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0:27: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競技體育發展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民族 傳統體育 競技化 生活化
新世紀的中國已成為一個全方位開放的社會,世界各國的文化包括體育文化會迅猛地涌進,對中國文化包括體育文化形成沖擊和影響,成為中國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文化動因。中國體育文化要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參與世界體育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就必須以民族體育文化為根本,尋找有效的發展途徑。[1]
一、中華民族體統體育的競技化模式
在新時期,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存在的根本問題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體育文化的脫節。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競技化模式的改造,是指以科學求實的態度,從世界的高度來審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積極參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自覺摒棄一些不符合科學原理、缺乏時代感的原始因素,借鑒現代體育競賽規則、運動技戰術、教學訓練手段、競賽組織與管理的基本理論方法,對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改造、整合,使之既富于時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實現自身的創新發展,促進國際體育文化的進步。
今天,開放的中國正敞開胸懷擁抱世界,融入世界文化,這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走向世界提供了條件。歐洲杯、NBA、美洲杯、柔道、跆拳道等體育項目與競賽吸引著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的人們,成為大多數國家體育的主體,這正是各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互動的結果。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正處在一個全新的環境,要以自身價值為基礎,跟上時代的步伐,借鑒現代手段,融入世界,才能與世界文化共榮。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部分是在河谷平原的搖籃中發育成長的。但其邊緣部分卻選擇了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游牧文化、漁獵文化,并由此繁衍出不同的文化傳統,鑄造了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多樣性,使中國的漢民族體育文化和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構成了一個蔚然壯觀的文化叢林。每個民族都要發展自己具有民族個性的文化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體育活動則是其中重要的組成。如果蒙古族停止了“那達慕”,傣族忘記了“潑水節”,朝鮮族沒有了“蕩秋千”、“蹬跳板”,侗族中斷了“搶花炮”……將是不可想象的一種民族文化損失。各民族創造的多姿多彩、風格迥異的民族傳統體育,從一個嶄新的角度顯示出人與自然界與社會的特殊表現,是對人的創造力和才能發揮程度的鑒定。[2]
二、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活化模式
現代社會發展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及其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形成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展的社會需求動因。振興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面向全社會的推廣、普及工作尤為重要。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體育形式要為世界人民所接受,首先是要在自己國家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形成文化上的“認同”。走“生活化”道路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高,整個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由關注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獲取轉化為關注生活質量的提高。從人們的生活需要內容看,物質生活需要與精神生活需要并舉,且具體需求豐富多樣;從需要層次看,生存需要作為生活主體的最基本的需要己不是最主要的內容。具體表現為生活主體對更多、更好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實際享用,從而得到滿足、舒適和愜意。同時,生活主體關注提高自身素質,發揮自身潛能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這構成了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多面性和多樣性。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往往是一個民族發展的縮影,同時也反映了這個民族的某些特征。中國有近千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其數量和形式豐富多彩,堪稱世界之最。其活動方式的靈活性、獨特性、趣味性形成得天獨厚的優勢是現代體育所缺乏的。目前,由于大多數競技運動項目已經發展到了耗資巨大的近乎于雜技化的高超水平,一般群眾僅滿足于觀賞,受場地、經費、技能學習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而被禁進入。因此,著眼于發展群眾體育、走健身愉心的民族傳統體育生活化道路,是體育短暫異化的回歸,順應了跨世紀的社會需求。[3]
傳統的體育生活方式作為一種文化模式,積淀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穩定、堅韌的結構形態,世代傳承。我國少數民族由于生活地域不同,風俗習慣、等方面也各有差別,產生了許多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在這些眾多的民族節日中,有些是直接用單項傳統體育項目命名的。這些節日,不管是祭祀性與紀念性的,還是慶賀性與社交娛樂性的,都與傳統的體育活動有著不解之緣。例如,在貴州、湖南、廣西相毗鄰的侗族地區,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花炮節”;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要舉行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還有一些節日,雖然不是以體育項目命名的,但其中也揉進了較多的體育成份。節日為體育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體育活動又為民族的節日內容增添了絢麗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互相生輝。因此,利用節假日、周末、交易會,因地制宜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體育活動,是民族節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我國也可以通過立法,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作為法定節日確定下來,使之成為春節之外的一些重要的民族節日。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與傳統體育活動是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合理內核,將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走“生活化”模式的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周高柱.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模式探索[J]. 經營管理者. 2009年16期
[2] 張冬. 從體育人類學的角度論民族傳統體育的民族性[J]. 體育世界(學術版). 2010年04期
[3] 倪依克.民族傳統體育:最有生命力的休閑文化[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08年02期
高校競技體育發展是實現體育強國的基石
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人才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歸根到底也是人才.競技體育要保持、趕超世界水平,需要高水平的體育教師、教練員、裁判員、體育管理人員、體育科研人員以及高水平運動員等.競技水平的提高涉及方方面面,他們將從不同的方面對競技運動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和基地,我高校在為社會培養各種各樣的專業人才的同時,應重視對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1-2].高校競技體育是體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最近幾屆奧運會中,美國體育代表團的80%左右的運動員是從大學生中直接選的,以斯坦福大學為例,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有34名運動員和教練員來自斯坦福大學,一共獲得10枚金牌[1].此外,據德國體育協會的統計,在2004年參加雅典奧運會中,約有33.5%的德國運動員正在大學中學習.
