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09:05: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道德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網絡由最初的羞羞答答發展到現在的理直氣壯地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它在帶給人們諸多便利的同時,更作為一項新生事物,贏得了我國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積極關注。特別是對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識高智商而又相對較為自由的群體――大學生而言,網絡更是展現了其迷人的風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網絡在帶給大學生新知識、新信息與新思維的同時,也會夾雜著這樣那樣的“病毒”,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問題由此產生。
一、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及其價值
從某種程度上,網絡已經成為了很多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來源于生活,因此,網絡道德教育理應成為高校德育關注的重點。
(一)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內涵
研究網絡道德教育的內涵首先要弄清網絡道德的含義,所謂網絡道德,就是網絡社會中的社會公德,是指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專門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特殊利益關系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特點,所以網絡道德是生活于網絡社會中的人們——所有網民都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
道德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和規范體系,具有調節人性與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價值即在于對人性與生活的調節與提升,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也是針對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規范與引導,并在這個過程中彰顯其價值。
1、明晰學生網絡道德認識
很多大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網絡道德問題并非有意為之,而是由于對網絡道德的模糊認識造成的。而網絡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模糊認識。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網民對一些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如:仍有16%的人對網上的傳聞和性內容感興趣;有29%的人對網絡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機會想試一下黑客行為;網絡文明工程已經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開展近幾年,仍有1/4左右的人對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認為此舉可有可無。在線
2、引導學生趨利避害
網絡世界既豐富多彩又良莠不齊,既有鮮花也有毒草。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就在于引導學生趨利避害,在豐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熬W絡社會”的誕生和發展引導著人們以更快的速度進入信息社會,面對千變萬化的信息社會,大學生是否具有較強信息修養將是大學生能否成才的關鍵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內容與方法
網絡世界是相對較新而且對高校學生有著極大影響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無視這一現象將是不完整的。認真對待學生的網絡生活并使之上升為系統的網絡道德教育將會拓展高校德育內容與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夠與時俱進。網絡技術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傳播方式對人們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
一直以來,人們對網絡、對大學生上網否定多于肯定,指責的聲音多于引導的聲音,造成了網絡道德教育的不良現狀。
1、教育者認識模糊
網絡社會的到來,使思想活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與幻想的大學生歡呼雀躍。同時大學生們在網絡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對大學生這個龐大的網絡使用群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以應對網絡社會給道德帶來的諸多變化,應當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觀念老化
學校德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價值的引導,在于幫助學生自主構建道德價值體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對網絡的挑戰,學校德育應當從德育目標出發有針對性地重新設計德育內容,徹底更新道德教育觀念,以適應全新的、變化中的教育環境。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下,網絡社會改變或影響了德育過程中各種構成因素之間的關系。
3、教育者對網絡道德教育不能準確把握
網絡為新道德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廣大的教育者并沒有充分地認識網絡道德呈現的新特點。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的特點,所以網絡道德既不能與傳統道德徹底決裂,它應當包含著對傳統道德中的優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繼承,又要直面和順應社會變遷中對道德觀念的不斷“吐故納新”的現實。這就要求網絡道德教育既要體現歷史的內在邏輯聯系,又要強調現實性和歷史性的和諧統一。
三、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的改進途徑
只有針對目前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現狀,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與途徑,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
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思想教育觀念,充分認識青年學生接收新鮮信息的豐富性、復雜性,探討如何利用網絡平臺發揮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優勢,如何開拓新型、多樣、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發揮教師的指導、主導作用,以“導”代“堵”,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判斷信息和選擇信息的能力,幫助他們將在現實社會中積淀養成的優秀的道德品質展現在網絡社會,遭遇網絡道德沖突時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采取正確的行為。
(二)提高教師網絡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師駕馭網絡的能力提高了,才會對網絡道德實施有效引導。首先,教師必須有積極端正的工作態度,要有很強的責任心,要善于辨析網絡上魚目混珠的各種思想潮流,能主動同錯誤的思想作不懈的斗爭;其次,必須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藝術,不是用互聯網延續傳統的說教,而是要運用網絡進行實時多向的、直接坦誠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計算機和網絡使用知識和經驗,能夠熟練地掌握網絡。
(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約束
網絡道德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網絡道德自律的思想與行為習慣上。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外在的必要約束。我們在強調道德主體性的自律的同時,也要根據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建立和完善網絡道德的外在約束機制,實現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社會化。首先,要制定比較完備的大學生網絡行為準則,使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有章可循。這些制度包括《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校園網文明公約》和《大學生網絡違紀處理條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學生網絡行為監督和管理機制,利用網絡監控技術對登錄校園網的大學生進行登記,建立校園網絡責任主體與其網絡行為的有跡可循的對應關系,然后由學校派專人負責對學生不良的上網情況進行批評教育或給予相應的處罰。最后,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實踐證明:許多事情的解決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輿論的力量。如果我們將網絡犯罪防患于未然,這將是最為理想的效果。為此,社會媒體應該加強輿論方面的引導,用鮮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逐步深入人心。社會各階層人員應該主動加強自身修養,為網絡道德素質的建設添磚加瓦。
總之,網絡道德教育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出現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們只有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緊迫感、端正態度,提高在網絡環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轉網絡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動整個高校德育建設向著高效、有序的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孫建民:《高校校園網絡德育問題的分析與對策》《教育探究》2006,4.
