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如何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時間:2023-09-28 15:44: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如何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充分認識發展金融事業的必要性,用足用好金融
工業在臨桂實體經濟和新區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毋庸置疑,而臨桂通過加快工業發展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決策也是非常正確的。然而,臨桂要真正實現工業的騰飛,還必須依靠金融的支持和支撐,因為金融的活躍程度,是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繁榮能力的重要標志。
(一)轉變觀念,正視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血脈,是產業發展的催化劑,產業要發展,金融必須做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正如經濟學家所論述的那樣“:正是由于金融是高端服務業,是其他產業的支撐,所以對金融的地位必須高看一眼;正是由于金融是資源的資源,是城市間競爭的制高點,所以對金融的布局必須適度超前?!被谏鲜隼碚撘约耙恍┌l達地區的先進經驗,臨桂在今后的發展中,也必須高度重視金融業的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好金融的杠桿作用和放大效益。
融資并非只有銀行貸款這一種方式,它是直接、間接、多層次、多樣化的業態。作為新區建設的主戰場,臨桂必須開闊視野,樹立大金融觀,嘗試通過做實投融資平臺、信托融資、資產證券化、債券融資、項目融資、上市融資、私募股權融資、引入保險資金以及融資租賃等多種途徑,促使政府資源金融化。為此,臨桂在“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強金融協調服務,引導金融機構調整信貸結構,擴大信貸投入,同時發展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加大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大力發展保險業。
(三)深化金融業與工業的合作,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
金融固然屬于虛擬經濟,工業固然屬于實體經濟,但二者卻是“隔行不隔山”:一方面,工業是金融業發展的基礎和平臺,金融業的發展必須有實體經濟的支撐;另一方面,金融是工業發展的催化劑,沒有金融的支持,工業也發展不起來。因此,臨桂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一手抓工業等實體經濟的發展不放松,一手抓金融業的發展不動搖,并建立起長效穩定的合作機制,使二者相連互動、協調發展,共同服從并服務于加快新區建設這個主題。
二、切實增強做好金融工作的主動性,履行政府職能
在推動金融促進工業等實體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地方政府不僅要高度重視,而且要有所作為。因此,臨桂縣委、縣政府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關于加強金融工作的方針政策,進一步加強與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配合,支持金融監管部門加強監管,依法管理好地方性的金融機構,并維護金融秩序和金融穩定,切實履行好自己應盡的職責。
(一)切實加強和改進對金融工作的領導。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金融辦等服務、協調、辦事機構,將金融工作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根據上級的有關精神,結合實際地制訂出本地區的金融發展規劃,并在年度工作報告中具體部署,明確任務;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金融知識的學習與培訓,提高對金融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并培養出一批專兼職的金融人才隊伍。
(二)逐步完善政府管理金融的體制機制。
通過完善相關法規,制訂好本地的金融政策,進一步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責,依法規避風險,發展本地的金融市場,引導各類金融活動的有序開展,并進一步強化政府的風險處置責任,改善當地的金融環境。
關鍵詞:虛擬企業;虛擬經濟
一、虛擬經濟的特點與功能
以虛擬資本為核心、以金融系統為主要循環依托的直接以錢生錢的虛擬經濟,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復雜性、介穩性、高風險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長性、無形性等。這樣,以虛擬資本為核心、以金融系統為依托的虛擬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1.聚集資本功能。虛擬經濟通過各種存款憑證和有價證券等虛擬資本形式,經由以銀行為主體的各類金融機構,將分散在個人和單位手中的資金聚集起來,以進行較大規模、收益較高的經濟活動。據統計,2000年底全球虛擬經濟的總量已達,/.萬億美元,而當年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只有30萬億美元,即虛擬經濟的規模已達實體經濟的5倍。
2.循環流通功能。所謂的虛擬經濟,是指與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總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經濟活動。由此可知,虛擬經濟的實質就是循環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環流通活動,就無所謂虛擬經濟了。據統計,全世界虛擬資本日平均流動量高達1.5萬億美元以上,大約是世界日平均實際貿易額的50倍。
3.引導資金功能。從歷史上看,虛擬經濟的前期存在形態是生息資本,而當生息資本一旦社會化以后,就可以引導資金從不能用于生產、流通等實體經濟活動的人和單位手中,轉移到能將其用于實體經濟活動的人和單位手中。當各種有價證券進一步市場化以后,不僅能使人和單位手中的有價證券可以隨時變現,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導資金向預期收益較好的產業流動的目的性和速度,從而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率。
4.擴張經濟功能。國民經濟要發展,各類企業要擴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須要有資金,而資金的來源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間接融資。另一個則是通過發行各類有價證券直接融資。企業通過各類有價證券直接籌措到的資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術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絕大部分,都是用于擴大其生產經營規模方面。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張了,整個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張也就由此得到了實現。從現實和發展的趨勢看,這一點將會越來越突出。
5.增值價值功能。一般而言,就價值增值來談,有下面兩種情況。其一是:某甲急需從事一項經營活動,但他本人沒有足夠的資金,而某乙手頭正好有一筆錢閑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數量的錢,許諾在一定時期內還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據就是虛擬資本的一種雛形,它通過借款與還款的循環活動而取得增值。這時,某乙并未從事實際的經濟活動,只是通過一種虛擬的經濟活動來賺錢。另一種情況是:某甲將借來的錢投資于一項具體的經營活動從事經營,當該項經營活動結束之后,他獲得了比原來投資時大若干數量的收益。這時,某甲從事了實際的經濟活動,其前提仍然是虛擬經濟的作用。當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情況會復雜得多,但基本原理卻是相通的。
二、實體經濟的特點與功能
