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0:27: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命的傳承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真的想您了,傳承生命之綠,我脫下了冬天厚重的帽子和御寒的棉衣,輕輕松松在斜風細雨中到處尋找你的笑容,您知道嗎?前些天,在我每天出入的臺階縫隙里,在那一簇藜蒿上,發現您瘦弱的身影。我高興得像一個爛漫的孩子,俯下身體,認真端詳著那最初的綠色。我知道,您是生命、是春天的形象大使,您是帶著彩虹與夢想走進我們的世界,走進我們的生活,世界因為有您而精彩呀!我曾經借著開拓的理由用砍刀,深深傷害過您呀,今天想起,我真的深深愧疚,我不敢輕易原諒自己,請您用豐滿的枝條懲罰我形而下的身體還有我形而上的靈魂吧!我的母親…
綠呀,我的母親,您是點亮生命的星星之火,沒有您,哪來如火炬般綻放的嬌麗花朵,在您的面前我們永遠幼稚,我觸摸到了您高尚的額頭,因為那里有高尚的思想??催^您的人,心靈也會干凈的,想過您的人,靈魂更加圣潔,當人類把利劍懸在頭頂的時刻,人類都保持著沉默,那被黑暗覆蓋的世界的知覺靠你的觸手來復蘇。一片綠葉,就是春天的故事,一樹綠色,就是無盡的恩情,一遍綠色,就是生命的永恒空間!
當我犯錯時,朋友,你可以鞭撻我的身體,但是請你不要謾罵我的人格,因為我的靈魂是被母親之綠渲染過的,是母親給我的色彩,我善良的心中到處是綠葉紅花。所以我擁有思想,擁有了甜蜜的生活,擁有了生命的綠色。朋友,不要人在風景里,忘記了根本,還記得我要的是葫蘆的寓言嗎?你真的只要葫蘆是嗎?為了你可愛的葫蘆,你不要忘記孕育果實的綠葉呀!朋友,當你喬遷新居的時候,不要忘記你最初的祖母綠,不要忘記帶走生命最初之綠呀!不要把母親丟在孤獨的老屋里呀!這樣你的靈魂永遠也得不到安寧,上帝也不會原宥你的!
我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山村老母親,含辛茹苦守寡撫養兒子長大,供兒子上大學,兒子很努力,畢業后工作也特別優秀,十年下來成為銀行行長,娶了城里媳婦,生了孫子。兒子多次想接老母到城里,可媳婦不同意。母親就是母親,理解兒子的難,編許多借口不去城里。錢是好東西,也是壞東西,媳婦嫌錢少,借丈夫職權之便,攬錢搞工程,買股票,虧了再借,借了還虧……丈夫坐牢了,媳婦卷著剩下的錢財,借著為兒子前途著想的理由,連看一眼男人的時間都沒來得及帶著兒子遠渡美國。那目不識丁的可憐老母,徒步走了一個月到勞教所看兒子,兒子當時淚聲俱下,跪在老母面前說:“母親,你一個字都不識,怎么找到這兒的?”母親捧著兒子的臉說:“孩子。心中有盞燈永遠不迷路……”多么偉大的母親,那是綠的胸懷,那是綠對根的情結呀!
是花生命的起伏!
是生命的長河無止境的流動!
花開花落,
是花精神的延續!
是精神的永無止境的傳承!
