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金融行業發展趨勢
時間:2023-10-08 15:32: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金融行業發展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確立,國民經濟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村經濟建設問題成為當下經濟建設的重點問題,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活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商品化經濟發展,成為當下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是重要支柱,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但隨著經濟發展,靠國家“輸血式”的方式進行農村經濟建設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發展需要,并且國家財政投入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畢竟有限,如何以多元化的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問題。本文對城鎮化趨勢下的農村金融研究,主要從農村經濟發展特點,農民收入價值取向等方面進行分析,注重探索適合農業生產特點和搞活農村經濟的金融發展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農村金融更好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2 當前農村金融的現狀
當下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主要以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約束為主要表現方式,其具體特點即是對農村信貸進行相應補貼,注重農村金融發展以農村經濟發展實踐情況為依據,并且根據農業市場發展狀況進行金融補貼。這種發展模式,是由我國農業發展實際情況決定的,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因素在里面。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商品化程度較低,以“農業信貸補貼論”為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主要模式,其金融經濟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補貼。在促進農業發展過程中,國家以“輸血式”的方式支持農村經濟建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了巨大作用,市場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農村經濟發展問題,成為當下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高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下,滯后的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對于我國國民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和進步,顯得十分不利,這樣一來,農村金融發展模式迫切需要改革,探索出一條適合當下農村金融發展的有效方法,成為國家關注的首要問題。
3 城鎮化趨勢下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
3.1 農村金融邊緣化和資金缺口大
農村金融邊緣化和資金缺口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了供需發展不平衡這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農村金融機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從整體角度來看,農村金融資金缺口較大,國家政策以及社會金融機構并未將農業發展作為金融投資的首選,甚至對其進行了邊緣化政策選擇。我國農村金融邊緣化和資金缺口大的問題,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村金融機構獲得社會投資較少,資金短缺問題較為嚴重。農村金融機構主要農村信用社為主,只能夠維持正常的農業生產,想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經濟,十分困難;第二,人情貸款現象較為嚴重,并且金融機構管理制度較為落后,從而導致了農村金融機構的經濟效益較差,進而影響到了金融機構整體實力,使其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需要;第三,農村金融邊緣化現象較為嚴重,在進行農業貸款過程中,將農業貸款挪用,用作于非農業發展。這一做法,導致了專項資金被挪用,農業發展得不到資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第四,農村金融的發展模式具有地域化特征,通常有著信用社“一家獨大”的發展模式,而且金融邊緣化導致大型商業銀行對農村經濟發展支持不足,農民想要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的幾率較低。而農村信用社的貸款額度較小,除了維持正常的農業生產之外,很難進行商品化經濟發展。
3.2 信貸支持力度低
“三農”問題是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它關系到了國民經濟建設是否能夠取得長足進步和發展,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但我國金融機構對“三農”信貸支持力度角度,信貸需求受到很大抑制。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農業自身的自給自足發展模式是主要因素。在我國,農業發展并沒有實現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農業商品化程度極低,與發達國家比差距極大。正因如此,農業對于金融需求較低,小農生產模式依然是當下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狀況。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金融機構對農村信貸支持力度較低,導致金融機構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只局限于小額度的信用貸款。同時,農民自身的觀念也有較大影響,農民對金融信貸的認識不足,不愿意進行信貸,因為信貸意味著要付出高昂的利息。小農生產模式下,缺乏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的發展特點,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讓信貸支持力度降低,嚴重阻礙了農業商品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市場開發能力較弱,對農村市場的發現功能存在較大缺陷,從而導致關于農村經濟的金融產品類型較少這一問題。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一直處于緩慢狀態,商品化經濟發展目標遲遲難以實現。金融機構對于農村經濟的支持,多以國家政策性農業項目為主。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金融產品類型較少,并且一些金融產品與農村經濟實際情況不符,大多數沿襲于國有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發展模式,導致金融產品無人問津,金融產品的開發,很難實現經濟效益。農業金融機構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對農業生產的周期性進行有效把握,市場不確定性風險等問題意識不足,使金融產品在發售過程中,難以實現經濟效益。
3.3 金融產品的信用度不高
農村金融產品信用度不高的問題,主要是受到農村金融發展實際情況影響,由于其自身金融組織體系不夠完善,資金供給不足,導致金融服務層次較低,金融產品很難得到推廣和發展。關于這一問題,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村金融的信用制度存在較大缺陷,相應的風險評估意識不足,導致農村金融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容易遇到較大的風險問題,導致金融機構遭受較大的經濟損失;第二,農村金融機構在進行信貸過程中,回款主要是依靠農民年末的賣糧收入,農業產業性投入資金較少,這樣一來,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一旦農民糧食欠收,農村金融機構想要收回信貸款項,將變得十分困難;第三,農村金融在進行放貸過程中,容易遇到惡意逃貸的情況,這種情況在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已經屢見不鮮,這對于農民獲得貸款來說,十分不利。所以,在農村金融進行借貸過程中,農民想要獲得大額貸款的幾率較低,并且審核較為繁瑣,導致信貸規??s小,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和實現;第四,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自身限制條件較多,加之農民商品化經濟意識較弱,金融機構對于農村經濟發展采取邊緣化發展策略,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很多農村金融的資金流入非農行業發展當中;第五,信用評估制度和體系存在很大的缺陷,對于農民的信用評價,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多以“經驗”為主,并且在實際借貸過程中,只要有擔保人,就可以獲得小額的信用貸款。
4 城鎮化趨勢下農村金融發展的對策
4.1 加快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
現有農村金融發展模式,很難滿足當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因此,加快農村金融體系改革,使之適應我國農村商品化經濟發展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起來。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要對傳統的發展模式中的不利因素進行改善,并結合當下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實現改革目標。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要從金融服務體系、資本市場體系、配套補充體系三個方面進行考慮,具體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第一,注重金融機構的服務目的,要堅持以服務農業發展作為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主旨,注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使資金真正的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上面,促進農業商品化目標實現,使我國農業發展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注重農業基礎地位;第二,完善現行的資本市場運行機制,改善不利于農業發展的方面,注重地方金融機構發展,加強對地方金融機構的支持,使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同時,注重融資問題,拓展農村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獲得更多的資金,解決資金短缺問題。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利用股票、債券等融資手段,向社會進行資金募集,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實現農村金融機構自身更好發展目標;第三,在配套補充體系建設方面,要注重行業間的合作,使農村金融獲得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加大金融發展覆蓋面積,以多樣化發展模式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和進步。
