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40: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礎醫學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國內基礎醫學教育發展現狀
1.教育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目前國內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方面,大都存在基礎教學內容局限性強,課程設置過于繁瑣。專業之間銜接不夠緊密,有各學科脫節基礎課程重復率過高等問題,沒有充分發揮不同學科之間互協調的關系,沒有實現開拓學生視野的目的,也限制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教學內容重點不夠突出。一些教師為了追求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在教學過程中側重點不夠深入,常常是關聯性學習費時過長,本學科反而難以突出重點,出現主次不分的情況。致使教學主要內容講解時間受到限制,重點不突出,難點突破不了,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3.理論教學脫離臨床實際。在學生的理論課堂上,由于教師更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與實際之間的密切結合。面對這些比較枯燥難懂的理論,學生學習的興趣受到嚴重的影響。與此同時,負責臨床授課的教師也經常抱怨學生理論功底薄弱,對臨床教學形成負面影響。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師成為專職老師之后,臨床醫療的工作往往就停下來了,以至于教師臨床知識出現老化與緊缺的現象。此外還有一部分教師是非醫類專業畢業的,臨床知識相對更加匱乏,難以在課堂上恰當的引入臨床案例,造成二者之間的脫節。
4.教師知識儲備影響改革,PBL是近年十分推崇的教學方式,是經過科學的認證與實踐最終被認定的成功的教學方法。教師以某個具體的臨床問題為突破口,引出大量與此相關的知識,以調動學生對基礎醫學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欲與學習的熱情,效果比較理想。這種教學方式最重要的要求是教師要有扎實的臨床知識功底,一些臨床知識較為匱乏的教師是不能勝任PBL教學的。
二、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情況
1.教學基本模式改革。實施模塊教育,組建的六個模塊分別為:醫學專業職業道德模塊、科學文化素質模塊、基礎醫學模塊、科學常識模塊、臨床醫學模塊、思維訓練模塊等。在運用模塊教學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實現教育改革的目標,例如在基礎醫學的模塊中,通過學科內容的整合,實現了教學課時的有效縮減,從而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提高了課堂的利用率。
2.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在中山大學基礎醫學課程的基礎上積極開發相應的拓展課程,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增強了學生對現代醫學研究的熱情,體現了學科之間的整合與滲透,實現相不同學科的補充與促進作用。
3.教學內容手段改革。一些醫學院校有意識的減少了驗證類實踐課程的節數,增加了自主設計性實驗與綜合性實踐課程的節數。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參與課堂實驗,加深了對醫學難點的理解。
三、國內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結合我國當前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實際,針對我國國情與軍事院校醫學教育的現狀,對我國軍事院校醫學改革展幵了研究與分析。
1.推動多學科融合,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國內醫學院關于基礎醫學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必須全面優化教學各種,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力度。受美國哈佛大學醫學課程的影響,上世紀末我國構建基礎醫學課程體系綜合化的新思路,將原來的基礎醫學共組成了5個模塊,又增設了兩種前沿醫學課程。在將原有課程體系整合的過程中,讓學生將基礎醫學與臨床學密切整合,以臨床問題為出發點調動學生深入學習醫學基礎知識。并通過開設前沿醫學課程,讓從事不同專業的老師以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前沿醫學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突出課程實踐性,構建綜合實驗課程。實驗教學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從屬于各自學科,重在驗證醫學知識,但是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為了全面提升醫學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一些院校又增加了綜合實驗類課程。打破了傳統實驗課教學的模式,由過去只注重結果逐漸轉化為對學生參與過程的重視當中。
3.立足培育創新力,拓展課外科研空間。醫學教育改革注重幫助學生搭建創新型的教育平臺,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外活動當中,在活動中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4.扎實端正服務觀,提高臨床實踐比重。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改革還沒有落實到位,出現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某些醫學院直到學生大三了還沒有開設實習課程,學生幾乎沒有接觸病人的機會,何談給患者看病、治病呢?應采取下列教學改革,改變這種不合理的情況:首先,在講授臨床基礎學科時,邀請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講授具體章節;第二定期組織學生深入醫院的實習工作,通過實習讓學習了解基礎醫療的知識,親身體驗對患病的救治過程。然后再重回基礎醫學課堂,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領會學習的目標,提升其學習的動力。
[關鍵詞] 雙語教學;專業知識;基礎醫學
