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15:44: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股票投資策略概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十二五”規劃劍指“綠色轉型”,綠色產業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與產業競爭的核心,將在今后幾年獲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資本市場充滿“綠色機遇”。興全綠色投資基金于2011年4月6日開始通過工商銀行等代銷機構以及興業全球柜臺和電子直銷渠道公開發售,是興業全球基金繼2008年發行中國首只社會責任基金之后,在該領域深入挖掘的漸進過程中,打開的又一個投資新視角。該基金同時也是國內首只明確提出綠色投資理念的基金,股票投資比例為基金資產的60%-95%,符合綠色投資理念的股票合計投資比例不低于股票資產的80%;共債券投資比例為基金資產的5%-40%。
產品背景
1.直擊全球“綠色浪潮”,投資于更環保的未來。
能源與環保問題日益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越來越多的政府和國際組織開始積極致力于尋求綠色發展,全球經濟正在經歷一場“綠色轉型”在這種背景下,興全綠色投資股票型基金認為綠色投資在獲得良好回報的同時,能促進中國綠色行業發展,維護或改善地球生態環境,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把握中國“十二五”產業戰略轉型的歷史契機。
“十二五”規劃提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七大新興產業中,無論是通過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把世界制造中心轉變為綠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中心,還是以新能源技術構建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能源安全供應體系,都將為中國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綠色產業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與產業競爭的核心,將在今后幾年獲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資本市場充滿綠色機遇。
3.尋找真正能從綠色經濟中獲得穩健成長的常青公司。
興全綠色投資股票型基金關注綠色科技產業或公司以及傳統產業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致力于向綠色產業轉型、或在綠色相關產業發展過程中作出貢獻的公司;同時,運用“綠色投資篩選策略”,與公司財務等基本面指標相結合進行綜合評估篩選,從剛剛萌芽的綠色行業中挑選能夠獲得穩健成長的常青公司。產品概況:
資產配置比例:基金為股票型基金,股票投資比例為基金資產的60%-95%,其中,符合綠色投資理念的股票合計投資比例不低于股票資產的80%;債券投資比例為基金資產的5%-40%,其中基金保留不低于基金資產凈值的5%的現金或到期日在一年以內的政府債券。
業績比較基準:80%×滬深300指數+20%×中證國債指數
風險收益特征:基金為股票型基金產品,屬于較高預期風險、較高預期收益的基金品種,其預期風險收益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及貨幣市場基金。
投資理念:基金認為投資于綠色科技產業或公司在獲得良好回報的同時,亦能維護或改善地球生態環境,推動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投資決策中,該基金除關注那些綠色科技產業或公司,還關注在傳統產業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致力于向綠色產業轉型、或在綠色相關產業發展過程中作出貢獻的公司。
投資目標:基金通過挖掘綠色科技產業或公司以及傳統產業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公司的投資機會,力爭實現當期投資收益與長期資本增值。
投資策略:
(1)綠色投資的涵義與范疇
該基金所指的綠色投資涵蓋了三個層次,包括清潔能源產業、環保產業以及傳統產業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致力于向綠色產業轉型、或在綠色相關產業發展過程中作出貢獻的公司。其巾,清潔能源產業、環保產業可統稱為綠色科技產業。
(2)多種投資方法相結合
該基金在綠色投資過程中,將以多種投資方法相結合,在追求資本長期穩定增值、獲得良好回報的同時,起到維護或改善地球生態環境,推動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首先,基金采用消極篩選法將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公司列入投資禁選庫中。
其次,基金采用綠色投資積極篩選法,就上市公司環境責任的履行進行綜合打分,相對排名篩選,尤其是行業內排名篩選,對那些環境責任方面在同行業中表現相對突出的公司予以優先考慮。
另外,基金還將適當采用股東倡導方法,以提案、管理層溝通、呼吁等多種形式積極做好股東倡導,逐步在國內市場形成對上市公司綠色產業發展的外部激勵約束機制。
(3)綠色投資篩選策略的評價標準
1)基金重點關注的綠色科技產業或公司主要包含清潔能源產業和環保產業兩個層次。
2)基金對傳統產業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致力于向綠色產業轉型、或在綠色相關產業發展過程中作出貢獻的公司予以關注。
(4)行業配置策略
基金除運用“綠色投資篩選策略”進行股票精選外,還將輔以一定的行業配置調整策略,對各行業權重進行“綠色”優化?;鹬攸c關注綠色科技產業和傳統產業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致力于向綠色產業轉型、或在綠色相關產業發展過程中作出貢獻的公司,因此,該基金將超配綠色科技產業。
(5)權證投資策略
基金將綜合考慮權證定價模型、市場供求關系、交易制度設計等多種因素對權證進行投資,主要運用的投資策略為:正股價值發現驅動的杠桿投資策略、組合套利策略以及復制性組合投資策略等。
(6)債券投資策略
基金將采取久期偏離、收益率曲線配置和類屬配置、無風險套利、杠桿策略和個券選擇策略等投資策略,發現、確認并利用市場失衡實現組合增值。這些投資策略是在遵守投資紀律并有效管理風險的基礎上作出的。
綜合評價:
作為社會責任投資的分支,近年來,在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這三大社會責任關注的重點領域中,關注環境問題的綠色投資已經成為社會責任投資領域的重要關注方向;而近年來綠色投資基金在整個社會責任投資中的比重也逐步提高,就社會責任投資發展而言,越來越多向綠色投資方向發展,綠色投資發展勢頭良好。
興全綠色基金將綠色投資理念引入國內,打開了又一個投資新視角。作為一只積極投資的股票型基金,興全綠色基金屬于高風險高收益的基金品種,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希望獲取長期較高收益的投資者。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股票投資策略
1文獻綜述
一般認為,行為金融學的產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發表《投資戰略的實驗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為標志,該文首次將行為心理學結合在經濟學中來解釋金融現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寫了《人類決策的心理學研究》,為行為金融學理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發表了《預期理論:風險決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為金融學中的預期理論。
中南大學的饒育蕾和劉達鋒著的《行為金融學》是我國第一本系統闡述行為金融學理論的著作。吳世農、俞喬、王慶石和劉穎等早在中國證券市場初建時就對中國股市調查并進行取樣分析,得出中國市場為非有效市場,其主要論文有:吳世農、韋紹永的《上海股市投資組合規模和風險關系的實證研究》,陳旭、劉勇的《對我國股票市場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及隊策建議》。國內對這一理論的研究相對不足,對投資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鑒了兩位美國學者的思路進行論證。美國學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達摩達蘭著的《投資管理》總結了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觀點,對行為金融學理論在投資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發展,對投資行為進行了全面剖析,其對投資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獨到之處,這種在行為金融學下投資策略的研究對我國證券業的發展將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羅伯特•泰戈特著《投資管理-保證有效投資的25歌法則》以其簡單而明了的筆法描繪了行為金融學下投資方法的選擇應具備的條件和原則,指導我們的實踐。BrighamEhrharot著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中也不乏對行為金融學的應用,比如:選擇權的應用等。
