科學的判斷一門學科是否科學,依據的重要判斷標準是該學科的方法論必須科學。一般來講,經濟學的研究和認識過程是:先從實際出發,從經濟史實和現實經濟問題出發,在掌握大量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基礎上抽象出概念和命題,然后再用范疇和概念去說明、解釋和預測經濟事實。這表明,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認識論方法貫穿了經濟學確立的各方面。就此方法論而言,經濟學與自然科學同樣符合科學標準。
二、為什么要強調歷史方法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19世紀末,奧地利學派創始人門格爾和德國歷史學派代表施莫勒進行了一場持久的經濟學方法論之爭。由于歷史學派方法論的缺陷,以后的主流經濟學在演繹主義方法論的影響下走上一條公理化道路。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在經濟學——這樣一門本質上屬于社會科學的學科的探討上丟棄歷史分析的方法。
(一)主流經濟學過度演繹推理的做法不科學。在一些人看來,歷史的東西往往存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局面,而基于公理推斷的東西則存在邏輯上的一致性和統一性??陀^地講,經濟學采用演繹推理的方法,并輔之以數學化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向自然科學的一種靠攏。但如果以為像自然科學一樣在少數公理的基礎上構建起邏輯大廈,就意味著經濟學自動走向科學殿堂的想法未免太天真。這里有一個關鍵問題,即公理本身是否就存在統一性或不存在認識和理解上的不同呢?按照尼采的看法,所謂的公理實質上是一種沒有辦法通過進一步推理證明的無條件的命令,公理本身也是一種信仰,即相信公理是“真”的。對信仰而言,在抽象的意義上,很難判斷孰優孰劣、誰是誰非。既然公理本質上是一種信仰,而信仰顯然會隨時間、地點和任務不同而不同。因此,建立在公理即信仰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大廈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外觀和內在結構。在懷爾斯看來,“‘公理’成了‘神圣命題’的代名詞。公理的存在可以使我們不顧事實建立起龐大的演繹結構,這已經成了經濟學根深蒂固的傳統”。事實上,脫離具體歷史條件而抽象出來的經濟學公理,如理性經濟人等在現實環境中也遇到質疑。這種抽象演繹的結果不僅無助于經濟學科學性形象的樹立,相反還損害經濟學的科學性。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看,對經濟學基本理念的信仰在不同歷史時期存在巨大差異。亞當·斯密教條地認為,在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下,經濟生活會自動趨于最優狀態,不會存在經濟過剩和失業。而1929一1933年的經濟危機徹底打碎了人們對市場機制的信仰,轉而尋求政府干預。而凱恩斯以后的宏觀經濟學學派林立,或者說對同一經濟現象有不同的理論學說,究其原因恐怕是其信仰“失之毫厘”所致。
(二)宏觀經濟學的諸多成果得益于歷史分析的方法。宏觀經濟學的目標有四個:通貨膨脹、就業或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顯而易見,這四個方面的研究對象,如長期的經濟波動,均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歷史數據和歷史事實。即使在微觀經濟學的問題中,同樣也無法回避時間序列的探討。由此可見,目前主流經濟學中抽象演繹法所作的努力,即通過形式上的數理化來完成對經濟學的科學化改造并不能擺脫歷史數據的支撐。
(三)任何學科成就的取得都是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經濟學也不例外。在熊彼特看來,“不管哪個學術領域,任何時期存在的問題和使用的方法都包含過去在完全不同的條件下工作的成就,而且仍然帶有當時留下的創痕?!薄叭魏我幎〞r間的任何科學狀況都隱含它過去的歷史背景,如果不把這個隱含的歷史明擺出來,就不能圓滿地表述這種科學的狀況?!睆哪壳敖洕鷮W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思路看,首先都是進行文獻綜述,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可以說,經濟學中任何一個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都不是哪一家一派可以獨立完成的,而是一個不斷的、連續的過程,也就是說是個歷史過程。這一點在政治經濟學的建立過程中體現的尤為充分。
(四)經濟學中的許多概念、范疇和定理必須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才能加以正確的理解。恩格斯認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在《資本論》中,諸如商品、價值、貨幣、資本、勞動力商品等概念,馬克思都反復強調是個歷史范疇,從而對庸俗政治經濟學家進行批駁。同時,這些概念的許多規定性也只有放在歷史的背景中才能加以理解。如,貨幣形式的發展、貨幣的本質及貨幣的功能等問題。
(五)在一定意義上看,歷史的方法是經濟學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礎。一是發展的觀點認為事物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中,這與歷史主義強調的原則是吻合的,即“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絕對的存在,而是歷史的暫時產物,它在歷史中產生、發展,也必將在歷史中消亡。事物就是它的歷史過程本身?!倍强茖W的抽象法認為,必須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進行充分的考察才有可能把握住其中的規律。要做到這一點,除要求在一個時間截面上盡可能掌握事物不同的特征,更需要對事物的特征進行時間序列上的追蹤考察。只有經過事物特征的反復顯現,才有可能抓住背后隱藏的規律性。
雖然歷史的方法在自然科學和經濟學中都非常重要,但必須承認,由于學科的限制,歷史方法發揮的作用在不同學科中存在較大差異。這導致相對于自然科學而言,經濟學的科學性似乎有所削弱。自然科學的成果經過歷史的積累,很容易被后人認可和運用,因為自然過程是反復發生的。但經濟學的歷史發展卻不具備完全可復制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充滿了各種新的、不同的意見與觀點。結果是,經濟學無法以嚴格的累積的形態取得進展,經濟學說史上就出現了形形的理論反復。一種理論和觀念總是以真理或謬誤的姿態在不同的時期交替出現,這在近代以來的宏觀經濟學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在當代尤其是中國,之所以很多人認為唯自然科學才是科學,是因為自然科學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是直接和明顯的,相比較而言,社會科學的作用則是間接的、長期的。時間的跨度有時甚至要經過一兩代人,所以經濟學的成果不易為人所觀察和掌握,一個典型的例證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往往要在理論成果產生多年后才被授予。但經濟學的科學性并不會因此而受到損害,相反說明經濟學的特殊性更需要用歷史的觀點去考察。
三、經濟學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借鑒自然科學方法與理念的歷史
從對歷史的回顧中發現,無論是有意借鑒還是異曲同工,自然科學的理念及有效的分析工具,在經濟學的發展史中都得到體現,這使經濟學日益成為最接近于自然科學的“硬社會科學”。
在西方,經濟學的出現以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的《經濟論》為標志。為能把握住觀察對象的規律,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發明了數,認為萬物即數;萬事萬物的差別實質上是數排列組合的差別。在中世紀的歐洲,經濟學一度成為封建神學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并無科學性可言。隨著文藝復興和自然科學的興起,經濟學也迎來了科學的黎明。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現代經濟科學,只是當理論研究從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的時候才開始”②,即古典政治經濟學才稱得上是真正科學的經濟學。從理論觀點和貢獻來看,古典經濟學認為,商品經濟是天生的平等派,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論富商巨賈,抑或小商小販,在進行商品交換時,都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沒有任何超經濟的強制力存在。顯然,這一商品經濟的基本理念是受天文學革命的影響。在傳統的封建等級制中,人有天生的高低貴賤之分,皇族乃上天的代表,即天子。但天文學革命卻發現:整個自然界并非是上帝早已安排好的等級結構體,各天體之間是作用與被作用的關系。這一信號傳遞到人類社會,其含義就是:人與人之間不是生而不平等,而是生而平等的。進一步把該思想反映在經濟生活中,就是等價交換的原則。當然,此時可能有來自傳統的追問,即如果沒有舊有封建等級制度的管理秩序,那么靠什么來維持社會生活尤其是經濟生活的運轉呢?在亞當·斯密看來,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會推動資本主義這架精巧的機器一直運轉下去,永不停歇。這正如牛頓的力學所揭示的原理:萬事萬物為何運動有序?因為一切都是“力”的作用。將亞當·斯密以后的經濟學與牛頓的物理學作比較,很多的地方都會發現對事物處理方法的相似性。
