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2 09:08: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鄉教育一體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宋乃慶(1948―),男,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基礎教育政策研究。E-mail:。
城鄉教育一體化是我國政府為破解城鄉教育二元結構、推動城鄉教育公平與和諧發展、滿足城鄉教育發展需求的部署,是在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取向下,打破城鄉二元對立局面,建設城鄉教育共同體。[1]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人口眾多,且城鄉之間存在較大的空間距離與經濟文化差異。在此基礎上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必然需要一個跨時空且有利于交流合作的平臺作為保障。教育信息化不僅打破了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使得大量豐富的教育資源能為全體學習者共享,教育活動時空更少受到限制,人際合作易于實現,有利于從根本上消除由于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所產生的教育水平的差距。[2]而且《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保障措施。因此,依據現有國情,以教育信息化作為保障,應該是推動我國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重要手段。但如何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鄉教育一體化,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必須在探索中前行。
一、城鄉教育一體化對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一)緩解農村學生“上學路難”的問題
從2000年開始,在義務教育學校合并中將一些辦學規模小、教學質量差的村校和教學點予以撤銷,導致農村中小學生不得不去離家很遠的城鎮上學,產生了“上學路難”的問題。當前,政府為了解決中小學生“上學路難”的問題,提出由政府承擔全責,大力發展校車。雖然此舉有助于解決“上學路難”的問題,但與高昂的校車購買費用、使用和維護費用、較低的校車使用效率以及近百萬駕駛員的編制等問題相比,政府通過購買校車解決“上學路難”問題的“性價比太低”。因此,與其花大力氣購買校車解決“上學路難”的問題,不如在當前財政不足以支持全國中小學配備校車的情況下,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和空中課堂來解決這一問題。此舉不僅能讓農村中小學生在當地分享城市里最優秀教師的授課內容,盡量避免農村學生去離家很遠的寄宿制學校上學,還能促進當地農民獲得繼續教育的機會,可謂一舉數得。
(二)滿足農村學生“上好學”的需要
當前,由于城鄉教育資源分布的過度不均衡,導致農村學生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較少,產生了農村學生“上好學”困難的問題。農村學生“上好學”困難,不僅會嚴重削弱農村學生在學習上同城市學生的競爭力,加重城鄉教育之間的不公平,還會對農村學生未來生活造成不良影響,使其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等就業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3]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把城市里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如優秀教師、圖書、講義等)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方式引入農村地區,拓展、豐富和革新農村學生的學習視野、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等,讓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享受一樣的優質教育,充分滿足農村學生“上好學”的需要,不斷縮小城鄉學生之間的教育差距。
(三)滿足農村教師提升教學能力的需要
農村師資薄弱是一個受到政府與社會重點關注的教育問題。盡管國家和各級部門采取輪崗、支教、掛職等推動城鄉教師流動的方式,為農村教師創造向城市優秀教師學習的機會。但基于一些“非經濟的現實因素”,如生活環境、朋友圈子、居住條件、飲食習慣、子女教育等,即使給予城市教師一定的經濟補償,他們也很難全身心投入到農村地區的教學工作中。并且,這種城鄉教師的流動都是短期行為且存在較大的管理難度,難以長期滿足農村教師提升教學能力的需要。但通過網絡平全可以解決或者避免上述問題,實現城鄉教師一體化協同發展。[4]城市教師可以不離開本校,通過網絡視頻會議系統實現城鄉教師的城鄉一體化講授式和探究式課堂教學、網絡教研互動,幫助農村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教育信息化不僅可以促進城鄉教師互動交流,還可以豐富和改變農村教師在職培訓與繼續教育的方式,減少農村教師進城培訓過程中人財物的損耗,進一步激發農村教師參加培訓的熱情。
二、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的經驗
(一)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經驗
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從1982年至今已有30年歷史,實現了由試驗探索到全面推進?;仡櫸覈逃畔⒒臍v程,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一是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制高點,將信息化作為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戰略舉措;二是從我國的教育實際出發,把全面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作為解決教育現實緊迫問題和發展難題的重要手段;三是把優質教育資源建設放到突出位置,加強統籌協調,以教育信息化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四是大力推進教師培訓,把加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建設作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關鍵環節,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五是把普及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為推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服務,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推動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5]盡管我國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暴露了不少問題,尤其是城鄉教育信息化的均衡發展。如城鄉教學軟件資源差異巨大,缺乏貼近農村生產生活的教育信息資源,農村師生信息素養滯后,城市優質教育得不到有效共享。
(二)國外教育信息化的經驗
教育信息化始于國外發達國家,美國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不但走得早,而且始終走在世界前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教育部1996年提出的信息技術教育的國家目標(因為它大大加快了美國教育信息化的進程):(1)全國所有的教師都要接受訓練,教師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計算機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支持;(2)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中運用現代多媒體計算機;(3)每一間教室都要連上信息高速公路;將有效的軟件和在線學習資源作為每一門學校課程的內在組成部分。[6]而與我國緊鄰的日本,依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機制已經在教育信息化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日本教育信息化發展機制特點在于: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合作;政策和制度的先行;全面的信息化建設觀;硬件、軟件和應用的協調配合;重視師資的培養培訓;形成良性的投入機制;統籌社會力量。[7]
除了面向全國的教育信息化,國外在農村教育信息化上也走到了我們前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開始著力實施推進農村(偏遠山村)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策略,在實踐中產生了一定的成效,對我國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實施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例如,瑞典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種模式來推進農村教育信息化:第一,靈活教育的模式;第二,打破了日常生活和學生學習的分離,提出 “應用技術增進學習”的概念,該概念意味著技術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在各種場所(工作地點、學校、家庭等)的學習提供了便利的手段;第三,實行在線學習和基于數碼游戲的學習。[8]美國在農村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主要強調以下四點:其一,強調遠程教育應用層次的廣泛性;其二,發揮技術和媒體的多樣化優勢;其三,強調資金和資源的整合;其四,促進遠程教育意識的普及。[9]
三、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鄉
教育一體化的調查研究
為了全面了解有關人員對教育信息化保障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需求和建議,課題組對城鄉師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并對有關專家進行了深度訪談。
(一)問卷調查
課題組通過自編問卷了解我國中小學師生的遠程教育興趣與機會。問卷調查涵蓋廣西、湖南、天津、安徽、福建、甘肅、廣東、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江蘇、江西、山東、山西、陜西、四川、云南、浙江、重慶等20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有4512名中小學生,城市學生1342名,農村學生3170名;重點學校學生1459名,普通學校學生3053名。866名中小學教師,城市教師284名,農村教師582名。在本問卷調查中,“農村”指的是村、鄉、鎮,城市指的是“市、區、縣”。問卷采用5點評分,最高分為5分,最低分為1分,中等臨界值為3分。
經方差分析表明(具體見表1),城鄉中小學生在獲取遠程教育的機會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兩者在遠程教育學習的意愿上沒有差異,并且兩者動機的平均值都在3.7分以上,表明城鄉中小學生對遠程教育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同時,城鄉中小學教師在獲取遠程教育的機會上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但對參與遠程教育的意愿上沒有差異,平均值都在3.6分以上,表明城鄉中小學教師都對遠程教育有比較濃厚的興趣。
為了深入了解城鄉學生在獲取遠程教育機會上的差異,我們將學生所在地分為城市與農村,學校類別分為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并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來考察其影響作用。發現在城鄉之間,農村普通學校獲取遠程教育的機會最少,與其他三者差異明顯,說明農村地區的普通學校是在城鄉教育信息一體化的過程中最薄弱的環節。可見,城市化傾向與重點學校思維定勢已經明顯影響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均衡發展。
(二)專家訪談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重慶市中長期城鄉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圍繞教育信息化在保障城鄉教育一體化中的政府策略、基礎設施、資源建設、信息素養培養等4個方面,我們深度訪談了三類不同的教育專家。一是在全國核心期刊上發表過城鄉教育一體化類或教育信息化類文章的大學教授或政策研究者2人;二是近年來關注城鄉教育一體化,并了解重慶城鄉教育一體化實施情況的重慶市教委行政干部2人;三是重慶市城鄉教育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改革試驗區或縣的教育政策研究室負責人2人。
訪談結果表明,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鄉教育一體化,在政府策略上,專家普遍認為政府應承擔起主要責任,但同時也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需要重點照顧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在資源建設上,在繼續加強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同時,要突出城鄉共享;在信息素養培養上,專家普遍認為現在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較低,導致他們對信息設備的利用率偏低。
除上述問題外,一些專家在接受訪談時還從自己的研究和實踐出發,就教育信息化保障城鄉教育一體化提出了具體意見。例如,“將城市重點學校教育資源全部整理成信息資源,以便更多農村學校學習”、“重視農村中的薄弱學校,這些學校往往最需要外面的信息和知識”、“除政府與學校外,應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到教育信息化之中”、“在建設教育信息資源時,不要總是以城市文化生活為模板,要突出農村特色”、“對農村學校而言,城市里優質學校的教育資源已經足夠豐富,如何將這些資源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城鄉共享是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等。另外,有位專家提出一個問題,“當前部分發達地區計算機升級換代較快,那些被淘汰的、但仍具有較長使用壽命的設備能否考慮無償捐獻給貧困農村地區?”
