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09:05: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競技體育存在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競技運動教材化理論的提出
競技運動項目之所以應該成為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因為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學校體育和競技運動在”文化”的大概念下不難統一。國際體育聯合會主席安德魯斯強調競技體育在學校中的教育價值是符合學校的功能的。他說:“學校的第一功能強調教育對個性發展的意義,第二功能是視教育為文化的保護者和傳播者,第三功能是把教育作為一種創造文化的工具?!币虼?,他認為:“學校競技體育將幫助青年人去發展技巧和能力,這些東西肯定在以后他們需要的?!薄霸谟魏我粋€體育工作者,無論是持廣義體育概念,還是持保守概念的都同意一份成功的體育大綱『必須包括運動喜愛、運動欣賞、運動追求、運動參與等?!备偧歼\動項目承載的公平、公正、誠實、團結、協作,是現代道德價值觀的重要方面,它倡導的永不言敗的信念,執著的追求,頑強的拼搏精神,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享用不盡的寶貴財富。
二、競技運動教材化理論研究現狀
相關資料顯示,競技運動教材化的研究主要是從四個角度進行的:一是從體育手段化的角度出發。于文謙的研究提出,1986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中小學體育教材要轉變過去那種以競技為中心的指導思想,要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中心”。1991年國家教委下發的《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體育教學計劃的通知》強調指出:“田徑、體操、球類、武術等術科課程統列為體育手段,然而這些運動作為手段是有條件的,不是所有的競技運動都能成為體育手段,而是需要經過選擇、加工、改造才能成為體育手段。要想在學校體育中實現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首要問題是更新傳統的體育觀念。然后根據體育的方法和原理把增強體質,開發體育能力和進行體育思想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對現有的競技運動進行科學的加工改造,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體育手段。于文謙等人的研究指出,競技運動作為體育的源泉,為體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選擇空間,同時也為體育留下了很大的發揮余地。但由于競技運動具有高度的技術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等特征,使得競技運動不能簡單的作為體育手段去增強人們的體質.這就需要我們對競技運動進行必要的選擇、加工、整理和改造。古雅輝的研究表明,由于競技和體育追求的目的不同,我們在借鑒競技運動為體育手段的時候,就不能簡單照搬競技運動以及運動訓練的形式和方法,必須要有一個選擇、加工和改造的過程.即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由此可見,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就是指根據人體發展的規律,把那些復雜的競技運動項目進行加工、改造、提煉、升華為增強體質,促進人身心協調發展的體育手段的過程。
二是從“輕體育”和軟式化的角度出發。認為所謂的“軟式化”是相對于項目的社會存在形態的適應性而言。一個運動項目如果只有一種社會存在形態,那么它的適應性就大大加強。社會存在的形態越單一,其“剛性”與“硬性”越強。多元化的社會存在形態是單一的“硬性”與廣泛的“軟性”相統一,普及性與競技性相統一,這是運動項目“軟式化”所致力追求的目標。
這些研究當中,雖然對競技運動教材化的稱謂和研究角度不同。但是,他們的基本思路都是一致的,即認為競技運動項目在本質上與體育課程內容或體育教材是不同的,必須經過改造才能成為體育教材或體育課程內容。都是根據體育教學目的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對競技性教學內容進行教育學意義上的改造、加工,使競技運動內容變成體育教學教材,用教材作為“媒介或范例”,來教給學生內含于教材中有關學生發展的“生理、心理、技能、情感、態度、文化……”等方面的內容。
三、競技運動教材化理論的研究意義
1、使“健康第一”的基本指導思想得以落實。競技運動教材化的理論是競技運動與學校體育在歷史上三次體育文化碰撞的基礎上,競技運動教材化理論的提出改變了過去體育教學中以傳授技術、技能為主線,而對學生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健康關注不夠的狀況。它把學生心理需要和社會需要放到重要位置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強調學生學習體育技能只是幫助其達到健康目的的手段,讓學生掌握體育技能,學會學習,使自身的體質得到發展。
2、使學校體育教材體系得以充實和完善。由于我國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致使許多地區仍在沿用傳統的以競技運動為主的教學內容、手段與方法,并且這種狀況在一段時間內難以改變。要使這一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一定要緊密結合教學實踐,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身體文化的傳授必須以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發展水平的身體運動項目為載體。競技運動教材化的提出,將為學校體育教材的建設和改革提供很好的途徑與方法。伴隨社會的全面發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量的競技運動項目經教材化改造后將成為學校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學校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手段將更加豐富.體育教學將更具有情趣性。
3、使學校體育成為傳播競技體育文化的基地。競技運動教材化在充實完善現代學校體育教材體系的基礎上突出了其文化特色。學校體育負有傳承體育文化的歷史責任與義務,當然也包括競技體育文化。放眼社會,競技體育作為社會文化現象之一,已成為社會生活中日益廣泛的文化娛樂領域。各種傳媒對競技體育全方位的宣傳、介紹,已使競技體育文化走進了千家萬戶。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學校以競技運動為載體,對全體學生進行競技體育文化教育,以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從而使學校體育的內容充滿時代感和生命力。
4、使終身體育的思想得以實現?,F代體育教學改革,強調對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既要使學生學到全面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又要使學生能有一兩項突出的、熱愛的可以堅持終身的體育項目,方可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關鍵詞】體教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
1.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研究意義
1.1研究現狀
體教結合是新時期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共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而構建的一種特殊模式。原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何振梁先生說:“我國教育的發展,切勿忽視體育,失去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失去教育的體育將走向歧途的體育。”建立新型的體育訓練體制使競技體系與教育體系相結合,是培養能走出國門沖向世界,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高水平運動員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高校體教結合工作經過20年的探索與研究,雖已初見成效,但由于種種原因,在實際發展中還有許多矛盾與困難,在理論上還缺乏培養模式的系統研究;在實踐上還處于探索階段,缺乏對相關政策支持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訓練管理體制的系統建構。為此,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至關重要。
1.2研究意義
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是在體育競技領域內,專門從事運動訓練和參加體育競技比賽的人才。這些人才以自身的體能、技術、戰術、心理和智能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爭取比賽的勝利,達到為國家為集體爭取榮譽的目的,并以競技水平的提高推動體育事業的發展。研究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有助于深入了解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揭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對競技體育的深入改革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競技體育院?;菄H競技體育的發展趨勢,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體教型” 培養模式是解決我國競技體育資源化培養的諸多弊端的有效途徑,學校培養競技體育運動員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之一;學校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培養競技體育運動員,符合教學學規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競技體育“體教型”可以更好地實現競技體育新理念----即實現“奪標育人”的雙重目標。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運行機制進行論證,探討不同歷史時期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運行機制的特質;探討新型人才培養運行機制構建思路及路徑選擇和運行機制模式的構建。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做一些有意義的探索。
