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15:44: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的社會文化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規劃 ,城市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should start from the overall, design its unique city 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city a few, that is, ecological, human nature, and the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thus make the designers in the city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uitable design concept grasp, have unique solutions.
Keywords: planning, city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生態型的城市
生態城市的規劃主要包括提高經濟總量和發展生態經濟、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和提高環境質量等。編制生態城市的規劃,必須建立一套由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在編制城市生態規劃的過程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按照上述指標科學規劃城市的經濟活動和生態活動,合理的確定城市的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
同時,必須考慮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從而真正實現城市生態化的目標,并且要體現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風格特色和吸引力。要用生態建筑原理科學的規劃設計居住區的布局,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物質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城市居住區設計必須堅持以下原則:首先是要合理布局;然后是堅持節能低耗無污染;最后是應用生態技術處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絕大多數城市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生態城市建設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所謂充分利用就是保護和提升。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城市。從實踐經驗看,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才是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的可行之路。
2 人性化的城市
城市是由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產生的人口相對集中的生活空間。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和社會活動都是在城市當中進行的,所以城市的規劃與設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F代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城市作為人口集中的人類生活空間同樣需要一個安全、舒適和文明的環境。因此,創造一個安全、舒適、文明的生括環境,使城市環境適應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的依據。
改造環境,享受自然。在規劃與設計城市總體布局時,人性化的設計理念要求無論規模大小、無論位于何地,都要在基本設施與布局上均等,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從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出發,人性化設計理念要求對周圍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使其在為人類服務時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提高人類生活質量。
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產物,在規劃與設計總體布局時,首先應該體現對他們的關懷。在交通、建筑及公共設施等方面特別體現城市對弱勢群體的扶持與幫助是現代城市對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3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
地域特色是指相當規模地理區域內所擁有與其它地方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特征,是高度復合文化地圖的表征。其中,自然環境的特色包括與眾不同的日照、溫度、濕度、風向、風力、雨量、地形、地貌、土質及生物等自然現象;社會文化特征包括與眾不同的社會體系、人口結構、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人文現象。不同的自然環境是塑造不同的社會文化特征的基礎,而社會文化特征也是改造與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依托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特性,尋求地域特色,是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思路之一。本文以泉州為例說明對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如何進行規劃。茶文化是泉州文化特色的代表。泉州的茶文化,也是一面反應尋常百姓生活方式的鏡子。茶文化是應交往需要而產生的活動,喝茶活動幾乎滲透到泉州人民生括的各個空間:家庭、辦公室、酒店、茶室等等,已經成為泉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茶藝居”的設置與布局成為泉州市的規劃與設計其生活服務配套設施考
慮的重點。規劃以組團為單元,在組團中心結合住宅底層設置茶藝居,使之成為大合院的公共會客廳。結合住宅單體以及戶外空間,形成多層次規模不等的交往場所。城市會因為創造者的差別而展現出不同的個性。如何利用城市現有的自身條件優勢來發展個性,是對規劃與設計者在對城市進行總體布局時提出的要求。科學分析的城市的歷史、規模、經濟、地理等條件,區分優劣,取長補短。
因此,博采眾長,重點發展與自身優勢條件相適應的特色城市是參與競爭的出路,也是城市健康發展的出路。在城市規劃與設計總體布局時尋找城市自身的優勢,發展城市的特色和個性是城市發展的必然。
4 歷史文化古城
城市是一個活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讓它活得更加和諧,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同時又不傷害原來的脈絡和空間肌理構成。我國有很多歷史文化古城。對于歷史文化古城的規劃和設計的重點就在于古城內部旅游產業的選擇與協同發展模式,處理好古城文化遺址保護與舊城改造、環境整治綠化與古城文脈復興的關系。保護歷史文化古城應該遵循以下原則:首先必須落實古城保護的具體內容,對歷史街區、自然風景區、重點文物、風貌控制區、文化景觀敏感區等要進行規劃控制并落實具體的保護措施。其次,是建立完善的保護體系。應該在整個城市范圍內,非常明確的指出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區域、古城整體保護方案、歷史街區或歷史保護區、文物古跡的分布范圍以及其周圍環境的保護及管理。最后,協調古城保護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三者的關系。保護歷史文化古城的策略:
第一,科學規劃,在保護中尋求發展。規劃是著眼全局,在整體范圍內進行部署和安排,在空上和時間上對整體進行協調,以期達到和諧發展的目的。在舊城改造過程中,由于其內容的復雜性、涉及對象的多樣性、目的的綜合性,必須設計一個全局性、綜合性的規劃。要想協調好舊城改造與歷史文化保護間的關系,合理解決拆與留的矛盾,一個具體詳細的舊城改造規劃顯得非常必要。
第二,以城市的規劃和設計為主要依據。城市的規劃和設計是建設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是綜合部署與具體安排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的基本依據,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舊城改造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必須符合城市的規劃和設計的目標,以城市的規劃和設計作為建設的主要依據,以城市定位與發展為目標,結合歷史、現狀與未來發展,確定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內容。
第三,規劃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歷史文化古城都經歷了豐富的歷史積累,是勞動人民智慧的沉淀。但城市建設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有時也可能是斷斷續續的,城市
的規劃和設計很難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就位。因此,任城市的規劃和設計時應該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要給子孫后代留下選擇余地。
參考文獻
【1】馮志剛.淺談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J].科技創新導報,2008,5:47.
