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40: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水災害防御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隨著人口的增長,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極端氣候越來越多,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多,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農業是氣候變化最敏感的領域之一,災害性天氣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
農業氣象災害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導致農業顯著減產的不利天氣或氣候條件的總稱。影響訥河市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包括:干旱、冷凍災害、水災和冰雹。
一、災害類型
1.干旱
干旱是北方地區的主要氣象災害,是指由于長時間降水偏少,出現空氣干燥、土壤缺水、使農作物體內水分發生虧損,影響作物正常的生長發育,造成農業減產,人畜飲水困難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的現象,對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損失比洪澇更為嚴重,是農業穩定發展和生產安全的主要制約因素。土壤干旱,是最主要的干旱形式,指長期無雨或少雨的情況下,又缺少灌溉條件,土壤中水分長期得不到補充,作物得不到正常的水分供應而遭受的危害。
2.冷凍災害
農業冷凍災害主要包括低溫冷害和凍害,而凍害包括霜凍和寒潮。低溫冷害主要是指農作物在生長期間溫度偏低、熱量不足延遲作物的生長速度或是作物發育關鍵期遇到一定強度的低溫,對作物發育產生障礙而使農作物減產的氣象災害。當出現冷害時,粒子不能完好成熟,質量下降,嚴重時可出現大幅減產甚至絕產。
霜凍是指農作物生育期間,因土壤和作物表面的溫度降低到某一程度(一般低于0℃)時,使農作物受害或死亡的現象。出現霜凍時經常伴有霜,但有時也可以不出現霜,霜凍著眼于作物的凍害現象,而霜則著眼于物理現象由于近些年訥河市農業種植結構的變化,果蔬等作物因為有著較好的經濟效益,百姓逐漸認可,但受霜凍等的影響也在逐步加大。
3.水災
水災分為洪和澇兩種,洪是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發、河水泛濫、淹沒農田、毀壞環境與各種設施等。澇是指水過多或過于集中或返漿水過多造成的積水成災。洪澇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年度變化十分明顯,是影響作物產量的氣象災害,而秋雨過多也會對農作物收割產生較大危害,2012年訥河市秋季雨量過大,使秋收比往年延后了半個多月。
4.冰雹
冰雹也叫“雹”,俗稱雹子,夏季或春夏之交最為常見。它是一些小如綠豆、黃豆,大似栗子、雞蛋的冰粒尤其是北方的山區及丘陵地區,地形復雜,天氣多變,冰雹多,受害重,對農業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毀莊稼,損壞房屋,人被砸傷、牲畜被砸死的情況也常常發生;特大的冰雹甚至能比柚子還大,會致人死亡、毀壞大片農田和樹木、摧毀建筑物和車輛等。具有強大的殺傷力,雹災是影響我市嚴重災害之一。
二、防御對策
1.干旱的防御防御干旱根本的途徑是種草種樹,改善生態環境,興修水利,搞好農田基本建設。一方面要認識到水對植物生活的極端重要性,還要認識到我國季風氣候的特征就是降水分布的不均勻、經常性出現水災、旱災是必然的。大水漫灌既浪費寶貴的水資源,還會帶來不利影響。采用噴灌、滴灌、地下灌溉等先進方式,可節約大量水資源,效果也更好,不至于太多或太少。還可以采用覆蓋、免耕技術,選用抗旱力強的品種,改革種植制度等。在遇到有利天氣形勢時,還要進行人工增雨緩解旱情,充分發揮人工增雨的效用。
2.冷凍災害暫無大范圍較好的防御對策,只能加強霜凍災害預報,做好小范圍防范及事后補救
防御措施有:覆蓋防霜、灌水、熏煙驅霜和熱爐加熱法。萬一遭受霜凍,在太陽出來之前,澆水或噴清水洗霜,可減輕作物霜凍危害,已發生凍害的作物,應在晴天對受凍殘體進行清除;除此之外還要注意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作物受凍害后,體弱,抵抗力差,容易發生病蟲害,要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控,盡量減少因病蟲害造成的產量和經濟損失。
3.江河洪水的防御
工程措施包括修建防洪堤、救生高臺、水庫、河道清淤清障,以及城市內的排水渠道等。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我們做的整個防洪工作。如防洪準備、洪水預報、信息傳遞、淹沒區人員、物資撤離轉移、搶險隊伍、物資儲備、搶險救災,以及河道管理等。我們還要把汛期中防洪抗洪的一切工作準備好。發生洪水險情,要堅決執行上級領導的指令,進行果斷處理對有的地方上級險情一定要了解清楚,我們給領導匯報也要實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4.冰雹的防御
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冰雹的應急工作,氣象部門做好人工防雹作業準備并擇機進行作業。農作物遭受雹災后要及時進行災后補救。如小麥被雹砸后,不要割去殘株,只要進行科學管理,如中耕松土,追施肥料、及時澆水,都能獲得一定的產量。但是,小麥在揚花期后被砸斷的殘株,無恢復能力,就無搶救意義了。玉米遭雹災后,若經過田間管理能恢復生長的,則不要割除莖葉,有利于植株恢復生長。玉米田間缺苗嚴懲的地塊,可補種早熟作物,如綠豆。一般來說,禾本科作物抽穗前抗災能力較強,一般只要留有根茬(玉米留有穗節),均能恢復生長,并獲得一定產量,雙子葉作物卻相反,苗期抗雹災能力較弱,子葉砸斷后,一般不能復生或產量極低;而生育中、后期的抗災能力較強,只要及時采取綜合措施,均能挽回損失,達到災年不歉收。
關鍵詞:氣候災害;農業;防御措施;氣象保險
中圖分類號:F842.66文獻標識碼:ADOI:10.11974/nyyjs.20161233188
我國現在大力發展農業,最主要的是植物的培養與研究。在南方,主要種植水稻,它一般在酸性磚紅土壤中生長,適應的氣候條件是高溫多雨和雨熱同期。因此水稻種植業很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在北方,主要種植小麥,它對土壤的條件比較高,適合小麥生長的土壤條件是熟土層厚,結構良好,有機物豐富,養分全面,氮磷平衡,保水保肥力強,通透性強。只有這樣,才能使小麥生長均勻一致,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至于氣候對小麥的影響,最明顯的在冬天的時候,如果冬季氣候溫暖,就會形成麥苗旺長,為春季小麥凍害制造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從這2種農作物的最佳氣候條件來看,農業氣象保險將會是一個關鍵點,在農業安全保障中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1農業氣象災害影響
農業災害往往是預想不到的,它會毫無預兆的發起攻擊。例如1997―1999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那次事件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南方和北方無一幸免,造成北方持續高溫,以致于發生旱災,旱情十分嚴重,南方則是低溫洪澇,1998年在我國南方遭遇的特大洪水災害,厄爾尼諾現象是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的厄爾尼諾對我國更是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北方嚴重干旱,玉米沒有水分生長不均勻,導致低產量,農民收入微薄,南方洪澇多發,長江中下游降水較多,集中到了棉花采摘的季節,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不便。并且出現了暖冬跡象。2016年的“拉尼娜”即將到來,這又將會給我國帶來什么影響呢?預計會使我國冬天溫度下降2.95℃左右易出現冷凍現象,并且南方的概率會高于北方。
