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0:27: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本科電子工程專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美國斯坦福大學 電子工程專業 課程設置 培養目標
我國高校當前正處于課程改革與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時期,“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引發了國人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冷靜思考與關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高校課程設置因其鮮明的特色與有效的培養,歷年來得到世界各國的借鑒與關注,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只是泛泛地了解其總體的課程方案,真正的研究與借鑒需要深入探索具體學校相應的具體專業,才能挖掘更具操作性的啟示。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本科專業,在全美電子工程專業中排名第二,僅次于麻省理工大學,在全球享有美譽,筆者針對該校電子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與探討。
1 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本科培養目標探討
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在其學院網頁上明確地公布了培養目標[1]:
(1)工程知識:提供電子工程基礎知識以及輔助的數學、科學、計算機知識。
(2)實驗室技能與設計技能:培養展示和設計實驗項目所需的基本技能,培養發現問題與設計項目并利用技術設備、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交流技能:培養組織與呈現信息的技能,培養有效利用英語進行寫作與演講的技能。
(4)為未來的學習做準備:為本科學習、研究生以及終身學習提供足夠寬與深的學習項目。
(5)為專業化做準備:為專業化實踐提供廣泛的機會,包括團隊合作、領導力、安全性、信仰、服務、經濟和專業化的組織。
從上述培養目標可以看到,一方面,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不僅十分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如工程知識、實驗室技能與設計技能,并且同樣注重對未來工作、學習能力與意識的培養,例如將交流技能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專業培養目標,與基礎知識、技能并列成為培養目標;另一方面,該專業在培養目標中專門指出,不僅局限于學校理論學習,還會為專業化實踐提供廣泛機會,從目標指引上便將學校學習與專業實踐緊密聯合為一體化的目標體系,值得我國借鑒。
在上述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將上述五方面目標進一步分解,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學習結果的形式予以呈現:
(1)應用數學、科學和工程學知識的能力;
(2)設計與操縱實驗、分析與理解數據的能力;
(3)根據需要設計一個系統、部件或流程的能力;
(4)運作多學科小組的能力;
(5)識別、假設與解決工程學問題的能力;
(6)認識專業與道德責任;
(7)有效溝通的能力;
(8)廣泛的教育需要,以認識我們能夠在全球與全社會背景下對工程解決方案產生影響;
(9)重視終生學習的需要與能力;
(10)利用技術、技能和現代化工程器具進行工程實踐的能力;
(l1)打好進入工程學或其他專業研究生課程學習所需的相關基礎。
仔細剖析上述細致的學習結果目標,從宏觀的培養目標落實到具體培養指向上,落實到可觀測、可評價的學習結果之上,為檢驗電子工程專業人才素養高低和課程培養的效果,提供了重要的評價指標。而在注重各方面專業能力,如應用數學、工程學知識的能力、設計與開展實驗能力的同時,也提出了認識專業與道德責任的重要性,提出應認識到自身對全球、全社會都會產生影響,從而將個體與社會聯系起來,建立為人類為社會服務的公民意識,這是科學素養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 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本科四年課表研究
研讀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培養方案[2],可以看到,該課程方案要求本科生四年取得至少180學分,其中數學和科學課程合起來不少于45學分(數學課程不少于30學分),科學課程不少于12學分,社會中的技術課程不少于3學分;工程學專業課程合計不少于68學分,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寫作課程、特殊領域課程、設計類課程和較高難度的選修課程;其他課程合計不少于60學分,包括人文科學、通識教育、語言課程等。
為了幫助本科生更好地選擇課程,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公布了各個二級培養方向的四年學習推薦課表,筆者以信號處理和通信專業方向推薦課表為例予以探討(見表1)。
從上述信號處理和通信培養方向推薦課表可以看到以下特色:
(1)各學期學分數適中,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思考與實踐時間。從表1可以看到,斯坦福大學每學年分為三個學期,每個學期四個年級所推薦的學分總數控制在12~18學分,即近似于每星期只上12~18節課,而其余的空余時間,則統一組織或各自參與研討、自學、實踐等活動。應當看到,培養方案和相應學習結果目標中涉及的各方面能力,不是僅僅通過課堂授課能夠培養與達成的,更多的需要學生在思考與實踐中予以消化、升華與應用,并在過程中得以錘煉相應的能力,適中的學分設置不過多地占用學生時間,為此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2)數學、科學課程與工程學專業課相配套,且專業課涉及面較廣。仔細比對上述推薦課表可以看到,各門工程學專業課程開設之前,都有相應的數學課程提供數學工具,都有相應的科學課程提供知識基礎,三類課程相互呼應。另者,工程學專業課程覆蓋面較廣,不僅包括常規的基礎課程(如信號處理),還將生物醫學成像導論、無線個人通信導論等課程內容予以開設,有利于學生建構綜合的專業素養,發展更為全面的專業眼光。
(3)通識教育類課程在整個課程方案中占據不可忽視的比例。從統計表1中的相關課程學分數可以看到,通識教育類課程共計32學分,占總學分近1/5的比重。斯坦福大學為學生開設了700多門通識教育課程,學生需要從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應用科學與技術、人類和社會學四大領域,至少選擇10門通識教育課程修讀。該類課程的設置,為學生拓展視野、提升綜合思維素養,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4)寫作課程的開設,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理工科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不足。推薦課表顯示,在大一、大二和大三學年,都在其中一個學期開設了寫作課程,并且這些課程是針對專業寫作,有利于提高理工科學生相對薄弱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所培養的寫作技能,將會為今后工作中的工程方案設計、專業論文撰寫提供重要的支持。