劉芝華
忽視傳統教育是愚蠢的,忽視網絡教育是短視的,傳統教育方式和網絡教育方式,是德育工作的雙翼,只張開一翼,自然無力飛行,只有雙翼并舉,才能自由飛翔,才能如大鵬那樣,“其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p>
——題記
一、面對互聯網的思考
網絡的迅速發展和青少年網絡群體的日益龐大給中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結合網絡時代的新特點,探索加強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方法,確實是一個嶄新的課題。結合中學教育實際,我們認為,網絡說到底還是一種新的技術工具,是由人發明出來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獸,它給青少年德育工作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我們應當趨利避害,加強引導,把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與現代網絡結合起來,利用網絡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寓教育于網絡,通過網絡開展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谶@一認識,從2003年4月開始,我校以高一、初一年級為試點班級,就網絡道德教育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二、行之有效的步驟
㈠準備階段。
時間從2003年4月至12月。本階段主要工作:
1、去中南大學學習網絡教育的經驗。
2、利用廣播、??⒑诎鍒?、知識走廊及其他形式,向全校師生廣泛宣傳開展網絡德育活動的意義。
3、成立網絡德育領導小組、技術服務小組、網絡教育日常管理小組、課題研究小組,各小組分別制定工作計劃。
4、分別召開試點班級全體任課教師、學生會議及學生家長座談會,層層發動。
5、建好校園網絡,將學校所有計算機機房、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教師辦公室和教研室聯網。
6、建立網絡監控系統,注重加強對網絡的防范和管理,刪除有害信息,平衡不良信息。
㈡分步實施。
時間從2004年2月至2004年8月止。試點年級的學生在雙休日、重大節假日,休息時間,憑有效證件,到學校電腦室自由上網。本階段主要工作有:
1、開展網絡文明教育:向學生發出“文明上網,從我做起”的倡議書;開展“上網做什么”的專題大討論;召開“中學生與網絡文明建設”為主題的班會,并撰寫“網絡文明建設”的學習心得。
2、成立“家長網絡學?!?,指導通學生家長引導學生文明上網。
3、發放《學?!ぜ议L聯系卡》,及時與家長互通情況,以此消除網吧的負面影響。
4、開發校園網絡軟件,包括建立學校網站、開發德育題材的游戲、網上黨(團)校、教育教學管理軟件等。
5、每月開展兩次以上的網絡教育活動,包括名師教學答疑、道德教育專題討論、校領導與學生對話等方面的內容。
6、開展各類競賽活動:在教師中開展網絡德育課件的制作比賽;在學生中開展征集個人主頁的競賽活動、網絡征文活動。
㈢、全面鋪開。
時間從2004年9月至2004年12月。學校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統籌安排全校學生自由進入學校電腦室活動。具體活動內容在參照上學期的基礎上予以調整和補充。
三、網絡道德教育的優勢
1、由防范型德育向發展型德育轉變
傳統德育是防范型的德育,學校、教師、家長、社會及有關人士較多考慮的是如何管理好孩子,企圖在孩子與社會現實之間筑起一道“圍墻”,如“封閉式”管理、“準軍事化訓練”等,不考慮孩子的發展要求,不考慮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不考慮客觀現實的變化,一律要求應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結果往往事與愿違。而開展網絡德育教育,則實現了由堵到疏,由防范到主動出擊的轉變。
一是通過“上網干什么”的討論會、網絡德育征文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主動選擇、主動發展,充分發揮主體性及自我教育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把社會外在道德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我道德需要。
二是不斷豐富網站內容,用健康的網站吸引學生。身邊的網站具有吸引力,這是開展網絡德育的有利條件。近期來,學校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并成立“校園網吧”,學生在休息時間可以憑學生身份卡進入“學校網吧”上網。現在學校已建有共青團校、紅色游戲、紅杏文學、名師對話、考試大觀等特色版塊,深受學生喜歡。
2、網絡的交互性促進了德育工作的民主性
信息網絡與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具有雙向性和交互性。信息網絡使得受教育者不僅是接受者,而且是傳播者,雙向互動促成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及時聯動與溝通。由于人與人之間既沒有地理距離,也沒有心理距離,因此,網上活動對上網的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容易使學生敞開心扉,交流思想。如每月開展的校長、教師與學生對話、網絡道德教育大討論等活動,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主從”關系,改變了受教育者被動、從屬的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網上網下聯動,鞏固和提高了德育工作效果
應該說,大部分的中小學生(尤其是城區學生)都上過網,他們中的大多數并未完全荒廢學業,陷于其中。在網吧里,首先陷落的是那些意志薄弱、信念不堅的懦弱者。我們要告訴學生:人是有精神支撐的,一個人如果抵制不了一點誘惑,那么在今后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將會摔很多跟頭。我們也高興地看到,有不少同學都曾經深受網吧之害,他們在老師、家長的幫助下,靠自己堅強的意志、堅貞不渝的信念在思想上筑起了一道長城,使他們走出了網吧的漩渦,獲得了新生,重新找回了人生價值。
初二48班黃某,一段時間內成績一路下滑,家長懷疑是孩子上網吧誤了學習。有一天,細心的媽媽發現每天晨跑歸來的孩子不見出汗,只聞煙味。次日爸爸悄悄跟蹤,終于在網吧將堅持三個月所謂“早晨長跑”的兒子逮了個正著。當時家長采取了“禁止長跑”、“不給零用錢”的措施,以為這樣便可堵住孩子通往網吧的大門。殊不知,孩子網癮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要想消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果然,以后他又以“外出打球”、“參加假日小隊活動”等為借口多次去網吧玩游戲。得知這個情況,學校非常重視,迅速會同班主任,對這位迷戀網吧又善于說謊的學生進行了多次深入的談心活動,曉以利害關系,促其思想轉化。另外學校主動與文化稽查隊、街道辦事處等單位取得聯系,并在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對有違規行為的網吧的義務監督力度。
四、網絡道德教育在我市全面輔開
自從開展網絡道德教育以來,我校未成年人進網吧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通過調查顯示,在活動開展之前,試點學校80%的學生上網玩游戲、聊天,10%的學生上網瀏覽新聞等,5%的學生上網進行學習資料的查找,還有5%的學生進入不健康的網站瀏覽不良信息?;顒娱_展后,我們組織過多次調查,結果顯示,65%的學生上網是查找學習資料和網上測試,25%的學生是瀏覽新聞等內容,5%的學生收發電子郵件,5%的學生聊天、聽音樂。
隨著德育工作的創新,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為此,《湘鄉報》、《湘潭日報》、《科技導報》、湘鄉電視臺等媒體對我校的網絡道德教育試點經驗作了宣傳報導。如2004年8月5日,《湘潭日報》對我校的做法做了如下宣傳報道:“近日,湘鄉一中外語老師王琴在上QQ時,發現一名高一學生在線上,王老師便主動與他搭話。得知該生因父母經常吵鬧不想回家,干脆住在同學家里,王老師心平氣和地在線上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后這位學生愉快地接受了老師的意見,表示第二天立即回家。王老師與學生網上談心至少有50多次,這種網絡教育的形式在全校100多名教師中比較普遍?!?/p>
一、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網絡道德教育的地位處于“邊緣化”
眾所周知,在我國絕大多數高校中,網絡道德教育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它被附屬在《思想道德修養》中?!端枷氲赖滦摒B》課程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在校大學生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學習中以英語為重,專業次之。作為公共課之一的思想道德修養在大學生那里,要么是一種負擔、要么是一種調節,僅把道德知識、原則與規范當作知識去記憶,以便應付考試,很少會有人把它作為一種道德修養的途徑??梢?,思想道德修養課在大學生的教育中被邊緣化了,而作為思想道德修養課中的一章或一節的網絡道德教育更顯得微不足道。
