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0:38: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普及法治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憲法教育;憲法意識;法治意識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146-02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青少年法治意識觀念的強弱是一個國家法治化、民主化、科學化程度的重要標尺。從未成年人保護的角度來看,培養未成年人從小樹立良好的法治觀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為能夠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合格公民,進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也經歷了歷史發展的充分考驗和證明,是符合我國的國情,符合我國的實際,更是符合時代進步和發展要求的良法,憲法的這種根本地位也決定了憲法教育處于大背景下法治教育內容的核心地位,
一、憲法教育的重要性
(一)憲法意識與法治意識的關系
良好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是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觀念、意R是法律制度良好運行的精神內核,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國家的整體法治狀況不僅依賴于公民是否具備一般的法治意識,更需要具備一定的憲法意識,憲法意識是法治意識的特殊組成部分,法治意識與憲法意識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憲法意識是法治建設的必要條件,也是國家人權保障的重要精神動力。
憲法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人們基于憲法精神和內容而產生的理解、認同等思維情感,是法治意識的核心和基礎,憲法意識的基本內容包括初級感性的憲法心理,即對憲法現象直觀、具體的意識,還包括系統、抽象的憲法理論,是在憲法心理的基礎上產生的對憲法的理性認識[1]。
(二)憲法教育與法治教育的關系
青少年法律素質的培育事關國家未來法治的普及程度,在國家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在新時期、新階段應做出新布局,根據教育部新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我國當前法治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憲法教育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教育上,而憲法教育應作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將憲法教育貫穿始終,培養和增強青少年國家觀念和公民意識,將權利義務教育貫穿始終,使青少年牢固樹立有權利就有義務、有權力就有責任的觀念。國家最新的《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下面簡稱“七五”普法規劃)也強調了要突出學習和宣傳憲法,堅持把學習宣傳憲法擺在首要位置。
美國關于憲法教育的結果是非常明顯的,他們有專門為兒童準備的人權法案的兒童適用版,省去了法律一般教材的歷史背景介紹和法律名詞解釋,為兒童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解釋,例如,該法案的第一條在兒童試用版里是這樣講述的:“國會不能就你的制定任何法律,或者阻止你信仰自己的宗教,阻止你說你想說的話,或者不準你發表你想發表的東西(例如在報紙和書籍中)。國會也不能阻止你和平地集會,要求政府去改變某個事情”。美國的兒童普法教育它不要求兒童理解憲法文本中的有關國家制度等復雜的概念,而是把相對簡單的人權修正案告訴他們,提醒他們注意政府和司法機構不該做什么[2]。
二、憲法教育的目標
(一)了解憲法的發展過程,尊重憲法
翻看中小學法治教育讀本,關于對憲法的傳授大多是我們都熟知的“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這一口號式的定義。這一條文式的教育不利于孩子在法治教育的初期產生憲法心理,所以應該在憲法常規教育中滲透相關的憲法歷史發展過程,使孩子從對憲法的感性認識出發,增強憲法意識。理論上來說,有國家才有法律,邏輯意義上,憲法要早于國家產生,憲法的實質內容是國家統治機構及其權限的劃分和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限制國家權力的劃分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權利。保障公民權利在憲法中居于核心地位。近代憲法的產生是出于西方國家基于對人性弱點的認識而建構的,出于防止權力為害,保障人類的尊嚴和價值的考慮而建立的,在介紹我國憲法發展歷史的同時,可以和英美等國家的憲法發展歷史做比較。當然最基本的是培養對國家的基本制度的認識和了解,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和了解,還應該培養對憲法現象進行獨立的思考和評價的能力。
在21世紀,對創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遵紀守法,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方針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我國的遼寧省,在2010年到2014年之間,遼寧國有7616名未成年人實施了犯罪,占判處罪犯總數的4%。其中,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820人,占未成年罪犯總數的10.77%。雖然未成年罪犯總數和比例在逐年下降,但卻呈現低齡化趨勢,2010年到2012年,每年判處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罪犯占判處未成年罪犯的比例在10%左右,從2013年以來,開始逐年上升,2014年的比例為11.36%。此外,女性未成年犯罪也呈逐漸增多趨勢。而在犯罪類型中,故意傷害罪比例最大,其次是搶劫、盜竊、聚眾斗毆、尋釁滋事、、販賣。
二、我國中學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部門缺乏對學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目前,在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教材中可以看到,只有初中八年級才有一門法制教育課,并且是基礎的課程,在其他階段,法制教育課程完全不受重視,甚至根本就沒有。同志曾經提出:我國的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式是依法治國,未成年人是初升的太陽,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們的身上,所以說在學校加強法制教育,是當前教育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二)法制教育僅僅局限于校園和課堂之內
