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0:38: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煤炭經濟;可持續發展;礦難
中圖分類號:[T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2-0-01
礦難頻發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個沉痛的教訓和打擊,給我國和諧社會建設帶來了不確定因素。礦難不僅影響到經濟發展,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同時直接危害到礦工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也使得煤礦企業形象受到巨大損害,嚴重影響了煤炭企業后續發展的動力,使得人們對煤礦產生了很大的擔憂,也使我國的人權形象和對外貿易受到直接影響。如何遏制礦難,促進煤炭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迫在眉睫。
一、我國煤礦礦難頻發的主觀原因分析
1.有法不依
目前,我國已有一系列有關煤礦安全生產的法律和法規,如《勞動法》、《煤炭法》、《礦山安全法》、《煤礦安全規程》等。然而,在每一座出事的礦井都可以輕易找到大量不合規范以及違法、違規操作現象,法律法規如同虛設。
2.礦山經營管理者素質低下
我國《煤炭法》第23條規定:礦長經依法培訓合格,取得礦長資格證書;特種作業人員經依法培訓合格,取得操作資格證書。安全監察部門應依法監察,并對無證上崗的企業和相關人員進行處罰。但實際情況是,煤礦經營者大多沒受過專業訓練,很多人文化素質也極其低下。特別是鄉鎮煤礦,一般由村或個人投資開辦,投資者懂煤礦開采的很少,不少業主沒有基本的安全生產管理技術知識,只知道開煤礦可得到高回報,卻不知道開煤礦需要高的投入才能保證基本安全生產條件。因此,由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顧安全造成的事故屢屢發生。
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員憑主觀意志和經驗進行工作,如果管理人員的知識、經驗和責任心不足,就很難適應礦井災害事故的復雜多變條件,再加上管理技術和手段落后,漏洞百出,低級錯誤一犯再犯。如不顧礦井生產能力、通風能力和設備負荷,超強度開采;不按礦井實際核定入井人數,超定員生產;不按規程操作,管理混亂,規章制度形同虛設。
3.利益至上
在當前煤炭行業新形勢下,許多人“節約成本,撈一把趕緊走”的心理日益嚴重。為了降低成本,煤礦大多雇傭貧困的、高流動性的、文化技術素質較低的農民工,又不對其進行必要的安全培訓。有關專家指出,從技術的角度看,各項煤炭安全生產措施基本上不存在技術難題。以瓦斯爆炸來說,按我國目前的防治能力和技術水平,只要把防范措施落實到位,瓦斯爆炸事故應該有能力避免。但是,大多數煤礦不采取必要的安全設備和設施,安全措施不落實,安全資金投入不足,設備設施達不到安全要求;生產設備長時間運轉,得不到有效的檢查和維護,產生設備故障。
4.漠視生命
有的礦主認為生產像打仗,發生工傷事故在所難免,沒有把職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擺不正安全與生產的關系,也就不能加強對職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更不能保證設備、設施的本質安全,違章行為不斷出現,導致事故的不斷發生。
更有一些煤礦把礦工視作“賺錢機器”,置他們的生命于不顧,使礦工常年處于生死邊緣。陳家山煤礦發生礦難時,有礦工從井下跑出來,但被礦領導認定是誤工,并對其進行經濟處罰。煤礦工人是社會弱勢群體,尤其是那些農民工,即使國有煤礦的正式職工,也存在下崗的威脅、再就業的艱辛、扣發獎金福利的懲罰,這在客觀上造成礦工對煤礦的依賴關系,他們對于礦主不擇手段追求最大利潤的行為無可奈何,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堅持工作。
另外,工會形同虛設。面對頻發的礦難,礦工普遍缺乏維護自身權益的手段,而本該代表工人利益的工會,在礦工面臨死亡威脅時卻失聲了、缺位了。國有大礦況且如此,何況是私有小礦。這使得礦工在與礦主(煤礦生產中的強勢群體)的博弈中一直處于劣勢地位。雖然法律法規賦予了礦工抗爭的權力,如《煤礦安全規程》第5條和第46條規定,“從業人員有權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當工作地點出現險情時,有權立即停止作業,撤到安全地點”,但面臨停職停工威脅,無處主張權利且生活無著的礦工,明知下井工作有生命危險,也只好妥協。
二、構建我國煤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
1.提高素質準入門檻
業主和礦長是煤礦生產和經營決策者,是煤礦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者,其文化素質和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直接影響所屬礦山的安全技術水平,決定了其對煤礦安全生產的認識、指揮安全生產的能力和排除安全事故隱患的能力。因此,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加強專業知識,是提高辦礦門檻的關鍵。對此,應把煤礦經營管理者取得安全資格證書作為煤礦企業申請“安全生產許可證”的必要條件之一,并對經營者的學歷、資歷、經歷、信用度、忠誠度、經營績效等進行規范的認證評價。
2.提高新建煤礦門檻
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在《加快煤炭行業結構調整、應對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和《進一步做好煤礦整頓關閉工作的緊急通知》將新建煤礦規模提高至30萬噸/年以上,這是近年來國家首次對煤炭行業設置如此高的準入門檻。
3.嚴把煤礦安全生產準入關
應按照《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規定的“三十條”標準要求,依法實施許可。不僅硬件設施,特別是管理、人才素質、圖紙資料、規章制度等要達到標準,同時要實行安全保證金制度。要建立開辦煤礦時必須交納安全風險抵押金制度,以便事故發生后用于搶險救災和善后,而且礦井投產后每年按產量規模、安全狀況好壞予以補充,??钣糜诎踩聞?,對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煤礦,必須無條件停產整頓,違者依法給予處罰或實施關閉。
4.關閉落后小煤礦
很多小煤窯開采年限極短,導致經營者的短視行為、暴富心理,不愿進行安全投資?;诎踩a、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的考慮,關閉落后小煤礦是煤炭產業政策的必然選擇,也是治理產能過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國已依法取締無證開采,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嚴重越層越界開采的煤礦;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限期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布局不合理、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煤礦;清理煤礦建設項目,清理糾正違規越權核準和不符合安全標準的新建、改擴建煤礦項目。
總之,煤礦企業的安全、高效發展需要技術、政策以及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良好結合。煤礦企業應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采取一些適合本企業的對策,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面對目前煤炭企業施行整合兼并的舉措,必須加強管理和技術層面上軟實力的“整合”,而不能僅僅進行資源儲備上的整合,這樣才能改變以往煤炭企業因只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而導致散、亂、雜的不安全局面,真正實現煤炭企業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節約型的轉變。另外,煤礦企業往往是一個區域經濟的支柱,煤礦企業發展方式的趨向不僅僅關系到企業自身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因此,煤炭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上面的幾點內容外,還應結合當地區域的長遠發展規劃,積極拓展發展平臺,改善和規劃煤礦企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崔潤花.淺談煤炭資源整合的重要性[J].煤炭經濟研究,2010(06).
[2]郭厚,寧保全.淺談朔州煤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24).
[3]肖章大,何曉潔.湖南煤炭工業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09(30).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經濟