4.2 規范民間借貸
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民間借貸這一行為的規范,即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管手段,對借貸用戶進行有效的信用評級,使金融機構在借貸過程中,能夠收回貸款和利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的實現,是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關鍵,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在規范民間借貸工作當中,要充分發揮金融監管機制,注重相關法規、制度的落實,建立健全現有農村金融機構法律制度,使民間借貸問題能夠做到有法可依,切實維護農村金融機構的利益。進行規范民間借貸工作時,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明確借貸用戶的實際情況,并根據用戶的經濟條件,進行風險評估,從而對符合借貸資格的用戶,予以發放貸款;第二,注重貸款用途,建立有效的監控機制,追蹤貸款的實際用途,對于違約的用戶、將農業專項款挪用的用戶予以法律責任追查,確保借貸環境良好,使農村金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三,以多元化監管方式規范民間借貸,以政府為主導,各個農村商業銀行為主體,注重統籌兼顧的監管格局發展,能夠切實推進監管工作順利進行,發揮監管作用。監管體制的形成,可以對那些違規借貸、惡意逃貸的用戶進行有效的威懾,讓他們遵循相關規定,保證銀行貸款能夠順利收回。這樣一來,銀行資金得到回收,可以更好地進行資金利用,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對于更好實現農村經濟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4.3 大力發展農村金融產品類型
傳統的金融發展模式,與當下農村金融的實際發展情況有些背道而馳,傳統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阻礙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經濟結構進行有效調整,通過改革對傳統模式進行變革,顯得尤為重要。我國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已經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必經之路。就當下農村經濟發展情況來看,人們對商品經濟的意識越來越強,農民更加注重蔬菜、瓜果這種高收入農產品的種植,期待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因此,在這樣的形勢下,蔬菜大棚、換季種植、生產養殖等農業商品化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使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農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隨著經濟意識的增強,我國農村涌現出了很多的農民企業家,這些農民企業家成為農民紛紛學習和效仿的對象。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創業意識的增強,農村金融產品類型也待開發,這是農村金融機構實現自身經濟效益的一個關鍵。在大力發展農村金融產品過程中,要把握以下幾點: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堅持與時俱進,推動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積極打造特色產業,促進農村商品化經濟發展;第二,對現有的金融服務進行改善,使金融服務更加貼近于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加大對農業發展投入,鼓勵農民養殖、蔬菜種植,提升農業發展的商品化;第三,加強對農業中小企業的支持,做好風險評估后,以最大的能力幫助農業中小企業發展,以期更好實現現代化農業發展目標。
4.4 建立健全協調和監督體系
建立健全協調和監督體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通過政府與農村金融機構的有效合作,將更好地實現這一發展目標。首先,政府要鼓勵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增加財政支出,更好地支出地方銀行、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同時,要注重政府的監督職能,對農村金融機構起到有效的監管作用,使農村金融機構在發展過程中,能夠以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使資金開放性地投入到農業發展當中;其次,注重區域化經濟發展差距,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協調和監督。我國經濟呈現著不平衡的發展趨勢,同樣的,我國農業地區發展不平衡,存在著較大的地區差異,這與我國實際國情有著較大的關系。在協調和監督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注重區別對待,以科學合理的方式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最后,要注重信用評估體系的構建,這也是規范信貸的一個重要舉措。傳統的信用評價模式風險性較大,而且農村信用社、地方銀行對借貸用戶的實際情況并不了解,在進行借貸過程中,也很難進行實際分析和評估,不利于農村金融機構實現經濟效益。新的信用評估體系,將更加注重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在借貸過程中,會讓信貸專員充分了解用戶的情況,根據用戶實際情況,進行借貸分析。同時,協調和監督體系的構建,將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信息化建設,注重對借貸用戶的信息了解,使農村金融機構具有更強的風險防范意識。
5 結語
農村經濟發展,關系到了我國國民經濟建設未來發展趨勢,對未來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加強農村經濟建設,促進農村金融發展,使現代化農業獲得充足發展資金,是當下農村經濟發展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同時,針對于當下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切實推進相關政策落實,以期更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從中部地區湖北省孝感市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路徑看,其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基本同步。從與農村經濟結構變化的適配性考察,涉農金融信貸支持還滯后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改進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涉農信貸產品任務艱巨。從中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路徑,涉農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以及涉農信貸管理制度間的關聯變化,可列表如右表1。
通過對比分析,當前中部地區涉農信貸支持農村經濟呈現以下特點:
涉農信貸基本順應農業經濟發展趨勢,但助推效應不夠明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部地區的孝感市農村經濟發生了深刻變化,以“糧為綱”的單一種植模式向農林牧漁業多行業發展轉變,從農業的單一種養向農村經濟結構多元化、經營專業化發展。與此同時,無論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還是涉農金融機構的信貸管理,都在農村經濟結構變化趨勢中進行不斷調整。在縣城內基本形成了以農發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為主體,民間金融為補充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近十年來,孝感市第一產業增加值由69.6億元增加到106億元,增加36.4億元,年均增幅在4.8%。同期全市涉農金融信貸投入年均增幅4.9%,從涉農金融機構信貸結構看,孝感農發行政策性貸款占全部涉農信貸總額的52%~55%,商業性、合作性涉農信貸波伏較大,近年來且呈下降趨勢,對孝感市農業經濟發展助推作用減輕,農村民間金融作用仍在發揮。
農戶分散經營模式仍為主體,小額農貸市場開始萎縮。調查表明,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總體態勢是家庭承包經營為主,并開始出現少數專業大戶。孝感市94.5萬農戶中90%的是家庭經營模式。隨著農戶積累不斷增加,以及自2003年以來國家財政不斷加大對農業的基礎設施投入,出臺了取消農業稅,發放良種、農機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絕大多數農戶正常生產資金能通過自己解決,小額農貸市場開始萎縮。2007年,孝感市各項涉農補貼達2.2億元,2008年高達3.4億元,自2006年開始小額信貸連續兩年呈負增長,2008年末,孝感市農業貸款較年初下降2億多元。
農業專業化發展加快,大額信貸配套緩慢。據調查,孝感市農村現有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665家,其中已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72家,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1.2萬個,種養大戶7.6萬戶,運輸戶、經營戶有3.2萬戶,這些經濟體信貸需求達16.2億元。2008年底,孝感市涉農金融投入2.2億元,信貸滿足率維持在13.5%左右,且支持對象也較為分散,金融助推作用不夠明顯。其中,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投放2230萬元,信貸滿足率只有10%;對種養、經營大戶貸款5600萬元,信貸滿足率為21.5%?,F階段農村家庭承包經營過程中的信貸需求,受借款人缺乏有效的抵質押資產,缺少為農戶提供擔保的擔保公司,以及行社信貸管理權限諸多因素制約,大額農貸發放進展緩慢,農業生產發展急需的農產品種養加工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組織因得不到大額貸款支持難以做大做強,專業村難成規模,農業產業鏈難以提升,缺少一批類似大悟花生協會、漢川城隍鎮炒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信貸支持比較成功的典型。
龍頭企業引領作用不強,涉農企業信貸投入重點不夠突出。當前,孝感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了較快發展,也有部分企業在市場上有一定的影響,如湖北神丹食品有限公司,其產品在全國同行業市場占有較高份額。但絕大多數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缺乏龍頭引領作用,制約了銀行信貸的較快投入,而缺少銀行信貸的強力推動,延緩了農村經濟主體結構的優化進程。據調查,孝感市是湖北省重要商品糧棉油基地,2008年分別達到217.6萬噸、2.86萬噸和19.84萬噸,同時也是湖北省重要的水產品和禽畜生產地,農產品資源豐富,可為龍頭化企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初級產品。全市現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96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24家,但每類產品缺少1~2戶行業領軍企業,每個行業都有幾十家企業參與競爭,絕大多數企業處于設備同型、技術同檔、市場同向、價格同低,其結果是原材料深加工程度低,轉化增值少,物流成本高,龍頭作用難以有效發揮,直接制約了涉農信貸的重點傾斜。調查顯示,全市有信貸關系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戶數為72戶,貸款余額8.8億元,戶均1200多萬元。若剔除貸款大戶孝棉集團3.7億元,戶均僅720萬元銀行貸款。同時,缺少了信貸的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全市經濟推動作用有限。