花開花落,
一、生命可以永恒么
(一)生命有時盡(生命的特點)
1、生命來之不易。
2、生命是獨特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不可替代。
3、生命是不可逆的。
4、生命也是短暫的。
5、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生命發展的規律(即死亡)。要更加感激生命、熱愛生命。
(二)生命的接續
1.一代又一代的個體生命接續中,我們總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位置,擔當一份使命。
2.生命的接續,使得每個人的生命不僅僅是“我”的 生命,還是“我們”的生命,在生命的傳承關系中更好的認識和面對自己生命。
3.生命包括身體的生命、社會關系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不僅僅是身體上接續祖先,也在精神上繼承和創造。
二、敬畏生命
(一)生命至上(敬畏生命必要性)
1.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堅強的
2.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
3.并不意味著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也必須承認別人的生命同樣重要,珍愛他人的生命如同珍愛自己的生命
(二)休戚與共(怎么敬畏生命)
1.敬畏生命,要從對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對他人生命的關懷,使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共同生活,休戚與共。
2.敬畏生命,不漠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視他人的生命,要謹慎的對待生命關系、處理生命問題,才會尊重、關注、關懷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3.敬畏生命,是內心的自愿選擇。當我們能夠與周圍的生命休戚與共時,我們就走上了道德的生活。
第九課珍視生命
一、守護生命
(一)愛護身體(怎樣愛護身體)
1.關心身體的狀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當內心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不能做出過激的行為,更加不能傷害自己的生命,要珍視自己的肉體生命。
3.增強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護的方法。
(二)養護精神(怎樣養護精神)
1.精神風貌反映著我們的生命狀態,守護生命需要關注并養護我們的精神。
2.物質條件與精神的關系:精神發育需要物質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質生活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制約。
3.守護精神家園,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個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發揚民族精神。
二、增強生命的韌性
(一)生命難免有挫折
1、挫折的含義
挫折是阻礙、失利、失敗(含義)
2、正確對待挫折
a面對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緒感受和行為反應,這主要是人們對挫折的認識和態度不同。
b面對挫折,產生負面的情緒是正常的,我們需要及時調整自己,正確面對。
c生活中的挫折是我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得意時,會使我們清醒,避免盲目樂觀、精神懈??;失意時,會使我們獲得更加豐富的生活經驗。(挫折的作用)
(二)發掘生命的力量(怎樣做)
1.我們需要發現、發掘生命的力量。(承受力、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的能力)
2.逐漸培養自己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掌握增強生命韌性的方法(如欣賞、培養幽默感等)。
3.不排斥借助外力,與他人建立聯系,向他人尋求幫助,獲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勵。
第十課綻放生命之花
一、感受生命的意義
(一)生命的追問(怎么樣的一生是值得的)
1.活出自己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
2.付出自己的愛心,承擔自己的責任;
3.將個人的追求建立在人類共同需要的基礎上。
(二)發現我的生命(為什么要探索生命的意義)
1.探索生命的意義,是人類生命的原動力之一。
2.生命是獨特的,生命意義是具體的。(自己構建自己生命,形成“我的人生”)
3.(怎么感受)生命的意義需要自己發現和創造。
二、活出生命的精彩
(一)貧乏與充盈
1.人們對待生活的不同態度,會影響生命的質量。(選擇從貧乏走向充盈)
2.生命是一個逐漸豐富的過程。(怎么做:敞開自己的胸懷,不斷嘗試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建立聯系,生命中的道德體驗就會不斷豐富,對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不斷增強。)
(二)冷漠與關切
1.生命為怎么拒絕冷漠(如何關切他們)
我們不僅要關注自身的發展,而且要關愛他人的生命,設身處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
