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0:27: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學的自我認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整合;發展;超越創新
縱觀教育心理學近十年的不斷發展,雖然這期間并未發生什么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其實質性也并不是沒有改變。近些年,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視角有所改觀,從關心個體特征的單一取向逐步向對個體、情緒和壓力以及社會情境等多因素進行整合研究轉變。對于這種轉變不是將多種心理元素和外部條件簡單地組合,或是將曾經被忽視的因素添加進來,從而進行考察研究。相反,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研究鑒于初期的簡化和單一研究方式的失衡,正嘗試著將學習與教育置于多維框架中進行研究,尤其是體現在社會情境中的獨特作用。
一、教育心理學的整合與發展
(一)教育心理學的整合
在這個重視教育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更加重視教育的發展,而忽略了心理的重要性??v觀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心理學和教育的實質性整合是保證生命力的所在。例如:在20世紀初期,教育心理學因為缺乏教育所需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對象宣告失敗。20世紀中期,教育心理學因不屑與教育實踐相結合,效果不得已體現。而20世紀后期,教育心理學因扎根于教育實踐領域,擁有了解決實際教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對象,也取得了豐碩的效果。
(二)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教育與心理學的結合使教育心理學擁有了深入研究的發展動力,直接影響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早期的研究者試圖從心理學角度找出一個對教育實踐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規律,但是由于學習規律并未立足于實際情況和具體的實踐教育,因此,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往往沒有達到顯著的效果。后來,研究者將教育與心理相結合的教育心理學就具有明顯的整合特征優勢,從根本上保證了研究的科學性和教育實踐過程中的有效性。目前,教育心理學在寫作和閱讀等領域上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效,是教育心理學領域上的一大標志性成果。
(三)身心機能的整合性發展
用整合的框架討論各種因素的互相結合、互相利用和各種依存的關系,也是揭示了身心機能的形成與發展的必然要求。因為身心機能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多種心理成分的共同作用,同時也取決于個體特征與外部條件因素之間的互動。而自我調節能力就是作為身心機能發展的一個標志,也是教育心理學領域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研究者所采用的整合研究的方式體現為:嘗試綜合考慮認知、動機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對自我調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所形成的影響。自我調節的學習者具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使用大量的自我調節方法;二是順利完成任務的能力感;三是制定好各種預期的目標。而自我調節學習也包括三個過程,就是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饋。強化思維的整合特性,無論是對形成機制的探索還是品質的培養,都有一定的意義。
二、個體情境的整合和社會環境的作用
(一)個體情境的整合研究
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受到生態心理學、認知科學以及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共同影響,再加上學校教育的脫軌,導致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缺失、社會延遲等狀況,學習的研究取向就從單一的認知逐步轉化成情境化的認知。然而學習的情境理論認為:知識已經不再是頭腦中確定認知的表向,而是一種生活的實踐;學習也不再是學習者頭腦的認知活動,而是不斷參與實踐的活動過程,并且逐漸形成共同體核心成員的過程;學習也不再是單獨的活動,而是與社會環境互相交流的活動。只要是學習就不可能脫離情境的設定,情境是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情境和場景設定的不同,所產生的學習氛圍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受到的具體情境特征的影響也就不同。
(二)教育整合中社會環境的取向
個體與情境的取向整合趨勢同樣也在教育技術中有所應用,將教育技術整合于學習和教學活動中,也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變化。教育技術支持下的學習環境既可以是對真實環境的模擬,也可以給學習者提供與他人共同學習的平臺,前者是教育技術的傳統優勢,后者則是日前教育技術著重探討的主題。教育技術的整合不僅為學習者搭建了一個平臺,也是一個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同時也提供了適宜的場所和便利的條件。目前的教育心理學中,盡管對不同層面的社會系統的探討仍處于初步階段,但當代的教育心理學更多地開始關注個體的認知、情境以及情緒的變化,教育心理學的整合已經成為主流趨勢。教育心理學是結合新的技術,與未來的教育心理學認知主義和行為主義相融合的一門學科。迄今為止,人們不再對教育心理學整合的意義和功能進行懷疑,而是有效地進行多種形式的整合,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層面上。
參考文獻:
[1]姚梅林.教育心理學的整合與超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一、西方社會心理學的危機
1、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的危機是認知主義的危機
上世紀50年代后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及其主要成果,如人際知覺與歸因理論、認知一致性理論、認知不協調理論、社會比較理論等。走的都是認知主義路線。因此,50年代以后的西方社會心理學就是認知社會心理學,所謂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更準確地說是社會心理學中認知主義的危機。60年代中后期,受到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庫恩的范式論、現象學、解釋學以及后現代哲學思潮的影響,社會心理學開始從某個個別的、具體的研究到核心認識論、方法論,對認知主義開始進行全面反省和深刻批判,認知主義在社會心理學中的主導地位開始動搖。80年代末后現代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的興起,以及建構主義為其哲學基礎的心理生態觀的出現,昭示隨著人們對社會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模式運用于重要的文化轉向。
2、認知主義的危機是自然科學研究模式運用于社會心理學的失敗
早期心理學以自然學科為自我發展的范式,在自然科學的統攝下,認知社會心理學長期以來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經驗事實的積累”上,社會心理學紛紛遵照實證主義研究的范式:首先在觀察基礎上形成假設,再通過設計精巧的實驗驗證這些假設,得出的結論被作為規律性知識構成社會心理學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樣做的直接結果一方面促進了社會心理學中的小型理論爆炸性的增長,一本普通的大學《社會心理學》教課書通常要涉及四五十個形形彼此相互獨立的理論;另一方面由于忽視基本理論研究,導致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內部缺乏嚴密的邏輯聯系,各種研究成果人言人殊,甚至相互矛盾在諸多問題當中,使認知社會心理學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二、西方社會心理學的文化轉向