2.本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點難點、創新之處
2.1研究的內容
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競技體育越來越科技化,體教結合是世界體育發展的趨勢?!绑w教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是在體育領域和教育領域相互結合的一個特殊的模式,是尊重競技體育發展規律的需要,是科技興體戰略的具體落實,是我國競技體育向集約型發展的戰略之舉,是高水平運動員退役后再就業工程的需要,是體育院校以體為本,突出行業特點,促進自身發展的需要。要推動我國競技體育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必須建立在“體教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走競技體育“院?;敝贰?/p>
2.1.1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當前競技體育可持續的核心問題是人才資源的開發問題,包括運動人才的開發,后備人才培養是制約我國競技體育運動發展的主要因素,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是21世紀我國競技體育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建國以來,我國的競技體育一直采取的以體校為基礎的三級訓練網(初級、中級、高級訓練形式),過分地依賴國家投資,并且國家采用行政方法從宏觀到微觀的各個層次全面管理,從制定總體發展規劃到運動員的選擇、培養等全部由國家負責。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國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國競技體育體制也開始發生了變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體制也應采取應對措施。
2.1.2高等教育與競技體育結合的模式
高校與當地省市體育系統合作辦隊,雙方共同負責運動員的選拔、入校、文化學習、思想教育、訓練比賽。運動員既可代表所在省市參加有關比賽,也可代表所在學校參加比賽。教體結合是一種優勢互補的結合,既吻合了運動員普遍希望“奪標成才”的愿望,從而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這是當前辦高水平運動隊一種效益最佳的模式之一。
2.1.3“體教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體教型”競技后備人才培養是“體教結合”的一種具體模式?!绑w教結合”,顧名思義是指教育與競技體育的有機結合,即“教體并軌,學訓相長”?!绑w教結合”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訓練、為國家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和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的一項新的重要舉措,是整合體育、教育等資源而實施的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措施,體現了體育、教育事業最根本的培養目標,符合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2.1.3.1、“體教型”競技后備人才培養的內涵解讀
2.1.3.2、“體教型”競技后備人才培養新體系構建思路
2.1.3.3、“體教型”競技后備人才培養新體系構建內容
2.1.3.4、“體教型”競技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2.2基本思路
本課題以競技體育研究為主線,以后備人才培養為基礎,結合我國體育學校與高等學校的實際情況,構建符合競技體育發展規律,適應中國國情的“體教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研究的進程,明確不同階段的任務,多種研究方法相互結合,借鑒彼此最新研究成果,使研究過程實事求是,并通過與相關領域的專家積極交流溝通,對研究方案做出科學評價,及時修正研究紕漏。
2.3研究方法
2.3.1資源收索
通過圖書館和電子期刊的收集,整合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體育課題或項目的研究成果,并借鑒不同學科對本課題的特色研究,做出科學嚴謹的分析和統計,完成已成型的理論成果和科研論文的資源梳理,為本選題的前提工作提供充分的科研支持。
2.3.2問卷調查法
調查對象為部分省市試點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隊員、主管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領導、運動隊的教練、相關專家、教授。依據本課題研究內容和目的,設計相關問卷。并對采集的數據進行了數理統汁。
2.3.3相關領域的專家拜訪咨詢
對國內競技體育研究領域的專家進行拜訪咨詢,探究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現狀和遇到的問題,同時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專家進行交流,不斷改進和修繕研究方案,最終構建適合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體教型”培養模式。
2. 4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怎樣才能切合實際的均衡各個結構因素在模式中的分布。難點是為期兩年的跟蹤實驗,由于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影響因素的復雜性,主次要因素,顯隱性因素如何清晰界定,以及受試對象的選擇,要排除諸多不相關因素的干擾,使實驗結果具說服力。
參考文獻:
[1]張鳳珍.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制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體育與科學,2008,(2).
[2]盧元鎮.北京奧運會后中國體育的可持續發展[G].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軟科學研究成果,2006.
[3]金玉等.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J].體育與科學,2006,(9).
關 鍵 詞:體育哲學;競技體育;身體哲學;體育本質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5-0017-05
1 身體的失落:當代競技體育本質的困惑與反思
1.1 競之惑
早在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人之進化本質時,競爭這一由自然界的生存發展規律逐漸跨入人類社會發展之道的特性,便成為根植于人的社會發展進程且在社會環境中不斷顯現著更為抽象而深刻的發展張力。正如脫胎于為生存而競爭的動物競逐活動的競技體育,便是在人的身體活動基礎上,使競逐行為從純粹的自在之物中解放出來,被有意識有目的地加工、改造和利用[1],從而成為人由動物屬性承繼而來的生存本能在其轉化為社會性存在之后,所衍生出的一種更具規則性和目的性的獨特競爭樣態。
然而,原本純粹而公平的競爭樣態在當代社會的渲染之下,也如諸多學者所概述的那樣陷入異化的泥潭,而不可避免地滋生出黑哨、興奮劑之類擾亂競技體育公平競爭本性的失范行為。利欲熏心與物欲橫流被普遍認為是這一異化現象的根源所在,已有研究或是主張遏制商業化發展勢頭,以斷絕功利色彩的侵染,或是認為應當淡化競爭的核心地位而以和平友好取而代之,皆是將競爭的異化歸結于外界環境的侵染。正如黑哨和興奮劑所能夠真正改變的僅僅在于競賽的結果,而不會改變競技體育中公平競爭這一基本原則;物質功利等外界環境因素所關涉的也只是競爭的結果及其后續社會衍生問題,而并非是競爭這一競技體育的內在本質屬性本身。在此種本質內涵的引領下,競技體育過程中所顯現出的競爭本性,便更多的演變為在目的指引下的一種純粹的對最終利益的探求和索取,在這一競技體育的主要競爭形式中,便體現為將競賽結果的獲取視為自身參與其中的唯一訴求,并以此展開其競技體育過程。作為競技體育之參與主體的人,似乎在這般競爭訴求之下也更近似于一種競爭索取過程中所必須的物質化載體,一種達成競爭目的所必須的手段與途徑,而逐漸喪失人最為根本的主體性與支配力。
1.2 技之思
競爭之本性的異化和誤讀尚且如此,在以科技為主導的現時代,競技體育中同樣秉承著其本質特性的競技之“技”,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熔爐中溶入的更為積極而徹底。事實上,競技體育中的競爭與技術之本質,也正是在彼此的發展與異化過程中不斷驅動著自身變革的生發。戰爭的頻發所引起的競爭與生存需求,使其有了更為專門化、標準化的身體訓練之義;而閑暇引發的身體活動的游戲化形式的競爭內涵,則又使其在原有身體運動形式基礎上不斷產生更為豐富而復雜的競技形式;隨著競賽這一競技形式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競爭程度的不斷升級也便不可避免地促生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復雜化。
競爭與技術間如此這般的互動性發展,固然使得競技體育內容愈發豐富多樣。如今的競技體育技術元素,似乎更近似于一種身體運動形式的分割和僵化。人們不斷地將運動項目中所囊括的各項技術盡其所能的精細化,從而構建出各自獨立且處于不斷升級變革、標準化身體運動形式,來分別進行最為精致而機械化歸訓練。而為了最為精致完美已達到與對手抗衡的程度,這些分裂的身體運動技術便更進一步地展開了其對重復性和機械性訓練的需求。不斷加大的運動負荷和技術難度,則秉承著競爭目的根本需求,以追求極限與超越自我的名義而在這一過程中毋庸置疑地矗立于競技的頂端,促生著越來越多的標準化、機械化運動的身體。而當愈發完美而精致的身體競技形式展現之時,在審美樂趣和身體運動之愉悅體驗生發之余,人們是否也會對自身這具被技術所操控著的軀體而感到一絲的無助和失落呢?
