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0:27: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農業專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開辦“生態農業與旅游專業”是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需要而進行的一項專業調整改革。黨的十六大提出==世紀前二十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社會轉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傳統農業應向市場化、產業化、集約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改造和提升,而新興的旅游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最具活力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生態農業和旅游產業的有效結合正適應了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大力興辦旅游業的客觀要求。世界旅游業從==世紀==年代中期已上升為全球第一大產業,==年代中后期,產值已達到了=.=萬億美元,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億人,年增長速度達=以上。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假期制度的改革,旅游交通的便捷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我國旅游業呈現出高速不平衡增長的態勢,旅游業產值增長超過GDP增長速度,截止====年底全國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評定后,全國共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處,其中絕大多數為自然風景名勝區,屬于生態旅游區的范疇。河南省旅游事業近幾年正煥發出生機和活力,生態旅游的地位逐年提高。河南省委省政府旅游工作會議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五計劃都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大力扶持其健康快速發展并作為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突破口。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主要是基于生態農業資源和生態旅游資源的一體化趨勢和要求,即農業生態資源功能的旅游化和旅游資源開發的生態化。既提升了農業經濟的產業效率,又培養了旅游業的經濟增長點,使自然生態資源得到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雙重開發并發揮生態環境教育功能。
=、開辦“生態農業與旅游”專業是農業院校調整辦學方向和提高教學競爭力的需要。
首先,農業院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須在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充分利用農業院校的基礎優勢,尋找符合當今社會潮流,具有時代特色的辦學方向。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軌的過度時期,農業領域正孕育著一場新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的變革,資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正日益多元化,農業資源的概念有了新的內涵,它同人的生態定向、生態環境、旅游景觀等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就使農業資源開發向更高產業層次轉化成為可能,開辦“生態農業與旅游”專業能夠將農業資源和農業經濟的傳統辦學優勢,轉化為培養農業轉型的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的優勢,這是農業轉型的需要,也是農業院校辦學思路轉型的需要,是農業院校的生存發展壯大的根本出路所在。其次,高職高專培養的重點在于具有實踐操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這與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的產業經營屬性、實踐操作屬性基本一致。經與省內外的一些旅游部門和生態農業園區等企事業單位溝通和了解,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專業人才廣受歡迎,已形成生態旅游人才短缺與旅游業整體進步之間的矛盾,生態旅游人才的培養成為今后一定時期旅游業提高競爭力的戰略措施,預示著當前和今后一定時期生態旅游和旅游農業部門將出現人才緊缺的局面,該專業的設置是其他任何專業不可替代的。再次,河南省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旅游資源,而且擁有極其豐富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已成為河南省旅游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近幾年大力開發山地生態旅游資源和大中城市郊區生態觀光農業的實踐已充分顯示出這一旅游事業在河南省的廣闊生命力?!吧鷳B農業與旅游”專業的開辦,將占居國內在農業旅游、生態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先進行列,有力地促進我省旅游產業、高新農業和高等教育事業向更高層次邁進。
=、開辦“生態農業與旅游”專業能夠保持該專業教育的入學和就業的人才供求兩旺。
傳統農業??平逃媾R市場就業和生源質量的巨大壓力,這與幾十年一貫制傳統專業設置和教學模式有很大關系,利用現有優勢將傳統長線專業改造成為當今社會經濟新興的熱門專業,必將形成農業院校人才供求兩旺的良好局面,高等??平逃绕涫寝r林高職高專才能辦出活力和動力。河南省生態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到====年初河南省共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家,開發景點景區===多處,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處,星級旅游飯店===多家,各類旅行社近===家。近幾年開發力度逐漸加大,對生態旅游人才需求容量巨大,與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人才需求對口的企事業單位和部門包括:各類生態農業實驗場、觀賞動植物園區、各類自然風景名勝區、生態休閑旅游度假中心、旅游接待和市場開發企業、城市園林生產經營單位、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等。目前,這類與生態農業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相關的單位和部門人才奇缺,難以適應自然資源進行旅游綜合開發和保護的需要。上述企事業單位和部門多數屬于新興行業或朝陽產業,一般認為,社會越發展,人類對自然生態的認識水平越高,回歸自然、與大自然保持和諧共處的愿望越強烈??箵舴堑涞慕逃栐鰪娏巳藗儗ι徒】档恼J識和追求,生態健康旅游將成為旅游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該專業的設置較好地適應了這一旅游業的發展動態。
二、開辦“生態農業與旅游”專業的可行性