2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及治理
農業氣象災害還是需要不斷的改進,可以從兩方面改進。健全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機制,在災害到來之前,必須做好預警工作,對災害可能帶來的危害做大量的數據預測分析總結,然后開展全面的防御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但是如何做好災前預警呢。需要完整的機器設備,能夠及時的對氣象進行檢測和對數據的傳遞,這樣預警機構才能做好數據的預測與分析;工作人員要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對任何一組數據做詳細的分析,及時匯報工作總結,并且能夠有效的參與到防御過程中,根據預測數據給予高效率的方案。?c此同時,可以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機制,充分利用各大部門的職能與優勢,創建緊密的合作體系,及時的開展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氣象災害的評估與應急技術的研究,達到人才、信息、技術的資源共享,編制農業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和防御規劃,對致災因素進行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系數。只有這樣,防御措施才有可能實現的更全面,更高效。另一方面,做好災后治理。災后不僅破壞了地表植被,降低了土壤保水能力,致使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導致農民陷入貧困的局面。所以災后治理在災情發生后是一個很重要的補充,又該如何做好災后治理呢。對于洪澇災害的災后治理,要及時清溝排水,排出大量的積水,讓農作物的根系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正常代謝呼吸,并且要及時清除田間枯萎的葉子,改變通風透光條件,然后培土,加固,讓農作物能盡快恢復生機。還要及時破壞板結土壤,給農作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然后補加化肥,使農作物需要的氮,磷等元素指數升高,這樣可以讓農作物得到充分的營養成分,在佳宜的環境中茁壯的成長。對于干旱的災后治理,可以采取人工降雨,讓農作物吸收充足的水分,恢復生命力。最基本的是政府要實施政策補貼,這時候政府需要制定一個合理的補貼政策,使農民的利益達到最大化,讓農民盡可能的少些損失。接下來就是要做好災后數據統計,算出氣候災害的出現概率與極端值,再與災前的數據對比,總結出災情是否超過了預測的狀況,然后得出災前與防御措施的不足,進一步增強防御措施,加強防御范圍,最好做到理想狀態。
【關鍵詞】城市水災 規劃建設 防災工程體系 科學架構
【中圖分類號】 TU98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1.004
近年來,我國城市水災頻發,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財產損失,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正常安全運行,并受到了媒體、公眾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城市水災包括城市洪災和城市內澇,很多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城市內澇的產生原因和解決途徑,并各有建樹。城市水災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的重視和投入、社會和市民的期望值等社會因素,氣象條件等自然因素,防災工程建設等工程因素,工程設施的運行、調度與管理等管理因素和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等多方面因素。目前來看,政府的重視和投入、社會和市民的期望值等社會因素都期望減少和避免城市水災的產生,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可以通過科學的預測體現在防災工程的建設標準之中。所以,筆者認為:建設高標準的防災工程設施是最關鍵且最重要的防災措施。有了高標準的防災工程設施,才能有效地通過工程設施的運行、調度與管理等措施實現防災減災的目的。為了科學規劃建設城市水災防御工程,抵御城市內澇,本文僅從工程的角度探討如何構架城市水災防御工程的系統科學問題。
我國城市水災的二元體系架構
人類從農耕社會逐步發展到現在以城市為中心的現代化社會,現代文明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壯大。城市是一個人口和社會財富高度集中的區域,為了提高城市的土地承載能力,城市從自然生態系統逐步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它的生態安全、排水安全和防災安全都依賴于相應的工程設施提供保障。目前,我國已經建設了比較完善的城市防洪工程和城市雨水排水工程。
濱水城市一般沿河、湖、海岸線等水體岸邊建設有防洪、防潮堤壩,相關河流水系建設有高標準的防洪水庫、堤壩和滯洪區以保護城市免受外部洪水的危害,城市防洪工程的設防標準與城市的重要性有關,設計依據是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在設防標準以下,防洪工程應保證城市的防洪安全。目前,城市防洪工程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規劃設計標準體系和工程實踐經驗。
幾乎所有的城鎮規劃建成區范圍以內,都建有地下雨水排水管網或合流制管網,用來排除規劃建成區以內的暴雨徑流,保障城市排水安全。其作用是補償城市建設過程中對地表排水溝渠的破壞、提高排水能力、保護城市免受暴雨災害和為市民提供舒適的生存條件。城市雨水排水工程的設計標準、設計依據應符合城市排水設計規范。在設計標準以下,排水工程應保證城市的排水安全。目前,城市排水工程也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規劃設計標準體系和工程實踐經驗。
城市規劃建設的防洪工程和雨水排水工程共同構成了我國城市水災的二元體系架構。城市防洪工程由水利部門負責,有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和高等院校、工程規劃建設的理論、技術標準體系以及運行維護機構。城市雨水工程由城建部門負責,同樣有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和高等院校、工程規劃建設的理論、技術標準體系和運行維護機構。在兩個體系都正常運轉的條件下,為什么還會發生城市內澇災害呢?其原因是城市雨水管網設計標準偏低,經常發生雨水排水系統“失效”工況,而且沒有對超標雨水做出安排,任由超標的地表漫流雨水流到城市低洼地區造成內澇災害,而城市的管理者處于沒有任何解決之道的尷尬狀態。
2012年,由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完成的亞洲發展銀行技術援華項目“城市雨水管理與內澇防治”的咨詢報告全面分析了我國法律、機構、技術和投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研究發現,我國城市雨水排水設施設計標準偏低,超過雨水排水標準的內澇事件經常發生,且許多城市沒有對超標雨水產生的地表漫流做出相應的工程安排。調研發現,發達國家采用兩種方式解決導致城市內澇的超標雨水地表漫流問題:其一是建設高標準的城市地下雨水排水設施;其二是利用城市道路排除超標雨水,對超標雨水進行約束,設計標準可以達到“百年一遇”。我國的經濟處在高速發展之中,即將邁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值得借鑒,那么我們應采用哪種方式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呢?
