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0:38: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健康農業發展思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現代農業;創新;思路;模式;山東濱州;濱城區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9-0312-01
近年來,濱州市濱城區堅持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把發展高端高效特色農業作為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速現代農業發展的著力點,把推廣精細農業、休閑農業、品牌農業和生態農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總抓手,著力提高農業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使農業科技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1 濱城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濱城區按照“三化聯動”、“三型并進”“三產疊加”的要求,以加快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為主題,積極推進生態高效現代城市農業發展,以“沿黃高效生態農業率先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為總體發展目標,以服務濱州市中心城市發展、建設為原則,在空間布局上,根據地域特點,把全區劃分為“一圈、一帶、四區、一網、一面”五大農業功能區,逐步形成產業結構優化、產品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區域城鄉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新格局。在都市農業的引領下,加速發展現代化農業,形成了一批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產業集中度高的龍頭企業集群,龍頭企業帶動或合作社參與助推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目前,全區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已發展到1.13萬hm2,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認證總數達到39個;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55家,其中省級6家,市級27家,指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55家。
2 發展思路
2.1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科技進步
按照“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城市農業,重點抓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和城郊型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以三河湖有機蔬菜示范園、市西觀光農業園等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不斷推動園區向市場化方向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示范園區對推動農業轉型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制定出臺《濱城區休閑觀光農業經營管理辦法》,立足現有的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分別采用農業娛樂、農業旅游、農業示范園、農家樂4種模式推動城郊型休閑觀光農業加速發展[1-2]。
2.2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加強與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充分發掘濱城區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技術研發機構的研發能力,創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服務平臺,暢通創新成果轉化渠道。加快農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的中試熟化。以農業企業為主體,組織實施星火計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項目,壯大農業特色產業,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3-4]。
2.3 建設特色農業基地,提高農業產出效益
圍繞區域優勢,著力打造菌菜、優質糧棉等規?;a基地,不斷提高農業產出效益。以三河湖龍王廟、楊柳雪辛莊、市中趙四勿、梁才小高等為核心示范區,大力發展標準化設施菌菜生產;以楊柳雪、秦皇臺、濱北、三河湖等鄉鎮辦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糧棉生產基地;努力抓好秦皇臺鄉棉花、市中辦事處蔬菜2個專業化鄉鎮,進一步加強技術指導,提高產量,保證總產量。
2.4 強化農民教育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重點圍繞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農民創業培訓等,開展多層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訓工作,努力提高全區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增強農民主體科技創新能力。每年都通過農廣校、農函大等平臺,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黃河三角洲大開發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3 創新模式
3.1 產業化生產模式
通過成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進行規?;a、產業化運作,使農業生產模式由分散、松散、粗放管理變為集中、集約、精細管理,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通過產業化生產經營,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對農業產業的科技貢獻率顯著提高。如濱北薛家奶牛協會會員年平均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收入高出20%以上。
3.2 信息化服務模式
為廣泛傳播農業科研成果、農業生產先進技術、農產品供求信息、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國內外農業發展形勢等農業知識和信息,濱城區通過科技下鄉、科技入戶等惠民服務活動搭建了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在各鄉鎮辦建立了科普惠農服務站、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機構,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政策咨詢服務。
3.3 特色品牌培育模式
濱城區堅持“注冊一個商標、打響一個品牌、帶動一項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宗旨和目標,引導全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涉農企業、種養殖戶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通過科學管理形成產業特色,走農業品牌致富道路,在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組織的帶動下,濱城區涌現出了一批特色優質高效農業品牌,有7個蔬菜產品通過美國、日本和歐盟NOP認證,有10個有機食品、10個綠色食品、14個無公害食品通過國家認證,認證總數達到了41個,“GAP”良好農業操作規范示范面積達到8 000 hm2,綠色優質小麥生產基地達到1.8萬hm2。
3.4 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濱城區按照“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綜合配套、以點帶面、有序推進”的原則,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規劃設計南北2條觀光農業經濟帶。在濱州城區南部沿黃河一線,以市西、市中、梁才為重點,規劃了南部沿黃休閑觀光農業經濟帶,挖掘黃河文化資源,重點開發建設市西辦事處“休閑小街”、市中辦事處“黃河生態園”、梁才辦事處張王及小高采摘園等項目。在濱州城區北部,以三河湖、濱北、秦皇臺為重點,規劃北部生態旅游觀光帶,挖掘民俗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濱州雁來紅高科技園、綠洲現代農業科技園、隆達生態莊園以及秦皇臺、三河湖風景區等項目。目前,濱城區已建成觀光休閑農業園區10處,年接待游客逾1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 000萬元以上。
4 參考文獻
[1] 鄭潔.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研究[J].河北農業科技,2010(10):136-137.
