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15:44: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風險管理的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區域金融;金融風險;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7-0025-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06
一、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內涵界定
從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內容來看,區域金融風險作為中觀尺度的金融風險有著不同于宏觀金融風險和微觀金融風險的管理內容[1]。雖然相對于世界范圍的金融風險,區域金融風險可以包括國家金融風險,甚至超國家范圍的地區金融風險,但在一般的理論研究中,區域金融風險所研究的區域范圍更多地指國家范圍內的區域。因此,一般意義上的區域金融風險不具備由宏觀尺度的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購買力風險、政治風險等所引發的整體金融風險的特征。當然,中觀尺度的區域金融風險也不完全等同于以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經營風險為主要特征的微觀金融風險,它有明顯的區域特性。
從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對象來看,區域金融風險雖然是中觀尺度的金融風險,但是其發生的現實形態最終也表現為區域內金融機構的微觀金融風險。因此,為了有效地管理區域金融風險,必須從影響區域金融風險發生的總體性因素和影響區域內具體金融活動主體的個體性因素兩個層面加強管理。
從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主體來看,區域金融的發展要受國家和地方兩級政府所定的經濟政策影響,因此中觀尺度的區域金融風險管理主體包括中央和區域兩級金融監管部門。在區域層面的金融管理既包括國家對各區域內金融風險的管理,也包括區域政府對本區域內金融風險的管理。因此,區域金融風險管理應包括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的區域金融風險管理和區域金融監管部門的區域金融風險管理。
二、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
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應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對影響區域內金融安全的總體性因素進行管理的目標稱為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宏觀目標;而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微觀目標則是指以區域內金融的微觀運行活動為管理對象的風險管理目標。全國范圍的金融安全需要以各區域的金融安全為前提,因此在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宏觀目標上,中央金融監管部門和區域金融監管部門還是有一致性的,區別主要在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微觀目標上。
(一)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宏觀目標
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宏觀目標是有相對性的,是在區域內相對于影響具體金融活動主體風險因素管理而言的目標,并非國家層面的宏觀目標。但總體而言,中央金融監管部門和區域金融監管部門在區域層面的金融風險管理的宏觀目標是有一致性的,即維護區域金融穩定,并促進區域金融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點。
1.促進區域金融的平穩發展。任何金融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都應是實現金融的平穩發展。一個國家的金融平穩發展要以各個區域的金融平穩發展為基礎,中央金融監管部門要實現國家的金融穩定與發展,必須首先保證各區域金融穩定與發展。區域內的金融平穩發展自然也是區域金融監管部門的首要目標。
2.保障區域經濟健康運行。由于金融業是一個以經營貨幣為主的特殊高風險行業,并且金融業在服務于經濟的過程中要與社會上各種經濟主體發生金融關系,因而其經營活動具有社會性,且與經濟風險存在較高的關聯度,影響著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的安全與穩定。因此,在中觀區域層面防范區域金融風險是區域經濟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各項區域金融政策應將促進和保障區域經濟的健康運行作為主要目標之一。
3.規范和完善區域金融監管體系。金融監管是實現維護金融機構的安全和信譽,保護金融機構安全、穩健的運行,維護公平競爭的金融市場環境的重要途徑。一個獨立、高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和一套完整且健全的金融監管制度,對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證金融業穩健運行和實現金融政策目標都有重要的意義[2]。由于區域層面相對于國家層面往往更加具有金融監管不規范、不健全的特點,因此在區域層面的金融風險管理更應注意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規,確保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引導和督促企業健全風險管理與防范制度,從而建立安全高效的區域金融監管體系,保證區域金融活動的穩定與安全。
4.促進區域金融市場的發展。完備的金融市場體系是有效化解和降低金融風險的必要條件,區域金融風險的管理應有利于促進區域金融市場的發展。具體而言,要注意推動金融產品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協調發展;在推動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創新的同時,不斷加強監管制度建設,建立和健全協調一致而又全面嚴謹的金融市場法律體系;加強市場各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與溝通,以防止出現監管重疊、監管遺漏或監管空缺;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場監管的長效協調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解決帶有綜合性與全局性的問題,確保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安全、穩定、高效運行。
(二)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微觀目標
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宏觀目標需要區域層面的金融管理機構和國家層面的金融管理機構共同實現,但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微觀目標則是區域層面金融管理機構的主要任務。區域金融風險防管理的微觀目標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維護區域內信用體系的良好運行。區域金融安全需要金融機構與居民、金融機構與企業、金融機構與政府等方面建立起誠實、可信、可靠的信用關系。只有每個信用主體都遵守基本的信用規則,嚴格依法辦事,才能為防范區域金融風險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有效避免區域的內生金融風險。
2.區域內金融機構布局合理。一個區域內的經濟與金融要想做到密切的相互配合與相互促進,就需要金融機構及其網點的總量、分布與區域經濟、金融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區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相適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金融機構有其不同的市場位置,在功能、業務內容、服務手段、服務對象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合理布局各類金融機構,使各金融機構之間保持適度競爭,從而建立和完善功能良好的金融市場體系,將有利于區域金融風險的管理。
3.區域內金融機構內部控制機制健全,經營穩健。要想有效防范和化解區域金融風險,需要通過各種管理措施促使區域內各金融機構都能做到穩健經營,確保資本的流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符合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并達到資產負債比例的規模對稱、結構對稱、償還期對稱等。要制定完善合理的區域金融機構管理制度和采取相應措施,促使區域內的金融機構切實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明確法人經營管理責任制,完善管理與經營體制,建立起科學的決策程序和制度,完善內部監督機制。
4.區域內金融市場秩序相對穩定。金融市場秩序穩定是金融安全的重要標志,因此,對區域金融風險微觀管理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維護金融市場相對穩定。具體而言,要通過強化金融監管,確保區域內各金融機構規范經營,杜絕超范圍經營、帳外經營、變相提高存貸款利率等現象,創造一個公平、合理、有效的競爭環境,及時有效地消除不安全因素,保障區域金融秩序穩定。同時,規范和強化區域內金融機構的審批與監管,杜絕亂批、亂設金融機構亂集資和社會亂辦金融等現象。
總結來看,雖然在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宏觀目標上中央金融監管部門和區域金融監管部門有其一致性,但在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并不完全統一,這將導致兩級金融監管部門的利益訴求出現不一致,因此其各自最終的主要監管目標還是不同的。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的主要目標是保持全國范圍的金融安全,而區域金融監管部門要以區域金融利益最大化和區域內的金融安全為主要目標。
