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
時間:2023-10-05 10:38: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學生壓力;心理健康;就業
最近幾年,媒體不斷報導大學生群體中因存在著各種壓力,而引發出多種心理問題。調查表明,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異常者比例高達18.58%,明顯高于全國人均健康狀況異常水平。有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已將這樣的大學生群體稱為“心理弱勢群體”。對此,學校、家庭、社會都在尋找對策,以緩解大學生存在的壓力,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表明,大學生在面對壓力時自身采取的應對方法和策略十分關鍵,如方法得當將有效地舒緩壓力,而方法不得當則會起到反向的效果或是產生負面的影響。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近年來,許多學者采取各種方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不盡如人意,而且有相當數量的在校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的已經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心理障礙。大量的口頭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多數同學希望能夠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教師及醫務工作者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聊天”這一方法,能使學生打開心靈的窗戶,使壓抑在內心的諸多問題得以傾訴,及時得到有效的溝通解決。有利于心理問題的及時解決,促進健康人格的發展。另有還發生了多起在校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跳樓的事件,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不僅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嚴峻的考驗,而且對構建和諧社會也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自身發展所處的階段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時期,這一時期心理發展主要存在以下矛盾:首先是充滿遠大抱負與現實經驗不足的矛盾。當代大學生抱負遠大,憂國憂民,但是由于大學生還未真正走上社會,缺乏對實際的了解,因此大學生經常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彷徨,久而久之導致心理問題。其次,要求他人尊重與自己尊重他人的矛盾。很多大學生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不喜歡別人干涉、指責,但對他人卻缺乏尊重,還有的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以致造成自命不凡、虛榮清高的個性缺陷。第三,思維獨立、批判性強與識別能力、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矛盾。大學生思維獨立性、批判性進一步增強,但辯證思維還不深刻,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夠敏銳,自我控制能力有待發展,因而大學生在社會和生活中常常會遇到挫折和矛盾,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心理問題。社會環境因素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社會思想多元化,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速,使人們產生緊迫感、壓力感以及心理上的距離感。很多學生在中學成績優秀,受到學?!爸攸c培養和保護”,進入大學后失去了這種優勢和地位,產生心理失衡。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要求子女只顧學習,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養,導致有的學生生活懶散,缺乏紀律性,自理能力極差,抗壓能力不強。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分析
清華大學教授樊富珉的研究指出,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呈較高正相關,表明培養大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是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預防,減少心理疾病發生的有效途徑。樊富珉指出:從宏觀上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首先是理論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途徑模式等,其次是實證研究法,主要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大學生人格、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關系等實證研究。要有效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要做到以下幾點:
(1)積極引導并采用正面的應對方式,避免采用負面應對方式。因為在面對壓力時,如何正確地認識和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地對待挫折和如何應對等,往往是學生在面對問題和困難時的關鍵因素。所以要幫助學生分析壓力原因,自我認識、自我教育,排除干擾,教育學生要“越是艱險越向前”,做生活的強者。如果缺少對壓力和困境的認識,便會不知所措,更為糟糕的是一些學生采取消極的態度去對待所面臨的困難,最后往往會產生不良的后果。這也啟發我們思考日前在互聯網上引起熱烈討論的西南某大學設學生發泄室的做法是否得當,關鍵在于相關工作者是否對服務使用對象進行了先期或后期的必要導向。根據本研究結果,應當立體化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滿足大學生的多樣需求。
(2)在不同的時期,比如進校期間、考試前、畢業前、實習或論文答辯等特殊階段,開展適合需求的工作是必要和有意義的。比如開展考前心理咨詢、主題辯論、特色班會、知識講座或體育競技等全面多樣的活動來疏導、克服焦慮情緒,這些措施或渠道無疑為學生如何排除壓力進行了訓練,也能有效地防止壓力可能帶來的更為嚴重的后果。
(3)對于學生群體,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類型、層次、學科的學生存在的壓力情況有明顯的差異;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其壓力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要關注男女生在壓力、健康、應對策略方面的差異。比如女生更易使用“情緒取向”的應對策略,而男生更易采取“問題解決”取向的應對策略等,以便對不同特征群體學生的壓力、心理健康和應對策略的實際情況作更為細致準確的掌握,并制訂更具有效性和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四、結束語