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經歷兩個發展階段。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屬于危機的前期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一是幾乎所有的社會心理學家都被卷入危機,在其中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認識,發出不同的聲音;二是人們在有關批判的對象、目標、觀點、對危機的反應等任何方面都形不成一致的意見,學科研究完全陷入混亂。當代社會心理學的文化轉向正是這種反思的積淀。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的文化轉向具有兩個標志:
1、后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紛爭
當代認知社會心理學的危機,映射著后現代文化思潮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危機”本身就是以后現代文化立場審視認知社會心理學的結果。后現代社會心理學首先意味著對認知社會心理學的全面解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目的不再是對人的心理的“治療”或“改造”,而是促成對人的心理學差異與心理局限的“理解”,促進人的心理的解放。心理學的研究不再熱衷于去“證明”一個理論的“真”或“假”,因為在后現代語境中,理論根本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得到“證明”。后現代社會心理學致力于從文化、歷史的角度對人的心理做出“解釋”。這種新的研究模式強調以人與他人、他物(包括社會、文化)之間內在、本質的構成性為幾點:
(1)要求以“現實的人”取代“抽象的人”作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2)強調心理的文化意義,拒絕接受“文化特權”“西方優越”與“種族中心主義”,堅持以平等的原則接受一切文化與個體心理差異;
(3)以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互動過程研究取代傳統心理學的認知中心;
(4)重視理論的前構性;
(5)主張用語義學、解釋學的方法作為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的重要補充。后現代社會心理學到目前為止還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有關它對社會心理學研究和發展所產生或將會產生的影響也眾說紛紜。但后現代社會心理學的思想、觀念被越來越多的人解釋也標志著社會心理學研究正在發生重要的文化轉型。
2、“文化的”社會心理學興起
如果說作為當代社會心理學文化轉向的重要標志,后現代心理學還僅僅是表現為一種思想、觀念形態,文化社會心理學則已經形成相對完備的體系,能夠為文化轉向提供更加翔實的研究資料。從社會心理學學科內部的發展邏輯來看,文化社會心理學是試圖消解認知主義危機的產物:從學科外部的影響來看,文化社會心理學是七八十年代印度、新西蘭、土耳其等非西方文化傳統的心理學界的本土化心理學研究及這一時期其他相關學科,包括科學哲學、語言哲學、臨床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的研究成果向社會心理學研究滲透的結果。與“認知的”社會心理學相比,“文化的”社會心理學的興起意味著當代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一系列重大轉變?!拔幕摹鄙鐣睦韺W認識到人的心理實質上是一種文化建構,在文化社會心理學中,文化與心理不再是兩個相互分離、獨立的要素,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心理是文化投射,是文化對應物。文化社會心理學完全是一種“文化的”視角,它顛倒了認知社會心理學的思維邏輯,將文化前置,將心理作為文化的延伸或對應物置于審視的地位。文化社會心理學要著重討論的是,人的心理如何形成以及在何種程度是文化的表現?站在“文化的”立場,過去人們普遍接受的“西方”心理學研究模式不能被接受的,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文化社會心理學將研究重點導向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和個體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中的“社會化”問題,強調對心理學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分析。
三、社會心理學文化轉向的意義
【關鍵詞】師范院校;公共心理學;教學改革
公共心理學對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國師范院校根據教育發展的需要,將心理學定為公共必修課。心理學慢慢成為區分師范生于非師范生的一門學科。幾十年來,公共心理學一直按部就班的在開設著。隨著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師范類公共心理學無論是對教學目的的定位,還是在教材體內容、教學方法方面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愈益突顯出差距,迫切需要改革。
一、公共心理學的主要特點
公共心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包含了一般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等多方面內容。與其他心理學專業學科相比,公共心理學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理論性和時代性等特點,已經成為國內很多高師范高校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主陣地。公共心理學主要具有如下幾方面顯著的特點:
(一)公共心理學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公共心理學的教學內容都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其教學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例如,情緒情感是公共心理學重要的教學內容,而情緒情感的發生、轉化等等都是學生經常經歷的問題,他們迫切需要科學系統地了解快樂、悲傷、恐懼等情緒究竟從何而來,并如何進行消解和轉化。
(二)公共心理學具有系統的理論性和體系化特點。公共心理學的理論脈絡比較清晰。公共心理學主要圍繞一般性個體經常會遭遇的心理問題進行研究,教學內容呈逐步遞進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非常適合學生系統地學習,也能夠為學生更加深入地研究心理學有關領域和理論分支提供理論基礎。與很多專門的心理學分支理論學科不同,公共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比較具體和生動,更加具有體系化特點。
(三)公共心理學具有高度的時代性。公共心理學的學科內容貼近時展和生活需要,無論是公共心理學中的情緒、情感還是認知、能力等研究內容,都是現代社會研究和關注的重點問題。二是指公共心理學的教學內容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不斷調整和完善。公共心理學由于學科自身特點決定了其自身具有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許多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而衍生出的新問題都會在其中得到充分地體現。三是指公共心理學能夠有效地應用在社會實踐之中。
二、公共心理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與教學內容問題。絕大部師范院校沒有根據教師自身實際與學生及地方實際組織編寫教材,采用“國內知名”教材,教材不斷的更改,部分同類教材還存在體系的差異。上課老師不適應,總是要不斷的熟悉教材,更新課件。而師范類心理學課程所用教材基本上仍為傳統模式,即以普通心理學為主干,結合教育心理、發展心理等方面內容,上課時從對心理現象的分析開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按部就班地講授。課堂上著重分析一個個心理過程的概念、特點、規律,并順帶涉及教學應用。由于教材中所闡述的心理規律與實際應用沒有緊密結合,課堂內容與教學實踐脫節,這樣的教材體系與培養合格教師的要求存在著較大差距。其最大的弊端是很多學生覺得“學了等于沒學,學了不恩能夠運用”,部分學生走上教師崗位后不能運用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更是很多抱怨“學了用不上”。
(二)教師教學方法問題。公共心理學的教學基本是講授法,加上都是大班教學,大部分教師都是“一言堂”,采取“結論加例子”式的平鋪直舒,基本不采用實驗、演示、討論等方法。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其所講的內容(心理學內容告訴怎么教授)體現不明顯,說一套做一套。