就當時化學取得的成果而言,主要集中在:表面上千差萬別的物本質并無區別,都是原子所組成,差別惟一在于原子數量的不同。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及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勞動價值論都認為,不同的使用價值和商品表面上看起來各不一樣,但卻都是勞動的產物。在馬克思看來,質上不同的使用價值在量上能夠比較,是因為它們都凝結有抽象勞動,即價值。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生命體被當成一個系統來加以對待。而系統研究方法在經濟學中早已被自覺不自覺地運用。從魁奈的經濟表到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以及當代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產業結構、地區結構等問題,都把經濟生活當成一個整體在進行研究。
現代主流經濟學對數學的運用更是無處不在。馬克思曾說過,只有當一門學科使用了數學時才成為真正的科學。數學使以往古典經濟學帶有哲學思辨式的思想通過數學方式的表達而顯得更為精確,使經濟政策的實施也更具可操作性。可以這樣講,正是對數學這頂自然科學皇冠的摘取,才使經濟學取得了社會科學皇后的地位。
一、財經類高?!袄硇匀思僭O”的課程建設背景
(一)財經類高校經濟學類學科教育現狀
財經類高校是以財經類專業為主的院校,學校絕大部分本科專業都以經濟學為必修課程,同時,學校會根據自身的財經特色面向其他非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開設財經類課程的系列選修課,可以說,在財經類高校,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覆蓋面非常廣。例如,南京某高校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就明確指出,其專業的核心課程包括: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雙語)、宏觀經濟學(雙語)等。在實際教學中,學校也提供了大量與經濟學知識相關的選修課程,供非財經類專業學生學習。例如,南京某高校通識教育選修課課表中就包含著大量經濟學相關的課程,如經濟學入門、經濟統計學和中國經濟專題等[1]。財經類高校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相關課程為課程設計的重心,在人才培養方面也以具備一定的經濟專業知識為教育目標。因此,財經類高校的學生,不只是專業較為對口的經濟管理相關專業,其他專業的學生也會對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有通識化認識。這樣的安排一方面充分利用財經類高校豐富的教師和教學資源,對在校學生進行恰當的財經類相關知識的教育,掌握基本的財經觀點;另一方面,這樣的教學安排也使得一些學生對“理性人假設”的相關知識一知半解,僅僅理解“理性人假設”作為西方經濟學核心觀點的積極性一面,而忽視其存在的固有弊端,使得學生在試圖理解經濟知識和經濟現象的過程中陷入迷惑的境地[2]。
(二)“理性人假設”在西方經濟學中的地位
同時,“理性人假設”在經濟學相關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經濟學注重由假設前提出發,經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理性人假設”是西方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前提,也是西方經濟學立論的原點。自希臘哲學時代,西方先哲就以“理性”來彰顯人的本質屬性。亞里士多德認為:“一種生命物就存在于它所特有的種屬活動之中,也構成它同其他生命物種的界限?!倍袄硇浴本褪侨怂赜械谋举|的活動。因襲西方哲學的理性傳統,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資產階級理論家將“理性”與人在經濟活動中的“逐利”本性結合起來,甚至將“理性”的內涵直接限制在“逐利性”之內,從而推導出“理性人”這一假設[3]?!袄硇匀思僭O”的基本內涵包括:“理性人”是指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般性抽象,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都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不僅以“理性人”作為進一步推理的假設前提,更將其視作經濟活動中本質的“人”的屬性,即將經濟學的研究范圍限制在對“理性人”的研究之中,也即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理性人”的經濟活動,非理性人的經濟和社會活動不在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之中。因而,財經類高校在開展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首先就是讓受教育群體接受西方經濟學中“理性人”這一假設,只有在接受這一假設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進行后續的授課。
二、財經類高校“理性人假設”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一)“理性人假設”的形成邏輯
“理性人假設”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逐步發展的。亞當·斯密作為西方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同樣認為人作為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的首要目標就是滿足自身的私利,只有滿足人私利的活動才有可能激發人從事經濟活動的熱情,自利活動所形成的“看不見的手”最終形成了完備的市場機制。在倫理學領域,穆勒將追逐利益的活動同人的本質屬性結合起來,并以“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作為基本的道理倫理追求。行為的對錯,與它們增進幸福或造成不幸的傾向成正比,這就將“理性人假設”從單一的行為描述上升到道德行為的高度,在倫理道德的領域為“逐利”的“理性”行為建構正向的道德評價標準。
(二)“理性人假設”的內在合理性
首先,“理性人假設”是符合人在從事經濟活動過程中采取逐利行為的合理抽象。以最小的經濟代價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是人的本性,在“理性人假設”中,通過對從事經濟活動中人的最本質屬性的抽象,使得經濟學后續的推理過程具備了充分的內在動因和目標導向。生產者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最重要目標就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其在經營活動中的一切策略和調整都是為這一目標服務的,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其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其在經濟活動中采取的種種措施都是為了實現效用最大化的目標。其次,“理性人假設”使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更為聚焦,這便于西方經濟學后續的推理和研究。在日常的經濟社會活動中主體千差萬別,有不同性質的政府、企業、居民等要素,如果不能將其本質進行合理的抽象,就會使理論研究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因此,“理性人假設”為西方經濟學提供了較為合理的假設前提,不逐利的行為不在西方經濟學傳統的研究范圍之內,即無論是何種政府、企業、居民都將其視作理性的經濟主體,抽象出其逐利的本質屬性,在這個統一的層面上進行理論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西方,“理性人假設”仍然受到了諸多批判,但是“理性人假設”始終是西方經濟學研究對象的主流。其根源是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經濟活動中人的“利己”行為進行合理性論證,并以此為原點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和壓迫提供理論依據。