三、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策略
金融監管的主要目標不同,加上中央和地方兩級金融監管部門可運用的管理資源不同,使得兩級金融管理部門對區域金融風險的管理策略有所區別。
(一)以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為主體的區域金融風險管理
1.實行差異化區域金融管理政策。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不一致,其相適應的區域經濟金融政策也應有差別。中央金融監管部門應在整體經濟戰略部署不變的前提下,從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戰略和金融有序化出發,根據各地區條件、經濟基礎、增長方式、產業結構和金融生態環境等特點,在堅持金融總體目標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有差別的經濟金融政策安排,充分發揮各區域間自然、經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優勢,逐漸降低區域金融風險。
2.構建和諧區域金融生態環境。降低區域金融風險是一個系統工程,構建和諧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是降低區域金融風險發生的一個重要途徑。中央金融監管部門首先應針對區域金融風險特點,有效整合區域金融生態構成要素,推進區域經濟平衡協調發展,推進區域誠信文化建設,保障司法公正,縮小區域金融風險差異,減少地區間對金融資源不注重效率的過度競爭。其次要注意加強區域金融市場化,提高金融部門的獨立性,減少和盡可能杜絕地方政府對金融資源分配與利用的隱性干預。另外,應建立以政府、媒體和社會中介機構為主體的區域經濟金融信息公開共享體系,通過信息的及時披露有效降低區域金融風險[3]。
3.引導資金流向,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避免區域金融風險發生的重要基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途徑很多,最重要的是通過區域發展政策和相應的有差別的財政金融政策引導資金向落后和欠發達地區流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均衡化。比如通過產業政策區域化改善欠發達地區的投資環境;支持欠發達地區發行建設債券;通過補貼、貼息、稅收優惠和投資財政擔保等手段引導資金流向欠發達地區。
4.引導和探索設置區域差別化的金融結構體系,以規避、分散風險。合理的金融結構體系能夠有效地實現規避、分散風險的目的。中央金融監管部門應在統一的金融體系下,根據各區域經濟特征,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種類金融機構的審批與設置,構建多樣化的金融結構體系,使金融體系結構特征更好地適應區域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避免實體經濟風險在金融體系中積累放大。比如對于經濟發展較快、社會信用體系比較脆弱的市場化先行地區,可以大力發展信用擔保、風險評級等金融中介機構,緩沖實體經濟風險向金融機構過度集中;對實體經濟產權形式規范、金融資源相對稀缺的地區,可以引導、規范反映市場需求的非正規金融;對于欠發達的貧困地區,為更有效地貫徹實施國家的發展戰略,可以探索性地發展區域開發性金融機構,逐步形成與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資源配置機制,降低區域金融風險。
5.加強對區域金融監管的重視。在非區域金融視角下,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的工作重點一般會放在全局性金融風險的防范與監控上。但從現實而言,區域金融監管是全局性金融監管的基礎,因此必須加強對區域金融風險的監管力度。除此之外,中央金融監管即便注意到了區域金融風險問題,但往往容易將監管的重點放在對發達地區的金融監管上,然而在一定條件下欠發達地區金融風險爆發的可能性比發達地區還高。因此,加強區域金融監管不但要關注一般區域的金融風險,還要注意不能忽視欠發達地區的金融風險。
6.完善區域金融監管組織體系。健全的組織體系是金融監管的基礎,而監管組織體系的建設職責在中央監管部門。因此中央監管部門應根據本國金融體系的現狀,制定與本國區域金融特點相適應的區域金融監管組織體系。通過完善區域金融監管組織體系,理順監管當局各級分支機構、區域轄內各金融機構、各級地方政府、各社會中介機構及社會公眾的責權利,更好地將區域金融風險予以避免、轉移和化解。
(二)以區域金融監管部門為主體的區域金融風險管理
籠統而言,區域金融監管部門包括區域內的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的分支機構和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的分支機構承擔的職責主要是執行中央監管部門下達和規定的金融監管任務,一般沒有太多的自。因此,在這種體制下分支機構往往不能承擔好區域金融監管的職責。為了更好地對區域金融風險進行管理,一方面,中央金融監管部門應注意加強其地方分支機構的管理職能,給地方分支機構在金融風險管理方面更多的靈活自;另一方面,地方分支機構也應加強自身建設,加強對區域內金融活動的監控,加強金融風險的監測與防控。
地方政府在區域金融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力,而且地方政府在對區域金融風險的監管上具有更大的靈活自主性。因此,地方政府的金融監管相關部門在區域金融風險管理上應發揮最主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對區域金融風險的管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地方政府對區域金融風險管理的職能。地方政府在區域金融風險管理上雖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地方政府對區域金融風險的管理在職責和權利上往往存在著嚴重的不對稱,即地方政府承擔了維護地方金融安全的極大責任,但它被賦予的對金融事務的權利及可動用的金融手段卻極為有限[4]。因此,中央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應賦予地方政府在處理金融風險問題上較大的自和區域金融事務處理權。地方政府也要加強自身金融風險管理能力的建設,除了思想上重視外,還應有獨立的區域金融管理協調機構,以加強與區域內金融機構的溝通,推進地方金融資源整合,配合中央金融監管機構,貫徹執行國家有關金融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同時,協助中央和地方監管機構整頓與規范金融秩序,協調區域內各金融監管機構處理金融風險防范和化解工作[5]。
2.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加強政府金融活動的市場化。區域金融的發展受地方政府所定經濟政策的影響,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時會通過非市場手段對區域金融活動進行直接干預。這種干預在金融風險爆發后分散、化解風險時有其益處,但在正常的金融運行狀態下則往往容易加重區域金融運行風險。比如我國有些地方政府將銀行視為當地政府的職能部門,強行增加政府在銀行的債務等,這將大大加重區域金融風險的積累[6]。因此地方政府要盡可能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加強政府金融活動的市場化。
3.提高區域經濟運行質量,保持區域經濟平穩運行。從根本上講,區域經濟運行質量高低與平穩與否是制約區域金融安全運行的最主要因素。區域經濟運行質量高,區域金融機構自然效益好,區域金融風險自然小。區域經濟運行平穩,經濟運行風險小,相應的區域金融風險自然也小。因此,從根本上看,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還是發展經濟、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確保經濟平穩運行。
4.指導和促進地方性金融企業的發展。地方性金融企業的發展是完善地方金融市場體系,保持地方金融市場活力的基礎。而且地方性金融企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地方金融資源的涵養、保持,有利于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資金來源渠道。而區域金融市場體系的完善和地方金融活動的健康都是地方金融安全運行的重要保證,因此,地方政府在區域金融管理方面應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合理地指導和促進地方性金融企業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一定要擺正自身的位置,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避免對企業給予不恰當的、過多的直接干預。
5.加強對區域內金融活動的監管。地方政府比中央金融監管部門更加接近、熟悉區域內的金融活動運行,因此,地方政府在區域內的金融活動監管方面應發揮更加直接的作用。加強對區域內金融機構全面性、經常性的檢查和督促,促進區域內金融機構依法穩健地經營和發展,并依法加強對金融機構及其經營活動的領導、組織、協調和控制。
6.在面臨區域金融危機時,幫助區域金融機構,實施市場救助。一旦區域金融風險暴露,出現區域金融危機,地方政府應及時采取措施,實施市場救助,保持或恢復區域金融市場信用流動。比如對面臨風險或者破產的金融機構和銀行的重組或退出給予必要的財政支持;在地方金融機構關閉后由地方財政償還債務,支付自然人存款債務等。
參考文獻:
[1]裴志杰.對我國區域金融風險及防范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4.
[2]欒景明.論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與創新[J].財經問題研究,1998(8):15-17.
[3]黎和貴.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差異與經濟增長效率[J]. 金融論壇,2007(3):45-52.
[4]耿寶民,韓忠奎,安國濤.地方政府對區域金融風險防范及監管的有效職能分析[J].科技與管理,2008(3):74-76.
