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2 09:08: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道德與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道德實踐的重要性
在當今社會,人們進行道德實踐的越來越少,其原因也多種多樣。例如老人摔倒沒人扶的問題,這是因為人和人之間失去了信任。見義勇為者受到傷害,不但無人同情,反被說成多管閑事。這些都打擊了人們見義勇為的積極性。道德實踐影響深遠。實踐的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們往往以一個人的行為結果來判斷這個人是否道德。因此實踐可以是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在現今的社會不道德問題頻出,并非人們不知道什么是道德行為,而是他們為了個人利益把道德行為置于最末。這種明知故犯的人對社會危害最深。這樣的狀況的確令人堪憂。古人說:“言必行,行必果”。當今社會,人們缺乏的不是道德知識,而是道德實踐。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這里知識具有特定的含義?!斑@種知識不同于自然哲學家所說的知識……而是通過理性對人的自我的認識,是一種絕對真理性的認識?!钡珌喞锸慷嗟聦Υ俗鞒隽伺?。他認為美德包含知識而非美德即知識。他“認為‘最高善’相對于‘具有德性’和‘良好狀態’而言,更在于德性的‘實現活動’與‘行動’”,認為“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合于完滿德性的實現活動”。美德是習慣的養成。“我們所有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們身上造成的,而是通過習慣養成?!彼€提出了手段之善和目的之善。他認為做出美德行為的人有不同的目的,有人為了獲得名利,有人是純粹的習慣使然,有人是出于良心。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道德實踐。他認為人們追求的是幸福。而達到幸福的途徑就是進行道德實踐。道德實踐是一個人經過理智衡量的結果。他將德性分為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倫理德性與社會習俗有關,所以一個人生存的社會環境將會影響他的倫理德性。而理智德性既與一個人的知識有關,也與一個人的判斷力有關。所以理智德性在一個人的道德實踐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理智德性是一個人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情。這種理智德性需要人經過學習,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才能獲得。
2要將道德實踐轉化成道德自律
哲學家康德提倡人應該為自己內心立法?!霸谕ㄋ椎牡赖抡軐W中,人們首先注意的是對他人的義務,而在道德形而上學中,人們更重視的是對自己的義務……因而這種義務更像是一種客觀的自然法則?!比藗儾辉僖驗樯鐣浾摱歉鶕刃臏蕜t來進行道德實踐。這種準則是人的“良心”,是先天的不需要外界強迫的一種力量。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價值多元是當代中國社會日益進步、日益現代化的集中反映。價值觀念多元化“第一,是社會進步的衍生物,因而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形式;第二,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第三,高揚了個體的主體地位和自我價值。”價值多元使一些人不明是非,為了自身利益對不道德事件進行強詞奪理的辯護。這種言論放縱與言論自由是不同的。在薩特看來:“自由是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而自由就是個人選擇的主觀自?!比藗冸m然擁有主動選擇的權利,但在面對多種選擇時,往往只會順從內心而不顧其正確與否。一個人只有理智地選擇,才會做出理智的行動。在契約社會中人們遵循著彼此制定的規則,這是遵循一種具有普適性公共價值觀的表現。這種規則遵循既保障了公共利益,也保護了個人利益。我國倡導將社會核心價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是一種規則的教育。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也必須依靠教育。
3有效進行道德實踐教育
道德實踐教育往往收效甚微的最大原因是教育者個人不能以身作則,造成說服力不強,對被教育對象的影響不深的局面。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傳統。人們往往以外在行為來評價人,同時兼顧其行為動機。具體來說,道德實踐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注重從小抓起,培養兒童做善事的良好習慣直到使之成為其第二天性,從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第二,注重方法的多樣性。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規律,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道德熏陶,知情意行樣樣都要跟上。第三,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形成一種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進行德育的合力。第四,倡導主流價值觀。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的思想狀況“從一元到多元,從單一到多樣,從貧乏到豐富,從封閉到開放……從激進到漸進,從斗爭到博弈......”但主流價值觀還是具有普適性,我們要借機對人們進行教育,凝結全社會各個民族的力量。第五,道德實踐的保障非常重要。對見義勇為者的表彰要及時有效,以此促發他人更加積極地進行道德實踐。
4小結
其實,道德教育不只是為了使人們獲得道德知識,更是為了使人進行道德實踐,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只因道德獎賞而進行道德實踐還不能稱之為達到了德育目標。理想的德育狀態是使人們從道德他律轉向道德自律。只有這樣才會進入人人都踐行道德的社會狀態。
作者:王棟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建志.淺談蘇格拉底的道德哲學[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
[2]趙景陽.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命題——倫理的目的、德性的養成、幸福的獲得[J].唐都學刊,2013,(1).
[3]亞里士多德.尼個馬可倫理學[M].商務印書館,2008.
[4]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而上學基礎.述評[J].哲學與文化,2004,(4).