四、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策略
(一) 政府主導,多方參與
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過程中,政府要承擔起統籌規劃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根據當前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實際,將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經濟和教育發展規劃,對一定時期內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方向、規模、速度等作出整體規劃,以保證教育信息化的城鄉發展比例的均衡;根據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和特點,在經費投入上保證對農村地區傾斜力度的同時,優化教育信息化資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綜合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等多種管理手段,投資、扶持和鼓勵教育信息化產業的發展,為教育信息化爭取支持與廣開渠道。同時,政府可加強同社會各方力量的合作,通過各種優惠措施,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共建、協助、捐贈等方式參與教育信息化事業,實現多方合力推進教育信息化。
(二)優先發展農村基礎設施
根據國家發展需要以及調查結果,教育信息化在保障城鄉教育一體化中必須確立農村地區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做到農村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優先建設。加大農村地區電視機、DVD等進教室的力度,加快普及以衛星電視為主的現代遠程教育,爭取全面完成農村地區“校校通”工程。在此基礎上,加強農村地區教育城域網和校園網的建設,提高農村地區網絡設備和信息資源的普及率,逐步創建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的公共服務體系與支持體系,形成農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此外,鑒于農村普通學校在接觸遠程教育機會上落后于農村重點學校,為了防止在農村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出現“馬太效應”,即農村重點學校教育信息化越來越好,而農村普通學校教育信息化停滯不前,甚至越來越差。因此,在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應重點考慮農村普通學校。
(三)綜合推進農村特色的信息資源建設
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鄉教育一體化中的教育信息資源建設不僅需要國家與地方共同推進,還要突出農村的特色與需要。其中,國家教育信息資源的建設重點是把握全國農村地區教育資源需求,開展面向農村學校的信息資源搜集、信息庫的建設和軟件開發等。如為農村學校統籌建設與主流教材版本相配套的課堂教學資源、學習輔導資源、多媒體教學素材等。區域教育資源的建設要突出當地農村生產生活的特點與需要,通過收集、加工、整理當地農村特色文化與特色經驗,開發大量適合農村教育特點的、反映當地農村特色與優勢的課程資源。這既有利于培養農村學生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形成熱愛農村、服務農村與扎根農村的意識,也有利于城市學生真實全面地了解農村,激發他們對農村生活的新鮮感與友好度。
(四)進一步加強農村師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即使農村地區有了精良的信息設備,如果農村師生不會用或者亂用(用于游戲而非學習),將會嚴重制約他們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的“受益率”,遠離在教育信息化保障下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教育發展目標,并且,信息素養是師生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終身學習的前提和條件。[10]所以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過程中,一是要通過多種途徑開展面向農村教師且“經濟實惠”的教育信息素養培訓,充分保證培訓的實用性,同時減輕農村教師的經濟負擔,促進農村教師信息素養的可持續發展。如通過頂崗實習的方式派送農村教師到城市里接受應用為主的信息技術培訓,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進入農村的大學生向農村教師普及教育信息化觀念、傳授信息技術的簡單應用技能。二是要全面培養農村學生的信息素養,特別是信息能力。此外,為了避免部分農村學生因為濫用電腦和網絡造成對身心發展的不良影響,還要注重培養農村學生使用電腦和網絡的正確認識和道德倫理,規范網絡學習資源的審核與管理,以及采取適當的技術手段建立必要的防范機制,使農村學生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健康成長。
1職業教育思想陳舊
農村勞動力教育水平較低。甘肅省河西地區地域狹長,歷史包袱沉重,教育理念落后,不論是地方政府部分官員還是農民群體對職業教育缺乏正確認識。一方面,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強調高中階段教育,注重學生學歷教育,從政策、資金,到設備,甚至于師資都向高中階段傾斜,造成高中熱、職教冷的局面,對于農村的職教更是無從發展。另一方面,大多數農村家長仍然信奉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幾乎無一例外的認為只有通過考取高中才能改變命運,才能揚眉吐氣,但是卻看不見職業教育對他們的現實意義。根據甘肅省2011年5月14日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告顯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省文盲率由14.34%下降為8.69%,下降了5.65個百分比。盡管如此,小學和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全省常住人口達到351%,超過三分子一的人口都無學歷、無技能,家庭增收渠道單一,增收難度大。
2農村職教投入嚴重不足
根據2009-2013年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以下簡稱統計公報數據):自2009年以來,國家持續增加對教育行業投資金額,同比上年平均增長為34.35%,但我們從總量來看,教育行業占各行業總投資金額的比例只有1.89%,這只是教育行業的所占比例,分配到職業教育,再細化到農村職業教育會有多少呢?很顯然,從現階段來講,國家對于農村職教的投入是匱乏的。
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
根據統計公報數據,雖然近幾年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呈逐年攀升的現狀,其遞增的速度也超過了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但實際上城鄉居民的收入從2009年到2013年人均落差達到11260元,至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是農村居民純人均收入的71倍,這種差距勢必影響資源的流動性,也勢必造成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4師資力量有限
培訓技能的途徑和方式較少。甘肅河西地區地處偏遠地區,環境惡劣、資源有限,再加之政策力度不夠,不能吸引有識之士、德才兼備的人才在這里扎根奉獻。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較少,從事專業的職業培訓技師缺乏崗位實操要求技能,不能有效滿足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人才的缺乏、技術的落后、設備的不先進,進行培訓的途徑、渠道也十分有限,使得一些農村勞動力即使接受了培訓仍然不能上崗或是再就業,對于解決農村勞動力技能水平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困難。
二提出職業教育與城鄉一體化建設協同發展的對策
1切實轉變思想
樹立正確職業教育觀念。黨和國家應積極采取措施,切實轉變各級政府和地方官員思想,樹立正確的職業教育理念,通過政策、指令等方式充分重視職業教育,尤其是關系到農民問題的農村職業教育。加大宣傳力度,從思想上正確引導農民居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通過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宣講,積極培育、塑造身邊的、有影響、能號召的人才通過言傳身教逐步使廣大農民群體覺悟職業技能也能發家致富、也能光宗耀祖,從而實現通過職業教育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建設。
2加大對農村職教的投入
縱觀國家對教育的有限投入,如何充分調動各種教育資源流向地處偏遠、環境惡劣的河西地區,單靠征募志愿者支援農村地區不具有長期性而且規模較小。一方面,要以實際行動確定教師編制;另一方面確保地區師資福利待遇的進一步提高,對偏遠地區更是要舉措吸引優秀人才。除此之外,政府還應合理利用中央專項教育扶貧資金和建立地方的專項職教資金,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防止資金的占用、挪用,將教育資金真正用于教育文化建設,進一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步伐。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大對實踐技能型教師的培訓。常言說得好,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一桶水,其實講的就是教育工作者本身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在學生培養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2013年6月23日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中強調,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更是任務艱巨。而現實中甘肅省西部地區師資隊伍建設困難重重,一方面要教育工作者自身提高實踐能力。鼓勵教師放下包袱、克服畏難情緒進入企業學習,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另一方面加大對師資力量的培訓,“請進來、走出去”,給予教師更多與外界溝通、交流、學習的機會,與行業協會多多聯系,站在行業領域的前沿及時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應用及推廣,積極參加各種技能的培訓。通過內外兼修,不斷提升理論和技能水平。實踐證明,注重培養師資能力建設必將成為實現中國夢,走上民族復興強國之路的必由之路。
4合理統籌和規劃城鄉資源
【關鍵詞】優化;發展環境;城鄉教育;一體化
城鄉統籌發展是廊坊市面臨的重大課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中之重是教育的城鄉統籌發展。為了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發展,我們必須理清廊坊市教育發展的現狀,從觀念、政策、體制等方面推進教育的城鄉一體化,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促進教育均衡、公平、和諧地發展。
一、城鄉教育一體化含義
目前對城鄉教育一體化也沒有統一說法,巴登尼瑪等認為“城鄉教育一體化是由城鄉一體化所引發出來的一個概念”,“城鄉教育一體化則是在教育領域內實現城鄉和諧發展,城鄉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并通過教育傳承和分享共同的人類文化成果”。王克勤則認為:“把城鄉教育置于由城市和鄉村所構成的同一個大系統中,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束縛,把它們視為同一個整體,以系統思維方式,推動城鄉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共同實施教育的現代化”。根據系統論的觀點,世間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統的形式存在的,系統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組成。所以,從整體上進行組織、協調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動就成為必然要求。根據耗散結構理論,整體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為整體的開放性、非平衡性和流動性,由于有差異,就會引起流動,有了流動,就可能形成系統中新的有序結構。所以,要進行有效的教育宏觀管理必須高度重視這一制度性因素,實現城鄉教育由原來的“二元”或“三元”向“一元”的轉變,農村教育必須與城鎮化同步發展。因此,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就是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城鄉教育形成新的有序的一體化系統。換句話來說,“城鄉教育一體化就是指城鄉教育空間的布局、教育體系、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等方面實現融合、融通,城鄉教育相互促進、融合發展?!?/p>
二、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意義
1.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體現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關于發展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更加科學、更加理性的新階段??茖W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國家能否持續繁榮關鍵在有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而它的根本就是人才,就是教育。教育的發展不僅關系著當前而且關系未來,不僅關系著經濟繁榮而且關系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進步。我們要抓住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機遇,繼續大力發展教育,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對比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非科學發展的現象或傾向還非常的突出。比如,“以考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偏離了以個人需要為依據,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目標。在現行的城鄉教育環境下,農村的教育資源和制度的不均衡,根本無法滿足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以人為本”難以真正落實到教育上來。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就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所以,教育要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改變過去的發展理念,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教育工作全局。廊坊市教育必須以人為本,推進城鄉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實現城鄉教育的一體化。