[關鍵詞]旅游 投資項目 風險管理 市場定位 金融風險
一、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內涵及其構成因素
旅游投資項目管理具有一般項目管理的特點,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獨特性,根據對于旅游投資項目特征的歸納研究,旅游投資項目具有關聯性強、敏感性、專用性、依托性、投資額度大回收周期長等特點,正是由于這些特征使得旅游投資項目隱藏著巨大的風險。據一項數據調查統計資料顯示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所面臨的困難在2005年~2010年期間以每年7.3%的速度在增加。
根據旅游投資項目特征及其對于風險管理領域和內容的影響和作用的闡述,構成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項目環境風險,其主要包括政治風險、經濟風險、金融風險和自然風險;項目核心風險,其主要包括設計風險、施工風險、管理風險和市場風險。這些外在風險因素與企業自身對于風險管理的水平和狀況一起構成了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主要因素。
二、目前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探討
我國旅游投資主體對于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起步相對較晚,主要始于2003年隨著加入WTO步伐和程度的加快加深。數據調查統計顯示,2004年~2010年期間我國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投入增加幅度年均達到了5.7%,2010年總水平達到了2004年全年投入總額的11.3倍,旅游投資項目主體中超過30%的比例初步建立了項目風險管理的識別防范機制,風險管理所覆蓋的領域和范圍在2010底達到了48.3%。但就其中存在的問題歸納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中對于生態環境風險的評估應對機制及其實施方法等還缺乏有效的方案和模式。目前旅游投資項目投資和開發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的外部性影響和作用日益顯現出來,有的甚至出現了旅游項目開發中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性開采和過度開發問題,同時反過來生態環境的破壞給旅游項目的開發和運營帶來了巨大負面作用,有數據調查資料顯示2009年期間全國旅游投資項目開發中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引發的整個旅游行業的損失達到了數十億美元。
2.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中旅游項目市場定位不夠清晰、價值定位趨同化問題嚴重。目前在伴隨著旅游業快速蓬勃發展的同時,旅游投資項目開發的重復性建設和市場定位趨同化現象已經影響了整個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升級工作。數據調查顯示,2008年~2010年期間投資開發的旅游項目中約有48.3%的旅游項目的市場定位趨同率在87.9%以上,這與同期國外旅游投資項目的市場定位創新存在較大差距,改期間歐美國家旅游投資項目的市場定位集中化系數只有0.23,呈現出較弱的趨同化程度。
3.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中對于項目工程建設中的金融風險及其融資方式估計不足和融資渠道過于單一。目前我國旅游投資項目由于受到多種主客觀因素影響特別是國家金融資本市場管制等方面的影響,其項目施工和工程進展中的財務風險較大,與國外該項指標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了20%~30%之間的幅度,造成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在于旅游投資項目過窄的融資渠道和治理機制。
三、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中上述幾個主要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根據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內涵及其構成因素的闡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基本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原因的基礎上,參考相關旅游市場風險管理知識和理論特別是對我國旅游市場項目管理深刻的調查研究和細致的統計分析,從下面幾個方面提出新形勢下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建議和對策。
1.在生態環境風險方面,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中應該從當地生態環境系統的角度出發衡量旅游項目的開發對于生態環境的壓力、影響及其相關硬性指標的達標要求,以創造旅游投資項目對于當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對于項目本身的支持程度。旅游投資項目與當地生態環境方面的和諧發展,不但是衡量一個旅游投資項目風險大小的標準,也是按照日益嚴格的大眾環保意識和不斷升級的國家各級政府的環保法規的需要,為此需要研究如何在旅游投資項目開發中融入和表達對于生態環境關注和重視的解決方案和模式。
2.在市場定位風險方面,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中應該在對于旅游市場產品服務組合和旅游市場細分需求深刻的市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差異化營銷策略將旅游項目的開發定位在具有一定市場規模和鮮明需求特征的旅游細分市場之上。當前旅游市場產品和服務組合結構層次相對單一、新產品開發力度不足以及市場定位和目標客戶群體相對集中,加大了旅游投資項目開發中的市場經營風險,使得旅游投資項目所開發產品的差異化缺乏足夠的表達方式,其所向目標客戶提供的有區別價值和利益缺乏有效載體。
3.在金融風險方面,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中應該針對后金融危機的時代背景和當前緊縮貨幣政策及其高通脹壓力的宏觀經濟形勢,對于旅游項目特別是其工程施工階段的金融財務風險做出適當評估,同時積極拓寬旅游項目開發中的融資渠道。旅游項目投資別是施工階段由于目前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使得其中的金融財務風險得到了提高,特別是旅游投資項目目前相對狹窄的融資渠道,使得資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成本都與正常指標值產生了較大的偏離。
四、總結
本文對于新形勢下的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主要就當前旅游投資項目中的生態環境風險、市場定位風險以及金融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和策略,希望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新時期下旅游投資項目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本文從分析金融市場風險特征入手,依據金融市場風險來源對金融市場風險進分類,歸納出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風險、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的不足之處以及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的措施。為了使本研究對我國投資銀行風險管理有具體的借鑒和指導意義,本文重點研究了國際金融市場風險,針對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現狀,提出完善金融市場、建設金融工程、實施金融監管的建議。
關鍵詞:
風險;市場風險;風險管理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銀行主導型和以資本市場主導型的金融體系是現階段的最重要的兩個主體,一方面可以發揮其優勢——橫向分散金融風險,提高金融系統的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投資行為的盲目性等。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揭示了無視基礎的風險管理所帶來的災難,也顯示了先進的風險管理方法能帶來的好處。對金融市場風險的規避和監管是國際金融市場上主要研究的課題之一。
二、金融市場風險概述
(一)金融市場風險定義金融市場風險是一種風險的可能性,通常指利率、匯率、股價等一系列的基礎金融變量的變動從而引起金融資產或負債的市場價值發生變化的可能性。
(二)金融市場風險的特征金融市場具有普遍性、突然性、不確定性和擴散性等風險特征。1.普遍性。金融風險的普遍性是指由于在經濟市場中的價格變動是一直存在的,所以資源的擁有者的風險也是普遍存在的。也由于信息的變化性大,量較多,所以完全掌控的人是不存在的。因為普遍存在風險,所以參與者只能夠積極的進行分析管理和預測。2.突然性。由于現在的風險管理和分析已經有一定的避險能力,所以當金融市場出現損失時并不會馬上表現出來,可以采用一定的信用抵押手段以等待市場好轉,若風險一旦持續,虧損疊加,長期積累,最終會突然表現出來。這些都是金融風險突然性的表現。3.不確定性。收益不穩定是市場風險變化引起的,投資者也不能夠確定自己的預期收益,也就是不能明確的得到各種經濟變動帶來的后果,所以在投資時,只能通過概率大小來分析收益的可靠性。從而進行投資活動,預算結果。因此金融風險具有不確定性。4.擴散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屬-終濟體系變得相當復雜,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發生問題,都可能帶動金融市場的劇烈變動。5.其它特征。金融市場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各領域的相互關系,其它市場的變動,領域的發展都會給金融市場帶來一定的影響。
三、金融市場的主要風險
(一)美國金融不確定性風險美國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其發展前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格外關注,變動中的美國經濟金融不利于金融的穩定。
(二)由金價上漲引起的恐慌性風險從目前形勢看,國際金價將會進一步上漲,各種國際性的因素影響到了國際金價的價格。國際社會上的難以預料的突發事件以及國際軍事戰爭等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都將是金價上漲的依托。
(三)國際油價不確定性風險分析近些年的石油價格水平變動趨勢,很多因素影響著石油價格,接連不斷的國際政治軍事爭端以及消費國與消費國之間的摩擦,都是影響油價的不確定因素。
(四)金融匯率調險各國的匯率都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數字,譬如歐元,歐元利率上升的直接影響著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使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面臨空前的挑戰。