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高校競技體育發展缺乏明確的發展戰略在我國,舉國體制辦體育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背后,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這種體制的不足.現階段,一方面想繼續依賴傳統的制度保持輝煌的成績,一方面又想通過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路徑去發展競技體育,以此解決傳統體育體制帶來的弊病.但是,國家對競技體育發展的資源投入是有限的,高校競技體育要想得到適當的發展必然會占用一部分傳統體育體制的資源,那么為高校競技體育制定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顯得尤為重要.高校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目前,我國大學生體育學會組織結構見圖1,我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由國家教育部下屬學生體協聯合會秘書處主管,教育部學生體協聯合會秘書處是教育部直屬事業單位,是中國大學體育協會的常設辦事機構.現階段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管理體制正處在以政府管理為主,中國大學生協會協助學生體協聯合秘書處管理的“政府社會型”階段,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與教育部職能劃分、角色關系的問題;管理體制改革發展方向、目標模式的問題;高校競技體育協會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操作隨意性大的問題;中國大學生體育學協會系統與全國性專業運動協會極少聯系,自成體系的問題;經費來源渠道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等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高校競技體育運動員的生源質量不高我國高校競技運動員的來源主要有4個:①省、市專業隊在役和退役的運動員;②省級體校、一般業余體?;騻鹘y體育項目學校的學生;③體育重點中學的學生;④傳統中學學生.從理論上講,傳統中學學生是高校競技體育最佳的生源來源,但由于中國競技體育的體制決定了這部分運動員中運動技術水平高的人數極其有限.按照目前高校競技體育隊伍的招生辦法和生源水平,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肯定是有限、滯后的,解決沒有捷徑,只有從根本上進行改變才有可能改進,這就決定了我國高校競技體育水平低在短時間內解決不了的現實[5].高校教練員執教水平參差不齊,缺乏持續性發展優秀的運動員的培養離不開優秀的教練員.高校教練員團隊的組成主要有3個來源:①高校體育教師兼職.我國大部分高校教練員是有由高校體育教師兼任,由于工作負荷重、精力有限,他們不可能把所有精力放在培養競技體育訓練工作上.雖然他們具備一定的教學實踐,但是缺少高水平運動訓練的經驗[6].②人才引進.少部分高校教練員由于在體委競技體育系統成效卓越而被高校給予一定的優惠條件吸收為教師編制的教練員.這類教練員一般都有豐富的直接經驗,但由于缺乏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及知識結構,所以在執教中不能自主把科學研究成果運用于訓練實踐是影響其訓練水平的一個實際問題[7].③臨時聘用.一些高校運動隊為了達到較高的訓練水平,選擇臨時性地聘用高水平教練員.這種現象在CUBA中比較普遍.這種臨時聘用的模式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不適合高校競技體育的持續發展[8].傳統教育體制下忽視競技體育功能的作用,阻礙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一名優秀的運動員的成長需要長期的、系統的訓練.個人的發展是離不開教育的,體育的發展只是個人全面發展的一個方面,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不能犧牲文化教育為代價,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最終要回歸教育.北京奧運會倡導的“人文奧運”理念,揭示了體育與教育的本質聯系.在我國競技體育體制下,受世界競技體育環境的影響,競技體育始終沒有擺脫對“利益”、“金牌”的追求,忽視了競技體育具有培養、教育、審美等方面的功能,同時忽視了對高校競技體育發展的研究和重視,阻礙了競技體育的發展.