1.3 體之問
那原始而樸素,徜徉于競技樂趣與運動中的身體之生命體驗的人的存在,在如今這般逐漸淪為競技手段和途徑的機械化競技體育過程中,也早已如技術化社會生存狀態中愈發空虛而失落的精神世界那般了無蹤跡。而當人們回到競技體育的發端去追根溯源時便不難發現,這種人之主體地位的確立,事實上更是對于體育這一以身體運動為根基的人類生存方式的一種獨立而特殊的生命活力的突顯與生發;是在競技的過程中,使人在身體的運動體驗中逐漸感知到那有如心臟跳動與血液流淌的生命存在感,在身體運動極限時體驗人對于生存在渴望,又在與他人的身體對抗之中體驗人對社會生存競爭本質的承受。因而,競技的本質唯有在身體運動的過程中才會真正得以顯現,也唯有在身體運動的生命活力的釋放與促生過程中,競技體育之“體”的存在才會真正被人們所感知和體驗。競技的一切源于身體的在場,更源于這種特有的運動著的身體存在感。
2 身體的顯現:競技體育中身體的釋放與生成
2.1 競技體育的身體存在與能量積蓄
哲學中的身體,首先意指的是其物理性存在的軀體概念。人們依靠身體去體認事物的表象,去體驗生命的存在,去探究自身的存在與發展。這種生物性基礎的存在,一如身體中那持續流動著的血液一般,是人的發展所最不可或缺的客觀存在。身體的概念,也正是在這種客觀存在的界定與推崇中才得以顯現和確立。德勒茲認為:“身體就是強力,就是力和力之間的沖突及關系,就是物質性和生命性的肉體所固有的感受性、自發性、表現他者的能動性、超越肉體自身的思維性和自我性。”[2]這種以力為名的哲學概說,實質上是將身體的客觀存在進一步上升至生命體驗的層面,將生命本質的活力與動力化作為身體更具主動性與積極性的作用力,從而得以在生命的演進中不斷地釋放出來,推動著人的發展。身體不再是一種僵滯不變的實體,而是在與自身、世界的交互中發展的。在這一動態過程中,身體所承載的既是人的現實生活及其歷史印記的積累與延續,也是對未來生活的積淀與儲備。它既會隨著生命的興盛和衰微而延續著時間性的變遷,也會隨著生活內容的承載和豐富而生成著自身獨特的身體內涵,生成著不斷變化也不斷充實著的、真正融于人的生命體驗中的身體存在。
而身體之于競技體育的根本性與必要性,也近乎是一種不容置疑也不言自明的基本屬性。即便是在學界對于競技體育之起源的問題仍舊紛爭不斷的現時代,無論是“游戲的誕生、宗教的演變、戰爭的激發,抑或是勞動的需求”[3],競技體育的起源都與身體活動的形成有著最為密不可分的內在關聯性。自動物屬性的逐漸脫離與演變之始,人類便在進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塑造與改變著其自身獨特的身體存在。而受其生物本能驅使,人類的這種獨特的身體塑造也不得不順應著生物界適者生存的定律,而為身體的存在鍛造著各為其用的生存技能。身體的各種活動形式便是在這樣的生存需求下誕生,且逐漸形成為人類的生命存在最為基本的表現形式。
然而,早期的身體活動形式雖多樣,卻顯得過為分散而雜亂。且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與擴張,個體的身體活動需求也隨其生存需要而各有不同。這使得人對于自身生存所必須的身體活動形式產生了技能化與專業化的現實需求,從而促生了將身體活動之基本表現形式加以抽象化與規范化的體育。體育“不再是生硬的重復人的身體活動形式,而是抽象的、象征性對其加以反映,因而也更加自由而具有創造性”[4],基本身體技能以身體練習的名義承載著人類社會日趨增長的生存需求,而生成著作為“人體基本活動能力的所謂身體素質,即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性、柔韌性、協調性和平衡性等能力”[5]。體育能夠賦予人們的身體以更多的專業化、針對性的練習,也能夠由此產生更為堅韌的社會生存能力。因而,伴隨著生命的延續,體育的過程也日趨呈現為一種身體經驗的積累以及身體能量的增長與聚集,繼而使人的身體變得更為強壯和堅實,也更具人之本質的生命特質。
2.2 競技體育的身體釋放與力的生成
競技尊奉“大自然最基本、最恒定不變的法規”[6]的體育活動規則化表現,近似于動物界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法則,致使人的體育活動在基本身體練習的意義之上,產生了人與人之間在身體層面的比較意蘊。這種比較不僅是一種游戲意義上的狂歡,更是一種爭奪狀態中對身體卓越的追求與體現,是有著明確勝負觀念的身體競爭。也正是這種明確的勝負觀念及其相連帶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才使競技體育較之體育活動本身而言,有了更多的目的性和競爭性。
而對體育活動本身所引發的身體能量而言,這種目的性和競爭性的融入,便進一步地等同于對其能量積累的衡量和比較,等同于對其所演化而成的生命力與生存力的比較,繼而在寬泛的社會意義上也等同于為人與人之間能力的較量。因而,在這種身體競爭性的驅使下,人想要在其中占據優勢地位,便不得不將自身的身體能量釋放出來被他人所感知,將身體內儲存的生命力釋放出來,以彰顯其優于他人的生存力。此時的競爭所凸顯的已不僅在于身體的抗衡,而更像是一種人之生命本質的張揚,一種以力為名的自我宣告。正如拳擊運動中持續以雙手護頭來承受對手接二連三重拳沖擊的拳手,其每一次成功的出拳反擊都是一種在競爭壓迫之下的身體能量的爆發,一種自我身體力量的展現。在對抗中反擊,又在壓迫中生存,這種身體的直觀競爭力無疑是人之生命力最為熱情而激烈的釋放。對身體而言,能量的積累是能量得以釋放的必要前提和基礎,而能量的釋放則是能量能夠進一步精煉成為能力的必要過程。這種動態的身體能量互動所引發的身體生命力的生成,也進一步地將競技體育中的身體歷練為一種生命活力的體現,一種生存力和競爭力的融合。而這種生命活力的動態生成性和創造性,似乎也印證著尼采對于身體之強力意志的表述:意志的強盛正在于那“生生不息的創造力量”[7]。
3 身體的認知:競技體育中身心的調諧與超越
3.1 競技體育的身體認知與身心調諧
然而,對競技體育中身體生命活力的確立與推崇,在賦予其積極的生命意蘊時,卻也使越來越多的觀點傾向于將競技體育的本質歸結于機械的身體意義層面,將競技體育看作是人的軀體進行的機械化身體活動,而與人的思維、意識等認知層面屬性割裂。以至于身體的強壯與頭腦的智慧之間被普遍的歸結為一種反比例的關系,使競技體育在社會意識形態中長期背負著思維與認知的欠缺這一莫名負擔。而這也直接導致了一系列不良社會效應的頻發,諸如對專業運動員文化素質的普遍質疑、對退役運動員工作能力的普遍否定等,競技體育也長期被如此決斷的價值觀念所籠罩,而久不得其所。
實質上,恰恰是基于人的身體結構,人類才產生以自身的身體結構、身體行為、身體感受為標尺、標準和立意的諸多說明、解釋和界定世界萬事萬物的名詞、概念和范疇[8]。身體才是認知的核心載體,是認知得以生成并發揮自身效用的根本動力。身體認知所指代的由身體經驗到意識生成間的通達,實質上是將身體不斷經驗著的事物及其相關記憶的積累視為意識生成的前提,而在人腦的進化中生成著相應的意象。大腦繼而“從這些意象中抽象出同類意象的共同本質,從而形成圖式(schema)或意象圖式(image schema)”[9]。在這一身體圖式和意象的生成過程中,身體的經驗正是通過人的抽象思維能力轉化為更具普遍意義的概念,才能夠逐步構建著人的意識世界。這也正如梅洛·龐蒂提出的作為主體的身體概念所界定的那般,“意識只能是一種被體現的主體的意識,它只有與身體結合才有‘出場’的機會,被感知的世界不再是由主體所構成的意義的統一,而是肉身化寓居的場所”[10]。因而,在身體哲學看來,思維的運用和意識的產生實質上是身體經驗的一種抽象化表述,是身體在其感受性基礎上與他者及外在世界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認知表現。認知是寓于身體之中的認知,身體也是貫穿于認知過程的身體。