2.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體現
統籌城鄉教育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就包括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和農村公用事業的發展?!凹涌彀l展農村義務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力度監管和規范農村學校收費,進一步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币虼?,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減輕農民的負擔,使農村孩子也享受優質的教育,能夠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只有發展了農村的教育,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才能順利完成。
城鄉教育一體化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業的主人也是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從一定程度上說,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水平、思想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因此,只有大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才能提高農民素質,在農村傳播科學知識,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3.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實現
同志曾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城鄉教育之間還存在大量的不公平現象,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能否接受義務教育與貧困生救助、教育亂收費、群眾對優質教育需求越來越高等都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教育公平是人發展起點的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本前提和社會和諧的基礎。特別是在當代社會,誰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誰就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教育不公已成為了當前社會中最大的不公,而教育不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是城鄉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客觀要求和必然反映。教育公平一般體現在兩個方面:
(1)公民接受教育的機會要公平。適齡青少年都應當享有公平地受教育的權利,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和加大力度發展教育事業,科學、公平地配置教育資源,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和愿望。
(2)公民受教育的過程要公平。要能夠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享受到同等的優質教育資源,這就要求每一所學校都應在資源配置上體現公平的原則,使學校的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同等優質教育資源。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過大的差距,促進城鄉教育的一體化,就能保障教育的公平。
三、廊坊市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廊坊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5.4%,城鄉收入差距比為2.65:1,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小城市、大農村”是廊坊的基本市情。因此使得城鄉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別,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城鄉教育基礎設施之間的差距較大
城市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電腦室、實驗室等一應俱全,操場跑道也可與專業比賽用跑道相媲美。但農村學校卻不然。由于用地緊張、資金不足等問題,往往出現“一室多用”的狀況,設備也不如城市學校一般齊全,甚至有的學校是沒有圖書館和電腦教室的。而有的農村學校由于教具不齊全,上課僅限于抽象說教,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學生難以理解等問題。農村學校的操場幾乎都是泥土地,有的學校甚至是沒有操場或操場被承包占用。這樣一來,農村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也成了一大問題。身體素質不好也會影響文化課的上課效率,最終影響到學生的成績,這也是農村學生成績無法與城市學生相比的原因之一。
(二)農村的師資匱乏,教師結構不合理
農村學校的教師尤其是骨干教師因為待遇、環境、條件等與城市中的教師有很大差別,致使流動越來越嚴重。城市里的教師學歷都是達標的,并且還有很多是高學歷的,農村的教師特別是小學老師很多都是民師轉正的,年齡大而學歷低。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師。
1.不同學段教師結構不合理
總體上來看,某些年級教師人數不足。因此,為了滿足教育的需要,在引進教師存在困難的前提下,學校常常從其他年級抽調教師。因此,造成農村師資力量薄弱,極大地影響了教學的質量,不利于農村很好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因此,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的問題在于師資是否充足。
2.不同學科教師結構不合理
當前,在農村小學,音樂,美術,體育教師嚴重缺編,外語,物理,化學教師多是半路出家,身兼多職。因此,農村音體美課面臨著難以開齊科目,開足課時的困難;而農村中學的物理,化學,外語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高,這些將嚴重制約著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教師課時負擔重,教育教學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
3.不同年齡教師結構不合理
由于許多農村教師是民辦教師轉正,同時收編制所限,缺乏年輕教師的補充,整體上,教師年齡老化嚴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師。
4.農村教師培訓不足
由于缺乏專項經費,教師教育培訓機會不足,許多教師教育教學觀念落后,嚴重制約新一輪教程改革在農村學校的推行。由于教研室的教育指導演員的培訓和進修機會也很缺乏,因此,難以發揮各教研室的在本教師培訓的優勢。
(三)農村學生流失嚴重,學生輟學數量增加
由于農村教師的質量一直在一個低水平線上徘徊,使得農村教育對經濟社會的作用降低,農村學生受教育的收益不明顯,很多學生乃至家長認為讀書無用,導致很多的學生外出打工,輟學,造成了農村學生的受教育過程和機會的不均等。
四、優化發展環境,助推廊坊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對策
(一)推進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變革
隨著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轉變為城鄉一體化社會,教育戰略指導思想要實現第二次重大轉變,把城鄉分割的教育理念轉變為城鄉教育一體化理念,對城鄉教育統籌規劃、整體布局,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促進實現城鄉教育在教育政策上平等、國民教育待遇上一致、教育事業發展上優勢互補、教育資源上合理配置城鄉共享、教育質量上共同提高、教育公平上全面推進,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務覆蓋城鄉,縮小乃至消除城鄉教育差距,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協調發展。
(二)落實各級政府統籌城鄉教育的責任,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教育經費保障體系
1.落實各級政府責任,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教育領導體制
要進一步明確市、縣、鄉各級政府在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在經費、教師、教學、督導評估等方面統籌責任,構建動態均衡、雙向溝通、良性互動的教育體系、制度和機制,實現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相互依存、互補融合、協調發展的城鄉教育關系,逐步消除城鄉教育二元結構格局,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教育支出結構,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教育經費保障體系,加大對基礎教育和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發揮市財政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調控能力。
2.加大對基礎教育和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
一是調整政府對15年普及教育的投入結構,堅持投入主體重心上移,著重強調市級政府的責任。國家教育經費投入應注重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義務教育經費全部由政府承擔,學前教育、高中段教育逐步提高政府分擔的份額和比例。經費進一步向農村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幫助處境不利地區達到一定的普及15年教育財政水平。確保普及教育財政資金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配置均衡,提高經濟落后地區生均公用經費水平。保證所有學校都能具備最基本的辦學條件,保證各地區每年教育經費的投入能夠維持在國家設定的最低水平以上運作,確定教職工編制標準以及工資標準、學校基本建設標準、學校正常運轉的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等。
(三)加強城鄉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
1.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必須把城鄉教師的一體化現代化擺在首要位置
深化教師培養制度改革。建立穩定的城鄉一體化的教師隊伍,建立完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資格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幼兒教師必須是幼兒師范??飘厴I;小學教師、初中教師、高中教師實現崗位學歷本科化;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實現崗位學歷能力專業化、技能化,培養“雙師型”教師。
2.建立城鄉統一的教育人事制度
實行城鄉統一的教職工編制制度,對邊遠鄉村編制傾斜。統籌城鄉教師管理,實行教師“縣管校用”制度,實現教師資源配置城鄉一體化,促進教師在全市、全縣范圍內流動,確保名師進鄉村。完善教師準入和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制度、教師考核評價機制、教師轉崗和退出機制,建立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與崗位聘用相結合的用人制度。鼓勵和引導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從教。健全教師流動機制,探索多樣化教師交流模式。義務教育教師要依法實行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定期交流。所有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拔尖人才、高級教師、特級教師都必須有在農村學校兩年以上任教、支教經歷。
3.實行全市城鄉一體化的教師工資制度
建立全市統一的義務教育教師工資保障機制,實行全市統一的教師最低工資標準。為了縮小農村地區優秀教師進不來、留不住問題,可參照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辦法,應盡快制定全市統一的最低農村教師工資津貼標準,對農村中小學教師實行地方工資加國家津貼的雙軌制度,以利于穩定農村教師隊伍。
4.統籌城鄉教師專業成長和培訓
構建學習型教師組織,促進各類教師群體專業成長。教師繼續教育經費投入按不低于教師工資總額的5%的比例由財政單獨安排,市、縣財政按照各自分擔50%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學校年度公用經費總額中用于教師培訓部分不得低于5%。健全培訓體系,完善培訓網絡,加強培訓力度,全面提升教師隊伍業務素質。
5.統籌城鄉校長隊伍建設
倡導教育家辦學,注重選拔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魄力敢于創新的教育管理人才。實行城區優秀校長到鄉村學校定期任職制度。
(四)建立與城鄉教育一體化相適應的教育政策法制體系
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過程是城鄉教育利益共同體的形成和分享過程。隨著城鄉教育一體化格局的形成,原有的教育政策體系和教育法制體系必然與日益發展的城鄉一體化教育形成尖銳的矛盾,這就需要我們加強超前研究,注意均衡和協調各種教育訴求,維護教育公平,促進整體教育利益提升。重視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的設計和創新,通過政策、機制、體制和制度的創新,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化解新的矛盾,促進城鄉教育和諧發展。疏通城鄉之間教育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建立和完善不同社會階層參與教育決策的機制,維護城鄉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
(五)構建城鄉教育一體化現代化理論體系
教育現代化需要科學指導。城鄉教育一體化既是一種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社會實踐,同時又是一種與城鄉一體化相適應的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我們需要加強理論研究,特別是要加強國際經驗的研究以及對國內教育現代化實踐的科學總結,根據廊坊的區域特點,不斷豐富和完善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的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上海社科院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國際城市藍皮書·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2)[R].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2011.