3 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暑期實踐培養項目簡介
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除了常規課程外,還設置了學生暑期電子工程實踐培養項目(REU Summer Program),時間是6月至8月,旨在為本科生提供平臺和機會與電子工程人員和研究團隊在前沿專題中一起工作,既深入探究某個特定主題,同時又廣泛地親歷電子工程實踐的各領域。
暑期實踐項目除了跟隨電子工程人員實習外,還專門為本科生設置了研討會和實踐結束前的匯報活動。其中研討會每兩周召開一次,研討主題既涵蓋較廣泛的電子工程領域專題內容,也涉及如研究生教育、職業規劃、就職機遇等話題,并邀請電子工程職工和專家開設相應的講座。而匯報活動則是在暑期項目的最后一個星期,要求參與項目的學生撰寫一份報告,設計一份相關研究主題的海報,并向電子工程人員展示海報中的研究成果。
從上述暑期實踐項目可以看到,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暑期實踐培養項目體現出三大特色,一是重視學生參與真實電子工程領域的實踐,親身參與電子工程研究團隊的工作過程,更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二是兼顧學生的職業規劃與教育培養,在暑期實踐項目設的職業規劃研討、研究成果報告等內容,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三是合理地利用暑假時間,在保證實踐機會的同時,也避免因實習占用常規課程的課時而出現課程擁擠現象,值得借鑒。
4 若干啟示
縱觀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本科專業的課程方案,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啟示一:為電子工程專業學生設置明確、全面的培養目標。
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本科專業為學生明確列出了五大方面的培養目標,并將目標進一步細化為11個方面的能力目標,不僅涵蓋專業技能,也包括關系未來發展的溝通表達能力和職業道德等目標。合理清晰的目標規劃,不僅為評估教學效果提供了評價立足點,并且全面的目標體系也指引著課程的設置,例如,寫作、語言等課程,便是對應溝通表達能力培養目標的,這些對我國電子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的設置具有借鑒價值。
啟示二:適中的課程數量,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與合作學習的時間。
從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本科專業推薦課表可以看到,每個學期四個年級所推薦的學分總數都控制在12~18學分,反思我國電子工程專業,較密集的課時數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疲于上課而缺少獨立思考、合作研討、參與實踐的時間,而顯然,單純依賴課堂聽課對于能力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這一點需要引起我們的深思。
啟示三:注重對未來發展關系密切的基礎性課程設置。
應當看到,關系學生未來發展的課程并不僅僅局限于專業課程,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本科專業十分重視的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寫作課程、語言課程等,都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開闊視野、錘煉必備的寫作與語言表達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而數學和科學課程的合理搭配,也保證了學生未來發展所必需的理論基礎知識。即便是具體到電子工程專業領域的課程,從推薦課表中可以看到,也不僅僅是設置了信號處理、電路等經典的專業課程,同時也注重拓展學生在電子領域的視野,將相關的生物醫學成像導論等課程予以開設,為學生未來職業選擇拓展了本專業的視野與發展空間,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啟示四:企校聯合設置實踐培養項目,并合理利用暑期時段。
筆者介紹了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暑期實踐培養項目,通過與電子工程領域的相關企業聯合,為學生提供了較好接觸一線實踐與前沿研究的平臺與機會,也為學生未來職業規劃提供了重要的指導。而將實踐培養項目置于暑假時段,既充分利用了暑期時間,也避免了占用常規課程進行實習帶來的各種問題,對我國高校電子工程專業的實習具有較好的啟示。
參考文獻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機械電子工程;人才培養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121
1 前言
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社會和企業需要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具備綜合能力,不僅在專業上有所建樹,同樣也能夠德、智、體全面發展。一方面能夠掌握機械電子基本知識和技能,在畢業之后可以直接從事機電一體化領域內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和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這樣一來,企業在招聘人才時,就會有更多的選擇。學生也能夠在很快的時間滿足企業的要求。這是應用型本科機械電子工程人才培養定位的基礎和依據。
2 本科機械電子工程人才培養現狀
從我國目前的人才培養層次上來看,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主要可以分為研究生層次、本科層次和??茖哟稳齻€層次。但是在這三個層次的人數分布來看,主要以本科生為主。這主要是因為,很多學校都設置了本科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很多普通高校的專業目錄上都有這一專業。此外,很多學校也設置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和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兩個專業下開設的機械電子或機電一體化專業方向,也稱為準機械電子工程專業,這種學校數量眾多[1]。
但是就目前的情形來看,這些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主要還是以學科本位為基礎,把課程主要分為了基礎課程和專業課。也主要是根據課程的內容來安排的。但是很難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提高。但是隨著高等本科教育的普及,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學生就業的形勢發生變化之后,對于本科生的培養也應該隨之發生變化[2]。因此,本科機械電子工程在人才培養的時候,必須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既要有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能力,還應該具備學習能力、應變能力、拓展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等諸多能力。
3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原則
