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5:32: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的必修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濟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及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就經濟學專業的特點而言,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學科相比,經濟學專業口徑更寬,理論基礎更厚。因此,經濟學專業的學生相較于其他經濟管理類的學生應具有更為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更高的可塑性。
為了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必須遵循經濟科學的教學規律,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合理安排必修、選修課的比例。根據我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課程體系主要以專業教育模塊為主,專業教育模塊包括了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以及專業教育實踐訓練。專業基礎課程囊括了國家教育部所要求的經濟學專業特有的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的設置是加強學生在相關學科領域的理論基礎和知識深度,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特色,使其成為高素質的復合性人才。專業選修課是學生在完成專業必修課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興趣在專業上繼續延伸和拓展,進一步提高在經濟學相關領域的知識儲備,為實施專業教育實踐訓練即學生完成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專業教育的整體規劃體現了加強學生理論基礎培養同時不斷為學生拓寬視野的課程建設思路,但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隨著學科發展適時添加新的教學內容,并以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為教學目的。
二、經濟學專業必修課創新教育思路的必要性
經濟學專業必修課程是為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能力而設置,因此專業必修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思路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專業必修課程是經濟學專業所特有的在自身特定學科領域向縱深發展的專業化課程,包括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世界經濟學等課程。在專業必修課教學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創新不足,只一味地填鴨式灌輸,忽略了學生的反應,而削弱了教學效果。要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教師照本宣科或是學生被動式的學習都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且被動學習的方式,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接受式教學中被抹殺。要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學有所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要拓寬學生思路,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應加強經濟學專業必修課的教學教育創新。
以世界經濟學課程為例,教學過程面臨兩個問題:第一,世界經濟學課程在教學環節中不設置實踐性環節,因此課程體系以學科的邏輯順序進行設置,但目前學術界對世界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仍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第二,作為一門交叉學科,世界經濟學某些教學內容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課程重復。學生可能已修讀了與其具有交叉內容的相關課程,如在教學過程中再重復講授,學生很難提起興趣。因此如何建立本門課程的理論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專業必修課實施創新教育的具體做法
由于傳統教學方式存在著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的缺陷,而要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經濟學專業必修課應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等方面實施創新教育,下文仍以世界經濟學課程為例進行說明。
(一)課程體系的創新
首先,課程體系的設置對課程而言至關重要,同時也是高校教學創新的一個核心問題。世界經濟學學科歷史較短,課程體系不強,與國際貿易等諸多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也尚未形成固定的理論體系和研究對象。因此教師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就應針對經濟學專業學生及時代特點進行創新。世界經濟不是各國國民經濟的簡單總和,而是一個在國民經濟(以及其他世界經濟行為主體)基礎上由國民經濟密切聯系而形成的世界規模的有機體,這一點國內外學術界已經達成了共識。因此世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割裂的國別經濟,而是相互聯系的經濟整體。從經濟一體化的角度來建立該學科的體系,即以國際化—全球化—一體化為主線研究世界經濟的發展規律,這樣可能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這種設置形式既符合邏輯思維方式便于學生把握教學思路,又符合該課程是現實性較強的專業必修課的特點,可以將現實的熱點問題穿插于課程中進行探討。
(二)教學內容的創新
教學內容是課程的核心,具有較完整教學體系的課程在內容創新上相對較難。針對世界經濟學到目前為止沒有完整的教學體系這一特點,整理、歸納己有教材在教學內容上的共同點,探索教學內容的發展趨勢,從而建立比較完整的教學體系,是教學內容創新的重要方面。由于世界經濟學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其教學內容應該反映當代世界經濟的新發展、新變化,其研究對象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作為發展中的學科,新事物和新現象不斷出現,而世界經濟學的教材更新速度難以緊跟實際情況的變化,所以在講授該課程時,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世界經濟學課程教學在選定教材的基礎上,教師無須按教材內容一一講解,可以采用專題式的講授??梢愿鶕澜缃洕蝿莸淖兓?,就世界經濟的研究對象和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設計專題,既可以介紹教材中所提及的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相關原理,同時又聯系經濟實際,從而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避免出現與交叉學科教學內容重復的問題。但教師在授課時也應有意識地引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等各學科的知識來深入分析問題,使世界經濟的教學內容更豐富,也更具有理論深度。
(三)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師應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學生能力的培養者。教學方法的創新要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學有所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要拓寬學生思路,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選擇一些既是熱點又結合中國實際的問題組織課堂討論。具體操作方法是讓學生自由組成討論小組,選擇不同問題通過課后的資料收集,撰寫小論文,然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發言,其他學生可以對其發言進行提問,由發言者進行回答,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通常用2-3個課時的時間。通過這些討論發言,提高學生的搜集資料、分析解決問題、口頭表達和組織能力。這種講解和討論的方式使學生既加深了對世界經濟基本理論的理解,也對中國經濟問題給予很大的關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也可以從中吸取大量的信息,學生的某些觀點推陳出新,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同時教師應注重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世界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科理論發展動態,以多媒體課件作輔助,適時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應征求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針對學生想學習的課外知識,教師可根據情況適當添加到多媒體課件中。
(四)課程考核方式的創新
關鍵詞:國際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實踐教學;雙語教學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各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往來越來越為密切,在人才的選擇上,對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目前,在高等院校,國際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必修課程之一。隨著各國經濟關系交往的頻繁,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跟著日益提高。
