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物理優質課教學設計
時間:2023-10-05 10:38: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物理優質課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優質課 課程改革 一體化教學 行動導向教學
優質課就像家中來客必定要灑掃庭院、準備盛宴一樣,其中有準備的緊張,更有展示的興奮。這就像過日子,如果沒有“客人”,可能會終年“粗茶淡飯”,散淡隨意,正是那經常光顧的客人使主人的“家政技藝”一日千里。參與優質課活動對參賽老師而言是一次極其難得的提升機會。如何才能上好一堂優質課?在網上以“一堂好課的標準”為關鍵詞搜索,會出現幾百條相關信息,大家各抒己見。
從專家們的觀點中可以看出,對什么是一節好課,不同評價主體與客體、不同理論基礎與價值取向,都會形成不同評價標準。我認為一堂好課不能用標準衡量,課堂應該是生命的、靈動的、富有個性的。有一種觀點是如果一堂課讓學生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則一定是一堂好課。
一、大膽嘗試,為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堂優質課需要老師大膽嘗試課程改革,做出大的改變,不僅從授課內容、授課方法,還從小組活動、教師鼓勵、評價等各個方面,為學校課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二、設計新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一堂優質課需要教師準備充分,教學設計要新穎,最好以最新發生的新聞或身邊發生的事件貫穿整節課,每個環節要做到新穎,處處都體現獨具匠心。每一位老師都要注意具體情境創設,以及課程導入部分的新穎,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對提高整堂課教學質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轉變角色,把課堂還給學生
一堂優質課需要教師們清楚地意識到課改背景下老師由演員向導演角色轉變,要精于組織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利用優美的口頭語言和豐富的肢體語言,采用互助式、討論式、小組競賽式等教學方式,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使課堂氣氛緊張而活潑,緊張則是因為大腦思維量大,活潑則指課堂氣氛輕松愉悅。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組內合作創新意識,也可以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四、多元評價,有利于樹立學生信心
一堂優質課需要教師運用鼓勵力量,重視過程性評價,往往一節課要集合多種評價模式,如小組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也可以由一組學生專門負責評價等多種方式。教師對學生的點評應具有專業性,還要加入豐富的鼓勵元素,對學生自信心培養大有好處。
五、營造職業氛圍,有利于他們對技能的掌握
專業課教師的一體化模式運用更成熟,告別以前形式上的單純模仿,逐步轉變為培養企業人,教學中加入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規范,逐步探索適合技工院校實際的一體化模式。營造職業氛圍和融入職業準則、職業要求、職業規范、職業道德。如搞電的要細致謹慎,工作過程要規范,布線要干凈整潔,要有服務意識等。技校及類似職業培訓學校的學生多來自普通初、高中(以初中為主)。他們進入技校學習之前學的都是些普通的基礎知識,如數學、語文、物理、化學、外語等。加上本身年齡太小,使他們不可能置身于技術世界之內,也不可能立即對技能、就業等概念產生親近感,妨礙對專業知識的主動接受。如何塑造職業氣氛和環境,使他們盡快具備學習職業技能的意識,是許多學校忽略的內容。職業學校目標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學習重點由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轉變為肢體對機械工具的操縱,從抽象世界進入具象世界。因此學校教育應該由原先單一的學科學習理念轉變為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我們所說的職業意識包括嚴謹的敬業精神、熟練的操作本領、技術意識和創新意識。如果學生具備職業意識,自然有利于他們掌握技能,也是內在素質的重要內容。
六、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走自己的道路
文化課教師們需要更靈活地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不僅是為了行動而行動,還要加入學生感興趣的情景教學、故事教學、游戲教學等方式,并將這些活動和課程內容很好地融入一起,走出自己的道路。
1.安排活動要適量
不要太過于重視學生的課堂活動,活動多,但與課堂主題和內容沒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起不到為內容服務的作用,而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導致學生一節課下來玩得開心,但往往學到的知識太少,印象不深刻。
2.正面引導小組互評
小組互評不要變成小組攻擊,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別人的優點,再指出缺點,課堂就會混亂,不能達到評價效果。