[2] 劉振華.關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思考[J].世紀橋,2011(19):63-64.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既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農業技術和管理技術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導思想方面的理論支持。然而我國現階段的學科研究重點過分強調前者對于農業發展的貢獻,對于后者的研究還停留在空洞性論述上,對于現實作用有限。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面臨的是技術管理形式粗放和發展理論粗放的雙重問題。農業的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并不是一個技術可以解決的課題,換言之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技術、管理、指導理論缺一不可。另一個重要問題是,由于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比較緩慢,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應對來自國際上的競爭,加之筆者在第一點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機中彎道超車,這些也將成為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農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針對性建議
(一)農業經濟發展的針對性建議
正如筆者前文所說,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以下是筆者對這一問題的具體建議。第一,改變原有粗放式的發展思路,認識到農業對于我國經濟的重要性;第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農業生產工具的補貼力度,加大農業技術的研究投入;第三,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促進相關的理論研究;第四,把握時代機遇,創新農業生產模式,實現彎道超車;第五,加快農業與工業和金融業的融合,實現三者的協調發展和互助發展。
(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針對性建議
1、實施農業人才培養計劃。首先,國家和有關方面要認識到科研人才的培養重要性,為了推動原有純靠體力和資源投放的粗放型農業發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約型農業轉變,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換言之人才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新動力。因此國家要不斷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從資金、政策等各個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具體而言,要根據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和現實要求設置科研項目和教學內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學的狀況,要時刻把握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原則設置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從而將研究重難點的新知識和新技術融入到具體的科研人才的培養上。
2、學科發展差異化。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同經濟管理學科、農業技術學科是有區別的,如果理論研究沒有認清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本質,很容易變成一個四不像學科。那么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實質到底是什么呢?農業經濟管理就是對農業生產總過程中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等經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控制、協調,并對人員進行激勵,以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總稱,換言之,它是以農業技術為基礎,以經濟管理為背景,通過各種管理手段實現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健康發展,它是一個以管理為主技術為輔的綜合學科。因此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研究的過程中要認識學科之間的差異性,實施差異性的學科戰略,即將研究的重點放在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業現代化戰略調整、城鄉結構的質性變化三個方面。
3、強調學科間的互補性。一方面,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尤其本身特點,但是也要注重通過經濟管理學科、農業技術學科尋找發展思路;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正如筆者前文所說,農業、工業、服務業三者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在理論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這一現實情況,即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加強同數學、金融學、環境學、工業工程學等學科的聯系,進一步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綜合屬性,使之能夠更好的適應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三、結語
關鍵詞創意農業;發展前景;優勢;思路;江蘇泰州;海陵區
創意農業源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借助創意產業的思維邏輯和發展理念,將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拓展農業功能、整合資源,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即現在所謂的創意農業。在中國,“創意農業”最早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在兩會上第1次提出:創意農業的特色及其優勢在于能夠構筑多層次的全景產業鏈,通過創意把文化藝術活動、農業技術、農副產品和農耕活動,以及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彼此良性互動的產業價值體系,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開辟全新的空間,并實現產業價值最大化[1]。中國創意農業理論創始人章繼剛認為,創意農業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為目標,目的是在農產品生產、加工與營銷過程中進行創意生產,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農民增收模式,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與農村繁榮。
1創意農業發展的主要手段
一是以觀光農業園為抓手。農業過程利用和農業環境利用這2種發展思路,都與當地的旅游農業關系十分密切。二是構建產業鏈。創意農業新產品的設計與開發的核心是要構筑創意產品的產業鏈,并盡量拓展延伸。三是辦好節慶活動。農業節慶活動是發展創意農業的載體,政府要積極引導扶持。四是培育創意農業人才隊伍。高層次、高素質的創意農業人才是創意農業的生存之本、壯大之源。
2創意農業的發展前景
2.1創意農業漸成時代新潮流
創意農業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為資源,將農產品和文化、藝術創意結合,以提升現代農業的價值與產值,創造出新型、優質型農產品和農村消費市場、旅游市場。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意農業將成為高附加價值的新產業。通過研發大宗農產品加工技術,規劃有機農產品生產區,發展優質、多樣化、高附加價值創意農產品,改進雜糧生產管理技術,發展健康精致農糧產業,開發地方創意農特產品,推廣農業產業文化與休閑套裝旅游商品,可創造農村就業機會,造福數萬農民。創意農業生產將逐步向“十型”轉變,即創新型、市場導向型、可持續發展型、外向型農業、園區帶動型、特色產業型、自然人文景觀型、民俗節慶型、自助參與型、美學經濟型農業[2]。
2.2創意農業產業向農業產業集群方向發展
