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15:44: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微觀經濟學各種效應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其是理論教學的補充,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夠培養學生的應用和實踐意識。在實踐教學中學生能夠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習慣,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夠得到顯著提高,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微觀經濟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微觀經濟學實踐教學能夠讓學生更透徹的理解理論知識。微觀經濟學與當前社會的經濟現象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它是建立在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的,它里面提到的很多理論實際上與我國的當前的國情和經濟發展情況等都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使得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會面臨一些障礙。而實踐教學,與傳統的讓學生硬著頭皮去背理論不同,它強調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對理論獲得感性認知,在此基礎上去重新認識抽象的理論。對學生來說,實踐教學能夠讓抽象的問題形象化,能夠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學生通過實踐中的觀看和操作,能夠更深刻的了解微觀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他們可以透過一定的經濟現象去理解和參悟知識,能夠通過操作實踐驗證知識,這對于提高他們對理論知識的領悟力作用重大。
(二)微觀經濟學實踐教學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微觀經濟學開設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經濟理論和知識,但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利用這些理論知識去認識社會現象,去分析當前的經濟問題。如果不注重實踐教學,學生看似死記硬背記住了很多生澀的理論,但是卻不具備利用這些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紙上談兵式的教學勢必會削弱學生的實踐能力,會影響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而實踐教學,能夠讓學生利用各種分析模型分析經濟現象,例如可以讓他們利用邊際分析和各種動態模型完成對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分析。學生將來必定是走向工作崗位的,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他們的職業前景是非常有益的,符合新時期社會和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微觀經濟學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微觀經濟學實踐教學一直受困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一)師資隊伍因素。很多學校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上配備的都是經濟學相關專業畢業的教師,這些教師本身對微觀經濟學缺乏深入的了解,這使得他們專業素質不夠硬,不能夠駕輕就熟的完成微觀經濟學實踐教學,在課堂上更多的選擇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教師自身素質不高影響了微觀經濟學實踐教學的開展。此外,學校實踐設施配備問題,微觀經濟學實踐教學的開展需要先進的教學軟件的輔助,需要實訓場所,但是很多高校由于受辦學資金、教學觀念和場地條件的制約,沒有為微觀經濟學實踐教學的開展創造硬件條件。
(二)實踐教學方法單一問題。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將會直接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由于微觀經濟學涉及到諸多理論,部分教師在教學時習慣于沿襲其他教師的實踐教學方法,不能夠靈活運用各種實踐方法,使得實踐教學陷入和理論教學一樣的困境。學生感受不到實踐教學的氛圍,在實踐教學中不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實踐教學形同虛設。
(三)實踐教學模式僵化問題。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微觀經濟學實踐教學模式必須要進一步完善。但是當前微觀經濟學實踐教學存在模式僵化問題,實踐教學依賴于課內實踐教學或者校內實訓或者頂崗實習來實現,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實踐教學模式,也就不能夠保證實踐教學的效果,不能夠系統的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微觀經濟學實踐教學的有效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高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必須要著力解決微觀經濟學這門基礎課程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要構建一個完善的實踐教學模式,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熱情,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一)立足課堂,多種實踐教學方法并用。微觀經濟學課程所涉及到的內容較多、較復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課堂教學上。課堂是實踐教學實施的最佳平臺之一,在課堂上,教師要適當減少理論教學的比重,增加實踐教學,真正實現理論和實踐結合。適用于課堂上的實踐教學方法也有很多種,以下介紹幾種適用的具有較好成效的實踐教學方法:
1、討論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針對經濟學理論或者某一經濟現象各抒己見。通過思想交鋒式的討論,能夠讓學生更深刻的了解微觀經濟學中的相關理論,能夠讓他們運用這些知識去分析和認識當前我國經濟建設中的問題。討論教學法符合學生在這門課程學習中渴望交流的學習特點,能夠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時,可以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協調能力等,進而能夠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建立在討論教學法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微觀經濟學教材中的內容都是偏理論的,學生要理解這些抽象的知識難度較大,但如果能夠讓學生結合實際的經濟活動去理解這些理論知識,將會容易許多。采用案例教學法主要是通過展示與補充實踐資料或者實例來達到輔助理論教學的目的。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形式應用案例教學法:
1)案例討論教學法。這種討論又可分為專題討論和實際應用討論兩種。首先,專題案例討論教學。所謂專題案例討論式教學主要是在學生學習過微觀經濟學某一系統的知識之后,組織學習結合當前社會領域內的熱點或者焦點問題進行學習和討論。這種討論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夠幫助學生解放思想。但是這種專題案例討論教學對案例的要求是極高的,要求案例具有代表性和爭論性,這樣才具備專題討論的價值。教師可以選取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作為案例,也可以選取我國頒布的某項經濟政策作為案例,例如,在學習完微觀經濟學中關于收入分配的理論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我國當前的分配制度進行討論人,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我國現階段在收入分配時應該堅持效率優先還是應該堅持公平優先。學生為了得到觀點,必須要去尋找理論證明自己的觀點,必要時還要查詢資料,這種討論能夠避免學生討論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當然。這種討論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較高,需要精心的組織和設計。其次,應用式的討論教學方法。這種案例教學就是通過讓學生對某一案例的分析,提高他們應用知識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微觀經濟學中生產要素市場理論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前學生普遍關注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讓學生就勞動力要素進行討論。通過這種應用式討論,既能讓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的就業問題,又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生產要素理論。
2)穿插式案例講解法。上文提到的討論教學法,主要是在學生完成某個知識點的學習之后,讓他們利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在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時,海域一種教學方法就是在微觀經濟學知識講解時穿插一些案例,通過案例來解釋這些理論知識,從而讓學生消化知識。例如在講解需求彈性這一理論的時候,教師可以選用超市促銷和特價活動的案例,讓學生知道超市的促銷和特價活動就是用需求彈性理論來刺激消費者的需求,達到吸引消費者購買的目的,這樣學生就能夠利用需求彈性理論來分析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經濟現象,就能夠更好的理解需求彈性知識。例如在講解邊際概念時,為了讓學生知道每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的數量可能產生的效應,教師可以選取饑餓時吃包子的案例,當人們感到饑餓的時候,他們吃第一個包子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滿足感,第二個包子會覺得非常香,等到他們吃第十個包子的時候,他們的滿足感將會消失殆盡,甚至會產生嘔吐反應。這說明了效應的遞減作用。讓他們通過案例中效應的變化,更深刻的理解邊際理論知識。
(二)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采用項目教學。為了提高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必須要組織他們進行各種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是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的。
1、利用校內實訓室,模擬項目實踐。學??梢猿闪⑿葘嵱柺?,可以開發配套的經管專業實踐教學軟件,讓學生進入到模擬的項目情境中,讓他們更清晰的理解經濟學現象。例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囚徒困境這一經典的經濟學案例。教師可以利用校內實訓室,將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作為兩個公司來競爭同一個國外項目。而教師可以挑選學生組成國外項目負責小組,兩個公司要想爭取到這個項目,就必須要和外國項目負責小組進行交流和溝通,他們在辦事的時候有兩個選擇,一是不行賄采用正常的方法爭取項目,另一種則是通過行賄來完成對項目小組人員的收買。通過賄賂或不賄賂的選擇,讓學生更清晰的理解囚徒困境。這種實踐教學需要學校為學生提供操作項目的平臺。
2、鼓勵學生走出校外,做項目調研。微觀經濟學包含了諸多經濟學理論,如供求理論、生產理論和成本理論等等。這些理論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即經濟活動。因此,要想讓學生更好的學習這些理論,就必須要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經濟活動中。因此,教師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經濟活動項目調研。在校外項目調研中,要做好如下工作:
1)選擇適合的項目。校外項目調研活動要求項目是現實的、真實的,因此,在選擇項目時要選擇附近的,這樣可以便于學生到實地進行走訪、考察和研究。另外,要選取可行的項目,例如有些企業是全封閉管理的,學生根本無法進入其中搞調研,對這類企業經濟活動的項目調研必然很難實行。
2)明確項目設置。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到企業做項目調研,就是為了讓學生更清楚的了解微觀經濟學中的相關理論知識,因此,教師一定要在項目調研活動開始前,讓學生明確調研任務,要設置好調研項目??梢詫⑽⒂^經濟學中幾大重要理論設立為分項目,讓學生依次完成分項目的調研。如以某某企業微觀經濟學分析為總的項目,讓學生進行如下子任務研究:一是對企業的供給與需求進行分析,在這個分析中,學生需要完成對該企業需求、供給、均衡價格和需求價格彈性等任務的調研和分析。二是對企業的消費者行為進行分析,在這個分析中,學生需要完成對企業消費者行為的初步調查,并給企業提建議,為其如何做到讓消費者效用最大化提供寶貴意見。三是對企業的生產者行為進行分析,分析企業的生產投入要素,考察企業短期生產函數,考察企業生產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通過這些項目設置,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同時,消化相關的微觀經濟學知識。
