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5:32: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稅法與稅務會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職;稅務會計;課程;改革
在目前的高等職業院校會計專業或會計電算化專業,涉稅課程的開設主要有《稅法》、《稅務會計》,涉稅課程的開設可謂比較全面,但究其課程實施過程來看,其中存在問題還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開設《稅務會計》課程之后,《稅法》課程還有沒有開設的必要性,是與《稅務會計》課程分別開設還是兩者整合只開設《稅務會計》。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兩者進行梳理、整合,這樣實施起來也更科學合理,便于知識點的銜接,使教學過程實施起來更規范有秩序,特別是體現在實踐教學環節上。
一、《稅法》與《稅務會計》課程內容及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很多高職院校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有的院校只開設《稅法》課程;有的院校只開設《稅務會計》課程;還有的兩者都分別開設。無論是何種情況,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一)《稅法》課程教學內容及存在的問題
《稅法》課程是研究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征稅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一部法律規范,重在介紹各種稅的納稅人、征稅對象、稅率、應納稅額的計算、稅收優惠以及國家征管等方面的制度規定。該課程更重視法律條文的解釋,對于納稅人如何進行納稅申報的實踐環節只是輕描淡寫,沒有給予完整全面的加以闡述,這一點不符合高職教育教學的特點和本質。由于教材的限制,課程教學也不利于開展,也不便于納稅申報實踐教學的操作。
(二)《稅務會計》課程教學內容及存在問題
《稅務會計》課程是以國家現行稅收法規為準,運用會計學的理論與技術,以貨幣計量的形式,連續、系統、全面地反映、監督和籌劃納稅人的稅務活動,以便及時、足額、經濟地繳納稅金。并將這一信息提供給納稅人管理當局和稅務機關的一門專業會計。稅務會計研究的既是會計中的稅務問題,也是稅務中的會計問題。該課程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簡要介紹各種稅的稅收制度規定,也就是《稅法》課程的主要內容;二是涉稅業務的會計處理;三是作為會計崗位如何進行各種稅的納稅申報。第一部分的知識介紹主要是作為第二、第三部分內容的鋪墊,以使知識點更好的銜接,但這一部分的內容往往大多數教材過于簡單,沒有全面完整的將稅收制度闡述清楚,存在知識點不完整的缺陷。而《稅法》課程是在《稅務會計》課程之前開設的,教學中學生在知識點的連接上存在一定的脫節。
(三)《稅法》課程與《稅務會計》課程內容上的重復
由于《稅務會計》課程在教學計劃上是開設在《稅法》課程之后的,由于知識的連續性的特點,為了在教學過程中有更好的教學效果,在《稅務會計》教材及課程中都是插入《稅法》的內容,這樣就使兩門課程在內容上的重復,這在教學過程中是一個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也會造成學生的厭煩。因此,整合兩門課程使之成為一門課程,是符合教學規律的,也應該是行之有效的。
二、《稅法》課程與《稅務會計》課程整合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由上所述,盡管兩門課程屬于不同的范疇,但兩者之間的關聯是非常密切的。稅法是稅務會計的依據。稅務會計則是稅法在會計核算當中的體現。因為納稅人的每一個涉稅事項在會計核算時都必須以稅法的規定為依據,而稅務活動也必定會引起納稅人的相關資金的運動,從而在會計核算中要進行反映。正因為兩者之間有著這樣重要的關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將兩者割裂開來教學,而應該進行整合,這樣才符合高職教育教學規律。
兩門課程經過整合,合二為一,使知識更具有連續性、系統性、完整性,便于教學的實踐,同時也節省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增強了學生的會計崗位意識,使教學效果大大增強。
三、《稅法》與《稅務會計》課程的整合
《稅法》課程與《稅務會計》課程經過整合,臺并為一門課程,可以稱為《稅務會計》或者《稅法與稅務會計》皆可。該門課程的建設可以粗略的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入手。
(一)課程教學計劃的重新安排
在很多實行“2+1”或“2.5+0.5”的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中,其教學計劃分別設置了《稅法》和《稅務會計》兩門課程,把《稅法》課程作為先導課程,一般在第三或第四學期開設,而后在第四或第五學期開設《稅務會計》課程,計劃學時一般都在60學時左右。這樣開設的結果會使兩門課程在講授過程中出現脫節現象,或者互相依賴,都沒有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人為地將其分割開來,違背了相關知識的關聯性,背離了高職教學規律。因此,整合后的教學計劃必須作出調整,課程名稱可以為《稅務會計》或者《稅法與稅務會計》。根據其整合后的教學內容,計劃學時可以為90學時左右為宜。在整合之后,該門課程可以在第四或第五學期開設,《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經濟法》等課程應作為該門課程的先導課程。此外,為了使學生掌握會計專業的崗位技能,在教學計劃中,應將計劃學時分為理論教學學時和實踐教學學時兩部分,理論教學應在50學時左右,實踐教學在40學時左右。當然,工作過程導向下的高職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應融合在一起,理論中穿插實踐,實踐中滲透理論。
(二)課程教學大綱的重新編制
整合后的《稅務會計》課程必須重新編制教學大綱,將原來的兩門課程內容進行整合統一。重新編制的教學大綱應體現現代高職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走工學結合之路。結合《稅務會計》課程特點以及與會計實際工作的聯系,堅持工作過程導向更為適合。因此,整合后的教學大綱要體現實際工作過程,要側重實踐教學內容。大綱可以將所有的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個教學項目,每一項目按照稅種的不同來設置。在每一項目下,基本又分為三個小的教學項目,一是該稅種的稅收制度規定;二是該種稅的會計核算處理;三是該種稅的納稅申報過程。其中第一個屬于理論教學內容,而后兩個屬于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內容要緊密聯系實際工作中會計崗位對這一技能的需要來安排。
(三)課程教學方法的運用
堅持工學結合,才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是工學結合的表現之一,結合整合后的《稅務會計》課程的內容特點,教學方法主要應該采用項目教學法或者是任務驅動教學法。以每一稅種的制度規定、稅額計算、納稅申報為一個項目或者工作任務來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既有理論講授的鋪墊,又有以每一項目或任務為中心的實踐模擬教學。具體實際操作中,理論知識可以在實踐教學中來滲透,完成了該項目或任務也就是完成了全部的教學任務。對于每一個稅種的實踐教學的具體開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該稅種的會計核算;二是該稅種的納稅申報。會計核算部分可以和財務會計實訓一樣來進行,從憑證填制到賬簿登記與財務會計實訓沒有區別。納稅申報部分可以借助模擬網上報稅軟件來進行,在仿真的報稅環境下來操作,幾乎與實際工作一致,更有利于學生就業后的頂崗實際操作。
(四)課程使用教材的建設