一是農業產業集群是創意農業產業化經營高級階段的有效組織形式。 打造創意農業產業集群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采用先進理念謀劃農業、先進物質裝備武裝農業、先進科學技術和創意提高農業、先進經營方式經營農業、先進的管理手段管理農業的改造過程[3]。二是打造創意農業產業集群要使農民嚴格堅持生產標準。即打造質量平臺;壯大龍頭企業,打造核心平臺;實施名牌戰略,打造精品平臺;優化市場環境,打造物流平臺,狠抓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通過專業市場,把更多的農產品生產者、企業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三是創意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著眼于提升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圍繞“特色、創新、優勢、潛力”,重點發展區域特色強、競爭優勢強、創意優、科技含量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大的農業產業集群,加速從農戶集群、企業集群向產業集群的發展;加速從單一的種養業集群向延伸至農產品加工集群、流通集群的產業集群發展,推動“一村一品”、“一鄉(鎮)一品”向“一域一業型”產業集群轉變。四是高起點高標準地建設好創意農業園區。將農業的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品牌優勢,創造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集群品牌,提高創意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創建新的龍頭企業,逐步形成龍頭企業集群。
2.3農產品加工水平不斷提高,創意農產品出口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
出口創意農產品在基地建設、品種、品質、包裝、儲運、品牌等方面的標準不斷優化。在農業對外開放過程中,我國引進了大量的國外品種、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2.4創意農業將成為中國高端農產品市場的主力軍
一是我國高端農產品稀缺,市場亟待開發。二是我國高端農產品應當按照優質農產品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以特取勝的創意農產品,瞄準高消費群體,打造出中國創意農產品高端品牌,搶占高端特色農產品市場,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三是農產品生產時尚化,使農產品創意生產更時尚。蘭州的“黑美人”土豆奪人眼球,其外皮為黑色,而肉卻是經過太空誘變育種,變成了鮮艷的紫紅色。玉米皮扔在地里一文不值,山東萊西農民巧用資源,巧妙設計使草鞋成了時尚,自紡的棉線做成鞋幫面,把草編工藝和中國結工藝巧妙結合,使一雙草鞋賣到幾十元,甚至上百元。
2.5創意農業引領億萬農民過上創意生活
創意農業也是與實用藝術結合在一起的“美的農業”。創意農業的藝術性正是通過達到美色、美形、美味、美質、美感、美景的“六美”創意農產品迎合了娛樂時代的公眾心理,使農產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是“看的比吃的貴”。首先創意農業充實市民精神和物質生活,種菜、澆水、摘瓜,自己動手燒煮農家菜等,越來越多的市民渴望走進農園,品嘗做“周末農民”的滋味,在農村創建“市民農園”,讓城里人下鄉認購和種養瓜果蔬菜、雞鴨鵝豬,市民買得休閑、鍛煉和食品安全。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意帶來新生活。通過研發大宗農產品加工技術,規劃有機農產品生產區,發展優質、多樣化、高附加價值創意農產品,改進雜糧生產管理技術,發展健康精致農糧產業,開發地方創意農特產品,推廣農業產業文化與休閑套裝旅游商品,創造農村就業機會,造福億萬農民。
3海陵區創意農業發展優勢
一是高效農業蓬勃興起。近年來,在繼續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全力提升高效農業生產的科技化、設施化、市場化水平,以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為核心,以培大育強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培育特色知名品牌為關鍵,以開展評比競賽活動為抓手,推動全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上新臺階。全區高效農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已進入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的重要階段。到2009年底,全區高效農業累計達3 266.67 hm2;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343.33 hm2,占高效農業面積的11%。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值3.75億元,同比增長4.63%;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9 492元,同比增長11%,連續保持增速,為發展創意農業提供了前提條件。二是創意開始漸入海陵農業。近年來,高效農業發展迅猛,一批有影響的創意農產品初露頭角。如時代干花、新奇迷你花卉、水培花卉、盆栽草莓等。
4發展思路與重點
4.1政府應鼓勵大力發展創意農業
政府在創意農業發展中將更多扮演“助燃”的角色。主要表現為制定創意農業發展戰略和規劃,確定政策導向,搭建平臺,為創意農業產業提供發展空間和物質條件,吸引更多的人來投資。
4.2創意農業必須形成規模效應
創意是否成功,最終必須接受市場檢驗,不能沉醉于“玩概念”,要使創意“叫好”也“賣座”,必須形成創意農業規模效應[4]。推進創意農業園區、創業基地、創意農產品的建設和開發,并與合作社緊密結合,轉化為規模效益,形成特色產業。
4.3創意農業的關鍵是構筑創意農業產業鏈
創意產業實際上有2個部分構成,一個是創意,一個是產業。只有促進創意成果轉化為經營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才能以形成規模,充分獲取創意農業產業的效益。
4.4從產業發展出發,重點推進以研發設計為主的創意農業項目建設和創意農產品的開發
支持產業是直接支持創意農產品的研發、生產、加工,以及推介和促銷這些產品的企業群,配套產業則是為創意農業提供良好環境和氛圍的企業群,如旅游、餐飲、酒吧、娛樂、培訓等;衍生產業是以特色農產品和文化創意成果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業群,在整個創意農業產業體系中,第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實現有效嫁接,文化與科技緊密融合。
4.5培養專業創意開發團隊
文化與創意,二者緊密相聯,互相作用,為創意農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一是穩定現有的農村農業技術人才隊伍,想方設法使現有農村農業技術人才安心于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二是盡快實施創意農業人才培引工程。由于海陵區農村發展不僅缺乏科技和文化方面的人才,更缺乏創意引導和經營方面的人才,因此需要借助外腦,需要與城市有關創意企業和研究機構合作,并在合作中學習和培養起一批骨干,通過項目的輻射帶動效應,進而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還要鼓勵科技創新,為創意農業提供科技支撐。加強與區內外有關高校、科研院所、創意企業的合作,聘請相關的學者、藝術家和企業家組成智囊團,請他們為創意農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4.6建立城鄉互動互融的推進機制,加快不同產業融合發展的促進機制
如前所說,創意農業的發展需要第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而且農村不僅缺人才,還缺投資,這就需要城市工業的支持。為此需要制定一套鼓勵工業企業、文化企業、科技企業投資和支持創意農業發展的政策。只有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城鄉互動互融,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意農業才能迅速發展起來,從而大大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5]。
5參考文獻
[1] 創意農業:讓資源“點土成金”[J].農家顧問,2010(4):20-21.
[2] 盧勇.論創意農業的價值與發展[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0(1):11-12,39.
[3] 劉孝全.中國創意農業的三重視野[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0(1):24-26.
關鍵詞:特色農業;綜述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5-0-02
20世紀50年代,特色農業的研究在發達國家興起,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加入到特色農業的研究中,特色農業是相對常規農業而言的,是農業的一個特例。
一、特色農業的概述
特色農業在我國迅速發展并得到政府的廣泛重視,國內許多學者也在不斷探索特色農業的發展問題,由此而形成的理論探討及實踐對于我國特色農業的良好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孔祥智(2003)首先總結特色農業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分析西部地區發展農業的優勢,包括物種資源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接著探討了西部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背景、機遇、現狀和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西部發展特色農業的總體思路,認為特色種植業、特色畜牧業、中藥材開發、農產品加工業是西部應該重點發展的特色農業產業[1]。