2.網絡道德教育的主客分離、措施后置
關于網絡道德教育主客統一問題已經在學術界基本有了共識,但在實際教學中,主客統一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解決。教師在網絡道德教育中依然是權威、主體――網絡道德教育活動的發動者;學生是客體、承受者――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當今,建立在宗法血緣關系或封建等級制度思想基礎之上的道德教育思想依然占有很大市場,這必然會造成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分離。
網絡道德教育被邊緣化,從正反兩方面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網絡的虛擬性和開放性使大學生在“虛我”的自由空間縱橫馳騁,道德防線被無限延長。“晝夜奮戰”聊天、極度迷戀網絡患上網癮、沉醉于虛擬交流的滿足而忽視人際交往,導致道德觀念淺薄、道德意志薄弱、道德判斷扭曲、價值取向紊亂、甚至道德品質敗壞等。每當這些現象在某些大學生身上集中體現,出現嚴重后果時,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便會集體出動“救火”。有關學校領導、班主任、心理咨詢教師、班干部、家長組成“緊急救援小組”奔向“事故現場”。這種“治病救人”的工作方法不能說沒有效,只是顯得過于被動,亡羊補牢。
3.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單一、過程簡約
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是教育者實施教育的渠道。目前,高校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途徑雖多種多樣,但主要渠道還是教學,散見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計算機課和其他有關課程的教學中。任課教師普遍實行著“老師講道德、學生聽道德、考試考道德”的教學思路,只關心道德規范的傳授,忽視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體驗。在道德教育的實施中,大學生缺乏自己策劃、自己動手、自己組織、自己參加、自我教育的實踐活動。在網絡道德教育過程方面,多數高校限于網絡道德理想、道德規范、道德原則方面的教育,而缺乏網絡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教育,尤其是不能與網絡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與此同時,教育內容缺乏變通、相互之間缺乏關聯性也是目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問題之一。
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改革對策
為了使每一個大學生正確運用高科技成果并能健康全面發展,為了使網絡道德教育的規劃和目標得以實現,就必須改革目前的網絡道德教育現狀。針對網絡道德教育工作中出現的新特點、新問題,我們必須想出新點子、找到新路子。我們認為在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主要應該著手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革:
1.開設課程,提升地位
網絡道德教育被“邊緣化”是與網絡社會的發展背道而馳的。因為建立在全球信息化基礎上的網絡社會已露出了“冰山一角”,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觸角伸向了我們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顯而易見,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就是信息化、網絡化,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不僅對人類社會傳統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提出挑戰,還會在全球范圍內因國家、民族、語言、價值觀等的巨大差異引起道德沖突,所以對高校網絡道德教育重新定位,提升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地位是時代的必然。
高校必須開設信息倫理學或網絡倫理學。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隨著它的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與之相關的許多倫理問題也逐漸明朗化。對計算機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研究開始興盛起來。70年代末期,計算機倫理學作為一門新的應用倫理學在西方最終確立,計算機倫理教育也在西方諸多院校中開展起來。隨著計算機的聯網,比計算機倫理內容更為廣泛的網絡道德教育已經成為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而我國目前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卻是倍受冷落。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發展與普及,要專門開設《網絡倫理學》與《網絡法制教育》等課程,全面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以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缺失問題,使大學生成為一支維護網絡秩序,傳播網絡文明的重要生力軍。如果部分學校受師資力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單獨開設網絡倫理學或信息倫理學課程,應該對《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內容進行充實和完善,增加網絡道德教育,著重增加網絡安全、網絡知識產權、網絡信息選擇、網絡法規法紀等教育內容。
2.主客統一,重在“免疫”
網絡社會以交互性和虛擬性為運作標志,多邊性、同時性和共享性使網絡用戶能夠同時擁有主體性發揮的空間,大學生與高校網絡道德教育者在“網”前是平等的教育主體,也是平等的教育客體,平等地共享網絡資源、自由發表思想、自由選擇信息。因此,教師不能以“真理的化身”出現在學生面前,簡單說教。而應該尊重學生,使他們認識到在網絡時代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培養和完善他們的主體人格并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同時,網絡是自由的,而自由是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是個性得以張揚的前提,因此,改變學生是教育客體的陳舊思想,引導個性發展,遵從主體性原則,使大學生成為網絡道德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體。
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一個免疫系統,如果這個免疫系統功能運作良好,人就能較好地抵抗病菌感染。數量適當、形式健全的白血球和免疫體就會共同合作對付入侵者,治療傷口,殺死癌細胞,并將它們一舉殲滅從而使我們擁有健康。當我們的免疫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時,我們就容易受到感染而得病。當我們得病時,只能采取補救措施――治療來恢復身體的正常運轉,所以,時刻注意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是我們在身體健康時的重要任務。同理,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應該前置,重在防疫。免疫有自動免疫和被動免疫兩種。為增強大學生對網絡“細菌或病毒”的感染也必須從內部和外部兩條途徑入手,也就是說既要通過自我修養又要通過外部道德教育和防范來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堅持主體性道德教育思想。大學生應主動加強道德學習、道德實踐和道德養成,完成道德品質的自主建構。絕大多數大學生已成年,且受教育多年,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識,所以完全有自我修養的能力。自我修養是“內源性的自身抗原”,較之道德教育更積極、更主動也更有效。大學生加強自我修養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有責任感,最起碼對自己的生活、學習、身體、將來的工作有責任感,也就是要做到自己對自己負責,然后才談得上對家人、對社會、對國家負責。有了責任感還遠遠不夠,還要學會自律。自覺遵守網絡道德,嚴格要求自己按照網絡道德的規范行事,經常做良心上的自我檢查或自我譴責,充分發揮良心道德衛士的作用。