=、生態農業與旅游專業與高等農林院校學科性質相對口,同農林高教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旅游業是一個與多種產業、多種學科相關聯的綜合性產業,而生態旅游業重點在于農業生態和旅游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鄭州牧專是一所以農牧業為核心的農林專科學校,生態農業、生態經濟、生態旅游資源等與自然生態資源相關的學科是該校大多數專業必修的專業課程之一,具有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開發建設和經濟管理的豐厚的教學科研資源和學科優勢,如動物科學、牧草科學為我校優勢學科之一,其師資和教學設施可以轉化為觀賞動植物資源,農業經濟多年積累的許多教學科研成果可以轉化為生態旅游市場開發的教學資源。將農業資源和新興的農業旅游資源相結合,既是農業結構轉型的需要,又是農業院校培養現代農業和旅游產業急需人才教學改革的必然結果。
關鍵詞:河南省,生態農業,制約因素
一、河南生態農業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
現階段制約河南生態農業發展的因素如下:
(一)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
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二)技術體系不夠完善
由于農村人口文化程度的缺陷,使生產中往往缺少必要的技術含量,生態農業的各要素往往有著非常復雜的聯系。目前的生產過程中,農戶往往都是根據借鑒別人的經驗進行生產,沒有科學依據,很難達到效果。廣大農村缺乏的是先進、適用的高效生態農業技術。例如,在農業污染防治、病蟲害防治、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等農業技術、市場營銷技術、信息服務技術以及技術轉化等方面還有待完善、提高。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務和信貸服務
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因為對于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說,盈利可能往往在項目實施幾年之后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信息服務將十分有益于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并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
(四)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河南省的生態農業大多以農戶為單元經營,規模普遍較小。生態農業過程的環節均以體力為主,機械化水平較低。因而,不論是單位面積還是單位農產品產量以及勞動力密集度都較高。我省目前的情況是,耕地有限,農業勞動力大量過剩。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目前的生態農業模式將會受到挑戰,不斷探索適合我省情況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將是我們面臨的長期任務。較小規模的產業化水平容易增加生態農業實施和運作的成本,也不利于生態農業發揮其特點。
二、加快河南生態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河南要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必須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協調工農業關系、統籌城鄉經濟,結合省情全面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制度諸因素,充分挖掘、利用河南自然條件與經濟條樣的優勢,從農業內部和外部著手,通過整合農業內部和外部資源,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一)完善生態農業發展政策體系,出臺對農民保障有力的政策
從政策上幫扶、資金上支持、技術上指導、價格上傾斜,以提高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建立生態農業發展的監督機制,真正實現生態農業的無害化,積極倡導"自助餐式"的發展模式,使農民根據自己能力和需要,確定生態農業的方向和經營策略。另外,必要的監督機制也十分重要,因為一些地方并沒有真正提供"綠色產品",在一些生態農業模式中,還存在不同形式的污染,距離生態農業的內涵還有很大差距。
(二)加強生態農業的科技創新,完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的生態農業技術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質是改革創新的基礎,因此要將科技和教育結合起來,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提高人口素質加強農業科研支持力度,使科研與農業經濟緊密結合。由于農業科研自身的一些特點,決定了其不可能完全的自我發展,農業科研的主要經費來源仍是國家。
(三)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服務體系,保障新技術的推廣和使用
為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使農業經濟處于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之中,需要加強和生態農業相關的法制體系建設:盡快出臺與農業的投資和貸款相關的優惠政策,保護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鼓勵生態農產品的外銷甚至出口,加快土地流轉,在必要時開展規模經營的試點,擴大集約型農業經濟的范圍,廣泛的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加快對生態農產品的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設立生態農業的保險機制,對生態農業發展提供生態補償。此外,還要加強對地方生態環境的保護,強化對環境和污染治理的監測與監管,比如,健全水利設施維護機制,治理亂采亂墾亂獵行為,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生態農產品的違法行為等。
(四)提高生態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
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是提高生態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程度的有效載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引導農業專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穩定的產品銷售渠道;同時,按照生態農業產品的質量標準,實行全程管理,實施品牌戰略;積極鼓勵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生產服務和"產銷訂單"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穩定的供貨渠道,推進生態農業產品的規范化生產、規?;洜I。
參考文獻:
1、張武.河南省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分析[J].商業經濟,2013,(17).
2、胡乾坤,李肖肖,李瑾,周留舉. 探索河南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J].商情,2013,(27).
