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標準農田建設參考標準
時間:2023-10-05 10:3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標準農田建設參考標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08-07-1
1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重要價值
高標準基本農田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內對土地整治創建后,形成的穩產高產、集中連片、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并且和當前農業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相匹配的基本農田。因地制宜建設標準基本農田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對田、村、林、水、路等實現綜合整治,整體推進交通、村、交通等的改造,以穩產高產、抗災能力、設施配套、生態良好作為基本目標,是科學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在經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后,農田基礎設施改善力度將進一步提升,對水、肥料等農業資源進行全方位的配置與科學利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1.2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與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條件
因地制宜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將對土地進行大規模整治活動,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制度分割、自然分割,出現的零星耕地,再將其建設成連片集中土地。為了從根本上推動該優勢,并強化農產品基地建設,提升商品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實現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農民增收,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與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高標準基本農田這一平臺來實現。
2 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策略
2.1 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原則
2.1.1科學布局,做好規劃的原則 創建高標準基本農田,要做好布局、規劃工作。也就是對土地利用進行全面規劃,解決基本農田存在的問題,將基本農田形成大板塊,確?;巨r田向集聚化方向發展。特別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應確立為基本農田集中區。
2.1.2 堅持因地制宜原則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需要從各個區域特點出發,不用地區治理的重點也是不同的。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需要做到因地制宜,進行差別化建設,根據平原、丘陵平原的差別,來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2.1.3 實現數量、質量與生態的有機統一 基本農田在耕地中是精華,必須保障其數量,與此同時,還需要確保糧食能實現增產、穩產,從根本上提升質量等級。耕地質量既包含生產能力,還包含耕地本身的生態健康情況,包含了土壤基本情況,又包含水、作物、大氣等形成的質量情況。
2.2 建立新的工作機制,完善相關制度
2.2.1 建立新的工作機制 對各級黨委以及政府在實行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起到組織作用、先導作用,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建立由水利、國土、交通等部門牽頭組成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組。對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積極鼓勵農民參與其中,形成社會合力,采取實地調研、座談會等方式,創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一體化工作機制。
2.2.2 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參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建立適合當地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還應該從區域特點出發,制定與實際相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建設標準,推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現有序進行。
2.3 多渠道融合資金,完善監管力度
2.3.1 多渠道融合資金,將相關資金實現聚合,形成集中投入,保證農田質量 當地政府需要從新增加的建設用地中提升資金比例,將其作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專用費。還需要積極探求市場化模式,引入民間資本。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完成后,土地實現連片式發展,易推動土地實現流轉,可以充分從這一優點出發,積極引進民間資本,并且在投資人注入資金前,和當地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建成后再進行流轉,并且在流轉費方面進行必要的優惠。
2.3.2 還需要加強監管力度 首先,創建高標準基本農田監督管理體制。制定高標準農田監督管理基本辦法,確定監管機構和管理基本職責,對管理程序進一步規范,對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進行規劃、立項、工程實施等進行專門監管。其次,創建高素質的監督管理隊伍。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際出發,創建監督管理隊伍,對基本農田進行監督,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立動態監測系統,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動態進行監測,創建信息公開和情況通報制度,接受社會監督。
3 結語
總之,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農田對保障與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來講意義重大。為此,在充分明確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價值基礎上,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原則,建立新的工作機制,完善相關制度,多渠道融合資金,完善監管力度等策略,提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水平,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莊六孝.基本農田建設是首要任務——江蘇省金壇市落實科學發展觀思考[J].中國土地,2008(09).