我國一直以來都采用城市排水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的二元工程體系架構來解決城市的水災問題。2011年以前,主要采用排水管網工程排除城市雨水,沒有對超標雨水做出工程安排。傳統的思維方式是通過提高地下雨水管網的設計標準來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可以學習的范例有我國香港地下雨水排水工程“50年一遇”的設計標準、英國倫敦“30年一遇”的設計標準。采用這種方式進行管網改造或重建的優點是沒有理論和技術方法方面的困難,而缺點是大范圍開挖對城市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管網沉積造成的運行維護費用增加,同時還應考慮地下空間利用等問題。因此,這種方式適合在新建城區進行探索。
《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1版)》首次提出“內澇”的概念,在《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4版)》頒布以前,一直將排水標準作為內澇的防治標準。因此,很多人將排水管網提標改造作為解決城市內澇的核心技術。《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4版)》從頂層設計角度,建立了涵蓋“源頭控制體系”“排水管網系統體系”和“內澇防治體系”的城鎮排水系統標準體系框架。根據該規范提出的體系框架,第二種建設與改造的方式是參考北美與澳大利亞等國家,建立城市排水、內澇防治和防洪三套工程體系架構,一并考慮城市雨水系統的防災問題。內澇防治的工程措施包括源頭的削峰調節池、利用道路縱坡排除超標地表徑流的行泄通道、建立大型調蓄設施以及城市內河、湖的排澇泵站等。
兩種解決方式的差別在于是將眼光局限于城市排水的范疇,還是從整個城市雨水系統的角度出發來構架工程系統。為深入探究,我們必須提高現有排水管網的設計標準,同時制定新的內澇防治標準,并且要與城市排水標準和防洪標準相銜接。
國務院2013年的《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為科學防治城市內澇災害提出了從規劃做起的基本要求。2014年1月1日頒布的《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為科學防治城市內澇災害奠定了法律依據。《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4版)》為科學防治城市內澇災害制定了防治標準。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的通知(建城[2013]98號)》的基礎上,全國各地都在應用《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范》中提出的相關技術,積極編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目前,海綿城市建設已經被提上城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的議事日程。為了更好地將以上精神落實到工程之中,定義科學防治城市內澇災害的設計工況就十分必要。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出臺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要求:“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通過海綿城市工程建設逐步完善城市內澇防治工程體系?!?/p>
由于城市內澇是最近提出的概念,城市內澇災害相關的基本概念一直困擾著工程技術人員和社會公眾,因此應進行深入研究予以澄清。城市內澇災害是城市水災的一種,城市內澇災害防御工程是城市水災防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城市水災防災工程體系
城市水災防災工程體系包括城市雨水的管理、排除和防止河水倒灌或洪水泛濫的一整套工程設施,這一整套工程設施是防治城市內澇災害的重要基礎條件。
為了實現城市排水(雨水)防澇工程體系防災、減災的目的,并考慮到定量化規劃、設計該工程體系,我國參考國際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本國具體實踐,按照雨水的流動方向,從上游到下游將城市水災防災工程體系劃分為5個單項工程:源頭控制工程(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部分)、雨水排水管網工程(小排水系統)、內澇防治工程(大排水系統上游)、排澇工程(大排水系統下游)和防洪工程。5個單項工程互為上下游關系,定量化共同分擔防止內澇災害發生的責任。
源頭控制工程。降落到城市規劃區范圍以內的降雨,在小區或街坊內產生地表徑流,地表徑流的量取決于用地性質和地表覆蓋種類??茖W地規劃建設各種用地性質的雨水徑流過程,可以有效地控制進入雨水管網的流量過程線特性。
源頭控制工程采用調蓄或增加入滲等低影響開發(LID)和雨水利用典型技術,主要設計參數為降雨量(mm)。常用的設計調蓄水量為10~30mm,實際降雨量小于設計值時,源頭控制工程將所有降雨蓄存在建設小區以內。實際降雨量超過該工程的設計值后,該工程會失效,將產生向源頭控制工程以外的排水過程。
從原則上講,通過工程設施可以將全部的降雨滯蓄在進入雨水管網之前的地表徑流階段,但是,在大城市寄希望于通過源頭控制工程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可能是不經濟和不安全的。采用源頭削峰技術可以有效解決超過雨水排水管網能力的雨水外排問題,還應對有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雨水排水管網工程。在城市規劃范圍以內,都要求建設城市雨水管網,來排除設計重現期以內的暴雨徑流,以保證城市居民在降雨期間出行方便。降落在城市規劃區內的暴雨,產生地表徑流后,從建筑小區、工廠、學校、單位等區域設計地面流向道路,并通過道路邊溝進入設置在路邊的雨水口,之后進入地下雨水管網系統,雨水管網收集地表徑流以后排向下游的受納水體(排澇工程或防洪工程)。由于城市雨水管網的設計重現期與城市內澇防御工程設計重現期相比有很大差別,并且都比較低,所以北美和澳大利亞等國稱城市雨水管網為小排水系統(minor drainage system)。在我國的規劃設計理念中,超過雨水管網排水能力的暴雨徑流可以暫時蓄存在地表低洼處,待暴雨過后或管網有富余排水能力時再排出,所以在超過管網排水能力的大暴雨條件下,一定會產生城市區域內積水問題。
根據推理公式法設計理論,城市雨水管網的主要設計參數是設計暴雨強度(mm/min或l/s.ha),常用的設計重現期為2~5年。如果將設計標準提高到30~100年,有很多新的問題需要探索,尤其是對下游排澇設施的影響。
內澇防治工程。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產生積水問題是一種自然現象,超過城市雨水管網排水能力的暴雨徑流聚集在城市低洼地區,造成一定經濟或財產損失,即產生內澇災害。城市內澇災害是一種發生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新的自然災害,是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確定城市內澇防治標準、建設城市內澇防御工程是保護市民財產和保證城市快速、安全運行的重要前提。我國原有的城市規劃設計理論不包含城市內澇災害防治的內容,所以內澇防治工程規劃建設是一種新的需求。為了科學構建城市內澇工程防災體系,《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4版)》列出了城市內澇綜合防治標準,設計重現期范圍在20~100年,遠遠高于城市雨水管網設計標準的2~5年。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均對內澇設計重現期做了明確規定。我國在此之前沒有專門針對內澇防治的設計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4版)》修訂增加了控制地面積水方面的內容,并規定了內澇防治系統設計重現期和積水深度標準,用以規范和指導城市內澇防治工程的設計。
