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15:44: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信息化原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 管理變革 原則 實施過程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8-256-02
在現代企業中,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生產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與此同時,企業中的產品信息呈現出爆炸性的增長勢頭,并產生了新的問題。由于不同系統軟件產生的信息互通性差,想從漫無邊際的數據海洋中查找所需要的正確數據,變得越來越難。如果對它們處理不當,會對工作效率產生負面效應。所以產品信息的管理問題已經成為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問題。
一、信息化技術引導企業管理變革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企業生存的內外部環境,使得傳統企業的組織結構、生產管理方法、產品營銷模式、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內容等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戰略的全球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時空觀念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縮短,國與國之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企業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在單一的區域內進行,而是以全球作為競爭的舞臺;企業將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尋找市場,提高產品和服務,出現了企業戰略的全球化和企業文化的國際化發展趨勢。
2.企業的創新與管理。關于創新的定義和解釋,對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技術都有不同的方法,每個企業領導者都會重視這個問題,并且創新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創新是可以有意識去達成的。而管理,則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東西,每個人都知道管理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管理方法,但是管理效果卻是千差萬別。
3.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企業信息化實施必涉及企業管理模式、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組織行為的改變等,是一個復雜的組織與管理變革過程。通過全員參與,使員工了解和明白變革的意義,鼓勵員工提出創新性的想法以推動變革的進程。通過變革導向、領導方式、激勵支持、全員參與四方面的變革管理使員工逐步深入參與到信息管理變革中以盡快實現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績效。
信息化管理的出現和升級,改變了企業競爭優勢的內容和形式,也為企業謀取競爭優勢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梢哉f,能否利用信息技術獲取競爭優勢將對未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成功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應該成為推動企業管理變革的契機,并與其他變革思想和實踐相結合共同促進企業管理系統的優化。大量實踐經驗表明,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的普及應用,需要管理思想與管理環境的變革;同時,從另一方面看,信息技術的普及又不斷推動著管理,管理模式的發展和變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現需要有新的技術手段給予支撐,而新的技術手段的問世,必然促進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現。企業信息化從深層次觸動企業進行管理變革,利用信息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業,使企業成為未來經濟時代的佼佼者。
二、信息化實施過程的管理控制
企業信息化實施運作過程管理主要包含對信息化過程的計劃、組織、控制、協調和溝通。具體如下:
1.計劃主要指對企業信息化過程的管理首先要明確不同時期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實施重點和發展目標。中小企業要從自身的實際需要和現實條件出發,確定企業近期、中期以及長期的企業信息化的任務和要求,做到企業信息化方向正確,目標清晰,實施進程有保障。
2.組織主要指成立必要的企業信息化協調管理機構,統一指揮和部署企業信息化的整體發展。企業信息化是一個長期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牽涉面廣、實施難度大是其重要的特征,如果沒有企業高層領導的支持和推動,沒有專門協調與管理機構是很難取得預期效果的。所以,在制定企業信息化實施規劃時,應考慮成立專門的、有較高管理權限和協調職能的企業信息化領導和指揮機構,并由企業主要領導擔任負責人,如成立“企業信息化領導小組”,由企業主要領導組織企業信息技術支持部門以及企業各相關業務部門的負責人共同組成工作小組推動企業信息化的全面深入的推行。
3.控制主要是指預測和分析企業業務發展的走向,以對信息化的現實和潛在需求進行分析與規劃。企業信息化必須按照企業業務發展的實際需要推進,所以圍繞企業業務發展的當前和今后的需要,確定企業信息化系統實施項目的選擇、信息化項目實施過程的管理、制定企業信息化評價體系、評價方法,對信息技術的風險進行分析管理等。