(三)“理性人假設”的理論缺陷
雖然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根據實踐的發展對“理性人假設”做出了諸多合理性論證,但這并不能掩蓋該假設中存在的種種內生缺陷。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的,“國民經濟學不考察不勞動時的勞動者,不把勞動者作為人來考察;它把這件事交給刑事法院、醫生、宗教、統計表、政治和乞丐監督去做?!辟Y產階級經濟學家用“理性人”這一抽象概念作為考察對象,就必然“不把勞動者作為人來考察”,勞動者作為“利己”的經濟環境下絕對的弱勢群體,必然被排斥在“對等”的交易關系之外,這正是“理性人假設”內在缺陷的根源。“理性人假設”對人的本質的定義是異化的?!袄硇匀思僭O”的邏輯內涵是這樣表現的,其前提:一是根據西方哲學的歷史傳統,人的本質是理性的;二是人在經濟活動中理性的表現就是“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取最大的利潤”,因而推導出結論:人的“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取最大的利潤”的“逐利”行為就是人的本質,這樣的人就被定義為“理性人”,而不這樣進行經濟活動的人不在經濟學的考查范圍[4]。一旦將“逐利”行為等同于“人的本質”,那么凡是“不理性”的行為就是對人的本質的剝奪,這不僅是現實的社會生活所不允許的,也是道德倫理的評價所不允許的,資產積極經濟學家也因此站在了現實和道德的制高點上。這也就是“理性人假設”在西方社會的經濟學研究中始終長盛不衰的根源,通過這一套邏輯的論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成功地將“逐利”這一經濟意義上的人的特性同人的理性本質聯系起來,將人在經濟活動中展現的特殊性與人的本質的普遍性混為一談。這無疑是對人的本質的異化,且根據的觀點,這一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馬克思對人的本質有過多次論證,馬克思認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敝挥性谶@一層面對人的本質進行考察,才是真正科學的認識。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屬性就在于人作為類的、能動的、創造性的活動,這一活動真正區別了動物與人,也真正地表彰了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而“理性人假設”正是恰好忽略了這一層能動性的因素,僅僅將從事經濟活動中的人看作是“逐利”的、缺失特殊性的主體,更深一層的批判則在于,“理性人假設”將人的本質限定在“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取最大的利潤”這單一的“逐利”目的之中,就看不見人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真正可以表彰人的本質的創造性活動,看不見經濟社會運行中從事創造性活動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袄硇匀思僭O”僅就人在經濟活動中的“逐利”進行規定,而不考察人在從事經濟活動時所涉及的倫理道德問題。人在從事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必然會將追求利益作為最重要的動力,這種追求利益的行為如果沒有倫理道德的約束,就會造成社會道德的滑坡,不受道德和倫理約束的經濟行為必然縱容人的自私與貪念,給社會生活帶來極大的惡果。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財經類高?!袄硇匀思僭O”課程建設的舉措
(一)用政治經濟學立場批判
“理性人假設”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而造就“理性人假設”的西方世界,其核心價值觀則是個人主義?!袄硇匀思僭O”的邏輯內核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并不統一,而“理性人假設”的內核實際上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是資本主義經濟現實在社會意識上的反應,是資產階級主流意識形態對社會生活領域人的價值判斷。誠然,“理性人假設”能夠進一步激發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在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的基礎上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是“理性人假設”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勵了社會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以追求個人私利為唯一出發點,這就違背了社會公平正義的道德原則和倫理要求,忽視了社會弱勢群體在追求群體利益中的差距,就必然會導致資本家對無產階級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占有與階級之間的壓迫和剝削[5]。
(二)把握“理性人假設”課程的意識形態導向
課程思政以專業課為核心,將意識形態工作深入到專業課教學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是實現學科教育與思政政治教育的結合。在教學方法上,課程思政教學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是刻板地說教會適得其反。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把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知識教學中,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講授法、分組教學、案例教學法,啟發互動式教學、角色模擬教學法,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大力開發課程資源,將復雜問題具體化、簡單化,提高教學效果,突出課堂的專業性及德育育人功能。
(三)加強“理性人假設”授課教師理論能力和教學能力建設
財經類高校的教學活動仍然以講授型教育為主,教師是課程的主導力量。教師對思政建設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主要建設者和授課的主要執行者,對改進課程內容、優化課程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理性人假設”的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要著力培養財經類高校教師的工作責任感和育人信念感,充分發揮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提升育人實效,培養有擔當、有信念、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結束語“理性人假設”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社會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以追求個人私利為唯一出發點,這就違背了社會公平正義的道德原則和倫理要求,忽視了社會弱勢群體在追求群體利益中的差距。因此,在“理性人假設”的課程開發過程中要突出豐富的思政元素,結合“理性人假設”的種種弊端進行批判教育,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趙海月.“大思政”育人為本意涵研究———以管理學門類“課程思政”的建構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1,40(2):47—53.
[3]王印紅,吳金鵬.對理性人假設批判的批判[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6):193—199.