正與之前所述的思維的普遍缺乏觀點相左,競技體育的本質不僅根植于身體活動的形式,更有著積極而全面的思維運用參與其中,是在早期體育活動中基本身體技能的基礎上,歷經歷史文化和社會環境的浸染而逐漸形成的抽象化、規則化、技術化,且充滿娛樂性與挑戰性的體育行為系統,對于其規則化和技術化特性的強調在當代社會更為凸顯。正如一場完整的足球比賽便有如一個構造精良的機械設備一般,其中每一個隊員猶如是設備連接處不可或缺的齒輪,它的每一次運轉都承載著自身的獨特使命,推動著整支球隊的前進步伐。
3.2 競技體育中身體認知的超越與創造
競技體育這種獨特的認知屬性之所謂獨特,正在于它不同于純粹的理性邏輯思維那般僅停留于事物的抽象化思考,而是建立在身體活動的基礎上,通過思維的積極運轉而有序地調控著身體行為的變化。且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伴隨有積極的競賽心理作為輔助,從而得以構造出集軀體行為、思維與心理能力為一身的,真正基于身體本質的認知行為。這種根基于身體的認知,是更為接近、也更為徹底的體現出人之本質的認知,也是人的思維能力更為積極而全面的體現。在這一競技性身體活動的過程中,身心在二元本體論上所固有的隔閡被徹底的打破,取而代之的則是更為完滿的身心的諧調,以及在此基礎上不斷構建出的內在統一的身體存在。
長期以來,哲學中的身心關系所處的兩難選擇困境,迫使認知行為也過多的被歸結于精神層面的締造,被神圣化為一種抽象的思維意象,使其與人的身體存在間總是留有一定程度上的隔閡和阻礙。人們渴望去進一步地探究和感受自身獨特的認知能力,卻總是無法使其與自身的現實存在相關聯。日常生活中簡單的身體行為因其機械化意義而難以觸及認知的層面,科技發達的現時代所廣受追捧的思維和創造能力則又集中于意識的層面而難以尋覓身體的蹤跡,身與心在認知行為上的連接點因此也變得愈發的難以尋覓。
然而,這一連接點的根本性匱乏,在競技體育中卻似乎找到了最為切合的解釋。在這種根基于人之身體的活動形式中,認知的位置得以從高高在上難以捕捉的意識世界具體化為身體的切實感受性,而演變為一種有形的認知體驗,使認知不再是抽象化的意象存在,而成為了可把控的身體實踐。人們可以在競技體育的過程中切實地感受到認知行為的存在,也能夠在這種身體認知的過程中進一步地體驗認知能力對自身所引發的效應力。
4 身體符號:競技體育社會表征與文化承載
4.1 競技體育中身體的社會表征與符號
事實上,無論是身體的顯現與釋放,還是身體的認知與超越,都是針對人之個體的、抽象化的身體哲學解釋。而從人的發展特性看來,更不可或缺的、更為深刻也更具現實意義的維度則在于人的社會屬性。這一人之于動物更為凸顯的特性,由始至終地貫穿于人類的歷史之中。人由最初的個體而聚居、整合而融為如今逐漸擴張的社會環境,人的生活也伴隨著社會的繁衍和變遷而變化,人的身體便也“終究是在社會之中的行動者的身體”[11]。正如??聦⑸眢w器官的運轉方式和社會制度的形成與變遷相聯系,而認為社會環境中意識形態的生成是人對自身身體的社會化建構;瑪麗·道格拉斯認為:“身體是整體社會的隱喻,身體中的疾病也僅僅是社會失范的一個象征反應?!盵12]這種生理與社會的雙重屬性對于人類而言,實則是一種“內在的、深刻的本質性關系”[13],是自其誕生伊始便貫穿其中的隱喻的本質。
社會環境的復雜多變,一如競技體育中變化多樣而又無法預知的賽場,人的能力和心態的調整往往隨著場上環境和局勢的變化而起伏不定,參與其中的人們只能適時地調整著自身的身體狀態以應對競爭的侵襲;社會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法則,也有如競技體育所特有的嚴格的競賽規則、仲裁手段以及完整的規章制度體系,人們的身體行為既受其所制約,也受其所規范;社會生活對人的磨煉和改造,也有如身處棱角分明而冷酷無情的賽場生活,唯有拼盡全力的身體追逐才是對自身最為完滿的褒獎。即便是在雖敗猶榮的遺憾中落幕,對勝利的拼搏和追逐也必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存在。正所謂雖身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競技體育中人們的身體狀態正如同對社會生存的一種表征,身體在競技中感受著社會生存的競爭和殘酷,也在體育中磨練著社會生活所必須的堅強意志和奮斗的勇氣。
也正緣于如此緊密而深刻的內在關聯,競技體育中的身體在社會中也逐漸形成為一種抽象化的符號表征,一種以競技身體及其精神內涵的顯現為主要表象的符號系統。正如競技體育中運動員所擁有的強健的體魄、健康的身體形象,已逐漸成為社會語境中對身體與力量的表征;競技體育中迎難而上、頑強抗爭、堅韌不拔的精神內涵,也逐漸成為社會中堅強的意志和奮斗精神的代名詞;而競技體育所獨有的競爭和對抗之本質及其外在的競賽形式,也使競賽成為社會中體現競爭意識最為集中的表現形式。諸如此類的種種抽象化的體現,將競技體育的諸多特性通過一種抽象的表述方式而聚集為有著明確指代性的符號,形成著力量、堅強、拼搏、競爭等特性為核心的身體符號系統。它們緣于競技體育中的身體,也在這種社會化的符號系統中持續表現著自身的獨特屬性。而競技體育也得以在這樣的符號顯現中得以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闡釋著自身的身體屬性,拓展著自身,而成為社會語境中獨樹一幟的身體符號。
4.2 競技體育的身體文化及其價值延展
這種社會符號系統的生成,也使競技體育依靠身體的符號化表征而逐步構建著自身獨特,也更為寬泛的身體文化。這一競技體育的身體文化,涵蓋越來越多的文化表現形式,也將以身體為根基的競技體育屬性充分地融入更為寬廣的社會文化體系中,而逐漸達成一種更為徹底的文化滲透和價值生成。而這種內在屬性的滲透與外在價值的生成,對競技體育本身而言也正是對其自身本質屬性的深化地擴充,是對競技體育的文化表征的全新詮釋。
早自古希臘時期開始,便有諸多以競技中的身體為元素的藝術作品流傳于世。無論是雕塑藝術中生動的形象刻畫,還是詩歌藝術中對身體之美的贊譽,競技體育中的身體都在文化呈現的過程中表述著自身獨特的本質力量。而在文化空前繁榮的現時代,這種本質力量的呈現更近乎處于層出不窮且創意百出的發展狀態。消費文化中競技賽事的興盛及其連帶的球星效應早已成為競技體育在社會中最為重要的文化表現之一;文學作品中也相繼出現以競技體育的競爭、拼搏等精神內涵為素材而構建的人物形象;影視作品則更將競技體育的現實本身作為藍本而搬上熒幕,通過鏡頭和膠片的審美化演繹而構建著與眾不同的身體體驗。一系列的文化表征的出現,使競技體育在這種豐富的文化意象中得以不斷完善,而身體也得以在這種競技文化的引導之下更進一步地突顯自身潛隱的本質價值。
西方哲學中身體的遮蔽、覺醒與突顯的歷史積淀,為身體哲學體系的構建奠定了深厚而久遠的思想基礎。而在此基礎上,對身體哲學中更為本質的思想所做出的分析與闡釋,卻又使我們在對身體這一概念有了全新認識的同時,也對基于身體活動且又同樣起源于西方的競技體育本質有了全新的探究動力。無論是身體的釋放與力的生成、身體認知能力的突顯與超越,還是身體社會標準與符號的價值突顯,競技體育的本質都在身體這一深刻而復雜的載體之上有著更為深入而全面的體現。而這一身體哲學視域下的競技體育本質維度的闡釋,也為競技體育深刻內涵的挖掘積淀著更為根本而豐富的財富。
參考文獻:
[1] 聶嘯虎. 關于競技運動起源問題的哲學思考[J]. 體育與科學,1987,8(6):1-4.