4.協調主要是指調節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包括信息化項目實施時各部門之間資源分配的協調,對不同崗位職責間矛盾進行的協調等。確定企業信息化不同發展階段的投資預算。信息化建設必然需要一定數額的資金以及其他資源的投入,這一點應在制定信息化實施規劃時充分考慮到,并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在安排企業信息化預算時,既要避免不切實際的盲目投入,造成信息化投入的無謂浪費,另外,也要避免借口企業資金緊張等原因而削減必要的資金預算,導致企業信息化“半途而廢”。
5.溝通主要是指通過下達命令、指示等形式,對組織內部個人施加影響,將信息化規劃的目標或者領導者的決策變成全員的統一活動。制定必要的促進企業信息化發展的規章與制度。企業信息化牽涉面廣,實施難度大,制定必要的規章與制度,使企業信息化發展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有標準可執行,對加快信息化的順利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此外,還應在企業信息化實施規劃中明確信息化實施效果評估的方法,信息化方案優化等措施,以便在信息化發展中不斷總結經驗,保證信息化發展的實際效果。
三、信息化實施的原則
1.效益原則。盡管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效益很難得到確切衡量,但是中小企業必須避免搞“沒有效益的信息化”,盲目推行各種信息化軟件或起步就同時啟動二個以上項目,為趕時髦而搞沒有實際效益的信息化只能勞民傷財,于企業的發展有害無益。
2.實用原則。中小企業的業務相對比較簡單,業務的牽涉面也沒有大型企業復雜,所以,中小企業實施信息化時要根據自身的業務發展特點,選擇實用的信息化實施方案,以“解決實際問題、產生實際效果”作為追求目標,使企業信息化落到實處。比如可先上ERP項目,待穩定運行一段時間后再行完善其他項目。
3.適用原則。中小企業在選用信息化解決方案、構建信息化系統時應堅持“適用”的原則,不必過分追求技術先進、功能全面,以“適用、夠用、好用”為衡量標準,使企業信息化與實際業務緊密結合,為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員工所接受,產生實實在在的效果。
4.系統性原則。不同規模和發展基礎的中小企業在實施信息化時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在實施過程中都應考慮到企業的整體發展需要,以更好地實現與其他業務部門的應用集成,包括各類信息化軟件的互通性,盡量避免在信息化過程中產生新的“信息孤島”,影響企業信息化的實際效果。
5.可擴展性原則。企業信息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優化,逐步完善的過程,所以,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應考慮到擴展性問題,在硬件的配置、軟件的開發、系統的建設等各方面都應注意到企業今后發展的需要,使企業信息化建設能有序推進。
企業需要能解決自己問題的工具,用信息化手段彌補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缺失,企業所需要的是蘊含管理思想的武器,它幫助企業貫徹企業戰略,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銷售能力,加強團隊執行力,(下轉第259頁)(上接第256頁)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且不是昂貴的奢侈品,它需要足夠便宜。
四、加強企業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工具,是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載體。以財務管理為中心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進,是中小企業的首選。一是以財務管理為中心推進企業信息化;二是建立起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內部信息管理系統;三是積極推進企業財務與業務一體化的工作。通過PLM項目管理的實施,對新產品從設計到批量生產全過程數據進行管理及監控。使公司高端產品的機密性技術設計文件、工藝文件等得到有效規范,為企業的新興產業保駕護航。
五、結論
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任何一家渴望在市場中求生存、求發展、求壯大的中小企業來說,信息化是其成長的“車輪”,是伴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發展的,并沒有發展的盡頭。中小企業信息化總體的發展歷程應該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單項到多項,從局部到整體的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當中小企業從一些重點項目取得突破后,就有必要進入信息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全面實施企業信息化的階段。所以,由點到面,逐步鋪開,拓寬應用范圍,加深應用層次,使信息化全面融入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企業發展的“驅動力”和成長的“催化劑”,既是廣大中小企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項頗為艱巨的戰略任務,需要中小企業付出鍥而不舍的努力,以實現持續不斷的改進。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信息化的應用領域已變得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企業不要錯過信息化發展的有利時機,應從企業發展的實際出發,扎扎實實地打好企業信息化發展的應用基礎,一步一步地探索企業信息化的發展道路,實實在在地獲得企業信息化產生的綜合效益?!白咭徊?,用一步,見效一步,持續發展”是不少中小企業通過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來的信息化發展經驗,值得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楊學山.企業信息化建設和管理[M].北京出版社,北京.2005
