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6 13:06: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幼兒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美是一切的開始,繪畫,是以感受美和表現美為基礎的,同時又是幼兒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和維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徑,是幼兒用來傳達情感的視覺語言。兒童畫并不單單是一幅畫,而是幼兒的自我表現。在繪畫中,幼兒表現的是他的思想、感情、興趣和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對于三歲的幼兒來講,繪畫有一定困難,因為這時的幼兒手肌肉尚未成熟,手臂動作很難控制。因此,他們的繪畫,只能畫出一些亂線、亂點或亂色塊。然而,正是這些亂線、亂點或亂色塊,體現了他們對世界的夢想和認識,甚至是他們日后在藝術領域中展現才能的起點和開端。作為幼兒教師,如何更好地開展繪畫教育,使他們在這方面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呢?我想,首先應從興趣入手,有了興趣就有了積極性,有了積極性就能激起欲望,從而使他們喜歡繪畫。興趣做主,情趣引路,在鼓勵中激發幼兒的創造表現,通過實踐和觀察,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培養幼兒繪畫興趣,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興趣是美術活動的重要動力,小班幼兒作為繪畫教學的初始對象,興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它會影響幼兒繪畫技能的提高速度。對于剛接觸繪畫的幼兒來說,對一切都很陌生,辯別方位的能力很差,手眼不協調,握筆困難,控制筆更難,如果立刻要求他們畫出什么圖象,只會增加幼兒緊張情緒,因此不必強求幼兒畫出什么東西,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繪畫游戲,逐步培養他們繪畫興趣。
1、如傳統的《筆寶寶跳舞》,向幼兒介紹筆寶寶住在盒子里,它們每天都要到紙上來玩耍、跳舞,然后再回到盒子里去,鼓勵幼兒在紙上涂鴉,教師用提示的方式“筆寶寶會不會跳圓圈舞呢?再跳一個方塊舞好嗎?啟發幼兒畫出圖形。又如在進行橫豎線交叉畫網格這一技能的學習時,設計了“捕魚”的游戲情境,用魚網網住幼兒,幼兒積極參與,并且能興致勃勃跟隨教師一起來觀
察魚網,有了初步的感性經驗,輕而易舉地為橫豎線交叉畫網格奠定了物象基礎。 在《造籬笆》美術活動中,這是以畫直線為主的游戲,教師事先在紙上畫小雞,并與幼兒一起扮演“雞媽媽”和“小雞”,在圓圈上畫直線即造籬笆,老師還用“雞媽媽”的口吻進行引導,提示“小雞們”把籬笆造的密一些,直一些,不然“大灰狼”會來把“小雞”捉走的,寶寶們立即認真的畫起了“籬笆”,活動結束時,教師用大灰浪木偶佯裝無法鉆進小雞家,只能灰溜溜的走掉,使幼兒體會美術活動的樂趣,激發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2、為了使幼兒繪畫活動更直觀,提高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我們還經常采用把紙剪成大樹的形狀,啟發幼兒在上面畫上大蘋果;或者剪個紙盤,啟發幼兒畫餅干或糖果用來招待客人等等。
3、為了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可以在活動中為幼兒設置好玩的游戲情境,比如在學習畫線條的時候,請幼兒幫助媽媽繞毛線,邊念兒歌:“繞、繞、繞毛線,我幫媽媽繞毛線,繞出一團大毛線”,一邊提醒幼兒從中心一點向外繞線條的過程,再提醒幼兒大膽的繞出各種顏色的線團,孩子們在活動中 “玩”的不亦樂乎,同類的游戲還有:織毛衣、掛窗簾、花格布等等。
