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2 09:08: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文化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英語跨文化教育;語言經濟學;英語經濟價值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79
1引言
語言在使用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經濟價值,具有互換性等特征。當語言進行了有效表達,并被合理理解后,語言所產生的效果會使得人民做出一些相應的語言的經濟付出行為。比如看到一則廣告,人們被其中的一句廣告詞所吸引,可能做出一些購買行為。但前提是這句廣告詞正好滿足人們的預期需要。英語作為世界第一大語言,它的經濟價值表現在多個方面,如人們借助英語完成一定的工作,或依靠英語從事或參與某項事務或活動,或者英語在勞動力市場上滿足需求的社會,獲得的經濟效益。
2英語的經濟價值與英語文化
在現實生活中,語言的經濟價值有高低之分。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它的經濟價值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英語在各種任務、各種職業和各部門活動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對該語言的供求法則的支配。如在高校里有很多學生在學學英語課程之余還選擇自費報各種英語培訓班,因為在中國當前社會,求職者能否贏得職位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如很多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明確規定英語要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很多外貿企業在招聘廣告上會加上一句話“懂英文者優先考慮”“須具備良好的英語口語能力”等。以海南的家教行業為例,同樣是做英語家教,根據英語的熟練讀和經驗豐富程度,如果是在讀的本科大學生,由于英語熟練程度不夠,從事英語教育的經驗不足,可能每小時的報酬只有20元到30元左右,但是一位具有中級職稱的英語教師,每小時的報酬將不會低于50元,如果是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大學教授,每小時報酬甚至可以到500元左右。這些例子均可反映英語為人們帶來的高低不同的經濟價值。
有時,語言輸出者的文化背景以及認知能力與語言接收者的文化底蘊以及知識架構不同時,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語言的經濟價值。如果語言輸出者未能很好地理解語言接收者的文化,把握語言接收者的心理特征,語言將很有可能無法實現它的經濟價值。如某廠生產了一種嬰兒產品,取名為“龍龍”牌,因為龍在中國人看來十分神圣,我們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當時該商標在國內十分被看好,認為會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可誰知“龍龍”牌嬰兒產品到了歐洲市場,怎樣也賣不動,原因是“龍龍”英譯名“Dragon”在英語文化里是邪惡的象征。這表明未能理解英語文化,一味按照中國人的思路去取名字,很有可能無法帶來好的經濟效益,甚至會導致產品滯銷,同時也說明了英語文化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英語的經濟價值。學好英語跨文化課程可以使他們能夠根據不同語境靈活調整自己的文化參考框架,以保證國際貿易的有效性和恰當性。
3我國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的現狀
跨文化教育是目前普遍被忽視的教育理念,我國的《大學英語課程教育要求》只在教育性質和目標部分提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手段、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都沒有對跨文化教育做出具體要求。然而,這個國際教育發展的新理念對實現英語全方位的教育十分重要。將跨文化教育融入英語教育不僅有利于英語學習者理解英語國家文章和書籍,而且能有效地促進英語經濟價值的實現,使英語學習變得更加有實際意義,同時還能使英語學習者成為既掌握外語交際能力,又具有跨文化意識、國際視野和有經濟頭腦的新時代人才。
目前中國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現狀大概包括三大方面。
(1)忽視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的系統性,學習者學到的往往是零碎的文化知識和信息,這樣很容易導致對目的語片面,甚至錯誤的認知。很多高校把英語教育的重點放在聽、說、讀、寫、譯上,將文化教育排除在外。雖然很多外語教師意識到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卻因課程安排,以及文化課得不到行政管理方面的認可和支持等因素,只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關注文化教育,將文化作為零碎知識和信息進行學習。如很多大學英語類教材每章關于跨文化的內容只有一個介紹兩條文化知識的小框。一般情況下,老師只是針對這兩三條文化背景知識,進行非常膚淺片面的蜻蜓點水式講解。學生只能記住幾個有限的概念,無法再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對文化知識的學習是不成系統的,因為缺乏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系統全面的講解,很多情況下也是無效的,基本無法滿足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要,很多時候這樣的教育會適得其反,導致對文化狹隘、僵化的理解。
(2)忽視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沒能充分認識到外語教育在培養學習者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層面的作用。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其實沒有真正開展起來。
(3)目前市面上關于跨文化英語教材,大多存在建設滯后現象。如材料陳舊,詞語的釋義老化等。在這些教材里,很多課文都是十年之前的,不能滿足培養現代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要。而且很多教材都突出藝術和節日幾個方面,其他有關文化的材料匱乏,取材分布不均勻,不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全面掌握文化知識。
4對我國高校跨文化英語教育的建議
從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語言學習與使用狀況不協調的根源正是忽視語言經濟價值的客觀性。我國要根本改變目前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羈觶就必須理解語言的經濟價值,深入研究語言在經濟角度方面的價值意義,調整英語專業設置,適當地增加英語跨文化課程。同時要針對我國國情和各省省情,在不同的省份制定不同的教育大綱,同時采用調整課程體系、更新教育方法和活動、編寫教育材料等,使課程成系統化,使學生能通過語言為經濟建設帶來最大的經濟價值。
同時,在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中,應幫助學生建立全球視野,從跨文化的視角去分析考慮問題;同時要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外語教育中還要注重教師隊伍的跨文化意識培養。更新跨文化英語教材,使教材符合我國具體國情,保持時代性和實用性。
另外,我國學者應該注重對跨文化教育進行本土化研究,不要生搬硬套國外的理念,要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分析中國目前開展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闡述中國跨文化教育的意義和途徑。
5結論
總之,本文建議我國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結合目前國內現有的研究成果,從語言經濟價值的角度出發,進行一系列扎實的研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國內的跨文化教育方面,不要全盤照搬歐美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的教育模式,要根據本國基本國情以及各省具體省情,制定合理的跨文化教育目標,在跨文化教材、教師的跨文化培訓上下大功夫,將跨文化教育理念落實到教育的各個環節。
