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0:38: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應用滲透式教育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滲透式教育缺乏主導性
必須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中,加強滲透式教育的應用,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中,滲透式教育必須處于主導地位,發揮主導作用。但是,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中,教師們主要是簡單地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并沒有充分發揮滲透式教育在課程中的主導性,沒有充分發揮滲透式教育的主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進行思想和政治上的滲透,而在當下的課程體系中,恰恰缺少了這一至關重要的環節,教師單純地進行知識點的講解,不重視滲透式教育在這方面的主導性。
(二)滲透式教育得不到重視
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常用的是填鴨式教育,并非滲透式教育。這一教育方式有很多的弊端,它只把書本上的知識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滲透式教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例如,對一些理論性的知識,學生還沒有充分理解,教師就叫學生去背誦,學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背書,完全沒有理解。而教師如果應用滲透式教育,學生則會更深刻地領會知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知識點熟練地掌握,而且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應用滲透式教育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填鴨式教育的效果則會大大降低。
(三)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的主體性是以學生為主,以前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主,課程改革以來,要求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課程要以學生為出發點。主體性的發揮就是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當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遠不及教師。課堂上,教師主動地授課,學生被動地接受,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受者。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就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不利于滲透式教育的應用。此外,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有助于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如何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應用滲透式教育
(一)堅持滲透式教育的主導地位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確保滲透式教育的主導地位,教師應積極利用有用資源進行滲透式教育。
首先,教學內容決定了它的的主導地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如果單單用灌輸式教育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難以理解,就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滲透式教育能把理論知識,變為具體的案例,使教W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從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學目標任務決定了它的的主導地位。教學過程的目標任務,需要滲透式教育來完成并取得最優的效果。滲透式教育符合了教學目標任務的要求,表現出顯著的效果。
正是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任務之間的要求,才使得滲透式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了主導地位。只有堅持滲透式教育的主導地位,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強化教師應用滲透式教育的意識
教師必須提高應用滲透式教育的意識,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教師可以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班級環境,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首先,教師可以寓教于境。在向學生講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教育環境,來向學生滲透知識點。這里的教育環境可以是自然景點、文化景點,也包括無形的文化氛圍和班級人際關系。
其次,教師可以寓教于情。在傳播中華傳統美德“孝道”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情感,這樣可以更好地滲透傳統美德,使學生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在滲透式教育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更要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教師高人一等的錯誤認識,堅持在平等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堅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爸黧w參與是以學生主體性發展為本的發展性教學的首要特點的原則。這是因為主體參與是主體性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途徑,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
首先,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是一種你教我學的單向關系,而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不僅學生要向教師學習,教師也要向學生學習,雙方是一種相互學習的關系。滲透式教育必須要求學生的積極參與,如果學生不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就不能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因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中。
其次,當學生向教師學習時,學生就具有了客體性。當學生反過來對教師進行教育時,學生就具有了主體性,并轉化為主體。因此,不僅要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更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變成教育主體,自覺進行自我教育。
傳統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適應現時代教學的需求,尤其在高職院校。據調查,97.4%的學生認為思政教學采用了“填鴨”模式;95.6%的學生認為思政教學采用了“灌輸”模式;1.8%的學生認為思政教學采用了“互動式”模式;2.1%的學生認為思政教學采用了“開放”模式。上述調查數據至少給我們兩點啟示:一是現階段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陳舊,主要表現在“填鴨式”或者“灌輸式”。二是新的教學模式使用非常少。這就要求我們要改革現階段思政教學模式,否則思政教學就會因此效果不好,逐漸會失去高職院校這塊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鑒于此,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要作如下改革:一要少用“填鴨式”或者“灌輸式”教學模式?!疤铠喪健被颉肮噍斒健闭n程教學模式曾經在上世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過巨大的作用,也產生過一定的教學效果。對此,列寧曾經在《怎么辦?》一文中給予高度評價:“工人階級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但是,現在面對我們的教育對象獲取知識面廣,獲取知識途徑多,有時候教師獲得知識還不如學生全面,如果還要采取填鴨式或者灌輸的模式教學,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是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教學模式。所謂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教學模式,是指在思政教學的過程中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來參與教學的方式。我們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摒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要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構建符合高職大學生的思政課程教學模式。為此,我們進行思政教學不妨采用如下幾種課程教學模式:一是采用案例教學的新型模式。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的、互動式的課程教學模式,通過各種信息、知識、經驗、觀點的碰撞來啟示學生思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問題教學模式。所謂問題教學模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由教師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將教材的要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開動機器”,在教師設定的情景中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辯論教學模式。所謂辯論,就是指教師組織學生就某一個知識點從一個或多個角度來辯論所采用的模式。這一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判斷力、組織力和表達能力。此外,還有演講等模式??傊颊虒W必須改變唯教師為主的呆板模式,逐漸走向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案例、問題教學、辯論和演講等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逼我學”為“我要學”。這樣,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程設計理念的轉變
