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15:44: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教育學重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初等教育學的基本學科概念
厘清學科內的基本概念問題是學科建設發展的起點,因此,需要在某些基本概念問題上達成共識和統一,這樣才能在矛盾和發展中推動學科的建設。
(一)初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作為正在建設發展的二級學科,擁有獨特的研究對象是初等教育學學科發展的前提之一。但有關初等教育學研究對象的問題,學術界尚未達成明確一致的看法。同樣作為二級學科并且發展逐漸成熟的高等教育學這門學科,很明確地提出將高等教育作為本學科的研究對象。因此,很多學者直接借鑒高等教育學的研究成果,認為也應將小學教育作為初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但我們不禁會問,到底什么是小學教育?關于小學教育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針對小學教育的概念性問題,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解釋:第一,認為小學教育是一個與其他學科并列的獨立學科;第二,認為小學教育是一個獨立的教育類專業;第三,認為小學教育是教育體系當中與其他教育階段平行但具有重要基礎特性的階段。由此看來,不同角度理解下的小學教育也存在著概念性的分歧。那么,如果初等教育學這門學科將小學教育作為其研究對象,對研究對象的定位究竟是小學教育這個專業本身還是小學教育這個階段過程?若以小學教育專業作為研究對象,那么與之相關的專業發展性問題應作為其研究的主要內容;若以小學教育這個教育過程階段作為研究對象,那么在小學教育這一基礎教育階段過程中涉及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應作為研究的重點來思考;抑或是這兩者皆應有所研究。因此,想要明確初等教育學理論研究的內容,首先需要研究者對研究對象及其相關的基本概念問題做出明確一致的界定。
(二)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
邏輯起點是對理論體系的基本問題進行回答所必須使用的關鍵概念,是理論體系中最簡單,最抽象的概念,和歷史起點具有一致性,是對認識角度、構成事物的基本矛盾、事物的細胞或細胞形態、構成事物的原始的基本關系等的集中體現和高度概括。那么,對于初等教育學來說,構成其最基本的、本質的、一般的單位是什么?而這一基本單位同時也是形成初等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命題的最基礎的概念。很明顯,若將小學教育作為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并不適宜。因此,有學者提出將小學兒童作為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小學兒童恰恰是小學教育中最簡單、最一般的本質規定,是構成小學教育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單位,且滿足了邏輯起點的四個要件,因而是初等教育學科建設的邏輯起點。
對于上述觀點,筆者也秉持一致的看法。因為“立足學生,以兒童為本”是小學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宗旨,小學教育的一切理論和實踐都應是以“小學兒童”為基點并圍繞其展開。而這一點從教師、教學、學校等這些學校教育的構成要素上都有所體現。例如,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小學兒童”是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制定的核心理念,同時是衡量教師專業發展的最終立足點。從我國新頒布的2012年《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學生為本”的教師教學宗旨,而國外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美國等所頒布的全國教師專業標準中也明確表示學生及學生的學習效果是衡量教師專業發展的最終指標。因此,小學兒童無疑是初等教育學學科研究中最基本、最本質的單位。
(三)初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初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與其邏輯體系、研究內容等密切相關。初等教育學不是教育學理論在小學教育中的簡單應用,而是依據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借助兒童發展心理學等基礎學科的研究成果,針對小學兒童特點、小學教師專業特性、小學教育實踐等探討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論,以小學教育的現象、問題、規律為研究對象,并致力于解決小學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筆者認為,首先,初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是一門科學理論,這里不僅強調其理論性,同時更需關注其科學性??茖W理論性質的的體現不僅在學科本身,即發展本學科獨特的理論體系;還包括吸收相鄰學科的科學知識,如心理學、生理學等,除此之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理論知識及研究成果也應納入學科的發展之中。其次,初等教育學也應是一門應用理論。因為它還關注小學教育現實當中存在的問題,從實踐問題中生成理論以指導實踐。
(四)初等教育學的學科范疇
要明確初等教育學的學科范疇,首先需明確初等教育學的學科位置及它在學科體系中與其相關他學科的關系。初等教育學雖作為一門正在建設和發展的學科,其最終發展的明確目標是成為與高等教育學這樣的相關學科所平行的二級學科。但同時,作為教育科學體系當中的一門學科,教育學是其一級學科。因此,對于初等教育學來說,明確與教育學的學科范疇的區別,確定其獨特的研究內容是促進其學科范疇日益明晰的重要條件。
二、初等教育學的理論體系研究
按照潘懋元教授的解釋:“學科的科學理論體系,一般認為首先應當確定它的邏輯起點,從邏輯起點出發,借助邏輯手段,按照學科的內在規律,層層推導,逐步展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構成嚴謹的邏輯系統?!睂τ诔醯冉逃龑W來說,其邏輯起點是小學兒童。小學兒童則是形成初等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命題中最基本、最簡單的單位。因此,初等教育學的理論體系研究要以小學兒童為起點,圍繞小學兒童展開研究,探討小學教育的基本規律,從而形成初等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同時,筆者認為值得強調的是我們是圍繞“小學兒童”展開研究,進行初等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建構,而非“兒童”,這一點是需要引起研究者們的注意。以“兒童”為邏輯起點所建立的理論體系是兒童學,而我們所強調的“小學”兒童則不僅關注兒童,同時還關注兒童的社會角色身份及兒童參與成長活動的“場”。
三、初等教育學的方法論研究
研究的方法論與研究方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研究的方法論是指研究者的基本立場、研究角度和相應的一套概念和假定,是研究者進行問題研究的思維模式和指導思想。研究者借助這樣的視角來關注、思考、研究教育理論或教育活動。筆者認為,作為一門尚未成熟的學科,初等教育學方法論問題的研究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論視角,但同時也要在發展中不斷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就需要初等教育學的研究者們在研究過程中打開思維、大膽創新,通過學科交叉或遷移,生成新適合于初等教育學的方法論。