[5]強以華.價值觀多元化芻議[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關鍵詞:道德經;國學經典;教育;教學;啟示
《道德經》據傳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所作。全書共八十一章,分《道經》、《德經》兩篇。《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講述了明暗變幻的微妙;《德經》說的是處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視之道。
對這樣一部國學經典,雖然早有接觸,但都是泛泛而已,加之年紀輕、閱歷淺、理解能力有限,里面好多東西竟沒有讀懂。近幾年,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再次研讀這部書,內心忽然明白了很多。特別是書中所體現出來的處事智慧對作為教育工作的我有著深刻的啟發意義。
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這是本書第五十四章中的語句。老子認為,培育真正的人,唯有以道修身,身化于道,他的德才會真實,才會從異化了的“私、妄、昧”的“俗人”、“眾人”,向“公、正、明”的真人復歸,成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宇宙中居四大之一的人,并“修之于天下”,由真人而成為圣人。人要擺脫蕓蕓眾生的無邊苦海,必須能自覺地把握大道,以人之道合天之道,認識天地,認識自我,一切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這樣才能達到“隨心所欲而不逾道”的境界。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有加重之勢?!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高漲。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等的誘惑呢? 《道德經》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把鑰匙:教書育人既是一份職業,又是一種事業。作為職業,教書育人是我用以謀生的一項工作,一種謀生的方式;作為事業,教書育人則是我精神的寄托,是我一生執著地為之獻身的目標和追求目標的活動。教師職業是我的安身之命,而教師事業使我們安心立命;前者使我能夠生活,而后者能夠使我生活得更有意義。正是由于對事業的不懈追求,我才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自覺地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遵章守紀,對工作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力求把工作做實做好。
二.“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币馑际钦f善為道的人,是不善為道的人的師傅;不善為道的人,是善為道的人的資鑒。不尊重自己的師傅,不珍愛自己的資鑒,雖然智慧,實是大迷誤,這便是為道的精要妙旨。
在教育教學中,要善于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變成自己的寶貴財富。成功、正面的經驗這是“師”,要善于總結,善于借鑒;失敗、反面的教訓這是“資”,同樣也應善于認真學習。進一步說,無論‘善人’,或是自己,皆有正誤成敗之經驗教訓,可師可資,所以須認真反省總結,善與不善,一正一反,一師一資,看似相反,實是相成,缺一不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吃一塹長一智,我應該善于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吸取失敗教訓,做到取長補短,見賢思齊。
三.“上善若水”。
《道德經》總結了水有七善——“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水至柔又至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至柔,其勝利,不在于以硬碰硬,不在于聲勢浩大。水出山谷,遇石而繞,隨山而轉,用陰柔之力,峰回水轉,淘刷沖洗,終于奔向大海,隨自然形狀而改變,處方而正,處圓而潤,而自然存于天地間。水最有愛心、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海納百川,水有至大之量,水有堅韌不拔的性格,有持之以恒、永不言敗的精神。
首先是作用機理。道德教育通過道德認知提升實現道德內化。道德認知是以認識現實道德關系和道德規范為目標,基于人的一般認知規律,只有先完成認識過程,才能開啟后續道德應用、評價、判斷等能力培養進程。隨著道德認知不斷提升以及諸多能力培養潛移默化熏染,道德會逐漸由外及內滲入到心靈深處,形成不自覺規范習慣,并會基于道德理念去審視周遭。這有利于受教育者端正態度與行為,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打下基礎。
第一,道德教育囊括廣泛,所包含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道德教育包括民族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為教育、遵紀守法教育等,而這些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密切相關,尤其是民族文化教育與精神教育更是意義重大、影響深刻。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著眼于當下,而是既要建立與過往歷史的關聯,也要放眼未來謀劃美好愿景。道德教育扎根傳統文化,沿承傳統優秀道德內涵,同時又在時代更迭中不斷進行創新,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融共生。這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繼往開來”鋪設道路,使其得到高度認同,切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大業做出貢獻。其次是開展策略。
第二,鞏固道德教育,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創新。道德教育注重潛移默化中影響內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中受到道德熏陶。這種育人模式值得提倡。相較于知識類與技能類教育,無論道德教育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將重點放在相關理論知識的傳達與灌輸方面,否則不僅會使教育過程變得機械枯燥、毫無新意,還會背離育人本質,難以獲得理想的育人效果。鞏固道德教育,改良育人模式,既是一種嘗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創新的契機,可以為轉變錯誤滯后理念打下基礎,也能為兩者更好耦合提供支撐。第二,加強宣傳力度,使兩者更加深入人心,進一步明確思想育人方向。宣傳工作對于思想育人至關重要,因為宣傳既能擴大受眾面積,也能在不強迫、不灌輸等模式下讓受眾接受宣傳內容,而后受眾會深入思考兩者關聯。尤其對于教師來說,能夠通過不斷思考以及與實踐工作聯動中更深入認知兩者關聯,有利于明確思想育人方向。宣傳工作還能進一步擴大范圍,引發整個社會的思考與討論。