傳統的觀點認為,實體經濟就是指那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部門或行業,最典型的有機械制造、紡織加工、建筑安裝、石化冶煉、種養采掘、交通運輸等。實體經濟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有形性、主導性、載體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質資料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內容的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1.提供基本生活資料功能。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總要吃飯、穿衣、行動、居住、看病、休閑等,而保證這些活動得以繼續進行的基礎,則是各式各樣的生活資料。那么,這些生活資料是由各式各樣的實體經濟生產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的生產活動一旦停止了,那么,人們各式各樣的消費活動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樣,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不僅要生存,而且更要發展,亦即人們不僅要生活,而且還要生活得更好。保證人們生活得更好的物質條件,是由各式各樣的更高水平的實體經濟創造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的更高級的生產活動一旦停止了,那么,人們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礎。
3.增強人的綜合素質的功能。再同樣,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不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還要使自己的素質得到全面的增強,亦即人們不僅要有高層次的物質生活,而且還要有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保證人們高層次精神生活的物質前提同樣是由各式各樣的具有特殊性質的實體經濟所提供的。如果實體經濟的一些特殊活動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們也同樣會從根本上失去增強綜合素質的根基。
三、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可以歸納為:實體經濟借助于虛擬經濟,虛擬經濟依賴于實體經濟。下面分別論述。
1.實體經濟借助于虛擬經濟。這表現為三點:第一,虛擬經濟影響實體經濟的外部宏觀經營環境。實體經濟要生存、要發展,除了其內部經營環境外,還必須有良好的外部宏觀經營環境。這個外部宏觀經營環境中,就包括全社會的資金總量狀況、資金籌措狀況、資金循環狀況等。這些方面的情況如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生存和發展狀況,而這一切都與虛擬經濟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因此,虛擬經濟的發展狀況如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實體經濟的外部宏觀經營環境。第二,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增加后勁。實體經濟要運行、尤其是要發展,首要的條件就是必須有足夠的資金。那么,各類實體經濟用于發展的資金從哪里來呢?不外乎兩條途徑:一條是向以銀行為主體的各類金融機構貸款;另一條則是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各類有價證券籌措資金。從發展的趨勢看,相比較而言,通過第二條途徑解決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需資金問題,會更加現實,也會更加方便、快捷。這樣,虛擬經濟就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后勁。第三,虛擬經濟的發展狀況制約著實體經濟的發展程度。從歷史上看,虛擬經濟的發展過程經過了五個階段,即閑置貨幣的資本化、生息資本的社會化、有價證券的市場化、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國際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實證明,虛擬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就不同,亦即虛擬經濟發展的高一級階段對實體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總比虛擬經濟發展的低一級階段對實體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要大一些。反之,則會小一些。
2.虛擬經濟依賴于實體經濟。這也表現為三點:第一,實體經濟為虛擬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虛擬經濟不是神話,而是現實。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無論是它的產生,還是它的發展,都必須以實體經濟為物質條件。否則,它就成了既不著天也不著地的空中樓閣。第二,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整體經濟的進步,實體經濟也必須向更高層次發展。否則,它將“消失”得更快。實體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對虛擬經濟的新要求,主要表現在對有價證券的市場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上。也正是因為實體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對虛擬經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夠產生、特別是使得它能夠發展。否則,虛擬經濟就將會成為無根之本。第三,實體經濟是檢驗虛擬經濟發展程度的標志。虛擬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實體經濟,即發展虛擬經濟的初衷是為了進一步發展實體經濟,而最終的結果也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因此,實體經濟的發展情況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虛擬經濟的發展程度。這樣,實體經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檢驗虛擬經濟發展程度的標志。
綜合上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它們誰也離不開誰,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會是這樣的。
四、正確處理兩者之間關系的原則
關鍵詞:實體經濟;資本市場;虛擬經濟;互動關系
文章編號:2095-5960(2017)02-0056-07;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
源于銀行體系結構調整而誘發的金融與經濟間的不協調性,使得虛擬經濟發展與實體經濟提升之間的互動成為當前經濟轉型期的重要問題之一。資本市場體系的調整不僅關系著行業自身的改革,也影響著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1]基于此,對于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關系的探討具有現實意義。本文擬通過對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間作用路徑的探析,從理論上揭示兩者間的發展互動性,進而為我國經濟整體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具實踐性和時效性的建議。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對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間關系的探討一直是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學者們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都試圖揭示兩者在發展過程中是否存在互動性,抑或是表現出更具隱藏特性的因果性。