應用型本科機械電子工程人才,是現代工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因為現代工程所包含的內容多且相對復雜。因此需要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在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時,必須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是要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和其它研究型大學發展不同。學校和教育不需要建立太多的機械、電子、信息、控制、管理的知識體系,而是更好地建立起運用和訓練體系。因此,在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時,既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理念,時刻跟蹤各個高校工程訓練的最新發展理念和動態。另外,也要根據自身學校的發展,再結合現實的需要,根據人才需求多樣性,進而構建出合適的工程訓練體系。
二是要將這一培養體系貫穿于學生的四年學習當中。因為客觀的規律告訴我們,理論與實踐是相互補充的,并且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學生首先要在四年本科教育中,努力學習理論知識,之后依靠理論做支持,再通過大量的實踐和高強度的訓練,最終達到學習的最佳效果。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定要經歷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才有可能鍛煉出的實際操作能力,突出“應用”的特點。
三是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任何一個學習過程,都必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在學校的基礎培養之下,學生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逐漸構建出適合自己的循序漸進的工程訓練體系。不管是在內容上,還是在途徑上,以及訓練的安排上,都要努力做到先簡單、后復雜的過程,從不熟練到逐漸熟練,最終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校企合作與校校合作的原則。在培養應用型的人才時,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多讓學生進行實踐。而學生進行實踐的主要途徑就是要讓學生進入企業,盡早地進行實踐。因此,進行校企合作,就是社會資源開展工程訓練的重要途徑。也是應用型本科培養的關鍵舉措。實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對于企業來說,企業可以提前選出一部分綜合能力比較強的人才,作為企業的儲備人才。另一方面,對于學校來說,能夠適時地安排學生利用暑期,或者是其它集中時間,來進行實踐學習。而對于學生來說,校企合作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技能和技術水平,積累一部分工作經驗。
4 應用型本科機械電子工程人才培養策略
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出應用型的本科機械電子工程人才,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首先,就是要收集相關資料,對社會和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了解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人才需要情況,與企業進行交流。通過走訪和了解企業,與企業進行合作,形成雙方都較為滿意的人才培養方案。
其次,通過達成口頭協議之后,之后再與相關企業簽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協議。一方面能夠努力建立起由學校、企業雙方共同的專業、就業指導專家組。通過專業的專業指導,一方面能夠指導企業選擇合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夠指導學生如何在就業的過程中更好地使自己適應的企業的要求。
另外,學校要充分利用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學校首先要引進合適的人才,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在觀念上、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上都比較能夠更好地適應企業的要求。學校一方面要提升師資隊伍,來建設相關制度。
最后,就是需要有強大的硬件條件作為支撐。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尤其是應用型的。很多時候都需要進行實驗,因此,必須要加大教學基礎硬件設施建設。學校需要在國家的資金支持下,加強實驗室以及實習實訓基地[3]。
5 總結
總之,培養應用型的本科機械工程的專業人才,就必須要每一個模塊的具體內容和形式都有針對性的培養。一方面可以形成較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改變原先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漸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尤其是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最后,能夠較好地適應目前這種動態而又高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王福元,倪驍驊.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本科辦學現狀與分析[J].內江科技,2007(11):26-27.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就業崗位;資格證書;課程體系;轉型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6-0152-02
1 應用型本科轉型背景
2014年5月2日,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2015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向應用型轉變”,已成為近年來高校轉型發展的一個熱點。但由于對“到底為什么轉”“轉什么”“轉到哪”“怎么轉”“誰來轉”等問題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如何回答和破解這一難題成為政府、高校和學界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我校已被省教育廳批準為首批轉型試點院校,各項改革勢在必行。教學方案設計如何改,沒有好的方案與方法,仍在不斷的探索中。
2 我校應用型本科轉型的現狀
我校雖已啟動轉型發展的改革之車,各種改革的指導性文件及制度也相繼出臺,也于2015年部署實施了轉型發展新形勢下的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也已初步成型。對于我校來說,轉型不光要有宏觀的理論指導,更要有具體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配套支持。我校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雖已初步完成,但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相應配套措施還未實施。課程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如何轉,如何改,仍然沒有經驗可以借鑒。