例如,現在有些學者采用現象學的方法論、生命哲學的方法論等新興的研究角度來研究小學教育進而發展初等教育學,相信這樣的指導思想會使初等教育學學科的發展站在一個更加宏觀的高度。其實,不管是教育學還是初等教育學,它都是一門研究復雜性問題的復雜學科,這樣的學科特點都要求其方法論的研究要多元化、動態化。因為研究內容的復雜性和發展性所需要的指導方法論也應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所以,我們不強調初等教育學的方法論是固定的,但卻需要研究者創造出一些能夠支撐學科發展的范式,這些范式的發展和變化是推動初等教育學方法論系統化的基礎。
四、“元初等教育學”研究
元研究是學科發展中自我反省意識發展的必然。“元初等教育學”的研究則是對初等教育學這個學科本身問題的研究,而非小學教育當中的現象和實際問題。對于初等教育學來說,作為一門正在建設和發展的學科,其尚未建立和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但筆者認為,盡管初等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的研究仍處于朦朧的狀態,我們仍可以借用“元研究”的思路,采用倒置的研究方式推動學科的發展。比如,我們可以站在“元初等教育學”的高度來思考初等教育學的理論陳述、理論體系、發展機制、學科構建、進步方法等,以理論的構想來推動實證的研究也是促進學科向前發展的方式。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以正向的思維方式對問題進行研究以促進問題的發展和解決,但若我們能夠站在另一個更高一層的方法論層面上來指導研究,這無疑會使我們促進學科發展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確。
五、初等教育學的學科建制
初等教育學的學科建制問題,歸根到底是建設支撐初等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理論實證問題。就需要我們思考下面這些問題:該學科建設的必要性、學科建設的意義;學科建立后需要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樣的人來研究,研究又是為了什么,所研究的這些成果能否支撐學科的發展,支撐學科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么等等。這些與初等教育學學科建設相關的基本問題包括學科建設的價值、學科建設的動力、學科建設的核心,以及推動學科建設的“問題”和“人”即研究內容和研究隊伍的建設都是發展初等教育學學科建制的關鍵。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明確是促進初等教育學這個學科日益豐富、日益成熟的前提。
[關鍵詞]教育學;學科;專業發展
從2010年6月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意見》到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一批一級學科點和學科方向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研究結合國內外學術期刊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教育學學科門類(04)下的二級學科教育學類(0401)的8個專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
一、教育學專業保持元層次學科地位
教育學的發展面臨本土化和國際化的雙重挑戰。一是國內主要期刊《教育學報》《中國教育學刊》等發文討論教育學學科自身建設與發展問題,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lAchievement)和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聯合編輯Large-scaleAssessmentsinEducation(《教育大數據評估》)等在教育學研究學術化的基礎上,對教育學量化研究提出新要求。二是教育學的學科發展存在研究領域多元化的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組織編輯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國際教育評論》),韓國首爾大學教育研究院編輯出版英文版AsiaPacificEducationReview(《亞太教育評論》等,都突出了一些需重視的研究命題。
二、科學教育專業的發展任重道遠
我國自2002年以來有60余所高等院校開設了科學教育本科專業[1]。國內學術期刊主要是各師范院校的學報。國際上,由韓國科學教育協會(TheKoreanAssociationForScienceEducation)組織編譯的英文版Asia-PacificScienceEducation(《亞太科學教育》),還有CulturalStudiesofScienceEducation(《科學教育的文化研究》)、JournalofScienceTeacherEducation(《科學教師教育期刊》)等都提出了科學教育的專業命題。
三、人文教育專業的人文概念多元化
2002年教育部首次將人文教育專業以目錄外專業的身份放在教育學科門類中。至2008年,我國有近80所高校開設人文教育本科專業[2]。人文教育在國內的主要期刊包括《語言教學與研究》等,國際期刊包括隸屬于國際道德教育協會(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Ethic)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EthicsEducation(《道德教育國際期刊》,以及EthicalTheoryandMoralPractice(《道德理論與實踐》)、InternationalJournalofPolitics,CultureandSociety(《國際政治、文化與社會雜志》)等。人文教育專業的發展應進一步凝練專業發展方向,突出專業建設的重點和專業特色。
四、教育技術學專業正在蓬勃發展中
隨著現代技術和多媒體的突飛猛進,一些院校建立了獨立的教育技術學教學單位。國內主要期刊包括《現代教育技術》《中國教育信息化》等。國際期刊包括Computer-AidedEducation(《計算機輔助教育》)、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計算機輔助學習》)、InternationalReviewofResearchinOpenandDistanceLearning(《開放與遠程學習研究的國際觀察》)、Computers&Education(《計算機與教育》)、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計算機支持的合作學習》)等。近年來教學設計師(InstructionalDesigner)在教育技術學領域流行起來,部分國外院校開設教學設計師專業。
五、藝術教育專業的發展需跨界融合
至2010年11月,我國開設藝術專業的高等院校有1400多所,2010年招生總數達40多萬人[3]。2011年國家出臺《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教育課程標準》提出藝術教育需通過學科的貫通,培養具備一定的音樂、舞蹈、美術的實踐技能和教學能力,具備良好藝術審美能力,能勝任中小學教學活動要求的合格教師。藝術教育在國內的期刊包括各藝術院校的學報等,國際期刊包括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美育雜志》)、OxfordArtJournal(《牛津藝術雜志》)、JournalofPerformanceandArt(《表演與藝術》)等。教育學門類下的藝術教育專業的發展需確定各項藝術技能的標準,合理利用高校藝術學各專業資源。
六、學前教育專業的擴招與挑戰并存
2015年10月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以來,學前適齡兒童人數增長,學前教育專業招生規模擴大。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包括兒童游戲和體育、兒童語言、兒童自然科學和數學、幼兒園管理、教學用具的應用與設計等。國內期刊包括《學前教育研究》《幼兒教育•教育科學》《早期教育(教師版)》等。國際期刊包括由印第安納大學、美國兒童教育協會(The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等機構編輯的EarlyChildhoodEducationJournal(《早期兒童教育雜志》,另有EuropeanEarlyChildhoodEducationResearchJournal(《歐洲早期兒童教育研究雜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ChildCareandEducationPolicy(《國際兒童護理與教育政策》),InternationalJournalofEarlyChildhood(《早期兒童國際期刊》),以及JournalofEarlyChildhoodTeacherEducation(《早期兒童教師教育雜志》)等,研究主題涉及關愛兒童項目、營養與健康、幼兒發展、保育員的發展等。