2行為金融學概述
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學、心理學和認知學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上產生的一種新理論,是基于心理學實驗結果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心理特征假設來研究投資者實際投資決策行為的一門學科。
行為金融學有兩個研究主題:一是市場并非有效,主要探討金融噪聲理論;二是投資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討投資者會發生的各種認知和行為偏差問題。
主要理論:
證券市場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場定價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聲交易者風險即金融噪聲理論。投資者構筑的投資組合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特征即行為組合理論。
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金融學總結的投資者行為偏差有:決策參考點決定行為者對風險的態度;投資者存在心理帳戶;投資者還存在過度自信心理和從眾心理。
3行為金融學在實務中的應用
實際上,各種積極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場定價失真或無效。他們認為通過投資于定價失真的市場或資產可以獲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種無效性是轉瞬即逝的,這樣,這些無效性可能會為有耐心的投資者提供收益?!澳托摹笔且粋€好的投資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為金融學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諸如阿萊悖論、日歷效應股權溢價、期權微笑、封閉式基金之謎、小盤股效應等等金融學難題。還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選擇策略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動量交易策略等投資策略。一些金融實踐者已經開始運用行為金融學的這些投資策略來指導他們的投資活動。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價格下跌時,分批買進股票以攤低成本的策略。采用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活動。
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個決策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而非著眼于最終的財富狀況。在心理預期的過程中,人們會把決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帳戶來考慮,常常擁有自信情節,高估已經擁有的商品或服務,并且傾向于增加這里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次數。還對預期的損失過于敏感,把同樣價值的損失計算成遠高于同樣價值的收益,而對已經形成損失的東西卻表現出一種“處置效果”,由于期待機會收回成本而繼續經受可能的損失。因此在行為金融學中的“心理”帳戶和“認知偏差”這兩個概念,應該在日常理財中關注。
運用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時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當處置效應在證券市場上比較嚴重時,其帶來的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幅就會更大;當價格向價值回歸時,可利用動量交易策略,通過差幅獲利。
市場無效性本質上是一種套利機會,如果足夠多的資金追求同一種市場無效性,它肯定會消失。對于許多定量投資者來說,永遠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種市場無效性在學術刊物上得到詳細論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實際上,如果昨天的無效性已廣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資本,再設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險的。資本市場同樣如此。因此,不要屈從或迷戀“權威”的信息,應該努力追求有個性的投資策略。
在職業資金管理游戲中獲勝的資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錯誤的人,但其中的許多錯誤都可以歸因于人類本性——追求安穩、相信潮流、失敗后希望改換風格和指導思想。投資組合管理中的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戶,不了解自己的投資市場,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鋼絲繩”的游戲,一方面要獲得高額收益,另一方面還不能超越客戶的風險承受性。
4股票投資策略
4.1具備股票投資取勝的素質
對于我們來說,在股票業取得成功的素質應該包括:忍耐、自立、簡單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開闊、有獨立判斷能力、百折不撓、謙讓、靈活、愿做獨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認錯誤,還有對普通的商業恐慌不屑一顧。這些素質的具備與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與行為金融學是相符的,市場可能是無效的,積極管理者也有增加價值的潛力,但這些無效性既不簡單,也不是靜態的,利用起來代價也不低。換言之,市場無效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消失。這就意味著市場無效性一旦被隔離出來,并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這一無效性時,這個特點就消失了。問題不在于投資者和他們的顧問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當信息收到之時情況可能已經發生變化。當樂觀的金融信息廣泛傳播時,大多數投資人認為這個經濟形勢在近期內還會進一步高漲時,經濟走勢實際上已經向衰退邁進。頭腦清醒的投資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況下做出正確決策,那種需要各種資料的“科學頭腦”是不科學的。
4.2逆潮流而動
風險觀念的根源在人類感情中可以找到。我們都是社會性生物,渴望與別人協調一致,達成共識。以常規方式失敗經常比非常規性失敗痛苦較少。相應地,投資者更愿意冒以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大風險,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小風險。許多投資者并不一定像他們以為的那樣對風險有多少耐心。
參考文獻
[1]曹鳳岐,劉力,姚長輝.證券投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股票投資策略
1文獻綜述
一般認為,行為金融學的產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發表《投資戰略的實驗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為標志,該文首次將行為心理學結合在經濟學中來解釋金融現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寫了《人類決策的心理學研究》,為行為金融學理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發表了《預期理論:風險決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為金融學中的預期理論。
中南大學的饒育蕾和劉達鋒著的《行為金融學》是我國第一本系統闡述行為金融學理論的著作。吳世農、俞喬、王慶石和劉穎等早在中國證券市場初建時就對中國股市調查并進行取樣分析,得出中國市場為非有效市場,其主要論文有:吳世農、韋紹永的《上海股市投資組合規模和風險關系的實證研究》,陳旭、劉勇的《對我國股票市場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及隊策建議》。國內對這一理論的研究相對不足,對投資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鑒了兩位美國學者的思路進行論證。美國學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達摩達蘭著的《投資管理》總結了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觀點,對行為金融學理論在投資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發展,對投資行為進行了全面剖析,其對投資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獨到之處,這種在行為金融學下投資策略的研究對我國證券業的發展將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羅伯特•泰戈特著《投資管理-保證有效投資的25歌法則》以其簡單而明了的筆法描繪了行為金融學下投資方法的選擇應具備的條件和原則,指導我們的實踐。BrighamEhrharot著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中也不乏對行為金融學的應用,比如:選擇權的應用等。
