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社會實踐活動的實踐形式
時間:2023-09-28 15:44: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實踐活動的實踐形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不夠深入對于大學生來說,大學期間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非常有必要,然而事實上,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上,社會、學校、學生認識不夠。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把社會實踐活動當作一項任務,總是敷衍了事。對于學校來說,很多校領導認為社會實踐活動不如教學實踐重要。基于多種因素,需要社會、學校、學生提高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和重視。
1.2內容比較單調目前,很多高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是脫離實際就是流于形式。一部分學校花費大量經費打著社會實踐的旗子到處游山玩水;還有一些高校是為了完成相關部門的指示,被動地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有些高校在確定社會實踐主題時,時代感很強,然而實際上內容卻風馬不相及。1.3社會實踐缺乏科學的指導在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時,缺少科學專業的組織者與引導者。由于學生接觸社會機會少,就需要學校和老師的幫助與指導。在學生確定實踐內容或實踐活動主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幫助指導,并與學生一起深入實踐、解決問題。
2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提升的策略
2.1提高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的思想認識能否開展好社會實踐活動,首先取決于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只有全面提高組織者與參與者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才能真正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1)提高高校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認識。摒棄落后思想意識,徹底打破重規模、重宣傳、輕過程、輕實效觀念,要將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首要目標。統一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思想意識,明確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目標要求,真正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放在重要地位,視社會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以達到高校育人目標,從課程安排、學分設置、經費比例上給予大力支持,確保社會實踐活動符合學生專業要求,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切實滿足社會發展對全面人才的需要。
(2)從大學生本人層面提升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大學社會實踐不能僅僅是大學生與社會的單邊交流,學校也要相應的為學生提供引導,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的作用,以及當前社會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其自身也要存在一些危機感,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強化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加強動手實踐的能力,用陽光、向上的心態,主動投入到社會的大環境中,在社會中使自己的品質得到磨練,綜合能力得以提升,為適應日后的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2.2不斷深化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和內容當前,隨著社會的進步,對人才的要求日漸提高,企業皆需要全面復合型的高科技人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應緊隨時代步伐,對社會實踐的內容不斷充實,形式不斷創新,構建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機制,以確保社會實踐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綜合型人才。
(1)開拓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在過去,社會實踐的開展形式多為社會調查、文藝演出等,形式較為單一,高校應立足于大學生的專業,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相結合,將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向科技、文化、環保的方向發展,形成新的社會實踐形式。與此同時,要不斷摸索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有效方法,做到前期調研、中期開展、后期跟蹤的全程服務,在服務時,應全力服務好某個環節,不能全部都抓,卻又不能全部顧及。
(2)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應立足于大學生的專業特點。社會活動應與地方企業所需相適應,并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醫學專業的學生應側重于開展醫療知識普及相關的活動,實施義診等活動。此外,對于臨近畢業的學生可以進行就業實踐等活動,為日后進入社會提前熱身。
2.3要強化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高校應將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學體系中,從制度層面對社會實踐從目標、內容到考評等進行約束、管理,并加強執行的力度。社會實踐過程中,各部門應互通有無,設立專人進行組織管理,并安排教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監督學生社會實踐實施的效果。與此同時,高校應為社會實踐活動提供經費支持,開拓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將社會實踐與地方經濟相關聯,在提升大學生個人能力的同時,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
3結論
關鍵詞:社會實踐;高職醫學生;實踐考評
一、高職醫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
(一)組織層面牽頭組織部門較多,管理交叉