所謂課程設計理念,是指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進行教育而進行課程設計的看法、思想。就現階段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程設計理念而言,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程設計要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根本。具體來講,就是要從高職學生的思想實際來進行課程設計。就現階段我們所使用的教材來看,高職院校通通使用的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材:《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一教材從內容、編排體系等對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來說比較恰當,但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在課程設計上有些難度。這一難度主要表現在:理論較難,不適合高職學生;論述的語言風格也難于讓學生接受,致使高職學生畏難而不愿意學。為了有效地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們可以試圖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計理念作如下轉變:
第一,要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教材內容設計以學生為本。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從高職學生理論比較薄弱、理論素質參差不齊的角度出發,組織一批具有高職教學經驗、又有理論功底的專家學者編寫一部適合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讓學生想學、愿學、好學,否則學生因畏難而放棄,效果渺渺。另一方面,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把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結合,將課堂教學從單純講解理論知識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注重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真正達到“用‘以人為本’統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第二,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理念。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行動來促進理論的深化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生產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通過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多方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拓寬,發揮生產實踐的作用。通過社會生產實踐活動,拓寬高職學生的視野,培養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論素養,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的關系,增強高職學生人與人交往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學理論才管用。
第三,要堅持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教師是學生主體參與的成就者的理念。這是一種轉換主體角色的新型理念,教師主體在人們心目中曾經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理念,這主要源自17世紀捷克教育家提出了關于“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學中的責任完全在于教師”的論述以及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闡述的教師在教育事業中充當重要作用的觀點等。這些觀點為我們把教師當作主體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和發展,教師中心理念已經不合時宜,需要轉換角色,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階段參與到教學中來,而教師要成為學生主體參與的成就者。這一理論符合當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也符合瑞士皮亞杰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皮亞杰認為,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的獲得不只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且更需要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關鍵詞 職業生涯規劃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2.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轉型,高校為使學生在畢業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大學期間都相應地為學生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已經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簡單指導,還能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職業發展觀念,對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新的認識,將自己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社會緊緊相連,順利完成自己的生涯規劃理想。
1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職生存在職業生涯規劃自主意識不強。職業價值觀有偏頗等問題,這些思想意識勢必影響他們的擇業行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表現為就業期望值過高。擇業觀念世俗化。擇業行為缺乏誠信等,這些思想道德素質違背了市場經濟與精神文明的發展要求,某種程度上可謂思想政治教育危機,這種危機已向當今社會敲響了警鐘,部分高職生的擇業意識已經影響了社會風氣。
因此,構建和諧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引導當代高職生的擇業言行,已成當務之急,在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忽視職業道德的培養,缺乏社會責任感
職業道德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守的行為準則,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場立足的基礎,是個人事業成功的保障,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目前多數高校把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點放在規劃的目標和技能方面,而對職業道德。道德教育有所忽視,表現為缺乏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
1.2價值取向存在偏頗,未樹立正確擇業觀
職業價值是人們對職業的看法和態度,這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過去的高職生認為到農村,到基層,到艱苦的地方去,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而現在的高職生當中大部分有“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落后地區一套房”的心理,這種擇業價值觀嚴重影響他們的職業選擇,當代高職生應該更多考慮自身的素質以及特長,同時要與社會需要有機結合,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要明白實現人生的價值必須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2職業生涯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源性