參考文獻:
[1]陳申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劉紹忠語用的經濟價值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指導意義[J].外語教育,1998(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育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本土資源孕育著學校發展的優勢和機遇。1999年以來,安溪縣沼濤實驗小學依據家鄉特色,挖掘地方資源,創造性地開展了茶文化教育活動,把最具安溪特色的茶文化引入校園,形成了學校辦學的一大特色,并結出豐碩的成果。在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安溪縣沼濤實驗小學的“茶文化教育活動的研究與實踐”榮獲特等獎。
一、茶文化教育活動研究與實踐的策略和方法
1.茶文化教育在課程開發中成形。
依據家鄉特色,挖掘茶鄉資源,編寫茶文化教育的教材是開展茶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務。安溪縣沼濤實驗小學在組織師生到縣圖書館、茶果局、茶科所、茶都、茶廠、茶農戶參觀訪問,上網搜集有關茶葉的資料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茶知識,然后對積累的素材進行提煉加工,編寫了校本教材《安溪的茶》?!栋蚕牟琛酚?4個章節,從“茶歷史、茶知識、茶文化、茶經濟”4個方面,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安溪茶以及安溪以“茶”為載體的集各種行業為一體的現代安溪茶業經濟發展狀況,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適當安排一些實踐活動。同時對安溪人的品飲技藝和茶歌、茶謠、茶舞、茶戲、茶畫、茶藝等璀璨的民間茶文化進行挖掘、整理,提煉出別具一格的“少兒茶藝”。
2.茶文化教育在系列活動中展開。
為了確保茶文化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學校建置了茶葉初制加工室、少兒茶藝室,培植了茶樹標本,編寫了茶文化教育素材《安溪的茶》,為茶文化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教材,安溪縣沼濤實驗小學確定從三年級起每周開設一節茶課。通過茶課,讓學生系統地學習茶知識;通過茶課,讓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種茶、采茶、制茶、揀茶、包茶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茶課,讓學生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詩、演茶藝、弘揚茶文化。
3.茶文化教育在課題研究中深化。
為了進一步深化茶文化教育的研究,安溪縣沼濤實驗小學把茶文化教育申報為省級立項課題,課題的名稱是“茶文化教育活動的研究與實踐”,研究的重點是如何通過茶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實施素質教育,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同時,學校又把茶文化教育與體驗教育、藝術教育、科技教育、環保教育等有機整合,形成了一系列實驗子課題。根據學科的特點,分別制訂了茶事體驗、科技與茶、藝術與茶等實踐活動方案。在體驗教育活動中,以學校茶葉初制加工室為實踐基地,以茶葉大觀園為勞動基地,以茶科所為科研基地,以學校茶藝室為演藝基地,引領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在鍛煉中獲得體驗。在科技教育活動中,結合研究性學習,開展茶葉科學種植方法、空調制茶、茶葉農殘調查等學習實踐活動。在藝術教育活動中,注重提升茶文化教育活動的品位和內涵。學校每年舉行一次茶歌、茶舞、茶戲、茶藝的表演比賽,舉行一次茶文、茶畫、茶詩、茶報(手抄報)優秀作品的展評活動。
4.茶文化教育在與其他學科整合中拓展。
一方面,學校通過公開課、研討課、優質課、示范課、優秀教學設計評選等形式,加強對《安溪的茶》課堂教學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拓展茶文化教育。如,語文課拓展活動有吟茶詩、做茶文、寫茶聯、讀茶諺、唱茶謠等;數學課讓學生對所收集的有關茶葉經濟活動中的數據進行統計、運算;科學課讓學生對茶樹生長的自然要素進行分析;品社課讓學生學習以茶待客的禮儀,了解茶與生活、工業、農業、商業等的關系;美術課讓學生設計茶葉商標,繪畫茶事活動;少先隊開展《請到茶鄉安溪來》《茶葉知識知多少》等主題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把茶文化教育系列活動滲透到各科教學中,拓展以茶為載體的素質教育的空間。
5.茶文化教育在成果應用推廣中提升。
2005年5月,安溪縣沼濤實驗小學的“茶文化教育活動的研究與實踐”課題,順利通過了省普教室的結題驗收。結題不等于結束,而是新一輪更深入的研究。學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一項課題研究,其成果是值得充分珍惜、挖掘、利用的。課題結題后,安溪縣沼濤實驗小學切實做好后繼研究的幾項工作:1.將茶文化教育系列活動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好載體,繼續開展茶文化教育活動的研究與實踐;2.將“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大力弘揚茶道精神;3.將茶文化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基本方法應用到其他學科的實驗研究,提升學校的教育科研水平;4.將《安溪的茶》校本教材開發的基本做法進行整理提升,總結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流程,為安溪縣沼濤實驗小學校本課程的系統開發提供范例;5.將校本課程教材《安溪的茶》在全縣推廣應用。
二、茶文化教育活動研究與實踐的特色與創新
所謂辦學特色,其核心即是創新。學校對環境現狀、學校需要與能力進行分析,特別是對教育發展趨勢和校內外服務對象的需求作出判斷,富有創意地把茶文化教育活動的研究與實踐引入校園,開發特色的教材,形成特色的課程,突出了一個“新”字。有了“新”才有了“特”。茶文化教育的“特”表現在以茶為載體開展系列活動,使茶文化教育活動在素質教育、體驗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發揮特殊的作用,表現在把茶文化教育活動作為課題開展研究,成為校本課程的特色、學校辦學的特色、課題研究的特色。
1.為實施素質教育開辟新途徑。
關鍵詞:農村女性 教育權利 保障 對策
新形勢下,農業女性化對新農村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一方面,農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另一方面,農村女性又承擔著勞動生產和子女教育的主要任務,成為生產和教育后代的主力軍,農村女性對整個農村經濟和人口素質的提高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提高農村女性的文化素質迫在眉睫。國家只有充分認識到我國農村女性受教育權利一度被忽視的現狀,并通過分析其原因及困境所在,尋求保障農村女性的教育權利問題的對策,確保農村女性受教育權利的充分實現,才能提高農村經濟增長和人口素質。
一、農村女性教育狀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在貫徹落實“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國家在憲法中第46條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在婦女權益保障法中第14條規定了“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權利”。因此,女性同男性一樣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女性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尤其城市女性,基本實現了與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同時,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雖然教育狀況也有所改善,但是農村女性接受教育的權利還沒有完全實現。在一些貧困落后的農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要普遍低于男性,農村女性受教育水平低,農村女生入學率偏低,輟學率偏高,農村女性的升學就業受到歧視,農村女性再教育機會受到限制。農村女性的文化教育權利對于提升農村女性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實現小康社會中其作用不可忽視,因此,進一步保障農村女性的文化教育權利勢在必行。