目前許多學校對法制課的重視度不足,或者是由于經費不夠等原因,使他們的法制教育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學生很少有實踐學習的機會,比如說,可以帶學生參加其他單位等采取其他的教育形式來教導學生,若只是局限在課堂上的教育,就會使學生和家庭、社會脫節,不利于他們學習法治,就無法提高他們的法治觀念。
(三)家庭法制氛圍不濃厚
家庭環境在中學生成長過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長的文化素質修養對中學生的教育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法治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家長懂法,就會對中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比較重視,也會形成比較濃厚的家庭法律教育氛圍,有利于中學生學習法律。如果家長缺乏法律知識,不僅影響自身發展,而且會忽略中學生的法律教育,導致中學生法律知識欠缺。所以,形成濃厚的家庭法律教育氛圍對中學生法律學習非常重要。但是,在實際的家庭中大部分家長只是關心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很少關心學生的法律知識學習,導致家庭法律學習氛圍不濃厚。
三、我國中學法制教育的對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觀念,與時俱進在法制教育中,法治教育者作為主導地位,他們在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從自身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專業過硬,政治修養水平也要不斷提高,并要堅定政治信念,提升法律素養,給學生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第一,要創立一個新的觀念,摒棄舊觀念,隨著法治社會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一些具備法律素質的公民;第二,創新教學內容,隨著社會發展的不同需要,法律也在不斷完善,在我們的法制教學中,對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要在教學內容中隨時都有體現;第三,創新教學方式和教育手法,傳統的教育模式過于呆板和強制灌輸,這些教育方法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無法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以思想政治課教學為主要渠道,灌輸法律的有關知識
必須要認識到初中學校開展的法制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好這些課程。初中學生學習法律的基本渠道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通過學習,充分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也是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對精神文明的建設也十分有利。法制教育的最基本手段就是通過思想政治課,在學生中普及法學的基本內容,講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講解給學生聽,進一步在學習憲法和其他法律的精神和規定。時刻將法記在心中,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評估能力,教導學生知法學法,從而守法用法,從根源上預防和減輕違法犯罪現象,甚至是從根源上清除違法犯罪現象。
(三)加強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環境
對中學生的法治教育要采取多種教育方式,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環境,比如參觀法治教育基地,讓學生切身感受法治教育?;蛘咦寣W生參與法庭的審判,深入了解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學校也要開展法治教育知識方面的競賽活動,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這樣也能夠形成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圍,提高中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
四、結語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環境下,大學生群體法律素質的提升顯得特別重要。為真實了解高校師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筆者在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農業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財經大學、山東建筑大學、山東理工大學、青島大學、濟南大學、聊城大學等20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設計并發放《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調查問卷》3 000份,回收2 640份,有效率100%。希望本次調研結果能夠為更好地探索如何提升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提供第一手資料。
一、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
(一)法律知識略顯不足
調查顯示(表1),在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調研中,大學生對《義務教育法》(73.30%)和《教育法》(60.53%)的熟識度相對較高,只有51.21%的學生了解《高等教育法》,39.58%的學生了解《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但整體的認識水平僅僅停留在名稱和部分內容上。
(二)法律意識明顯欠缺
調查(圖表2)顯示,“假如你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你是否會選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有60%左右的學生選擇會通過維權維護自身權益,其中51.33%學生選擇向學校相關部門申訴,10.64%的學生選擇向相關司法部門反映,同時也有38.03%的學生只會向周圍同學傾訴或自認倒霉(27.12%),不采取任何行動(10.91%)。
