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6 02:16: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鄉規劃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具體體現在人才培養理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體系、教學組織形式與管理以及教學模式等方面[2-3]。在進行培養方案制定與教學模式選取的時候,應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本科院校的專業建設基礎、辦學定位及培養目標的不同,以及專業的特殊性來酌情選擇與制定。集寧師范學院作為地方師范類院校,在學科建設發展過程中主張向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在地理科學與城鎮規劃專業建設的基礎上,將人文地理的人文、經濟要素,自然地理的地質、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與規劃設計技術結合起來,構建專業應用性強,強調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滿足新型快速城鎮化對綜合性、跨學科專業人才需要的實踐教學體系。
1.1 人才培養理念
集寧師范學院近幾年經歷了從師范類院校向綜合性院校發展的探索之路,新增了許多非師范類專業,初步形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提出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要緊密結合,實踐教學環節是整個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1.2 人才培養目標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學生既能在相關規劃管理和企事業部門謀職,又能在地理信息系統行業內發展。特別是能為規劃行業培養新型應用型人才,以適應大數據時代規劃工作方法的改變和新的技術要求。
1.3 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該校專業建設基礎,圍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培養方向,直面設計類單位以及相關的規劃管理部門對人才理論知識和技術能力的需求,力求培養學生成為掌握人文地理以及城?l規劃理論及技能的交叉學科型人才。為此,學校構建了“3+1”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3年的基礎課程實踐加1年的畢業綜合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其中,3年的基礎課程實踐內容包括各個規劃課程在理論知識基礎上的實踐操作(手繪制圖、電腦制圖、現場踏勘、實地調研等)以及地理課程的實驗內容和野外實習內容,同時安排短期的集中實習(每學年兩周)。畢業綜合實踐安排學生到設計類單位或相關的規劃管理部門進行專業實習(1個學期),畢業設計(論文)要求實踐性內容占總比60%以上,即鼓勵學生進行畢業設計或實踐類論文,理論研究類論文占比較少。具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分為4個層次:基礎課程實踐、專業課程實踐、專業綜合實踐、畢業綜合實踐。實踐教學體系體現了實踐教學方式的改進和實踐內容深度的提高,將專業培養計劃中的實踐教學目標具體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并且促進實踐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校內延伸到校外,真正達到專業的實踐培養目標。
2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構建及實施措施
集寧師范學院在完善專業培養計劃與改進專業課程規劃建設的同時,學院對于人才的培養模式也會有所轉變,如將培養的重點放在培養理論基礎好、實踐能力強的綜合型人才上,具體到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來說就是既可以從事城鄉規劃設計與管理、城市交通設計規劃、市政規劃等工作,又有能力制定相關法律度,同時還可以從區域環境、人文地理、生態環境等方面以更高的視角來從事行業工作,培養多方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2.1 課程實習實訓教學模式
針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的特殊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城鄉規劃課程體系得到了一系列調整:將城鄉規劃理論與實操技術并重,不斷加強計算機等新技術應用,不斷深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對學校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完善專業實驗室的建設,為學生實習實訓提供良好平臺;需要在校外進行的實踐教學,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包括課程調研、綜合實習、專業實習等),為學生在校外調研、實習創造優良條件,促進專業實踐教學建設與創新。
2.2 科學研究型教學模式
研究型教學是一種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靈活運用問題解決型、自主研究型和案例研究型等教學方法[4],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在專業野外實踐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調研勘探,通過告知調研對象、范圍及內容―提出問題―學生實地調研―遇到問題―現場討論、解決問題―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編寫實習調研報告的模式,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實踐操作能力。另外,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競賽、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與創新能力。
2.3 校企合作育人教學模式
依托學校在當地進行人才培養的資源優勢,加強與規劃部門、國土資源管理等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聯系,搭建校企合作育人的平臺,有針對性地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校企共同探討實踐教學合作模式,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當地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的對接。針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特殊性,學校已與當地的規劃設計單位達成合作意向,將該院作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多方面接觸實際項目,提升實踐操作能力,深化專業知識。
1.1研究對象
在互聯網上檢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將2009~2012年的文獻摘取出來,將檢索到的文獻按照文獻性質、字數、內容、發表時間、發表單位進行統計分析,經過數據分析可知,期刊類文章23篇,會議議論文章12篇,專業類文獻40篇,這40篇文獻全部下載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本文以40篇專業類文獻為研究對象,研究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教學進展情況。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數據統計法和對比分析法,對40篇專業類研究文獻進行數量、文獻來源和研究議題方法等方面進行統計和對比分析。
2我國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研究進展分析
2.1研究文獻數量分析
文獻數量不僅可以反映研究內容的研究熱度,還可以真實體現出相關專家學者對研究課題的關注程度,自1999年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開設的十多年之間,每年平均會出現7篇相關研究內容的文獻,并且最近幾年,相關研究內容文獻的發表數量呈上升趨勢。通過對上表數據進行分析可知,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研究熱度一共分為三個階段:①起步階段,專業研究初期,其工作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心仍未確立,每年研究文獻的發表數量很少;②成長階段,隨著城鄉規劃建設的發展和完善,相關專業研究課題也逐漸增多;③發展階段,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開展力度在逐漸加大,其教育資源和教學模式發展相對完善,研究成果頗豐。
2.2文獻研究議題方法
研究議題方法不僅可以反映出研究專家對研究內容的掌握情況,還能體現出研究內容的科學知識深度,傳統研究方法是停留在文獻資料查閱,這種文獻資料查閱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各研究議題的研究內容,但是其查閱工作量非常巨大,其研究效率很低。隨著互聯網應用技術的普及,研究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方法逐漸變得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通過對各研究文獻的統計,將其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分析,可以得出更加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教學方案。
2.3研究內容
通過對40篇專業類文獻內容進行梳理和分析可知,大多數專業文獻研究的內容主要圍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改革四個方面,很多文獻的關鍵詞都會出現“課程體系”,可見構建科學、合理、完善的課程體系是提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教學重點,集中體現在教學實踐、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三個方面,各報刊發表的專業研究文獻的研究方向可以體現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教學方向。
3結語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方高師院校;實踐教學
0 引言