引言:所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合理經濟發展形態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社會經濟得以形成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是現代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它正確地在經濟圈、社會圈、生物圈的不同層次中力求達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子系統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使生產、消費、流通都符合可持續經濟發展要求,在產業發展上建立生態農業和社生態工業,在區域發展上建立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傊?,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經濟方面的具體化。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和研究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決定了以可持續研究對象的發展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關系。從經濟方面來講,傳統經濟也就是傳統社會生產方式、人類自身關系及其與自然關系認識的反映。
如在傳統經濟中,受人與自然對抗認識的支配,那些非市場化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不被作為經濟資源和財富看待的,并日認為它們的供給是無限的,不考慮經濟活動與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不斷增長的經濟財富作為經濟學追求的目標,由于傳統發展思想和理論指導,產生了嚴重的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的不良惡果,如它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短缺,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產生了產品分配中嚴重的兩極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國際間和國內各種政治關系緊張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持續,而且人類的生存面臨著嚴峻的姚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類必然要對傳統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方式進行反思,以尋求能滿足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持續生存(這是人類社會的最大福利目標)和發展的道路,因此也就產生了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比如:中國加入WTO以后,這使得中國利用外資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2005年中國得到1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國投資,而20世紀最后10年中國吸引的外資大約是2500億美元。如果中國實行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給外商投資帶來新的機遇,中國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資作為實施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還有對中國內部經濟調整作了很大影響,促進了各種大型工程的實施。
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義
經濟發展主要是以價值來表現,并以價值的變化來反映其規模變化的,但僅考慮價值的變化而不考慮其他的變化,那么經濟發展很可能是沒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經濟發展,在注重價值分析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其他方方面面,將它們與價值分析結合起來。
人們知道,在傳統再生產分析中只考慮價值的生產與平衡,只要價值的生產是以擴大的方式進行、內部各部分之間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該生產、經濟就能正常進行,但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則不僅要求價值生產的擴大和各部分之間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價值的生產與其他各種流量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這種比例的要求更嚴格,如果達不到這種要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難以進行下去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就是因為其他各種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變化不能滿足其要求的產物,所以要求經濟發展必須與其他環境相適應。
保持經濟系統穩定和發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資源輸入經濟系統的量,超過了自然系統再生產這些能量和自然資源的速度,就會出現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結果??沙掷m發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為傳統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與能量消耗的速度,超過自然界再生產它們速度,使經濟發展難以長久持續的結果。
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一項共同事業,實現這項事業對我國來講更顯重要和迫切。因為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更惡劣,資源短缺狀況更嚴重,所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更為強烈。研究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條件、因難、思路和途徑等、以此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經濟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
1、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但其發展模式是什么,卻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因為如果僅僅圍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社會公平公正、公眾參與等這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沒有特定的戰略模式,是難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體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而特定的模式與經濟發展過程在不同的國情中是不同的,如對公平與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對它們的理解也就不同,對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護方式與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還必須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特定模式。
2、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態環境和資源滿足不了傳統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實現生態環境省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方面的工作,在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與世界各國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生態環境的嚴酷程度和資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資源需要,成為我國最緊迫的任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循環經濟 對外貿易 可持續發展
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內涵研究
1、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位于流通環節,它要求一國通過制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相協調的外貿戰略與政策,促使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對外貿易的長期、持久、穩定、健康地增長。
2、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建立在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以資源重復利用、循環利用、永續利用為核心,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