勞務貸款需求萎縮,創業信貸滿足度低。到2008年底,孝感市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達110.8萬人,占全市農村從業人員的54.5%,因差旅費、子女外出上學、包工頭工程啟動費等而產生的信貸需求每年在10億元以上,孝感市涉農金融機構自1998年陸續發放打工貸款,2005年僅農信社發放打工信貸達3.5億元。因農民工外出務工地點不固定、收入不穩定、信用等級難評定,導致信貸部門跟蹤管理難,勞務信貸違約率較高。如孝昌縣小悟鄉信用社打工信貸違約率保持在80%以上,這種信貸自2006年起逐年下降。目前,孝感市縣各信用社打工貸款新放不到1億元。
創業信貸需求快速上升,但滿足度較低。經過近30年的歷練,孝感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已發生新的變化,逐步實現由數量型輸出向質量型回歸、由資金回流型向資本回流型轉變,回鄉創業成為新的經濟現象,創業信貸需求上升較快。2008年末,孝感市由返鄉回歸人士創辦或投資過10萬元的企業1900多家,總投資金額102億元,其中有信貸需求的約占一半,需求額在35.2億元以上。自2000年起,孝感市涉農金融機構對部分市場前景看好,信用記錄良好的創業型200多戶企業試辦信貸業務,累計信貸達7.5億元,僅占需求總量的五分之一。安陸市欣華禽業公司是一家典型創業公司,開辦時人員不過7人,固定資產不過85萬元?,F在,該公司人員超過200人,固定資產4050萬元,年創稅收過百萬元,安陸農村信用社2003年嘗試貸款50萬元,在信貸權限制約下,目前的貸款也僅為750萬元。
農村體制改革進程提速,涉農金融創新相對滯后。近年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程呈加快的趨勢,伴隨林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的相繼出臺,催生新的信貸載體,問題是涉農金融機構的信貸產品創新的速率難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林權制度改革來,孝感市縣分別成立了林權評估中心和林權交易中心37家,為林農利用林權開展信貸融資開辟了綠色通道,催生信貸需求成幾何級數遞增,至2008年,林權信貸需求達到4.5億元,是2007年的10.5倍。開辦林權質押貸款業務較早的是孝昌、大悟信用社,分別發放林權質押貸款200萬元,規模做的最大的是漢川農發行,對康欣木業發放林權質押貸款3000萬元。統計顯示,林權質押貸款不足需求額的十分之一。
伴隨土地二輪延包,農民承包土地期限大幅度延長,加之十七屆三中全會允許土地使用權流轉,農村分田到戶開始向合田到戶的發展,部分農民通過流轉獲得大量的土地,從事種養加工專業經營,必將要求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辦理貸款,產生了新的信貸需求。目前,孝感已成立中介機構31家,流轉雙方簽訂合同31500余份,涉及9.27萬余農戶,耕地面積37.87萬畝,農村土地經營權向優勢產業集中,向種養專業大戶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調查顯示,這類信貸需求將以每年5億元以上的速度遞增。盡管通過農戶聯保、專業合作社或協會擔保能解決一些信貸融資困難,但整體上看,還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變化所產生的數量大、方位全、層次多的信貸需要,還有農村基礎設施等諸多方面的信貸需求還沒有較為可行支持方式,信貸創新任務艱巨。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與信貸支持滯后原因分析
基于農業經濟“三化”進程較慢,信貸投入受制因素較多。當前,孝感市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是:分散家庭承包經營開始向專業化經營過渡,但數量極其有限;農村專業化合作組織開始建立,但作用不明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發展,其根據市場需求指導種養業發展,引導市場消費的作用遠沒發揮出來,沒有形成跨區域、廣覆蓋、共發展的農業產業化企業集團,承載涉農信貸需求極其有限,更難實現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安陸神丹公司是孝感市內最大的一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要加工、銷售禽蛋產品,年營業額在6億元左右,但與孝感市內安陸、漢川、孝昌眾多的禽蛋養殖大戶基地、集團未能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涉農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主體分散、額度小,只能在低端服務狀態上重復。
基于對農村經濟是資金密集型產業的認識欠缺,涉農金融服務難以適配農村經濟發展趨勢。現階段,金融機構對現代農業是資金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特征認識不足,金融投入多注重當期效益和控制當前風險,其在農村城鎮化、農業專業化、企業龍頭化進程中作用不突出,涉農金融在制度創新上滯后,阻礙了金融對農村經濟的助推作用的發揮。伴隨而來的新情況是:部分得到農村金融服務的各類農村經濟組織、企業,發展日趨穩建,而眾多的家庭承包經營戶獲得金融支持的力度和密度越來越少,呈現出新的涉農“二元”金融現象。通過調查,孝感市涉農信貸與農村經濟發展適配呈如下表變化(見下表2):(1)服務農村的金融機構主體缺位。涉農金融組織體系建設遲滯、經營取向長期不明。在股份制改造市場化取向下,國有商業銀行已基本完成從鄉鎮的戰略性退出,信用社基本完成撤并分社、信用站等分支機構計劃,涉農銀行機構在鄉鎮的機構數量和人員數量大幅度減少,相伴隨的是涉農銀行機構對農村經濟信貸支持減弱??h域支農信貸資金無論是增速還是比重均呈下降趨勢,農村信用社經營邊緣化問題嚴重。其改革為省級聯社統一管理以來,集中調度資金拼大項目、投大企業、進市場賺利差的趨勢明顯,部分農貸資金管理辦法脫離農村經濟運行實際,導致農貸員怕終身責任追究,寧可少拿工資也不愿放款。郵政儲蓄銀行基層網點最多,但定位難料,是否真正定位縣域經濟的意向不明。從孝感市情況看,金融機構密度是逐年下降的。(2)涉農銀行機構服務對象移位。當前縣域涉農銀行信貸機構,目標設計在服務農村,實際信貸投向定位主要是工業項目、房地產項目和城市商業物流企業??h域信貸資金由上級行集中,再由上級行轉投到大城市、大項目、大企業??h域以下企業、涉農經濟組織和農民無法找到貼心的金融機構。調查顯示,孝感市信用社從2007年起,就開始收縮農戶信貸,2008年的投放重點在上市公司和優質中小企業,以及少量農業專業合作社、種養、經營大戶,這部分貸款占新增貸款的80%以上。涉農金融服務對象的移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戶遠離金融。(3)涉農金融機構經營目標與社會原則難以均衡。涉農金融機構在經營上把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經營目標,客觀上難以處理服務農村經濟與實現經營目標的關系。當前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銀行機構改革把上市作為目標。既然要上市,就有一個利潤最大化目標,就會減少甚至放棄對農村信貸的投入,因為農業信貸的低收益、高成本、高風險問題不可避免,而真正解決涉農銀行機構配置農業信貸資源積極性不高問題,關鍵是解決等額信貸投入不等收的問題。國家對各級涉農銀行機構要有針對性地政策傾斜,其信貸業務要統一經營、分類管理、分賬核算,制定單獨的支農再貸款、農業貸款利息政策、稅收政策。
基于體制改革滯后,涉農金融機構體系與信貸產品創新滯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三十年來,在涉農金融組織組織體系建設方面,在相當長時間里一直是處于探索階段,沒有明確的發展模式,導致涉農金融組織體系建設長期成為決策層工作重點,至今還只停留在規劃中。涉農信貸產品的創新,在設計和服務農村經濟發展上,始終是一種追隨型而非契合型的發展模式,難以滿足不同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要求趨向多樣化,孝感市多數農村金融機構不能適應農村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的新要求,缺乏創新動力和能力,較少推出類似林權質押、訂單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加農戶等信貸新品種,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滿足度不高,覆蓋面不廣。
基于溝通管道不暢與協調機制缺位,相關政策間協作效應欠佳。調查顯示,孝感市農、林、水等主管部門、經濟主管部門和金融部門間總體上還沒有建立協調溝通管道,大多是按照自身的分工從事份內職責,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扶持孝感農村經濟發展的合力推進模式還沒有形成。部分經濟主管部門本位意識較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銀行信貸投入。如孝昌縣農信社為保全信貸資產而營銷保險,被當地某部門認定為不正常競爭進行處罰,就極大傷害了信貸營銷經濟性,也不利于保障信貸資產安全,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間協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03年農村稅費政策改革前,財政基本上是從農村取得多,投得少,農民人均稅費負擔450元,高峰時達到800元以上,相當部分農戶靠借貸上交稅費,村組借貸的70%以上也是用于交稅費,致使金融富農政策大打折扣,近10億元的此類涉農信貸成為呆賬。
基于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涉農信貸當期和預期損失難以預料。由于農村經濟承受自然、經營和市場三重風險的壓力。在缺乏有效的風險補償機制條件下,銀行對農業的信貸投入面臨很大的經營風險:(1)保障信貸資產安全的農業保險機制尚不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起步較晚,商業性保險參與的雙方積極性均不高,農業投資項目缺乏有效的風險轉移機制和風險分散渠道,一旦遭受自然災害,最初受沖擊的是農戶和涉農企業,隨后風險將迅速轉移到放貸的金融機構。2008年初的冰雪災害中,孝感市農業因災損失達3.62億元,其中與銀行信貸相關的損失有1.2億元。在2008年8月30日的暴雨災害中,孝感市農業因災損失4.47億元,與銀行信貸相關的有1.9億元。由于絕大部分損失主體沒有參加政策性或商業性農業保險,即使有保險的也難以得到足額理賠,如孝昌某林業公司報損100多萬元,而保險公司僅認定10余萬元。因此,僅兩次災害就造成銀行信貸3.1億元難以按期收回,預期損失尚難預料。(2)有利于信貸營銷的農業擔保體系尚不健全。目前,孝感市還沒有成立專門面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擔保機構,更缺少直接為農戶服務的農戶擔保公司。現有9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規模小、實力差,平均資本金不到1500萬元,除對少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所擔保外,對農村經濟一般較少介入。(3)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尚不完備。財政性補償較少,稅費優惠期較短。政策性信貸損失彌補政策不夠明確,涉農信貸總體改革與發展方向是商業化經營,農村經濟對信貸吸附能力較差。涉農信貸現行管理手段與考核辦法未能體現差異性,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嚴于一般性商業信貸,嚴重制約了一線信貸人員營銷積極性。
優化配置與政策建議
更新觀念,加大涉農資金投入強度和密度。提高對現代農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的認識,在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上,各類涉農金融機構在經營理念和信貸管理上,要更新理念實現三個轉變:從支持單個、分散農村經濟主體向規模化、區域化、集團化的農村經濟主體轉變;從重點支持打工經濟,向重點支持創業經濟的轉變;從與商業金融爭市場分利益向重點支持農村發展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涉農企業龍頭化轉變,立足長遠目標,拓展農村金融業務。整合孝感市農村金融的整體服務功能,共同打造具有長遠生命力的信貸支農品牌,共同培植大型的農業產業集群,在拉長產業鏈條中尋求新突破,支持“公司+農戶+市場”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構建大規模的產業帶。