[2]方燁,蔡昉.再續人口紅利需深化教育改革[N].經濟參考報,2009-9-16.
[3]聶華林.中國西部三農問題報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教育振興是中國振興重要標志[OL].http://.cn.2006.11.22.
[5]劉運來.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J].群言,2007(06).
[6]孫剛成,王婷婷.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城鄉教育公平探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7(05).
[7]張海東,殷桂金.資源統籌和諧發展提升農村初中校教育質量[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05).
【關鍵詞】統籌城鄉 基礎教育 師資均衡 成都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21
成都市正在推進“統籌城鄉災后重建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和“全國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兩區”建設工程,提出了統籌城鄉基礎教育這一重大課題。
成都市基礎教育師資配置的現狀
成都是我國中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目前按照“全域成都”理念,以統籌城鄉教育思路,以推進“發展規劃、辦學條件、師資配置、生均經費、教育質量、評估標準”等六個方面城鄉一體化為途徑,努力探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改革與發展。但以教育現代化標準衡量,成都市基礎教育“大而不強”、教師“量不夠而質不高”、師資配置“城鄉差異較大”的現狀依然存在。從全市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基本情況來看,截至目前,教師數量基本能滿足教育教學需求,年齡結構比較合理,但學科結構與實際需求有差距。根據相關報告,名校及城鎮學校教師基本勝任工作,而薄弱及農村學校教師,若嚴格按照教師質量標準來看,“不稱職”的也不少。從成都市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城鄉分布情況來看,不均衡分布問題依然明顯存在,從專任教師職稱結構,到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及優青教師的數量,中心城區同農村區縣、市域內城鄉間、縣域內學校間差距都非常明顯。
成都市城鄉基礎教育師資配置的差異
按照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成都市城鄉基礎教育師資在均衡配置方面問題較嚴峻,既存在現實不足,也有體制方面的問題,既有教育內部的制度與政策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社會經濟發展原因。首先是數量和質量問題。全市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教師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受當前生師比而衍生的科學編制問題的影響,既超編又缺人成為義務教育的現實狀況;整體職業素養水平不高,農村教師尤甚;有帶動能力的骨干教師不足,農村教師堪憂;有廣泛影響力的專家型老師不足,農村教師沒有。其次是培養和培訓問題。教師隊伍入口水平每況愈下,近年來農村與城區學校皆反映新入職教師的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同過去差距較大,尤其是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培訓效率不高,個性個人化培訓偏少,教師培訓上存在城鄉“一刀切”現象。再次是管理和流動問題。實行教師以學校為單位分散管理的模式制約了師資隊伍的整體提升,在農村和薄弱學校工作的教師與在城鎮和名校工作的教師相比,從入職初始便有差距,全程專業發展更是極為不利。教師隊伍的不斷流動更助推了新的資源不均衡分布,全國及成都市基礎教育存在教師自然流動與政府主導流動兩種情況,因教師自然流動而導致優質師資從農村和薄弱學校向城鎮和名校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成都市城鄉基礎教育師資均衡配置的對策
成都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城鄉間的不平衡發展與同一區域學校間的差異性發展。在城鄉學校實現“標準化”建設后,教師隊伍的結構與素質便成為焦點問題,解決之道是從教師管理制度入手,探索城鄉師資均衡配置的途徑與模式。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均衡發展是實現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消除貧困或難短時兌現,創造公平必須刻不容緩’,這是總理回信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師生所強調的。教育公平推動,農村孩子要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得有‘能下去、能留住、能干好’的專業化高素質師資隊伍為重要支撐?!雹俸芫靡詠?,因全國城鄉經濟社會不平衡發展,農村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低于城市,使得邊遠山區及貧困地區教師在面臨繁重工作任務時,還面臨因交通通訊條件艱苦等造成的許多無法解決的生活難題,很難留住優秀教師。這種教師面臨的城鄉反差大環境,在成都市也是存在的。實現均衡要跳出教育框架看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是實現城鄉基礎教育師資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
做好教師的入口關和培訓是達到均衡配置的關鍵點。完成“普九”后,各地都重視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師教育機制,形成一些值得持續推廣的經驗。成都市及各區縣出臺政策措施以推進教師教育,加大教師培訓的資金投入,實施“工程”,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促進農村教師發展;以校本研修示范校、教師教育示范機構為龍頭,推進校本培訓和研究;組織開展名師送教下鄉活動,創新城鄉學校對口支援、捆綁研修、捆綁發展等方式;市級培訓機構組建培訓聯盟,統籌培訓工作。這些做法可加快農村教師綜合素質提高,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城鄉教育發展的差距。
實施常態化的教師流動是確保均衡配置的必由之路。實施常態化的教師流動能有效促進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如《成都市教育局關于深化中小學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見》為實現常態化教師合理流動指明了方向。一為對口支援,由強校至弱校,由城鎮至農村,由內圈層至外圈層,學校間相互派遣教師。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支教”,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常態化的教師流動。二為在縣域內同一學校任教達9年的教師及校長進行交流。在交流時要為老師解決實際困難,采取給予補貼和政策傾斜等多項激勵措施。
優化教師待遇、工作條件及發展前景是解決均衡配置的核心舉措?!靶枰訌妼r村教師專業性的宣傳,使‘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社會形象定位仍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同?!雹谀壳俺啥际修r村學校教師這一職業吸引力較低,優秀教師不愿去也不愿留,主因還是待遇不高?!稗r村教師職業是否具有吸引力,工資水平高低是極為重要的衡量指標,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經濟待遇,既要有保障更要有優勢,這是提升教師社會綜合地位的基本之道?!雹劭梢?,待遇合理與否是教師職業選擇意向最簡單的檢驗標準,農村教師生活上無后顧之憂,才會有教師雙向有序合理的流動,優秀教師才愿去農村,才會留得住并干得好。首都師范大學勞凱聲教授認為,“具體落實的待遇政策是農村教師最重要的職業吸引力”。④工作條件及發展前景是人們選擇職業的另一衡量標準,除物質條件外,還要給農村教師隊伍提供精神激勵、進修機會、提升空間等專業環境保障。與成都中心城區及縣城學校比,農村學??傮w工作環境和條件較差,許多老師要“走讀”,工作和生活成本較高。要實現農村教師工作條件及發展前景的根本改變,地方政府需進一步加強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育規劃綱要》《教師法》等政策,并作出相應政策傾斜。
只有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與幸福指數不斷得到提高,才能實現城鄉基礎教育師資的一體化配置,才能讓農村孩子共享平等的基礎教育權利,這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教育系統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在成都市及全國城鎮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才是解決師資均衡配置的根本之道。
(本文系成都學院校青年基金項目“城鄉統籌背景下成都市城鄉小學教育師資均衡配置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XJR16)
注釋
《農村教師沒尊嚴生活仍清苦》,《人民日報》,2014年11月6日。
一、江陰市社區教育現狀
1.社區教育網絡體系。截至2015年12月31日,江陰市形成以社區培訓學院——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校——市民學校的三級網絡體系為主體,以老年學校、青少年校外教育輔導站、各類社會培訓機構為補充的社區教育網絡體系。目前,全市擁有1所省級社區培訓學院,15所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校,260所標準化市民學校,標準化市民學校建成率為100%,在此基礎上全市建成了76所市級示范市民學校占29%。這三級網絡中,市民學校依托社區而建,是開展社區教育的主陣地。2.管理人員及師資隊伍。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市社區教育專兼職管理人員(教師)1610人,其中專職管理人員(教師)145人,兼職管理(教師)人員1465人,如按全市總人口(戶籍+流動)205萬人口計算,專、兼職管理人員(教師)人數與社區總人數相比為0.08%,按戶籍人口121.73萬計算占比為0.13%。有志愿者32564人,志愿者數量與社區總人數相比:按總人口(戶籍+流動)計為1.58%,按戶籍人口計算為2.68%。3.基礎設施情況。全市擁有專門用于社區教育培訓場地面積106547平方米,50座以上的教學專用教室288個,多媒體教室183個,電子閱覽室125個,室內外文體活動場所921個,圖書閱覽室226個,擁有圖書705776冊,各類報紙雜志527種,教育碟片11679盤,各類文體活動設施設備634臺(套),專門用于社區教育的專用計算機1274臺,各類音響設備236套,電視機318臺。4.社區教育經費投入。2015年,全市用于社區教育的經費為17336973元,按全市總人口(戶籍+流動)205萬人口計算,人均達到了8.45元。所有15個鎮(街道)的年度專項經費均超過了轄區人口人均2元的建設標準,超過人均10元以上的有7個,在5-10元之間的有4個,低于5元大于2元的4個;最高的鎮(街道)為月城鎮,達到了19.15元,最低的鎮(街道)為徐霞客鎮,為2.11元。5.社區教育活動開展情況。2015年,全市各鎮(街道)共開設有組織的社區教育培訓(講座)365個,共有156116人參加了各種類型的培訓活動,年參加培訓(講座)人數按全市總人口(戶籍+流動)205萬計算占比為9.76%,按戶籍人口121.73萬計算占比為14.24%,其中最高的月城鎮達到了21.95%,最低的澄江街道僅為3.50%。6.學習型家庭及學習型組織情況。2015年,全市評選出學習型家庭1904戶,學習型居委會41個,其他學習型組織79個。累計已評出學習型家庭20584戶,學習型居委會165個,其他學習型組織1748個。累計評出學習型家庭最多的是周莊鎮達到了6055個,最少的是南閘街道僅為9個。7.特色資源建設情況。截至2015年12月31日,各鎮(街道)共自建社區教育特色課程27門,自編教材34門。自建社區教育特色課程最多的為澄江街道,達到10門,15個鎮(街道)中有8個自建課程為0,占比53%。社區教育自編教材最多的為青陽鎮,達到17門,有7個鎮(街道)自編教材為0,占比47%。
二、從數據看社區教育的開展成效及存在問題