二、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一致的??沙掷m發展是人類對自己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戰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的可持續性保持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標志,它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而循環經濟是人們在可持續發展思維的引導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是以最小的資源、環境為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發展空間,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因此可以說,發展循環經濟就是實踐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一致的。
2、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循環經濟追求的是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統一,它強調資源的重復利用、循環利用。循環經濟一方面通過減少資源的使用量和廢棄物的資源化減輕了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壓力,使得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通過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降低環境的污染程度,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從而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為目標??梢?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強調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三、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1、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長期以來,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數量型發展模式,外貿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引導下,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很少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問題。這種增長方式導致了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對環境的肆意破壞,造成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以及發展后勁的削弱。
2.低層次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在出口結構方面,我國出口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工業制成品。近年來,我國出口貿易額最大的五大行業分別為:機械、電子、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業,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和采掘業,其產品出口額占當年出口總額的2/3以上,這些行業大都是污染嚴重的行業,并且,各行業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況下,環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進口結構方面,進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斷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鐵礦石、鋼材等,這些作為投入品的原料型產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危害。更為可怕的是,近年來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國陸續發生進口工業垃圾和有害廢物的事件,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
四、發展循環經濟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面對我國傳統的外貿增長方式與循環經濟之間的種種矛盾以及在循環經濟下我國外貿所面臨的環境,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 在循環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 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而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也是面臨著國外循環經濟發展趨勢的外在約束。為此,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協調我國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1、正確認識循環經濟與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關系。這是正確處理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 我們應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 把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納入到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統籌考慮, 追求貿易、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環境質量, 促進科技進步, 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從而促進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從整體上來看, 要逐步改進大進大出的粗放式貿易戰略, 調整我國外向型經濟政策, 在重視對外貿易工作的同時, 要加快國內貿易和國內市場的建設, 加快培育國內循環經濟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2、調整我國的產業政策和產品結構, 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導向戰略。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對出口產品來說, 就是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 對進口方面來講, 就是要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減少對石油、鐵礦石等的進口。整體來看,就是要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 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減少對外貿易發展中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 一是要遏制對部分地區和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產業的發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規劃, 確保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 培育環境保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四是政府要制訂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傾斜政策, 比如政府直接投資、信貸優惠、稅收優惠、出口退稅、加大研發投入和鼓勵環??萍紕撔碌?。
參考文獻:
[1]余敏友,左海聰,黃志雄.WTO 爭端解決機制概論[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樹.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與我國的策略選擇[J].改革,2003(6)
而人類卻產生了盲目樂觀的情緒,好像自己已經成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長期掠奪資源而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經濟也在盲目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后果也日趨嚴重,全人類的明天將是什么樣子呢?悲觀主義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響了警鐘。人們承認面臨的嚴重危機,但是可以通過共同的努力戰勝它,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研究我國現今的經濟形勢,分析經濟發展與社會和生態的關系,尋求一條相互協調的發展道路--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國際經濟、國內經濟、農業經濟、循環經濟