[4]水麗淑.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后現代困境[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0(3):122—127.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 馬克思經濟學 企業理論 微觀經濟主體
20世紀80年代起,一些學者逐漸將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介紹并引入中國(如張五常)。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中的一些范式,如“產權”“交易費用”“委托—關系”等,對于我國傳統的企業運行機制的弊端具有較為充分的解釋力,因而引起了國內經濟學界較為廣泛的研究興趣。與此同時,作為我們指導思想的在企業改革中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卻被忽視了。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國有企業在計劃經濟年代曾被淪為某些自我標榜為“”的極“左”思想的實現載體。因此,對新制度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提煉出其中的精華部分,應用于我國企業運營的實踐中,對推動我國國企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大型國際型企業集團的健康成長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新制度經濟學是在對傳統經濟學理論困境反思的基礎上興起的。新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科斯從研究個人的成本與收益和社會成本及收益間的差別出發,提出減少交易費用是企業產生的原因;自此以后,張五常、威廉姆森、哈特等一些新制度經濟學家沿著他的思路,繼續探討企業的本質、企業能夠實現交易費用節約的規模邊界范圍以及合理的企業內部權力安排和剩余分配結構等。馬克思經濟學具有深厚的古典經濟學淵源,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同樣也是其核心問題。雖然馬克思經濟學并未形成系統的企業理論,但在馬克思經濟學中所反映出來的許多關于企業性質、規模及其內部權力結構等方面的理論也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新制度經濟學與馬克思經濟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對傳統“市場機制和諧論”的反思,都是在探討個人與社會相分離情況下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特點,這使二者具有了可比性的基礎。但新制度經濟學與馬克思經濟學在人的基本行為假定、經濟績效準則、企業理論的具體層面上存在諸多不同,因此有必要對二者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從而使企業理論體系更趨于完善。
綜觀新制度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當中的企業理論,可將其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企業的性質、企業的規?;蜻吔?、企業內部的權利結構安排。因此,筆者擬從這三個方面對新制度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進行比較。
關于人的本質和行為特點的比較
由于一切經濟活動都是以人為載體進行的,企業組織的運行也是以人的活動為基本要素的。因此在分析企業理論的具體層面之前,有必要對二者對人的本質和行為特點的論述作一比較。將“個人”的本質和行為方式作為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這是新制度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的共同特點。但在新制度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視野里,對于人的本質和人的行為特點的理解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
第一,新制度經濟學帶有濃重的唯心主義的社會歷史觀背景,認為人的行動受主觀意識領域中的“理性”支配。盡管新制度經濟學相對于傳統經濟學而言已進了一步,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考慮到了約束著人們行動的現實因素,并對“理性”的作用與功能范圍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定,但并沒有超越用主觀認知結構說明人們的行為選擇這一基本立場;而馬克思經濟學則以唯物辯證的社會歷史觀作為理論基礎,認為限制著人們的行動、規定人們行為的具體方式與特點的,是每個人現實擁有的、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的總和”。他并不否認人要滿足自己的需要,也不否認理性的作用,但馬克思經濟學在說明理性對人們行動的意義的同時,更強調理性作用的現實約束條件。因此,馬克思經濟學認為真正決定人們的行動及其特點的并不是理性本身,而是理性行為選擇據以進行的各種約束條件,這些條件包括行為人的財富占有、交往關系以及觀念意識結構等。所有這些約束條件構成行為人擁有的“社會關系總和”,構成可以進行理性選擇的廣度范圍,也決定著由選擇而采取相應行動的具體特點。
第二,新制度經濟學中人的行為具有普遍性、共性特征,而馬克思經濟學中人的行為特點因各自所擁有的“社會關系總和”不同,具有現實性和差異性。
第三,新制度經濟學對人性的單調定義必然導致對抗型的人際交往論,而馬克思經濟學對人本質的理解卻是多元的、與一定歷史條件相結合的,是協作型人際交往論的基礎。
企業的性質
企業性質研究就是要討論企業這樣一種特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交往方式空間意味著什么?它為什么會存在?或者說它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在新制度經濟學與馬克思經濟學這兩大體系中,企業都是作為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一體化經濟聯系方式而存在的,企業所面對的也都是市場交易。但在它們各自的理論范式中企業產生的依據是根本不同的。
馬克思經濟學是從生產的角度說明企業性質的。他所關注的問題是:如果一切市場交易都是依照價值規律實行等價交換,那么資本家在生產前后付出和得到的貨幣額是一樣的,這根本無法解釋資本家組織生產的目的。因此,只有離開交換領域進入生產領域,才能真正揭示資本,以及作為資本現實存在形式的企業的本質規定性。他認為,企業是提高私人勞動社會性的經濟組織形式。一方面,在實質層面看,企業提高私人勞動的社會性有利于創造更多價值;另一方面,從形式層面看,私人勞動在企業中由于分工協作的存在提高了社會性,但在直接形式上卻走向片面化,勞動者在企業生產中逐漸失去了獨立完成整個產品的能力。因此,私人勞動是作為資本的形式存在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企業成了資本實現自我增值的工具。
新制度經濟學從流通領域來解釋企業存在的原因,認為企業是一種能夠減少交易費用的人與人之間交易關系的組織形式。從科斯的“不同的要素所有人與中心締約人之間訂立契約可以節省他們之間分別訂立契約的數量,從而節約了交易費用”這一說法,到威廉姆森將資產專用性程度作為說明選擇企業或者其他市場經濟組織形式的依據,再到詹森和麥克林將知識作為一種要素引入企業組織結構,新制度經濟學在企業性質觀上始終徘徊于用交易組織成本說明人與人之間組織關系存在的必然性,這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理論陷入困境的一個主要原因。企業作為人們經濟活動的一種組織形式,其存在理由應當從人們組織經濟活動的生產性目的中尋找,而不應將流通領域內的某些特點作為企業的根本規定性。企業一體化的維系力量不是交易費用的節約,而是生產技術上的有機性。
企業的規?;蜻吔?/p>
新制度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企業理論都是依照某種經濟績效準則,通過技術、市場、資本屬性等變量來說明企業在不同狀態下的最優規模的。但是,這兩大學說的企業規模理論在具體層面上存在著差異。
第一,在引導企業進行規模調整的績效準則上,馬克思關于企業規模分析的績效標準主要是以價值規律為主的,其基本特點是客觀性和變動性,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邏輯;而新制度經濟學企業規模理論的經濟績效準則是建立在主觀效用價值論基礎之上的,盡管引入交易費用使其經濟學研究逼近現實,但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所依據的經濟績效準則依然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帕累托最優準則。其中缺乏支配企業發展的動態性因素,僅局限于對發達資本主義階段的分析,在解釋企業長期規模調整狀況時陷入困境。