第三,課程改革,實現兩者在課程內容中的融合。課程是育人過程中的重要載體。僅從理論層面探討兩者關聯遠遠不夠,必須在實際育人中得到體現,否則再深入的理論探討也會淪為空談。例如,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使其與馬列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理論進行交流碰撞,既能去糟存精挖掘傳統文化精華內容,也能使相關理論在傳統文化的熏染與指引下更加貼合實際。實踐可以成為兩者耦合的重要渠道。
關鍵詞: 職業道德 職業教育 關系
一、職業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人的培養,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形式,是培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的職業化特征與實踐性特色決定了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是一個職業人。任何一種職業客觀上都要求從業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即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是職業素質中相互關聯的、不可或缺的、貫穿于職業活動始終的、同一職業行為中的兩個方面,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實踐性、交叉性與可操作性。職業教育客觀上擔負著對受教育者――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培養的重任。然而現實中,由于我國目前對于“職業能力”沒有共同的理解,不同的“能力觀”導致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和評價等有不同的理解。在許多職業院校,“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被片面地理解為“職業技能教育”,而忽視了職業行為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職業道德素質,導致高職學生在職業行為中,由于職業道德的缺失而造成一系列的職業道德風險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職業教育的公信度也由此受到質疑。在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將職業道德教育放在與職業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上,是完善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職業教育內涵的客觀要求。
二、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產生于職業分工,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職業道德要求。職業道德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在職業行為中“不應該”做什么,而且倡導從業人員“應該”做什么,是從業人員在一定的職業范圍內應遵守的與其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職業人在職業行為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操守、崗位職責、崗位規范,也是評判職業人職業行為的價值標準。從業人員必須遵守行業或職業的規定,這是從業者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具體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文明禮貌、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勤勞節儉、遵紀守法、團結互助、開拓創新。從業人員在工作中都要與他人、社會和自然發生一定的關系,當自身的利益與他人、社會和自然發生矛盾時,就必然要做出職業道德選擇。當職業道德選擇出現偏差時往往會產生職業道德風險問題。職業道德風險是指從業人員在其從事職業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個人偏離了職業道德規范,而造成各種有形或無形損失的潛在因素。具體表現在不道德的經營風氣,假冒偽劣充斥市場,買賣不講信用,合同難于履行,債務隨意拖欠,不愛崗敬業,不誠信,弄虛作假,無創新精神,不遵紀守法,不忠于職守,缺乏質量意識、協作精神等。任何一種職業對于從業者來說,在工作中都不可能擺脫職業道德的約束??梢姡殬I崗位對職業道德的要求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三、職業教育與職業道德的關系
職業教育是培養生產、管理、工程、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是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合格職業勞動者的教育,而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的職業工作者則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其課程的本質是“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教育形式的特殊性,有機地將工作和學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職業教育的教育屬性帶有顯著的職業特點;客觀上決定了職業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做人”,“做事”就是要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做人”就是在工作中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且“做人先于做事”,“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修養高于技巧,品德高于方法,人的本質特征高于人的外在魅力”??突浾f過:“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靠人際關系、處事技能。”這里的“人際關系、處事技能”指的就是一個人的職業道德素質。在我國,據有關方面統計,在許多“窗口”性、服務性職業中,60%以上的消費者投訴涉及職業道德,而涉及技術操作水平的不超過40%。有些行業,如按摩業可能由于其職業道德問題而最終失去顧客的信任而消亡。