隨著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整合,教材建設成為兩門課程教學整合的關鍵因素。目前,市場上公開出版的《稅務會計》方面的教材也有不少,在內容編排、結構體系上各有不同。但無論有何不同,大體結構應該是一致的,每一章都應由三大部分構成:一是該種稅的制度規定;二是該種稅的會計核算方法;三是該種稅的納稅申報問題。由于稅法和會計準則在收入費用的確認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教材的編寫中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應積極參與適合的教材的編寫工作。在編寫過程中要盡量吸收實際工作中的會計人員以及稅務工作人員參與進來,這樣使教材能夠更符合實際工作過程的需要。由于稅法的靈活變動性很大,因此使教材的出版和修訂往往具有滯后性,容易導致教材中的內容與實際的稅法規定不一致,與其他學科的教材建設相比穩定性較差,這也是《稅務會計》課程教材建設的困難所在。所以,結合會計與稅收制度改革的步伐,應該建立《稅務會計》教材的快速更新機制,加快修訂和更新節奏,保證教學所用,并且做到與時俱進。
社會在不斷發展,經濟活動也在不斷的豐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并且越來越顯得苛刻。企業需要的是上崗之后直接就能頂崗工作的人才,這就給我們的會計人才的培養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要求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必須走工學結合之路,教學的內容應為企業實際工作的內容,傳授的技能也應與企業所需要的相吻合。這樣才能使我們培養的人才符合社會的需要,使學校教育與企業工作無縫對接。課程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課程改革的方向是趨近于工作過程、工作任務,只要是有利于課程改革的都是正確的選擇。因此,課程之間的整合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參考文獻:
[1]唐俐,稅務會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關鍵詞:會計;稅務會計;財務會計;稅務會計模式
會計作為一項記錄,計算和考核收支的工作,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就出現了。最初的會計只是作為生產職能的附帶部分,然后經歷了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發展階段。自從進入20世紀中后期以來,IT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迎接我們的是一個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和以知識驅動為基本特征的嶄新經濟時代。面對整個經濟環境的變化,為了更好地發揮會計職能的作用,無論是會計實踐還是會計理論都將進入一個新的、更快的發展階段,同時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一、經濟發展是稅務會計分支產生的根本原因
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社會經濟活動的不斷革新,生產力不斷提高,會計的核算內容、核算方法在不斷發生變化。經濟發展是會計分支產生的根本原因。
早在原始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捕獲的獵物及生產的谷物等便有了剩余,人們就要算計著食用或進行交換,這樣就需要進行簡單的記錄和計算。隨之出現了“繪圖記事”,后來發展到“結繩記事”、“刻石記事”等方法。到了近代,15世紀末期,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巴其阿勒有關復式記賬論著的問世,標志著近代會計的開端。隨著經濟活動更加復雜,生產日益社會化,人們的社會關系更加廣泛的情況下,會計的地位和作用、會計的目標、會計所應用的原則、方法和技術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并日趨完善,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論和方法體系。與此同時,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對會計的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F代數學、現代管理科學與會計的結合,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在會計數據處理中的應用,使會計工作的效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它擴大了會計信息的范圍,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精確性和極大變化,20世紀中葉,比較完善的現代會計逐步形成。成本會計的出現和不斷完善,以及在此基礎上管理會計的形成和與財務會計相分離而單獨成科,是現代會計的開端。
企業稅務會計逐漸從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中分立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會計分支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美國開始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企業稅務會計被人們當作一門學科加以研究。我國從1994年稅制改革以后,稅務管理得到加強。增值稅憑專用發票抵扣稅額方法的實行,使應納稅額的核算逐步走向規范化。對此,各地稅務機關試行了在企業財務會計人員中培訓辦稅員,指定取得辦稅員合格證的會計人員辦理納稅事項的辦法。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財政稅收體制逐步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逐步規范,企業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工越來越明確,這對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二、稅務會計的核算范疇與特征
在我國,由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尚未形成現代稅制的框架,不具備稅務會計成長的沃土。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隨著會計改革和稅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已為稅務會計獨立成科創建了客觀條件并提出了內在要求。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必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稅務會計的核算范疇與特征,通過與財務會計的區別與聯系分析就可以非常明確。
總體而言,稅務會計賬的數據來自財務會計賬,從財務會計賬上獲取稅務會計要得到數據。稅務會計是在財務會計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大會計分支,目前在西方國家許多國家,稅務會計早已從財務會計中獨立出來,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稅務會計體系,它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一起成為現代會計的三大支柱。就具體區別總體表現為,財務會計與會計實務相關,是面對企業內部管理層的會計賬,數據真實,能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情況,為管理者做出決策;管理會計則與財務成本管理相關,著眼于利用財務會計提供的數據對企業實施內部經營管理,預測計劃與控制的學科;而稅務會計與稅法有關,其職能主要在于向對稅局部等政府部門,他所從事的會計賬主要是針對政府部門要求而建立上報,反映的會計內容應滿足政府部門的要求。
(一)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主要區別