3 現有課程體系及內容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我校以前定位的問題,致使課程體系,課程內容還以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模式為依據,對本科學生的培養仍然強調“厚基礎,寬口徑”,“重理論,輕實踐”。課程設置幾乎照搬普通高校,學生的學習與就業“兩張皮”。致使學生畢業后面臨與一本、二本的學生同樣的競爭形式,造成簡單工作不愿干,復雜工作干不了,動手能力差,缺乏職業資格證,就業困難等等問題。歸根結底是我們教的內容與社會需要的脫節,課程體系、課程內容需要急需改進。正值我校改革之際,以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論述“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建設。
4 以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論述課程體系建設
4.1電信專業就業崗位群
2014年國家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曾經在信息技術與微電子產業發展研討會上表示,未來10年是我國發展微電子產業的關鍵時期,國家將微電子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優先扶植發展。信息技術已是經濟發展的牽動力量,而在關系到一國生死存亡的軍事領域,電子工業更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針對于以上背景,近年來相對適合本專業及就業較好的崗位有:
1)信息處理技術;2)專業硬件設計;3)PCB設計與應用;4)嵌入式硬件開發;5)FPGA設計與應用;6)通信設計與應用;7)電子信息專業從教;8)工業生產及自動化;9)創新創業。
4.2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以考取的職業資格證書
1)信息處理技術員資格證書
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舉辦的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全國通認,含金量高。
2)電子設計工程師資格證
電子設計工程師認證(Electronic Desig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簡稱edp)是中國電子學會為了滿足社會對電子設計工程師的需求而推出的一項專業認證。電子設計工程師認證的性質屬于同行認可,社會承認。認證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堅持標準、注重能力,追求最大的社會認可度和最終的國際互認。
①目前進行的認證考試主要有兩項:電子設計工程師認證考試;板級設計初級工程師認證。
② 目前進行的初級認證考試主要有:電子設計初級工程師(含初級、助理);板級設計初級工程師(含初級、助理)。
③2012年開始試行的電子設計中級、高級認證電子設計中級工程師;電子設計高級工程師。
3)網絡工程師資格證
網絡工程師考試屬于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簡稱計算機軟件資格考試)中的一個中級考試。網絡方面共有三個等級:初級為網絡管理員;中級為網絡工程師;高級為網絡規劃設計師
4)ARM工程師資格證書
ARM工程師資格證書,考試通過后,獲得由ARM公司統一發放的AAE認證證書,行內認可,含金量高
5)通信工程師資格證書
通信工程師職業資格證書是由信息產業部頒發的國家級職業資格證書。
通信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的實施范圍及對象:各通信運營企業以及其他企事業單位所有從事通信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
通信工程師職業資格分為:助理通信工程師、通信工程師、高級通信工程師。
6)電子信息工程師資格證
經職業技能鑒定、認證考試合格者,頒發加蓋全國職業資格認證中心(JYPC)職業技能鑒定專用章鋼印的《注冊職業資格證書》。權威證書,全國通用。政府認可,企業歡迎。網上查詢,就業首選。該職業資格共分三級:助理電子信息工程師、電子信息工程師、高級電子信息工程師。
7)教師資格證
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教師的許可證。教師資格證考試從2015年開始,不再分師范生和非師范生的區別,想要做教師都必須參加國家統一考試,方可申請教師資格證。
8)自動化工程師
自動化工程師資格證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由于自動化工程師的研究范圍廣,應用前景好,因此該職位的就業形勢非常好。此外,其還可以從事教學或是研究工作。
9)創業咨詢師
此證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資格證書》。該證書實行統一編號登記管理和網上查詢,全國通用。其可作為招聘錄用、考核晉升、崗位續聘、職稱評定、加薪的重要參考依據。 創業咨詢師目前等級分二級,依據《創業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職業等級,本職業共分兩級,分別為:二級創業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三級創業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
4.3“三位一體”課程設置體系
為了突出我校非外語專業的“專業+外語+創新創業技能”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外語類課程堅持了幾乎是4年不斷線。為了適應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形勢,專門開設了創新創業類課程。在課時的安排上,本著理論適度,重在實踐,但又不能等同于高職教育,認為此專業實踐類課程比例占總課程的比例在35%左右比較合適,本專業實踐類課程比例占總課程的比例為34.72%。
5 小結
我國部分高校的應用型教學改革已拉開序幕,各個高校都在摸索著前進,試圖找到符合各種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我們學校也已基本完成了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尤其是課程體系的建設,經由校內外專家的審定,都覺得較符合我校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目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以此建立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一定會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參考文獻:
[1] 杜希宙,韓伏彬.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與人才培養模式轉變[J]. 衡水學院學報,2016(4).
[2] 李平,張銳.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地方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3(11).