關鍵詞:城市建設 城市文化 和諧發展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它展示了城市的價值品位和風尚,它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隨著大規模的舊城區改造和新城區開發,城市文化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更好的挖掘城市內涵,彰顯城市文化,體現城市特性,實現城市建設與城市文化的和諧發展成為城市管理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1.強化城市設計的文化傳承功能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設都應繼承歷史,立足當代,展望未來。成功的城市一定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的城市。城市建設對城市文化的保護、繼承和發展三個方面都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城市建設對城市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城市設計階段,因為城市設計是介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之間的環節,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強化城市設計階段的文化傳承功能對城市文化的發展尤為重要。
城市形象設計與規劃應在保護、發展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基礎上,對城市形象進行全方位設計和總體布局的規劃,絕不是單純的城市形體的設計與規劃。城市形象設計是對一個城市整體社會文化氛圍、城市物質形體空間以及形成與運作機制這三者的復合表現的設計。如果拋開城市社會文化背景,缺乏對社會問題及個體需求心理的理解,缺乏深遠民族文化的基礎,缺乏對城市系統運作機制的把握,即使再設計精美的物質形體也難以形成有文化個性特征和富有生機活力的城市形象。
城市整體社會文化氛圍的設計,是城市形象設計工作的基礎與關鍵。任何一座有一定歷史文化積淀的城市都有特定的社會文化氛圍,雖然難以完全用具體物質加以表達,但都不難體會與感觸到。顯然,城市形象設計如果對城市文化背景不加以區分,采取單一的形體設計的手法,必然造成城市空間特色的喪失和社會文化肌理的破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城市形象塑造必須并著力于城市文化氛圍的確認、研究和營造,這對塑造具有個性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無論何種類型的城市定位,在進行文化設計時,都要按照現代化的標準進行。設計者應悉心搜集、掌握和研究現代化城市的成功經驗,盡量避免開發建設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失誤,用戰略眼光、現代化意識,使城市文化的物質要素同城市文化特色和諧共生。
2.增強城市建設中的文化意識
城市建設是認識一座城市社會文化最直觀的載體,要實現城市建設與城市文化和諧發展,應在統籌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全過程中,增強思維中的文化意識。
2.1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塑造良好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質形態、文化歷史、現實的和未來的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反映,對城市建設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良好的城市形象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投資資源和經濟競爭的制勝法寶。
塑造城市形象內在地承擔著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總任務、總目標統一起來,促使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任務。它貫穿于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實踐中,具體分解、落實到各個城區、各個系統、各個單位乃至各個崗位和每個市民,形成上上下下、各行各業群策群力、協同共建的局面,既保證了經濟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又塑造了城市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良好形象。
2.2發掘城市文化資源,保持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資源是富民強市的源泉和動力,要使城市文化資源釋放出應有的文化作用,必須深入發掘各種文化資源所能發揮的最大潛能,確定其與社會、經濟間恰如其分的切入點和位置,即對城市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進行宏觀的和微觀的調整,使文化資源這一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的價值。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一種文化資源,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是一座城市區別與另外一個城市的關鍵,城市特色蘊含于城市結構的各個方面。歷史傳統、地理位置、建筑形式、飲食文化、風土人情等都可構成不同的城市特色。城市的文化特色不是城市外貌、建筑物特征(物質形態)和文物古跡簡單組合,而是深入到城市發展形成的因素中的精神與物質的特點。城市的歷史形成過程不同,其文化底蘊也不同。要填補城市特色的缺失,就必須將獨特的文化填入城市的框架。城市從形成開始就具有積累、聚合、選擇、發展文化的功能。各類文化在城市再創造過程中碰撞,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如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中豐富的人文故事是物質的精神化,而古老的人文景觀又是文化精神的物質化。無論是人文故事還是人文景觀都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凝結,是城市外在形象所展現的文化特色內涵。
3.堅持新區開發與舊城提升并舉
舊城提升與新區開發是城市發展兩個經常性的內在動因,城市正是在舊城不斷改造與新區不斷開發的交替過程中實現規模的逐步擴大和質量的逐步提高。處理好新區開發和舊城提升的關系,既能夠合理調整城市結構及布局,又能夠促進新舊區協調發展,加速舊城改造進程。
舊城記錄了城市文化的產生、繼承和發展的過程,凝聚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在舊城改造中,依據改造的內容和要求,妥善處理現在與將來的關系,不斷提高規劃設計質量,使每一片的發展達到相對的完整性,這樣集無數相對完整之和,既能促進舊城整體環境得到改善,又能實現舊城的“有機更新”。
以山東省濟南市為例,擁有悠久的齊魯文化、輝煌的歷史遺存、獨特的泉城特色,要堅持走好老城提升與新區開發并舉的路子。舊城提升在適應時代要求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城市其本身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注重保護傳統街區和風貌。要對舊城區進行戰略性規劃研究,調查清楚舊城區內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現狀情況,統一規劃確定需要拆除重建、需要改造、需要保護的地塊和建筑,統一確定道路交通公共服務及綠化開暢空間等系統性設施和空間,要克服和避免大大超載本地經濟承受能力和市場信息吸納能力的大拆大建現象。遵循和諧發展的整體性原則和效益性原則,依據經濟實力科學合理地安排舊城改造的工程規模。對于新區的發展,要在統一的規劃指導下,加強集中開發,提高組織管理力度。注重合理安排關系人們生產生活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使新區在起步階段就具有完善的綜合服務功能,有很高的集聚能力。新區建設也要注意追求與舊城文化風格的和諧,通過歷史文化符號標志的傳遞,體現地域的文化特色和環境特點。要對山、泉、湖、河、城統一規劃整合與開發,營造天藍、水清、地綠、路暢的最適宜居住生活和創業發展的人居環境,實現環境生態、人文景觀與現代化氣息和諧交融,展示城市新形象。
4.結束語
城市建設是城市文化的一種直觀表現,城市建設的產物本身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和歷史積淀。城市建設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其文化積淀和文化提升的過程,城市管理者應在保持城市建設規??焖僭鲩L的同時加強對城市文化的管理,實現兩者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馮驥才.中國城市的再造――關于當前的“新造城運動” (J).現代城市研究,2004,(1)
[2]胡瑩.“城中村”的文化沖融――以廣州市石牌村為例(J).城市問題,2002,(2)
[3]萬艷華.論城市更新與城市文化相契合的方法與途徑(J).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學報, 2001,(3)、(4)
[4].劉玲.現代和諧城市應有的五種關系(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1,(2)
[5].李志霞. 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J).《 企業研究:理論版 》.2011,(1)
作者簡介: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生態可持續發展;特色構建方法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屬于宏觀的,它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區域,如何進行合理的城市規劃設計,又如何設計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擺在城市建設設計人員一項緊迫而富有挑戰性課題。