總之,高校工作者要盡可能全面地研究和關注在校大學生的壓力狀況,引導大學生采取積極應對策略。高校要加快心理咨詢事業發展,“防重于治”;在心理教育中應根據“適應個別差異”原則,對面臨壓力調試能力較差的同學和群體要進行個別指導和幫助,鼓勵他們參加心理咨詢,使他們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和防衛壓力過大的方法;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體制,把課堂教學、課外指導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和工作體系,增強有效性、針對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心理應激身心健康應對策略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長期的或過于強烈的心理應激或壓力既是妨礙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一個主要障礙,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1] 黃希庭、鄭涌等人對大學生進行的SCL——90測試的結果表明,22. 4%的大學生在測試的9個指標中,至少有一項呈現出心理障礙狀況,在這些存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中,因心理應激而引起的案例不少,并呈上升的趨勢。[2] 正如張華(2008)所言:心理應激的產生在短時期內可以提高人的覺醒水平,應付各種環境變化的挑戰,但長時間的應激狀態則會損害人的心身健康。[3]
可見,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正常學習、交往、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條件。如果大學生心理應激強度過大,持續時間過長,出現過于頻繁,將會對大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緊張與交流,嚴重損害身心健康,阻礙其成長與成才。本文旨在通過闡述大學生心理應激種類及原因、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等兩個方面,探究積極有效的策略應對心理應激,從而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
1、大學生心理應激的類型與原因
心理應激,是指個體覺察或認識到自己正面對著至關重要的環境要求時,所產生的一種通過各式各樣心理和生理反應而表現出來的身心緊張狀態,它是人情緒、情感的一種狀態。
張華認為大學生面臨的心理應激主要體現在大學環境的適應、人際交往的敏感、網絡游戲成癮、戀愛感情失控以及求職就業壓力這5個方面。[3] 董凌波(2009)認為,在大學生中存在如對環境的適應問題、學習的壓力、就業的壓力和學生之間差異的壓力等心理應激;[4] 本文認為,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也面臨著不同的心理應激種類。例如,大一新生的心理應激主要體現在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及方法的適應兩個方面;大二學生的心理應激主要是沉迷網絡游戲、人際交往障礙、情感問題凸顯三個方面;大三和大四學生的心理應激則體現在求職就業、自我定位和生涯發展三個方面。
根據教育實踐分析和研究,造成大學生心理應激的原因主要是社會性應激與心理性應激?;诖髮W生實際,我們認為大學生的社會性應激主要體現在家庭、學校、社團中發生的不以人的愿望為轉移的災難性事件和遭遇等,導致對學生自我效能感低并產生力不從心的體驗,如在學習中,教師要求學生去完成一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件時,學生會產生焦慮和緊張感,尤其是經歷失敗后的大學生,很可能導致自我評價低、自我否定等消極心態。而心理性應激主要由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導致,王登峰(2007)認為高活躍、高堅韌和高隨和的個體,更合群活躍、更堅定執著,更平和穩重,在應激面前他們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從而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相反,低活躍、低堅韌和低隨和的個體,不善言辭、刻板敏感、直截了當,傾向于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不能有效減少心理應激對身心健康的影響。[5]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吹揭粋€性格外向、開朗、樂觀的人易被理解和獲得幫助,人際矛盾易獲得解決,他能對應激源表現出較強的耐受力。于此同時,我們也很容易看到,不少大學生個性張揚、固執、耐挫力弱、容易憑感情論事,他們在心理應激面前無法順利地進行角色轉換,對應激的應對能力會有所偏頗,從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身心健康。
2、心理應激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不同的人對心理應激的體驗不一樣。在面對不同的應激時,好的認知評價等一系列的積極心態會在很大程度上產生積極影響,促進身心健康。否則,將會對個體產生消極影響。
一般地,當應激適中,持續時間較短時,對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動有促進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早期的心理應激經歷可以提高個體的應對和適應能力,有助于抵擋各種緊張性刺激的襲擊。大學生通過積極的心理反應、適度的情緒喚起水平,有利于對傳入信息的正確認知評價、應對策略和應對能力,從而集中注意力、活躍情緒和提高心理活動效率。當大學生在各種心理應激面前樂于接受各種挑戰,能采取積極的主動的態度和行為,便可以發揮其潛能。因此,適度的心理應激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是有好處的,它可以作為一種壓力和動力,促進他們更好地生活和學習。
有研究表明:如果心理應激強度過大,持續時間過長,則會使人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反應,甚至會嚴重損害個體的身心健康。許多病癥,如冠心病、高血壓、低血糖等等,往往與人長期處于心理應激有關。[6]可見,心理應激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消極影響不可忽視。有些大學生對應激的心理承受力較差、抗壓意志力較弱,這樣的個性特點和心理易感性導致大學生面對應激時傾向于采取不健康的行為來應對,從而產生消極影響。而且,他們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和應對方式單一缺乏辨別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身心健康產生消極影響。如,平時易焦慮、情緒易激動、認知能力偏低以及自我概念不合理的大學生采取的應激反應及態度會妨礙他們正確評價現實情境,導致影響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甚至形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3、大學生應對心理應激的策略探討
我們應結合實際,從心理學觀點及有關研究中探討改善大學生在心理應激面前的應對方式,使其學會掌握一定的應對技巧,促進身心健康。
3.1、提高自我認識,正確評價應激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之所以產生心理應激反應,有兩個原因:一是應激源的出現;二是個體認為自己無法面對或無力應對應激帶來的危害。如此看來,大學生如果對自己自身情況及客觀環境認識不深,就會影響其在各種心理應激面前的應對方式。所以大學生應該學會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包括對能力的判斷和應對應激的心理狀態等。