國外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
體育強國競技運動發展與高校競技運動開展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分析國外競技體育的發展與高校競技體育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多元化下建立高校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美國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作為傳統體育強國,美國有著十分完善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國家的競技體育發展以學校為中心.特別是在高校,現已成為國家培養體育競技人才的搖籃.另外,管理美國高校競技體育的部門是美國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9].聯合會設置有執行委員會,主要負責聯合會的相關工作.執行委員會下設一級領導委員會、二級主席聯盟和三級主席聯盟,分別管理各級別的具體工作.聯合會內部還設有管理、紀律、規則、等事務的分會.該組織只接受美國奧委會的領導,而且領導的權限僅限于在選拔參賽運動員、獎勵等方面,美國奧委會也不能隨便干預NCAA的正常運行.在管理層面上,NCAA具有相當完整的獨立性和自[10]德國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德國約有8206萬人口,近50的民眾參加體育運動,有三分之一的德國人是體育俱樂部成員.德國的競技體育體制建立在俱樂部的體制的基礎上,俱樂部體制是德國競技體育重要組成部分[11].德國體育俱樂部體制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德國高校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方面的缺失,競技體育的發展與德國高校同樣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德國,為了給高水平運動員提供更好的生活、訓練和學習環境,德國高校體育協會提出了“競技體育伙伴高校”的計劃,一旦加入這一計劃的高校就有義務為運動員制定更靈活的學分制度,以確保他們更好地處理與訓練學習的關系,也就意味著盡管德國高校沒有承擔運動員的比賽和訓練任務,但為大學生運動員提供文化教育的優越環境,這也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德國高校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9].澳大利亞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在上個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制定培養了高水平運動員“精英計劃”,以參加奧運會為最高目標.澳大利亞共有9所sport學院承擔著培養競技精英運動員的任務.其中最負盛名的澳大利亞體育學院由國家競技運動中心委員會直接參與管理,日常經費主要由政府支付,是國家競技體育訓練中心.另外,澳大利亞幾乎每個洲設有體育學院,各院有特別優秀的項目,并且與澳體育學院有緊密的聯系.澳大利亞為促使各州體育學院蓬勃發展,提出了學院社會化的思路和加速項目分散計劃,各州學院的主要職能是培養精英青少年運動員.同時設置有競技體育助學金,用于支持特定的奧運項目,主要資助有發展潛力的青少年精英運動員,這些運動員可由澳大利亞體育學院主教練和全國性單項組織推薦,運動成績好的有可能選入國家隊,繼續享受獎學金或進入職業隊.一般運動員則在被淘汰后找工作或繼續讀書,澳大利亞體育學院設有運動員就業培訓和擇業服務處,來幫助他們接受培訓和尋找工作[12].國外高校競技體育發展模式特點的借鑒作用美、德、澳三個國家競技體育的發展都與高校競技體育密切相關、緊密合作,其發展模式根據國情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點,有很多值得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發展借鑒的地方,主要包括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重視管理結構的獨立性和自;②重視高校競技體育市場化,與社會其他領域建立互利互惠關系;③重視選材、重視廣闊的群眾基礎,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實現了雙贏;④重視體育科研;⑤重視高校學生運動員的全面發展等.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而且各個區域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各個地區高校的發展規模和水平也不一樣.因此,我國必須立足本國的國情,大膽探索,摸索出適合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發展的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競技體育;現狀;角色;轉變
一、高職院校競技體育在我國競技體育中的現狀及其原因
1.現狀
筆者經過調查發現,目前我國獲得體育部審核評估批準且能夠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高職院校超過200所,高職院校培養的運動員整體水平較強,運動員的成績提高速度較快,但是還有較大一部分高職院校為學生提供的體育教學資源少。雖然高職院校是為學生提供專業培訓的院校,高職院校競技體育在國家競技體育中發展態勢良好,但是其中還存在“學訓矛盾”、運動員“掛靠”現象等問題,它們會影響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
2.原因
目前高院校情況復雜,因此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體育運動員,一方面是高職院校缺少競技體育專項訓練老師,學?,F有的訓練老師沒有參加過國際體育競技比賽,眼界窄,經驗少,在教學上受到的約束力大。另一方面是高職院校招收的高素質運動員數量少,幾乎沒有,學生的底子差,上升空間小?,F如今,我國體育實行舉國體制,運動員幾乎都是很小的時候被篩選進入體校,在學校進行專門的體育訓練,再經過層層篩選,優秀的運動員被選入國家隊。雖然舉國體制存在較多問題,但是大部分學生仍然選擇接受該體制而不參加教育部門的訓練,其資源短缺現象明顯。還有就是進入體育系統以后自己的衣食住行問題就能得到解決,運動員按成績高低享受不同的待遇,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和訓練動力。但在高校,一切生活問題都需要自己解決,訓練條件差,這是造成我國高職院校難以招收到優質運動員的原因。
二、高職院校競技體育在競技體育中扮演的角色
1.體育是育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體育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因為成績而接受教育,高職院校競技體育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了幫助。
2.現行體制沒有發揮塑造人和教育人的作用
現在我國仍然實行舉國體制,該體制在中國體育發展的某一時期具有重大意義。但是現如今其弊端日益明顯,較為突出的有兩點:一是資金消耗大,運動員一旦進入省隊或者國家隊,其一切消費都是由國家負擔,這樣的制度已不合理。二是在該體制下培養的運動員進入社會后生存能力差。近年來,退役運動員生活落魄的報道層出不窮,這類運動員是因為在國家隊時將時間花在訓練上,不重視文化知識學習,導致退役后生活經驗不足,難有較大發展。這也是目前體育部門需要解決的問題。
3.學校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場所
高職院校開設專業較多,學生在學習本專業的同時可以輔修其他專業知識,體育競技專業除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能力,還可以引導他們學習其他文化知識,保證學生能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
三、高職院校競技體育角色的轉變