老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啟發,對培養幼兒繪畫興趣,提高繪畫技能是很重要的。因為小班幼兒正處在繪畫涂鴉期,他們的繪畫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沒有構思,只有涂涂色塊,畫畫線條,常常畫完后不知道畫的是什么,此時如果老師能啟發幫助他們想象一下作品象什么,說一說畫的是什么,會使他們有所醒悟,驚喜不已,感受到自己本領變大了。老師還要注意觀察,及時了解幼兒的設想,幫助幼兒解決想表達而表達不出的內容,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教師對幼兒作品的評價對于激發幼兒興趣也是很重要的,在評價幼兒作品時可以經常給幼兒一點小小的獎勵,如:在畫面上畫個小鳥,貼個小花等,每當幼兒得到獎勵時,會高興地拿著自己的作品自我欣賞一番,在他們看來,得到老師的獎勵就是得到了最高的獎賞,也是對自己作品的肯定,因而對繪畫充滿自信,由于經常得到全面肯定,漸漸地,幼兒不害怕繪畫了,落筆大膽了,對繪畫有了初步的興趣。
二、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讓幼兒能夠畫出自己喜歡的畫。
光有繪畫興趣,沒有繪畫技能,幼兒就表現不出自己所認識的生活 ,因此對小班幼兒來說,傳授簡單的繪畫技能必不可少。
1、采用游戲的方法。
(1)涂色游戲:涂色游戲就是教師畫好物體形象的輪廓,然后在輪廓中涂色,激發幼兒對色彩美的感受。如:請幼兒涂紅蘋果等
(2)添畫游戲:添畫游戲就是教師畫出一副圖中的主要形象,然后請幼兒添畫一些輔助物。如:教師在紙上畫出動態不一的小雞的形象讓幼兒添畫“小蟲子”“點小米”或畫“籬笆,小草”,教師畫美麗的金魚讓幼兒在金魚嘴的前方添畫水泡等。 讓幼兒主動觀察這些物體的形狀和顏色。
2、開始教幼兒畫畫時教師要結合日常生活中喜愛的事物,選擇外形可以概括成點、線的物體為內容,如用點畫“飄落的雪花”、用短線畫“綠綠的小草”、用圓畫“蘋果、氣球”等。圓是繪畫活動中最早的圖形,畫圓圈時,幼兒往往急于將起點和終點合攏,因而不容易成功。教師可以在教學時邊畫邊說:“圓圓慢慢圈起來”。又如:畫葡萄時一邊畫一邊說:“一個小圓,三個伙伴,許多小圓靠一起,變成葡萄一串串?!边@樣可以增強幼兒的印象和興趣。
3、使用幼兒熟悉的語言,如把豎線、橫線比喻成木棍,豎線比喻成木棍站立,橫線比喻成木棍睡覺,弧線比喻成木棍彎腰。講時掌握幼兒的語言特點,幼兒喜歡用重疊詞。因此,在講形象特征時多采用重疊詞,如講鴨子畫法時可以這樣說,圓圓的頭,扁扁的嘴巴;蘋果,圓圓的蘋果;熊貓的身體是胖胖的;大象的鼻子是長長的;紅紅的太陽;綠油油的草地等。多用重疊詞,就能加深幼兒對形體特征的印象。
4、用擬人夸張的手法進行教學。把要畫的內容編成一個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邊講邊畫,傳授簡單的繪畫技能。
5、多畫多練是提高幼兒繪畫技能的主要途徑,除了每天繪畫教學活動外,還可利用區域活動中的繪畫角,扮演小畫家,引導幼兒參與到繪畫活動中來,教師為幼兒提供紙和筆,供幼兒自由涂畫,并以參與者的的身份與幼兒一起畫畫,這樣就會大大的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三、精心設計活動方案,開展多種形式的繪畫活動,鼓勵、肯定幼兒
幼兒園的備課不僅要設計好活動方案,還要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所以,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設計了在玩中觀察--在情景中產生興趣--在活動中思維想象--在鼓勵中創造表現的活動模式。比如,為了讓幼兒學畫短豎線,我們設計了可愛的小白兔,請你來做客的活動:先組織孩子們到草地上玩,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軟,通過觸摸小草來觀察草的色彩及外形,既在玩中觀察。然后,在室內設置情景,以木偶小兔的口吻簡潔、明了地向幼兒提出要求,激發他們的作畫愿望,既在情景中產生興趣。接著在幼兒作畫過程中緊緊圍繞情境表演向幼兒提出要求。如草長的什么樣?它是什么顏色 的?如果你的草地鮮花盛開,小兔肯定會更高興等,以激發幼兒大膽想象,既在活動中思維想象。這一做法既面向了全體,又對有一定繪畫技能的孩子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最后給孩子留出充裕的作畫時間。畫好后,將事先準備好的紙兔獎給孩子們,讓他們貼在草地上,并鼓勵他們:這片草地又多又綠,真好!瞧, 可愛的小兔來做客了!這些鼓勵能使幼兒積極創造、表現,而那些落筆膽小或缺乏毅力的幼兒也會因此增強信心,既在鼓勵中創造表現。