[2] 張之滄. 后現代的身體觀[J]. 與現實,2009,18(2):58-64.
[3] 席煥久. 體育人類學[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62-66.
[4] 顏紹瀘. 競技體育史[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2.
[5] 于文謙. 競技體育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36.
[6] 路云亭. 競技的本質[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6):461-464.
[7] 周國平. 略論尼采哲學[J]. 哲學研究,1986,2(6):18-26.
[8] 張之滄. 身體認知的結構和功能分析[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3):30-39.
[9] 費多益. 從“無身之心”到“寓心于身”——身體哲學的發展脈絡與當代進路[J]. 哲學研究,2011,25(2):78-84.
[10] 王亞娟. 梅洛·龐蒂自然研究中的身體之思[J]. 世界哲學,2012。21(2):67-76.
[11] 鄭震. 論身體[J]. 社會學研究,2003,31(1):52-59.
[關鍵詞]體育文化 文化互補 文化沖突
社會發展決定了體育文化的發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體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隨著歷史的長期演變,體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在研究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我們可以發現,源于古希臘、古羅馬的西方競技體育文化與之是有著沖突與互補的矛盾存在。
一、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沖突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兩個根本不同的體系。它們是隨著歷史發展先后出現且并列平等發展的兩個文化系統。在1840年以前,兩者是各自獨立發展的,并沒有明顯的沖突和融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新航路”的開辟和國際間交流的頻繁,特別是由于西方列強在近代對外侵略擴張,使兩種文化開始正面交鋒,日益沖突和斗爭。由于這兩大文化本體及其存在環境的巨大差異,所以它們在交流中的對立是絕對的。具體表現在:
1.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陰陽、八卦、五行等理論之中,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在西方哲學重外在、分析,重與自然的斗爭等觀念的指導下形成和發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整體觀重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及與自然界的和諧,帶有某種經驗、直覺、模糊的性質,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是科學實驗、解剖學、生理學、現代醫學等的綜合運用;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重節奏、韻律、神韻、內涵、和諧美,重朦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重陽剛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體美。
2.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一貫向著娛樂性、表演性、禮儀性方向發展,注重個人修養,形成以追求“健”和“壽”為目的的民族內向性格,融進了以身心合一、動靜結合的導引養生、武技的發展,然而削弱了體育運動中的競爭性;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始終向著競爭性、驚險性、公開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發展,并使體育形成體系,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而忽視了人競爭中的道德教育,容易產生殘忍與暴力。西方競技體育文化追求“強與險”,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追求“健與壽”。
3.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過身體鍛煉來以外達內,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體有形的活動來促成形而上的無形精神的升華,實現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顯的重人格傾向;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則重人體勝于重人格,注重人體本身的價值,更講究從人體的培養上來考慮體育的價值,通過讓人在肌肉的運動中,在各種力的交匯中去實現完美人體的塑造,進而實現理想的人生。
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互補
體育文化的產生是一個長期孕育演變的過程,其發展更是一個長期積累、選擇、變異、沖突、交融、定型的過程。由于體育文化是一個動態的社會存在,所以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時,勢必會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這就是文化的不自覺內在的統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倫理道德觀念的追求。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政治經濟條件,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出現了勃興。在新的政治經濟環境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勢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競爭觀念,自我價值的彰顯也成為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識分子也開始致力于東方體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試圖從東方的處世之道和養生方法中尋求解脫。
2.相互移植對方的優秀運動項目。如氣功、武術、龍舟競渡、踏青、放風箏、秋千等,開始向西方移植,沖破了西方競技一統天下的局面。而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徑等項目已深入中國各民族人們的心中,獲得大家的喜愛。
3.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為西方所接受,西方競爭觀念為東方所認可。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統生命觀、健康觀和與此相適應的保健體育,蘊含著有關人體科學的豐富內容,如注重身心統一、內外協調、動靜結合等許多辯證思想,對指導當今的人類保健活動,仍具有重要的意義。西方競技體育所表現的競爭觀念和現代社會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所認可和接受。
三、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義
1.體育事業進步的動力。體育文化是一種需要人們廣泛參與的休閑文化,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任何一種形態或地域的體育文化都在尋求與外界體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對方的文化精粹,可以推動世界體育改革的步伐,促進世界體育的發展。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深入中國內地,很多項目獲得各民族人民的喜愛,在全國興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熱潮。
2.維系體育文化發展的連續性。雖然,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交流還不到幾百年的時間,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不斷碰撞磨合,它們不僅各自獲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獲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間。
3.調節各地區體育的平衡發展。各體育文化之間的對立統一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交流的各方吸引對方精華,吸取對方的經驗教訓,互相補充。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有著對立統一,才有其交互影響的可能,這一東方與西方的體育文化對話可以豐富世界體育運動的手段與形式,完善世界體育科學思想體系,拓展人類體育功能結構的外延。中國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在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交流之后,由于其文化巨大差異而產生的文化對立,顯示出中國民族地區的體育事業的相對滯后,為力爭與西方體育文化平衡發展而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如中國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也開始試圖完成產業發展,并與其他產業諸如旅游產業聯姻發展,這在云南、西藏等民族旅游地區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四、兩種體育文化對立統一的辯證認識
不同類型和模式的體育文化由于價值觀念的不同會發生沖突,因此,體育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不是暢通無阻的,不同性質的體育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時候,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對立統一是客觀的,它不僅會改變原來體育文化的性質,還會由于兩者契合發展產生新的體育文化,帶來體育文化的變遷。體育文化的沖突是區域性、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集團性等多種類型的綜合,認識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對立統一就應在此入手,認識兩者是政治、經濟、地理等生存環境差異下的矛盾存在。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由于各層次發展水平不一,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會沖擊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生激烈而全面的沖突。此時,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必須作出全方位的調整才能適應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矛盾沖突。有效利用這兩種體育文化的內在統一因素,尋找兩者發展的最佳結合點,這將有利于消除或減少兩者沖突所產生的負面因素,使其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忠利,宗文舉.中西文化概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193. 255.
[2]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194-198.