2.1這兩種教育有著深層次的聯系
對于大學生職業教育來說,現今主要受教人群就是即將畢業的在校大學生。大學生職業教育可以對每位學生進行系統的分析,不論是從學生的個人情況出發還是對外界就業形勢的分析都會給予詳細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學生對自己有了重新的認識、對整個社會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還將會參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其個人的知識技能,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職業生涯規劃,使得每個學生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說職業生涯教育就是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及其學生的個性,職業生涯教育不但可以讓學生從中學到有關就業的理論知識,而且能讓學生走進社會親身去體驗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從而使得學生重新定義自己,對其將要面對的社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基于此,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既能讓大學生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還可以為社會提供有用的人才,從而促進社會的快速發展。因此,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一定的聯系: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一定的教育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指明前進的方向。學校應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得在校大學生擁有遠大的抱負,做國家棟梁之材。
2.2這兩種教育相互結合培養高素質人才
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講,它是由三部分組成的: 大學生入學教育、學生日常生活教育及學生畢業教育。學生在校的每個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都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雖然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只是局限在大學生畢業的那段時間里,但是它的作用影響著學生四年的學習成果,把教育和就業相互聯系,以此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因此,職業生涯教育就是對每一位學生提供詳細的就業信息,從而號召每位學生實現自我突破,使得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樣一來,大學生也就會把所學習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引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來。職業生涯教育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結合的教學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逐漸體現它的價值。
2.3這兩種教育在其內容上相輔相成
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是一項極其全面的教育,它可以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同時讓學生正確地認識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職業生涯教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目標,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及其職業道德。這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面對目前極其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應該大力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與此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教育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學生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同社會需求聯系起來。從教育內容上來看,這兩種教育不單單影響著四年的大學生活,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兩種教育也將會影響學生以后的生活。因此,不管是職業生涯教育,還是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時應該采用各種風格的教育形式,讓教育源自生活實踐,從生活角度提升學生的自我意識。
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是將網絡和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相結合,主要以網絡為載體,結合當前的經濟、政治、文化和道德規范的內容,向大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的提高。
1.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吸引力。
網絡擁有強大的知識資源的儲備量,豐富多彩的圖片、音頻、視頻教學形式,有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教學內容,網絡的引入不僅豐富著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而且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吸引力,并且以一種大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來講授,進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激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好奇心,并且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
2.有利于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網絡作為當前人們社交活動的主要途徑,尤其對于大學生群體,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站發表自己的心理感受、觀點看法,教師通過和學生的網絡互動,有利于了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學術的交流會起到一定的積極的作用,還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的健康發展。
3.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創新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一種陳舊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大學生的開放思維,然而思想政治網絡教育以一種開放的教育方式,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刺激大學生的眼球,從而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體系構建的具體實施措施
1.高校應當重視思想政治網絡教育體系的構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無處不在,但是對于相應的思想政治網絡教育機制還沒有得到落實,并且在傳統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影響下,高校管理者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教育理念還處于過去的教學模式下,沒有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當前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從而沒有及時的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因此,高校管理者應當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網絡教育,促使大學生正確的使用網絡。
2.高校應當加強思想政治網絡教育隊伍建設。
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具有較強的學科性,需要教師具備專業的教學知識和較高的網絡技術,而且還要求改進和創新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這些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新要求需要教師和學?;ㄙM大量的時間對課程進行設置、改革和創新,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些問題存在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推進速度。因此,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應當積極的建設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隊伍。