關鍵字:解讀文本;教學設計;金屬;化學反應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2)5–0030–04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本文所說的“文本”包括課程標準、教材、教師用書、依據教材衍生出的教輔用書以及其他一切可以參考的書面文字資料。課程標準是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是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握的方向。新課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提倡“教教材”并不等于不重視教材,教材依然還是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只有了解課標,吃透教材,才能心中有譜,在此基礎上的設計和創新才不會離譜。教學設計之前,首先要研讀課標、教材等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價值。下面以“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為例,談談解讀文本對于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性。
1 教學定位需要深度解讀文本
不少教師在設計一節課前,習慣于先博采眾長,到處搜集資料、素材,從網上下載現成的PPT,瀏覽已有的教學設計,然后東拼西湊,做一個“集大成者”。設計出來的課,表面上看內容豐富,但仔細推敲起來,卻沒有“內核”,缺乏靈魂。要想設計出條理清晰,富有特色的好課,一定要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一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前后知識的邏輯關系,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先給本節課進行準確的定位。
“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位于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三章。必修1共四章內容:從實驗學化學;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包括物質的分類、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金屬及其化合物;非金屬及其化合物。教材為什么這樣安排呢?筆者的理解是:化學實驗是化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手段;物質分類、離子反應、氧化還原是學習物質性質和物質反應的有力工具。前兩章學習的手段和工具應該貫穿在后兩章元素化合物的學習當中。“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處于教材的第三章。第三章又包含三節內容:第一、二節是從化學學科的角度學習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第三節“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則是從材料角度體現金屬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敖饘倥c酸和水的反應”是第一節第二課時的內容。
關于“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課程標準要求“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鈉、鋁、鐵、銅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1]。同時還強調“認識實驗、假說、模型、比較、分類等科學方法對化學研究的作用”[1]??梢姡鼗衔锏慕虒W不僅應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還要注重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
那么,學習“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有什么價值呢?從學科視角看,筆者認為主要價值有兩點:第一點是從物質分類的角度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本節內容第一課時學習了金屬與非金屬反應(主要介紹了鈉、鋁與氧氣),第2課時學習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第3課時還要學習特殊金屬鋁與堿的反應。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氧化物、酸、堿、鹽,這個過程體現了物質分類的思想;第二點價值是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可以運用第二章學習的氧化還原工具,從得失電子的層面上,更加本質地認識金屬還原性的強弱??傊瑢W習金屬的化學性質,不能單純從知識角度學習金屬,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再來說社會價值。我們都知道,金屬材料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曾起到過劃時代的意義,人類經歷了青銅時代、鐵器時代,感受了年輕金屬鋁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正享受著鋼鐵時代。教材第三節“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專門從材料角度體現金屬的價值。那么,“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這一課時能否挖掘出一定的社會價值呢?我想到了穩坐金屬材料第一把交椅的鐵,鐵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金屬。鐵與水的反應能否在生活中找到應用的實例?鈉和水的反應是不是也能在生產生活中有所體現?我決定尋找相應的素材,讓學生體會金屬與水的反應與我們息息相關。值得注意的是:要先給教學進行定位,然后再去尋找素材,教學素材要服務于教學定位。