國際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在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研究對象是國濟經濟關系。它運用一般經濟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研究稀缺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最優配置,以及在此過程中發生的國際貨物、服務、資產等交易及其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其內容豐富,牽涉到的數量關系及數學模型占有相當比重??梢?,國際經濟學是門理論性較強,有一定難度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依然采取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將導致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理想,更不利于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層次經濟類專業人才。因此,探索與國際經濟學內容和體系相聯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對提高國際經濟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國際經濟問題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義,對于培養高層次的經濟類應用型國際化人才,促進經濟乃至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在國際經濟學課程中,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較多。其主要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干擾因素,創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而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在高等數學方面相對薄弱,特別是對邏輯推導、圖示、公式、數學證明更不易于接受,難以將這些模型公式與經濟涵義相聯系,故然對理解其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更是難上加難。而高校中的大部分國際經濟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依賴教材,過于注重基本理論、模型及數學方法的講解,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現實的國際經濟之間的關系,使課堂教學顯得枯燥乏味,造成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使學生有學不會的感覺,以致于出現厭學的情況。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明確,不知道學習這門課程到底有什么用處,對于用理論去分析國際經濟問題更是無從入手。另外,許多高校對教師考核的目標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二是教學的科研成果。對于實踐教學方面根本不屬于考核范圍。正是由于院系方面對實踐教學方式的忽視,使授課教師也缺乏實踐教學的動力和壓力,最終使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二)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都隸屬于應用經濟學門類。隨著國際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對于經濟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國際貿易專業是涉外經濟專業,不僅要求在國際經濟方面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要求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這就要求要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化經營管理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從事國際貿易工作的人員,會經常與國外客戶溝通聯絡,會經常使用英語專業術語。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養國際貿易人才時,依然是“黑板加粉筆”,滿堂灌的中式教學方式,忽略了雙語教學的重要性。
(三)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課程設置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包括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及課程結構優化。課程內容陳舊、結構不合理,是很難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的。美國大學就特別重視核心課程設置,比如康奈爾大學每年都要對課程設置(包括課程的教學內容、重點與要求等)都要進行修改。目前,康奈爾大學經濟系的新生入學以后,首先,要求必修三門課程,即“初級微觀經濟學”、“初級宏觀經濟學”和“高等數學”。其后再修八門課程,這八門課程中,包括三門必修課程,即“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另外五門可由學生按學校規定的范圍選擇課程??梢姡n程設置的合理與否,對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案例教學不僅是實踐教學內容,也可以說屬于課程設置的內容,部分高校教師在授課時“照本宣科”,不能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就做不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缺乏興趣。
(四)實踐型教師隊伍水平有待提高。當前,從事國際經濟學教學的大部分老師中,雖說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少實踐經驗,導致老師在具體的教學授課中,只講本書中的理論知識,而忽略了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忽略了這門涉外課程要求有較強的外語運用能力和實踐型的分析問題能力。再得,參加學術活動是提高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有許多大學教師很少參加學術交流活動,使自己不能與其它高校教師或同行教學進行交流與學習,僅局限于自己的教學模式,不易于教學創新。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與創新途徑
(一)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由于傳統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實踐能力差,以致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前景不樂觀。因此,在國際經濟學教學中,應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為此,應做到以下兩方面:一是重視案例教學在國際經濟學中的重要作用。案例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可以使經濟理論深入淺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并有助于師生互動,還能使學生充分了解當前的國際形勢以及社會用人趨勢。通過案例教學,不僅可以闡釋抽象的理論和知識的要點,而且可以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二是充分使用輔助教學軟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重形式,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穿插一些現實經濟中的案例和圖片,不但豐富了教學資源,而且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課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開展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模式。國際經濟學是一門涉外經濟課程,有著深厚的國際化背景。所以,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經濟學理論知識,還要求掌握從事國際交流活動的專門技能,而英語是國際交流的通用語言,因此,要求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要高。大多學校都是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來體現對英語的重視,但忽視了國際經濟學中的一些英語專業術語。這就要求在教學期間,一方面通過開設像經貿英語、外貿函電等相關專業英語課程,來強化學生的對英語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使用“漢語教材為主英語為輔”的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多說英語多使用英語,漸漸實現用英語回答問題及考慮問題,特別是用英語進行國際交流,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目標,以適應國際化人才市場需求。
(三)科學安排課程設置。國際經濟學課程是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的必修課程,其理論基礎是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是用比較通俗、直觀的方法,講述基本概念,介紹基本理論。因此,學習國際經濟學要有扎實的西方經濟學功底。另外,修好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學生要求具備較好的高等數學基礎。但是,自高校擴招以來,經濟類專業的大多數學生,由于數學基礎的薄弱,以至于學生對教學中講到的經濟學案例有興趣,而對邏輯熱推導、公式、數學證明難以接受。再者,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中國加入WTO對國際經貿人才的新要求,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向綜合化方向發展。所以,只有科學的安排高校學習課程,才能強化基礎性理論課、外語類課、計算機運用和專業技能課,使學生有較好的外語運用能力、計算機運用能力、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國際經濟學教師也應努力提高自身在數學、英語等方面涵養,以適應國際經濟學教學和研究的發展趨勢。
(四)有效提高教師素質。高校培養優秀人才的前提就是要擁有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隨著我國經濟在全球地位的提高,對經濟類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高校在培養經濟類人才時,首要任務就是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一是通過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當你給學生講課時,可能不會使你學到太多新的東西,但是也許會幫助你整理近期的思維,或者促使你思考一些問題。但當你與經濟學者對話,聽著名經濟學家做報告,和企業界人士聊天等時,都可以獲得許多讓你難以獲得的信息,他們的話題總是帶有不同的問題,這使你能夠直接接觸問題,而不是經由現象再到問題。通過學術交流,可以了解更多的經濟方面的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二是提高教師的英語水平。把雙語教學有效地運用到國際經濟學教學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英語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效提高學生的用英語進行國際經濟學知識交流的能力,更有助于培養全方位、高層次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坤望.國際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學出版社(第三版),2010,6.
王巾英,崔新健.國際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5.