1、核算目標不同。稅務會計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所得稅方面的信息,便于稅務部門征稅。財務會計的目的是向管理部門、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相關的報表使用者提供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變動的信息,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決策。稅務會計目標的實現方式是納稅申報。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方式是提供報表即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
2、核算規范不同。稅務會計的依據是稅收法規,按照稅法規定計算所得稅額并向稅務部門申報;財務會計的依據是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按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程序和方法組織會計核算和提供信息。
3、核算基礎不同。稅務會計主要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比應收應付標準更加準確,既操作簡便,又可防止納稅人偷稅漏稅行為。財務會計以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以應收、應付作為確認收入費用的標準,能使收人費用恰當的配比,便于確定各期經營成果,使會計信息更加準確、相關和有用。
4、核算對象不同。稅務會計核算的對象是狹義的稅務資金運動過程,即從納稅收入產生經營收入開始,到足額上繳稅款為止的稅務資金運動,而財務會計核算的是企業全部的資金運動。
5、核算程序不同。稅務會計按照道理也可遵循這個程序,但沒有規范化的要求,企業一般在期末借助于財務會計的數據資料,按照稅法規定進行調整據以編制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規范化的程序是“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的順序。憑證、賬簿和報表之間有密切的邏輯關系。
6、會計要素不同。稅務會計的要素有四項,即應稅收入、扣除費用、納稅所得(應稅收益)和應納稅額。這里的應稅收入、扣除費用和財務會計中的收入、費用不定相同,在確認的范圍、時間,計量標準和方法上都可能發生差異。財務會計有六大要素,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這六大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財務會計反映的內容就是圍繞著這六要素進行的。
7、對會計上的穩健原則態度不同。稅務會計一般不對未來損失和費用進行預計,只有在客觀上證據表明已發生的情況下方可確認。財務會計實行穩健原則,一般充分預計可能的損失和費用,而不預計可能的收入,使財務報表所反映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被報表使用者誤解。當然,在某些方面稅務會計也具有穩健的作用,如計提壞賬準備和加速折舊等等,這具有對企業宏觀引導的功能。(二)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聯系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存在差異,但稅務會計的處理結果也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產生影響,因而稅務會計的種種處理結果應當與企業的財務會計相協調。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稅務會計的信息以財務會計的信息為基礎。從各國稅務會計的實踐看,大都先以企業的會計利潤為基礎,再按稅法的要求進行調整。
2、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協調最終將反映在企業對外編制的財務報告上。企業的任何稅務會計處理均會對財務狀況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必然反映在財務報告中。例如,在企業所得稅會計中,為了處理時間性差異,企業要設置“遞延所得稅”科目,該科目或作為企業一項“負債”列示,或作為企業的一項“資產”列示。與此同時,遞延所得稅也對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產生影響。
三、稅務會計核算模式選擇的原因分析
由于各國法律、經濟體制、會計職業隊伍等等社會環境的不同,世界上各國的稅務會計模式是不同的。在英、美、荷等國家,稅務會計早就獨立于財務會計,而在法、德、日等國家,稅務會計則融于財務會計,實際上是財務屈從于稅法。在下面世界其他國家的稅務會計模式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眾多因素中,會計模式是與會計規范、約束法律是息息相關的,即法律環境是導致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是否分離,稅務會計模式選擇的重要原因。
(一)英美稅務會計模式
英美屬于普通法系的國家,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法律條文本身,成文法只是對普通法的補充,適用的法律是經過法院判例予以的解釋。作為法律之一的稅法也不例外,所以法律對經濟的約束較籠統、靈活,而沒有系統、完整地對企業的會計行為進行規范。因此英美的稅務會計模式是典型的財稅分離模式,允許與稅務會計差異的存在,財務會計有充分的獨立性,不受稅法的約束。納稅人的稅務事項由稅務會計另行處理,無須通過對財務會計的納稅調整來實現。以股東投資人為導向,稅法對納稅人的財務會計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費用及收益的確定發生直接的影響,各個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等都遵循財務會計準則,期末將會計利潤(虧損)依照稅法的規定調整為納稅利潤(虧損)。與此類似的還有荷蘭。
(二)法德稅務會計模式
法德屬于大陸法系國家,其法律體系的特點是強調成文法的作用,在結構上強調系統化、條理化、法典化和邏輯性。實行該法系的國家政府往往通過完備的法律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法國的企業財務會計的規范化就受到了諸如公司法典、證券法典和稅法典的影響,所以,法德的會計與法律的關系十分密切,企業的自受到了很大限制,財務會計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稅法的影響。法德的稅務會計模式是典型的財稅合一模式,不允許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差異的存在,財務會計被認為是面向稅務的會計,稅務當局是法定的會計信息使用者,稅法對會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會計準則與稅法的要求一致,企業對會計事項的處理嚴格按照稅法的規定進行。以稅收為導向,稅法對納稅人的財務會計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費用和收益的確定發生直接的影響,會計準則與稅法(還有商法、公司法等)一致,對會計事項的財務會計處理嚴格按照稅法的規定進行。由于計算的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一致,無需稅務會計調整計算。該模式強調財務會計報告必須符合稅法的要求,稅務會計當然也就無需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
(三)日本稅務會計模式