3)做好項目展示和評價。要將學生項目調研實踐成果展示出來,讓學生將自己的調研成果做成PPT或者調研報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時,要建立針對學生實踐的考核方法,要將實踐部分的成績納入到微觀經濟學考核中,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三)校企聯合,讓實踐教學現場化。經管類專業人才將來多數是要走上企業的經管崗位的,因此,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必須要密切聯系崗位實際,學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開展微觀經濟學的實踐教學。例如在實踐教學環節,可以聘請企業的優秀經管人才到學校進行現場講解,讓他們結合工作實際談一談對微觀經濟學相關理論的理解,讓他們說一說在實際的工作中哪些微觀經濟學理論是常用到的,哪些現象是能用微觀經濟學理論解釋的。通過他們的現場解說,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微觀經濟學的實用性,能夠讓他們重視實踐教學。也可以利用企業發展中相關經濟活動的完整案例,讓學生去分析如何解決經濟活動中的問題,并讓學生了解企業經管人才這些經濟活動中是如何去做,如何克服危機的。還可以讓學生走到企業經管崗位上,讓學生近距離的了解經管類崗位工作的要求,讓他們樹立崗位意識,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高標準的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四、結語
應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養目標定位是培養專業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合理、創新實踐能力較強、潛心服務基層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高素質的會計類專業人才則需要應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高端培養。在課程知識傳授過程中,注重采用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多種評價方式,考試評價的作用是有組織地提供調節教學活動所需要的信息的過程。分析會計類專業學生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實施動態評價考試的效果,是實踐性強的課程講授急需教學改革的創新方式,能滿足專業的實習實訓與教學研究能力培養的需求。同時近五年,我校先后組織人員到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等十余家省內外高校、深圳中聯房地產評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公司進行專業考察學習和走訪調查,邀請邵陽市財政局、審計局、稅務局以及部分大中型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召開兩次考試評價方案專家座談會,針對會計類專業學生的特點提出了優化動態考試評價方式的改進途徑,達到會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微觀經濟學是會計類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包含了政治經濟學、會計學、西方經濟學和高等數學等各方面的基礎知識。應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仍主要采用考勤10%、作業10%、課堂提問10%、期末成績70%,實質上是將期末卷面總分作為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總評分情況,評分結果過于靜態和片面。然而,微觀經濟學課程是運用相應的經濟學理論知識解釋當前的政治社會文化現象的應用性極強的課程,若仍采取過往的靜態評價方式,將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論基礎和研究現狀
動態評價過程中,教師通過與學生上課,了解學生的動態認知過程和隨時的認知變化,進行適當干預和互動,推動學生進步。Lantolf&Poehner認為,動態評價模式可分為干預式模式和互動式模式(2004)。動態評價在心理學、中小學教育、高等外語教育等領域研究碩果累累,彭湃,周蘭蘭(2016)發現學生反饋和自我評價是研究最多的主題,其次是評價方法以及教育測量等主題,而且更多聚焦于微觀教學過程中。在經濟管理類教學評價大多集中在實驗教學中。張夏(2016)通過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和同行評價達到經管類實驗教學互動、師生互動的目的,而對于微觀會計類理論課程教學研究并不多。有鑒于此,本研究嘗試建構微觀經濟學課程動態評價模式,對該課程過程性動態評價設計方案、設計方式進行探討和應用。
三、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評價模式建構
本文針對應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會計類學生的特點,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以動態評價為理論指導,通過建立“課程學習檔案袋”,運用按照預先準備的案例教學設計的干預式模式,同時課程設計和答辯的互動式模式,教師評價學生,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和教師的三位評價的全方位評價,建構微觀經濟學課程動態評價模式,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一)建立課程學習檔案
課程學習檔案記錄的是學生的基本信息和該課程的每次課的學習情況,包括課前學習、課堂學習、課后評價,以及這門課的課程評價、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也記錄著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干預和課程反思等。
(二)干預式模式———案例教學設計
干預式教學模式可運用案例教學的方式進行。一般操作程序是:“教師課前選編典型案例學生自主解讀案例師生就案例進行課堂討論教師總結理論提升學生交流推廣”的思路展開研究。在案例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案例,教學全過程師生應該是全程參與的。案例教學的優點是一箭雙雕的,不僅滿足了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各方面的應用能力。但是案例教學中的“案例”是需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課堂大綱共同決定的,需要將這三個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發揮教學案例置于為教學目的服務作用,若應用不當,案例教學就會像“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
(三)互動式模式———課程設計和答辯
互動式動態評價模式強調學習是教師、學生和學習任務三者之間不斷相互影響的過程;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內容有意圖的安排和設計相關知識點,適度放開教學范圍,喚起學習者的求真意識和追求知識的想法,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下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和指導,最終實現學生學習潛能的評價,使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專業能力,擁有人文、科學和專業素質。
(四)全方位評價
(1)教師評價學生。微觀經濟學課程動態評價過程中運用干預式模式時,每章節的主要知識點,教師在網絡社交平臺通過在線測試的形式或在上課的時候通過課堂測試和課后作業的方式,了解該課程的運用情況和學習效果。運用互動式模式評價時候,適度給學生設置積分獎勵,鍛煉學生的各方面的應用能力。(2)學生互評。微觀經濟學課程動態評價過程中運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將一個班分成若干3人左右的小組,小組之間的合作與互相學習是以學習任務為主題開展的。以PPT或WORD的方式向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答辯。在這些課前討論和課堂答辯的過程中,學生不再僅僅是學生,更是合作伙伴。學生在伙伴式互動學習中內化知識結構的同時可以進行打分。學生合作撰寫課程論文或PPT答辯是打分的主要依據,學生在與其同學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注重各類專業知識的積累、專注相關知識,同時培養自己團隊合作的精神。(3)學生自評。從學生的角度結合制度建設、學習內容及課程收獲等多個因素進行調查問卷,設計評價教學效果的指標,培養學生反思學習的能力和自學的意識。學生自評過高或過低都將引起師生的重視。(4)教師的三位評價。在嚴格執行學校教學質量監控的各種規章制度基礎上,學校堅持“評教”、“評學”與“評管”“三位一體”的工作方針,建立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在學校領導和督導聽課查課的同時,學院領導聽課、教師同行評教、學生網上評教已經實現了常態化,學校每年公布評教結果,加強課程主講教師的被評價效果。
四、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評價模式應用
(一)每個學生建立課程學習檔案
作者選取了本校會計學院17級會計1班和會計2班共計99人,運用了動態評價法作為動態評估的推行對象。17級會計3班和4班作為參照組,仍采取過往的考試評價方法。本校教師讓實驗班學生登記好課程學習檔案的基礎資料,并讓學委統一匯總。在參照組仍讓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結果表明,建立了課程學習檔案組的班級學習效果更佳,師生互動效果更好。
(二)采用案例教學方式加強干預式模式
由于本校是武陵山片區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生源質量以及學校品牌效應較東部地區和省會城市高校較低,學生理解力不強,干預式模式的應用要注重不要設置的太復雜深奧,因此,在講授第三章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概念和應用這一節時,課前選取了與學生日常生活相互融通的“請客吃飯”案例教學,讓干預式評價更接“地氣”,學生更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師要求學生對該案例進行衍生和拓展,上課時該小節的內容是由一名學生講授,5名學生代表進行點評,使得學生明白了效用的不同計量方式和方法,若講課學生講的不夠好,則要求其他的學生進行補充和解釋。最后,教師對學生自己講授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打分,明確學生的不足和優點,并將學生自評的部分計入到個人課程學習檔案。
(三)采用課程設計和答辯加強互動式模式
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情境進行課程設計和答辯。在講授第二章供應和需求理論時,課前在社交平臺上組織學生明白該章節的知識結構圖,因為該章節比較特殊,屬于學生過往已經學過的內容和知識,因此,在具體問題的探討和理解時,就會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在講授第九章市場失靈的時候,該章節的內容從未講過的陌生章節,有些學生由于理解力較差或個人原因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不太明白,因此就會針對性的先鼓勵成績優異的學生和表現一般的學生組成項目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索感興趣的微觀經濟學的專題,主動查閱資料和搜索信息撰寫課程論文和進行答辯。答辯的時候,每個人就自己各自所作的工作和內容進行闡述,教師將根據答辯內容計入到個人課程學習檔案。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評價評分準則現在調整為考勤10%、作業10%、課堂提問10%、課程設計40%,期末考試30%。
【關鍵詞】經濟專業;本科教育;實驗教學改革
一、經濟學實驗在經濟學教學改革中的意義
經濟學是一門與現實緊密相聯的對現實經濟現象作出合理性解釋并探究經濟發展規律的學科。在一定假定條件下,其理論大多可以用現實經濟活動去驗證。經濟學實驗指用仿真方法,創造與實際經濟相似的一種實驗環境,以檢驗已有的經濟理論及其前提假設,它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經濟學專業是理論和實踐兼重的學科,需要在實踐中去深化對理論的理解。經濟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理論基礎和專業實踐能力并重的復合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學專業為例,其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是堅持“強化基礎、突出實踐、重在素質、面向創新”,著力培養富有創新潛質,有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適應社會需要,有著寬厚理論基礎和動手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畢業生就業方向基本上是國家各級經濟管理部門、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經濟咨詢機構、國際貿易部門等。用人單位對經濟類人才的需求不僅須有良好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也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專業化的要求。而根據對近五年學生實習和就業所做跟蹤調查得到的信息,和有效專業教學軟件的實踐教學缺少有關,學生不懂實務操作,因此在銀行、證券、商務貿易公司等單位實習遇到較多困難。因此,經濟系迫切需要建立獨立的經濟學綜合實驗室,不僅在宏微觀經濟學的實驗教學方面,同時在主要核心課的專業方面,如會計實務、財務管理、信貸管理、國際結算、證券投資、市場營銷、國際商務、計量經濟學等,通過實操和模擬,鞏固和消化課堂理論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使其畢業后能更快地適應工作需要。經濟學本科教學過去是傳統教學法,基本上是以課堂和教材為中心,主要采取理論闡釋、演繹和模型推導教學模式,比較枯燥、單一,不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濟學實驗教學是在教師對主要理論進行講解后,借助于計算機模擬系統將經濟學中的基本理論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觀察來鞏固課堂和教材知識。學生通過參與、體驗,會加深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提升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經濟行為現象的感性認識,更好地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
二、本科實驗經濟學教學的主要形式與實驗內容