二、農村女性教育權利保障不充分的原因
在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法律保障不充分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
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在城市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村家庭貧困,農村女童的父母放棄了女童受教育權的選擇,農村女性放棄了享有文化教育權利,產生這種農村女性受教育權得不到保障的現狀,有很大原因是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家庭經濟困難以及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現階段農村女性受教育主要問題在于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而能直接給她們以經濟支持且有義務給予支持的當屬國家,我們應盡快在財政上使女性受教育權得到資助。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應從財政上給予支持,建立專項幫助基金,確保農村女性享有文化教育權利,建立公正、公開的基金管理體系。
(二)國家法律政策落實不足
在我國,有關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的法律政策落實不足,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相關立法太粗,可操作性不強,立法中存在漏洞、盲區,仍需進一步細化,才能更好地落實。其次,相關立法滯后,需要及時制定適應新形勢的保障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的法律法規。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保障婦女權益的立法也需要根據新形勢的新特點不斷加以完善?,F在,由于立法的滯后,出現了一些法律“真空區”,尚待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同時,一些法律規定已經過時,需要修改或廢除。再次,相關立法失范,不同層次的立法主體之間的相關規定相互沖突。由于我國立法層次的多樣性,造成了保障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立法的隨意性。最后,國家法律政策的規定操作性不強,對侵犯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的行為,執法主體不明確,執法力度不夠。
(三)農村女性受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嚴重
在農村,農村女性一直以來深受傳統保守的思想意識及性別觀念的影響。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內、男主女從等思想意識,導致了家長對女性教育的忽視,阻礙了農村女性追求進步、發展自我、學習文化知識的愿望,使農村女性缺乏自我意識和平等意識,使得農村女性教育權利法律保障不充分。
三、新形勢下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保障的對策
(一)完善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立法并加強執法力度
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保護婦女文化教育權利的法律制度,但仍然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的保障:首先,使有關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的法律規定更加具體化,更具可操作性。保護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的法律在現實中并沒有完全執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的規定過于抽象,可操作性不強,而且,對于許多侵犯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的行為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欠缺處罰的條文。對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立法工作應加強調查研究,以適應現實的多樣性和發展趨勢。其次,應該加強執法力度,嚴懲侵犯農村女性相關權利的侵權行為,特別是對法律有明文規定的侵權行為進行有力的制裁,做到法網嚴密。最后,在完善立法和執法的同時,還要建立配套的國家級的婦女文化教育權利監督系統,以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二)提高婦女自身的法律意識和平等意識
農村女性在社會中所處的弱勢地位決定了其文化素質較男性低,農村女性還缺乏享有和行使權利的能力,對自身權利的意識淡薄;反過來,意識的淡薄又會加劇兩性之間在享有文化教育權利的不平等,從而導致惡性循環。因此,提高農村女性的法律意識勢在必行,應當有針對性地向農村女性宣傳和普及關于文化教育權利方面的法律知識,使她們學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三)發揮婦聯及各種婦女組織的作用
婦聯組織是我國最大的婦女組織,在維護女性教育權利方面歷來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勢下,婦聯組織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婦聯可以通過監督各級政府落實保障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的情況,推動權利的實踐;可以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益代表的身份,針對歧視女性的行為開展維權活動;可以向立法機關提供女性教育文化權益方面的立法建議等。同時,我國民間還有五千余個民間婦女組織,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必定可以極大地促進我國農村女性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四)發揮傳媒宣傳作用,改造社會文化環境
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所產生的對農村女性文化教育權利的忽視根深蒂固,而且這種傳統觀念還在左右著社會輿論。因此我們必須把改造社會文化環境,為農村女性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媒體應充分發揮其宣傳作用,可以在報紙、期刊媒體上開辟婦女教育研究專欄,大力宣傳女性教育文化權利的基本知識;可以扶持一批婦女研究的報刊雜志,創辦女性教育權利研究的專門性刊物;也可以在電視上、網絡上播出一些關于女性教育話題的欄目,進一步提高農村女性以及全社會婦女文化教育權益意識。
由于女性承擔著哺育和教育后代的特殊責任,所以女性素質決定著國民素質,而國民素質決定國家未來的發展。因此,加強對女性教育權利的保障,提升女性整體素質,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參考文獻:
[1]吳寧,岳昌智.女性權利的法律保護[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52―57.
[2]農民法律讀本[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145―149.
[3]康均心.婦女權益保護及救濟理論與實務[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108―115,122―138.
[4]張玉冰.當前女性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蘭州學刊,2000(6).
[5]袁連紅. 農村女性教育問題之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
中國人從2000年后開始反省自己文化教育傳統的價值,這是一種可貴的自覺,也是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基礎上,中國人自信、自強精神回歸的重要體現。而要真正意識到自己文化教育傳統的價值、并在充分繼承和運用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必須認真思考清楚以下七個問題。
When,我們是在何種時代背景下
傳承自己的文化教育傳統?