其次,網絡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和防范。為了更好地增強免疫力,還要加強“外源性抗原”,即由被動修補式的道德教育變為主動防范式的道德教育。在瞬息萬變的網絡技術面前,知識創新和知識轉換加快,大學生的知識深度和知識廣度還不夠的情況下,為了能夠及時的更新知識和更新觀念,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主動研究新情況、新方式、新內容,緊跟時代的步伐,主動向教育對象傳授道德知識。另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互相聯通的全球網絡,大力推銷其政治文化、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及生活方式,意識形態領域的明爭暗斗在各種政治力量之間展開較量,特別是對青年的爭奪更是激烈。在這種國際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主動出擊,便會喪失了在這一戰場的主動權和戰斗力。所以,防患于未然,主動出擊是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而且主動占領大學生的思想陣地,也將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減小道德教育“成本”。
3.增加途徑,完善過程
目前的網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這種說教式的教育方法主要有兩大弊端:一是道德目標高,超越了大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二是空洞乏味,忽視了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感受。由于存在上述兩大弊端,所以網絡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增加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并豐富其內容。
第一,增加網絡道德教育途徑。首先,改革教學方法。不再以講授為主,而應該增加討論交流、音像視聽、角色扮演、讀后感觀后感寫作等方式,讓道德規范變成活生生的生活事實,讓空洞的說教變成主動體驗和感受。其次,向各科課程增加德育滲透,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使每一門課程都成為網絡道德教育的載體,讓學生在學習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網絡道德教育。第三,以班級、專業、年級為主體,以班會、學生會、大學生社團為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加他們了解社會現實、鍛煉生存技能的機會,使理性的網絡道德規范變為感性的實踐活動。另外,還可以以電影、文學藝術、戲曲、電子郵件、QQ聊天室等為載體,增強對大學生的道德感染。這些容易被大學生接受的方式,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異化,重蹈“灌輸”式道德教育引起道德逆反的覆轍。
第二,完善網絡道德教育過程?!暗赖陆逃龔奶岣呷藗兊牡赖抡J識開始,進而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堅定道德信念,到養成道德習慣,最終樹立優秀的道德品質。這一過程反映了道德教育的一般規律,體現了使道德由普遍化向個體化、外在化向內在化的轉化。”由此可見,網絡道德教育的過程也應該包括這幾個階段。一是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認識,正因為“美德出于有知,敗德出于無知”。二是陶冶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情感。這是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薄弱環節,只有具有對善和正義的熱烈追求,對互聯網的熱愛,才會愛護互聯網、正確使用互聯網。三是要鍛煉道德意志,即履行道德義務中自覺克服困難和障礙的能力和毅力。這是一個大學生具備健康、高尚的網絡道德人格的關鍵,而如今我們高校在這方面是教育的真空地帶。四是幫助大學生確立網絡道德信念。具有堅定的道德信念,按照道德規范自覺履行各種道德義務,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周圍同學在應用網絡時的善惡是非;五是形成道德習慣,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
論文摘要:加強時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指導其自覺加強網絡道德修養,是搞好網絡文明的一項重要措施。而在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修養的過程中,若要使人們對網絡道德規范做到理性認知,并進而轉化為指導自己網絡實踐的行為準則,僅有理論是不夠的,還應該講究科學的方法。因此,探討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修養的科學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網民”的隊伍迅速擴大,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營造文明的網絡環境的問題也隨之突出。加強對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并指導其自覺加強網絡道德修養,是搞好網絡文明的一項重要措施。而在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修養的過程中,若要使人們對網絡道德規范做到理性認知,并進而轉化為指導自己網絡實踐的行為準則,僅有理論是不夠的,還應該講究科學的方法。因此,探討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修養的科學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網絡道德教育與修養的緊迫性
在網絡社會,違規行為和犯罪行為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出于利益驅動而實施,有的可能出于無政府狀態而實施。但如果追根求源,它與人的道德素質密切相關。如果一個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那么必定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網絡社會,充斥著大量的違規行為和犯罪行為,說明了倫理道德的失范。如果我們繼續尋找原因的話,會得出如下結論。
1、網絡交往方式對傳統道德觀念形成了嚴峻挑戰
人們在網絡新型的交往方式中,形成了新的道德意識和觀念,盡管其中的某些意識和觀念不是科學的,甚至是錯誤的,但它不僅對傳統道德觀念形成了嚴峻挑戰,而且已經部分的改變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它可能會促進網絡道德規范的形成,促進著網絡社會的發展,也可能會破壞網絡道德規范的形成,阻礙著網絡社會的發展。因此,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與修養,讓人們盡快樹立起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已經成了一個十分嚴肅的、無法回避的、巫待解決的問題,擺到了我們的面前。
2青少年身心特點引發了網絡道德失范
有資料顯示,在網絡違規和犯罪的人群中,青少年古8o%。這是因為青少年時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發展期,也是人生一個最為脆弱和危險的時期。現代青少年的生理成熟超前與心理成熟滯后、生理心理需求與現實、生理心理發展與社會環境教育往往會產生矛盾,從而使青少年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導致青少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而網絡則是一片沒有國界、沒有傳統藩籬、沒有師長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標新立異的“飛地”,由于青少年獨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們遠離現實社會,尋求壓力的擺脫而逃進虛擬的網絡社會,自然而然,也就出現了道德失范及道德失范后的一系列問題。青少年網絡道德失范所造成損失,也只有通過對他們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引導他們學會網絡道德修養來彌補。
3道德文化植入者的“不在場”的現象使德育陷入尷尬局面