七、小學教育專業需進一步整合資源
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最早于1999年開設。2010年我國小學教師需求達580.05萬人,2020年預計將增長到峰值692.84萬人[4],國內主要期刊包括《外國中小學教育》《現代中小學教育》《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中小學教師培訓》等,國際期刊包括Child&YouthCareForum(《兒童與青少年護理論壇》)等。
八、特殊教育專業發揮重要的社會功能
1986年北京師范大學在教育學系建立了第一個本科層次特殊教育專業。1987年華東師范大學在心理學系建立了特殊教育專業。隨后,部分重點師范大學、地方師范院校、地方大學陸續建立了特殊教育專業。國內主要期刊有《中國特殊教育》,國際期刊包括由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理國際社團(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andAdolescentPsychopathology)主辦的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非正常兒童心理期刊》),以及CultureandBrain(《文化與大腦》)等。
參考文獻:
[1]肖磊.科學教育專業“有市場無需求”急需改變[N].中國教育報,2011-02-14.
[2]柳敏和,鮑遠明,張玉文,等.人文教育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實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0(1):122-124.
[3]朱錦秀,羅曉歡.試論我國藝術教育的新向度:藝術學成為門類后的藝術教育路徑之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3(5):40-42.
【關鍵詞】小學教育;精神;人文;現狀;前瞻
教育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精神,這也同樣是教育最純粹的使命。從現實的角度出發,教育就是要造就一個人,即用文化的屬性來完整育人之為人的主觀性。小學教育的文化屬性,就是稚嫩生命個體的文化啟蒙,指引其精神世界走向完整、梳理其人格特征趨于完善。因此,小學教育的發展與走向不可背離其文化屬性,更不可將功利性混雜其中,否則文化屬性將會土崩瓦解、立人的標準也將蕩然無存。然而,當前小學教育的功利性在不斷蔓延,小學教育的人文前景不容樂觀。因此,捍衛小學教育的人文走向、把握小學教育的發展脈搏是當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十分緊迫必要的。
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與生活本身的和諧統一。受教育是生活的一個片段和環節,即通過學習來更好地認識生活。然而,現實的小學教育卻向小學生展現了枯燥的、邏輯的、理性的世界。就像語文課堂上優美的閱讀賞析卻被知識點架空了課文的完整性,這里沒有絕世的語句、沒有美麗的愿景、沒有可被認知的新世界,只剩下支離破碎的文章、只剩下機械背誦考試重點,語文課堂關上了小學生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過早地套入中學應試教育的模式。同時,課后班大量擠進小學生放學后的自由時間,孩子們不再擁有與自然接觸、與外界溝通的渠道,課后時間安排得比成人還要緊張,家長們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從眾心理,造成了這種惡性的循環。再者,中學優質資源的稀缺也是左右小學教育趨向的方向標,學校為了增加小學生進入優質中學的升學率,不得不屈從中學教育的模式,培養符合更高標準的競賽能手、特長生,考試、競賽、評比壓抑著小學生過早地進入到成人化的優勝劣汰,小學生已經承受了年齡與心智超負荷的重力,心理失衡已經普遍存在。同時,在小學教育階段,對于幼小生命的人文呵護、人性提領被漠視、被孤立,自我人格的樹立、懂得對身邊人的關愛、了解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反而成為小學教育中的薄弱環節,抽離了生活的真實與豐富,套上了成人化的枷鎖。弱化的生活氣息、沉重的學習負擔,使小學生在迎合的學習氛圍中感受不到與人交往、與自然對話的靈動,偏頗的教育走向已經使處于小學生無自我空間、無生活能力、無自理能力的境地,嚴重阻礙了其個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如何走出小學教育的現實困境,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思考研究探索的。
縱觀小學教育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是社會這個大背景為教育預設了現實的框架,社會豎起的是精英化、工具化的價值標準,迫使小學教育也以同樣的價值尺度去延展剛剛踏入人生起點的生命個體的價值空間。在我國,長期實行的是行政管理體系教育,因此教育的目的往往作為指令性的工作方針,導致我國的基礎教育長期保有精英主義、功利主義的嚴重傾向,始終致力于打造符合政治上有覺悟、技能上較突出、文化上有民族認同感的精英人才后備隊伍。但小學教育始終是一種文化入門的基礎教育,它始終不同于中學教育的學科入門以及大學教育的專業入門,功利化的教學理念始終不適于小學教育的健康發展,真正符合發展規律的小學教育應該根植于社會經濟走向、科學技術發展、文化傳統變遷的終極需求,同時適用于符合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目標。因此也更加需要加大對小學教育現狀與未來前景的研究與探索,讓更多的小學一線教師、制定政策的政府教育職能部門、高校的理論研究學者投身到小學教育問題的研究課題中來。當前小學教育的研究領域仍然不及中學教育、大學教育的優勢地位。雖然教師隊伍專業化的發展助推了我國小學教師隊伍建設,許多師范類學院已經將小學教師培養納入到了大學的教育體系長達十年之久,這種現狀也帶動了小學教師的入職門檻得到了不斷的提高,由過去的“非專業”向“專業化”轉型的幅度在不斷增加。本科以上學歷的小學教師人數比例較之十年前已有大幅度提高,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小學教師群體開始出現并不斷增容。不得不說這是小學教育發展的一次飛躍,教師人才隊伍的一次重大變革。但即便如此小學教師的人員構成結構仍然與中學教育、高等教育存在差距,不能說小學教育中的知識面淺顯就不需要高等人才來壯大隊伍,小學教育保有其自身特殊的基礎性、全民性、義務性,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基礎性,如何使學童從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轉換,是小學基礎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因此探索小學教育、一線教師立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和培養方向顯然更加重要,這一方向的研究不得不說更加深刻于后續教育中邏輯理性思維的培養、工具性社會性人才的鍛造。
許多教育學者曾分析指出,中國的教育缺乏理想信仰,缺少以人為本的生活教育理念與關乎生命的價值追求。誠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既存活于創造未來的終極理想,也存在于現實框架中的每一分鐘。但正是這樣的現實困境就更應該讓教育工作者警惕,小學教育的研究與探索應該得到更深維度的延展。只有在既符合生命發展規律、順應社會時代進步、同時不阻礙個性培養的人文教育氛圍中,小學生才能自覺完成豐富自身、友善他人的價值預設,在寓教于樂的教學情景中激活興趣、陶冶性情、積累智慧。同時,小學教育工作者更要注重學生的心理發展現狀,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否定用話語霸權建立威信,用溝通、交流的方式建立學生的價值認同。只有幸福的學習生活才是未來終極幸福的前提,而絕非用不堪重負的學習去換取幸福的邏輯。小學教育應該由符合生命發展的方式來開啟萌芽中的小小世界觀,讓幼小的心靈種下人性向善的根苗,讓小學生在育化中認知生命是什么、生活又將如何開啟。