劉駿民、 伍超明(2004)通過對我國股票市場與實體經濟相關數據的分析發現,我國存在股票市場與實體經濟相背離的現象,這主要源于虛擬資產收益率和實物資產收益率的差異,并進一步指出這種收益率差異又產生于股市結構和實體經濟結構的非對稱性,而導致這種結構非對稱性的深層次原因卻在于資本市場體制改革的滯后;[2]王國忠、王群勇(2005)運用動態相關多元GARCH模型專門研究了1919―2004年間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關性的時變特征,研究結果發現,兩者的相關性存在著明顯的時變特征且呈現出顯著的經濟虛擬化的過程;[3]董俊華(2011)以倒金字塔經濟結構為分析基礎,選擇1992―2008年的數據為樣本數據,對我國的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進行了專門的實證分析,研究發現實體經濟增長是虛擬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實體經濟增長對虛擬經濟增長影響顯著;周瑩瑩、劉傳哲(2014)研究發現,虛擬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且只有在實體經濟發展到相當程度時才會具備虛擬經濟產生的必要基礎,而一旦虛擬經濟產生并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則可以實現對社會閑散資金的有效積累,進而促使實體經濟更快速的發展;[4]鄭冠群(2014)在梳理近年來有關虛擬經濟波動對實體經濟周期影響理論文獻的基礎上指出,虛擬經濟本身的周期性波動外溢直接加劇了其對實體經濟周期影響的復雜性,但若能成功構造預警指數則可以就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可能的沖擊效應作出預判;[5]張曉樸、朱太輝(2014)從理論研究與經濟實踐兩個視角專門對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關系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主流經濟理論對于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間到底存在何種關系并未得到充分理解,其進一步對金融體系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效用做了專門分析,并指出金融體系并非實體經濟對立面的虛擬經濟,它作為服務業部分不僅貢獻了實體經濟產出,還直接成為實體經濟配置資源的核心;[6]文春暉、任國良(2015)通過構建兩期動態博弈模型,發現由于終極控制人的金字塔式的持股模式最終導致不同的兩權分離度,而這進一步導致了兩類成本和企業r值的不同經濟效應,著重探究了上市公司終極控制所導致的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分離發展的機理;[7]胡曉(2015)則專門分析了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路徑,研究發現虛擬經濟自身的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路徑和程度。虛擬經濟越發展其對實體經濟產業結構的影響越強,對實體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卻越小。在虛擬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不僅不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反而會抑制實體經濟增長;[8]劉洋(2015)也指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間存在相背離的現象,并通過對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發現,數十年內國際性金融危機的頻發正是源自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背離而導致的對虛擬經濟穩定性的破壞,據此認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會在宏觀層面上對金融危機產生影響。[9]羅來軍、蔣承、王亞章(2016)則專門關注了虛擬經濟銀行融資問題對于實體經濟可能的影響,通過實證檢驗發現無論是冷性市場還是熱性市場銀行融資均對它們的市場扭曲產生顯著影響,但引發兩類市場扭曲的因素卻存在較大差異,且無論是冷性市場扭曲還是熱性市場扭曲均會妨礙企業發展。[10]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不難發現,對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間是否存在背離,以及兩者間如何互動變化一直是學者們探討的主要問題,且多選擇通過具體的數據檢驗來揭示兩者間如何變化。不同學者選擇不同時期的數據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也從一定層面反映出兩者間的關系并非是穩定的,隨著外部影響因素的變化會導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間呈現不同的變化關系。當前,學術界關于兩者間是如何互動的,具體的作用路徑為何甚少論及。對此,本文首先從理論視角專門分析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二者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哈羅德-多馬模型具體闡述了資本市場作用于實體經濟的一般路徑和主要機理,以期為兩者關系的協調與政策治理提供更為明晰的理論指導。
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分析
從虛擬經濟的產生來看,它出現在實體經濟之后,誕生于實體經濟基礎上,其主要目的在于實現實體經濟發展的瓶頸。[11]這就意味著虛擬經濟產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服務于實體經濟,促進其更快速、更健康的發展。既然虛擬經濟的存在就是為了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那為何兩者間又會出現不一致性,兩者間到底是何關系,下文將展開分析。
(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統一性
分析已經明確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虛擬經濟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并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為最終目標。同樣,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會體現于虛擬經濟的發展上,隨著實體經濟的增長將為虛擬經濟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基礎和更大的擴展空間,即不斷繁榮虛擬經濟發展所需的基本條件。[12]這就意味著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具體而言:
一方面,虛擬經濟通過資本市場的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在實體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資本的充足率對于投資行為的成功實現具有重要影響,此時儲蓄率的提升將為投資規模的擴大提供重要的資源保障,不僅如此虛擬經濟的發達還有助于加快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實現資金向資本的轉變,可以說它有效節省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實現了對資源的優化配置,而這也正是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主要貢獻;不僅如此,虛擬經濟處于高水平則意味著資本的流動性會同步上升,這極大提升了資本向實體經濟的流入,也使得資本的效率得到了最大化的發揮;再從風險控制角度來看,虛擬經濟的發展將有助于其在資本市場提供更有效的風險和收益轉換機制,進而實現對風險的分散與轉移,從而為實體經濟的健康、穩健發展提供良好的資本市場環境,Denizer等(2000)的研究就明確指出,金融越發達的國家,經濟波動越?。籟13]而且虛擬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不容易發生經濟危機,不僅在于其對實體經濟風險的分散,還因為其對實體經濟一定的預警作用,通過對相關資本指標的管控就能間接發現可能存在于實體經濟中的問題,而盡早采取治理措施。
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發展對虛擬經濟的發展創造必要的基礎和環境,實現對其的助推效用。來自于實體經濟的助推首先就體現于對虛擬經濟誕生基本的夯實,通過自身水平的提升引致市場對融資需求的擴大,進而促進虛擬經濟發展。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發展的保障,那么虛擬經濟自身的擴展就是帶有泡沫的、無基礎的膨脹,很容易誘發經濟危機。不僅如此,實體經濟的狀況還直接決定著虛擬經濟的發展水平,即直接決定著金融產品的定價基礎,而且從社會長期運行來看,實體經濟發展的水平將首先決定社會的平均利潤水平,這一社會平均利潤率又直接影響著銀行的長期利率、證券及其他金融衍生產品的價格,進而影響整個虛擬經濟的發展狀況。這就正如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高低雖然受市場影響,但其最終的影響因素還是公司自身的運營狀況,如果沒有首先實現自身經營狀況的改善,也就很難實現公司股票價格的持續、穩定上漲。
總體而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存在相互影響,虛擬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需要具備一個穩固同時又不斷自我發展的基礎,而這一基礎正決定于實體經濟;相反,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又需要擴大自身發展規模、空間的資金保障,而這正是虛擬經濟給予服務的所在??梢姡瑑烧唛g的相互作用性,決定了發展保持良性循環的重要性,若是任何一方落后則可能帶來整個經濟體系的動蕩。
(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