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建有城市內澇防治系統,北美和澳大利亞等國稱為大排水系統(major drainage system),主要包含雨水明渠、坡地、道路、深隧、內河河道和調蓄設施等。由于我國行政管理和專業分工與國外有一定的差異,排澇工程和防洪工程由水利部門負責,城市排水和城市內澇防治工程由建設部門負責。城市內澇防治工程包括行泄通道和調蓄設施,其中行泄通道由道路和大排水通道組成,將超過排水管網排水能力的地表徑流排入下游水體。
城市區域內規劃設計的道路除了保障交通運輸的任務以外,還應承擔排除雨水的任務,即:排除自身產生的暴雨徑流、排除上游和周邊區域產生的暴雨徑流以及作為輸送超標雨水的行泄通道。雨水口和檢查井都設置在道路之上,源頭區域產生的地表徑流只能通過道路才能進入雨水管網,超標的暴雨徑流一般都聚集在道路之上,只能通過科學合理地設計道路的坡度和斷面才能及時排除。因此,道路設計方法的改進和創新是構建城市內澇防治工程體系的關鍵。
排澇工程。城市排澇工程是保證城市運行安全的工程設施,是城市雨水管網和城市內澇防治工程的下游排水通道,由河道和排澇泵站等工程設施組成,是保證城市雨水排水工程和城市內澇防治工程正常工作的重要工程設施。
城市排澇工程采用與暴雨強度相關的排澇模數進行設計,設計標準一般為設計重現期20年,設計依據一般為城市或區域的水文手冊,主要由水利工程師負責設計。
排澇工程的設計水位超過城市雨水管網和城市內澇防治工程的下游設計水位,就會對城市雨水管網和城市內澇防治工程的排水造成頂托,影響排水能力。如果水位過高就會通過城市雨水管網和城市內澇防治工程設施倒灌進城市規劃區范圍以內,形成嚴重內澇災害。
目前城市排澇工程的設計方法是從農田排澇實踐發展而來,排水時間等設計參數還應該從城市的需求來考慮,模型技術的推廣應用也應予以重視。
防洪工程。城市防洪工程是保障城市安全、保證城市免受洪水災害的工程設施,由水庫、河道和滯洪區組成。它是城市排水、防澇和排澇工程的下游排水通道,對城市內澇防治的作用非常重要。
城市防洪工程一般采用設計流量作為設計參數,設計標準一般為50年以上,設計流量通過對觀測河流的洪峰流量進行數理統計的方法確定,設計水位是城市排水、防澇和排澇工程的重要設計參數。水位超過洪水設防標準以后,所有的排水設施,包括城市排水、防澇和排澇工程都會失效,將產生嚴重洪澇災害。對此,應研究包括城市雨水排水工程在內的所有影響因素的水力模型,全面評估各種情況下城市的防災能力。
城市水災防災工程體系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
源頭控制工程、雨水排水管網工程(小排水系統)、內澇防治工程(大排水系統上游)、排澇工程(大排水系統下游)和防洪工程這5個單項工程共同分擔防止內澇災害發生的責任,5個單項工程缺一不可。目前,我國內澇災害頻發以及對內澇災害認識混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內澇防治工程缺失和整個系統的不完善??茖W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水災防災工程體系,并建立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邊界關系,對于提高城市防災能力來說十分重要。
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系統的規劃建設涉及到城市防洪排澇、內澇防治、城市排水、低影響開發、雨水利用和合流制改造等多個研究領域,與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和環境工程密切相關。目前,由于各個領域的交叉銜接等問題,造成很多概念混淆。為保證我國排水(雨水)防澇系統的規劃建設工程實踐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筆者認為應通過學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技術經濟條件,建設5個單元工程體系,依據中國國情建設城市水災防御工程規劃的體系架構。
內澇防治工程是城市內澇防災的主體。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系統包括城市洪水災害的安全處置、城市內澇災害的安全處置和城市排水安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片面追求發展速度以及地上、地下不和諧的發展傾向,導致了近年來中國城市區域內澇災害頻發,這不僅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對城市的安全運行和城市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挑戰。在我國,城市防洪由水利部門負責,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城市內澇災害防治和城市排水由城建部門負責,已經建成的城市排水管網只能排除小重現期條件下的降雨徑流,能夠應對高重現期條件下內澇災害的防御體系幾乎是空白。城市雨水排水標準普遍偏低,雖然已經制定了城市內澇防災標準,但是缺乏相應的工程體系建設經驗,同時預警機制不夠健全、部門之間缺乏協調聯動等,暴露出了城市內澇風險管理體系的不完善。
各個單項工程的責任。由源頭控制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內澇防治工程、排澇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共同組成應對城市水災的工程體系,應明確它們之間的邊界條件,以便分清責任。
城市防洪工程的邊界條件是保證城市的過境河流和水系不泛濫成災,即:防止外洪威脅城市的安全,從流域層面保證河流行洪通道通暢,蓄滯洪區工作正常;從城市層面應保證城市安全,防止外部洪水泛濫進城。主要由地方政府的水利部門和國家水利部負責,國家和地方的防汛抗旱指揮部負責協調防汛、搶險和救災事項。
城市排澇工程是城市防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排澇工程的設計標準是保證排除城市澇水的設計水平,是城市區域降雨徑流可能排入受納水體的限制性條件。
城市排水工程的邊界條件是保證在小重現期暴雨(一般地區2~5年)的條件下,城市區域不產生嚴重積水,不影響城市的正常運行。主要由地方政府的城建部門(或水務局)和住房與城鄉建設部負責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
城市內澇防治工程的邊界條件是保證在大重現期暴雨(一般20~100年)的條件下(與城市內澇防治工程設計標準有關),城市區域不產生內澇災害,不影響城市的正常運行。城市內澇防治工程的上游邊界條件是城市排水工程,即超過城市排水管網排水能力的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進入城市內澇防治工程,下游邊界條件是城市防洪工程(排澇工程),即城市河流水系等所能夠接納的城市區域的降雨徑流水量。因此,城市應建設排除或蓄存超過排水工程排水能力、小于內澇防治工程建設標準的暴雨徑流的工程設施,保證在發生城市內澇防治工程建設標準以下的暴雨事件時不發生內澇災害。筆者認為,該項工程應由地方政府的城建部門(或水務局)和住房與城鄉建設部負責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
源頭控制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內澇防治工程、排澇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5個單元工程體系構成一個完整的應對城市區域洪、澇災害的工程系統,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由于我國缺乏足夠的經濟實力,無法效仿香港將排水、防澇、防洪三套工程合為一套,按照防洪工程標準建設同時具有防洪、排水和城市內澇防治功能的排水工程。我國現有的排水工程建設標準偏低,也學不了英、美等國建設高標準的城市排水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輔助建設部分城市內澇防治工程設施的方式。我國可以參照澳大利亞建設三套工程體系的經驗,結合我國具體實踐,創新性地構架中國防治城市區域洪、澇災害的工程系統,科學規劃建設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內澇防治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三套工程體系,即5個單元工程。