關鍵詞:經濟學 教學 質量
一、問題的提出
在當前經濟類專業的教學中,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等理論課程,構成了大學本科院校經濟類的核心結構,這些學科的教學也一直是國內外財經類高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對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在國內外一直不乏研究者,目光主要集中在教學內容的改革,或者課程的設置上。
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有多種多樣,就大的方面來說可以分為:來自教師方面的因素、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來自社會、來自教育部門、教育政策等因素。本文著重從學生和老師的角度出發,結合實際教學體會,分析了如何合理的調整學習,以便提高諸如西方經濟學之類的理論課程的教學質量問題。
二、西方經濟學的課程定位
西方經濟學專業主要研究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西方主要國家流行的經濟理論以及根據這些理論制定的經濟政策。在西方國家,該課程是經濟類相關專業的必修課,是學習相關課程的基礎。相應的,在國內的高校中經濟類與管理類專業的教學中,西方經濟學也已經占據了專業必修課的基礎地位。
(一)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簡介
經濟學是一門隨著歷史變遷而不斷變換的學科,西方經濟學也不例外,它的主要內容基本是統一于現代主流的經濟學之下。包括全面深入的研究考察各個市場主體的決策性質和規律,以及宏觀經濟運行的狀況等問題。從目前的教學安排來看,西方經濟學包括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在本科教學中,通常分為兩個學期進行學習,作為經濟類與管理類專業的基礎專業課程之一,有一定的難度系數。
1.理論和實踐密不可分
西方經濟學源于對經濟現象的詮釋,經濟學理論從經濟實踐中抽象和分離出來,而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加入了一些前提條件、假設和假說。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經濟學家認識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理論與經濟實踐背離的瑕疵被發現出來,于是對條件假設和假說重新認識和重新設定,這是經濟學理論體系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梢娢鞣浇洕鷮W從起源到后來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從沒有離開過經濟實踐活動。
2.圖形和數學模型結合
為了更為透徹的分析經濟問題或者預測經濟發展趨勢,西方經濟學經常運用數學工具建立經濟模型,運用模型中參數的變化說明經濟趨勢或者經濟原理。但是數學類的經濟模型只能從數值方面考察經濟運行的結果,難以解釋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于是西方經濟學常常輔助以圖形或者單獨運用圖形來說明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圖形與數學模型的結合,要求在西方經濟學的學習中既要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又要有較好的邏輯推理能力。
(二)西方經濟學在課程體系中的定位
在我國,大多數本科高校,尤其是獨立院校,在制定經濟類應用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時,通常把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為“具有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西方經濟學最重要的功能應定位于服從培養應用本科人才的專業知識基礎,并由此來組織教學的各項工作。
三、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高
由于課程安排西方經濟學作為專業必修課,通常是在大學一年級或者二年級進行學習。西方經濟學是研究在市場經濟制度下,稀缺資源配置與利用的學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設基礎上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隨著社會經濟實踐的不斷發展,理論體系日益龐大,授課內容覆蓋面廣,涉及知識多,課程難度較高。除此之外,對邏輯推理的要求也較高。由于此課程的主要內容是由幾百年來無數的西方經濟學家在經濟理論上的杰出貢獻綜合而成,理論體系宏達,并且不同的章節中理論之間存在遞進性,推演性強,因此對學生要求高,需要始終全神貫注。因此課程本身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高。
根據在教學過程中的觀察,真實情況并不理想。有一部分學生由于課前沒有預習,或者課后復習時間不充足,在某章節學習中產生了困難,繼而會選擇放棄或者跳過。當前面的理論沒有學習好時,后面的理論因為前后理論的依次遞進關系,就會變得更難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無法理解的東西會越來越多,便在學習上失去了信心。
(二)課程的實用性相對缺乏
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西方社會的市場經濟,其教科書上講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會的經濟現象。而我國處于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之中,許多現實的經濟現象不同于西方社會。因此,許多學生覺得西方經濟學離我們很遠,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另外,作為純理論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對于剛進大學的學生來說顯得有些抽象,尤其是在微觀經濟學部分,大量的經濟模型與理論部分,相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難以協調應用教學手段
傳統的理論性課程主要以老師講解為主,由老師幫助學生樹立規范的學習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幫助學生后期的學習,以及其他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按照這一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難免會出現沉悶的狀態,學生也會表示需要加入應用型的知識以更好的理解知識與活躍氣氛。
伴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改革,經濟學的課堂也加入了多媒體的使用。根據前面的介紹,西方經濟學的課程除了重要的理論模型之外,還需要大規模的數學推演。如果把全部過程都通過多媒體展示,優點是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教學產生興趣,隨之而來也有難以避免的缺點,即沒有老師親自示范理論的分析與公式推導過程,學生通常無法很好的理解經濟理論的形成思路。因此在傳統的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方式中,需要做出協調。
四、提高目前教學應用性的幾點設想
(一)介紹經濟學的最新發展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最根本的是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活躍程度,“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如果學生對目前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驅使他們自覺地學習和研究自己的專業課程。經濟學又是一門理論與實際聯系相當緊密的科學,并且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步的演變,并隨之產生一些新的理論和詞匯。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介紹經濟學的最新發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的經濟學思維。另一方面可以保持與前沿科學的緊密性,從而擴展教師隊伍自身的素質。例如當一些經濟學的學生或者當今的年輕教師群體,在他們學習GDP這一概念的時候,還沒有提出綠色GDP這一概念。隨著社會發展,這些學生己經畢業進入社會,環保問題越來越重要,并且逐步進入了經濟研究者的視野,綠色GDP概念就自然而然的被提出來。如果在學習期間教師用了探究的教學模式,引入介紹這些新的進展,那么接受過這樣的訓練的學生將更容易理解GDP的概念,并且很快地、自然而然地學會在考慮經濟問題時加入環境保護這一因素。如果只是靠知識的灌輸,那么學生在遇到新問題目的時候,往往對如何解決這些新問題上顯得茫然不知所措。
(二)聯系實際,引進案例