首先,要有意識增強自己應付應激事件的自信心。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回憶自己曾經經歷的成功應付心理應激的事例,回想當時的心理狀態和應激事件的強度、種類等等相關線索,歸納總結當初成功應對的狀態何來,方法如何等,經常暗地里給自己打氣鼓勁,今后遇到應激事件時才會應付自如。其次,要學會接納自我的不足、學會發現自己的優點和成就、學會暗示與激勵自己是優秀的,從而增強克服困難,應對應激的自信和自尊。
3.2、學習心理知識,學會自我調節
心理學告訴我們:態度決定一切。心理學可以教會一個人這樣看待問題:既不過分輕視問題,也不過分看重問題。也就是說在面對應激時,對于小事件不應該對其毫不介意,完全不放在心上;同時對于比較重大的應激事件更不應該過度焦慮和恐懼。
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心理策略來應對應激事件:(1)轉移注意力:通過看電影、聽音樂、下棋、打球、散步等休閑活動及時把自己的情感和注意力轉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去,使情緒得到緩解;(2)傾訴與宣泄:要到景色宜人的大自然中走一走或大喊幾聲,能有效調節我們在心理應激面前的緊張與焦慮的心理狀態。(3)ABC合理情緒療法:該觀點認為不良情緒和行為結果(C)并非由外部誘發事件(A)所引起,而是由個體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和解釋(B)造成。因此,改變自己對心理應激的非理性觀念,建立合理、正確的觀念去應對應激事件,將有利于克服困境、解決問題,促進身心健康。
3.3、接受心理訓練,求助心理咨詢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外界刺激應對能力強者,一般可較少受心理應激的消極影響,而且,增強應對技能,也是應對應激的根本性措施。因為個體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會遇到各種矛盾、沖突和壓力。要想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應對技能,并且更好地學習和發展,接受心理訓練與求助心理咨詢是首選。
因此,學校心理學專業人員,或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員要立足于提高學生的心理耐挫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心理素質,并努力使學生充分掌握應對各類心理應激的技能。首先,針對特殊群體,如貧困生、多次考試失敗者、個性內向者以及新生等群體進行恰當的團體心理輔導或和心理技能訓練,讓大學生運用于現實生活學習中,使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其次,針對不同心理應激類型,以專題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課的教育,讓學生獲得理論指導和技巧支持。最后,提供盡可能有效的心理咨詢平臺,使大學生能找到有效平臺幫助自己。
總之,心理應激既有外界客觀存在的,也有大學生內心構建的,大學生個體的心理素質決定了其在心理應激面前的應對能力。大學生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對應激事件有全面的認識,采取正確的、積極的心態去應對應激,使心理平衡點與應激事件的水平達到適度狀態,才能促進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課題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量表手冊,2005.
[2] 周劍平,朱浩亮.大學生心理應激的應對策略.教育評論,2005,4.
[3] 張華.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應激及應對方式.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2.
[4] 董凌波.大學生心理應激反應及其應對策略.中國電力教育,2009,6.
一、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
據研究分析顯示: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有自控力差、適應能力差、人際關系敏感、偏執、軀體化、自卑、焦慮等,還有少部分學生患有抑郁癥、恐懼癥等神經障礙。除了上述心理特征外,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有:
1.不認同高職引發的悲觀心理
受“學而優則仕”等傳統觀念以及現行的高考制度和社會體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社會對高職教育認同度不高。加之,人們對高職院校了解的太少,不少家長和學生將選擇高職視為一種“無奈的選擇”。甚至有家長和學生抱著“學習不好,不成器,上高職混幾年,打發時光”的想法。這種由于認識上的偏見而導致的悲觀心理,尤其在剛入高職院校的新生中較為普遍。當前,還有一種“新讀書無用論”開始抬頭,部分人從金錢利益的角度去否定讀書的價值,這些偏激的觀念和思潮極容易導致高職大學生產生更加負面的消極心理。
2.不熟悉專業導致的迷惘心理
受年齡、閱歷所限,大多高職大學生對專業的選擇都很盲目?;谀w淺的認識或所謂的興趣愛好,填報志愿時看似很慎重,可到校后真正了解專業后又覺得不是自己的理想,由此心里感到很迷惘。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類型,探索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然而一直受傳統學科知識教育“老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的影響,高職新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和心理調適的周期。
3.目標不明確產生的惰性心理
理想是燈塔。沒有理想,就沒有明確的航向;沒有航向就沒有奮斗的目標。有的學生認為離畢業找工作的時間還早,可以“喘口氣”“歇一歇”,過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日子,不知道自己將來做什么?目標在哪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自己需要做什么?自己的優勢在哪里?特長是什么?有的學生可能宏觀上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不知道該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實施?正處年齡轉型的高職大學生往往缺少理想和追求,也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加之自我約束力較差,由此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惰性心理。
4.家庭貧困導致的自卑心理
據麥可思調查,2011屆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中,有12.7%來自于貧困地區,22.2%來自于西部地區,16.2%來自于民族地區參見2012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較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貧困生所占比例更高。由于從小家庭貧困而導致不少高職大學生有著較重的自卑心理,這是一個既需要經濟資助更需要心理援助的群體。
5.自控能力差引起的厭學心理