把握農村經濟發展趨勢,推動信貸產品創新。涉農信貸產品創新要把握好幾個趨勢:一是把握好農戶與農業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間結合加快的趨勢;二是把握好現代農業與現代工業不斷融合的發展趨勢;三是把握好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間合作形成產業化鏈條、與現代物流企業結合、與國際貿易相結合的發展趨勢;四是把握好信貸產品與產業財政資金相結合的趨勢;五是把握好《物權法》等相關法律的實施機遇,積極推進金融業務和管理創新,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和水平。在信貸產品設計上,探索以股權、倉單、應收賬款、商標品牌、林權、專利權等有效物權作擔保抵押的信貸方式。在信貸管理制度上,將現行的信貸責任終生追究制度調整為責任追究與業務獎勵并重的激勵約束雙向機制。
發揮合力作用,建立健全產業、財政、金融政策聯動機制。相關部門要采取確實可行的措施,對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機構稅費政策要優惠,鼓勵金融機構增加農業投入積極性。財政支農資金與信貸支農業務要實現整合,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降低信貸風險。政策性金融要用好財政補貼政策,支持和引導各類信貸資金投向“三農”領域,以支持農業現代化。運用存款準備金、支農再貸款、靈活的利率政策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并逐步改善農村金融資源配置。
1 “互聯網+農業”的興起
“互聯網+”將大幅推動了智慧農業的進程,帶給了農業智能化的浪潮,農業智能化是以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為接入點,對農業信息技術的綜合集成,集感知、傳輸、控制、作業為一體,促進了農業生產標準化、規范化,節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農產品品質控制能力,增強了自然風險預測防范能力。
同時,互聯網快速興起的電子商務行業給農產品營銷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互聯網技術讓農產品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目前,我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已超3萬家[1]。以阿里巴巴平臺為例,已有24個省市31個地縣在阿里平臺設立了“特設館”,在淘寶網正常經營的注冊地為鄉鎮和行政村的網店更是達到163萬家[2]。農產品電商抓住機遇,整合各類資源,為網絡用戶提供了更多個性化、新鮮度高的農產品?!盎ヂ摼W+農業”提升了網民的農業感知度,也帶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科技信息素質。
“互聯網+農業”將重塑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農業龍頭企業有著全產業鏈中最為豐富的信息,借助互聯網,可以建立起以農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的農業互聯網金融平臺,為全產業上下游提供金融的投融資、網上支付等服務;農業互聯網金融將貫穿于農資銷售和購買、農業生產全過程、農產品銷售過程的每個過程。[3]
綜上所述,目前的“互聯網+農業”有3種發展模式:互聯網技術深刻運用的智能農業模式;互聯網營銷綜合運用的電商模式;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而且這3種模式呈現梯次推進的狀態。而在“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金融業的助力護航功能尤為突出,農業貸款、投資融資、在線支付等業務要深入“互聯網+農業”發展的細枝末節。
2 農村的“金融排斥”對“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阻礙
“互聯網+農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卻出現了生產成本的投入加大,推動了生產資金的需求增加,使得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尚不能完全滿足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農村存在的“金融排斥”不利于“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村的金融排斥主要表現在:
2.1 大多數農村地區金融成本較高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用戶分散,網點設置成本較高,收益較低的問題。同時,各種地理、文化、用戶數量、用戶習慣等問題導致了借貸之間的風險,種種困難勢必抑制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積極性,進而產生金融排斥。而互聯網+的興起,使得網絡借貸風行,影響了傳統銀行的利差收入。
2.2 金融服務供給模式較為單一
從實踐情況來看,農村金融市場在制度安排、產品設計、業務流程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服務水平、服務能力和社會滿意度較低。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多樣性,對金融的需求也存在差異化,部分金融機構未對客戶、市場進行細分,推出的服務僅停留在統一制訂產品、統一授權、統一銷售的層面,未結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采取不同營銷措施或貸款優惠政策。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便利度不足,不利于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2.3 “互聯網+農業”面臨的巨大金融風險
農村文化和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互聯網+農業”下金融創新具有獨特的風險特征。長期以來,農村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民間融資的成長和壯大,擴大了市場風險向正規金融機構的傳遞和蔓延;“互聯網+農業”金融服務的靈活性也增加了金融市場的易變性,并使金融風險更為集中和隱蔽,也增強了風險的破壞力;農村金融質押面臨的特質性風險。這包括由于信息不對稱和農產品的同質性、季節性、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導致的還款能力不足導致的風險。同時由于農村征信系統信息不完善,信用環境較差,無法有效約束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加之農民信用意識不強、不愿理性還款而引發的道德風險。
3 多種金融服務相結合有效解決農村的“金融排斥”
在“互聯網+農業”時代,克服農村的金融排斥,可供選擇的基本途徑有2條:增強農村金融機構網點的密度,開展“村村通”服務;發展無分支網點銀行業務,利用互聯網技術克服金融服務的空間障礙,如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POS機、ATM機、銀行等。以下是目前較為有效的農業金融服務模式。
3.1 便捷的信息推送方式對“互聯網+農業”的作用
近年來盛京銀行通過手機銀行、短信平臺、電視銀行等業務的開展,對于緩解農村地理金融排斥、擴大金融普惠程度展現了重要作用。
3.1.1 手機銀行
手機銀行是利用移動通信網絡及終端辦理相關銀行業務的簡稱。使用手機銀行,客戶可以隨時自助完成賬戶查詢、轉賬、公共事業繳費、信用卡還款、理財購買等交易。盛京銀行的手機銀行業務為農村用戶提供了7×24小時全天候的服務,只要攜帶互聯網手機,無論何時何地均可輕松管理賬戶、打理財務、繳納費用。[4]。
3.1.2 短信平臺
短信平臺是銀行利用通訊和網絡通道向客戶發送電子信息的信息轉發平臺,盛京銀行的短信平臺業務實現了反應快、精確性高、蔓延速度快、靈活性好等特點。短信的傳播可實現任意地點即時接發消息,直達接收者手機,強制性閱讀,時效性強,可一對多發送,閱讀率高。接收者更可信息隨身保存,隨時咨詢,可反復閱讀,并可轉發給他人。
3.1.3 電視銀行
目前,農村電視普及率遠遠高于廣播、報紙等其他信息發送方式,電視銀行就是通過雙向數字電視網絡為電視用戶提供即時的一體化金融服務。使農民在欣賞電視節目的同時,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公共事業繳費、銀行資金轉賬等基本金融服務。
3.2 農村移動支付“互聯網+農業”的作用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使得農民對支付、結算基本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將不斷增強。銀行通過推廣安裝客戶端軟件,為農村用戶提供基本層次的金融服務,同時也為信用度良好的高端用戶提供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務(如信貸、租賃、票據、理財、保險等)。盛京銀行電子商務支付平臺為農村商戶及支付客戶提供電子渠道資金支付結算服務,支付渠道覆蓋互聯網、移動電話以及數字電視等各個電子渠道。商戶涉及客票、第三方支付、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等多個領域。
3.3 農村特色化理財業務對“互聯網+農業”的作用
盛京銀行自2009年創新推出紅玫瑰系列理財產品,目前已涵蓋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系列、智贏系列以及穩盈系列。面向客戶群已包含普通客戶、高凈值客戶、私人銀行客戶、企業客戶、同業客戶等,運行至今以其品種豐富、渠道便捷、手續簡便、及時到賬、運行穩定、定制服務等特點贏得客戶的口碑與市場的認可。針對農業用戶,盛京銀行將金融理財產品的起點就可以分別設計成1萬~3萬元、3萬~5萬元、5萬~10萬元、10萬~20萬元、20萬元以上等不同的產品類型,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設計不同的收益率、資金周期等,讓農村居民也享受到投資理財的樂趣。
3.4 網絡貸款對“互聯網+農業”的作用
P2P網貸是指個體與個體間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點對點問信息交互和資金借貸的過程。P2P網上貸款平臺作為金融中介的替代模式,可以在填補金融普惠缺口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低收人人群通過采用網上借貸平臺技術進行企業融資,可以增進金融普惠。
截至2014年6月,全國P2P網貸平臺為1263家,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民間借貸發達的地區,全國除西藏無平臺外,每個省份都有P2P平臺[5]。盛京銀行的網上銀行業務實施了零轉賬手續費政策,實現了針對各個P2P平臺的自由轉賬,積極輔助農村用戶參與P2P的網貸活動。
3.5 眾籌融資平臺對“互聯網+農業”作用
眾籌可以解釋為為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是指以團購+預購的形式,向互聯網用戶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眾籌的基本規則有3個:每個項目設定籌資目標和籌資天數;在設定天數內,達到目標金額即成功,發起人即可獲得資金支持;在設定天數內,未達到目標金額時,項目籌資失敗,已獲資金需全部退還支持者;眾籌有回報,所有支持者一定要設有相應的回報,同時,眾籌的管理平臺會從募資成功的項目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用。
通常來講,農業眾籌的做法是,農場(農村合作社)作為項目的發起方,在眾籌網站止發起一個項目,大家先眾籌資金,然后農場根據需求進行種梢,等農產品成熟了,再進行配送,直接送到用戶的手中,即形成了農產品的預售。目前尚未有銀行參與此類服務,但以傳統期貨市場的理念,我國的銀行業可以在農業眾籌服務中拓展自營交易、經紀交易等業務。
【關鍵詞】縣域金融 問題 重慶
一、重慶縣域金融發展現狀
1.縣域金融體系逐步完善
隨著重慶經濟的快速發展,縣域金融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基本形成國有商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郵政儲蓄機構相結合,村鎮銀行、證券、保險、小額貸款企業等為補充的共同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并且各類金融機構的存貸款規模大幅提高。