[2] 郭培才.整合資源 規模推進 推動基本農田建設邁上新臺階[J].陜西水利,2009(02).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蚌埠市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2-0115-02
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項目區土地平整度大大提高,田間道路通行能力明顯增強,田間排灌配套渠系基本建立,農田抗災減災能力增強,農田機械耕作條件大幅度改善,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1 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成效
1.1 耕地數量增加質量提升,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蚌埠市五年來共完成93個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規模118 320hm2,平均耕地質量等級提升0.87,新增耕地
1 100hm2,此外,通過大力開展高標項目區空心村復墾2.2hm2,改建、新建中心村居民點9 527hm2,促進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布局,項目區新增糧食產能15 099萬kg,蚌埠市糧食連續五年豐產,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藏糧于地的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1.2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是配套完善了農田基礎設施。蚌埠市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要求,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新建和改建農田排灌、田間道路、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持工程,不但大大提高農田基礎設施保障能力,而且規范了基礎設施占地,提高節約用地水平,蚌埠市高標準農田的基礎設施占地率平均為6.4%,低于國家規定的8%。二是改善了農田機械作業條件。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共新修或改建田間道2 218km2,硬化田間道1 306km,新建、改建生產路1372km,使項目區道路通達率達到100%,極大改善了農業機械化交通條件;新增機耕機收面積10.7萬hm2,占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90%。三是改善了農田灌排條件。蚌埠市5年來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共新增和改善農田防澇面積10.5萬hm2,占建成總量的88%;新增和改善節水灌溉面積8.1萬hm2,占建成總量的68%。新建、改建各級灌、排(渠)管道、排水溝、灌溉兩用渠道4 310km,新建、改建農用橋6 235座,新建、改建機井6 149眼,新建、改建涵洞、渡槽、倒虹吸12 246座,新建、改建各類水閘3 038座,新建、改建泵站200座,新建輸電配線42.59km。四是提升農田防護能力。蚌埠市93個項目區共建造防護林134.20萬株,新增農田防護面積11.8萬hm2,防治水土流失面積5.9萬hm2。不僅在防御自然災害、防風固沙、保水固土、涵養水分、凈化大氣、減少污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還維護了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優化了農田景觀,為項目區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保障。五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蚌埠市通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有效推動機械化耕作和適度規模經營,搭建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培育和l展了20個新型農業經濟體,同時流轉土地7 873萬hm2(通過問卷調查涉及項目區),其中農業企業和種糧大戶流轉土地5 927萬hm2。如2014年度固鎮縣連城鎮良種場高標農田項目,通過土地整治完善了項目區的排水灌溉工程,建成四通八達的田間道路,部分企業和個人對整治后的土地非常滿意,先后流轉土地近66.7hm2,建起了特色葡萄園和綠色有機蔬菜大棚,產品遠銷南京等地。
1.3 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和滿意度 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一方面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洜I,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擴大了農民增收的途徑,解放了大批勞動力進城務工。蚌埠市5年來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受益人口達866 830人,通過懷遠縣、固鎮縣調查問卷統計:蚌埠市農民新增土地租金0.91萬元,參與高標準農田項目施工勞務收入3 504.73萬元,土地流轉后剩余勞力進城務工增加收入75 475.65萬元。
在提升農民滿意度方面:蚌埠市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廣泛參與的高標準農田實施機制,引導農民積極參與項目選址、規劃設計方案論證、工程質量監督、項目驗收及建后管護利用等工作,把農民意愿真正落到實處,提高農民對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滿意度。蚌埠市在懷遠縣、固鎮縣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調查問卷活動,通過6 299份調查問卷數據統計:農民對工程建設質量情況滿意度為97.03%,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推進土地整治項目滿意度98.44%,農民生活便利程度提高值93.76%,農民總體滿意度達97.40%。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獲得了項目區干部、群眾的高度肯定。
2 主要措施
2.1 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5項制度 一是建立目標考核制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內容納入各縣區政府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二是建立工作例會制度。三是建立高標準農田項目巡查制度。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動態巡查,并制定了《土地整治建設項目巡查制度》、《土地整治建設項目巡查計劃》。四是建立重點督辦制度。對重點項目或進度異常的項目及時開展聯合專項督辦。五是建立信息報備制度。為更好的完成高標準農田項目在線監測監管工作,建立了信息報備平臺,定于每季度第3個月的25日,集中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信息報備和維護工作。
2.2 建立市級土地整治專家庫 規范了高標準農田項目的評審和驗收工作,面向社會廣泛征集農、水、林、財、交通、審計、工程等行業專家,建立土地整治評審驗收專家信息庫。
2.3 通過購買社會服務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 一是公開招標確定項目財務決算審計單位,對項目開展事前、事中、事后審計,將審計工作貫穿項目建設始終,有效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合理性。二是通過招標確定復測單位,開展了高標準農田項目竣工驗收復測工作,復測合格的項目再組織市級驗收。三是對高標農田項目建設中的部分單體工程開展第三方質量檢測,針對大型農橋(單跨6m以上)及田間道路(砼),要求必須提供第三方質量檢測報告,有效認定高標項目單體建設質量,為驗收工作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
2.4 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信息大數據建設 在項目申報、驗收等方面堅持“以圖管地”,充分利用收集的項目信息和數據,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高標準農田項目在一張圖上的分層管理和即時跟蹤,形成高標準農田項目信息大數據,滿足多類別多層次管理需要。
3 建議
(1)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堅持與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洜I相結合。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要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支持貧困村脫貧致富;要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注重發展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美化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2)高標準農田項目要實行綜合整治。根據本區域自然資源特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土地利用狀況等因素,差別化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注重“雪中送炭”,不忘“錦上添花”,鼓勵開展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實現高標準農田數量穩定、質量提升、景觀優化,生態良好。
(3)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依法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引導農民采取多種方式參與項目建設。
參考文獻
[1]趙凡.土地整理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2(7).