日本的經濟立法全面,近乎大陸法系。就會計規范而言,起重大作用的法規是商法、證券交易法、稅法和會計準則。商法、證券交易法不僅僅是法律,而且是會計規范的具體條文,有關會計的核算、會計賬戶以及會計報告的編制、格式、審計要求等都有規定。會計準則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原則性的內容較多,事實上是對商法、證券交易法及稅法的補充。所以,日本的會計處理是一種法律規范,但由于稅法與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日本的稅務會計不可避免地呈現出納稅調整的形式。日本的稅務會計模式既不像英美那樣財稅分離,也不像法德那樣是典型的財稅合一,有其自身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依據稅收法則對財務會計進行協調的會計,也就是說其稅務會計是一種納稅調整會計方法體系。
四、結束語
稅務會計作為一項實質性工作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財務會計一樣,同屬于會計學科范疇。它是以財務會計為基礎來對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是對財務會計處理中與現行稅法不符的會計事項,或出于稅收籌劃目的需要調整的事項,按稅務會計方法計算、調整,并作調整會計分錄,再融于財務會計賬簿或報告之中。該辦法完善了企業涉稅事項的會計核算,是建立我國企業稅務會計的初步探索。目前,我國財政部已將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進行分離,其目的不僅僅是對兩種會計進行劃分,更深層次的目的是使得財務會計工作執行的依據更加明確,會計處理及信息披露更具規范性,克服了以前會計處理既要符合會計制度又要滿足稅收制度這種無所適從的情況。
稅務會計的建立,會逐漸形成關于納稅活動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如稅務會計目標、要素、稅務會計憑證、賬薄、稅務會計核算的基礎等,對豐富會計理論、發展會計方法、完善會計學科體系有重要意義。此外,在目前積極推行稅務會計的獨立可以促進廣大會計人員轉變觀念、拓寬知識、熟知會計、通曉稅法,在更高的視野上,為企業理財更好地完成受托責任,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減少偷逃稅款的不法行為。
參考文獻:
一、不同稅務會計模式的比較
不同的國家根據其所處的政治、經濟、法律和環境的不同,會采取不同的會計模式。目前結合各國稅法的具體情況,學者們一般將稅務會計的模式分為三類:
(一)以英美稅務會計模式為代表的“財稅分離”型。
美、英兩國的經濟體制是一個高度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其證券市場發展完善,政府基本上不干預經濟生活,而按照美國公認會計準則確定的財務報表只能滿足股東的需要卻不能滿足稅法和政府的需要,因此稅務會計便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在這一模式下,財務會計是完全獨立的,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之間的差異并不是在財務會計的基礎上進行調整,而是按照其建立的稅務會計理論框架為基礎進行納稅調整、計算應繳納的稅款。其優點在于可以為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財務會計為投資者服務、稅務會計為納稅人服務。但由于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是按照不同的原則進行的,因而企業應當根據不同需求者編制不同的報表,相應的會增加企業的成本。
(二)以法德稅務會計模式為代表的“財稅統一”型。
法、德兩國的經濟體制是計劃的市場經濟,企業的組織形式多為股份制企業,其資金來源主要依靠銀行和政府投資,因而股東對財務信息的需求往往與政府相一致,因此沒有必要分開編制報表。該模式是以稅收為導向,而財務會計只是從屬于稅務會計,稅法對納稅人財務會計中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費用和收益的確定有著直接的影響。此模式的納稅申報應與財務報表中的信息保持一致,無需再根據會計利潤調整應稅利潤。由于此模式是以政府為導向,在會計準則的制定和使用過程中,政府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既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利益的獲得者。如此一來,企業無須另外的核算體系來調整會計利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但該模式會使企業的自主權大大受到限制并且不利于國際交往。
(三)以日本稅務會計模式為代表的“財稅混合”型。
日本是一個政府干預的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制定經濟計劃和產業政策,在經濟活動中有著較大的影響。該模式強調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協調,即企業應按照稅法的要求調整財務報表中的收益,計算應納稅所得,從而再進行納稅申報。也就是說項目的調整必須以稅法為準繩。這種模式相對前兩種模式實用性較強,但同時會增加納稅人的成本。
二、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選擇
由于社會環境的不同,各國稅務會計模式不盡相同,鑒于以上三種稅務會計模式,我國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雖然各學者對于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選擇眾說紛紜,但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證券市場起步較晚,經濟活動中還存在政府的干預,英美的財稅分離模式并不是最理想的選擇。大多數支持財稅分離的學者,其主要出發點還是為了順應國際發展,逐步與國際趨同。我國的現行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發揮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還有政府干預,因而我國目前應選擇混合模式并強調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協調發展。隨著我國企業股份制的改革以及證券市場的發展,從長遠來看,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亦是必然趨勢。
三、我國稅務會計理論框架的構建
20世紀70年代,美國已經建立了從稅務會計目標開始,以確認收入和費用的會計方法為基礎的稅務會計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本文借鑒美國稅務會計理論框架,并結合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初步討論我國稅務會計的理論框架。
(一)稅務會計目標。
稅務會計的目標是稅務會計理論框架的起點,其總體目標是遵守稅收法規,具體來講就是向信息使用者(稅務機關、投資人以及債權人)提供相關信息,在財務會計資料的基礎上正確填報納稅申報表,使其使用者能夠更好地進行稅收決策、實現最大涉稅利益。其中,企業管理當局是稅務會計信息的供應方,而稅務機關、投資人以及債權人是稅務會計信息的需求方,在這場經濟活動中管理當局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進行著博弈。例如,管理當局為了獲得更多利潤可以提供真實或不真實的稅務信息,而稅務機關作為監管機構有監管與不監管的選擇,只有雙方達到平衡狀態,即在不違反稅法的狀態下,盡可能選擇稅負輕的方案,從而完成稅務會計的目標。
(二)稅務會計基本假設。
1.稅務會計主體。稅務會計主體應該是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企業和單位,其涉及的內容只能是該主體的稅務信息,而不能是其他主體的信息。稅務會計主體不應當包括納稅主體中的自然人,例如,集團公司中只有合并納稅的集團公司才是稅務會計主體;再如,個人所得稅的扣繳義務人是企業,則稅務會計主體是企業,而納稅主體則是個人。
2.貨幣時間價值。相同數額的一筆資金,在不同的時點有著不同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筆資金會發生增值,這就是時間價值。由于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對納稅事項的確認時點有差異,因而納稅人可以利用這個暫時性差異來完成納稅籌劃。