1.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的發展趨勢
1.1 城市規劃設計人性化的發展方向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是一個舒適、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環境。城市規劃設計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創造一個舒適生活環境的責任,如何讓城市環境更加適應人的需要成為城市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
1.2 城市規劃設計的生態城市方向
生態城市規劃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態觀念作為設計原則,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和作用,使人與自然相和諧。制定生態城市的規劃,需要建立由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要素構成的規劃指標體系。要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合理的確定城市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生態資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發展的要求進行。同時要充分考慮對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的保護。
1.3 城市規劃設計中要突出地域特色
不同的自然環境是塑造了不同的社會文化特征,而社會文化特征正是改造與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依托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特性,尋求地域的特色,是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規劃設計應承繼城市當地的歷史文脈,突出地方建筑的藝術特色。一個城市的特色是這個城市有別于其他城市的形態特征,現代城市要更加注重其自身獨有的特色。
1.4 城市規劃設計朝著文化城市方向發展
我國有諸多的歷史文化古城。對于歷史文化古城,規劃和設計的重點應在于古城內部旅游產業的選擇與協同發展的模式,處理好古城文化遺址保護與環境整治綠化、以及舊城改造和古城文脈復興的關系。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規劃和建設時,要注重協調古城保護與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的關系。
2 現代城市規劃設計
2.1 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方法和措施
在具體措施方面,首先要制定科學的生態城市規劃,在制定生態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合理劃歸城市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的規模和布局;其次要努力做好生態城市的內容設計,其基本的內容有城市景觀的設計、城市產業設計和城市住區設計三個方面,城市產業應當是代表生態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同時要用生態建筑的科學原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規劃。
2.2 城市規劃設計中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方法和措施
2.2.1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可持續的城市規劃要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同時使經濟結構得到優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強調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作為城市經濟結構的主體,必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得到改造。具體做法是在發揮示范產業的同時,強調和促進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
2.2.2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城市規劃就是運用專業的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及其它相關的科學方法與知識,注重城市生態功能的完整化,調節和控制城市的社會、經濟與自然系統的生態關系。
2.2.3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最終要追求的目的,社會發展過程除了明顯的經濟增長外,可持續發展城市謀求的是在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以此來促進社會的和諧和人的全面發展。
3.城市規劃設計中城市特色構建的方法
3.1道路系統
道路是構成城市格局的骨架。從城市總體布局模式上看有網狀路網、環形放射狀路網等形式。這里談論的是營造城市特色街道空間的設計方法。城市道路一般可分為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兩類。不同性質的道路其空間特征各不相同。在設計中應利用各種要素加以控制和引導,強化空間品質。生活性的道路應有以人為尺度的空間,在維持必要車行交通量的前提下,盡量拓寬行人面積,增加路段中人行穿越道,增加人的活動量,并可將公交站、人行道及休息設施綜合設計,維持活動的參與性與多樣性,強化活動的特征。交通性道路是以車行尺寸和速度為原則的空間,它也可以展示城市的特色,如高架快速干道可眺望全市及自然景觀,市內交通性道路可展示沿途各區域不同的城市意象。設計中道路兩側在市中心高密度區宜以連續的立面塑造整體的街道空間,低密度或開放空間宜以綠化種植強調個性,形成對比。當前城市中的步行系統越來越成為展示城市生氣和活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創造出豐富的充滿人性化的城市空間,而且也能創造出欣欣向榮的商業氛圍,對這一空間處理的關鍵是城市環境的整體連續性、類型的選擇和細部的處理。
3.2開放空間
3.2.1建構連續的城市總體山水格局
在城市擴展過程中應維護區域自然山水格局,并主動補充構建對城市的發展有一定影響的自然山水地貌。建構連續的城市總體山水格局具有“環境”、“生活”、“意象”三個方面的意義,它以地形地貌三維空間為基礎,利于人類的生存和城市的形成與發展。
3.2.2城市綠地系統設計
①城市綠表皮設計
城市景觀物質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欣賞建筑美為主的城市硬質景觀和以植物等自然景物為主的城市軟質景觀兩大類。軟質景觀不僅能美化城市,還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應。因此,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可將硬質的景觀進行“軟化”、“綠化”,如對城市建筑物表皮進行改造,通過建筑立面綠化、屋頂綠化、橋梁設施綠化等措施來提高綠化率。
②城市平面綠地設計
不同地域的城市綠化應有自己的特色,通過綠化來彰顯城市個性,重視建群種的篩選、引種,以使城市綠化更接近自然,保持其穩定性,提高生態效益,體現城市特色。具體可從廣植喬木、巧植灌木、普植花卉、草坪這三個方面來完成。
3.2.3城市水系統設計策略
水體系統不僅能美化市容,還具有生態調節作用。在濱水區開發中應保護其自然格局的完整性,還應保護水體不受污染。濱水綠化應多采用自然化設計,盡量符合水濱自然植物群落的結構。還可設計河岸綠色通道,打造城市慢速交通系統,創造宜人的開放空間。
3.2.4節能與氣候適應性的城市廣場設計
廣場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動場所,應針對城市的氣候條件,提高廣場的舒適性,降低廣場的能源消耗,改善廣場周圍的微氣候。在炎熱地區的廣場,可增強周圍建筑界面圍合度,以減少廣場的夏季太陽輻射。廣場設施的材料、色彩和布局也要根據具體城市的氣候來選定。廣場的地面鋪裝應從節能與氣候適應性的角度來提高其低反射率、滲水性等相關的物理性能。
3.3高度控制系統
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高度控制系統包括建筑物體量與城市尺度的關系及高層建筑的分布和高度控制。城市高度控制系統是從城市整體的空間架構與歷史自然資源、方向指認、結構管理等因素出發制定的理想的建筑物高度分布狀況,以天空為背景的一副或一組建筑物以及其他物體的輪廓或剪影形式的天際線,是城市生活事實的物質反映。一個城市中獨特的天際線及建筑物的高度,不僅合乎審美上的需要,同時對于一個城市與市民之間所形成的方向感與認同感等心里上的褒義頗為重要,它能使人在心中留下對城市產生的強烈印象。城市的功能及歷史發展的軌跡也可以從城市建筑群的高度及體量的紋理中表露出來,如體量高大的建筑群及整齊的街道是高密度新區的意象;而有機的街道系統及有時間痕跡的細碎體量是舊市區的特征。在規劃設計中一般應強化舊城區的現有紋理、街道組織及建筑物體量關系,保持現有高度發展模式,避免大體量或不適宜的高層建筑及無限度的拓寬道路。
4.結語
良好的城市規劃在當前和今后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代城市的規劃設計要更加體現人性化、生態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因素,設計者就應該根據城市具體情況、科學研究城市發展規模和方向,確定適合城市長遠發展的規劃和設計,科學指導城市建設逐步實施,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 馮志剛.淺談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 [J].科技創新導報,2008(8).
[2] 涂軍飛.淺談城市規劃建設新模式 [J].科技創新導報,2008(8).