[2]吳海洋.“十二五”時期中國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中國土地科學,2013(3).
[3]王洪波,程峰,張中帆.中國耕地等別分異特性及其對耕地保護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1(11).
[4]夏方舟,嚴金明,劉建生.農村居民點重構治理路徑模式的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14(3).
[5]燕超凡,塔金璐,高思培.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及后期管理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5(32).
關鍵詞:農用地分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2
所謂的農用地分等指的就是在對農田進行利用耕作的時候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農田進行一系列的劃分,目的就是能夠在相關的農業工作中實現按照不同的地基地質來進行不同的耕作工作。我國的農用地分等的舉措在提供相關的土地使用的信息同時,還可以做到對我國土地的相關質量、可利用程度以及所能達到的經濟效益進行科學、合理以及準確的判別。
1 關于我國農用地分等
1.1 具體應用
為保證19.7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指標的落實,寧夏編制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依托中北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項目建設14萬hm2,依托“十二五”生態移民土地整治項目建設0.67萬hm2,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在黃河和清水河流域新建5.07萬hm2,并編制了2012―2015年分年度《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年度方案》。工程涉及5個地級市18個縣(市、區)和6個國有農場,其中2012―2013年度共實施11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建成1.3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
1.2 具體實施過程
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堅持節約土地、合理使用的原則,通過采取適當的水利措施、農業措施、田間道路建設措施和林業措施,達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總體要求,提高農田基礎設施配套程度,推行節水灌溉和其他節本增效技術,解除制約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合理布設農田防護林網,增強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穩步提高農業特別是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達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總目標。按照一定的方法先對寧夏地區的相關土地質量進行測量,然后根據測量的結果再對土地進行三六九等的劃分之后就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利用。簡單地說,就是根據土地的不同特性在進行農作物的種植的時候選取不同的品種,以此來達到農作物高產高質量的目的。
2 應用成效
2.1 耕地質量建設成效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建設完成后,通過土地平整、水利設施配套、鹽堿地治理等措施,糧食產量所有提高,項目區內的耕地質量均有所提升,但耕地質量提升程度并不顯著。耕地質量提升程度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項目實施過程中對耕地表層的耕作土壤有一定程度的擾動,耕作層土壤養分、生產能力仍需2~3a的恢復,所以目前耕地質量提升程度并不高。
2.2 社會效益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吸收了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當地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通過土地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保證了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通過水利工程建設,提高了渠系質量,有效地防止了渠水滲漏,改善了農田排灌條件,改良土壤,減輕土壤鹽漬化;通過農田防護林工程,增強了項目區耕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耕地的生態價值和景觀價值;同時,耕地的集中連片和機械化率的提高,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減少農作物生產成本及損失。
2.3 經濟效益
通過2012―2013年度寧夏11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共增加了238.39hm2的農田灌溉面積,改良鹽堿地8980.79hm2,栽種各種樹木501961萬株,項目區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通暢、渠配套、旱能灌、澇能排”的格局;原有土地生產能力大幅提高,項目區糧食單產平均增加1000kg/667m2,為實現寧夏糧食“十二連增”和現代化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項目區農民因糧食、蔬菜和經濟作物增收及參與工程建設人均年純收入增加近千元。
2.4 生態效益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把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土地平整、田間道路建設及農田防護林網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改變灌溉方式、渠道砌護、溝道清淤等水利措施,避免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結和水土流失,減少滲漏損失,節約了水資源;農業用地結構的合理搭配,渠、溝、路、林統一配套規劃和合理布局綠化,提高了項目區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提高了項目區內耕地的保水、保濕、保肥、防風防沙、防治土壤鹽漬化、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一定程度的改善了項目區小氣候,起到了防旱固土、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改善了項目區內的生態景觀。