各個單項工程的相互關系。源頭控制工程、雨水排水管網工程(小排水系統)、內澇防治工程(大排水系統上游)、排澇工程(大排水系統下游)和防洪工程這5個單項工程共同承擔防止城市內澇災害發生的責任,5個單項工程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城市區域嚴重積水,并引發城市內澇災害或城市下游發生洪水災害。
城市附近的水利工程是城市排水工程的下游受納水體,目前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的設計銜接關系是水利工程的設計水位,一旦水利工程的實際運行水位超過設計水位,城市區域內的雨水就無法順利排入下游水體,就會產生由洪水引發的城市內澇災害。在大暴雨期間城市區域產生的大量積水就相當于流域的滯洪區,對削減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有一定好處。如果不加評估就增加向河流排放的洪峰流量,就會產生由城市內澇導致的下游洪水災害。
在規劃設計城市雨水管網時,應根據規劃用地地表情況確定徑流系數,因為該徑流系數決定了城市雨水管網的排水能力。如果在管網建成后改變了用地特性,增加了不透水地表的比例,就會出現由地表特性改變導致雨水排水管渠工程提前失效和實際排水標準變低的現象。
工程失效。當實際運行工況不能滿足設計工況條件,如實際的暴雨超過了排水和防澇工程設計的能力,或者下游受納水體水位超過了設計水位,都會導致排水(雨水)防澇工程失效。對此,應該建立評估方法和評估程序對城市產生內澇災害的原因進行科學評估,分清責任,對城市內澇災害造成的損失建立追責和問責機制。
規范標準的銜接問題
在源頭控制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內澇防治工程、排澇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5個單元工程體系中,設計標準的表述方式不同,大體可以分為3類:源頭控制工程采用降雨量;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內澇防治工程、排澇工程采用降雨強度,用重現期表示設計標準;城市防洪工程采用觀測洪峰流量的重現期。源頭控制工程只能計算出總調蓄水量,沒有數理統計的重現期設計標準概念,也無法計算出設計流量,因此對于高重現期極端暴雨事件的應對能力應慎重對待。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內澇防治工程、排澇工程都采用降雨的重現期來確定設計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4版)》已經推薦采用年最大值法采集暴雨樣本資料,為協調3個工程的設計標準奠定了基礎。如果采用相同的基礎暴雨資料,應采用同樣的資料整理方法,則在相同設計標準條件下,暴雨強度值應該是相同的。城市防洪工程的設計標準與其他工程的標準不同,沒有對應關系。
采用年最大值法采集暴雨樣本資料,設計工況條件下假設有充沛的前期降雨,因此源頭控制工程設計調蓄水量對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內澇防治工程和排澇工程的影響很有限。
城市防洪工程、排澇工程與城市排水工程和城市內澇防治工程的設計標準銜接可以簡單地處理成設計工況的水位銜接,將來可以采用流量演算的方法進行流量通行能力的銜接。
結論
為了科學構架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結合我國國情和現行的規范標準體系,本文提出了5個單元工程體系架構的設想,并探討了5個單元工程的組成、分擔的任務、相互關系和設計標準銜接問題。
源頭控制工程以調蓄降雨量為設計參數,無法與排水工程的設計暴雨強度相銜接。
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內澇防治工程和排澇工程都采用設計暴雨強度作為設計參數,并且采用相同的年最大值采樣分析方法,設計標準和設計計算方法應進行協調,以保證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總體框架下,應科學劃分5個單項工程的任務和上下游邊界條件,各個單項工程應完善其設計計算方法,并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明確產生城市內澇的工程原因。
在5個單項工程中,除城市內澇防治工程是新的工程以外,其余4個單項工程都有比較完善的設計規范標準和技術方法,所以建立城市內澇防治工程的規范標準和技術方法體系是當前的重點和難點。
關鍵詞:自然災害;通信安全;威脅;防護措施
一、自然災害對通信安全的威脅
通信網的覆蓋面廣大,使得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的時候,任何地區的通信網絡的全局或局部安全都會產生影響,如果影響較嚴重的話,可能會中斷營業,而且它們的通信質量也有可能會下降。主要通信運營企業都擁有一張物理網絡,它覆蓋面積大、通信設備眾多,自然災害可能會嚴重破壞對公共電信網上使用的交換、傳輸、通信電源、移動基站等主要電信設備。由于有些通信設備的價值貴重,通信網絡在遭受自然災害時會造成損失,甚至有時風險發生還會形成較大的損失。
08年初席卷我國南方19個省市半個多月的冰雪災害天氣,造成通信桿路共倒斷桿33萬根,通信線路共受損3.2萬公里,受影響用戶近3000萬戶。受災損害的通信線路多為處于野外的本地網架空通信線路。據報道,有些地區架空光纜上結冰后直徑粗達100一150mm。線路受損的內因是線路建筑強度及器材不符合標準,且疏于管理維護;外因是被鄰近的樹木斷枝及電力線倒桿等壓斷光纜,它占了這次通信線路受損的大多數。
二、提高信息與通信網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偶然暴發的洪水、大火和地震三大災害,是人類至今遭受自然界最大、最多也是最嚴重的災難。暴發時,通信一度完全中斷,對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難,部隊馬上派出了通信兵進行搶修,與地方通信公司一起搭建了應急通信鏈路,有效保障了營救實施。
(一)防洪水災害,保通信網安全。
我國的洪水災害大大小小連年不斷,但能對信息與通信網造成災害的只有較大洪水,也就是說,至少在較廣地區內或較大河流流域,能沖破防洪堤壩,沖毀鐵路、公路路基以及進入城鎮等洪水,才會對通信網造成危險,而這類洪水災害每年都有發生。現在通信手段很多,有線不通用無線,甚至可以使用衛星通信,但是一定要充分滿足通信節點站址所在地的地面海拔,應在百年一遇的洪水水位高度以上,如高度不能滿足要求,則應在機房結構上想法解決。無論機房或通信線路都應遠離水庫,或是定位于水庫上游,對于纜線、管道均不應通過容易塌方和沖刷的地方,更不應敷設在堤壩上。
(二)控制火種、防止蔓延,確保通信網安全。
人們常說:“水火無情”,“星火可以燎原”?;鹪谀壳斑€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可是一旦失控,引起火災,就會無情地將一切化為灰燼。從信息與通信網本身來說,就是要切實做好所有接地系統,防止發生火花或電弧的可能,出局或主干光/電纜嚴禁架空穿插民用房屋。對局站技術性房屋,必須采取防火技術措施,首先是要考慮火勢蔓延的問題,就是說:一個專業機房失火,不要蔓延到其它專業機房;大機房中,一個專業區失火,不能擴大到其他區。為此,對機房建筑要采取防火措施(如防火墻,防火簾等),還必須配置必要的防火器材,這在建筑專項設計規范中都有專門的規定。
(三)避開震中、提高防震等級,確保通信網安全。
地震災害不斷侵擾著人們,僅上個世紀就有百余萬人喪了命,財產損失不計其數,它的活動規律性一直是人們極其關心的問題,但是問題沒有完全解決,不過人們對它也不是一籌莫展,已經初步掌握其活動規律。汶川發生的地震對全國人民來說,是一件極其痛心的事,也是一次觀測地震與抗震的大動員。大地震時,政府、機關、電信局以及商店民房全都變成瓦礫,對外一切聯系中斷。當時向外發出的第一個“救災”請求的,是汶川郊外地下干線電纜通信站。該站雖在汶川郊外,但離市區僅幾公里,由于是在地下就安然無恙,還可以肯定地下電纜也是完好的。
三、總結
因此,我們可以說,為了確保信息與通信網的安全,所建主要節點以上的局站,要遠離地震中心(包括理論的、調研的、曾經發生過大地震的),要提升建筑物防震的等級,一般局站也要執行防震等級。機房中的所有設備、系統都要防震加固。所有核心網的光纜,本地網的主干光纜,有一定容量的光、電纜都應走地下路由。在信息與通信網的建設中進一步強調抗震的力度,加強信息與通信網的安全性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李艷偉.自然災害管理一般理論與方法[D]:[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大學,2001.