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實際上,各類經濟學教材或專著中也不乏非常經典的案例。有些原理通過這些案例的分析,變得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例如,著名的科斯定理,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牛群到毗鄰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來闡述;外部性原理則可以通過米德的“蜜蜂與果園”的例子來闡述;公共物品則可以通過“燈塔”的故事來闡述。這些例子已成為經濟學中經典的例子,具有了不可替代性,給經濟學留下一個永恒的傳統,使經濟學詩意盎然。但是,僅僅分析這些經典案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把西方經濟學與中國本土經濟相融合,適當地引進一些現實中的案例以及貼近現實生活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解釋,例如引用“谷賤傷農”的現象來解釋市場的供求關系,以及不同彈性的商品產生的不同供求變化。這是因為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學會運用所學的原理來分析解釋實際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并幫助解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議。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針對西方經濟學中不同的原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則可以從現實情況著手,一步一步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結論,這種過程可以由老師和學生一起互動完成。有的則可以先闡述原理,然后讓學生分析現實案例,這樣通過從具體到一般或者從一般到具體的演繹與分析,可以培養學生理論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合理調整考核方式
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仍然為應試教育,對于從中學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這種應試感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另外,大學中現有的考核方式,期末卷面考試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F行考試方式仍然以開卷和閉卷考試為主,尤其是閉卷考試,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學習過程的考核,使學生的學習目標產生扭曲,為了考試而學習,而忽略了對知識真正的理解和吸收。
西方經濟學核心理論課的知識,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的基礎,所以應該重視這些課程的學習,更應該重視教學與考核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閉卷的考試方式側重于考察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尤其是重視基礎知識,讓學生熟記知識點,為以后學好專業課打下基礎。但是,教師也應重視學生的平時成績,認真記錄學生的平時的表現,并實施教考分離,合理分配平時、期中和期末分數的比重。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杜,1996
[2] 張麗華.甘理案例教學法[M].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杜,2000
[3] 張紅巖.《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 科技信息(學術版),2006(11)
[4]吳方.例教學在產業經濟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 池州學院學報,2009(2)
關鍵詞:全學分制;財政學課程;認知偏差
一、引言
財政學課程在經管類專業本科生課程設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民國時期,中國學者在經濟學中國化進程中,財政學就作為一門重要的經濟學課程。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何廉、李銳先生編著并于1935年出版發行的《財政學》教材就是多年財政學課程經驗的總結。但財政學課程對于財政學專業和非財政學專業本科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其課程設計應當體現差異性。財政學課程對于非財政學專業經管類本科生而言,其設計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在部分推行全學分制的院校中,財政學課程成為經管類本科生學科基礎選修課之一。這意味著,學生選修財政學課程的主動性很強、主觀性很大、影響因素很多。因此,如何在經管類本科生學科基礎選修課的框架下設計財政學課程成為部分院校推廣全學分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對上海某高校進行了調研,向選修財政學課程的本科生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68份。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是大二的本科生,是在大二第二學期選修財政學課程,進入大三后開始專業課程的學習。調研中發現,盡管有260余人選修了財政學課程,占全部大二經管類本科生總人數的23%,但也發現一些問題有待于思考。本文基于此次問卷調查數據,分析財政學課程設計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優化全學分制教學改革提供建議。
二、財政學課程設計的影響因素
從問卷調查數據的分析結果來看,影響財政學課程設計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課程知識模塊、學生認知、課外時間資源配置等。(一)課程知識模塊設計的因素從絕大多數財政學教材來看,財政學課程的知識模塊已經成型,主要分為方法論、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聯邦制。但圖書市場中,財政學教材的數量非常之多。上海圖書館收藏的《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教材在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間出版的共有160本。其中,教材的質量參差不齊,差異較大。從課程開設的時間來看,經管類本科生在學習過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之后,就會面臨選修財政學課程的選擇。財政學課程的知識模塊如何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知識儲備進行銜接成為學生選課的重要影響因素。從國際流行的財政學教材來看,如哈維•羅森和特德•蓋亞編著的《財政學》(第10版)、喬納森•格魯伯編著的《財政學》(第4版),財政學主要側重于微觀經濟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而有關財政政策知識已經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講授。如果選修學生的微觀經濟學基礎比較薄弱的話,那么,就會感到財政學課程的難度比較大。這是學生的微觀經濟學知識儲備水平直接影響財政學知識模塊設計的因素。在課程知識模塊的載體形式來看,學生是偏好教材,還是講義?由于羅森等編著的國際流行教材的知識體系比較完備,但分析的對象主要是美國等國家的財政現象,不是中國的財政問題。盡管部分院校選擇其作為課程教材,但往往是財政學專業的本科生研習使用,并會有其他課程提供中國財政問題的案例與數據。而對于非財政學專業的本科生并不具備這一要件,對講義的偏好程度是非常高的。從調研的數據來看,共有105名學生認為講義的形式簡潔,不是單一教材的內容,占比為62.5%。這部分學生實際上是通過閱讀教材和講義之后得出的結論,如果扣除掉44名學生沒有閱讀教材的話,占比將達到84.7%,只有17名學生認為教材講解的比較詳細。在課程學時方面,財政學課程主要是提供了2學分32學時和3學分48學時兩種模式。盡管非財政學專業本科生對選修財政學課程并不是強制要求的,但根據問卷調查數據,有56.5%的學生認為48學時是適當的,12.5%的學生勉強接受48學時,只有20.8%的學生建議減少至32學時。對于經管類尤其是管理類專業本科生而言,接受的經濟學課程并不多,進入大三階段后主要接受專業課程學習。因此,部分本科生對財政學等經濟學課程是比較偏好的,也愿意接受更多的經濟學訓練。(二)學生認知方面的因素學生對財政學課程,以及專業課程體系的認知直接影響財政學課程的設計。學生認識因素直接反映為選修財政學課程對自己專業學習和就業取向的關聯度、培養計劃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師的指導方式等。第一個因素是選修財政學課程對專業和就業的關聯度和貢獻度。如果學生認為財政學課程有助于自己專業學習和就業選擇,那么,財政學課程的選修比例就會很高。從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來看,45.2%的學生認為財政學課程對自己專業有幫助,而16.1%的學生則認為對就業有幫助。由于主要的專業課程在大三開始學習,因此,學生持有的對專業學習有用的觀點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觀性。另外,從這兩個統計數據也可以看出,本科生在大二階段時尚未對專業學習和就業觀念形成清晰的認知,從而形成較大的數據反差。而對于現階段本科學習生活的體會時,32.7%的受訪者表達出,當前具有一種莫名的空虛感,不知道畢業后能夠做些什么。問卷調查還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秉持專業導向原則,認為選修財政學課程與自己的專業關聯度不大。這部分學生的占比為28.6%,甚至有14.3%的學生在選修財政學課程是否與自己專業相關聯上持有無所謂的觀點,無法對其作出評價。第二個因素是選修財政學課程是否有助于本科培養計劃的完成。本科培養計劃一般把課程劃分為經管類學科基礎必修課和選修課、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而財政學屬于經管類學科基礎選修課,學生根據培養計劃選擇不同的課程。在此次問卷調查中,共有70.2%的受訪學生是自己在閱讀培養計劃后選修財政學課程的。但在這部分群體中,通過閱讀財政學課程大綱和課程內容之后對財政學課程產生濃厚興趣的僅為29.8%,而40.4%的學生是在比較和篩選不同的選修課之后,在沒有可替代課程的情況下才選擇財政學課程的。這部分同學還是表達出了主動學習的意愿,以盡快的修滿學分完成培養計劃。問卷調查還發現,學生選擇財政學課程存在明顯的從眾行為,并沒有在認真閱讀培養計劃、課程大綱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偏好作出是否選修財政學課程的獨立判斷。調研數據顯示,13.7%的受訪者是在聽取其他同學的建議下選修了財政學課程,而另外13.7%的受訪者甚至在看到其他同學選修財政學課程時徑直選修,沒有作出自己的獨立性判斷。