我國對于農業用地的重視度是十分強大的,尤其是關于我國的相關的農業用地的方面。因為,我國的面積雖然是國際的前幾名,但是,我國的人口卻也是最多的,因此,人均耕地水平就相對偏低了。所以,如何提高我國基本農田的產量以及質量就是迫在眉睫的事了。而農用地分等這一舉措就恰好可以解決我國目前的困難。
某區域內的農業配套設施比較薄弱,區內大部分的農田灌溉還以自然降水為主,農田產量受自然因素影響比較嚴重,如遇降水較少的年份,農田產量就會大大縮減。同時,部分可灌溉農田的水利用率也比較低,造成巨大的水資源浪費,增加了地區水資源的匱乏程度。該項目計劃開發高標準農田533.333hm2,涉及區內的主要灌溉設施為水源井工程。工程主要包括:新打水井40眼,改造舊水井5眼,配置潛水泵45套,修建機電房45座,鋪設地下灌溉管路30km,架設高低壓線路分別為11.6和2.5km。
2水源井工程設計原則
1)項目工程治理要全方位進行,綜合考慮農田、山區和水資源因素;并要對當地的耕地結構進行實時的調整,調整方針應圍繞農產品特色,最大程度地發揮當地的農產品特色種植。2)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合理開發和利用有限的水土資源,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和優良品種。3)做好統籌規劃,科學制定工程項目的年度計劃及長遠計劃,明確重點開發區域和資金的投入方向。4)要時刻把握科學的布局,根據區域特點采取不同的開發建設方式,重點把中低產農田建設成高產高效的高標準農田。5)堅持政府主導和以農民為主體的原則,政府相關部門應起到積極指揮引導的作用,充分調動起廣大農民的熱情,使他們成為項目的建設主體和受益主體。
3水源井工程具體的設計計算
計劃在該項目區內改造5眼舊水源井,然后再打40眼新的水源井,確保533.333hm2高標準農田的灌溉工作。以下是水源井工程的設計計算。項目設計中,應制定農田灌溉的覆蓋程度,本項目設計農田灌溉率最少達到72%。管灌工程改造后,灌溉水利用系數將會達到0.85。根據該項目的整體規劃以及本著方便管理、經濟節約為原則,該項目區內管道采用干支兩級固定式管道系統,管道的長度設計為90~150m/hm2,出水栓的間距設計為30m。根據地形,決定采取單向供水還是雙向供水。該項目的每一眼水源井都是獨立運行的,管道布置應遵循節約耕地、便于檢查和維修的原則。
3.1水泵選擇
水泵的選擇應綜合考慮水泵的功能需求,如水泵的下井程度、管網的水頭損失、水源井的深度以及水井的動水位深度等幾個方面,最主要的參考標準是水泵的額定流量必須超過管網的設計流量,以防出現憋泵的情況。額定揚程應本著大于或等于管網工程設計的總揚程、選擇電機功率較小的水泵型號的原則,本次設計潛水泵揚程為65m,出水量為40m3/h。根據水泵的選擇原則,確定項目水泵型號為200QJ40-65/4;選擇與水泵相配套的電機型號為YQS200,電機功率為7.5kW;電路用電纜連接,規格為3×42。
3.2管道埋設深度
區域內的凍土深度為1.4m,供水管道的埋設深度應大于凍土深度,本項目取1.5m。管道開挖截面為倒梯形,上寬下窄,管道溝底部寬度為0.5m,坡度控制在1∶0.5。
3.3配套管件及附屬建筑物的設計
配套管件主要是給水栓,數量973個,給水栓與輸水管道之間的連接采用承插方式,外部用鐵絲加固,并用膠圈進行封閉止水。水泵出水口安設安全閥和壓力表,如管路爬升坡度較大,還需要安設逆止閥。管路到達井房內時,將水泵管路出口直接與地下輸水管路相連接。
4結語
關鍵詞:土地整理問題、對策及措施
中圖分類號:D9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我國土地整理的現實意義
1.1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土地整理是補充耕地、進行土地集約利用的重要途徑。土地整理有利于促進農村地區土地集約利用,增加優質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與保障糧食安全需要相適應;
1.2 在我國,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和地理的多樣性,使得土地整理的概念有所不同,國土資源部在借鑒海內外土地整理概念的基礎上,將土地整理定義為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規劃或城市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和用途,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綜合整治、調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與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相適應;
1.3 土地整理主要針對改變農業基礎設施不配套的土地現狀,進行水利設施配置、道路的建設,進行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農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有助于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整理后土地經營范圍擴大,宜種性廣,從而可以增加耕地數量,提高土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可大大提高農民收入。
二、土地整理的作用:
2.1 加強市場對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市場為引導,明晰土地使用權,并完善土地市場,以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益;促進農村土地的合理規模經營以及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村土地資源比較優勢的提升。
2.2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完善生產和生活條件,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主要目標及任務:
“十二五”期間,通過土地整理,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4億畝,補充耕地2400萬畝;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穩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規劃期間整治農村建設用地450萬畝,加強散亂、廢棄、閑置和低效利用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優化農村建設用地布局;積極開展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整治,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重點加大舊城鎮、舊村莊、舊廠礦改造力度;加快土地復墾,促進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生產建設活動新損毀土地全面復墾,歷史遺留損毀土地復墾率達到35%以上,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及時復墾。土地整理前,要按照確權在先的原則,做到四至界址清楚、地類面積準確、權屬手續合法,沒有產權糾紛。土地整理中,涉及土地權屬調整的,要在尊重權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時編制、公告和報批土地權屬調整方案,組織簽訂權屬調整協議,并確保調整結果公開、公平、公正,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土地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在資金分配和項目安排時,要重點向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示范縣傾斜。