關鍵詞:城市公共藝術;藝術本質;公共藝術本質;發展;城市藝術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公共藝術成為設計藝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但公共藝術如何定位,公共藝術的邊界如何厘清,公共藝術如何發展,目前還缺乏確定性。解析城市公共藝術的本質,從藝術的本質屬性的規律上探尋城市公共藝術的實踐發展路徑。
1藝術的本質
研究城市公共藝術,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藝術,藝術的本質是什么?!掇o海》中藝術的定義是“人類以情感和想象作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互相對象化。”在英語中藝術(Art)的本意是“人工造作”。按照美的性質,美分為現實美與藝術美兩類,[1]從美的性質看,藝術美獨立于現實美,獨立于自然世界的美,體現于人的物質創造與精神創造。關于藝術的本質,李心峰先生在其文章“再論從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看藝術的本質”中這樣論述:“藝術是社會生活的本質的反映;藝術是一種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是生產的一種特殊形態,是一種實踐形式,是一種精神生產;藝術具有審美特征;藝術具有強烈的情感特征;藝術具有突出的想象的特征”。[2]結合藝術定義及藝術本質的描述,體現出藝術是人類智慧充滿想象力的創造物,反映對象是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客觀世界,體現人的思想、政治、社會、生活的審美需求,在人的情感體驗中得到價值實現,藝術美的本質獨立于自然世界體現人自身創造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藝術的本質是關注于人文的物質與精神的審美體驗。
2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解析
公共藝術是公眾的藝術或社會的藝術,它存在于公共空間并服務于公眾,體現了公共空間中文化開放、共享、交流的一種生活價值。[3]城市是人類社會權力和歷史文化形成的一種最大限度的匯合體,具有人類社會的效能和實際意義,集中展現人類文明的全部重要含義,[4]是結合人本身的社會與文化聚落,是最復雜的人文物質與精神體系,是人造物的聚集體,是人與人造物關系的聚集體,這說明城市本身具有藝術的本質屬性,它的本質特征體現在物質性、精神性、審美性、情感性、創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場所性、發展性,體現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
2.1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物質性
藝術是人類的有意思的全面的生產活動的一種,馬克思認為“藝術”是生產活動的一種特殊方式,并受生產普遍規律的支配。[5]生產普遍規律支配生產活動離不物質載體,藝術的生產同樣離不開物質載體,這說明藝術本質的物質性。城市更突出的體現著其藝術本質的物質性,首先城市是人類社會最復雜的物質體系,這個復雜的物質體系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體現著包括審美在內的各種功能訴求。建筑是城市最主要的構成要素,是典型的城市藝術本質物質性的的范例,因為建筑是人們的居住、情感、審美、有機融合的物質載體,黑格爾曾說建筑是藝術史的起點。
2.2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精神性
在城市的人造物環境中客觀物質是主觀的精神載體,沒有物質何談精神,城市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具有不可分性,因為人們在各種生產活動中,都會投入情感,都會依照人的審美經驗創造,精神生活是人性的本質需求。城市公共藝術創作是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精神財富創造,其價值體現在城市公共藝術的審美體驗程中,典型的藝術形式包括城市雕塑、城市壁畫、城市媒體、城市地景、城市園藝等。
2.3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審美性
從藝術的本質上講,美與審美是其本質屬性,這種本質屬性具有廣泛性,廣泛于人化物質與精神世界構成的社會中,所以作為集中體現人化的物質與精神的現代城市,其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生活設施等一定具有審美的規定性,審美已經成為城市的重要屬性,城市的各種特質載體都力求以美的規律存在,甚至城市本身可能成為完整的藝術品。例如:云南大理古城的、麗江古城等都呈現完整的藝術性(圖1)。城市的藝術美是藝術現實審美屬性的具體表現,它既是審美對象,也是藝術創造的對象,其規律不僅關注城市內在的本質,還應關注其外在的現象、形式、個性。例如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歷史博物館整體景觀環境,具有強烈的藝術審美個性。(圖2)
2.4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情感性
城市藝術是公眾審美的媒介,凝聚著市民的情感,體現著大眾的參與性。[6]所謂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里形式。一切藝術都是情感的藝術,沒有情感也就沒有藝術,[7]城市的藝術也無例外,城市作為人與社會的聚集地,其無論居所、環境,作為應用對象,都與人時刻產生情感信息的交流,貫穿于人們生活的審美過程,也貫穿于人們的藝術創造即城市的建設中。這種情感反映在城市藝術的美感中,這種美感是同城市的歷史、文化、形象、生態、環境等有機聯系在一起,例如廣東的岐江公園是一個舊船廠的改造,體現著歷史、文化、形象、生態、環境的有機聯系,體現著人們的懷舊情感,文化情感,自然情感。(圖3)凝聚在環境場所、建筑、交通路徑、景觀設施、城市媒體的具體應用中。例如:大連星海廣場足跡浮雕《路》,由1000個大連市民踩出,體現著近一百年的城市發展歷程充分融合市民的城市情感。
2.5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公共性
城市的公共性代表了城市的本質,城市的公共性規定著城市藝術的公共性,城市藝術的公共性是城市藝術的本質特征,是人們對現代城市空間環境的基本訴求,甚至越來越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人們在廣場、公園等場所唱歌跳舞,觀賞城市的歷史、文化、生態景觀,在優美的城市環境中休閑等。人們希望在公共空間的藝術環境中交流,享受公共之美。城市的外在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貫穿于城市環境的時空中,貫穿于人們的情感愉悅中,貫穿于人們的生活中,無論其應用功能的物權歸屬如何,都絲毫不影響城市藝術的公共精神的感性表征。例如:城市的建筑一般具有明確的權屬性,但其外在的形式、尺度、構造、材質、色彩的藝術屬性是公共的,并參與到人們的審美活動中。
2.6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生活性