第二,在企業進行規模調整依據的經濟指標上,馬克思經濟學給出了技術、市場和價值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而新制度經濟學企業規模理論卻用“交易費用”、“專用性”等概念概括可能影響企業規模的所有因素,具有明顯的調和特征。
第三,在研究企業規模的方法論特點上,馬克思經濟學企業規模理論應用了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而新制度經濟學企業規模理論只是停留于企業規模邊界的規范分析。
企業內部的權利結構安排
新制度經濟學關于企業內部權利結構安排有代表性的理論包括科斯的“企業契約理論”、以格羅茨曼和哈特為代表的“新產權理論”、以詹森和麥克林為代表的“委托-理論”和以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為代表的“團隊生產理論”,由于各自的關注點不同,以上新制度經濟學家們的研究各有側重,他們的觀點并未合成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而馬克思經濟學對企業內部基本結構與關系的研究以唯物史觀為理論背景,用統一的邏輯脈絡說明資本主義企業形態的發展及資本與勞動關系變遷的歷史必然性。具體說來,這兩大學說體系關于企業內部權利關系結構的觀點區別,大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新制度經濟學的“剩余權利”是基于不完全契約的“剩余”,是用以說明企業內各利益相關者關系的重要概念;而在馬克思經濟學中也存在類似的“剩余權利”,用以說明資本與勞動間的控制與反控制關系,但這種“剩余權利”并非不完全契約而產生的剩余,而是體現了特定技術發展過程中資本與勞動雙方的力量對比關系。
第二,新制度經濟學認為通過某種符合“理性”的制度調整,就可以實現交易費用的減少和企業內部基本經濟關系的改變;但馬克思經濟學認為良好的經濟績效狀態不是通過生產關系意義上的靜態制度調整就可以獲得的,經濟關系的變化更根本地是基于經濟關系中各利益相關者力量的對比狀況,而這又取決于他們所代表的要素在核心生產技術應用中的地位。
第三,新制度經濟學家們針對現代企業關系,力求在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間尋求合適的剩余權利分配關系;而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表明,現代企業中的一系列問題的根本癥結在于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分離,經濟發展的趨向應當是由各種形式高級的、全面發展的勞動者聯合占有非人力資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生產效率。
總之,無論是新制度經濟學還是馬克思經濟學,都是對傳統經濟學的“市場機制和諧論”的一次挑戰和反思,是更符合現代社會經濟運行規律的。這兩大學說體系相比較而言,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建立在唯物辯證的歷史觀這一基礎之上,更適應于現代企業的動態發展過程;但新制度經濟學的許多新的理論觀點,比如對知識資源在企業中的重要性的論述等可以成為馬克思經濟學有力的補充。在今后的理論研究中,應力求吸取這兩大學說企業理論中的精髓,并將其辯證地應用于企業改革的實踐中,從而指導我國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縱深發展,并加快完善我國的現代企業制度體系。
參考文獻
1.許光偉,張威.國內學者的馬克思企業理論研究:一個述評[J].經濟學家,2007 (1)
2.宋憲偉.馬克思企業理論與交易成本企業理論之間的互補性[J].云南社會科學,2010(4)
3.黨宏偉.馬克思企業理論與新制度學派企業理論的比較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
4.施皓明.馬克思和新制度經濟學企業觀差異的根源分析[J].財經研究,2000(7)
5.王仕軍,李向陽.馬克思研究企業理論的三個獨特視角[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5)
6.王銘潔.論《資本論》中的企業性質—馬克思企業理論與西方企業理論的比較分析[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0(4)
【關鍵詞】金融研究 方法論 思考
一、關于金融研究方法論的概念理解
(一)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概念
關于科學研究方法論的定義有兩個:定義一,科學研究方法論是關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定義二,科學研究方法論是指方法的科學或方法的有序安排,使給定領域中進行探索的一般途徑的研究。方法論提供了組織、計劃、設計和實施的基本原則。方法提供了如何進行一項具體、個別研究的技術和路徑。這是方法和方法論的區別。
(二)關于金融學研究方法論
首先,在邏輯上認為金融學屬于經濟學,經濟學具有科學性,從而可以推出得到金融學也具有科學性。其次,經濟學的核心是理性經紀人的假設,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則。金融學的方法論是用近似替代物給金融契約和工具定價?;钴S的市場中價格是由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得到的,需求曲線上每一點都是消費者效用函數最大化的均衡點,供給曲線上每一點也是供給者效用函數最大化的均衡點,二者相交得到市場均衡點和均衡價格。價格變動是由供求雙方變動一起決定的,所以我們應該分析供求雙方行為的變動,這點上又回到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供求雙方是各自約束條件下的效用函數最大化,所以關鍵是分析供求雙方約束條件和效用函數。
二、宏觀金融理論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二之戰后的20年,西方主流經濟發展理論與金融理論基本上是互相分離的。金融學的思維方式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驗證解答的邏輯思考過程,其思維過程仍然是:“歸納現實,從特殊到一般提出問題;再演繹一般結論,從一般到特殊來驗證理論的過程”??v觀金融學的發展歷程,主要運用了如下三個方法。
(一)科學抽象法
科學抽象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本質,逐次形成概念、范疇、規律及一般原理的認識過程,是從經驗到理論,從舊理論到新理論的必由之路。
科學抽象的進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認知主體運用其分析能力先將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和方面,然后從中排除其非本質的、次要的和偶然的成分,抽取出某一部分和方面或不同部分和方面的本質規定。在第二階段,認知主體運用其綜合能力按照不同部分和方面的本質規定的內在聯系,將它們連接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達到思維中的具體。
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馬科維茨首先抽象出單個資產的預期收益率為某收益率出現的概率,風險可以用收益率的變動幅度(即方差)表示,這就是從感性上的具體上升到抽象。針對用馬科維茨模型選擇資產組合需要進行大量繁復的計算這一缺陷,威廉?夏普在1963年提出了單指數模型。在威廉?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在無效性的投資組合與其他個別證券的風險與收益條件下,資本市場線很難對其收益與風險進行衡量。為此,證券市場線的模型描述了在市場均衡狀態下,風險證券或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它與市場組合收益的協方差(風險)的線性函數。無論單個證券還是證券組合,均可將其貝塔系數作為風險的合理測定,其期望收益與有貝塔系數測定的系統風險之間存在線性關系。這個關系以E(rp)為縱坐標,βp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代表一條直線,這條直線被稱為證券市場線。
(二)實證法
實證主義堅持只有通過包括測量在內的觀察獲得的“真實的”知識才是可靠的,現代市政主義的觀點則信奉事實的邏輯延伸,這被稱之為邏輯實證主義,并在20世紀初成為居實證主義哲學。
實證主義者認為,只有能夠直接觀察或測量的事物才應該引起科學的注意,而不能觀察或測量的事物對于實證主義者來說是沒有意義的。盡管經濟學家不贊同邏輯實證主義哲學對其他哲學的排斥,但它們對經濟學思想和經濟學研究具有重大的影響。實證主義影響經濟學的一個方式是在可能的情況下更多地強調測量和數量表示,經驗分析和估計至少從使其成為更為實證主義的推動下獲得部分激勵。實證主義影響經濟的另一個主要方式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作為實證性知識的價值知識上,而規則性知識則極為不同。實證主義作為一種哲學影響經濟學思想的第三種方式是在經濟學和經濟學研究實踐中強調客觀性的重要性。即實證主義哲學在強調提供以支持一個描述性結論的重要性時,認為個人的判斷和感覺是模糊不清的。