小班幼兒受年齡的限制,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同時對一項單一的活動興趣不能持久。所以還要開展多種形式的繪畫活動,讓幼兒對繪畫活動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比如: “手掌印畫”、 “拓印圖形”、 “紙團壓印”、 “泡泡畫”,以及 “添畫、吹畫”等活動。我們把這些稱之為玩色活動。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感觀去接受色彩的刺激,對色彩產生一種情緒表達的需要和欲望。
在繪畫過程中,幼兒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就需要我們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和靈活的處理,在幼兒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幫助;在幼兒感到困難和乏味之前介入,避免幼兒產生畏難情緒。比如:在繪畫《毛毛蟲》時,王越小朋友平時聰明伶俐,畫得很快,然而毛毛蟲的身體卻總是畫成三角形,他幾乎沮喪了,嘟嘟嚷嚷說自己不會畫,準備放棄,看到這種情況,我建議他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畫的?他仔細看了看同伴的畫,得到啟發后,悄悄地走到我身邊說:“張老師,我慢慢地畫,毛毛蟲的身體就圓了。”說完后開心的笑了。
更多內容源自3edu幼兒
影片沒有給予這個空間更多的日常生活物件上的展示,反而用光影的營造構筑起一個似乎只有劇作家思考充斥的封閉空間。在韋杰凝望窗外時,這個封閉的空間被打破,出現了陳燕燕飾演的鄰女朱雁在自己房內臨窗讀書的情景。主觀鏡頭從全景推到近景,顯示出韋杰對朱雁的極度關注。鏡頭切換回韋杰,他哀嘆“幻想,我們現在只能夠幻想”,鏡頭搖至劇作模型。從敘事的意義上看,在鏡頭從韋杰房間到朱雁房間再回至劇作模型特寫的切換中,導演通過兩個空間的轉換暗示出韋杰的心理愿望:他希望朱雁參與到自己的劇作中,朱雁對他而言代表著某種創作的動力。兩個現實中相離的真實空間因主角內在的心理期盼而被聯結為一個同質意義的藝術空間。被朱雁所啟示的韋杰進入創作的激情中,房東太太從門而入。盡管影片并未展示房東太太所在的房間如何,但“門”這個障礙暗指了諾埃爾?伯奇所稱的電影敘事空間中的“第六部分”[2],作為“未表現的空間”,其空間特質由其人物所象征,意味著世俗的現實。房東太太的闖入打破了韋杰進行藝術創作的封閉的藝術空間。盡管房東太太與韋杰同處一室,但在精神與心理上是隔絕的,成為異質的侵入者。韋杰對她的出現和她的話置若罔聞,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中。這激怒了房東太太,她憤怒離去并暗示韋杰熄掉電燈省電。至此,影片的敘事通過韋杰房間的空間轉換與被侵入形成精神空間“同質”與“異質”的象征:韋杰與朱雁分處兩室,卻精神相聯;韋杰與房東太太同處一室,卻如在兩個世界。隨后韋杰熄燈繼續創作,思維困頓時,他抽起香煙。這時,韋杰的心理幻想空間代替了他創作的現實空間。
明顯喻指藝術女神的女子在舞臺上翩翩起舞。伴隨音樂,舞者的舞姿由從容到激越,在處,鏡頭切回韋杰。他獲得靈感繼續奮筆疾書。其后,在劇組同仁告知韋杰他的作品被劇院老板認為“沒有生意眼”“意義太嚴肅”“看不懂”后,他再次靠窗凝望朱雁。鏡頭推至朱雁特寫。藝術女神則再次起舞。這樣,朱雁所在的現實空間與韋杰的心理幻想空間疊合,朱雁形象也與藝術女神形象疊合。這種疊合既意味著韋杰對自己藝術追求的執著,也意味著他對藝術知音的渴求。其后,影片敘事在現實與心理空間往復,在異質與同質空間中跳躍。韋杰勸說朱雁出演劇作,殫精竭慮于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而朱雁卻受到來自家庭與學校反對其演戲的雙重壓力。父親的房間、校長的會議室成為阻礙朱雁追求自己藝術理想的異質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她無法爭辯也無力抗拒。她只能在自己房內眺望韋杰的房間。鏡頭從朱雁房間到韋杰房間,通過視線轉場暗示了兩個空間的內在同質聯系。在韋杰鼓勵下,朱雁登臺表演《魔手》。我們看到的是朱雁對曾經是韋杰藝術幻想中女神形象的重復與再現。