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他同時反映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在哲學中,藝術本身即表現為經濟基礎同時也表現為上層建筑。城市的藝術本質的生活性,同樣反映著城市作為經濟基礎的物質性,又同樣反映著作為上層建筑的精神性,反映在城市生活之中。生活是指人為生存而進行的一切社會活動,這些社會活動離不開各種不同的城市環境;離不開各種不同的城市建筑;離不開各種不同的生活工具;離不開各種不同的工作對象;離不開各種不同的情感……這些環境、建筑、工具、工作對象、情感……都在城市公共藝術的范疇,這表明城市生活本身對藝術有強烈的訴求,缺少美缺少藝術的城市生活是無法想象的,生活的藝術性是現代城市的本質追求。任何城市公共藝術都與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建筑、設施、街區、生態。
2.7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場所性
城市藝術是復雜的系統綜合,從系統的認識來看,城市藝術具有復雜的層次性,從城市空間構成上看,城市由路徑、邊界、區域、節點、標志構成。場所指城市空間中或大或小的區域,場所性就是指區域的典型特征作為特征組被意向和識別,城市藝術本質的場所性就是指城市區域機理、空間、形式、細部、標志、地形、材料、樣式、裝飾、色彩、輪廓等的典型特征。[8]例如:上海的新天地,其建筑形式、空間構成、建筑細部裝飾、區域功能、機理色彩、環境設施、藝術小品等都具有明確的的典型特征。城市藝術的場所性是其本質屬性,一個城市由不同的相對獨立的場所特征構成,這些不同的特征使城市藝術豐富起來,形成層次豐富的審美體驗。
2.8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政治性
按照馬克思哲學理論,作為上層建筑最高形式的政治,對藝術的影響是肯定的,通過政治,經濟基礎影響藝術,通過政治,藝術作用于經濟基礎。城市作為最復雜最系統的社會載體,其藝術本質的政治性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①.城市發展的歷史文化。例如由著名建筑大師張金秋先生設計的中華黃帝陵建筑,充分體現了公共藝術的政治性(圖5)。②.城市公共空間的紀念性景觀。例如:美國華盛頓的越戰紀念景觀,以V字形的下沉通道,兩面黑色的大理石墻面鐫刻著死難者的姓名,具有深刻的紀念意義(圖5)。③城市發展的進程中。封建社會的城市規劃體現著皇權,現代城市規劃體現著民主社會人性的關懷,體現著全面的為社會為市民服務。
2.9城市公共藝術本質的創新性
城市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態,連接著精神與物質;審美與情感;哲學與科技,其創新首先是藝術觀念與方法的創新,其次是結合科學技術的創新,再次藝術本身的改變。藝術觀念的創新使公共藝術由紀念性、敘事性、唯美性、裝飾性發展為功能性、多元性、綜合性。公共藝術的形式也由原來的雕塑、壁畫、發展到城市建筑、城市街區、城市生態、城市設施、城市媒體。創新連接著思想、科技和藝術,創新包括了內涵、形式和應用,創新的成果表現在城市公共藝術的現象中。
3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的思考
藝術本質的追問是一個直接關系人的存在意義的永無止境的求索過程,不斷出發和上路,不斷開顯新境界,[9]這說明藝術本質的發展性。城市藝術作為藝術的種類,其本質表現為藝術的和規律性。城市藝術的發展性表現為藝術本質規律發展的繼承性、時代性、創新性。繼承是城市藝術發展的前提,沒有繼承就談不上發展,首先沒有繼承藝術就失去了發展的坐標,其次藝術植根于人類社會,植根于種族文化,社會、文化的差異性是藝術差異性的基礎和前提,差異性和個性又是藝術的生命,沒有繼承就沒有文化的差異性。例如:蘇州的水鄉古城,北京城的四合院建筑都是文化繼承的典型例證。法國著名文藝理論家伊波利特•阿道爾夫•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揭示藝術發展的原因說:“藝術是由時代精神和風俗所決定的?!盵10]這說明藝術的發展是與時代聯系在一起的,藝術作為上層建筑成為經濟基礎的直接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經濟就有與之相應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創新是城市藝術發展的生命,是其發展的必然。創新使藝術越來越趨向科技化,數字媒體、網絡媒體、體驗藝術、互動技術、全息技術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城市公共藝術中,例如位于芝加哥千禧公園互動趣味的皇冠噴泉就是信息科技運用于城市公共藝術的典型案例。(圖6)城市公共藝術“公共性”是相對的,相對于室內空間,建筑是公共的,相對于建筑,學校、機關、居住區、工廠等功能區域是公共的,相對于學校、機關、居住區、工廠等,城市的街道、廣場、交通站、公園等是公共的,這說明相對于私密的公共性的邊界具有動態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使城市公共藝術呈現布局的廣泛性,這種廣泛性使城市本身成為藝術品,這與相對與環境的非藝術的城市公共藝術本身形成矛盾,解決這個矛盾須充實城市公共藝術的內涵,使其從與環境的相對性走向與環境的融合性,從原來的藝術現象性走向城市審美的系統性,使其既關注藝術的物質性又關注藝術的精神性;既關注藝術的審美性又關注藝術的情感性;既關注藝術的創造性又關注藝術的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場所性。使其發展呈現系統性、層次性、多元性的趨勢,融入到城市的職能,融入市民的生活,融入城市的整體審美環境中,融入到人們的民族情感、文化情感、歷史情感、人性關懷、公眾參與中,這遠遠超越了原本對立與環境的審美性、情感性、精神性。審美體驗發展成為生態與城市的體驗;大地藝術的體驗;環境與場所的體驗;城市形態及建筑形態的體驗;城市文脈的體驗;社會文化的體驗;生活自身體驗,城市成為以美的規律建造的藝術品,生活本身變成了城市藝術活動的部分,這時城市公共藝術的概念就失去意義,取而代之的是城市藝術概念、范疇和內涵。
4結語
城市公共藝術的本質表現為物質性、精神性、審美性、情感性、創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場所性、創新性,從城市公共藝術的內涵發展來看,城市公共藝術越來越呈現系統性、層次性、多元性,從與環境的對立發展成為與環境的融合,體現于城市的整體空間布局,建筑形態,城市文脈,社會文化,生活體驗的整體過程中,城市公共藝術的概念越來越模糊,以至于沒有了確切的形式定義被淹沒在城市藝術的中,發展成為城市藝術。
作者:李正軍 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柯漢琳.美的形態學[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43
[2]李心峰.再論從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看藝術的本質.文藝爭鳴[J].1991年第6期:15-44.
[3]宋薇.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文藝評論[J],2006,6:92
[4]劉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1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四十二卷,121頁.
[6]王葆華、楊豪中、張斌.淺談城市公共藝術的美學價值[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9月第41卷,第5期:171頁.