關鍵詞: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問題;對策
當下,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仍存在著很多不足,無法滿足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新需求。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目前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問題
1.1當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難以適合生態農業技術推廣
生態技術推廣以促進農業增產及農民增收為主要目標,并以增強農業與社會、經濟效益為主要指導方向,并采取符合當地的技術推廣措施與方法。由于我國目前依然采用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生態農業的發展產生較大限制與影響。傳統推廣方式是國家統一管理,并通過試驗、示范、培訓等方式進行推廣。但在實際工作中,農業技術開發研究與農業技術推廣發生分離,而科、教、研及農業技術服務組織等相互間難以協調。同時,對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一些地區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推廣功能并未真正發揮出來?;诖耍淖円酝浜蟮霓r業技術推廣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并要盡快建立適合生態農業發展的推廣體系。
1.2缺乏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才
良好的人才隊伍,是事業成功的基礎。目前我國推廣人員各方面素質不高,加之接受專業技術培訓及學習的機會不多,導致對先進農業技術的掌握受限,也因此難以傳授高新技術給廣大農戶,無法滿足農戶們對新技術的強烈愿望與渴求。同時,一些基層農科站所的農技推廣人員不足以及設備不夠完善的問題依然存在,對生態農業推廣與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與制約。
1.3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形式較單一
當下,我國許多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仍以傳統的推廣形式進行,如把農業技術以試驗、示范為主,普及到具體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去。這種推廣形式只注重單純的技術推廣,而忽視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等重要因素,也只在生產技術上做事,并未顧及到產前與產后的工作,造成較大的資源浪費,同時還存在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等相關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傳統的推廣形式對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并非有利,而盡快建立與形成新型推廣方式與機構,是當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的主要任務。
1.4資金投入不足
生態農業與傳統農業在效益方面有一定區別,生態農業的遠期效益較明顯,因此需長期實施,有別于短期效益的傳統農業,這也是導致相關部門對其關注度不夠的原因之一。同時,通過相關數據表明,我國推廣經費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較低,這無疑是對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產生影響與制約的主要原因,甚至有些地區用于生態農業推廣的資費出現被挪用、擠占的現象,并沒有做到??顚S玫?。
2促進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有效對策
2.1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廣體系
首先,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依托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相互合作的農業技術創新組織體系。其次,要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把農業科技人員、農業科技成果和農戶有機結合,避免研究開發與產業發展相互脫節。最后,要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保障體系,制定保護農業科技創新的配套政策,以確保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快速發展。
2.2加大資金與人才的投入力度
當下,資金是影響與制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中,除了依靠國家政策資金之外,應積極擴展融資渠道,并廣泛開展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進一步推動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同時,還要加大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的素質培養,做好相關培訓工作,以提高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與能力。
2.3建立農技推廣人員及農民培訓機制
“生態農業”最初由美國土壤學家AibrecheW.于1970年提出,西方生態農業是在常規農業(石油農業)帶來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和危機的背景下提出的。英國農學家worthingtonM.將生態農業明確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人,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西方國家提出的生態農業源于純生態學思想,其實質是將農業發展建立在生態學基礎上而不是化學基礎上,是特有的一種替代農業模式。因而西方生態農業對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家畜飼料填充劑、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嚴格限制甚至禁止使用,并進一步提出了“有機農業”、“有機食品”的概念。這種生態農業模式是適合西方國情的。
20世紀80年代前后以中國生態學家馬世駿教授為首的一批科學家和以農業部邊疆部長為首的一批農業領導干部提出了“中國生態農業”概念,組織推動了不同規模的試點、示范和理論研究,積極吸收西方生態農業的優點,并根據中國國情又不完全排除化學物質的使用,而是強調適量、適時使用,強調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中國生態農業具有綜合性、兼容性、多樣性、高效性和可持續性等特點。由于中國生態農業符合我國國情,很快受到國家各級領導的重視和農民的歡迎,1984年國務院作出“積極推廣生態農業”的決定,國家“八五”計劃提出要擴大“生態農業示范工程”,“九五”計劃又進一步要求“保護國土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下得到迅速發展,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縣、試點鄉鎮、試點村(場)數量迅速增加,規模迅速擴大,發展水平逐步提高,這些試點均已取得明顯成效,主要表現為農業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農林牧副漁業并舉,種養加相互配套,農村產業協調發展,生態環境改善,抗災能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首批51個國家級生態農業建設試點縣全部通過國家級階段性驗收,并啟動了第2批50個國家級生態農業建設試點縣。