倫理學告訴我們,個體道德的形成要經歷一個從無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發展過程,青少年正處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發展階段,他律的道德規范與自律的道德原則,都是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尤其是學校德育傳輸給青少年的核心的道德內容。這對于促進青少年的網絡道德發展也同樣適用。
然而,作為“道德文化植入者”的家庭、學校與社會,面對網絡文化沖擊,卻顯得過于無力。由于多數父母對網絡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沒有承擔起對青少年指導與監督的責任;在青少年品德形成過程中充當重要角色的學校,其道德教育基本上是“只說不練”。使得道德教育陷人了尷尬的局面。毫無疑問,要扭轉這種尷尬的局面,必須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與修養。
4.傳統道德教育存在著缺陷,削弱了德育實效性
現在,我們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單一,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色彩濃厚,很容易讓學生反感,因此削弱了德育實效性。我們的道德教育缺乏對個體作為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質的培養,對個體缺乏足夠的重視,使青少年在德育過程中沒有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質,更未將這種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內在道德要求。
從道德實施主體上看,網絡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與現實社會所要求的道德相比,它是一種以“慎獨”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吧鳘殹奔丛趥€人獨處之際,沒有任何的外在監督和控制,也能遵從道德規范,格守道德準則。傳統社會中以服從為主的道德范式在網絡社會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的高層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規范個體的網絡行為。由此可見,要使每個人都能由他律轉變為自律,則需要通過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和修養來完成。
5,學校網絡道德規范教育不僅薄弱,而且冷淡
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生學的是理論和技能,基本不探討網絡道德問題。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會被教師所忽視。思品課所講內容同樣很少涉及網絡道德這一道德研究的新領域。因此,學校網絡道德規范教育不僅薄弱,而且冷淡。所以網絡道德對學生而言基本處于“道德任意”的狀態。多數學生只認識到了網絡的使用存在知識技術問題,而沒有意識到計算機網絡與道德問題的關聯。只知道網絡技術的“行”與“不行”,而不懂網絡技術中還包含著“應該”與“不應該”。那么,“以人為本”的學校教育,完全應該把網絡道德教育列人重要的議事日程,并切實抓好網絡道德規范教育。
二、網絡道德教育的科學方法
虛擬的網絡社會的道德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畢竟有所不同,其道德教育方法也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根據網絡社會道德的狀況、特點和性質以及道德教育的一般過程和規律,以下幾種道德教育的方法要給予特別重視。
一是立體、多面、交付式網絡道德教育方法。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不能只專注于其中某一方面,要從總體上給受教育者以良好的、系統的、全面的網絡道德教育。在這里,傳授道德知識和總結受教育者的經驗、多重身份的體驗、網上多媒體的直觀感受、音樂藝術的感化等方法都是適用的。
二是個人示范和典型誘導方法。網絡社會個人的道德素質的提高,道德品質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人們在道德上的覺悟。我們要認識到,這種覺悟常常是伴隨著對他人的模仿而完成的。在網絡道德教育時,可以選擇歷史和現實、現實和虛擬中的一些典型形象供人們效仿。只要道德典型選擇得真實、合宜、感人、高大、能給人們以深刻的影響,必然能起到有效的道德教育作用。
三是良好的社會風氣影響方法。社會風氣或社會風尚的好壞,是網絡社會違規和犯罪行為發生與否的社會因。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讓人們在這個氛圍中,相互激勵、感染、監督和指正,達到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也就使真善美得到贊譽和發揚,假惡丑得到斥責和抑制,從而促使人們自覺地去惡向善。所以,提倡、引導現存的社會風氣,改變不良的社會風氣,使之向好的社會風氣發展,不失為道德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
三、網絡道德修養的方法
在網絡社會,要提高個人的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除了道德教育的途徑外,加強道德修養也是一條重要的、內在的途徑。在網絡社會的道德修養與實踐相聯系這個根本前提下,我們可以不斷發現和總結具體的道德修養方法。也可以繼承發揚古人的修養方法。歷史和現實中許多人的道德修養實踐表明,下列幾種道德修養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學習的方法。文明、理智、高尚總是同知識、文化相聯系的。粗俗、野蠻、不明事理總是和愚昧、無知、不學無術相聯系的。然而,知識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獲得。這里所說的學習,既包括學習一般的文化知識,也包括倫理道德知識。學習倫理道德知識,自然有助于道德修養的提高,而學習一般的文化知識,也無疑有助于修養美德。當然,學習不只限于書本上知識,還應包括在實踐中的學習。實踐中的道德榜樣或典型,比書本上的道德知識更直接、更生動。
第二,“省察克治”的方法。重視網絡主體自我塑造、自我約束、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在網絡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實現這一過程,關鍵在于使人人從我做起,通過反省、發現,克服自己的惡習,并在實踐中改造自身,躬行、履行道德規范,達到道德的自律。
論文摘要:網絡建設在我國大學校園得到迅猛發展,極大地拓展了大學生的獲知手段和知識領域,同時也帶來了負面效應。本文闡述了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的意義和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借鑒西方國家應對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的一些經驗對策,提出5種網絡道德教育實踐方法。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08年1月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7年12月,網民數已達到2.1億人,其中18-24歲的網民最多,占31.8%,這個年齡段的網民中,學生網民群體占據重要地位。這一調查結果表明,作為國家未來之棟梁的高校大學生們,無疑是推動信息化進程的重要生力軍,是互聯網絡各項應用的積極參與者。同時,由于互聯網的廣泛性、開放性和無政府狀態帶來了許多棘手的信息安全問題、特別是互聯網絡各種負面影響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這些都具有強烈的挑戰性,沖擊著傳統的倫理觀、價值觀,人們在盡情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在呼喚新型的道德規范—網絡道德,因此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的意義