引言:所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合理經濟發展形態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社會經濟得以形成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是現代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它正確地在經濟圈、社會圈、生物圈的不同層次中力求達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子系統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使生產、消費、流通都符合可持續經濟發展要求,在產業發展上建立生態農業和社生態工業,在區域發展上建立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傊洕沙掷m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經濟方面的具體化。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和研究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決定了以可持續研究對象的發展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關系。從經濟方面來講,傳統經濟也就是傳統社會生產方式、人類自身關系及其與自然關系認識的反映。
如在傳統經濟中,受人與自然對抗認識的支配,那些非市場化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不被作為經濟資源和財富看待的,并日認為它們的供給是無限的,不考慮經濟活動與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不斷增長的經濟財富作為經濟學追求的目標,由于傳統發展思想和理論指導,產生了嚴重的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的不良惡果,如它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短缺,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產生了產品分配中嚴重的兩極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國際間和國內各種政治關系緊張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持續,而且人類的生存面臨著嚴峻的姚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類必然要對傳統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方式進行反思,以尋求能滿足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持續生存(這是人類社會的最大福利目標)和發展的道路,因此也就產生了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
比如:中國加入WTO以后,這使得中國利用外資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2005年中國得到1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國投資,而20世紀最后10年中國吸引的外資大約是2500億美元。如果中國實行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給外商投資帶來新的機遇,中國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資作為實施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還有對中國內部經濟調整作了很大影響,促進了各種大型工程的實施。
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義
經濟發展主要是以價值來表現,并以價值的變化來反映其規模變化的,但僅考慮價值的變化而不考慮其他的變化,那么經濟發展很可能是沒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經濟發展,在注重價值分析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其他方方面面,將它們與價值分析結合起來。
人們知道,在傳統再生產分析中只考慮價值的生產與平衡,只要價值的生產是以擴大的方式進行、內部各部分之間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該生產、經濟就能正常進行,但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則不僅要求價值生產的擴大和各部分之間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價值的生產與其他各種流量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這種比例的要求更嚴格,如果達不到這種要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難以進行下去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就是因為其他各種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變化不能滿足其要求的產物,所以要求經濟發展必須與其他環境相適應。
保持經濟系統穩定和發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資源輸入經濟系統的量,超過了自然系統再生產這些能量和自然資源的速度,就會出現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結果??沙掷m發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為傳統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與能量消耗的速度,超過自然界再生產它們速度,使經濟發展難以長久持續的結果。
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一項共同事業,實現這項事業對我國來講更顯重要和迫切。因為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更惡劣,資源短缺狀況更嚴重,所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更為強烈。研究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條件、因難、思路和途徑等、以此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淺析
1、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經濟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和積累的問題,自然也就成為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所以這些問題仍然可以看作是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生態環境的破壞與發展經濟的矛盾尚未解決;
②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資源短缺嚴重;
③技術創新能力低,尤其是企業的技術能力創新低,技術轉化的速度慢;
④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遠遠滿足不了經濟可持續須發展得要求;
⑤教育體制落后和投入不足;
⑥人口增長較快且不合理;
⑦經濟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⑧收入分配的兩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⑨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不盡符合經濟可持續發是的要求。
2、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存在的機遇
雖然存在以上許多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和問題,國際形勢也對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利的機遇。
2.1內部條件