(三)數學分析法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表明,數學已經成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在對實際經濟問題的研究中,經常需要對經濟活動及其數量變動規律作定量的分析。對經濟問題的定量分析,需要解決一些共性問題;提出所研究的經濟問題及度量方式,確定表現研究對象的經濟變量(如用GDP的變動度量經濟的增長);分析對研究對象變動有影響的主要因素,選擇若干作為影響因素的變量;分析各種影響因素與所研究經濟現象相互關系的性質,決定相互聯系的數學關系式;運用科學的數量分析方法,確定所研究的經濟對象與各種影響因素間具體的數量規律;運用統計方法分析和檢驗所得數量結論的可靠性;運用數量研究的結果做經濟分析和預測。對社會經濟問題數量規律的研究具有普遍性,計量經濟學是專門研究這類問題的經濟學科。
三、總結
現代金融學與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在根本上基本上是一致的,金融學在大量運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之后,其研究方法的范式正在逐步走向規范。實際上,經濟學的發展進步正在為金融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提供了比較科學的分析工具。因此,我們就需要運用更加精密復雜的數學分析工具運用數學模型幫助我們在更高的程度上將直覺變為理論。我們承認科學的思想很重要,但思想的科學性性必須要靠正確的方法來進行證明。可以這樣說,我國金融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方向將是建立在更為堅固的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并且向科學化的研究方法發展。
參考文獻
[1]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效益[D].1991(1).
[2]韓永進.西方經濟學方法論[D].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論文摘要:經濟學的建構與創新必須遵循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經濟學的精神品格是經濟學發展的內在靈魂支撐,也是經濟學走向學科成熟和繁榮的標志在當代社會經濟與文化轉型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學必須鮮明地呈現出自己的精神品性,即實踐性科學性人文性和本土性不僅如此,中國經濟學要在世界經濟學領域立足并有所作為,更要融進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和經濟生活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追求,即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科學性與人文性并重開放性與本土性相融合
經濟學的精神品性是經濟學發展的靈魂支撐,也是經濟學走向學科成熟和繁榮的標志中國經濟學從它誕生之日起,就融進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和經濟生活之中,鮮明地呈現著自己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
一、當代中國經濟學的精神品格
1.實踐性——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合理內核與內在追求實踐性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知行哲學中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合理內核與主張,也是哲學的內在靈魂中國經濟學所凸顯出的這種實踐品性是指經濟學對社會世界的理解闡釋及構成關系這是經濟學區別于一般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我們正確認識經濟學的屬性和合理評價經濟學當代社會意義的重要前提經濟學與現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會的整體結構有著內在的契合和構成關系,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領域具有明顯和強烈的實踐性
中國經濟學從誕生到今天,歷史雖短,卻始終充溢著濃郁的求實致用性和求真致知性在經濟學最初從西方導入之時,就有“經世之學”“富民之學”“強國之學”之稱當時因內憂外患而引發的救亡圖存的迫切形勢與中國傳統文化經世致用的精神的契合,使中國經濟學從一開始就被蒙上了“經濟強國”“實業救國”等求實致用性色彩不僅如此,19世紀末經濟學在中國的導入和產生,也使中國學者在研究學問獲取知識途徑和方法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學中大量借鑒采用的自然科學領域的觀察比較和分析的方法,開辟了從社會現實和經濟事實中求取真知,獲取學問的道路這一道路的開辟也更強化了經濟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的取向,推動了一大批學者走出書齋步入生活,步入民間,步入工廠,步入田野,熔鑄了中國經濟學求實致用和求真致知的實踐性品格
在當代,經濟學更是不斷地及時地滲入到經濟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和改造著作為經濟學之研究對象的社會本身,影響著人們行動價值判斷和目標選擇,以至于我們難以區分經濟學理論與經濟現實生活和邊界,也難以確定經濟現實生活經驗與經濟理論之間的因果關系之鏈如果說,中國經濟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取最大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那么,中國經濟學始終如一所進行的,就是這一具有求實致用求真致知性工作在求真的基礎上,它始終不渝地將自己的問題視閾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始終不渝地把現實的中國經濟與中國現代化作為自己的立足點源點和歸宿
2.科學性——中國經濟學方法論的內在邏輯與理性訴求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證性綜合性的科學,它并不將自己建立在一般經濟常識和依靠無確鑿根據的經驗與信念的基礎上,它是一門科學,必須依靠科學的證據和科學的研究方法這些科學的證據和認識是通過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系統研究和理性分析所獲得的經濟學的“科學性”,主要表現在研究過程上的實證取向邏輯和表述上的因果分析,以及研究結果及其理論目標的客觀規律性,等等經濟學這種既區別于自然科學,又區別于傳統人文學術的知識體制,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要解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因此,立足于社會實際,以經濟運行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為導向,經驗而客觀地研究經濟的現狀,探討矛盾和沖突的根源,分析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制度的可能路徑,是經濟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學的根本使命
由于經濟領域不具有自然界的實體性和可直接操作性,經濟學研究往往要借助抽象力,借助“經驗假設”“變量語言”和“理想模型”方法手段,來探求經濟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就是盡可能多地把定性與定量的方法解釋與實證的方法科學與人文的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要盡可能多地運用類似于自然科學的方法,如物理學方法,生物學方法馬克思曾說過,任何科學只有發展到能夠成功地利用數學的階段,才算達到了科學的水平,獲得了真實的發展
當然,經濟學的“科學性”并不是對自然科學規律和模型的簡單搬用,也不是機械地用某一自然要素和生物的機能來說明經濟歷史現實及人的能動行動自然科學中的觀察實驗比較是基于“物”的層次,具有很強的實體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但對經濟現象將這些方法簡章照搬,將無法深入到經濟活動的本質中去,雖然在邏輯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更趨向于“科學”,然而,這種理論沒有多少實質性的理論創新,離現實也會越來越遠