2行為金融學概述
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學、心理學和認知學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上產生的一種新理論,是基于心理學實驗結果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心理特征假設來研究投資者實際投資決策行為的一門學科。
行為金融學有兩個研究主題:一是市場并非有效,主要探討金融噪聲理論;二是投資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討投資者會發生的各種認知和行為偏差問題。
主要理論:
證券市場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場定價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聲交易者風險即金融噪聲理論。投資者構筑的投資組合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特征即行為組合理論。
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金融學總結的投資者行為偏差有:決策參考點決定行為者對風險的態度;投資者存在心理帳戶;投資者還存在過度自信心理和從眾心理。
3行為金融學在實務中的應用
實際上,各種積極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場定價失真或無效。他們認為通過投資于定價失真的市場或資產可以獲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種無效性是轉瞬即逝的,這樣,這些無效性可能會為有耐心的投資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個好的投資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為金融學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諸如阿萊悖論、日歷效應股權溢價、期權微笑、封閉式基金之謎、小盤股效應等等金融學難題。還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選擇策略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動量交易策略等投資策略。一些金融實踐者已經開始運用行為金融學的這些投資策略來指導他們的投資活動。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價格下跌時,分批買進股票以攤低成本的策略。采用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活動。
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個決策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而非著眼于最終的財富狀況。在心理預期的過程中,人們會把決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帳戶來考慮,常常擁有自信情節,高估已經擁有的商品或服務,并且傾向于增加這里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次數。還對預期的損失過于敏感,把同樣價值的損失計算成遠高于同樣價值的收益,而對已經形成損失的東西卻表現出一種“處置效果”,由于期待機會收回成本而繼續經受可能的損失。因此在行為金融學中的“心理”帳戶和“認知偏差”這兩個概念,應該在日常理財中關注。運用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時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當處置效應在證券市場上比較嚴重時,其帶來的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幅就會更大;當價格向價值回歸時,可利用動量交易策略,通過差幅獲利。
市場無效性本質上是一種套利機會,如果足夠多的資金追求同一種市場無效性,它肯定會消失。對于許多定量投資者來說,永遠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種市場無效性在學術刊物上得到詳細論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實際上,如果昨天的無效性已廣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資本,再設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險的。資本市場同樣如此。因此,不要屈從或迷戀“權威”的信息,應該努力追求有個性的投資策略。
在職業資金管理游戲中獲勝的資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錯誤的人,但其中的許多錯誤都可以歸因于人類本性——追求安穩、相信潮流、失敗后希望改換風格和指導思想。投資組合管理中的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戶,不了解自己的投資市場,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鋼絲繩”的游戲,一方面要獲得高額收益,另一方面還不能超越客戶的風險承受性。
4股票投資策略
4.1具備股票投資取勝的素質
對于我們來說,在股票業取得成功的素質應該包括:忍耐、自立、簡單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開闊、有獨立判斷能力、百折不撓、謙讓、靈活、愿做獨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認錯誤,還有對普通的商業恐慌不屑一顧。這些素質的具備與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與行為金融學是相符的,市場可能是無效的,積極管理者也有增加價值的潛力,但這些無效性既不簡單,也不是靜態的,利用起來代價也不低。換言之,市場無效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消失。這就意味著市場無效性一旦被隔離出來,并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這一無效性時,這個特點就消失了。問題不在于投資者和他們的顧問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當信息收到之時情況可能已經發生變化。當樂觀的金融信息廣泛傳播時,大多數投資人認為這個經濟形勢在近期內還會進一步高漲時,經濟走勢實際上已經向衰退邁進。頭腦清醒的投資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況下做出正確決策,那種需要各種資料的“科學頭腦”是不科學的。
4.2逆潮流而動
風險觀念的根源在人類感情中可以找到。我們都是社會性生物,渴望與別人協調一致,達成共識。以常規方式失敗經常比非常規性失敗痛苦較少。相應地,投資者更愿意冒以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大風險,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小風險。許多投資者并不一定像他們以為的那樣對風險有多少耐心。
參考文獻
[1]曹鳳岐,劉力,姚長輝.證券投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
行為金融學對于兩大傳統假設的挑戰為我們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1、傳統金融理論關于人的行為假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風險回避(RiskAver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并非如此。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對決策結果的盈虧狀況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這種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性的,并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
2、有效的市場競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因此,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幸存下來的只有理性的投資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并非像理論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現象”的出現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無法應對。傳統理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最優化的道路,告訴人們“該怎么做”,讓我們知道“應該發生什么”??上?并非每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論中的模型去行動,人的非理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學、心理學和認知學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上產生的一種新理論,是基于心理學實驗結果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心理特征假設來研究投資者實際投資決策行為的一門學科。