由于部分學生自控能力差,只要老師稍放松管理和引導,就容易沉迷于玩游戲、玩手機、談戀愛等各種玩樂中,甚至于酗酒、抽煙,打架斗毆,無心思學習。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反正我家里有錢,以后找不到工作也沒關系;有些學生的家長自己就是開公司搞企業的,因此認為畢業后在父母的企業安排一個位置就可以了,覺得讀書無用而且辛苦,產生厭學的情緒,學習動力不足。
6.盲目樂觀造成的受挫心理
有些學生不能正確認知自我,往往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樣樣都行,在校時競爭干部卻屢戰屢敗,不免“很受傷”。更大的打擊,是不少學生在求職時,期望值過高、定位不準,招聘一場接一場,卻連連吃閉門羹。由此一蹶不振,產生受挫心理,甚至感到前途無望,心灰意冷。
二、高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以上所分析的高職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較為突出,隨著社會的轉型發展、多方壓力的激增,高職大學生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由心理問題而引發的自殺及傷人的事件屢見不鮮。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早在8年前就敏銳地認識到開展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從體制到機制、從課程到活動、從方法到技術、從教育到疏導,構建了一套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有效的體系,并針對高職大學生各階段心理問題的特點和表現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并取得顯著的效果。
1.建立心理普查檔案和跟蹤檔案
每年為大一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普查一般選用的是UPI問卷與“核心技能自評”。以2013級新生為例,參加此次普查的學生共3098人,施測率97.98%。有效問卷共3098份,有效率為100%。普查結果總體情況:
第一類:想輕生者(第25題做肯定回答者)。
學院通過這項工作從整體上把握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特征分布情況,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約談和開展團體輔導工作;對篩選出有嚴重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結合測試結果進行個案輔導,提前進行危機干預,并建立起跟蹤檔案。
2.注重對各年級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教育
針對大一新生入學初普遍存在的悲觀、迷惘心理,心理康健教育與咨詢中心及早介入,專兼職心理咨詢師根據系部、專業不同的需求,推出十幾個主題的入學教育菜單(心理篇)供學生們選擇。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在每年的軍訓期間分別組織書簽、“陽光彩頁”進宿舍、進軍營,以及手語、話劇表演等慰問活動,將健康的心理知識、陽光的大學心情傳遞給每一位新入校的大學生,通過舉辦自信心訓練和專業教育,盡快讓新生增強對高職的認同以及對專業的熟悉和熱愛。針對大二學生普遍存在的惰性、厭學等問題,心理、思政、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教師以及輔導員將思政教育、職業規劃和心理疏導相結合,共同致力于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學習方法、人生規劃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加之嚴格的日常管理, 有力地扭轉這個階段學生心理上出現的認識偏差,從而也有促于解決學風不優的問題。對畢業班學生開展挫折教育,讓他們從容應對求職中遇到的心理落差。此外,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進行專題輔導,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5·25”心理健康月活動,讓每一名學子都感受到健康心理的陽光雨露。
3.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
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在專業人才培養共性目標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發展學生個性,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教學活動。工作重心從個體的障礙性咨詢和危機干預逐步轉向面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性教育上。學院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在新生入學的第二學期開設,還開設有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訓練、自信訓練與情緒管理、交流與溝通能力訓練等選修課程,讓同學們自主選擇。心理健康課程注重學生的心理體驗,讓學生在交互交流中認識到自身的心理、性格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并自覺進行調整。
4.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詢服務
構建了“宿舍—班級—系—心理健康輔導員—院”五級心理預防預警工作體系。借助校園網資源,創造性地構建了網上心理咨詢平臺——心雨橋,利用留言板、QQ、郵箱以及在線心理輔導,建立和學生心靈的聯系,可使學生在無壓力的情況下暢所欲言,既高度尊重學生的個人權利,又為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同時還可以在網絡平臺進行在線心理測試,有利于學生了解自我。特別注重對貧困學生自卑心理的引導,通過“自強之星”評選表彰、組織觀看勵志電影、高年級及畢業生現身說法等形式,增強他們的信心,激勵他們奮發圖強。
5.創造設施先進、師資充足的教學和咨詢條件
教學工作場所面積達120多平米,設有接待室、心理咨詢室、團體輔導室、測量室、沙盤室以及宣泄室; 配備了電話、電腦、打印機、錄音筆、相機等必要的辦公設施;有心理測量軟件,放松椅,沙盤等專業設備;購買了300多套心理咨詢和心理教育的書籍。專兼職50余人參加了全國全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班,10余人專兼職國家級咨詢師常年輪流值班接待學生咨詢。為心情不好的學生提供發泄室、聊天室等場所,有效舒展情緒。
6.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職業生涯指導相結合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標上相互統一,在教育方法上相互借鑒,在教育內容上相互滲透,這為二者的結合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課程放到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組織實施,努力用心理學中的理念和方法去幫助同學們樹立職業理想與目標,消除同學們迷茫受挫的心理。
高職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同時期有著各種不同的表現,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的從業者們必須始終抱著高度的責任感,用愛心去融化學子心靈,用策略去應對心理的危機。
[參考文獻]
[1] 張 荻.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7.