在近期制定的《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又將生態農業建設列為重要內容,這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體制使生態農業難以形成規?;a,也影響了物質、能量、信息的多級轉化利用。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一樣,只有具有一定的發展規模才有較高的效益,而我國目前實行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單元的生產經營形式,很難使生態農業形成規模生產。家庭分散經營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難使物質、能量、信息多級轉化循環,往往使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中斷,只能使生態農業局限在小生產的循環中,影響了生態農業整體綜合效益的提高。二是技術支持系統不過硬叫,生態農業強調的是對現有技術的優化組合,即生態農業的技術創新,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具體的優化組合新技術,多為傳統技術的簡單疊加。由于受農業系統復雜多樣性的影響,如何在實際生產中實現技術的有效組合是關鍵問題之一。三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薄弱,影響了生態農業的整體效益。生態農業建設強調各要素、各部門的有機聯系和密切配合,需要一定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作支撐,而目前我國生態農業建設中的中介服務組織、咨詢機構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十分薄弱,影響了生態農業整體效益的提高。四是保障體制不健全,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生態農業是一個包括科研、管理、應用等多個部門參加的社會化大行動,必須有一個良好的保障體系才能確保其順利進行。但我國長期以來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各行其是,部門之間缺乏相互融合的配套保障機制,限制了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
2中國生態農業發展總體構思
針對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動態和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經驗,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必須走“產業化經營”之路。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指生態農業建設的一體化、規?;洜I,即指農業生態環境改善與農業生產的一體化、規?;洜I;不同層次生態農業部門(如生態種植業、生態養殖業、生態加工業等)之間的一體化、規模化經營;對生態農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與規模化生產、貿工農和農工商一體化經營。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生態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最佳經營模式。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內容之一,即農業產業化經營包括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般理論、方法也同樣適用于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
但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其獨特性,即突出農業生態環境改善與農業生產的一體化、規模化經營;強調水土保持、林草建設的產業化經營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的產業化經營,在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要求資源高效利用、產品無污染且品質優、實現各環節的良性循環,并在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踐中有其獨特的理論(如生態經濟一體化理論、利益共同體理論等)作指導。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論基礎、指導作用及基本思路。根據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特點,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論基礎一是生態經濟一體化理論,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以水土保持、林草建設等生態環境建設的產業化為前提,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經營者如若得不到一定的經濟利益,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產業化經營;若無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產業化,也就沒有整個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既要考慮生態效益,更要考慮經濟效益,應以生態經濟一體化理論作指導。
生態經濟一體化理論以整體系統觀和生態價值觀為基礎,包括相宜論、循環轉化論、增值論、平衡論、協調論等,它是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一體化發展的科學理論。按照生態經濟一體化理論,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經營者既要有以追求生態效益為目標的公益事業管理部門(如各級政府),又要有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的農民群眾和企業、集體等,要在生態農業產業化參與者之間通過生態補償稅、費征收等方式進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實現利益分配的合理化,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二是利益共同體理論,由農民、企業、政府等參與者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存”的利益共同體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各參與者對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投人(如勞力、資金、技術、機械動力等)以及他們在其中的資產產權得到承認并得以回報和利益,是激勵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動力源,通過利益共同體與市場關系相結合的利益調節機制高效率的運作,使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共同目標和各參與者的個別目標實現最佳結合,所得利益實現合理分配,是生態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必備條件。
生態農業產業化系統內“非市場安排”與系統外市場機制相結合,是一種特殊的資源配置方式,也是利益共同體理論的基本點,利益共同體的核心是“利益”,圍繞該核心,由組織保障、制度保障、“非市場安排”、市場與利益分配機制、營運約束機制等要素形成利益共同體的基本框架。三是市場機制理論,市場機制是當前一切經濟活動的重要動力,只有以市場機制理論為指導才能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與生態農業產業化密切相關的市場機制理論主要有比較效益理論和市場競爭理論,按比較效益理論,生態農業產業化應正確選擇各種農產品生產的最佳區位,建立農業商品基地,實現品質優、產量高、成本低、比較效益高,根據市場競爭理論,生態農業建設應積極開發生產競爭力強的名、特、優綠色產品和有機食品,大力發展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的企業集團。四是科技與政策聯合驅動理論,科技與政策聯合驅動是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動力源。