第三個因素是導師指導對財政學課程選修行為的影響。為了幫助本科生有效的解決學業上困惑和困難,部分院校推行了本科生導師制。這種模式類似于研究生導師制,主要指導本科生在課程學習、培養計劃完成、課外實訓等方面的學習行為養成。指導本科生選修課程也是導師的職責之一。盡管導師為學生提供了建設性的專業意見,但學生選擇哪一門選修課程還是取決于學生的自主判斷和決策。調查問卷統計數據發現,26.2%的受訪者是在接受導師指導下選修財政學課程的。(三)課外時間資源配置的影響財政學課程無論是在規范分析還是實證分析方面,都需要學生在課外閱讀經典文獻。這就需要學生如何優化課外時間資源的配置。在外語等級考試的壓力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需求下,學生大多不愿意投入課外時間資源閱讀經典的經濟學文獻,閱讀財政學經典文獻的學生更少。問卷調查發現,只有10.7%的受訪者閱讀過經濟學通俗讀物。當然,這些經濟學通俗讀物不是專業性很強的學術文獻,而是影響力很強的經濟學家,甚至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面向社會大眾而專門撰寫的文獻。盡管有57.1%的受訪者表達出了想讀這些經典經濟學文獻,但通常會以沒有時間或者沒有人指導為理由,而沒有實際去閱讀。甚至部分學生采取了功利短視作法,認為課外閱讀與考試內容沒有關系,因而沒有興趣對課外閱讀經典經濟學文獻。持有這種功利觀點的學生數量占受訪者的29.8%。那么,學生課外時間是如何配置的呢?根據調查問卷結果的統計,38.1%的受訪者把課外時間配置在了課外實踐活動和英語等級考試上。14.9%的受訪者除了上課,就是回宿舍做宅男宅女或者外出逛街購物。另外,7.7%的受訪者對目前的學習生活狀態說不清楚。
三、財政學課程設計的完善路徑
對于非財政學專業的經管類本科生而言,選修財政學課程的因素復雜而易變。因此,從財政學課程設計的角度來看,應當注重以下問題的解決。其一,提供完整的經濟學課程模塊,降低學生盡快完成培養計劃的沖動。為完成培養計劃和選修課程學分數的要求,經濟學課程模塊應當是完整的,目的旨在讓學生明確,通過課程學習獲取知識和接受經濟學思維訓練。在選修財政學課程時,大部分學生還沒有開始專業課程的學習。因此,財政學所屬的經濟學課程模塊中應當盡可能的提供多門次的經濟學課程,提供為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同時使財政學課程與其他經濟學課程相互銜接,而不是零散化。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財政學課程及其他經濟學課程的關鍵點。在財政學課程與經管類學科基礎必修課的關系上,除了必須具備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知識儲備外,還須熟練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等實證分析方法的運用。如果學生還沒有系統學習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等課程的話,那么,財政學課程只能側重于規范性分析的知識模塊和具體案例分析。在財政學與其他經管類學科基礎選修課設置時,應當注意其知識內容的銜接。例如,經濟法課程也是經管類學科基礎選修課。經濟法課程內容中,如果把有關中國稅收法律制度包括在內的話,那么,財政學課程中涉及稅收的財政收入知識模塊更傾向于從經濟學方面進行傳授。如果經濟法課程沒有把稅制的內容包括在內,那么,財政學課程就要增加相應的時間給予講授。其二,課內和課外結合,讓學生在課外動起來。學生對財政學課程的學習興趣除了在課堂上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給予激發和培養之外,還來自于課外對經濟學文獻的閱讀和對現實經濟問題的思考。相對于其他的經管類學科基礎選修課,財政學關注的是國家理財及經濟活動,是關乎每一個公民的經濟利益。如果通過財政學課外小組或者與其他經濟學課程聯合設立經濟學課外小組的方式,不僅會激發學生對財政學及經濟學的興趣,而且也會進一步反補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當然,課內和課外結合的癥結點是改革現行的考試方式,通過課內和課外成績的合理分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財政學課堂之外動起來。這種給予任課教師更多自的做法,一方面會使學生的潛在的興趣得到激發,會以獲取知識和培訓經濟學思維選擇課程;另一方面也會防止不同選修課的任課教師之間朝底競爭的現象發生。其三,通過多種方式糾正學生的認知偏差,克服功利短視行為的出現。在快餐和素食文化的影響下,部分學生對課程的選擇出現了唯及格的行為。全學分制實質上是通過學生對課程的自主選擇權的行使,其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和改善,而不是純粹的為完成培養計劃而選修課程。但是,學生認知偏差的糾正不是單獨一門課程就可以得到解決的,還需要在培養計劃設計時給予綜合考慮。其四,講義的合理運用。講義能夠將財政學理論以清晰、簡潔的方式提供給學生,同時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考,才能理清財政學理論的精髓。但是,財政學課程除了為學生提供主流和非主流的財政學理論之后,更要為學生傳授發現問題、搜集數據的能力,避免出現只會解答講義及教材習題,卻不會運用理論分析工具和實證分析工具回答現實社會中的財政問題。
四、結論
完全學分制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如同進入商場有更多的商品可供選擇。但是與普通商品不同的是,課程只有在學生研習后才會有真實客觀的評價,這就需要在課程設計上更加關注學生對選修課,例如作為經管類學科基礎選修課的財政學課程的實際影響因素給予更多的關注。只有如此,學生才會通過財政學課程及其其他經濟學課程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訓練才能學有所獲。盡管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對小樣本學生問卷調查的基礎上,但對問題的思考也會給財政學課程進一步的改革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劉怡.財政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宋健敏、溫嬌秀.專業學科建設與社會需求變化間關系的思考———以美國和日本財政學學科的發展軌跡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4(7):32-36.
[3]張錦華、鄭春榮.我國財政學類本科專業建設狀況分析報告———基于56個專業點的問卷調查[J].中國大學教學,2014(7):26-31.
[4]哈維•羅森、特德•蓋亞.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市場經濟學,對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概括和理論總結,被認為是主流的、發端于西方的現代經濟學。學習西方經濟學,主要是學習基本方法,通過行為假設、模型分析市場經濟行為主體及經濟現象。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將西方經濟學設為經管類各專業的必修基礎課之一,一般在低年級開設。這門課對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認識市場運行機制,及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都具有重大意義。
貿易經濟專業是我國的新興專業,自設立專業以來,受到廣大學子的青睞,短短十幾年,發展成為各高等院校招收學生人數較多的大型專業。貿易經濟專業與其他經管專業一樣,將西方經濟學設為基礎必修課程之一,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后再接受貿易專業理論的培養。因此,西方經濟學對貿易經濟專業有重要的影響。那么關于貿易經濟專業中西方經濟課程教學要注意這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貿易經濟專業為什么要開設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是基礎和啟蒙課程,通過學習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培養貿易經濟專業學生的經濟學素養,提高他們的經濟分析能力。貿易經濟專業開設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為了奠定學生的經濟基礎,鞏固專業基礎。西方經濟學基本方法對貿易經濟專業的重要意義。
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設定行為假設,市場經濟行為主體是理性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政府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對于貿易經濟專業學生學習貿易專業理論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國際貿易理論中的絕對優勢理論相似,按照絕對優勢理論,每個國家都出口本國占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本國的絕對劣勢的產品,以滿足本國居民的消費需求,獲得利潤的最大化。西方經濟學里的供求模型分析,利用消費者偏好曲線、預算曲線、生產者生產函數,生產可能性曲線等分析市場的供求關系,在國際市場也適用,有助于貿易經濟專業的學生對國際市場進行相關分析。
西方經濟學當中的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為貿易經濟專業學生分析當今國際市場的貿易狀況和發展趨勢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視角,同時也是貿易經濟專業學生學習貿易理論,掌握貿易專業知識一個強有力的工具。西方經濟學采用模型化的方法研究經濟主體的市場行為,對影響經濟主體市場行為的因素抽象化,例如,微觀經濟學里消費者的市場行為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但通過消費者偏好和預算約束來進行研究,生產者的市場行為則由生產可能性曲線及生產函數來進行研究,等等。
第二個問題是,對于貿易經濟專業教師怎樣進行西方經濟課程的教學?