正如上面分析所指出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間所表現出的互動性共同助推著整個經濟水平的提升,但這并不意味著兩者間始終一致。事實上,兩者同樣存在著相互背離的一面。
一是,虛擬經濟雖然產生于實體經濟基礎上,但在短期內存在一定的獨立性,可以脫離實體經濟自我發展,而其所憑借的方式則主要是自我炒作與擴張,進而實現對金融產品價格的提升。[14]
二是,有價證券的價格雖然主要受公司運營情況的影響,但在短期內也可能呈現出與實體經濟不相符的情況,即來自于證券市場的供需競爭以及可能的投機買賣活動,都可能使證券價格在短期內呈現出與實際價值相偏離的態勢。
三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雖然存在相互性但虛擬經濟的過渡發展也可能造成實體經濟的“擠出”,尤其是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基礎后自身過渡膨脹而出現發展的情況下,其會憑借更高的利潤回報率吸引實業資本流出實體經濟,造成實體經濟發展的停滯。例如,在資本市場泡沫較高的環境下,資本市場的高回報率會吸引大量實業資本涌入股市、房地產,最終因過度消費和虛假繁榮而增加銀行壞賬,動搖實體經濟的信用基A,增加整個經濟系統面臨風險的概率。
三、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互動機理
(一)資本市場作用于實體經濟發展的一般路徑
毋庸置疑,健全的資本市場體系能夠使利率如實反映資金存量的變化狀況,加之行之有效的市場監管也能實現對通貨膨脹的有效控制,避免了因利率水平下降而導致的貸款需求擴展和資金缺口擴大風險,能夠實現資本的最優配置,將其有效運用于生產投資上來,進而實現對整個實體經濟發展速度的提升。反之,則會因為資本運營的低效而阻礙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
式(1)中,T表示某企業的生產產量,Y表示企業資金存儲的意愿,v表示資本產量比,若進一步假定企業資金存儲的意愿Y主要受經濟增長和其他金融變量影響,則有:
從圖1可見,在最初資本市場體系尚未健全時,效率p=S時, 〖SX(〗ΔT〖〗T〖SX)〗=〖SX(〗Y(ΔT/T,P)〖〗v〖SX)〗由MN線代表,其對角線的交點G點所決定的實體經濟均衡增長率為處于較低水平;若資本體系逐步健全則效率同步上升,則存儲偏好極大提高,則MN線變化至M′N′處,其與對角線的交點G′決定了均衡實體經濟的增長率明顯高于OP。這就表明資本市場體系的健全程度將首先對整體資本市場運行效率產生影響,而這一效率的改變將進一步作用于市場儲蓄意愿導致實體經濟可用資本隨之發生變化,最終影響實體經濟發展。
為更明顯地揭示資本市場體系自身發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進一步假定社會僅存在長期利率回報相對較低的傳統工業部門和長期利率回報相對較高的新型產業部門兩類,則對于高回報率的追求會促使資金供給方均偏好于新型產業部門;同時,如資本市場提供的存款利率為零,則傳統部門會選擇放棄存款,新型產業僅有部分存入;只有具備足夠高的資本回報率兩者才會選擇使自身的多余資金流向資本市場。而實際投資線的傾斜方向也表明實際投資與實際貸款利率間為負相關關系,即實際投資收益隨投資的增加而遞減。若在均衡狀態下,資本市場體系沒有維持自身的健全,則最高實際存款利率將高于均衡利率進而導致資金供給小于資金需求,出現資金供不應求的狀況,則能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的企業只能是少數,則此時整個社會的損失增大。如資本市場能及時調整自我狀況,回歸健康運營,則利率對資金存量的如實反應會使整個體系以適當的利率來吸引資金,并滿足實體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需求。
具體到現實經濟社會這也就意味著必要的市場活躍度正是資本市場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首要基礎保證。發展健全且穩定的資本市場可以通過定期發行證券募集資金,進而成為供給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資本供給者,一旦該資金供給方出現萎縮或衰退的趨勢,則必然首先影響其資金的供給效率,進而影響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而活躍的市場將更容易為企業融資提供較好的外部環境,參與者的增加和參與行為的正常開展又是維持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礎,若始終處于交易低迷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對于市場的預期自然也是消極的,這會直接誘發交易行為的減少和融資規模的縮減,待至整個資本市場交易規模出現縮減態勢時必然妨礙實體經濟發展。不僅如此,來自于股價的直觀變化更是直接反映了資本市場的配置效率,但只有確保股價能夠客觀反映公司基本面,才能真正確保其成為衡量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實效的有效尺度,進而引導資本市場資金的有序、高效流動。這意味著想要實現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支撐,對于股票市場的規范和有效監管必不可少,必須確保資本市場收益的提升是建立于實體經濟即企業發展基礎上,而非證券投資者收益的過度虛擬化,否則市場投資者將偏好于炒作概念和追隨市場操縱而非公司治理與發展。
(二)實體經濟影響資本市場的一般路徑
從虛擬經濟的產生來看其不可能脫離實體經濟基礎,它是實體經濟發展到相應規模為尋求更大的資金支持而產生的,并進一步促動資本市場的產生和發展。商品貨幣經濟的出現導致了個體間財富分配行為,無法確保絕對公平的情況下必然進一步誘發個體財富總量的不均,而這正是私人借貸行為產生的基礎。借貸行為的出現進一步引致資本使用權的付費行為,即借方利用資金投入實體經濟進行生產經營,而貸方以資金使用權出讓而獲取利息(即虛擬經濟萌芽)。事實上作為虛擬濟發展主要載體的有價證券,其最初的產生和后續的發展均來自于企業經營狀況、社會公眾購買力和消費水平發展的需求。這也就意味著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虛擬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的規模也是影響虛擬經濟發展規模的主要因素。而現實社會中,實體經濟發展與虛擬經濟間的狀態則是動態變化的,既可能呈現互進的良性循環態勢,又可能表現出背離的狀況,顯然存在不穩定性。因此,需要進一步從動態視角來揭示實體經濟發展影響虛擬經濟的具體路徑依賴。
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時,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各自的初始水平直接決定著二者之間的關系,此時實體經濟發展中來自于監管部門的主導性較強,表現出較顯著的計劃性,[15]此時實體經濟很難通過誘致性的自變實現對二者原有關系的改變。這就意味著,在實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若外界影響因素效用很強則很容易受其沖擊,而造成了實體經濟危機,進而擴展至資本市場,呈現出二者相互感染的關系。加之路徑依賴的原因,短期內二者所呈現的非均衡態勢較難自發調整到良性均衡狀態,從而出現二者關系長期被鎖定的狀況。即實體經濟雖在短期內能實現對資本市場的穩定促進,但限于自身較低的發展程度,其穩定性也較弱,在受到外部影響因素沖擊時,首先呈現出自我的非均衡變化再擴展至資本市場,此時二者開始所維持的良性循環被破壞,進而演變為兩者長期的非均衡惡性狀態。更確切地說,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兩者看似各自存在獨立的發展周期或周期變化規律,但兩者間卻存在關聯性。來自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兩者發展的起點,必將帶來虛擬經濟的同步發展,但在實體經濟的加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市場不穩定因素影響,這將同時誘發經濟泡沫的聚集。其直觀表現就是資本市場產品價格的不正常上升,此時資本市場利潤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實體產業而導致泡沫經濟出現;伴隨資本市場產品價格的持續虛高經濟泡沫不斷膨脹,來自于實體企業的發展萎縮將最終形成沖擊導致泡沫的外部因素,導致泡沫破裂和資本市場產品價格有限時間內的急速下跌;而這將進一步加劇實體經濟的下滑和增速的放緩,待至虛擬經濟發展回歸正常水平,實體經濟將為回歸高水平位置而展開下一輪發展,進而促使虛擬經濟同步發展,如此循環往復??梢姡趯嶓w經濟與虛擬經濟共同組成的經濟體系下,兩者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由于彼此周期性的非絕對同步性,虛擬經濟系統短期內的發展可能快于實體經濟也可能慢于實體經濟,但彼此間的關聯性卻始終使實體經濟居于主導地位。這也說明,實體經濟的初始穩定發展狀態的持續對二者之間長期關系的動態變化影響巨大。
事實上,實體經濟從初始狀態到發展狀態的變遷也對資本市場影響較大,其變遷方式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實體經濟發展與資本市場體系的長期動態變化關系改變。[16]具體來說,主要的變遷方式是強制性和誘致性兩種,其中,強制性變遷的主導者為政府監管部門。對于各利益主體的兼顧往往會使實體經濟發展與資本市場發展出現不一致的現象,即因兩者發展程度和變遷程度不統一而呈現背離關系。同時,強制性變遷對于經濟發展規律的忽視會進一步造成其對實體經濟發展需求的忽視,使得資本市場體系的調整完全是依照行政安排,這會加重資本市場的非均衡狀態,最終導致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間無法擺脫初始的非促進發展關系。