【關鍵詞】競技體育;價值;問題
1.競技體育的特點
競技體育亦稱競技運動,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體育競賽為主要特征,以創造優異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勝為主要目標的社會體育活動。
遠在史前時代早期的人類生活中,便已經出現以爭取勝利為特點的原始、古樸的體育比賽形式。此后,這種活動形式又經古代的長期發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不少項目已略具雛形,其形制為近代運動打下了基礎。在整個近代體育領域中,比賽活動獲得了越來越大的獨立性,并被定名為“競技運動”。在當代,競技運動經不斷發展,演進,不僅在理論原則和實踐方法上日臻成熟,而且影響也不斷擴大,成為一個遍及社會各階層,波及世界五大洲的特殊社會現象。
競技體育是人們進行體育活動的一種方式,其特點是主體之間以競爭為主要手段,通過對某種極限的挑戰,以及對自我的超越而達到精神的滿足。在競技體育中,人們在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在勝利中體驗征服之美、在失敗中咀嚼悲壯之美、在競爭中獲取愉快之美、在發展中追求和諧之美。競技體育是體育系統中體現美的價值的表現形式,它追求的是一種超越功利的、美好的精神境界。如果認為競技體育只是犧牲人體的健康為代價而把競技體育逐出體育行列,似乎過于片面。
我們需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待競技體育。競技體育的健身功能并不明顯,但是它對人們心理方面的影響是不可估計的,它可以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操,可以培養人們集體主義及其團結協作的精神。另外還有競技體育的政治,經濟功能等,通過國際之間的競技體育運動,能夠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人們與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有益于人類社會的團結、友誼、進步。再者,原始的奧林匹亞競技運動會等一些競技體育并不像現在的競技體育一樣以犧牲人的健康進行訓練,而是為了增強體質,保衛本族利益和安全自發組織起來的運動形式。競技體育并沒有脫離體育的本質概念,而現在的競技體育也沒有脫離體育的外延概念。
2.競技體育的價值
2.1競技體育的政治價值
競技體育能振奮民族精神,喚醒民族意識,維系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比賽中,幾乎全場的觀眾都在為自己的隊員吶喊助威。由此可以看出競技體育促進人民對國家的認可和接受,使更多的國人或建立或表達愛國之情。
同時,作為為各國之間溝通的橋梁,競技體育有利于外交的發展,增加了各國之間的溝通機會,使各國之間的密切交流成為可能。
2.2競技體育的的經濟價值
高水平競技體育逐步走向職業化,在一定的層面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與大眾參與性,成為體育娛樂行業一部分。通過舉辦各種大中小型賽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許多競技體育的比賽,帶來直接的收入如許多場次的門票、廣告(由著名電器品牌美的冠名),紀念品,轉播權,周邊旅游等。間接的收入來自觀眾的各種觀賽需求,使競賽場地周圍的商業實現創收。帶動交通、通信事業的發展。而這種經濟價值又反過來作用于競技體育,為其向更成熟更專業提供足夠的經濟保障。
2.3競技體育的教育價值
對于運動員,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他們不斷訓練,不斷追求超越,追求自己的極限,不僅從從身體上,更從意志精神上參加體育運動,充分體驗體育,感受體育,升華體育的精神和意義。
對于觀眾,通過觀看競技比賽,他們了解了相關的常識內容,清楚了各種比賽規則,熟悉了其中蘊涵的體育文化,提高了對體育運動的鑒賞能力,也從運動員身上學到了很多。同時,競技體育能夠促進體育融合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這對體育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比賽中,運動員們頑強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在場的觀眾,在全場觀眾的注視下,壓力可想而知,運動員需要頂住如此之大的壓力,完成各種難度的動作,對心理素質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落后的情況下,可以讓觀眾學到了在困境面前不慌不忙,沉著應戰。
2.4競技體育的社會文化價值
競技體育能夠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它能夠不斷的開發人體的潛能,提高社會道德水平,提高人們對體育美的理解,將社會文化價值發揮到最大程度。
對于運動員來說,每天都在持續不斷的練習。作為運動員,尤其是在中國的這種競技體育制度中成長的競技運動選手,他們相對缺少與外界的接觸。而各種大型賽事與競技運動衍生的活動,為運動員提供了融入社會的機會,通過與觀眾、媒體、賽事場館周圍的人群接觸與交往,可以使他們更好地完善自身,成為一個善于并且敢于應對社會中生活的人。當他們退役之后,也可依靠對社會的較好融入而過上幸福的生活。
對于參與觀看競技運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家庭之間、好友之間、陌生人之間彼此接觸互相交流的極好機遇,促進了這一部分人的社會化,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這是競技體育的價值所在,但同時,在這種價值背后,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同樣也存在一些弊端。
3.競技體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技體育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并在人類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現代競技體育不僅樹立國家形象,反映了綜合實力是展示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綜合實力的窗口之一,而且可以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促進身心健康建設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競技體育競爭激烈,但是具有高度的公平性和嚴格的規則性。競技體育必須不偏袒任何一方,必須堅持公正,也因此,高度的公平性就成為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
盡管我們多么的努力去消除競技體育中所存在的問題,但是在目前的社會發展中,一些問題卻依舊不能完全消除,競爭的公平性依然是競技體育存在的首要問題。
破壞其公平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令人頭痛的就是“興奮劑”。競技體育就是為了戰勝對手,取得優異運動成績,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個人、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而在比賽中使用興奮劑已達到目的。服用興奮劑是一種欺騙行為,既對運動員的身心健康產生許多直接的危害,又有悖于誠實和公平競爭的體育道德 使用興奮劑是一種作弊行為,是與體育運動相對立的。
此外,競技體育正在面臨著過度商業化的沖擊,1984洛杉磯奧運會走出一條商業化運作的道路,從此商業化大規模地介入奧運會賽場和現代競技體育。亞特蘭大奧運會后,商業化也給現代競技體育帶來了想當大的沖擊。在商業利益的沖擊下不少運動員使用興奮劑,暴力事件,假球,吹黑哨等丑惡現象有增無減。損害了運動員的身心、人格和精神健康破壞了體育公平競爭原則,使競技體育原有的魅力大打折扣。
4.結論
現代競技體育在“更高、更快、更強”的鼓勵下,表現為一個不斷沖向生理極限的過程,破壞了認得生理平衡,致使運動員傷病纏身。這是競技體育中運動員普遍存在的問題。
同樣為了追求更好的成績,人們不斷的把科技運用于競技體育之中,這有效的提高了運動員的成績,但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運動員本身的能力,從心理上有些依賴科技的傾向。這不得不讓我們深刻的反思。
競技體育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并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同時也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堅守奧林匹克精神,使競技體育人文精神得到良心發展,使競技體育人物精神回歸本質,使競技體育人文精神和諧發展?!科]
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被運用到競技體育當中,正所謂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科學技術在促進競技體育發展的同時,也在一些方面對競技體育有著負面的影響,如果我們對這種負面的影響因素放任不管,將對競技體育的發展起到阻礙的作用。因此,對科學技術在競技體育上存在的積極影響和負面影響進行分析,對于競技體育的更好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科學技術 競技體育 關系
隨著高科技技術的迅猛發展,它已經對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起著重要的影響,也不可避免的影響到競技體育的發展。競技體育作為一項競技價值很高的運動,很多運動員希望通過利用科學技術提高自身的競技水平,與此同時,競技體育的賽事主辦方也希望通過科學技術來更好的促進競技體育的開展,科學技術對于競技體育不可避免的存在積極影響和負面影響。本文將科學技術對競技體育存在影響進行分析論述,希望能夠促進科學技術更好的為競技體育發展服務。
一、科學技術對競技體育的積極影響
(一)科學技術促進了競技水平的提高