3.高校應當豐富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長期處于傳統教學狀態下,對新的知識、內容沒有及時更新。另外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陳舊內容沒有興趣。因此,在改進大學僧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時,應加強對教育內容的更新、豐富,改進教育方式,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興趣,改變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內容的陳舊性。
4.高校應當加強和健全的監管機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開展思想政治網絡教育課程的學校不斷的增多,但是具體的實施情況卻不盡理想,監管機制不到位,導致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減低,實際上思想政治網絡教育沒有發揮其實際作用。為解決此類問題高校應當建立相關的監管機制,管理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進展情況,并積極維護相關的網站。
5.高校思想政治網絡教育應正確引導學生的發展。
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對一些接受能力強、好奇心重的的學生來說,深受網絡的影響。另外,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形勢下的傳播載體,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說,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體系勢在必行,通過此體系,傳播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并且能夠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1 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體系的意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體系是將網絡和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相結合,主要以網絡為載體,結合當前的經濟、政治、文化和道德規范的內容,向大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的提高。
1.1 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吸引力
網絡擁有強大的知識資源的儲備量,豐富多彩的圖片、音頻、視頻教學形式,有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教學內容,網絡的引入不僅豐富著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而且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吸引力,并且以一種大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來講授,進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激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好奇心,并且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
1.2 有利于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網絡作為當前人們社交活動的主要途徑,尤其對于大學生群體,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站發表自己的心理感受、觀點看法,教師通過和學生的網絡互動,有利于了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學術的交流會起到一定的積極的作用,還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的健康發展。
1.3 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創新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一種陳舊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大學生的開放思維,然而思想政治網絡教育以一種開放的教育方式,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刺激大學生的眼球,從而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
2 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體系構建的路徑
2.1 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決策信息系統的構建與優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決策信息系統是由信息源、信息工作隊伍、信息工作機構、信息傳輸手段、信息工作制度等要素組成的,具有信息收集、加工、存貯、傳遞功能的有機整體,是中樞系統的重要輔助系統。
信息系統是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效信息服務的系統,建立信息系統的根本目的是促進科學決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信息系統是各類學生信息和工作信息與決策者、執行者之間的橋梁;對信息系統進行不斷調整和改進,有利于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決策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2.2 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完善的網絡系統的構建與優化
努力營造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信息環境氛圍,增強校園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要將網絡應用到教學中去,加快教學軟件開發,不斷擴大網絡教學覆蓋面。要調動教師利用網絡進行教學的積極性,在教師中間普及網絡教學的基本知識,使他們能在網上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例如將教學講義在網絡上;要利用網絡加強學生與教師的聯系與交流;要將網絡應用到學校管理中,學生可以利用網絡了解學校的形勢政策、管理條例和服務信息,也可以對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服務提出建議和意見,有利于學校準確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2.3 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師資體系的構建與優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具有較強的學科性,需要教師具備專業的教學知識和較高的網絡技術,而且還要求改進和創新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這些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新要求需要教師和學?;ㄙM大量的時間對課程進行設置、改革和創新,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些問題存在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推進速度。因此,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應當積極的建設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隊伍。
2.4 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監管體系的構建與優化
監管體系的構建,是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制度保障,也是根本保障,當前思想政治網絡教育課程的開展,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而不斷的增多,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必須要有監管體系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師和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發揮出開展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作用。高校對于監管體系的構建,要實時了解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開展情況,并建立相關的維護網絡,積極處理隨時出現的各種問題。
3 結束語
總之,構建高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一個復雜而且龐大的系統工程,我們必須要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化網絡發展的特征,開展運用網絡資源開發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的科學化、現代化,使思想政治網絡教育體系真正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建美,王莉芬,李憶華.基于微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05).