教育是人類智慧的傳承,而小學教育是一切傳承的根基,我們只有在持續研究與實踐中糾正問題,才能走出困境、打牢根基,使小學教育更加合乎人之成為人的發展方向,我想這將是教育工作者一項重大而艱巨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劉鐵芳.教育研究中的人文意蘊,[J]教育研究,2008。
[2]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康德.論教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孫孔懿.教育失誤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5]魯潔.值得每個中國人擔憂的教育危機,[J]教育實驗與研究,1988.
[6]朱小蔓.認識小學兒童,認識小學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3.
關鍵詞:教育科研;中小學;經驗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引領教師參加教育研究,推動“科研興?!?,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課改,呼喚研究型教師和研究型學校的涌現,中小學如何開展教育科研是急需探討的課題?!八街?,可以攻玉”,西方發達國家中小學教育研究的改革經驗,可以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倡導教師參加科研
20世紀初,歐美國家的“教育科學化運動”(theMovementinEducationScience)促使教師開始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育問題,人們也逐漸重視教師的科研能力,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家斯騰豪斯呼吁“教師成為研究者”以后,美國教育界對教師的職能重新加以確定,認為教師不僅是知識“搬運工”,更重要的是最偉大的理論家和研究者。1960年-1970年,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賀拉斯曼——林肯”研究所的勒溫(lewin.k)、米勒(Mier.A)等人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幫助中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策略”,引導教師觀察和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的變化,及時獲取學生和家長的反饋意見,改善教學效果。這項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發展成為“計劃——行動——觀察——評價——再計劃……”的教育行動模式,積極推動中小學教師參加教育研究,這種模式迅速在全美中小學流傳開來。后來,歐美國家的教育管理者認識到,中小學教師應該在教育學術界的引領下從事研究,教育研究也應該從大學、實驗室轉移到中小教室和社區中去。
1985年,由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制定的《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該計劃希望從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時,能使美國科技教育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確保美國科技超級大國的地位,這項計劃覆蓋全美范圍內的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科學教育改革,“它是美國進行科學教育改革的主要項目,也是一個最早由中小學教師、大學教師和中小學家長共同參與的校改項目?!弊鳛閷嵤┰撚媱澋囊粋€措施,美國科學家委員會編著了《科學普及資源》(ResourceforScienceLiteracy)、《科學普及設計》(DesignforScienceLiteracy)等教材,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科學素質,指導教師專業發展和進行課程改革等等;2002年美國通過了35年來聯邦政府教育政策最為重大的改革:《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與此相應;美國教育部公布2002-2007年的教育部戰略目標(Objevtives),其中戰略目標二規定,“支持教師在基于研究的教學工作中獲得專業發展”、“關注于基于研究的教學實踐”、“為新教師開展基于研究的引導和咨詢項目”。20世紀70年代,日本教育界針對中小學教學方法的死板,教師滿足單純的傳授書本知識,忽視教育科研的弊病,呼吁中小學重視教育研究。為此,日本《教育公務員特別法》明確規定:“教育公務員為完成其職責,必須不斷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養”。2000年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國民會議”通過2l世紀教育新生計劃,強調“加強對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師的嚴格管理(使之離開講壇)”。英國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對教師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規定合格的教師必須“參與或完成制定的教學研究項目或培訓課程?!鼻疤K聯教育科學院院長M.N.康達科夫也認為,千百萬中小學教師是補充教育家和學者隊伍的重要源泉。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是整個教育科學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聯邦教育部在《2000-2005年俄羅斯聯邦教育發展綱要》,中,要求政府加強對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的鼓勵和支持,提高俄羅斯國民教育系統的國際威望。
二、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的制度化
20世紀50年代以后,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趨向于規范化、制度化,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組織體系和保障機制,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英、美國家中小學設立學科教學研究室、法國成立中小學教學研究委員會,學校為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提供經費、人員等支持。日本在中小學成立單科性質的研究會,鼓勵教師進行課程設計,學科開發、開展教學實驗等等,探討教學、學校發展的問題。此外,中小學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成立各種教育領域的研究組織,諸如成立學生生活指導研究委員會、現代化教學手段研究小組之類,教師分工研究課題,共同發表成果,日本將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納入教師考核和評價體系中,進一步刺激教師教育科研的積極性。
前蘇聯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也頗具特色,前蘇聯教育科研管理機構主要是校務委員會和教學方法委員會,《蘇聯普通教育學校暫行條例》強調中小學教育研究管理的規范化,“為了發展和完善教育過程,提高教師和指導者的職業能力和創造能力,學校應當成立教學法委員會,教學法委員會的職能之一是組織人員進修,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推廣先進經驗?!绷硪环矫?,校務委員會必須充分發揮其管理職責,“支持社會完善和發展青年教學和教育的主動精神、教師的創造性探索和實驗性工作;確定學校與科研機構、生產單位、合作社組織、自愿協會、創造協會以及國家和社會其他機構的合作途徑,以便為學生多方面發展和教師的創造性工作創造必要的條件?!?0世紀90年代以后,俄羅斯聯邦教育部制定2010年俄羅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構想,進一步加強普通教育系統中教育機構與團體的科研、實驗、設計管理與協調的機制,“落實普通教育系統中教育與科研工作方面的國家干部政策?!?/p>