經濟學實驗主要有驗證型實驗、模擬型實驗和研究創新型實驗等三大類。本科開設經濟學實驗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掌握經濟學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提高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因此經濟類本科實驗經濟學教學應側重驗證型和模擬型實驗。驗證型實驗是為驗證已學的理論知識而設置的實驗,通過計算機軟件模擬,觀察并記錄下實驗結果,最后整理出實驗報告。這一項實驗包括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個環節,主要課程有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經濟學原理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是經濟類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之一,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經濟學原理偏重于理論,比較抽象,學生學習難度較大。而傳統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比較枯燥,教學效果不甚理想且無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經濟學原理為基礎的實驗課,通過動手實驗讓學生理解經濟學的關鍵知識,并結合現實案例,在系統的引導下讓學生完成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從而掌握經濟學理論知識在現實中的應用。主要實驗包括:
(一)驗證類實驗課。
1.微觀經濟學。市場供求均衡、消費者行為與生產者行為理論實驗、邊際效益理論、完全壟斷市場實驗等。
2.宏觀經濟學。經濟增長、市場貨幣流通實等實驗。宏微觀經濟學每章內容都有一些較抽象難懂的概念和理論,需要借助實驗去理解。
3.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主要是通過統計的方法來驗證數理經濟模型中各種變量的關系是否和社會現實相一致,實踐性較強。要求學生將經濟學知識、計量經濟理論與方法以及計量軟件相結合,用計量軟件進行計量建模和分析,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計量經濟理論方法。主要有回歸分析過程,序列自相關模擬實驗等。
(二)模擬類實驗課。
1.市場營銷。市場營銷綜合實訓主要通過傳統營銷管理的仿真模擬、商戰體驗、豐富的典型案例訓練鍛煉市場營銷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在模擬市場營銷環境中運用所學的營銷學基礎知識,分析和解決企業營銷實際問題。
2.商業銀行實驗。通過對模擬銀行軟件和相關銀行系統各個功能模塊的具體操作,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銀行實務中所涉及的基本業務流程,熟悉業務操作中的關鍵要素,掌握最新的銀行實務操作流程。通過實際操作和模擬,鞏固和消化課堂理論教學的內容,增強學生對各種銀行、證券等業務流程和功能特征的進一步了解。
3.國際商務實驗。通過模擬操作,使學生對國際商務整個業務流程和做法基本掌握,從交易準備直至最后的核銷退稅,綜合操作和成套設備貿易等,并能夠以從事外貿業務人員的角色,包括進出口商及銀行等角色去仿真地操作,對業務反饋作出正確的處理。
4.財務會計實驗。通過模擬操作,主要有貨幣資金、應收應付賬款、成本、負債核算、報表編制等,幫助學生理解財務會計基本理論和方法。
(三)實驗教學理念和多元化經濟實驗教學方法。
1.實驗教學理念。為適應現實的需要,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需要更新,建構主義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個體自我建構的過程,教師從以講授知識為主,轉變為以創設學習情境、指導學習方向、與學習者雙向互動、發現和解決學習疑難為主。在經濟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擔任的角色主要是組織者、指導者、輔導者和促進者,充分利用情境、協作、溝通等學習環境要素,使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模擬的類似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
2.多元化實驗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多種教學模式,主要有協作法、參與式與互動教學、自主學習法、體驗式教學、網上交流、專題討論等,并通過實驗反饋、調查問卷等形式分析這些方法對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和效率的影響。協作法就是實驗過程中的各環節由實驗團隊的多名成員協作完成,大大增強了學生們的團隊意識和溝通配合的能力。參與式與互動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當學生完成一項實驗后,讓學生自己介紹過程與經驗,和同學、老師進行互動交流,相互間的討論爭辯,可以互相激發、相互學習,師生互動中實現教學相長。專題討論就是以專題主題為導向,設計真實性任務,把學習設置到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對實驗團隊的活動適時進行點評,給予指導。充分利用學校教務網絡平臺,將相關的經濟學教學大綱、教案、習題、案例分析、參考文獻等上網開放,實現資源共享,建立網上答疑、討論、測試系統,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使學生隨時可以通過網絡資源進行自主性學習、討論和向教師求教,實現超時空的教與學。
三、經濟學實驗教學課開設取得的效果和展望
近兩年經濟學實驗課的開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親身體驗到所學知識的真實性和實用性,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學生們感受很深,評價頗高。在調查教學效果學生反饋中,摘錄幾段:“印象比較深的是總效用和邊際效用實驗,即讓學生進入消費者角色并根據消費者均衡作出決策,合理分配收入得到最大總效用。這個實驗讓我體會到在不同的消費偏好下,消費者決策是不相同的,但是總效用卻可能相同。上機實驗將平時所學理論與模擬實驗相結合,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經濟學原理。由于相對真實地進入了這些理論的角色方,我們對理論的接受度更高了,這些有趣的實驗也增加了我們對微觀經濟學的興趣。不得不說,這次的上機實驗十分令人難忘和受教。”“在試驗中,我們對這些經濟學理論有了直觀的而且更為深刻的認識與理解。觀看十遍同一個微視頻并在每一階段給出看后的邊際效應評分,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消費者邊際效應遞減的狀況;在啤酒與電影票的分配試驗中,我們體會到了‘經濟人’的選擇問題與個人喜好的差異?!薄霸谶@次試驗中,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效用遞減理論實驗。平時在課本的學習中,我們似乎并沒有很好地感受到效用遞減的實際效果,甚至不太能理解為什么效用水平會成為一個負值。通過這次試驗中的視頻觀看,我們深深地感覺到,即使是一個能夠帶來歡笑的視頻,在許多次的重復之后也會變得索然無味,甚至讓人厭煩,這大概就是實際操作帶來的更深層的理解吧。由此我們感受到,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的確為做上機實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礎,而在實驗中,我們更加感同身受地體會微觀經濟學理論的真正用處,更加能夠與實踐相聯系起來。通過做這些實驗,我們對于從課本上獲得的經濟學的知識有更深的了解,更加能夠設身處地地思考經濟學問題,將經濟學原理融入生活之中?!薄半m說經濟學不像工科課程那樣要求非常多的實驗操作,但在我看來,經濟學實驗算得上是課程內容的精華之一,因為平時所接受的各種經濟變量與經濟活動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記憶在腦中,若是對其沒有足夠的理解,就很難在現實世界應用,而經濟學實驗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以本次在經濟學實驗室所做的宏觀經濟學實驗為例,我們進行了經濟增長分析、市場貨幣流通等四項實驗,每項實驗均是以互動的形式完成,學生、老師和計算機三方互動協作,推動實驗進展。想想平日脫離實驗所做的各種練習,那都是在紙上通過計算完成的,而計算數據和經濟變化過程都是題目所指定的,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算出某項結果,這樣一來就少了自己動腦分析進行經濟決策的過程。而在經濟學實驗中,我們有多方互動,這意味著我們不光鞏固了如何進行經濟運算,更鍛煉了對于經濟市場運轉的把握能力。譬如老師那邊供給貨幣,而我們作為銀行,要留出存款準備金,之后發放貸款,再接收存款,這樣的過程一輪輪進行,我們所能看到的不僅是某一項經濟數據的結果,更親自參與到其中的某一環節,影響整個經濟的發展,這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它的運作機制。”目前已開設的經濟學實驗主要是驗證性實驗、體驗型實驗。還可根據條件和需要適當開設研究創新型實驗等。研究型實驗層次是一種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模式。利用此實驗室平臺,對少數拔尖學生強化基礎,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發揮其特長,鼓勵學生參與各個級別的大學生競賽。根據形勢的需要,將開設大學生創業實踐訓練課程,從了解創業、培養創業能力、體驗創業,到企業經營管理實訓,循序漸進地培養大學生創業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并通過大量實訓讓學生體驗創業的過程,訓練創業過程中及創業后的經營管理能力,培養大學生具備成功創業者的素質。同時,根據學校已有項目資源,將具體建設學?!榜T如杯”、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指導中心。通過以上教學實踐創新基地的建設,有助于鍛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型思維。同時,實現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一體化,形成整體的課程體系,通過實驗教學補充學生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努力探索以科研帶教學,緊跟學術前沿,利用科學研究成果提升實驗教學質量,做到教學科研一體化??傊?,近幾年來的經濟學專業的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經濟學實驗室是我們教學科研的技術支撐體系,它對學生鞏固經濟學基礎知識,培養動手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閔娜.應用經濟學實驗教學方法初探[J].當代經濟,2007,5(下)
[2]涂曉今.論經濟學實驗方法的改進與創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
一、填空題
1.邊際產量曲線與平均產量曲線相交于 平均產量 曲線的點。
2.產量增加的百分比率大于生產規模擴大的百分比率稱為 規模收益遞增 ;產量增加的百分比率等于生產規模擴大的百分比率,稱為 規模收益不變 ;產量增加的百分比率小于生產規模擴大的百分比率,稱為 規模收益遞減 。
3.在完全競爭市場上,企業面臨的需求曲線是一條 水平 線;在各種不完全競爭市場上,企業面臨的需求曲線是一條 向右下方傾斜 線。
4.在圖形上,供給量的變動表現為 同一條供給曲線上點子 的移動,供給的變動表現為 整條供給曲線 的移動。
5.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邊際產量曲線都是先上升而后再下降,這種變化特征反映了 邊際產量遞減 規律。
6.如果把等產量曲線與等成本線合在一個圖上,那么等成本線必定與許多條等產量曲線中的一條相切于一點,在這個切點上就實現了 生產要素組合 (生產者均衡) 。
7.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成本曲線相交于 平均成本曲線 曲線的最低點。
8.在圖形上,需求的變動表現為 整條需求曲線 的移動,需求量的變動表現為 同一條需求曲線上點子 的移動。
9、不同的等成本線與不同的等產量線相切,形成不同的生產要素最適(優、佳)組合點,將這些點連接在一起就可得出 生產擴展線(或生產擴張線) 線。
10、兩種互補商品之間價格與需求呈 反 方向變動,兩種替代商品之間價格與需求呈 同 方向變動。
11、當某商品的價格上升5%,而需求量減少8%時,該商品屬于需求 富 有 彈性。當某商品的價格下降5%而需求量增加2%時,該商品屬于需求 缺 乏 彈性。
二、判斷題
判斷下列命題正誤,認為正確的打“√”;認為錯誤的打“×”。
1.擴展路線就是不同生產規模下,生產者均衡點(即要素組合點)的集合。( √ )
2.玉米的需求曲線發生了左移,其合理解釋是:由于自然災害,玉米的產量減少。( × )
3.SMC開始時遞減是因為生產中的邊際收益開始時遞增引起的。( √ )
4.邊際技術替代率是負的,并且呈遞減趨勢。( × )
5.規模經濟和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所研究的是同一個問題。( × )
6.固定成本不隨產出的變化而變化,AFC也不隨產出的變化而變化。( × )
7.邊際產量曲線與平均產量曲線的交點,一定在邊際產量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部分。( √ )
8.利用等產量曲線上任意一點所表示的生產要素組合,都可以生產出同一數量的產品。( √ )
9.當邊際成本遞增時,平均成本也是遞增的。( × )
10.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代表了在各種產出水平下的最低平均成本。( √ )
11.如果連續地增加某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總產出將不斷遞增,邊際產量在開始時遞增然后趨于遞減。( × )
12、在TC曲線給定時,就有可能相應地畫出MC曲線。( √ )
13、當生產要素的價格不變時,隨著生產者的貨幣成本的增加,等成本線會向右上方平行移動。( √ )
14、一個企業生產規模過大會引起管理效率降低,這樣所引起的產量或收益的減少屬于內在不經濟。( √ )
15.在農業中并不是越密植越好,也不是施肥越多越好。( √ )
16.邊際實物產出是所有投入都增加一個單位所帶來的總產量的增加量。( × )
17.一場臺風摧毀了某地區的荔枝樹,市場上的荔枝少了,這稱為供給減少。( √ )
18. LTC曲線上每一點都與一個代表最適合于生產該點所對應的產量水平的生產系統的STC曲線相切。( √ )
19、如果一個人選擇繼續升學而不參加工作,他所付出的經濟成本(即機會成本)是他在學習期間支付的學雜費。( × )
20、如果產量減少到零,短期內總成本也將為零。( × )
21.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變化,生產函數也會發生變化。( √ )
22.資金的時間價值是沒有風險和通貨膨脹下的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 √ )
23.利息在稅前支付,所以具有減稅效應?!?…… ( √ )