國家教育部2013年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原來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被拆分成兩個本科專業即“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以及“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1]。在新形勢下,國內眾多學者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了探討[2-6],但鮮有學者從 “地方高師院?!钡囊暯菍υ搶I的實踐教學進行相關研究。傳統上,地方高師院校開設的專業主要是師范類專業,培養的人才主要是基礎教育教師即中小學各科教師,但在高校轉型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地方高師院校結合自身特點,逐漸開始開設非師范類專業,培養非師范類人才,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根據地方高師院校的特點,有效開展非師范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工作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論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韶關學院為例,提出了“以國家政策為指導,培養創新應用人才;以提高學生就業質量為目標,擴展學生就業面;以地方實踐教學基地為平臺,強化實踐教學”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思路,以期為同類學校提供參考與借鑒。
1 以國家政策為指導,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
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明確提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7];教育部高教評估中心函[2012]22號文件明確指出,教學合格評估工作的核心內涵之一就是突出服務地方或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突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文),要求有條件、有意愿的試點高校率先探索應用型發展模式,在國家政策驅動下,我國將有眾多高校向應用高校轉型,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言時指出“全國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向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培養應用型人才”?!皯眯腿瞬拧笔侵该嫦蛏a、 建設、管理等領域的需求,介于“學術性與理論型”研究人才和“職業性與技能型”崗位人才之間的一種人才,應用型人才是我國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大量急需的人才類型[8]。應用型人才應具備優良的專業素質和良好創新能力,具有基礎知識豐富、實踐動手能力強、學習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等特點。
韶關學院作為地方本科院校(以師范類為主),主動融入國家政策需要,學?,F在辦學宗旨為“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水平應用型地方大學”,積極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韶關學院于2012年招收“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生,2013年開始招收“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本科生,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進行專業建設和發展,依托韶關學院地理科學專業建設基礎優勢與辦學特色,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服務區域(粵北山區)經濟發展,培養“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學生通過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基本了解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的理論前沿和應用前景;較好地掌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備對中小城鎮及村鎮進行規劃設計的理論、方法和技能;大學畢業后能在地方國土管理、城鄉規劃、土地利用、企事業單位部門從事城鄉規劃、村鎮規劃與管理的相關工作,也可進一步報考人文地理學等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2 以地方實踐教學基地為平臺,強化實踐教學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信息化特征(3S技術現在被廣泛用到城鄉規劃各相關領域)和社會化實踐特征(融合了地理科學、城鄉規劃學、園林學、建筑學、生態學等學科知識)非常強的學科,地方高校由于辦學經費、師資力量的影響,很難在這些方面達到完美,更多地要借助社會力量進行實踐教學。韶關學院積極與韶關當地的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如韶關市規劃局、韶關市旅游局、韶關市規劃設計院、韶關市測繪院等進行溝通和協調,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好的“校地”、“校企”合作氛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可以在這些單位進行長期或短期的專業實習、實踐,并得到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為以后邁入社會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專業基礎,提高了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3 以提高學生就業質量為目標,擴展學生就業面
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高校特別是普通高校和地方高校近年來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人數與年俱增,多數專業的畢業生出現了供過于求的局面,就業壓力大、就業難成為了當下畢業生乃至整個社會所面臨的重要問題[9]。用人單位為了減少培訓成本,需要的是“招之即用”的人才,其看重的不僅是畢業生理論課程成績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畢業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實踐應用能力。
相對于“985”高校和“211”高校,地方高校的畢業生較難得到相關行業的認可,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在市場競爭中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地方高校的職前實踐教學顯得尤為重要,韶關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宗旨,“以提高就業能力,提升就業質量”為目標,針對市場需要,面向地方和行業經濟特點,在實踐教學中全面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能力。第一,加強基本功的實踐。如針對城鄉規劃中較多的會涉及到相關制圖軟件的應用,開設了多門制圖軟件應用課程如CAD、ARCGIS等,在手工繪圖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繪圖能力。第二,讓學生積極參與相關項目的實操。一方面,根據韶關學院與韶關各縣市政府部門簽訂的“校地”戰略合作協議,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相關規劃項目如旅游規劃、主題公園規劃等的資料收集、實地調研、圖件制作、文本整理等工作;另一方面,韶關學院積極與韶關有關的企事業單位如城鄉規劃設計院、丹霞山投資經營有限公司等等進行“校企”合作,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解決了這些企業某種程度上的人手不足問題,實現了彼此間的“雙贏”。第三,結合師范高校的特點,提高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師范能力。韶關學院是傳統的師范類高校,師范生占了很大部分的比重,對于有意愿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他們可與地理科學師范專業學生同修教育學、心理學、地理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課程,可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2011TJK351);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5年);韶關學院教學改革項目(SYJY20151652)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4-139.
[2]李淵,束良勇,舒永剛.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亞太教育,2016(8):101-102.
[3]楊莉,康國定.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6(1):90-93.
[4]吳亞琪,朱愷軍,陸張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4(2):44-45.
[5]⒏桓.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建設思考[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4,12(6):165-167.
[6]楊立國,鄒君,鄧昕等.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產學研結合實踐教學體系建設[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5):71-72,75.
[7]邢亞林.大眾化背景下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3(20):32-33.
[8]朱夢冰,劉晶如,楊燕.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7):186-189.
[9]甘金明.地方性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探析[J].梧州學院學報,2013,23(1):1-4.