1.建設成果(1)建立社區教育的長效機制。全市的社區教育由政府統籌統一領導,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統籌協調的社區教育領導管理體制和有利于持續有效發展的社區教育良性運行機制。在市級層面成立社區教育委員會,成員由教育、宣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技、文化、體育、民政、工會、團委、婦聯等部門組成,并根據各自的職能不同分設社區教育分類指導小組,由教育部門歸口管理。各鎮(街道)均將社區教育納入到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教育規劃中,正確把握社區教育發展的方向,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社區教育工作。市級層面把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列入對各鎮(街道)精神文明考核內容之一。2011年3月,江陰市委出臺《關于加快提升市民素質的實施意見(試行)》,4月,市委辦公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出臺《關于建設學習型城市的實施意見》,圍繞文件精神,教育、宣傳、民政、精神文明辦、人社、文化、體育等部門以及工會、共青團、婦女等群眾團體緊密合作聯系,形成齊抓共管、強力推進的工作機制。(2)以市民學校為基點的覆蓋城鄉的社區教育網絡已建成。截至2015年12月31日,江陰市形成以社區培訓學院——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校——市民學校的三級網絡體系為主體,以老年學校、青少年校外教育輔導站、各類社會培訓機構為補充的社區教育網絡體系。目前,全市擁有1所省級社區培訓學院(江陰市社區培訓學院),15所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校(其中6所為省級社區教育中心校),260所標準化市民學校,標準化市民學校建成率為100%,另外有5個省級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3)市民學校標準化建設起點高,成效好。自2011年啟動村民學校標準化建設以來,就根據本市的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制定了高于省建設標準的江陰村民學校標準化建設標準及評估標準,在進行標準化建設的同時啟動了示范村民學校的建設。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市已高標準地建成260所標準化市民學校,達到了各個社區(村)有一所標準化市民,標準化市民學校建成率為100%,其中76所市級示范市民學校,占總數的29%,這些社區教育硬件配套設施已完全能滿足居民開展社區活動的需要。(4)人均社區教育經費投入高,社區教育活動開展有保障。僅2015年,全市社區教育經費投入達到17336973元,按全市常住人口+流動人口205萬計算,社區教育經費人均達到8.15元,達到江蘇省規定人均2元標準的4倍。如此高規格的社區教育經費投入,為各村民學校開展社區教育活動提供了經濟保障。(5)以市民學校為依托,社區教育活動開展成果豐碩。市社區教育以各鎮村民學校為依托得到了廣泛的開展。社區教育在內容上做到了創業就業、文化娛樂、休閑健身、環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等的統一;形式上做到歌舞音樂、說唱彈奏、琴棋書畫、體育競技等的多樣。開展的社區教育主要有:圍繞城鎮社區下崗職工開展的“再就業工程”;圍繞農村社區服務對象不同開展的“現代農民教育培訓、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兩后雙百’培訓、一村一名大學生”等五大教育培訓工程;圍繞江陰產業轉型升級,開展的“提升現代產業工人素質的崗位技能培訓”;圍繞提升居民幸福指數,開展的“快樂生活的享用教育”。(6)在實驗過程中積極開展社區教育研究,科研成果豐碩。全市有“城鄉一體社區教育體系研究——以江陰市為例”“社區教育隊伍專業化建設研究”等15項社區教育課題獲得國家級、省級立項?!肮r課堂‘四合一’社區教育平臺構建研究”“社區婦女教育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的研究”“社區學習資源的開發及其實施研究”三個實驗項目通過全國社區教育實驗項目驗收。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社區教育各類論文達35篇。2.存在問題分析(1)社區教育在江陰發展中的地位不明。江陰的社區教育發展至今,雖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在管理體制上存在“政府統籌領導易,教育部門主管難”的問題,即搞社區大教育缺少廣泛的有隸屬關系的工作機構或強勢活動實體,容易形成教育部門“雖主難管,政而不行”的局面;在運行機制上存在“行政外力推動強,社區自主活動弱”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必將阻礙社區教育的進一步發展。(2)各鎮(街道)在村民學校建設特別是示范性村民學校建設方面發展不均衡。全市范圍內示范性村民學校建成的比例達到100%的有1個(新橋鎮),達到40%的鎮(街道)有2個,分別是澄江街道48.8%、長涇鎮41.7%;達到30%的5個,分別是璜土鎮38.5%,顧山鎮35.3%,華士鎮、周莊鎮和祝塘鎮3個鎮均為33.3%,達到20%的有4個,低于20%的3個,分別是城東街道13%、徐霞客鎮9.5%、青陽鎮5.3%。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各鎮(街道)在村民學校建設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差距的背后反映的是當地政府及主管部門重視程度的差異,帶來的結果是社區教育發展的差異。(3)社區現有教育資源利用率不高,社區內資源整合不夠。第一,對現有的資源利用不夠。各鎮投入大量資金購買的圖書、電腦、教學光盤等設施利用率非常低,從調研的數據看,圖書的年流通率不到20%,電腦則基本成了擺設。第二,對顯性資源開發不夠。社區范圍內分散著大量的社區教育資源,但這些資源往往分屬于不同的單位,只能供本單位的員工用,社區對這些資源缺少整合的能力和機制,無法利用現有的資源讓社區居民使用。第三,對隱性的資源挖掘不夠。一些社區范圍隱性的社區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如名人故居、當地特有的民風民俗等。這些隱性的社區教育資源比顯性資源更加多樣,更加能激發起社區居民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也更有地方特色,如加以很好地開發和利用容易給居民帶來積極影響。(4)社區教育工作者數量不足,專職人員嚴重缺乏,對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不足。從調研的情況看,社區教育專職人員不足是各鎮面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第一,從業人員絕對數量不足。從總量看,全市范圍內專兼職教師人數為1610人,僅總人口的0.08%。第二,專職從事社區教育的人員嚴重不足。全市范圍內僅有2個街道分別有43和46名專職教師,其余大多數市(村)的社區教育工作人員均由社區(村)干部兼職。社區教育工作人員大量的兼職導致其精力分散,往往開展社區教育只是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工作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影響社區教育的正常開展。目前在市民學校從事社區教育的人員除少數是近幾年引進的大學生外,大多是土生土長的社區(村)干部,他們中的多數人未接受過社區教育理論和技能的培訓。在調研中,他們普遍表達了需要接受社區教育方面培訓的強烈愿望。社區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形式,和學校教育一樣,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大量的非專業人員從事專業的工作勢必影響社區教育開展的質量,也影響社區教育的發展前景。
三、后續發展對策及建議
1.強化政府在社區教育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明確社區教育在建設學習型城市中的地位。在目前全國上下加快推進學習型城市的發展,大力發展社區教育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應進一步明確社區教育在建設學習型城市中的地位,根據新的形勢發展要求重新制定“加快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明確社區教育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地位,明確社區教育的長期、短期發展目標、建設任務、具體路徑及實施步驟。全市各級黨委及政府也應將發展社區教育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工作機制上形成各級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部門牽頭多部門共同參與的領導協調機制,最終形成行業部門聯動、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社區教育良性發展格局。2.拓展社區教育經費的來源渠道,保障社區教育經費落實到位。經費投入與基礎設施建設是社區教育開展的基礎和保障。應拓展社區教育經費的來源渠道。一方面,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對各級社區教育學校的經費投入,配齊相關的設施、設備,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另一方面,在辦學過程中,對于一些對培訓對象能產生經濟價值的培訓活動,也可以適當地收取一部分費用作為社區教育的活動經費;應充分發動社會各組織的民間力量,通過捐錢、捐物、免費提供師資、場所等形式參與社區教育。通過政府撥一點,自主收一點,社會捐一點等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社區教育經費,保障社區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3.發展壯大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加強社區教育工作者隊專業化建設。第一,不斷發展、壯大社區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將更多優秀的教師和專業人士納入到社區教育隊伍中來,不斷擴大社區教育的影響。第二,各級教育部門要將對教師培訓的觸角延伸到社區教育的專(兼)職教師,將對社區教育專(兼)職教師的培訓列入培訓計劃,通過培訓加強社區教育各級學校的管理人員與師資隊伍建設。第三,加強社區教育管理人員與教師對社區教育尤其是對農村社區教育方面的研究,進行社區教育課程與項目的開發與研究,提升自身的社區教育能力與水平。第四,加強對社區教育志愿者的規范管理,提高志愿者的服務熱情與服務質量。4.充分發掘本地社區教育資源,建立形式多樣的社區教育陣地。社區教育作為社區居民素質教育社會化的組織形式,必須走社會化的辦學之路,依托各級組織、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和各種社會組織等,解決好教育陣地、教育師資、教育組織形式等問題,實行社會與部門聯動。在開展社區教育辦班的過程中,積極與各類組織聯合,使學習活動廣泛地滲透到大至單位、小到家庭的各類活動中。要挖掘和利用農村社區一切學習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信息和環境資源,有形和無形、社區內外、現有和潛在的學習資源,提供給村民充分的學習機會。5.社區教育開展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滿足居民需求為導向,加強調研,提高社區教育質量。要主動深入社區居民中進行調研,切實了解居民的實際需求,把他們的需求進行歸類,設置與之對應的教學活動項目,把自上而下的教育培訓任務與居民的真實需要有機結合,貼近實際,主動服務社會發展。要使社區教育做到指導思想明確,有針對性和實用性,保證教學質量,避免形式主義,盡最大可能地對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給予解疑釋惑,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充實深化教育內容,增強教育的實際效果,使學員不僅愛學,而且學了管用,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6.建設社區教育特色課程與項目,創建社區教育特色品牌。社區教育課程是為實現社區教育目標而編制的,為人的終身學習服務的大課程體系。社區教育特色課程建設與項目建設是豐富社區教育內涵的重要方式。各村學校要在已經取得成績的基礎上,明晰社區教育的內涵與作用,根據地方經濟特點開發、編寫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課程與教材,打造內容豐富、行之有效的社區教育項目,不斷提升社區教育水平,滿足當地居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要不斷總結、提煉社區教育經驗,創建社區教育特色品牌,在地區范圍內更好地發揮社區教育對本地居民的輻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維儉,仲紅俐.關于發展社區教育村民學校的思考[J].農業教育研究,2011
[2]陳 蕾.我國社區教育現狀及發展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
關鍵詞:職業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保障機制
作者簡介:全(1966-),男,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朱福榮(1962-),男,重慶市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院長,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黃永秀(1972-),女,教育學碩士,重市慶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研究方向為職教教研與教育科研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度重大攻關項目“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教育體制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10JZD0041)之子課題“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體制與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子課題負責人:全。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6-0071-05