2.縣域金融機構對農業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不斷增強
縣域金融機構用于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穩定增加,貸款投向更加偏向于農村和中小微企業,且總量在不斷增加。截止2016年末,全市涉農貸款余額4677億元,同比增長6.9%;小微企業貸款余額5659.7億元,同比增長10.5%,小微企業貸款戶數22.3萬戶,同期增加4429戶
3.縣域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互聯網銀行業務的快速發展,降低了縣域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拓寬了金融產品營銷渠道,增強了與金融服務需求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快速推動金融機構內部管理方式變革的同時增強了縣域金融機構的盈利水平。
二、重慶縣域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金融供需不均衡,資金外流嚴重
一方面,農戶在金融機構中的存款大于貸款,且存貸差距較大;同時縣級商業銀行利用網點優勢吸收大量農村儲戶資金,但出于經營戰略需求不斷縮減信貸業務。另一方面,部分資金經縣域金融機構拆借、購買金融產品、向城鎮優質客戶貸款而流出農村,造成農村現代資金供給不足。
2.金融生態環境不佳,潛在金融風險加大
一是農業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業抗風險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較大的自然災害,就會導致信貸資金無法回收。二是縣域信用擔保機構發展速度緩慢、擔保能力較弱。只有少數優質的縣域企業可以從銀行獲得貸款。三是民間金融活躍但缺乏相關制度進行規范,成為金融風險點。四是縣域房地產市場的興起帶動大量信貸資金流入,帶給金融機構較高收益的同時也威脅金融機構信貸資產的安全。
3.金融業發展結構不平衡
近幾年,重慶縣域銀行類金融機構發展迅速,但融資方式也仍以銀行貸款為主,融資結構不平衡,社會融資模式單一??h域居民接受多元化投資及風險分散的投資意識不足,理財依賴銀行系統,縣域保險和證券行業發展遲緩。同時會計、法律、評估等于金融業務密切相關的中介服務體系薄弱,業務水平尚待提高。
4.縣域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受利率市場化水平提高的沖擊
縣域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利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提高,農戶土地和產權的明確,村鎮銀行的進入,信貸市場的競爭程度將不斷提高。對當前執行較高利率和定價能力不高的涉農金融機構必然會造成沖擊。
三、促進重慶縣域金融發展的對策思考
1.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
重慶縣域金融的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在維護縣域金融市場有序競爭的條件下,引進并扶持有實力有能力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小型金融機構進入縣域,打破原有國有商業銀行壟斷地位,引導民間資金合法合理流動。通過銀企對接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將吸收的存款更多地用于縣域經濟發展。
2.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創建良好的金融運行環境
一是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戶和中小微企業貸款擔保體系,以緩解縣域農戶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的壓力;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戶和中小企業貸款保險機制,鼓勵保險機構開展涉農保險,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降低經營風險和損失。二是改善融資模式,積極發展直接融資,支持企業進入三板和四板資本市場融資;支持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債券融資。三是建立和完善規范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加大對非法民間借貸的打擊力度,搭建民間融資合法平臺,維持正常進入秩序。四是培育和引進會計審計、法律服務、資產評估、投資咨詢、保險經紀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形成功能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務體系。
3.發展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牢筑普惠金融理念
重慶縣域金融機構應當主動結合重慶縣域經濟的實際,結合農合和中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特點和信貸需求,在風險可控、有法可依的情況下拓寬抵押擔保范圍,推廣票據貼現、土地使用收益?、佩住房矙唷⒘謾嗟刃滦徒鹑诋a品;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建立股權投資基金,為中小企業發行企業集合債、集合票據等新型債務融資工具提供中介服務;證券公司在縣域設立分支機構,為符合上市要求的中小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服務,促進企業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米媛媛.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石家莊: 河北大學,2015.
[2]王兆華.基于體系重構的陜西省縣域金融發展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一、對香港金融業的粗淺認識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在那里設立的銀行機構數目排在全球前列。其中有68家銀行為全球100家大型銀行設立的分支機構。香港銀行業實行存款機構三級制,分別為持牌銀行、有限制牌照銀行和接受存款公司,全部統稱為認可機構。截至12月,香港有145家持牌銀行、27家有限制牌照銀行和28家接受存款公司。這200家認可機構合共經營1387家本地分行,組成了龐大的服務網絡。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各家銀行及接受存款公司所持有的海外資產總值高達22990億美元。
混業經營是香港銀行業經營的一大特點。香港是名副其實的自由港,金融市場成熟發達,混業經營理念日漸普遍。同時,銀行存貸款利率完全自由化,銀行便可利用利率的杠桿作用組織更多的資金投放到其他投資領域。加之,中間業務又具有風險小回報率高的特點。因此,香港銀行均十分重視中間業務的開展,除通過傳統的貸款業務獲取收益外,還通過購買股票、債券、基金或保險等中間業務方式獲取十分可觀的收益。以中銀(香港)銀行業務收入結構為例,據相關資料統計:截止12月末中銀(香港)銀行實現總營業收入82.11億港元。其中凈利息收入59.49億港元,凈服務費收入20.32億港元,凈交易性收入1.86億港元,其他營業收入0.44億港元。中間業務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7.5%。中間業務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之大,充分彰顯了香港金融業混業經營的特點。
香港銀行業具有豐富的金融產品和較強的產品創新能力。香港實行的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金融業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加之,香港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緊密,銀行業間新產品的傳導速度十分迅速。因此,銀行業必須具備較強的產品創新能力,才能滿足不同客戶群對不同金融產品的需要。只有通過產品多元化,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香港銀行業目前的金融產品大致有:
(一)工商信貸服務方面的金融產品有:項目及銀團貸款、機器及設備貸款、工商物業按揭貸款、中小企業貸款保證計劃、特色信貸保證計劃、分期貸款、循環貸款等產品。
(二)貿易融資及服務方面的金融產品有:開立信用證、開立背對背信用證、進口托收單據處理、進口融資、信用證通知、信用證轉讓、出口融資等產品。
(三)戶口及現金管理服務方面的金融產品有:一般賬戶服務、現金及支票收款服務、發工資及自動轉賬服務、繳付賬單服務、匯款服務、卡業務產品(商務卡、采購卡、八達通、信用卡等)、網上理財、環球電子財資服務等產品。
(四)商業保險服務方面的金融產品有:業務保障、商業財產保險、貿易保障、員工保障、壽險保障、個案分享等金融產品。
(五)雇員服務方面的金融產品有:強積金計劃、團體人壽保險計劃、團體門診醫療計劃、自動轉賬支薪服務等金融產品。
(六)投資服務方面的金融產品有:債券投資、外匯投資、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貴金屬/商品投資、結構性產品投資等金融產品。
(七)為大企業而設的專項服務方面的金融產品有:財務顧問及咨詢服務、債務、證券、衍生工具業務等金融產品。
香港銀行業的金融產品真可謂品種繁多,琳瑯滿目。這充分反映了香港銀行業為滿足客戶需求,善于開發創新金融產品的能力。
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文化,是香港銀行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一大法寶。香港銀行業非常重視客戶的滿意度,真正把“顧客是上帝”的服務理念融入到了全體銀行員工的血液中。實現了以服務老板為中心的舊式服務文化向以顧客為中心的新式服務文化的根本轉變。在實際工作中,將員工的大部分特長和精力集中投向為顧客服務,創新產品,端正服務態度,提高工作效率上。教育員工樹立“服務老板最有益的方法就是拿出最好的態度服務顧客”的觀念。倡導“萬事以客為先;顧客滿意就有生意;你解決顧客的困難,顧客就會解決你的困難”的價值觀。在此基礎上長期堅持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文化。以香港恒生銀行為例:恒生銀行的經營方針是長期堅定不移地以推行優良服務態度為重點的服務文化。它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提出建立服務文化階段。步驟有:喚起中層以上人員的重視;喚起第一線員工的重視;編寫品德修養的書籍,供員工閱讀,增強員工的歸屬感。第二階段為推行階段。步驟有:不定期巡查;重視客戶的投訴;每天早上利用廣播教育員工;拍制培訓電影;老板經常親自巡查各支行;老板親自批閱有關改善服務的建議和對表現欠佳的行為做出處理批示。第三階段為延伸及鞏固階段。恒生銀行以此三個階段打造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文化,并持之以恒的一直堅持至今。由于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特色服務文化,恒生銀行在顧客的心目中保持了友善親切的形象 ,進而贏得了顧客的青睞,業務發展如日中天,在與同行業的激烈競爭中始終處于不敗之地。
二、得到的啟示