關鍵詞:畢業生去向 調查分析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
中圖分類號:F240;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2-255-02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前身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在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專業目錄中屬于地理學類,可授予理學或管理學學士學位,該專業具有學科基礎廣、專業口徑寬的特點,各高校培養定位存在資源環境規劃、城鄉規劃、數字城鄉規劃管理、土地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管理等多種傾向,因此畢業生去向也非常廣泛。本文以黑龍江科技大學這所地方本科高校為例,在已有的畢業生跟蹤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基于至今為止9屆畢業生跟蹤調查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為在校生提供有借鑒意義的實用信息,也為本校和相關院校專業定位提供參考。
一、專業發展現狀
黑龍江科技大學在2002年設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2003年首次招生,2013年正式更名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培養具備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測量與制圖等信息化測繪技術,立足于城鄉區域規劃和土地管理,面向城鄉規劃與管理、土地規劃與整治、土地評估、測繪地理信息等行業和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專業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秉持“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不斷強化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培養,依托專業實驗室、3S實驗室等校內實踐基地,以及已經建立的20余個穩定的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加強實驗、課程設計、綜合實習和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等教學實踐環節,加強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和綜合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該專業自2004年第一輪立項建設以來,借助教學評建大好契機,圍繞專業建設指導思想與定位、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與利用、教學管理以及教學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2008年新一輪專業建設達到了校重點專業的要求。
二、畢業生去向總體分析
本次調查分析的對象是黑龍江科技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07―2015歷屆畢業生,樣本容量為368人。調查分析內容主要包括畢業生考研、就業等基本情況。調查分析的來源是連續多年建立的畢業生跟蹤調查數據。調查結果顯示了2007―2015屆畢業生去向的總體狀況,畢業生累計考研率達16.3%,就業于機關事業單位的畢業生占14.9%,就業于國土調查規劃、城鄉建設項目管理、房地產評估咨詢、農林礦產資源、地理信息技術開發等企業的畢業生占68.8%,如圖1。
三、畢業生考研分析
2007―2015屆畢業生考研總人數為59人。2007屆考研10人,占當年畢業生人數的15.8%;2008屆考研14人,占當年畢業生人數的25%;2009屆考研8人,占當年畢業生人數的14.0%;2010屆考研7人,占當年畢業生人數的14%;2011屆考研2人,占當年畢業生人數的6.7%;2012屆考研5人,占當年畢業生人數的20.8%;2013屆考研3人,占當年畢業生人數的10%;2014屆考研2人,占當年畢業生人數的8%;2015屆考研7人,占當年畢業生人數的27%,歷年的考研率變化趨勢詳見圖2。以上數據顯示歷屆畢業生考研率并不穩定,主要受當年就業形勢、學生意愿和生源質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把2007―2015屆畢業生考研學科分為地理類、農林遙感類、資源環境類、經濟管理類及其他五類。通過數據分析(見圖3)可知,考取地理類學科的畢業生為28人,占考研總人數的47.4%,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如考取土地資源管理、生態學、農林遙感等方向的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地理類學科在本專業2007―2015屆畢業生考研學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對地理類學科考研情況進行詳細統計分析(見圖4)。地理學科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統、地理教育四大類。考取自然地理學研究生為10人,占地理學科考研總人數的35.7%;考取人文地理學研究生為4人,占地理學科考研總人數的14.3%;考取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生為13人,占地理學科考研總人數的46.4%;考取地理教育研究生為1人,占地理學科考研總人數的3.6%??梢姷乩韺W科中考取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研究生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為地理信息系統作為朝陽產業已經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而且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四、畢業生就業分析
對本專業2007―2015屆除考研之外的309名畢業生的就業信息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可知:就業于國土調查規劃企業、城鄉建設項目管理企業、房地產評估咨詢企業、農林礦產資源企業、地理信息技術開發等各類企業的人數為254,占總就業人數82.2%;就業于機關事業單位的為55人,占總就業人數17.8%,詳見圖5。
就業于機關事業單位的去向主要包括行政機關、參軍、事業單位,其中行政機關單位就業人數為42;參軍人數為4人;事業單位就業人數為9人。顯然在行政機關單位就業人數最多,但是由于受國家政策和就業形勢等方面的影響,行政機關單位的就業人數集中在2007―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近年來幾乎為零,如圖6所示。
就業于企業的去向主要有國土規劃類企業、房地產評估咨詢企業、城鄉規劃設計企業、地質勘察類企業、地理信息技術開發企業等。其中在國土調查規劃類企業就業的比重最高,在規劃設計類企業和地質勘察類企業就業的比重最低,由此可見國土規劃類企業是本專業學生在企業就業的重要領域。在各類企業就業的比重詳見圖7。
五、結論
通過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07―2015屆畢業生跟蹤調查分析得出:雖然歷屆畢業生考研率不穩定,但考研學科方向相對集中,主要以地理學類為主,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統和自然地理專業占絕對優勢。在行政機關就業的畢業生集中在2007―2010年;在企業就業的比重較大,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就業的重點領域面向現代企業,而在現代企業就業的歷屆畢業生又以面向國土行業為主,主要從事國土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復墾專項規劃及項目設計、地籍測繪等方面的專業技術工作。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2] 謝啟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使用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3] 吳曉敏,董萍,陸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定位探討[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4] 王蘭霞,王蕾,李巍,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畢業生跟蹤調查及思考[J].經濟師,2012(9)