(三)學生學習問題。由于公共心理學是公共課,加上對其要求不嚴,教師上課缺乏趣味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都較差。很多學生開始興趣高昂,爾后興趣索然。學生對學習心理學對其未來的指導意義的認識不明確,認為就是一門普通的課程,并沒有想到起以后在教學過程需要應用。公共心理學的考核基本是走形式,大部分學生都可以順利通過,導致學生最起碼的外部動機也消失。
(四)教學目的問題。教師對公共心理學的教學目的目標本身就不清晰,很多教師就是為完成一個教學任務。并沒有提升到其作為師范生必修課的高度,并沒有明確這門課程對現在的學生未來的老師的指導意義。很多教師上課都是東扯西扯,講花邊,講故事。讓學生聽的有點意思,但是學不到實質性的東西。
三、建議
(一)靈活選用教材。認真編寫或選取適應本校任課教師及學生實際的教材,將教材中更多的貫入了認知思想,引入認知心理學的概念、方法、理論,從信息加工的角度考察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兩方面,對其中每個具體環節所涉及的認知過程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
(二)明確教學目標。師范類心理學教學應達到以下幾個主要目標:首先,要使學生較系統地掌握與未來教學工作相關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如心理活動主要規律,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矛盾,影響教學效果的各種心理因素等。其次,應使心理學知識與教學實際緊密結合,加強應用性、實踐性,提高對教學工作的促進作用。再次,教師人文意識的培養問題。當前中小學校相當部分教師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也曾受過系統的教育理論培訓,卻仍然沿用簡單粗暴教育方式,漠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忽視學生的心智啟迪、個性發展。
(三)公共心理學教學中增加實驗輔助教學。心理實驗輔助教學是心理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教學方法之一。通過精心設置若干個心理學實驗,達到串聯教學內容,啟發學習興趣和補充理論教學等作用。心理學實驗體現的是人與機器的關系,通過實驗不僅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實驗的結果還能夠直觀地反映出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特點,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心理特點,增強自我認知能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 心理學是幼師學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之一,學好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幼兒感知覺的發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作為幼兒教師應該遵循這些規律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理論聯系實際,活學活用,這樣才能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才能對幼兒感知覺的進一步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心理學是幼師學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之一,幼師心理學教學目標主要是要使學生較系統地掌握與未來幼兒教育教學工作相關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如心理活動主要規律,幼兒心理發展特點、矛盾,影響教學效果的各種心理因素等;要使掌握的心理學知識與實際教學緊密結合,提高對教學工作的積極促進作用。幼師心理學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師人文意識的培養,心理學教學也不能僅僅滿足于指導未來的幼兒教師教好書、上好課,還應該注重他們人文精神的培養,使之更多地關心愛護學前兒童的成長,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學生素質,這樣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靈魂工程師”。由于幼師心理學是一門理論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特點是理論深奧難懂,講解枯燥乏味;但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卻有很強的技術性和指導性。幼師心理學教學是為了培養未來的幼兒教師,而不是培養心理學專業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保證教學目的的師范性上來。對于剛剛步入幼師校門的初中畢業生來說,基本從未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對他們來說是很抽象和陌生的。他們的認知及個性發展正處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他們抱著好奇的心態學習心理學,總想自覺不自覺地把心理學知識和自己的心理活動聯系起來。對于這些十五六歲的青年學生,如果不加以引導,就有可能造成他們內心體驗的誤差,或自卑,或自傲或是不系統,或是自我矛盾。可見幼師心理學的教學任務還應包括引導學生們養成自我教育的習慣意識,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調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1 優化課程結構,讓學生迅速融入教學過程
作為幼師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心理學,應做到從一般規律到特殊規律的縱向有序及同層次學科的橫向結合和有機聯系。要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幼師學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心理素養為目標,科學合理的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材結構。教材的結構是幼師學生形成心理學認知結構的依據,教材的結構與現實教育教學活動的結構越接近,就越易使幼師學生將所學心理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比如緊密結合學前教育學、教材教法、幼兒園管理、幼兒游戲以及心理測量、幼教科學研究等學科,豐富充實幼師心理學的內容,真正能用科學理論去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同時盡可能把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發現融入到教學中來,開闊學生的眼界,激活思維,緊緊跟隨科學時展的潮流,及時觸摸心理學領域研究發展的前沿,使學生能領悟到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前景和價值。轉變封閉式的教育觀念,轉變“重知輕能、重專輕寬、重智輕德”觀念。要以教育教學中的典型活動為主線,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有機地組織起來,構建適合幼師教育的心理學的教材結構。這可以使學生形成完善的心理學認知結構。最主要的是要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幼師心理學的積極性為目標,合理組織教材內容。要強化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學問題的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幼師學生掌握解決心理學問題的技能技巧。在設計課程結構時,要加強對教育、教學活動中典型的心理現象的解釋、診斷和控制的內容,提高對心理學概念、原理闡述的可操作性。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把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納入教學工作的日程中,針對幼師學生年齡小、文化素質偏低的情況開展相關課外心理咨詢活動,加強學生自我修養以及人生觀的教育,增強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思想素質,為培養新一代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做了解幼兒心理的有心人