四、金融市場風險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風險管理體制不完善缺少完善的運作機制,在規避風險的時候,各部門不能順利的銜接,使得風險管理制度最終很難實施。
(二)金融風險管理理念陳舊在我國,人們卻把風險的規避和利潤的創造對立起來,不能正確的認識風險,做一個風險厭惡者,為了逃避風險而放棄了大量的自身的業務,這些做法都是不成熟的。
(三)金融風險管理方法滯后性在人類社會里,只有掌握了正確的處事方法才能讓許多困難的問題迎刃而解。在當今社會,針對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的方法,一些國家已經研發出了計量模型,而我國在計量模型這方面相對比較薄弱,風險的識別和度量不夠精確,因此導致其在風險管理活動中無法做出相對科學的決策。
五、金融市場風險的防范策略
(一)金融建設不斷加強近些年來,金融市場的建設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不斷的結合信息領域的公開公平公正,不斷的減小市場中存在的滯后壓制。激勵創新,實現市場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進程建設。為了提高金融市場的競爭力,不斷把經濟的重點投資于金融業。同時金融工程的發展也是我國國力提升,國際地位的提升難的的時機。
(二)金融市場不斷完善加入WTO后走向了國際,中國的經濟體系不夠完善,金融市場的風險在國際市場中又進一步的擴大,所以只有不斷的完善這個市場,讓市場變得更規范,朝著國際化,向著標準化的方向來發展就成了當前所要面臨的問題。
(三)加強金融監管的力度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刻不容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流動,已經造成大量的經濟危機,雖然我國走得是社會主義的路線,但國際市場還是以資本主義為主導,我們處于弱勢狀態。為了我國的金融市場平穩發展,我們不能改變國際市場,只能對我國的金融市場進行監管和防范。同時對我國金融市場出現的違規事件進行處理改革,減小風險的概率。
六、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未來經濟是向著經濟全球化發展。雖然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的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全球金融市場瞬息萬變,風險也是巨大的經濟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等都會引領中國未來金融市場的發展。同時也會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不論在資產價格還是分析估算和風險管理方面都會成為一個測量風險以評判金融市場的關鍵因素。正確合理的分析規避在金融市場中存在的風險,不僅僅利于我國經濟發展,也會促進世界經濟市場的發展和穩定。
參考文獻:
[1](美)戈德史密斯,著.周朔,等譯.貝多廣,校.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N].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2]穆懷朋.金融市場發展的成就、經驗與未來[J].中國貸幣市場,2007(6):16.
(一)行為風險
行為風險是指,供應鏈金融在實際辦理過程中無意間的過失,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這種供應鏈金融風險在實際應用中屬于很難避免的風險模式。在當下國內商業銀行的業務辦理中,供應鏈金融的行為風險是金融業務管理人員所面臨的核心管理問題。
(二)文化差異風險
文化差異風險是指,在構成供應鏈金融的同時,不同企業由于其企業文化與企業經營理念存在差異性,從而導致金融工作發生錯亂。這種差異性往往會導致金融供應鏈出現混亂,嚴重影響企業的經濟發展。
(三)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在發生變化的時候,企業沒有隨之進行銷售計劃的變動,從而造成的商業銀行還貸風險,這種風險廣泛存在于國內供應鏈金融中,為我國大部分的企業帶來不可預測的經營風險。
(四)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當前國內中小型企業中,普遍存在的一種供應鏈金融風險。由于這些中小型企業處于發展初期,其自身管理不夠規范、技術力量薄弱,缺乏相應的信用管理機制,從而造成了信用風險的發生,為企業帶來了不必要的后果,嚴重阻礙了企業自身的發展。
二、商業銀行供應鏈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物流環境的錯綜復雜
當下,國內的物流發展水品仍舊處于十分落后的階段,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在我國物流市場長期占有主導地位的往往都是生產性企業自營物流和聯合物流,這種情況導致了規模較小、技術落后、缺乏物流管理標準的中小型企業很難獲得相應的物權保障,在物流過程中無法對產品進行有效管理,使得銀行對于這類物品的流通也喪失了控制權,風險管理無法正常運作,直接導致了供應鏈金融存在嚴重的風險。
(二)信用環境混亂
就我國目前的金融貿易信用環境來說,常規的貿易交往往往都是通過票據進行結算,這種缺乏有效法律機制的信用模式,對于我國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極其不利。今年來,人民銀行針對這一情況曾進行過嚴厲的管理措施,但由于國內缺少相關的管理規范,使得我國貿易與國外貿易在信用環境上存在極大差別。這一問題成為當下供應鏈金融中的主要矛盾因素。
(三)企業資金管理不明確
由于國內缺乏專業的集團企業資金管理體系,使得國內企業在進行資金管理的過程中,往往存在缺乏專業管理人才、資金管理部門混亂缺乏實際作用、投資部門復雜化沒有統一的管理機制等情況,在企業實際生產運營的過程中,很多企業都無法清楚的區分資金管理部門和投資部門。這些問題,都是由于當下國內企業資金管理缺乏相應管理體系,以至于很多企業在資金的風險性管理上存在不明確、不重視的情況,直接危害到了企業的經濟發展。
三、商業銀行供應鏈風險防范措施
(一)商業銀行應正確選擇合作對象
在供應鏈金融的構建過程中,商業銀行應該正確選擇合作對象,首先,經營狀況與銀行合作度成為選擇合作對象的首要衡量條件,選擇生產經營狀況穩定、銀行合作程度較高的企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供應鏈金融中存在的風險,這類企業包括鋼鐵、石化、電信、汽車等產業鏈。通過與這類企業進行合作,在獲得合作經驗的同時還可以幫助銀行有效擴大服務范圍。同時,銀行也可以通過對供應鏈成員企業的詳細資料進行調查,從而實現在供應鏈企業中的篩選,對于存在經營風險和不合規操作的企業要及時予以淘汰,以此,保證了企業供應鏈金融的正常發展。
(二)加強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
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要求,是當下供應鏈金融中衡量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標準。全方面風險管理指的是,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風險管理工作在可控制范圍內與其他企業或者零售業務進行統一風險管理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需要依據各類業務的相關規定對企業間全部的資產組合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真正實現了供應鏈金融的全面風險管理。
(三)將供應鏈金融與商業銀行進行統一的風險管理
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是在風險管理能力、人力資源、資本和其他相關資源的范圍之內,其管理需要處于供應鏈金融的承受能力以內,只有這樣才能穩妥的管理供應鏈已經承擔的風險,將風險與收益做到維系平衡,使得風險調整后獲得收益最大化。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必須與供應鏈的目標與原則相兼容,并且能著重評論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由于供應鏈金融中不同的產品其風險管理成本特征差別極大,在產品具體推出之前,預先對風險管理的成本及收益進行對比,有效預防供應鏈風險。二是對供應鏈金融與相關業務進行邊際收益對比,通過數據比對來決定是否推行該業務,這一方式有效預防了供應鏈金融風險,做到了對企業及供應鏈的有效管理。
(四)加強對客戶資信質押貨物的管理
商業銀行與物流企業都應該針對性的對相關業務進行嚴格的操作規范和管理程序,通過這些措施有效杜絕因企業內部漏洞而產生的風險。例如,商業銀行為提高對質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斷完善內部操作管理規范,防止銀行操作中的風險狀況;物流企業為提高自身質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斷提高倉庫管理水平,同時實現倉庫管理信息化,制定完善的辦理質物入庫、發貨方案,在源頭上對物流運作進行管理,實現企業運作風險的有效管理。
四、結束語
關鍵詞:項目管理;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應用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大力發展,人們生活、學習等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而互聯網與金融行業進行融合也是當前討論比較廣泛的問題之一。在2013年以余額寶作為標志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式發展,隨之也就出現各種形式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產品是結合當前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的一種新型金融投資模式,當前人們比較熟悉的金融機構主要有螞蟻花唄、人人貸等,以上都屬于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內容。但就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實際情況而言,這種新型金融模式不但給傳統的金融模式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風險,基于這樣的發展形勢,本文就如何將項目管理應用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中進行相應的探究,希望以此能夠為降低金融管控風險提供參考性意見,從而促進互聯網金融順利、健康發展。
1項目管理基礎
所謂項目管理,具體而言就是管理學中的一項技術,而且是針對比較特殊的行業、產品等進行的一種管理方式和手段。一般來說,項目內容本身就具有模糊的性質特征,沒有統一性的管理方式進行相應操作,一個項目從開發階段直至結束都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因此這就需要將管理方式與手段兩者融合于項目管理的全過程中;另外項目管理還具有目的性特征,因此要想切實實現對項目管理工作進行的預判,應該結合項目的實際操作情況來對項目環節的標準進行測試和評定,相關管理工作人員還要對項目在不同管理階段進行嚴格的監控。