積極研究、開發、推廣可持續性農業技術,是協調解決生態農業建設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矛盾問題的根本途徑。生態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生態社會效益大,而微觀經濟效益相對較低,需要政府部門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只有科技與政策有機結合,聯合驅動,才能迅速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思路一是根據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點及面臨的問題,把農業生態環境改善與農業生產能力提高、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及無公害食品的規?;a作為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點發展領域;二是把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配套技術體系、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和政策保障體系建設作為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三是從不同區域的實際出發,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3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配套技術體系
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配套技術體系的基本模式即形成以市場與科技信息獲取及分析決策技術產業化為龍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優化組合及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為主體、動態監測評估與信息反饋技術產業化作后盾的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配套技術體系。
一是市場與科技信息獲取及分析、決策技術,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電視、報刊等多種傳播媒介大量獲取有關生態農業方面的產品市場信息、科技發展信息等,并通過認真分析、去偽存真,得到有實用價值的信息,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科學決策提供充分依據。在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要以市場與科技信息為基礎,并結合區域實際采用科學的決策技術和方法來制定決策方案。應積極引進“集出點子、想辦法和評估優選為一體”的可拓決策技術方法,其基本方法步驟為明確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的物元與條件物元;確定限制物元,建立矛盾物元系統;根據物元的可拓性,通過物元變換生成決策策略集;對生成的決策策略集進行評估優選,確定滿意的實施方案。
二是生產過程中的優化組合技術與高新技術,應把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高效利用、提高轉化效率、改善生態環境、節約用水、高品質食物生產等方面的優化組合技術與高新技術作為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的重點。主要抓好土壤培肥與作物平衡施肥技術、控釋肥料生產技術、沼氣及其發酵殘余物的綜合利用技術、蛆繃養殖與資源利用技術、食用菌生產與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污水凈化和綜合利用技術、旱作農業高效用水技術、蔬菜保護地生產與育種技術、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生產綜合技術以及基因工程技術等。
三是動態監測評價與信息反饋技術,搞好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方案實施中的動態監測評價與信息反饋,是進一步調整實施方案的重要技術手段。要通過布設動態監測網點、調查訪問及計算機信息處理等環節形成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動態監測與信息反饋技術體系。
4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與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關鍵詞:“文化+”;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6日
一、引言
近年來,生態農業旅游作為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交叉融合后的新產業,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生態農業旅游一方面滿足了人們對健康農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成為民眾提供休閑放松的旅游方式。然而,很多生態農業產業園存在著景觀粗糙、游玩體驗差、服務不到位的現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歸結于產業園過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讓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內涵,缺少統一的規劃。
“文化+”是指文化更加自覺、主動地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滲透,其核心是賦予事物活的文化內核、文化屬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態和文化價值,為事物植入文化的DNA?!?”就是加入、融入。在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引入文化元素,體現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給予生態農業旅游的精神內涵,這對引導生態農業旅游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意義重大。
二、生態農業旅游產業中存在的問題
本文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是以生態農業、自然景觀和農業文化為基礎,以生態旅游為主體,以滿足游客H近自然、休閑放松、感受農文化為目的的高級農業旅游形式。
目前,我國各地均涌現出一批較為成功的生態旅游項目,比較有名的有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北京的錦繡大地、蘇州農林大世界、無錫馬山旅游農業科技示范園、江陰華西現代農業示范園等。然而,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第一,園區規劃設計較為粗糙,城市化痕跡嚴重。很多園區只注重經濟效益、節約經濟成本,為了迎合城市居民的需求,建設大量娛樂設施,不考慮園區設計與當地風土人情的協調,不考慮園區景觀與自然風光和農業文化的匹配度。一方面園區服務設施等質量較差,粗制濫造,使游客體驗較差;另一方面園區內景觀風格不一,人工化、城市化的痕跡過重,使園區缺少了文化感和自然景觀的韻味,不利于生態農業旅游園區的健康發展。
第二,旅游方式單一,缺乏農業體驗式項目。目前,生態農業旅游項目主要是以參觀、游覽、采摘、垂釣為主,旅游方式單一,旅游產品也單調,大多都是一些未經加工或簡單加工的初級農產品,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和生態農業特色。同時,單純以觀光為主的生態農業旅游,已經不能滿足大眾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層次,體驗式消費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采摘之所以吸引人,原因就是增加了旅游者的體驗和經歷,增強了他們的心理感受,進而提高了對旅游產品的滿意度。農業體驗式項目可以通過觀光者的親力親為把諸如“體驗”、“經歷”等無形的心理感受變成可以銷售的經濟商品。而目前生態農業旅游園區在體驗式項目的開發上缺乏創新,難以滿足游客多樣的體驗需求。
