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早產兒護理最關鍵的措施
時間:2023-10-02 09:08: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早產兒護理最關鍵的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生兒硬腫癥;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682-01
新生兒硬腫癥指新生兒時期由于寒冷、早產、感染和窒息等多種原因引起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兼有水腫,并伴有體溫低下的綜合征[1]。多發生于寒冷季節或室溫過低。保溫不良的早產兒或低體重兒,也可在感染、產傷、窒息之后發生。本病大多數在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出現癥狀,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3月收治的硬腫癥患兒有30例,經過積極治療和護理,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30例中有29例為早產兒,1例足月低體重兒,其中有2對雙胞胎(早產),2例合并窒息的患兒,住院天數在10~20天,經過積極治療和護理,全部治愈出院。
2 新生兒硬腫癥的原因分析
寒冷、早產、低出生體重、感染和窒息為主要原因。新生兒期,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體表面積相對過大,皮下脂肪層薄,易于散熱;早產兒體內棕色脂肪少,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時棕色脂肪產熱不足,導致體溫過低;新生兒皮下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大,其熔點高,寒冷時易于凝固。一般以生后1周內新生兒和未成熟兒多見。全身表現為體溫低于35 ℃,重癥患兒低于30 ℃,局部表現為皮膚發涼、硬腫、顏色暗紅、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硬腫發生順序一般為:小腿――大腿外側――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純悍磻拖?,哭聲低弱或不哭,吸吮困難,嚴重者可導致休克、肺出血、心衰,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及急性腎衰竭等多臟器損害而危及生命。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護理質量的提高,新生兒硬腫癥發病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
3 觀察及護理
3.1復溫:其中復溫是治療的最關鍵的措施。其中凡肛溫>30℃且腋溫高于肛溫者,可以置于已經預熱至適中溫度的暖箱中,一般要經過6-12小時就可以恢復正常的體溫,那些體溫低于30者應置于比比肛溫高1-2℃的暖箱中,每小時監測肛溫、腋溫1次,并逐步提高暖箱1℃,于12-24小時恢復正常體溫。
3.2合理喂養:提供能量與水分,能吸吮者可經口喂養,吸吮無力者用滴管、鼻飼或靜脈營養。遵醫囑給予液體供給,嚴格控制補液速度。有條件時最好應用輸液泵控制,無條件者應加強手控滴速,建立輸液記錄卡,每小時檢查輸人液體量及速度,根據病情加以調節,防止由于輸液速度過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3預防感染:加強消毒管理,嚴格遵守操作程序,保持患兒皮膚的完整性。
3.4觀察病情:詳細記錄護理單,監測體溫,每2h測體溫一次,體溫正常6小時后改為4小時一次,監測心率、呼吸、血液的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系。觀察暖箱及室內溫度、濕度的變化并及時調整。備好搶救藥物和設備(如多巴胺、肝素、止血敏、呋塞米(速尿)等藥物及氧氣、吸引器、復蘇囊、呼吸機等),一旦病情突變,能分秒必爭進行有效地搶救。
3.5其中健康教育,會向家中們解答病情,介紹有關硬腫癥的知識,囑母親堅持拔乳,要保持母乳的通暢,一定也要避免因患兒住院就造成的斷乳,也介紹相關的保暖、防感染、喂養、預防接種等的一些育兒的知識。預防新生兒硬腫癥的主要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對新生兒硬腫癥的預防就應正了這一點。該病癥對新生兒健康可造成極大的影響,嚴重者會引起多種器官功能損害。下述五點主要預防措施是每個家長都要好好學習的:①做好圍生期保健工作,加強產前檢查,減少早產兒的發生。②寒冷季節和地區應為產房裝配保暖設備。③新生兒一旦娩出即用預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處理。④對高危兒做好體溫監護。⑤積極早期治療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不使發生硬腫癥。上述有效的預防措施為新生兒的生命健康增添極大安全保障。預防,是避免疾病發生的關鍵,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針對疾病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4 小結
通過對30例新生兒硬腫癥的觀察與護理,有助于盡快找出原因,及時治療,加強對廣大家長的健康宣教,預防新生兒硬腫癥發生。提高新生兒的生存率,防止肺出血、循環和呼吸衰竭等多臟器損傷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崔焱.兒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30.