24.超過時間價值的那部分報酬率即為無風險報酬率。 …………( × )
25.內含報酬率就是能使投資項目的凈現值等于1的折現率。 …( × )
26.在無資本限量的投資方案選擇中,應用凈現值法總是正確的。( × )
27.對同一投資方案而言,若凈現值指標小于0,則獲利指數指標必然小于1,而內含報酬率指標必然小于計算凈現值指標和獲利指數指標時所采用的折現率。( √ )
28.在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中,利用凈現值、獲利指數和內含報酬率等指標的評價,必然得出相同的結論?!?( × )
30.在投資項目決策中,只要投資方案的資本利潤率大于零,該方案就是可行方案?!?( × )
31.遞延年金是普通年金的特殊形式。……………………………( √ )
32.永續年金是現金發生次數n趨于無窮大的普通年金,其現值系數為“1/利率i”。( √ )
33.在對同一投資方案進行經濟可行性評價時,利用凈現值、獲利指數和內含報酬率等指標,必然得出相同的結論?!? √ )
34.管理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把經濟學(主要是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和分析方法用于企業各項管理決策實踐的學科。(×)
35.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都研究企業行為的科學,但前者屬于理論科學,而后者則為應用科學。(×)
36.管理經濟學廣泛采用微觀經濟學經常采用的邊際分析法,分析解決企業在有關資源如何合理配置方面的經濟決策問題。(√)
37.某企業原計劃產銷產品A 1 000件,單位價格2元,現有新客戶只愿以1.3元價格訂購400件。經確認,這一決策問題的沉沒成本500元、增量成本400元、增量收入520元。應該認為,這一特殊定貨無利可圖,不能接受。(×)
38.某生產系統總固定成本為10 000元,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為2元,產品原價3元?,F有人愿按2.5元的價格訂貨5 000件。應該認為,這一定貨的單位產品貢獻為0.5元,大于0,可以接受。(√)
39.如果甲企業經營X、Y、Z 三種業務的總成本,大于X、Y、Z 三種業務分別由三家企業來經營所需成本之和時,我們就稱甲企業存在范圍經濟性。(×)
40.某企業欲上馬D產品,經調查分析,D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和單價分別為10元和15元,預期產銷量和盈虧分界點產銷量分別為8000件和4800件。那么,計算可知,產銷D產品的安全邊際和安全邊際率分別為3200件和40%。(√)
41.當產出Q的邊際收入MR等于邊際成本MC,此時的產出量為利潤化的產出量Q*;當可變投入L的邊際收入MRPL等于邊際支出MEL,此時的可變投入數量為利潤化的投入量L*。(√)
42.技術進步將導致等產量曲線移近原點,不同的技術進步類型還將導致等產量曲線的傾斜度產生不同的變化。(√)
43.壟斷競爭企業廣告費的化條件是:廣告費的邊際收入=廣告費的邊際成本。(√)
44.如果甲企業經營X、Y、Z 三種業務的總成本,大于X、Y、Z 三種業務分別由三家企業來經營所需成本之和時,我們就稱甲企業存在范圍經濟性。(×)
第一節 稀缺性與選擇 (一)稀缺性和經濟問題
稀缺性的含義:生產資源的相對有限性、資源的稀缺性與經濟問題,由于資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們必須考慮如何使用有 限的相對稀缺的生產資源來滿足無限多樣化的需要。這就是所謂的" 經濟問題". 生產資源或生產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經濟社會中的生產資源也叫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資本(其價格為利息)、土地(其 價格為地租)、勞動(其價格為工資)。 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問題:西方經濟學研究人與社會如何作出最終抉擇,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來使用可以有其他 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為現在或者將來生產產品,并把產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以供消費之用。
它分析改進資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價和可能產生的收益。 (二)生產可能性曲線 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含義:在既定的資源之下,所能生產商品的最大產量的組合,就是生產可能性線。 生產可能性曲線與資源稀缺性之間的關系: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的特征。
(二) 選擇和機會成本
選擇產生的原因:資源的稀缺性使得社會不得不作出選擇 機會成本的概念:當具有多種用途的稀缺資源使經濟主體需要選擇時,選擇會帶來成本,選擇的成本我們稱為機會成本,當把一定資源用于生產 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的用此資源生產的其他所有產品中的最高價值就是機會成本,它是作出一次決策時所放棄的其他可供選擇的最好用途。
經濟問題的解決與機會成本的關系:經濟問題的解決被歸結為如何使得選擇的機會成本達到最低。
第二節 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經濟學的定義 西方經濟學的定義:西方經濟學研究人與社會如何使用稀缺的生產性資源,生產出有價值的商品,并把它們 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 西方經濟學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資源是稀缺的,社會必須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二)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西方經濟學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 生產什么(What)。生產電視還是生產電腦、生產大炮還是生產黃油(希特勒的選擇是:寧要大炮不要黃油);生產多少臺電視機、多少臺電腦, 用多少資源生產大炮,用多少資源生產黃油。 接有關。 如何生產(How)。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生產這么多的產量與勞務,與生產方式,技術水平直 為誰生產(Who)。生產出來的產量和勞務用什么 樣方式分配到社會的各個成員中,即怎樣分配。 1
(三)資源的使用效率及其變動 西方經濟學除了上述的三個基本問題外,還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社會稀缺的資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2: 社會資源總量的變動。 3: 貨幣的穩定性。 第三節 資源配置和經濟制度 (一)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
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的含義: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沒有政府干預,而由個人自主行動,市場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由市場供求 所決定的經濟。 這一制度的特征:首先,從決策結構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是分散決策。 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每個人或者經濟單位被賦予追逐個人利益的動機。 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的信息是通過價格漲落而傳遞的。 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如何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家庭或個人以自身的滿足為動機,以市場價格 為信息,自主決定每種產品的購買量;生產者以利潤為動機,根據市場價格決定生產的方式以及購買投入的數量;家庭和生 產者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和生產數量。 (二) 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制度 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制度的含義:指中央當局或機構決定生產什么的計劃,確定生產目標和生產方式,并指定分配規則。 特征:決策集中化,集中決策建立在公共產權基礎上。如何解決資源配置問題?通過計劃調節,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決定了 社會資源的配置。
(三)混合經濟制度混合經濟制度 含義:指政府和私人部門按照一定的原則制定決策的經濟制度。 混合經濟的特征:分散決策和集中決策相結合,決策單位的動力既可以是自身的經濟利益,也可以是社會目 標信息傳遞,既有價格自發的波動,又有計劃指令的反饋。 (四)混合經濟中的資源配置 混合經濟制度如何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在混合經濟中,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經濟社會解決生產什么和 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基本問題,在市場機制出現錯誤時,則通過政府干預以促進資源使用的效 率、增進社會平等和維持經濟穩定和增長。 混合經濟條件下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既定經濟制度下,個人、廠商、政府和其它經濟組織如何作出選 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社會資源的利用。 第四節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一)微觀經濟學
2
微觀經濟學的含義:微觀經濟學通過對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的研究來說明現代經濟中市場機制的運行和作用以及改善這種運行途徑,其中心 理論為" 看不見的手" 價格機制。 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層次,分析單個消費者如何作出最優的生產決策以取得最大效用,單個生產者如何以最優的經濟決策取得最大利潤。 第二層次,局部均衡分析:分析單個市場的價格和產量的決定,這是作為某一市場中消費者和生產者(需求和供給雙方)在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 的條件下,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三層次,均衡分析:分析所有單個市場的價格和產量的決定,這又要取決于所有單個市場(如產品市場、勞動市場、資本市場)的共同作用。
(二)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的含義:宏觀經濟學以整個經濟的總體行為為研究對象,考察作為總體的市場表現,說明社會的資源總量是如何決定的。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消費者和廠商如何選擇,以決定消費和投資數量,從而決定總需求。 消費者和廠商如何選擇供給、投入以決定整個經濟的總供給。 經濟中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如何決定資源總量和價格總水平。 資源總量和價格總水平的長期變動趨勢。
(三)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的聯系 首先,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互為補充的;其次,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再次,宏觀經濟學并不是微觀經濟學的簡單加總或重復;最后,兩者共同構成了西方經濟學的整體。 第二章 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概述以及有關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微觀經濟學概覽
3
(一)經濟系統的構成 :以市場為資源配置基本方式的經濟系統的構成要素:家庭或者消費者與廠商或者 生產者之間的聯系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把家庭或者消費者與廠商或者生產者聯系起來,共同構成 一個有機的經濟系統。 供給需求脈絡圖: 供給需求脈絡圖:
個人需求與市場需求 需求與需求量的區別 個人供給與市場供給 供給與供給量的區別 需求法則與供給法則
供需
Ed ,Es
(注意:轉嫁與 Ed ,Es 的關系)
Ed 與總收益
應用題 (TR)的關系
Ed>1 P 與 TR 成反比 Ed=1 P 與 TR 無關 Ed<1 P 與 TR 成正比
完全無彈性:|E|=0 需求供給與均衡價格 彈性 相當缺乏彈性:|E|<0 常彈性 單位彈性:|E|=1 相當富有彈性:|E|>1 完全有彈性:|E|∞ 替代品:Exy>0 互補品:Exy<0 獨立品:Exy=0
交叉彈性
EM>1 奢侈品
收入彈性 正常商品:EM>0
0< EM <1 必需品
劣質品:EM<0 (如吉芬商品) 均衡
Qd
=
Qs (蛛網理論)
第二節 需求 (一)需求
1.需求的定義: 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 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 消費者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有效需求)
2.需求的表示:需求表、需求曲線和需求函數。
4
需求表:它是一張某種商品的各種價格和與各種價格相對應的該商品的需求量之間關系的數字序列表。 需求曲線:需求曲線是根據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價格與需求量的組 合,在平面上擬合的一條曲線。 需求函數:表示一種商品的需求數量和影響該商品需求數量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模型簡單化,假定商品 的價格與需求量的變化具有無限的分割性,把商品價格視為自變量,把需求量作為因變量,則: Q d = f (P) ( D = f (P ) )。即表示一種商品需求量和該商品的價格之間存在這一一對應的關系。
3.需求規律的含義:當影響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變時,商品的需求量隨著商品價格的上升而減少,隨著 商品價格下降而增加。因此,需求曲線在一般情況下(正常商品)向右下方,即斜率為負,表示商品價格和 需求量之間的反向關系。 (替代效應、收入效應)(問題:需求曲線為什么一般是向右下方傾斜?)