通過對“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價值分析,筆者給本節課進行了定位(圖1),運用前兩章所學的工具作為指導,重在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并體現化學知識與生產、生活的聯系。
圖1 “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教學定位
2 目標制定需要深度解讀文本
三維目標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從三個維度立體地規定了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要達到的目標,它集中體現了課程內容的教育價值。三維目標的設計不是“擺設”,一定要切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金屬與酸的反應學生在初中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知道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排在氫前面的金屬都能從鹽酸、稀硫酸中置換出氫氣,而且金屬排位越靠前,與酸反應越劇烈??紤]到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此處“酸”也僅限于非氧化性酸,而不宜擴展到氧化性酸如硝酸。所以,金屬與酸的反應只需要簡單復習,目的是體現物質分類思想,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這節課重點應放在金屬與水的反應上。在學習鈉與水、鐵與水的反應過程中,要體現氧化還原這個重要工具,從化合價升降、得失電子角度讓學生預測生成物。因此,本節課我設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掌握鈉與水、鐵與水蒸氣的反應,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并預測生成物”?;瘜W實驗是化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戴安邦先生曾經說過:“化學實驗是實施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在元素化合物學習過程中,筆者認為凡是能用實驗說明問題的一定要設計實驗。本節課我設計了“經歷實驗探究過程,促進觀察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的“過程與方法”目標。這個目標將通過學生對鐵與水蒸氣、金屬鈉與水反應過程的體驗來實現。觀察鐵粉反應前后的變化,金屬鈉在水中的行為,分析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親自組裝儀器,增強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經歷實驗過程的目的,不是僅“滿足于追求某一具體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停留在對知識的簡單加工、機械記憶的淺層次認知水平上[2]”,而是想“以此激發學生的高級思維,把握知識的規律,形成科學的思維和方法”[2]。如設計鈉與水反應的實驗,不僅僅為了總結出“浮、熔、游、嘶、紅”的特點,更是為了讓學生體會鈉在水中“不安分”,激發他們能夠設計出鈉與水反應收集氫氣的合理創新裝置?!扒楦袘B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這節課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探究,在合作中彼此分享智慧,體驗學習的樂趣”,同時“感受金屬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增強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三個維度的目標(圖2)是經過對文本的深刻解讀以后制定的,符合學生的現階段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
圖2 “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三維教學目標
3 線索梳理需要深度解讀文本
一節好課一定要有一條清晰的教學主線,體現出環節之間的邏輯關系,一環扣一環,層層推進。本節課教學重點金屬與水的反應,主要是鈉與水、鐵與水蒸氣的反應。教材關于鈉與水的反應安排了“實驗3-3”[3]讓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總結金屬鈉的物理、化學性質。鐵與水蒸氣的反應,教材設計了“科學探究”,讓學生設計反應裝置。緊接著提示:設計的裝置應該包括水蒸氣發生、水蒸氣與鐵粉反應、檢驗產生的氣體等部分。隨后教材呈現了改進過的裝置(與舊教材比)“圖3-8”[3]。
根據金屬活動順序表,學生很容易理解鐵與水反應比鈉困難。生活經驗也告訴他們鐵既不能和冷水也不能和熱水反應,如果可能反應那只能是和水蒸氣反應。但是,設計鐵與水蒸氣反應的裝置,對于高一學生難度較大,有提示又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以往教學實踐也證明,此環節很不流暢。要么,學生設計不出可行的方案,要么總是被“提示”牽著鼻子走。于是,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教材呈現順序是先鈉后鐵,我能否來一個先鐵后鈉呢?如果能找到合適的生活實例,讓學生看到鐵在一定條件下能與水反應,那么這個素材就成了一個“先行組織者”,為后面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固定點和落腳點。鐵與水在一定條件下能發生反應,那么鈉與水反應就更加順理成章,條件更寬松。最后在鈉與水反應上設計“科學探究”,既同樣培養了學生設計方案的能力,還適當降低了難度,符合高一學生現階段的能力水平。深思熟慮之后,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主線。