[5] 王蘭霞,趙喜江,王蕾,等.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社會需求面向探討――以黑龍江科技大學為例[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2)
(作者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2)
在就業難的大背景下,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因缺乏競爭優勢,存在就業地域范圍小、就業面窄、畢業生不受用人單位重視等問題。為了實現高質量就業,保證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地方院校必須把握城鄉規劃專業人才需求的新形勢,分析自身專業發展的優缺點,合理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并努力完善師資設施的建設。惟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條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
市場需求;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本科教學
隨著快速城市化逐漸趨向平穩發展,城市土地大規模開發的熱潮正漸漸退去,城市發展正由增量發展逐漸轉為存量發展。在這種背景之下,一度熱門的城鄉規劃專業就業壓力也逐年加大,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困難,影響專業的生存和發展[1]。新的歷史階段,社會對城鄉規劃人才的需求和現代城鄉規劃內涵的更新演變,對高校城鄉規劃本科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高校必須時刻將市場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導向,只有立足于就業市場的需求分析、適時更新與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使城鄉規劃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銜接才能保障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新形勢下城鄉規劃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人才需求的新形勢人才需求與社會經濟發展態勢密切相關,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多年來城市規劃行業的人才需求一直處于旺盛狀態。但隨著近幾年城市發展建設方式由外延式向內涵式的不斷轉變,傳統的以“物質空間形態”規劃為本體,以增量土地開發為主的城市規劃,逐漸轉向以存量土地利用為主,更強調利用相關新技術、新方法對傳統的“物質空間形態”規劃進行改良,越來越關注城市的社會、經濟、環境、政策等相關領域,城鄉規劃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趨于多元化。2011年,城市規劃專業轉型升級為城鄉規劃一級學科,也進一步反映了市場原來過分倚重工程類“設計型”人才的局面開始發生轉變,具有經濟地理、測量與環境、農林等學科背景和技術特點的城鄉規劃人才逐步成為很多單位人才引進的熱點,并開始在城鄉規劃行業中承擔更加重要的作用[3]。
(二)人才需求的新特點1.地域之間仍存在差距,但差距有所減小一直以來城鄉規劃的市場均存在發達地區以及大城市的人才集聚密度較高、競爭激烈,而欠發達地區和中小城市、城鎮地區人才匱乏,城鄉規劃人才的地域分布失調。隨著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尤其是近幾年房地產市場的日趨平穩和一些大規模高檔次開發的逐漸降溫,發達地區規劃建設市場的人才需求量逐漸飽和,而欠發達地區和中小城市、城鎮地區由于正處于起步上升發展階段,對規劃人才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加大,這將成為城鄉規劃就業市場進一步拓展的潛在條件。2.供求矛盾越來越大,地方院校更難實現高質量就業2008年,我國有151所院校開設城市規劃專業,至2015年全國已有近200所院校開設城鄉規劃專業,不到10年的時間新增了近50所。不斷增長的人才供應規模和逐漸緊縮的規劃建設市場之間形成越來越大的矛盾。從供給市場來看,我國的城市規劃教育總體可分為工學類、理學類和林學類等三種類型,其中以工學類城市規劃(物質空間規劃)為主,約占總辦學院校的80%,以建筑學、測量學、環境學等工程學科為背景,強調的是應對物質空間規劃的工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截至2014年5月,全國僅有36所院校的城鄉規劃本科專業通過了住建部高等教育城鄉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的評估,所占比例不足20%。從需求市場看,發達地區和大城市以及其他地區一些甲級的規劃設計院所一般優先選擇通過專業評估院校的本科學生,有些單位甚至直接不考慮未通過專業評估的本科生。隨著現在研究生數量的逐年擴大,越來越多的單位將錄用門檻提高至研究生學歷以上。普通地方院校的學生要想獲得高質量的就業存在較大壓力。3.對人才需求的能力結構已由側重空間物質規劃逐漸轉向對城鄉規劃外延知識的重視隨著城鄉規劃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展,學科知識體系外延不斷擴大。不同類型的用人單位以及不同的工作類型對人才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這需要規劃人才應具備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特長。從用人單位的運行效率和經濟性角度來看,知識與能力全面的復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單位的青睞。除城市規劃核心知識外,對“外延知識”需求加大;在規劃設計、表達能力(圖紙、文字、語言)等專業能力需求的基礎上,對研究能力、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拓展能力要求加強。
二、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就業情況分析
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地方院校必須深入分析就業市場,針對市場需求制定適合自身院校的教學計劃。文章以桂林理工大學近5年的就業情況為例,分析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
(一)就業地區分析由于地方院校的生源以本省為主,畢業生的就業地區也以省內就業為主(圖1),主要就業城市多為院校所在城市及省內綜合發展實力較強的前2-3名城市,其余城市每年的就業也多為生源地就業。外省就業主要是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但受到老八校和已過評估院校畢業生的沖擊,發達地區歷年接納地方高校的就業人數并不多;還有少部分外省區的就業主要也是回生源地(圖2)。盡管就業存在一定壓力,但由于學生對自身的期望值較高,絕大多數選擇在城市級的單位里就業,極少選擇在縣級、鎮級的單位就業。
(二)就業單位性質分析地方院校畢業生就業單位的層次不高,以中小型設計公司為主,主要從事規劃設計,少量從事建筑、園林、景觀、市政等相關設計。也有小部分畢業生進入規劃管理單位和咨詢單位,還有少數畢業生轉行從事其他性質的工作(圖3)。由于全國設計單位效益的整體下滑,從2014年開始,一些縣級的規劃管理單位逐漸成為學生就業比較熱門的選擇。隨著研究生數量的增多,用人單位的門檻越來越高,本科就業壓力更是逐年增大。在這種情況下,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多[4]。