需求曲線的特例 (吉芬商品)
(二)影響需求量的因素:
1.商品本身價格:一般而言,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成反方向變動,即價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則反。
2.相關商品的價格:當一種商品本身價格不變,而其他相關商品價格發生變化時,這種商品的需求量也會發生變化。
(互補品和替代品)
3.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當消費者的收入提高時,會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則反是,劣等品除外。 (吉芬商品)
4.消費者的偏好: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相反偏好程度減弱,需求量就會減少。
5.消費者對未來商品的價格預期: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即將上升時,社會增加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 量,因為理性的人會在價格上升以前購買產品。反之,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預期需求量。 (跨期選擇)
需求求函數的擴展形式 Q d = f ( P, m, P ) 在公式中,P 代表商品的價格,m 代表消費者的收入,P1 代表其它商品的價格 1
? (二)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變動
需求量的變動:自身價格變動?點沿著需求曲線的運動
需求曲線 的移動
需求的變動:自身價格不變,其他因素變動?需求曲線位移
需求量是在某一時期內,在某一價格水平上,居民戶(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數量,商品價格的變動引起 購買量的變動,我們稱之為需求量的變動。它表現為該曲線上的點的變動。 需求是在一系列價格水平時的一組購買量,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非價格因素的變動所引起了購買 量變動(如收入變動等)稱之為需求的變動。它表現 為需求曲線的移動。
5
(五)從單個家庭需求到市場需求 一種商品的市場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市場中所有消費者需求的總和。
d d 一種商品的市場需求量是每一個價格水平上的該商品所有個人需求量的加總: Q d = QA + QB
如下圖所示:
第三節 供給
1.供給的定義:供給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生產者愿意并且能夠生產的商品數量。
2.供給的表示:供給表、供給曲線和供給函數 供給表:它是一張某種商品的價格與對應的供給量之間關系的數字序列表,如下供給曲線:它是根據供給表 中的商品的價格??供給量組合在平面圖上所繪制的一條曲線。 供給函數:表示一種商品的供給量和影響該商品供給量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假定商品的供給量與商品的 價格具有無限的分割性,并把商品的價格視為自變量,把供給量作為依變量,則 Q s = f (P) 或 S = f (P ) 即表 示一種商品供給量和該商品的價格之間存在這一一對應的關系。
3.供給規律含義:當影響商品供給的其他因素不變時,商品的供給量隨著商品價格的上升而增加,隨著商品 的價格的下降而減少,這就是供給規律。 (二)影響供給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價格。一般而言,一種商品的價格越高,生產者提供的產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價格越低,生產者提供了產
量就越小。
2.廠商能生產的相關商品價格,當一種商品的價格不變,而其能生產的其他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該商品的供給量會發生 變化,如,在玉米價格不變小麥價格上升時,農戶就可能多生產小麥而減少玉米的供給量。
3.生產的成本。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生產成本的提高會減少利潤,從而使得商品生產者不愿意生產,進而減少供給量。
4.技術水平。一般而言,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生產者 的利潤,生產者愿意提供更多的產量。
5.生產者對未來商品的價格預期,如果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看好,如價格上升,則制訂生產計劃時就會增加產量供給,反之 如果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是悲觀的,在制訂生產計劃時,就會減少產量供給。 供給函數的一般形式 Q s = f ( P, T , P ) 在公式中,P 代表商品的價格,T 代表生產技術水平,P1 代表相關商品的價格 1
(三)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變動
6
供給量的變動:自身價格變動?點沿著供給曲線的運動
供給曲線 的移動 供給的變動:自身價格不變,其他因素變動?供給曲線位移
供給量變動:供給量是指某時期內在某一價格水平時,廠商提供的商品數量。商品價格變動引起生產能力的 擴大或縮小,稱之為供給量的變動,它表現為沿供給曲線變動。 供給變動:供給是在一系列價格水平時的一組產量,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非價格因素的變動所引起的 產量變動,(如技術進步、生產要素價格變動)等,稱之供給的變動,它表現為供給曲線的移動。 在供給曲線上,供給量增加是沿著同一條供給曲線向右上方移動,供給量減少是向左下方移動;供給的增加 是整個供給曲線向右移動,供給減少是整個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 (四)從單個生產者的供給到市場供給 一種水平的市場供給是所有生產者提供該水平的數量之和與商品價格之間的對應關系。 供求曲線的共同作用: 第四節 供求曲線的共同作用:市場均衡 (一)均衡的含義
經濟均衡:在經濟體系中,一個經濟事物處在各種經濟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關該經濟事務各方面的各種力量能夠相 互制約或者相互抵消,那么該經濟事物就處于相對靜止狀態,并將保持該狀態不變,此時我們稱該經濟事物處于均衡狀態。 市場均衡的概念:在市場上,市場供求達到平衡時的狀態稱之為市場均衡。 均衡的分類: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二)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決定
1.一種商品的均衡價格是該種商品的市場需求量和市場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在均衡價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數量被稱為均 衡數量。(市場出清)
2.消費者和生產者根據市場價格決定愿意并且能夠購買或者能夠提供的商品數量,帶著各自的盤算,消費者與生產者一起進入市場,最終決定市 場的均衡。
3.需求和供給相互作用決定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過程:
7
(
1)設市場價格 P1>Pe ,此時,Qs>Qd,其間的距離為供大于求的產品數量即過剩的產品的數量,如果市場是充分競爭 的,過剩產品的存在必然導致價格下降,隨著價格下降需求量擴大,供給量減少,最后達到 E 點,所以,價格的下降可以減 少市場的產品積壓,使供求保持平衡。 (
2)設市場價格 P2Qs 其間的距離即為短缺的量(供不應求)。此時,價格的上升可以擴大生產的產量, 同時抑制消費。所以價格的上升可以清除市場上的短缺現象,從而使有供求保持一致。
(三)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變動需求變動對市場均衡的影響
1.需求變動對市場均衡的影響:需求增加引起均衡價格上升,需求減少引起均衡價格下降;需求增加引起均衡產量增加,需 求減少引起均衡產量減少;需求的變動引起均衡價格與均衡產量同方向變動。
2.供給變動對市場均衡的影響:供給增加引起均衡價格下降,供給減少引起均衡價格上升;供給增加引起均衡產量的增加, 供給減少引起均衡產量的減少;供給的變動引起均衡價格反方向變動,供給的變動引起均衡產量同方向變動。
3.供求定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變動分別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 量的同方向變動;供給變動引起均衡價格的反 方向變動和均衡數量的同方向變動
第五節 彈性理論 (一)彈性的概念
1.彈性的定義:經濟學中的彈性是指一個變量變動的百分比相應于另一變量變動的百分比,用來表示因變量對自變量變化的 反應的敏感程度,它告訴我們,當一個經濟變量發生 1\\\\%的變動時,由他引起的另一個經濟變量變動的百分比。如價格變動 1\\\\%,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
2.彈性的大小可用彈性系數來衡量,彈性系數= y 變動的百分比/x 變動的百分比。 (二)需求的價格彈性
1.需求價格彈性的定義:需求價格彈性簡稱為需求彈性或價格彈性,它表示在一定時期內價格一定程度的變動所引起的需求 量變動的程度。
?Q ?Q P Q =? ×
2.需求價格彈性系數= -(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 價格變動的百 分比) e d = ? ?P ?P Q P
8
需求價格彈性的分類根據需求價格彈性系數的大小可以把商品需求劃分為五類
(
1) 完全無彈性( ed = 0 ):垂直的需求曲線,無論價格怎么變化,需求量保持不變 (
2) 缺乏彈性( ed < 1 ):需求曲線的斜率比較陡,價格的很大變動只能引起需求量很小的變動。當商品價格變動 1\\\\%時, 需求量的變化率小于 1\\\\%。(農產品,生活必需品等) (
3) 單位彈性( ed = 1 ):需求量和價格的變動率真好相等。(巧合) (
4) 富有彈性( ed > 1 ):需求曲線比較平緩,價格較小的變動就能引起需求量很大的變動。需求量對價格反應比較靈敏。 (
5) 無限彈性( ed = ∞ ):需求曲線平行于數量軸,相對于任意小的一個價格的變動也會引起需求量無限的變動。
3.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
(
1)產品的性質,一般而言,生活必需的需求彈性較小,奢侈品需求彈性大。 (
2)商品的可替代性,代用品越多,當一種商品價格提高時,消費者就越容易轉向其他商品,所以彈性就越大,反之則越小。 (
3)商品用途的廣泛性,如果一種商品的用途很廣泛,當商品的價格提高之后消費者在各種用途上可以適當地減少需求量, 消費者只購買較少的數量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從而彈性越大,反之越小。 (
4)商品消費支出在消費者預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當一種商品在消費者預算支出中占很小的部分時,消費者并不大注意 其價格的變化,需求彈性越小,如買一包口香糖,你可能不大會注意價格的變動。反之,該種商品如汽車在消費者的消費預 算中所占比例越大,其需求彈性也就越大。 (
5)消費者調整需求量的時間,一般而言,消費者調整需求的時間越短,需求的價格彈性越小,相反調整時間越長,需求 的價格彈性越大,如汽油價格上升,短期內不會影響其需求量,但長期人們可能尋找替代品,從而對需求量產生重大影響。 需要越長時間反應,有越長時間可以反應的消費品的需求彈性較大。
4.需求價格彈性系數的計算:弧彈性和點彈性含義及其表示
9
(
1)弧彈性是以某種商品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價格和需求量為基礎計算出來的價格彈性。 (
2)點彈性衡量了在需求曲線上某一點上相對應于價格的無窮小的變動率,需求量變動率的反應程度。 ed = lim? ?Q P dQ P × =? × (?P
0) ?P Q dP Q
線性需求曲線上的點彈性特征:點的位置越高,相應的點彈性系數越大;相反,點的位置越低,相應的點彈 性系數越小。除了兩種特殊情況以外,線性需求曲線上每一點的點彈性都是不同的。
10
P
(三)其他的需求彈性
1.需求收入彈性簡稱收入彈性,它表示在一定時期內相對于消費者收入的相對變動,商品需求量的相對變動的反應程度。 需求的收入彈性系數= 需求變動百分比/ 收入變動百分比
?Q ?Q M ?Q M dQ M Q em = ? 或者 em = lim? × =? × (?M
0) ?M ?M Q ?M Q dM Q M
正常商品:需求量與收入同方向變化 em > 0
劣等品:收入增加,該商品的需求減少 em < 0
奢侈品: em > 1 ,需求量增加了幅度超過收入增加幅度
必需品: 0 < em < 1 ,表明需求量增加了幅度低于收入增加幅度
2.需求交叉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程度對需求量變動程度的影響。 需求的交叉彈性系數= 需求變動的百分比/ 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百分比
eXY
?QX ?QX PY ?QX PY dQX Py Q = X = × 或者 eXY = lim × = × (?PY
0) ?PY ?PY QX ?PY QX dPy QX PY
11
2.替代品和互補品: (
1)替代品: eXY > 0 ,這是指兩種可以互相替代以滿足消費者的某一種欲望的商品,如,饅頭的價格不變而花卷的價格上 升時,饅頭的需求量上升。 (同質競爭) (
2)互補品: eXY < 0 這是指兩種互相補充,必須同時使用才能滿足消費者的某一種欲望的商品,如照相機和膠卷,膠卷的 需求量與照相機的價格有著密切關系,一般而言,照相機價格上升,膠卷的需求量下降,兩者呈現反方向變化。(配對商品) (
3)沒有關系: eXY = 0
(四)供給彈性
1.供給價格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供給量的變動對于該商品的價格的變動的反應程度。在一定時期內當一種商 品的價格變化 1\\\\%時所引起的該種商品的供給量的變化的百分比。 供給彈性系數= 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 價格變動的百分比
?Q dQ ?Q P dQ P Q Q es = = × 或者 es = = × ?P ?P Q dP dP Q P P
由于價格越高,生產者越愿意提量,所以 es 一般是正數。 類似的,供給價格彈性也可以分為五個類型。
2.影響供給價格彈性的因素 (
1)生產技術類型,一般而言,生產技術越復雜、越先進,固定資本,占用越大生產周期越長,供給彈性越小,在價格下 降時,這類生產要素不能方便地轉移。 (
2)生產能力的利用程度,對擁有相同技術的生產者而言,擁有多余生產能力的生產者的供給會更高有彈性,因為它在價 格變動時,特別是價格升高時,更容易調整產量。 (
3)生產成本的因素,當產量增加時,成本迅速增大,供給彈性越小,反之,生產擴大成本增長慢,供給彈性就大。 (
4)生產者調整供給量的時間(生產時間),當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生產者對供給量進行調整需要一定時間,時間越短, 生產者越來不及調整供給量。如在一個月內,考察西瓜的供給,它可能缺乏彈性,但如果跨年度考察西瓜供給量的變化,則 其供給彈性可能很大。因此對象農產品這樣生產周期較長的產品,是今年的價格由今年的產品決定,今年的產量由去年價格 決定。(蛛網模型)
供求分析的簡單應用 第六節 供求分析的簡單應用 (一)支持價格和限制價格支持價格
1.支持價格又稱最低價格,是指政府為了支持某種商品的生產而對市場價格規定一個高于均衡價格的最低價格。
12
支持價格的經濟影響:在支持價格的條件下,市場將出現超額供給現象。
2.限制價格又稱最高限價,是指政府為了防止某種商品過高而對市場價格規定一個低于均衡價格的最高價格。 限制價格的經濟影響在限制價格條件下,部分市場需求會得不到滿足,往往會出現某種形式的黑市交易。 (二) 需求彈性和 銷售收入需求彈性與廠商銷售收入之間的關系 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時,其需求彈性之大小與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出售該商而所得到的總收益的變動情況密切相關,這是因為 總收益(TR)等于銷售量(Q )乘以價格(P )。 ①如果某商品是富有彈性的,該商品的價格下降導致需求量(銷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價格下降的幅度,總收益會增加。 該商品的價格上升時,需求量(銷售量)減少的幅度大于價格上升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減少。 例:設電視機的|Ed|=
2,原來的價格 500$,此時,銷售量 Q1=100 臺。 TR1=P1xQ1=500$x100=50000 元現價格下降百分之十,即 P2=450 元,因|Ed|=
2,所以銷售量增加 20\\\\% 即 Q2=120 臺,此時,TR2=P2xQ2=450 ×120=54000 元 TR2-TR1=54000 元-5000=4000 元此時,電視機 價格下降總收益增加,價格上升的例子學員可自己尋找。 結論:結果某商品是富有彈性的,則價格與總收益成反方向變動,即價格上升總收益減少,價格下降,總收益增加。 ②如果某商品是缺乏彈性的,當該商品的價格下降時需求量(銷售量)增加幅度小于價格下降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減 少。該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銷售量)減少幅度小于價格上升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增加。 例:假定面粉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Ed| =
0.5 ,原來的價格 P1=
0.