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分別由學生處、團委、系部、班級等牽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除此之外,有些班級也會在輔導員的組織帶領下開展一些實踐活動。一般有暑期帶薪實習、三下鄉、義診、志愿者服務、關愛老人兒童等傳統的社會實踐活動形式。
(二)實踐時間成縱貫線分布,橫貫全年
在高職醫學生社會實踐的時間方面,一般寒暑假有帶薪實習,暑期三下鄉與義診,護士節、國醫節等相關節點的專門義診活動,以及平時院系學生會和班級組織的日常性社會實踐活動。以上實踐項目基本上涵蓋了兩學期的大多數時間,相對來說實踐的時間安排較為充分。一般涉及到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街道辦事處、衛生局、制藥廠、敬老院、社區等企事業單位。
(三)實踐內容停留在傳統層面,鮮少創新
目前醫學生的社會實踐主要有送醫送藥、醫學科普常識宣傳展覽、與留守兒童交流、關愛敬老院孤寡老人、測量血壓等。像中醫類專業技術性較強的還可涉及到按摩、針灸、推拿等內容。因此當前的醫學生社會實踐項目由于諸多限制因素,故而實踐項目還停留在傳統層面,實踐內容還缺乏突破與創新。
(四)考核評價體系尚不健全,考核較難
在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考核監督中,目前還缺乏完善的制度體系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實踐方式、實踐時間、實踐收效等具體內容進行量化考評。一般如寒暑假帶薪實習會由學生實習單位出具相關說明,描述和評論學生的實習情況;但是諸如三下鄉、義診、關愛留守兒童、關愛孤寡老人等實踐內容則暫無完善的考評體系,僅是由學習發放社會實踐表格填寫,表明某某同學在何時何地參加了什么社會實踐活動,此外,撰寫社會實踐報告也多是陳述性文章,對實踐成效、實踐收獲等考評尚無明確體現。
二、當前高職院校醫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組織部門雖多,但缺乏協調統籌與模式創新
學生處、團委、院系三家分別牽頭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雖各有側重,時間上也縱貫全年,但是基本上除了學生處與團委各自負責的專項社會實踐活動外,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基本依托院系、班級自行開展。在這其中三家缺乏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效的協調與部署,沒有形成形式內容較為豐富,并能體現醫學生專業特色與時代特色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各自唱著“獨角戲”。在內容形式上也多放在傳統項目上,創新之處較少。
(二)時間布控戰線較長,但有效社會實踐時間較短
由學生處負責組織的寒暑假帶薪實習相對時間較為集中,但寒假帶薪實習由于剛好在過年前,各企事業單位也在年終總結計劃的工作中,因而雖有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但基本除了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等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其他單位能提供的有效實踐時間較為短暫,而且由于時間較短,業務不熟的原因也基本上不能有效參與實踐單位的工作,因而收效甚微。由團委負責組織的暑期三下鄉一般為期一周,除去來回路上的兩天時間外,活動時間一般僅有五天,按照“三下鄉”慣例,基本每天都有活動安排,但是其中涉及專業的時間也僅限于義診活動中。除此之外的日常社會實踐活動一般單次活動時間都在三到五小時之內,即便是每周一次,每年總量以天為單位折合也僅在五天左右,社會實踐活動時間較少。由系部或班級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多只能利用周末和課余實踐進行,一般周末的實踐時間在2-3個小時左右,課余時間的實踐活動一般在1個小時左右。一般頻率為兩周一次或一周一次,即使按照一周一次計算,一次一個小時,一學年也僅為32小時,實踐時間相對較短。在各系部及班級開展的義診活動中一般有測量血壓、送醫送藥等內容,與其他專業相比中醫類學生由于專業技術性強的原因還可進行操作性較強的針灸、推拿、按摩等服務項目。相比而言西醫臨床類專業的實踐內容就較為局限,一方面因為在校學生不具備行醫資格,不能看病開方;另一方面西醫類疾病診斷大多依靠精密儀器檢查,但是目前一般高職醫學院校還不具備攜帶精密大型檢查設備進行外出實踐活動的條件,因而實踐成果也不明顯。
(三)實踐內容較為簡單,與專業相關度較低
當前醫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還局限于傳統的服務項目,加之在校醫學生還沒能考取執業醫師相關資格證書,不具備行醫看病資格,更加局限了醫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和形式。以中醫、臨床、藥學、護理、醫學技術五類專業為例基本每次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大體一致,測量血壓、送醫送藥等傳統項目必不可少。由于中醫針推、康復等專業實踐操作性較強,可以增加針灸、推拿、按摩等實踐內容外,其他專業的學生實踐活動內容基本比較簡單,而且與專業聯系較少,不能發揮社會實踐活動對專業的提升與推動作用。比如像臨床醫學專業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參與實踐學生大多為大一、大二學生,自身專業理論知識還不夠全面,大型醫療器械無法攜帶外出,加之群眾對在校學生的專業不能完全信任等原因,無法開展專業性較強的實踐活動。其他專業基于此原因也給實踐活動帶來諸多限制。
(四)參與人數少,覆蓋面較窄
現行由團委和系部學生會組織牽頭的“三下鄉”和“帶薪實習”基本上要經過學生報名、輔導員推薦、系部審核、團委學生會綜合考評等步驟才能確定最終參加人選。一方面實習單位提供的名額有限,另一方面學校對報名人員進行綜合遴選后,一個系部最終也只有三十人左右能參加。以中醫系為例,參加比例僅為3%左右。而“三下鄉”以系部為單位分派到各處的支隊,一般也要經過報名篩選才能確定。由于經費、時間等條件的限制,以中醫系為例,最終能參加“三下鄉”隊伍的也不超過四十五人。參加比例僅為6.4%,略高于帶薪實習。而由班級自行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以中醫針推康復班為例,每周開展一次由五名左右的同學進行的義務按摩,一年以九個月的教學時間來算,共計180人次每年,相當于班上每名同學一年能參加3次左右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個數量相當少,而且并不是每位同學都能參與進來。
(五)資金保障不足,許多項目無法開展
在現行的幾項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一般“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由學生部門或者系部自行做預算,每年有固定的活動經費。以五十人左右的實踐隊伍為例,一般不超過一萬元。幾十人的隊伍交通費、食宿費就占去很大一部分,剩下的錢想覆蓋眾多項目,就只有采取壓縮時間、合并進行等方式了。寒暑假“帶薪實習”由于單位不同,提供的條件也存在差異。有些單位可能提供食宿,提供一天伍拾元左右的報酬,有些單位不提供食宿,只有一天五十元的工資,這樣的話就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而且學校對帶薪實習也沒有額外的資金預算。此外由系部或班級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一般列入學生活動經費中,并沒有專門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經費預算,因此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同學們就會尋找那些不需要太多物質投入的項目,或者盡量避免自行購買,通常采取向某些部門或者系部班級借用的方式。因此在開展和實施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時,由于經費不足的原因,很多項目和活動無法開展。創新實踐活動方式的創新也受到極大限制。