2項目管理在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中的應用
2.1構建計劃立項審批工作制度。在互聯網金融業務發展過程中,將項目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這就需要對全過程管理工作進行相應的干預處理。同時還要針對項目發展過程中的每個工作環節進行相應風險管控,以此提升互聯網進行金融風險管控的工作力度,從而降低金融風險擴大發展?;谝陨希谶M行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項目管理時,首先應該將以往的金融項目進行有效數據分析以及數據整理工作,以此作為項目管理的前提,這樣才能更好地制定符合下一項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工作項目,結合實際情況構建相應的審批制度,這也是當前比較有效地干預方式。將過去的金融信息輸入數據庫中,然后對數據庫中的信息進行分析,這樣做的目的是對之前金融產品進行大概預測,根據預測結果來進一步增強后期金融產品的運行有序和規范。但就當前項目立項審批制度而言,需要建立在當前溝通管理、設備上進行,運用自動化的方式管理項目流程,進而完善項目審批制度,提升對項目進行審理的工作成效,在進行項目審批流程的構建和制定過程中,需要對相關信息以及憑證進行舉證,另外還要在提出解決方案的同時確定該方案的預期實施效果;在進行項目立項審批制度的建立時,應該結合互聯網金融機構對當前資金運作情況進行制度制定,例如,項目管理在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中的工作范圍,對項目計劃的制訂,又或者是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進行階段性工作目標的制定,這樣才能夠切實保證項目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基于以上,將項目管理應用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中,一方面能夠節約時間和資源;另一方面能夠在運用項目管理時進行細節上的監督和控制,這也是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1]。2.2通過制訂針對性應對方案對金融風險進行預測和評價。就互聯網金融機構資金性質而言,具有流動性大的特征,而且這些流動資金主要來源于社會各界中吸納的短期流動資金,而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在于對需要借款的用戶進行長期性的房貸業務,雖然這兩種借貸業務之間不存在資金上的沖突問題,但從兩者時間、成本等方面進行考慮,借貸雙方在時間上存在一定的沖突情況,同時兩者之間存在的風險也有很大的差別,這種風險主要在于互聯網金融產品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在互聯網金融產品項目運營過程中,由于風險具有多樣化、復雜化等方面的性質,具體體現在信用、市場、政治環境或者是金融領域本身的風險層面中,因此在運用項目管理的方式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進行管理時,需要從金融風險的種類進行區分,從而對金融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預期和評價,結合風險實際采取相應的手段進行監控,對管理方法的運用是對金融風險的發展進行動態化監控,根據監控結果在適當時候進行風險管理干預工作,對風險進行管理干預的根本就在于對前期方案的制訂。在項目管理的初始階段對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有效的風險分析以及風險管理,不僅能夠降低互聯網金融資本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貸款風險,還能夠切實減少管理過程中出現呆賬、壞賬等,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進行有效規避。2.3開闊金融業務市場,培養金融項目管理人才。傳統金融市場輻射范圍比較廣泛,而互聯網作為當前比較新型的金融形式,具有成本低、金融市場效率高等特征,因此這就需要人們運用迎合當前時展的角度來看待金融項目和產品,以此來提升金融機構在社會發展中的競爭實力,進一步開闊金融業務市場,以此來實現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相關的有效性。在當前從事互聯網金融活動中,通過運用項目管理方面的人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項目管理過程,尤其是對金融風險管控方面。基于此也就足以說明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相關管理人才的培養以及引進,運用招聘等方式,向社會進行項目管理方面的專業性人才招聘,也可以通過金融機構或企業內部培訓方式進行金融方面人才的針對性培訓,對于培訓的安排可以通過定期進階的方式級逆行,由互聯網金融項目管理基礎、金融風險管控、質量管理操作方式等對人才進行提升式的培訓方式,使得人才能夠在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中的作用發揮至最大。另外針對互聯網金融市場具有共通性的特征,部分金融機構再進行與企業合作是對項目管理人才采用的方式為資源共享,這樣做不僅僅能夠有效促進互聯網金融產品項目的順利運營,同時還以金融技術作為支撐基礎,進行相應的管理延伸,使項目管理工作逐漸應用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工作中,針對金融風險管控專門設立工作專員或工作部門,在提升人才專業性的前提下進行對互聯網金融產品項目管理的自主性、自發性,從對相關項目管理方面的引進和培訓而言,將人才機制應用于互聯網金融項目管理工作環節或工作部門中,切實提升項目管理在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中的應用[2]。2.4維護項目管理信息,切實完成項目管理指標。在進行互聯網金融產品管理過程中,項目管理在其中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也是將互聯網金融發展建立在當前信息時代前提下進行的,基于此要想切實提升互聯網金融項目工作的成效,就需要對相關的金融管理信息進行相應的維護管理,通過采取比較專業、高效的管理方式進行維護管理,并結合當前互聯網金融產品項目的發展實際來進行決策和評估等,從評價指標的制定來達到互聯網金融項目的管理成效,同時還能夠及時對信息進行跟蹤管理以及更新處理,進而控制互聯網金融產品項目管理工作的落實,通過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互聯網金融環境進行相應的模擬,以此來分析互聯網金融在進行項目管理時存在的弊端。在進行互聯網操作環境的模擬時,互聯網金融產品由最開始的計劃方案制訂、對金融風險的管控、風險管控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細則、對項目進度進行跟蹤等,以上都與互聯網金融有很大的關聯性,將互聯網金融產品相關信息數據進行儲存和應用,這樣做才能夠更加有效地對互聯網金融項目進行相應的決策和分析,以此來提升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決策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從而進行集中性管理。一方面有助于互聯網金融產品在運行中各個管理環節的溝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將各部門在管理過程中獲取的信息進行有效對稱,切實降低對資源的多次應用,節約時間,提升管理工作成效,以便于更好地面對未來互聯網金融管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性風險,從而規避風險。另外在進行互聯網金融信息管理時,還要注重對金融客戶信息的保護工作,這也是互聯網金融風險項目管理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其最終目標就是完善金融信息紕漏機制,切實保證金融客戶的群體利益,對其中存在的違法行為等進行相應的監管和打擊,從根本上保證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除此之外對金融信息進行管理過程中還需要運用相應的征信方式。建立征信體系要確保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全面性,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征信體系的建立,能夠進一步促進金融機構、企業以及政府與部門之間的數據信息交流、互動,更進一步實現對金融數據信息的統一、有效管理,以此來推進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的順利建立[3]。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風險管理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使得風險管理的問題日益凸現。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業在各國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監管的放松,金融市場的波動性也在不斷加劇,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在世界范圍內發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機——歐洲貨幣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這三次大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損失,引起了國際金融界對金融風險管理的高度重視,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更成為國際、國內金融界關注的焦點。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主要的風險形式。信用風險的管理也成為當今風險管理領域中極具挑戰性的課題。因此,如何防范與降低信用風險已是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經濟學解釋
商業銀行在經營中會遇到很多中風險,其中信用風險是金融市場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風險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機構、投資者和消費者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影響著人們對信用風險概念的理解。
傳統觀點認為,信用風險是指交易對手(受信方)拒絕或無力按時、全額支付所欠債務時,給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帶來的潛在損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貸款的銀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公司。授信方總是會更多地考慮信用風險問題,比如發放貸款的銀行,其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在商業銀行的早期業務中,常常將信貸風險等同于信用風險。隨著商業銀行業務的演變和發展,信用風險出現了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