20世紀中后期以來,在全球經濟、金融、信息、文化、政治、教育等“一體化”風潮的影響下,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在思考自身文化傳統的存續與發展問題,并將此視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和諧發展、民族國家自身文化價值體現,以及人類遺產對未來歷史的創新啟示等重大問題。文化的沖突、文化的單向融合被文化間的理解與和諧共存理念所取代,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瑪雅文化、阿拉伯文化、猶太文化、基督教文化、天主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等都在覺醒和復興,并在現代科技、經濟和文化產業的推動下成為頗具民族和時代色彩的文化表征,也使世界歷史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更為理性、更具和諧與創新訴求的新時代。
而這時中國,在經歷過近代文化教育對傳統的不斷顛覆和遺棄之后,在對自身發展歷史的反思中,逐漸看到了真實的問題所在——沒有文化教育傳統的國家和民族,其發展的基礎和潛力是單薄的,難以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時,真正實現快速的、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真實發展。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傳統雖不相同,但都是各民族自身探索、實踐和選擇的結果,里面凝結了古往今來的經驗、教訓、智慧和創造力,因而其價值倍受各民族關注。在世界范圍內“和而不同”、在一國范圍內“多元一體”已經成為普遍認同的“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原則,為世界文化的豐富與可持續發展確立了明確的方向,也將保護、傳承和弘揚各民族文化教育傳統的責任首先放在了各國、各民族的肩上。
傳承與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教育傳統,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團結、自信和發展的基礎所在,也是人類不斷進步、繁榮的重要需求。面對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幸福愿景,中國人早有“殊途同歸”的思路和襟懷,西方的傳統也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開放思想。也正因為如此,歷史發展至今世界文化才有充滿生機的多樣性,才有人類可以多方借鑒的豐富思想和文化資源。
對于當代中國人而言,一個世紀以來,我們在放眼世界、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時,對自身“本元”的關注、研究和發展遠遠不夠。其表面的問題是文化教育的內容與傳統割裂,而深層的問題是國民自信、自強的精神受到壓抑和削弱,從根本上制約了國家的發展和民眾才智、德行、創造力的發揮。
Why,為什么要傳承自己的文化教育傳統?
人類歷史發展至今,前車之鑒、成功和失敗的經驗都同樣重要、同樣具有價值。進入到21世紀,世界各國再一次共同站在歷史發展的起點上,應對挑戰和機遇,除了科技與經濟之外,文化教育的歷史傳統將成為最具個性和底蘊的資源。尤其在中國,古往今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遺產均極為豐富,其原創思想與兼容經驗在諸多領域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找到傳承和發展的正確方法和途徑,整體的發展將不可限量。
在整個20世紀,“美國夢”幾乎成為了世界夢,美國的發展得益于經濟、科技、金融、法制建設和現代生活,而缺少的則是歷史的厚重與文化教育的傳統。一百多年來,中國人也有自己的奮發圖強的“中國夢”,而在其中文化傳統的支撐將成為構成中國改革、發展、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或必備要素。即便在科學、技術、數學、醫學、軍事、金融、法律、教育、傳媒、網絡、商業等歐美暫時占優勢的領域,中國的趕超也需要借鑒自己的傳統,而不能亦步亦趨地效法。不如此,中國將永遠不能通過解放思想、自主發展、另辟蹊徑的探索在競爭中占據先機。
中國在歷史上為什么會有諸多方面遙遙領先于世界,包括在思想、制度、法律、教育、商業、醫藥、體育、藝術、建筑、歷法、數學、工藝、水利、環境治理等諸多領域均有突出的貢獻。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各行各業的中國人都懂得繼承傳統、積累經驗、善于學習、不設壁壘、勇于實踐,并以立異出新、挑戰權威、實現價值為目標。面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傳統遺產,如何繼承和發展應該是國家戰略、行業戰略必須要思考和決策的重大問題。
僅從教育的角度看,20世紀以來為全世界普遍接受和關注的教育理念,如以人為本、終身學習、多元智能、學習型社會、積極心理、生涯指導等,都能在中國的文化教育傳統中找到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積累,而且在這些方面,國外的學者似乎比我們還敏感、還關注,對此,中國的教育界應該認真反省。
Where,我們是在何種環境中
傳承自己的文化教育傳統?
通常,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教育傳統,主要是以“母語”及其“母文化”為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的。因此,作為中國人來說,充分運用自己的文化教育的傳統是應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的。但是,從近代以來,中國的文化教育傳統隨著中國人自信的衰弱而日漸消亡,從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工具、標準等,幾乎完全被國外的教育模式所取代,而教育、教學的效果卻一直不理想。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充分關注和尊重中國人學習知識和技能、確立世界觀、價值觀的傳統和習慣。
【關鍵詞】水文化 高校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20-02
一、引言
水不僅是繁衍萬物的生命之源,也是孕育人類智慧和文明的天然搖籃。水作為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生命要素[1],貫穿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始終[2],并將其內在涵育的文化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人類的思想意識中[3],錘煉民族性格,呼喚情感共鳴,凝聚共同記憶,形成一個觀照全人類的水文化圖騰。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文明史也可以視為一部水文化的發展史。
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與水有關的文化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比如,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長江作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成就了絢麗繽紛的楚國文化。因此,水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來源之一。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水文化,即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從物質層面的角度來說,水文化主要記錄了人類對于水的認識與改造,屬于人類活動實踐范疇。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以及對大自然的不斷認知與探索,對水文化的認識也由物質的表層提升到一種更高的精神意境,即水文化的精神層面,它主要包含了人類對水及其變化的認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種哲學思辨和審美意識[2]。
在古代漢族的神話傳說故事中,就流傳著大禹治水的傳說,記錄了大禹率領民眾,與洪水斗爭,最終戰勝洪水的故事,其治水的精神也受到后人的頌揚??梢哉f,大禹治水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標志與象征。另一方面,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文明歷史發展進程中,農業生產一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水又對農業生產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農業灌溉需要水,而洪旱災害的頻繁發生又會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興水利、除水害的歷史。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形成了十分豐富的水文化,包括與水相關的科學、人文等方面的精神與物質水文化遺產,從一定意義上講,水文化已成為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
當今社會,水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銳。頻繁發生的洪澇災害仍是心腹大患(即“水多”的問題),水資源短缺仍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即“水少”的問題),日益惡化的水環境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即“水臟”的問題),水土流失和生態退化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即“水渾”的問題)。2006年,聯合國確定第14個“世界水日”的主題為“水與文化”,試圖引導各成員國認識到提高水文化知識、開展水文化教育等在解決當前水資源問題與危機中的重要性。然而,水文化在解決當前面臨的水問題方面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深入探索和研究水文化與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等的內在關系,探討水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為解決我國目前日益突出的水問題尋求文化的支撐,這方面的工作已經越來越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關注和重視。而高等院校,尤其是為水利改革和發展提供支撐的水利院校,作為水利學科發展的重鎮和該領域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開展專門針對水文化的宣傳和教育更是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水文化教育的內容