(六)考評機制不健全,考核結果運用受限
現行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考核一般都通過填寫《大學生社會實踐考核表》,一般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實踐內容、實踐單位鑒定意見、指導教師意見、學生所在系部或團委考核意見。其中指導教師意見、學生所在系部或團委考核意見大多采取及格與不及格來考核,這種考核雖然簡單易評,但是不能科學全面的對每個同學參與社會實踐的情況進行評價。對于三下鄉,一般會采取撰寫社會實踐報告或者課題調研報告的形式來反映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成果,但是這種反映并不能等同于考核,即便是有考核,也僅限于對社會實踐報告或者調研報告撰寫好壞的評價,并不能反映大學生社會實踐效果的優劣。大學生開展的日常社會實踐活動除了填寫《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考核表》外,一般通過撰寫簡報、拍攝圖片的方式來反映實踐成果,考核基本融合到團委對系部、系部對班級、班級對學生的實踐活動考核中,一般以開展次數、參與人數來考評,僅僅是量化考核,不能充分展現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質量成果。此外,以上這些考評一般用于年終或期末學校對團委工作、團委對系部學生會工作、系部對班級、班級對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量化評分,最終表現形式基本通過評優評先的方式來呈現。但是對其進一步的運用,比如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考評結果對專業課程培養的啟示、對人才培養機制的啟示、對專業課程設計的啟示、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啟示等等還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三、改善當前醫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狀的幾點思考
(一)建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常態化機制
一方面建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配套實施制度,將組織管理部門、經費支出、實踐時間、實踐內容、考核機制、監督機制、成果認定等通過制度固化,規范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避免多頭組織、交叉管理、監管缺乏、考核不規范等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借鑒如香港、西方國家的義工制,將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逐漸發展為常態化的全民日常志愿服務活動,而不是偶爾為之的考評性利益活動。
(二)深化認識,建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經費支持保障體系
一方面加強相關管理和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部門加大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的資金支持,并確立參與支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經費的各主體的比重,比如社會、學校、各單位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支付比重。另一方面加大對社會相關教育組織機構的宣傳和影響,利用社會組織的優勢,籌集更多的專門支持大學生社會實踐或實踐創業的資金。第三加強各學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經費支持,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吸引贊助等方式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更多的資金。比如像藥材、制藥等實踐活動與企業聯合較為緊密的專業即可通過此方式吸引更多的實踐資金。
(三)加強對醫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形式的創新,最大范圍擴大學生參與面
一方面積極探索與醫學專業結合更為緊密,更能有助于醫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內容,切實發揮實踐反作用于認識并推動認識進一步發展的作用,從而最終實現促進醫學生提升基本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將社會實踐活動與日常志愿者服務緊密結合,并利用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優勢,創新實踐活動形式。例如將簡單的送醫送藥拓展為醫學生與社區居民定點聯系、建立醫學生定點聯系家庭的方式,既能建立長期穩定的實踐關系,又能拓寬實踐服務內容。第三盡可能吸引和允許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來。現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機制由于諸多條件限制致使許多同學不能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來。通過擴充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拓展帶薪實習單位、創新實踐形式等方式,同時放寬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準入條件,將精英式社會實踐活動轉變為大眾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
(四)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實踐考核認定機制,強化對考核結果的運用
一是建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考核制度,確定對實踐活動內容、形式、時間、次數等的具體要求,設立考核等級,確定相應等級對應相應的分數等內容。確保實事求是、公平、公開、公正的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進行考核評價。二是對考核結果有效運用。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考核結果與升學、就業等事項聯系起來,可以借鑒例如美國對申請大學生對社會服務的相關加分政策,擴大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生升學、就業中的分值比重,推動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不斷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珈含,豐光,冷德生,等.醫學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探索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2):133-134.