(三)法律能力參差不齊
調查(表3)顯示,學生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50.42%的學生不知道向什么部門反映情況,51.97%的同學對維權的相關法律法規不了解,51.86%的同學對維權程序不明確;在使用過維權渠道的學生中,有25.04%的學生在反映情況后一直得不到相關部門的回復和解決。
二、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不足的原因
(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影響
首先,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傳統的等級制、特權思想根深蒂固,自由和民主在普通人眼中很難實現,限制了人們追求平等的思想。其次,儒家的“仁義”思想、中庸的“禮德”思想、“以德服人”的人治理念已經深深地嵌入人們的頭腦中,壓抑了人們追求自由、平等、權利的意識,同時也阻礙了中國法制化進程。最后,中國傳統的人治思想對法律移植產生沖突,雖然中國的法治建設已經打破了封建法律體系,建立了現代化法治體系,但是傳統的人治思想和文化對人們的行為規范和法律理念仍起到不小影響,阻礙了現代化法治化建設的進程[1]。
(二)社會環境對高校學生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違法亂紀行為、執法不嚴現象、貪贓枉法事件層出不窮。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各種違法犯罪的現象,讓同學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受到影響,致使大學生對法的感知、信任和敬畏降低,從而影響了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實效和同學們對法律的認可度。
(三)高校對法律知識的普及傳播投入不足
通過調研,高校進行法律知識宣傳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開設法律相關的基礎課程;舉行法律相關的科普知識講座;舉辦法律相關的校園、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網絡、廣播、海報等進行宣傳。
調查顯示,76%的高校較為注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科普和宣傳,但有14%的高校僅通過開設法律課程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還有10%的高校沒有相應的法律普及途徑(見右圖)。受學校對大學生法律知識傳授的方法和途徑所限,同學們很難養成良好的法律思維,部分同學受眼界所限,沒有把精力放在學習法律知識上,單純地認為學習法律知識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影響法律學習的效果和法律素養的培育。
(四)高校大學生自身重視程度不夠
隨著高校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特別是擴招以來,部分學生個人素質有所下降,很多學生忽視法律教育,對提高法律素養認識不足。尤其是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同學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語、計算機和專業知識上,忽視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認為法律知識僅僅是為了考試需要。這種思想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效果以及法律素養的培育。
三、提升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途徑
(一)優化社會環境,提高社會法律意識
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涉及社會、家庭等各層面的系統工程,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必須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廣泛參與[2]。要大力宣傳法律知識,讓公眾真正意識到當前社會是“法治社會”而非“人治社會”,進一步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完善對權力的監督監管和制約機制,確保執法人員依法辦事、公正執法,培養公民良好的法律情感。要對各類貪贓枉法、違法亂紀行為采取零容忍的高壓態勢,嚴厲打擊,發現一例處理一例,不給違法犯罪留下滋生的土壤。要打造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大學生法治教育網絡,使同學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從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
(二)濃厚校園法治文化氛圍
為普及同學們的法律知識,讓更多的同學深入了解法律和法治觀念,高校應充分利用多個教育平臺和各種新媒體手段,積極開展法律、法治宣傳,真正讓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要通過組織開展各類專題講座和主題報告會對法律知識進行普及。舉辦同學們感興趣的法制欄目,讓同學們在娛樂中接收法律知識。開展模擬法庭審判活動,指導學生成立各種法律協會、法律社?F,讓同學們在實踐中提高法律素養。開展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法律知識競賽、法治話題討論等活動,讓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法治觀念,使大學校園形成一種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三)加強高校法律教育的投入力度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主力軍,他們的法治教育和法律素養狀況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高校要充分意識到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將法治教育放到與德育、專業教育同樣重要的地位,加大對教師隊伍建設和法律課程設置的投入力度。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教師隊伍,加強對教師法律知識及法律素養的培訓,努力給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讓老師們通過不斷的學習培訓,不斷充電,使自己具備充足的法律知識,以便達到以身示范,依法執教、依法育人的目的。建立合法完善的激勵、約束制度,完善優秀人才引進、獎勵機制,投入更多的資金和設施,吸引更多優秀的教師加入到法律教育中來,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規范以輔導員為主的兼職法治教師,讓輔導員在與同學們的交往中,充分了解學生學法、用法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