通過這次赴香港學習培訓,開闊了視野,激活了思維。雖然我們面臨的環境與香港不同,但是,香港銀行業先進的經營理念和運行機制卻實在值得我們借鑒。經過這次學習培訓,使我對農發行今后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理念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農發行應堅持“一體兩翼”發展戰略不動搖。按照國務院第57次常委會議精神,農發行總行制定了“一體兩翼”的發展戰略。通過這幾年的實踐,基本實現了“固體強翼”的目標。即傳統業務得到鞏固(固體),較好地解決了糧食收購不給農民打白條的問題,有效的遏制了收購資金被大面積擠占挪用的局面,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商業性業務和中間業務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強翼),尤其是商業性貸款業務突飛猛進,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然而,兩翼中的中間業務發展卻不盡人意。以石柱支行為例:石柱支行實現中間業務收入130955元,僅占總收入1878萬元的0.69%,出現了一強一弱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員工對發展中間業務認識模糊;二是上級行制定考核辦法時對中間業務的考核權數太小,客觀上造成了基層行不重視中間業務的發展;三是中間業務的產品品種不多,致使發展的空間不大。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農發行要實現“一體兩翼”的發展戰略,必須在抓好傳統業務和商業性業務的同時狠抓中間業務的發展,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占業務總收入的比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固體強翼”的目標。要教育全體員工強化對發展中間業務的認識,制定科學的考核辦法推動中間業務的發展,盡可能多的開發中間業務產品品種,拓寬發展空間?!耙惑w兩翼”與“混業經營”有異曲同工之妙,“混業經營”是當今國際銀行業發展的趨勢,農發行總行制定的“一體兩翼”的發展戰略完全順應了這一發展趨勢,我們必須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不能動搖。
(二)農發行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三農”提供豐富的金融
產品。創新是一個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創新,將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農發行作為國家政策性銀行,其業務范圍受到國務院的嚴格界定,其創新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客觀上造成了創新能力不強,金融產品品種單一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發行的發展。但是,政策性銀行也是銀行,必須按照銀行的一般規律辦事。如果沒有自主創新能力,沒有豐富的金融產品供顧客選擇,必將成為激烈競爭的犧牲品。怎樣才能把農業發展銀行建成建設新農村的銀行,充分發揮其在農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豐富金融產品,將是實現農發行在農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我們要悉心研究如何做好“三農”這篇大文章,在廣闊的天地里去開發創新更多適合“三農”需要的金融產品,真正使農發行成為名副其實的建設新農村的銀行。
(三)農發行應打造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文化。農發行成立的時間不長,加之受行政色彩的影響,其經營理念,服務手段,員工的競爭意識較其他商業銀行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們拿什么優勢去與同行業競爭?唯有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文化是致勝的法寶。打造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文化,核心是顧客,貴在持之以恒,本人以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文化:
1、強化全體員工對農發行至誠服務,有效發展,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核心理念的認識,使每個員工對核心理念熟記于心,用這一核心理念來增強員工的歸屬感。
2、教育員工牢固樹立“顧客是上帝”、“顧客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的服務理念,將這種服務理念融化到每個員工的血液里。
【關鍵詞】 農村金融; 農民合作社; 資金互助
中圖分類號:F275.1;F3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35-0041-05
2006年以來,資金互助業務以多種形式在我國各地蓬勃發展(筆者重點研究基于農民合作社內部的資金互助問題),資金規模從幾萬到上億元不等,資金互助已成為我國農村重要的資金融通方式之一。
雖然農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問題為資金互助提供了現實需求,國有資本在農村的缺位及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資金互助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政策與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又為資金互助提供了快速增長的動力,但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我國資金互助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迅猛的同時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江蘇省連云港、鹽城等地發生了農村資金互助組織負責人關門“跑路”和資金遭遇擠兌的事件,這些事件帶來的惡劣影響雖然并沒有蔓延到全國范圍,但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資金互助組織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法律法規極度匱乏,缺乏相應的風險處置措施等。
筆者主要通過實地調查與問卷調查相結合,并輔之以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國資金互助現階段發展的特征,剖析問題的根源,并提出建議,旨在規范資金互助的運行,進而推動農村金融改革。
一、農民合作社資金互助的發展特征
筆者主要針對北京市、河南省、河北省、黑龍江省、湖南省五地的40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實地調查和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94份。據此分析農民合作社資金互助的發展特征如下:
(一)資金互助現實需求強盛
資金互助的產生源自農村資金短缺問題的日益凸顯,資金現實需求強盛。
在我國農村,資金的短缺是制約“三農”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通過對調研數據分析可知,被調查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部遇到過資金問題,而且資金缺口較大,但是在遇到資金問題的時候,從銀行等正規渠道進行貸款難度較大,而社員之間開展資金互助是最簡便的解決方式。
如表1所示,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通過向朋友借款解決資金問題的有48人,占總人數的9.7%;通過個人抵押貸款解決資金問題的為109人,占總人數的22.1%;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社員籌資解決資金問題的為337人,占總人數的68.2%。
(二)資金互助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資金互助組織在注冊資本、存款余額、借款余額、資產規模、負債規模以及所有者權益規模等方面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
調查結果顯示:資金互助組織注冊資本從最開始的10.18萬元上升至1 000萬元;存款余額也從2007年的1 475萬元,逐年增長,到2011年達到了66 000萬元,增長了64 525萬元,2011年是2007年的43.75倍;資金互助社的貸款余額從2007年的986萬元,不斷增加,到2011年達到了44 000萬元,增長了43 014萬元,2011年是2007年的43.62 倍;資產規模從2007年的2090萬元,到2011年達到84 000萬元,增長了81 910萬元,2011年是2007年資金總額的39.19倍;負債規模從2007年的1 511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68 000萬元,4年間增長了44 倍;所有者權益規模從2007年的580萬元,到2011年達到了15 000萬元,增長了14 920萬元。資金互助社注冊資本的連年增加從側面說明了我國資金互助業務的快速發展趨勢。
(三)資金互助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
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及人文環境不同,資金互助業務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
1.資金互助認識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在北京等地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基礎服務較為完善,當地政府及農民對于資金互助等有關資金的業務也有著較為理性的判斷。但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偏遠地區,尤其是山區,農民對于資金互助的接受度低,理解也存在較大偏差,有些人甚至認為資金互助與銀行存款性質完全一樣。不僅如此,資金互助的規模、遇到資金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
2.籌資方式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在北京,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資金短缺時大多選擇通過個人貸款解決資金缺口;而在河南及河北,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部采用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籌資的方式,也就是說利用資金互助資金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問題。
3.資金互助規模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通過調查可知,北京的資金互助資金總額全部在10萬元以下,而外省互助資金總額基本在10萬至50萬之間,甚至有些互助資金總額在100萬元以上。
(四)從業人員對資金互助認識不足
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對資金互助的認識明顯不足。
由表2可知,在接受調查的已開展資金互助業務的合作社的494人中,有137人不知道資金互助的規范要求,占總調查人數的27.7%;有159人不知道資金互助業務的主管部門,占總人數的32.3%;有143人不知道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業務的監管部門是哪里,占總人數的28.9%。
由圖1可知,被調查者中49%的人對資金互助認識不清,或有偏差。
(五)資金互助發展畸形
資金互助業務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了“變形”,行業發展逐漸畸形。
1.存在打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名號,暗地里施行資金互助社的運營方式。通過表3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接受調查的494人中,有166人表示資金互助業務只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次要業務,占總人數的33.6%;有多達328人表示資金互助業務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主要業務,占總人數的66.4%。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接受調查的人沒有一個來自專門的資金互助社,也就是說,我國普遍存在農民組織掛農業活動之名,行金融活動之實的現象。
2.資金互助業務背離初衷,淪為謀私利手段。資金互助的出現是源于農民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解決資金短缺問題的迫切愿望,但是如表4所示,有292人認為資金互助的好處在于方便給農民放貸,占調查總人數的59.1%。只有167人認為資金互助的好處在于可以迅速融資,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問題。由此可見,資金互助的宗旨已有所偏差。