陳印軍(2003)論述了特色農業的概念、特點及西部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資源環境優勢,此外,還詳細分析了影響西部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如粗放經營、品質退化、科技落后、生產趨同、信息網絡建設落后與市場服務體系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四大戰略舉措促進西部地區特色農業發展[2]。
楊祥祿(2003)針對四川特色農業的發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在分析其意義、條件、思路及目標的基礎上,指出四川特色農業的主導方向應是特色茶葉產品、特色水果產品、“兩高雙低”優質油菜、特色中藥材產品、特色蠶桑產品、特色蔬菜產品、特色名品雜糧等[3]。
陶性潛(2003)的分析是圍繞貴州開展的,指出貴州特色農業的發展重點是中藥材、野菜野果、雜糧雜豆、苦丁茶、辣椒等方面,還指出加強市場調查,實施名牌戰略、加強資源調查,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搞好區域布局,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是當前貴州發展特色農業時需要關注的三個重要問題[4]。
張濤(2001)通過分析甘肅特色農業的發展優勢,明確其發展格局,并強調在發展特色農業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六大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傳統農業與特色農業的關系、特色農業與水資源的關系、特色農業與環境的關系、區際之間的關系及短期與長期的關系[5]。
呂火明(2002)對于特色農業的內涵、特征、類型、作用、原則、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地分析和闡述,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6]。
李強、程科運用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分析特色農業發展與產業進入障礙之間的關系,在分析產業進入障礙類型及各自形成原因的基礎上,探討不同產業進入障礙類型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7]。
曹國華、張禎祥認為市場在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發展特色農業農民自主的經濟行為,為避免市場盲目性,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培育市場體系,發展市場中介組織,促進生產和市場緊密銜接,建立風險防范和承擔機制[8]。
劉晏良(2001)依據市場形勢及發展機遇,以新疆為研究區域,通過綜合分析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優勢、必要性、總體思路、產業布局等方面,指出新疆應重點發展優質棉產業、特色林果園藝業、紅色產業、中藥材產業、特色經濟小作物、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六大產業,并提出了促進新疆快速發展特色農業的對策[9]。
周凌云[10](2005)總結了國際上著名的特色農業發展經驗,如美國、新加坡等國的“觀光農場”、德國有機食品、以色列的沙漠農業和節水農業、日本愛知縣的“空中菜園”、“耕作社區”、“市民農園”等。
湯秀平認為,發展特色農業必須處理好六個關系:一是正確處理龍頭帶動與基地建設的關系;二是正確處理積極開發與科學管理的關系;三是正確處理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戶自主發展的關系;四是正確處理廣度開發與深度開發的關系;五是正確處理常規農業與發展特色農業的關系;六是正確處理總體規劃與分步實施的關系[11]。
吳敬秋認為,發展特色農業應突出區域、科技、市場、生態、規模五大特色[12]。張金云等[13] 分析了特色花卉產業發展的現狀、優勢及存在問題。熊添祥的研究重點是貧困地區特色農業的發展[14],楊祥綠、陳彥研究了四川的特色農業[3],陳印軍、楊瑞珍對西部地區的特色農業進行了研究[2],而梁錦波等研究的是縣域的特色農業[15]。
上述研究主要從宏觀上對特色農業的內涵、優勢、存在問題、發展思路等方面進行了理論上的分析探討,為我國發展特色農業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依據,為特色農業發展指明方向。但關于特色農業發展的微觀研究則非常薄弱,基本沒有實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二、特色農業內涵
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以色列節水灌溉、美國生物農場等特色農業的成功,使全世界廣泛接受特色農業。我國對特色農業的探索和實踐起步較晚,目前,關于特色農業的內涵,國內學術界尚沒有統一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都是圍繞著區域性、獨特性、產業化、規模性、資源性、市場性、高效性和可持續性等方面來定義的,請見表1。
綜合以上的觀點,應從七個方面定義特色農業的內涵:
首先,特色農業必須立足在區域優勢的基礎上,一方面根據農業區劃,不同區域自然資源的差異性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另一方面特色農業要求的生產、技術水平和自然等條件并非能夠滿足所有地方,因而特色農業的地域性特征就更為突出。區域性是特色農業發展的必要前提。
其次,特色農業所生產的產品應該是獨特的,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并要求其產品在營養、口感、外觀、健康等方面應是優質的,否則就沒有市場競爭力,特色農業無法健康發展。
第三,特色農業必須具有規模效應。在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基礎上,形成特色農產品生產的產業化經營,從而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特色農業的報酬遞增規模經濟。若不具備一定規模,其產品則無法進入市場,因為它只能是樣品或展品。
第四,特色農業一個系統的農業產業工程,是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特征的市場型農業。
第五,特色農業必須具有高效性,其投資回報率應高于常規農業,否則,生產者就不愿意進行創新而從常規農業生產轉入特色農業開發。此外,特色農業又是以質量和效益為標準的高效農業,其最大的特點是高投資、高風險、高效益。
第六,特色農業的可持續性強調以特色占有市場,并強調區域自然、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和充分利用,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有效統一。
第七,特色農業必須與市場需要和社會需求相一致,因為社會需要和市場需要是衡量特色農業是否特色的重要標準。
總而言之,特色農業的內涵豐富,應從區域性、獨特性、產業化、規模性、資源性、市場性、高效性和可持續性等特征予以綜合把握。
參考文獻:
[1]孔祥智,關伏新.特色農業:西部農業的優勢選擇和發展對策[J].農業技術經濟,2003,3:34-39.
[2]陳印軍,楊瑞珍,等.西部地區特色農業優勢、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1:21-24.
[3]楊祥祿,陳彥,等.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增強四川農產品市場競爭力[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1:11-15.
[4]陶性潛,許軍.發展貴州特色農業大有可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1:8-10.
[5]張濤.甘肅省發展特色農業的幾點思考[J].甘肅高師學報,2001.
[6]呂火明.論特色農業[J].社會科學研究,2002,3:27-30.
[7]李強,程科.產業進入障礙與發展特色農業[J].山西農經,2002(5):52-55.
[8]曹國華,張禎祥.發展特色農業中政府行為的若干問題[J].老區建設,1997(7):7-9.
[9]劉晏良.新疆特色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與對策[J].新疆農業科學,2001,38(3):111-116.
[10]周凌云.衡陽市特色農業的發展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2005,11.
[11]湯秀平.發展特色農業必須處理好六個關系[J].農村發展論壇,1997(3):63-63.
[12]吳敬秋.發展特色農業應突出五個特色[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2,25(5):473-475.
[13]張金云,等.安徽省花卉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2,30(6):966-968.
[14]熊添祥.貧困地區發展特色農業問題初探[J].農村改革與發展,2002(5):29-30.
[15]梁錦波.發展新興縣特色農業的思路[J].廣東經濟,2003(3).
[16]王建農,鄧祖龍,周凌榮.特色農業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J].農業經濟問題,1997(2).
[17].發展特色農業 促進山區經濟增長[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Vol.17.No.1:24-25.
[18]陳東景,王曉峰,程國棟,薛玉琴.新疆特色農業發展初探——新疆農墾經濟,2000(5).
[19]李金良,賀洪海.必須大力發展特色農業[J].經濟師,2000(5).
[20]郝廣華,孫曉強.跨越式發展特色農業.經濟與管理,2001(6).
[21]劉貞富,賀志強.特色農業與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2(19):52-54.
[22]賈萬志.發展區域特色農業[J].發展論壇,1997(2):31-33.