首先,作為貿易經濟專業教師要明確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在講授西方經濟學內容的同時與貿易專業相關知識聯系,注重對學生的研究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授好這門課程,讓學生對西方經濟理論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識及其在國際經濟發展中的運用有全面的認識和理解,使課堂教學內容與國際貿易實際業務部門實踐相聯系。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講授法、案例法和討論法等,達到西方經濟課程的教學目標。
其次,西方經濟學課堂設計根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翻新的原則,把課程分為理論講解和實踐分析,不斷地把學科理論的最新發展、國際市場上的熱點問題傳授給學生,資料不斷更新。經濟理論必須來自現實經濟,在國際市場特定的前提假設下,借鑒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國際貿易的實際問題,并提煉出與國際貿易理論相符合的前提假設,對經濟學相關理論進行改進,歸納出符合國際貿易的理論內容,進而形成有貿易經濟專業的理論體系。
最后,課堂教育與國際貿易理論緊密相連,教學不僅要偏重于各個知識點以及經濟原理的講解,而且要進行國際貿易相匹配的案例的分析,一方面采用經典的貿易經濟學案例,加深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強案例的國際化和前沿化。即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學理論來認識國際市場上的經濟現象,解決國際市場現實中遇到的經濟問題。此外,教師在課程教學上應有重點地補充當前世界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前沿和動態。
第三個問題是,貿易經濟專業學生能從西方經濟學課程學到什么?
貿易經濟專業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不在于讓學生記住一些具體的經濟學理論結論,而是在于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教會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因此,貿易經濟專業的學生能從西方經濟課程中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國際貿易問題。教師在講解西方經濟學時不僅要講解有關經濟學理論的結論,教學生如何求解經濟學模型化的計算題,還要讓學生切實理解經濟學模型的具體假設與條件界定,同時聯系國際貿易市場的經濟現實對模型的假設、條件界定進行比較分析。作為一名在高校從事貿易經濟學教學的教師,有責任、有義務用正確的方式來講解西方經濟學,教會本專業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各高校不斷引進西方經濟學的知識,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紛紛開設此類課程,高職院校也緊隨其后。但是自1999年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以來,傳統的經濟學教學受到了巨大挑戰,許多學生認為《經濟學基礎》難學且用處不大,教師花費大量精力講授經濟學理論和模型而收效甚微。一方面,在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教學效果急待提高;另一方面,學校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也深刻體會到,經濟學對于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外,人們認為大學生必須要掌握基本的經濟學常識和經濟思維,經濟學是必修課程?;诮洕季S的重要作用,我們認為經濟學不僅是高職院校經濟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而且很有必要作為通識公選課面向全院學生開設。為了突出經濟學思維方式的重要地位,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把《經濟學基礎》公選課的課程名字改為《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并對課程內容做了調整,強調經濟思維。教學內容除了源自《西方經濟學》等教材外,還有《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等通俗易懂的經濟學讀物。
一、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內涵
一般而言,理論不僅是對客觀世界的知識總結與升華,同時也是認識世界的思維和方法。經濟學不僅是關于資源配置,關于經濟運行機制和規律的理論知識體系,而且它也是分析人的理性選擇行為,解釋和理解經濟現象,探究經濟活動規律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方法[1]。
資源是有限的,經濟學稱之為資源的稀缺性,而人們的欲望或者說需求是無限,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需求之間必然是矛盾的。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是經濟學要研究的主要問題,也就是資源配置問題。人們進行選擇的過程也就是資源配置的過程?;诖水a生了經濟學中的兩大基本概念:機會成本與理性選擇。
(一)機會成本
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做出最佳選擇的學問。選擇意味著放棄,意味著付出代價,確定了某一選擇,便會產生相應的機會成本。因此,機會成本是指做出一項選擇時所放棄的其他可供選擇的資源所帶來的潛在收益。比如讀大學是有機會成本的。上大學所花費的學費、書費僅僅是一部分成本,還有更重要的時間成本,即把讀大學的這段時間用于工作可以掙到的工薪。學費加上書費加上工薪就是讀大學的機會成本。
(二)理性選擇
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問題是資源的稀缺性問題。資源是稀缺的,而人類的欲望又是無限的,有限的資源與無限的欲望之間充滿矛盾,因此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得不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這就產生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或者稱之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理性選擇問題。當下的理性選擇就是在承認人類自私的前提下,設計科學的激勵機制,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發展經濟的外部正效應,積累正能量,避免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現象。
當然,除了機會成本與理性選擇之外,《經濟學》中還有很多重要原理,比如邊際遞減、貿易原理、“看不見的手”、消費者剩余等等。在講授這些經濟學原理時,通過綜合運用假設前提、經濟模型、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等等經濟學的各種方法,培養了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最終培養學生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二、高職院校經濟學公選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高職院校中,《經濟學基礎》一般是經濟與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課,而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經濟學通識公選課的院校數量有限。即便是為數不多的開設經濟學公選課的院校,教學設計也是沿用《經濟學》專業課內容,只是限于課時數,刪減壓縮了專業課內容,沒有改革與創新,更沒有突出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培養。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目標沒有針對性
我國的高職院校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職業學院或技校合并而來,二是普通??妻D來的。前者在教學目標上偏技能化和實用性,后者教學要求的理論性和系統化過強,他們都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不相吻合[3]。
高等職業院校《經濟學》教學的知識目標要求過高,學生們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大量的經濟學概念、原理、規律,并沒有真正理解與掌握經濟學原理。能力目標欠缺,學生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不足,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邏輯分析能力也不達標。另外,高職院校對經濟思維能力的重視不夠,學生不具備經濟思維能力。
(二)教學內容編排不科學
教學內容和結構不合理。國家歷來重視本科教育,為此集中了大量優秀的人才,組織編寫了很多優秀教材。但是,對于高職教材建設卻較薄弱,導致教材建設滯后,沒有對路教材。
(三)教學與考核方法不科學,理論知識偏多,經濟學思維方法訓練少
《經濟學》本身抽象,不具有技術性和操作性。在經濟學的教學中,教師主要是照本宣科的向學生講授各個章節的知識,較少運用經濟學原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忽視了對學生經濟思維和邏輯能力的訓練。學生上課忙于記筆記,習慣于死記硬背知識點,僅限于掌握結論,通過考試,不去探究經濟學原理的形成思路,很少主動收集相關的資料,更談不上進行社會調查和分析經濟學問題,也不會用相關原理分析經濟問題,指導生活。學習狀態被動,不利于培養學生經濟思維能力。
考核方式不科學。一般只用期末考卷作為評價尺度,不注意考評學生學習過程投入狀況和平時學習成績[4]。因為課堂表現、作業等不計入考核,學生平日很難做到自覺學習和理解經濟理論,也不會運用經濟理論來解釋日常經濟現象,很難形成經濟思維習慣。
三、高職院校經濟學公選課課程改革的措施與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一)教學目標具有針對性
為了突出經濟學思維方式的重要地位,也為了使課程名稱更符合授課內容,即注重經濟思維的培養,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把《經濟學》公選課的課程名字改為《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教學目標就是理解經濟學基本原理,能夠運用所學分析經濟現象,培養經濟思維,最終提高學生素質,讓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5]。