其次在課程設置上要大膽創新,增加法律知識相關課程。要想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僅僅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上所學的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法律信仰,使同學們養成自覺學法、知法、守法、護法的行為習慣,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必要的法律知識的傳授為中介,加強對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高校應立足課堂,將公共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相結合,除了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外,可以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及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開設多種多樣的法律選修課,使法治教育更能體現學校的特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要[3]。
關鍵詞:法治教育;常態化; 實效
中圖分類號:DF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6)-03-0068-01
中小學法治教育目標就是要實現:廣大中小學生人人學法、個個懂法、處處守法、時時用法。人人學法是中小學實施法治教育的先決條件,個個懂法是保障,處處守法是根本,時時用法是目標?!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指出,把法治教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堅持整體規劃、全社會參與,充分整合各種法治實踐教育資源,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水平,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青少年學生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筆者認為,中小學法治教育常態化的指導思想仍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遵循中小學生成長認知發展和法治教育規律,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中小學學科教學為載體,培養中小學生具備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需要的公民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為宗旨,全面提高中小學法治教育水平,使學法、識法、懂法、守法、用法成為中小學生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中小學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機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各門學科、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為主,同時,利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要重視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法制教育資源,發揮整體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那么,怎樣做到中小學法治教育常態化呢?
(一)中小學法治教育課程設置
1、課程課時依據
《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將法制教育納入學??傮w教育計劃。學校要保證法制教育時間,不得擠占、減少法制教育課時和法制教育活動時間。重慶市2015年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規定要保證法治教育不少于每周1節課。
2、法治教育課程模式
采用必要的專題教育形式,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提高法制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興趣、思想認識、行為表現和社會實際出發,開展靈活多樣、富有成效的專題教育活動,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體驗的學習方式。法制專題教育要與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緊密結合,與安全、禁毒、預防艾滋病、環境、國防、交通安全、知識產權等專項教育有機整合,使之融為一體。――《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
(二)中小學法治教育師資建設
1、法治教師的培養
法治師資隊伍建設是中小學法治教育開展前提。法治師資的培養是中小學法治教育建設重要環節。重慶市中小學法治教育培訓中心,加強對全市法治教育教師的培訓提高;依托重慶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加強對各區縣法治教育專兼職教研員的培訓提高;同時,各校要深化法治教育校本培訓,學習有關法律文件和法律知識,建設一支較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師隊伍。
2、法治教師的配備
法治師資隊伍建設是中小學法治教育開展保障,積極探索在中小學設立法制教育專職崗位。中小學要聘用1~2名法制教育專任或兼任教師,鼓勵高校法律專業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鼓勵其他教師參與法治教育。暫不具備條件的學校,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可采取多校共同聘用法治課教師的方式。完善兼職法制副校長(輔導員)制度,進一步明確其職責,完善相關工作機制。加強法律志愿者、專業社工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本地高等學校法律院系教師和大學生、離退休法律工作者等專業人員的專長,為學校法制教育服務。