二、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
1、期望理論的基本內容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于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么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于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
2、后悔理論的主要內容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后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后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后悔;在熊市(bear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后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后又被套牢也會后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后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人專家推薦的股票,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后悔。
三、行為金融學在實務中的應用
實際上,各種積極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場定價失真或無效。他們認為通過投資于定價失真的市場或資產可以獲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種無效性是轉瞬即逝的,這樣,這些無效性可能會為有耐心的投資者提供收益?!澳托摹笔且粋€好的投資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為金融學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諸如阿萊悖論、日歷效應股權溢價、期權微笑、封閉式基金之謎、小盤股效應等等金融學難題。還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選擇策略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動量交易策略等投資策略。一些金融實踐者已經開始運用行為金融學的這些投資策略來指導他們的投資活動。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價格下跌時,分批買進股票以攤低成本的策略。采用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活動。
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個決策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而非著眼于最終的財富狀況。在心理預期的過程中,人們會把決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帳戶來考慮,常常擁有自信情節,高估已經擁有的商品或服務,并且傾向于增加這里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次數。還對預期的損失過于敏感,把同樣價值的損失計算成遠高于同樣價值的收益,而對已經形成損失的東西卻表現出一種“處置效果”,由于期待機會收回成本而繼續經受可能的損失。因此在行為金融學中的“心理”帳戶和“認知偏差”這兩個概念,應該在日常理財中關注。運用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時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當處置效應在證券市場上比較嚴重時,其帶來的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幅就會更大;當價格向價值回歸時,可利用動量交易策略,通過差幅獲利。
四、股票基金投資策略
1、股票基金的特點:
①與其他基金相比,股票基金的投資對象具有多樣性,投資目的也具有多樣性。
②與投資者直接投資于股票市場相比,股票基金具有分散風險。費用較低等特點。對一般投資者而言,個人資本畢竟是有限的,難以通過分散投資種類而降低投資風險。但若投資于股票基金,投資者不僅可以分享各類股票的收益,而且已可以通過投資于股票基金而將風險分散于各類股票上,大大降低了投資風險。此外,投資者投資了股票基金,還可以享受基金大額投資在成本上的相對優勢,降低投資成本,提高投資效益,獲得規模效益的好處。
③從資產流動性來看,股票基金具有流動性強、變現性高的特點。股票基金的投資對象是流動性極好的股票,基金資產質量高、變現容易。
④對投資者來說,股票基金經營穩定、收益可觀。一般來說,股票基金的風險比股票投資的風險低。因而收益較穩定。不僅如此,封閉式股票基金上市后,投資者還可以通過在交易所交易獲得買賣差價?;鹌跐M后,投資者享有分配剩余資產的權利。
2、具備股票投資取勝的素質
對于我們來說,在股票業取得成功的素質應該包括:忍耐、自立、簡單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開闊、有獨立判斷能力、百折不撓、謙讓、靈活、愿做獨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認錯誤,還有對普通的商業恐慌不屑一顧。這些素質的具備與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與行為金融學是相符的,市場可能是無效的,積極管理者也有增加價值的潛力,但這些無效性既不簡單,也不是靜態的,利用起來代價也不低。換言之,市場無效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消失。這就意味著市場無效性一旦被隔離出來,并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這一無效性時,這個特點就消失了。問題不在于投資者和他們的顧問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當信息收到之時情況可能已經發生變化。當樂觀的金融信息廣泛傳播時,大多數投資人認為這個經濟形勢在近期內還會進一步高漲時,經濟走勢實際上已經向衰退邁進。頭腦清醒的投資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況下做出正確決策,那種需要各種資料的“科學頭腦”是不科學的。
3、根據投資風險與收益的不同
投資基金可分為成長型投資基金、收入型投資基金和平衡型投資基金。成長型投資基金是指把追求資本的長期成長作為其投資目的的投資基金;收入型基金是指以能為投資者帶來高水平的當期收入為目的的投資基金;平衡型投資基金是指以支付當期收入和追求資本的長期成長為目的的投資基金。風險觀念的根源在人類感情中可以找到。我們都是社會性生物,渴望與別人協調一致,達成共識。
關鍵詞行為金融理論投資策略投資心理
1行為金融學概述
傳統金融理論是建立在市場參與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礎上。在此基礎上,傳統金融學的核心內容是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EMH)。該假說認為,相關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證券價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場就是有效的。根據這一假說發展起來的各種金融理論,包括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PT)、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套利定價理論(APT)、期權定價理論(OPT)等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理論的基礎,也構成了現代證券投資策略的理論基礎。然而,隨著金融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傳統金融理論和金融證券市場的現實不斷發生著沖突,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人的行為、心理感受等主觀因素在金融投資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人們并不總以理性的態度做出決策。在現實中存在諸多的認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的現象,證券投資行為中會表現出各種偏激和情緒化特征;在證券市場上則表現出股票價格的各種“異象”,如:一月效應、周末(周一)效應等,用傳統金融理論很難對這些“異象”給出合理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行為金融學受到了重視,它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分析金融市場,克服了傳統金融學的一些弊端。