用真誠、熱情、給予去感動改變他人,消融冷漠,共同營造一個互信、友善、和諧的社會。
(三)平凡與偉大
1.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獨特使命,偉大在于創造和貢獻。
一、具有淵源流長的傳承脈絡
在談中國哲學史的傳承之前,我們先來看語言文體傳承:五經——先秦諸子學——漢代經學——詩歌——戰國騷——賦——古體詩——律詩——宋詞——曲——小說——現代白話文從語言文體的傳承發展來看,并非一成不變的保守固有內容,而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吸收新的內容,逐漸進化過來的。語言文體是文化思想的載體,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保存下來,代代相傳,是了解中國哲學史的思想發展歷程不可缺少的資料,如果沒有理清中國哲學史的傳承性,不僅沒有辦法把握哲學史的整體性,而且還會忽視很多非常有價值的研究資源。
2001年的時候,饒宗頤先生在北大發言,提到《新經學的重建》,雖然一晃又過了10年,但是這篇發言稿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前瞻性和指導作用。在其文章中便提到:“我們的哲學史,由子學時代進入經學時代,經學幾乎貫徹了漢以后的整部歷史。“五四”以來,把經學納入史學,只作史料來看待,不免可惜!現在許多出土的簡帛記錄,把經典原形在秦漢以前的本來面目,”這段話值得我們不斷細看,饒宗頤先生不僅提到中國哲學史的發展過程,還提出了經典的歷史地位。
跟西方哲學史比較,我們更能看出中國哲學史的傳承性和完整性。
人類的起源,西方國家是從神話開始轉向自然現象的,如西方的哲學鼻祖泰勒斯(約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認為水是本源,那克西美尼(約前610年-前546“)認為氣才是本源,恩培多克勒(前490年-前430年)則認為應該是土、氣、火、水。接著由自然派過渡到抽象派,如阿納克西曼德(約前610年-前546“無定”年)認為是無定,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72年—497年)認為是數字,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認為是原子。
到了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的時候,出現了一個轉折,便是由從外界的認識回歸到對自身的認識,蘇格拉底認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認識外界”,因此扭轉了人們向外看的眼光,而轉向自身內在的認識。蘇格拉底的學說接著便由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繼承發揚,為了證明形而上存在的可能,亞里斯多德進入一分為二的思想,自圓其說的結果并不能讓人滿意,引起了認識論和經驗論的辯解,因此而陷入了困境。這個時期開始轉向休謨(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的懷疑論,到底創造世界的上帝是否存在,有沒有可能,在這里進入了懷疑的狀態,為了解決存在與思維的問題,上帝存在與否的可能,康德在笛卡爾的“自我”的啟發下,提出了先驗自我,認為除了我之外,還有一個先驗自我。但是費希特(1762年5月19日-1814年1月27日)卻認為康德對于物自體存在問題的論述,會導致表象和物自體的分離,這樣將不可避免地導向一種懷疑主義,所以用“絕對自我”進行物自體的肯定和穩固,謝林(1775年1月27日-1854年8月20日)對費希特的這種看法進行批判,認為“絕對自我”忽視了客觀的重要性,所以應該重建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于是結合主觀和客觀,提出“絕對統一性”;到了黑格爾時期,才最終進行了最系統、最豐富和最完整的闡述,他在唯物和唯心問題上,對前人進行了總結和批判,用辯證否定的觀點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黑格爾認為一切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恒的生命過程,是“絕對精神”本身。
西哲這種一分為二的思維模式,使哲學家們陷入了唯物和唯心兩種邊界的困惑,這樣就很難形成一以貫之孔子之儒學的哲學思想體系。相反,中國的哲學史內容則更加注重人自身的修養,注重生命質量的提升,如孔子以“仁愛”、“正心修身齊家平天下”為核心的儒家思想,老子提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柔弱勝剛強”、“外其身而身存”、“慈”、“儉”等等修心養性的道德思想,佛學“五戒十善”、“自度度他”、“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了脫生死”等等行善解脫生命的思想,這些內容代代相傳,歷經時代的考驗而不衰,無論是戰爭還是天災地難病害,中國的先輩們總用智慧尋求各種保存的方法,留下先哲的思想。
二、具有教育意義的人智學
從中國哲學史的傳承,可以了解到經學在整個歷史過程的重要性,經是整個哲學史的一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頁,貫穿古今,歷久而不衰,因為“經書是我們的文化精華的寶庫,是國民思維模式、知識涵蘊的基礎;亦是先哲道德關懷與睿智的核心精義、不廢江河的論著。”“……‘經’的重要性,由于講的是常道,樹立起真理標準,去衡量行事的正確與否,取古典的精華,用篤實的科學理解,使人的文化生活,與自然相調協,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取得和諧的境界。“經”的內容,不講空頭支票式的人類學,而是實際受用有長遠教育意義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1