第三,園區生態農業觀念落后。國內外農業旅游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農業旅游有好的發展前景,必須高度重視和保護生態資源和環境。只有進行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大部分生態園在進行農業開發時,依靠傳統農業的形式,距離人們追求的有機食品和生態農業的形式還相去甚遠,更談不上科技農業和現代管理。因此,農業的確是實實在在的農業,人員也是實實在在的農民,但是生產形式卻不是人們所期望的生態農業。
第四,經營管理不完善,服務水平較低。生態農業旅游園區一般坐落在鄉村,由農民在原有的農業基礎上開發形成。一方面經營管理者缺乏科學的管理理論和培訓,管理經驗也較為匱乏,導致園區的管理非?;靵y;另一方面園區內的員工服務意識淡薄,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旅游管理人才更是缺乏。管理體系不完善,服務水平檔次較低,再加上城市游客的素質和要求較高,嚴重影響著生態園區對游客以及回頭客的吸引,很難把生態農業旅游做大做強。
第五,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缺乏政府監管和引導。目前,尚未有直接的管理部門對生態農業旅游進行管理和引導,各個園區項目雷同,可能并未納入當地整體的發展規劃中去,無法與當地的文化和整體規劃相匹配,存在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現象,市場的開發和經營行為得不到總體上的規范。
三、“文化+”視域下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對策
為了更好地促進生態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為生態農業旅游注入文化因素,針對目前生態農業旅游園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解決對策:
(一)園區在開發過程中應保留生態農業特色。生態農業是生態農業旅游的基礎,生態農業旅游園區在開發過程中應注意與傳統農業的區分,體現出生態農業特色,進行科技種植和現代農業管理,創新生態農業的生產模式,使之具有美觀性和觀賞性。同時,在開發過程中,不僅要減少農藥的使用,突出有機食品特色,還應開發園區循環系統和生態系統,充分利用園區內的資源,使養殖、種植、餐飲等形成科學的循環系統。
(二)增加農業體驗設計環節。生態農業旅游園區可以開發高品質、差異化的體驗設計環節,比如在目前生態園區提供采摘和垂釣的基礎上,開發“農耕園”,給游客以體會農耕文化的機會;利用園區內的農作物及瓜果蔬菜,建立榨油坊、面粉坊、豆腐坊等手工作坊,在滿足游客體會農業生產的樂趣和消費需求的同時,豐富旅游者的農業民俗知識;在餐飲方面,園區可以提供個性化的餐飲服務,利用游客采摘的蔬果進行加工,甚至提供游客自己做大廚的機會,讓游客體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樂趣。在園區開發的過程中,注重培育文化深、檔次高和功能完善的旅游服務,使游客獲得愉悅感受和享受休閑的同時,能夠獲取知識、體驗文化。通過打造有參與性和體驗性的產品和服務,建造有規模和特色的旅游度假勝地。
(三)完善基礎設施與配套設施,體現鄉村美的內涵。目前,很多生態農業旅游園區針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這種情況,園區可提供接送服務,尤其是對旅游團體的活動,可提供車輛接送服務。園區在進行規劃和建設時,應注意保留鄉趣和田園風光,避免粗制濫造的城市加工品的出現,配套設施的風格和生態園區的定位應保持一致,整體園區的風格既要整潔又要符合鄉村文化的內涵,既要給游客以休閑放松的感官體驗,又要體現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旅游的內涵,使得園區的各種設施折射出園區經營管理的理念。
(四)培養專業人才,提高員工素質。農民依然是生態農業的主體,是提供旅游服務的主體,培養一批會管理、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級農業技工對提升生態農業旅游產品和服務是非常重要的。在對農民進行培訓時,要遵從市場法則和實際原則,讓農民獲得實際有效的科技知識、經營理念和人文禮儀等。
引進專業的旅游管理人才和生態農業科技人才,強化園區的經營管理,引進先進的經營理念,強化園區人員的生態意識、管理意識和服務意識。首先,要讓員工認識到保護資源環境,發展生態農業,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的重要作用,自覺做到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其次,園區管理者要主動開拓經營管理思路,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開發有特色和有競爭力的旅游產品的能力;最后,針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導游員、講解員、服務員進行重點培訓,提高其業務基本技能和服務禮儀常識,使生態農業旅游服務質量水平有整體的提高。
(五)政府應加強對地方生態農業旅游的扶持力度,引導生態農業旅游健康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既可以提高當地的就業率,又可以吸引游客到當地消費旅游,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不僅僅是經營管理者的責任,政府對其進行引導、指導,對提升園區的文化內涵和競爭力意義重大。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對園區建設的資金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對園區的建設提供貸款;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提供技術人員對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進行義務指導,納入當地政府旅游路線中去,使園區的整體規劃和發展充滿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與本土文化相得益彰。
四、結論
生態農業旅游將農業、生態和旅游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業生態經營模式,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加快發展和推廣生態農業旅游,對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轉型、提高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園區經營管理者和政府在遵循市場機制的同時,應把生態農業旅游作為持續性、長久性的事業來做,用心規劃,合理建設,多考慮游客對文化層面的需求,最終實現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的整合。
主要參考文獻:
[1]繆佳作.體驗經濟視角下的無錫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0.
[2]趙愛民.“美麗中國”視角下的我國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4.
寒地黑土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
1基礎狀況