而與強制性變遷相對應的另一變遷方式――誘致性的變遷則完全不同,其整個發展的過程完全由市場主導,是一種雙方根據變遷利益與變遷成本對比后自主決定的行為改變(林毅夫),這就決定了變遷中的協調性。在自發性的變遷中,實體經濟往往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這就促使其具備了誘發資本市場同步調整與發展的基礎。此時,實體經濟發展模式就成為誘致資本市場結構調整的主要因素,最終使二者在變遷中相互刺激,并逐漸形成良性互進的關系,最終發展為長期的均衡狀態。
四、政策建議
可見,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間互動關系的性質對于整體經濟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綜合上文對兩者間互動關系及影響路徑的分析,未來更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綜合把握二者關系的協調。具體而言:
一是,充分發揮我國資本市場中各類金融機構的效用,為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綜合國內外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經驗來看,為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我國應優先健全我國銀行體系,在此基礎充分調動央行在資本市場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并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以實現物價穩定為基本目標,為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環境基礎;同時,加強對國際經濟動向的準確把握,進行必要的經濟前瞻性分析,利用利率、匯率等價格工具將可能出現的經濟問題制止在萌芽狀態;堅持對必要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通過完善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等為我國實體經濟在全球化背景下良性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
二是,持續優化資本市場結構,提升其在資金配置上的效率,進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這就要求我國必須結合各區域發展狀況,加快東中西部各類金融機構的合理布局和發展,尤其是農村地區、邊遠地區金融機構布局;同時在銀行方面,不斷優化所有制結構,提高股份制銀行和村鎮銀行等中小銀行的發展,并鼓勵其相互參股;當然在促進各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的同時,還有嚴格控制各類金融數量的增長速度和規模擴張,始終堅持走內涵式發展之路。避免盲目的擴大規模所帶來的虛擬經濟泡沫。
三是,在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誘制性變遷實現其對資本市場發展的助推效用,進而實現對資本市場結構的改善。這就意味著在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還要關注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主導效應,爭取依靠市場力量自發協調、促進資本體系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我國必須進一步完善市場制度和法律法規框架。
四是,減少實體經濟波動,增強金融類企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針對資本市場體系的脆弱性特點,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應提前對可能誘發分析的外部因素進行重點分析,并提前采取相關預防措施,在平滑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最終實現資本市場體系的穩定。
五、結語
通過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互關系的探討發現,兩者間既存在相互促進性、一致性但短期也可能呈現背離的狀態,對于脫離實體經濟基礎的虛擬經濟發展而言,其主要實現手段只能是自我炒作與膨脹,但由此導致的實體資本大量流入最終會因為資本泡沫的破綞流失,最終造成整個經濟體系的動蕩;而脫離了資本市場支撐的實體經濟,其發展也終將因為資金的限制而無法實現市場的持續擴展和自我發展規模的持續增大?;诖?,建立合理的資本市場體系以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就顯得非常必要,而為配合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實體經濟也必須從自身體系與結構的調整入手,為虛擬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保障。雖然,本文著重分析了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間的具體作用路徑,但卻未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檢驗性分析,這是本研究的不足也是未來研究應關注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冉光和,李敬,等.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區域差異――基于東部和西部[J].中國軟科學,2006(2):102-110.
[2]劉駿民,伍超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模型――對我國當前股市與實體經濟關系的一種解釋[J].經濟研究,2004(4):60-69.
[3]董俊華.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實證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2):141-144.
[4]周瑩瑩,劉傳哲. 我國虛擬經濟發展對實體經濟投資擴張效應影響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3).
[5]鄭冠群. 虛擬經濟波動影響實體經濟周期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當代經濟科學,2014(3):75-81.
[6]張曉樸,朱太輝. 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反思[J].國際金融研究2014(3):43-54.
[7]文春暉,任國良.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發展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5(12):115-129.
[8]胡曉.虛擬經濟發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增長抑或結構調整[J].財經科學,2015(2):52-62.
[9]劉洋.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背離對現代金融危機的影響研究[J].經濟問題,2015(1):23-26.
[10]羅來軍,蔣承,王亞章. 融資歧視、市場扭曲與利潤迷失――兼議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6(4):74-88.
[11]丁忠明,萬光彩.金融體系結構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金融理論與實踐[J].2008(2):20-25.
[12]陳麗明.陳志建.高勁.商業銀行效率對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以廣西為例[J].統計教育,2010(7):47-48.
[13]Denizer,Iyigun and Owen,"Finance and Macroeconomic Volativity", International Finance[J].Discussion Paper,2000.
[14]王錦惠.我國銀行效率與經濟增長的再分析――多元VAR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9(2):57-58.
[15]韓廷春.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理論、實證與政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65.
[16]周立.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39.