2,此時,銷售量 Q1=100 斤, TR=P1xQ1=
0.
3×100=20 元。 現價格上升 10\\\\% ,即 P2=
0.22 元,因為|Ed| =
0.5 ,故銷售量減少 35\\\% ,Q2=95 斤,此時 TR=P2xQ2=
20.90 元。 TR2-TR1=
20.90 元-20 元=
0.90 元此時,面粉總收益增加。 結論: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則價格與總收益成為方向變化,即價格上升,總收益增加,價格下降,總收益 減少。 分析" 薄利多銷" 這一營銷策略:" 薄利多銷" 這一營銷策略并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適用,只有在價格彈性是富有彈 性時,薄利才能多銷。 (三)蛛網模型 基本假設:商品產量取決于前一期的價格,但是商品的需求量取決于當期價格。
Qtd = α ? β ?P t Qts = ?δ + γ ? Pt ?1 Qtd = Qts
13
均衡價格的決定
1. 收斂型: kd > k s
2. 發散型: k d < k s
3. 封閉型: k d = k s
第三章 效用論
基數效用分析 (邊際效用分析)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消費者均衡:MU1 /P1= MU2/P2 =……= MUn/Pn =λ 由 MU 導出需求曲線 消費者剩余:CS=
∫
Q0
f (Q)dQ ?p0Q0
無差異分析:含義、特性、斜率(MRS 遞減規律) 序數效用分析 預算線:P1X1+P2X2=I 消費者均衡 均衡條件:MU1 /P1= MU2/P2 (無差異曲線分析) 價格?消費曲線:導出消費者的需求曲線 收入?消費曲線:導出消費者的恩格爾曲線 正常物品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低檔物品 不確定性和風險
效用論概述 第一節 效用論概述 (一)欲望和效用的概念
1.欲望的含義:欲望是指一個人想要達到而沒有得到某種東西的一種心里感覺。
2.效用的含義:效用是消費者在消費某種產品時所獲得的滿足程度,它是對商品使用價值的主觀評價。 (二)基數效用和序數效用
1.基數效用論的基本假定基數效用論認為,消費者消費商品或勞務所獲得的滿足程度即效用可以用 1 、2 、 3 …等基數加以表示,并可以加總,消費者消費不同商品的數量獲得的效用也有一個共同的單位,因此,消費 者消費一定數量的商品和勞務的獲得的總的滿足程度稱為總效用。 同時,基數效用論又假定隨著消費者消費商品或勞務數量的增加,消費者每增加一單位商品或勞務的消費所 獲得的滿足程度逐步下降,消費者消費商品的目標是要達到總效用最大。
2.序數效用論的基本假定 第一,對于任何二個商品組合 A 和 B ,消費者可以斷定,要么對 A 的偏好大于對 B 的偏好,要么對 A 的 偏好小于對 B 的偏好,要么對 A 和 B 的偏好一樣或者說偏好無差異。 (偏好完全性) 第二,對三個商品組合 A 、B 和 C 而言,如果消費者對 A 的偏好大于 B ,對 B 的偏好大于 C ,則該消 費者對 A 的偏好一定大于對 C 的偏好。(可傳遞性)
14
第三,在其他商品數量相同的條件下,消費者更偏好于一種產品數量大的商品組合。 (非飽和性) (三)邊際效用分析方法與消費者均衡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含義
1.總效用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消費者從消費商品或勞務中的獲得的滿足程度的總和,記為(Tu),
2.邊際效用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消費者增加一單位商品或勞務的消費中所獲得的效用增加量,記為 Mu. 隨著消 費者消費某物品數量的增加,該物品對消費者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3.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又稱戈森定律:在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消費 者對某種商品的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單位消費中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量即邊際效用 是遞減的。
4.邊際效用遞減的原因: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商品被優先滿足最重要的需要,故最先消費的商品邊際效用就 大;從商品本身對消費者所產生的重復刺激看,隨一種商品消費數量的連續增加,消費者接受的重復刺激程 度越來越弱。
5.貨幣的邊際效用由于貨幣的邊際效用遞減速度很慢,通常把它看成是個常數。
6.消費者均衡的含義:消費者的貨幣收入是有限的,他要把有限的貨幣收入用于各種物品以滿足自己的欲望。 消費者均衡研究的單個消費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貨幣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購買中以獲得最大的效用。
7.消費者獲得最大效用的原則是:如果消費者的貨幣收入是固定的,市場上各種物品的價格是已知的,則消 費者一定要使其所購買的各種物品的邊際效用與他所支付的價格成比例,換言之,也就是要使自己花費在各 種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錢所帶來的邊際效用相等。這就是消費者均衡。 (四)消費者的需求曲線
1.可以通過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來解釋需求定理:如果消費者的貨幣收入是固定的,即每單位貨幣給他帶來了 效用都是相等的,那么,他對某物的愿意付出的價格就以該物品的邊際效用為標準。如果邊際效用大,消費 者愿付出的價格高,如果邊際效用小,消費者只愿付出較低的價格。隨著消費者購買某物品數量的增加,該 物品的邊際效用遞減,這樣,消費者愿意付出的價格也就降低,因此,某物品的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動。
2.消費者剩余: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和實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用消費者需求曲線以下,市場價格 曲線以上的面積表示。 數學公式:CS= 0
∫
Q0
f (Q)dQ ?p 0Q0
第二節 無差異曲線及其特點
(一)序數效用關于消費者偏好的三個基本假定 (二)無差異曲線及其特點
1.無差異曲線的含義:無差異曲線是用來表示兩種商品或兩組商品的不同數量的組合對消費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2.無差異曲線的特征:無差異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其斜率為負值,它表明在收入與價格既定的條件下,為了獲 得同樣的滿足程度,增加一種商品就必須放棄減少,另一種商品,兩種商品在消費者偏好不變的條件下,不能同時減少。
3.無差異曲線的平面圖示三個基本特征:在同一平面圖上有無數條無差異曲線,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代表同樣的滿足程度,不 同的無差異曲線代表不同的滿足程度, 離原點越遠, 滿足程度15越大,反之則越小。在同一平面圖上,任意兩條無差異曲線不
能相交,否則與第二點矛盾。無差異曲線是一條凸向原點的線。 (三)邊際替代率及其遞減規律
1.邊際替代率的定義:邊際替代率(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是消費者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 單位某種商品的消費數量所必須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如為增加 X 就要放棄 Y,所放棄的 Y 商品的數量?Y 與增加 的 X 商品數量?X 相比就是邊際替代率寫作 MRSxy = ?
?Y (X 對 Y 的替代) ?X
2.無差異曲線上某一點的邊際替代率就是無差異曲線在這一點斜率的絕對值,無差異曲線的斜率逐漸減少,說明其是一條凸 向原點的曲線。
3.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的含義: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的連續增加,消費者為得到每一單 位這種商品所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是遞減的。
4.無差異曲線的特殊形狀:無差異曲線的形狀表明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一種商品對另一種商品的替代程度。
(
1)完全替代品:指兩種商品之間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變的。其邊際替代率是一個常數,相應的無差異曲線 是一條斜率不變的直線。 (
2)完全互補品:兩種商品必須按照固定的比例同時被使用。相應的無差異曲線是直角形狀。 第三節 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 (一)預算約束線預算約束線的含義:預算約束線又稱預算線,消費可能線或等支出線,它表示在消費者收 入和商品價格給定的條件下,消費者全部收入所能購買到的商品的不同數量組合。
16
(二)預算約束線的變動:預算線是以消費者的收入和商品價格既定為條件,所以如果消費者的收入和價格 發生變化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也會隨之變動。
第一,價格不變,收入變化,預算約束線平行移動,收入增加預算線向右移動,如果消費者的收入減少,則預算線向內移動。 第二種情況,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一種商品價格變化,會改變預算線的斜率,使預算線旋轉。 第三種情況,如果所有商品的價格以同一方向同一比例發生變動,則消費者預算約束線位置不發生變動,如果商品價格及消 費者收入發生相對變化,則預算線的斜率發生變動。
第四節 消費者均衡 (一)消費者均衡條件
1.消費者均衡的含義:在消費者的收入和商品的價格既定的條件下,當消費者選擇商品組合獲取了最大的效用滿足,并將保 持這種狀態不變時,稱消費者處于均衡狀態,簡稱為消費者均衡。
2.根據序數效用論的無差異曲線分析,在消費者的收入和商品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是,兩 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這兩種商品的價格之比。
3.利用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約束線說明消費者的均衡條件:一是位于預算約束線上;二是由預算約束線與一條無差異曲線的切 點所決定。 第一個特征用函數表示:PxQx+PyQy=m ;第二個特征表明在這一點上預算約束線的斜率與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相等, 預算線的斜率為邊際替代率,所以,它表明邊際替代率之比等于價格比相等:
4.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條件:MRSxy = ?