[中圖分類號]R33;G642.0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1(b)-108-02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全球化的迅猛發展,我國越來越需要能夠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和一門外語結合起來運用的新型人才,雙語教學便應運而生。它是為了適應時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目前這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正在全國推廣并展開[1]。那么何謂雙語教學,如何有效實施及其意義何在?本文以基礎醫學課程為例從上述幾方面展開討論。
1 什么是雙語教學
根據目前國內界定,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將母語以外的另一種語言直接應用于非語言學科的教學,使第二語言學習與學科知識獲取同步,即教師用外語(主要是英語)編寫外語類以外的其他學科課程的講義,進行板書,同時用漢語和外語進行講解并組織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2]。筆者的體會是雙語教學就是教師以各種方式(包括課堂講授、文稿演示、課后討論等)運用一定量的非母語(一般是英語)進行教學,達到使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與之相關的外語的效果。
2 基礎醫學專業進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鼓勵開展雙語教學工作,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要積極聘請國外學者和專家來華從事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工作,鼓勵和支持留學回國人員用英語講授專業課程,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能力”。根據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專業五年制培養目標,基礎醫學專業以順應醫藥衛生事業現代化建設、適應現代化生物醫學科學技術和現代高等醫學教育事業發展所需為前提,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一定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科研型人才,能夠進行基礎醫學教學和相關科學研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有較高的專業英語水平,能夠通過閱讀國內外科技文獻獲取相關領域的最新信息和動向,為今后科學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基礎醫學專業課程中實施雙語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3 教師如何開展雙語教學
結合近幾年高等醫學院校雙語教學的效果評估和學生們反饋的情況,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雙語教學的確有助于學生對專業英語的掌握且效果顯著。例如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從2000年開始改革了教學模式,對基礎醫學五年制的學生開展組織胚胎學雙語教學,使他們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相應的專業英語,實踐證明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得到了提高[1]。但是,有些研究認為,理想雙語教材的匱乏、師資力量的不均衡性和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等因素大大限制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3],要使雙語教學在高等醫學院校卓有成效地開展并非易事。進行雙語教學一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師不僅要有扎實深厚的專業知識,還要能夠用一門外語熟練清晰地表述出來;另一方面雙語教學也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學量的英文專業詞匯。所以這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下面筆者著重從“教”的角度談談如何開展基礎醫學雙語教學。
3.1 提高師資力量
本學院每年都會選派一些教師到國外訪問交流,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師自身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通過觀摩國外醫學教學課堂,也培養了教師用英語思維來傳達醫學信息的能力。此外,一年一度的中青年教師雙語教學優質課評比大賽也積極促進了教師優化雙語教學課堂,提高雙語教學質量。
3.2 因“科”施教
不同科目的講授需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在講授形態學科目如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時,提倡用以英文為主中文為輔的講授方式,因為形態學的科目較易理解,教師在必要時用中文加以總結就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而在講授醫學免疫學、生理學等偏重理性思維的科目時,以中文為主英文為輔的講授方式最優,例如可以用英文幻燈片、中文講授,總之,合理選擇講授方式才能兼顧專業知識和相關英文詞匯,避免顧此失彼。
3.3 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
教師在制作課件時要講究中英文字的比例,切忌全版的英文或全版的中文,應多選用一些中英文雙語注釋的圖示,它們能夠在強化中文信息的同時給予英文提示,反復地刺激學生對中英文的理解記憶。又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分小組給予一定時間的自由討論,然后請一個同學上來用簡單的英文代表小組總結發言,這種方式不僅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和師生互動性,也使講的同學和聽的同學都得到一次基礎知識和專業英文詞匯的強化。再如在課堂上放一些自帶英文講述的教學視頻也可以達到上述目的。
3.4 完善雙語教學評估體系
設置適當的雙語考試題目,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和良好的激勵機制,把現行的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能力提高和潛能發展,可以促進醫學專業的學生雙語學習的熱情[4]。比如可以根據學科的特點采用英文試題或者中英文結合試題的方式;同樣答題也可以要求用全英文或中英文結合的方式。
4 學生怎樣應對雙語教學
前面在如何開展雙語教學這一問題時從教師的角度談了一下,這里筆者結合自身學習經歷從學生的角度談談怎樣學習基礎醫學雙語課程。
初次接觸雙語課程的醫學生很容易走入一味專注于專業英語學習的誤區,這是必須要避免的。有人認為醫學英語語言的學習不能以犧牲醫學專業學習質量為代價,雙語教學中第二語言是教學的語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學的內容或科目,不能本末倒置[5]。那么怎樣平衡好兩者的關系呢?