從廣義上說,信用風險還包括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對銀行信用的影響,使銀行經營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發生背離,從而導致銀行造成潛在損失的可能性;
從狹義上說,信用風險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協議、償還本息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信用風險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借款人或債務人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意愿履行還款義務而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另一個是指由于債務人信用等級或信貸資產評級的下調、信貸利差的擴大導致資產的經濟價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著眼于貸款是否違約,成為違約風險;后者則強調信貸資產質量價值的潛在變化,所以通常稱為信貸利差風險。
另外,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1)道德風險與信息不對稱是形成信用風險的重要因素。(2)非系統性與系統性。(3)風險和收益的非對稱性。信用風險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對稱性。(4)信用風險的歷史交易數據難以獲取。
二、國內外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監管的現狀分析
隨著現代經濟中信用活動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信用風險所涉及領域和規模迅速擴大,因此,各個國家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視的。
(一)國外先進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
1、風險管理上升到銀行發展戰略高度,董事會直接負責風險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來,一些大銀行由于風險管理失敗而遭受了巨額損失,甚至破產倒閉,使得銀行股東、經理們以及金融監管當局領略和感受到銀行風險的嚴重后果,深刻地認識到現代風險管理對于銀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目前,國際上一些大銀行的最高決策層已把風險管理納入其發展戰略計劃,將之作為銀行內部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風險管理在整個管理體系中的地位已經上升到銀行發展戰略的高度。
2、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開始出現,風險管理趨于日?;椭贫然?。與風險管理上升到銀行發展戰略高度相適應,現代銀行風險管理在組織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領導的,以獨立風險管理部門為中心,與各個業務部緊密聯系的風險內部管理體系。風險管理決策與業務決策的適度分離,改變了風險管理決策從屬于以盈利為首要目標的業務決策的傳統管理體制。同時,以獨立風險管理部門為中心的風險管理體系的運行是建立在管理日?;椭贫然幕A上的,這就進一步加強了商業銀行在復雜的風險環境中及時、有效地管理風險的能力。
3、更加重視全面風險管理。與主要重視信用風險的傳統風險管理不同,現代銀行風險管理還非常重視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更全面的風險因素。而且不僅將可能的資金損失視為風險,還將銀行自身的聲譽和人才的損失也視為風險,提出了聲譽風險和人才風險的概念。
4、市場風險日益突出,市
場風險管理技術得到迅速發展。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市場風險成為銀行風險環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時,金融自由化和銀行綜合化經營的發展,使得商業銀行傳統的以信用風險為主的模式發生變化。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兩者,無論是在管理技術手段上,還是在管理理論上,都構成了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的兩個基本內容。
5、風險管理技術趨于計量化和模型化,各種風險管理計量模型發展迅速,銀行風險管理的科學性日益增強。與傳統風險管理的特征不同,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越來越重視定量分析,大量運用數理統計模型來識別、衡量和監測風險,使得風險管理越來越多地體現出客觀性和科學性的特征。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現狀
1、我國商業銀行尚未形成正確的信用風險管理理念。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多數工作人員對信用風險管理的認識不夠充分、信用風險管理理念比較陳舊。不能適應新時期業務高速發展及風險環境復雜的需要。
2、信用風險管理的組織機構不健全。在我國商業銀行中,負責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是貸款部門的信貸員,這遠遠不能滿足實際信用風險管理的需要。
3、不良貸款比例高,貸款資金趨向長期化、集中化。我國銀行業的貸款人多集中在房地產或其它人型資產投資項目上,且數額巨大。而貸款資金長期化將導致銀行資產的流動性降低,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一旦累積的信用風險暴露出來,勢必會造成嚴重的信貸損失,對銀行的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4、內部評級不完善,風險揭示不充分。與先進的國際性銀行相比,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內部評級無論是在評級方法、評級結果的檢驗,還是在評級組織結構、基礎數據庫等方而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從而極大地限制了內部評級在揭示和控制風險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會計信息不完備和真實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風險的技術方法,銀行信息披露的質量和數量方而都遠不能適應市場的要求。
三、針對我國現狀提出完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監管的建議
第一,提高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度量和管理技術水平。根據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要盡快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首先,各商業銀行應積極開發以計算機為平臺的客戶信息系統,廣泛收集充分的客戶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數據庫。其次,我國商業銀行應根據我國的國情,堅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積極開發出適合自身條件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
第二,確立完善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體系。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可以保證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策略得以落實。商業銀行要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應根據中國銀監會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在對各類業務的各環節風險進行識別的基礎上,對現有的內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進行整合、梳理和優化。首先,通過授權管理、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風險在業務環節中的出現。其次,通過標準化的內部控制管理實現內部控制的連續性和系統化,從而嚴格控制銀行內的各項業務和管理活動。最后,通過不間斷的調整和改進,不斷提高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確保其經營目標的實現。
第三,強化風險外部監管,完善宏觀外部環境。強化風險外部監管是完善風險控制體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市場約束的要求,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規定最低資本要求、監管當局的監督檢查、市場約束為金融監管的三大支柱,強調銀行應及時、準確地向市場披露銀行財務狀況、經營業績、風險管理戰略和措施、風險敞口、會計政策以及業務、管理和公司治理6個方面的信息;其次,監管當局必須在強化合規性監管的同時重視安全性監管,逐步強化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約束。同時要對銀行風險評估體系的合理性、準確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進行監督,嚴格監管紀律,推動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科學化,實現從注重合規性監管向注重風險性監管的轉變,健全非現場監督體系,并保持監督的持續性。再次,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銀行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形成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金融法制環境。落實《物權法》,修訂完善《破產法》和《擔保法》等,在完善商業銀行的立法基礎上加大執法力度,維護金融秩序。
第四,規范社會信用關系,推動社會信用文化建設。要建立健全有關社會信用的法律體系,推進信用文化建設。據有關機構分析,社會信用指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促進gdp增長0.9%,促進生產率提高0.7%。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下)[m].北京:商務出版社,1983,255-256.