【關鍵詞】 新生兒黃疸;診療;新進展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期臨床常見的生理和病理現象,特別是一周內的新生兒,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和重要的抗自由基的生理作用。對新生黃疸進行適當有效的干預和治療,可以避免由膽紅素升高引起的膽紅素腦病,從而降低死亡率[1]。本文從新生兒黃疸的發病機理、預測和防止措施等方面對近年來新生兒黃疸的研究現狀進行回顧,并展望其發展趨勢。
1 發病機理
由于新生兒的血液中紅細胞壽命短,而血液膽紅素主要來源于血紅蛋白及膽紅素的腸肝循環,所以增加了膽紅素腸肝循環量,從而致使體內膽紅素積聚。加之新生兒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轉移酶不夠成熟,從而導致膽紅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積聚速度[2]。所以二者共同導致新生兒出生幾日內血膽紅素的濃度逐漸升高。
2 新生兒黃疸的分類
2.1 生理性黃疸 主要是由于胎兒出生后體內含有過多的膽紅素,但是新生兒的代謝能力和排泄能力遠遠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膽紅素,導致新生兒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一般正常新生兒多在出生后2-3天出現黃疸,輕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無不適癥狀,多在7-10天后消退。早產兒多3-5天出現黃疸,由于早產兒身體各機能發育十分不完善,導致黃疸程度較重,對新生兒影響較大,消退較慢。生理性黃大屬正常表現,不需要醫治。
2.2 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主要是指新生兒出生后采用母乳喂養,一般4-7天后出現黃疸,2-4周達高峰,但是2個月后會逐漸消退,且新生兒的一般無異常反應,嚴重者在停止母乳喂養后黃疸即逐漸消退。由于近年來母乳喂養率逐漸上升,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也逐年升高,臨床應注意預防,一般孕母期間要注意飲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觀察新生兒的皮膚變化情況,出現癥狀及時就診。
2.3 溶血性黃疸 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紅細胞表面存在抗原,受到外在因素的破壞后釋放出大量血紅蛋白,遠遠超出肝臟的處理能力,導致黃疸出現。一般新生兒出生24后,血液中的膽紅素迅速升高,但是臨床無其他癥狀,在2-3周后逐漸消退。相關資料顯示,新生兒因ABO血型不和導致溶血的發病率為11.9%。
2.4 感染性黃疸 一般是由于細菌或者病毒感染導致新生兒肝臟功能受損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性感染多為宮內感染,而細菌性感染以敗血癥黃疸最多見,臨床出現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后長期不退且患兒出現發熱等不適癥狀應高度懷疑感染性黃疸,宜及時就醫。
2.5 阻塞性黃疸 由于肝外膽管或者肝內膽管阻塞導致,一般成年人多見,新生兒出現阻塞性黃疸大多是由于先天性膽道畸形所引起的,臨床出現脂肪瀉、皮膚黃、出血等癥狀,易及時治療防止并發癥的發生[3-4]。
3 新生兒黃疸的預測
3.1 新生兒呼氣末CO水平 美國兒科學會提出測量呼氣末CO水平可以確診患兒是否得溶血性疾病,此方法在國外已經得到證實并實施,高膽紅素血癥使核黃疸明顯升高,導致CO的生成增多,從而預測新生兒黃疸的產生。
3.2 血清膽紅素與白蛋白比值 血清膽紅素是由體內衰老的紅細胞破裂產生的,當肝臟功能發生障礙時排出膽紅素率下降,使膽紅素明顯升高;白蛋白主要由肝臟產生,當肝臟功能障礙時,白蛋白產生減少,使得血清膽紅素與白蛋白比值上升,比值越高則出現膽紅素腦病的幾率越大。
3.3 臍血膽紅素水平 臍血膽紅素是在胎兒分娩時通過抽出臍血檢測出,能夠在新生兒黃疸未出現時預測黃疸發生的可能性,但是臍血不能預測黃疸的嚴重程度,臨床若臍血膽紅素與白蛋白的比值大于0.99,則應高度警惕黃疸的可能性[5]。
4 防治措施的進展
4.1 預防措施 一般新生兒出現黃疸是由于孕婦受濕熱侵及胎兒使得胎兒出生后出現黃疸,因此在孕婦在妊娠期間要時刻注意飲食,忌食生冷,禁食辛辣食物,以免損傷脾胃。若孕婦以前有孕育過胎黃的胎兒則在妊娠期間要注意預防。新生兒出生后要密切注意新生兒的基本情況如心率、心音等,觀察新生兒的皮膚及鞏膜黃疸情況,一旦發現有黃疸癥狀應及時就醫治療。目前,臨床主要使用抗D人免疫球蛋白預防新生兒黃疸,取得不錯的療效。
4.2 光療的開展 光療是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最簡單易行的方法,采用藍色光譜照射,使未結合膽紅素變為易溶的結合膽紅素,易于從尿液排出,使得體內膽紅素量下降,達到治療黃疸的目的。此法安全有效、方便且在臨床取得不錯的療效。但是也會出現副作用,患兒治療期間會出現腹瀉、皮疹、低鈣血癥等并發癥,所以在光療的治療過程中要對患兒進行精心的護理與觀察,從而極大提高治愈率。但是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均升高時宜采用換血療法[6]。
4.3 藥物治療進展 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常用藥物有白蛋白、酶誘導劑、激素等,通過應用這些藥物使新生兒血中未結合膽紅素轉變成結合膽紅素,從體內排出。臨床常用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藥物主要有L-天門冬氨酸,安妥明、奧利司他、微生態制劑、還原性谷胱甘肽等藥物,促進新生兒腸道的正常菌群的建立,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臨床還常采取基因治療,應用基因調控減少膽紅素的生成,預防新生兒黃疸。此外換血療法自問世后一直不斷發展,常采取臍靜脈單通道換血法、臍動靜脈雙管同步換血等方法[7]。
5 結論與展望
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是一種綜合性的治療,臨床上通過對新生兒黃疸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等綜合措施的研究,極大地減少了新生兒黃疸并發癥的發生,預防高膽紅素血癥是防治新生兒黃疸的最關鍵環節,同時還必須發現其致病因素,消除病因,加強護理,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目前臨床上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仍有爭議,需要醫護工作人員進一步積極研究出安全有效的方法防治新生兒黃疸。
參考文獻
[1] 白希敏.新生兒黃疸[J].臨床與醫學,2010,2(31):402-403.
[2] 朱麗娥,張路.新生兒黃疸的診治進展[J].中國社區醫學,2008,10(6):8.
[3] 田秀娟,徐津.新生兒黃疸的診療新進展[J].中國實用醫藥,2009,4(30):205-206.
[4] 施國棟.新生兒黃疸研究新進展[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0,18(10):120-121.
[5] 劉義,獨立中.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9):68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