[23]徐琪.欠發達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探討——以蘇北地區為例[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2(12):73-78.
[24]郭光榮.特色農業:人才經濟與可持續發展[J].作物研究,2001,15(1):12-14.
[25]顏合洪.特色農業的內涵、形成條件和發展對策[J].作物研究,2001,15(1):9-11.
[26]鄒冬生.特色農業理論初探[J].作物研究,2001.
[27]柯建中.淺談發展特色農業的六大關系[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1999:6-7.
[28]張達珍.發展特色農業的幾項技術措施[J].安徽農業,1998.
[29]葛承群.發展“特色農業”的幾個認識誤區.農業經濟問題,1998.
[30]郭世明.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大力開發特色農業[J].黑河學刊,1997.
[31]葉永青.論特色農業產業化[J].農村發展論壇,1996.
[32]程炯.閩東南區域特色農業的生態學研究——以漳州為例[D].福建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1.
[33]蔡運龍,BarrySmit.持續農業及其中國態勢[J].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集[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194-206.
[34]章家恩.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六大支持系統[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
云南具有獨特的高原氣候環境,從根本上決定了必須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道路,當地的高原特色農業具有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等特點,它們是區別于別地的高原特色農業的最大亮點,也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高原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文章就針對當地的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就加快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提出一些實施措施。
1 我縣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先決條件
1.1 高原地區地貌立體,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
1.2 氣候條件適宜,光熱充足、雨熱同季、春早冬晚,適宜種植的農作物種類繁多。
1.3 物種品類豐富,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的美譽。
1.4 煙草、茶葉、花卉等都享譽國內外,打造云煙、云糖、云茶、云膠、云菜、云花等“十二大品牌”,加快形成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影響深遠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和品牌。
通過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要力爭實現“三個翻番”、“三個突破”,努力提高農牧業綜合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農產品出口、糧食總產量以及畜牧業產值和農產品加工產值
2 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是加快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
2.1 長期以來,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農業擺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充分發揮優勢,不斷完善發展思路,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啟動了一批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全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是新時期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重大決策。
2.2 當前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的關鍵階段,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是省委、省政府在深化省情認識、科學定位全省農業產業發展基本方向后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
2.3 我縣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具有地理優勢獨特、氣候優勢突出、物種優勢明顯、開放等巨多優勢,云煙、云糖、云茶、云膠、云菜、云花等品牌已經聞名中外,各地都不乏富有特色和優勢的產業。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高原特色農業在發展中面臨精深加工產品少、經營規模小、產品競爭力不強、產業鏈不完整等問題。我們應該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在全國乃至世界上推出有優勢、有影響、有競爭力的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推動高原特色農業邁上新臺階,全面提升農業發展水平,為實現跨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4 特殊的資源,特異的品質,特定的思路,特別的營銷,“特”字號催生當地高原特色農業漸入佳境。
2.5 打“高原牌”,走特色路,高原特色農業以嶄新的姿態閃亮登場,農業“變形”大戲迭起,具有更深遠的意義?!蓖ㄟ^高原特色農業品牌的構建,從而促進土地流轉和集約化經營,引導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服務人員,最終實現農民變市民的“軟著陸”。
3 加快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的實施措施
3.1 綠色引擎 動能強勁
全省各級各部門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按照“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總體思路,積極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在特色基地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開拓海內外市場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從而以差異化、特色化競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繼續鞏固當地高原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優勢,闖出一條有特色的現代化農業之路。
3.2 深化改革 煥發生機
通過大膽的探索和實踐,用改革的辦法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創造和積累解決農村發展深層次矛盾的經驗和對策,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力,掀開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新篇章。
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條“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土地流轉新模式,實施土地大規模有序流轉,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轉型。
3.3 投資洼地 蓄勢發力
隨著全省現代農業產業規模的迅速提升和市場價值的不斷顯現,更多具有敏銳市場意識的企業開始投身農業,以資本雄厚及市場營銷能力強大等優勢,進一步提高了云南農業的組織化、科技化、品牌化和深加工能力,有力地推動了全省高原特色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3.3.1在努力加快產業及品牌建設的同時,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市場開拓工作也不斷加碼,精準發力,加快“走向全球”的步伐,不斷組織開展當地高原特色農產品向泰國、土耳其、香港、澳門等一系列專場推介活動。
3.4 組織個人、合作社和企業,努力拓展高原特色農產品互聯網營銷
一、全縣農業發展現狀
在“十一五”之初,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調整后,針對農業生產信息閉塞、區位無優勢、農業經營主體綜合素質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強等因素和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低、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組織全縣廣大干部開展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并組織各級干部外出農業發達的省、市進行了多次考察,結合典型農業縣實際,提出了“種蔬菜、興畜牧、擴林果、輸勞務、建沼氣、強加工、抓中介、樹品牌”的農業發展24字方針,隨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學習后,針對獨特的自然氣候、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提出了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農業生產的規?;藴驶?、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信息化、市場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農業主導產業以笨雞養殖為主的畜牧產業、以核桃、酥梨為主的林果產業,以設施蔬菜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小米為主的小雜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的特色農產品不斷豐富,農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從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年的2296元,年均遞增5.69%。但從總體上看,我縣的農業生產正處在由傳統農業艱難的向都市型現代特色產業發展的轉型、崛起、跨越的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全縣農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同時也存在著幾方面突出的問題。
(一)全縣農業發展呈現的特點
1、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逐步確立
從指導農業生產情況看,指導農業生產的各級領導的思路不斷更新,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正在逐步確立,并在指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傳輸給了農民,同時也取得了可喜的實踐和豐富的理論經驗。從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和發展產業化農業的經營主體看,廣大農民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產業化經營和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也正在確立,發展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在建設現代市場農業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種敢闖、敢干、敢拼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的方向轉變。