[2] 孫氏靈.高職學生成就目標、學習態度與學習成績的關系[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8.
關鍵詞:心理教育;心理環境;預防
近年來,在經濟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下,社會文化傳遞的信息處在不停的更迭當中,大量的不良教育因素夾雜在其中。[1]有些大學生由于家庭或社會環境的影響等,造成抗壓性不強,頻繁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教育者應給予大學生心理健康更多的關注。
一、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家庭教育缺乏連續性
家庭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這就要求家長關心大學生心理的發展變化,適時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父母應對大學生的成長進行連續教育,為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
隨著經濟的發展,價值層面的多元化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峻,高校教師在培養和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雖然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但卻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很多家長采用簡單專制的傳統教育方法導致子女形成沉默寡言、消極悲觀、敏感多疑的不健康心理。
二、學校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高校擴招所帶來的負面問題
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使大學生的人數迅猛增長。物力、財力能夠造就一個優美的大學校園,但要培養一個專家型教師,很難在幾年的時間內做到,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普遍缺乏有素養、專業能力過硬的心理教育方面的師資力量。[2]這樣,高校擴招就會導致教育對象數量的上升,而教育對象素質下降的現象。
2.大學校園里的貧富層次不同
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同在一個學校,有的大學生因為家庭富裕經常追逐現代潮流生活,而另一些大學生則要申請助學貸款,要靠四處勤工儉學來完成學業,雖然貧困是暫時的,但這樣的情況更容易讓學生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最初的家庭條件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就業、婚姻都有很大的影響,
3.學習環境的改變
從中學緊張的學習環境進入陌生的大學,迎來了輕松的課程和自由的氛圍,這使大學生在很多方面要積極做出適當的改變,一方面,理想與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難以確定;另一方面:缺乏對自我價值觀的正確定位。在高考之前,很多學生往往把自己的存在價值與理想的大學聯系起來,但當自己的理想真正實現的時候,很多大學生在學習環境的改變中難以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對策
1.心理健康教育應實現其價值
由于各高校普遍實施心理健康課程,很多大學生能在學習和生活中找到支點。教育者要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更多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不違背原則、道德底線的條件下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高校應通過開設心理課程、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等方式引導和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優化心理適應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社會生活質量,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價值。
2.高校應積極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環境
為了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在眾多的高校中,雖然很多大學輔導員帶領學生參加過類似大學生志愿者的課外活動,但仍有一些大學生出現了人際交往淡漠、失戀、求職挫敗的問題,這就要求高校在其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環境。
3.高校心理咨詢機構應以預防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咨詢診治而輕視防治引導的現象。[3]有些大學生會很快調節并適應新的生活,但有些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很難主動適應。一旦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心理咨詢便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之一,但是當代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在某些層面上往往有些滯后,一般都是學生已經出現了具體的心理問題,心理輔導者才給予學生指導與建議的。為了提升心理研究工作的成效,高校心理咨詢服務機構要以預防為主,咨詢為輔,適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及時發現問題,早解決,早預防[4],減少大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問題,為學生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4.心理健康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針對某個人和某個群體,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在基于發展為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在改善所有學生的認知、個性發展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在大學生承受挫折、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方面進行系統的研究,為大學生順利地完成學業以后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成長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常鑫.淺談影視作品中暗含的不良教育現象[J].學周刊,2015(12):19.
[2]朱愛勝.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策論[J].江蘇高教報:心理健康教育版,2007(3):95.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聚焦于教育環境,探究教與學心理現場與基本規律的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是現階段高校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礎,其重要性不容忽視。本文從教育心理學理論出發,提出了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與對策,以期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一、大學新生心理現狀
基于心理發展周期來分析,高校大學新生對社會問題認識上處于過渡狀態,這一階段的大學生熱情激進、積極向上,敢于創新、挑戰,但心理發育還不夠成熟、穩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對其科學引導。
1.大學新生的心理特點
主要有三點:第一,步入大學后獨立意識與成人感增強;第二,渴望自我能力與人格被認可;第三,自我意識較強。
2.大學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第一,對大學學習生活與人際關系的不適應;第二,情感與性存在一定的問題;第三,網絡對大學新生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
3.大學生心理影響因素
主要表現為社會環境與高校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的影響以及個人因素的影響。
二、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社會發展速度逐步加快,社會多元文化進入校園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國內綜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得到各個高校的充分重視。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開設心理理論課堂與實踐教學課程,解決部分特殊群體心理問題;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提升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與環境適應能力,解決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優化心理品質,開發其自身存在的潛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首先,解決高校特殊群體已經存在的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提高這類群體的心理適應能力與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列為長期的教學目標,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構建社會、高校與家庭三者聯動的溝通網絡,解決大學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問題。
三、教育心理學視野下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改善大學生心理教育課堂環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根據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影響著學習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實施個性化教學,使每個學生的學習得到兼顧,同時通過開展各種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積極性。
在心理教學過程中,高校領導和教師要從本質上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對待心理健康問題,指導大學生采用正確的方式來解決心理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自我調節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課堂教學過程應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講解大學新生面臨的心理共性問題,理論與實踐相配合,構建科學、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2.強化大學新生教師隊伍建設,分層次展開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決特殊群體心理問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由各個班級的輔導員展開。部分輔導員不具備教育心理學的知識背景,高校應當強化專兼職教師的專業培訓,建立以專職教師為骨干、以輔導員等兼職教師為輔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教育心理學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不能像某些理論性強的課程那樣單純由教師在講臺上教授知識,學生在下面記筆記。應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應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心理狀況進行自我反思,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來推動自身心理疏導,保持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馮桂梅,楊紅,李英.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困境與應對策略[J].中國衛生產業,2015(36):59-61.