三、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本科教學的優化調整
面對地方院校就業市場的需求特征,城鄉規劃專業教學一定要把握地方市場,進一步明確專業定位,強化有地域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合理設置專業課程體系;積極探索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真正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一)立足省域,服務地區,合理定位人才培養新目標地方院校應以培養服務于所在地區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以省內和鄰近省區作為主要的人才輸送地,以培養面向所在省區中小型設計單位需求為主的規劃設計人才,多注重學生的應用型專業技能。要加強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廣度、彈性和專業化技能的綜合培養。要讓學生既具備全方位、跨領域的適應能力,又有對本專業有認同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充分調研地方縣市對城鄉規劃專業行業的需求度并做出分析;充分比較同類專業的辦學思路、辦學實力、地域條件,形成與地區其他院校的錯位發展;進一步明確專業定位,強化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適應城市、縣城、鄉鎮、公司、事務所對城鄉規劃人才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社會知名度與認可度。
(二)結合院校專業特點,優化課程體系設置1.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年版)》確定了城鄉規劃專業的10門核心課程[5],以最小容量保證核心知識外,留出足夠空間和時間,鼓勵學校辦出專業特色。因此,地方院校在課程體系設置上首先要保證10門核心課程的開設。從10門核心課程的學時確定入手,進行眾多課程的選定,通過自主的組合,形成重點突出、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2.由于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競爭力較弱,教師往往很難承接到大型的規劃項目,較多的規劃項目可能是城鎮的總體規劃、城鎮和片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村莊規劃及其他各類相關規劃。因此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設置可重點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鎮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的課程設計,適當開設各項案例專題,并結合教師的實際項目進行詳細的現場調研。通過案例專題課程的開設,掌握項目開展的全過程,學會對專項問題進行分析,并能獨立編制各項目的整套成果。3.當前自治區內的許多鎮、縣、區的規劃管理部門均比較缺少專業管理人才,因此可在城鄉規劃管理與法規課程中重點講述鎮、縣、區范圍內所能遇到的各類規劃項目的組織編制和審批所需的報送材料、審核重點及審批流程等內容。4.課程設置要緊跟時展的背景,不斷調整培養方案。在大數據日益發展的今天,要積極開設Arcgis、spss等軟件應用課程,加強培養學生利用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的能力,為科學制定城市規劃提供技術支持。在整個課程體系設置中要遵循從低年級到高年級課程內容逐步加深的規律,構成連貫、漸進的教學內容環節鏈。認真研究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并重點對課程之間的內容關聯性進行梳理:(1)根據不同課程的內容特點,將課程之間的交叉內容進行整合,集中到一門課程中講授;(2)將專業培養目標和各項課程設計目標進行細化,確定每門理論課程需要在專業培養和各課程設計中重點承擔的任務。既要避免課程內容之間的簡單重復,也要保持課程的相對獨立完整,同時又能保證各門課程的內容均圍繞共同的培養目標展開,彼此之間形成有機互補。
(三)綜合考慮學生和專業課程特點,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是最為有效的教學方法。這里的“材”既指學生,又指不同的專業課程,要將學生特點和專業課程特點結合進行考慮,綜合選取最佳教學方法[6]。1.從基礎抓起,避免拔苗助長針對地方院校學生專業素養和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情況,低年級的專業基礎課程要以引導學生建立對專業所需能力的認識為主。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與其他優秀院校學生的差距,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把知識點講清楚,授課時要把詳細的作業標準講給學生,讓他們確實明白如何操作。由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所以要用嚴格的標準進行過程考核,督促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加強自主學習,但對最終成果不要太過苛求,作業批改點評要恰當,要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同學,不要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要通過一門門課程、一次次作業不斷提高專業綜合能力,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只會讓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從而失去對專業的熱情。2.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城鄉規劃專業的復雜性和綜合性,決定了課程具有內容廣泛,綜合性強的特點。若單純將課程的知識點講給學生,他們很難直觀地認識到課本知識在實際項目中的運用,也很容易遺忘。所以,提倡運用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通過對案例的逐層分析,告訴學生課程中的內容具體會在實際項目中的哪個環節進行運用,如何進行運用,會存在什么問題。在對案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同時還能學會對現狀資料進行分析,逐漸養成用規劃的思維來分析、解決問題,掌握了規劃的思維和方法,就能做到觸類旁通,靈活的應對各種規劃項目。3.通過各種專業競賽渠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擁有競賽獲獎的經歷會對學生就業起到強有力的促進作用,尤其是獲得國家和地區級的專業競賽,對學生的專業能力是一種強有力的證明。桂林理工大學近幾年在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課程作業評優競賽、西部之光全國大學生暑期規劃設計競賽等國家級競賽中多次取得好成績,其中,在第一、二、三屆西部之光全國大學生暑期規劃設計競賽中,兩次獲得二等獎、一次獲得三等獎;在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社會調研學生作業評優中,獲得三等獎1項,佳作獎1項。獲獎的同學最終都因為該獎項順利通過研究生面試或單位招考的面試,并且學生反映碩士招考或單位招考的人員在面試中都普遍關注獲獎事情,針對獲獎會詢問許多問題。有了上述獲獎經歷后,目前各年級的同學都十分踴躍地參加各專業競賽,除上述兩項競賽外,也逐漸開始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等活動。參加各類專業競賽是一種促進專業發展,提升學校知名度的良好契機,學校和專業教師應大力支持、積極引導、精心指導,良好成績的不斷積累,也能成為將來順利通過城鄉規劃專業評估的有力砝碼。4.嘗試專業導師制,分類培養,各有所長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目標定位,可實行專業導師制,在按培養方案統一進行課程學習的同時,從大三開始可由導師按照自己的專業特長選擇學生進行重點培養。選擇的大類可分以工作為目標和以考研為目標兩大類。以工作為目標的學生就業時需要有很好的方案設計及表現能力,尤其要有既快又好的電腦繪圖能力,這部分同學可以由導師帶領以參與橫向項目為主,進一步鍛煉設計和繪圖能力,通過參與實際項目的調研、編制、評審等全過程,提前適應從學校到單位的轉變,有這種經歷的畢業生將更受用人單位青睞。以考研為目標的學生在考試時需要較好的方案設計、手繪表現和對理論問題的研究分析及文字表達能力,這部分同學可以由導師帶領以參與縱向科研項目為主,參與部分論文寫作,在這個過程中對最新的規劃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通過寫作提高文字表達能力,同時對這部分同學加強對快速設計表達及表現的訓練,以提高他們的快速設計能力。