四、土地整理中的問題及隱患
1、投資資金存在較大缺口。土地整理需要投入較大數量的資金,由于各區的自然資源及經濟條件的不同,各區農村土地利用的情況也存在較大差異,土地整理的資金來源匱乏,其主要來源于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和中央補助專項資金,它包括:(1)土地閑置費;(2)財政預算安排的開發耕地專項資金;(3)耕地開墾費;(4)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金;(5)按規定用于土地開發整理的其他資金;(6)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及中央補助的土地開發整理資金。許多地方財政沒有固定的投資來源,沒有可靠資金保障,使得政府用于土地整理的資金運作發生斷糧現象,無力將土地整理工作順利進行。
2、農民權益難以保障。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土地制度歷經變遷,在土地整理過程中,由于土地帶來增值收益,有些土地使用證所記載權屬界線早已模糊不清,不能準確反映權屬界址,相當一部分為農用地的土地所有權不明確,權屬調整難以進行,實際使用者與登記的使用者不一致,導致土地權屬紊亂,整理時糾紛不斷,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3、新增耕地質量低劣。為了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需要大量的開發整理土地,而結果是很多地區整理出的耕地質量低劣,即新開墾的耕地質量遠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質量,片面的追求數量,忽視了對質量的重視。普遍存在政府對土地整理的目標過分強調數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質量的提高。
4、土地整理政策法規不夠完善,規劃的整體控制作用不夠,功能難以顯現?,F如今,增加耕地數量、補償因非農建設占用的耕地是整個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標,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綜合功能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有時還會引起較大的不良影響。
五、土地整理的對策及措施
5.1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健全土地整理,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主動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統一領導下,加強與相關部門機構溝通協調,規劃過程中需堅持“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林成行”的模式,當在原有的路、溝、渠周圍搭建類似的設施時,要將原有的設施綜合考慮起來,一次來滿足農民習慣的生產、生活方式,還能減少資金投入本。在規劃土地過程中需要對土地進行有效的保護,最好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展開,兩者保持協調統一,這樣才能保證土地的使用達到當地實情和土地利用的計劃要求。
5.2落實資金保障。在保持現有資金渠道和用途不變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為主體,引導和聚合相關涉農資金,共同投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發揮綜合效益。中央分成新增費按照“集中資金,重點投入”的原則,支持各地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并在分配時與各地上年度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計劃執行情況掛鉤。結合土地流轉,鼓勵民間資金投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不斷拓寬資金渠道。5.3加強信息化管理。按照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建設的總體部署,充分利用農村土地整理監測監管系統,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情況進行集中統一、全面全程監管,在線實時報備工作,切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數據準、現實性強。
5.4協調好各種內部關系 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在規劃實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協調好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農戶以及其部門的協調工作。當項目規劃方案實施出現不合理時,由施工單位報監理單位,認可后上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在15日之內給予答復,以免造成嚴重地延誤工期和耽誤農民的種植時間。
近年來,一些地區進行的土地整理改進了農村生產、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了土地合理利用和農民增收,有效地推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土地整理功不可沒,大力開展土地整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選擇和重要支撐。 盡管我國對土地整理的研究理論不足,許多地方開始土地整理的時間不長,但取得的顯著效益表明,在我國開展土地整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我國的土地整理仍處于探索階段,國家對土地整理市場化發展還缺乏比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是實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過法律法規來規定土地整理的內容、目標、程序、規劃設計、資金來源以及處罰辦法等,解決土地整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全國土地整治規劃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工作會議》2012年4月24日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水利;現狀;對策