[2]p.jorion.value at risk[m].new york:mcgraw hill.1997,128.
[3]王春峰.金融市場風險管理[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6-7.
[4]陽.金融風險分析與管理研究——市場和機構的理論、模
型與技術[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1.
[5]崔炳文.新巴塞爾協議下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6.
關鍵詞:金融中介;風險管理;制度性金融風險
文章編號:1003―4625(2006)05―0051―03
中圖分類號:F831.59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在既有的經濟理論的這一分支即風險理論中,最基本的問題是奈特(knight)于1921年提出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的關系問題?!?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P216)奈特認為“風險是指個人根據對事實的客觀分類有能力計算出概率的情形”,同時,還爭辯道“不確定性是指不可能客觀分類的情形”(杰克?赫什萊佛等,2000,P10),然而,杰克?赫什萊佛和約翰C?賴利不同意奈特的劃分,認為“能否進行客觀分類不是關鍵之所在?!本脱芯坎淮_定性與風險的目的而言“風險和不確定性指的是同一件事?!倍谩爸饔^概率的概念來處理這類事:概率只能簡單地算作相信的程度。因此,決策者絕不會處于奈特所定義的風險世界,相反卻總是處于他所定義的不確定世界?!?杰克?赫什萊佛等,2000,P10)本文就不確定性與風險的判識上,傾向于接受赫什萊佛與賴利的觀點,即從討論金融中介的風險管理的功能而言,對不確定性與風險不作區分。當然,相應于金融中介的風險管理功能的不同局面,本文亦會對風險作進一步地細分與推演。
不同于不確定性與風險問題,“金融中介問題進入現代經濟學的歷史并不長,”(張杰,2001)雖然由費雪(Fisher)的“費雪分離定理”經阿羅-德布魯(Arrow-Debra),弗里德曼和施瓦茨(Friedman &Schwartz)以至米什金(Mishkin)等的不斷擴展,但金融中介真正形成主流的理論還是作為“信息經濟學和交易成本經濟學平行發展所做出的回應”,而確立的金融中介規模效應觀,即“從整個社會的儲蓄投資過程看,中介手段有助于提高儲蓄與投資水平以及在各種可能的投資機會之間更有效地分配稀缺的資源,這被稱為金融中介的‘分配技術’”。同時,“金融中介機構還可通過協調借貸雙方不同的金融需求而進一步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并且依靠中介過程創造出各種受到借貸雙方歡迎的新型金融資產,這被稱之為‘中介技術’”(張杰,2001)。
凡此種種,均是基于金融中介的規模優勢。在此規模優勢的基礎上,“Santomero基于Tobin――Markowitz資產組合模型發現,中介機構在投資者之間發揮風險轉移的功能,以使整個社會的平均風險水平下降或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張杰,2001)這正是金融中介的風險管理功能。
本文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金融中介的風險管理功能觀,在對風險本身作進一步細分的情況下,針對中國轉軌經濟時期的風險特征,來對目前中國金融中介的風險累積的原因和困境作出解釋和嘗試求解,并進一步推演出國家――這一提供制度產品的主體,在面對轉軌時期的風險與金融中介的風險管理功能的背離性所應起的作用及可能的變遷方向。當然,這里亦不是簡單地引用金融中介風險管理功能觀去闡釋上述問題,而是結合金融中介的“中介技術”(張杰,1998,PP78-84),提出“主動性”金融中介風險管理功能觀與國家對金融風險的相應的制度產品供給模式的。
二、風險的差異性與金融中介的“主動性”風險管理功能觀
毋庸置疑,金融中介機構是金融資源的集中與分配的媒介。然而,金融資源在帶給交易主體收益和福利增進的同時,也同樣意味著風險。也就是說,金融資源本身就是收益與風險的集合體。因此,金融中介在配置金融資源的同時,不可否認也集中與拆分著與金融資源天然伴生的金融風險。
正是這獨特的伴生現象導致了金融中介以吸收風險和集中風險來獲利,或稱其特殊之處就在于這種悖論“要賺取收入豐厚的回報,金融中介必須尋找風險”(多米尼克?卡瑟利,1997,P27),即所謂的金融中介的“脆弱性”恰恰是金融中介存在的內在邏輯。
而此邏輯的自然推演的結果則是金融中介是以拆分風險為前提來吸收和集中風險的。因此,其中介功能的發揮與否與其能否成功地化解風險有根本的關系。
這里,必須進一步闡述的是此處所指的風險已不僅僅是由于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損失的一般層面上的風險。而針對金融中介機構這種以自身信用吸收與集中風險,并進而拆分風險的組織安排而言,其風險更多是體現為借方風險,即金融中介能否順利地拆分風險,能否以低成本拆分并進而在此風險中介的過程中獲利。
具體而言,金融中介能否完成風險管理的功能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能將風險轉移出去,即金融中介機構在集中了貸方風險后,能將風險以借方風險的形式轉移出去,經濟生活中存在金融中介的風險借方。
其次,是風險的承受主體,即金融中介的風險轉移對象,對于風險的態度以及形成金融中介的借方風險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或稱弱一致性。只有這樣,如同資產組合理論處理風險所需的條件一樣,金融中介通過將具有較大差異性的借方風險進行集中,才能在合集(借方風險的集合)中或稱組合中抵消風險,體現金融中介的規模優勢。
再次,金融中介能夠低成本地拆分風險,而拆分成本的高低決定了由誰,是國家,還是由一般的金融中介機構作為主體來拆分風險。
顯然,以上針對金融中介拆分在金融資源的配置流程中所面臨的更具體化的風險――主要是借方風險時,其風險管理表現為兩個層次的問題:能否拆分,拆分能否獲得。對于風險的管理主要基于“Santomero基于Tokin-Markowitz資產組合模型”而演化出的金融中介風險管理功能觀,即其發現:“由于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同,中介機構便要在投資者之間發揮風險轉移的功能,以便使整個社會的市場風險水平下降或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Merton(1989)發現中介機構所生存的特權就是可以將風險打包與拆分,從而使風險以最低的成本加以分散?!?張杰,2001)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本文所認為的