2、產業發展的規模不斷壯大
全縣農民依托傳統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圍繞蔬菜、畜牧、林果、小雜糧四大產業,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動了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在蔬菜基地的生產上,按照“中增綠”產業發展的規劃,穩定發展箕城、西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個中部鄉鎮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蘆筍、朝天椒為特色的露地蔬菜1萬畝,以發展溫室大棚,移動拱棚為主的食用菌和西紅柿、西葫蘆等品種的設施蔬菜620畝,在南王村還建起了庫容量200噸的蔬菜保鮮儲藏庫。在林果業基地建設上,全面落實封山禁牧辦法,鞏固了18萬畝的退耕還林成果,以改善生態、人居環境的造林綠化,每年增加2-3萬畝左右。在改造紅棗、核桃、酥梨、蘋果的基礎上,近兩年來,每年又新發展核桃5000余畝,近年來干鮮果累計發展了3.5萬畝。在畜牧基地建設上,在穩定豬、牛、羊生產的同時,重點推動笨雞產業的發展,以創新養殖模式、規范生產規程、加強品牌認證,地理保護等為著力點,推動了笨雞產業迅速壯大,笨雞飼養量達到了120萬只。在小雜糧基地建設上,在鞏固以前老品種的基礎上,以引進綠油谷、藥用大黑豆、紅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種特色雜糧品種來推進小雜糧種植規模的擴張。截至現在,全縣雜糧種植面積已發展到5萬畝。
3、農產品不斷豐富
圍繞農業四大主導產業,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門的扶持引導下不斷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相繼開發出了箕城牌白醬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雜糧面、趙國陳醋、西馬酸菜、主力阿膠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產品、野狼山莊肉羊加工等優質農產品。所有農產品的標準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同時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都設計了較為精致的包裝。優勢產品的開發,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擴大了市場占有量。
4、市場銷售能力不斷增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思路的指導下,農業生產取得了質的飛躍,但橫向與周邊兄弟縣市比,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產業發展受地域條件的制約,規模小、產品少,品牌效應不突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層次低。農業生產尚未擺脫靠天吃飯和小農生產方式,規?;藴驶?、產業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農業生產和產品研發的技術含量低,產業規模不大,大部分農產品的加工以傳統工藝為主,特別是產業鏈條短,大部分農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沒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場占有量小。
規模小。四大主導產業雖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條件和的制約,難以形成成千上萬畝的特色產業園區,直接影響到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不大,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共122戶,從業人員達438人,百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僅有5戶,各種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低,據初步統計僅為10%左右,低于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26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
產量低。全縣糧食產量在正常年份可穩定保持在5000萬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雜糧特色產業產量偏低,特別是像笨雞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綠色、有機認證、地理標志認證或登記的省優產品、名牌產品產量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增收慢。對于農民增收來講,雖然每年都保持增長趨勢,但由于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主要靠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且大部分農業生產只為農民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低,導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緩慢,這仍將是“十二五”期間重點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資源條件的劣勢所致??h域內的立地條件、資源條件相對差、產業發展難以突破自然資源制約,只能以小規模、特色化的發展方向前進。
2、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資金制約。縣財政極度緊張,用于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農民缺乏原始積累,投入農業發展的資金有限;金融部門扶持農業發展,受金融風險、產業規模、政策導向等門檻的制約,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上級政策優惠難以打破縣級資金配套體制的束縛,特別優惠的政策和項目又難以落戶。
3、服務體制不健全。干部隊伍的思想作風不能很好地適應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轉型發展,服務農業的質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現行的體制下,條塊分割、部門掣肘,導致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浪費。
4、市場體制不完善。市場主體、農民主體培育不充分,企業和農民對政府的依賴性強,不能很好地根據市場需求尋找發展空間,市場銷售還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網絡。
二、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路及重點
在“十二五”期間,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大幅增收,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客觀審視的優勢和劣勢,努力將優勢變為強勢,將劣勢變為優勢,突出發展方式和方向的轉變,實現趕超式發展。為此,“十二五”時期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為統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統籌全縣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產品優勢、地理區位、生產技術等各種要素,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大系統,促進農業與二產、三產之間的滲透融合,形成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生產精細、開放廣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
根據總體思路定位“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15年,減少大田作物種植面積,給特色雜糧和蔬菜發展留足空間,全縣糧食總產量要保持在4000萬公斤左右;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引導,努力使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導農民實現多元渠道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26元,年均遞增15%。
實現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具體目標是:要保護優良生態環境,營造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圍繞推進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在規劃區域范圍內,按照高效、集約、精準、生態的要求,大力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及產后加工業,使農業發展走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標準化作業、無害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特色化開發的路子,最終實現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目標,以“四優”目標拓寬農民增收領域。
(一)優良生態目標
要通過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資源,構筑生態良性循環系統,維護生態平衡。在鞏固好18萬畝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實施好交通沿線、環城、村莊綠化以及云竹湖周邊綠化工程;結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實施種養畜工程;加強水資源的涵養保護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設天藍、水清、山綠的生態,滿足都市人鄉村生態游的需求。
(二)優美景觀目標
要在維護好優良生態的基礎上,結合交通沿線綠化、新農村建設,實施好新農村試點村、重點推進村的干水果經濟林工程,建設一批人居環境優美整潔的新農村和生態經濟景觀林。同時,按照全縣“中增綠”產業布局規劃,在濁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線發展綠色生態景觀農業走廊,開發農業的生態、美學價值,滿足都市人農村旅途景觀游的需求。
(三)優勢產業目標
圍繞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突出基地建設的規?;藴驶⒕毣?、特色化特點,建設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觀光休閑、旅游度假、了解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文化為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格局,滿足都市人鄉村綜合游的需求。圍繞此目標,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重點為:建設好“三區、四帶、四基地”。