[2]吳李嗚,阮嘯.對醫學生社會實踐現狀及發展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2):27-28.
[3]蔡皇界.淺談醫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5):175-176.
(一)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重視不夠。一是學校認識不到位。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形式,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形式,大學生群體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只是開開眼界,增長點知識。因此在具體工作部署中,不能給予社會實踐活動應有重視和支持,嚴重影響了社會實踐活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的充分發揮和目標的實現。二是高等教育投資機制的變革使得學校用于社會實踐的經費投入趨于收縮狀態,難以滿足更廣泛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需要,甚至存在社會實踐活動是投入大效益低的偏見。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高校只能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該活動。而正是由于資金經費的限制,大部分學生只能是自找實踐場所和單位,難免出現放任自流的現象,使得部分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流于形式。三是部分高校師生的科研水平和現有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很難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引不起社會實踐單位的興趣和積極性,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社會實踐話動的廣泛開展。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流于形式的傾向。據統計,相當一部分學校的社會實踐,形式單一,缺乏深度和廣度。把社會實踐“運動”化,每年6—9月抓一抓,然后就放下;實踐活動的主題每年隨上級主管部門發文而定;實踐的組織管理,除了團委和各院系外,其它部門只是流于形式,尚未形成規范化管理。由于投人少,經費短缺,許多學校難以組織大規模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的社會實踐大多數以分散返鄉調查實踐為主。這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缺乏專業性的指導,缺乏各種保障機制,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成為一種虛多實少,流于形式的活動。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環節薄弱。社會實踐活動最能吸引大學生的地方就在于將理論知識直接運用于實踐,而社會實踐基地能較好地滿足這一需求。但現實中多數高校沒有自己的社會實踐基地,這造成了高校在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時常常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和推廣,也不利于實踐活動的不斷創新。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存在缺乏系統性、層次性,運作不規范、不穩定,基地數量少、類型單一等問題,造成基地建設難,穩定更難的現狀。個別條件較好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著年年開拓新基地,年年流失老基地的現象,根本無法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和實施。缺乏相對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大學生需花大量精力四處奔波尋找社會實踐場所,直接影響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社會實踐要真正使雙方受益,必須建立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那種一年換一個地方的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四)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和內容缺乏針對性。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形式傳統單一,缺乏創新,很多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往往局限于社會調查、政策宣傳、參觀訪問、文藝演出、生產勞動、支教掃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而缺乏向縱深方向發展的改革與創新;二是內容空泛不豐富,缺乏多樣性和針對性。往往與大學生的專業特點結合不緊密,不能學以致用,沒有針對社會實際,與社會熱點結合不緊密;三是注重表面效應,缺乏實效性。大學生社會實踐仍然存在宣傳得多,實際做得少,假期響應號召臨時做得多,平時堅持經常主動做得少的現象。
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對策
(一)高度重視,提高認識,加強研究和宣傳力度。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要把它納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并作為一項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在人員、經費上予以充分的保證,確保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開展。要充分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宣傳的深度和廣度。 通過宣傳這項活動對大學生、對社會的貢獻,提高社會各方面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保證這項活動能健康、順利、持久地開展下去。
(二)建立科學的社會實踐管理制度。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領導和管理是提高實踐活動育人效果的組織保證。首先要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統一領導,設立對內組織和對外聯絡的專門機構,統籌規劃,全面安排。其次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會實踐教學培養體系,制定與大學生各學習階段和各專業特點相適應、系統的社會實踐教學計劃、大綱,并編寫教程,規定實踐課時數、學分,規定實踐目的、任務、內容、形式和要求,配備專門指導教師,使之成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并與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各種評優評獎掛鉤。對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師,應制定鼓勵政策,把社會實踐工作與教師的教學、科研活動同等看待,并與教師職稱評定、評優掛起鉤來。最后要建立科學的考核激勵機制,對于富有創新,而且卓有成效的社會實踐項目給予綜合測評加分,并給予適當的獎懲,提高大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綏化學院地處黑龍江中南部的綏化市,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培養目標定位為地方培養生產和管理的應用型人才。如何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探索行之有效的培養途徑就擺在教育者面前。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則尤為重要。但仍有一些地方高校由于辦學條件、思想認識等方面的制約,大學社會實踐的機制建設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缺乏具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及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本文以綏化學院為例,對如何創新地方高校社會實踐工作實效性,更好地實現高校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進行研究。