3.修正的權責發生制。稅務會計的確認和計量以修正的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即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相結合。例如,采用收付實現制時,企業發生的一次性的資產租金支出,按照稅法的要求不能將其一次性扣除,而應當在租賃期內分攤;采用權責發生制時,企業取得的一次性的資產租金收入,按照稅法的要求,應將其收入全部作為當期的應稅收入,而不能夠分期攤銷。 5.年度會計核算。年度會計核算是稅務會計的基本前提。征稅只是針對某一特定納稅期間里發生的全部事項的凈結果,而不考慮當期事項在后續年度中可能的結果,后續事項將在其發生的年度內考慮。
(三)稅務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
傳統的財務會計的信息質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要性、謹慎性以及及時性。這些要求也是從事稅務會計的基本要求,但是稅務會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筆者認為稅務會計也應有其特殊的信息質量要求,如以稅法為導向性和籌劃性。稅法導向性是指稅務會計應以稅法為基準,在財務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基礎上,以稅法為準繩重新確認和計量,履行納稅義務?;I劃性是指稅務會計要進行稅務籌劃,盡可能的獲得最大的稅收利益。
(四)稅務會計要素。
稅務會計要素的分類要服從于稅務會計的目標,按照涉稅事項的特點和稅務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將稅務會計要素分為資產、收入和費用。
1.資產要素。在財務會計中,對資產的定義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倍诙悇諘嫷慕嵌?資產應為計稅資產,即企業由于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資本性支出,該支出應在當前或以后納稅期間按照稅法認可的方法進行攤銷并且作為稅前扣除項目。由此可以看出,財務會計中的資產強調未來經濟利益,而稅務會計中的資產強調未來的抵稅支出。
2.收入要素。這里所指的收入為應稅收入,即納稅人從事生產、運輸、服務等取得的全部收入。與財務會計中的收入相比,其在確認上存在差異,如視同銷售,財務會計并不將其確認為收入而稅務會計卻確認為收入。另外,稅法對某些應稅行為采用收付實現制。
3.費用要素。費用是指企業發生應稅收入必須支出的成本費用,即可在計稅時扣除的項目。財務會計確認的費用支出與稅法規定的扣除項目之間存在著差異,財務會計中的費用是與收入配比,計算某一期間的損益,而稅務會計中的費用是為了計算應稅收益。如利息支出、工會經費、職工福利費等,財務會計將其據實列支為費用,而稅務會計應將其按一定標準扣除,超過部分不作為扣除項目。
關鍵詞:稅務會計;基本理論;理念體系
1稅務會計的基本理論研究
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獨立出來的時候并不長,尚處于發展之中。目前為止,人們對稅務會計理論的研究還不成熟,這里僅對稅務會計的基本理論問題加以探討。
1.1稅務會計的概念結構
1.1.1稅務會計的目標。稅務會計的目標是由國家財政、國家稅法以及財務會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這是因為稅務會計受國家稅法目標以及現代會計理論、技術的制約。稅務會計目標有兩個,一是為稅務管理當局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二是為納稅企業管理當局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1.1.2稅務會計的職能。稅務會計的職能主要體現為:一是貫徹稅法的職能。企業運用會計方法核算其生產經營活動時,必然依據稅法進行賬務調整,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納稅意識,有利于稅法的貫徹實施。二是稅務籌劃的職能。稅務會計會尋求最佳的途徑減少納稅,納稅人通過投資、企業生產經營、利潤分配、破產清算的稅務籌劃,最大限度地降低納稅。
1.1.3稅務會計的特點。稅務會計是會計學的一個分支,與其他會計相比具有以下明顯特點:一是稅務定向性,稅務會計應用于稅務這一特定領域。二是法律約束性,稅務會計以稅法為準繩,稅法隨著國家經濟形勢和政策的變化而改變。三是目標雙向性,稅務會計既要服務于國家,也要服務于納稅人。
1.1.4稅務會計的要素。稅務會計的輸入是財務會計提供的,財務會計的會計要素在稅務會計中也是適用的,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同時,稅務會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會計,還有其自身所獨有的要素,如:應稅收入、應稅增值額、應稅所得、計稅差異、稅款費用、經營所得和資本利得等。
1.1.5稅務會計的原則。從稅務會計行為來說,稅務會計具有合法性原則、時效性原則、調整性原則、符合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原則、經濟性原則、合理確認扣減項目原則;從規范稅務會計方法來說,稅務會計具有謹慎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收付實現制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劃分經營所得與資本利得的原則、可預知性原則。
1.2稅務會計的方法
要實現稅務會計的目標,必然采取一定的方法。根據其用途的不同,主要可分為納稅調整方法、計算稅金方法、納稅籌劃方法和納稅報告方法。
1.2.1納稅調整方法。一是賬簿核算法,對賬簿記錄的企業收入與費用項目進行核算,從而計取應稅收益。二是差異調整法,對所得稅的總分賬簿或輔賬簿進行調整,以合理計算稅費。
1.2.2計算稅金方法。稅金的計算方法因稅種不同而有差異,但基本的方法是在課稅對象乘以適用的稅率,乘積減掉扣除的稅額或應退的稅額,便得出應納稅額。
1.2.3納稅籌劃方法。納稅籌劃是企業經濟性納稅原則的貫徹落實,納稅籌劃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結果不外乎減免納稅和延緩納稅兩種途徑。
1.2.4納稅申報方法。納稅申報主要是填寫并送報納稅申報表或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等書面報告,完成申報納稅,接受稅收機關稽查。
2稅務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
稅務會計理論體系構建的目的是對我國稅務會計理論的研究情況進行探討,找到其不足和薄弱之處,從而確定下階段稅務會計理論研究的方向和重點。
2.1構建稅務會計理論的原則
結合我國實際以及稅務會計的特點,稅務會計理論的構建應確定以下原則:客觀性原則、邏輯性原則、總體性原則、歷史性與動態性原則,以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邏輯一致的、富有戰略性的、發展的稅務理論體系。
2.2稅務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
遵循上述原則,以稅務會計環境為邏輯起點,以稅務會計的管理屬性和會計屬性為左右翼,可以構建我國稅務會計理論體系的大體框架圖(見圖)。
“稅務會計環境”是一個經過高度抽象的會計基本概念,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稅務會計環境(僅指外部環境)。在這里,稅務會計環境是指稅務會計的內外環境息息相通,不斷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共同構成稅務會計發展的整體環境。
“稅務會計的會計屬性”是奠定稅務會計的基礎理論,而“稅務會計的管理屬性”則是稅務會計的應用理論,二者并行為稅務會計的最重要方面。其關系具體表現為:稅務會計的會計屬性通過會計的專門方法為稅務會計的管理屬性提供信息,稅務會計管理屬性中所需的歷史資料大部分來自于稅務會計實務。