高校大學生就業教育就其本質而言,它是素質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綜合體,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就業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大學生是高校就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針對的共同客體,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就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發揮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和意義?,F階段,在提高大學生就業素質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因此,將就業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的統一和融合,對于不斷完善就業教育體系,提高大學生就業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更是當前我們面臨的緊迫任務。
一、 高校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順利實施就業教育的必要途徑
目前,就業已成為困擾大學生的現實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就業意識,拓寬就業途徑尤為重要。首先,針對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只有不斷培養大學生開拓創新和強烈的內在動力,就業教育才能順利進行;其次,大學生在就業創業的實踐當中,需要培養自己艱苦奮斗、不怕苦的精神,不斷激勵自己勇敢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決心和信心;除此之外,在大學生就業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心理健康疏導非常有必要,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向上的就業心態。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可以成為就業教育的必要途徑,而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教育完全可以實現融合和統一。
(二)就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新的內在需求
目前,我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一種簡單純粹的理論灌輸現象,它忽略了對大學生群體的個性發展和開拓創新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就業創業能力較低,不能適應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對大學生的創業、創新意識培養的欠缺;從課程體系上看,以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過于重視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毫無疑問這是必要的。[1](P.107)但是,一方面,高校作為國家培養輸送高層次人才的陣地,思想政治教育從內容到形式都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就業教育本身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時代性的特點,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就業精神和就業意識方面的內容,不但可以不斷改變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單一性,而且能夠增強大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做到一舉雙得。
二、當前高校就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對就業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
當前,我國高校對就業教育方面的課程,重視程度還不夠。存在重灌輸輕創新、重知識輕能力等問題。大學生本身也把重點放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而就業課程只是停留在表面。這種認知上的偏差,對挖掘學生潛在的就業創造性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全面的培養,無法將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結合,就業教育只是流于形式。
(二)就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分離
目前,我國高校的就業教育課程并沒有完全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而是作為專業教育之外的教育課程設置,被嚴重邊緣化。大部分高校在就業教育方面沒有專門的師資隊伍,就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缺乏必要聯系,使專業課教學無法發揮優勢。
(三)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效果不顯著
就業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成為其中一部分,二者之間結合的效果并不明顯。調查后發現,一方面,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將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較好地內在融合;另一方面,高校在激發學生就業信心、培養學生就業意識及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方面,也沒有有效地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更好地融合,更沒有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優勢。尤為重要的是,部分學校將思想政治教育重點放在對學生就業的引導上,使得這兩種教育活動沒有發揮各自的優勢,各自為營。[2](P.80-82)
三、高校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徑探析
(一)更新就業理念
1.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首先,通過在相關領域的鍛煉培養自己在就業創業方面的才能;其次,伴隨著社會上新行業和多學校交叉行業的出現,迫切需要高校為社會輸送大批復合型人才?!耙粛彾ńK身”的傳統觀念早已不復存在,大學生需要更新知識結構,大學畢業生不斷要培養自己專業特長,還要考慮自己不斷學習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2.樹立正確的就業目標。一是正確認識自我,學會客觀地分析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氣質、能力水平等,不要刻意追求不現實的東西;二是正確認識就業形勢,即要分析自己的專業在社會上的需求量實際,自己的理想職業與自己所學的專業有何具體要求等綜合因素。同時,要主動了解專業的發展趨勢、信息、前景、培養目標及方向,不斷汲取新的專業知識,不斷修正就業意向,確立正確就業目標。
3.要正確對待挫折。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具備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人們保持進取的勇氣,增強自身的心理品質,保持自身內心達到一種均衡,吸取經驗教訓,去爭取新的機會。
4.要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大學生要對自己有一個積極的評價,相信自己在某項職業中具備要求的條件,鼓足勇氣,參與競爭。當然,自信一定要以充分的就業準備為前提。就是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當前就業形勢,樹立符合自己實際的就業目標。但自信心并非短時間內所能樹立,樹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徑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學生只有學習好學業,不斷發揮好自己的特長,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面對所有招聘單位才可能夠信心十足。
5.要做好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的心理準備。大學生找工作時具備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的心理準備是尤為重要的,這樣可避免大學生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通病,使自己的求職目標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從根本上排除心理問題產生的誘因。所以,大學生要懂得從小處做起,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的道理。大學生在畢業之季,面對自己的就業選擇,多數學生不能準確地做出決定,需要通過就業指導解決問題。但在大學期間所養成的各種想法會在這時形成他們的就業觀念,這是不可能通過幾次次就業指導就能改變的事實。由此可以看出,針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必須貫穿于整個大學的學習階段,形成較為完備的大學階段的就業指導體系。比如,在大學一年級,重點對個人職業生涯的認知和規劃進行教育,明確了自己所學專業與未來面對的職業的關系,以及所歸屬領域的具體素質要求;大學二年級,加強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使學生不斷在此過程中完善自己,包括建立合理的專業識體系,創新思想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大學三年級,依據學生在素質能力培養中表現出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指導他們進行職業生涯和職業發展規劃的進一步修正,逐漸明確并最終確定自己的就業方向、目標、為實現就業目標應該努力的方向;大學四年級,加強對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和方針的宣傳及擇業技巧等方面的指導。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融入就業教育