1994年由美國國會審議通過,克林頓總統簽署和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其中第九條規定教育部設立“教育研究和改進辦公室”,加強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管理、推廣和資助,提供教育研究培訓項目,提高大多數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使之達到全國教育目標。另外,美國許多州、學區和學校建立獨立于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以外的地方教育理事會,在學區和學校科研管理上,地方學校理事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學校理事會的職責是加強教師科研管理、—提高中小學教師參加課程開發、設計的能力。此外,還承擔師資培訓、教育經費預算和學校改革等重大問題。
歐美國家非常注重校長對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領導作用,德國認為校長必須是教育與教學專家。英國規定中學校長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引領教師參與課程編制、教學管理和科研工作。美國教育學者珊娜·斯蒂格鮑爾將美國中小學校長的職責歸結為三條:一是確定學校目標;二是組織教學工作,“即對教學提出要求,制定目標、研究方法,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三是領導改革,校長要學習如何創新,吸取對改革的意見,與教師合作開展校改實驗,預測教師需求,給予教師滿足。在《美國教育部——2002-2007年戰略規劃》中,教育部將通過ESEA的TileII項目,鼓勵發展創造性培訓模式,提高中學校長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支持現任校長的專業發展。
校長在學校管理和改革發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中小學校長在學校教育科研管理中發揮示范和引領的作用,恰如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興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p>
三、中小學教育研究加強與大學或其他教育科研機構的合作
20世紀80年代以后,“教師專業化”成為世界許多國家關注的中心和焦點之一。世界“教師專業化運動”推動了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蓬勃發展,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科研能力是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點。1990年、1995年,霍姆斯小組發表了關于改革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新報告《明日之學?!?Tomorrow''''sSchool)和《明日之教育學院》(Tomorrow''''sSchoolEducation),將大學教育學院與中小學聯合起來;《建立類似于醫學行業中教學醫院的專業發展學校》(簡稱PDS學校,改變以往大學教育學院或師范學院與中小學教學互相脫節的狀況,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要。中小學與大學教育,研究機構在課程設計、教材編制、師資培訓等方面加強科研合作,整體提高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師素質,使新任教師和.成熟教師都能在教育研究方面得到進一步成長。PDS學校的創建,在中小學與大學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給大學實習生、大學和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的發展都帶來了益處,是教師教育多方面“共贏的”好模式。目前,美國全國教育協會(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正在建立PDS學校網絡,并且為PDS學校制定了一些條例以規范其健康發展。2000年,美國幾乎每一個州都有1000多所教師專業發展學校,中小學成為教師科研和工作的共同體,中小學教師、教育管理人員和大學教授形成伙伴關系,共同有效地改革教學。
2001年日本政府實施教育新生計劃,將教育改革作為最重要的國策,為了實現“學校變好、教育變樣”的目標,日本政府加強大學與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合作,努力克服整齊劃一的弊病,引進發展個性的教育體系,2002年日本通過修改的《學校教育法》,其中政府財政預算投入17億日元,促進大學、學會、協會、研究機構與學校教學的合作,創造能使多樣的個性和能力充分發展的教育體系。
20世紀70年代,英法等歐洲國家針對中小學教師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相脫節的詬病,從學校需要出發,以學校為基地開展教研工作,強調大學、師范學院和其他教育機構的伙伴關系(partnership)。20世紀80年代隨著教師專業化運動不斷發展,英國、德國、荷蘭等國家廣泛接受和實施“以學校為中心”的大學與中小學一體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1989年,法國教育預測專家、巴黎諾兒馬學派的著名教授費朗西斯科·瓦尼斯科博士在重要著作《七千萬中小學生——學習的歐洲》一書中,設想未來五種教學模式,其中“學術型學校模式”倡導將大學學術型研究引進中小學教育科研,鼓勵教師參加教學研究,培養學者型的教師。目前英、法國家已經開始探索實驗。
四、改革師資培訓制度重視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
20世紀80年代以來,掀起了世界范圍內師范教育改革的,從“師范教育”走向“教師教育”,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師培養的開放性、多元化,更注重教師科研能力提高,是發達國家師資培訓制度改革的重點。
美國國家教師職業委員會(NBPTS)是獨立的、非贏利的組織,指導委員會包括州長、眾議員、高級教育官員,以及社區組織和企業界代表,國家教師職業委員會提交五個核心建議,其中第四條是教師應系統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實踐并從經驗中學習;第五條,教師應成為學習型組織成員。1995年,北卡羅萊那州州長吉姆·漢特和國家教師職業委員會發起了國家教師資格證制度,專門頒發證書給有委員會認可的優秀教師,借以鼓勵教師參加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克林頓政府專門撥款獎勵,并提出10年內全國10萬名教師獲此殊榮,達到平均每所學校都有1名獲得國家教師資格證書的教師。
2000年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項目“艾森豪威爾專業發展計劃”,對各州和地方實行績效撥款,推動師范教育改革,建立專業發展的高標準,提高教師質量,使之具有獨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睹绹逃?002-2007年戰略規劃》中要求提高教師和校長的素質,“我們將于各州、各高等教育機構以及各認證機構通力合作,極大地提高教師職前培養項目的質量。我們將推動開展情景閱讀教學培訓以及其他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法”。
美國不斷提高教師的學術和學歷水平,美國中小學教師一般都具有學士學位。哥倫比亞特區規定高書教師必須具備碩士以上學位,鼓勵教師成為學者、教學者、交往者和決策者。美國務州教育部門經常組織講座和科研活動,不少學校對終身教師提供學術假期,促進教師參加進修活動。