三區:在以河峪、云竹、蘭峪、講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區為主的山地丘陵生態區,重點建設好以谷子為主的原生態小雜糧區8萬畝;以箕城、西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區為主的川地建設高效果菜區10萬畝;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邊村莊、北寨鄉泉水河沿線村莊為主,結合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重點建設休閑、觀光、采摘為主的旅游度假型綜合農業園區。
四帶:在濁漳河、云竹河、泉水河兩岸建設專用玉米、蔬菜產業帶;在云竹湖周邊、武源河、泉水河兩岸建設水果產業帶;在以河峪、云竹、蘭峪、講堂為主的東西部山區建設谷子雜糧帶;在西馬鄉新村——白北溝一箕城鎮銀郊片、東匯片、濁漳河沿岸和云竹、蘭峪、講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豐富的山莊窩鋪分別建設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產業發展,生豬生產和笨雞養殖為主的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帶。
四基地:主要圍繞全縣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合理引導,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資源向四大主導產業合理流動、集聚,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現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規模生產基地,并做好地理標志性品牌的保護。
(四)優質產品目標
以農業生產基地為依托,圍繞現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費導向,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發展創意農業,突出品牌建設,做好優質農產品的文化注入,完成農產品的工藝化過程,提高農產品的觀賞性和附加值,生產滿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綠色、營養、質量安全的優質農產品,滿足都市人飲食需求。
為此,今后農產品建設的重點是:要引導農業主體、市場主體,以市場對無污染、無公害、綠色時尚、營養健康、質量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發揮我縣無污染、無公害、獨特自然資源稟賦的優勢,將產業規模小、產量低、產品技術傳統等劣勢轉變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護、文化美學價值內涵豐富的精致產業、產品優勢,迎合當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別是要針對特色農產品的節日消費和消費旺季,細劃消費群體,實行分級包裝、加工,打造農產品價格與價值背離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進農民大幅度增收。具體從產品的開發上要引導農業主體包裝開發青、草、蓮、鯉、鯽、銀獨具云竹湖淡水生態品牌的云湖水產品系列;打造笨雞蛋、蜂蜜、笨雞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護的特色畜禽產品等;提升白靈菇、蘆筍、西紅柿、黃瓜、酸菜等取得無公害認證的綠色生態蔬菜的知名度,擴大銷售量;策劃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裝,發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飲品;提升具有認證層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蕎麥、苦蕎麥等系列雜糧產品的包裝檔次,發展具有品牌的陳醋、醬油、食用油、白酒等小雜糧深加工產品系列。以此來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和農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優質安全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同時,更要注重解決市場銷售難題,才能實現農民大幅度增收目標。為此,要圍繞全縣特色農產品的開發與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現代營銷手段,開拓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量,形成穩定完善的市場網絡。具體要引導農業主體,建設以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類產地批發市場和外地鮮活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綠色通道,建立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銷售網絡,優化整合資源,創立具有純天然、綠色品質和品牌特色的名優特農產品專營銷售網絡;借鑒嵐峪笨雞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關的經驗、引導農業主體探索發展與省內外、企事業單位直供的市場銷售模式;吸收知名企業利用農產品原料的生態品質、定制特色農產品,走從包裝設計、產品研發、宣傳推介到市場包銷全過程由企業負責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發展由科研單位、客商、企業提供優良品種、技術服務、市場包銷的訂單銷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蘆筍種植模式)。此外,還要繼續引導農業主體發展節假日展銷、會展銷售、網絡銷售等模式,最終以多元化的現代營銷體系,促進農產品的通暢銷售。
三、構建完善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和措施
為快速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進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門聯動、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機制,重點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發展精致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模式。具體從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完善七大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和建設新農村四個方面保障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夯實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努力爭取上級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制訂出臺夯實農業基礎建設的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發利用好云竹湖、雙峰水庫、小型水庫等水利工程資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產要素潛力,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向服務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轉變,為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實施打好物質基礎。
(二)建設完善七大保障體系
1、建立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規劃保障體系。各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要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納入本鄉鎮、本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全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布局的框架內,結合本地資源、市場、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制定種植業、養殖業和休閑觀光旅游業等具體規劃,盡可能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實用性。
2、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組織保障體系。為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要成立由分管農業副縣長為組長,各涉農部門、縣直各有關部門和各鄉鎮鄉鎮長為成員的領導組,使各部門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支持、參與、服務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時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組,形成縣鄉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
3、建設好產業體系。在建設好農業產業和加強農產品開發的同時,更要開發農業生態服務功能、美學功能和文化內涵等。具體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開發,形成農業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的滲透融合體系。特別要聚合旅游業發展的“吃住行、游玩購”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獨具特色的集農業產業開發、文化產業開發和休閑觀光為主的旅游產業相統一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
葫蘆島市周邊400km范圍內分布著14個大中城市,2100萬市民的巨大市場為蔬菜銷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市場優勢。依靠大連、丹東等出口基地,以及黑龍江邊貿開發國際市場潛力也非常巨大。近年來,在政府政策的推動引導下,葫蘆島市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很快,特別是近三年,全市設施小區建設呈現跨越式發展,設施蔬菜產值每畝可達3萬元以上,平均純收入2萬元左右,廣大農民在設施蔬菜種植中受益很大,發展設施蔬菜的積極性高漲。到2010年,全市設施蔬菜面積78萬畝(52萬公頃),蔬菜產量達到280萬噸。
1 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
1.1 發展思路
以滿足和創造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推行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質量為重點,以工業化的理念推進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實施無公害和綠色產品的安全生產發展戰略,加強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的建設,積極發展儲藏、加工和包裝業,千方百計提高設施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實現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由規模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推動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1.2 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全市各級政府積極推進設施蔬菜產業發展,以戶為單位建設日光溫室蔬菜小區,每個小區占地50畝(3.3公頃),農民自己投資建設,政府給予政策性補貼,全市適宜發展設施蔬菜區基本實現戶均一棟溫室。到2015年,全市溫室大棚達40萬棟,設施蔬菜面積達100萬畝(6.7萬公頃),產量達360萬噸。全市形成以棚菜產業鏈為主導的農業產業集群,產值實現100億元?;緦崿F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 重點項目