從幼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出發,幼兒心理學教育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幼師心理學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讓學生到幼兒園多看、多聽、多想、多用,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讓學生做了解幼兒心理的有心人,幫助學生制訂詳細的調查計劃,即調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調查問題有哪些,調查步驟如何,結果如何分析等等,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幼兒在游戲,學習和勞動中的表現,包括其言語,表情和行為,并根據觀察結果分析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不僅掌握了幼兒心理發展規律,還懂得了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提升學生理論思維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對幼兒進行較長時間的調查了解。遵循客觀性和科學性的原則,用事實說話、用科學說話。幫助學生學會選擇行為樣本,進行客觀測量和標準化測量。讓學生從幼兒的活動中去發現一些有趣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現成的量表進行測量,也能根據一定的測試目的和要求設置和編制出簡單的心理測試量表,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應用科學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邀請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成績突出,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給學生介紹經驗與成就,跟學生進行廣泛的交流、溝通,取得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這種親臨現場、親臨其境、親臨教師的實踐的教學方法,不僅提供了心理學中“教”與“學”背景知識的融合,而且鍛煉了學生實際的教育教學的能力,增強了心理學教學的操作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也培養了學生初步應用心理學的觀點、知識和方法來設計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從而鞏固、理解、運用和消化已學過的心理學理論知識。
3 堅持課堂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讓學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向學生講清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為幼師心理學的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而在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并以大綱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指導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自己進行歸納總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獨立地去獲取知識,而不是向他們灌輸知識。同學們解決不了的難點,教師再給以重點講解。在教學中要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借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以便當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時,能夠有效地做好知識的傳遞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好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增設可操作性知識,如心理實驗、心理測量等內容。在心理學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實驗的內容,使心理學知識更直觀、形象,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更符合學生學習的習慣。通過心理實驗內容的學習,可促進學生有效地理解、記憶,輕松地掌握理論知識。如在學習認知過程內容時,以往過于注重心理現象規律的介紹,導致學生只記住了規律的文字描述,卻不會用這些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引入心理實驗后,學生先學習理論知識,再通過操作實驗加強理解,實驗結束后還要及時討論總結這些心理現象、心理規律在教學實際中應如何利用。這樣就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他們主動從心理學的視角思考問題的習慣。還要定期組織專家、學者開展課程學術報告,介紹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以報告為契機豐富課程學習內容,擴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積極吸引學生參加科研,以科研促教學。
4 充分利用課外知識,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
心理現象雖然復雜多變,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它終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心理學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數心理現象都能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到。許多心理現象帶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生活和學習充分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后不斷觀察周圍和反思自我,舉一反三,學習起來更有興趣、更有主動性,能學有所用。典型案例中心理現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較特殊的條件下產生的特殊心理現象,通常情況下是觀察不到的;同時又能科學的解釋心理學中最為基本的心理規律和現象。古今中外這樣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和間接知識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文學作品是一種間接知識,是經過藝術加工或虛構的“間接知識”,經過選擇,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學教學中,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眾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為表現進行心理現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引導學習者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體驗或困惑作為心理學教學資料,充分提取過去的認知經驗,運用所學心理學知識和理論進行討論和分析。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學習問題、感情問題、人際交往問題、自我意識偏差等問題都能成為學生感興趣的重要話題,這不僅對學好心理學有幫助,同時對學習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長起重要的作用。我們的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怎樣幫助學生解決由生理上的巨大變化所帶來的心理困擾,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問題,理應成為我們心理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5 改革考試模式,讓學生心理學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改革考試形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方法:閉卷、部分開卷部分閉卷、開卷、論文、口試、實驗、研究報告等。選擇何種考核方式應根據課程對基礎知識的要求和應用程度來確定。幼師心理學對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可采取部分開卷部分閉卷的方式考核。對于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采取部分閉卷考試,而對于要求學生實際應用的部分采取開卷考試。