(四)努力完善師資設施的建設要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優秀的畢業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師資和教學設施作為基礎保障。許多地方院校由于所在城市在省內的發展相對較為落后,在高質量教學人才引進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尤其是對與城市開發建設密切相關的城鄉規劃專業的人才吸引力度更是不夠。因此,要爭取通過學校的支持,提高對城鄉規劃專業引進人才的待遇,以吸引較好的專業教師。同時還要配套建設良好的教學設施,要給各年級學生安排足夠的專業教室,要有專業圖書資料室、實驗室等專業用房,還要有一些調研和資料分析所需的設備儀器。
四、結語
說到我學的這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可算得上國內本科專業中名稱最長的了,為了方便,我們一般叫它“資管”。
不過,從2013年開始,填報高考志愿時就看不見它的身影了。因為在2012年,教育部將這個專業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個專業,從2013年開始招生。
拆分前的“資管”屬于人文地理學的范疇,研究的是資源環境以及城鎮規劃、土地管理、環境檢測等。拆分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仍舊屬于人文地理學,側重對城鄉規劃與管理的研究;“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則屬于自然地理學的范疇,側重對自然資源管理及環境保護的研究。
作為“資管”專業倒數第二屆的畢業生,看見自己所學的專業“消失”了,不免有些傷感,但對今后報考的同學來說,拆分后的專業方向劃分更細,專業學習自然也會更有針對性。
如果大家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這兩個專業感興趣,不妨聽我描述一下它們的前身:“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兩個“不是”: 不是“城市規劃”,不是文科專業
經常會有同學把“資管”專業同“城市規劃”專業弄混,我自己填志愿時也是,一直糾結填哪個,不清楚它們之間有什么差別。
首先,兩者的學科屬性不一樣。“資管”屬于理科,是地理科學類專業,4年制,主干課程為地理學、環境學和管理學。而城市規劃專業則屬于工科,是土建類專業,5年制(個別院校是4年制),主干課程是城市規劃設計學和建筑學,對美術基礎有要求。
說到這兒也許你會覺得奇怪,地理在高中時明明是文科生學的,怎么到了大學會變成理科專業?在我們的課堂上你甚至可以聽到這樣的“呼喊”:“我們在高中學的是理科啊,地理基礎約等于0啊,老師你講得再詳細點吧,跪求啊,老師!”
實際上,高中階段的學習只是讓我們對地理學有基本的認識,可以說,那時候學的很多內容是“常識”,是每個人都應該知曉的,而大學的學習則會更深入。據我所知,勘探、石油工程、巖石力學等自然地理學的專業,招收的都是理科生;只有少部分人文地理學的專業,比如地理教育、旅游地理、區域地理等,是文理兼招的。所以,如果你將來想從事地理相關行業,一定要慎重考慮自己在地理及其他文理科目上的成績水平。
其次,兩者學習研究的側重不同。雖然“資管”和城市規劃都有規劃方面的培養目標,有一些課是相通的,比如區域規劃、城市地理學,但相對而言,“資管”更側重于學術研究,城市規劃則更偏向實踐。
可以說,“資管”研究的是如何對一整片區域的資源和環境展開合理規劃――是留作農用還是建設城鎮、怎樣最大化合理利用該區域的資源;而城市規劃更為實際,研究的是怎樣合理建設一座城鎮,比如市政設施和道路交通如何排布、住宅與工商業功能區如何劃分等。
“三駕馬車”: 地理、規劃和建筑
地理、規劃和建筑三方面的課程,可以說是“資管”專業的“三駕馬車”。
其中,地理方面的課程,如“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應用”,可以算是整個專業的基礎。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用來輸入、存儲、查詢、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的計算機系統。比如江西某縣臍橙種植區劃,就是通過GIS分析該區域土壤性質特點、農林業分布情況及土地利用情況后,生成的種植區劃圖。
遙感技術就是從空中乃至宇宙空間對大范圍地區進行觀測,形成的圖像能夠體現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建筑物等地物的特征。遙感應用課上,除了了解遙感技術的原理,我們還會學習如何處理遙感圖像、分析遙感數據。這是我個人特別喜歡的課,因為坐在電腦前看著那些圖像,就好像自己懸在空中觀察神州大地,感覺十分奇妙。
規劃方面的課程,如“城市規劃原理”“區域規劃”,結合了經濟學和地理學的知識。因為在對一片區域進行規劃時,一定是立足當地的資源條件,并充分結合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的。
建筑方面的課程主要安排在大學前期,學得不深。所以看到課表中有“建筑制圖”“建筑工程制圖”時,“手殘”的同學千萬別害怕,課上學的都是比較簡單的徒手作圖,沒有美術基礎也能“Hold住”。
除了這些主干課程,學校還開設了大量選修課,將來想從事房地產行業的可以選修“不動產估價”,想研究環境科學的可以選修“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傊畯呐d趣出發,學自己想學的。
一大特色: 大量實踐機會
除了課堂學習,“資管”專業的學生還有很多外出實踐的機會,比如環境規劃實習、土地規劃實習、城市規劃實習、居住區域規劃實習等,這可以說是這個專業的一大特色。
大二那年暑假,由老師和研究生學長帶隊,我們進行了江蘇九市農村生態文明和城鎮化建設情況調研,我去了揚州、泰州和蘇州三個地方。
問卷調查是調研的主要手段。我們挨家挨戶造訪農戶,記錄每戶人家的人口數量、收入情況、土地數量和土地性質,以期了解在土地整理前后當地生活環境、水質、土壤環境的變化。
為了做好調研,我們一隊六人真是拼了。大家對農村都不熟,有些地方比較偏僻,根本見不到什么人,想問路都問不著,常常一天就在各種找路中過去了。而讓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村子里的老人們,一聽說我們是來調研的農業大學的學生,特別熱情,非要拉我們去家里坐坐,說我們是為老百姓做事的,還讓我們給當地政府提意見,少規劃不合理的建筑用地。
除了進村開展問卷調研,我們還走訪了區政府和鄉政府,搜集能夠反映這個地區城鎮化建設情況的數據,比如鎮上人口的遷移變化情況以及土地使用情況――是用作耕地還是建造房屋。之后我們還查閱了2000年到2013年江蘇省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政府文件、會議記錄等,結合調研成果匯編成冊,并在省級會議上作了匯報。
有時候我會想,理論知識學得再多,也得在這樣的實地調研中去深入體會和應用,才有踏實的收獲。我也聽到過同學抱怨我們專業學得太雜,有些課程只是略微涉獵,不利于將來找工作,可是有個學長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他在四年里跟著導師做了很多項目,村鎮規劃、旅游規劃、水源地保護等,還以本科生的名義發表了兩篇論文,這對他后來找工作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所以,學的課程都一樣,關鍵還是看個人能力,抓住每一個學習、實踐的機會才是王道。
關于未來: 想要專業對口的工作,考研吧
現在,我即將畢業了,不過我不打算工作,準備繼續讀研,班上大部分同學也是一樣的想法,這與我們專業的就業情況有關。
與“資管”專業對口的就業方向主要是各省、市、縣的規劃、環保、國土、建設等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這些單位在招考時大多需要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所以想從事這方面工作,就得繼續深造。
那么,考研可以考什么方向呢?