2.賴茂生.企業信息化知識手冊[M].北京出版社,2004
關鍵詞:制造企業 信息化 指標體系
1、引言
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中國的制造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必須迅速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我國企業信息化進程正在不斷推動進行中,然而如何有效地建設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進行信息人力資源配備,利用信息資源以及開展企業電子商務等業務,避免企業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成為信息孤島,成為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難題。因而,企業信息化評價作為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的重要研究內容,對我國企業信息化健康、持續、合理、快速和高效發展具有理論研究意義和現實應用意義。
2、建立制造企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2.1 建立制造企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
(1)描述作用。能夠描述制造企業信息化的發展狀況與特征,以作為進行評價的基礎和依據。
(2)分析作用。能夠反映制造企業信息化在企業某一環節或層面的應用狀況與程度,是對其某個側面的反映和認識。
(3)評價作用能夠反映制造企業信息化在企業某一環節或層面的應用狀況、程度與企業需要的相互關系,從而能夠反映出制造企業信息化滿足企業需要的程度或差距的大小。
(4)導向作用。能夠幫助企業及時發現企業信息化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企業所面臨的新環境和新業務,制定新的信息化戰略,以適應企業發展戰略。
2.2 建立制造企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制造企業信息化的評價不僅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指南,而且是衡量企業信息化水平的尺度,是企業信息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而在建立其評價指標體系或評價模型時,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
2.2.1 科學性原則
要科學地選取評價指標及權數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使評價結果客觀、真實。設計的指標要便于縱向和橫向的對比,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縮小誤差,從而保證指標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
2.2.2 整體性原則
評價指標的選擇應該是評價對象的各個方面,不能出現片面性,并應合理構造層次數量和指標數量。
2.2.3 操作性原則
盡量選取與目標關聯最緊密的重要指標反映較全面的情況,指標設置數量要盡可能精簡和概括,并且指標數據便于采集。
2.2.4 可比性原則
指標體系中同一層次的指標,應該滿足可比性的原則,即具有相同的計量范圍、計量口徑和計量方法,指標取值宜采用相對值,盡可能不采用絕對值。這樣使得指標既能反映實際情況,又便于比較優劣,查明安全薄弱環節。
3、評價指標設立與選擇
3.1 平衡記分卡
平衡記分卡,是通過建立和推行反映多種平衡關系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將公司的愿景和戰略與具體經營目標及績效考核聯系起來的一種戰略管理系統。從平衡記分卡的定義可得知,它以公司的愿景和戰略為出發點,涉及到的基本內容是由財務、客戶、內部業務流程、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或者四個以上)維度組成。
平衡記分卡不單單是當今較先進的績效衡量系統,更是有效的戰略管理系統,它通過對績效衡量與戰略管理的有效整合,能將企業的戰略目標轉化為員工的日常行動,彌合戰略開發制定與戰略實施之間的鴻溝,不愧是目前最權威的管理工具。它將非財務指標的作用放大,使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達到平衡,使結果性指標與動因性指標之間達到平衡,使戰略管理與經營管理之間達到平衡,使企業組織內部與外部達到平衡,使領先指標與滯后指標之間達到平衡,使定量衡量與定性衡量之間達到平衡等等。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瑕的。雖然平衡記分卡優點很多,但仍存在不足。深入研究,可得出平衡記分卡指標設置時較多的是考慮企業內部情況,然而實際上,企業的生存還需要企業外利益密切相關者的支持,例如:經銷商,供應商,債權人等等。另外,制造業企業實施信息化也能給社會帶來較大利益,例如:廢物的回收利用率,生態環境的改善率等。
3.2 經濟價值增加值(EVA)
這是企業經過調整的營業凈利潤減去其現有資產經濟價值的機會成本后的余額。它反映企業的目的在于準確反映為股東創造的價值,促使管理者以股東價值最大化作為其行為準則。用公式表示如下:經濟價值增加值=營業凈利潤-資本成本=營業凈利潤-加權平均成本率投入資本額。其中,加權資本成本率=權益資本比例權益資本成本率+債務資本比例債務資本成本率,投入資本額是股東和債務人共同投入的資本。
經濟價值增加值作為績效評價指標,其簡潔的計算公式反映了這一指標缺乏詳細的解釋因素加以支撐,即我們根本無法弄清楚其指標到底如何實現。
3.3 績效棱柱
績效棱柱模型由克蘭菲爾德學院教授Andy Neely與安達信咨詢公司聯合開發的三維績效框架模型,用棱柱的五個方面分別代表組織績效存在內在因果關系的五個關鍵要素: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利益相關者的貢獻、組織戰略、業務流程、組織能力。與如何實現相比,績效棱柱模型從只關系一個或兩個利益相關主體的觀念中轉變過來,逐步關心自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關者。