高職院校競技體育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完善教學模式?,F如今最合適的發展模式是校園一體化教學模式,該模式要求學校完善體育設施建設,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嚴格按標準招收學生,減少額外“好處”,降低學生的優越感,促進學生積極學習。此外,高職院校還要引進優秀的體育競技訓練老師,為學生制訂系統的訓練計劃,提高學生的成績,為學生進入國際賽場打下堅實基礎。
高職院校競技體育專業能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也能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場所。筆者認為,舉國體制不適合目前社會發展需求,高職院校需要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校園一體化教學模式適合現在社會發展需求,對學生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應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只有重視后備人才的梯隊建設,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才有后勁。我國競技排球運動要想持續良好的發展下去,后備人才的培養不可忽視。然而專家及大量的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中國青少年排球運動員后備隊伍正在嚴重萎縮,這對我國排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任何運動項目運動后備人才的培養都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排球運動也不例外。排球界有著“三年成形,五年成器,八年成才”的后備人才培養周期說,一名優秀的排球運動員大約需經過8-10年(粗略計算約2萬個小時)的訓練。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排球后備人才隊伍出現了斷層,那么它的補給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這必然會持續影響這個國家或地區的排球運動很多年。因此,排球運動后備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高水平運動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進而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排球運動水平。
河南省是全國人口最多的省份,曾為我國競技體育的很多項目輸送了不少優秀人才。但排球運動一直以來都不是河南省的傳統優勢項目,河南省在排球項目上也曾為國家排球對和國家青年排球隊輸送過一些優秀人才,但數量并不是很多。從2005年開始,河南省競技排球的成績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男女排的成績均較以往有所突破,特別是河南省男子排球隊在全國排球聯賽及全國男排大獎賽上均有不俗的表現。良好的競賽成績使得河南省關注排球運動的人也開始逐漸增多。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河南省的競技排球水平進一步提高,使排球項目成為河南省競技體育的優勢項目之一,就需要關注河南省競技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情況,發掘有潛力的青少年競技排球運動員,為河南省輸送優秀的競技排球運動員,這樣才能使河南省的競技排球成績繼續提高,也才能為國家競技排球隊輸送優秀的人才,促進我國競技排球運動的發展。因此,筆者選定《河南省競技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這一課題從宏觀角度整體地把握影響河南省競技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的各種因素,了解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及存在的問題,然后再從微觀角度有的放矢地研究每個存在問題的影響因素,使之得到有效的解決,從而解決河南省競技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其目的在于通過廣泛深入地縱向研究與橫向比較,系統調查和分析影響河南省競技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的各項條件因素,為河南省乃至全國競技排球運動今后的發展提供一點參考依據。
在所檢索的文章中,關于國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研究文章共有14篇。主要是進入2000年后我國學者對國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訓練和培養體制的介紹,并與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訓練和培養體制進行對比分析方面的研究。如潘前在《中美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制的初探》中對中美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制、指導思想、運動員受教育程度與出路、后備隊伍規模與選材覆蓋面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和分析。侯海波等人在《國外競技體育強國后備人才培養體制及啟示》中對美國、俄羅斯、德國、澳大利亞四國的后備人才評定方法、選材方法培養方法及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第一,有關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我國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現在還沒有完全走出計劃經濟時代的模式,絕大部分培養工作由國家承擔,培養目標依舊是導向高水平專業運動隊。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也勢在必行。現在有關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文獻中,很多的學者和專家比較認可的是以“體教結合”的方式培養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
第二,有關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市場的研究。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市場是競技體育人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市場,目前仍然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后備人才的合理流動和人才市場的發展進展緩慢。楊再淮、余繼英等在《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市場的結構及其影響因素》中指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市場的結構主要包括市場主體、市場載體、市場法則、社會保障、教育培訓、調控體系等。這些結構主要受到人才市場的發展動力、市場保障、擇業意向、升學意向的因素的影響。
第三,有關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的研究。在所檢索的所有文章中,有關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的文章最多。如:江俊世、劉霞在《試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中對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數量減少、區域分布失衡、結構不合理、國家投入收益率低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在這些關于后備人才培養現狀的研究中,大多數都是針對某一項體育項目的后備人才在某一省或市培養現狀的研究。