一個人有德無才或有才無德,都可能會四處碰壁,只有德才兼備才會暢通無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呼喚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職業道德作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道德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連接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的紐帶,是每一個職業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然而在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由過去的“重理論,輕實踐”到現在的“理論實踐一體化”都沒有從教育戰略的層次上把握職業道德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職業教育中“專業知識本位”、“專業實踐本位”、“技能本位”的現象還比比皆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與《就業指導》課程中的職業道德知識內容過于淺顯,至多只能講一講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職業技能鑒定中的職業道德學習也只是為了取得職業資格證書而已,職業性的職業道德知識內容在職業教育中根本無從涉及。就深度而言,職業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表現出明顯的邊緣化特征。這是造成目前職業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不被重視、相對滯后的根本原因。職業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強調的是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而并非單純的“職業技能”培養,即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專業能力即“做事”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即“做人”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中的很多內容屬于情感類的教學目標,無法簡單通過傳統的學科系統化課程和傳授式教學來實現,只能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來實現。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工作”客觀上要求工作者具有符合職業規定的職業道德素質??梢?,職業道德教育是職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育人環節。當職業道德具體地體現在職業活動中的時候,它就具體內化并表現為職業品格,包括職業理想、進取心、責任感、意志力、創新精神等。職業教育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實踐性教學為切入點的教育模式為塑造高職學生的職業品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通過課堂理論教學、具體的實踐性教學情境和具體的項目化實踐性教學活動在“學中做,做中學”,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使學生在學校和工作中,掌握職業道德文化知識,形成職業道德觀念情感,進而“外修技能,內修品德”,最終獲得完善的職業品格。
四、結語
社會經濟的發展及職業崗位對職業人才的客觀要求,使職業道德與職業教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應從戰略的高度將職業道德教育納入職業教育體系中,并與職業技能教育處于同等地位;在職業教育中搭建課堂教學、職業技能鑒定、項目化實踐性教學、頂崗實習、職業生涯規劃、志愿者行為的職業道德培育平臺;在理論和實踐性教學中踐行職業道德規范;在評價考核中衡量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還要營造“厚德、勤學、敬業、強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培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德才兼備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
一直以來,對于教育道德性的理解,人們往往將焦點放在教育內容的價值上,從而忽視了教育過程本身也同樣具有道德價值的問題。很多方式都可以用來傳遞有價值的內容,但卻并不是每種讓別人學到什么的方式都可以算作是“教”。教學不僅是為了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使他們以合理的方式獲得,這種方式包含著理解、以及對學生理性能力的肯認。英國教育哲學家彼得斯在《倫理和教育》一書中提出,教育應具有三類“內在標準”,其中就包括應“包含知識和理解力,以及某種并非僵死而無活力的認知洞見,并“排除某些傳授程序,即那些使學習者缺乏自覺和自愿的傳授程序”。[6]因此,“教”不只是為了使學生成為有知識或是見多識廣的人,而是使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感到有興趣并產生深刻的關切??梢?,教育活動的方式本身,也應受到道德的規范,這就意味著,教育應排除那些諸如灌輸、洗腦等反道德的教學方式。
二、“所立何德”:社會建構的立德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整體所認同的道德價值會出現一定的調整和相應的更新。同時,作為協調個體間關系的準則,道德規范的確立也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多元的利益相關者共同發揮著作用。因此,在當前的特定時代和社會情境中,“立德樹人”的提出,同樣包含著豐富而具體的社會與時代內涵,而準確地把握這一內涵是“立德樹人”能夠真正得以實現的前提。一方面,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決定著我們對這一問題的正確回答;另一方面,教師的價值信念,又制約著我們對“立德之內涵”的真實解讀。
(一)由私人道德到公共道德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由于經濟體制的轉變也同樣開始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它不僅從根本上推進了社會生活方式的轉換,而且還觸及了中國社會深層價值內核的變革。[7]社會化的工業生產(勞動分工)在極大地提高效率的同時,也逼迫著人們走出家庭,與來自于不同家庭的人們緊密合作。因而,原有的由一根根私人關系而聯結起來的網絡正在不斷瓦解,新興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開始逐漸形成。[8]因此,之前所強調的以“五倫”為基礎的家庭倫理,逐漸開始轉向以平等和公正為基礎的公共倫理,過去所強調的個體至善的圣人取向,也逐漸轉向強調個體規范的公民取向。而且,在全球化進程中,這種價值重心的轉移也因為信息技術等科技的迅猛發展而變得愈加頻繁和迫切。這一由私人道德到公共道德的焦點轉換,成為“立德樹人”的提出和實現所不可或缺的社會和時代內涵,也給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正是有鑒于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幾乎涵蓋了現代中國人所公認的公共領域的全部美德。
(二)教師:傳己之道