[2]包春平.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析[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08-110.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因素
中圖分類號:G804.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11-1499-03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近年來,由于心理問題造成大學生行為偏差(沖動傷人和自我傷害等)的個案不斷增多,有關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導致的行為失控常見于各類媒體。眾多研究顯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呈現增多趨勢,大學生群體當中有15~31%的人存在著程度不等心理健康問題[1,2]。隨著高校擴招導致的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莘莘學子的心里承受著不同層面壓力的沖擊,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生活壓力等成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3]。研究者發現,當學生面臨壓力事件時,其個性、應對策略、社會支持等因素在“壓力-健康”之間起著緩沖作用[4,5]。大學生運動員是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與“運動員”的雙重身份與角色定位,使他們承受著學業與運動競賽雙重壓力。有人研究認為,高水平的大學生運動員其心理健康水平要優于普通大學生,也有人研究發現,高水平大學生運動員相對與普通大學生一樣也存在一系列心理適應性問題[6]?;谀壳皩\動員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較少涉及影響因素的現狀,本文致力于探討壓力、應對方式等因素與運動員大學生和非運動員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理論依據和參考資料。本研究假設:1) 運動員大學生與非運動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差異;2) 兩種類型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普通人群相比有存在一定的差異;3) 兩種類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有一定的區別。
1研究對象方法
1.1研究對象A組:某高校參加省大學生運動會的部分運動員98人(男67人,女31人),平均年齡(21.05±2.12)歲,平均專項訓練年限為(10.22±3.42)a;B組:同一高校非運動員大學生(新聞專業)128人(男77人 女51人),平均年齡(20.80±1.08)歲。兩組學生都來自1~3年級。
1.2研究方法采用心理問卷進行橫斷面調查研究法,在2006年開學初對上述兩組研究對象發放相應問卷進行測試?;厥盏挠行柧鞟組為98份、B組為128份。
1.3研究工具
1.3.1癥狀自評量表(SCL-90)[7]用以評價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是國內外研究者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比較成熟的心理量表,國內也建立了常模。此量表反映了諸多的心理健康內容。本文以總分及9個因子作為評價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
1.3.2大學生壓力問卷用以評價大學生在大學生活、學習期間所承受到的壓力狀況。根據編制者報道,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問卷由個人壓力、學習壓力和消極生活事件三個因子組成,分別評價學生不同方面的壓力情況。
1.3.3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8]用以評價大學生的應對方式。問卷包含20個條目,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組成。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4社會支持評定量表[9]用以評價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支持程度。問卷由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三個因子組成。問卷應用廣泛,信效度較好。
1.3.5艾森克個性問卷(EPQ)[10]用以評價大學生的個性特征。該問卷已在眾多研究領域廣泛應用,得到普遍認可。本文選取其中的“精神質(P)”、“內外向性(E)”及“情緒穩定性(N)”三個維度進行研究分析。
2結果
2.1心理健康水平如表1所示。兩組大學生在SCL-90總分及各個因子得分的差異,在統計學上無顯著意義;與常摸結果比較,運動員大學生只在“軀體化”、“恐怖”和“精神病性”三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常模值;而新聞專業大學生則在“總分”、“強迫”、“焦慮”、“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六個方面的得分顯著高于常模值。
表2 所示為兩組大學生在校園壓力、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及個性特征方面的比較結果。從表上可以看出,新聞專業的大學生在“個人壓力”、“積極應對”兩方面得分顯著高于運動員大學生;運動員大學生則在“消極事件”、“主觀支持”和“EPQ―P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新聞專業大學生。其余諸測試指標兩組大學生得分之差異在統計學上無顯著意義。
2.2相關分析從表3顯示的結果來看,運動員大學生SCL-90諸因子與“壓力總分”、“個人壓力”、“學習壓力”、 “消極應對”及“EPQ-N”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在中度以上;部分因子與“消極事件”、“EPQ-P”呈現中等偏下程度的正相關;與其它測試指標無顯著相關關系。
從表4顯示的結果來看,新聞專業大學生SCL-90諸因子與“壓力總分”、“個人壓力”、“學習壓力”及“EPQ-N”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在中度以上;部分因子與“消極事件”、“消極應對” 及“EPQ-P”呈現中等偏下程度正相關;與其它測試指標無顯著相關關系。與其它測試指標無顯著相關關系。