第四,有關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影響因素分析的研究。如:嚴德一在《影響中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資源開發的主要因素》中指出,制度環境、目標發展、訓練輸送、社會保障、人力資源、項目布局等是影響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資源開發的主要因素;基層訓練體系受到沖擊和削弱、后備人才輸送渠道不暢、輸送難等是制約后備人才開發的主要問題。陳芳、李瓊志則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中對社會轉型時期政府行為的影響、教練員的“近親繁殖”、后備人才資源的儲備三個方面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進行了闡在所檢索到的所有有關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研究的文章中,針對我國競技排球后備人才研究的文章相對較少,僅有54篇。這些文章的研究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
第一,有關我國競技排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研究。如:高良杰、張慶、企結合模式”、“社會化模式”等多元化的競技排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而韓飛、張允蚌的《從“北航男排”現象探討我國男排后備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這一文章則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男排為例,對“體教結合”培養后備人才這一模式進行了具體的案例分析。
關鍵詞 體教結合 游泳 后備人才 必要性
體教結合是指體育、教育兩個部門對二者的教育資源給予有機的整合和利用,以培育高素質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促進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和發展為目標,共同實施的創新體育教育結合機制[1]?!绑w教結合”是我國的重要體育和教育政策,是對體育和教育的健康發展均具備重大意義的發展模式[2],其最終目標是實現體、教雙贏[3]。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效實施“體教結合”對于我國游泳后備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和必要,要想獲得高素質全面發展的游泳后備人才,有賴于體育系統與中學系統的緊密溝通與良好協作。因而,深入而具體地分析“體教結合”在我國游泳后備人才培育中的必要性,對于統一認識,建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促進“體教結合”的順利實施,為我國游泳競技體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后續支持,意義重大。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體教結合游泳后備力量培養為研究目標。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在吉林體育學院圖書館利用互聯網到“維普數據庫”“中國知網”等網站以“體教結合”“游泳后備力量”等詞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為撰寫論文提供相關理論依據。
2.邏輯分析法
對得到的統計結果進行合理的邏輯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體教結合”培養游泳后備人才是體育教育的需要
我國當前的教育系統,特別是中小學教育系統將體育教育置于被忽視、被邊緣化的位置,這種錯誤的教育導向使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和體能處于持續下降的態勢,長此以往,必將影響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降低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各中小學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所采取的普遍應對措施就是不斷壓縮體育課時,將騰出的課時用做其他文化科目的學習,導致正常的體育教育課時完全得不到保證,而課余時間本應參與體育運動和室外鍛煉的時間更是被學校和父母強行剝奪,參加體育運動已成為孩子們眼中的奢侈品。只重視文化教育,忽略體育教育,根本無法實現我國對青少年教育全面健康發展的目標。
而體教結合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如果獲得有效的實施,則十分有利于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可以幫助青少年擺脫繁重課業的束縛,從文化課堂走入體育操場,獲得體質體能的鍛煉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進而全面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體教結合的有效實施,有利于在體育運動中引導孩子們熱愛游泳運動,普及游泳運動,提高游泳運動后備人才基數和素質,讓孩子們在游泳競技運動中體會到游泳運動的樂趣和魅力,接受“為國爭光、無私奉獻、團結合作、頑強拼博”的中華體育精神的熏陶。學校體育在實施體教結合教育模式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運用游泳運動的開展來完善和豐富學校教育內容,增加學校體育在學生德智體美教育中的比例,促進學校體育教育的整體發展。在確立學校特色體育教育品牌的同時,引導學生進入熱愛體育運動、參與體育運動、終身堅持體育運動的健康體育發展進程。
(二)“體教結合”培養游泳后備人才是文化教育的需要
對于一個體育運動員來說,在接受體育運動訓練的同時,也應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這才是保證其獲得全面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對于游泳運動員來說,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文化學習與運動技能學習居于等同的重要位置,是運動員在其競技領域獲得出色成績不可或缺的雙翼。目前世界已進入以人為本的時代,科技的發展要以人為本,教育的實施要以人為本,同樣,體育的發展也必須重視以人為本的原則,因而“體教結合” 是穩定地、持續地培育和輸送全面健康發展的高素質運動員的重要基礎。體育運動員的科學文化水平,決定了其對教練技能培訓的領悟和掌握程度、體能和技能進一步開發的潛力、競技體育時的心理素質和情緒調節能力,進而對其競技運動水平產生直接影響。基礎文化水平高,則其對體育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較高,能獲得更為充分的潛力發掘,從而有利于其快速而高效地提高體育運動水平。
“體教結合”模式的提出和應用,致力于體育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問題的解決,其目標是促進現代化的智體結合型運動員的培養進程,這個進程唯有在學校教育中才能獲得完整順利的實施。因為學校教育體系教育目標全面明晰,課程體系系統而完善,教育資源豐富而可靠,師資力量全面而雄厚,這些要素構成了學校教育促進教育對象全面健康發展的本質屬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軟硬件支持。因而,“體教結合”是我國游泳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文化教育的需要。
(三)“體教結合”培養游泳后備人才是滿足我國游泳競技運動員就業需求的需要