3.人文性——中國經濟學根本價值的源點和歸宿如果追溯經濟學的“根”,顯然,道德哲學是經濟學的母體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強調“看不見的手”之后,又在《道德情操論》中強調道德體系的建立尤其是在晚年,他不再將社會秩序的希望寄托于“看不見的手”,而是呼吁倫理道德這只“看得見的手”,通過民眾特別是有權勢的人物來創造有利于社會發展的人文條件由此可見,經濟學從其產生之日起就與人文交織在一起,排斥人文因素不僅將使經濟學流于膚淺和表面化,而且容易使經濟學迷失“自我”從經濟學的屬性來看,“人文”意味著一種特殊的認識方法,它不同于經濟學本身的實證方法,是一種以主體的體驗理解為基礎的認識方法科學主義最重要的特點是實證性,它的最高價值在于求“真”與科學主義相對,人文通常是關于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的學問,它的特點是包含價值的規定性,即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等,它的最高價值在于求“善”經濟學作為一門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它不僅要求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來準確地客觀地反映經濟現實,而且要從人的社會因素這一本質出發來考察經濟活動本身
事實上,作為經濟學所涉及的供給與需求生產與消費資源與效率投資與就業等每一環節無不蘊涵著人的因素和價值訴求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將人文因素納入經濟分析當中,并認為,分析經濟問題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而必須用抽象力應該看到,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歸根到底是以促進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不僅取決于物質文明,而且取決于精神文明人文文化的進步因此,經濟學既要研究財富,又要研究人,只重經濟缺乏人文的經濟學是殘缺的經濟學,經濟學應該是科學與人文的統一正是在此意義上,薩繆爾森指出,經濟學介于科學與人文之間,而布坎南則把經濟學定位于“介于預測科學和道德哲學之間”
4.本土性——中國經濟學從依賴性走向主體性的標志本土性是學術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科學社會化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切世界性的運動所謂本土性,其實質就是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去研究中國現代進程中的經濟現實與問題這是一種“民族意識”“問題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通過這種有針對性研究,科學地描述和解釋中國的經濟現實,解決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經濟問題,預測中國社會發展的前景,并在此過程中檢驗改進完善和發展經濟學理論和方法,豐富人類和世界經濟的知識體系
由于中國經濟學最初是按照西方模式構建學科體系和理論框架的,采用脫離中國實際的西方教材培養學生,并以西方人的思維眼光和方法來觀察中國人的社會現實和經濟生活這樣在經濟學發展的早期就不可避免地帶有照搬模仿國外模式的公式化教條化庸俗化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觀察中的誤差認識上的誤導和文本間的誤讀因此,經濟學的本土性取向,也可以說是擺脫西方學術壟斷或優勢的一種反映是經濟學從依賴性向主體性轉變的一個標志
應該看到,從世界范圍來說,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學占據了世界經濟學的中心位置,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學處于邊緣位置在此種背景下,中西經濟學的對話與交流難免不對等,往往有著“中心”與“邊緣”的區別,處于中心位置國家的經濟學文獻總是被廣泛討論和引用,而處于邊緣位置國家的經濟學往往被認為沒有什么價值可以說,這種狀況的產生往往是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所造成作為這種狀況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學處于“強勢”,而相對落后國家的經濟學則處于“弱勢”,并容易造成自主性的喪失和被殖民化傾向這要求我們的經濟專家學者必須建立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信心,在民族經濟與文化的比較與剖析中探尋經濟的精微與要義,對世界先進經濟理念進行本土化的闡釋與升發通過與其他文化背景下的經濟理論開展平等深入的對話,正確吸收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新思想和新成就力求通過維護更新或建立自己的學術傳統,擺脫中國學術的邊緣化狀態
二、中國經濟學價值取向與追求
1.理論與實踐的內在統一經濟理論來源于實踐,但又終究要回到實踐中去實踐是經濟學的起點和歸宿經濟學的這種實踐屬性表明,理論不再被概念所固化為抽象認識,理論總是在人類具體的經濟實踐中不斷生成和創造正是在此意義上,生動鮮活的理論才真正獲得了與豐富實踐的本然結合從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往復知識獲取的路徑中,可以獲得關于經濟理論與實踐本然聯系的重要啟示這種探索將依照社會經濟生活本身的性質,在實踐領域而不僅僅是作為認識去回答“經濟究竟是什么”這種問題,也不是僅僅以知識概念形態作出表述,而是以實踐自身為目的,在踐行中得以顯然,并因此而體現一種基于實踐導向的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本然統一
經濟的理論與經濟實踐分離,根源不是在于它們之間的距離,而是在于沒有意識到他們在性質上的本然統一性經濟理論應當始終保持它應有的實踐品格,讓經濟實踐活動完整地表達自身經濟理論不應當是對經濟實踐的抽象反映,經濟實踐也不應當是對經濟理論機械地應用,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它總是表現在具體的經濟實踐活動中,并在參與現實的經濟生活當中成就并實現自身因此,經濟理論不僅是理論的,而且還是實踐的,其價值不僅僅在于認識到什么,更重要的在于實現著什么,其意義也不僅在于得到一個概念認識的結果,還在于一個不斷實現的過程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就在參與和實現中表現出本然統一,經濟理論亦在這種參與和實現關系中獲得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經濟學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從經濟之作為實踐的本性出發,在一個相當根本的層面上,經濟理論應當有這樣一種探索和建構,它屬于實踐哲學的范疇,作為實踐的理論形態,完成并實現于經濟實踐活動之中,它并不與經濟實踐相對立相分離,而是具有一種總是不可分割的本然聯系當我們獲得這樣一種理解時,經濟理論的生動性豐富性和鮮活性也就躍然于我們眼前,經濟理論與實踐也才真正獲得了本然的統一
2.科學性與人文性并重經濟學既具有科學特征,又具有人文特征經濟學應是科學與人文的統一經濟學首先是一門科學,它的研究過程上的實證性邏輯上的因果分析研究結果及其理論目標客觀規律性等表明它具有明顯的科學性特征但經濟學又不僅僅是科學,由于經濟學脫胎于倫理學(或道德哲學)經濟學既要研究“物”,又要研究“人”,并且從根本上說,經濟學是研究人的科學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來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需要綜合知識的運用和創造性的發揮,需要由創新來實現而創新不單純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和經濟問題,它需要科學與人文兩者相結合才能獲得成效經濟中的科學與人文是無法分離,也不應該分離,經濟分析必須將人文性品格因素納入其中
經濟學本應是科學與人文相權衡的,二者不可偏廢但在科學主義占主流的經濟思潮中,道德倫理作為經濟學的本身的屬性,往往被當做影響其“科學性”的絆腳石,科學主義認為自然科學工作者是人類知識的典范,通過科學家所描述的科學方法能夠獲得應用于任何的知識,相信科學方法可以推廣到一切領域,包括文化領域,主張科學是價值無涉的兩極科學主義在經濟學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實證主義和經濟學的數學化然而,將自然科學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數學方法等)完全照搬到經濟學的研究中來,無視人的社會因素這一本質,難免造成研究的表面化簡單化,從而脫離經濟社會現實對于現代社會的整個經濟體系來說,既有“看得見的手”,又有“看不見的手”有時,“看不見的手”遠比“看得見的手”更為重要,真正的幕后英雄往往是“倫理道德”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介于科學工作者與人文之間,或者說介于科學與道德哲學之間經濟學中的科學與人文,正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是無法也不應該分離的