2001年日本國會審議通過教育改革六項法案,其中以培養“教育專家”為目標,提高師資質量被列為教育改革的戰略重點,日本文部科學省根據國會議案,進一步落實措施,改善教師資格制度,建立新的教師研修制度,加強教師的社會體驗學習;實行優秀教師的表彰和加薪制度;加強對教育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師的嚴格管理。從2001年起,日本教育研究生院實行教師休假研修制度,支持鼓勵教師自發性的培訓活動。日本教育科研機構遍布全國,都、道、府、縣共建立近千個教育研究團體,中小學教師是這些團體的骨干。法國和意大利非常重視中學教師的教育學素養,法國要求中學教師獲取教育學學士學位,意大利要求教師具有博士學位,一般是教育博士。
五、重視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科研成果必須物化生成實踐,才能發揮應有效益。美國科研成果轉化率為80%-85%,日本為60%-70%,西歐為50%-60%。美國非常重視科研成果在生產實踐的直接推廣和應用,這深受美國實用主義傳統影響。美國中小學強調教育理論與實驗緊密結合,杜威、布魯納、布盧姆等世界級的教育改革家都注重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推廣,事實上“美國行為科學本身就比較發達,一批專家學者就用教育理論、心理理論,在中小學搞調查,做實驗,提出新理論,于是就有一批學校、教師去推廣和實驗?!?000年美國教育部專門成立“教育研究和改進辦公室”,負責開展和支持有關教育研究的活動;推廣教育研究成果,為解決學校具體問題提供技術援助;收集、分析和傳播教育情報服務資料。
關鍵詞: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職業興趣;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16)0001-000222-02
作者簡介:趙陽(1991-),女,吉林省松原市人。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原理專業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
同樣經歷高考嚴格選的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卻出現了分化,并且經過調查,這種分化與學生的職業興趣有關。早在1959年,美國心理學教授霍蘭德便提出了職業興趣理論,認為人的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密切相關。所謂職業興趣是指人們對某類專業或工作所持的積極態度,不同的人對不同職業或同一個人對不同職業都可能抱有不同的態度。
一、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興趣缺乏的原因
(一)專業選擇存在盲目性
高考生在填報志愿時,由于種種原因沒有進入到自己所向往的學校,無法就讀自己有興趣的專業。因此盲目的填報了志愿,在進入大學后,難免存在消極抵觸的心理,對所學專業沒有興趣,不僅耽誤了自己,還浪費了美好的大學生活。尤其是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今后大部分會從事小學教師這一職業,如果對本專業沒有興趣,沒有學到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困難甚至出現錯誤。
(二)對教師職業的態度不積極
現有就業政策對師范生的就業方向有較為嚴格的限制,即絕大部分師范生畢業后都要從事教師這一職業。對教師職業的態度必然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在校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就業意向并不都局限于小學教師,其中不乏一些不喜歡教師這一職業的學生,以至于他們對教師職業的態度并不積極。對未來職業的這種態度必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在一些專業類課程上。這是導致學生職業興趣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對教學、考試模式不適應
大學生的時間基本上是靠自己來支配,因此學生要有一定的合理支配學習與娛樂時間的能力。然而,有的同學卻無法合理安排時間,考試前“臨陣磨槍”,使得成績不理想,而成績不理想又導致了學生對所學知識失去興趣,并最終導致學生職業興趣的缺乏,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另外,現在的考試主要采取閉卷、書面的形式,考查的內容中書本知識占了大部分,而實用性、操作性的內容較少,由于學生智力傾向的不同及學習側重點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同學都擅長死記硬背的考試模式。必然存在一些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較強的同學,因不擅長書面考試的形式,而得不到理想的成績,導致他們對于教師這一職業的職業興趣逐漸降低。(四)職業態度存在性別差異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對于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認同感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一般來說,女生對于小學教師職業的認同感高于男生,他們相對于男同學更愿意主動接受小學教育專業類課程的學習,以及更積極的深入到小學教學實踐活動中去。因此,對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興趣的培養要關注性別差異。
二、培養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興趣的策略
(一)入學前在專業選擇上提供有效的指導
學生在報考大學時對大學各個專業的特色、對學習者的要求、課程設置等情況都缺乏了解,他們所能得到的指導和有效的信息是極少的,這就使得他們在專業的選擇上有很大的盲目性。進入大學后如果發現所學的專業與自己原先的設想有較大的差距,往往會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入學前在專業的選擇上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能使學生尋找到真正的志趣所在,又適合他們的發展方向。這既有利于學生個人的發展又有利于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可謂一舉兩得。
(二)身臨其境,體會教師的職業魅力
實踐是理論的來源,是處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一條難得的認識社會的途徑。高師院??梢远喽喟才判W教育專業的學生進入到各小學校進行實踐學習,使學生身臨教育情境之中,去感受真正的小學課堂,與學生一起上課、玩耍,體會教師職業的魅力。其次,實習的所見所聞就像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其中必定有他們在書本上所學不到的寶貴經驗。學生親自參與到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而不再是“紙上談兵”。見習使學生們了解到教師工作的方方面面,認識到專業知識的學習對于小學教師開展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學生提高了對專業知識學習的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主動、自覺地接受專業知識的教育。
(三)注重培養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品格
師范生職業品格的培養是指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各種方式,對學生職業品格加以影響的過程。在師范生教育中,職業品格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堂教學是教育的基礎,要在學生接受知識的基礎上向學生灌輸正確的理念,通過理念的確立激勵學生立志成為優秀的小學教師,兩者結合,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新時代教師職業品格,進而培養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興趣。作為要在人心上刻畫的未來教師,將是一個神圣又慎重的職業。小學教師尤為如此,小學生無論身體還是生理上的發展水平都尚不健全,就需要教師的教導和約束,這不但需要耐心,更需要方法和知識。然而,對于知識的學習,正如俗話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職業興趣是激勵學生不斷學習探索的積極動力,因此,培養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興趣就顯得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范士龍.教師關懷的生活樣態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2]夸美紐斯著,傅任敢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莫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2).