水文化作為一個文化體系,涵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諸多方面[1]。因地域、氣候、環境等區位因素和自然稟賦的差異,世界各地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我國開展水文化教育時,必須緊密結合我國的水情、國情和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發展進程,綜合考慮水的社會經濟屬性、哲學屬性、政治屬性、民俗屬性、藝術屬性等要素[5],深入挖掘水文化在水利改革和建設、社會經濟發展、文明進程演化等方面的影響和意義,尋找水文化在社會發展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延展,這不僅能夠使得民眾可以接觸水文化、熟悉水文化、理解水文化,進而可以傳承水文化,最終能夠“以點帶面”,使得全社會逐漸認識并重視水文化在當前水利工程開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重要性。
關于“水文化”的定義,學界觀點不一,因此對于“水文化”內容也沒有明確界定。但百變不離其宗,都是圍繞“人”、“水”和“自然”關系的探討。總體來講,筆者認為,我國的水文化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水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意味和人生啟迪。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于水的傳說與故事。既有廣為流傳的“大禹治水”,也有家喻戶曉的“李冰治水”,這些傳說故事得以延續,不僅因為他們對水的治理有功,更歸功于他們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在我國古代從春秋戰國到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一些詩詞歌賦中,也充斥著諸多關于水的元素,其中也可以折射和反映出水文化的發展和演化。比如,《管子:水地篇》中的“是以水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談也。”“水,萬物莫不以生”,均將水當做萬物的本源。老子的《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痹诘兰覍W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荀子?勸學》說:“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薄对娊?關雎》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薄白孕湃松倌?,會當水擊三千里”等等。這其中,既有水之治理、水之道、水之德、也有水之哲學、水之精神。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加強思想教育和成長引領是大學教育不可回避的議題之一。思想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結合實際事物的講授方式,才最深入人心。在這方面,水文化教育具有天然的優勢。
(2)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科技文明的不斷進步,我國對于水文化有了更加科學、合理和全面的認識,無論是從水文化的概念與內涵的角度,還是水文化與社會、經濟等的關系,都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和高度。這其中涉及到的內容,包括對水資源的認識、水法規、節水知識、水生態、水利科技等相關的諸多方面。水是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資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它和其它自然資源一樣,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也同樣具有資源的“不可逆”性。尤其是支撐人類大部分生活用水的淡水資源,正呈現出一種驟減的態勢。在“節約用水”的全球呼聲中,人類開始審視自己的行為,開始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了“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理念。
(3)水文化產品。這個方面可以說是以上兩類水文化內容的具體形式,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既涵蓋了以水文化為主題,開發的文學、藝術、紀念品等新的文化產業內容[5],也有在不同地區和風景區的開發中融入和結合水文化內涵,例如在諸如城市景觀設計、居民區景觀設計、碼頭改造與設計當中重視和體現水的特色,圍繞水文化,設計一些水文景點等等,提升水工程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格調。另外,在我國古代的一些音樂、繪畫與古典園林中,也有與水文化相關的知識可供研究與宣傳,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熏陶大有裨益。
三、水文化教育的形式
水文化的教育涉及到學校、社會和水利行業3個層面的教育[6],然而,綜合來看,目前關于水文化的教育相對滯后。因此,需要整體布局、綜合考慮、統籌規劃,立足于前文提到的水文化教育的內容,從多個渠道、多個角度、多個方位發展水文化教育的形式,這其中既包括堅持既有的傳統的水文化教育方式,也要適應當前形勢,開發與發展一些新的水文化教育方法和手段。具體來說,水文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重點考慮:
(1)編撰“水文化教育”教材,開發“水文化教育”特色課程。目前,專門針對“水文化教育”的教材,尤其是專門針對高等院校學生的教材尚不是很多,需要加強對于這類教材的編撰。在全國水利專業高等院校需要開設專門介紹水文化的公共選修課程甚至是必修課程,如“水利史”課程、“水文化”課程等。除此之外,在所有的其它高等院校也應該開設此類課程。高等院校中也應該專門設置一些針對“水文化”的大學生創新課題,通過課題項目的帶動和引領,用以激勵學生自主的學習水文化、認識水文化、弘揚水文化等。
(2)開展“水文化教育”特色實踐活動。只有將水文化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將水文化根植到每個人的心中。目前,在水利高等院校中,水利實習已經比較普及,在其它非水利高等院校中,也應該逐步的開展和推廣與水文化教育相關的特色實踐活動,比如參觀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峽大壩工程等)、水利景觀等等,或者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等事件,組織開展水文化主題活動,以此為契機,深化人們對水的認識。在高等院校中,也可以定期開展一些與水文化相關的主題活動,吸引全體師生參與,營造水文化教育的氛圍。
(3)打造特色“水文化教育”的新媒體平臺。要充分利用報紙雜志、廣播影視、網絡電信等大眾傳媒資源,注重宣傳的針對性、廣泛性、多樣性,使先進的水文化進城市、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7]。當前,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新興媒體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較之“單向直線式”的傳統傳播路徑,新媒體“點對點”式的網狀傳播方式,體現出超強交互力、廣泛傳播力和形象表現力。這一技術特性使新媒體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教學工具。因此,水文化教育除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外,還可以融入一些新媒體教學手段。
例如,可以專門建設水文化網站,開發特色水文化教學平臺;搭建水文化教育的微信公共平臺,專門負責維護,不定時推送與傳播有趣的水文化知識;播放關于水文化的影音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從而給他們留下直觀、深刻的學習印象;讓學生自己創辦“水文化”電子雜志、微視頻等,讓他們主動思考、主動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一味追求新媒體的“短”、“平”、“快”,而忽視了傳統媒體的經典和深刻??梢赃m當引導學生閱讀水文化相關的書籍和報刊。例如,曾經風靡一時的《水知道答案》,通過水不同的結晶形狀,感化人向上向善。盡管這本書的科學性備受詬病,但不可否認,它確為水文化教育帶來了新的思路。
(4)推動和實施“走出去”戰略。不僅要學習和熟悉中國的水文化,也要了解國外的水文化,如水政策、水法規、水治理等方面的信息,緊跟時事、與時俱進。另一方面,鼓勵老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進一步擴大國際交流,借鑒國外水文化傳播的形式和手段,同時增強中國水文化的國際影響力[7]。
四、總結
總的來看,水文化教育影響重大,意義深遠。構建水文化教育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在觀念、體制、方式等多方面有創新和突破。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更是應該要在水文化教育中發揮主動作用和帶頭作用,營造良好的氛圍,推動建立水文化教育,實現水文化教育的發展繁榮,提高水文化在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人們親水、愛水、節水、護水的意識,共同助力“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艾菊紅.傣族水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
[2]王海波.水文化視角下洪湖體育旅游開發與推廣的研究[D].湖北大學,2014.