城鄉一體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生產力水平或者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是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城鄉一體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城鄉職業教育的一體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增長、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加,提高農村經濟效益;而且有利于打破城鄉之間資金、市場、技術、勞動力等壁壘,加速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促進地區間經濟的平衡發展,實現城鄉良性互動,進而縮小城鄉間的差距,促使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重慶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大城市與大農村、大工業與大農業并存是重慶市的基本市情,也是重慶市的特殊市情。作為首個省級城鄉統籌發展的試驗區,重慶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水平,為全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城鄉職業教育統籌發展起著重要的示范帶頭作用。本文以重慶為例進行研究,嘗試提出促進重慶市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一系列保障機制。
一、管理體制改革
(一)強化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決策和執行力
政府作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在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門要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樹立全局觀、整體觀,把“尊重基本人權,促進城鄉共同發展” [1]作為基本定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眼于滿足城鄉對不同職業教育的需求,分階段、分地區循序漸進,逐步根除城鄉割裂的教育體制,縮小城鄉職業教育差距。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職業學校主管部門、各職業學校要高度重視實施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經費投入、設備提供、師資配備、招生就業等方面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強化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決策力,建立城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良性機制,努力實現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另外,在提高政府決策力的同時,要保障各種規劃、安排能夠得到切實的執行。政府每年要根據實施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并把實施情況納入年度目標工作考核范圍,切實保證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取得實效。
需要注意的是,長期以來,受重慶市自身“城鄉二元結構突出”格局的影響,各種社會資源在城鄉間的配置往往是以保證城市為前提的。因此,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關鍵在于推進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重慶市各級政府要提高對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把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看作是振興農業,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問題。要積極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把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列入政府規劃。在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方面,可以借鑒德國的農民培訓,建立完善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管理體系,各區(縣)建立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及實驗基地,將農民教育培訓與等級證書放入管理體系,使農村和城市職業教育得到共同、“一體式”發展。
(二)落實教育督導室的監督協調作用
國家、政府制定的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能否切實有效地執行下去是政策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而教育督導部門更是關鍵中的關鍵。要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就必須加強教育督導部門的督導作用。
首先,理順教育督導室的隸屬關系。政府教育督導室的基本職能是“督政督學”。而“督政”是督導室的首要任務,發展職業教育要依靠政府,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推動也要靠政府,所以該部門管理體制應獨立于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脫鉤,直接歸屬上一級政府主管,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該部門監督和協調的作用。
其次,建立一支專業的教育督導隊伍。隊伍建設是提升督導水平的重要舉措。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教育督導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因此,要發現、識別一批具有全局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和自律意識的人員從事此項工作。
再次,發揮教育督導室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作用。教育督導室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評價標準,對城鄉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分配、落實情況,社會資源的配置,城鄉各因素的自由流動,學校管理,學校行政,教學實施以及地方政府在保障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等方面的具體措施進行檢查。同時聽取城鄉各職業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各界對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狀況意見。在檢查的過程中以事實為依據,力求做到客觀公正。給教育督導室更多的授權,并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嚴厲查處擠占挪用職業教育資源,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資源的各種失職行為。強化地方政府對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認識,并將其自覺貫徹到日常的工作行為之中。
(三)制定職業教育領導和協調機制
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一體化發展,必須建立從上到下的相應的領導和管理體制。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市人民政府分管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市直相關部門領導作為領導小組成員,形成政府主導、統籌管理、部門配合、校企參與的職業教育統籌發展新格局。完善分級管理、分類指導以及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各區縣之間、市政府與各區縣政府之間、城鄉職業院校之間要保持信息的溝通,在學校的建立、培訓基地的建設、專業的設置、教師的流動等方面要相互交流、協商,盡量發揮教育資源的最大效益,防止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提高相關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明確統籌城市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對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性。實行教育行政負責和教育行政問責制,對教育政策不能落到實處,農村職業教育經費得不到切實保障的情況,要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
在城鄉統籌的背景下,適應市場對職業技術人才的急劇需求,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人才是當前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而這一人才的培養需要職業院校加強與企業的合作。[2]通過校企合作學校能夠及時了解市場的需求,從而調整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因此,在建立相應的領導和協調機制的基礎上,還要多形式建立教育與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行業企業的對話協作機制和平臺,加強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建設。建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和教學改革創新指導委員會,定期或專題研究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大政策問題,提高職業教育科學決策的水平,實現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
(四)實施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工程
城鄉職業教育發展一體化不是“削峰填谷”的發展,不是“整齊劃一”和“限制性”的發展,而是一種協調的發展和動態的均衡,是實現“好的”更好,“低的”在“好的”幫助和拉動下提上去。它要求在城鄉互動、共生和交融的過程中通盤考慮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因此,為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在建立健全領導和督導制度的同時,還要實施相應的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工程。
因此,在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城鄉差距加大的現實背景下,重慶市需要在城鄉一體化的趨勢下,探索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探索規?;?、集團化、一體化的辦學路子。堅持育人為本,以教產合作、校企一體和工學結合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務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項能力為根本要求,從解決問題入手,全面推動城鄉職業教育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動”,跟著產業結構調整“走”,圍繞企業人才需要“轉”,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變”。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善農村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完善城鄉職業教育體系,實現城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辦學水平、人才質量一體化,整體提升重慶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增強重慶職業教育吸引力。
二、投入機制建設
(一)規范財政轉移支付行為
重慶市職業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優化,總體上要求有利于各地區職業教育事業實現和諧發展,尤其是要有利于貧困地區達到基本的職業教育發展目標。由于各區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有必要將教育投入的“以區縣為主”上移到“以市為主”,即區縣政府和市政府按比例對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情況進行管理,但主要是由市政府統一負責和調控,以減輕區縣財政壓力,確保貧困區縣和欠發達區縣職業教育基本發展經費得到充分保障并享受傾斜或補償政策。在具體優化過程中應主要做到一般性轉移支付行為與專項轉移支付行為的優化。