[7]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79頁
[8]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51頁
[9].鐘華.追問藝術本質的方式之誤[J].學術月刊,2007年12月第39卷:97
[關鍵詞] 城市綠道 城市特色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5-0129-01
我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發展時期,城市化水平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提高到目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城市得到全面的發展。但是,在過去的城市化進程中,由于過分重視經濟和政治效益而忽略了“城市特色”,導致城市出現假特色、無特色或特色混亂的現象,可以說是“千城一面”。未來三十到五十年依然是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我國城市發展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應該抓住這次歷史機遇,結合城市全面轉型建設,努力構建城市綠道網絡系統,以城市綠道規劃塑造城市特色。
1 城市綠道的概念
綠道(greenway)一詞在1987年首次被美國戶外游憩總統委員會官方認可,將其定義為提供人們接近居住地的開放空間,連接鄉村和城市空間并將其串聯成一個巨大的循環系統。綠道及其規劃根據空間尺度的不同可被劃分為“區域-城市-場所”三個層面。其中在城市層面,綠道是城市綠地的重要形態模型。“綠道”內涵很廣,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理解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特爾、羅伯特、杰克?埃亨等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根據各位學者理解,在結合綠道能夠對城市環境產生的意義以及城市本身對綠道的訴求,筆者認為應該將城市綠道理解為,在一個特定的城市空間環境中,把各類自然或人工要素串聯起來進而形成的一個多功能綠色廊道網絡。這個多功能綠色廊道網絡對城市多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2 城市特色的內涵
所謂特色,就是指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具體到城市特色而言,就是指這個城市所體現出的獨特的風格形態,這種獨特的風格形態是城市物質特征、社會文化和經濟特征的綜合的集中的體現和反映,當然同時也是為廣大市民所認同的。既然是特色,那就一定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同時城市是一個整體的空間,而且這個整體空間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類的建設,所以城市特色的特點還有整體性、時空特征和主客觀兩面性。筆者具體分析一下主客觀兩面性,客觀上,城市的特色需要有一定的載體,這種載體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主觀上,城市的特色必須是能夠被感知的,是具象的而非抽象的。城市特色的前提是差異性,在這種差異性的前提下,城市人文活動所反映出的地方氣質是城市物質空間所體現的形象特征以及這種形象美??傊?,構成城市特色的基礎就是這個城市的自然環境和地域文化。
3 以城市綠道規劃塑造城市特色
從城市特色的含義我們可以知道,它由兩方面因素構成:一方面是顯性的物質要素,即城市的自然狀況、地形、地貌、氣候等;另一方面是隱性的人文要素,即城市的人文、歷史、傳統等。因此,想要塑造城市的特色,在規劃城市綠道的過程中,就必須結合當地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輔以必要的人工開發,以城市綠道規劃塑造城市特色。
3.1 以自然環境為依托
自然與城市相依共生,塑造城市特色必須以城市自然環境為依托。在科學組織與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塑造城市特色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措施。因此,在城市綠道系統的規劃中,應該尊重并強化城市的自然景觀特征,同時人工與自然環境應該合理搭配和諧共處,從而打造一個城市的特色。所以,在城市綠道規劃的過程中必須準確梳理城市自然脈絡,抓住自然環境的特色,充分發揮出城市自然環境的優勢,在保護和利用自然景觀資源的基礎上能夠有效開發和創造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使整個城市與自然環境緊密融合。城市綠道規劃要根據城市不同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江、河、海、山、湖泊等自然資源,要讓這些自然資源從城市的背面走向城市的正面,將這些自然資源與城市道路、廣場、公園、綠地結合形成體系,使之成為城市形態的“骨架”、城市的綠色走廊和市民的共享場所。
3.2 以人文環境為背景
在過去的一段時里,城市的發展偏重經濟和政治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傳統文化。但是,一個城市的綜合發展需要經濟更需要文化,文化的積淀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城市經濟高速發展,那么,在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如何保護好一個城市的文化形態,保存既有的歷史文化資源,營造適合本城市特色的文化特征,無疑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注重保護當地的歷史文化資產,實質上就是保護城市的地方特色、場所精神和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產與現代城市環境相結合不但能構筑城市亮麗的風景,而且能夠發揮出文化方面和經濟方面的效益,進而實現一種城市雙贏。不同空間位置的城市具有明顯的差別,它們之間風格各異,特色分明。保護城市文化的內在要求主要體現在保護城市人文精神、注重歷史文態保護、注重建筑、街道、綠色文化。城市形態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加以歷史發展的文化積淀,同時結合城市發展本身的需要,最后經過形式藝術處理而形成的。實際上,目前我國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成功實踐就是注重城市的文化建設,以城市濃郁而有特色的文化氛圍凝聚城市居民,從而推動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城市綠道系統的規劃一定要注入城市的文化內涵,塑造城市個性特色。
3.3 以人工環境為切點
從本質上說,城市的人工環境必須能夠體現和發展城市的文化特色。同時城市的建筑物、市民的行為又反作用于城市文化。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對于規劃和建設好城市的人工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與城市文化有著緊密的的聯系。城市人工環境能夠傳承體現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城市人工環境中得以發展。
綜上所訴,塑造城市特色就必須尊重當地的自然環境,同時要注重傳承當地地的歷史文化。在城市綠道規劃的過程中,應該依托城市的自然環境,結合其歷史文化遺產,在綠道系統設計中提倡生態設計,最終串聯起這個城市的綠脈、文脈,進而形成一個強大的綠色文化系統,以這個綠色文化系統激發和推動這個城市的文化生產力??傊褪且猿鞘芯G道系統塑造城市特色。
參考文獻
[1]方睿.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特色與風貌的塑造[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2006,14(3):40-43.
[2]周年興等.綠道及其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6,26(9):3108-3116.