【關鍵詞】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實驗改革;電子信息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特點是多領域多學科交叉。它是一門集數學、物理、電子學、通信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控制理論以及智能科學技術等于一體的交叉學科。這種多學科交叉既包括信息學科內部的交叉(如電子學、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又包括信息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如物理學、數學、生物學、材料學等)[1],因此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以電子信息學科為主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
21世紀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以培養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為主體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也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機遇。這種挑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在課程建設和教學內容上,如何把新技術迅速體現在教材教學中以適應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2)在實驗手段上,如何使教學實驗與崛起發展的IT企業的實際運作與技術需求相適應;(3)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思想上,如何適應時代對創新人才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養成學生自發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2]。
作為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工作者,以國家信息產業發展政策方針為指導,圍繞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長遠規劃,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研究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技術創新模式、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改革等方面問題,是新世紀新形勢下的一項緊迫任務,對促進我國信息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3]。
本文針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點,特別是新世紀對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從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實驗以及教學觀念思想三個方面的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教學方面需要整合專業課程,從專業基礎課、技術型專業課和研究型專業課三個方面優化教學結構,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實驗體系改革既需要強調基礎,又需要緊跟時展,有選擇的適應社會對多方面人才的需求;最后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觀念改革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本文后續部分主要從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實驗以及教學觀念思想三個方面的人才培養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最后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改革進行了總結。
一、整合專業課程,優化教學結構,創新教學模式
電子信息類專業的課程一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專業基礎課;(2)技術型專業課;(3)研究型專業課。創新教學模式需要研究相關課程的整合問題,將教學改革的成果固化到教學計劃中,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善知識結構。既要注意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又要保持專業特色[2],使教學計劃具有較大柔性,給學生自我發展留出時間和空間。例如為了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可以要求學生跨方向選修。
設置專業基礎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方法。課程設置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和研究優勢,充分結合該方向的優秀師資以及多年來的項目研究積累和研究生培養經驗,同時這些資源優勢也能為打造特色課程平臺和今后精品課程的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以上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本專業畢業生在電子、計算機、英語、實踐和專業課等方面可以得到合理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培養,畢業后可以勝任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事業單位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領域的研究、教學、開發和管理工作。如果繼續攻讀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以及相關技術學科、交叉學科的碩士學位,夯實的專業基礎亦將使得本專業畢業生更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技術型專業課基于專業基礎課的同時需要結合實踐實驗課。專業實驗依托實驗基地,在實驗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深入改革與探索,探索培養具有創新思想和實踐能力人才為基礎的,具有全面知識結構的實驗教學體系建設。探索和實踐具有創新性能力的研究型人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創新培養模式。技術型專業課以課程設計為補充,使學生在學習本專業課程的同時,能夠理論結合實踐,對電子信息工程領域有充分認識,加深理解。創新與實踐可以通過開放專業實驗室平臺為學生提供,內容要緊隨學科發展,涉及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前沿方向,為學生創新和實踐提供優越的開發環境。開放專業實驗室平臺的課程實踐將對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個人能力和素質具有良好的激勵作用。
前沿講座已成為大多數研究型大學的必設課程。本專業已經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前沿講座的課程性質由“限選”調整為“必修”。由專業領域內從事前沿研究的教師講述該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安排專業教師對所授特色課程進行深入的啟發和討論。學科前沿講座的意義,一方面使學生拓寬知識面,感受大師的風采和科研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和探索研究的興趣;另一方面還可以作為一個科研平臺,促使師生相互交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其有機會、有興趣直接參與授課老師的科研項目,或獨立申請創新性實驗,提高學生的科研和創新的能力。
任何教學改革都離不開教學方法的指導。實施電子信息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有長遠的規劃,包括本、碩、博一體化設計,分步培養。從本科教學到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全面一體設計每一個階段的知識體系、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架構,最大限度消除各階段知識結構的交疊,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提升研究型人才的綜合素質。
從教學方法出發,要圍繞“研究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針對研究型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構建從知識理解到知識發現和知識創造性的教與學模式。
本科低年級以知識理解為主,逐步的以開放式、引導式、自主學習為主,以“任務”驅動帶動實驗教學,提出任務,設計問題,通過觀測、分析、討論和總結,達到學習的目的。歐美國家多采用觀察物理世界,提出疑問,分析對象特征,總結歸納規律,發現存在問題,給出解決方法和創新提高這種適合激發學生靈感和創造思維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問題為綱”,啟發主動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而不是“以結論為綱”,滿堂灌輸;重“漁”,而不只是“魚”;重“林”,而不只是“木”。授課教師要以問題為綱,重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又發現新問題的教學方式[4]。我們需要借鑒這種國際教學模式,用學生自我發現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替代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本科高年級建立導師制,由導師負責指導學生小組的科研實踐方法和方向,通過輔導大學生創新實驗、吸取部分學生參加教師科研等形式,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獨立科研能力,實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為今后的工作與科研打下基礎[4]。
二、基礎與發展并重,發展實驗體系建設
實驗體系的建設既要重視基礎又要緊隨時代技術的發展,滿足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時代性。實驗課程的內容選擇要體現當下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反映電子信息學科的發展趨勢,關注學生的實際經驗,增強實驗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因此,實驗課程的內容要具有時代性,根據時展的需要及時的進行調整和更新。
(2)基礎性。實驗課程強調掌握必需的電子信息技術軟硬件實驗的基礎知識及靈活運用電子技術的基本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欲、積極的探索精神、堅持真理的態度,注重培養搜集和處理新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電子信息技術實驗內容既要進一步提升所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也要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
(3)選擇性。為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電子信息技術基礎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學科發展方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學生選擇的電子信息技術軟硬件實驗。通過優化、更新實驗課程內容,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逐步實施開放性實驗教學,強化學生工程訓練和設計能力培養[5]。
三、傳道與授業共進,升華教學思想
隨著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今后畢業的學生不僅要服務于運營業還要服務于眾多的設計、制造、服務、應用等行業,不僅要為信息產業服務,而且要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服務。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去由少數院校培養電子信息人才的局面已被徹底打破。因此不斷進行本科教學改革是高校之間競爭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我國加入WTO以后,面向國際競爭的必然要求。因此,適應時代要求,加強專業建設,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電子信息類人才,形成電子信息類主流專業的辦學特色,成為院系發展的立足之本、發展之基。觀念的轉變是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加強專業建設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需要就如何加強電子專業建設,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的電子信息類人才等問題展開討論,認真分析院系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并結合多年實踐經驗,理清改革思路,謀求生存和更大發展。
目前,電子信息類專業本科教學改革,需要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重視實踐,改善學生知識結構,全面培養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電子信息類專業本科教學改革,專業結構調整要適應時代要求,課程設置要符合IT發展的要求,教學改革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人才培養模式要符合學校學院的自身定位,教學實踐要有利于形成、發揚學校辦學特色和優勢。
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本科創新人才,需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的關系,處理好專業特色與全面提高素質的關系,處理好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的關系。
總之,本科教學改革的目標,即以人為本,質量第一,立足IT,注重特色,以貢獻求支持,以創新促發展,培養包括IT產業在內的多方向發展需要的高質量的復合型專業人才[2]。
四、結論
本文針對21世紀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對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培養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IT人才為目標,分析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實驗以及教學觀念思想三個方面的人才培養問題,并對電子信息專業教學改革模式和思路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參考文獻
[1]謝云,谷愛昱,王欽若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特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Z):19-22.