[3]王娟.城市居住區景觀水文化研究[D].南昌大學,2014.
[4]羅湘萍,王偉英.水文化傳播教育新媒體平臺的構建[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4,26(4):9-12.
[5]古蘭.生態美學視域下的水文化建設[J].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0.
關鍵詞: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的困境;支持機制
中圖分類號:G75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09)03-0141-06
一、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背景
貴州省是一個欠開放、欠發達的多民族內陸山區省份,同時又是一個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的省份。全省共有48個少數民族居住,少數民族人口占比為38%,世居的少數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水、仡佬等17個。民族的多元構成,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貴州省因此被譽為“民族文化天然博物館”。在國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貴州省就有31項,居全國省、市、自治區前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貴州省得天獨厚的、具有潛在經濟價值的資源。貴州如何發展,走什么發展路徑,成為擺在貴州省人民政府及全省人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為貴州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大的政策環境,但如何抓住機會,將國家政策地方化,則仍是一個難題。根據本省特點,省政府確立了以旅游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2000年初步擬定了十三個重點保護與開發的村鎮,其中民族村鎮占了很大比重。如今,有規劃的或自發的民族村寨旅游正在全面鋪開,成為帶動貴州經濟發展的驅力。由此可見,省政府敏銳地抓住了本省的民族文化特色,試圖以民族文化構建跨越式發展的橋梁,走一條環保而多贏的現代化路徑。
自從貴州省政府確立“生態立省”、“以旅游促發展”的思路以來,民族民間文化也就進入了決策者的視野。早在2002年7月,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就頒布了《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2002年8月,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于在我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實施意見》。近年來,貴州省在評選命名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建立民族文化專題博物館和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這正如部分研究者如貴州省教科所的楊躍民等認為這只是一種“靜態”的保護,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問題,更不用說傳承和發展問題。而較好的方式則是貫徹《在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實施意見》,將“靜態”的方式轉化為“動態”的方式,即尋求學校教育的支持。從2005年9月開始,貴州省教科所首先組織開展了“民族民間美術進課堂”的實驗研究。2006-2007年,省民委和省教育廳從143所申報學校中,選出23所學校作為“民族民間文化教育項目學?!?,給予經費支持,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的教育實驗,以此來推動全省的民族民間文化教育,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為貴州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積蓄民族人才。
二、民族民間文化教育開展狀況
“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的教育實驗已有兩年多,為了了解教育實驗實際進展情況,省教科所的課題組成員13人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間分批次對分布于黔南州、黔東南州、黔西南州、六盤水市、遵義市、畢節地區、銅仁地區、安順市、貴陽市等9個地區、市的20個縣市的23所項目學校和近10所非項目學校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調查研究。課題組成員由省教科所的研究人員和三名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和研究經歷的高校教師組成,調查方法主要采用訪談法和觀察法,并深入課堂聽課,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的文字資料和影像資料,為理論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數據材料。
(一)資金狀況
資金主要是針對項目學校而言的,23所項目學校從立項之日起,在資金上得到了省民委的承諾,但,在資金的劃撥上,并非由省民委直接面對單個的項目學校,而是由省民委劃到地州市的民族事務管理部門,經他們再往下劃撥到縣民宗局的賬上。也就是說,經費方面,是由省、地市、縣三級的民族事務管理部門在負責。到了縣一級,則由項目學校做出經費預算向縣民宗局提出申請,經他們審定后,再決定是否撥款給項目學校。
在調查的項目學校中,從立項到我們調研時,即2007年9月-2008年12月之間,不到二分之一的學校表示獲得過來自省民委的專項資助。得到資助的項目學校的經費主要用于購買樂器、部分表演用的服飾及兼職教師的工資。學校普遍反應,專項資金并不夠用,他們在教育局同意的前提下,將部分生均經費用于支持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其他項目學校的專項資金獲得情況不明。極少有非項目學校能從政府方面得到專項資助,絕大多數非項目學校除了能從生均經費中開支一部分用于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外,除此外沒有別的經費來源。
(二)教學安排
從調研的三十余所學校來看,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在時間安排上,只有細微的差異,大體上是一致的。除貴陽市民族中學為高中外,其余均為小學和初中,即主要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很少延伸到高中階段。在具體教學安排上,有以下幾種情形:
1 將民族民間文化的知識教學部分以地方課程的形式加入到教學安排中。如黎平肇興小學就在課表中安排兩節地方課、一節民族課。地方課主要以認知當地風土人情和歷史、經濟、社會情況為主,較為綜合。而民族課則以學生主體民族為對象,進行民族史、民族文化等的認知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 將民族民間文化中的技藝部分如民族音樂、民族體育、民族繪畫、刺繡等與音樂、體育、美術等正式課程教學緊密結合。教師在完成教材規定的內容后,一般會作適當擴展,擴展部分則自然加入民族民間文化中的技藝內容,如在音樂課上教唱侗歌大歌、苗歌等;在美術課上教學生練習水書、學習蠟染、刺繡等基本知識;在體育課上傳授民族體育如長棍舞、蹴球等。
3 在全校進行全面教學的基礎上,成立興趣班以強化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如三都鵬城希望學校的水歌興趣班、榕江車民小學的“金蟬藝術團”、黎平城關四小小學部的藝術班(即興趣班)。比較特別的是黎平城關四小成立了一個初中部,共六個班,學生182人,是面向全縣招生的,專門從事侗族藝術教育。他們除正式的課堂學習外,主要靠課外時間來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如下午放學后或周末等。往往是興趣班的學生更有可能獲得較多的學習或外出表演的機會,同時也因各種接待任務最容易被打亂正常課堂學習秩序。