[4]蔡志凌.“90后”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教師職業認同感調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3(3).
[5]郭翠菊.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特色所在[J].教師教育論壇,2014(12).
[6]張愛卿.組織行為學[J].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7).
關鍵詞:小學教育;課程體系;價值轉型
一、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價值差異的根源
“課程的價值取向是課程主體在課程活動中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價值選擇時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傾向性?!盵1]目前,我國設置小學教育專業的高校為數眾多,其課程體系在價值取向上往往和學校自身的發展背景密切相關。
在中等師范升格為大專的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更多沿襲了舊有價值傳統,多以學科綜合類課程為主,相對于培養學生教育素質而言,更為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科目素質,課程體系設置在價值取向上著重突出了人才培養的實踐性。
在高職??粕绢惛咝TO置的小學教育專業,其課程設置更多以教育類課程為主,相對于學生學科素質的培養,更為重視培養學生的教育素質,課程體系設置在價值取向上著重突出了人才培養的教育性。
在高校本科學校設置的小學教育專業中,其課程設置受大學院系劃分方式影響,在教育類院系設置的小學教育專業,其課程體系多以教育類課程為主,特別重視學生的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課程體系設置在價值取向上著重突出了人才培養的教育性和學術性。在其它學科類院系設置的小學教育專業,其課程體系多以學科分科類課程為主,課程體系設置在價值取向上著重突出了人才培養的學科專業性與學術性。
二、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價值差異的表現
總體而言,當前我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價值取向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對關系之中。
(一)學科專業類課程與教育專業類課程的關系:輕重之爭
學科專業類課程為主型:著重講授“教什么”的課程。學科專業類課程為主型指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計中,以小學開設的教學科目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要參考依據,將與之相對應的文學、數學、英語、藝術等課程作為重點課程,而體現小學教育教學基本規律與教育對象身心特點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教育專業類課程則處于相對次要的位置。這種課程體系在價值取向上首先注重“教什么”的課程,其次才是“如何教”的課程。
教育專業類課程為主型:著重講授“如何教”的課程。教育專業類課程為主型指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計中,以小學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要參考依據,將體現小學教育教學基本規律與教育對象身心特點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教育類專業課程作為重點課程,而體現小學具體教學科目的文學、數學、藝術等學科專業類課程則處于相對次要的位置。這種課程體系在價值取向上首先注重“如何教”的課程,其次才是“教什么”的課程。
(二)綜合類課程與分科類課程的關系:博專之爭
綜合類課程為主型:側重于“綜合培養”的模式。該種價值設定在課程設置上往往注重培養學生的多學科教學能力,在課程計劃中涵蓋了執教當前小學開設的所有科目或絕大部分科目所要求的課程,在課程實施中常以知識模塊的形式實施,在培養目標的設定上著力培養能夠從事小學各科教學所具有的綜合知識與綜合能力,學生的知識面涉及小學所有科目所在的領域。以綜合課程為主的課程設置取向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能夠執教小學多門課程,易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外部世界。
分科類課程為主型:側重于“分學科培養”的模式。該種價值設定在課程設置上在突出通識教育的同時,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在某一具體領域的教學能力,力求做到全面突出,有所側重。課程計劃別注重開設培養學生從事小學某門具體學科教學工作所需的課程,在培養目標的設定上常以某一具體學科為方向特色,如綜合文科方向、綜合理科方向等,在課程實施中力求突出培養學生從事小學具體學科教學所需的知識與能力。以分科課程為主的課程設置取向有助于培養具有一定專長的人才,培養的人才在特色方向上具有較深的知識底蘊和更強的教學能力,在執教修習方向的科目上更有優勢。
三、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價值差異的彌合
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價值差異,在實施中實質表現為師范性與學術性之爭,其在實施中各有利弊。以學科專業類課程為主的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卻輕視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與專業情意,課程體系易于產生重術輕道的傾向,重視知識目標的實現輕視學生的學習體驗,突出了學科的知識邏輯卻輕視了學生的心理邏輯。以教育專業類課程為主的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與專業情意,卻輕視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課程體系易于產生重道輕術的傾向,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輕視知識目標的實現,突出了學生的心理邏輯卻輕視了學科的知識邏輯。[2]
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價值差異,在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上始終需要在課程寬度與課程深度之間進行決擇,這種決擇的實質核心問題就是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博與專問題。在大學有限的時間里,側重于“綜合培養”的模式造成了該專業培養的人才將精力與時間分散于多門科目,結果造成博而不專。在具體科目的知識與技能造詣上總是有所欠缺,底蘊不夠深遂,對所教科目所在學科領域的知識、技能缺乏系統性掌握和深度性領會[3];側重于“分學科培養”的模式使該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夠將有限的精力和時間較為專注于某一方面,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又有所側重,在課程教學中較好處理了寬度與深度的關系,做到了博中有專,但是這種博中有專僅僅是通才中的專才,其深度與高校其它師范本科分專業培養的學生相比,實則是非常有限。