[2]迎評工作組.適應時代要求,拓寬專業口徑,培養IT人才[J].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3):59-63.
[3]夏定元,馬杰,鄒傳云,黃冰.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探討[J].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2,22(4):83-86.
[4]焦李成,石光明,鐘樺等.“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特色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9(11):26-29.
1、跟芯片設計最相關的,有三個本科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最對口的就是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做芯片的設計,沒有研究生學歷,那是相當相當難的,所以你可以在研究生階段,選擇“集成電路設計”或者“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2、如果你想走芯片制造的方向,那所選的專業又有不同,除了上面所列的三個專業,你還可以選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制造可離不開計算機)、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總要機器來工作的嘛)、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等專業,他們與芯片制造的關聯也很密切。微電子科學與工程,主要就兩個方向,一個是集成電路設計,一個是半導體工藝。這個專業,國內比較好的大學屈指可數,就清北交復,外加兩電一郵(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北京郵電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當然如果你本科能跑到MIT去讀,那就再好不過。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0 引言
高等學校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將自動化學科專業分為“研究主導型”本科自動化專業、“工程研究應用型”本科自動化專業、“應用技術主導型”本科自動化專業和“技術技能型”??谱詣踊瘜I。而“應用技術主導型”本科自動化專業分布在地方非重點院校和新升本院校,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實踐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最薄弱的環節。實踐教學是整個教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應用技術主導型”本科自動化專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畢業生的適應能力,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對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來培養出“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創新人才,是高校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高校要發展,必須以人才培養質量為生命線,而實踐教學環節是影響當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最突出的環節。因此,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是高等院校教學基礎建設的重點。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包括:系統科學的實踐教學模塊構建、內外結合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等等。
近年來,我校在切實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與實踐,效果明顯。本文結合我校自動化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就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闡述。
1、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自動化專業的培養目標,對實踐教學環節作精心梳理和研究,使各個實踐環節和相應的理論教學密切銜接。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遵循實踐教學先基礎后應用、四年實踐連成線的原則,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增加集中實踐周數,構建各個環節優化組合的新體系,實現實踐教學的層次化。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
1.1入門層。入門層大學物理實驗是學生進入大學后接受系統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訓練的開端,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基本訓練的重要基礎,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素質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電工電子實訓安排在大學一年級結束后,在學生還沒有學習專業技術基礎課電工、電子技術前進行。通過有趣的且貼近生活的“電工電子實訓”項目,如家用電器安裝;簡易電子產品焊接、制作及安裝調試;計算機組裝(DIY);繼電控制柜裝配等項目,建立對電工、電子元器件、工藝流程、電器設備、電子儀器等的初步認識,激發學生學習電子電路工作原理、設計技巧的熱情,熱愛所學的專業,對后續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1.2基礎層?;A層以獨立設課的教學形式學習電路和電子技術,完成系列電工實驗、電子技術實驗。該層次要求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完成嚴格的電工、電子實驗技能訓練。該層次中增加設計型、綜合型實驗內容的比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為后續拓展層的實驗教學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基礎層的基本要求是:培養學生基本工程素質、基本實驗技能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拓展層。拓展層是學生試驗和小型設計環節的核心層。學生要完成嚴格的專業課程的實驗技能訓練和設計能力鍛煉。
本層實驗系列主要包括:過程控制系統系列實驗、、計算機應用技術系列實驗。
過程控制系統系列實驗完成《自動檢測與儀表》、《過程控制工程》、《計算機控制技術》、《現場總線》、《自動控制系統》、《工業計算機網絡》和《自動化綜合實訓》等主干課程和教學環節的基本課程實驗和綜合實驗。
控制技術系列實驗完成電機與拖動實驗、電氣控制實驗、電力電子實驗、自動控制原理實驗、交流變頻調速實驗、檢測技術實驗、計算機控制技術實驗等。
計算機應用技術系列實驗完成單片機原理與應用實驗、嵌入式系統實驗、EDA實驗、DSP實驗、微機原理與應用實驗、程序設計實驗等等。
各課程的實驗內容可分為基本型、設計型、綜合型三種類型的實驗,可以有機組合,滿足實驗學時增加和設計型、綜合型實驗比例增加的要求。
本層課程設計系列主要包括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小型電子系統、電子產品的設計與制作)、PLC綜合設計、自動化技術綜合實訓、微機控制課程設計、控制系統課程設計、過程控制課程設計等。
拓展層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扎實的專業實驗技能,具有系統分析、設計、應用的能力,特別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強調自主學習、自主實驗。
1.4提高層。提高層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設計開發、技術應用研究的高層次實踐教學環節。包括開放性設計項目、畢業實習、畢業設計,也包括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全國電子設計大賽的培訓、參賽科技制作的實驗研究等。
提高層基本要求:自主設計、設計實驗、自主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工程設計和綜合應用素質。
2、結語