(六)資金規模較小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可知,我國資金互助規模與農民收入、現代農業投資規模明顯不符,資金互助規模有待提高。
1.資金互助的資金規模增長速度與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不符。國家統計局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為7 916.6元,較2011年的6 977.3元增長939.3元,連續三年以近千元的增幅增長。預計到2015年年底,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將有望突破萬元大關,這也就說明了我國農村居民有著強大的儲蓄能力。但是根據調查結果分析,資金互助的資金規模相對較小,與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不符。如表5,在接受調查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資金互助總金額基本在10萬元以下或者10萬到50萬這兩個選項上,尤其以10萬元以下的最多,為209人,占總人數的42.3%。而表6顯示,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人數基本在100人以下,其數量為371人,占總調查人數的75.1%。按照100人集資10萬元計算,平均每個人出資僅為1 000元,資金互助的資金規模還較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資金互助的資金供給與現代農業投入需求供需不平衡。農業對資金投入的需求龐大,尤其是家庭農場等大規模種植基地,肥料費、水費、農藥費用都是必需的開支,所以大規模生產的農業項目投入動輒百萬,甚至千萬。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資金互助的規模相較需求明顯不足,在不借助企業投資的情況下,資金互助很難支撐起大規模農業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資金互助發展大規模農業事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調查顯示,我國冬季溫室蔬菜大棚價格從幾萬到十幾萬不等,如果計算上水費、電費、人工費、運輸費用等,農業投入數額相當龐大。如此類比,10萬元以內的資金互助規模在農業事業中,的確是杯水車薪,遠遠不能解決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二、農民合作社資金互助的突出問題
在我國資金互助發展迅速的同時,顯現出不少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法律條文不健全,監管責任不明確
1.資金互助的主要形式――合作社內部的資金互助活動無法可依。銀監會針對依法注冊的資金互助社,在2007年1月出臺了《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對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有著嚴格的限定。但對依附于合作社內部的資金互助活動則沒有規定,致使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活動無法可依、無人監管。而目前,資金互助的主要形式是合作社內部開展的資金互助服務,雖執行資金互助功能,但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有關的金融監管問題尚不明確。
正是由于法律的匱乏,政府行為準則的缺失,導致了資金互助眾多內部問題的出現。甚至出現由于資金周轉不靈,理事長“跑路”的現象。
2.相關部門職責不清,導致監管空白。按照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基本處于誰登記誰管理的制度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登記部門為工商部,而工商部無權管理資金問題,其內部的資金互助管理部門在理論上應為銀監會,但是銀監會又無權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的事宜,出現了監管空白,極易導致資金互助活動不能健康發展。
(二)內部制度不健全,資金互助服務“變形”
1.資金互助沒有體現互助宗旨,變為集資。調查發現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農民金融知識匱乏的情況,在開展資金互助業務時,聘請來自銀行或者保險行業中轉崗的業務人員,這些業務人員的收入與吸納的資金量掛鉤,于是利用他們的業務特長,應用與金融機構吸儲方法大體相同的方式,專門負責到各村鎮吸納農民資金,于是導致資金互助業務變成集資業務。
2.互助資金被挪用現象普遍。在調查中發現,利用資金互助業務吸收農民資金非法對外投資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在少數,尤其在能人、企業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該現象尤為嚴重。因為能人及企業在當地本身有一定的聲望,農民“放心”加入這樣的合作社。農民只追求其利息,對于自己投放的資金去向并不關心,這就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領辦者挪用互助資金成為可能。
2012年12月,江蘇省灌南縣四家農民資金農民專業合作社突然關閉,四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部存在對外吸收、投資資金的非法情況,涉案金額高達1.1億元。
(三)風險應對機制缺失,互助資金風險大
1.風險控制弱化。在風險控制上,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專業合作社有關內部資金互助活動的規章制度不健全,缺乏約束力,更缺乏風險應對機制。有關財務制度、存貸利息、盈余分配標準和形式不統一。在操作程序上,很多地方采取打借條、按手印、進行簡單借貸償還記錄的方式。一旦出現問題,沒有法規依據和風險應對機制,存在較大風險。
2.監管缺失。據調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機構不夠完善,有些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大多來自“小集體”。但是由于“小集體”擁有共同的利益目標,機構設置的實際作用微乎其微,內部監管主要依靠道德及自律,受個人控制概率較大,難免增加了風險。
(四)資金來源渠道狹窄,影響資金互助功能的發揮
1.調查結果顯示,農民的互助資金主要來自內部成員繳納的互助金,也有極少數合作社接受政府的專項扶持資金(政府以實物扶持為主,專項資金的撥付較少),來自其他組織和個人的資金幾乎為零。
2.貸款難。雖然一些地方的銀行已經簡化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貸款手續,但調查顯示農民專業合作社向銀行貸款成功的案例很少,限制了互助金的規模,進而影響了資金互助功能的發揮。
三、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的建議
(一)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督管理
1.完善法律法規。針對我國目前資金互助發展迅速的情況,急需出臺規定詳盡、貼近實際的法律,以引導資金互助的健康發展。可以借鑒我國臺灣及法國的做法,充分調研,嚴肅立法過程。充分聽取農民、農業組織的意見,制定切實可行、貼近實際的法律、法規。
2.加強監督管理。資金互助業務的監管可分為外部監管及內部監管兩部分。
外部監管應主要依靠現行法律法規與相關監管部門的協調運作,包括上級機構(上級合作社和合作聯社)監管、外部(第三方審計)監管和政府監管。鑒于資金互助業務的特殊性,農業部、工商局等多部委,應對資金互助業務制定切合實際的詳細規定,必要時應協同處理資金互助問題。
內部監管則需要全體社員的共同努力。首先,切實加強社員尤其是資金互助成員的監管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其次,發揮理事會、監事會的監管作用。為了杜絕“小集體”現象,可參照北京的做法,將區域內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中農民占比提高到一定比重之上,切實做到農民的互助資金交由農民自己管理。
(二)建立風險防范機制,控制資金風險
1.建立信用保障機制,控制壞賬風險。根據成功經驗,主要采取借款人信用測評、借款項目嚴格審批、成員間信用聯保、合作社代銷社員產品收入擔保等信用保障的有效措施。
2.嚴禁以存代股,控制擠兌風險。保障會員的資金安全,保證會員的存款可以隨時提現,控制擠兌風潮,是資金互助組織的立身之本。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嚴禁以存款充抵股金的做法,確保會員足額的入股資金,同時保證股金的穩定性,以保障自有資金的穩定性。借鑒國外合作社做法,規定社員可以自由退社,但不能自由退股。
3.健全管理制度,控制內部風險??刂苾炔匡L險主要采取嚴格財務管理、借貸審批、資金撥轉、現金收支、銀賬核對;互助金??顚S茫毩⒑怂悖瑖澜Y金挪用;增強風險意識,管好用好互助資金;要健全民主管理。
(三)創新合作機制,拓寬資金融通渠道
1.建立“農村金融+資金互助服務+農戶”的信貸機制,農村金融機構將資金通過合作社內部的資金互助組織貸給農戶,或者直接貸給合作社內部的資金互助組織,再由資金互助組織轉貸給農戶,不僅拓寬了農戶資金融通渠道,解決了“貸款難”,同時也解決了銀行“放款難”的問題。
2.建立“政府監管+農村金融+資金互助服務”的合作模式,可借鑒德國農村金融經驗,讓政府、金融機構、農民合作社資金互助服務緊密合作,各司其職,政府做好監管、金融機構做好金融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將金融業務釋放出來專心履行為社員謀福的職責,三者相互扶持,最終使得資金互助回歸其初衷,更好地支撐農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的發展。
(四)因地制宜,分層發展資金互助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相差甚遠,農業發展狀況也不盡相同,資金互助的發展理應按照當地的具體情況而定。
1.我國東北三省地廣人稀,可以借鑒美國經驗,在全省建立統一的資金互助領導機構,制定全省的統一發展標準,下設分支,在分支接受統一領導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地方的自主發展權利,大膽創新,允許多種資金互助模式并存。
2.我國華北、華中、華南大部分地區(除個別貧困地區)可以借鑒日本經驗,在原有的資金互助模式中引入風險保障體系,降低資金互助風險。在引入風險保障體系之初,對各地資金互助進行有效評估,對于不適合引入風險保障體系的堅決要求整改,甚至關停其資金互助業務。
3.對于西北(除個別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等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適于開展資金互助業務的地區,應該堅決制止資金互助的發展,不能為了政府業績而罔顧當地實際情況,盲目跟風開展資金互助業務。
【參考文獻】
[1] 陳榮文.農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創新[M].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345,348,355-356.
[2] 孔祥智,蔣忱忱.成員異質性對合作社治理機制的影響分析:以四川省井縣聯合水果為例[J].農村經濟,2010(9):8-11.
[3] 竇婷婷,楊立社.城鎮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選擇行為的實證研究[J].會計之友,2013(9):47-52.
[4] 夏英,宋彥峰,濮夢琪.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的資金互助制度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10(4):29-33.
[5] 朱文浩,邢大偉.我國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11):54-55.
[6] 唐毅泓.文化產業融資現狀及對策分析[J].會計之友,2013(9):42-46.
[7] 王建榮.資金互助社運行及發展探討[J].中國合作經濟,2012(7):42-43.
[8] 舒歆,駱毅.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理事長影響力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30-133.