上面幾段話,深刻的指出經典的價值和重要性,以及經學與哲學密不可分的關系。經的內容是修學的重要依據,是“具有長遠教育意義的人智學”。經的內容,是先哲們經過長期思考和實踐,經過歷史的檢驗而保留下來的經驗,記載著永恒不變的真理。這與哲學的內涵是一致的。哲學,屬于外來詞,指愛智慧,含有追求智慧,追求真理的含義,在歷史長河中,漫長的人類史最具有對真知的追求,中國哲學也應名副其實被理解為中國人類智慧的學問,而且是具有長遠教育意義的人類智慧的學問。
雖然物質世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但是人文的發展也非常重要,特別是對生命的認識,沒有了生命,世間一切皆妄談,只有正確認識生命,關注生命,愛護生命,珍惜生命,才能更好處理好人自身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達到天人互爭挽留的境界。2
三、結論
《海上鋼琴師》是電影,不貼近我們的生活,但它的某些方面貼近人心,讓我們沉浸在大悲喜中,從而情不自禁地思考人生。
整個故事充滿著人情味。有對未來充滿夢想的乘客,也有執著于音樂一生的鋼琴師;有惺惺相惜的情誼,也有一見鐘情的浪漫愛情。從小就呆在船上的1900對陸地充滿了恐懼,他一生未曾踏上陸地,只在雙手游動于琴弦間時神游世界。他還通過雙眼觀察旅客,體味人生百態。他對外面的世界如此陌生,因為他從未接觸過,不知何去何從。他對自己能做的感到迷茫,對未知的感到害怕。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后被炸飛。
看完這電影,我長久地坐在椅子上,全身都透著感嘆,思緒如泉涌,紛繁復雜。但腦中的兩條線格外清晰,一是對人生的感悟,二是對音樂的感受。
如果生命的盡頭已在我們的視線中,我們除非大徹大悟,否則會惶惶不可終日,詩意的生活、音樂的人生怎會翩然而至?也許正因為生命中有那么多未知,那么多神秘,那么多變化,于是生命便多了色彩和魅力,誘惑眾人去追尋和探索。然而在生命歷程中,我們又時常會如1900那樣,只希望做自己有把握的事,以為那樣就可以穩操勝券。于是,面對有把握和沒把握的事情時,我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兩種態度:運籌帷幄、步步為營或畏首畏尾、止步不前。事實上,生命中有點冒險精神的人,也許其生命的寬度和厚度會與眾不同。
本片除了展示1900的藝術人生外,還展示了音樂。片中格外注重對音樂情境的描繪,幾乎絕大部分音樂都有現場情境演繹或語言勾勒,讓人能夠觸摸到音樂的靈魂,或描述人心的浪漫多情,或勾勒浪濤的層層疊疊,或狂泄胸中的澎湃激情,或訴說心中的纏綿情愛,從而讓觀眾感受1900的內心世界,也體會音樂的美。其中尤其令人驚嘆的,當屬1900與爵士樂之父的鋼琴技巧比賽部分的最后驚艷一彈。觀眾首先驚嘆于1900的演奏技藝,再透過技藝感受著音樂所描繪的激情和營造的氛圍,仿佛看到漫天的蜜蜂四處飛舞,讓人血脈賁張。
如果每一部影片都能給人一些思考,那么它們給聽眾帶去的不僅僅是思考的習慣,還有對生命的各種發現和人生中美的享受。
忘卻與傳承
寧靜
史勿忘,今勿斷。
時間匯成河,左岸是史,右岸為今。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等千載流傳,可時下好多人已忘卻。唐詩、宋詞、元曲,曾激起無數讀者心中的漣漪,可現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初唐四杰”和“邊塞名家”?歷史仿佛正處在一個被遺忘的過程中,無人銘記它的輝煌,無人品味它的辛酸。很多人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才把唐詩宋詞來強記。歷史的偉岸在時間的沖刷下,淡了,被忘卻了。文化的繁華,誰來傳承?
《朝花夕拾》撿的是枯萎,《吶喊》喊得嗓子嘶啞。這是魯迅的悲哀,還是文化傳承的悲哀?知道天心的人無數,知道冰心的人又有多少?知道愛情的人無數,知道艾青的人又有多少?現在很多的人在接受一種文化或思想時,統統忘了棄去糟粕。
有這樣一種精靈,它埋葬夕陽卻召喚黎明。
它是落葉,在秋冬深沉的步伐中張開翅膀,在生命的交替間飛舞,劃過黃昏的地平線。與大地相吻的剎那,落葉的精神都隱藏在它那濃郁的枯黃和折皺之下,寫滿一臉的自嘲:我代表死亡。
世界上有數不盡鮮艷的花朵。甚至連一株新草,一片嫩葉都被賦予生機盎然的綠意。無可厚非,人們更愿意追捧花朵斑斕的秀色,更愛贊美花朵頎長優美的英姿,爭奇斗艷的芳華盡顯。作為陪襯的草木雖沒有五顏六色的華麗,但憑一身淡雅清新的綠令無數文人詠嘆。落葉自嘲:我沒有秀麗的色澤,歲月在我枯黃的臉上留下太多憔悴的班駁,我只點綴蒼涼灰暗的世界;我沒有優雅的形態,時間的齒輪早已把我平坦舒展的身軀輾得皺紋累累,我只襯托死亡與毀滅。
一、為什么要關注中學生生命教育
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核心,不僅關系到學生自身的成長問題,還關系到每一個家庭是否幸福,社會是否和諧的大問題。而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學校教育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學生在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人格人性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問題,在生存、生活及生命方面存在錯誤的認識,少數人甚至走上殘害自我及他人的道路。富士康屢屢發生的跳樓事件就給我們這樣的警示。另外,班主任工作中遇到一些學生,動不動打架斗毆,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就以死相逼,很難下手,工作非常被動。這些現象說明人們在對待生命問題上缺乏足夠的重視。
二、什么是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簡單的說即是關于“生命”的教育