關鍵詞:城市價值;房地產價值;城市經濟;城市文化
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們進入一個充滿競爭的新紀元。新世紀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城市之間的競爭。然而,城市競爭力一個內在的決定因素就是這個城市固有的價值。城市是房地產活動的場所與載體。不同城市的價值與城市房地產的價值有著密切的關系,認清兩者的關系,有助于我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規劃統籌,合理地開發和指導房地產活動的進行,從而達到順應市場規律因地制宜、增強城市房地產開發的活力和進而增強城市競爭力的目標。
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把城市價值和房地產價值兩者分而述之。對城市價值的探討往往以城市競爭力為題來進行多因素的分析,而房地產價值分析則往往從傳統的價值規律進行論述。也有學者對城市價值對房價的顯性變化進行了實證研究,但僅僅從量上論證不足以揭示城市價值與房地產價值之間的內在聯系。筆者認為,城市固有的內在價值與不同城市的房地產價值,兩者具有獨立性,但同時也有不可割裂的關系。城市價值本身就是城市所具有的資源和影響力的綜合評估,為微觀主體的房地產開發活動提供了隱性的競爭力,理所當然是主體和載體的關系。
一、城市價值和房地產價值概念界定
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多元的,包括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目標;反之,城市的價值同樣也是由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所決定的。因此,城市價值可以描述為:根據一個城市的環境和區位優勢,聚集利用和優化配置更多的資源,為所在地區和人們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等的能力。
同樣,我們也可以把房地產價值描述為:房地產產品在市場競爭中所表現出的一種外在的市場力量,通過對人的消費和生活品質追求的導向獲取利潤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房地產包括房產和地產兩個部分。所以,房地產價值也由這兩個部分的價值構成。具體的房地產價值我們可以分解為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價值。
二、城市價值與房地產價值的關系
(一)城市價值是房地產價值的外生影響因素。當今的城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開放的系統,而房地產正是城市系統中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城市內部,房地產行業與城市的關系是個體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因主體而存,主體因環境而變。城市價值是房地產價值的決定性因素,是促進房地產價值提高的根本保障。房地產價值的確立和提高依賴于城市價值的各構成因素的大力支持,沒有這些因素的促進,房地產價值就難以實現和提高。所以,城市價值是房地產價值的外生影響因素。
1、城市經濟對房地產價值的影響。城市經濟是城市價值的決定性因素,是城市作為一個系統運作和發展的基礎。一個城市的經濟基礎直接決定了該城市的購買力水平、資源配置和利用水平、配套設施情況等。經濟全球化來臨,商業化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個時代主題,我們可以從現實中的例子可以看出,經濟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城市,商業化越是發達和成熟。經濟基礎為商業的繁榮提供了保障。一方面城市的工業化使人們日益富裕,從而使人們的購買力不斷提高,同時在生活品質的追求上也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城市經濟不斷發展的要求使得城市自身在硬件設施和軟件配套上也在進行不斷的更新和發展。作為商品,房地產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已經被賦予了更大的價值。首先,經濟發達城市中的地產價值和生產房地產過程中消耗的可變成本皆提高,這兩種價值正是房地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城市的資源是房地產運作的基礎,原材料的供應情況、技術資源供應情況、人力資源供應情況與基礎設施情況都影響房地產的開發和運作效率,所以經濟基礎直接決定房地產價值的產生和循環;最后,我們知道市場化的程度和經濟的發達程度有很大的關系,在市場經濟下的中國,發達的城市就是一個開放的城市,市場化的程度和對外交流的能力對房地產市場意識和市場能力起到間接催化作用,使得房地產業不斷在市場競爭中提升品質,傳遞價值。所以,城市的經濟狀況不但是一個城市價值的決定性因素,同樣也是城市房地產價值大小的決定性因素。
2、城市文化對房地產價值的影響。毫無疑問,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城市文化作為一種價值概念,是城市具有的城市特點和文化模式,是物質與精神的結晶,代表著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同時,城市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寫照,反映著它所處的時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生活方式、人際關系、哲學觀點等等。城市文化是個復雜的、多層次的體系,包含著自然環境、歷史積淀、人文景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方言等文化特色。當今社會的城市競爭已從單純的經濟競爭轉向包括城市文化在內的復合競爭,人們更多地從文化、景觀、生態等角度認識城市、評判城市。城市要提高其競爭力,關鍵在于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與文化個性,唯有發揮文化的獨特影響力,才能樹立鮮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城市文化是怎樣提升城市價值的呢?首先,文化為城市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城市文化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起著統率和導向的作用;其次,城市文化成為城市的重要經濟增長點。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促進、融合已成為當今世界的個新特點、新趨勢。城市文化不僅是種精神活動,它本身也能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財富,促進經濟的發展;第三,文化能夠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是城市面貌與內在精神的有機統一,歷史文化與現實文化的統一;第四,城市文化是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城市文化對房地產有著比較深刻的影響。首先,人們對城市生活的追求本質上是對城市文化的追求,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最基本就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要素的提高,優秀的城市文化在積攢城市人氣、提升生活品質的同時,也提升了房地產等基本生活要素潛在的價值;其次,城市文化影響著房地產產品存在的特點,城市文化作為一個物質和精神有機統一體,房地產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表現和組成部分,城市文化中包含的價值成分其中一部分就已經在精神氣質層面向房地產產品實現了價值轉移;最后,人們對城市文化的其他組成部分的追求,比如自然景觀、人文環境、歷史積淀等的追求,間接地帶動了房地產的發展。
3、城市的其他要素對房地產價值的影響。城市的其他要素是指除城市的經濟、文化以外包括政治、地理、科學技術等一些其他基本要素。這些要素也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血液和靈魂,是城市實力的重要內容,對城市價值與房地產價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地區或城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氛圍對其競爭力有著決定性的意義。中國經歷了很多不同制度的更替,通過歷史和市場的檢驗,從結果上我們可以看出,先進的政治制度是包容的、開放的、具有活力的。這種積極政治氛圍下的結果是,科技發展,經濟文化繁榮;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城市越來越具有吸引力,房地產價值也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提升。地理要素也影響和制約著城市的發展。一個城市的地理優勢通常可以表現在是具有戰略地位或者交通便捷,那么這個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通常都比較發達,房地產價值也相應的較高。中國沿海、沿江等地區和城市的房地產業往往比內陸的一些地區和城市的房地產業具有更高價值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各要素本身就是一個整體,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影響城市的發展和體現城市的價值。綜合起來:房地產作為一種商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從根本上講,城市價值是房地產價值的外生影響因素,城市的價值決定著房地產價值。(圖1)
(二)房地產價值是城市價值的內生影響因素。城市與房地產是整體與個體、載體與主體的關系,兩者是有機統一的,我們不能把兩者分開來討論。城市價值決定著房地產價值,房地產價值同樣也影響著城市價值。在影響和制約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房地產的發展處于基礎性的位置。房地產是大眾生活和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房地產從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方面影響著城市影響力和競爭力。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之一,作為一種商品,其生產出來后就具有一定的價值,是城市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其自然屬性的重要表現形式。房地產的社會屬性對城市價值的影響或許遠遠高于其自然屬性。首先,城市社會的和諧穩定問題是城市問題的重中之重,而城市的和諧穩定關鍵是要保證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求,住房的要求和住房的品質無疑就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其次,房地產本身就包含很多獨有的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文化中蘊含的建筑之美、科學技術、自然和文化景觀、風俗習慣等,無不是映射出城市文化的特點,同時也體現出城市的價值。最后,房地產是一個城市的通俗名片,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人們進入了城市,而人們在對城市的選擇過程中,最初的選擇也是基于生活品質提高的要求,最直觀的評判就是從城市房地產的評價開始的。(圖2)
三、建議與啟示
本文論證表明:城市價值決定房地產價值。政府應該明確地進行城市定位,在城市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提升經濟實力,大力發展城市社會和文化建設,改善城市的環境,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以增大城市的內在價值,在此基礎上對城市形象進行塑造和推廣。另外,政府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規劃統籌,合理地開發和指導房地產活動的進行,使城市價值和房地產價值相統一,順應市場規律和價值規律,從而打造出城市和房地產的綜合競爭力與核心競爭力。房地產價值反作用于城市價值,房地產價值是城市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房地產開發也應該用可持續的眼光,合理指導,優化配置資源,使房地產產品在使用功能和文化內涵上與城市相統一并有所提高,最終達到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價值的目的。
主要參考文獻
[1]裴艷飛.城市房地產發展與城市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綜合系統協調性的評價[J].決策與統計,2009.