考試內容要體現教學內容的整體化,既要注重學科內部的整合,也要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注重試題與生活,與學生實際的聯系;注重基礎知識應用的測試。成績的評定方式決定了教與學的取向,在對成績評定方式改革時應以注重基礎、注重能力、注重創新為指導,合理確定動態評分原則。要改變過去那種一門課程的成績由一次考試決定的做法,強調過程考核。過程考核要細化成幾個模塊:課程參與情況+課堂互動+平時測驗+實驗(踐)情況課后作業,每一模塊有一定的權重,系統規劃幾個模塊的評價體系??己四J降母母锸怯讕熜睦韺W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優化的幼師公共心理學成績考核模式,應確立科學的成績考核目標體系,建立多種考核方式相互補充的機制,建立系統的成績考核的管理規范。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關系到幼師心理學教學的成敗和教學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沒有恰當的教學方法,就很難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正如巴班斯基所說:“現代課堂教學的鮮明特色乃是教學方法的豐富多彩,乃是有意識地選擇某一課題的主要教學方法,所選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決相應的教學和教育中的任務?!苯處熞粩嗤晟谱陨碇R結構,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升人生境界。另外,心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應用學科、基礎學科,既具有自然科學的嚴格性、謹慎性、實驗性,又具有人文科學的社會性、靈活性和生動性。因此,教師要在工作之余,開展學術活動,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擴充知識,以提高教學質量和自身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姜言波.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心理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探討《考試周刊》,2011年第80期.
1 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應用積極心理學的必要性
在當今社會當中,有很多著名的心理學家去研究人的心里過程。某一學家指出在某種情況下,積極的完成一種任務,可以對人的興趣產生不同種類的影響,可見積極性的心理學在人文教學當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在大多數的大學生心理素質都是健康的,也不排除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心理承受壓力比較敏感,沒有方法得到宣泄,長時間處在了一個很低迷的邊緣的這些種種現象,對此高校人員制定了合理的方法來改善這一現象。
在心里過程當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治療心理上出現問題的學生。比如:心里問卷調查、一對一的專人咨詢、整體性的進行心里演講輔導等方式進行治療。以上這些內容,相比之下,積極性心理學的治療方法很實用,而且效果有明顯的提高。在當今社會下,可能由于多種原因,會出現很多消極的情緒,這個時候就應該有新的理念去進行指導,所以積極性心理學的研究與實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2 應用積極心理學進行輔導的可行性
2.1 二者思想的相近性
2.1.1 二者都包含人本主義的思想。在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心里學指導,高校指導要選擇共同的特征去進行實施,學習其他心理學的優點,結合積極性心理學,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去實施。這樣不僅僅可以提高效率,也加大了效果的體現,選擇相近或者相同的因素來進行指導研究。
2.1.2 二者都強調群體系統的。整體性對于心理學研究來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任何一種研究,都離不開整體性。在記性積極性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高校輔導人員要加大對整體的影響政策,要多方面多方位的去進行實施積極性心理學。在大多數情況下,整體的力量可以帶動個體,可見群體系統是非常重要的。
2.1.3 不管是哪種心理學的意義,相互之間都以健康的心里為重點培養目標。大學生都是祖國成長的棟梁,國家的建設離不開大學生的付出與貢獻。所以,要從大學生實施,幫助他們的心里能夠健康的發展,也預防了在當今社會中由于心里原因出現的自殺等現象,讓我們的社會能夠和諧健康的發展。
2.2 實際應用的可行性
積極性心理學的實施,不僅僅對高校大學生帶來了理想的效果,而且也為社會中出現的大多數自殺,輕生的等多種不好的現象得到了減少。讓大學生在積極性心理學的影響下,能感受到正能量,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有一個愉快的氣氛。在實踐與研究中,這種方式的實用性真的很強,也減少了成年人犯罪的概率,讓社會能處在一個和諧的環境當中,可見,積極性心理學的實施是非常重要的。
3 如何應用積極心理學思想進行輔導
對于如何將積極心理學思想應用于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中,下面將以大學生職業生涯例做具體闡述,現設計如下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團體名稱:我的未來我做主團體目標:
(1)總目標:讓成員認識自己,明確職業目標,開發成員自身潛能,促進成員積極樂觀的生活。
(2)階段性目標:團體形成(成員彼此熟悉、澄清團體期待、了解團體性質、形成團契約);進行輔導(運用積極心理學團體心理輔導技術進行輔導);團體結束(鞏固效果處理緒)。團體性質:同質的、結構的、發展性團體小組團體規模:12名大學生參加對象:10名有職業困惑的學生和2名榜樣學生團體活動地點:環境可以影響成員的情緒體驗,根據各單元的主題選擇地點。方案設計及設計依據: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大學生團體心理導是通過團體中友好關系的建立、消極情緒的對抗處理、榜樣的模范學習、幸福的體驗分享達到培養成員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認知應對方式、積極的人格品質,幫助成員解決實的發展性問題的目的。
(1)積極的情緒體驗作為積極團體輔導的一塊重點,首先,在團體成立初期,需要在成員明確團體規范后,通過疊羅漢、信任背摔等活動,營造一個安全信任、有凝聚力的團體氛圍;其次,在團體各單元進行前,需要通過誰是超人、信任之旅等暖身活動,讓成員有一種輕松、愉快的體驗;最后,在團體進行過程中,需要體領導者對成員進行積極地情緒引導。
(2)積極的認知應對方式。在積極團輔方案設計的第二單元“認識自我”中,通過鏡中的你我、天生我才等活動的進行,可以讓成員從自我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對自己進行評價,使成員識自己,對自我重新定位。
(3)積極的人格品質和現實性的發展問題。在職業生涯積極團輔方案中,包含記錄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事情、生命線、回到未來等環節目的是讓成員學會以積極的視角去審視生活,激發成員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從而激勵成員以積極的心態克服當下的困難、努力奮斗,實現自己的夢想。
4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實踐的意義
首先,這種方式的實施加大了學生的心里能力,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讓成員之間有了良好的溝通,提供了一個好的社交場地,從而促進了成員在社會環境生活中能夠有一定的交際能力。其次,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積極性心理學的實施帶來了很多的樂趣,讓每個大學生都樂在其中,愿意去用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并能用良好的心里素質去解決,達到了積極性心理學的效果。最后,通過積極性心理學不斷的積累經驗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高校輔導員會不斷的進步改善,制定出合理的方法,讓大學生的心理有所改善,爭取改善每個人的心理,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幫助他們產生正確的價值觀。