4.1 做好預習工作
這一步最好使用中文教材。預習要達到兩個目的:其一,理解教材上講解的基礎知識,找出重難點做上標記,這樣課堂上我們才能跟上老師的節奏且有的放矢;其二,在對下節課老師講授的內容建立了一個大致的框架后,重點關注中文教材上標注有英文注釋的專業詞匯,盡量記憶,因為中文教材中的英文注釋一般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詞匯,老師上課時也是會經常提到的,預先對這些單詞有個印象,上課時就會輕松許多。
4.2 重視聽課質量
專心聽講,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把握重難點是老生常談了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大多數學生往往不能在課堂上很好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對于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來說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相反,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勇于用英文發言的學生,他們無論是專業基礎知識還是醫學英語詞匯方面都掌握得比較好。聽說結合可以不斷地刺激強化你的專業知識和英文詞匯。因此,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提高聽課效率。
4.3 課后及時鞏固
聽完課后的當天或者最遲不超過兩天應該對課堂上講授的內容進行回顧。我們可以以老師的課件為主線進行復習、整理和小結。用英文寫病案討論、實驗報告等可逐漸培養我們用英語思維的能力。若有余力,閱讀與該章節相關的英文文獻或英文原版教材也可以起到鞏固和補充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訓練閱讀英文科技文獻的能力??傊?應發揮多種感官功能多渠道多方式地增加聽覺、視覺的接觸量來反復強化醫學專業知識及英文詞匯,長期堅持下來收效甚大。
4.4 注意學習方法
在基礎醫學的雙語學習過程中,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進行理解性記憶可提高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同學反映醫學專業詞匯生僻難記。的確,醫學英語中相當一部分單詞是由拉丁文衍化而來或直接采用拉丁文,生詞量大且不太常見,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其實掌握醫學英語的構詞規律特別是詞根詞綴的使用就可以化難為易輕松應對。筆者從解剖學詞匯中試舉幾例:表方位的前綴有antero-,postero-,supero-,infero-等,因此遇到帶有方位的名詞的英文表達時再相應地加上方位詞就可以了;又如詞根optic表示“視”,記住它就可以記住有關“視”這個家族的詞匯,像optic chiasma, supraoptic nucleus, medial preoptic nucleus等;此外記住簡寫也能幫助我們回憶起英文單詞,如SCM就表示sternocleidomastoid,仔細看這個看似很長的單詞實際上是由sterno-(胸), cleido-(鎖骨), mastoid(乳突)三個詞根構成,記住這三個詞根很容易就記住這個詞了。
5 總結及展望
學習了三年的基礎醫學雙語課程,筆者自身最為真切的感受就是前期的大量專業英語詞匯的積累對于筆者后期雙語課程的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同時閱讀英文科技文獻的能力也大幅提高,平時讀一些生物醫學方面的英文期刊,至少在語言這一關上是不成問題的。這些都得益于基礎醫學課程的雙語教學。雙語教學在基礎醫學專業的實行是順應基礎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的,是實現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措施。積極推廣基礎醫學課程雙語教學將是大勢所趨。
當然,目前雙語教學工作尚未完全成熟,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特別是對基礎醫學五年制學生開展雙語教學仍然處于探索階段。但筆者相信提高師資力量,重視課堂教學,增進師生信息反饋,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基礎醫學課程的雙語教學一定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丁艷,周雪,章為,等.組織學與胚胎學雙語教學對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影響[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8,10(4):476-477.
[2]俞阿勇,顏笑健.高等醫學院校雙語教學的思考[J].健康研究,2009,29(2):169-171.
[3]劉學紅,張泳,張金萍.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實施雙語教學的思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8(2):115-117.
[4]趙興利,劉春明.醫學專業雙語教學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3):119-121.
醫學實驗教學主要是培養服務于社會的高素質人才,隨著當前醫學的進步與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為醫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滿足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而,本文主要是針對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來進行探索分析的。
關鍵詞: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探索
醫學實驗教育主要是培養服務于社會的高素質人才,而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與改革,醫學實驗教學更為突出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而其教育模式也在發生變化,要求現代學生具有綜合性的專業知識結構,在面臨臨床常見疾病時候能夠靈活面對,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與實際能力,同時還應該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能夠將人類的健康與人們的心理與社會等方面因素進行結合[1]。因而,醫學實驗教學應該要不斷適應社會發展來培養創新性人才。本著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與創新能力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改革。
一、重視基礎醫學實驗教學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使得學生在理論課程中學到抽象的知識,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醫學教學中長期以來就存在重視理論教育而輕視實驗教學的思想。因而,在醫學教學中應該要從思想上來重視實驗教育,更新師生觀念,明確醫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并把這種觀念貫穿于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2]。