“稅務會計原則”是從稅務會計基本前提出發,對于實現稅務會計目標提出的根本性要求,是稅務會計工作的指針。它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規范稅務會計行為的原則,包括合法性原則、時效性原則、調整性原則、符合國家經濟政策原則、經濟性原則(稅務籌劃)和合理確認扣減項目原則。二是規范稅務會計方法的原則.包括謹慎性原則、實質與形式并重原則、收付實現制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劃分經營所得和資本利得原則和可預知性原則。
稅務會計方法。方法是實現目標的工具,為完成稅務會計報告和提供納稅人的稅務活動信息,稅務會計必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體系。稅務會計方法包括:納稅調整方法、計算稅金方法、納稅籌劃方法和納稅報告方法。稅務會計報告是稅務會計信息的載體,表現為納稅申報表和說明書。其使用者對外為稅收機關,對內為納稅人管理當局。
總之,我國稅務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尚處于不成熟階段,還有諸多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錦鳳.淺析中國稅務會計[J].經濟研究導刊,2011(30)
關鍵詞:稅務會計;電子商務;會計核算;財務會計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8-0035-02
隨著世界經濟迅猛發展,信息化時代到來,我國財政、稅收體制逐漸完善,稅法越來越健全,稅收管理更加嚴格,稅務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之間分工越來越明確,因此,完善我國稅務會計體制,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一、稅務會計含義
稅務會計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會計學科。世界各國由于政治、經濟等因素差異,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依據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關系,共有三種不同定義:以法國和德國學者為代表的完全統一說,以英國、美國為代表完全獨立說和以日本為代表的相互依存說。完全統一說和相互依存說的觀點有悖于稅務會計獨立發展趨勢,完全獨立說相對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是完全獨立說帶有地域色彩,把范圍局限少數幾國稅務會計的總結和概括。我國蓋地教授認為,稅務會計是以國家現行稅法法規為準繩,運用會計學的理論與方法,連續、系統、全面地反映稅款的形成、計算和繳納,即對企業涉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一門專業會計。
二、我國企業稅務會計發展現狀
稅務會計在我國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從我國目前的稅收與會計法律環境可見,現行的稅收法律法規接近于大陸法系國家的狀態,而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則接近于英美法系國家的狀態。1993年以前,基本上是稅法決定會計。稅務會計模式接近于法、德模式,即稅務會計融于財務會計之中。1994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是我國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對分離的一個標志性文件,由于企業所得稅有關規定不完整,當時采用了“納稅調整”模式。2000年1月1日,《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開始執行,意味著我國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趨勢形成,企業所得稅由“納稅調整體系”過渡到“獨立納稅體系”。2001年,《企業會計制度》提出會計制度應與稅收法規盡量保持一致。但是,稅法與會計制度之間差異越來越多,所得稅前調整項目日益復雜,因此,有必要完善我國稅務會計制度。
三、我國企業稅務會計存在的問題
1.稅務會計的理論體系不夠完善
稅務會計的發展需要理論指導,稅收立法和相關配套制度相對落后,使稅務會計的準則、制度難以確立。缺少稅收骨干部分基本法和一系列配套單行稅收法律,使現行稅法缺少了框架,稅收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等只有零散的模塊結構而沒有框架支柱,難以建立體系。這就導致了相關準則制度難以出臺,沒有稅務會計準則制度的指引,只借用財務會計制度,給稅務會計的核算、控制和監督帶來很大漏洞。現行稅務會計的分戶核算僅限于待征稅金,不能全面反映和監控納稅人的稅款申報、繳納、入庫、減免、抵退、欠繳情況,不利于完整地控制稅源。現行稅務會計從總體上說,屬于“收入型”,其核算內容只是稅收資金的應征、征收、上解、入庫、減免、抵退等業務,而沒有相應地支出核算,在這方面還是一片空白。這種缺乏成本觀念的單一核算,不利于整體稅收效益的提高。
2.會計核算過程不夠合理
新稅制與《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規定的核算內容有許多不適應之處。尤其是目前價內稅與價外稅并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與一般納稅人角色互換,使企業日常會計核算復雜化。在稅收征管工作中,由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負增值”及低申報問題的大量出現,稅收政策又作了相應的改變,國稅機關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認定更加慎重,適當縮小了一般納稅人的認定范圍,迫使企業不斷改變稅收會計核算方式。新《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實施后,原來稅法規定的內容難以滿足新的經濟情況。如舊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計提的減值準備,所得稅的退還財務制度規定沖減退還當年的應交所得稅等,稅法即對此沒有規定。
3.企業缺乏專職稅務會計人員
企業作為納稅人主體,稅務會計是反映和監督企業履行納稅義務的工具,樹立稅款優先的理財觀念。目前,多數企業辦稅人員就是企業會計人員,由于他們負擔著多項職能,辦理涉稅事宜是工作的附屬部分,缺少精力和時間來全面透徹地學習、研究稅收法律。而稅收又是一項政策性、業務性較強的工作,政策、法規更新比較快,使得企業辦稅人員缺乏主動性,只能被動地接受稅務部門的指示和處理,在辦理涉稅事宜時常常因不了解稅收政策和業務而出錯,被稅務部門處罰,使企業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4.稅務會計受電子商務影響較大
稅務會計是以國家現行《稅收征管法》為準繩,依照稅收原則進行核算、管理和監督的。稅收中性原則要求稅制設置以不干預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為基本出發點,使社會有限的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提高經濟效益。電子商務貿易形式與傳統貿易在本質上沒有根本性區別,但現行稅制缺乏對其進行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沒有規定對其征稅依據,造成稅負不公,導致對經濟的扭曲。稅收效率原則要求稅務機關對稅收征管和繳納應盡可能確定、便利和節約,促進市場經濟有效運轉。然而,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產品或服務提供者可以直接免去如人、批發商、零售商等中間人,直接將產品提供給消費者,使許多無經驗的納稅人加入到電子商務中,導致納稅人主體呈現多樣化、模糊化和邊緣化,直接影響了稅務會計核算的準確性,而使稅務機關工作量增加,增加稅務機關管理成本。
四、完善我國稅務會計的建議
1.建立完善的稅務會計體系
借鑒發達國家稅務會計經驗,結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稅收法律制度、會計制度改革實踐,深入探討稅務會計目標、稅務會計原則、稅務會計內容等,建立完善的稅務會計體系。從稅法體系來看,需要有一部《稅收基本法》,將稅收立法原則、納稅人權利義務、稅法解釋權等內容確定。同時,提高稅收立法級次,修改完善我國現行稅法基礎上,將各單行稅收法規升格為法律。此外,加強稅收征管的完善,出臺與《稅收征管法》相配套的有關制度,促進稅收征管工作開展,進一步規范和強化稽查工作,進一步做好對稅務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積極開展打擊涉稅專項斗爭,完善執法體系。