競技體育界的基本特點就是競爭的激烈和殘酷性,為了盡最大可能獲得游泳體育競技的頂尖人才,我國當前的游泳后備人才采取的是廣泛培訓,擇優使用的策略,這導致游泳競技退役運動員成為一個需要后續就業安置的龐大群體。而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響其退役后的實際就業能力,這里所指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是單純限定為其所獲得的學歷,而是外延至其是否具備適應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科學文化知識,是否具備適應退役后再就業的一技之長。與此同時,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水平還直接影響其退役后的發展方向,盡管目前我國頒布了許多扶持政策來解決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問題,但受限于就業崗位對文化水平的基本要求,能夠符合游泳退役運動員文化水準的崗位少之又少,即使勉強就業,運動員也因文化水平素質低而難以勝任工作,工作質量和效率低下給運動員心理造成極大壓力,被迫離職。這就要求運動員文化教育必須回歸至校園。
而有效地實施體教結合,則可以幫助運動員獲得文化學習的機會,接受全面正規的文化教育,促使其獲得科學文化知識與體育技能的共同發展進步,以便于其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綜合實力,為將來向更好更適宜的方向發展打下堅實的素質基礎,為退役后的生活提供知識和技能保障。對于游泳運動員的就業需求來說,文化教育與專業的運動訓練二者缺一不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能夠使運動員同時獲得體育與文化教育的“體教結合”模式是滿足我國游泳競技運動員就業需求的需要。
(四)“體教結合”培養游泳后備人才是我國游泳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時至今日,競技體育的水平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衡量標準之一,當前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重視,斥以巨資完善和優化訓練場地、設施,提高教練員素質以保證訓練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便獲得數量充足而實力雄厚的體育競技后備人才,因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否科學且符合該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實際,是關系到該國家或地區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沙掷m發展的內涵深刻,以發展作為基本前提,以持續性作為發展動態的實質描述,強調可持續性的發展才是有生命力的,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理性發展。對于我國游泳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具有決定作用的是高素質智體結合型運動員梯隊的良好建設,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要實現運動員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對此,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中也已做出了明確指示:“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切實做好運動員保障工作,對體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而“體教結合”的有效實施,保證了游泳后備人才在體育技能和文化知識方面的雙重提升,促進運動員智能和體能的共同發展,為其成為智體結合型高素質后備人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進而適應了我國游泳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對高素質后備人才的需求,因而,“體教結合”培養游泳后備人才是我國游泳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五)“體教結合”培養游泳后備人才的措施
1.實行學生有償訓練制
推行運動員業余訓練收費政策,對自愿報名參加重點項目訓練基地訓練的學生實行有償訓練制,收費標準在政策規定范圍內視不同項目而定。所收訓練費由基地實行專戶管理,主要用于聘請教練員、改善訓練設施和參加相關比賽,以訓養訓。有償訓練具體收費使用辦法及管理規定另行制定。
2.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各個學校應積極加入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成為其團體會員,為學生接受正規、專業的運動技能的學習提供條件,以打到普及體育人口,提高運動的參與率,夯實體育基礎的目的。
3.落實獎勵政策
對體教結合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學校,將給予表彰獎勵;對帶訓成績突出的教練員,由體育部門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帶訓成績與教練員職稱評定、評先評優掛鉤;對取得突出成績的運動員,在升學、畢業考試中給予加分,并給予物質獎勵;凡取得成績的運動員實行輸送單位和訓練單位雙計分。
三、結論
游泳體育運動是中國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同時,廣受我國人民群眾喜愛的一種運動項目,具有良好而堅實的群眾基礎,但目前我國游泳競技體育的水平與國際上的高水平游泳運動隊還存在很大差距,高素質的游泳體育后備人才也處于相對匱乏的狀態。高素質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長期工程,涉及面極廣,該工程的順利實施需要全社會的重視和支持?!绑w教結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夠促進高素質體育后備人才的健康全面發展進程,該模式順應游泳運動員在體育教育、文化教育、就業方面的具體需求,同時也符合我國游泳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要,因而在我國游泳后備人才的培養體系中深入地開展和實施“體教結合”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必須對此有一個清醒的意識,采取多種措施,克服困難,推進“體教結合”在我國游泳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 潘能權.體教結合的實效性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2.5:119-120.
[2] 顧若兵,楊立,杜長亮.科學發展觀視角下“體教結合”的內涵及定位[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2.25(2).
[3] 于洪潤,周建林.江蘇省中學“體教結合”成效研究[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111-114,118.
[4] 郭蓓.游泳制勝規律探討[J].體育科研.2006.27(4):65.
關鍵詞:中美高校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比較研究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find out of college in sports management aspects difference,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adop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of advantage, and then puts forward beneficial to China university athletic sport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establish a suitable for China's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mode.