績效棱柱模型的確在績效評價方面近乎完美,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一些幾乎不可克服的難題:非財務指標難于計量,且精確度不夠;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的權衡和搭配困難;由于現有的多數管理者補償大多依據財務績效而制定,這就有可能破壞非財務績效與管理者補償之間的應有的模型;若績效模型衍生的指標過多,則可能分散管理者的注意力,甚至令其無所適從;過分強調根據實際與標準的對比而調整,從而易陷入一種自我封閉的循環中去,不利于產生新的改進機制。
鑒于此,經濟價值增加值、平衡記分卡、績效棱柱三種績效評價方法獨自使用評價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績效都不是很全面和完整。那么,如果三種方法取長補短,相互結合。平衡記分卡方法作為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戰略評價的核心,再將戰略分解成一系列的目標和指標。EVA和績效棱柱模型對平衡記分卡設置的指標予以補充,從而設置的指標能更加完善一些。
參考文獻
根據八項原則,采用德爾斐法,通過三輪對信息化專家的咨詢、篩選、打分和反饋。得到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兩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包括企業信息化基礎、企業信息化發展能力以及企業信息化產出效能三個指標,在每個一級指標下面分別擁有七個、六個和八個二級指標。具體指標參見圖1。其中在企業信息化基礎一級指標下還包含企業法人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投入占產值比例、信息化技術先進程度、信息化設備使用率、網絡使用效率、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占整體員工比例以及所在行業信息化水平等七個二級指標;企業信息化發展能力;而企業信息化發展能力一級指標下還包含企業信息化培訓投入占產值比例、信息數據使用深度比較、信息化安全程度、信息化深度發展可行性判斷、數據挖掘程度以及信息化人員團隊協作能力等六個二級指標;企業信息化產出效能一級指標則包括企業創新能力、市場掌控能力、產品研發能力、客戶關系管理、財務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對于企業經營貢獻度、企業快速反應能力和人力資源協調等八個二級指標。
二、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模型
層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國學者Satty首創的一種對非定量事件做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它把需要研究的復雜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元素,并針對總目標按相互關系影響劃分為有序遞階層次結構圖,通過兩兩比較,確定層次中諸因素相對于上一層次某因素的相對重要性,構造出兩兩比較判斷矩陣,然后綜合人的判斷以決定各因素相對重要性的總的排序。歸一法則是針對所采集不同數值,當數值落入區間不同而采取的取消量綱的有效方法,通常令其最大值對應函數值1,而最小值對應函數值0,得出一元線性函數,該一元線性函數不僅有效地解決了不同量綱之間數值進行比較的問題,而且相對客觀地反映出不同指標的權重。將歸一法與層次分析法結合構成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模型。計算步驟如下:
1.確定評價對象集;
2.確定評價等級;
3.確定評價的指標集;
4.確定判斷矩陣;
5.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級評價因素的權重系數;
6.進行綜合評判。
三、結束語
1.1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架構設計目標的確立
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是由平臺上的各業務信息系統所構成,所以各業務信息系統運行的性能也直接決定了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的運行性能。同時信息化網絡平臺的運行性能又決定了供水企業應用系統的運行效率。所以在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架構設計目標確定時,需要全面對企業信息化應用技術的狀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信息網絡工程建設的實踐經驗等,從網絡邏輯和物理拓撲、流量控制、IP地址規劃、網絡設備自身安全、路由規劃等各方面出發,制定出與供水企業生產、營銷和信息應用發展相吻合的網絡建設目標。
1.1.1網絡結構的確立
在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設計時,需要對信息應用系統的覆蓋范圍、位置分布、用戶群發展趨勢及技術特性等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調研,并與網絡技術的發展趨勢有效的結合,從而進一步對網絡邏輯拓撲結構、物理拓撲結構和相關的路由、網絡安全及流量控制等目標進行確定。
1.1.2網絡保障建設目標的確立
通過確立網絡保障建設目標,可以有效的確保供水企業生產、營銷信息應用系統的安全性,在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建設過程中,需要依據相關的分類標準和企業的實際需要來確立網絡保障建設目標,確保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具有較好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1.1.3網絡鏈路目標的確立