[2]戴軍.如何加強災害信息管理[J].中國災害,2007;(12):31.
[3]司來義,錢七虎.信息化戰爭中的防御與防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
在占我國國土總面積11.2%的106萬平方公里受洪水威脅的區域中,聚集了全國66%的人口、80%的資產、90%以上的城市和40%的耕地。這一區域是全國最富饒、人口最密集、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由于防洪治澇體系尚不完善、人水爭地矛盾突出、氣候變化加劇等原因,該區域洪澇災害的損失依然處于上升態勢,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仍受到嚴重威脅。 受洪水威脅區域的
分布和特點
根據地理、水文、社會經濟特征,可將我國受洪水威脅的區域大致分為平原地區、山丘地區和城市地區。
平原地區洪澇特點。受洪水威脅的平原地區主要分布在江河中下游,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目前,其防洪工程已基本達標,通過水庫、堤防、蓄滯洪區和分洪道的聯合調度,多可以防御20世紀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但發生超標準極端洪水而導致工程失事、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沖擊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般年份,比之河道洪水,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的內澇更為頻繁,災害損失更大。此外,海洋風暴潮洪水也對沿海地區構成較大威脅。
山丘地區洪水特點。山丘地區洪水以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為主,量大面廣,影響范圍沿河流兩岸呈線狀分布。受保護面積、工程投資、生態和對下游防洪影響等因素的制約,工程防洪標準不可能很高,許多河流甚至不宜設防。受河流兩岸經濟發展迅速、防洪標準低、治理遲緩、缺乏風險意識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不僅山丘地區洪水造成的人員傷亡遠大于其他地區,一般年份,水災損失也高于其他區域。
城市地區洪澇特點。在以城市為重點防護對象、江河層次化防洪格局基本形成之后,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因河道堤防潰決而遭受淹沒的可能性已經很小。近年來的水災特性表明,比之河道洪水和日趨嚴重的平原農業地區內澇災害,城市內澇積水問題更為突出。造成城市內澇積水嚴重化的原因包括城市不斷地向低洼地帶發展、不透水面積的增加、城市功能區布局和公共設施設計不合理、天然水面減少、填埋排水河渠、地面沉陷、排水系統不完善等。
關于防洪減災的若干建議
我國主要江河中下游防洪工程已基本達標,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進一步全面提高防洪標準的可能性不大。除妥善維護已建工程、防止防洪工程的效能隨時間衰減外,對于可能出現的超標準河道洪水,應通過防洪工程體系的聯合調度,輔之以應急抗洪搶險,限制洪水影響;同時,應事先分析評價洪水可能泛濫的風險,制訂應急預案,合理安排超額洪水,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減輕財產損失。
江河中下游平原以工程防洪為主。對于山丘地區的河流,因防洪工程標準不高甚至不設防,則應“防”、“避”并重,甚至以“避”為主。通常情況下,隨著河流自下游向上游的地形由緩向陡變化,“防”的成分遞減,“避”的成分遞增。所謂“避”分兩個方面,一是在洪水發生時從居住或生產的區域臨時轉移到安全地帶。二是預先劃定禁止或限制開發建設的區域,或要求建筑物、設施等必須抬高到規定的高程以上。
受河道防洪、排水能力、工程投資等因素的制約,試圖建設排水設施將澇水、積水完全外排是不可行的。無論對于農村地區或城市內澇,目前應更側重于“內蓄”,而非“外排”。在農村,內蓄相對簡單,主要是擴大天然水面,可兼收治澇、雨洪資源利用、水產養殖等功效,但需放棄一些耕地。在城市,擴大天然水面雖然有效,但余地不大,更多的是采取多種形式的分散措施,包括地下蓄水池、下凹式綠地、透水地面等,就地消化雨洪。此外,制定法規,要求新開發區開發后的產流不得高于開發前,也是十分有效的治澇手段。
關鍵詞:小流域 山洪災害 防御對策
山洪災害是由強降雨引起的一種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在一些坡降大或者洪水陡漲陡落的流域地區,大部分山洪災害頻發流域都是地形破碎,每年的汛期一般是山洪災害的高發期?,F在山洪災害成為了一個突出問題,我國今年因山洪災害帶來的人員死亡占洪災的50%以上。為貫徹落實防洪精神,需要在全國范圍開展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治工作。
1.小流域山洪災害的原因
導致小流域山洪的因素很多,大概分為自然和社會的兩種屬性。它的形成發展以及危害程度由包括降雨和地形地質在內的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等在內的社會因素共同造成的。
(1)地形條件影響。地形地質條件的好壞是影響山洪災害的重要因素。我國地勢整體西高東低,山丘面積大,占總面積的高于2/3,而且呈階梯狀形態分布。在階梯過渡地帶以及山系邊緣地帶,山地坡度可以達到30°~50°,河床陡瀑布多,非常容易形成山洪災害。此外,如此多的山丘區導致地質構造變得復雜,縱向構造以及歹字形構造非常多,對泥石流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小流域越多為源短坡陡或者水斷面窄的地形,這就為洪水快速匯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形條件,所以使得山洪更容易發生。
(2)水源條件影響。誘發山洪災害的直接因素就是降雨,山洪和降雨誘發的泥石流災害與降雨量以及降雨強度有很大的關系。多數情況下降雨量大就是意味著降雨的激發能力強,容易產生泥石流、洪水災害以及滑坡災害等。雨水強度大的時候會迅速匯聚在地表形成徑流從而引洪水,降雨時間多時徑流量相對就大,因此雨水對巖體土壤的侵蝕就相對加強,山洪、滑坡以及泥石流產生就更加頻繁。小流域洪水的要在大量、快速的水源下才能發生,一般在降雨充沛、暴雨或特大暴雨出現頻繁的地區容易產生災害。
(3)植被條件。小流域山洪災區一般處在社會經濟相對落后的山區,當地村民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山坡,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有的地方將植被廢除從而改種收入好的經濟果林,這樣就造成了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山洪更容易產生。