一、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分析
(一)追求短期效應,形式大于內容,無法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層面
我國目前個別高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仍然有追求短期效應、形式大于內容現象,只在社會實踐的形式上大做文章,卻沒有將其實質的內容認真地加以重視,更有些高校片面地追求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影響效應,偏重于社會實踐的宣傳方式、活動主題和規模,實則卻忽視了社會實踐對學生的教育和學生從中的收獲、學生能否在活動中提升思想品質。具體的體現是活動開始“轟轟烈烈”,活動中期少人指導,少人過問,活動結束,卻要大肆宣傳其實踐成果,這使社會實踐成為一種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的形象工程。
(二)社會實踐經費保障嚴重不足
經費保障是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夠持久、廣泛開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據了解,雖然我國逐年提高教育投入,但在部分高校用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教育的經費依然很少,用于社會實踐的經費無法滿足實際活動的需要。一些高校則將更多的重心轉而投向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實踐主題,學生得到參與的機會和參與面極其有限,因此,同學們參與社會實踐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1]。
(三)缺乏健全的制度機制和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需要健康的制度機制做保證,目前,地方高校缺乏系統完善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制度機制,沒有靈活有效的管理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另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必須有相對穩定的實踐基地做基礎,可以使大學生和實踐基地都能從中受益。一方面,高校在選擇社會實踐基地時,只是單純從高校自身的利益出發,沒有雙向考慮互惠互利的原則,片面強調社會實踐活動能否順利完成、學生能否從中得到鍛煉和提升。而此時,高校也應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否增加了社會方面的負擔、是否給當地相關部門帶來了便利、是否能為地域經濟、文化、生態建設服務,由此,就會造成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慢慢失去社會支持。
(四)引導學生正確認知社會的能力不強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海量信息充斥大眾,大學生了解社會的渠道更具多元化,許多學生由于對社會的不健康認知,近而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表現出認知特征單純、簡單、片面,帶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因此,他們實踐的目標,往往和掛在嘴邊的利益緊密相連。
二、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思想認識的偏差
首先,從學生層面,當前大學生大部分都是“90后”大學生,據調查他們中的一部分同學對于社會實踐存在著認識的誤區,社會實踐到底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實實在在的好處,這種思想使他們不能更好地走入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其次,從教師層面,部分教師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存在認識偏差,他們找出種種理由不愿開展社會實踐教學。即使有些教師參與了社會實踐的活動,也常常帶著敷衍的態度,原因在于教師通常已經承擔了較多的教學和科研任務,而帶領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利用個人的非工作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許多教師進行社會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對社會實踐的研究不夠
各方對社會實踐投入有限、經費短缺。目前,許多地方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整體規劃與指導,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放在了核心團隊上,而對大眾化活動的同學缺乏有效的經費支持和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沒有實現普及化,同時部分高校用于社會實踐的經費投入不足,難以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對自身鍛煉提高,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需要。
(三)機制和評價體系不完善
許多地方高校未建立完善的社會實踐活動運行機制、組織機制、激勵機制和評估機制,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宣傳力度重于實際工作的現象。部分地方高校沒有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育管理體系中,有的高校雖然有社會實踐的教育計劃,但是對學生是否參與社會實踐缺乏制度性的約束和規范性的指導,導致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盲目性;對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實踐過程、現實表現、獲得收獲缺乏科學的量化考評;參與和指導的教師在工作量上并未被考慮,沒有將其表現、能力和成績作為評優、定職晉級的依據,從而影響指導老師的積極性。社會實踐活動長期穩定的發展也因此受到限制。
三、提高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對于地方高校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應從提高思想認識、正確選擇實踐內容、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構建完整的評估體系等方面進行探索。
(一)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思想認識
首先,地方高校要充分認識實踐育人的重要意義,明確大學生實踐活動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同時完善實踐育人體系,強化實踐育人功能。綏化學院創新實踐教育教學形式,更加注重實踐性和實效性的有機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三論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整體教學體系,統一組織、集中管理、統籌安排,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構建創新型、服務型、組織型、就業型的實踐平臺。