在知識目標上,要求學生掌握實用的概念和原理,比如機會成本,比較優勢等;在能力目標上,要求學生能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日常經濟現象。比如航空公司如何根據彈性理論進行市場營銷。[3]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1)掌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理性人假設、機會成本、需求與供給、邊際遞減規律、比較優勢、博弈論等。(2)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能力,這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公選課的重點培養目標。(3)具備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教學中要把理論與經濟現象和現實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對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具備觀察和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3]。
(二)教學內容編排合理
第一,授課內容不僅參考國內外著名經濟學類教材,如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等,而且充分利用經濟學類通俗讀物,比如王福重的《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保羅?海恩等編著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聊職院經濟思維公選課教師團隊充分利用這些著作,整合資源,集體備課,編制校本教材,精心準備教案。另外,學校還從國內著名高校聘請經濟學教授給學生舉辦經濟思維講座,學校領導高度重視,與經濟思維公選課教師團隊一起全程聽課,課下與教授一起探討公選課的課程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聊職經濟思維公選課教學內容沒有深奧的理論或者復雜的數學模型,而是從現實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出發,從分析經濟現象、社會問題中學習經濟學的道理,告訴學生經濟學家是怎樣思考的,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基于高職學生基礎薄弱,專業不同,很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經濟學,微觀部分的內容相對宏觀部分較簡單,具體教學內容以微觀經濟學為主。另外課時數量也有限,目前只開設了16個課時,未來計劃增加課時。所以聊職院校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公選課教學內容以微觀經濟學為主,重點講解上大學的機會成本、理性人分析、相互依存性與貿易的好處[2]、供給與需求、效用論、比較優勢、博弈論等。
第二,注重案例教學,提高學習興趣。針對高職學生在學習和運用經濟原理時普遍有一定難度,教師在講解原理時,應注意實行案例教學法。比如講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先提問學生,“人在饑餓時為什么不會一直吃饅頭,永不停止?為什么感覺第一個饅頭最好吃?提出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積極性,從而達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目的,并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6]。每節課都可以選用一些案例和學生關心的經濟話題,比如春運期間火車票票價問題展開分析、討論,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靈活運用
首先,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綜合運用“案例法”、“討論法”等教法,提高教學效果。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應強調課下作業。要經常布置一些經濟學的熱門話題和真實案例。比如美國1990年針對游艇、私人飛機等這類物品通過的新的奢侈品稅帶來的結果。讓學生課下查閱有關資料。既考核了學生對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又鍛煉了他們學以致用、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實踐,并隨時整理,相互討論交流[3]。
其次,實行多媒體教學。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中,穿插相應的統計資料、圖形分析,比如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另外播放相關的視頻影像資料。比如講博弈論時,賞析電影《美麗心靈》,讓學生了解“納什均衡”理論的創立者約翰?納什的生平,可以大大增強授課的形象性、直觀性和生動性。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計;經濟管理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F224.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059-03
引言
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的40余年中,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條件、辦學內容和辦學要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是高等教育體制由精英化轉向大眾化;二是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兩個階段的十年制高等教育體系已經建立并得到完善;三是創新意識成為優秀人才的必備標志,這些變化給教育領域帶來了深刻的改革。但是,隨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的加快,如何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法,培養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主動適應并引領社會的優秀人才,是高校目前應該高度關注并力求解決的難題。按大類招生后的人才培養模式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大類招生后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3種:(1)“3+1”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在校內按照教學計劃完成3年以專業理論為主專業實踐為輔的課程學習后,第4學年在校外教學實踐基地,集中進行以專業素養與實踐技能為主,專業理論為輔的實踐知識學習的一種新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2)“2+2”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入學后的前兩年按一級學科大類進行通識培養,學生主要學習通識課程模塊、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后兩年進行專業培養,學生主要學習專業課程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實踐教學模塊,學生入學兩年后實行一次專業分流,可在學科之間和學科內部重新選擇專業(特殊專業除外),轉入與轉出比例均控制在 10%以內;(3)“1+3”人才培養模式,即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年不分院系和專業集中開設公共基礎課程,進行集中教學、集中管理,在后3學年,有了第1學年的基礎作鋪墊,逐步開設其他專業基礎課程及核心課程,并根據課程的特點和性質,劃分課程群,進行專業課學習。
為了適應這一新形勢的變化,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商學系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設計。
一、宣城校區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在招生和人才培養上進行大膽改革,即按大類招生和專業分流培養。2012級按工商管理大類招生,共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和財政學6個專業,分屬管理和經濟兩大學科。2013級和2014級基本上按一級學科進行招生和培養,其中,工商管理類包括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3個專業;經濟與貿易類專業包括經濟學和國際經濟貿易兩個專業。因此,2012級招生和培養的類更大一些,包括專業數多,涉及學科領域更大;2013級和2014級招生和培養的類更小一些。正是由于上述差異,2012級和2013級教學計劃也略有差異,特別是前兩年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但2012級和2013級人才培養模式相同,培養目標和專業模塊化結構也相同。
(一)培養目標
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既要適應大眾化,又要注重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要堅持貫穿“強化基礎、注重實踐、鼓勵創新、個性化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并結合合肥工業大學的辦學優勢,培養工程基礎厚、工作作風實、創新創業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既要求學生系統掌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高級專門人才。
(二)培養標準
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的實質,是要做到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培養學生掌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注重職業道德素質,文化修養以及專業素質等的素質培養。具體來說,知識、能力、素質應當包括以下方面。
1.知識