金融支持柴達木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分析
金融支持柴達木循環經濟現狀
柴達木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大力支持,2007年6月,全州貸款余額643608萬元,較年初增加38059萬元,增長6.29%。2006年累計新增貸款332667萬元,占當年GDP的19.57%,2007年l―6月累計新增貸款164806萬元,占當年GDP的19.77%。金融支持呈現如下特點。
1.信貸資金重點投向鉀肥、堿、有色金屬、煤碳等優勢資源,重點支持了以上行業的大中型企業,有效地支持了資源的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和循環利用,促進了四個工業園區的穩步發展。從全州銀行信貸投放看,截至2007年6月末,鹽化工行業貸款占比達54.84%,無機堿行業貸款占比達11.96%,水電行業貸款占比達3.60%,有色金屬行業貸款占比達1.81%,煤炭行業貸款占比達5.44%。2007年6月末,以上行業為主的全州最大十家集團企業貸款余額占全州貸款總額的70%以上。大量信貸資金的投放有效支持了青海堿業、中信國安等一批新建企業的開工建設,支持了青海鹽湖集團等企業的項目開發、科技創新,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產品結構升級,增強了競爭實力。
2.不斷加強業務創新,改進服務方式方法,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一是針對大項目所需資金額大,建設期限長的特點,積極開展銀團貸款業務,2007年6月末,發放銀團貸款112800萬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17.53%;二是大力開展票據貼現業務,票據貼現額達14391萬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24%,較年初增長了47.49個百分點,為州內工業企業短期融資提供了方便;三是積極為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大中型企業開展銀行承兌匯票、保函、信用證等業務;四是針對農村信用社服務手段落后的現狀,國有商業銀行利用自身網絡優勢,協助部分農村信用社開通了企業網上銀行業務,并在國有商業銀行全部撤出的天峻縣構筑網上“虛擬網點”,天峻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借助國有商業銀行強大的網絡平臺,為企業提供了方便、高效、快捷的服務。
3.積極支持中小企業,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轄內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支持大中型企業發展的同時,加強市場調研,通過銀政、銀企座談會、柴達木循環經濟建設項目推介會等橋梁,積極培育小企業客戶群,大力開拓業務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2007年6月末,全州小企業貸款余額為69832萬元,較年初增加5058萬元,增長7.81%。2007年柴達木循環經濟項目推介會上,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與18家企業簽定了7.81億元項目資金供應協議。在銀行信貸資金的大力支持下,有效緩解了小企業資金緊張的局面,進一步加快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建設步伐。
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必然推動金融發展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確立以來,柴達木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持續提高,經濟總量和實力明顯增強,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70億元,位列青海八地區第二位僅次于省會西寧,GDP增速在全國三十個民族自治州位列第三位。各銀行在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各項存貸款規模繼續增加,經營效益不斷提升,資產質量有所提高,中間業務快速發展,競爭能力不斷增強。2007年6月末,海西州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較年初增加124888萬元、38059萬元。不良貸款為58805萬元,較年初減少3644萬元,不良率為9.14%,較年初下降1.17個百分點。實現盈利11496萬元,較同期增加6916萬元。實現中間業務收入1885萬元,較同期增加1068萬元。
金融支持柴達木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分析
(一)缺乏健全的多元化金融支持體系。長期以來海西州以農業發展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為組織體系的金融機構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隨著銀行業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海西轄內國有商業銀行機構網點呈逐年萎縮趨勢。2006年末,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共有110個,較2000年減少了38個。其中格爾木地區有機構網點51個,占比46.37%,德令哈地區有機構網點22個,占比20%;其余二縣三行委共有機構網點37個,占比33.64%。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主要集中于經濟發展較快的格爾木、德令哈兩市,天峻縣沒有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其余二縣三行委均只有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金融機構的減少,地區分布不均衡,造成了金融市場功能弱化,金融服務水平下降,制約地區整體經濟的發展。
(二)金融服務滯后。海西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農牧業發展滯后,海西的8個縣市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金融服務滿足度較低。目前,海西州金融系統在體制、機制、方式等方面仍不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資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務缺失成為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F有的金融服務手段、方式和品種遠遠不能滿足循環經濟的需要。在海西的欠發達地區,金融服務還存在許多盲點。同時,農業保險和農民醫療、養老保險等保障措施與需求相去甚遠。各家金融機構中只有農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保留在縣域,其余的存款80%通過郵政、國有商業銀行系統上存轉移到中心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資金流失嚴重,加上企業的自身因素,比如企業規模小、抵押擔保不足,財務制度不健全,導致企業生產流動資金得不到滿足。
(三)受經濟發展的局限性、銀行經營理念的影響,銀行經營中存在諸多潛在風險。目前循環經濟發展剛剛起步,產業鏈尚未有效延伸,新建成投產的大型項目有限,加之銀行趨向于“雙優雙大”經營理念的影響,使得信貸資金高度集中于部分優勢行業、個別大中型企業,客觀上造成了信貸風險的高度集中,貸款同質化現象較嚴重,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各行的可持續發展;二是信貸結構不盡合理,目前各項貸款以流動性較差的中長期貸款為主,中長期貸款占比達60%以上,受國家宏觀調控、行業發展趨勢、企業經營管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貸款的風險難以掌控;三是由于銀行經營對大集團企業的依賴度較高,企業存款穩定性差波動較大。
(四)現行信貸體制改革成為金融支持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隨著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機制的深化改革,信貸審批權限統一上收到省一級機構,目前基層分支機構除小額質押貸款外,基本沒有信貸審批自,極大地削弱了基層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動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發展客戶的機會;由于信貸審批權限上收,各銀行在發放貸款時難以做到快捷、高效,因此,小企業貸款“六項機制”難以真正建立,加之“貸款責任終身制”導致了銀行“惜貸”、“慎貸”現象的發生,主要表現為對小企業、農牧業的信貸投入不足,小企業融資難的矛盾依然較突出;貸款審批審查等操作環節缺乏靈活性,各行在信用評級、貸款抵押擔保等要求上,無論大中小型企業都一個標準,由于要求較高,使很多小企業由于規模小、財務制度不夠健全等原因,被拒之門外。
(五)鐵路運力不足對循環經濟發展及金融進一步支持有一定的影響。2007年由于蘭州―西寧二線施工、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線改造等因素,鐵路運輸依然緊張。2009年鐵路復線建成通車以前我省鐵路運力緊張狀況難以緩解,對工業生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產品積壓,銷售不暢,短期內企業銷售收入難以及時實現,企業流動資金短缺,貸款企業將會有一定的還貸壓力,不利于銀行的進一步支持。
(六)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信用環境差制約了金融對循環經濟的有效支持。目前,海西州沒有一家信用評級機構,經濟發展較快的格爾木、德令哈兩市各有l家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兩擔保機構注冊資金為6725萬元,目前兩擔保機構僅與國家開發銀行青海省分行開展貸款業務,截至6月末貸款余額為3900萬元,僅占各項貸款余額的0.61%,擔保機構的運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的局面,但由于規模小、業務范圍狹窄,擔保機構實際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由于信用評級難,大多數中小企業抵押、擔保難落實,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對循環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長期以來受社會信用環境的影響,企業個人貸款違約率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銀行信貸支持的積極性。
金融支持柴達木循環經濟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金融組織體系。一是支持和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牧區設立新機構網點,積極探索和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組織,加快郵政儲蓄銀行組建步伐,通過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切實建立起農村資金回流機制;二是適當設立地方性商業銀行、社區銀行、農村銀行,以彌補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撤并后金融服務不足的空缺,切實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扶持力度,保持柴達木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內的均衡發展;三是適當增加政策性銀行分支機構,如在轄內增設開發銀行分支機構,并在業務范圍內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四是柴達木現有金融機構對符合信貸條件的企業和項目提供信貸支持;五是鼓勵城市商業銀行在海西設立分支機構;六是設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盡快為中小企業開展擔保業務。
(二)進一步優化信貸投向,調整信貸結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一是優化對重點行業企業的信貸支持。繼續支持鹽湖化工、有色金屬、水電、煤碳等支柱行業的企業做大做強,信貸支持重點應由外延式擴張變為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的內涵式擴張。加大對技術改造和采用新工藝、新科技的信貸支持,減少低水平重復性建設投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二是大力培育藏藥、“綠色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產業,積極支持一批成長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從而帶動新興工業的發展,逐步提升產業結構;三是根據大客戶優勢行業信貸資金需求量大的特點,各銀行應加強合作,積極開展銀團貸款業務,以分散信貸風險,并由各行聯動切實加強對大客戶的風險管理。
(三)加強對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促進經濟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各銀行業要切實轉變觀念,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小企業貸款“六項機制”。一是改進現行信貸授權授信制度,合理規定地市分行、縣支行的信貸權限,允許基層行在核定的貸款額度內自主審查發放貸款,切實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加大對地方經濟的支持力度;二是研究探索加大對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途徑,推出符合小企業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為小企業提供多品種、全方位的服務,積極培育和壯大一批小企業,增強各行可持續發展后勁;三是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根據小企業自身發展的特殊性,積極研究探索適合小企業的信用評級辦法,以及提供抵押擔保的條件與大中型企業有所區別;四是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主動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及時反映情況和問題,商討解決途徑和辦法,共謀小企業發展大計;五是要以打造“誠信海西”為契機,多方聯手構建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不斷優化小企業貸款的外部環境;六是監管部門要加強對小企業信貸業務的監測考核力度,引導各機構加強金融服務,有效防范信貸風險。
(四)加強金融監管,增強服務意識,做好風險預警工作,為維護轄內金融穩健運行做出積極的貢獻。一是針對大額貸款、多頭授信情況,由監管部門牽頭建立金融機構之間的大額貸款信息共享機制,各金融機構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貸款企業情況交流,多方聯動加強對企業資金使用真實性的監督檢查;二是加大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違規經營的處罰力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三是監管部門應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經濟金融信息共享機制。即建立金融部門與經濟部門之間包括宏觀政策、信貸政策、微觀企業資金需求信息、生產經營信息、市場信息、金融產品之間的共享機制,為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決策提供依據,切實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四是加強非現場監測預警工作,運用客戶風險預警信息系統適時對千萬元以上大額貸款及貸款集中度情況進行密切跟蹤,對出現的異常情況及時進行預警預報,加強風險防范,促進產業園區內經濟金融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