2行為金融投資決策的心理、行為特征
2.1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Bondet和Thaler(1995)認為過度自信或許是人類最為穩固的心理特征,他們列舉了大量證據顯示人們在做決策時,對可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概率的估計過于自信。資金管理人、投資顧問和投資者都對可能自己駕馭市場的能力過于自信,在投資決策中過高估計自己的技能和預測成功的趨勢,或者過分依賴自己的信息而忽視公司基本面狀況從而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這種過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導致大量過度交易(overtrad?鄄ed)的產生。
2.2反應過度(Over-reaction)
反應過度描敘的是投資者對信息理解和反應上會出現非理性偏差,從而產生對信息權衡過重,行為過激的現象。主要表現在投機性資產的市場價格與其基本價值總會有所偏離。過度反應的另一種表現是,當沒有出現需要采取某種行動的事實時,投資者由于主觀判斷失誤,以為事實已經發生并采取行動而導致投資損失。
2.3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
當市場上有重大消息時,股價通常未見波動,但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時候,股票市場卻有時會出現異常的波動且幅度較大,這表明股價對信息反應的滯后。與個人投資者對新信息往往反應過度相反的是,職業的投資人以及證券分析師們更多的表現為繁衍不足。他們通常會因為過分依賴過去的歷史經驗作為判斷的參照依據,而對市場中出現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反應遲鈍,從而錯失贏利的良機。
2.4非貝葉斯預期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人們在具體決策過程中,并非按照傳統金融理論中的貝葉斯規律來不斷修正投資的預期概率,而是對最近發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經驗給予更多的權重,在決策和做出選擇時更注重近期事件的影響。
2.5后悔厭惡(MyopicLossAversion)
投資者在發現自己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之后,通常會感到傷心和痛苦,而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投資者會非理性地改變自己的行為?!皳p失厭惡(LossAversion)”是后悔厭惡的直接原因,正是因為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才使得人們會感到后悔。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后悔心理,對投資者來說,這種決策方式將優于其他決策方式。比如很多投資者具有從眾心理,積極購買市場中受追捧的股票,而一旦股價下跌,投資者考慮到還有大量其他投資者也同樣遭受了損失時,自責和不快會相應得到減輕。
2.6固錨效應(AnchoringEffect)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們被要求作相關數值的定量評估時,容易受事先給出的參考值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固錨”效應。“固錨”是指人的大腦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往往選擇一個初始參考點,然后根據獲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確答案的特性。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況下,歷史信息就更容易成為人們對當前事物判斷的主導影響因子。例如在美國,投資者20世紀80年代末受美國股票市盈率(較低)這個普遍認可的“錨”的影響,認為日本股票市盈率過高,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即使東京股市的市盈率仍比美國高得多,許多美國投資者卻覺得東京市場不再被高估了,因為他們將20世紀80年代末東京股市的高市盈率當成了新的“錨”來考慮。
[NextPage]
3行為金融投資策略
任何理論都是為應用服務的,行為金融學也不例外。行為金融學不僅是對傳統金融學理論的革命,也是對傳統投資實踐的挑戰。如行為金融學的大師RichardThaler,他既是理論家,又是成功的實踐者,他和RussellFuller一起發起成立的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著15億美元資產。他認為他們的基金投資策略的理論基礎是:利用由于行為偏差引起的系統性心理錯誤。投資者所犯的心理錯誤導致市場未來獲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變,并引起這些公司股價的錯誤定價。發現投資者心理上的系統性偏差,是基金獲利的基點。其基金業績似乎也在證明著這一點,從1992~2001年,其基金的報酬率高達31.5%,而同時期的大盤指數收益僅為16.1%??傮w而言,行為金融的理論和實踐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距,還沒有成為投資專家們廣泛而普遍的制導理論。有兩個原因,一是行為金融理論本身并不完全成熟;二是利用這些理論測定各種各樣影響價格的心理變量時,會遇到很多操作難題。當然,任何理論都是有缺陷的,在金融市場中沒有人也沒有任何投資策略可以一直獲得超額回報。行為金融投資策略讓投資者具備了戰勝市場的可能,但永遠也無法具備打敗市場的保證。
3.1反向投資策略(contrarianInvest?鄄mentStrategy)
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由于股票市場經常是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的,對反應過度的修正會導致過去的輸家的將來表現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從而產生長期超?;貓蟋F象。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的研究表明這種投資策略每年可獲得大約8%的超常收益。對此,行為金融理論認為,這是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現的結果,通過一種質樸策略(NaveStrategy)———也就是簡單外推的方法,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現象,為投資者利用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3.2慣易策略(MomentumTrad?鄄ingStrategy)
慣易策略是指在分析股票過去相對短的時間內(通常是一個月到一年)的表現的基礎上,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規則(filterrules),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規則就買下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Rou?鄄venhorst(1998)對其他12個國家的研究證實了動量效應的存在,從而證明了這種效應并不是由于數據采樣的偏差所造成的誤解。我國市場存在明顯的慣性效應,利用股票在一定時期的波動采用此策略可以買人賣出而獲得價差收益。
3.3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DollarCostAveragingStrategyAndTimeDiversificationStrategy)
投資者將現金投資于股票時,通??偸前凑疹A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進行,以備不測時分攤成本,從而達到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較大風險的策略,即成本平均策略。它與投資者的有限理性、損失厭惡及思維分割有關。時間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擔股票的投資風險的能力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投資者在年輕時應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例用于投資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則逐漸減少股票投資比例增加債券投資比例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在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中普遍采用并廣受歡迎的投資策略,同時卻又被指責為收益較差的投資策略,而與現代金融理論的預期效用最大化原則明顯相悖。
3.4捕捉并集中投資策略(Concentrat?鄄edInvestmentStrategy)