(4)經濟社會因素。為了發展經濟,很多山丘區資源開發活動非常頻繁,受人多地少的制約,人類活動已經劇烈擾動了地表環境,加劇山洪災害。而山丘地區居民房屋一般在河灘邊,遇到山洪滑坡或者泥石流暴發就極易給人員以及財產帶來損失傷亡。而在山丘區的城鎮同樣也由于經濟因素經常受淹損失嚴重。山丘區的水庫雖然數量多,但是分布廣標準低、質量低而且管理落后,很容易失事造成下游毀滅性的災害。
2.小流域山洪災害的主要特點
山洪災害隨著不同區域的降雨以及經濟活動和地形的不同會表現出時間分布以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很大的不同。我國小流域的山洪災害特點有下面幾點:
(1)可預見性小,突發性強。山洪,泥石流以及滑坡等災害突發性強而且預測預報的難度大,我國山丘區一般坡高谷深而且匯流較快,導致洪水暴漲暴落,降雨的高強度使得從降雨到山洪災害形成一般只要幾小時, 甚至小于一小時,再者短時暴雨沒有分布地域性規律、科學設施的落后,給山洪預測預防預警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2)破壞性大。山丘區大多溪河密集,山高坡陡,人口和財產分布在一些較低平地上,這導致短時間的洪水過境就能造成很大的災害產生。洪水匯流快使得產生的泥石流沖毀能力很強,當大中型的泥石流暴發時,所過的地方遭受的就是毀滅性打擊?;麦w的下滑盡管需要一定時間,有的一晝夜只有幾厘米,有的幾個月幾厘米。但如果有外界條件的誘發,滑坡速度可能會突然增大,坡面徑流快速匯集流速大,造成無法預料的巨大損失。
(3)山洪災害具有鮮明的季節性。山洪災害在暴雨的激發下產生,因此與暴雨的發生時間有關系。我國各不同區域的降雨有不同的特點,這就使得山洪災害有很強的區域性。西南、秦巴以及江南丘陵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山洪災害較多,而干旱的西北地區以及青藏高原地區山洪暴發頻率相對較低,發生暴雨及大暴雨從而導致山洪災害的時間主要是6-7月梅雨期。
(4)分布廣泛,發生頻繁。我國降雨集中在夏秋季,加之我國人口眾多地形地質復雜,人們居住相對分散,洪水、泥石流以及滑坡災害分布范圍廣,發生也比較頻繁。
3.小流域山洪防御的對策
(1)推進小流域山洪防御工程設施建設,有效防御山洪災害、減少災害損失。不斷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能力,增強工程措施力度。此外,要抓住大規模水利建設的機遇,加大山丘區水利建設的資本投入,突出山洪防治工程。提高小河流的防洪標準。由于山區經濟較為落后,河道的護岸存在標準低以及質量差等很多問題,要根據防洪避洪的要求,進行加固,提高防洪避災能力。
(2)加強日常管理,建立小單元、小流域的山洪災害的預警體系。把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重點轉移到“自防自救”的建設上,建立村級預警系統。確定適當的預警員在降雨期負責觀測雨情和水情,認真巡查可能出現山體滑坡等災害的地段,遇有大暴雨或者臺等預警要及時發預警信號。定期檢查周邊山體,發現情況要做好觀察記錄,及時上報。村單元還要明確本村的危險地段,方便有災害時的人員撤離。
(3)加強山丘區管理,建立科學防災體系。除了針對災害本身,提高山區群眾的躲災避災意識、宣傳山洪防御知識,指導山區居民摒除僥幸心理、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還要對重點防護地段做好汛前檢查工作 ,對防洪設施以及機構設置的落實要全面檢查,各部門的責任落實要到位,明確工作的目標任務。山丘區的各種社會活動一定要規范化,讓山區居民適應自然的規律,避免因為不合理的活動而導致的山洪災害。加強河道管理,加大執山洪相關的法力度,加強監控山洪災害地區的土地開發管理,充分考慮山洪災害可能帶來的風險,控制人員財產繼續向山洪災害潛在區繼續發展,已經開發的地區也要加強相關活動的監控管理,防止一切可能導致山洪災害的活動。
此外還要完善已有的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建設,在完成的體系基礎上不斷的細化完善。努力實現組織健全、預案實用、響應迅速、全民參與、保障有力等的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完善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方案并檢查保證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實施性。
(4)保持水土的綜合治理。主要是減少地表徑流,增加降水入滲程度,改變小地形,將坡地改成平地,改善地面糙度增加樹冠的截留,改變土壤的物理性質。當降水抵達到地表后首先被地表的植被截留,然后再可能在產生徑流,對流域的降雨起到緩沖作用,延長洪水的匯流時間。在一些流域可以實施了梯田林草措施,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增加了流域植被覆蓋度,減輕了雨滴對地面的擊濺,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減輕了地表徑流的沖刷作用,減輕和消除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蝕現象,減少災害發生。
建立水生態保護基金,保證水庫在供水發電以及旅游漁業等方面的收入穩定,落實生態補償政策,從這些資金中提取環境保護所需要的基金來進一步加強水生態的保護與修復。對水庫水生態問題要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廣泛聽取意見做好水庫管理規劃工作,將不同水生態環境問題劃為不同的課題來研究,為水庫發展做好基礎理論以及技術支撐。
(5)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科普宣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系列法律法規的保證下,制定相應的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發展規劃。在政府的配合下,貫徹執行各種防御措施并嚴格監督檢查,使山洪災害的防御工作落到實處。加強山洪災害防御的科普教育工作,強化群眾在這方面的環境意識,利用電視廣播以及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各種山洪災害防御以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防御措施。
4.結語
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范圍廣,包括自然科學氣象、水利、地質林業以及人文意識、等多個部門,所以小流域山洪防御工作要有一定的災害防御管理體系,由各級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山洪災害;山洪成因;山洪防治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23-0159-02