然而,新的價值觀念能否在教育實踐中得到切實傳續,最終還需依賴教師。事實上,這些價值觀必定要首先經由教師的理解與詮釋,才能進而得以傳遞給學生。換言之,盡管社會發展要求學校教育著力于培養現代社會公民所應具有的道德素質,但是,身處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教師,一方面出于職業所必須承擔的社會功能,而盡可能與主流的價值導向相符合來引導學生,另一方面,他們也出于個體自身的價值認同,在無形之中對主流價值觀進行選擇,進而在工作中加以重構。因而,作為“立德之內涵”的重要建構者,教師的作用和影響不容忽視。然而,長久以來,不論是研究者還是政策制定者,似乎都早已習慣坐在書齋里,對教師所應當教授的東西和應當具有的素質提要求、開藥方,卻對那些真正要將這些要求付諸實踐的教師們的看法幾近無顧。而已有的實證研究發現,任何價值教育的實行,事實上都經過了教師的“篩選”和“加工”。教師因其能動作用而成為了“所立何德”的關鍵解讀者。一方面,對于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層層安排的各種德育任務,他們能夠做到“緊跟形勢”,按照學校要求通過校班會等形式進行宣講,但他們對這樣做的效果或多或少都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這就使得這樣一套自上而下的價值輸送渠道和推進方式,最終變成了人盡皆知的一場“秀”。而另一方面,教師又會根據自己對時代需求、學生發展的理解,以及個人的價值信念,在工作中有選擇地進行道德教育。研究發現,教師們事實上更多地認同和選擇了“善良”、“尊重”、“誠實”等人類社會所共同接受的基本價值。而對于其它一些價值觀念,他們在實踐中著力不多。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切實地重視和引導教師在建構“立德之內涵”中的能動作用,是“立德樹人”目標能否得以實現的重要環節。
三、“如何樹人”:道德教育的恰當方法
無論立什么德,最終的旨歸依然是要落腳于“樹人”。任何道德價值和觀念,都不會單純因為得到確立和宣揚,而自動地根植于人們的內心,進而內化為德性品質和行為規范。道德的教育才是實現這一轉移的必由途徑。然而,若不尊重道德教育本身的特殊機制,不能采取恰當的方法,那么“立德樹人”的目標也永遠無法在教育實踐中真正實現。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學校教育的話語中從來不缺少加強道德教育的動議,然而在如何能夠真正做到立德樹人方面,卻鮮有突破和實效。事實上,道德的培養完全不同于知識的學習。立德樹人的目標不在于讓學生掌握一些關于道德的知識和觀念,而是在于在他們的心中種下得以促發道德行動的種子,在于發展他們道德實踐的能力。在《教育中的道德原則》一文中,杜威區分了“道德的觀念”和“關于道德的觀念”。所謂“道德的觀念”是指影響并改善品行使之變得比其它情況下更好的觀念。而“關于道德的觀念”即是關于誠實或純潔或仁慈的信息,它們根本就沒有自動地把這樣的觀念轉化成良好品格或良好品行的性質??赡苁堑赖律现行缘挠^念,可能是不道德觀念,也可能是道德觀念。[9]以此觀之,我們花了大量時間來培養“關于道德的觀念”,而在發展“道德觀念”方面卻建樹不多,因而才導致道德教育的效果日益遭到質疑和詬病。所以,在新一輪教育改革展開的過程中,要想使得“立德樹人”成為可能,我們應著力于研究甚至革新進行道德教育和促進道德發展的有效方法。
(一)道德教育的特殊機制
說道德教育有特殊性,是相對于一般學科知識的教學以及技能訓練而言的。價值觀和態度的形成具有其獨特性,雖然它被視為一個具有特殊性的“科目”,但實際上“道德”無法被分離開來進行教授。我們可以拿出一小時來學習數學、學習物理,可是卻并沒有一個具體的科目來專門教授諸如“尊重”這樣的價值。然而,“道德”卻又可以通過任何事情來“教”,因為它內嵌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甚至可以透過教師的聲調、語氣和手勢傳遞給學生。[10]而且,這種影響具有彌漫性和滲透性,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作用,使得它比開設一門專門的道德教育課都更加有效和深刻。[11]在對“如何教道德”這個問題的認識上,不同的文化都相信“道德不是教出來的”。其中所謂的“教”,即是與“學”對舉的“教”,因此,但凡涉及到倫理品格的完善,教育家們大都否定道德說教的作用,而強調學生所處的整體倫理生活環境的影響作用。[12]而在這種環境當中,教師往往被視作最為關鍵的一個角色。他們被理所當然地設定為學生的榜樣,當學生觀察、模仿和討論教師的言行時,“誠實”、“公正”、“寬容”和“分享”這些美德就都會被學生所習得。[13]進而,為了提供可為學生習得的品質,教師也就被要求先要做到在行為上合乎道德,并且必須將其內化為個人德性,因為若不如此,則將非但不會起到教育的效果,還會讓學生學會虛假和欺騙。但事實上,我們對于教師個人品格與學生品行之間這種因果關系的期許,卻依然只是一個理論的假設,它在經驗的層面還一直未得到強有力的證據支持。[14]相反,芬斯特馬赫等人的研究卻“意外地”發現,教師的風度對學生美德的發展作用不大,反倒是諸如講道理、建構班級共同體以及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行為要求等教學方法,會發揮更為直接的作用。[15]也就是說,教師的高尚品格要想發揮作用,實際上還需要以學生的理解為前提。
(二)間接道德教育
因此,當我們習慣于將立德樹人的實現寄托于教師個人品性的同時,就忽視了學生在觀察學習中的主動性,以及道德教育中其他可能的有效手段。事實上,課程的教與學乃致整個學校集體生活的開展,都應該以形成兒童的道德品格為中心。這也恰恰契合了教育所應有的本意,即道德教育并不是教育各工作的組成之一,進行道德教育也不只是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專屬責任。更具體來說,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在于構建學校的整體倫理生活,它包括“學科的社會性質”、“來自教學方法的道德訓練”以及“學校集體給予的道德訓練”。[16]其中,學科內容所蘊含的價值資源相較而言更為顯性,更容易得到教育者的關注。目前,教師也多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和操作課程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一維。相形之下,教學方法和學校集體的共同生活這兩個方面卻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尤其是前者所帶來的道德影響還尚未得到應有的研究。更嚴重的是,在當前教育領域中,我們仍然把目的與手段的道德性相割裂,在強調教學有效性的同時,卻對其道德性重視不夠,因而諸如灌輸、題海等在短期內看上去有效的方法才得以在教育實踐中大行其道。這實際上正與教學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要求相違背,任何教學方法都應以承認學生對理性的需求和判斷為前提。[17]相反,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之所以在各國教育改革中都得到倡導,也并不僅僅在于其教學效果,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在于其所彰顯出的道德價值。因為,學生只有在探究中才能學習探究,也只有在合作中才會體驗合作。因此,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中,應當認識到其形式的價值可能遠遠大于其內容,也就是說,教育教學方式的道德意涵,往往會比教育內容自身的道德價值更有可能影響到學生。