網絡道德是建立在網絡社會基礎上的新型道德體系,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多元性和平等性的特點。由于基于TCP/IP協議的Internet網絡本身就是是一個開放的,無約束的網絡,其最初的建設和發展是以實現資源共享為目的的,因此誰都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由cnnic的調查可知,年輕的大學生們是Internet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參與者,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即興奮,又好奇,他們在浩瀚的網絡中尋求知識、進行娛樂休閑,把自己融入到網絡當中去了;同時由于他們接受和掌握新技術的能力非常強,總是蠢蠢欲動想要在網絡上去展示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尋求刺激。因此在他們享受網絡帶來的各種便利的同時,他們也給網絡帶來了許多安全隱患,比如:不良信息的傳播、病毒的危害、口令入侵、非法訪問、惡意破壞等。有部分同學在上網時,面對鋪天蓋地的網絡信息,無法區分哪些是健康的信息,哪些是不良信息,以至于被一些不良網站吸引,無法自拔,甚至于自己也來建立不良網站,污染網絡環境;有部分同學出于好奇,編寫了一些小程序,或者是下載了一些小程序,要弄到網絡上來試一試,看看他的運行效果,結果造成網絡病毒和木馬的傳播,對他人正常使用網絡造成很大的危害;還有部分同學,為了自己的方便,肆意的去猜測、破解他人的賬號口令,然后據為己用,造成他人不能上網。實際上,這些同學在網絡上這樣做的時候,他有可能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是不道德行為或是違法犯罪行為。據某學校通過問券調查結果顯示,該校有百分之63%的大學生不能明確界定哪類信息屬不健康信息,有49.1%的同學有過非法訪問的意向,有14%的同學成功的實施過口令入侵和非法訪問。其中有79%的同學認為,對別人進行攻擊,只要不造成對方的損失,試試也沒有啥關系的。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從小受到既有的社會道德教育,大學生們能很清楚的知道哪些行為是不道德行為、哪些是違法犯罪行為。為什么到了網絡上他們就不能界定呢?這主要還是由于網絡道德教育相對滯后的原因,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社會中,也需要道德和法律來規范,因此,對大學生們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勢在必行。
網絡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學生抵御網絡不良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還要教育學生不能在網上主動傳播發送不良信息和發起攻擊等。
二、目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滯后。自從2002年教育部啟動西部高校校園計算機網絡建設工程以來,我國各高校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都已基本完成,除了提供基本的網絡通道,實現和Internet的互聯外,校園網上也逐步開展了如WWW、電子教務、OA各種應用,廣大學生已經普遍使用校園網絡,成為Internet的用戶,但是相對而言,很多高校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還沒有涉足或者教育力度不足,造成了網絡道德教育的缺位。
第二、網絡道德教育和社會既有道德教育脫節。隨著網絡及其應用的發展,Internet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們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大學生把虛擬的網絡社會等同于現實社會,但是又認為在網絡社會中無道德規范,不受既有社會道德的約束,這就是網絡道德教育和社會即有道德教育沒有相關聯的表現。
第三、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脫節。網絡道德教育是在網絡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這就需要教育者不僅掌握道德理論教育的方法,也要熟練掌握網絡應用技術,能清楚的知道網絡中存在哪些實際的道德問題,如何才能有效的利用技術手段抵御和防范網絡危害,這樣才能讓受教育者產生認同感,達到教育的目的。而實際上現在絕大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對網絡知之甚少,只能在書本上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而不能在網絡上對學生進行實踐教育。
第五、網絡道德教育可操作性不強、形式單一、效果不明顯。
三、網絡道德教育方法實踐
面對上述問題,借鑒西方國家應對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的一些經驗對策,我們提出5種網絡道德教育實踐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校園網安全管理辦法。將這些辦法通過多種形式,如網站宣傳、結合傳統教育的校園展版宣傳、網上問卷調查和現場問卷調查、論壇意見反饋等方式,向學生進行正面宣傳教育。使《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精神能落實到實處。
其次,應適時調整對大學生的教育方式,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力度,靈活地采取網絡具有信息的可復制性、共享性、實時傳輸性的特點,建立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站,開設“網絡倫理與道德”、“網絡文化素質培養與網絡人格塑造”等課程,培養大學生自覺的網絡責任意識、法律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網絡道德。通過網絡這一傳播媒介,向大學生灌輸正面信息和轉變大學生的上網動機,喚醒良知,明辨是非,倡導文明,變堵為疏。同時應開辟網上務實研究項目和工作方式,開辟便于大學生學習和應用的求學、·求知網頁、網站,使新時期的大學生在嚴酷的就業形勢面前不至于束手無策,培養和鍛煉大學生應對挫折、正確評價自我、選擇適合自己特長的職業和崗位,從網上找到對自己學習、生活和工作有用的信息,徹底改變他們對網絡務虛不務實的曲解,信任網絡,信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必須轉變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和模式,適應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時展的要求,利用網絡開放性、及時性和雙向交流性的特點,切實加強大學生德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正確引導大學生開展網上討論,貼近大學生思想,貼近現實生活,充分利用網絡陣地對大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及時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和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準確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情緒和他們所關心的問題,進行相互溝通,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關鍵詞 青少年 道德教育 網絡公益廣告
“公益廣告的道德教育是指借助文字、聲音、圖像等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傳播社會道德文化信息,使認識主體在社會化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其倫理觀念、道德信息,形成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培養道德自信、道德意志,養成道德習慣、道德行為?!雹賹τ诮洺J褂镁W絡進行信息獲取的青少年來說,網絡無疑是對其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所以,互聯網業應該擔負起維護和引導公共利益的社會責任,通過網絡公益廣告發揮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
一、利用網絡公益廣告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的原因
網絡公益廣告就是通過網絡廣泛傳播某種公益理念,倡導公眾關注社會問題,并以符合社會利益的準則規范自身的行為,支持和呼吁社會事業或風尚。
首先,網絡公益廣告具有廣泛的青少年受眾基礎。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已達2.32億,占整體網民的45.1%,占青少年總體的64.4%。②這說明青少年網民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網民群體之一,并且普及率很高;其次,網絡公益廣告的廣泛性和社交性、互動性、非強迫性、低成本性等特征會使傳統公益廣告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得到發揮;最后,青少年對網絡資源不加節制的使用以及網絡本身生態環境中的嘈雜信息,給青少年很多負面的影響,逐漸歪曲了青少年群體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所以要運用一些方法和途徑改善網絡生態環境,為青少年提供一個良好的信息獲取氛圍。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視域下網絡公益廣告的問題