農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它直接關系著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各級政府及專家對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質量也越來越關切。雖然我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在建設過程中還仍然在著許多問題,阻礙了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發展,下面我們針對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措施。
一、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現狀
從2009年開始,我國財政部和水利部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作為重點建設工作,每年投入資金達50億元,開展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目前,我國農田水利工程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是在建設過程的管理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需引起國家和相關事業單位的重視。目前我國農田水利工程面臨建設水平低、工程不配套、缺乏資金投入等問題,在施工質量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設前期的規劃、建后的管護工作都不夠明確,這些問題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
二、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1、施工監督管理不到位,建設標準低
農田水利施工的監督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管理工作沒有落實到位,施工單位為了趕進度,不按照國家相關法規制度進行操作。在施工過程中,一些監理單位為了節省開支,在監管工作中投機取巧,減少監管次數,致使違規行為不能被及時監管。施工單位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強,使用劣質材料,不按照圖紙私自操作,責任落實不清,出現監管互相脫節、施工秩序混亂的現象,如果對這些行為不能做到有效的制止和處罰管理,將會對水利工程建設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此外,由于資金短缺等原因導致一些水利工程建設標準達不到要求,工程竣工后管理粗放,水利設施損害嚴重,影響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
2、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缺乏統一標準和規劃
合理的規劃設計是保障施工效率和質量的前提,而現階段我國農田水利工程的規劃水平還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在施工過程中對于規劃方案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調查發現,各地對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在進行工程驗收時沒有統一的依據和評價指標可供參考。在工程施工前,缺乏統一的規劃,沒有制定出合理的規劃方案和工藝流程就開始施工,或者規劃較為片面,所以導致隨意、盲目施工,在實際施工時出現許多沒有預見的問題,例如水旱調節功能失效,水利工程效果無法顯現等問題,與實際施工脫軌,既影響了工程質量,又耽誤了施工進度,影響效率,給工程的建設帶來困難,造成經濟損失。
3、施工人員素質亟待提高
人是工程建設的主體,策劃者的知識水平、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識、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責任心,都是施工質量好壞的決定性因素。而我們不乏看到許多施工單位一味追求設備和材料的完善,忽略了人的主體作用,在施工過程中,沒有對人員進行技術和思想的培訓,直接上崗作業;而且施工單位缺乏一支較高技術水平的專業隊伍,在問題出現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施工過程中管理者的素質尤為重要,很多施工單位的管理者都缺乏專業的技術知識和科學的管理方法,沒有發揮管理者的效能。要想提高整體施工質量,就必須提高參與施工建設的所有人員的整體素質。
4、缺乏資金投入
高標準的農田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工程中機械設備老化、卻得不到及時的修護和保養,影響施工進度。對于水利工程來說,電費和水費是較大的支出,水利工程運行費用較高,給農戶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農田水利工程分布面積廣、數量多,所以國家在管理和扶持農田水利工作中存在許多困難,目前來看,國家對其的投入還不能滿足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的需要,設備維護、技術革新、水費補貼等一系列資金問題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5、工程建設不按規劃實施,部門缺乏配合意識
部分農田水利工程脫離了行業部門的規劃盲目施工,缺乏技術合理性,社會效益和經濟難以實現。水利工程必須在合理的規劃、設計和指導下進行,而在實際的工程建設中我們不乏看到這樣的情形:工程沒有統一的安排和布局,各個部門各負其責,配合意識差,對實施的項目存在不同的要求;在規劃設計方面、技術水平差異較大,工程糾紛現象普遍,導致規劃無序、施工無質、管理無度、科技含量低,嚴重影響工程效益的發揮。
三、高標準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1、建立管理機制,加強監督管理
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監管工作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重要手段,為了保證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順利施工,要建立管理機制,從施工開始到結束,要明確監管目標、制定監管計劃、掌握監管內容和質量標準,加強對原材料、中間產品和工程質量的管理。施工前做好質量監督管理保證一切準備工作滿足施工過程的需要;工程施工中的質量監督管理主要是對施工方案、施工人員和施工材料的監督,一旦發現問題,就要及時解決處理;施工后的監管工作主要是工程驗收,以科學的工程方案為指導,對完成的工程質量進行評估。
2、加強農田水利技術力量,提高施工隊伍素質