而朱雁在自身承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將韋杰的創作幻想與自己的內心恐懼相結合。結果出現其在舞臺表演時,舞臺劇中魔鬼形象與反對自己演戲的父親、校長形象的重疊。朱雁的現實處境、“戲中戲”的舞臺、朱雁的心理幻覺三個空間交疊相錯,配合以快速的畫面切換和急促的音樂形成藝術效果極為突出的戲劇張力。這種動態的、復雜的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手法在中國早期的電影表達中非常罕見。而之后的影片敘事段落更是在韋杰與朱雁所在的兩個空間中切換。朱雁反抗父親,韋杰怒向房東太太;朱雁在舞臺上對魔鬼由畏懼到抗爭,韋杰在風雪中拖著病體前行。通過平行蒙太奇,兩個空間中的男女主人公因為共同的目標與追求被聯結在一起,形成某種超自然式的心靈呼應。影片最后,朱雁完成舞臺劇的表演,韋杰死在舞臺之上,實現了自己“我們的舞臺是我們的戰場”的追求。這最后的舞臺可以說是韋杰與朱雁精神世界終于合而為一的象征。而影片結尾劇院經理辦公室中數錢的鏡頭和韋杰房內劇作模型的特寫則意味著理想與現實的異質矛盾不可調和。藝術家的悲劇在交錯的空間中上演與謝幕。
在《話劇團》中,除了影片敘事空間的設置耐人尋味外,其內涵隱喻空間的雙重并置也體現出編導賀孟斧的深度追求。這雙重并置的隱喻空間建立在敘事表達基礎之上而又依托于影片之外的現實創作環境。其一是對藝術創作的現實環境的隱喻;其二是對1937年中國抗戰前夕危難的國家環境的隱喻。這個政治意義上隱喻空間的設置呼應了之前《聯華交響曲》中費穆所編導的《春閨斷夢》。兩部影片構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段精彩互文?!对拕F》顯而易見的主題是韋杰所代表的戲劇、電影工作者純粹的藝術理想與藝術追求在面對現實時的失敗。而這個主題也正是貫穿《藝海風光》三部短片的思想主線。所謂《藝海風光》,“藝?!眱蓚€字是對整部集錦片表現對象的指稱。社會對演藝人員的歧視與誤解,劇作創作環境的庸俗甚至低俗,金錢至上的唯利原則與藝術創作的沖突。這些世態“風光”戲劇化地展現于銀幕之上。而在《話劇團》中,賀孟斧在表現藝術創作庸俗可悲的現實時通過設置“戲中戲”的方式予以強化。影片中,房東太太、劇院老板用“錢”來逼迫韋杰;父親和校長則用所謂“名譽”逼迫朱雁。如果僅僅是通過人物“對話”對現實中演藝人員所面臨的困境予以表現的話,《話劇團》并未超越同時代中國電影的表達方式。因為口號式的反抗與批判在左翼電影中可謂屢見不鮮。但賀孟斧卻利用“戲中戲”《魔手》中的魔鬼形象將外在的艱難與不堪形象化,利用魔鬼形象的民間認同而形成對現實的指認。魔鬼形象不僅令“戲中戲”的主演朱雁恐懼,同樣令觀眾不寒而栗。賀孟斧對魔鬼形象的利用正是借鑒了德國表現主義的藝術表現手法?!八麄儗τ诃h繞我們的無限的神秘,又發生戰栗,而在外觀的背后,看見物本體的永久地潛藏。斯臺倫哈謨(KarlSternheim)說我們的生活,是惡魔之所為,意在使我們吃苦。他們的利用月光,描寫夢游病者,都不過是令人戰栗的目的,達林克的小說《戈倫》,電影《凱里額里博士》,就都是以戰栗為基礎的東西?!盵3]德國表現主義戲劇、電影對中國舞臺劇與電影創作的影響在二十年代已經開始。作為中國舞臺劇的重要編導,賀孟斧對其的熟諳使《話劇團》這部影片不僅在布景與光影效果上頗具表現主義的美學風格,更在寓意的內在追求上尋求與表現主義藝術精神的契合。因此,“戲中戲”《魔手》的舞臺不僅僅是敘事上的一個表述空間,更是隱喻現實的意義空間。隱喻藝術困境之外,《話劇團》對時政的隱喻相對隱晦。這與其創作時的政治環境有關。影片創作、出品于1937年,正是中國處于民族危機、面臨民族選擇的時刻。東北三省的淪陷,日本吞噬中國野心的昭然若揭 使中國人爆發出強烈的愛國熱情與民族憂患感。但政府對抗日情緒的壓制與審查又迫使編導們不得不選擇一種相對隱晦的方式來傳達對民族危亡的警惕和對抗爭的鼓動。初觀《話劇團》會發現它與之前《春閨斷夢》在表現手法、魔鬼形象的設置上極其相似,甚至在女主人公的演員上共同選擇了陳燕燕。《話劇團》中“戲中戲”的魔鬼基本是對《春閨斷夢》的模仿。編導的這種安排耐人尋味。作為一個在20年代末就開始接觸西方先進戲劇理論并用于實踐的舞臺劇編導和一個在電影編導方面也頗有才華的藝術家①,賀孟斧不可能僅僅單純模仿費穆之作,這與其在藝術創作中一直求新的藝術追求相違背。細加考慮就會發現這種有意模仿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