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的投資者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場,采取有別于傳統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從而獲取超額收益。要達到這一目的,投資者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①盡力獲取相對于市場來說要超前的優勢信息,尤其是未公開的信息。投資者可以通過對行業、產業以及政策、法規、相關事件等多種因素的分析、權衡與判斷,綜合各種信息來形成自己的獨特信息優勢;②選擇利用較其他投資者更加有效的模型來處理信息。而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復雜就越好,關鍵是實用和有效;③利用其他投資者的認識偏差或錨定效應等心理特點來實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資者受傳統均值方差投資理念的影響,注重投資選擇的多樣化和時間的間隔化來分散風險,從而不會在機會到來時集中資金進行投資,導致收益隨著風險的分散也同時分散。而行為金融投資者則在捕捉到市場價格被錯誤定價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資金進行集中投資,贏取更大的收益。
4結語
自20世紀80年代起至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的行為經濟學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金融理論迅速崛起,對現代金融理論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可以說行為金融理論已經成為金融理論領域最為引人注目的研究主題之一。當然,行為金融理論遠非一個完全成熟的理論,其對投資實踐的指導能力也因時因地而異。
參考文獻
1李心丹.行為金融學———理論及在中國的證據[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2楊奇志.證券投資者行為偏差研究及在我國證券市場中的應用[J].現代管理科學,2004(3)
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行為金融;現代金融;防御型投資策略;進攻型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是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更深層次的心理、社會等因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資本市場的現象和問題。在美國和歐洲,行為金融學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在實踐中也已經得到了應用。個人投資者在應用行為金融學的知識來避免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機構投資者也正在以行為金融學的精髓來發展以行為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為金融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迄今為止,行為金融學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理論。目前絕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確認那些會對資本市場產生系統性影響的投資者決策心理特點以及行為特征。
第一,投資者的心理特點。處理信息的啟發法。現代社會信息量越來越大,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金融市場決策者面臨的情況日益復雜。決策者將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啟發法。啟發法是使用經驗或常識來回答問題或進行判斷,它意味著對信息進行快速的、有選擇性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直覺。由于決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啟發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從而造成認知錯誤和判斷錯誤。啟發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這種啟發性方法是一個諺語的起源:“如果它看起來像只鴨子并且呷呷的叫聲像只鴨子,它可能是只鴨子?!痹谛纬深A期時,人們通過評估未來不確定事件的概率與其最近所觀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也就是投資者在形成預期時給予新信息太多的權重。二是顯著性。對于發生不頻繁的事件,如果人們最近觀察到這種事件,那么人們傾向于過分估計這種事件在未來發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飛機墜毀的消息頻繁地被媒體傳播,人們將過高估計飛機未來發生墜毀的概率。顯著性可能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三是自負。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非常自負。例如,當人們說這件事有90%可能性將發生或這聲明是真實時,那么這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負可能使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四是錨定。心理學家已經證明,當人們進行數量化估計時,他們的估計判斷可能被該項目先前的價值所嚴重影響。例如,二手車的銷售商通常是在開始談判時出高價,然后再降價,這銷售商盡力將消費者滯留在高價格上。錨定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
第二,后悔。人類犯錯誤后的傾向是后悔,而不是從更遠的背景中去看這種錯誤,并會嚴厲自責。后悔理論有助于解釋投資者延遲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加速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論表明投資者避免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錯誤成為現實,從而避免后悔,投資者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是為了避免價格隨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認知不協調。認知不協調是人們被告知有證據表明其信念或假設是錯誤時,人們所體驗的心理和智力上的沖突。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人們存在采取行動減輕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認知不協調的傾向:人們可以回避新信息或開發出扭曲的論據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設正確。如新車買主有選擇地避免閱讀他們其他車型的廣告,而去看他們所選擇車型的廣告。
第四,回避損失。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而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在經濟活動中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研究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
第五,羊群效應。人們的相互影響對人的偏好改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時尚與盲從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這對經濟決策的形成與改變具有特殊的影響力。在金融投資領域,人們往往是顯著的、非理性的從眾心理特征與行為。
(二)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開始研究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產生系統影響的決策行為特征。,一些決策行為特征已經得到行為金融學家們的公認,并作為對決策者的基本假設:
第一,決策者的偏好是多樣的、可變的,他們的偏好經常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
第二,決策者是應變性的,他們根據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的不同選擇決策程序或技術;
第三,決策者追求滿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優方案。盡管這些決策特征之間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對市場的影響尚不十分明確,但實證研究表明,投資者決策行為特征與市場中投資特性是相關的,如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和價格中的泡沫;投資者中存在追隨領導者和從眾行為;過早的售出盈利投資和過晚售出失敗投資;資產價格對新的市場信息反應過度或不足等。
二、行為金融學在證券市場的實際應用