二、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一,改革課程設計。在課程設置上應該要堅持動態發展原則,將超前的思想融入教學中[3]。首先,應該及時更新教材,醫學在社會中的發展十分迅速,在每一個教材中都會有新的知識點。其次,對沒有及時更新到教科書中的內容,應該及時掌握,融入課堂教學,使得學生能夠及時了解最新知識。最后,也應該要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刪減復雜的內容,增設實驗設計等。第二,改革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新課程體系下就應該要相應教材與之配套,教材內容在選擇上應該要注意多層次性,多選擇新知識在教材中,并提供優秀教輔資料。第三,鼓勵雙語教學。進行雙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思維,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可以運用英語知識來閱讀國際醫學類書刊,了解國際前沿的醫學知識。第四,實踐教學。傳統類教學多數情況都是對理論知識的鞏固與復現,因而在實際操作中學生不能夠很好地靈活運用,沒有辦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新體系之下應該要重視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能夠增加其綜合性與探索性的內容。第五,改革考核的方式。在新體系之下,考核的內容應該要與新的課程設置相一致,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僅應該重視學生在課內學習到的內容,也應該要重視學生在課外積累到的內容,及對知識點靈活運用的程度。另外,也應該要對考試的方式進行大膽改革,除了重視學生的期末考核成績,還應該要重視學生平時的動手操作能力等,比如說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踴躍回答問題??偠灾?,考核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夠體現出學生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能力等。
三、更新教學手段
傳統式的教學手段更多采用的是“填鴨式”教育,這樣就會使得知識與能力相脫節。要擺脫這種困境就應該克服傳統的思維,探索新的教學方式。第一,采用多媒體實驗教學,在教學模式改革中應該采用多種不同模式的嘗試,包括研究模式、網絡教學模式等多種模式相互配合教學。在改革中,應該要對教學模式不斷改革與總結經驗,這樣才能夠選擇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與手段。在實驗教學課程中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在實驗室中配備錄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得教師的示范手法、實驗過程與結果等能在屏幕中顯示出來,學生就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反復重播,加深客觀印象,另外,教學課件也應該是由教師親自制作,以保證教學質量。第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改革,學校也應該適量增加一些教學儀器,比如說數字解剖實驗教學系統等。可以利用這些新的教學設備來進行改革,收到較好的效果[4]。第三,網絡互動教學。當今,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就應該要采用多種新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應該要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融合與創新,并不斷嘗試建立信息化、網絡化的教學平臺,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夠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互動性實驗網絡課程主要就是借助網絡技術互動性比較強,能夠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就以組織胚胎學為例,在實驗教學中與指導中就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另外,網絡空間中有豐富的課外資料,學生可以采用網絡技術等學習方式消除學習空間與時間上的障礙。
四、完善考核方案
考核對實驗教學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在不同的層次教學中,通常是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來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的成績,引導學生的知識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A性實驗教學考核則是根據實驗預習、報告、操作與考試。綜合性實驗教學考核則是根據選題的難度與合理性來設計方案的完整性與合理性,測試結果等[5]。創新研究型實驗教學考核方式主要是根據作品、論文、比賽等相結合,讓學生參與到其中,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了醫學教學的規律?;A醫學實驗教學中應該要充分考慮到綜合型、創新研究型實驗考核的方式,使之融合,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考核的質量。
五、多元化的培養模式
基礎性醫學教學中應該秉著發展學生個性,分層培養的原則來創建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全面性質人才。創新實驗室可以針對學習有空余精力的學生來進行課外的開放??梢云刚埿认嚓P優秀的教師作為導師,為優秀的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另外,還可以鼓勵教師將自身的研究成果作為實驗教學的項目,在實驗教學中就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基礎醫學實驗,使得廣大的學生走進基礎性實驗教學中,更多地了解基礎醫學的發展的動態,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總結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應該不斷創新,只有創新才會進步,才會成功?;A醫學實驗教學在方式、內容與模式上應該不斷進行探索與改革,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專業素質,創作出更多的創新成果,造就出更多適合社會發展的復合型與創新性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雅娜,張連雙,時彥.基于PBL的易位式教學法在組織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科學進展,2011,17(3):314—316.
[2]任大勇,鄭瑋,石玉秀.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06,(1):132—133.
[3]李巍,蔡文琴,李澤桂.護理專業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方法探討[J].護理研究旬刊,2005,19(20):1870.
[4]孫文斌.開放性創新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2):148—151.
[關鍵詞] 實驗教學改革; 數碼互動顯微教學系統
[中圖分類號]R-3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1(a)-048-02
O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of foundation medicine
WEN Li-xiang, LI Fan-cheng , LI Hua , WU Chang-hong , LI Ying-qiu, QU Bo
(The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410007,China)
[Abstract]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of foundation medicine,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 which appears to the experiment educational reform of foundation medicine.