Keywords: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was studied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前言
我國體育體制改革在市場經濟下不斷深化,但高校競技體育的管理水平仍處于初始狀態,存在著許多不成熟的地方。而美國高校體育運動管理體制已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競技體育管理模式相對成熟,其中NCAA是美國目前高校競技體育最主要的管理機構,它已經形成組織結構完善,規章制度健全,運行機制暢通的一個社會團體。通過對中美高校競技體育管理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比較,對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運行機制,尋求適合我國高校運動競賽的模式有積極的作用。
2中美高校在競技體育的管理體制上的不同
由于中美兩國的差異,使得高校對競技體育的管理體制也大相徑庭。從總體上說,中國高校的體育運動競賽管理體制主要以國家行政協調為主導,而美國高校體育運動競賽管理體制則主要通過社會自我協調來實施。
2.1競技運動的管理類型
美國高校對競技體育的管理體制有獨立型管理和非獨立型兩種。在獨立型管理體制中,學校的競技運動受校長的直接領導,非獨立型管理體制由分管競技運動的系主任負責。在我國,對于競技運動的管理,完全屬于體育部或體育系,校長直接負責制很少,對于學校競技體育的有關問題由下級即體育部或體育系申請以報告的形式報學校一級審批,管理制度單一且煩瑣。
2.2競技運動的管理實體
美國競技體育部和體育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美國高校的競技體育部應該是我國高校目前的“校代表隊”。競技體育部的師資屬教練員的系統,與教師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國,體育部既負責學校的教學,也對競技體育進行管理。
2.3對大學生運動員的管理不同
目前我國的大部分高校對學生學習的管理基本上采用的是學分制,這與美國對高校學生的管理基本相同。對于大學生運動員的學分學籍的管理,我國和美國的管理存在以下不同:(見表1)
3結論與建議
高校體育既是體育教育的基礎,也應該是發展我國競技運動事業,提高我國競技運動水平的一種有效依托。競技運動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競技運動與教育的結合更能體現出競技運動的魅力,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美國競技運動水平較高的實踐經驗已經驗證了這一點。競技運動與教育結合的意義“不僅在于解決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問題,實際上涉及到我國競技運動體制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國競技運動如何健康發展、持續發展和快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p>
5.1加強對大學生運動員的管理。大學生運動員的學習成績管理應納入學校和全國高校競技運動組織機構的雙重管理。
5.2應盡快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全國高校競技運動的組織,專門負責在全國高校之間組織校際運動競賽,制定與高校運動競賽的相關規定與細節,完善目前相對不足的競技比賽狀況,使競技運動真正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高校運動競賽與專業或職業運動完全分離。
5.3建立大學生運動員專門檔案,正確處理我國高校學生的學習與比賽的關系,保證學生既有正常的學習時間又能夠保障學生的正常訓練,可以借鑒美國為每個學生運動員配備文化學習指導教師。
【參考文獻】
〔1〕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NCAA)Home page: 省略
〔2〕NCAA Student一Athlete Insurance program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省略
〔3〕【美】羅伯特?郝欽斯 美國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曲宗湖 域外學校體育傳真[Ml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5〕王永盛 馬憲英中美大學高水平運動員培養的比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8(3)
關鍵詞: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競技體育;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6-0129-02
在傳統的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中,往往是由國家出資組建國家隊,選拔優秀的競技體育人才來加以訓練,但是在這種訓練模式中,一般采取的是封閉式的訓練,且注重的是運動員體育技能與身體素質的培養,忽視了運動員人文素養的提升。近年來,由于競技體育比賽逐漸向著綜合化發展,這就要求運動員們不但要具備優秀的體能素質與體育技能,同時還要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
一、關于我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概述
(一)概述
體育人才是指參與了多年的專業體育訓練,并能夠參加各類競技體育比賽的專業人才,同時也指擁有相關的體育文化知識與一定的運動技能,且為體育事業做出了較大貢獻的人才[1]。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主要是指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系統的體育專業教育,讓其成為德育、智力與競技體育能力綜合發展的優秀人才。在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模式中,往往是在校學習期間參與到各項的技能學習中,并促使其競技水平不斷提升,進而能參與到各類體育賽事中,為國家的體育事業做出相應的貢獻[2]。
相較于國家隊與普通體校的人才培訓,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也有自身相對突出的特點,那就是在培養學生體能素質與體育技能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升其科學文化素質,使其能夠為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服務。
(二)發展歷史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加大了對高校體育教育方面的改革,推行了“體教結合”的政策,逐漸推行高校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相對于西方的體育人才培養,我國所提出的“體教結合”的戰略起步較晚,但是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發展十分迅速。到2014年,我國具有專業運動隊的高校已經超^了兩百所,為我國當代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3]。
1.起步階段。1986年,我國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要求各大高校在學生的課余時間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挖掘高校學生的體育潛能,并對其進行專業方面的培訓,以培養出優秀的競技體育人才。次年,政府又文件,要求高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而非是像之前那樣僅僅招收退役的職業運動員。在這一階段,由于缺乏足夠的辦學經驗,只能在探索中前行。因為訓練設施與教育水平的不足,當時政府只要求學生參與到各省市的小型運動賽事中,并將所獲得成績作為高校競技體育教育的成果報告,缺乏客觀性,且與培養能夠參與到世界性賽事的體育人才這一目標相距甚遠。
2.探索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推廣,我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也有了現代化的進步,在吸收了國外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相關經驗之后,部分高校開始注重引進優秀的體育教練,對學生進行專業的體育訓練。同時,推行校企合作的發展模式,積極引進社會資金來為體育人才的培養創設良好的環境,而不是像之前僅僅是依靠政府的資金支持來發展體育教育事業。盡管在這一時期,我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該模式下仍然存在著許多缺陷,主要體現在體育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如體育人才生源質量較低、資金難以維持、訓練設施缺乏等。具有潛能的體育人才在入校時往往會選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知名學府,而一般的高校很難獲得較好的體育教育資源,從而不利于競技體育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