(三)直接道德教學
而當前道德教育中的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在課程日益科學化、知識化的趨勢中,道德的培養正逐漸被知識的學習所擠占。因此,開設專門的道德課程雖然多少貶低了道德之于教育的根本價值,但至少還能夠保證給道德培養留有一點專門的時間,因而也不失為一種不得不為的必要選擇。一直以來,我國也都設有專門的德育課程,1981年在小學教育中更名為思想品德課,1986年在初中教育中更名為思想政治課。2001年基礎教育改革開始試行,小學的相關課程改為品德與生活(一、二年級)和品德與社會(三至六年級),初中改為思想品德課,高中則是思想政治課??梢园l現,隨著改革的深入,德育課程也越來越貼近生活,回歸道德。而且,面對我們相對陌生的公共道德,通過一定的課程來系統地學習相關的道德理論也變得尤為必要。畢竟,區別于以熟人關系為基礎的家庭倫理,公共道德主要協調的是陌生人之間的關系。因而,社會公德強調的是以公益公害為基本出發點,而不僅僅考慮熟人的得失,它需要以“可普遍化”為基礎原則,并更為強調抽象思維能力,[18]而這些能力的培養確實也需要專門的教學來進行一定的學習和訓練。
四、“立德樹人如何可能”:幾個切實的政策和實踐建議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基本原則,其必要性從不曾受到質疑。在信息科技日益蓬勃、教育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再次強調“立德樹人”的意義,并促進其在教育實踐中得以貫徹和實現,也無疑既有助于促進公平、正義的公共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也能夠重聚人心、在國富民強的基調上助添民主和諧的色彩,從而使國家進一步邁向復興與卓越。因而,基于之前的理論探討,我們給出如下幾個切實可行的政策和實踐建議,以期能為這一教育目標的實現有所幫助。
(一)尊重教育實踐者對立德內涵的詮釋
《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已明確指出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發揚傳統文化道德資源的基礎上,將其價值觀重心落在了用以協調公共生活的道德規范之上。這充分體現了轉型社會的發展結果,因而也能夠符合現代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作為社會建制之一,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盡管無力承擔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全部責任,但對于促進公共道德的確立,學校教育仍然是當仁不讓。但是,在對“立德之內涵”的解讀和推進方式上,應慎用“自上而下”式的老慣例,尤其應避免讓教育實踐者感覺這不過又是一次外部強加的行政任務,走走過場即可。而且,在建構“立德樹人”話語系統的過程中,也不應再過于突出學校,尤其是教師的義務。相反,應當在引領的同時,盡量開放對話的空間,尤其可以允許在價值多樣化選擇過程中展開討論,以在理性互動的基礎上逐漸達致共識。如果我們承認教育實踐者對于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性,那么就應當小心呵護他們說話的機會,傾聽他們的聲音,以培養他們做出自己關于立德內涵的正確詮釋。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尊重和發揮教育實踐者對于立德內涵解讀的能動作用,進而保證其得以恰當地呈現和傳遞給學生。
(二)加強間接道德教育
如前所析,貫徹立德樹人的方式在某種意義上比其內容更為關鍵,就像不能以不道德的方式來進行道德教育一樣,也不能采取強制的方式推進立德樹人。而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于將形塑道德風尚的責任交托給教師,認為學生通過對教師的模仿可以習得相應的品行。同時,由于堅信個體品格對道德行為具有決定性,因而整個社會對教學從業人員的內在品性有著很高的訴求。然而,這一訴求的現實合理性逐漸被反思和質疑,畢竟,教師品性需要透過更為直接的教學行為才能得以體現。[19]為此,建議將教師從長久以來的崇高道德訴求中解放出來,賦權以教師,并更加注重提升其相應的教育觀念和能力。國外研究成果也提示我們,相對于教師個人的高尚美德,教師對教育所持的基本觀念對于形成和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具有更為基礎性的作用。正是這一觀念決定了教師是否能夠有意識地透過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手段的選擇,來發揮教學對學生道德品性發展的作用。而且,也正是在學校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人際相處合理原則的最根本的理解。這就使得教育者必須能夠以民主、公正、誠信的原則來組織學校生活。
(三)改革直接道德教學
在不否定直接道德教學必要性的基礎上,建議應將重點放到對其教學方式的改革,以及對其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上來。首先,應將課程目標重點放在對相關道德能力的培養上,而不要僅僅停留于道德概念和原理的講解。其次,應避免道德說教的方式,轉而嘗試采取活動化的、情境性的教學方式。事實上,諸如道德判斷、道德選擇等道德思維能力,道德體諒、移情等道德情感能力,以及道德行動能力,都需要而且也只能通過生活化的、體驗式的學習才能夠逐漸養成。當然,這一切改變的前提,是能夠保證德育課程的教學時間不被其他學科教學所擠占,同時配備專業的德育教師。
(四)豐富教師教育的倫理維度
人的道德養成主要通過學習、立志、躬行和自省等途徑進行,其中躬行和自省是更高層次的環節,也是道德養成的關鍵。從一定意義上說,一切道德活動和道德行為都是主體在一定道德規范影響下追求一定道德價值的實踐過程。因此,必須把道德實踐作為道德教育的根本。倫理學研究同時認為,知性德育是知識化、概念化和學理化的德育,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和道德知識的把握,主要作用于人的理性。生活德育是全方位地同人的生存、發展和完善密切相關的德育,涵蓋了理性、情感、意志、本能、欲望、行為等諸因素,強調道德學習的自主性構建。根據這一原理,要強化大學生的主體自覺,促進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就要把道德教育融會于大學生的行為養成中去,通過大量的道德實踐納知性德育于生活德育的框架之中。甘肅農業大學按照生活德育的要求,緊緊圍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弘揚和大學生道德人格教育、社會公德教育、中華傳統美德和中國革命傳統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內容,構建了大學生道德實踐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一是開展“知榮明恥,文明修身”大學生文明修身行動、“創優評優,從我做起”、“講文明,講誠信,樹新風”、文明集體創建評選等一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并將基本道德規范的學習融入到創先爭優活動、大學生入學教育、校紀校規教育、考風考紀教育、畢業生離校教育等環節,促進了大學生道德實踐的強化。