?Y PX = ?X PY
它表示,在一定的收入約束條件下,為了取得最大的效用滿足,消費者應選擇的最佳商品數量應該使得兩種商品的邊際 替代率等于這兩種商品的價格之比,換言之,在消費者均衡點上,消費者愿意用一單位某種商品代替另一種商品的數量等于 市場上這一單位商品可以換取的另一種商品數量。
17
(二)消費者均衡點的變動
1.收入一消費擴展線的含義:收入??消費擴展線又稱收入??消費曲線,它表示,在商品價格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 收入水平的變動,消費者均衡點變動的軌跡。 (兩種情況:正常品和劣等品)(恩格爾曲線)
2.價格一消費擴展線的含義:價格一消費擴展線簡稱價格擴展線,它表示在消費者收入和其它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隨著 一種商品價格的變動,均衡點變動的軌跡。
3.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可以通過消費者的價格一消費擴展曲線推導出。(總收入不變,價格變化引起需求變化)
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重要) 第五節 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重要) (一)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含義:一種商品價格變動,會對消費者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是使商品的相對 價格發生變動,二是使消費者的收入相對于以前發生變動。
1.替代效應的含義:由于一種商品價格變動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動,從而導致消費者在保持效用 不變的條件下,對商品需求量的改變,稱為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應。
2.收入效應的含義由于一種商品價格變動而引起的消費者實際收入發生變動,從而導致的消費者對商品需求 量的改變,被稱為價格變動的收入效應。
3.一種商品價格變動對商品需求量的總效應,可以分解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兩個部分:總效應=替代效應+ 收入效應。 (三)正常商品和低檔商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1.對正常商品而言,商品價格下降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都使得該商品需求量增加;對于低檔商品而言,價 格下降的替代效應使商品需求量增加,但收入效應卻使得商品需求量下降。
2.正常商品和低檔商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分析正常商品的替代效應為正,收入效應也為正。
3.低檔商品的替代效應為正,收入效應為負。
4.吉芬商品的含義:如果為負的收入效應的絕對值大于替代效應,使得需求量隨價格上升而上升,則該商品 為吉芬商品。
5.補償預算線:當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引起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發生變化時,補償預算線是用來表示以假 設的貨幣收入的增減來維持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的一種分析工具。 (四)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與消費者需求曲線 利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說明消費者需求曲線的形狀: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是否導致消費者選擇該商品數量的 增加,取決于價格下降產生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符號和大小。 第六節 不確定性和風險
1. 不確定性:指經濟行為者在事先不能準確知道自己的某種決策的結果,或者說,只要經濟行為者的一種決 策的可能不止有一種,就會產生不確定性。
2. 在消費者知道自己某種行為決策的各種可能 結果時,如果消費者還知道各種可能結果的發生概率,則可以 稱這種不確定性為風險。 18
3. 期望效用函數也被稱為馮.諾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數,期望效用就是在不確定條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種結果 的效用的加權平均數。 E[U(W1,W
2)]=pU(W
1)+(1-p)U(W
2)
4. 期望值的效用:U[pW1+(1-p)W2]
5. 風險回避者:消費者認為在無風險條件下持有一確定的貨幣財富的效用大于在風險條件下彩票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數是嚴格向上突出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6. 風險愛好者:消費者認為在無風險條件下持有一確定的貨幣財富的效用小于在風險條件下彩票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數是嚴格向下突出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7. 風險中立者:消費者認為在無風險條件下持有一確定的貨幣財富的效用等于在風險條件下彩票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數是線性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8. 保險者都是風險回避的,保險原則:消費者愿意支付的保險金額 S 應該等于他的財產的期望損失;或者是 使得保險后的穩妥可靠的財產等于在風 險條件下的財產的期望值。 S=p.L+(1-p).0 W-S=p.(W-L)+(1-p)W S 為愿意支付的保險金額,p 為風險發生的概率,W 擁有財產的總價值,(W-S)是保險后不論風險發生與 否都能夠獲得的穩妥可靠的財產,L 為風險發生后的損失。
9. 保險公司是風險中立的,保險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
p(S-L)+(1-p)S=-pL+S≥0
第四章 生產論
生產論
柯布?道格拉斯函數與固定投入比例生產函數 短期生產函數:TP、AP、MP 等產量曲線 邊際技術替代率及其遞減規律 長期生產函數 等成本線 投入要素的最佳組合 擴展線 規模報酬 θ =f(L, K ) 遞增:f(λ L, λ K )>λ θ 固定:f(λ L, λ K )=λ θ 不變:f(λ L, λ K )
第一節 廠商 (一)廠商的法定形式:
19
1.個人企業指單個人獨資經營的企業,個人企業家往往同時就是所有者和經營者。
2.合資企業又稱合伙制企業,它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共同分擔經營責任的企業。大多數合資企業都以協 議的形式規定合資人的責任和利益,同獨資企業一樣,合資企業的合伙人對企業的負債承擔無限責任。
3.公司是以法律程序建立的法定實體,其特點是企業與創辦者和所有人相分離,一般以發生股票的形式籌建, 股票持有人為股東,股東推舉一些人作為董事,股東對企業承擔有限責任,與前二種企業相比,公司有利于 籌集大量資金,且風險相對分散。在經濟分析中,通常以公司作為廠商分析的例子。 (二)廠商的目標
1.廠商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利潤等于總成本與總收益的差額。收益是銷售產品的收入,成本則是生產過程 中投入的各種資源的費用或支出。 (三)生產者行為理論的基本內容:生產者行為理論主要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理論。 第二節 生產函數 (一)生產與生產函數
1.生產:生產是把各種投人轉換為產出的過程,把投入和產出聯系在一起的是生產技術。
2.生產函數的含義:對于特定的生產技術,把投入轉化為產出的過程表現為生產過程中生產要素的投入量與 產出量之間的數量關系,這種數量關系可以用函數表示。故生產函數表示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一定時 期內廠商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要素的數量與它們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 (二)短期與長期生產函數
1.短期和長期的概念:短期是指生產者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數量不變的時 期。長期是指生產者來得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所有生產要素數量都可以改變的時期。 (三)常見的生產函數
1.固定投入比例的生產函數: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任何一對要素投入量之之間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K/v) Q=Minimum(L/u ,
其中,L、K 分別為勞動和資本投入量,常數 u 和 v 分別為固定的勞動和資本生產技術系數,分別表示生產一單位產品所需 要的固定的勞動和資本投入量。此生產函數表示,產量取決于(L/u ,K/v)中較小的一個。
2.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其一般形式為:Q = ALα K β 式中: 代表產量, 和 K 分別代表勞動和資本投入量, 、α 、 Q L A
β 為三個正的參數,并且 0 < α 、 β < 1
這是一種很有用的生產函數: 1:該生產函數是一個指數函數形式,這類函數在數學上較易處理; 2:函數中的參數 A 、 α 、 β 具有明顯的經濟含義,A 可以看成為一個技術系數,A 的數值越大,既定投入數量所能生產的 產量也越大; α 、 β 分別代表增加 1\\%的勞動和資本時產量 增加的百分比,它反映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和資本的重要性。
20
3: α 、 β 可以用來判斷規模報酬: α + β = 1 ,則為規模報酬不變; α + β < 1 ,則為規模報酬遞減; α + β > 1 ,則為規模報酬遞增。
第三節 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短期) 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 短期) (一)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假定廠商只使用資本和勞動兩種投入,勞動的投入量可變,但資本的 投入量不變的生產函數。 Q = f ( L, K )
1.勞動總產量:是指一定數量的生產要素可以生產出來的最大產量,在資本不變的條件下,是指一定的勞動 投入量可以生產出來的最大產量,TPL
2.勞動的平均產量:是指每單位勞動所生產的產量,通常記為 APL
3.勞動的邊際產量:是指增加一單位勞動投入量所增加的產量,用 MPL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重要): ):在技術不變的條件下,當把一種可變生產要素連同其他一種或幾種不變 (二)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重要): 的生產要素投入到生產過程之中,隨著這種可變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單位該要素所帶來的 產量增量是遞增的,但到一定程度后,增加一單位要素投入的帶來的產量增量最終要遞減。 理解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需要注意的三個方面: 1: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發生的條件是技術不變;
2,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只存在其他投入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才可能成立。
3,邊際收益遞減發生在變動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這就是說邊際收益經歷一個遞增不變和遞減過程,最終要遞減。 (二)產量曲線與生產要素合理投入區 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曲線之間的關系 重要) 之間的關系(
1. 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曲線之間的關系(重要)
首先,隨著勞動量的增加,最初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都是遞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分別遞減,從圖 上看 TP、AP、MP 都經歷一個遞增而后遞減的過程。 其次,MP 曲線和 AP 曲線一定相交于 AP 曲線的最高點,在相交前 AP 遞增,相交后 AP 遞減。 第一, 當 MP=0 時,總產量達到最大。據此,我們把勞動投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Ⅰ),是勞動量從零增加到 AP 達到最高值這一階段。在這一階段,平均產量一直上升,邊際產量大于平均 產量。這說明增加勞動量是有利可圖的(這是因為相對于固定的資本來說,勞動量缺乏,所以勞動量的增加可以使資本的作 用得到充分發揮)。 第二階段(Ⅱ),此時,平均產量開始下降,但邊際產量仍然大于零,因此總產量仍一直增加,如果為了獲得最大的產 量,勞動量則可以增至 MP 等于零點為止。 第三階段(III),是勞動量增加到 MP 等于零點之后這一階段,邊際產量為負數,總產量開始絕對減少,此時勞動投入 是絕對的太多。 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區一般而言,勞動投入(可變要素的投入)到第Ⅱ階段最合適,但勞動量的投入究竟在這一區域的
21
哪一點上,還需要結合成本來考慮。
第四節 兩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 (一)兩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 Q = f ( L, K ) (二)等產量曲線(與無差異曲線對比)
1.等產量曲線的含義:等產量線表示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同一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 同組合的軌跡。
2.等產量曲線通常具有的特征: 第一,等產量線是[文秘站:]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線,其斜率為負。 第二,在同一條平面圖上有無數條等產量線,同一條等產量線代表同樣的產量,不同的等產量線代表不同的 產量,離原點越高的等產量線所代表的產量越高,反之則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圖上,任意兩條等產量線不能相交。 第四,等產量線是一 條凸向原點的線, (三)邊際技術替代率(與邊際替代率對比)
? 1.邊際技術替代率的含義:邊際技術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MRTS )是在維持產品水 平不變的條件下,增加一單位某種生產要素投入量時所減少的另一種要素的投入數量。