(1)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系統的、比較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
(2)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3)掌握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文獻檢索、情報信息、技術經濟分析方面的知識。
2.能力
(1)具有較強的語言和文字表達、人際溝通及發現、分析和解決管理工作問題的基本能力。
(2)具有較強的運用計算機進行科學研究和管理的能力。
(3)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適應科技發展的應變能力。
(4)具有初步的技術經濟分析方法與評價、生產組織管理與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5)具有較強的外語閱讀能力,一定的聽、譯、寫作能力。
(6)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實驗能力、創業能力、科技開發能力、科學研究能力。
3.素質
(1)愛崗敬業,勤奮工作的職業道德素質。
(2)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3)良好的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
(4)從事本專業領域所應具備的專業素質。
(三)培養模式
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為適應高等教育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提高教學質量和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結合該校區自身的特點,選擇“2+2”模式作為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按大類招生后的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即以學分制為平臺,把學生的學習期限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注重通識教育,設置相同的基礎性課程打通培養;第二階段注重專業教育,學生根據校區制訂的專業分流方案,結合自已的愛好和專長在所在系現有的本科專業中重新做出專業選擇。
宣城校區經濟管理類專業“2+2”人才培養模式的通識教育有兩個層面,第一個是學校層面的通識教育,主要體現在學校整體設計的通識模塊的課程;第二個是院系層面的通識教育,主要體現在各系設計的學科基礎模塊課程。也就是說,將大學4年時間主要劃分為兩個培養階段,前2年主要按經濟這個大類進行培養,依據“寬口徑”、“厚基礎”的原則構建寬基礎平臺,將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基礎性知識既包括公共基礎課,也包括專業基礎課的傳授上。這一階段的主要培養任務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開闊學生眼界,著力養成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為后一階段的學習提供方式方法及能力上的保障。第4學期結束后,學生需要在學科大類內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及優勢特長自主選擇專業方向,后兩年集中進行專業方向的課程學習,形成個人職業技能。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的有效整合,以實現“寬口徑”、“厚基礎”的應用型、實用型、社會適應性人才的培養目標。
通過問卷調查表明,學生認為這種培養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被動和盲目選專業的問題,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更加人性化的培養模式。
二、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一)課程設計思路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根本和關鍵在于科學地設計課程體系。在“2+2”培養模式下,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商學系根據“2+2”人才培養模式,對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設計,課程設計的思路為:前2年要淡化專業界限,按一級學科為基礎分大類進行通識培養,學生主要學習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公共課,工商管理類專業和經濟與貿易類專業在通識教育部分的課程設計是相同的,包括素質教育、數理基礎、信息技術及工程訓練4個模塊;后2年進行專業培養,學生主要進行專業課程、專業技能學習和實踐,不同專業開設的方向必修、工程實踐及選修課程都各不相同,其中選修課程分為專業方向選修課和個性化教育兩部分。
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既有利于院系根據各自的學科專業特點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設立專業,也有利于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專長以及就業或考研等因素重新作出專業選擇;課程設計時既考慮到各專業在能力需求上的差異性,又保持相關專業的內在聯系。這樣,更能體現合肥工業大學作為工科院校的特點,培養工科院校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所必需的能力;同時,還開設了個性化教育的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個人愛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宣城校區經濟管理類專業“2+2”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內容體現在模塊化課程體系,即“通識教育模塊+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工程實踐模塊”。在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教學手段等方面推陳出新,突出所設專業的針對性、適應性以及工科類特色。
(二)課程體系設計
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主要包括4個模塊,分別是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課程和工程實踐。
1.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目的要求學生關注知識的全面性和普遍性,理解不同學科的知識能夠相互融通,能夠從比較開闊的視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們得到高層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的健全公民。主要包括素質教育模塊、數理基礎模塊、工程訓練模塊和信息技術應用模塊。
(1)素質教育模塊:大學生體育基礎、大學生計算機基礎、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大學語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
(2)數理基礎模塊: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原理等。
(3)工程訓練模塊:工程訓練、計算機拆裝實習等。
(4)信息技術模塊:C語言、計算機網絡、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數據庫管理信息系統等。
2.學科基礎
學科基礎課程是專業學生所必須要學習的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主要依據各課程的相對重要性而劃分的。學科基礎主要包括工商管理類模塊和經濟與貿易類模塊。各個模塊開設的具體課程如下。
(1)工商管理類模塊:企業管理、企業會計、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
(2)經濟與貿易類模塊: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法、投資學、貨幣銀行學、產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
3.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量大模塊,必修課程模塊又包括工商管理和經濟與貿易兩大類,選修課程模塊的設計采用小模塊和大平臺相結合的思路,包括素質化教育和個性化教育兩個模塊。素質化教育模塊主要由通識教育選修課、工商管理類選修課和經濟貿易類選修課3個部分組成。個性化教育同樣包括工商管理和經濟貿易兩大類,在這兩大類模塊中,又分為自然科學、社會技能與文學和藝術3個小模塊。小模塊中提供了限定專業的選修課程。而大平臺則為各個專業提供了公共的選修課程,主要關注創新教育,強調個性化。
4.工程實踐
工程實踐模塊主要體現了工科院校辦學的優勢和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類和經濟貿易類。與專業必修課一樣,工商管理類分為工商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和物流管理專業。經濟貿易類包括經濟學專業和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具體模塊內容包括社會實踐、認識實習、市場調查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的設計等。
在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方案結構圖中可以看出,經濟管理類專業中的任何一門專業的通識教育模塊都是相同的,而不同專業的學科基礎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和工程實踐模塊卻不盡相同。例如,學科基礎模塊中的宏微觀經濟學既是工商管理類專業的課程,也是經濟與貿易類專業的課程;而證券市場分析課程是經濟與貿易類專業的必修課,但卻不是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另外,如果增加一個新專業,則模塊化的結構不需要改變,只需要對模塊化中的課程進行調整。這種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體現了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與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