二是深化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大學生面向農村和城市社區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及子女、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建立固定服務站點,定期開展志愿關愛幫扶。由青年志愿者定期輪流開展義務植樹、文明乘車執勤、推廣文明禮儀、生態環保服務、學校重大活動服務等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弘揚雷鋒精神,促進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培養大學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品質。三是組織學生深入農村社區開展社會實踐,重點開展了政策宣講、科技支農、義務支教、支援災區、幫困解難、關愛“三留守”人員、文化下鄉、生態環保宣傳與服務等活動。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奉獻愛心、磨練意志、增強責任感,培養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如學校“愛的痕跡”公益團隊每年假期赴農村開展以“免費照相+愛心放影+特色支教”三大套餐為主題的社會實踐,為農村的父老鄉親送去精神歡樂。近4年,他們將愛心接力的足跡散布到天水市、渭源縣、古浪縣、漳縣等地的貧困農村,捐贈書本3500多本,贈送兒童玩具200多件,贈送衣物1000多件,放映電影60多場次,拍攝照片7000多張。由于出色的表現,該團隊獲得甘肅省“優秀社會實踐團隊”的榮譽稱號,并受到中國青年報的專題報道。四是突出抓好以學農愛農為核心的職業理想教育。通過扎實深入的專業思想教育,引導大學生穩固專業思想、熱愛所學專業、明確發展目標、努力成長成才。特別是通過專家教授、職業楷模的現身說法和思想輔導,引導大學生學農愛農、立志為農,積極培養下得去、留得住、能吃苦、肯奉獻等優秀品質。學校同時持續開展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創業教育、創業實踐,引導大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培養職業情操,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注重發揮隱性德育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
大學文化的育人功效德育包括顯性德育和隱形德育兩方面,前者是指教育內容明確規定、教育方式直接正面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如課堂教學、道德實踐活動等;后者則蘊藏在周圍的人、環境、文化之中,雖具有潛在性,但也更具廣泛性和長期性,具有潤物無聲的效果。大學文化蘊含著學校的精神內核,凝聚著大學的價值追求、精神傳統和行為風尚,是顯性德育的主體內容,對于大學生的價值觀構建和道德素質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大學精神、大師人格的感召,勝過一切道德說教。多年來,甘肅農業大學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到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全方位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潛移默化地促進了道德教育。一是大力弘揚學校精神文化。通過開辦校史展覽、復修老建筑伏羲堂、加強校史研究傳播、加強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大力開展校史校情教育和愛校榮校教育、舉辦紀念盛彤笙誕辰100周年等相關紀念活動,引導學生大力弘揚“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甘農精神,“情系稼穡、強農報國、面向基層、富民安民”的價值追求,“敦品勵學,篤志允能”的校訓,培育優良校風、教風、學風,不斷提升學生道德水平。二是整理講述大學里的動人故事,強化榜樣示范。通過深入挖掘學校老一輩專家、新一代學者、知名校友、當代大學生中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跡,突出宣傳他們身上熱愛祖國、潛心學術、自強不息、勇攀高峰、扎根基層、吃苦奉獻等精神品質,展現了內涵豐富、富有魅力的農大人品格,感召著大學生修身立己、奮發進取。三是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了“書香校園讀書文化月”、“社團文化節”、“公寓文化節”、“身邊的感動”尋訪宣傳、先進模范人物報告會、主題演講、讀書征文、展覽展映、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廣大學生在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道德素質。
三、注重創新方法載體,不斷開創大學生道德教育新局面
道德教育,是指以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其內容主要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在傳統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眾多教師并沒有真正重視道德教育,將工作的中心放在基本的教學任務上。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傳輸相應的理論,引導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忽視對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實踐教學表明,在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與限制下,當代學生的成績不斷提高,但其素質仍舊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與此同時,當代學生已經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更早地了解社會、深入社會,更容易受到社會中負面意識的束縛與限制,這就導致學生的道德素質容易受到負面的影響。由此可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重視道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抵御社會負面意識,并迎合時代的發展,使學生逐步成為高素質、高能力的優秀人才。
二、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道德教育的質量
(一)轉變教學理念深挖教材內容