其次,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方面的宣傳、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積極地看待社會實踐,樹立正確的實踐觀,使大學生由“被實踐”變成“主動實踐”[2]。
(二)準確定位實踐內容和形式
地方高校要根據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及所在城市和地區的地域特色和特點,深入調研,拓展新形勢下的實踐形式和內容,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性。
創新社會實踐的形式,增強社會實踐的有效性。幾年來,綏化學院針對綏化地區屬于農業大市,土地面積有限,外出務工人員眾多,農村常住人口多為老人、兒童的特點,在綏化地區的十個市縣開展了頂崗支教、關愛空巢老人、關愛留守兒童、關愛殘障人士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在時間上由原來的寒暑假的固定時間段,變成日?;?、經常化。社會實踐形式由以社會調查、政策宣傳、參觀訪問、文藝演出、生產勞動為主轉向結合專業,發揮科技文化智力資源優勢,增強社會實踐對社會的服務性。真正達到為社會做貢獻的目的。
(三)領導高度重視,強化組織管理
綏化學院開展各類主題社會實踐活動都建立了以校領導為組長的組織機構,將社會實踐活動納入教學體系的同時,對實踐的目標、內容、形式、評價等方面制定出明確規定,校學工部、校團委、教務處等職能部門通力配合,建立健全社會實踐管理機構,同時建立由思政教師、輔導員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指導教師隊伍。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撥付專項經費,給予支持和保障。在此基礎上,高校還應聯合社會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多渠道籌措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活動經費,助力大學生社會實踐積極、順利開展。
(四)建立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
為了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持續、健康開展,實踐基地建設不容忽視,地方高校應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工作,努力拓展實踐基地的類型,進一步豐富實踐的內容,使實踐基地成為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同時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價值互動平臺。
(五)完善社會實踐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關鍵詞:高校;社會實踐;問題;對策
0引言
高校社會實踐是一種以實踐的方式實現高等教育目標的教育方式,是高校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投入現實社會,以了解社會、增長知識、提高技能、完善品格修養、養成正確的社會意識和人生觀的活動過程,它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共同完成高校人才培養任務,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鑒于社會實踐在人才培養上的特殊作用,近些年來我國各大高校紛紛加強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發動工作,部分高校還把其列入教學計劃中,其積極作用隨著活動的進一步開展而日益明顯。
1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意義
1.1有利于大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在書本知識中成長起來的,對國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會的復雜程度,遠不是僅憑讀幾本書,聽幾次講座,看幾條新聞就能了解的,社會實踐則為他們打開一扇窗口。大學生走向社會參加實踐,親身體驗生活,看到城鄉差別,感受貧富差距;在與人民群眾的接觸、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體驗,從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啟發,使思想得到升華,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強。
1.2有利于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大學生以課堂學習為主要接受方式,而課堂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基本上都是間接的、系統的理論知識。這些知識對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但這并不代表大學生的實際技能,往往難以直接運用于現實生活中。社會實踐使大學生走進社會,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和許多有價值的新知識,同時使他們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接觸的實際現象進行對照比較,把抽象的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3有利于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各種人才的要求也隨之不斷變化,競爭已成為社會的基本特征。因此專業面,社會適應性差,綜合能力不強的人才在市場競爭中必然處于劣勢,社會實踐使大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不斷地參與社會生活,在實踐中直接和社會各階層、各部門的人員打交道,培養和鍛煉實際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發現不足,及時改進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識結構,獲取新的知識信息,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1.4有利于發展大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創新意識
社會實踐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固定的場地和對象,一般是在一個比較開放的環境下,面對著不斷變化的對象,學生也成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要自行組織活動,要獨立面對和解決各種問題。沒有了課堂教學的太多束縛和校園生活的限制,學生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興趣高漲,思維也空前活躍,往往會產生一些創造性火花,在實踐中敢于開拓、敢于創新。
1.5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個人素養,完善個性品格
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要同各種各樣的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這些人中既有活動伙伴,又有社會群眾和指導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學會如何與同學分工合作,與老師、群眾配合學習;如何恰當地處理人際關系,融洽的與他人相處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實踐活動現場正好成為考驗大學生修養品性的好環境。大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會逐漸養成堅韌、頑強的優良品性,養成務實的學習態度和生活作風,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
2高校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