金融中介的風險管理功能觀絕不僅僅限于金融中介以尋找借方風險的差異性來相對被動地拆分風險,而是認為金融中介基于自身的特點――以拆分風險為前提來集中風險,對于具體化的借方風險,其管理風險的功能體現于如下三個遞進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以外延的角度來看,金融中介正是借助自身的規模優勢,通過將更大范圍內的借方風險置于同一個風險管理的集合,寄望于由于集合范圍的擴大,借方風險之間應有更大的概率,相互抵消或消減。這也是前述的金融中介之所以較之普通投資者更勇于吸收風險的規模效應的解釋。
第二個層次,從借方風險的結構上講,盡管金融中介可以借助規模優勢,以提高社會中借方風險的負相關性的概率。但歸根到底,借方主體偏好,或稱借方風險的弱一致性,負相關的程度是根本上決定基于資產組合理論的金融中介的風險管理效率的。不同于傳統的風險管理功能,金融中介并不只是以借助于尋找借方主體的風險偏好差異,并進而進行風險管理的。不斷進行的金融創新,展示了金融中介也在主動地以提供更多的差異性的金融產品來努力創造著借方風險的多樣性。這正是本文認為的金融中介的主動性風險管理功能的主動性所在。從本質上講,風險轉移和日益復雜的金融工具和市場的創新是金融中介為創造借方風險差異的必然。
第三個層次,是從主體選擇的角度,這必然引進了制度層面的因素。金融中介機構為拆分風險,一方面從結構上創造并利用借方風險的差異性;另一方面,借助規模優勢,將更大范圍的借方風險集中,提高相互抵消的概率。
然而,對于拆分風險的金融中介機構是否有能力或更客觀地講,是否具有拆分風險的比較優勢,尤其是對于無法借助創造差異性及擴大外延的手段有效(此處的有效指的是相對低成本的拆分借方風險)地拆分的系統性風險。同樣作為宏觀經濟主體的國家將起什么作用,其制度產品供給者的特殊的角色又將賦予它哪些強勢的能力?這將是本文依邏輯次序將于第三部分結合中國轉軌經濟特殊時期著力闡述的問題。
三、轉軌時期中國金融中介風險拆分的不可能性及國家的作用
前述的金融中介拆分風險的能力主要決定于其發現借方風險的差異性及創造差異的能力、金融中介歸集借方風險的規模效應的大小以及拆分風險的成本即拆分風險的效率。
對于轉軌時期的中國的金融中介機構而言,由于借方風險的承受主體從產權基礎來劃分的話,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因此,其風險承受主體過于單一化。
這種借方主體產權上的一致性,使得如下情形成為必然的結果:
從經營風險的角度,對于中國的國有金融中介(轉軌時期,國有金融中介占有絕對的優勢地位)而言,所面臨的借方風險的固有一致性較強,借方主體產權的一致性必然導致借方風險的同構性,換句話說,固有的系統性風險很大。
從信用風險的角度看,由于國有企業(借方主體)與國有中介機構從根本上講,產權的歸屬主體的同源性――均屬于國家這一“非人格化”的產權主體。自然引發的金融中介機構債務償還的“軟約束性”。從本質上講,這一特有的產權追溯的同源性,使得原本屬于非系統性風險的借方信用風險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成為轉軌經濟時期,中國金融中介機構的系統性的借方風險――逃廢債務。換言之,在中國目前特殊的轉軌經濟時期,原本基于市場環境條件下的金融中介機構的風險轉移受體卻通過這一銀―企特殊的鏈條,將企業自身的風險,如經營風險逆向轉移到金融中介的身上,形成整個經濟運轉中,金融中介普遍面臨的風險。
面臨如此巨大而單一的系統性風險,基于借方風險的多樣性,因而寄望可以借助規模優勢通過資產組合理論或風險管理理論將風險集中于一個集合中,通過其相互的抵消,從而拆分風險的金融中介機構將很難回避這一性質單一的總量巨大的系統性風險,使得拆分風險這一根本環節發生了梗阻,其直接的后果是:
第一,由于拆分風險環節的受阻,必然使得集中的大量的貸方風險無法釋放,形成巨額的呆、壞賬。這就是中國銀行類金融中介機構呆壞賬的存量角度的成因之一。
第二,同樣由于轉軌時期,國有金融中介的資金動員功能,使得即使在金融中介拆分風險受阻的情況下,國家仍要求其繼續吸收居民儲蓄,即進一步積累貸方風險,這是銀行類金融中介機構呆、壞賬的增量角度的成因。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后果,國有金融中介機構面對著由于制度原因(借方主體的產權一致性)而面臨的巨大單一的系統性風險,可稱之為制度性風險,單靠金融中介機構,即使是努力去創造借方風險差異――如推出越來越多的個人消費信貸、住房信貸等也是收效甚微的。因為從本質上講,依靠技術層面的調整是無法解決制度層面的障礙的。基于資產組合原理的金融中介主動性風險管理功能觀,在遭遇如此巨大的制度性風險時,無論從借方風險差異性還是規模集合兩個必要角度看,均是蒼白的和無法發揮作用的。也表明了轉軌時期,國有金融中介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的不可能性,以及呆、壞賬等風險積累的必然性。一句話,對于轉軌經濟時期,在金融中介領域產生的這一制度性風險所導致的制度性需求,只能以相應的制度供給來得到解決。而作為制度產品的供給主體――國家,也只有國家這個具有強勢權威和惟一的產權歸屬主體才有能力或稱有成本優勢。去處理積累的貸方風險。
一方面,國家利用其特殊的地位,以其權威為后盾,通過行政或稱指令性或產業傾斜等制度安排,將資金分配于各行業,分配的過程也是國家有意創造借方風險多樣性的過程。借方風險的多樣性意味著通過國家在更大范圍內的風險和集中,呈負相關性的借方風險相互抵消的概率會顯著提高。這一方面體現了國家創造風險差異的獨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國家所具有的更為巨大的規模優勢。
另一方面,對于此制度性風險中,即使從國家層面上依然無法通過創造差異,以及在更大范圍內進行風險抵消來消除的部分。國家只能通過惟一的途徑也是直接針對其成因的解決方式――財政注資沖銷,這也是改革成本的一部分。
當然,拉長制度轉軌的時間視界,國家為拆分這一內生制度障礙而形成的系統性風險而不斷地進行相應的產權改革,即進行市場化的改革,是從根本上消除系統性風險的手段,在減少此制度性風險的增量的同時,也在更大范圍內構建使金融中介風險管理功能發揮條件的制度環境。無疑這將是一個漸進和較長的過程。
總之,金融中介不僅是金融資源的配置媒介,同時也是與金融資源相伴生的金融風險的集中與拆分者。其最根本的風險管理原則是以拆分風險為前提進行風險的集中與吸收,所謂金融的脆弱性恰是金融中介運作的特征。更進一步地講,金融中介必須有能力有效即低成本地拆分所主要面對的借方風險,并獲利。
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夠有效地進行風險拆分,并進而獲利,原因在于其借方風險應具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性――負相關性,在此結構基礎上,金融中介可利用其規模優勢集中風險,以提高差異化的借方風險相互抵消的概率。這就是金融中介的風險管理功能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