教學理念是教師教學意識的反應,是教師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教師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道德教育質量,首要任務是轉變教學理念,以此為基礎深刻挖掘教材內容,并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選擇適宜的教學行為對學生進行引導,發揮思想品德教學的真實效力。從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內容進行分析,以初一教材為例,其中《敬人者,人恒敬之》、《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讓人三尺又何妨》等課時都表達了某種高尚的道德品質,教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寬容他人及奉獻他人。隨著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會突出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將提高學生的素質與能力當做主要的教學目標?;诖?,教師才能從中考制度的壓迫下走出來,進而真正認識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內涵,明確新課程改革標準和教材編寫的用意。深度挖掘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教師才能把握教學的真正目標,找到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并發揮自己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得到提高。
(二)在情境中引導學生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調整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并進一步讓學生感受良好的道德品質,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在傳統教學中,多數教師只是按照教材內容進行大量的講解,或者利用課堂提問進行簡單的師生互動與交流。這種教學模式具有極大的限制,學生只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內容、掌握考試的重點。同時,教師使用大量的講述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開展情境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真實的體驗。以初一第六課時《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教學為例,教師僅僅通過講述很難讓學生理解這句諺語的深層含義,無法讓學生感受到奉獻他人所贏來的滿足感。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入情境并進行角色扮演。例如教師可以創設一名帶著小孩的媽媽在炎熱的夏天趕路的情境,從兩人的神態看,她們已經行走很長時間,小孩已經出現缺水的神態,兩人的動態引起過路行人的關注。教師要求學生分別扮演小孩、媽媽及過路的行人。為創設更真實的情境,教師利用多媒體搭配一副夏日炎炎的背景圖片,同時搭配夏天蟬鳴的背景音樂。在較真實的情境中,扮演路人的學生將帶小孩的媽媽引入一邊的陰涼處,另外的學生從商店里買水送給已經缺水的小孩和家長。在情境中,扮演小孩和家長的學生受到觸動,從具體的情境中發出由衷的感謝。而扮演行人的學生則感受到來自被施予者的真誠的感謝,從內心涌現出一種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動。通過情境教學,教師將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文字性的描述轉變為更立體真實的表現形式,讓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心靈得到觸動,在情境教學中感受到高尚道德品質才帶來的美好,引導學生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三)借助信息技術提高教育的質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提高道德教育的質量,利用信息技術擁有的巨大優勢實現教學目標。在《生活需要寬容友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相應的圖片、視頻,讓學生在直觀的觀察中認識為什么生活中需要寬容,也可以通過強烈的對比提高學生的認識,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相應的情景劇。在第一個情景劇中,兩名學生在食堂排隊買飯時發生爭執,雙方互不相讓,最后上升為打架事件,兩人都受到傷害同時也被學校處罰。相反,教師也給學生展示在公交車上一名乘客不小心踩到另一名乘客的腳,他連忙道歉。被踩的乘客顯得非常寬容,禮貌地接受前者的道歉,最終兩人成為很好的朋友。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真實事例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前后對比,學生很容易認識到寬容將生活中的矛盾消除,讓生活變得更美好?;诖?,學生才能認識寬容的必要性,才能在生活中寬容待人、待己,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增加,同時也使生活變得更美好。
(四)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同時
教師也要認識到自己對學生的影響力。在教學中教師是與學生進行直接接觸的人,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同時也是學生生活中的親密伙伴。在教學及課間活動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必須端正自己的行為,利用自己對學生的影響力,讓學生模仿自己優秀的行為并形成自己高尚的意識和品質,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出現遲到、曠課等現象,這就是對學生灌輸一種誠實守信的信念,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到誠信、守時。在課堂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見解,同時也要對學生寬容。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時,教師要做的不是對學生進行責備與審問,而是寬容地對待學生,利用正面積極的評價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感受到寬容的力量。在課間活動中,教師不能在學生面前抽煙、罵人,必須盡量避免在學生面前出現不文明的行為?;诖耍處熃o學生樹立近距離的道德模范,引導學生模仿與學習自己,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并在借鑒與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這就需要教師端正師風,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工作責任。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與素質,進而在學生面前保持更完美的形象。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