(三)師資狀況
在調研的學校中,能開展民族文間文化教育的師資少而又少。因漢文化的普遍影響及師范教育體系的分科性,民族學校的絕大部分教師漢化程度高,除了保持本民族的日常語言外,民族技藝性知識已所知甚少,難以擔當民族民間文化教育重任。在語言的教學方面,一般由語文老師兼任;民族體育、音樂、美術的教學則相應地由學校的體育、音樂和美術教師兼任。而當學校缺乏這些資源時,則到民間聘請相關人士來擔當教學。在外聘教師資源上,一個潛在的危機日漸突出。自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以往那種農閑時老少相聚,進行民族知識傳授的場景已很少見,事實上造成了“文化斷代”。為水族為例,水族是少數民族中為數不多的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之一,掌握水書的人被稱為“水書先生”,水書先生是水族中的文化人。在水書的傳承史上,基本上分為:“家傳”與“師傳”兩種,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在挑選傳承人時會有一些限制性條件。水書作為一種知識,其傳授面并不廣。一個村寨里,能成為水書先生的人并不多。就我們在三都的調研來看,整個縣里能被稱為水書先生的人也是屈指可數的,并且是年事已高的人。面對水書即將失傳的困境,水書先生們為保住本民族的“根”,愿意打破禁忌,卻無人愿意學。其他民族的文化傳承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所謂“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老一輩民間藝人愿意傾囊相授,年青人卻因現實的生存問題而不愿意花費精力與時間去學那些不能解決吃飯問題的“無用之物”。
(四)教學效果
就“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這項教育實驗的效果檢驗來說,不能用常規的教學評價來衡量,應該有一種更為寬闊的視野。民族民間文化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部分進入課堂教學中,是完成國家課程的前提下,以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的形式與國家課程相輔相成,成為一個有益的補充成分。國家課程的教學效果常以標準化的量化手段來評估,而民族民間文化課程的評估手段則可以多元化,結合量化評估和質性評估等綜合手段。就教育實驗的立意來說,是希望借助這項實驗,將貴州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和貴州的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使二者相得益彰,走出一條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現代化路徑。因此,教學效果的考察更多的重視參與項目的各方人士的體悟和體驗。
從學校的角度來說,民族地區的學校,無論是專門的民族學校還是非專門的民族學校,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均為民族成員,他們對民族民間文化能進課堂,是非常熱心而熱愛的,如非項目學校之一的從江縣高增鄉笆扒小學“以前學校不教侗歌時,孩子不喜歡讀書;教侗歌后,孩子喜歡;沒有讀書的也跑來看。家長們也高興?!?笆扒小學教師)“侗族以歌為主,舞很少。民間會唱的歌,難度??;難度大的歌,以前結婚時要唱,現在也不唱了,慢慢失傳了。多聲部的歌在家里學不到,要在學校學?!?榕江縣車江小學家長)從社區服務的角度來看,各校受過專門訓練的興趣班學生常會參與一些社區或政府要求的表演活動,如過節日,或有重要人物來參訪。如在訪談期間,恰逢某縣要接待一個“很大的領導”,旅游局長要去協調學校配合這次參訪,組織學生表演民族歌舞。因此,從初步隋況來看,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有其事實上的價值和意義。
(五)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受到重視和倡導是因為其在全球化沖擊下日漸式微,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另一個因素是貴州省“文化立省”和“旅游立省”的政策導向使得民族民間文化在商業經營中成為營銷策略的視點。一批批民族村寨的基礎設施得到重點改造,一批批的民間文化藝人被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些搶救和保護性工作對民族地區具有一定的實質性作用。但是同時要看到,民族村寨作為物質性文化遺產是靜態的、博物院式的,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飛速發展,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欣賞它,而不一定非要去實地;由于民族技藝性知識對學習者的創造能力要求高,需要學習者個體從精力和時間上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學成。因此,民間愿意學習民族技藝的人廖若晨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掌握一定民族民間文化的普通人在一個一個地老去,使得“旅游經濟”中的靈魂――動態的文化詮釋者和生動的文化表演者后繼乏力,旅游經濟也將難以為繼。
小黃小學坐落在侗歌大歌的發源地――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這里人人能歌善舞,人才輩出,是極富盛名的“侗歌窩”,素有“歌的故鄉”、“歌的海洋”之稱,享譽海內外。“小黃村共3800人,常年外出1000人。出去的都會唱歌,有八、九個團在外面表演,是有組織的出去唱歌的?!钡胤浇洕?, “打工收入占50%,旅游業占30%,黃金周的門票為20元,張,游客就是來聽侗歌的。打工者主要是以唱歌為業,如在廣西、廣東等一些歌舞表演團里唱大歌?!?(吳姓鄉書記語)小黃村的人外出打工就是“唱侗歌”,把“唱侗歌”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小黃村悠久的侗歌歷史、渾厚的民族文化氛圍及以歌謀生的生存方式使小黃學校具有了得天獨厚的民族民間文化教學條件,為侗歌之鄉輸送后備力量,同時也彌補了留守兒童學習民族民間文化的真空。由此可見,學校教育是保住“旅游經濟靈魂”的有效途徑,也是最為重要的途徑。唯其如此,旅游經濟才可能持之以恒,具有永續性。
三、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困境
就調查來看,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無論是從其自身的傳承需要還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實際情況卻如貴州省政協委員程亦東在2009年省“兩會”上所言:“‘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這個口號提了這么久,現在依然很薄弱,亟需政府和社會的更多支持。”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存在以下現實困難:
(一)經費短缺不足以支撐長期發展
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必要的經費,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涉及內容非常廣泛,需要大量經費的投入。如課程開發、教材編寫和教學設備的購置,尤其是民族音樂、舞蹈、體育課中所需要的樂器、服裝、體育設施等都需要大量經費,項目學校的專項經費非常有限,不足以支撐長期活動。而非項目學校沒有專項經費,只能從生均公用經費中有限擠用一些,更是舉步維艱。二是有限的專項經費難以及時到位。只有少數項目學校能真正自主支配專項經費的使用權;多數項目學校的經費要么嚴重滯后,要么被挪用或是縮水,要么被以贈送實物的形式替代。經費成了制約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的一個重要因素。
關鍵詞:先進文化 和諧社會 群眾文化教育