2.建立合理的稅務會計核算體系
財務會計是在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指導下,進行財務核算。稅務會計根據國家稅法,核算和監督的對象是與計稅有關的經濟事項。這些經濟事項在財務會計中也做記賬,但是不夠具體,在稅務會計中應予以核算補充。稅務會計的核算方法是對稅務會計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地記錄、計算、反映和監督所采用的方法。從設置賬戶到編制報表、納稅申報,這些核算方法都與財務會計基本一致。但是稅務會計有其特殊性,應單獨設置“應交稅金賬簿、差異額賬簿”,由于稅務會計的特點決定了稅務會計報表有其自身特點。如相對獨立性、目的特殊性、適用對象特定性等,因此,應單獨設置納稅申報表和應交明細表。同時,應注意的問題是稅法與新會計準則的一致性,保證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核算不出現沖突或盡量少出現沖突。
3.注重對專門稅務人員的培養
稅務會計的重要目的是促進企業生產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稅務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是稅務會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和保證,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稅務會計工作把金融、會計、稅務、法律及相應實際工作經驗融為一體,因此,稅務會計人員從事的是專職稅務工作,用一套稅務會計職業準則來規范稅務會計人員工作。因此,應該考慮建立稅務會計人員執證上崗制度,經過嚴格培訓考核,取得從業資格證書才可以上崗。信息經濟時代到來,電子商務蓬勃發展,急需既懂網絡信息技術,又具備電子商務經營管理知識,精通會計、稅收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必須注重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為我國稅務會計發展打好基礎。
4.稅務會計網絡化
電子商務對傳統稅務會計的沖擊,使稅務會計的發展必須適應未來經濟發展復雜化、多樣化以及網絡化的需要。信息化、網絡化是稅務會計發展的必然,因此,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提高企業稅務會計信息化程度。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稅務會計網絡化才有發展,目前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還不夠成熟,制約了稅務會計網絡化的發展,因此,企業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樹立信息化觀念,主動應對電子商務的沖擊。二是稅務會計網絡化的協調發展。新會計法的實施為稅務會計網絡化發展提供保障,為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現行稅種應該適當調整,確保電子商務的發展不扭曲稅收公平,不導致稅務會計核算失真。三是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實現稅收征管電子化。
五、結論
對稅務會計的研究,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然而伴隨信息時代的發展,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是歷史的必然,研究發達國家稅務會計發展模式,建立合理的稅務會計體系,是我國企業適應時代潮流,促進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蓋地.稅務會計[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1-3.
[2] 田璇,耿貴彬.論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6.11(中旬刊):336-337.
關鍵詞:稅務會計基本特征 稅務會計原則
一、稅務會計基本特征
1、稅務會計的特點包括法律性、廣泛性、統一性、獨立性。法律性表現為稅務會計要嚴格按照稅收法規和會計法規的規定核算和監督稅款的形成、繳納等行為;廣泛性表現為稅務會計適用于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統一性表現為不同的納稅人所執行的稅務會計是相同的;獨立性表現為其會計處理方法與財務會計有著不同,例如應納稅所得額的調整、視同銷售收入的認定等等。
2、稅務會計的目標,即納稅人通過稅務會計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要求:企業經營者,要求得到準確、及時的納稅信息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并為經營決策提供依據;企業資產所有者和債權人要求得到稅務資金運轉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利用貨幣的時間價值;稅務管理部門要求了解納稅人的稅收計繳情況,以進行監督調控,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實現。
3、稅務會計的任務。稅務會計的任務是雙方面的,既要以稅法為標準,促使納稅人認真履行納稅義務,又要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保護納稅人的合法利益。具體包括:按照國家稅法規定核算納稅人各稅種的稅款;正確編制、報送會計報表和納稅申報表;進行納稅人稅務活動的分析,保證正確執行稅法,維護企業的利益。
4、稅務會計的作用。有利于納稅人貫徹稅法,保證財政收入,發揮稅法作用;督促納稅人認真履行義務;促進企業正確處理分配關系;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等等。
二、稅務會計的一般原則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密切相關,財務會計中的核算原則,大部分或墓本上也都適用于稅務會計。但又因稅務會計與稅法的特定聯系,稅收理論和立法中的實際支付能力原則、公平稅負原則、程序優先于實體原則等,也會非常明顯地影響稅務會計。稅務會計上的特定原則可以歸納如下:
1、修正的應計制原則。收付實現制(亦稱現金制)突出地反映了稅務會計的重要原則――現金流動原則。該原則是確保納稅人有能力支付應納稅款而使政府獲取財政收入的基礎。但由于現金制不符合財務會計準則的規定,一般只適用于個人和不從事商品購銷業務的中小企業的納稅申報。目前,大多數國家的稅務當局都接受應計制原則。當它被用于稅務會計時,與財務會計的應計制存在某些差異:第一,必須考慮支付能力原則,使得納稅人在最有能力支付時支付稅款;第二,確定性的需要,使得收入和費用的實際實現具有確定性;第三,保護政府財政稅收收入。
2、與財務會計日常核算方法相一致原則。由于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密切關系,稅務會計一般應遵循各項財務會計準則。只有當某一事項按會計準則、制度在財務會計報告日確認以后,才能確認該事項按稅法規定確認的應納稅款;依據會計準則、制度在財務會計報告日尚未確認的事項可能影響到當日已確認的其他事項的最終應納稅款,但只有在根據會計準則、制度確認導致征稅效應的事項之后,才能確認這些征稅效應,這就是“與日常核算方法相一致”的原則。
3、配比原則。配比原則是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將其應用于所得稅會計,便成為支持“所得稅跨期攤配”的重要指導思想。將所得稅視為一種費用的觀點意味著,如果所得稅符合確認與計量這兩個標準,則應計會計對于費用就是適宜的。應用應計會計和與之相聯系的配比原則,就意味著要根據該會計期間內為會計目的所報告的收入和費用來確定所得稅費用,而不考慮為納稅目的所確認的收入和費用的時間性。