第一,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優化。按照撥款程度有最低標準模式、機會均等模式與完全均等模式的選擇。重慶市經濟總體上還欠發達,可用財力有限的財政狀況,決定了重慶市在安排職業教育轉移資金時只能根據最低標準的要求,即不論在重慶市經濟發達區還是在各偏遠鄉鎮,不論是在渝西地區還是在三峽庫區,應選擇最低標準的模式,同時對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經費的差額進行補助。此外,由于重慶市各區(市、縣)職業教育支出缺口差異較大,職業教育投入需求結構復雜等,可采用總額補助法進行轉移支付,使各地依自身情況可在相關項目之間進行資金合理調劑使用。這樣,既有利于上級政府補助工作的操作,又保證了較高的資金使用效率。另外,在確定是否進行財政轉移支付時,還需綜合考慮各地的財政狀況,規定各區(市、縣)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的程度。
第二,專項轉移支付的優化。專項轉移支付既要考慮公平問題,也要考慮效率問題。對于職業學校的危房改造、示范校的創建和建設等的專項資金,應當堅持公平原則,向廣大農村和一般職業院校增投教育經費,優先滿足農村教育發展的基本需要,建設好學校,從而縮小城市和鄉村職業院校的差別。對于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重點專業建設、重點學校建設等為提高辦學水平設立的專項資金,應當堅持效率優先原則,以扶持重慶市部分學校辦學質量和教學設施的改善。同時,考慮到重慶市職業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現狀,城鄉一體化發展應作為專項轉移支付的重點,如在危舊房改造方面的資金投入應占專項資金的60-70%左右。對于重點學科的建設要突出資金的使用效益,可以通過建立項目庫進行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并以組織申報的方式進行資金安排,確保這些經費的投入不是只投不收,最終促使投、管、用都得到有效的保證。
由于目前農村職業教育機構還缺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經濟來源渠道,因此,在國家仍未出臺有關保障農村職業教育投入相關法律的情況下,重慶市可考慮出臺《農村職業教育投入保障條例》,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各級政府義務,確保農村職業教育投入達到占GDP相應指標的目標,使農村成人教育辦公室、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教育系統在具體的教育投入工作上有法可依,落實到位。此外,各區縣還應積極探索其他新的教育投入體制和投資渠道。
(二)實現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共享
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在于通過城鄉統籌實現職業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師資、信息資源的共享。
第一,政府應盡快調整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結構,加大對職業教育設備的投資力度,將經濟落后區域的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政府投資范疇,加大轉移力度,尤其是對農村職業教育實行傾斜政策,統籌兼顧,實行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建設。這主要通過補償性原則來實現,即教育資源配置強調“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要向貧困地區職業學校和薄弱職業學校傾斜。另外,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還要促進各職業學校富有特色和個性的發展。這主要通過差異性原則來實現,即根據不同地區經濟文化背景的不同和處在這種背景下的學生的差異,配置不同的教育資源。鑒于重慶市大城市帶大農村、轄區構成復雜、人口眾多的特殊市情[3],正視各區縣存在的各種差異,努力促進各區縣職業教育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是重慶市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
第二,城鄉統籌發展的背景下,進行職業教育資源共享,是融合城鄉二元教育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由之路。關于新時期我國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用兩個“強化”進行了明確:要“強化”各級政府統籌職業教育發展的責任,健全區域職業教育培訓網絡;要“強化”職業教育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利用,推進城鄉、區域合作。[4]因此,實行職業教育資源共享,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政府轉變投入方式的一項重要舉措。
教育資源一般包括硬件化物質資源、軟件化信息資源和智慧化人力資源。在物質資源方面,為了統籌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可實行城鄉職校聯合辦學,由城市優質職業院校與農村區縣職業學校聯合辦學,共同享用雙邊的教育資源。另外,政府也可出面籌建共享性集約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使資源利用最大化。在教育信息資源方面,可以利用信息資源可復制性、同時可使用性以及再生增值性的特點,構建城鄉職業學校信息服務平臺,開發城鄉職業學校招生、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實行招生、就業信息資源共享,實施職教遠程教育;開發職業技能網絡實訓室,搭建城鄉職業學校實踐教學信息技術平臺。在師資方面,城鄉之間的職業院??蓪嵭邢嚓P專業教師的流動制,進行短期教師區域流動化教學。[5]這種職業教育教師崗位流動制不僅有利于教師資源的共享,也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更能推動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三、政策保障建設
(一)建立完善的城鄉職業教育幫扶政策
城鄉職業教育幫扶政策不是忽視城市職業教育發展、要求城市“無私”幫助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而是使城鄉職業教育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由于高校的擴招,城市職業學校的生源減少,大量的優質設備、師資和實訓基地閑置浪費;而農村有大量的急需職業技能培訓的適齡學生,卻缺乏優質的資源。因此,可以在城市職業教育和農村職業教育中開展“手拉手”活動。雙方本著平等互惠的原則,在招生、專業設置、學生培養等方面進行整體規劃,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益和雙方的雙贏互惠。結對的城鄉職業學校可以在管理干部和專業教師交流、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行業企業聯系、校園文化建設、教學設備調劑使用、學校信息化建設等方面自由流動,由于農村職業學校的條件較差,因此職業教育的管理部門與相關城市職業院校,應在校舍改造、設備配備等方面對農村職業學校給予優先保障,同時根據教育經費情況,設立捆綁幫扶發展專項經費,用于支持農村職業學校發展;對于到農村職業學校支教的教師,應以提高其工作量計算或在評職評優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以提高支教教師的積極性。
(二)采用分級認證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政策
由于重慶市“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大城市與大農村并存”的現實,各區(縣)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統一的職業教師資格固然有利于教師的合理流動,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城鄉地區差異很大,城區由于經濟、教育發達,教師有更好的條件去接受培訓;而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教育相對落后,仍然存在教師合格率低和師資數量不足的問題,通用的標準難以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標準過高,農村經濟文化落后的地區難以承受,師資短缺問題勢必更加嚴重。標準過低,無法滿足城市發達地區提高教師素質,推進教育質量的要求。因此,可采用靈活性的資格認定制度,將教師資格證書分為臨時資格證書和合格資格證書進行分級認證,既在全市實行統一的教師資格標準,同時又顧及地區差異。對于教育、經濟等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尚未達標的人員,先授予臨時資格證書,然后再對在職教師或待上崗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使其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拿到合格教師資格證書。[6]這樣既保障了農村的師資,又能促進職業教育教師的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得建立和完善農村職業教師培訓機制,保證教師有培訓的經費、學校和師資。
(三)建設完善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是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農村經濟的落后,貧困家庭的教育投資觀念淡薄,使貧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而未經受過職業技能訓練的孩子走進社會后,必然無法適應社會各行各業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加上經濟落后地區職業院校和一般的職業院校因為資金不足、教師待遇不佳,導致教學設施落后與不足,優質師資的缺乏和外流,校企合作的不給力。而落后地區職業教育資源的缺失,又造成了貧困家庭學生的職業教育問題。也就是說盡管貧困家庭把孩子送到了學校,并不能取得很大的收獲,于是更多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選擇了輟學。這種惡性循環導致了農村職業教育的“勢單力薄”。另外,職業教育的對象也是個特殊的群體,據有關調查顯示,職業教育中80%以上的學生來自于貧困的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7]這些學生改善家庭生活境遇的愿望十分強烈,能否改進職業學校的辦學水平、專業設備、師資力量等,能否推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不僅關系到能否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量人力資本,而且關系到社會弱勢群體及子女能否提升基本生活質量。為此,各級政府應該重視發揮財政在職業教育等公共物品供給方面的功能,特別是提高職業教育學校尤其是農村職業學校生均經費,為貧困生加大財政撥款,構建合理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減免貧困生的書費、學雜費,甚至發放生活補貼,使更多的貧困孩子走進學校,從而促進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以及城鄉職業教育的一體化。
(四)出臺一系列優惠的鼓勵各種力量投資辦學的補貼政策
職業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比較差等現實困難,因此建立靈活多樣的投資、辦學方式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徑。因此,政府應降低準入門檻,只要各企業、團體、法人按照一定的標準,按照合法程序提出申請,就應及時把其吸納過來,為職業教育爭取更多的資源。同時在土地、稅收、收益分配等方面給予方便,讓投資者樂于投資。在農村職業教育的投資方面給與政策傾斜。首先,倡導聯合辦學。依托高職院校和企業資源,實行面向市場的訂單式培養,即由聯辦單位進行人才預測,制訂招生計劃,提供教學設備和實習基地,保證部分經費供應,由職業教育機構負責教育教學,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其次,積極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加快發展民辦職業教育,積極吸引民營資本為發展職業教育服務,創辦以“股份制”、“公司化”為特征的新型學校,運用股份制手段融合社會資金辦教育,分離資產所有權與學校管理權。再次,積極推進中外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辦學,借鑒國際上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益經驗,引進國外資金和國際優質教育資源,了解國際市場動態,拓展國際就業范圍,拉動本區經濟發展。
城鄉統籌發展職業教育涉及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觸及職業教育深層次體制機制。各方面的相互關系錯綜復雜,需要解決的不是某一局部的限制和障礙,需要頂層設計,系統集成。為此,市各級政府應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以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為契機,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當然,由于目前城鄉之間職教差距過大,要想一步到位,完全消除差距,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們必須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嚴格貫徹落實保障機制,促進城鄉職教一體化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褚宏啟.城鄉教育一體化:體系重構與制度創新[J].教育研究,2009(11).