水利人才是工程建設的保證,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專業隊伍是完成高質量工程建設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須重視水利人才隊伍的建設。所有參與農田水利工程的人員,上到管理者,下到操作工人,都要進行嚴格的培訓學習。作為管理者,提高業務水平的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施工技術知識,掌握工藝流程,才能更好的進行管理;對于操作人員,一定要經過嚴格的技術培訓和思想培訓,培訓合格后持證上崗,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差錯影響整個工程的施工質量
3、提高施工規劃管理水平
在工程施工之前要有專業人員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做好施工準備工作。要搞好農田水利施工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調研工作,采集數據資料,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用于農田水利工程的規劃,為工程的順利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礎;各級政府應該為工程的規劃提供一定的資金投入,確保規劃工作的順利開展;專業人員在分析數據和工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編制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包括具體的管理目標和進度計劃等;詳細規定各個工序的質量檢查和驗收標準,做好各個工序的協調和銜接工作;最后,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高監管人員素質,實行責任制。
4、加大資金投入
資金是農田水利工程順利完成的保障,國家政府和相關單位應該加大對農田水利工程的資金投入,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從長遠利益來看,加大資金的投入可以獲得更高利益的回報。老化設備的維修養護、先進技術的引進、施工人員的培訓、工程質量的監管等各個施工環節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避免由于資金不足導致的施工質量問題,所以說,加大對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5、全面加強對現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維護
加強對已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護是保證工程長期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對重點的水利工程設施實行重點專人管理,實行管理責任制;向水利工程的收益方征收部分費用,用于對現有工程進行定期的養護,遵循“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做好后期的維護工作;此外,根據各地的地質、氣候等具體情況,建立符合各地實際的工程建設監督管理體制,以不同模式進行水利建設和監督管理。
關鍵詞 現代農業;現狀;優勢;對策;安徽全椒
中圖分類號 F327.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1-0325-02
現代農業是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的社會化農業。中央十提出“四化同步”,即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因此,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1-4]。
1 全椒縣農業發展現狀
全椒縣地處安徽省東部,屬農業大縣,全縣46.7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34萬人,耕地面積41 333 hm2,是國家首批商品糧基地縣、糧食生產大縣、油料百強縣、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科技先進縣、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省優質農產品生產示范縣、糧食生產先進縣、畜牧業生產先進縣、科技興漁先進縣、農機十強縣。2012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6.6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 612元。
2 發展優勢
2.1 區位優勢明顯
全椒縣總體地貌呈“三山五丘二分圩”,北部低山連綿,中部丘陵起伏,南部河流環繞,兼具山區、丘陵和水鄉特色,農產品種類豐富,是全省水稻主產區、油菜主產區、畜禽主產區、特色水產重點區域、江淮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全縣水域18 666 hm2,養殖水面10 933 hm2,林地面積28 666 hm2,多為人工林,森林覆蓋率超過30%,境內擁有大、中、小型水庫100座,常年蓄水量3.3億m3。區位獨特,交通便捷,境內有合寧高速公路、京滬高鐵、寧西高鐵貫穿全境,航運通江達海,是合肥、南京、滁州3個大中城市的節點,是南京1 h都市圈的核心層。
2.2 主導產業突顯
全縣初步形成了優質糧油、高效畜禽、特色水產、精品蔬菜四大主導產業,2012年全縣糧食、油料總產分別為46.86萬、4.60萬t,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產量分別為16.5萬、6.5萬、4.5萬t,肉雞生產和農民收入增幅全省先進,生豬、水產、蔬菜生產全市領先,曾獲“安徽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2.3 農業基礎夯實
大興治水,全面完成滁襄河及內河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基本完成治旱工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糧田建設、土地整理、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建設、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建設等工程,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建成高標準農田7 333 hm2,有效灌溉農田4萬hm2。
2.4 生產規模壯大
一手抓土地流轉,一手抓組織合作,不斷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著力引導農業轉型升級,目前全縣土地流轉面積1.8萬hm2,其中33.33 hm2以上土地流轉大戶達78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341家;全縣各類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突破2 500個,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0個,畜禽規?;B殖率達78%。
2.5 產業化步伐加快