2.3逐步回歸分析以SCL-90總分為應變量,以校園壓力事件總分及三個因子分、積極應對方式與消極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總分及三個因子、EPQ三個因子為自變量,分別以兩組大學生為統計樣本,作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運動員大學生組中,進入回歸方程的因子分別是“個人壓力”、“EPQ-N”及“主觀支持”;新聞專業大學生組中,進入回歸方程的因子分別是“學習壓力”、“EPQ-N”及“支持總分”。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普通人群比較,無論運動員大學生還是新聞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在某些癥狀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常模值。值得注意的是,新聞專業大學生不但在“強迫”等五個心理癥狀因子方面得分高于常模值,說明在這幾個方面比普通人群表現出更多的心理癥狀,而且其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也顯著低于常模值,整體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運動員大學生似乎要好一些,只在“軀體化”等三種癥狀內容有明顯表現,總體健康水平跟普通人群沒有什么顯著差異。根據以上分析,運動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似乎要優于非運動員的新聞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但是,比較研究結果卻并不支持這個看法:兩組大學生SCL-90總分及9個因子水平都相差無幾,在統計學上無顯著性意義。校園壓力是常見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從壓力總分和“個人壓力”、“學業壓力”、消極生活事件”幾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的壓力狀況。兩組學生都與“壓力總分”、“個人壓力”、“學習壓力”呈現出中度以上的正相關關系,說明大學生面臨或感受到的壓力越多越大,心理健康狀況就越差。“消極生活事件”比起上述因素來,與心理癥狀的相關程度似乎稍低,甚至與有些因子相關水平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程度。比較兩組大學生在壓力問卷諸因子上的得分,可以看出,新聞專業的大學生在“壓力總分”、“個人壓力”、“學習壓力”三個方面的得分要高于運動員大學生,在“消極事件”因子上的得分要低于運動員大學生。其中“個人壓力”、“消極事件”兩因子得分差異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意義。似乎說明,新聞專業的大學生比運動員大學生感受到較多的個人壓力和學業壓力,而運動員大學生則要遭遇到更多的消極生活事件。運動員大學生除了正常的學習之外,還要參加專項技術訓練,為大賽做準備,因此,有可能遭受諸如受傷、比賽失利等等負面事情,所以會感受到較多的消極生活事件。作為文科學生,可能對于來自校園內外的各種激烈競爭因素感受得更加深刻和細致,能夠從更細微的角度詮釋競爭態勢,所以可能會比運動員大學生感受到更多的個人壓力。新聞專業的大學生人文理論課程的學習要比大學生運動員(一般為非人文學科專業學生)繁重得多,能夠感受到的學業壓力可能更為明顯。眾多研究表明,在個體面臨壓力時,積極的應對策略、有效的社會支持和良好的個性特征都能夠減輕壓力對個體身心健康的沖擊。在本文研究中,兩組大學生的心理癥狀評價指標(SCL-90)與消極應對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而與積極應對相關不明顯。說明大學生在面臨困境時越采用消極的應對措施,心理健康水平越會下降,心理癥狀越會明顯。在社會支持方面,相關研究表明,兩組大學生心理癥狀水平與社會支持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比較分析發現,運動員大學生則在“主觀支持”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新聞專業大學生,說明,前者更容易感受到來自社會關系人群的關愛和支持。從本文研究結果來看,兩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總分及多個因子)都與個性特征中的“情緒穩定性”(N)和“精神質(P)” 呈明顯的正相關,說明大學生精神質傾向愈明顯、情緒愈傾向于不穩定或情緒狀態不佳,其心理健康水平愈低。比較分析發現,運動員大學生則在 “EPQ-P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新聞專業大學生,說明前者比后者在個性上更多地傾向于“精神質”。多元逐步回歸是統計理論中研究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重要方法,其意義在于它能夠比較準確地分析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進入回歸方程的變量能夠很好地反映對自變量的影響,有一定的預測價值。本文之逐步回歸研究發現,兩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有一定的差異。在諸多測試指標中,運動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個人壓力”、“EPQ-N”及“主觀支持”(進入回歸方程);新聞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學習壓力”、“EPQ-N”及“支持總分”(進入回歸方程)。
4小結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較低,表現出較多的心理癥狀;運動員大學生與新聞專業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表現的差異并不顯著;2) 諸多因素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有關;不同類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差異。3) 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不同類別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關因素存在的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方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翠紅,謝正,代娟,等.醫學生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4):390-392.
[2] 余曉波,方艷霞.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進展[J].實用預防醫學,2005,12(3):725.