3、法治教師的崗位培訓
加強對校長和教師的法制培訓,將法制教育內容納入“國培計劃”。積極爭取縣政協、縣法院、縣檢察院、縣公安局以及普法辦和綜治辦部門的支持,組織縣級培訓,提高教師法律水平。各校每期至少組織一次校級法治專題培訓,同時建立教師業余自學法治機制,同教師繼續教育和年終績效掛鉤。
(三)中小學法治教育教材建設
1、學科課程教材建設;
要適時、相應修訂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完成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小學低年級階段,要在品德與生活課中設置專門課時,安排法治教育內容;高年級階段,要加大法治教育內容在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比重,原則上不少于1/3,并適當安排專題教育;初中階段,采取思想品德課中設置專門教學單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學年以專冊方式,專門實施教學;同時適當安排專題教育,保證法治教育不少于1周1節。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課要設置專門的課程模塊,增加法治教育的比重,可以采取分冊方式,將法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課的獨立組成部分,或者加大法治教育選修課的課時。
組織開發法治教育需要的教育軟件、圖文資料等,積極推動學校打造法治教育精品課和示范課,聘請優秀教師錄制“法治教育講座”和“微課”,利用“網上夢想課堂”等平臺,向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學校提供優質法治教育資源,讓中小學生了解憲法知識和法律知識,不斷提高法治課程教學質量。
2、活動課程教材建設;
活動課程尊重學生興趣,利于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強調教材的心理組織,幫助學生獲得法治人格的不斷發展;強調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視課程的綜合性,有利于對世界完整認識。
充分利用主題教育、校園文化、黨團隊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等多種方式,全過程、全要素開展法治教育。要將相關專題教育,如: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與法治教育內容相整合,一體化設計教學方案。同時,充分利用“3.15”消費者權益日、“4.26”世界知識產權日、“6.26”國際禁毒日、國防日、“12.4”全國憲法日等,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入學儀式、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等儀式,組織設計,滲透法治教育,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體驗感悟。
支持學生自主制定規則、公約等,逐步培養學生參與群體生活、自主管理的能力,養成按規則辦事的習慣,引導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的實踐中感受法治力量,培養法治觀念。
3、社會實踐教材編寫;
學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法治社會實踐活動。各地應根據實際,建設綜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在司法機關、相關政府部門或者有關組織、學校,建立專項的法治實踐基地;在統一組織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要安排相當比例的法治實踐內容,組織學生定期參加法治實踐教育,讓學生在真實的法治實踐情景中進行學習。
1、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經濟。
2、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
3、全力以赴“雙高普九”
4、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創我區教育工作新局面!
5、加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6、堅持依法治教深化課程改革推進“雙高普九”。
7、做人民滿意教師,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8、控輟保學人人有責。
9、用經濟支撐教育用教育發展經濟。
10、大力倡導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營造支持教育事業的良好氛圍。
11、經濟要振興,教育要先行!
12、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打造一流師資隊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13、堅持依法治教嚴格控制學生輟學。
14、目標引領特色辦學打造品牌。
15、正行風樹形象正師風鑄師魂。
16、經濟要振興教育要先行。
17、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
18、全民動員,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19、推進“雙高普九”工作,夯實教育強區基礎!
20、優先發展教育,創建教育強區!
21、群策群力,重視教育,開創農村教育新局面。
22、積極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3、聚精會神抓教育,一心一意謀發展。
24、弘揚渭濱精神,加速我區教育現代化進程!
25、堅持教學改革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6、凝心聚力,乘勢而上,促進教育穩定、和諧、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4)01-0005-1.5
一、培養當代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重要意義
(一)“依法治?!睕Q定了校園法制氛圍
在大力倡導依法治國的背景下,“依法治?!睉\而生。所謂“依法治?!钡摹胺ā本褪菍W校的根本大法――學校章程。作為大學之“憲法”的章程,它不僅是校長治校、教授治學的“組織法”,更是高校師生的“權利保障書”。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大學生可以依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大學章程主張權利。在這種特殊的教育法律關系調整下,大學生應明確自己具有哪些權利義務,高校在哪些領域擁有管理權,根據學校的章程可以自由處分自己的權利,這也是大學生應具有的相應的法律素養。