收稿日期:2016-11-29
一、科技金融基礎理論
“科技金融”的概念在1993年由深圳市科技局首次提出,國外至今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科技金融”理論研究,但“科技金融”作為新興概念在國內學術界掀起了研究的熱潮,其中最為權威的解讀是趙昌文等人(2009)的首次定義:“科技金融是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與金融服務的系統性、創新型安排,是由向科學和技術創新活動提供金融資源的政府、企業、市場、社會中介機構等各種主體及其在科技創新融資過程中的行為活動共同組成的一個體系,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而2011年科技部的《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對于“科技金融”的解釋是:“科技金融是指通過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導和促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及創業投資等各類資本,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模式,搭建服務平臺,實現科技創新鏈條與金融資本鏈條的有機結合,為初創期到成熟期各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統安排”。[2]
上述兩種概念描述一個是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成果,另外一個基于政府層面的實踐操作指引,將兩種權威觀點結合方可領會科技金融的內涵所在:
一是科技金融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對象,注重科技創新和成果的轉化,從金融資本的角度使科技創新鏈條得到完善,并最終形成新的技術――經濟范式,通過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轉型,實現實體經濟有序、安全發展。
二是科技金融的關鍵在于金融資本的扶持和支撐,在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過程中,金融資本逐利性的本質,要求金融體系充分發揮資源配置與風險分散功能,并推動金融組織機構不斷創新金融工具,改進服務模式,以匹配科技創新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因此,科技金融的投融資對接也是實現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和高級化的過程。
三是科技金融注重的是政策引導和制度的約束與激勵,需要政府、企業、市場、社會中介機構共同參與,是政府宏觀調節與市場化機制共同運作的結果,在發展初期有賴于政府部門的資金、政策引導并逐漸向市場化方向過渡的過程。
四是科技金融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結果,一方面金融資本促使科學技術資本化,創造新的財富,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產業化,帶來資本增值空間,雙方的協調發展將推動新經濟模式的形成。
二、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科技金融需求
2011年5月《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規劃(2011-2020)》及《加快建設廣州區域金融中心的實施意見》的,標志著廣州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正式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據廣州市金融局數據,2015年廣州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629.42億元,同比增長14.2%,占GDP比重達到9%,金融業已成為廣州戰略性主導產業之一, 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地位也得到初步確立,科技金融作為廣州市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的重要成分,既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金融體系完善的關鍵,能有效滿足廣州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的需求。
(一)完善廣州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的需求
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本質表現為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匹配的融資服務,從根本上講,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是廣州區域金融中心發展的根基。
縱觀廣州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建,證券交易所、金融資產交易所、金融期貨交易所等重要的全國性金融市場交易平臺缺失,“新三板”及股權交易中心仍處于起步階段,發揮作用有限,而各類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機構較少,未能給市場釋放更多的活力,可以說廣州多層次資本市場仍未真正成型??萍冀鹑谥阅軡M足廣州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需求,在于科技金融資源配置機制的發揮,一方面以政府部門為主體,基于金融政策和制度對金融資源進行調控和分配的配置機制,重在突出政府公益性資金的引導作用,既引導其他社會資金對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又建設各種融資平臺發揮資金放大作用;另一方面以金融組織和金融市場為主體,基于供求關系和風險收益關系,以市場化運作為資源配置的機制,實現資本供應與不同規模、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創新企業資金需求的對接(見表1),因此,廣州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亟需科技金融的不斷創新發展,從而帶動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二)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實體經濟安全、有序發展的需求
區域金融中心的健康發展必須兼具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共生,只有夯實實體經濟的發展基礎,金融體系的高級化所帶來的發達虛擬經濟才能有更好的安全保障。廣州區域金融中心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該階段仍需要通過良好的實體經濟發展來催生大量的金融需求,從而帶動金融組織、金融體系、金融產品的發展,現階段對于廣州實體經濟來說,如何有效應對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后的經濟下行壓力,培育創新動力,促使產業結構升級已迫在眉睫??萍寂c金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保障,其目的是使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有效融合,推動新經濟模式的形成,對產業升級和機構調整至關重要――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創新發展,不僅能集成金融資源為科技創新提供服務,也能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從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推動廣州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加速廣州區域經濟科學發展。[3]
總結來說,廣州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必須依托實體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而實體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需要科技金融的不斷催化和推動,形成新的成新的技術――經濟范式,推動產業轉型,實現實體經濟有序、安全發展。
三、基于科技金融視角的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內生動力探索
廣州將金融中心建設定位為區域性的金融中心,該發展階段強調的是金融資源的高度聚集優先,其中,區域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職能是通過金融聚集提升區域內金融功能的輻射能級,促進金融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和區域格局。從全球經濟發展歷程來看,為人所熟知的國際金融中心的起步往往依托于實體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產業結構的高端化,金融體系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兼具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經濟調節等功能,虛擬化趨勢明顯,金融中心也隨之發展成型。但金融系統脫離實體經濟過度虛擬化發展,導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為全球金融中心建設敲響了警鐘――金融發展和實體經濟發展緊密結合,互為支撐,是金融中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通過探索國外知名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規律,依托實體經濟發展而成的區域金融中心往往更富活力和競爭力,其形成一般遵循“經濟發展――金融聚集――金融中心”的發展規律[4],該規律表明金融中心的形成其實是金融資源聚集的過程,但為避免金融聚集過度虛擬化又必須依托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即經濟發展和金融聚集是金融中心形成的關鍵要素,其中,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第一生產力,金融體系的完善和健全是金融聚集的第一推動力,而科技金融作為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的產物,既能推動經濟發展與變革,又能完善區域金融體系,促使金融要素進一步聚集,是區域金融中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子?;诖擞^點本文以科技金融和經濟發展作為廣州區域金融中心發展的子系統,通過子系統之間的互動作用吸引金融資源的進一步聚集,再通過金融聚集有序地完善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其作用機制如圖1所示:
■
圖1 科技金融對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推動作用
科技金融兼顧實體經濟與金融虛擬經濟的發展,其服務對象是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事關廣州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關鍵要素,所以,科技金融對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推動作用是以科技金融系統的發展為基礎和引導的??萍冀鹑谙到y基于金融資本的供需關系又可分為科技創新子系統和金融服務子系統,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是科技金融形成與發展的前提,不同的科技創新主體以及科技創新產出的不同階段催生多樣化的資本需求,這也要求科技金融服務子系統通過完善科技金融體系(包括金融市場、金融組織和金融服務體系)和創新科技金融產品來匹配科技創新的資本需求,當雙方供求關系得到良好互動后,便會促進科技創新子系統和金融服務子系統內部得到充足的發展并相互促進――科技創新子系統引發的技術變革能極大推進科技金融的發展,反過來科技金融服務子系統在提供金融資本的同時,通過股權或債權的作用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管理或實施監督,確??萍紕撔碌膶崿F。