自動化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隨著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自動化實驗室的建設也在逐步前進。經過幾年來的實踐,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創新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一批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活動且獲獎,多位教師指導的畢業論文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電子技術協會獲“全國高校甲等A級優秀社團”、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社團”榮譽稱號。雖然我們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但和我們制定的建設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仍然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勇于進行新的探索和實踐,才能圓滿完成自動化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任務。
參考文獻
[1] 李祖欣.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4年6月,第26卷第3期
[2] 謝克明.電子信息類大學生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
[3]吳萬滎. 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探察與實踐[J].中國職業教育,2007年2月1日,總第260期
關鍵詞:新建本科高校;電子信息;專業基礎課;課程群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23-0098-02
在我國現行高等教育體系中,高等學校可以分為學術型大學、應用型本科高校和職業技術高校三大類。新建本科高校是指1999年以后升格的地方本科高校,這些院校承擔了近60%以上的本科招生、培養任務,從數量上看,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
新建本科高校有三個關鍵詞:地方性、應用型和本科高校。大多定位在應用型本科,培養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思想能力、適應地方經濟建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但在辦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新建本科高校不愿意放棄精英教育思維,照抄照搬學術型大學(傳統本科)模式,課程體系還在沿用精英教育的辦學思路,一味追求向綜合型、學術型、研究型大學看齊。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上沒有按照大眾化高等教育規律和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規律去辦學,培養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論理論水平、理論基礎比不上學術型大學的畢業生,論動手能力、技術研發又比不上職業技術高校的畢業生,從而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現象越來越突出,而同時眾多企業又難以找到所需的大量應用技術型人才這一奇怪現象。因此,必須對現有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一、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課課程體系與教學改革
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應用技術人才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在教學工作中課程建設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課程是教與學的中介,因此,課程建設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學基本建設,課程建設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培養人才的素質和質量。有了一流的課程,才會有一流的教學質量,才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
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學科特點是發展迅猛,更新換代速度非???,這就給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基礎課在人才培養和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為后續專業課程打基礎、提供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將使學生具有本學科領域內扎實的基礎、合理的知識結構、終身自我發展和開拓的能力。[1]因此,專業基礎課質量的好壞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
1.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課課程體系與課程群
課程群建設方法是近年來高等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實踐中出現的一項新的課程開發技術,其基本思想是把內容聯系緊密、內在邏輯性強、屬同一個培養能力范疇的同一類課程作為一個課程群組進行建設,并將傳統教學組織的兩層架構進化為三層架構,使技能要求獨立于課程,形成目標明確的課程群層次,嵌在課程和培養方案之間。由課程群承載技能培養目標,協調課程之間的關系,把圍繞一個技能培養目標的、含有若干課程的知識點抽象出來,在一個更高層次上連貫起來,使該技能的培養隨課程教學的推進而不斷遞進、加深和拓展,逐步實現與培養目標的吻合。[2]
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課系列課程是一個大的課程群,包括的課程有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線路、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等。多年來,這些課程也一直在進行改革和建設,如何從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目標出發構建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新穎性的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并進行整體優化,現有力度不夠。要達到這個目標,單一課程的改革是不可能實現的,由于每門課程都強調自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因而會出現內容的重復,這必然造成內容多和課時數不足的矛盾,而且這些課程在我院又分屬不同的系和教研室,難以溝通,影響課程體系的改革,致使課程的系統性不夠、應用性不夠、課程優化不夠、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不夠、教師相互研討不夠。[3]
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課教學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促進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課課程群建設,進一步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我們遵循認知規律,依托課程體系,橫向融合、縱向貫通、整體優化,組建了跨課程、跨系、教研室的系列課程群教學團隊,對這一課程群進行整體建設和改革。在課程群這個平臺上深入研究所涉及課程知識的內在聯系,對各門課程的知識點進行全面的梳理和細化。在此基礎上,遵循知識體系的內在規律,充分考慮同期課程與課程橫向間的相互融合和前后課程縱向的貫通與銜接,避免重復和遺漏,實現整體優化,建立具有科學性、系統性、應用性的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從而實現整體的專業基礎課教學內容的優化與教學質量的提升。
2.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課教學內容的改革
傳統本科教育是以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和完整性來設置課程的,強調“寬口徑、厚基礎”,這樣的培養方案并不適合今天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根據學生的就業崗位、就業目標所需要的崗位核心能力來設置課程內容,著重培養學生“將理論轉化為技術、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和產品”的能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學生、用人單位和社會對學校人才培養的滿意度。