寒地黑土是黑土的子概念,地理坐標125°-127°E,44°-49°N的黑土地區。黑土總土地面積為595.6萬hm2,其中黑龍江省有482.5萬hm2,占全國的80%以上,分布在松嫩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林業、牧業基地。黑龍江省寒地黑土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5~5℃,無霜期3~4個月,年平均降水量300~700mm。黑龍江省農用地面積3950.2萬hm2,其中耕地1187.1萬hm2,占農用地的30%,人均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林地2440.3萬hm2,占61.8%,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及完達山,森林面積、木材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牧草地222.4萬hm2,占5.6%,草質優良、營養價值高,松嫩草場是世界3大羊草地之一。黑土有機物質平均含量為30~100g•kg-1,特別有利于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水稻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生長。加之寒地的優良生態地理環境,產品具有天然、無污染、優質、營養、安全無公害、綠色和有機性。黑龍江依托寒地、黑土、森林、草場、濕地等優良生態優勢,實行地理標志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一體化推進,以生態經濟統領生產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和服務標準體系的發展模式。2011年糧食總產量4225萬t,創歷史新高,綠色食品認證個數1500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345萬hm2,保持全國第1位。
2優勢及問題
區位優勢。黑龍江省與內蒙古、俄羅斯接壤,是中國陸路通往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交通便利,鐵路、公路網發達,機場航線密集;水利資源豐富,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綏芬河5大水系。生態環境優勢?,F有15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4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縣、14個省級生態示范區、8個省級生態農業縣、6個農墾總局生態農業示范農場。現有濕地面積867萬hm2,其中,天然濕地556萬hm2。資源優勢。耕地總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且多為高有機質的黑土;森林覆蓋率43.6%,有云杉、冷杉、紅松、靈芝、五味子、龍膽等2100余種野生植物資源;棲息著東北虎、丹頂鶴、黑熊、馬鹿等476種野生動物。
黑龍江省雖然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還存在著整體經濟實力不強,產業結構調整頗有難度,自然地質災害頻發,農業人口素質不高;農業管理體制、運營機制滯后,農業文化、生態旅游發展不充分;農業環境監管力量薄弱,機構缺乏、執法手段落后,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等問題。即使是引以為豪的生態資源優勢,目前也面臨土地生產能力退化、林木資源持續減少、牧草“三化”程度加劇、濕地生態功能減弱、水污染問題嚴峻等問題。究其原因,法制建設的缺位才是根本。雖然黑龍江省制定了《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管理條例》《黑龍江省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綱要》等規范文件,初步改變了生態農業發展以政策、命令、紅頭文件或會議文件主導的形式,但目前仍然沒有一部專門性的生態農業發展與保護的地方性立法,仍然是以《農業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綜合性法律指導生態農業的建設。隨著生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法治觀念不斷深入,以綜合性法律保障生態農業發展的弊端越加顯現:法律規定過于原則,缺乏具體可行的措施和實施細則,缺乏對生態農業及黑龍江省發展特點的充分考慮和論證,忽視懲罰性及禁止性立法,輕視協調生態系統優化發展的立法。
寒地黑土生態農業法制建設的展望
1基于相關主體的生態法制農業
法律具有穩定性、程序性,可杜絕朝令夕改和曲解政策。通過嚴格立法從整體上加強對生態農業的引導、保護、扶持。首先要針對我國生態農業的特點和現狀從基本法層面上制定《生態農業法》,同時頒行細化生態農業基本法的單行法律法規,完善既有的法律和規范性規定,明確行政管理執法主體,完善農產品品質檢測機制,進行農業稅費改革,實施農業水土和生態環境保護,強化對環境污染的處罰,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結合黑龍江省黑土寒地的地理特征和農業資源分布狀況,利用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優勢,積極建立多種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制定地方性法規《黑龍江省生態農業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有效貫徹落實國家農業政策,全面平衡農、林、牧、副、漁業發展。進一步調查黑龍江省土壤和水系現狀,建立污染監測體系。全省各級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投入,給予政策性傾斜,加強對農業生產各環節和各領域的直接和間接支持。加強財政資金轉移支付力度,投資農業運輸系統、電力、通信網絡、農業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采取包括財政、稅收、補貼等諸多舉措來引導發展生態農業。成立強有力的綜合調控部門,建立有效的信息支持和監控系統,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實現農業環境和產品科技含量的不斷提升。黑龍江省著力打造寒地黑土千社千品工程。通過深入實施寒地黑土工程,擴大專業合作社的覆蓋面,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3]。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走合作與協同發展道路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然選擇,也是農業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客觀要求。黑龍江省2010年為此專門出臺《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引導和扶持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當下法律研究重點應承認合作社的法人資格,鼓勵農民成立各種專業協會、農民股份合作企業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表達維權欲求。各級政府的農業、工商、財政、稅務、科技、金融管理等部門,通過財政、稅收、科技等扶持措施,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引導其申請認證有關寒地黑土地理標志農產品,注冊名優農產品商標,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協調處理法律糾紛。生態區農業企業。加大涉農企業技術改造,改進落后的技術、工藝和設備,健全內部競爭機制。加強與社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委員會等組織的合作。發揮企業的資源、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優勢,與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共建合作,促成寒地黑土農業物產集團、北大荒米業、九三糧油等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到農業基礎建設中來?,F代農業要求農業勞動者掌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有較高的現代文化、科技素質和經營管理知識[4]。要引導農民自覺不斷提升能力,培訓生產技能,參與綠色農業生產。針對黑龍江每年長達半年的冬寒期,大量青壯年農民去南方打工的情況,政府應直接加大對其引導和進行補貼,鼓勵利用這個時期參加培訓學習或發掘本地生態優勢,參與開展冬季生態農業旅游等,就地就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肩負先進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任務,在科技創新和現代新型農民的培養及對農業政策、理論、實踐的研究上,在加強產學研的有機結合上具有獨特的優勢。他們現在的迫切任務是為黑土農業特色產業的建設,培育、引進一批懂專業、善管理的復合型農業人才。