MRTS LK = ? ?K ?L
2.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在維持產量不變的前提下,當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斷增加時,每一單位的 這種生產要素所能提到的另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遞減的。
3.原因:任何一種產品的生產技術都要求各種要素投入之間的適當比例,這也就意味著要素之間的替代是有 限的。在勞動投入量很少和資本投入量很多的情況下,減少一些資本投入量可以很容易的通過增加勞動投入 量來彌補,以維持原有的產量水平,但是,在勞動投入量增加到相當多的數量和資本減少到相當少的數量的 情況下,再用勞動去替代資本就是很困難的了。 第五節 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 (一)等成本線:表示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產要素價格條件下,可以購買的各種生產要素的不同數量組合的軌跡。 (廠商
的預算約束線) (二)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把等產量線和等成本線結合起來,就可得出廠商要素最優組合的條件,等成本線和等產量線的 切點,代表了勞動與資本的數量表示企業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此時: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產量最大,或者在產量不變的 情況下,成本最低。 (三)擴展曲線:
22
1.等斜線:一組等產量曲線中兩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的點的軌跡。
2.擴展線:在生產要素的價格、生產技術和其他條件不變時,如果企業改變成本,等成本線就會發生平移,如果企業改變產 量,等產量線就會發生平移,這些不同的等產量曲線將與不同的等成本線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產均衡點,這些生產均 衡點的軌跡就是擴展線。擴展線一定是條等斜線。擴展線是廠商在長期的擴張或者是收縮生產時必須遵循的路線,它表示在 生產要素價格、生產技術和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生產的成本或者是產量發生變化時,廠商必然會沿著擴展線來選擇最 優的生產組合,從而實現既定成本下的產量最大化或者是既定產量下的成本最小化。
(四)生產要素最優組合與廠商利潤最大化廠商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與利潤最大化之間是一致的
1.經濟學:研究資源如何配置使人類需要得到滿足的一門社會科學。
2.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家假設條件:
商品類別 替代效應與價格的關系 收入效應與價格的關系 總效應與價格的關系 需求曲線的形狀
正常商品 反方向變化 反方向變化 反方向變化 向右下方傾斜
低檔商品 反方向變化 同方向變化 反方向變化 向右下方傾斜
吉芬商品 反方向變化 同方向變化 同方向變化 向右上方傾斜
⑴“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
⑵完全信息的假設條件:商業雙方都知道對方的信息,也都知道對方知
道的信息。(雙方可以替代為多方)
3.一種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
4.需求函數:表示一種商品的需求數量和影響該需求數量的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5.需求定律:需求曲線具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即它的斜率為負值。它們都表示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之間成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6. 一種商品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愿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該種商品的數量。
7.供給定律:供給曲線表現出向右上方傾斜的特征,即供給曲線的斜率為正值。它們都表示商品的價格和供給量成同方向變動的規律。
8.均衡:其最一般的意義是指經濟事物中有關的變量在一定條件的相互作用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
9.局部均衡:就單個市場或部分市場的供求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和均衡狀態進行分析。
10.一般均衡:就一個經濟社會中的所有市場的供求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和均衡狀態進行分析。
11.均衡價格:該種商品的市場需求量和市場供給量相等時的價格。
12.市場出清狀態:市場上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的狀態。
13.需求量的變動: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由某商品的價格變動引起的該商品需求數量的變動。
14.需求的變動:在某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該商品需求數量的變動。
15.供給量的變動: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由于某商品的價格變動引起的該
產品供給數量的變動。
16.供給的變動:在某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該 商品供給數量的變動。
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的皮特?戴蒙德(Peter Diamond)是世代交疊模型的創立者,1960年畢業于耶魯大學,獲數學學士學位;1963年,年僅23歲的戴蒙德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始其教學生涯。
岱爾?冒騰森(Dale Thomas Mortensen)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博士,1965年開始在西北大學任教。其研究領域集中在勞動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在摩擦性失業的搜尋與匹配理論方面做出開創性研究工作,并將此工作擴展到研究勞動力崗位轉換和重新配置、研究與開發以及人際關系的研究方面。
克里斯多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出生于塞浦路斯,擁有塞浦路斯和英國國籍,畢業于Essex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他的主要研究貢獻為失業中的微觀經濟搜尋與匹配理論、匹配功能與結構性增長,現為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他最具影響力的論文“失業理論中工作崗位的創造與毀滅”(與冒騰森合作),1994年發表于《經濟研究評論》 (RES),這篇論文是在兩位合作者自己過去20年中個人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完成的。
他的著作《均衡失業理論》是有關失業的微觀經濟學文獻中的一本標準參考書。在他與冒騰森進行合作研究并產生了對內生性工作崗位創造與毀滅的分析之后,對此書進行了修訂。
一、搜尋理論及其應用涵義
戴蒙德等學者的研究發現,在許多市場上,賣家和買家并不總是直接接觸,由于相互搜尋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資源,就造成了市場上的矛盾:工作崗位空缺和失業人群總是同時存在。戴蒙德等學者所開發的搜尋理論正是對市場上存在的這種矛盾做出的合理解釋。
搜尋理論認為,人們對信息的搜尋是有成本的。經濟學家阿羅認為,信息是指根據條件概率原則有效地改變概率的任何觀察結果。廣義地講,任何事件或事物都包含或傳遞信息。搜尋,就是決策者將樣本空間中的選擇對象轉變成選擇空間中的選擇對象的活動。
搜尋理論把搜尋分為固定樣本搜尋和連續搜尋。假定消費者知道市場上價格的分布,但不知道每一個銷售者的報價。消費者可預先選定幾個銷售者,尋找其中的最低報價,這種搜尋叫做“固定樣本搜尋”。消費者也可連續不斷地搜尋,直到找到可以接受的價格,這樣的搜尋稱之為“連續搜尋”。
搜尋成本則是指搜尋活動本身所要花費的代價,這種代價有時指搜尋活動所需要的開銷,有時也可以指等待下一次機會所付出的代價。
既然存在搜尋成本,那么,對搜尋者而言,他所面臨的選擇就是:“搜尋”或“停止搜尋”。如果搜尋者決定“停止搜尋”,就意味著他在已有的機會集合中選擇一項行動,搜尋過程結束;如果搜尋者決定“搜尋”,就意味著他將繼續搜尋新的選擇對象。
必須指出,隨著搜尋次數的增加,得自搜尋的邊際收益總是下降的。當搜尋活動使搜尋的預期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搜尋活動才會停止。這里,搜尋額外價格的預期邊際收益是指追加一次搜尋所帶來預期最低價格的減少量乘以購買量。搜尋額外價格的邊際成本由時間、交通費用、信息費用構成。
有人曾分析過,為什么離退休老人往往可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其主要原因在于離退休老人的時間等機會成本通常小于在職人員,其搜尋的邊際成本較低,這樣,離退休老人進行搜尋的比較優勢就大于后者。
假如離退休老人進入市場第一次搜尋時發現價格相差愈大,他采取第二次搜尋的可能性也就愈大。這意味著,從一個給定的搜尋次數中得到的邊際收益越大,價格的差距也就越大。
戴蒙德等三位學者還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一個國家的失業保險福利越是寬松慷慨,就會導致失業率越高,尋找工作的周期越長。
戴蒙德的貢獻主要是分析了“搜尋市場”的基礎,而戴爾和克里斯多弗則延伸了這一理論,使其不僅運用在勞動力市場中。比如在房地產市場,搜尋理論也同樣適用,在售的空置房屋與合適買家之間的關系類似于雇員與雇主之間的相互“搜尋”。
二、搜尋理論的方法與特點
經典的勞動力市場理論認為,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是在信息完備而無摩擦的市場環境下運行的。然而現實中的勞動力市場是信息不完備并有摩擦的。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不完備和摩擦, 是指勞動力供求雙方發生的信息搜集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交易延遲或耽誤。
因此在信息不完備、存在摩擦的市場環境下,勞動力市場理論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尋找滿足勞動力供求雙方個體理性和利益相容的交易模式。自20世紀六七十年展起來的搜尋理論,為加深對信息不完備、有摩擦的勞動力市場的認識和理解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早期的勞動力搜尋理論主要研究在工作崗位供給分布已知的假定下,勞動力供給方――勞動者對工作崗位的搜尋行為,如搜尋密度、在職搜尋等等,它忽視了勞動力需求方――企業的雇傭行為對勞動者的工作崗位搜尋行為的影響。針對這一缺陷,均衡搜尋理論把作為勞動力需求方的企業行為內生化,為分析企業行為對勞動者的工作崗位搜尋行為的影響,進而為深入審視整個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現有的均衡搜尋理論文獻因其側重點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匹配方法”(matching approach),此類方法的目標是在一個理性的、面向未來考慮問題的個體的范式中解釋勞動者流動(worker flows)、工作崗位流動(job flows)和失業水平。
其基本蘊涵是,勞動力供求雙方在匹配過程中存在雙邊摩擦,雙方為克服市場摩擦而進行投資。因此工作崗位創造又取決于失業勞動者和可獲得的空缺工作崗位數量,以及勞動者搜尋密度和企業雇傭密度,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可以用匹配函數表達。此類方法的主要側重點是研究決定均衡失業水平的各種效應,該效應是由市場摩擦促使勞動力供求雙方為完成匹配而付出搜尋、雇傭、培訓和其他與匹配相關成本的投資而產生的。
第二類是“工資公告方法”(wage posting approach),此類方法主要論證的是存在摩擦的市場環境中,工資公告方法可以實現社會最優的匹配,也會在勞動力市場均衡時產生工資分散(wage dispersion)的現象。
此類方法假定工資水平是在一個非合作博弈的環境下由企業設定的,勞動者直接搜尋特定工資水平的企業。在此,市場摩擦是指勞動者為了搜集關于工資出價的信息而花費的時間。此類方法為解釋與勞動者可觀測的技能水平無關的工資差別現象提供了依據。
三、搜尋理論啟示及中國應用
搜尋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上關于工資等信息是不完全的,失業者搜尋和獲得工作必須付出成本。失業者會根據勞動力市場的各種信息,大致估計搜尋工作的成本和收益,以決定出去工作的心理底價或可接受的最低工資水平,即保留工資水平。此外,勞動者的效用是工資收入和享受閑暇的函數。
搜尋工作行為可以帶來未來工資收入,增進勞動者的效用水平,但這實際上也是放棄了閑暇機會,勞動者的效用水平受到部分損害。任何一個理性的勞動者都會以滿足效用最大化為目的,選擇適當的工作搜尋努力程度。
因此,保留工資水平和工作搜尋努力程度是直接決定人們勞動供給行為的兩個關鍵因素:保留工資水平越低,搜尋工作越努力,失業者結束失業狀態的概率較大;反之,失業者就業機會較小。失業保險正是通過改變它們,進而影響人們的失業時間和就業狀態。
以上方法及其理論分析為失業中的工作崗位搜尋及其摩擦的分析奠定了研究基礎,對于這些方法和理論的應用研究,將有助于中國城鎮勞動力市場的逐步建立、服務拓展與分析改進。
目前,中國仍然存在著城鄉分割的二元勞動力市場,一方面城鎮的勞動力市場仍處于初始階段,服務水平落后,形式單一,傳播范圍有限,信息共享程度低;相對而言,高級人才市場較為發達,運行效率較高。
尤其是職業經理人市場或獵頭市場較為發達和成功,因為提供此類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是私人企業甚至是跨國企業,而普通勞動力市場則主要由政府勞動管理部門和街道辦事處等提供。雖然有些私人企業也提供此類服務,但由于利潤不高,進入門檻低,所以有許多根本不具備基本經營資質條件的小企業也乘虛而入,服務水平和效率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虛擬的農村勞動力市場基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絕大多數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都是經過傳統的鄉村紐帶(親戚、朋友、鄰居、同鄉、同學)等人際溝通和簡單的信息傳播與信任載體而實現的。相互之間的介紹和帶入當然能夠避免盲目遷移和搜尋所產生的風險和成本,然而也會產生其他風險和成本(比如被熟人欺騙,工資甚至人身自由都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然而無論多么先進的搜尋理論都需要一定的應用條件和社會環境基礎,對于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來說,只有當勞動力市場的基本服務體系得以建立和發展,才有可能激勵他們參與信息與資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