2.1對社會實踐工作重視不夠
很多管理者和教育者還沒能深刻認識到開展社會實踐對青年學生的巨大作用,對實踐往往停留在口頭上或只做片面的指導。對大學生來說,因涉世不深、閱歷尚淺,強烈的參與意識與對活動的盲目自信常導致行動上的草率和對困難的估計不足。加之長期以來高等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往往得不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支持,以致不能很好地開展下去。
2.2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單一且與教學結合不夠緊密
當前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還是非專業活動,一般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如每年暑期的“三下鄉”活動等,活動內容相對單一。在部分高校實踐與教學常被割裂開來,沒能納入到教學內的計劃安排中,只是作為教學計劃外的補充,沒有以學分制的形式出現,加上對實
工作考核的不完善,所以實踐活動很難有效地調動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3活動經費不足,活動參與面窄、時間短
對大部分高校而言,目前社會實踐活動經費都相對有限,特別是專項經費,即便有也只占極少的一部分,所以高校在組織實踐活動時往往是學校拿一點,學院(系)出一點,學生自己掏一點,這在無形之中加大了學生的經濟負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制約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廣泛開展。由于經費緊張而導致的時間、空間上的局限性使得有些實踐內容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2.4社會實踐評價機制不夠健全,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有些學生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社會實踐活動,憑空編造活動內容,編寫一份空洞的實踐報告,或是因為學分的驅使,蓋個公章敷衍了事,草率完成。這與實踐活動的初衷嚴重背離,評價機制不夠健全,不夠完善,很難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
2.5缺乏社會的支持配合,尤其是得不到當地群眾的廣泛認可,缺乏環境氛圍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得到全社會的支持與配合。但是多年來社會各界特別是當地農民群眾對實踐活動不理解、不熱情、不支持的現象依然存在。由于我校地處西北,交通閉塞,經濟欠發達,在一些山區農村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當地農民群眾往往比較關心給他們捐贈了多少財物,而對于我們社會實踐的形式和內容則表現出較大程度的冷漠,不夠熱情,這種情況給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帶來了一定影響。 3對策
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諸多問題,需要各方面通力協作,共同努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解決,使其邁上新臺階。針對存在的問題,筆者以為可從以下方面予以改進。
3.1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加強對活動的引導
學校領導及各級組織要充分認識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從而切實地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支持和領導。高校共青團組織往往是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者,更要加強對該項活動的管理和指導。
3.2加大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宣傳力度
許多大學生對開展社會實踐缺乏應有的認識,不清楚為什么要社會實踐,僅專注于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實踐鍛煉,這就要求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者要進行廣泛、深入地宣傳,使學生明白社會實踐在自身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激發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
3.3加大對社會實踐活動經費的支持力度
要辟出專項經費對有價值、有成績、有影響力的社會實踐活動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減輕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的經濟壓力,提高其積極性,讓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生中廣泛地開展起來。
3.4建立相對固定的實踐基地,力爭取得社會各方面支持
社會實踐要開展好,單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應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各高校應建立相對穩定的實踐基地,使實踐活動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有利于實踐活動與教學科研更好的結合,也有利于學校的統一管理。
3.5進一步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形式,保持社會實踐活動的活力
高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僅僅停留在教學實踐、課外教育實習和社會調查等形式上顯然不夠,應力爭從單調的形式中解脫出來,充分利用各高校的優勢及學生特長,確定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及方式,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同時,還要注意不流于形式,注重辦實事,講實效,將受教育與做貢獻結合起來,吸引大學生的目光,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保持實踐活動的旺盛生命力。
3.6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保障活動質量
把社會實踐活動真正納入教學體系,建立必要、規范的考評制度,最好能與學分制相適應,以學分制的形式出現,使實踐活動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同時將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與教學實習等同看待,考評結果計入學生檔案,且作為學生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另外,搞好社會實踐的總結、評比、表彰工作,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盡可能地調動廣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保障社會實踐的質量。
結束語
在新的形勢下,社會實踐活動給高校師生員工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我們必須用新的思維、新的方法去研究和拓展社會實踐活動。我們相信,隨著高校對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必將在大學生中更加廣泛而深入地開展起來,也必將在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方
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于博瀛.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高教論壇,2008,(8).