在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鏈路建設時,需要以供水企業生產、營銷系統中用戶群分布、帶寬消耗及帶寬的增長趨勢等作為重要的參考標準和依據。
1.1.4網絡平臺的前瞻性和適應性的確立
目前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較快,在供水企業網絡平臺建設過程中,需要對應用系統中技術特性及網絡平臺新技術的特性進行充分的考慮,確保各種特性之間能夠實現有效的結合,確保網絡平臺建設的前瞻性和適應性。
1.1.5網絡設備的選擇
需要根據供水企業應用系統的特性出發,對網絡設備進行選擇,對生產、營銷系統的發展進行評估,確定各種產品的笥能和參數,從而選擇具有較好安全性的網絡設備。
1.2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的設計原則
1.2.1以生產、營銷應用系統的需求
為網絡平臺設計的出發點。企業信息系統對網絡架構具有較高的需求,因此在對網絡結構進行設計過程中,需要以企業信息應用系統的需求為準確和出發點,并進一步對企業的組織機構和企業的特性進行綜合考慮,從而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設計網絡架構,確保其能夠更好的與企業信息應用系統的需求相吻合。
1.2.2簡化實用的設計原則
在信息化平臺的設計方面,要盡量遵循簡化和實用的原則,一方面有利于操作人員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減少后期的維護費用,降低企業的運行成本。
1.2.3信息化網絡平臺的建設
還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未來的發展形勢進行預測,在功能上、安全性以及穩定性方面確保網絡信息平臺的有效運行。在確保網絡信息平臺基礎功能以及運行穩定性的基礎上,還要從經濟性的角度考慮,確保企業發展的平衡。
2面向供水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的構建要點
2.1信息化網絡平臺組織機構的建設要求
為保證企業信息化網絡乎臺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并實現與供水生產、營銷的充分結合,企業一定要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業務人員和管理人員,構建完善的項目建設組織機構,做好信息化網絡平臺建設過程中的協調與管理工作。
2.2信息化網絡平臺監管機制的構建
在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建設的關鍵環節,為保證與應用系統的充分結合,企業要構建信息化網絡平臺建設的監管機制,即依據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的實施計劃,做好技術關鍵點等重要環節的監管工作,制定科學的檢查、監督和處理流程,對于在監管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采取整改措施,確保網絡項目工程的建設質量,并及時對相關問題進行備案。
2.3制定科學的網絡平臺建設實施計劃
企業在充分考慮生產、營銷業務需要、技術實施關鍵點、技術實施難度、實施流程、網絡設備配置情況等多種因素后,要制定科學的信息化網絡平臺建設的實施計劃,確保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的建設質量,更好地為供水服務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4做好培訓宣傳工作
在進行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構建過程中,需要做好各個階段的培訓和宣傳工作,使喚企業員工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使喚企業信息化網絡項目建設的方向能夠得到較好的保障,確保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預期建設目標的實現。特別是加強對相關人員相關業務知識和環節的培訓工作,確保網絡平臺運行管理能力的提升。
2.5做好相關文檔的收集與整理工作
每一個文檔都是網絡平臺建設過程中的真實記錄和重要憑據,所以需要做好收集和整理工作,確保為后期項目驗收提供重要的憑證,同時還能夠為投入運行后的網絡平臺運行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參考作用。
3結束語
論文關鍵詞:BP神經網絡;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0引言
電力行業是國內應用信息技術較早的行業之一,先后經歷了生產過程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等建設階段。目前,電力信息化呈現出基礎設施齊備、數據龐雜、應用廣泛等特點,已從量化范疇提升到質的高度。對電力企業進行有效的信息化評價和管理,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實現企業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如何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來降低運營成本?通過何種指標來科學評價我國電力企業的信息化發展水平?這是當前電力行業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而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完整的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正式。通過構建科學、實用、有效的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采用具有學習、記憶、歸納、容錯及自學習、自適應能力的BP神經網絡算法,科學、有效、客觀地評價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有利于規范和完善電力企業信息化建設,促進電力信息化健康,快速地發展。
1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1.1建立的原則