我國生態環境己惡劣到十分嚴重的程度,這雖然是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但它也迫使我國必須實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只有實行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才能持續,如再不進行水資源的保護,不僅北方傳統缺水地區全因水資源短缺而制約經濟發展,即使南方富水地區也會因水資源污染而產生水資源短缺并制約經濟發展等。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快速的經濟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對環境和資源保護的意識有了很大提高,愛護環境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為并愿意為環境保護付出代價;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從而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市場條件:資本積累有了較大增長,整體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得到加強,發展意識正在改變,正由傳統的追求經濟的數量擴張,轉變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提高,同時正從原來以犧牲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來換取經濟增長,轉變為在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實現經濟增長,甚至可以為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而犧牲一定的增長速度,或者是通過以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來換取生態資本和資源資本;正在對科技制度、教育體制、司法體制、干部體制、市場體制、財政金融體制、外貿體制、分配體制、政治體制等進行重大的改革,制度創新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這種制度創新中,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開始得到加強,一些制約或阻礙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如區域經濟發展和分配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正開始著手解決等,都說明我國存在著許多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2.2外部條件
外部方面也存在許多有利于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在國際生態環境和資源一體比的作用下,發達國家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方面的技術轉移條件會放松,全面加強對發展中國家這些方面的援助,這會加強我國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和節約技術開發的時間和資金?,F代通訊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我國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供了有效手段,它將使這一艱巨任務變得簡捷而有效,極大地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質量,以低成本完成龐大的教育任務等等。
國際經濟一體化產生的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消費示范效應,雖然會對后者的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沖擊并降低其積累率,但由此也會加速這些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推動經濟快速增長。正是在這種消費同步性的作用下,使發達國家許多剛產生的一些消費方式及相應的產業部門也在我國同步產生,如西方近些年剛誕生的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就幾乎都在我國同時產生,這些情況也說明,我國較強的技術力量,使我國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具備了一定的產業跳躍能力,這種能力為我國的一些產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提供了動能。
從長期看它對我國是不利的,但從短期看,它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力的轉移和質量的提高,進行資本積累,提高國際競爭力等是有促進作用的。我國巨大而有潛力的市場.成為吸引新技術和新產業在我國落戶和發展的有利條件,如果善加利用這個條件將促進我國新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改造,從而縮短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發展差距。我國是技術后進國家,并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縮短我國的發展時間,節約大量的技術開發資金,同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必經歷技術創新國那樣長的經濟衰退過程和技術創新過程。
雖然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的并存局面,但冷靜和客觀地分析后,必然會得到挑戰大于機遇的結論,因此如何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使機遇成為現實,就成為我國面臨的最大挑戰。
四、經濟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
1、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但其發展模式是什么,卻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因為如果僅僅圍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社會公平公正、公眾參與等這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沒有特定的戰略模式,是難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體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而特定的模式與經濟發展過程在不同的國情中是不同的,如對公平與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對它們的理解也就不同,對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護方式與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還必須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特定模式。
2、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態環境和資源滿足不了傳統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實現生態環境省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方面的工作,在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與世界各國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生態環境的嚴酷程度和資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資源需要,成為我國最緊迫的任務。
參考資料:
1.湖南省統計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解析與能力評價.2004-07-26
2.章家恩;駱世明.面性循環經濟的農業現代化轉型.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6/04
3.洪旭,胡旺陽,楊錫懷.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006,(06)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都是以粗放式發展道路為主:出口產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進口資源過度依賴國外市場。粗放式發展道路與循環經濟產生了諸多矛盾,面臨著很多制約因素,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在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循環經濟的國際大背景下,要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是一條緊迫而有效的路徑。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國傳統外貿增長方式與循環經濟的種種矛盾以及所面臨的外貿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以實現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內涵研究
1、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位于流通環節,它要求一國通過制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相協調的外貿戰略與政策,促使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對外貿易的長期、持久、穩定、健康地增長。
2、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建立在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以資源重復利用、循環利用、永續利用為核心,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