(二)部分學生行為多有侵權違法之嫌
現代社會利益的多元化、復雜性和交叉性,使得大學生之間的糾紛往往會涉及法律問題,加之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淡漠,面對糾紛或侵權行為時,他們往往會采取不冷靜的處理方式,這種“暴力不合作”的處理方式多有違法之嫌。例如,群體性的暴力事件、網絡不良言論的散播、侵占他人財產、卷入傳銷組織等新型的大學生思想問題屢見不鮮。
二、當代大學生法律素質的現狀分析
(一)當代大學生中存在著無視法律教育重要性的現象
目前,在我國的高校中,法律基礎與思想政治課程作為學校的基礎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放。此課程設計基于法律知識及政治理論的普及而設置,除法科學生外,其他專業學生多將視其為缺少專業知識的公共課,由于和專業聯系不緊密,大多數同學并不重視,敷衍了事。原本以普及法律知識為目的而設置的基礎課程,就在實踐中失去了其原本意義。一些學生愿意將時間用在對專業知識的提煉與強化上,而不愿意將時間“浪費”在法律知識的學習上。
(二)當代大學生中存在著規則意識淡漠的現象
高校學生要形成一種對學校章程的尊重和遵守的規則意識。但是現實中,一些大學生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規則意識淡漠,隨意破壞學校制度的現象屢見不鮮,加之社會中出現的權力與法治的博弈事件,使得大學生的是非觀和價值觀都呈現出一種不太正確的發展趨勢。
三、當代大學生法律素質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教育過于籠統而寬泛
高等學校的法律教育普及性高,但缺乏專門性和針對性,教授課程內容寬泛,實用性不強。法律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大學生明確法律制度的重要性,知曉所享有的權利及承擔的義務,以及如何運用法律知識解決日常問題。如就業中的法律問題、人身及財產安全、侵權糾紛的處理等問題,這些屬于大學生常見問題,當問題出現時,一些學生往往不知所措,甚至采取偏激手段解決問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法律教育形式過于陳舊和單一
我國高校的法律教育多為課堂講授,書本學習,缺乏實踐內容,缺少對社會的觀察,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往往也只停留在課堂的理性認識,缺少對客觀事實的感性理解。教學方式單一死板,使得法律教育變得簡單枯燥。由此可見,我國的法律普及教育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
(三)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有待提高
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要求學生主觀上認同法律價值,將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作為一種習慣,通過不斷地自我價值認同加強法律素質的培養。但是,由于受社會一些不良法律習氣的影響,以及“法律虛無主義”對大學生造成的消極影響,使得大學生從內心無法形成對法律的信仰之情。
四、完善健全當代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基本途徑
(一)完善法律教育學科內容,拓展法律教育途徑
要深化高?!胺苫A”課教學改革,在涵蓋我國現行法律內容的同時,適當增加案例的運用,減少大量的法律條文及專業術語,增強教材的可讀性。此外,還可以適時開展法學基礎知識的延伸課程與交叉學科。如法理學,增強大學生運用法理對實際案例釋義的能力。增加法學選修課的開設門類,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開展校園法制文化建設,結合實際情況,組織校園普法活動,幫助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法制理念,努力培養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當代大學生。
(二)依照“大學章程治?!?,營造法律學習氛圍
高校在“行政法治”理念下,其行使的公共管理權以及在“大學自治”觀念中享有的自主管理權,應該是合憲的、合法的,通過制度實現正義,明確高校自主管理權的界限與范圍以及師生權利義務的維度與廣度。在此制度下,高校學生享有憲法、法律、法規以及章程所賦予的權利,并且可以通過有效正當的程序,實現自己的權利。在這樣一個公平、正義、透明的高校法律氛圍中,有助于大學生培養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
(三)健全法律運行機制,營造法治社會氛圍
當代大學生思想開放,積極活躍,對社會法治持向上態度,期望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民主、法治;他們勇于參與政治,積極投身國家法治建設,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就需要立法、執法、司法部門的相互協作,做到立法科學化、執法程序化、監督規范化、守法自覺化,營造良好的法治社會氛圍。合理、透明、公正地運用社會媒體和輿論宣傳工具,進行生動的普法宣傳,樹立先進的典型事跡,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法治氛圍,這些對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四中全會、中央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全國和全省政法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的中心工作,緊密貼近廣大師生的現實需求,深入推進教育系統普法教育工作,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全面落實教育系統“五五”普法規劃任務,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主要任務
1、圍繞實現進位趕超、跨越發展的目標,精心安排法制宣傳內容。2、緊扣普法主題,全面推進“五五”普法規劃的實施,精心做好“五五”普法檢查驗收工作,著手部署“六五”普法。3、注重法治輿論氛圍的營造,努力創新法制宣傳的方式方法。4、立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自身的發展,不斷健全和完善工作機制,大力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活動,積極創建依法治校示范學校。三、工作要點
1.始終把憲法的學習宣傳作為普法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廣泛開展以“一學三講”即“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題的憲法宣講活動,切實解決一些師生中存在的權利意識與義務意識不匹配、民主意識和法治意識不對稱的問題。今年12月4日是第十個“12.4”全國法制宣傳日,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要加強活動策劃,豐富活動載體,創新活動形式,組織開展一系列主題普法宣傳活動。