由于這次轉向對傳統心理學的強烈震撼和決定性影響以及語言學與心理學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不再全力關注知識的起源、認識的能力和限度、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等問題,轉而探究語言的意義、語言的理解和交流、語言的本質等。它把語言本身的一種理性知識提升到心理學的基本問題的地位。語言學轉向之后,話語分析、話語形態、話語結構以及表達方式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并直接進入到心理學的視野,成為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部分。
一、傳統心理學中“語言”的缺席
在心理學領域,盡管語言是人類表達心理與行為的重要緯度,然而注重實證量化研究的經典主流心理學卻沒有能夠深入探索這一重要元素,以進行這一具有突破性理論的嘗試。傳統心理學中的語言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心理學早期開拓者們無法擺脫傳統哲學的束縛。早期心理學脫胎于哲學,雖然馮特等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學家力圖從反形而上學的立場來確立其認識論和方法論,但也沒有超越傳統哲學的基本邏輯,即試圖在主觀與客觀的二元對立中追求意識與心理的本質與規律。心理學力主研究作為科學世界的心理與行為現象,而作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語言就被存而不論了。馮特認為心理學與自然科學一樣,都是關于經驗的科學,心理學研究人類的直接經驗。行為主義則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可以外部觀察的行為,堅持以客觀的實驗方法來研究人的行為;而精神分析則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無意識現象,特別是潛意識現象。這就決定了心理學無法關注生活世界的日常語言。在這個意義上,語言在心理學中的缺席就順理成章了。
第二,傳統心理學探究的兩大主題是“心理”與“行為”。心理學是一門比較復雜的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在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前的漫長的學科孕育和演化的歷程中,心理學所觀照的對象經歷了從人的“靈魂”到“心靈”的轉變。1879年以后,心理學演變成為研究“意識”之學。到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心理學又成為研究“行為”的科學。60年代以后,心理學已經成為研究“行為和心理”的學問。近年來,有學者認為心理學應該是研究“人性”的科學。心理學研究對象的不斷嬗變和演化,一方面反映和詮釋了當時哲人及心理學家所處的時代精神和他們研究旨趣的變化,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波漢所說,每一種解說都有哲學觀點與文化視角,沒有某種哲學觀點,你幾乎不可能做出一般解釋。每一種觀點都有它的形而上學假定和那個時代的文化意義。西方心理學史家波林、墨菲、黎黑等人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相同或是類似的觀點,將時代精神視為心理學流派、觀點、思想的決定要素和力量。
正是傳統心理學的哲學基礎和現實主題決定了“語言”在傳統心理學中的失落。語言的缺失在華生的行為主義構架中尤為明顯,在行為作為心理學唯一的合法研究對象的情境下,語言在其中的地位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傳統主流心理學對語言毫無關注。深受實用主義影響的米德就首先將語言問題引入了社會心理學,因為實用主義堅持將經驗生活視為一個整體加以把握,而米德在《心靈、自我與社會》一書中正是承認了語言的重要性。
米德希望經由語言溝通和符號互動這些外在現象去透視人們內在的心靈過程,尤其是人格自我的分化和成長,由此語言問題被視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盡管米德的創見還不能視為心理學的語言學轉向,但它無疑吹響了走向這一重要轉折的號角。米德對語言學的研究作為社會心理學問題的基本層面,事實上已經為心理學話語實踐提供了一個可能性前提,即主體間共享的社會文化、時代背景。人際間借助語言進行交流,但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而且也是一種心理文化現象。不同的語言交流來自不同的心理動因和交往需求,不同的心理動因、情感、認知會表現為各種形態的語言問題。
二、心理學的語言學轉向的理論溯源
語言學轉向的一個重要理論傳統就是法國的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結構主義破除了主體中心主義的迷思,使得語言從邏輯中解脫。結構主義致力于求證語言學的概念和方法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廣泛議題具有重要意義:語言學為他們提供了某種其所缺乏的嚴格性,尤其是索緒爾(F.Saussure)區分了“語言”和“言語”,這被視為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出發點。這一區分具有廣泛的理論蘊含,語言研究從偶然性和語境的局限之中擺脫出來,人類經驗同語言象征雙重性的密切關系受到重視。
盡管后結構主義在諸多理論立場上與結構主義相悖,但對語言的關注成為兩者共同的旨趣。構成后現代知識基礎的后結構主義反對一直在西方占據主導地位的邏格斯中心主義,邏格斯中心主義將意義、實在法則視為不變之物,把它們作為思維和認知的中心。按照這樣的思維方式,語言是思維的再現,文字是語言的再現,寫作是思維的表達。在后結構主義看來,人們原以為有中心和本源的地方其實并沒有什么中心和本源,一切都變成了話語,變成了充滿差別的系統,在系統之外不存在所謂的超驗所指。
可見,無論是結構主義還是后結構主義,都極其重視日常生活闡明過程中的認知能力和語言,這一觀念對心理學具有深刻影響。尤其是隨著西方后現代心理學的興起,其在某種程度上更是極大地促進了心理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這些后現代心理學理論所運用的解釋與結構的分析方法,不僅消解了兩極因素、二元形式的對立,而且突出了語言在我們認知過程中所具有的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無論是我們的感覺過程還是我們的理解過程,無不滲透著語言的影響。
此外,解釋學傳統也是語言學轉向的重要理論淵源。解釋學大師伽達默爾的哲學主題就是對語言進行哲學關注。語言是經驗世界的重要維度,在語言中自我和社會得以展現,語言與現實世界并非對立,而是內在統一的?,F代的哲學解釋學認為,人類運用語言來理解世界和表達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反過來看,語言又是對人的理解方式和理解程度的表達。因此,對于語言的分析,就不僅僅是分析人所理解的世界,而且首先是分析人對世界的理解。這后一種分析,就是對理解的理解。由此,哲學解釋學提出了一種新穎的看法,即:人創造了語言,但卻從屬于語言;人創造的不是一種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從這種角度看,就不是人在使用語言,而是語言構成人的存在。海德格爾所說的“語言是存在的家園”,伽達默爾所說的“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等等,都是對這種觀點的不同形式的表達。
從心理學理論的發展史來看,將“語言”問題帶入到心理學的嘗試則要歸功于現象學心理學。在胡塞爾的現象學的影響下不少心理學家致力于建構旨在揭示日常生活世界的心理學理論?,F象學心理學關注主體間性,強調理解他人行動之時要強調言說者的姿態、聲音、字面意義和意圖。
在某種程度上,心理學理論的語言學轉向是上述哲學領域的語言學轉向這一知識潮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說是這一知識運動的拓展。但心理學理論的語言學轉向則直接為洞察日常生活世界提供了具體視角。
三、心理學的語言學轉向的發生
當代心理學的語言學轉向除了其深厚的哲學的淵源和理論背景之外,更有其全面展開的心理學研究的現實基礎。
心理學的語言學轉向主要考慮的是語言在心理學研究中的功能與關系。心理學研究中的各種問題的爭議,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歸結為語言的表述和解釋問題?!罢Z言學轉向”的革命意義并不在于徹底否定傳統,它與傳統心理學的根本區別并不在研究對象上,它同樣研究心理和行為,但是它改變了研究的策略,這就是把心理學不只是當作一種知識的體系,更是一種活動的體系,是確定或發現人性意義的活動。既然思想或信念其實就是語言,我們只有通過語言的研究才能把握思想,沒有不通過語言表達而獨立存在的思想,那么,對于傳統諸多糾纏不清的涉及實體或建構的地方,采用“語義上行”的方法,即把所討論對象的本體論地位懸置起來,而用統一的語言語詞進行表達和重新解釋并達成一致,從而避免無益的爭論,這無疑是一種有利的必要的策略。
話語分析是當代語言學轉向在心理學中的反映。傳統的心理學認為,語言是人認識世界、表達觀念的符號或工具,能夠提供對于世界或事實的準確描述。心理學的話語分析則關注由于語言使用的目的和情境不同所導致的歧義性及語用的復雜性。由于人總是借助于語言媒介來理解世界,語言因此成為“意義的家園”,成為人們用以建構世界的有效工具。