分析可見,當前我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差異主要表現在課程比例的輕重之爭與內容選擇的博專之爭,這種爭議的基點始終是著眼于小學教育專業自身的發展,對影響課程設置的外部影響因素考慮甚少。彌合此類差異,需要遵從教育規律與知識規律,需要順應社會需求與教育現實,促進學生心理邏輯與知識邏輯的協調發展,知識廣度與知識深度的適恰契合。
為此,需要對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取向進行分類設置。根據小學教育師資市場的現實需求,結合學校的辦學水平與定位,設定本校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素質結構與現實目標,在全科型教師、單科型教師和綜合科型教師三類培養目標中理性選擇適合本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價值選項,增強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對接,提高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旭東.課程的價值取向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版.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小學教育;影響
1前言
在多元智能理論中,重點是強調人的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十分突出。教師需要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去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多,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是由霍德華•加德納提所提出的,其核心是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將學校對學生評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來,對教學改革有著極大的作用。在小學教育中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其中提到的智能主要是指語言智能、邏輯智能、音樂智能、運動智能和人際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提倡教師根據學生自己的特點去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通過采用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生涯的初期就開發自己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自身發揮優勢。
3多元智能理論對小學教育的影響
小學教育在基礎教育中是重點環節,對每一個學生的未來發展都能形成影響,因此小學教育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小學教育中的各個階段中,多元智能理論都能夠被應用,但是因為小學教育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多元智能理論對其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在小學教育的具體實踐中,教師應該對多元智能理論深入學習,領悟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掌握具體實施的方法,從思想上對多元智能理論重視。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而小學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起點,因此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則顯得尤為重要,其對小學教育的影響也是十分深刻的??梢宰寣W生從小學教育就開始接觸多種學科,注意學科之間的協同作用,逐漸培養學生多元智能化發展。
4多元智能理論對小學教育的啟示
4.1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小學是每一個學生進入學生生涯的初級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需要在小學階段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教師應該在學生的這一階段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建立一種民主的學習環境,讓每一個學生都敢于將自己內心的想法真實地表達出來。首先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思想,在學習的過程中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民主的師生關系,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指導,從每一位學生的身上發現閃光點,這樣才能體現出對一些成績較差學生的關注。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著自己的長處,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
4.2教學目標多元化
在多元智能理論的背景下,對小學教育的教學目標要求是多元化的,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首先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將學生看作一個整體,教師在知識的傳授之外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情感、生活和身體,每一個方面都需要建立相應的目標,其次是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4.3教學策略多樣化
教師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來培養學生的個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想要幫助全體學生提高和促進發展,就要采用差異化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全體同學的基礎信息,掌握學生之間的差異,對每一位學生都公平對待,實現一種平等的教學。與此同時還應該根據學生之間的不同之處,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比如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來進行分組,讓他們共同去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4.4教學課程多元化
通過開設多種課程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在一些小學教育中,雖然在課表上開設了一些音樂、體育等課程,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卻沒有,很多課程都是被臨時取消了。這種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多元化發展,因此在小學教育的過程中應該讓教學課程多元化,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5結束語
在小學教育中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提高其綜合素質,同時還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全面發展,發揮自己的優點,從而提高小學教育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秀梅,趙會臣.多元智能理論開啟語文教學新局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