在證券市場投資中具體運用行為金融學可分為防御型策略和進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為金融學對人的投資心理以及決策特征的分析來控制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也就是在投資中避免犯錯;進攻型投資策略則在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以從中獲利。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更現實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資策略。個人投資者在資金實力、分析手段與信息獲得與把握上都處于劣勢,因而經??看蚵犘〉老⒌茸鳛闆Q策依據,行為經常是非理性的。此外個人投資者對自己的資金負責,缺乏來自第三方的監督控制體系,導致個人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來指導投資。進攻型投資策略一般為機構投資者采用,因為在錯綜復雜的金融市場中,要對證券的定價進行判斷非常困難,個人投資者很難在實際中判斷出當前的市場定價是正確的還是發生了偏差,只有掌握著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術的專業投資者才有可能進行判斷。此外,各種定價錯誤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個人投資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無法利用這些偏差和錯誤來獲利。:
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是應用一系列行為金融的知識對自身的投資行為進行內省式的審察和研判,具體可包括:首先要核對信息的來源,核實信息的可信度、實效性等,要密切關注最近有無更新的消息或數字披露,要避免只關注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第二,判斷自身是否過分自信,特別在最近投資行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時就更應關注這點。第三,要善于比較正面和負面觀點,查明對市場持最樂觀以及最悲觀態度的分別是什么人以及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觀點。第四,要避免錨定效應導致不理性的期望值。
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采用進攻型投資策略。各類投資機構由投資經理們具體負責運作的,投資經理們和個人投資者一樣,在投資決策中也會犯各種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也需要采用防御型投資策略來加以避免。但投資經理們有著良好的金融投資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際經驗,他們能更好的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控制。在各類機構中一般都有著良好的管理監督制度和風險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投資經理們避免犯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因而,機構投資者更重要的是利用進攻型投資策略來獲得盈利。目前可采用的進攻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主要有:
曾琪:行為金融學理論探討及其實際應用
第一,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這種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對股市過度反應的實證研究。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第二,動量交易策略。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交易量滿足過濾準則就買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意義上的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Jegadeesh與Titman(1993)在對資產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進行研究時發現,以3到12個月為間隔所構造的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呈現出延續性,即中間價格具有向某一方向連續變動的動量效應。Rouvenhorst(1998)在其他十二個國家發現了類似的中間價格動量效應,表明這種效應并非來自于數據采樣偏差。
第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資者在購買證券時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證券價格下跌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時間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據投資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建議投資者在年輕時股票投資比例可較大,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減少。
參考文獻:
[1]Kaheman,D.andA.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MakingUnderrisk”,Econometrica
[2]Baberis.N.A.shleiferandR.Vishny(1997).“AModelofInvestorSentimen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
關鍵詞:行為金融;現代金融;防御型投資策略;進攻型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是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更深層次的心理、社會等因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資本市場的現象和問題。在美國和歐洲,行為金融學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在實踐中也已經得到了應用。個人投資者在應用行為金融學的知識來避免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機構投資者也正在以行為金融學的精髓來發展以行為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為金融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迄今為止,行為金融學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理論。目前絕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確認那些會對資本市場產生系統性影響的投資者決策心理特點以及行為特征。
第一,投資者的心理特點。處理信息的啟發法?,F代社會信息量越來越大,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金融市場決策者面臨的情況日益復雜。決策者將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啟發法。啟發法是使用經驗或常識來回答問題或進行判斷,它意味著對信息進行快速的、有選擇性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直覺。由于決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啟發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從而造成認知錯誤和判斷錯誤。啟發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這種啟發性方法是一個諺語的起源:“如果它看起來像只鴨子并且呷呷的叫聲像只鴨子,它可能是只鴨子?!痹谛纬深A期時,人們通過評估未來不確定事件的概率與其最近所觀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也就是投資者在形成預期時給予新信息太多的權重。二是顯著性。對于發生不頻繁的事件,如果人們最近觀察到這種事件,那么人們傾向于過分估計這種事件在未來發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飛機墜毀的消息頻繁地被媒體傳播,人們將過高估計飛機未來發生墜毀的概率。顯著性可能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
三是自負。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非常自負。例如,當人們說這件事有90%可能性將發生或這聲明是真實時,那么這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負可能使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四是錨定。心理學家已經證明,當人們進行數量化估計時,他們的估計判斷可能被該項目先前的價值所嚴重影響。例如,二手車的銷售商通常是在開始談判時出高價,然后再降價,這銷售商盡力將消費者滯留在高價格上。錨定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