(1)簡明科學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應明確反映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高低與指標間的關系,避免無關的指標列入,指標體系的大小也應適宜。若評價指標體系過大、指標層次過多、指標過細,則勢必將評價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細小問題上;而若評價指標體系過小、指標層次過少、指標過粗,則不能充分反映和評價電力企業信息化的整體設計與使用情況。
(2)公正合理原則。即評價指標應能客觀、公正、合理地體現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的動態性。
(3)易于操作原則。評價指標體系在實際應用中應具有可操作性,指標含義明確、可靠,數據易于收集,可供不了解指標體系建立過程的人員進行操作與應用。
(4)以定量指標為主,輔以一定的定性指標。評價指標盡可能以定量指標為主,但全部采用定量指標也不能完全反映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整體情況,所以要輔以一些描述性的定性指標。
1.2指標體系的內容
結合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從3個層次來構建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由業務支持程度、IT績效水平、信息技術水平、IT管理能力、IT持續發展能力等五大方面構成,如表l所示。
1.3指標值的確定及歸一化處理
在上述55個三級指標中,有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之分。根據指標的評價準則又可分為3類指標:正向指標、負向指標和優化指標。由于不同的指標從不同側面反映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標之間又由于量綱不同,所以無法進行比較。因此,為了便于最終評價值的確定,需要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對評價指標做標準化、正規化處理,以便消除指標量綱的影響。考慮神經網絡訓練的收斂問題,對所有指標分3種情況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1)定性指標。定性指標有工程建設情況、信息安全措施、信息安全制度的完善程度、信息安全制度的執行情況、企業職工IT素質等。這些指標的評價值采用專家打分的辦法進行評價,取值為0.0~1.0之間。
(2)正向定量指標。是指標值越大越好的指標,包括:設備的運行率、安全運行時間、物資供應保障率、勞動生產率、網絡覆蓋率、聯通率等。因這類指標越大越好,故選用所有電力企業的最大值為該指標的理想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3)負向定量指標。是指其值越小越好的指標,包括采購成本、生產成本、平均響應時間等。這類指標是越小越好,因此,選取所有電力企業的最小值為該指標的理想值,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4)優化指標。是指標具有一個最優的取值范圍,太大或太小都不好的指標,包括電力企業資產負債率指標,該指標如果太大說明企業在信息化投資建設中將會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不利于電力企業的發展;如果該指標值很小則說明在企業信息化建設中沒有發揮有限資本的價值。一般該指標取40%~60%比較理想,然后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無量綱化處理方法如下:
(1)有量綱向無量綱的轉化。采取一種二次拋物偏大型分布的數學模型描述:
(2)無量綱指標的處理。采取線性遞增函數進行描述:
2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神經網絡專家系統
2.1 BP神經網絡的基本原理
人工神經網絡(ANN)是由大量簡單的處理單元組成的非線性、自適應、自組織系統,它是在現代神經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通過模擬人類神經系統對信息進行加工、記憶和處理的方式,設計出的一種具有人腦風格的信息處理系統。它可廣泛應用于預測、分類、模式識別和過程控制等各種數據處理場合,相對于傳統的數據分析處理方法,更適合處理模糊、非線性和模式特征不明確的問題。
BP神經網絡是單向傳播的多層前向神經網絡,網絡可分為輸入層、中間層(隱含層)和輸出層,其中輸入和輸出都只有1層,中間層可有1層或多層。同層的網絡結點之間沒有連接,每個網絡結點表示一個神經元,其傳遞函數通常采用Sigmoid型函數。每對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上有一個加權系數W,它可以加強或減弱上一個神經元的輸出對下一個神經元的刺激。這個加權系數通常稱為權值,修改權值的規則稱為權值算法。建立在BP神經網絡基礎上的專家系統根據一定的算法,通過對樣本數據的學習確定網絡權值。神經網絡專家系統的權值確定、結構穩定后,就可以處理新的數據,給出相應的輸出。
2.2基于BP網絡的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學習過程
BP神經網絡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模型中,輸入層包含55個神經元,分別接受55個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中三級指標的樣本數據輸入;中間層包含26個神經元;輸出層有1個神經元,就是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結果,相應的BP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
由于神經網絡各層的初始連接權值是任意的,必須先對神經網絡進行訓練,使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結果的實際輸出與期望值的偏差盡可能小。BP神經網絡通過訓練將學習樣本的真實值與網絡輸出的誤差反向傳播到各層的神經元,采用梯度下降法不斷調節各層的權值,減小因權值帶來的偏差,從而使訓練樣本真實輸出與網絡輸出的誤差控制在設定的0.001誤差范圍內。具體BP神經網絡學習過程如下:
(1)根據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要求,提供訓練集。選人對網絡輸出即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有影響的三級指標x1,x2,……,x55作為輸入自變量,以此確定輸入節點的個數(本網絡有55個輸入節點);
(2)進行初始化。置所有權值為隨機任意小,給定學習精度£一10,目標誤差為0.001,讀入網絡初始權重及學習樣本。這里可通過對電力企業300名職工開展問卷調查,隨機抽取前100組記錄(樣本序號為1~100)作為神經網絡辯識模型的訓練樣本;
(3)按BP算法訓練網絡。學習過程流程如圖2所示;
(4)判斷學習精度是否達到要求,如達到轉入下一步執行;否則返回上一步繼續學習;
(5)儲存并輸出權值。利用訓練好的網絡進行測試(采用10個樣本記錄為例),輸出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最終評價結果。
3實驗結果及分析
采用BP神經網絡對電力企業信息化水平進行辨識,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的結點數分別為55×26×1。根據經驗和試驗,前100組記錄用作學習樣本,作為訓練神經元連接權值用,學習精度£=1×10;后10組(樣本序號為291~300)樣本作為測試檢驗用。經過反復多次學習,其學習結果(測試)如表2所示。
在信息時代,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戰略決策都有賴于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將企業內部的人員、工作等整合成為一種系統化的組織形式,充分發揮資源整合的戰略作用,提高自身生產率,加強與外界的協同和合作,實現整個價值鏈的增值。企業信息化管理體現的是企業經營管理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問題,這包含了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戰略性問題,信息化管理的戰略框架研究的就是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的戰略性問題,而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研究的則是利用信息技術獲取最大競爭優勢的問題,二者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1 企業信息化管理概述
1)企業信息化管理的研究意義。
企業信息化指的是企業在生產經營的整個環節應用信息技術,充分開發內外部的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并建立與此相適應的組織模式,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決策水平以及經營效益。在信息化環境下,企業管理的對象雖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管理模式卻發生了變化,為了適應這一變化,企業的組織框架、管理制度和業務流程就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企業信息化的實現目標實際上與美國著名的信息資源管理學家、IRM理論奠基人霍頓提出的信息資源管理的“3E”目標――高效、實效和經濟,是一致的,企業信息化管理主要應用信息技術,但體現的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企業經營管理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問題,它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一個信息平臺,為企業的發展拓展了空間。
2)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實施過程。
企業信息化的實施涉及到企業的組織框架、管理制度和業務流程的改變,這實際上是企業內部組織與管理的變革過程,在此過程中,企業要有正確的變革導向,即為整個變革過程制定計劃,通過變革導向和領導方式、全員參與等變革管理,實現員工工作績效和企業整體工作效率的提高。企業在應用信息技術時,要通過不同的管理視角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信息系統,企業相關業務的高效運作,這主要涉及到四個方面:人、財、物等生產要素,研發、生產、銷售等產品全生命周期,決策、制度、技能、績效等企業目標與組織的管理,企業入口、電子商務、Web服務等企業間協作。企業信息化管理在具體實施中包括信息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管理、信息化實施運作過程管理三方面內容,其中,信息化實施運作過程管理又包括計劃、組織、控制、協調和指揮五方面內容,以促進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1]。
2 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戰略內容框架
1)信息化管理的戰略框架。
信息化管理的戰略框架能夠對企業信息化工作涉及到問題給出參考框架,為信息化工作提供新的解決方案。信息化管理的戰略框架主要包括戰略性管理、需求管理、規劃過程管理、實施過程管理、運行維護過程管理、業務運作管理和支持性管理等內容。其中,戰略性管理是從戰略一致性和信息化變革的高度來指導企業的信息化進程,是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戰略視圖;需求管理是從業務運作的需求出發,采用相應的管理機制獲取和規范業務需求,對企業信息化業務需求進行總結和整理,從而對企業信息技術的應用情況和制約業務效能提高的瓶頸環節進行分析;規劃過程管理要完成對業務的戰略規劃,實施過程管理則要使信息技術能夠滿足企業的業務需求,信息維護過程管理則是要保持信息技術的優勢,確保信息系統可靠運行;業務運作管理涉及到的主要是企業的日常管理工作,支持性管理則是為企業信息化工作提供相應的標準。
2)基礎部分與戰略規劃。