3.開放性與本土性相融合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必須保持一種開放的姿態,努力學習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先進的文化和理念中國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和實踐經驗也一再表明,中國必須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使經濟從封閉走向開放,并逐步擴大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動參與者但由于各國各民族的歷史背景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社會實際狀況不同,經濟活動的具體表現也就各具特色因此,這就存在經濟學本土化的問題一方面,經濟學的發展要立足于借鑒和移植西方經濟學的合理因素以及經濟治理的成熟經驗,并以此作為創建中國現代經濟學的前提中國經濟的發展及相關理論的完善與西方現代化的經濟活動和理論經驗在許多層面上都具有共性西方市場經濟的發展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與之相配套的歷經曲折發展至今的經濟理論和經驗總結幾經錘煉,因此,這些經驗是可以為我所用的另一方面,在移植西方理論和經驗時必須充分考慮本國國情目前,與國際接軌已經在我國各界達成共識,但在接納和學習西方的經濟理論和經驗時,切不可忘記本國的傳統和特征,要將西方經驗與本國傳統結合起來,使西方的理論和經驗本土化我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發展市場經濟,借鑒和移植西方的經濟學說時,也必須立足于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國情,能動地將國際經驗轉換為本國的具體經濟實踐,而不能完全套用或照搬別國的經驗這是與我國的市場欠發達,還處于完善和提高階段的實際狀況相適應的
開放性與本土性相融合的過程也是兩者不斷尋求契合點的過程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學的本土化過程,不僅要注意“本土”的要求,更要注意“現代化”的發展需求經濟學理論和經驗的形成及其被世界各國各民族的認可說明其有存在的合理性因素中國經濟要想與國際接軌,在走向和完善市場化的進程中就必須考慮開放性國際化的要求“本土性”不等于抱殘守缺,經濟學理論的本土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在移植和借鑒西方經驗的同時,使之與本國國情相適應,使國家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都走向“現代化”只要是科學的理念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及管理方法我們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付出的成本,而且可以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于祖堯.理論經濟學在中國改革中的命運[J].經濟學動態,2004(2).
[2]樊綱.經濟學現代化和中國化的再思考[J].中國書評,1995(5).
一、二者理論淵源之間的比較
從理論淵源的角度分析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這兩大經濟學理論,二者在產生的時間上具有較大的差異,并且馬克思經濟學是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方經濟學對馬克思經濟學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鑒意義。經濟學界對于西方經濟學產生的時間并沒有明確的記載和考察,在普遍的經濟學者的觀念里,以亞當?斯密的著作《國富論》問世作為西方經濟學的起點,這是西方經濟學產生的契機。而馬克思經濟學是在19世紀的后期,?Y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逐漸凸顯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而馬克思經濟學是以西方經濟學作為基礎被提出的,因此,西方經濟學是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來源,并根據當時的社會問題加入了一些具體的理論知識,二者在理論淵源的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二、二者科學態度之間的比較
無論是馬克思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都是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理論基礎,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再權威的經濟理論也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具有非常強的時代性,但是,時代一直處于發展與變化之中,而且不同的國家多面臨的經濟形勢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因此,應該在借鑒時持有科學的態度。馬克思經濟學中有一些內容是我國在借鑒過程中不能丟棄的,比如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盡管馬克思經濟學所處的時代的市場經濟與現代的市場經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本質上卻是一樣的。與西方經濟學中相比,我國的經濟理論還沒有十分健全,因此,我國在發展社會經濟的過程中應該大膽借鑒西方經濟學中的優秀成果,并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合理的運用。
三、二者經濟理論之間的比較
(一)經濟增長的微觀層面比較
馬克思經濟學主要是以價值作為理論的微觀基礎,以價值的補償現象以及實物之間的替代作為主要的內容[2]。而西方經濟學在微觀層面的研究基礎是價格,這與馬克思經濟學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前者將價值和價格作了明顯的區分,而后者只強調了效用和均衡價格之間的區別,而對價值和價格卻沒有明顯的區別。
(二)經濟增長速率之間的比較
在馬克思經濟學的內容中,經濟增長的速率的決定因素是工資和消費,其中,這種經濟理論認為工資能在最大的程度上的為工人提供工作的動力。而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速率不僅受到利潤率的影響,還受到生產技術因素的影響,即經濟增長速率能通過利潤等相關因素的函數進行表示。
四、二者制度理論之間的比較
(一)制度具有的重要意義
制度對于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制度的重要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交集,二者的交集部分即認為經濟效率的增長,不是只有生產要素的投入與產出這一個因素,還與制度有著非常大的聯系。制度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經濟發展,因此,二者都對制度的重要性作出了一系列的闡述。
(二)制度的范圍和內容重點
從制度的范圍的角度來看,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要遠遠大于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二者對制度的研究范圍包括正規與非正規兩個方面的內容。馬克思經濟學對制度的界定排除了意識形態層面的內容,這樣的制度定義是相對準確的,因為如果將道德層面的因素也歸納與制度的研究范圍,會造成很多的經濟問題無法界定。
(三)制度的現象與本質
西方經濟學是從企業的性質與交易的費用的等因素作為研究經濟活動的著手點,并通過一些理論和假設來解釋經濟活動的相關影響[3]。但是這樣對經濟活動的研究并沒有聯系現象的實質。馬克思經濟學對企業的性質等相關因素的延吉u,既涉及到了表面的現象,更對現象背后的實質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因此,馬克思經濟學在這個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