這里的“生命”既指“教育的內容”,又指“教育的對象”,還涉及“教育的方式”。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去理解,生命教育應當是一種更為根本的“教育理念”。
“生命”的基本內容:包括自然生命與人文生命。相對于前者,生命教育是指對自然生命的保護教育。這方面很多學校都有開展,尤其在汶川大地震后,學校更加注重安全教育活動;相對于后者,則是對生命價值的開拓教育。這里所說的生命教育更加側重于后者。
2.什么是人文生命
人文生命包括三層內容:血緣性親緣生命:人的生理性生命顯現為血緣性親緣生命,其在生理層面傳承的父母的血脈都非完全自然生理的,而是千百年人類生命、文化與文明凝聚而成的血脈,其稟賦的是社會性的親緣關系。
人際性社會生命: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生活在社會之中,生活在與社會其他人組織而成的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必須從社會的角度考量生命。
超越性精神生命:其內涵是精神、意識、思維,能對各種事物進行價值判斷,是一種研究、分析、反省、思考對象的智慧,是一種情感、心理的綜合體,也是人類文化與文明的承載體。比如,學生就是對老師生命的傳承。
可見,人的生命萌發之初便是文化與文明的凝聚,但是現代市場經濟卻導致了物質化的生命觀和個我化的人生觀。人們只重感覺,而不能透過生活的感覺把握生命的存在和價值。
3.正確認識生命教育
我們要把青少年自然生命的保護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來認識,但是,生命教育不能簡單等同于安全教育。自然生命安全保護的教育主要是掌握如何獲得安全的知識,比如消防演習、緊急疏散演習。單純的知識學習不足以保護自我生命。
生命教育還是人文生命之性質、價值和意義的教育。僅僅是自然生命的安全教育保護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生命存在價值的教育?,F在中學開設的思想政治課就包含有生命教育一些的內容。比如,人生觀、價值觀、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生命教育中要告訴學生:生命是“我”的,卻也不完全是“我”的。必須將個人放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去思考。放棄自我的生命并不是個人的權利,一個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采取自殺的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
生命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我們通常講的人生包括兩部分:一是“生命”,二是生活。生命是人生的存在面,而生活是人生的感受面。講生活就是當下存在的感受,過去的生活已經過去,未來的生活還未開始。所以人之生活只是一個“點”。講生命則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集合體。沒有過去的生命,不可能有現在的生命;沒有未來的生命,你是一個死人。所以生命是一條“流”。生命的過程必然是起伏曲折的,在生命教育中要培養學生承受各種挫折和失敗的氣度和能力,要從生命的意義上去理解生活的感覺。
推行合理的生死觀教育。以往生死觀教育的內容可以歸結為三點: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生得偉大,死得光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從理論上說,這屬于生死抉擇問題,從根本上說,英雄主義“不怕死”的生死觀是正確的,也是我們青少年應該有的生死觀。但關鍵是英雄主義“不怕死”的出現是有條件的:一是特定的時代背景,二是在特定的時刻,比如救人于千鈞一發之際。在今天和平年代下,不是每個人必然都要面對的。而在學校教育當中,除了英雄主義生死教育之外,就沒有了其他的生死教育。
另外,社會大眾在生死問題上的一些負面認識也在影響學生。
不可否認人是必然要走向死亡的,但這僅僅只看到人的自然生命,人的人文生命的生死與自然生命的生死并非同步。死是生活的終止,但人的精神生命可以延續,比如錢學森。所以必須重構死亡教育的核心價值。不能用“生死抉擇觀”代替“生命價值論”,這是在生死教育觀上的錯位。不應該不怕死,,而是要重死、貴生、保生、珍生、惜生。要懂得生命的神圣性和最為寶貴性,珍愛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別人的生命,承擔自我的公民、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強調生命價值論,以人的生命為“本”,為“體”,其他一切都是“末”,是“用”,努力去創造去實現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價值。正如赫曼·赫賽所說:“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并非我的責任,但怎樣安排此生卻是我的責任?!?/p>
三、生命教育的教學方法
在這里介紹兩種生命教育的操作方法。
1.生命時光計算法
為了讓學生體驗生命之可貴,生命時光之不可倒轉和有限,從而珍惜生命,奮發努力,獲得人生在成功,可以嘗試此方法。
2.由“死”觀“生”法
先讓學生觀看生命誕生的影片。告訴學生的存活期是五天,而卵子必須在排出后的24小時內受精,否則就會死亡,這是一場生與死,成與敗的特殊戰斗。然后讓學生自由討論,說說自己的感受。
再播放根據汶川地震一個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短片。讓學生感受到死亡正步步逼近被壓在廢墟中的孩子,然后讓學生換位思考,假如自己是片中的主人翁將如何面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