4、確定性原則。確定性原則是指在所得稅會計處理過程中,按所得稅法的規定,在納稅收入和費用的實際實現上應具有確定性的特點,這一原則具體體現在遞延法的處理中。在遞延法下,當初的所得稅稅率是可確證的,遞延所得稅是產生暫時性差異的歷史交易事項造成的結果。按當初稅率報告遞延所得稅,符合會計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報告絕大部分經濟事項的特點,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信性。這一原則也用于所得稅的稅前扣除,凡稅前扣除的費用,其金額必須是確定的。
三、我國稅務會計的發展前景
企業設置專門的稅務會計崗位,是與國際稅收征管接軌的需要,是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差別日趨明顯的必然要求,是企業稅收籌劃的有效途徑。這將是我國會計改革的重點。
1、與國際稅收接軌的需要我國加入WTO后,國際貿易范圍逐步擴大,而跨國公司的偷、逃、騙、稅行為、手段越來越多,涉稅案件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趨勢,增加了執法部門稅收征管的難度。為了使企業會計信息具有國際可比性,有必要對我國稅收制度進行結構性調整和制度化創新。同時,為了防止國際避稅,維護我國經濟利益,改善我國投資環境,使我國稅收征管制度更加符合國際慣例,進一步擴大我國企業在國際經濟往來中的地位,企業有必要設置專門的稅務會計崗位。
2、稅收制度與會計制度差別日趨明顯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企業納稅主要依據會計賬簿記錄和會計報表,會計人員一方面缺乏稅務會計方面的系統知識,無法準確計算應繳稅額并進行納稅申報,另一方面也缺乏工作主動性,對納稅方面的工作只是機械地接受稅務機關的指示進行稅務處理,要求會計人員主動做好稅收籌劃工作困難重重?,F行稅收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日趨完善,與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差別日趨明顯,強求會計準則與稅收法規一致,使會計核算兼顧稅法和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要求,不僅是十分困難的,而且必然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微觀決策價值,甚至損害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只有將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獨立出來,才能充分展現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職能,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稅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8-24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35-70
一、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聯系
稅務會計是以國家現行稅收法令為準繩,以貨幣計量為基本形式,運用會計學的理論和核算方法,連續、系統、全面地對稅款的形成、計算和繳納進行核算和監督的一門專門會計。
稅務會計作為一項實質性工作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財務會計一樣,同屬于會計學科范疇。它是以財務會計為基礎,在財務會計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因此,稅務會計的資料一般來源于財務會計,它只是對財務會計處理中與現行稅法不符的會計事項,或出于稅收籌劃目的需要調整的事項,按稅務會計方法計算、調整,并作調整會計分錄,再融于財務會計賬簿或報告之中。
兩者的聯系可以表述為:稅務會計植根于財務會計,是會計與稅法共同發展的產物;財務會計是稅務會計的前提、基礎和依據,稅務會計則是對財務會計記錄的合理加工和必要補充;財務會計統攬稅務會計,稅務會計寓于財務會計之中。
二、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差異
雖然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但是,稅務會計畢竟是區別于財務會計的一門特殊專業會計,所以它與財務會計又有著一定的差異。
1.二者的目標不同。財務會計是按照會計準則核算企業的財務成果,并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相關的信息,便于他們進行決策。而稅務會計則是按照稅法來核算企業的收入、成本、利潤和所得稅等涉稅活動,其目的是保證納稅人依法納稅并為國家稅務部門和經營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
2.二者核算的對象不同。財務會計的核算對象是企業以貨幣計量的全部經濟事項,既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又要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對納稅人可以用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不論是否涉及納稅事宜,都要通過財務會計進行核算與監督,以滿足國家宏觀管理及企業債權人、投資人和經營管理者的需要;而稅務會計的核算對象是因納稅而引起的稅款的形成、計算、繳納、補退等經濟活動的資金運動,其核算范圍包括經營收入、成本(費用)與資產計價、收益分配、財產與特定行為目的、納稅申報與稅款解繳、稅收減免和稅收籌劃等與納稅有關的經濟活動,對納稅人與稅收無關的業務不予核算。稅務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對象只是與計稅有關的經濟事項。
3.二者核算的依據不同。財務會計核算的依據是會計法和會計準則,按照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程序和方法組織會計核算和提供信息。財務會計強調遵循會計準則,處理各項經濟業務,會計人員基于自身的理解和情況的特殊性,可以通過職業判斷對某些相同的經濟業務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現不同的會計結果,這是會計的靈活性和會計準則具有彈性的正常表現。而稅務會計核算的依據是稅收法規,按照稅法規定計算所得稅額并向稅務部門申報,其會計處理具有強制性、客觀性和統一性,一般不會出現模棱兩可的情況,也不允許在計算口徑和方法上有悖于稅法規則。
4.二者核算的原則不同。會計處理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收付實現制,另一種是權責發生制,財務會計應該遵循權責發生制原則,強調收入是否實際發生,以及收入與費用相配比。會計上確認的收入不等于企業增加的現金流入量,會計上確認的費用也不意味著企業的現金流出量,企業各期的會計利潤也不代表當期可支配的凈現金資源。
財務會計遵循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為使報表公允地反映某一會計期間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允許企業在一定情況下對收益和費用進行合理的估計,而稅務會計由于體現了稅收強制征收的特性,不強調在主體上以權責發生制為依據來確定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稅務會計在規定各項目的征收細則時,則表現為權責發生制與現金收付制并用。
為了保障稅收收入,便于保管,一般不允許企業估計收益和費用。稅法則主要是遵循收付實現制原則。此外,稅務會計堅持歷史成本,不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變動,更重視可以預見的事項,而財務會計則可以有所不同,在特定時候,財務會計可以考慮幣值不穩的因素,如在物價變動情況下,企業通過會計計價方法的選擇,尋求能夠較為合理地反映物價變動影響的計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