第二,后悔。人類犯錯誤后的傾向是后悔,而不是從更遠的背景中去看這種錯誤,并會嚴厲自責。后悔理論有助于解釋投資者延遲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加速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論表明投資者避免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錯誤成為現實,從而避免后悔,投資者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是為了避免價格隨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認知不協調。認知不協調是人們被告知有證據表明其信念或假設是錯誤時,人們所體驗的心理和智力上的沖突。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人們存在采取行動減輕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認知不協調的傾向:人們可以回避新信息或開發出扭曲的論據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設正確。如新車買主有選擇地避免閱讀他們其他車型的廣告,而去看他們所選擇車型的廣告。
第四,回避損失。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而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在經濟活動中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研究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
第五,羊群效應。人們的相互影響對人的偏好改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時尚與盲從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這對經濟決策的形成與改變具有特殊的影響力。在金融投資領域,人們往往是顯著的、非理性的從眾心理特征與行為。
(二)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開始研究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產生系統影響的決策行為特征。,一些決策行為特征已經得到行為金融學家們的公認,并作為對決策者的基本假設:
第一,決策者的偏好是多樣的、可變的,他們的偏好經常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
第二,決策者是應變性的,他們根據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的不同選擇決策程序或技術;
第三,決策者追求滿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優方案。盡管這些決策特征之間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對市場的影響尚不十分明確,但實證研究表明,投資者決策行為特征與市場中投資特性是相關的,如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和價格中的泡沫;投資者中存在追隨領導者和從眾行為;過早的售出盈利投資和過晚售出失敗投資;資產價格對新的市場信息反應過度或不足等。
二、行為金融學在證券市場的實際應用
在證券市場投資中具體運用行為金融學可分為防御型策略和進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為金融學對人的投資心理以及決策特征的分析來控制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也就是在投資中避免犯錯;進攻型投資策略則在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以從中獲利。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更現實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資策略。個人投資者在資金實力、分析手段與信息獲得與把握上都處于劣勢,因而經常靠打聽小道消息等作為決策依據,行為經常是非理性的。此外個人投資者對自己的資金負責,缺乏來自第三方的監督控制體系,導致個人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來指導投資。進攻型投資策略一般為機構投資者采用,因為在錯綜復雜的金融市場中,要對證券的定價進行判斷非常困難,個人投資者很難在實際中判斷出當前的市場定價是正確的還是發生了偏差,只有掌握著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術的專業投資者才有可能進行判斷。此外,各種定價錯誤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個人投資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無法利用這些偏差和錯誤來獲利。
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是應用一系列行為金融的知識對自身的投資行為進行內省式的審察和研判,具體可包括:首先要核對信息的來源,核實信息的可信度、實效性等,要密切關注最近有無更新的消息或數字披露,要避免只關注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第二,判斷自身是否過分自信,特別在最近投資行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時就更應關注這點。第三,要善于比較正面和負面觀點,查明對市場持最樂觀以及最悲觀態度的分別是什么人以及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觀點。第四,要避免錨定效應導致不理性的期望值。
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采用進攻型投資策略。各類投資機構由投資經理們具體負責運作的,投資經理們和個人投資者一樣,在投資決策中也會犯各種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也需要采用防御型投資策略來加以避免。但投資經理們有著良好的金融投資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際經驗,他們能更好的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控制。在各類機構中一般都有著良好的管理監督制度和風險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投資經理們避免犯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因而,機構投資者更重要的是利用進攻型投資策略來獲得盈利。目前可采用的進攻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主要有:
曾琪:行為金融學理論探討及其實際應用第一,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這種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對股市過度反應的實證研究。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第二,動量交易策略。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交易量滿足過濾準則就買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意義上的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Jegadeesh與Titman(1993)在對資產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進行研究時發現,以3到12個月為間隔所構造的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呈現出延續性,即中間價格具有向某一方向連續變動的動量效應。Rouvenhorst(1998)在其他十二個國家發現了類似的中間價格動量效應,表明這種效應并非來自于數據采樣偏差。
第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資者在購買證券時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證券價格下跌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時間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據投資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建議投資者在年輕時股票投資比例可較大,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減少。
參考文獻:
[1]Kaheman,D.andA.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MakingUnderrisk”,Econometrica
[2]Baberis.N.A.shleiferandR.Vishny(1997).“AModelofInvestorSentimen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