3.發展階段。因為認識到了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中所存在的問題,國家相關部門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解決措施,如增加試點高校等措施。同時,合理調整招收名額,使得各大高校普遍能夠獲得質量較好的生源,實現了整個體育教育領域的全面發展。同時,政府還下達了通知,要求高校對本校運動員隊伍加強建設,并進行定期的檢查,以實現運動員水平的提升,使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逐漸步入系統化,促進了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穩定、有序發展。此外,在這一時期,許多高校進一步加強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引入了西方職業俱樂部的方式,形成了從小學到大學的長期性培養模式,為本校體育生源注入了發展的動力。
二、當前我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第一,教學目標。盡管我國許多高校都提出了要培養兼備體育技能與人文素養的綜合型人才,但是在實際的培養過程中,依然是側重于體能素質與競技技能方面的訓練,對于部分體育成績優秀的學生來說,甚至可以免去文化課的學習,這樣就使得實際培養模式與教學目標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并沒有實現體育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提升。
第二,招生模式。在當前,我國許多高校為了爭取更多的優秀體育專業人才,放寬了考試政策,在體育專業方面主要是接納各高中的體育特長生,并制定了相關的加分政策,對于學生文化成績并不重視。而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也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體育訓練方面,文化課程基礎較為薄弱,到了大學之后,很難適應高校文化課程的學習。對于科學文化知識不夠重視,甚至常常出現逃課、早退的情況,而學校也沒有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從而導致體育專業的學生缺乏足夠的人文素養。
第三,教師隊伍。由于引入專業體育教練所需要的資金較多,許多高校直接放棄了這一條路徑,而是選擇普通體育專業的教師來對學生開展訓練。但是,這部分教師學歷大多只是本科層次,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在訓練方法上也較為落后,無法采取先進、科學的訓練方法來對學生開展訓練。而是一味地要求學生通過大量的體能訓練來實現提高,這樣會加大學生在身體上的負擔,嚴重的可能導致學生肌肉拉傷等情況,影響訓練進度[4]。
第四,培養模式。許多高校在教學模式中依然沿襲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單純以培養競技體育專業人才或者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為主,忽視了體育管理、體育科研方面人才的培養,這就使得我國在體育管理方面缺乏更多的人力資源。因此,必須完善人才培養的模式,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從而培養出全面綜合的體育人才,推動我國體育現代化進程。
三、我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策略
第一,轉變培養理念。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并非只注重學生在體育技能方面的訓練,而是要在堅持以人為本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實現具備人文、創新、科學以及競技技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的體育人才培養。這就要求各大高校的領導與管理人員必須轉變傳統的培養理念,加強對人才培養本質、目標、任務、原則等方面的反思,重視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從而制定出合理的體育教學任務,以促進當代體育人才培養事業的不斷發展。
第二,優化培養模式。由于傳統的培養模式具有片面性,且教學方法過于固化,不適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會阻礙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需要對固有的培養模式加以優化,堅持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并合理利用學科優勢,實現現代創新型體育人才的培養[5]。
第三,建設師資隊伍。一方面,各大高校要引進優秀的體育教練,從國內外選拔出具有專業執教能力與較高體育技能的教練,或者聘請退役運動員來開展教學工作,這樣才能針對學生在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并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科學安排訓練任務,在保證學生身體不會受到損傷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其體育潛能。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文化課程教師的培訓,讓教師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學技能,并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進與創新,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讓學生能夠對文化課程的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與此同時,還要加強教師在職業道德方面的培訓,讓其能夠重視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嚴肅課堂紀律,規范學生課堂行為,盡可能減少逃課、早退等現象的發生。
第四,改善選拔模式。高校應當根據科學的培養理念與培養目標來進一步優化選拔模式,不能只注重學生的體育技能,而是要選擇同時具備夯實文化基礎與專業體育技能的綜合型人才,提高對學生學業方面的要求。這樣才能在高校培養階段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促進我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穩定、長遠發展。
第五,完善硬件設施。高校硬件設施是否完備直接影響到學生在校期間的練水平,因此各大高校應當加強在硬件設施方面建設的投入,優化校企合作模式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并合理利用這部分資金,使其能夠最大程度上為學生在校的訓練與學習構建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提升其競技水平,為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輸送更多新鮮的血液[6]。
四、結語
在現代化的教育背景下,體育人才的培養也需要做到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應當在突出自身教育特色的基礎上對現有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加以優化,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建設、生源選擇以及硬件設施等方面出發,進一步提升高校的體育教學水平。為我國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提供足夠的保障,這樣才能符合國家對專業性體育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張志華.我國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4.
[2] 王淑霞.遼寧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07.
[3] 黃澤江,孫德朝,蔡存軍.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進退維谷與創新路徑選擇[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4):100-102.
[4] 張凡.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知識窗:教師版,201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