[3] 李虹,梅錦榮.大學校園壓力的類型和特點[J].心理科學,2002,7:398-401.
[4] 李慧民.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3):263-264.
[5] 佟月華.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13(1):94-96.
[6] 孫永泰,喬友健.近十年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理健康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6,28(1): 31-32.
[7] 金華,吳文源,張明圓.中國正常人SCL-90 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6,12(5):260-263.
[8]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2-124.
[9]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7-131.
【關鍵詞】 高職生 焦慮 影響因素 應對策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是與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種類型,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技能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據教育部公布消息,2009年高職院校學生人數比重占到高等教育的49%,因而深入研究高職生心理特點,針對性的建構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提高高職技術人才社會競爭力有重要作用。焦慮是個體在應激狀態下最常見的一種負性情緒體驗,影響高職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主要心理問題之一,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高職大學生焦慮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并有針對性的提出預防高職生焦慮情緒,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為此,采用如下有較好信度、效度的測評工具:(1)Spielberger等人編制的狀態―特質焦慮(STAI)問卷的中文修訂版[1],(2)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CCSPSS)[2],(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3],(4)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1],(5)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1]對石家莊四所高職??圃盒?63名的大學生進行了此項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高職生焦慮狀況
高職生焦慮平均分男女生分別為(41.62±7.84),(41.44±7.60)分,與普通人群常模[男性(39.71±8.89)分,女性(38.97±8.98)分]比較,高職生焦慮水平明顯高于普通人群(t=3.95,7.24,P
二、 高職生狀態焦慮的影響因素
相關性分析顯示,高職生狀態焦慮與學習、生活、發展、家庭方面的壓力存在正相關(p
三、應對焦慮策略
根據本調查研究結果,為預防、降低高職生焦慮,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建議如下:
(一)降低壓力源對學生的影響
本次心理壓力情況調查結果顯示,高職生壓力源由強到弱依次為學習、生活、社交、發展和家庭,壓力水平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一年級新生以學習壓力最為明顯,其次是生活和社交壓力;二年級學生生活、發展、社交壓力均最高,三年級各方面壓力最小。心理影響前十位的壓力源條目是:1、“操心日常開支”2、“升入大學”3、“自由支配時間增多” 4、“不喜歡所學專業”5、“沒有考上理想大學”6、“學習方式發生改變”7、“生活環境發生變化”8、“每天須按時上課”9、“被人誤解錯怪”10、“準備期末考試”。由上可見高職生心理壓力水平雖然比普通大學生低,但壓力依然是存在的,并呈現了自身特點,因此,在高職教育中對引起學生焦慮的壓力源要充分的認識和重視,并根據高職生的學習特點以及不同年級學生的壓力特點,著力加強高職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生涯規劃教育,有針對性地做好高職生學習、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適應教育。
(二)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自信是健全人格最重要的品質,自信的人才能,調試自我,保持適度的焦慮水平,更好地面對挑戰。筆者統計了2006~2009年連續4年的新生心理普查結果,半數左右的學生感覺自己缺乏自信,因此要把學生自信心的激發和培養放在高職生素質教育的首位,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評價、接納自己,形成積極自我概念,并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不斷嘗試、實踐中增長能力,生發自信。
(三)多元思維習慣和積極心態的培養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合理情緒ABC理論,認為事件本身不會直接引起情緒,而是個體對事件的看法。本調查研究也證明了這點,也就是說,對高職生焦慮進行干預其關鍵在于培養多元思維習慣,改變學生對壓力事件的消極認知。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習慣以消極思維看待問題,負性情緒就會多,而能客觀面對問題,從多個視角分析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體驗的焦慮情緒就少。因此,對于正處于一生中人格發展最關鍵時期,又面臨學業、發展、人際等諸多人生課題的大學生們,引導他們學會思考,以積極心態,正向思維模式應對壓力,才是減輕焦慮的有效途徑。
(四)完善社會支持系統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階段理論,大學階段正是建構自我認同和建立親密感的重要時期。大學生們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同,渴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困擾已成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主要原因。許多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個體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無論較高或較低壓力情境下,社會支持良好比社會支持不良的大學生焦慮情緒較少[7]。這啟示我們創設一種融合式大家庭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家庭、同學、老師和學校都成為可利用的社會支持資源,無疑是緩解高職生焦慮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又一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下轉第112頁)
(上接第102頁)
[1]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 北京: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增訂版):122-133.
[2] 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課題組. 中國大學 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量表手冊.2005:6~13.
[3] 張作記,主編,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 音像出版社,2005:187~188.
[4] 翟德春,翟光宇,劉學年,等. 大學生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 與抑郁、焦慮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2):254.
[5] 劉霞,陶沙. 壓力和應對策略在女性大學生負性情緒產生 中的作用[J]. 心理學報.2005,37(5)637~649
[6] 李偉,陶沙. 大學生的壓力感與抑郁、焦慮的關系:社會支 持的作用[J]. 臨床心理學. 2003,11(2):108~110.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O803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