基礎部分指的是企業信息化管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了解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使企業管理者能夠對信息化進行明確定位,更好地開展信息化工作,從而提高企業信息化管理水平。戰略規劃主要涉及到企業業務戰略規劃、信息系統戰略規劃、信息資源戰略規劃以及戰略一致性模型與戰略一致性匹配方法等內容,通過有計劃性地開展信息化工作,建設企業信息化建設藍圖,為后續信息化管理工作確立指導原則和控制框架。
3)管理控制與相關技術。
管理控制部分涉及到信息系統建設與運行維護、信息化成果評價等內容,信息系統建設與運行維護主要包括信息項目選擇、信息化項目管理、信息系統集成方法和風險管理方法、信息系統實施、信息資源的利用和增值,以及IT服務管理等內容;信息化成果評價主要包括信息主管設置、信息化項目崗位設置、信息化考核和評價辦法,以及信息化工作進展評價體系等內容。企業信息化管理需要的最為關鍵的技術就是使能技術,這是為信息系統構建、運行、管理提供的支持性技術,主要包括集成平臺技術、建模技術等,此外還涉及到數據庫技術、操作系統技術等基礎技術[2]。
3 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
根據美國管理系統協會設計的企業集成成熟度模型,可以將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設置為五個級別,即無管理、單機級管理、技術系統級管理、IT服務級管理和戰略一致性管理。這里主要介紹一下戰略一致性管理,該級別管理是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最高級別,在此階段,企業成功的建立了支持企業戰略業務目標的企業級以及跨企業的信息化應用系統,使信息化戰略規劃與業務戰略規劃保持一致,業務與IT技術全面融合,借助有效的IT服務管理體系,促進企業的業務發展和信息系統的實施。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能夠為企業提升自身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方向上的指導[3]。
關鍵詞:電力企業;信息化評價模型;層次分析法
對電力企業信息系統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建立,通過客觀、科學的測度方法對電力企業信息系統的建設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對提高電力企業競爭能力及推動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通過企業信息系統評價模型的建立,對各指標進行了界定和評價,最后在電力企業信息系統量化評價中得以有效運用,可較好的為企業的管理提供重要依據。
一、電力企業信息化評價模型的建立
(一)指標體系的確定
對目標對象進行分解,形成一個個小問題,而每個問題為一個元素,之后依據不同層次將這些元素分成若干個組。同一層次的元素為一個準則,針對下一層元素具備一定的支配作用,且能夠受到上一層元素的支配,由此促使一個指標體系的形成。指標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必須依據評價問題的具體情況,在遵循可比性原則、弱相關性原則、全面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的基礎上,對指標體系進行確定。
(二)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具備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對其進行明確需要分別賦予各項指標不同的權重數。確定、分配權重的實施,對于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至關重要,對于企業信息化評價的真實性、客觀性具有重要的影響。對于層次分析法的應用而言,需要一致性檢驗判斷矩陣,才能促使整個評價過程的有效實施,而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一致性檢驗的通過比較困難,經過多次調整才能促使一致性檢驗的實現。為了對此問題進行處理,通過傳遞矩陣性質的應用,進行層次分析法的改進和創新,在最大程度上促使一致性要求的滿足,并對相對權重進行求解。
5.排序權重:依據擬優化一致矩陣W*,對特征方程進行求解得出特征值,應用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相對應的特征向量w,歸一化處理特征向量w后記錄為W,代表指標的權重值。
(三)指標隸屬度的確定
二、實例分析
(一)電力企業概況
某電力企業擔負市區供電任務,其供電覆蓋面積達22097平方公里。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共46座,主變容330多萬千伏安,輸電線路可達1029公里,年售電量為50億千瓦時。該企業17個科室,10個基層單位,共擁有2600職工。該電力建設集團下屬4個參股企業、10個子公司、1個核心企業。目前,公司擁有35kV及以上變電站共73座,總容量6228MVA,突破100億千瓦時。
(二)電力企業信息系統的評價
通過信息系統綜合評價體系,對各指標向量進行確定,促使各指標隸屬度的有效計算,其指標隸屬度間表2。
結束語
總而言之,電力企業信息系統評價作為全新的研究領域,同時也是涉及較為廣泛的系統工程。有效建立電力企業信息系統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科學、客觀的測度及評價方法,對企業之間的信息系統水平進行對比,掌握其中存在的差異和特點,使電力企業的信息系統建設及績效得到客觀的評價,并進一步促使電力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加速和競爭能力的提高。當然,對于電力企業信息化評價模型的研究,還需要通過進一步探討和實踐,充分發揮其評價優勢,從而更為有效的促使電力企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杜春勝,劉宏志,等.基于熵權密切值法的電網企業信息化效益評估[J].陜西電力,2012(1).
[2]王慧英.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制造企業信息化評價方法研究[M].天津大學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