俄國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對話語(語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把話語生成過程的內在心理組織結構看做是人腦中各個相互作用的活動階段的完整連續體現。按照他的觀點,話語的生成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動機;第二階段是思維(相當于現代語言學術語“話語意向”);第三階段——在內心詞匯間接表現出來的思維(相當于現代心理語言學中的話語表達的內部程序);第四階段——外部詞匯意義間接表達出來的意義,或者說是內部程序的實現;最后階段——意義在詞匯中的間接表達,或者說是話語的聲學和發音實現。這是維果斯基對心理學的最大貢獻之一。他對話語研究的心理學觀點不僅是這一方向研究成果獨特的總結和綜合,他還提出了意義是心理學范疇的概念,關于物體意義的概念,關于話語生成過程的啟發性思想。因此,從追根溯源的角度來看,維果斯基理應被視作現代心理學的“語言學轉向”的重要貢獻者之一。
事實上,語言學轉向之后,話語分析、話語形態、話語結構以及表達方式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并直接進入到心理學的視野,成為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部分,話語分析作為一種研究的立場,在心理學領域不斷發展滲透,同時也逐漸成為一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當話語分析在心理學中集研究立場和研究方法于一身時,就為一種“新”心理學的產生提供了必要前提。在此基礎上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已經形成,這就是從“語言或話語”的考察心理學研究的話語形態、話語倫理、話語結構以及話語生成。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全新而獨特的心理學形態——“話語心理學”。
在心理學領域內,話語研究在理論上的連貫性并非很明朗。目前,這一取向的研究及理論概括基本上圍繞著對當下心理學的理論概念、觀點或分析實踐的批判而展開?!霸捳Z心理學”一語的提出,目的在于將這一領域現有的知識發展成一種連貫的話語取向的另類觀點,并以此強調:這是一個有關心理研究的可能的范式,而不僅僅是一種經驗分析的模型。
話語心理學總的說來關注人們的實踐:溝通、互動、爭論,以及這些實踐在不同場景下的組織。話語心理學被認為是一門體現了語言學轉向的“新心理學”。相對于“傳統的”主流心理學,話語心理學有其獨特的原則(PP.66~69):第一,許多心理現象被解釋成話語的特性。話語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私人的。公共話語是行動,私人話語則是思想(thought)。第二,對符號體系的個體的及私人的運用構成了思維(thinking)。而這一運用來自于人際話語過程。這個過程正是人文環境的主要特征。第三,心理現象的產生(如情感、決定、態度、人格展露等等)在話語中都有賴于行動者(actor)的技能,有賴于他們在共同體中相關的道德立場以及所展開的故事線索。這些原則的內在意義表明,話語現象并不是隱匿的主體性心理現象的顯現。話語現象就是心理現象。話語背后并不存在心之活動的影子世界。人們不過是在人際話語過程中,將私人話語轉變為公共話語,亦即將思想轉變成行動而已。然而,同時我們必須指出的是,人的言語并不是為了回應人的早已存在的、組織良好的思想而說的。人不可能將某種“內在的”意向或思想準確地轉換成“外在的”言語表達。因為,正如維果斯基所言,“思”的可能性是在語言中構成的,思維是一種“內部言語”形式。
傳統心理學認為存在一種心理實體,例如態度、人格等,而談話、行為都可由這種心理實體生發出來。研究者便是用這些心理實體來解釋人們的心理與行為,這種解釋被稱為內在心理的解釋。話語心理學認為不存在著能夠脫離人們語言的客觀實體,相反,社會世界和個體是被言語實踐所不斷建構的。心理自然也是社會的建構,是一種言說的社會實踐,而語言則是建構的積極媒介。因此,對話語的關注便不是要從話語中透視出某種客觀實體的存在,而是分析話語如何不斷建構社會世界。研究關注的不是內在的心理結構和心理過程,而要勾勒出這一言說實踐的過程及后果。將話語置于研究的中心,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能夠將心理學的關注與社會分析結合起來。傳統的心理學將話語與行為、主體、心理過程區分開來。話語心理學把研究重點放在話語的具體過程,而且這些話語實際有著種種的行動取向時,話語的生產者就不僅僅是“主體”,而且是“行動者”,這樣一來,對話語過程的描述和分析,也必然是對具體的心理和行為過程的描述和分析。在這個意義上,使用話語分析的方法從而超越內在心理的解釋,一方面能夠擺脫對實驗方法的依賴,另一方面也能夠與整體分析結合起來,沖破個體主義研究的樊籬。心理學的“語言學轉向”就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發生了。
四、心理學的語言學轉向的評價與反思
語言學轉向引起了心理學理論深層次的、多方位的變革,其中最根本的是思維方式的變革。當代心理學對日常語言給予了特別的重視與關注,日常語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和人際溝通中的對話,這就把心理學研究引向一個交往世界或者一個對話溝通的世界的,也就是區別于科學世界和生產世界的“生活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未主題化、未專業化,人們自在地呈現真實本性活動的世界。從“生活世界”來研究人的心理生活,此時心理學的價值取向不是控制、規訓,而是人性的解放、和諧與自由(PP.36~38)。心理學不應再去構造能規范人們心理與行為的種種理論模式與模型,而是在人們的交往行為和話語活動中啟迪心智、激揚潛能,通過對各種文化的和實踐的闡釋發掘出被深埋多年的人生價值和生活意義。因此心理學的語言學轉向,促使心理學的理論追求開始從本質論轉向存在論,在思維方式上從還原論轉向整體論,在心理科學觀上從自然主義科學觀轉向社會文化科學觀,在文化模式上從單一文化模式轉向多元文化模式。只有突破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才能真正理解和實現心理學的語言學轉向,并且也只有通過生活世界的日常語言的展開,才能真正突破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從主體間的關系理解和實現人們的心理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學的語言學轉向與思維方式的變革是互為前提的。
從心理學的語言學轉向的背景來看,它是在后現代主義社會思想思潮的影響下形成的,后現代主義給心理學帶來了一系列的反思、批判。當代心理學已經面臨著后現代的詰難和挑戰,出現了一系列結合語言或從語言角度出發,對傳統心理學進行的思索和解構。進而使心理學在主觀或客觀上,主動或被動的“重構”。因此將語言帶人到心理學或從語言的關注的角度進行的心理學研究無疑具有極大的解放和顛覆意義。對話、溝通、話語分析、話語倫理都為人們重新審視主流心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機和視角。這一影響甚大波及心理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以至于話語分析成為一種心理學研究的新立場[9]。語言學轉向最有價值的形式在于具體考察語言和認知、思維和心理活動之間的交叉地帶,以及從語言學理論的視角為主流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一個宏觀的啟迪。
[關鍵詞]服裝心理學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2-0091-02
現代社會人們關注服裝的基本功能是保護和審美,保護有生理的防護和心理的防護,審美是著裝者購買與穿著服裝更多關注的方面,而審美作用的基礎是認知自我、理解服裝,這與服裝心理學的作用相符。服裝心理學課程在服裝專業各個方向培養中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理解服裝的著裝心理與現象、服裝的消費心理與現象,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能夠觀察、分析生活中人的衣著心理,為社會交往提供一定的幫助,并為以后的服裝設計與服裝銷售中更清晰地認知消費者心理需求提供理論依據。同時服裝心理學還可以促進大學生認知自我,塑造有自我個性的整體美形象,提升學習與生活的自信心。因此服裝心理學課程的教學要求是教師在教授學生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基礎上,使學生更好地認知與服裝設計、銷售相關的心理現象和行為,提高學生憑借外顯的服裝分析著裝者個性的能力,并能夠對服裝的流行現象從心理學角度進行適當的分析、預測。本文通過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多種教學方法的嘗試,探索服裝心理學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應用。
一、教改前情況
傳統教學模式下服裝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情況可以從學生和教師以及學習結果評定三方面分析。
(一)從學生的角度