2.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新頒布的重要法律法規的普及。年在教育系統中重點宣傳普及“五法一理念”,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教育法、侵權責任法、統計法、食品安全法、可再生能源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要采取安排自學、集中培訓、舉辦講座、組織考試和開展競賽等多種形式,重點宣傳普及“五法一理念”,教育和引導廣大師生特別是學校領導、公職人員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養公民意識,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
3.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普及的力度。圍繞服務和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重點宣傳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城鄉規劃、市場規范、維護穩定等相關法律法規。圍繞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深入開展“法律六進”活動,重點宣傳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社會和諧穩定等相關法律法規。
4.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和傳播。堅持把培育和傳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作為深化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價值追求,積極研究和探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對法治文化培育和形成的作用,對實現依法治國、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貢獻。堅持把法制宣傳滲透到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作品當中,倡導和鼓勵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法治文化作品。積極組織推選優秀法制文藝、法制書畫、法制漫畫、法制新聞等作品參加全國、全省征集評選活動,促進法治文化的繁榮發展。
5.做好“五五”普法檢查驗收工作。準確把握檢查驗收內容,重點檢查考核“五五”普法宣傳發動、普法組織領導和保障機制、普法重點內容和重點對象、普法陣地建設和隊伍建設、“法律六進”、法治文化、依法治理等工作落實情況。研究制定檢查驗收方案,細化和分解考核驗收具體操作工作標準;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可有針對性地選擇好試點單位,合理設定考核驗收的試點規模,適時召開試點總結推廣現場會或動員會,為科學指導和全面推開考核驗收工作探索和積累經驗。組織指導查漏補缺,按照檢查驗收方案和標準,認真組織指導各地、各校開展“五五”普法規劃實施情況的自查自評,總結經驗和成績,查找問題和不足,并及時進行整改、補課。在此基礎上,組織對所屬學校進行全面檢查驗收,做好迎接全省、全國普法辦檢查驗收的準備工作。同時,要認真總結、積極推廣“五五”普法先進經驗和先進典型,指導做好“五五”普法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評選表彰以及向全省、全國推薦表彰的工作。
6.配合有關部門做好“五五”普法教育成果展示活動。廣泛宣傳教育系統“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成果,宣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辦人民滿意教育、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服務崛起新跨越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作為,爭取社會各界更加重視、繼續支持和積極參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7.做好教育系統“五五”普法基本信息收集工作。通過“五五”普法自查自評和總結驗收,認真細致地收集和掌握“五五”普法規劃任務落實情況、特色和亮點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根源等基本信息,特別是要掌握青少年學生這一重點對象普法現狀、各種專兼職普法隊伍構成、各種普法宣傳陣地建設等相關基本數據,為今后改進和創新普法教育工作提供依據。
8.加強教育系統“六五”普法理論研究工作。認真總結“五五”普法經驗,分析“五五”普法得失,把握普法工作發展規律,結合新時期普法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切實加強“六五”普法理論研究工作,為“六五”普法規劃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撐。年內,配合有關部門積極開展專題調研活動并組織征集相關理論文章。
9.積極開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創建工作。廣泛宣傳依法治校理念,研究制定依法治校示范校創建指導標準,開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評估和考核,建立一批在依法治校工作方面成績突出的示范學校,推動各級各類學校自覺開展依法治校工作,增強學校校長、教師、學生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的能力,提高學校依法決策、民主管理和監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環境,維護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合法權益,保證國家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
10.繼續強化普法辦規范化建設。各級普法辦要通過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組織、協調、指導、檢查普法教育工作的水平,切實做到全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計劃、有重點、有督查、有調研、有創新、有典型。每年編發和報送的普法簡報不少于4期,配備和及時更新必要的宣傳設備,確保普法專項經費的??顚S茫粩嗵嵘辗ń逃ぷ鞯淖饔煤偷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