在網絡公益廣告中,因為傳播方式的使用不善,嚴重制約了網絡公益廣告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功能的發揮。筆者認為目前網絡公益廣告在青少年道德教育傳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這些問題:
1、網絡信息過載,公益廣告分布不均衡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青少年使用網絡主要是滿足聽音樂、看視頻、玩游戲等娛樂需求,即時通信的交流溝通需求以及搜索引擎、網絡新聞的信息獲取需求。③在這個大環境下,為數不多的公益廣告淹沒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通過網絡觀察分析得知,網絡公益廣告主要是在一些商業網站或專門的公益網站上,降低了青少年與其“不期而遇”的機會。
2、公益廣告缺乏創意,與青少年觀念契合度低
目前的網絡公益廣告在主題上與傳統媒體基本相同,多涉及環境保護、社會公德等方面,并且在形式上創新不足,缺乏人文關懷。青少年網民具有年輕、充滿活力、重視審美、喜歡挑戰和接受新鮮事物并且渴望群體歸屬感等特性,這些缺乏創新的網絡公益廣告與青少年群體觀念的契合度低,難以激發青少年點擊網絡公益廣告的欲望。
3、公益廣告互動性差,青少年參與難度大
網絡公益廣告最大的特點就是交互性。青少年群體喜歡在上網過程中接觸到新鮮的事物并進行參與,形成一個信息互動圈,找到自己的社區歸屬感。有研究調查顯示,青少年對參與網絡公益廣告制作的意愿也比較強烈,有70%的人表示愿意參與到公益廣告的設計、制作和傳播中來。④但是目前的網絡公益廣告在設計的時候并沒有明確指出受眾互動的途徑,交互性在廣告創作中沒有得到有效普及。
三、增強網絡公益廣告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對策
由于網絡公益廣告在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所以要發揮網絡公益廣告對青少年的道德影響功能以及凈化網絡生態,就必須從網絡公益廣告創作本身和傳播環境兩個方面展開。
1、提高網絡公益廣告的創作質量
在互聯網中,青少年往往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興趣來主動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念的信息,包括包羅萬象的廣告。因此,網絡公益廣告在選題、內容上必須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從而起到教育作用。
(1)選題新穎,迎合青少年心理。 “只有公益廣告傳達的主題、信息與受眾的利益密切相關的時候,才會導致高投入的關注,從而帶來強有力的說服效果。”⑤對于青少年來講,他們比較關注的是與他們自身相關的日常生活、學習等熱點話題,所以網絡公益廣告要加大這些題材的投入,并且大膽突破、精益求精。網絡公益廣告在宣傳語、畫面和色彩使用上,要突出互聯網技術的優勢,迎合青少年的心理。比如,語言要借助網絡流行語,富有感染力;畫面(動畫)采用中國剪紙元素或沙畫形式,富有視覺沖擊力;形式上采用創意微電影的方法,富有強烈的吸引力等。
(2)借助“娛樂”,符合青少年需求。 “娛樂是消除日常生活中不滿和緊張情緒的手段。”⑥青少年本身就有很強的逆反心理,他們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傾向于通過游戲、視頻、虛擬社交等進行娛樂。由于這些載體具有互動性強、“粘性高”以及娛樂性強的特點,所以網絡公益廣告可以以游戲、微博、各種視頻終端等為載體傳播網絡公益廣告。
(3)加入“偶像”,促進青少年模仿學習。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類很多學習行為的產生,除了親身經歷以外,很多時候都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而進行模仿,并得出媒體所營造的符號環境的示范效果更大。隨著時代的發展,青少年模仿的對象趨于多元化。所以,網絡公益廣告可以邀請大多數青少年崇拜的明星或“草根”擔任代言人或形象大使,這樣有利于青少年對他們的外化的公益觀念進行模仿學習。
2、開辟網絡公益廣告新的傳播渠道
過去的網絡公益廣告通常在政府網站、企業網站或者公益組織網站上,這就導致了青少年在上網的過程中接觸到公益廣告的概率很低。所以,要開辟網絡公益廣告新的傳播渠道,擴大網絡公益廣告對青少年的影響。
(1)青少年互聯網應用之“先鋒”:搜索引擎。由于網絡搜索引擎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所以對于青少年群體來說,他們比較喜歡從搜索引擎上獲取信息和資料。因此要在各種搜索引擎上加大公益廣告的覆蓋面積,當有青少年網民搜索“公益”、“公益廣告”等詞匯時,把有價值的的公益廣告的網站或網頁的鏈接放在搜索首頁,并且以新奇的視頻或動畫甚至懸掛橫幅的形式呈獻給青少年,以吸引他們點擊。
(2)青少年手機上網通訊之“新星”:微信。目前手機成為青少年網民最重要的上網終端。根據《2011年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絡行為分析》數據表明,截止2011年12月份,中國青少年手機網民規模達到1.85億人,占青少年網民總體的80.0%。⑦隨著騰訊公司在2011年推出快速、便捷的聊天工具——微信,其用戶大幅度上升,截止到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戶達3億,目前仍不斷上升。青少年是個喜歡接觸新鮮事物的群體,當他們在網絡上看遍了微博、社區、網站等公益廣告之后,偶然間在微信上看到了公益廣告,給他們眼前一亮的感覺,就會進而加入學習公益廣告的行列之中。
(3)青少年上網閱讀新聞之“蹊徑”:門戶網站?!伴T戶網站廣告互動性強,傳播范圍廣、不受時空限制,內容更加詳實和靈活多樣,在的靈活性和受眾數量易統計、低成本等方面,都具有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⑧比如,在傳播形式上,新浪網站上有流媒體廣告、對聯廣告、視窗廣告、導航條廣告等。在信息獲取方面,青少年除了使用搜索引擎之外,就是使用網絡新聞應用。所以網絡公益廣告可以借助于新浪、騰訊、網易等門戶網站的平臺具有與該平臺定位相符合的公益廣告,使青少年在閱讀新聞時可以對公益廣告進行點擊學習。
3、優化網絡公益廣告的議程設置
隨著網絡媒介的出現,傳統媒介“把關人”的角色也隨之發生變化,目前政府、媒介和受眾都在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因此,要通過政府、企業、公益組織機構三方面來擴大網絡公益廣告的曝光程度。
(1)政府要大力提倡和控制網絡公益廣告。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有關網絡公益廣告活動的法律法規,對網絡公益廣告信息和內容的真實性進行適當的篩選和控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府官方網站上設置關于青少年公益廣告版塊或專題,提高公益廣告教育的說服度,最終實現公益廣告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
(2)企業要重視青少年網絡公益廣告,培育長遠受眾。青少年群體是祖國的未來,也是未來經濟消費的驅動力。對企業來說,通過企業網絡公益廣告對青少年群體進行品牌宣傳和引導,是一項重要的長遠投資。由于網絡公益廣告的低成本性,企業可以通過新穎獨特的公益宣傳得到青少年的關注,并且使其在內心深處對該企業產生好感,并在未來的消費中優先考慮這些負責任、有社會影響力的品牌。
(3)公益組織要利用網絡公益廣告凝聚青少年力量。公益廣告組織應該提高其網站的知名度,增強互動性,以此來獲得更多的青少年關注,進而引發參與線下的實際活動?;ヂ摼W就是病毒式傳播的基地,青少年就是這一病毒擴散最好的對象。他們經常使用網絡聊天公益、論壇、社區、微博等網絡媒體,加上網絡速度傳播之快,符合他們共同價值觀的公益理念和形式就會形成廣泛傳播,影響力不可小覷。
參考文獻
①③⑦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R].2012-8
②龔瑩瑩,《當代公益廣告的情感訴求及社會功能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7
④邢江偉,《公益廣告對青少年的道德影響研究》[D].鄭州大學,2010
⑤馮志敏、朱潔:《公益廣告的攻心策略》[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⑥方建移、張潔,《大眾傳播心理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1)
⑧屈慧君,《中國門戶網站廣告經營現狀與發展策略》[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關鍵詞:網絡道德教育;道德理念;道德心理;道德價值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2-006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36
隨著互聯網絡的發展,人們在網絡參與中的角色和責任正逐步擺脫傳統社會中道德、制度環境的制約。作為網絡參與的重要群體,中職生在網絡參與中的道德突破了現實社會道德單一性的格局,道德失衡和失范問題變得異常嚴峻,因而加強中職生網絡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一、樹立道德理念,履行道德責任