正是通過科技創新子系統和金融服務子系統的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使科技金融子系統產生整體的協同效應――科技創新引發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促使廣州產業結構升級和創新經濟的產生,科技金融體系的發展提供創新的金融服務和完善的資本退出機制,實現金融資本的增值和積累,最終推動廣州區域經濟的發展,并促進廣州財政稅收的增加、形成財富增長效應、基礎環境的建設等,反過來,廣州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能為科技創新提供新的市場需求和物質的保障,為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新的資本來源和市場化的調節機制。
因此,基于科技金融視角,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創新發展能實現廣州產業結構的升級并能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增長,在此過程中金融體系也得到不斷完善,金融機構和相關產業也會因此向區域金融中心不斷聚集,產生產業聚集效應,從而形成廣州區域金融中心良性發展的內生動力。
關鍵詞:社會融資規模;實體經濟;協整;Granger因果檢驗
一、引言
2011年4月14日,央行在“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中首次了社會融資規模這個指標,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是增量概念,它全面反映了金融與經濟的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直接融資快速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功能日益增強,銀行等機構創新性地向社會提供形式多樣的融資,以及民間融資、私募股權基金的日益發展,我國的社會融資規模和結構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人民幣新增貸款已不能全面準確的反映金融和經濟的關系,而社會融資規模與主要的經濟指標的相互關系則十分密切。通過研究社會融資規模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內在關系,可以為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大量的理論和數據支撐。
二、實證分析與檢驗
(一)變量和數據選取
由于社會融資規模是從2011年起正式統計并按季的,人民銀行在2012年9月公布了2002年以來的月度歷史數據,所以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和可獲性,本文采取的數據將樣本區間設定為2002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二季度,共50個樣本。本文以第一產業增加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TRE)來代表實體經濟發展,又引入了社會融資規模(sF)這個變量來研究社會融資規模和實體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其中TRE、SF均是增量概念,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和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二)ADF單位根檢驗
由于所選數據均為時間序列數據,而時間序列數據可能是平穩的,也可能是非平穩的,為了防止偽回歸,必須在時間序列的數據進行回歸之前對其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EViews6.0中的ADF檢驗對以上2個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由結果可知,2個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是平穩的,所以第一產業增加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社會融資規模這兩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為了對這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做進一步分析,就需要對其做協整檢驗。
(三)協整檢驗
由于兩個變量均為I(1)序列,如果它們的線性組合是協整的則說明它們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為了驗證作為實體經濟代表的TRE與社會融資規模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本文采用EG兩步法檢驗方法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分析。由協整檢驗結果可知,TRE、SF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社會融資規模和實體經濟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
(四)Granger因果檢驗
由協整檢驗結果可知,TRE、社會融資規模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但是這種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以及因果關系的方向如何,還需作出進一步的分析。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對此進行分析。由于本文所選取的數據均為季度數據,所以在Granger因果檢驗中依次將滯后階數從滯后一期設定到滯后六期,結果發現,在六次檢驗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這一變量是社會融資規模的Granger原因的結果出現了五次,因此可以說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這一變量是社會融資規模的Granger原因;相反,社會融資規模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這一變量的Granger原因的結果只出現了一次,即社會融資規模不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這一變量的Granger原因。綜上所述,可以說明,社會融資規模隨著實體經濟的逐步增長而增加,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加并不能直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這與我國當前社會金融發展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相符。
三、實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實證結論
1、從長期趨勢上來考察,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所代表的實體經濟變量和社會融資規模之間存在長期的正向協整關系,這說明社會融資規模和實體經濟的發展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2、由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可知,實體經濟和社會融資規模存在單向Granger因果關系,實體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社會融資規模的增加,但社會融資規模的增加并不能直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這表明在本文所研究的這個時間區間內我國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并沒有直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說明將社會融資規模作為我國宏觀調控的中間目標可能不太符合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和金融環境的發展特征。
(二)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Y論,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加強和完善各部門之間數據統計協調機制
2、轉變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方式
一、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主要表現及其危害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分離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現象,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只是二者分離的一個集中反映。早在20世紀80-9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就出現了明顯的失衡現象,突出地表現為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在數量關系上出現失衡,金融經濟部門數量明顯超過了實體經濟部門數量,并且在規模上金融經濟資產也超過了實體經濟資產,這些現象都表征著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在數量上、規模上、地位上都在發生著顛倒,實體經濟有先前的主導位置轉變為現在的輔助位置,而金融經濟由先前的輔助實體經濟發展的角色轉變為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并逐漸脫離實體經濟而獨自運行。衡量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主要指標是金融資產比率、金融交易量比率、金融資產系數,等等。隨著這些指標的上升,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就表現的越明顯。
隨著開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的蔓延,世界范圍內的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又表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在危機發生之前的相當一段時期里一些發達的經濟體中出現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顯著失衡,這是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共同特征。這一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失衡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大規模的兼并行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業中出現,導致經濟體中出現高度集中的問題。這種因為大肆合并而導致的高度集中進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給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一則金融企業因高度集中而為金融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帶來了追逐高額薪酬的機會,再則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機構出現嚴重的道德風險,即憑借自身不斷擴大的經營規模而無需承擔破產風險的憂慮,即使有破產的風險和可能,政府也會因為其規模巨大一旦破產就會給整體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而出手相助,因此,這些大型金融企業就減少了必要的風險防范,甚至會做出一些嚴重不利于自身發展和整體經濟發展的風險經營行為。
第二,由于金融經濟大大超過實體經濟,導致經濟活動中的大量交易發生在金融經濟領域,實體經濟受到越來越大的擠壓,致使金融經濟中的交易出現純粹性的投機行為增加,乃至金融經濟徹底拋棄實體經濟,脫離與實體經濟的正常、必要的聯系,致使整經濟發生惡化趨勢。