2基于品牌保護視角的生態法制農業
關鍵詞: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新型農業
為了滿足農業生產與綠色農業的要求,我國20世紀70年代開展了生態農業方面的工作,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效果顯著,在很多地區已經設置了工作試點,在實際的技術推廣中積累了大量工作經驗,但是由于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工作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需要國家和農業管理人員共同努力,使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得到不斷的優化和改善。
1現階段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1.1缺乏技術推廣體系
我國農業技術更新的速度極快,但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并沒有隨之進步,仍然延用傳統的技術推廣方式,由政府直接負責,將國家的農業技術部門作為工作的主體。這一體系應該具有健全的職能和功能,實現對技術、人力資源以及資金等方面的統一調配與管理,在技術方面,通過專家研究討論,選擇最具推廣前景的技術成果,然后開展實用技術的培訓工作。機構運轉中,農業技術的開發工作與推廣工作相脫節,導致不同系統、不同部門的協調工作不妥當,工作效果不好。很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的職能僅停留在銷售作物種子、地膜以及不同生產資料的階段,并沒有進行實質的技術研究與推廣,這些部門的服務工作基本沒有開展,導致生產方式與生產技術的嚴重滯后,制約了生態農業的新發展。
1.2技術推廣方式單一
現階段農業推廣然延用傳統的推廣方法,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內容:實驗、示范、指導與咨詢等,通過這幾項工作,將農業新技術推廣到實際的農業生產中。但是這幾項工作并不能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的技術推廣,沒有考慮到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方面的問題,對農業工作者以及土地的安全問題也沒有全面的考慮。單純的在農業生產前進行技術宣傳,并沒有將農業推廣貫穿于農業生產過程的始終,應該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生產中以及生產后期,做好技術宣傳與指導,避免由于工作的不全面、不合理而導致土壤質量下降、耕地衰竭、水資源大量浪費等現象發生。
1.3資金投入不足
生態農業和其他形式的農業相比較,主要區別是綜合效益最大,長遠效益明顯,很多農業生產單位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并不做長遠考慮,關注程度最高的就是企業的經濟效益,所以,我國生態農業亟待國家大量注入資金,來支持科研以及推廣工作的大規模、有序開展。我國政府目前用于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量本來就不多,具體分配到生態農業方面的資金就更有限了,在這樣的條件下,由于部門的管理問題,可能還存在著一些占用、挪用資金的現象,所以,能夠應用與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資金數量根本不可能滿足正常工作運轉的需要。我國和其他國家相比,用于生態農業方面的資金數量占農業總資金投入的比例過低,世界平均水平為1%,而我國的比例為0.2%??梢姡Y金問題已經對生態農業推廣工作形成了嚴重的制約。
1.4人才數量不足
生態農業是一類新型的農業,只有對技術的合理應用,才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這方面工作對人員水平的要求很高,但是我國現階段專業性人才數量不足,學歷偏低,沒有足夠的機會接受再次培訓,限制了工作的開展。
2我國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的措施
2.1建立新型創新體系
要想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大范圍推廣,應該建立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保證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與科技化,使農民的收入增加。第一,構建創新結構體系,體系需要將企業作為創新工作的主體力量,從事主要的研究與實踐工作,將高校等科研單位作為工作的依托和保障,使不同單位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實現有效的農業技術創新。第二,技術人員和農業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有效的配合與協作,避免研究與實際耕種的嚴重脫節,理論無法與實際相連接。第三,健全保障體系?;谏鷳B農業技術的生產特點,具有較差的保密性,國家應該建立并且在實踐中逐步完善關于這方面的保密制度,保證生態農業技術的私密性和知識產權,技術人員將新技術新方法及時申報專利,提高對技術的安全保護意識,同時促進生態技術能夠在我國不斷的優化和更新。
2.2建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
我國地域廣大,由于距離較遠的地區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差別較大,所以農業的種植條件也就有所不同,在進行生態農業的推廣當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需要意識到不同地區的差異性,充分考慮到地區的自然狀況,保證生態作物種植的合理性,包括:第一,對農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大家懂得如果利用生態規律,對土地資源進行高效、合理的利用,種植適合在當地種植的作物,同時,也要注重地區的生態平衡,不允許盲目種植;第二,建立信息的網絡平臺,農業工作者利用平臺,及時宣傳國家關于生態農業方面的政策和方針,并有針對性的進行生態農業專業知識的教學與指導,使農民通過平臺獲取大量的信息與資源,來指導農業生產。
2.3加大資金投入量
國家適當進行政策傾斜,鼓勵生態農業技術創新以及技術推廣,促進技術以及投資方的多元化發展,避免只顧眼前利益,盲目種植,需要從長遠的利益著眼,重視生態農業種植的長遠效益,這些都有賴于國家持續的支持和幫助,相關政府部門應該與農業生產部門多合作、多聯絡,通過多種渠道的投資來支持農業生產。
2.4提高技術人員的工作水平
設立農業生態科技研究機構以及農民培訓機構,對農業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農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做好員工的培訓,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制定合理的獎勵制度,對于在技術推廣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員工以及在創新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績的員工,給予物質獎勵,以此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
綜上所述,作為一項新型農業,生態農業技術近些年得到了持續的發展,但是在技術推廣工作中,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因素的影響,我國政府近些年對生態農業推廣工作的重視力度持續加大,在今后的技術推廣中,技術人員需要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將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貫穿于農業生產過程的始終,使推廣成效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田維舉,楊博.探析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和創新.北京農業,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