毫無疑問,伴隨著人類運動潛能的不斷開發,通過訓練提高運動能力的空間也越來越小。在競技運動員整體實力相差不大時,科學技術對于提高競技運動員的競爭力有著明顯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科學技術能夠提高運動器材和服裝科技含量,進而促進競技體育的發展。在最早的運動會上,運動員與普通觀眾的裝束并無區別。運動取得成績主要依靠自身的實力和臨場的發揮狀況。現在的競技體育則與以前有著很大的變化。通過科學技術對運動員的裝備和服飾進行改良對于競技體育運動員的競技成績有很大的幫助??茖W技術在運動器材中的應用也很多,例如將科學技術引進足球制造業當中,對于制造出更適合足球運動員的足球,有利于幫助足球運動員更好的控球;第二,科學技術能夠幫助進行更科學的訓練,提高運動員成績。在現代競技體育領域,例如在足球領域,運動員通過穿戴一些高科技設備,在實際的訓練中,這些設備能將運動員的各種信息反饋給教練和球員,便于球員有針對性的完善自身的薄弱環節,進而提高球員的成績。
(二)科學技術保證了競技體育的公平競爭性
在很多領域,僅僅依靠裁判自身的經驗和視覺判斷,難免出現各種誤差,然而通過高科技設備的配置,能夠幫助裁判減少誤判。科學技術也被應用到足球領域,來維持足球的公平。例如現在英格蘭超級聯賽引進的門線技術,裁判通過佩戴相關設備,當足球整體越過球門線時,該設備會發出訊號,這對減少足球中的誤判有著很大的作用。
(三)科學技術擴大了競技體育的影響
最早的競技體育運動,只能去現場進行觀看。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各種競技體育賽事能夠被更多觀眾所欣賞,這也推動了競技體育的發展。例如,每四年一屆的世界杯,已經成為全球球迷的節日,通過高科技技術對足球運動的轉播,也為足球運動吸引了更多的球迷,提高了足球賽事的影響力,也為足球運動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科學技術對競技體育的負面影響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超越了這個度,則積極的影響可能轉化為負面的影響??茖W技術對于競技體育運動員的成績有所幫助,不代表運動可以放棄自身的努力,只依靠高科技設備的幫助取得好成績是行不通的。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對競技體育成績的重視,從而加大了對競技體育相關設備的開發研究,使得競技體育成績有越來越依賴科技設備的趨勢,這也使競技體育與最初的精神相違背,顯然不利于競技體育的發展,甚至對競技體育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然而,在目前競技體育高度商業化的趨勢下,很多競技體育運動員為了獲得良好的成績,不惜鋌而走險,利用一些非法的手段來提高自身的成績。例如七屆環法自行車冠軍阿姆斯特丹被查出比賽時使用了興奮劑,最后被賽事主辦方取消了以往取得的冠軍頭銜。目前,隨著競技體育賽事的高度商業化,獲得良好的競技成績對于運動員意味著金錢和事業的雙豐收。這也讓很多運動員陷入對成績的過度追尋當中。在當今的競技體育中,對運動員是否使用興奮劑的檢查極為嚴格,但是在各種新型興奮劑層出不窮的趨勢下,也有一些運動員逃過了相關的興奮劑檢查,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雖然科學技術并不是促使運動員服用興奮劑的主要原因,但興奮劑卻是利用高科技技術制造而成的,甚至在種種利益的沖擊下,對于新型興奮劑的科學技術研究也越演越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堅決抵制競技體育運動的不公平性,讓科學技術更好地為我們服務,而不是利用科技來扼殺了競技體育的公平性。
論文摘要: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分析了競技體育與人社會化的關系,得出競技體育活動也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為體育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1、社會化
社會化是社會學長期、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戴維·波普諾在《社會學》中寫道:“社會化就是一個獲得自己的人格和學會參與社會或群體的方法的社會互動過程。”社會化不僅對個人的生存、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對社會的生存和有效運作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事實上,沒有社會化就沒有社會,通過社會化,社會文化才得以積累和傳承,社會結構得以維持和發展,而作為社會成員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發展人格、自我、角色借用。而要達到這些目的,必然經過一定社會化過程才能實現。
社會化從一個人的幼兒時期開始,并持續一個人的一生。它不僅僅指“生物人或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同時也包括個人適應生活的整個過程。通過社會、家庭、學校的教育,從而逐漸學會社會知識、技能與規范,最終形成自覺遵守、維護社會秩序以及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的社會人。而體育活動特別是競技體育能促使人達到對社會環境的良好適應能力,對提高人的社會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水平,成為社會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由體育活動的社會特征所決定的。特別是竟技體育活動中,既有互相協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競爭,同時又必須遵守一定規則進行。這種在競技體育活動中形成交往合作,競爭遵守規則的意識和行為遷移到日常社會生活、學習、工作中去從而使我們發現許多人并不是自覺地以個體的社會化為目的而去從事體育運動,但卻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或加速了自己的社會化進程?,F代社會中,競技體育對人的社會化功能越來越重要,它向人們提供社會規范教育的場所和實踐社會規范的模擬機會,引導人們融進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體系,給少年兒童分配社會角色,并提供嘗試各種機會,促進個性的形成和人格健全發展。
2、社會化內容與體育社會化的功能
2.1對杜會化內容的不同理解
社會化是個人必須的,站在不同角度對人的社會化有不同的理解:
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由于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所共有的產品,包括物質與非物質部分。從而保持社會文化的傳遞和社會生活的延續。這里社會化實際是一種文化內化進程。
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社會化過程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學習的文化模式。人類行為是由遺傳因素與后天環境共同決定。從人類最初期行為來看,嬰兒的基本生理需要是與他人的早期接觸中形成的。因此,父母與嬰兒之間的互動,為兒童的人格與自我意識的發展做了準備。
從社會結構來看: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承擔一定的角色。按照喬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論,他將自我分為2個部分,在第二階段中:“客我”在社會化過程中存在3種不同形式:模仿、嬉戲和群體游戲。這里嬉戲階級實際上兒童裝扮角色,角色借用指人們把自己想象為處于他人的角色或位置的角色活動,但并不真正理解所借用角色的意義,卻開始重視他人的要求從而為熟知自己在群體和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更好擔當角色轉化奠定基礎。
從社會心理角度來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強調個體與社會之間基本沖突。因此他強調在社會化過程中生理基礎和情感的力量,他認為兒童在早期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人格終其一生而不變。雖然受到以后許多人的批評,但我們認為他所強調兒童在家庭中社會經歷對兒童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是正確的。同時他認為人格的形成是“本我”、“自我”、“超我”3個部分協調均衡的發展,一個人才能保持正常和健康。
從以上不同分析社會化是人的一種本質的需要,也是保持社會穩定和促進人格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2.2社會化的內容
2.2.1傳授生存的基本知識技能
人的社會化從嬰兒時期開始,家庭承擔重要責任,不僅包括基本生存的知識技能,而且還有系統的科學知識和技術,不僅促使兒童健康成長,而且使社會文化、人類文明得以傳承。
2.2.2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構成特殊個體鮮明特征的思想、情感與自我觀念的特殊模式。“自我”是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艾里克·艾里克遜認為人格發展8個階段中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一種認同危機產生,對此處理得好會產生穩定的認同,形成完整的人格。這里顯然把人格作為一個整體,但實際人格形成受家庭和社會兩個最重要方面的影響,使人的社會化過程復雜和多元,從而使人的性格多層次、多角度。
2.2.3形成良好社會角度
社會化的內容使教育社會成員按其應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不僅規范自己的行為,而且承擔社會角色,形成健康的互動。
2.2.4教導社會行為規范
社會成員必須遵守社會規范,用社會規范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集體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才能保持社會良好的運行,因此社會化過程也包括對社會規范的遵守,如風俗、習慣、法律等。
2.3競技體育促進人的社會化