首先,學生對理論課程不重視,與服裝專業技能型課程相比,學生對理論課程的學習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關注度不夠。理論課程學習是素質提升的內在過程,學習效果不易感知,學習的結果也不直觀,不像服裝工藝或服裝結構課程,學生直接就能學會畫某款服裝的結構圖并制作出真實的服裝。在理論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明顯覺察到自己的專業素質的提高,往往一學期理論課程結束,學生感覺收獲甚微。其次,學生對服裝心理學課程的定位不明確,對本課程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以及與其他課程間關系不清晰,對服裝心理學的日常應用也未能體會到,常有學來無用的感覺。綜合以上兩點,學生對服裝心理學課程主觀上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二)從教師的角度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想將更多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講授,而講授的過程中,未將知識點以精講、一般性講授、學生自學的層次劃分,未針對不同層次的知識點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未調動起來。教師未能向學生充分展現服裝心理學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就不能深刻體會學以致用的樂趣。
(三)從學習結果評定的角度
檢查學生的學習結果單純以期末考試為手段,不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評價,無法分階段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有效評定,使學生感覺不到自己對服裝心理學專業知識的逐步提高,進一步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二、教改中的改進
從服裝心理學課程的特點來看,理論知識的講授是必要的,如何在講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中,是提升教學效果關鍵所在。筆者在多輪次的教學過程中,對本課程深入分析,結合服裝專業特色、學生特點以及自身的教學體會,嘗試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對服裝心理學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明確課程定位、明晰知識框架
在授課之初,通過對服裝心理學課程在整個專業教學計劃的地位和作用的解釋,可以使學生了解服裝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目的,以及對其他服裝專業課程學習的輔助作用,認識到服裝心理學的重要性。明確服裝心理學課程的定位,學生清楚知道“為什么學”之后,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針對服裝心理學課程理論抽象、知識點眾多的特點,教師在授課開始之際,應該給學生一個知識點的整體結構,統攬教材,把握知識的整體框架,編寫完整系統的結構提綱。將服裝心理學課程的知識結構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對服裝心理學知識框架有清晰的了解,知道所學的主要內容,學生對服裝心理學中那些廣泛起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把握。這符合了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知識結構確立后,在日后連續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在一定的結構提綱的基礎上,添加詳細、深入的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具體掌握服裝心理學細節知識。
(二)設立興趣點
興趣是學生持續、深入學習的原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斷變換教學方法的目的。為了令學生開始就被服裝心理學課程所吸引,在第一堂課上,將近幾年熱點或學生關注的問題與服裝方面相結合,列出系列觀點或假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觀點或假設,以一學期為期限,搜集資料,確立自己的觀點,從服裝心理學的角度論證自己的觀點,這樣利用探究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教師在學生論證自己觀點的過程中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方式進行引導,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靈活地理解理論知識,又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這一過程符合探索研究性學習的觀點,所謂探索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通過這種探索研究性學習,保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課程結束時覺得自己有所收獲,有一定的學習成就感和創新。
(三)積累案例庫
服裝心理學課程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學科,研究基礎是社會心理學,教材上的案例多是從社會心理學出發,與服裝專業自身關系不大,因此課堂講授時較難引起學生共鳴。而生活中對服裝心理學的運用確是隨處可見的,為了更貼合服裝心理學課程的教學,與學生一起搜集可信、科學的案例,既豐富課堂教學,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從具體案例中鞏固知識點的學習。在學生搜集案例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多地接觸專業知識點以及了解服裝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認識服裝心理學的實際作用。通過案例庫的搜集和使用,變枯燥乏味的理論講授為生動有趣的案例分析,逐漸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情境啟發
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服裝心理學中的抽象概念,可在課前準備道具(服裝),在授課過程中,設置某些場景,讓學生切身體驗服裝這一外顯符號對著裝者社會交往的影響,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社會交往對象著裝心理的能力?;蛘咭幎骋粓鼍埃寣W生扮演不同角色,利用服裝表現不同的心理狀況,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分析、討論不同著裝的不同心理特點。比如可令學生模擬購物場景,分為導購和購物者兩種角色,導購根據購物者的著裝特點,分析、判斷其個性特征,并依據分析,向購物者推薦其可能會喜歡的服裝;以及不同自我概念的購物者會選擇何種購物環境。通過具體的情境教學,讓學生體會和理解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五)評價方式
評價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以往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評價時只注重最終考試結果,忽略過程,學生側重對知識點的記憶,而忽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學生往往期末臨時突擊,對知識瞬時大量記憶,考完試后快速忘記,令學生對理論課程的學習無所收獲,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對評價方式要采取多樣化的形式,建立一個形成性的評價方法,將學生最終的成績體現學生平時的努力,客觀、全面、階段性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提高平時成績在最終成績評定中的比例,以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中各個階段的重視。平時成績的測定可包括學生課堂的表現、情景教學中的觀察分析能力、平時作業、章節測試等等。通過這些多樣的評價方式,注重了服裝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能分階段督促學生學習。
隨著服裝心理學學科的不斷發展,課題研究的逐漸深入,服裝心理學的授課方式也在不斷變換,這要求教師有深厚的社會心理學和服裝專業素養,關注和把握服裝心理學學科前沿研究,實時對學生傳授新觀念,新發現。對服裝心理學教學中教學方法不斷探索和創新,教授并引導學生對服裝心理學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曉燕.布魯納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心理學教學嘗試[J].教育探索,2005,(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