課程教學團隊結合我校具體情況,全面審視該課程群各門課程教學內容,找出存在的問題,確定修訂教學大綱的基本原則。本著以更新教學內容為核心,以整合、優化系列課程和加強實踐環節為重點,以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站在系列課程群的平臺上全面整合、優化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分清課程之間的界面和匹配關系,盡量做到整體優化。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原則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新的教學大綱剔除了各門課程中一些過時的知識、重復冗余的知識點,使得整體教學效率得以提高,在不增加學時的情況下優化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使其呈現一個既重視基礎又體現應用性的教學體系。
例如,在“模擬電子技術”這門課中,對于各種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大量壓縮了器件內部的工作原理分析,側重器件的外特性、技術參數和工程應用方法介紹。通過典型的分立元件電路,重點介紹電子電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注重電子電路的組成及結構分析,減少復雜的數學推導,突出定性分析和工程估算。而在“數字電子技術”中重點介紹其外特性、邏輯功能和使用方法。
實踐教學對學生深入掌握課堂所學理論以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我院電路原理實驗、模擬電子技術實驗和數字電子技術實驗等實驗課均單獨設課,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理論課與相關實驗課嚴重脫節的現象,影響了教學效果。本次改革在制定理論課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教師共同研討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全面修訂實驗課的教學大綱。新的實驗教學大綱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為核心、工程訓練為基礎,結合理論課程的教學大綱,重新設計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并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實驗學時。實驗課程體系涵蓋“驗證性、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四個層次的實驗。驗證性實驗側重學生實驗基本操作能力的培養,綜合性實驗側重綜合能力的培養,設計性實驗側重設計能力的培養。設計性實驗往往涉及到多個知識點或多個學科,需要學生有較多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創新性實驗側重創新能力的培養,目的是使學生接觸到現代電子技術分析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電子技術的能力,鼓勵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揮,主要通過集中實踐環節來實現。四個層次的實驗既強調知識與技能的融合又強調創新思維與應用能力的培養。
3.教材建設
教材是課程教學的主要媒介,一本好的教材是課程建設的標志性成果。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課教材,我們一直選用的是國內重點院校編寫的教材。這些教材突出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大多是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培養學術型人才編寫的。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這些教材不適合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根據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以及新修訂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課課程教學大綱,2010年以來我們先后編寫出版了《現代電子技術工程設計與實踐》、《數字電子技術及應用》、《模擬電子技術及應用》和《電子技術及應用學習指導》等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新編教材特色鮮明,全書結合科研生產實踐,針對工程設計與應用,突出“工程應用”的特點。在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了科學和有益的探討,知識體系完整、系統,內容安排合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一些重點、難點概念的敘述簡明扼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使用過的教師普遍反映該教材定位明確,針對性強,特別適合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眾多本科高校使用。該套教材已被近30所地方本科高校和高等職業院校選用,任課教師普遍反映教材定位明確,針對性強,特別適合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高校使用。
4.加強適應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在新建本科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還存在重學歷學術、輕專業技能實踐的傾向。在長期的教育教學中,新建本科高校教師,尤其是中老年骨干教師已經適應了學術型體系之下的教學模式,對985、211大學名師編著以及國家統一編寫的教材已講得滾瓜爛熟,課堂上講講理論知識還行,真到企業一線去指導生產、研發就沒有了底氣。
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師資隊伍,骨干教師素質要具備企業經歷與學術經歷的雙重素養,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與專業相關的企業工作經歷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
一方面,要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制度,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培養,與企業合作建立穩定的“雙師型”教師校外實習、培訓基地,通過頂崗工作、掛職鍛煉等方式盡可能安排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頂崗實踐,引導教師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不斷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工程實踐教學能力,在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等方面向應用型教師傾斜,形成長效機制,加強應用型教學團隊的建設和管理。
另一方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大力加強協同創新,以校企合作為主要渠道,積極從企業行業和科研院所聘用專業素質高、實踐經驗豐富、具備一定教學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構建靈活多樣的彈性用人機制,努力打造一支專、兼、聘結合的“雙師型”教學隊伍。
二、結束語
課程建設是一項涉及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等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抓好課程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是高校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因此必須把課程建設置于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地位。
課程群建設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但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從學術型向應用型轉型發展中,改革最難的是課程體系,轉變最難的是教師的思想觀念。要引導地方高校教職員工轉變觀念,樹立“技術立校、應用為本”的辦學理念。這需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學科的完整性與知識的應用性的關系;二是課堂理論教學與生產應用實踐的關系;三是個人學術發展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關系。在現有體制下,高校與企業深度融合還存在很多困難,使得實習、實訓環節的教學質量難以保證。要強化產學研合作,要從過去封閉式獨立培養向開放式聯合培養轉變。
參考文獻:
[1]姐云霄,王衛東,張健明,等.基于課程群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課教學改革[J].2010,(1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