[Key words] Experiments teaching reform;Interactive digital micro-teaching system
早在20世紀中后葉,就有人提出了實驗教學改革的觀點。隨著新世紀的來臨,學科間的滲透和聯系越來越多,社會對創造型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對實驗教學改革的關注度日益加深。
多年來基礎醫學實驗都把改革的焦點放在儀器設備的更新上(以組織學實驗為例,從上世紀中期至今,我校依次經歷了自然光源單目顯微鏡、電光源雙目顯微鏡、數碼互動顯微鏡的更替),事實上,任何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不僅僅在于儀器的更新,更重要的在于對教學過程的促進,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從我校實驗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改革的過程作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有待改進的相關問題,以求與兄弟院校共同學習和提高。
1 實驗教學改革的背景
隨著生物醫學實驗技術的迅猛發展,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加深,社會更需要知識全面、實驗技能過硬的創造型醫學人才,而實驗教學兼有驗證學科理論和技能訓練的功能,正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最佳途徑。另一方面,傳統的實驗教學雖然在多年的人才培養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確實存在許多弊端和漏洞,不但難以培養創造型人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傳統實驗教學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 實驗更新不夠,不能及時補充和應用醫學前沿技術。② 實驗內容單一死板,缺乏學科間的交叉融合。③ 實驗教學以教為主,以“填鴨式”灌輸為主,缺乏互動,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④ 實驗室三級管理體制下的單學科型實驗模式不合理,造成設備的利用率和更新率低。這些都表明實驗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
2 實驗教學改革的措施
2.1實驗管理體制的合理化
我校將原來實驗室由校、系、室三級管理的體制轉變為由學校為主管的實驗管理體制,于2006年組建了實驗中心,負責全院的實驗課教學任務。新體制的實驗中心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教學設備的利用率,促進了學科的交叉融合,節約了教學成本,為實驗教學改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2試驗設備的現代化
以基礎醫學為例,醫學生物學、組織學、病理學、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均屬于醫學形態學范疇,在實驗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都以光學顯微鏡為主要的觀察工具?;谝陨蠈W科的共性,為提高教學質量,我校于2006年組建了6個數碼互動顯微形態實驗室。每個實驗室由數碼顯微鏡系統、視屏多畫面實時顯示系統、電腦多媒體語言交流系統、應用軟件系統、可選擇式多項語音問答系統組成[2]。隨著圖像數碼化處理及網絡傳輸技術的應用,我校形態學實驗教學有了歷史性的轉變,為推進實驗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在硬件上提供了保障。
2.3實驗教師知識的綜合化
為適應向社會輸送綜合型人才的需要,對教師知識水平提高的要求也呼之欲出。教師知識的全面化才可能帶動人才培養的高質量化,才可能在源頭上實施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我校面向全校教師先后開展了:西醫學中醫培訓、計算機培訓、實驗動物從業人員上崗培訓、專業英語培訓、機能實驗技能培訓、顯微形態學實驗培訓、分子生物學技術培訓等,這些讓教師們有機會全面掌握各種實驗機能,為推行實驗教學的改革在師資上提供了保障。
2.4實驗人員輔助教學的及時化
采用實驗室三級管理體制時,實驗室歸屬于教研室,一個教研室最多只配備一個實驗員。實驗過程中,儀器出現故障、器材出現短缺時,常常會因為實驗人員的匱乏而不能及時解決問題,從而影響到教學質量。當實驗中心組建后,所有的實驗人員歸屬于同一管理部門,當一門學科開實驗時,實驗中心可調動的實驗員遠不止一個,這樣可以讓實驗中產生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極大保證了教學質量,為實驗教學改革在人員上提供了保障。
3 實驗教學改革的效果及問題
任何教學改革,其成敗的關鍵在于對教學過程有無促進。實驗教學改革自實施那天開始,就受到了師生的普遍歡迎。這一點可以從學生實驗課的到課率、實驗成績的提高率、實驗內容的更新率、綜合性實驗的普及率得到體現。同時,由于采用了許多現代的教學設備,使教學手段和方法更加豐富多彩(如:多媒體教學、網絡答疑等)、師生互動更加自然和頻繁、教師的勞動強度大大減弱(將老師們從背模型、扛掛圖、寫板書、擦黑板等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但改革是永無止境的,有許多已知和未知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如:實驗課單獨設課,形成獨立的實驗課體系問題;精簡教學實習門數;實現多課程綜合實習問題;加強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的學習研究及應用問題等)。我們期待實驗教學改革越做越好,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張勇.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3(4):70-72.
[2]晏長榮,雷芬,鄧成國,等.組織學實驗教學改革[J].解部學雜志,2006,29(4):531-532.
[3]倪晶晶,應志國,姚偉.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在醫學形態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3:80-81.
[4]陳繼蘭,周雪,方定志.關于形態學實驗教學的改革[J].醫學教育探索,2006,1(5):93-94.
[5]王百林,池建安,鄭澤棠,等.外科教學中“三優一減二指導”的實踐[J].中國醫藥導報,2006,3(31):126-128.