作為中國群眾當今的共同目標,構建和諧社會的層次與內涵包含豐富的意義。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體系,一個具備規模而又豐富復雜的體系,被各種各樣的元素支撐起來。這里面,就包括群眾文化教育。這里所講的群眾文化教育是指具備先進性,追求科學性并且健康有益的文化教育。因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是無法離開這種具備先進性、追求科學性并且健康的文化教育的參與的。先進性、科學性和健康的文化教育是這種參與的保障。群眾文化教育是一個非常寬泛的領域,囊括了極為豐富的各種社會里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也是社會中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一個國家或地區,其群眾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和程度的高低,標志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甚至是一個民族的綜合文化素養,因此,群眾文化教育在我國的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有獨特的作用。增強和推進群眾文化教育,整體拉動和提高我國群眾文化教育水準,提升我國群眾的文化鑒賞綜合能力,是先進文化背景下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一、先進文化背景下的群眾文化教育是和諧文化的重要內容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涵中,群眾文化教育作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構建和諧文化的基石。只有與和諧社會相適宜的和諧文化的建立,才能更好構建和諧社會。而群眾文化教育的對象恰恰是最廣大的普通人群,直接或間接的大范圍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增加群眾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與力度,除了能夠提升一個國家或地區群眾的文化素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是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必要措施。
基本可以如此總結,群眾文化教育舉措組成了和諧社會以及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中必然產生不可被替代的影響力。
普遍傳播的高品質的群眾文化教育可以在群眾群體里面發揮出宣揚正氣、凈化人心、聚合正能量、提升國民素質、放松身心等等各種小勇,不僅如此,還能夠在社會的人際關系和諧建設中起到正面的重要的影響力。從內容上來看,群眾文化教育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一背景下,可以發現,群眾文化教育的起源來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與事件中,也作為當代中國在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的體現。如果想要構建中國社會的先進文化并且同時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大目標,群眾的文化教育也勢必是一項重要任務。文化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甚至一個民族的核心、精神層面的能量,這就使得擁有最廣泛受眾的積極的群眾文化教,也具備了在社會以及人的層面多種層次的意義和作用。優質的文化教育不僅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內容,此外也能夠推動推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二、群眾文化教育是群眾自我發展的客觀要求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都得到顯著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群眾文化教育才應運而生??梢哉f是一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必然發展階段。由于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被先進文化帶領,中國的廣大人民群眾必然逐步對精神文化領域的需求逐步增加和提高。也源自于社會整體已經家庭單元內部對文化教育的普遍提高。群眾文化教育的未來發展,不僅群眾內部滿足個人享樂的一種普通文化傳播活動,更加是社會群體學習掌握并尋求個人發展的一種新的切入點。
文化教育是人類社會優化自然而產生的精神層面產品,文化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活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文化教育是跟著人類社會與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應運而生的。在各種各樣的教育分支中,文化教育對人群的思維與內在修養的發展有著其他領域所無法代替的特質。因為文化往往需要積累,不僅僅在知識層面,還有個人閱歷、與其他個人以及群體的互動,才能逐步形成有成效的教育成果。這個過程必定是不可一蹴而就的,也恰恰因為其厚積而薄發的特質,使得群眾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得以體現,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在先進文化背景下,盡早而系統的啟動群眾文化教育是大勢所趨。
三、群眾文化教育是全民審美教育的必由之路
從社會地位教育來說,群眾文化教育已經在世界各地的社會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占據了它應該有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國和各地區都對自身的群眾文化教育非常重視。除了在文化教育機構的建設和運營領域投以人力物力,從公共影響力以及現代化管理和運營層面也有長期的探索和發展。同種性質的機構在我國都會稱作為文化館,在日本則多了服務于公民的意義。在香港一般被稱作文化中心或者藝術中心,也會因其對社區的文化影響力被定義為社區文化娛樂活動中心。在臺灣被稱作文化中心,在社區概念比較強的美國被作為社區的文化中心等等。
群眾文化教育主題上是借由群眾文化教育活動的推廣,最終提升群眾的文化教育趣味,也能夠幫助人建立更規范的價值體系,最終得以培育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兼得的社會人。同時也鼓勵群眾發揮主管能動性,富有創造力,共同建立富有生命力并且和諧健康的社會整體。群眾文化教育因為其自身的獨特多面性使得這種教育不同于其他正規院?;蛘呔唧w某專業的專項教育那樣容易實踐。群眾文化教育的核心是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逐漸外部影響,形成群眾對好的文化的辨別與鑒賞能力,在其中獲得個人精神世界的愉悅,也成為利于社會,利于他人的文化人。其過程中也不乏術業有專攻、尋求一個領域精進的人才涌現出。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的項目實踐旨在面對全部民眾,這種全明性的群眾文化教育側重于基層群眾,形成更廣泛的社會影響。
四、總結
高品質的群眾文化教育在推進先進文化的過程中有著首當其沖的重要作用,也是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支持。因為物質文明的進步和先進文化的指向點明了群眾文化教育的策略,即:我們需要抓住適宜的機遇在,在群眾文化教育領域投入更大力度,推進群眾文化教育類項目的影響范圍,整體提升群眾的文化欣賞能力和水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注意先進文化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