第三,由于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比例失衡,導致金融經濟中的投機因素影響到經濟指標,許多價格指數因為實體經濟的弱小和金融經濟的強大而難以真實反映實體經濟的運行現狀,這也進一步致使大量價格指數失去了其作為國民經濟運行的“晴雨表”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實體經濟由于金融經濟的擠壓而受到嚴重損害,尤其是大量社會資本從創造真實價值的實體經濟領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經濟領域,而金融領域由于其投機而出現出虛假繁榮,這又進一步掩蓋了實體經濟中的諸多問題,進而影響了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金融經濟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金融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顯著提升,這是世界經濟結構演變中的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征。這種發展趨勢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會資源流向金融經濟領域,金融經濟在社會經濟整體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資金配置和流動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進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出現過度失衡,導致金融經濟由于過度集中而缺乏約束,甚至因為金融經濟的過度發展而損害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這對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響。金融經濟在本質上是服務于實體經濟,這是其最為主要的職能,一旦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發生分離,這對實體經濟乃至社會整體經濟都具有破壞性影響。因此,如何把握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就顯得十分重要,這需要弄清楚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二、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是隨著金融經濟在數量、規模、地位等方面顯著超過實體經濟中而形成的,隨著這種趨勢的延伸,二者的分離必將對社會整體經濟發生消極影響。深入分析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原因,這對于防范因二者的分離而損害實體經濟和社會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傮w看來,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資產比率增加,風險擴大。在談金融經濟發展甚至超過實體經濟時,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不可回避的問題。無論是在實踐順序上還是在現實貢獻上,實體經濟都是比金融經濟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經濟必須在實體經濟有了一定發展之后才能出現,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在任何經濟發展時期都是金融經濟發展的現實背景和經濟支撐。因此,金融經濟的興起、發展都是以實體經濟的發展、繁榮為基礎的。但是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實體經濟的交易需要外匯,這離不開金融經濟的支持,金融交易對于世界范圍的實體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現金融經濟,各種風險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長會比實體經濟增長更快,于是就出現了金融資產比率增加,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機遇,也是經濟發展的挑戰,主要表現為金融經濟的過度集中而損失社會經濟。
第二,技術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重要原因。在技術方面,技術發展和創新使得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都深受全球化影響而具有國際性,因此金融經濟的類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經濟的發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來越大,金融資產比率也相應提高。在制度方面,隨著金融經濟超過實體經濟,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機會主義、各種非理、跟風行為、短期績效評價等都與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發生分離有關,這些行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結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與自由化的膨脹,這是導致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直接影響因素。這種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現在國與國之間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資本的國際流動越來越厲害,另一方面還突出表現在一個國家內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這加強的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導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總之,導致金融經濟與實體相分離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綜合起作用的,以上三個方面是其主要方面,防止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措施也應該從以上方面入手,協調好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共同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金融經濟應以服務實體經濟為自身發展的立足點
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在本質上看,金融經濟產生自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金融經濟將自身定位于服務于實體經濟對于金融經濟自身的發展乃至世界整體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次世界金融危機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領域的危機,其根源仍在與實體經濟,即金融經濟的過度發展和集中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最終又導致金融經濟缺乏實體經濟的必要支持,進而出現了全球性質的經濟危機。這些金融危機出現的表現是金融機構和企業越來越具有自我滿足、自我服務、自我強化的傾向,金融經濟已經基本上徹底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經濟還干擾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金融危機的根源還是在于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的分離,致使金融機構和企業缺乏實體經濟的必要支撐。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機根本出路還在于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并積極引導金融經濟為實體經濟服務,促進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金融機構努力改革做到為人民服務、為中小企業服務、為科技創新服務,根本上是金融經濟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這既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金融經濟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經濟危機走向緩和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振山.金融效率論.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中國未來出口的大幅度萎縮,不僅涉及到國外需求的減少,而且涉及到結構變換的挑戰。
時下有關當前金融危機的解讀大致可以分為3種,分析解剖這些不同的解讀,可以對如何化解可能有的沖擊提供系統的啟示,促進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策略的逐步深化。
第一種解讀是僅僅從金融經濟的角度來看問題,把當前的金融危機理解為美國的金融系統存在著嚴重的流動性短缺,認為次貸危機等主要與金融系統的衍生產品發展過度和金融創新缺少監管有關,結論是金融危機雖然影響了實體經濟,但主要是虛擬經濟的危機。一段時間來,美國財長保爾森等人,就是這樣判斷的。因此,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政府收購金融機構等救市性的政策。按照這樣的判斷和策略,金融危機不會是一種長期的危機,金融泡沫至多持續到明年也就差不多可以放空了。而一旦危機過去,金融經濟仍然可以按照原來的方式進行擴張,只不過需要對金融創新進行更多的監管。第一種解讀對于中國的政策意義,是導出了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影響不僅不大、而且還是機會的判斷,因此建議可以將中國相對寬裕的外匯儲備,拿到美國金融市場上去抄底,博取可能有的金融收益,或者乘低買入能源、礦石等大宗商品,以便儲備中國未來發展所奇缺的生產要素。這是金融危機發生初期的主要看法。
第二種是從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看問題,認為金融危機的本質,是美國的虛擬經濟發展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的能力。因此,解決金融危機的方法,當前是要注入流動性抑制金融危機的擴大和蔓延,長期則是要通過促進實體經濟的增長,來對沖虛擬經濟的虛脹,最終回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平衡上來。第二種解讀對于中國的政策意義,是導出美國消費能力的衰退將嚴重影響中國的出口,在此情況下要力保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一方面需要加強中國國內的投資與消費,另一方面要努力維護和保持出口能力。這是學者們對金融危機影響的主要判斷。但是人們擔憂單一的保增長策略,潛藏著放松我們多年來在轉變結構方面的努力,沿襲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危險。
第三種是從美國實體經濟本身存在的問題看危機,這是一種更加結構化和戰略性的解讀。認為金融危機的本質是美國以過度消費為導向的經濟模式有問題,認為以信用消費為基礎的、通過不斷地制造新的消費點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達到了極限,認為在當前資源環境消耗已經超過自然承受能力的情況下,美國已不存在進一步擴展實體經濟的可能性,因此金融危機的實質,是追求持續擴張的經濟增長模式的危機。因此更治本的對策是采取重要的結構性變革,即降低實體經濟中物質型經濟、私人型經濟的比重,增加民生型經濟和環保型經濟的比重。這樣的判斷和對策意味著化解當前金融危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第三種解讀對于中國的政策啟示,導出中國未來出口的大幅度萎縮,不僅涉及到國外需求的減少,而且涉及到結構變換的挑戰。金融危機不僅挑戰了當前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經濟模式,而且進一步提出了改變中國實體經濟結構的要求。因此,在當前不得不運用擴張的財政政策,加大投資以保持明后年中國經濟增長不低于8~9%的同時,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進行有保有壓的主動性結構調整,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結構,能夠從出口導向型向國內消費型轉變,并加強社會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國內投資。這是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真正需要考慮的長期戰略,是最積極地將美國金融危機轉化為中國發展機會的策略。由于結構調整不是短期內能夠奏效的事情,因此當前很需要在保增長與調結構之間找到結合點,特別是要通過投資建設具有長期效果的項目,來維護中國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