(一)樹立科學理念
科學技術跟其他事物一樣具有雙面性,網絡信息技術也不例外。網絡在提高我們生活、工作水平和質量的同時,也使人們的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造成重重網絡困惑和危機。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不可逆轉,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作為未來科技發展的重點和趨向更是不可動搖。因此,應樹立科學理念,充分認識和把握網絡信息技術發展中不可忽略的倫理意蘊,引導中職生在網絡參與中樹立科學的參與觀和價值觀,讓他們尊重科學、遵紀守法、崇尚道德,自覺克服科技發展的消極后果;培養和塑造中職生的網絡道德,使網絡參與和網絡道德不相悖而行。
(二)樹立誠信理念
中職生在網絡社會中的道德失范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失誠信理念所致。在“網絡事務”中待人不誠,不講信用,不守諾言,缺乏對自我和諧及其目標的理解?!白晕液椭C的目標,是發自內心最堅定的意識,是從‘整合自我’生發出的自我直接的選擇?!币囵B中職生和諧的網絡參與意識,進一步樹立誠信思想,加大中職生的誠信教育力度,將誠信教育納入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中去,建立以道德為支撐的網絡社會信用體系,樹立中職生的誠信意識,增強道德約束力,有利于形成網絡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道德環境。
(三)樹立責任意識
道德責任是基于內心信念引導下而自覺地意識到并履行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義務和責任。一般而言,道德責任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產生的并對其自主選擇行為的負責。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的個性、人格更趨于自由、獨立,為人的意志自由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中職生更容易迷失道德責任方向。因此,應樹立中職生的網絡道德責任理念,使中職生在網絡參與中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勿忘社會價值的實現,使之對自己、對社會具有雙重道德責任感。在提升自我道德人格的同時監督他人道德責任的施行,把對自己、對他人的道德責任感延伸至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的道德責任感。
二、培養道德心理,增強道德認同
(一)提高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對道德行為的產生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道德行為的發展方向。就網絡參與而言,中職生的道德認知就是中職生對網絡參與中的道德現象、行為規范、行為后果的理解和認識。根據人們對網絡道德行為、現象、后果的認識程度可分為感性道德認識和理性道德認識。感性道德認識是一種表面、粗淺的認識,理性道德認識是較為深刻的認識。提高中職生的道德認識,就是要促成中職生的感性道德認識上升到理性道德認識,通過自我網絡道德實踐,在自我頭腦中形成正確的“判斷”,并由此進行“推理”,以對自我網絡行為進行切合實際的評價,進一步指導自己的網絡參與實踐。除此之外,中職生道德認知水平的高低也受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積極引導中職生提高自我道德認識水平、增強自我道德判斷能力的同時,還應積極發揮家庭的道德蒙養、學校的道德教育和社會的道德環境對個人道德認識提高的合力作用,共同構筑網絡參與“四位一體”的個人道德教育堡壘。
(二)培養道德情感
情感是個體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在行為活動中都會或多或少的伴有一定的情感因素。道德情感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中在道德層面基于一定的道德認識,對道德現象和行為產生的善惡、美丑等的心理體驗和傾向。道德情感對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有評價作用,有利于合理調節道德行為。另一方面,道德情感具有強化個體道德意志的功能,不僅會增強個體對不良現象的憎惡和反對決心,也會增強個體支持良好道德現象的決心。中職生在網絡參與中的道德困惑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參與行為受不良道德情感的左右,導致情緒型網絡參與,使得中職生的是非觀、榮辱觀、責任心、義務感等模糊甚至旁落。因此,要疏解中職生網絡參與的道德困惑,引導培養良好的網絡道德情感是關鍵,并在此基礎上著眼于培養中職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責任感,增強中職生的道德信念,引導形成自發的社會道德評價,“在微觀層面發生作用的自發的社會道德輿論其影響力往往更具有直接性?!币虼?,不能低估中職生自發道德評價的作用。
三、挖掘道德資源,培育道德價值
(一)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教育
目前中職生在網絡參與中的種種道德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職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模糊,對網絡參與中應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不夠明確。因此,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教育對治理中職生網絡道德失衡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而言,就是要教育中職生按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要求參與網絡活動,自覺遵守網絡公德,在網絡參與中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在網絡參與中堅持集體主義原則,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在謀求個人切身利益的同時兼顧集體利益,把個人合理、合法的利益同集體的大局、整體利益聯系起來,堅決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在網絡參與中做到“愛祖國、愛社會主義”,不利用網絡散布、傳播有損黨、有損祖國、有損社會主義的言論,自覺抵制一切有損黨、祖國和社會主義的“言”與“行”,善于識破西方敵對勢力和所謂“持不同政見者”的險惡用心和企圖,同一切有損祖國和人民的網絡行為做斗爭;要著力培養中職生的網絡公德意識,大力提倡中職生在網絡參與中的文明用語,引導中職生自覺遵守網絡法律法規,時時按法律法規行事,處處審視自己的網絡行為,正確對待和認識網絡民主與自由的限度,時刻保持個人利益和行為的正當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二)吸收傳統道德價值資源
我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道德價值資源,儒家誠信思想就是其中重要的資源之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提高中職生道德修養,離不開對這一傳統道德價值資源的吸收和利用,因為它對于啟發人們的內心覺悟,約束網絡世界中種種不誠信現象具有強大的無形力量,是網絡技術監督、網絡管理、法律制裁所不可替代的,有利于整合網絡和現實的雙重世界。網絡世界的出現,意味著人們生活在網絡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雙重世界之中。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受個人自身年齡、性別、學歷、職業、身份等限定,在交往中較為注意自己的言與行。而在網絡虛擬世界中,人們不受個人自身特點和外界因素的限制和影響,無需面對面地直接互動,只需隔著屏幕用一系列“符號”進行交往,人們往往戴著虛假面具扮演著與現實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角色游離于網絡世界中。作為一種基本的道德規范,儒家倡導的誠信思想,并不隨時空的變化而改變,也不因交往對象的不同而“失色”。孔子的“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朋友信之”告訴我們,與“朋友”交往應當講誠信,這種真誠無妄之德不僅存在于熟人社會之中,也理應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存在,不因網絡的虛擬性造就人的虛偽性、兩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