1.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著重注意對學生就業素質的培養。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與體系,使思政課教師逐漸意識到它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進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中,不斷深入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認清當前就業形勢,準確定位自己的就業計劃,將就業創業教育的具體要求完全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中。努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德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三者的有機融合,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創業型人才。
2.在教學活動中構建系統的就業教育體系。首先,根據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包容性強的特點,可將就業教育的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整合起來。比如在“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充分利用課堂,擴大教學本身的內容含量,運用交叉學科的教學方法,結合具體的案例為學生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其次,在實踐教學中,適當安排師生互動、專題討論等形式,在討論中豐富學生的創業知識,解答學生的疑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實踐性,在創業教育中發揮的作用是其他專業課程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積極地融入到就業教育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和功能。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第二課堂中融入就業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方法
一、新媒體的概念與思想政治教學
新媒體是針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隨著當前時代的進一步發展,新媒體進一步得以發展,該概念定義較為廣泛,即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互聯網、電腦以及數字電視等對信息進行傳播的一種形態,從新媒體視域下對教育教學展開探究,即主要是從教學方法上對新媒體技術進行應用。思想政治是教學過程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科目,該科目不僅需要進行考試,還對學生建立起正確價值觀的影響作用較大,因此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一科目進行足夠的重視,但這一科目教學內容較為枯燥,教學過程中難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新媒體的應用,本文結合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探究,探究的過程如下文所示。
二、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
(一)高校師生對于新媒體技術無法靈活運用
由于高校教師年齡參差不齊,因此有些中老年教師不會運用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新媒體技術。而對新媒體技術的不熟練便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視域下無法開展,并會回歸原先傳統課堂僵化死板的方式。并且有些高校學生對新媒體技術不夠了解,無法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也無法與老師互相配合。技術素養的低下造成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無法開展。技術素養的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突破的一大難題。
(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設計落后
雖然高校已經開始引進并且運用新媒體技術,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設計依舊落后于新媒體技術本身。在許多高校中,不論是教案設計還是教學實施,依舊是傳統課堂的那些舊的東西,而舊方式是無法適應新媒體技術這一全新領域的。再加之有些高校教師過于頑固,依舊堅持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不懂得創新,使得在新媒體技術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越發困難。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運用新媒體
技術僵化呆板新媒體技術由于是新的技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于新媒體技術的不夠完善,導致運用的技術也極其僵化死板。許多高校教師只會運用粘貼復制來運用新媒體技術。但是這并不是新媒體技術的全部,只是皮毛而已。簡單的復制粘貼,與以前的傳統課堂模式沒有任何區別,反倒沒有起到新媒體技術應有的作用,對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是大大的損傷。
三、加強新媒體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性途徑
(一)提升高校師生的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
技術要先運用才能進行創新,因此熟練運用技術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性加強十分重要。為此,各高校應該加強對于新媒體技術的宣傳與培訓。從易到難,令全體師生能充分了解新媒體技術。并且各高校應該多多組織有關新媒體技術的活動,例如新媒體職業技能大賽,新媒體技術知識競賽等活動,令高校師生了解新媒體技術,掌握新媒體技術,運用好新媒體技術。學??梢远ㄆ陂_展一些培養教師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的課程,讓教師們參與其中,對自身的技術能力進行提升,并且學校為了讓教師對這一技術進行應用,可以要求課堂中新媒體使用率的占比,從而更好地將新媒體在課堂中進行有效地結合。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方式與新媒體技術融合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方式要適應新媒體技術才可以使得新媒體技術更好地發揮出來。如果只是堅守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方式,那么新媒體技術的獨特魅力將永遠無法發揮出來。因此一定要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方式進行改革。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課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講解。傳統的課程方式便是引領學生理解并且背誦的重要條款,因此無法很好地適應新媒體技術。如果高校教師對這一課程方式改革便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例如高校教師可以令學生制作有關的網頁,公眾號,微博等,從而使得新媒體技術可以得到更好地運用的同時學生也會對思想政治理論認識的更加深刻。并且可以對一些音頻、視頻進行播放,增強學生課堂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還可以提升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興趣,降低知識點的枯燥性。
(三)及時調整理念,與社會熱點相結合
新媒體技術的一大特點便是時效性強,更新速度快。因此高校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及時調整教育理念,注意與社會熱點相結合。例如講授唯物主義這一概念時,教師便可以結合社會熱點來傳授這一概念。因為經濟發展與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國家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方針政策也隨機發生變化,而這不正是物質決定意識這一理念的體現嗎?結合社會熱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更加完整的展現出來,而這原本比空講理論更加有意思也更加與社會相結合。同時新媒體技術也可以將這些熱點展現出來,既運用新媒體技術,又可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可謂一舉兩得。教師可以在備課的過程中將知識點與社會熱點相結合,結合過后找到相應的新聞、視頻以及圖片等內容,做成幻燈片,在課堂中進行應用,該做法不僅讓知識點結合了實際,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聯想能力,還能夠更好地加強思想政治在學生生活中的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學的綜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