圖3 “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教學主線
4 素材選擇需要深度解讀文本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豐富且貼近生活的素材是教學的源頭活水。為體現新課程“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進社會”的理念,教學設計常常需要在教材之外尋找合適的素材,去承載相應的教學目標。關于鐵與水蒸氣的反應,首先想到的素材是“烤藍”和“淬火”。資料表明,淬火主要通過改善鋼鐵結構而獲得具有特種性能的鋼材料??舅{雖然所用反應液不同,但主要還是包含了鐵與水蒸氣的反應??舅{工藝在實際生活中也非常普遍,賽車排氣管、各種槍支、鋸條等都采用了該工藝防腐。另外,由于鐵與水蒸氣發生反應,導致國內外已經發生過多起爆炸事故。工業上熔鑄模具時鐵水包也要嚴格保證無水。這些都可以作為鐵與水蒸氣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從而體現化學知識的價值。
鈉是學生的“新朋友”,用小刀切著橡皮泥似的鈉單質,感覺十分美妙。鈉與水的反應更是令學生興趣盎然,終身難忘。如何輔助鈉與水反應的教學?我想到了鈉的發現史,想到了金屬鈉的冶煉,想到了發現6種活潑金屬元素的英國化學家戴維。課堂可以借助這段生動的化學史,教給學生科學方法的同時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經過篩選,最終選用的素材及功能順利確定下來。
經過教學定位、線索梳理、選擇素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圖4)。按照教學主線逐步展開,三個學生實驗、一個實驗方案設計如同教學主線的兩翼,幫助和促進學生完成本節內容的學習。
圖4 “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教學環節之間的關系
5 高效課堂取決于基于文本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過程中,對文本理解越深刻,教學定位越準確,目標越合理。豐富的素材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能夠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本節課由學生模擬“烤藍”實驗引入:用砂紙打磨一條光亮的鐵絲,點燃酒精燈,將鐵絲在酒精燈上灼燒至紅熱,迅速將紅熱的鐵絲伸入盛有冷水的燒杯中,浸入水中的部分馬上鍍上一層烤藍,本實驗約2分鐘。教師告訴學生烤藍的主要成分是Fe3O4,引導學生運用氧化還原原理預測出另外一個生成物H2。接下來學生分組實驗驗證自己的預測。鐵與水蒸氣的反應是高中化學一個難點實驗,新教材的實驗方法雖然克服了老教材裝置復雜、操作難度大的缺點,但是實驗成功率仍然不高。主要是棉花中水量不好控制,水太少產生蒸氣量少,水太多則容易炸裂試管。這節課我設計這個實驗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順利取得證據,證明他們的預測是正確的,所以保證實驗的成功尤為重要。筆者提供給學生的裝置是筆者所在教研組改進并實踐多年的裝置(圖5),這個裝置簡單、安全、從組裝儀器、添加藥品到收集到氫氣驗純,只需5-6分鐘時間??紤]到學生對裝置陌生,我預設的時間為10分鐘。
圖5 鐵與水蒸氣反應實驗改進裝置
鈉與水反應包括記錄現象,課堂匯總,約5分鐘。在剛剛“領教”了金屬鈉在水中的“不安分”后,設計鈉與水反應收集氫氣的裝置,意猶未盡的學生可能會產生很多靈感。設計儀器、畫裝置圖,交流、評價,預留10分鐘。此環節重在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設計是主要的,課堂不對方案進行實施。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設計的水平直接決定了課堂效率的高低。本節課實施過程中環節流暢,學生深度參與。在知識的學習中貫穿了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模擬“烤藍”,從生活中提煉出鐵與水在一定條件下能發生反應。運用氧化還原原理預測產物,進行實證研究。運用金屬活動順序表由鐵類比遷移到鈉,再預測產物,實驗驗證、方案設計。張弛有度的課堂節奏保證了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意料之外的是鐵與水蒸氣反應分組實驗,為了保證每個小組取得成功,實際比預設延長了5分鐘。說明習慣了試管實驗的學生動手組裝復雜裝置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更加堅定了今后要讓學生多動手實驗的信念。
新課程提倡教師對教學要進行“設計”,教學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素材選取、教學策略這些“戰術”性的因素,更要重視教學定位、三維目標這樣“戰略”性的要素。戰略性要素是教學設計的方向,戰術性要素是實現方向的手段。希望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深度解讀文本、精心設計課堂,創造出一節又一節有思想、有內涵、能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優質課,將課程改革推向深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