通過外引內聯,溫氏、雨潤、達諾、輝隆、皖江等一批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相繼入駐,漸成氣候。目前全縣擁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15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4家,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達52家,實現產值62.7億元;全縣注冊農產品商標46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發展到78個,全縣擁有無公害生產基地12個,認證監測面積達2.67萬hm2。
3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圍繞“64861”工程,重點打造6個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壯大優質糧油、高效畜禽、特色水產、無公害蔬菜四大主導產業,培育“”農業基地,提高規模經營比重達60%以上,實現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以上,全力打造具有江淮丘陵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到201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5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
3.1 大力實施科技服務提升工程
結合農業物聯網試點重點縣項目,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不斷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依托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在輝隆現代農業示范區建立農業科技大觀園。到“十二五”末,全縣主要農作物品種優質率達100%,良種覆蓋率達100%,關鍵技術到位率和入戶率達90%以上,良種畜禽達90%以上,名、特、優水產達70%以上。
3.2 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土地整理和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提升標準農田質量。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深入實施農機化促進工程,不斷優化農業設施裝備。到“十二五”末,全縣建設高標準農田達2.67萬hm2,設施農業面積達6 666 hm2,大中型農機具達5 000臺套。
3.3 大力實施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植和提升工程
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規模農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培育壯大和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打造十大品牌專業合作社。到“十二五”末,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達50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達700家,農民入社率達90%以上。
3.4 大力實施專業化服務促進工程
發展社會化服務,完善農業、畜牧、水產、水利、林業、農機、旅游等綜合性農業服務中心建設。支持鼓勵發展公司制、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到“十二五”末,專業化服務組織達1 000家,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率達90%以上,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達2.67萬hm2,建成標準化育苗工廠20個。
3.5 大力實施農村人才培養工程
大力實施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使進城務工的農民成為工人,由農民變市民。大力實施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使受訓農民掌握農業生產技術和服務能力,成為新型現代職業農民。爭取到“十二五”末,培訓農民達20萬人。
3.6 大力實施組織政策保障工程
創新工作機制,縣成立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指揮部,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抽調專人辦公,全力做好協調、服務、管理工作。創新服務機制,建立村級服務中心,設立為民服務大廳,大力發展農業政策保險,建立土地流轉農業保險風險基金。創新投入機制,建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的多渠道、開放式的園區建設投入新機制,整合相關資源,將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等方面涉農資金集中投入,整體打造,全縣每年投入建設資金10億元以上。
3.7 大力實施環境整治工程
加強農田林網建設,搞好村莊集鎮綠化。大力推進鄉村清潔工程,嚴格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面源污染,加大農村生活污染整治力度。實施農產品品牌工程,大力發展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爭創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到“十二五”末,全縣新增農田林網面積6 666 hm2,完善和恢復農田林網6 666 hm2;“三品”認證達200個,省級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達10個。
3.8 大力實施美好鄉村建設工程
結合新農村建設,統籌發展現代農業,通過土地整理置換,高標準建設農村社區,加強社區道路、供排水、綠化、路燈、電視、電力、通訊、文體、商業、環衛等十大公共設施的配套。助推村莊整治工作,開展環境綜合治理,改變農村面貌,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美好家園、美好鄉村。爭取到“十二五”末,使全縣農村新社區達50個,省級美好中心村達10個。
3.9 大力實施特色農業打造工程
依托神山寺、臥龍湖、龍山等旅游資源,分步驟、分區域、分特色做好鄉村旅游規劃,突出打造以自然風光、鄉村文化、民俗風情、農業觀光、體育健身等為特色的旅游線路,滿足城鄉居民休閑消費需要。爭取到“十二五”末,形成“五大”賞花基地、“五個”農耕體育園、“兩個”農耕文化園、“一個”農耕養生基地、“兩條”一日旅游線。
4 參考文獻
[1] 趙其國.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中的若干問題[J].土壤學報,1997,34(1):1-9.
[2] 苗澤偉.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與生態農業建設[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21(3):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