二、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一致的??沙掷m發展是人類對自己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戰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的可持續性保持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標志,它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而循環經濟是人們在可持續發展思維的引導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是以最小的資源、環境為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發展空間,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因此可以說,發展循環經濟就是實踐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一致的。
2、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循環經濟追求的是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統一,它強調資源的重復利用、循環利用。循環經濟一方面通過減少資源的使用量和廢棄物的資源化減輕了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壓力,使得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通過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降低環境的污染程度,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從而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為目標。可見,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強調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三、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1、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長期以來,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數量型發展模式,外貿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引導下,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很少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問題。這種增長方式導致了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對環境的肆意破壞,造成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以及發展后勁的削弱。
2.低層次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在出口結構方面,我國出口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工業制成品。近年來,我國出口貿易額最大的五大行業分別為:機械、電子、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業,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和采掘業,其產品出口額占當年出口總額的2/3以上,這些行業大都是污染嚴重的行業,并且,各行業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況下,環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進口結構方面,進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斷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鐵礦石、鋼材等,這些作為投入品的原料型產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危害。更為可怕的是,近年來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國陸續發生進口工業垃圾和有害廢物的事件,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四、發展循環經濟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面對我國傳統的外貿增長方式與循環經濟之間的種種矛盾以及在循環經濟下我國外貿所面臨的環境,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循環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而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面臨著國外循環經濟發展趨勢的外在約束。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協調我國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的關系,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1、正確認識循環經濟與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關系。這是正確處理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我們應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把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納入到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統籌考慮,追求貿易、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科技進步,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從而促進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從整體上來看,要逐步改進大進大出的粗放式貿易戰略,調整我國外向型經濟政策,在重視對外貿易工作的同時,要加快國內貿易和國內市場的建設,加快培育國內循環經濟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2、調整我國的產業政策和產品結構,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導向戰略。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對出口產品來說,就是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對進口方面來講,就是要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石油、鐵礦石等的進口。整體來看,就是要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減少對外貿易發展中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一是要遏制對部分地區和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產業的發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規劃,確保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培育環境保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四是政府要制訂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資、信貸優惠、稅收優惠、出口退稅、加大研發投入和鼓勵環保科技創新等。
參考文獻:
[1]余敏友,左海聰,黃志雄.WTO爭端解決機制概論[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樹.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與我國的策略選擇[J].改革,2003(6)
[3]孫敬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2005年
[4]麥文偉.技術性貿易壁壘發展新趨勢及策略選擇[J].中國檢驗檢疫,2006,(7)
一、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概念,最早由美國土壤學家威?阿爾伯韋奇(William Albrecht)于1970年提出,它屬于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國際上興起的不同于石油農業、化學農業的替代農業的一種形式。它強調農業生產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在生態上能夠自我維持,不產生大的和長遠的環境方面或倫理方面和審美方面不可接受的變化,減少環境壓力,實現持久性發展。我國的生態農業于1981年首次提出,但它的內涵卻與發達國家的生態農業有很大不同。中國的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形成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統一。