本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主要有三大方向,分別是:研究水文、地貌、氣候、土壤等的自然地理學,研究城市規劃、區域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等的人文地理學,研究遙感技術與應用、攝影測量與遙感等的地理信息系統方向。相對來說,選擇地理信息系統方向將來就業會更好些,當然這個方向的考研難度也大些。
你也可以選擇跨專業考研,比如城市規劃專業。雖然某些課程與我們專業相通,但城市規劃專業考研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繪圖考試,徒手作圖能力較弱的話,考起來會比較辛苦。
【院校鏈接】
開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院校有:
南京大學 武漢大學 中山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云南大學 濟南大學 西南林業大學 南通大學
開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院校有:
【關鍵詞】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區規劃設計;新疆農業大學
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是城鄉規劃、建筑學、房地產等城建規劃類相關專業的本科主干課程。該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各類居住區內用地安排、住宅空間布局、道路交通及各類基礎設施規劃、豎向設計及綜合經濟技術等諸多方面,目的使學生掌握居住區規劃的編制程序、內容和方法,培養學生調查分析問題與綜合設計的能力,為學生從事相關職業奠定專業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對城鎮住宅的需求不斷增加,不僅體現在需求的“數量”上,對“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市場對居住區規劃設計人才具有現實的龐大需求,同時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對城建規劃類專業技術人才需求也不斷增加,而由于新疆自身的各類條件的限制,很難吸引到內地高水平大學的規劃設計類人才,因此培養本土相關技術人才顯得非常重要和緊迫,這也對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國內城鄉規劃專業實力雄厚的高校,如同濟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等已形成了完整、系統、成熟的教學體系,但對于西部地方院校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而言,由于各種條件限制,規劃設計類課程的實踐教學發展尚不成熟,教學條件、思路與方法等方面亟待改變。本文結合新疆農業大學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現狀,對西部地方高校居住區規劃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適合西部地方院校實際的教學改革對策和建議。
一、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實踐教學現狀
新疆農業大學位于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前身為新疆八一農學院,成立于1952年,1995年更名為新疆農業大學,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建設的大學,現已發展成為擁有農、理、工、經、管、文、法等七大學科門類的一所多科性農業綜合高等院校。隨著地方市場對城建規劃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近十年來,新疆農業大學逐步開辦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園林規劃、房地產開發管理等專業,其中居住區規劃設計均作為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開設。新疆農業大學各相關專業的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采用理論課與實驗課相結合授課模式,其中理論課部分為52學時,采用板書或多媒體課件,以教師講授為主,主要內容包括居住區規劃設計的基本概念、用地布局規劃、建筑布局、交通規劃、綠地規劃、管線規劃及綜合經濟技術等方面;實踐課一般安排10學時左右,主要安排對農大周邊古城花園、盛世家園等小區進行參觀,在課堂對國內一些經典的居住區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分析和討論。
二、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單一,效果不佳
首先,目前新疆農業大學雖然有不少專業均開設了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但總體來講教學授課方式相對單一,主要以傳統的課堂理論講授為主,輔助一些案例分析,這雖然有利于學生從總體上快速地系統了解相關理論和知識,但從學生生源結構來看,新疆農業大學大部分學生都來自新疆的廣大農牧區,這些區域居住多以傳統村落或牧民定居點為主,因此學生缺乏對現代城市居住區及小區的直觀認識,會出現學生無所適從,不易理解的情況,而且對所學理論和知識無法應用,整體教學效果不佳。
2.以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教學薄弱
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一直以理論聯系實際為特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因此實踐教學是該課程的關鍵環節,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同時對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綜合素質的培養,甚至對學生未來的就業具有重要影響,隨著地方市場對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增多,相關專業的實踐教學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和重視。而目前包括新疆農業大學在內的不少西部地方院校因師資水平、資金、實習場地、實驗條件等限制,該課程的教學以課堂理論教授為主,抽象概括的理論空洞乏味,缺乏感染力。雖然輔助一些案例分析,但遠不能滿足實際的需求,學生無法對相關理論和知識透徹理解,靈活應用,致使學生在實踐中比較盲從,由此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造成學生缺少主動思考、探索、創新的能力。目前新疆農業大學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安排了一定的課程實驗環節,但分配的課時數太少,僅有10課時左右,以小區參觀和分析為主,并沒有安排學生親自動手設計的實訓環節,也沒有編寫專門的實驗指導書、設計任務書等系統的配套材料,以及建立實習基地,安排畢業專業實習等,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講授———實習實訓相結合的綜合教學體系。
3.地方特色教學案例匱乏