城市群眾文化文明
城市群眾文化達最能彰顯城市的特點和風格,是和城市的文明緊密相聯的。一個城市是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不僅人口集中,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而且現代化程度也高。我們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城市的文化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基石,城市的文化境界是城市的文明與和諧社會。做好城市的群眾文化工作,不僅能使城市群眾文化生活大放異彩,而且可以帶動城市周邊地區發揮輻射作用。
現階段城市的群眾文化,必須大力推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堅持以市民滿意為最高標準,不斷為市民群眾提供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需求。一個城市只有群眾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才能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才能提高,從而促進這個城市的品位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有所變化,不良的社會習氣才能摒棄,其城市文化的先進性才能突顯。
一、在城市群眾文化中,必須認識把握城市精神的提升和凝聚
因為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長期積淀而成的獨特品質,不是由急躁的物質系統規劃出來,城市精神是孕育市民精神的母體,在一定意義上也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更是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是城市群眾文化思想意義的升華。
在城市其文化資源豐富,各大型公益文化服務場所,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體育場、文化廣場、紀念館、美術館等,甚至各種建筑都屬于社會文化共享資源,面對全市人民它具有文化性、公共性、權益性、普及性,是滿足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產生的結果,既保障了公眾文化權益、提高了群眾文化服務水平,又和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結合起來,可以說是讓民眾參與到共建共享文化的快樂中,成為城市的眼睛、城市的窗口。各種場館具有有藝術表現力,又有審美張力,和智慧凝聚力,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讓它成為城市文化景觀和城市布局中的一個主導性特征,在市民心中逐漸形成對歷史與置身城市發展最為基本的認識,可推動整個城市人口文化素質和社會理想的提高,對市民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一步達到提升城市精神與城市的文明,從而彰顯文化軟實力的強大力量,以在城市群眾文化工作中傳遞正能量。城市的發展只有在其精神的支配下才是健康的、穩定的。讓城市群眾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并有效的深入市民心中,需要政府、社區、單位不僅加強宣傳,而且更進一步要落實,以各種行之有效的活動進行滲透、沁潤,直至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開花結果。
二、加強文明城市的建設
文明是個大概念,文明不文明不是自己說了算。城市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宣傳和管理水平。隨著城市群眾文化的宣傳,在管理措施的加強,廣大市民在參與文明創建和城市管理過程中,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城市文化和公共服務的提升,更加直接分享到城市文化帶來的優美舒適、安全便捷、自由和諧的現代城市品位。文化的傳播和滲透最終將形成全民共建文明,全民抵制不文明的良好氛圍。有時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就像鍛煉身體,大家都要樂于去做。文明測評就像體檢,身體健康,就不害怕體檢。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積極倡導全民參與、全面共管,對不文明的行為應堅決抵制,以豐富的文化活動載體去孕育淳樸的民風和社會風尚。
在城市群眾文化發展中,“人”的問題是城市精神文明創建的根本,也是代表城市品牌的核心因素。我們在廣泛開展城市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上,積極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市民文化系列活動品牌。比如“小文明”活動貫穿在維護活動中,意在倡導市民結合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培育規則意識,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由個體“小文明”推動城市大文明。文明要成為社會風尚,成為城市的亮麗風景。在社區中建設城市文明的文化,可有力提升市民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程度,在群眾的習俗中濃縮城市的文明。
三、城市群眾文化建設發展,要強化和突出其核心價值觀
城市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引領城市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也是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力量的所在。國外、國內一些發達的城市,無不是這樣。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構成了城市的價值。她不僅是城市、鄉村的精神依靠,更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城市群眾文化活動中弘揚和發展這個價值體系,是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為此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找準宣傳教育同人們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點,善于用身邊的人或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達到情理上的交融。合理利用文化場館將社會風尚、家庭美德傳播出去。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去搭建人們便于參與、樂于參與的平臺,營造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生活情景,開展怡情養志、益智益德的文化實踐活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好地根植人們的生活、涵養人們的心靈。除此之外,城市也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品格,如在春節、清明、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重大節日活動中,有自己的活動方式,這些活動是民族文化積淀而成的,有的是由名人發展來的,它們都具有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在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上,可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這是傳統城市文化留給我們的財富,我們要把傳統和現代,歷史與今天有機的結合起來。文化的發展需要群眾的創新,文化的傳承需要群眾的參與,今天利用這種寶貴資源,延續這種獨特的榮光,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挖掘好、利用好、保護好、發展好這些優秀文化資源可以更好地推動歷史文化產業的建設,可以引導城市新的群眾文化產業的創新與繁榮。
總之,城市群眾文化活動是城市的文明的有效載體,城市文明的程度取決于文化的發展,一個積極健康、快速發展、文明化的城市,其群眾的文化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其精神品質也是有品位的。
參考文獻:
[1]魏振英.通過弘揚人文精神彰顯城市的魅力――以山東聊城為例[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