2.1 設施蔬菜產業育苗中心建設項目
現階段,全市蔬菜生產集中度較高,特別是集中連片的設施農業小區比較多,每個小區種植的蔬菜品種基本相同,其種植的品種在全市蔬菜內部結構調整中起主導作用,菜苗市場需求量很大,可以瞄準生產急需,實行統一育苗、供苗,有效地解決農民分散育苗中存在的成本高、質量差、緩苗期長、病毒感染嚴重等問題,確保蔬菜生產的優質、高效,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萊農收入,促進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2.2 設施蔬菜科技示范園擴建項目(設施蔬菜種苗繁育園擴建項目)
設施蔬菜科技示范園擴建后,能夠滿足全市新品種示范、試驗、繁育整體功能的需求,園內基礎設施能達到科技示范、展示、交流、觀光的要求,成為全市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示范園。
2.3 設施蔬菜科研園擴建項目
設施蔬菜科研園建設,圍繞全市發展設施蔬菜及中、高檔無公害蔬菜為中心,通過新技術引進、示范、成果轉化,使蔬菜種苗供應、科研、技術服務關聯環節融為一體,帶動區域農村經濟向更高層次邁進。
2.4 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節水灌溉建設項目
通過實施土地整理、田間蓄水土壤耕作、覆蓋保墑、平衡施肥、土壤檢測、技術培訓、用水管理、微滴灌節水工程等多種節水優質高產措施,建設蔬菜高效綜合節水示范工程,提高項目區蔬菜種植抗干旱能力,提高蔬菜的品質和質量,節約農業灌溉用水,提高農戶收入,實現農業生產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經測算,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大棚蔬菜平均增產10%~20%,節水40%~50%。
2.5 設施蔬菜產業標準園創建項目
通過實施蔬菜產業標準化(種植規?;⑸a標準化、銷售品牌化、經營產業化),通過統一供苗、統一生產標準、統一采集等技術環節,進一步提升蔬菜產品質量,達到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實現節本增效10%以上,提升蔬菜產品市場競爭力。
2.6 市場體系建設項目
圍繞全市蔬菜生產基地,建成年交易額10億元以上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1個,年交易額2~5億元的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5個,年交易額5千萬元~1億元的區域性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20個以上。全市實現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年交易量200萬噸,交易額50億元。
3 保障措施
3.1 建立完善現代農業投入保障機制
(1)增加財政收入。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入,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確保土地出讓金受益優先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本設施建設,預算內固定資金投資要繼續向重大農業項目傾斜,嚴格執行新增建設用土地有償使用費全部用于基本農田建設與保護,耕地開發和土地整合的規定,建立健全對大型生產、加工及其流通基地的支持政策,完善健康綠色生態基地補貼政策。在增加財政收八的同時,要按照統籌安排、突出重點、相互銜接、提高使用效益的原則,整合農業資金,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化進程。
(2)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積極申報上級項目,把規劃中的項目納入國家、省項目儲備庫,并積極爭取國家、省備案,同時編寫一批項目建議書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設立專人負責項目組織、協調管理、申報工作,政府應劃撥出一定項目前期工作費用,多方協調,多方融資,爭取國家、省項目資金向葫蘆島市傾斜。
(3)加強金融服務。落實縣城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貸的政策 新增農業貸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的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前年。積極發展農村小額保險,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適當延長農民生產性貸款的時限,合理確定還貸時間。積極鼓勵引導規模大、效益好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進行融資,發展農業現代化項目。
(4)引導社會資金投人。優化農村投資環境,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走“一資帶三資”的道路,積極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商資本投入設施農業,探索建立政策引導機制,采用貸款貼息、投資補助、以獎代補、稅收減免、費用補貼等方式,更好地發揮政府支農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向現代農業建設。
(5)加強基礎實施投入。把設施農業用水、用電納入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推廣滴灌技術,努力提高灌溉效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數。
3.2 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
(1)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圍繞全市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聯合,實施設施蔬菜高產高效安全綜合配套技術的集成研究與示范,在品種培育、生物技術、高產栽培、循環生態農業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支持優良品種引進、選育、試驗示范和推廣。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推動種苗企業并購和產業整合。
(2)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按照強化公益性、放活經營的 要求,建立職能明確、體制理順、設置合理、布局優化、運轉協調的多元化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體系。引導農民建立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任新品種研發與新技術推廣工作。
(3)加快培育新型農民。推進農民培訓職業化、規范化、標準化,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研發能力。是啟動“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重中之重。擴大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農業信息化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和陽光工程等培訓的規模,是促進新型農民由體能向技能轉變的主要途徑。
3.3 提高設施農業組織化程度
(1)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是優化設施農業生產要素配置,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是農村改革的第二個飛躍。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加強農村流轉規范化管理,全面實行流轉管理的合同制和備案制,完善流轉登記和檔案資料的信息化管理,加強土地流轉價格指導,完善農村土地轉價自然增長機制,保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流轉承包土地的積極性,促進土地向設施農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集中,提高適度規模經營水平。
(2)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健康發展。引導扶持農民合作社快速健康發展,使之成為引導農民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深入推進示范社建設,對服務能力強、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給予補助。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支持專業合作社經營組織服務功能由單項服務逐步向多環節、多領域、多層次等綜合發展。生產環節服務上,要由單環節服務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發展。
(3)積極推進設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政府要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的規模,落實國家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稅收減免等扶持措施,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提高輻射帶動能力。要鼓勵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戶、農業專業合作社組織之間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委托生產、保護價收購、八股分紅和利潤返還等方式,建立穩定的蔬菜產品功效關系和更密切的利益連接機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產業管理程度。著力培養一批市場開拓力強、經營規模大、輻射面廣的農業大型龍頭企業促進蔬菜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打造知名品牌。
3.4 組織實施
(1)加強組織領導。一是成立葫蘆島市現代農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農委、發改委、財政局、水利局、國土資源局、金融辦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全面負責《葫蘆島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實施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各縣(市)區也要把現代農業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相應的領導機構,形成市、縣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任務明確、上下聯動協調推進的工作機制。
(2)加強規劃引導。市各有關涉農部門,要根據本規劃綱要和本部門的職責任務,制定各自的專項規劃,研究出臺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具體扶持措施,并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積極推進規劃的組織實施。六個縣(市)區要按照本規劃,結合本地區實際,編制相應的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推進設施農業建設的思路、目標和工作措施,制定具體的落實規劃的行動方案,組織重大現代農業項目的建設,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