針對居住區規劃設計實踐性強的課程,案例教學是重要的授課方式,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但目前新疆農業大學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中安排了一定的案例分析與討論環節,但相關案例多是選取一些課本上、網絡上的優秀或者經典案例,這對學生通過案例理解相關理論起到一定作用,但這些案例與學生所熟悉區域的居住區狀況差別較大,使學生覺得很遙遠,很難與實際的例子聯系起來。新疆位于北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區,具有冬冷夏熱的溫度特性和全年較干旱的濕度特性,因此居住區在規劃設計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例如與東部地區不同的建筑采光要求,建筑防寒、防風沙要求,綠化植被的耐旱耐寒要求等,同時新疆在民族、文化等方面也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例如建筑使用功能、外立面等需反映當地特色風貌,而教材和網上很多案例多為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城市居住區的經典案例,無法反映不同地區在氣候、人文方面的特殊性和特色性,因此收集和創建新疆地方特色居住區規劃設計案例庫對相關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4.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新疆農業大學各相關專業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考核目前主要是通過平時表現與期末筆試考試或者期末課程論文的形式進行,對于筆試考試學生常采用死記硬背甚至抄襲來應付,課程論文復制撰寫抄襲現象也時有發生。這種原始的單一考核方式,不僅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不能準確有效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更重要的是,對于實踐性應用性強的規劃設計類課程來講,這種考核模式不能有效引導學生重視和提高提高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削弱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5.教學虛擬化,與社會和市場脫離新疆農業大學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中一些案例,以及課程實驗中所給的分析任務大多是理論化、虛擬化的,與新疆現實和地方聯系不緊密,學生無法到真實環境中去體會,沒有體驗設計過程,也無法掌握實踐設計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實踐教學環節一定程度上過于理想化,脫離實際,沒有與社會和市場的真實規劃設計需求相結合。同時,學校尚未與當地規劃設計企業建立聯系,教學呈現虛擬化,與社會實際和地方市場需要嚴重脫離。
三、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1.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模式
在教學方式與方法上要改變教師帶學生、課堂理論灌輸的單一教學模式,加強案例教學和問題驅動式教學,加強課堂交流互動;開展實地調研,現場教學,提高學生感知和認知,選取學校周邊的典型居住小區,積極開展現場教學與講解;廣泛應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制作微課視頻,活躍課堂氣氛;依托校園局域網,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創建網絡第二課堂,采用翻轉課程模式,促進學生課堂與課后學習相結合,通過創興和豐富現行教學模式,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2.突出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
在豐富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課時數從目前的10課時提高為3周,即在夏季學期安排專門的課程設計,期間安排2天的認知實習,選取烏魯木齊市不同類型的典型居住小區,包括多層小區、高層小區、別墅式小區、民族特色小區、老城區傳統小區、山地坡地小區等,安排專車由老師帶隊,與學生一起進行現場調研踏勘,并設計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和居民訪談等,使學生對現實情況和居民需求有足夠的認知;依據地方特點,編制完善專業的課程設計指導書和設計任務書發放給學生,由2~3位學生組成一個團隊,在教師指導下,按照任務書要求進行2周的方案設計與修改,期間聘請社會專業規劃設計人員進行設計講座,指導學生進行課程設計,最后各小組進行匯報和答辯,邀請規劃公司專業設計人員參與評圖和答辯。
3.創建地方特色案例庫,完善地方特色課程資源
案例資源是居住區規劃設計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在國內外經典案例的基礎上,依托新疆真實的規劃設計項目,搜集反映地方自然地理氣候特點,地域民族及文化特色的不同類型的案例,創建新疆特色的居住區規劃設計方案案例庫;同時,還應充分利用新疆地域特色,收集圖片、影像、視頻等其他重要的教學素材,完善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資源。
4.完善考核方式,建立多層次考核體系
改變傳統的課程單一考核方式,增加考核的方式與種類,包括平時考勤、調研情況、理論試卷、課程設計圖紙等內容,設計圖紙的評判采用公開展示評圖、作業展評與答辯等模式,在學院醒目位置設置專門的展示區,將學生設計圖紙張貼展示,進行師生自評、互評和共評,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得設計成果具有更公平、更公正、更公開的特點;此外,聘請企業的專業設計人員對學生的設計成果以實際工作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建議,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自身設計成果與實際工程的差距,并能夠讓學生充分體驗實際工作中居住區規劃設計的工作流程及感受。
5.增強院校、校企合作,打造開放式多層次學習交流平臺
改變現有的教學虛擬化、閉門造車的現狀,與兄弟院校、校外規劃設計企業,例如新疆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烏魯木齊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新疆佳聯建筑規劃設計院等疆內著名的規劃設計機構開展多方位、多層次的交流、互動,互相參觀、學習,吸取優點,共同進步;同時與規劃設計企業合作,建立學生實習基地,為學生畢業實習等搭建平臺;學校與企業合作在學院設立聯合工作室,使其成為開放辦學的一個平臺,學生以個體和團隊形式參與教師的實際工程項目,強化實踐教學與實際項目的結合;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區內外各類規劃設計競賽,重視對學生個性、獨立性、創造性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朱麗娟,蘇陽.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6):36-37.
[2]楊光杰.城市規劃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規劃師,2011,(10):111-114.
[3]趙麗艷,汪殿蓓,李國元.基于項目教學法的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教學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1,(11):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