沙井子灌區是一個大型的平原型灌區,位于阿克蘇河流域中下游,擁有近100萬畝的灌溉面積。該地區在歐亞大陸腹地之中,受到山脈和沙漠的影響,形成了典型大陸性氣候。該氣候下農業灌區為純灌溉型。本地區汛期常發生暴雨災害性天氣,山洪、山前洪水較多,由此引發洪水災害,使當地的經濟增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阻礙。近幾年,沙井子灌區的山洪地質災害概率呈現逐步加大的跡象,由此,必須對本地區山洪災害的成因進行深入分析,并積極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1 山洪災害的成因分析
山洪災害同氣象條件、地形地貌、人為因素都有很大的關系。對于沙井子灌區而言,突發性局地暴雨是山洪災害形成的主要因素,形成暴雨的原因也是形成洪水災害的主要原因,加上地形地貌、人為因素的影響,對山洪災害的形成更起到了促成的作用。
1.1 山洪災害發生的直接原因——降水
沙井子灌區所處位置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區,降水比較集中,并且分布不均勻,而且降水集中在7~9月,這一時期的降水量可占到全年平均降水的80%。形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高原槽和西北氣流的影響,加上沙井子灌區的地形條件比較復雜,在沙井子灌區的北部山區易形成暴雨。暴雨持續時間短、雨量大、降水不容易下滲,因而匯聚到一起,形成洪流。其次,夏秋之交容易出現連陰雨天氣,連陰雨天歷時長,沒有地表徑流,但卻有十分充足的時間形成達到一定厚度的飽和土層,若此時發生較大強度的降雨,就非常容易發生山洪災害。
1.2 山洪災害發生的基礎因素——地勢
沙井子灌區地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緩慢傾斜,北部依傍的天山支脈哈拉鐵克山最高海拔2278米,南部灌區地勢較平坦且低,相對高差懸殊。由于地形的高差較大,氣候的垂直變化比較顯著,有很大的水平差異,氣象災害多種多樣。地形地貌使洪水勢能強大,促使降雨所產生的徑流直接順坡而下,匯集到溝谷,快速形成洪峰,誘發山洪災害。
1.3 山洪災害發生的加劇因素——地層巖性
地質構造決定了灌區的地層巖性與地形地貌,而地層巖性對山洪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沙井子灌區的地質構造主要為石炭系灰巖、泥灰巖、二迭系灰巖、砂巖、頁巖,還有第四系的松散沉積層、沖洪積砂卵石、黃土狀亞砂土。這些巖層受河流的下切作用,形成峽谷,遇到強降水的沖刷以及長期的水土流失的影響,導致地層的褶皺發育比較普遍,地層平均傾斜30°左右,更容易加劇山洪災害。
1.4 山洪的特點和危害
山洪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特征,首先是季節性,一般在汛期發生較為頻繁;其次是具有突發性,其水流速度快且水量集中,水流中時常夾雜著碎石泥沙;再次是具有群發性,一般來說,一個地方山洪發生之后會導致其連帶地方山洪的爆發,因為水流的沖擊力大,地質結構復雜,最后,其帶來的沖擊力極大、破壞性極強,它不僅會對其周圍房屋建筑和橋梁公路等造成破壞,也會對人們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威脅,同時,山洪災害對植被和農田造成嚴重破壞,對國家經濟社會所帶來的損失是無比巨大的。
2 山洪災害的防治措施
根據沙井子灌區地形地質條件、暴雨特點、經濟狀況、交通和通信條件、人員分布等實際情況,防治山洪災害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由于防洪工程措施在全國各地都有比較成熟的做法,在沙井子灌區可以結合實際引入先進的工程經驗,本文不再贅述,著重分析一下非工程的山洪防治措施。
2.1 強化災害防治意識
要加大對山洪災害防災、避災常識的宣傳力度,強化全民的防災、避災意識。由于沙井子灌區人口比較密集、居民文化程度不高,對于山洪災害的防范意識也比較淡薄,要降低山洪災害造成的損失,必須提高居民山洪災害防御意識,樹立牢固的山洪災害防御思想,對電視、廣播媒體加以充分利用,并結合采用宣傳冊、廣告牌等宣傳措施,真正實現山洪災害防御思想深入人心。
2.2 評估災害區段級別
在沙井子灌區由防汛指揮部牽頭,組織氣象、水利、國土等部門對沙井子灌區內遭災嚴重的地段和區域進行全面的、深入的調查研究,依據不同的遭災區域地理、水文、地勢、局域氣象以及居住人口等因素,對其成災的幾率和遭災可能性進行分析,實行山洪災害的風險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劃分分級的警戒區段,在特級、Ⅰ、Ⅱ級警戒區劃界立標,并對其建設、生產和居住進行嚴格控制。
2.3 健全政策法規體系
由于當地居民很難明白山洪災害的發生與人為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沒有因為山洪災害頻發而放棄對環境的破壞,所以要在根本上扼制居民破壞環境的行為,必要時可通過政策和法律手段加以強制。因此,必須對相關法律法規加以健全和完善,尤其要保證山洪災害的重點防治區段內的移民搬遷、退耕還林、環境保護等政策、法規能夠嚴格執行。
2.4 完善災情防治機制
氣象部門應當加強區段內的強降水監測工作,保證氣象災害的預警信息能夠及時傳遞。加強氣象部門同國土、水利部門的會商聯動,利用電視、廣播、電話、短信及電子顯示屏等媒介,使氣象災害的預警信息以及可能出現的山洪災害信息傳遞到鄉鎮與氣象信息員的手中。險情來臨或者山洪初發的時候,監測責任人或者先發現的村民要立即通過預先設定的鳴鑼、電話通知、村村通喇叭、拉響警報器等信號,迅速報警,并同時報告給當地的政府與防汛部門,方便政府與防汛部門向下游更大的范圍立即施放警報、通訊報警、廣播通知等,迅速組織搶險救援工作。
3 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表明,沙井子灌區特殊的地形地貌、氣候原因等是形成山洪災害的重要原因,山洪發生具有突發性和群發性,且跟隨季節而變化,破壞力極強。而局部強降水是山洪暴發的關鍵性因素。其中,地形地貌與地層巖性是客觀條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不可控因素。而局部強降水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小,主要也取決于客觀的氣象條件與地勢特征,通過人為活動短期內難以施加干預。
因此,在沙井子灌區的山洪災害防治的問題上,應當加大對人為因素的管控力度,通過對“人”的因素的管理,促進對環境因素的優化,以期改善自然環境,減少山洪災害發生的幾率。在施行長期防護措施的同時,注重短期措施的有效性、反應靈敏性,實現對山洪災害的有效防治。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編寫組.甘肅省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R].2005.
[2] 李萬壽.湟水水系古今述略[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9.
[3] 張世才.祁連山區域山洪災害綜合防治措施[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