[2]齊海濤.高校學生工作研究[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5.
>>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困境與對策 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研究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困境及出路探析 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和形式對策研究 淺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 淺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 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考 高校院系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模式的探索 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訴求研究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淺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試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問題與對策 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反思與對策 關于高校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對策研究 淺析增強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的對策 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的現狀和對策分析 大學生社會實踐制度化建設困境與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09-1-8.
[2]劉征.對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性思考[J].教育新觀察,2009,(3).
[3][9]楊紅.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問題與對策[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9,(4).
[4]肖凡.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08,(2).
[5]于博瀛.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高教論壇,2008,(8).
[6]崔瑩,陸麗君,黃翔峰.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下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9,(1).
[7]張勇,張春梅.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與對策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8,(4).
[8]郝光,劉永.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問題及其對策[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8,(3).
[10]中青聯.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EB/OL]./readNews.jsp?id=72,2005-9-4.
[11]唐榮德.論我國學校學習生活意義的時代抉擇[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5).
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通過校外教育對中小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習目的的實現。作為培養中小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校外教育要合理開發和利用適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的校外教育手段。本文闡述了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對中小學生的意義,并從活動內容形式,活動組織者兩個方面探析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多樣性。
一、校外教育機構的教育職責
校外教育機構是與學校教育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實踐課堂,是服務、凝聚、教育廣大未成年人的活動平臺,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推進素質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在教育引導未成年人樹立理想信念、錘煉道德品質、養成行為習慣、提高科學素質、發展興趣愛好、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社會實踐活動對中小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意義
(一)有利于中小學生獲取直接經驗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中小學生獲取的主要是間接經驗,間接經驗必須通過社會實踐的檢驗才能轉化為直接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知識得到檢驗、鞏固、深化。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適應社會的能力,在實踐中發現自身的不足,通過改進和完善知識結構,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二)有利于中小學生培養意志力
目前的中小學生中有很多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因素,這些學生離開學校后處在孤獨封閉的環境中,缺乏與同伴和社會群體的交流。讓中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會與人交流和溝通,獨立解決困難。在實踐中形成堅強的意志力。
(三)有利于中小學生知、情、意、行的統一,養成良好的品德
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其實是學生知、情、意、行統一的實踐,在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對事物的感知和體驗,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樹立健全的人格和培養責任感,養成良好的品德。
三、如何豐富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多樣性
(一) 豐富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形式
1.開展豐富多彩的中小學生主題教育活動。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開展主題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培養中小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比如,組織學生開展游覽革命紀念地、參觀紅色博物館、清明祭拜革命烈士墓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傳統文化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科技活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2.通過社區公益活動培養中小學生的服務意識。
現代社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服務型社會,因此,學校要組織中小學生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比如,組織學生到敬老服務中心幫助老人做飯、打掃衛生,關愛病殘人士,宣傳愛護環境等,讓學生樹立公共道德意識和為社會公眾服務的意識。
3.組織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中小學生具有發展的潛在能力,要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結合社會生活,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社會生活中,從生活實踐中升華知識。研究性學習活動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以中小學生興趣為出發點,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二)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者要多樣
1.發揮校外教育作用,拓寬中小學生社會實踐空間。
校外教育突破了學校課堂教學的空間約束,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群眾性教育活動或者夏令營、冬令營等,讓中小學生獲取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同時,也為中小學生提供交往溝通的平臺,擴大了學生的交往空間。
2.加大學校、家庭與校外的配合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