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源于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的全球性資源枯竭、人口膨脹、糧食短缺和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的深刻反思。人類認識到靠大量耗費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必須協調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做到可持續發展。
我國的生態農業把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力圖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協調,即在保證環境不遭破壞和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基礎上,使農業生產得到健康、穩步、協調的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是一致的。生態農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途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又為生態農業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推動生態農業更好地發展,它們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生態農業與西部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正相關關
系
西部民族地區往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條件不好,經濟落后,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難以像發達地區那樣通過招商引資,優先發展工業而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只有立足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興辦生態工業,進而帶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實現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1.發展生態農業改善脆弱的生態環境
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追求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統一,依據“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理實施的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再生,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多層次利用和良性循環,可以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從而極大改善西部民族地區脆弱的農村生態環境,為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在上世紀80年代初,恭城的經濟發展十分落后,廣大農民生活在溫飽線以下,全縣有37個自治區級貧困村。為養家糊口、解決燃料問題,當地群眾大量伐薪燒炭,使得森林面積銳減,森林覆蓋率下降,許多山上被砍得光禿禿的。而恭城山區又為喀斯特地貌,樹木生長困難,結果造成石漠化問題日益突出,水土流失嚴重,碰上干旱少雨季節,許多村民飲水困難,生產生活環境日趨惡化。為了改善生態,解決群眾的生活燃料問題,盡快帶領廣大農民脫貧致富,恭城以發展沼氣為突破口,從生態建設入手,推廣使用沼氣,發展生態農業。農民看到用人畜糞便和青草料漚制后產生的沼氣,能燒水、煮飯、炒菜和照明,既省柴省力,又方便衛生,便紛紛效仿修建沼氣池。在政府的鼓勵下,沼氣池建設得到迅速推廣,以每年平均建成2500座的速度發展。沼氣池的普遍修建,不僅解決了農民的生活燃料問題,保護了生態環境,使往日光禿禿的山頭又重新生長樹木繁茂起來,也為農作物提供了優質有機肥料,使生態農業得到迅速發展。
2.優質高效的生態農業推動生態產業規?;?、基地化發展
生態農業具有整體性特征,它根據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規律,把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運銷業等組成綜合農業經營體系,充分利用資源,實現物質循環再生,做到整體協調發展,可以使生態農業系統整體生產能力提高,成本下降,產業鏈加長,收入提高。恭城通過把農民自發開展的“一池帶四小”(以一個沼氣池,帶動一個小豬圈、一個小果園、一個小菜園、一個小魚塘)庭院經濟,整合成“養豬-沼氣-種植水果”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實現物質循環再生,資源充分利用,提高了生態農業的整體生產能力和綜合效能,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先行進行“豬-沼-果”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生產的農民,最先嘗到了“沼果”的甜頭。利用沼液沼渣種植的水果,不僅產量連年以40%的速度增長,而且水果的品質、外觀、味道都特別好,銷售價格高,銷路還特別好。優質高效、收入可觀的生態農業,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熱情,推動恭城水果種植業向規?;?、基地化方向發展。大辦沼氣、大養生豬、大種果樹的熱潮在恭城經久不衰,生態農業迅速向產業化、規?;牧Ⅲw生態農業跨越。至2000年,全縣建成沼氣池43萬座,入戶率73%,養豬30多萬頭,水果產量達27.64萬噸,水果大量出口到東南亞,人均水果產量及水果收入居廣西第一。“豬-沼-果”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也被譽為“恭城模式”,而聞名全國。
3.產業化發展的生態農業延長生態產業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隨著生態農業的規模化、區域化發展,生態農業會擴展為成體系的生態產業(生態農業種養、生態工業加工、生態商業銷售和生態旅游),通過生態農業的產業化,完善和擴大生態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恭城生態農業形成了月柿、柑橙、桃李、沙田柚種植和豬牛養殖的區域化、規模化格局。優質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吸引了北京匯源、大連匯坤、聯發食品、永豐脆柿等柑橙月柿加工企業紛紛入駐恭城,生態農產品加工業迅速發展,生態工業穩步推進,成長起20多家龍頭企業,延長了生態農業產業鏈,提高了生態農業的綜合效益,輻射帶動全縣1萬多戶農民增產增收。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又帶動了商業運輸業的興起。區域化、規?;纳鷳B水果種植,擴大了生態農業景觀的影響力、吸引力,大批游人紛踏至來,生態旅游業日趨興旺。隨著農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態旅游業的興起,又進一步促進恭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選擇
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是其能否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恭城之所以能夠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全面進步,顯現出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關鍵就在于它選擇了適合本地的“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并實現產業化經營,不斷拉長生態農業產業鏈。從恭城發展生態農業的經驗來看,西部民族地區選擇生態農業模式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為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恭城不沿邊、不沿海、不靠近發達地區,作為一個西部少數民族山區縣,資源優勢并不突出。但恭城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就是境內特別適合種植水果的大量丘陵坡地,堅持發展生態農業不動搖,通過“豬-沼-果”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使自己的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走上了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是要突出特色,增強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生態產業。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對于西部民族地區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因為沒有特色就沒有優勢,沒有競爭力。沒有競爭力,就沒有市場,沒有效益,沒有前途。作為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沒有多少競爭優勢,唯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才能贏得市場,具有競爭力。恭城的水果之所以能以較高的價格暢銷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就是因為其水果具有特色――綠色生態產品,用沼液沼渣種植,進行無公害生產,使水果不僅外觀、品質、口感俱佳,而且是無公害健康食品,具備了一般水果所沒有的特色優勢。正是由于其作為生態農業支柱產品的水果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很高的經濟效益,才有條件把生態農業做大做強,帶動全縣經濟快速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經濟;法律制度;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D9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4) 12-0000-01