醫學是一門研究人體的科學,醫學知識本是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醫學各科課程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只不過長期以來為了教與學的需要而將其分為若干學科,各學科教學基于其目標的同質性、內容的交叉性及方法的相似性等,產生了1+1>2的協同效應。但是在現實醫學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吹?一方面各學科之間存在著大量的橫向聯系,存在著許多交叉點;另一方面許多學科任課教師往往只注意如何講好本門學科的知識,很少注意研究與這些相關的其它學科是怎樣講授這些知識的,怎樣把本學科知識與相關的學科知識有機聯系起來的,結果只能站在本學科角度,比較孤立地去強調一個個問題,不時出現學科之間交叉點互相脫節、簡單重復甚至前后矛盾的現象,不能有效地優化學生和知識結構,醫學教學的協同效應隨之下降,直接影響到本學科乃至到整個醫學教學質量的提高[2]。因而,人們不斷地審視教育的本質,廣大醫學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為我國培養符合時代與社會要求的醫學人才,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PBL)正在為國內一些高等醫學院校探索并實踐著。
2PBL教學的實施現狀和問題
我國的部分院校分別在基礎課、臨床課和實驗課中部分試行了PB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發表了不少介紹性和實踐探索性的研究成果,但尚屬起步,遠未成型完善[3]。因為在醫學課程里全面實施PBL教學模式存在著以下阻礙:(1)缺少跨學科教學團隊。我們尚不具備跨學科突破性教材,也沒有跨學科、跨基礎與臨床的教師培訓,一個教師對于所有基礎醫學的課程都能自如講解,從容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這恐怕不太可能,因此,建立包含各學科課程主講教師的教學團隊是實施PBL教學較實用的做法。(2)課程內容和學時限制。多數基礎醫學課程內容較多,學時不夠,比如,人體解剖學,結構名稱繁多,識記枯燥無味,但限于學時不能全面實施PBL教學模式。鑒于這種情況,要實施實施PBL教學模式,必須先解決上述兩個問題。
3學生對PBL教學的需求
為了順利的實施PBL教學,我們對學生思想動態、學習困惑、渴望及要求進行了調查,總結出以下四點:(1)對醫學基礎課的授課目的不理解,在學習過程中感悟不到方向和動力,覺得基礎課與作為一個臨床醫生相距甚遠,聯系不上;(2)形態學授課方式過死,照本宣科的多,上課效果差(想睡覺),課后復習難(無興趣);(3)聽到許多高年級(已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學生的放映和體會感觸很深,到了臨床實習階段,基礎知識的記憶已所剩無幾;(4)對教學提出種種可觀設想,使教師感到震驚的是,學生所提出的設想恰是PBL課程模式的有機內涵所在。學生在自覺(少數)、不自覺(多數)呼喚著教學模式及方法的改革—PBL的應用[4]。因此,我們認為嘗試基礎醫學PBL教學模式改革可以樹立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靈魂),實現自己學習,學會學習,終身會學習,從而跟上科技一日百年的速率,跟上世界教改大潮。
4PBL教學的實施流程及關鍵問題
在PBL教學實踐中我們選用分組學習的方法,首先知道學生自由結成學習小組,并鼓勵學習小組中吸收不同年級學生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參加,每組設負責人、主持人、記錄人。然后由教師給出病例,學生根據病例提出問題交各小組負責人匯總。負責人負責將問題分配給小組成員,小組成員查找資料。然后由主持人負責召開討論會,匯總問題答案。同時小組內進行自由討論并提出新的問題。教師根據討論情況提出問題以引導學生學習,或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像學生推薦書目、參考資料或查找資料的方法,并暫緩評價。負責人再次將問題分配給小組成員,重復以后步驟,直至問題解決。最后,召開集體討論會,會上精選討論中表現突出的小組或個人報告相關的知識點,教師集體參與學生討論并做出評價,使教學成果惠及更多的學生。在PBL教學中有三個要素,問題、學生及教師。其中,問題是學習的焦點。PBL教學法是以疾病為線索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自學、討論,學習相關的知識。這里問題既是學習的焦點,也是相關學科的集合體。這種教學模式將復雜的螺旋式網絡樣結構的醫學知識以“問題”連接起來,將相關學科的基礎與臨床知識進行重新整合,打破了學科界限,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PBL教學中的問題既包括學生不能理解的名詞、學生認知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和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討論提出的問題或補充的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即PBL教學法中解決問題的主體。PBL討論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后都是由學生來解決,解決的方式包括查閱文獻、閱讀圖書資料、小組討論、聽報告講座等形式,其中小組討論是重要的方式,要求每個小組每次討論有負責人、主持人、記錄人。主持人負責主持討論;記錄人記錄討論時間、地點、討論內容、有代表性的觀點以及遺留問題;負責人負責將問題分配下去由小組成員分別查找資料并最后匯總答案。討論中當學生在學習和討論中遇到困難時可以向老師尋求幫助,但不是尋求答案。教師是有目的的提問者,注意不是問題的解答者[5]。為了引導同學系統、全面、深入的理解問題,進行有效的學習,教師應擔負起下列責任:(1)向學生提出討論中被忽略的問題;(2)向學生提出問題相關和相鑒別的知識點要求學生總結;(3)對學生的學習程序做出指導并把握討論進度;(4)向學生推薦參考書或向學生介紹查閱資料的方法;(5)對學生的討論和學生得出的答案暫緩做出評價,留給學生認知、討論和自我評價的空間。
5PBL教學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轉化醫學;基礎醫學;病理學;醫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基金項目:河北聯合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Y1136-20)
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一個新興的多學科融合的領域,其主旨就在于促進基礎醫學研究向臨床應用的轉化,同時根據臨床醫學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應用基礎研究方向。因而,這是個從實驗臺到病床,再從病床到實驗臺”(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簡稱 B to B )的雙向連續過程[1]。其實質就是在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之間建立更直接的聯系,打破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間的屏障,為醫學研究發展開辟出一條嶄新而便捷的新途徑。同時,將轉化醫學的思想引入到醫學教育體系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礎教學中開展轉化醫學教育的意義