[2]鐘光榮,廖其發.重慶市城鄉統籌背景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11(2).
[3]左瑞勇,王緯虹.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重慶市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8(5).
[4]王忠厚,全.城鄉統籌背景下職業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1).
[5]唐強奎.職業教育發展中的貧困生教育公平問題及對策[J].成人教育,2011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 城鄉一體化
[作者簡介]劉麗紅(1978-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市市委黨校黨建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為社會科學。(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0-0158-02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農村勞動力結構,將農村的人口壓力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使農村人口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
一、加強農村職業教育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必然要求
1.農民工的生存現狀的改變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農民的發展有利于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優化配置,可以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進程。農民的發展依賴于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農村勞動力大致可以分為務農和務工。為了掙得更多的收入、尋求更好的發展,許多農民走出家門,成為特殊的群體――農民工。農民工是中國特有的,是在城鄉二元體制下出現的群體。他們具有農民和工人雙重身份,工作在城市,但沒有城市戶口,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屬于游離于城市的邊緣人群。絕大多數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低,不具備專業的技術,是最廉價的勞動力,從事著最苦最累最臟最險的工作。職業教育對于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而言,顯示出了極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生代農民工中,90%的人希望能在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但由于缺乏專業知識而得不到更好的發展。用工荒與就業難的矛盾問題是新生代農民工的首要問題,專業技術知識及就業技能的培訓可以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需求,使他們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
2.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發展現代農業是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農業現代化除了需要政策支持、市場、資金、技術等條件外,更重要的是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發展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民自身素質發展的現代化。從整體看,我國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受職業教育的比重更小。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們對黨的方針、政策、市場信息和科技知識的掌握受到較大限制,接受新的生產方式的步伐緩慢。農村職業教育在把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在實現農業現代化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要重視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把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農業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相接軌,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現代農民,使之成為扎根農村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主力軍。
3.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在城鄉二元體制下,城市和農村成為兩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系統,資金過度集中于城市,勞動力過度集中于農村,雙方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以及信息流被阻斷,導致城鄉發展的巨大差距。要縮小這種差距,必須開發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培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對人力的資本投入帶來個人收入的增長和收入差距的縮小。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依賴于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是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重要手段。農村職業教育可以改善農村勞動力結構,促進農村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通過對進城人員的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提高進城農民工的職業技能,真正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身份的轉變。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專業技術人才。在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同時,要通過農村職業教育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他們成為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和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二、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
1.生源短缺是農村職業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生源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首要問題,在政府的財政投入較小的情況下,“以生養校”成為許多職業學校的生存法則。受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普通學校的社會認同度要高于職業學校,這也是職業學校出現生源問題的重要原因。為解決生源困境,許多學校把招生門檻一再降低,招收了一批自身素質較低的學生,這些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出現打架斗毆、抽煙喝酒、沉迷網吧等現象,極大損害了學校的社會聲譽,使得招生更加困難,形成了惡性循環。近幾年,“兩高”擴招熱,吸納了大量的學生入學,職業學校生源問題更加嚴峻。由于學校收費高、教學方法陳舊、教師水平低、實踐機會少、就業難等原因,學生厭學情緒嚴重,退學和轉校問題突出,流失了大量生源。
2.資金短缺是制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在城鄉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應得到社會的關心與支持。但現實情況是,政府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財政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舉步維艱。職業教育是專業教育,需要更多的專業教學設備、試驗和實習場地、專業教師等,是一項耗資巨大的教育工程。目前,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只占職業教育事業經費的20%左右,投入不足必然會導致職業教育學校提高收費標準,從而影響了學校的生源。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工人的需求越來越大,各類技術人才供不應求,而每年的結業勞動者受過專門職業教育的僅為10%。與此相對應,由于種種原因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有很多不能就業,這種供求矛盾嚴重阻礙著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從投入的角度看,企業缺乏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沒有有效地分擔相應的教育成本。許多企業對于所需的技術人員僅進行上崗培訓或者學徒式培訓,時間短、效果差,很難培訓出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職業教育滿足了企業的這種需求,因此企業應對職業教育做出相應的補償措施,分擔教育成本。
3.農村職業教育的自身發展存在種種弊端,不能滿足現實社會需求。一是基礎設施落后。許多農村職業教育學校沒有辦學場地,多租住辦公樓進行教學,辦學條件差;設備陳舊落后,沒有能力或者不能及時添置教學所需設備;缺乏相應的實習基地,不能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二是專業設置不合理。農村職業教育學校的專業設置應該與農業生產和城鄉經濟發展實際需求掛鉤,而大多數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僵化,對勞動力市場需求缺乏敏感性,不能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授課方式多以“黑板理論”為主,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三是專業師資力量缺乏。農村職業教育是專業教育,應配備大量專業教師。許多學校專業教師缺乏,文化課教師比重較高,教師缺乏必要的專業實踐能力,知識結構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繼續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少。四是就業形勢嚴峻。大部分地區和學校沒有專門的職業教育就業服務中心,每年有大量的學生不能就業。有的學校采取了“訂單式教學”、聯合辦學等辦學方式,但效果不理想。個別學校采用“虛假訂單”的辦法騙取生源,學生畢業后不能就業,或者在試用期滿后被用工單位以各種理由辭退,嚴重影響了職業學校的社會聲望。
三、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對策
1.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把農村職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序列。黃炎培提出了“大職業教育主義”,認為職業教育與傳統教育迥然不同,是一種實用教育。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人們普遍重視國民教育,視職業教育學校為無奈之選的“二流學?!保沟棉r村職業教育在人們心中的聲望和地位一直處于劣勢和弱勢狀態。同時“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絕大多數農村家長把升入正規大學看作是孩子脫離農村生活的唯一希望,每年有大量的農村學子升入大學,但畢業后回鄉工作的卻是鳳毛麟角,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嚴重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在城鄉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更適應現實社會的需要和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應該消除偏見,把農村職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序列,在全社會營造一種職業教育的氛圍。要消除人們重視傳統教育的觀念,正式職業教育,尤其是涉農職業教育,使農村職業教育與其他國民教育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發展。要合理配置社會資源,使農村職業教育享受到國民教育的各種待遇,真正成為整個社會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那些做出成果的優秀生產技術人員要進行獎勵和宣傳,改變人們的主流教育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在全社會營造職業教育的輿論氛圍,最終形成新的求學觀、擇業觀和成才觀。
2.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要確立辦學宗旨,明確辦學方向。農村職業教育要以服務于城鄉一體化為辦學宗旨,以解決“三農”問題為辦學方向。農村職業教育要植根于農村,充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將農村的人口負擔轉化為發展優勢,為農村經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F在大多數農村職業教育學校偏離了辦學方向,把對口升學和為進城務工人員培訓當作直接目的,沒有真正發揮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和發展農村經濟服務的職能。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應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注重與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相結合,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培養出適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留得住、用得上”的鄉土人才。在師資力量配置方面,職業教育學校的教師大多數缺乏工作實踐能力和專業實踐技能,要引進技術過硬的生產一線專業技術人才和具有豐富經驗的農業技師等作為專業教師,編寫能夠學以致用、用而有效的鄉土教材,尋求具有地方特色的辦學形式,真正為經濟發展服務。
3.多方聯動,打造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農村職業教育是社會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政府、市場、企業等的關心與支持。一要轉變政府職能,履行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職責。由于政策和制度的不公平待遇,農村職業教育處于教育鏈條的薄弱環節,辦學條件差,設備落后,師資力量不足,自我發展能力差,社會影響遠不如普通教育。政府應成為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主體,給職業教育以國民教育待遇。改變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需要政府給予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如減免學雜費和推行職業教育券,為貧困地區的人員接受職業教育提供經濟保障。各級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每年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拿出相應的教育經費,使農村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均衡發展。二要面向市場辦學,完善就業市場準入制度。農村職業教育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課程設置要有針對性,滿足多樣的市場需求,使農村教育成為公眾投資的熱門領域、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完善就業市場準入制度,根據就業市場人才需求信息培訓專業技術人才。相關部門要為職業教育提供公共服務與支持,及時為學校提供市場信息及基礎數據支持,減少職業學校的辦學盲目性。三要開征企業職業教育稅,分擔農村職業教育成本。農村職業教育屬于高投入的教育范圍,僅靠政府投入和學校自籌資金遠遠不夠。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企業是農村職業教育除受教育者外最大的受益者,應分擔教育成本。開征企業職業教育稅,可以為農村職業教育獲得充足的發展資金,也可以避免企業的“虛假訂單”現象。受教育者主要的服務對象是企業,應加強校企聯合,加大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力度,學校為企業培訓技術人才,企業為學校提供就業崗位和實習場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