經濟的迅猛發展客觀上要求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樣的理念和發展經濟的指導之下,實現我國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統一和可持續發展是必然選擇。推進我國的環境經濟法律制度建設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所以我們要認識到環境經濟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并且要積極的探究法律制度規律,不斷完善環境經濟制度,適應我國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好地進行國家建設,實心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目標。
一、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經濟法律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一)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目標。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的當下,環境法律制度用規范和強制的手段體現出法律對生態環境的價值、人類利益獲得的承認,也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經濟法律制度的重要部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只是依靠經濟杠桿來調節,法律制度的規范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尤其需要貫穿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環境經濟制度進行經濟建設的保障??沙掷m發展經濟改變了原有的經濟發展觀念和生產方式,在新的生產方式還沒有真正確立起來之前,需要有強有力的方法對這一經濟進行保護。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概念剛剛提出,在初步發展的情況下,用環境經濟制度的建設和健全,引導新型經濟發展走向完善。環境經濟制度可以有效約束人們的經濟行為方式,使之更能適應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需要建設,從而實現經濟建設和環境建設的和諧統一。
(二)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經濟制度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經濟是一種科學性和系統性很強的經濟建設模式,因此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的推進不能只是依靠幾部或者不甚完善的法律制度來保障,這樣難以達到良好的建設效果。就我國目前的環境經濟制度的發展而言,我國的環境經濟制度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這樣的情況下,建立我國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經濟制度體系是保障經濟發展的是必經之路,這樣我國的經濟建設才會走上有法可依,有據可靠的良性發展軌道。因此滿足可持續發展經濟的目標和要求,就需要有專業性和針對性的進行體制制度的建設,規范和完善法律系統設計,解決不同法律條款的矛盾和沖突。同時環境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使經濟法律和環境法律之間了架起了橋梁,促進了我國法律制度體系的深層聯系的加深,進而支撐起我國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改變了立法現狀,實現了相關法律之間的協調統一,降低了投入,不斷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支持。
(三)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全面推進和全球環境保護理念的深入貫徹,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限制進口的條件和發展空間逐漸減小,各國都轉而在綠色貿易壁壘上做著努力,這一全新的貿易壁壘對經濟發展的要求更加嚴格。國際法律也對這一貿易標準進行了嚴格的約束。因此,要推進我國產品的出口,使產品符合國際標準,打破綠色貿易壁壘的束縛,就需要各國進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建設,將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有效結合,不斷完善環境經濟制度。這樣的做法可以不斷強化和提高我國的綠色產品水平,確保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同時在法律保障之下,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水平將會有質的飛躍,沖破綠色貿易壁壘的約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將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二、完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經濟法律制度的對策
(一)完善環境經濟制度的稅收問題。不斷健全環境經濟制度,更好地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服務,在稅收上要加征環境污染稅費。通過立法加強,實現環境稅的分期和分批實施。除了對現有的環境稅費進行征收外,還要對嚴重危害社會環境的產品進行強制稅費征收。除此之外,我國的環境經濟法律制度還應該積極借鑒外國的法律制度經驗,完善環境稅費的征收依據。要改變原有的按照污染濃度確定稅費的方法,實行按照污染排放量征收稅費的方法,這種方法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方法可以減少和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也可以促進社會的公平。其次,要加強運用間接課稅。環境稅收由于本身的特點,它在征收時要將不同的生產部門和課稅對象區別征收。稅率的確定也要根據污染物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確定。收回的稅款要真正應用在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上。
(二)加強財政刺激。推進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建設需要中央加強對地方經濟和環保機關的宏觀調控,并且建立合理完善的環?;鸷团c之相關的環?;鸸芾碇贫?,用強有力的法律對環?;鸬膩碓?、使用等進行制度的確立和保證。與此同時,要注重發揮環?;饝械淖饔茫瑧迷诃h境標準制定和排放污染權力買賣,真正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維護社會的公平穩定,也不斷提高環境保護工作的公開透明。社會在發展,社會環境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要不斷的將制度進行創新和完善,真正發揮財政的刺激作用,可以不斷提高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經濟法律制度建設水平。
(三)扶植新型活動主體。完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經濟法律制度應該大力扶植環境經濟制度的活動主體,實施這一對策,需要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貫徹和實行。一是,建立控制污染的中介機構,讓這一機構代替政府的組織者和中介者的地位,履行環境資源交易市場管理的職能。二是,建立非盈利性的環境保護權益機構,并且讓其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力,減少因為環境管理的政府和市場失靈造成的社會成員環境權益的損害,提高環保權利的保護率。三是,政府要鼓勵和發展污染治理企業,將集約化的污染治理進行合理的分工,降低環境治理的成本,提高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效益。
三、結束語
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經濟法律制度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環境建設的重要手段,已經在實際貫徹中取到了良好的成效。我國的環境經濟法律的立法要求不斷完善環境經濟制度,促進我國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造福社會全體成員,造福人類社會。
參考文獻:
[1]黃雀鶯.可持續發展經濟法律制度的價值探索[J].嘉應學校學報,2011(01):l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