病理學科是醫學的主干學科,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與紐帶,肩負著從基礎醫學到臨床醫學的傳承和過渡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稱之為“轉化醫學學科”。轉化醫學所倡導的多學科交叉融合、醫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可作為解決當代醫學生基礎與臨床脫節、臨床實踐技能匱乏、基礎研究成果臨床應用價值微弱等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或許可以給予醫學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借鑒[2]。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典型的臨床病例,結合本堂課的主旨內容,圍繞相關知識點進行分析滲透,使學生通過病例的諸多臨床表現,整合自己頭腦中的相關知識片段,把基礎與臨床通過病理學有機地銜接起來,打破學科間的界限,融會貫通,擺脫單純的死記硬背?,F今,在教學條件符合的情況下,選取一些臨床專業班級嘗試將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有機融合,以疾病為單元講授相關知識,即從“以學科為中心”轉換到“以器官系統為中心”, 從解剖、組胚、病生、病理到臨床各個層面加以講解并展開討論式教學。
同時在為了更好地使學生了解臨床重要檢測指標的具體應用,在授課內容上增加了病理檢驗技術、免疫組織化學、脫落細胞學等分子病理學的相關技術知識,簡要闡述了免疫組織化學的原理和應用領域,并介紹了該技術的具體操作步驟。在活體組織檢查部分,重點突出病理學在臨床診斷中的重要性,介紹相關的臨床外檢病理知識,使學生能對病理工作有進一步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能緊密與臨床工作相結合,體現病理學科的臨床價值。
實現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轉化
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可結合每一章節的疾病種類,多媒體課件無疑成為形象而直觀地顯示疾病的大體和鏡下結構的病理特點的良好載體。在課件制作中插入相關視頻動畫,可將一些抽象概念和致病過程生動而清晰地表現出來。比如在講授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中血栓形成這部分內容時,用動態圖象展示其形成的全過程,首先是隨著血管內膜的損傷,血流狀態的改變,血小板粘集,逐步形成血小板小梁,最后可形成延續性血栓的頭、體、尾,即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紅色血栓,血液回流受阻,遠端血管流體靜脈壓升高。逼真的動態效果把疾病發展過程充分呈現出來,把抽象的知識與一目了然的形態特點聯系起來。這種教學手段改變了單調、信息有限、節奏緩慢、沉悶的學習模式,學生以求索和體驗代替了被動學習,同學們普遍反映這種方式掌握知識非常容易理解,容易接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轉化醫學理念的滲透。
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的融合
在臨床醫學發展的征途中,基礎醫學研究作為臨床醫學研究的基石,一直推動著臨床醫學研究的發展,為臨床疾病的診療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驗基礎?;A醫學研究的結果僅為實驗中的結果,究竟能否真正適用于臨床,真正揭示疾病的本質,對疾病起到決定性的預防和診治作用,需要最后通過臨床不斷的實踐、嘗試、應用,才能得到逐步的證實和肯定,這樣才能使基礎研究成果得以應用,錯誤結果得以糾正,研究方向正確發展。然而我們不能忽略對基礎研究領域的深入了解和學習,以及不斷更新我們的觀念和知識結構。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與腫瘤等各類重大疾病有關的基因研究越發深入,原本神秘的“基因工程”已廣為人知,臨床醫學正逐步向“基因診治”邁進,包括分子病理學等冠以“分子”的新興學科分支也逐漸應運而生。這在一定基礎上可使遺傳學的研究受益,也可給一些相關領域帶來新的前景,譬如心腦血管疾病的研究已具有一定基礎,除可以用基因工程制備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 tPA)外,對心血管活性多肽的研究已頗為廣泛,介入性治療亦已起步,如冠狀動脈腔內栓塞的激光治療和經皮穿刺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等。臨床腫瘤學的基礎研究較為廣泛,譬如甲胎蛋白和EB 病毒的研究與肝癌和鼻咽癌的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相關性,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長因子等基礎研究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一些慢性病譬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病毒性肝炎均是我國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研究發現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調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發病密切相關,通過各類病毒性肝炎檢測技術,包括聚合酶鏈反應( PCR) 檢測,得到人類傳播甲肝的證據,制成甲肝減毒活苗,同時給新生兒廣泛接種乙肝疫苗,并研究了乙肝慢性化的原因,使我國乙型肝炎的發病率得到有效控制。隨著計劃生育的開展與人口老化的趨勢,在生殖生物學與優生學、衰老與延緩衰老等方面亦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同時也將給包括艾滋病在內的各種免疫缺陷病、器官與組織移植方面帶來新的解決思路[3]。
實踐證明,臨床工作經驗和教師授課水平是相輔相成的。轉化醫學的精髓即以病人為中心,以臨床問題為出發點,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最終目標,給診療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提供答案,最終將有可能影響更新現有的臨床實踐。通過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推進教學課程模式的變革,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病理學與臨床相關學科的聯系,使基礎醫學教育達到學以致用的成效,可給基礎醫學教學帶來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Marincola FM. 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 Transl Med, 2003,1(1):1.