體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競技性。所以體育最早起始于勞動中,形成于文化的交流中。競技體育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體育就帶有祭禮性質,但已具有民族節日竟技性質。由宗教習俗的催發、文化交流的需要和城邦力量的顯示,形成古奧運會。這樣竟技體育對社會的第一個重要貢獻是促進人的社會化,對兒童來說不僅使他們學習到互相尊重養成良好的社會態度、完善人格和道德問題的判斷力,促進他們個性的形成與發展,而且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內化竟爭的意義。
總的來說,竟技體育促進人的社會化,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進人竟技體育的社會化階段。指青少年通過各種社會影響,認識競技體育,產生興趣,加人其中。
第二階段:通過競技體育的社會化,指青少年通過參加競技體育,在身、心、群諸方面發展起來為日后進人社會打下基礎。
2.3.1通過身體教育和運動教育,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功能
在嬰幼兒教育期間,家人用練習坐、爬、站、跑等基本身體活動;在少年時期,各種游戲擴展孩子跑、跳等各種能力;青年時期,不僅發展了身體素質,培養運動技能,對健康形成良好的態度。因此:“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氣蓬勃感知世界,煥發樂觀精神產生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意志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源泉?!边@些早期有益的訓練,為他們健康的人格,適應社會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礎。
2.3.2競技體育對兒童社會規范形式的影響
竟技體育運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活動。強烈的自身參與,激烈的對抗和頻繁的人際交流,是它的鮮明特征。雖然竟技體育活動的規范具有強制性。但畢竟通過游戲、娛樂和運動體現出來是大家樂于接受的,又不會給人造成精神壓力,由于規范培養使少年兒童進入社會必不可少的社會化過程。因而各種體育竟賽活動可以視為對社會法規和倫理道德學習的模擬過程。
而且兒童對體育竟賽中競技有一個較長的接受過程,早期(幼兒期)在集體游戲中各自做一些獨立玩耍而已,不注重其他。中期(5歲左右),對竟賽中活動游戲規則視為神圣不可侵犯,拒絕變更游戲規則。后期(10歲左右)開始了解規則真正意義。開始重視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價值,使游戲和比賽更為公平。開始協商游戲變更規則,一旦競賽開始,絕對遵守規則,因為這是他們協商、自治的結果。
2. 4競技體育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形成,特別人際關系的影響
通過競技體育活動,使兒童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自主能力,特別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因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表現之一,也是一個人成材的需要。因此竟技體育活動的良好協作關系有利于培養以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伙伴關系。
2.4.1竟技體育活動對人際關系的心理影響
競技體育活動,增加了人與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縮短了距離。中國的乒乓球外交不僅打開封閉20年的中美外交上的隔閡,也開通臺灣與大陸的聯系。體育也是人生友誼使者,不僅增進人的相互了解,而且改變人的個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它是青少年兒童的重要社交場所之一,對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獨立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競技體育活動不僅改變、調整人的良好心態,同時也可以縮短人際交往距離,為現代人的社會化提供良好的渠道。
2.4.2競技體育活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合作被認為是當代社會最有價值的社會化行為之一。因為現代社會要獲得成功必須相互協作,同時由于社會文明發展,而隔閡的產生,使合作遇到最大障礙,因此合作能力既是參加競技體育活動的必備條件,也是通過體育活動需要發展的社會型能力。如足球的強大吸引力,在于其成員良好的合作精神的發揮。所以經常性參加各種竟技體育活動,既加強了個體的合作意識,又有利于個體團隊精神培養。 轉貼于
2.4.3競技體育易形成良好的競爭意識
竟爭觀念在現代社會中是一個重要價值觀念,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競爭既是體育運動的特征之一,又是體育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F代奧林匹克運動口號“更高、更快、更強”就是競爭的體現。而競爭的過程是他們身體素質、各方面知識、能力的自我展示。而這種竟爭是建立在良好的體育道德基礎之上。在競技體育比賽中,不講門第、不排尊卑;最講法制、不循人情;最講現實、不論資歷,以“公平”為原則,是人的社會化形成的良好途徑。
2. 5競技體育對社會角色的影響
每一種社會角色,都代表著有關的行為期望和規范,對某種角色的承擔,都要外顯這個角色的特征。因為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必須擔當適當的社會角色,而競技體育活動,為學習社會角色提供有利條件。在競技體育活動中,如足球比賽,每個隊員分別承擔前鋒、后衛、守門員等各個角色。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特定權利和義務。每個角色有獲勝的權利,也有遵守體育法律規范、道德規范的義務。
獲得角色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體育活動中,通過承擔各種角色的經驗,不僅提高和增強體質,而且有利于促進個性的發展。有時在比賽中,有意讓某人擔當超出其本人能力的角色,不僅提高本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促進個性發展。社會角色是完成社會活動必要的社會構成。通過體育角色的學習,對人的社會化意識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也使兒童體驗到通過個人努力不僅可以成功扮演角色,從而體驗到人的主觀努力是改變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
3、競技體育在人的社會化過程的作用
3.1競技體育是造就全面、協調、完善的人格的盆要方式
以身體健康為目的,是當代世界體育的一大特點。在當代社會化過程中,體育是克服現代文明病侵擾,恢復人類運動能力的重要手段。人類進人文明社會后,因文化而獲得的高雅,以及經常出現的因文化而導致的畸形,使人類脫離自然。在人們與自然疏遠的過程中,受損失最大的是人體運動。其結果造成人的片面和非協調發展。而競技體育能使人身體和精神全部參與運動,充分體驗到人體運動的樂趣,為造就完善的人格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重要的途徑。
3.2竟技體育對社會穩定的作用
人的社會化,必須具備良好社會環境。而競技體育對維持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因為競技體育是集聚社會力量的一種形式,作為一種社會語言,容易為不同階級、階層,不同職業和信仰的人們普遍接受,為不同的人提供發揮精力的業余活動場所,減少和避免人們把精力用于危害社會,從而達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3.3競技體育對社會文化的傳承作用
各民族的文化、各種社會文化活動中,競技體育總是和國家民族的禮儀慶典活動同時出現。升國旗、奏國歌,還是點圣火、發誓言、敲鐘、放鴿群、撒鮮花、授勛章,雖然表面形式相同,但文化內涵千差萬別。大型競技體育活動還要進行團體操、音樂舞蹈表演,這一點與古代競技體育與宗教祭祀活動十分相近,有淵源關系,如奧運會開幕式,融人主辦國的文化,在社會化進程中,使人產生認同感和‘.自我”感,這一點是其他社會活動無法比擬的。
3.4竟技體育活動所傳遞的社會道德觀念對人的社會影響
體育道德是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員道德又是一種對青少年影響至深的職業道德。競技體育所宣揚的奧林匹克精神、體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會理想價值,而竟技體育推崇的公正、競爭、協作、團結、誠實等道德觀念正是人的社會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對青少年乃至整個社會所有成員都具有重要影響??梢?,競技體育活動所傳遞的社會道德觀念對人的社會化起著重要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這些潛在的價值在深層結構方面影響著社會心理和民族精神。
3.5竟技體育對人的現代化的影響
社會的現代化從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人的現代化,在社會化過程中,現代化也是一個重要問題。由于對現代人要求的社會性格與競技體育所提倡的觀念是一致的,因此,用競技體育來培養社會成員或未來社會成員的現代意識和心理行為具有重要意義,體育活動往往容易影響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4、結論
(1)競技體育能促使人們達到對社會環境的良好適應能力。許多人并不是自覺地以個體的社會化為目的而去從事競技體育運動,但卻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或加速了自己的社會化進程。
(2)社會化是人的一種本質的需要,也是保持社會穩定和促進人格全面均衡發展的重要基礎。
(3)競技體育對社會的第一個重要貢獻是促進人的社會化。
(4)通過競技體育的社會化,青少年從身體、心理、群體等方面發展起來,為進人社會打下基礎。
(5)競技體育對競爭、合作、人際關系產生作用影響人的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