1全面優化調整教學內容
1.1理論教學要制定合適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內容
基礎醫學專業的生物化學在二年級的第一學期開課,高級生物化學在三年級的第一學期開課。前者主要側重于基礎理論的闡明,后者主要側重于學科的前沿進展和技術。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強調基礎理論-臨床科研知識體系的構建。課程首先介紹生物化學的發展簡史和現狀,幫助建立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接著具體講授生物化學基礎知識內容,完善基礎知識結構體系,然后在臨床案例和科研論文情境中講解各種疾病或技術,總結和提煉具體案例中的研究思想和設計思路,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教學內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①生物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物質的代謝與調節、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調控,對于這部分內容,采用多媒體對基本內容進行詳細、重點的講解。部分內容采用互動式教學,讓學生查閱相關文獻,加深理解。②生物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這部分內容應結合具體科研文獻進行講解。③疾病的發病機制,該部分內容結合臨床病例進行系統介紹,可以采用PBL教學法進行案例分析[3]。強調關注疾病具體的分子機制。由于生物化學發展非常迅速,由此衍生出的交叉學科的知識更是日新月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最新成就、最新進展不斷整合到教學內容中,使基礎醫學專業的學生進一步了解各個領域的最新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2實驗教學要關注學科發展前沿技術,更新整合
現有實驗內容我們對現有的生物化學實驗內容進行了有效的梳理,去除陳舊過時的實驗,下一步將嘗試:
①在每個實驗開始引入合適的案例,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實驗意圖,有效地和臨床、科研聯系起來。
②盡量保證實驗內容的連貫性,比如前次RNA提取實驗獲得的RNA可以作為下次RT-PCR的模板。
③為了使實驗內容與臨床聯系更加密切,對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測定和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測定兩個實驗,均增設高劑量組,通過正常樣本和異常樣本之間的比對,加深學生的印象。
④在高級生物化學實驗安排中,嘗試將有內在聯系的多個實驗整合為綜合性實驗。如可將原有的質粒抽提基礎上增加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酶切鑒定,連接產物的轉化和陽性克隆的篩選,整合為完整的分子克隆實驗。通過綜合性實驗的開設,不僅可以增加實驗內容的系統性,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同時也要注意提供合適的科研問題情境,使學生能真正理解每個實驗的原理和應用。
⑤依托我?;A醫學實驗中心,開展創新性實驗,嘗試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研能力。
2全面優化調整教學方式
2.1理論教學方式
基礎醫學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專業基礎與自學能力,因此為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時應盡量避免傳統的“授課式”教學模式,可采用以下多種教學方法融合的方式。
2.1.1PBL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校每年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規模在40人左右,而現有的師資力量、教學資源和教學經驗使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部分采用PBL教學模式。在選擇案例的時候,可以不僅僅局限于疾病案例的提供,一些具體的科研實驗也可以作為案例,使學生逐步建立科學的學習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獲取知識和繼續學習的能力。
2.1.2啟發式教學采用“簡述-自學-總結”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講課的主動性。例如酶的競爭性抑制章節中,可讓學生主動查找臨床上以競爭性抑制為原理的藥物,讓學生加以比較,加深學生理解。
2.1.3互動式教學傳統教學方式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例如在講解了DNA的生物合成的基本內容后,把整個班級分組,讓每組學生主動查閱與逆轉錄有關的文獻和最新進展,制作成PPT,每個組派一名代表用20分鐘時間去講解逆轉錄章節的相關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口頭表達能力。
2.1.4加強英語授課比例在科研工作中,無論是查閱文獻、撰寫科研論文還是學術會議交流,對專業英語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增加英語授課的比例,嘗試全英文PPT,教師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雙語教學,尤其是專業名詞和表達方式,幫助學生盡快提高專業英語水平。
2.2實驗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