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40: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臨床外科醫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外科學是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外科學學科在臨床醫學生畢業學年的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問題。通過對畢業學年外科學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模式改革實踐、注重教學導向等措施促進醫學生完成臨床醫學本科階段畢業學年外科學學科的學習,以期對存在問題加以改進。
【關鍵詞】
臨床醫學;本科畢業學年;外科學;教學模式;問題與改進措施
外科學是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臨床醫學學科重要的二級學科,涉及實驗外科及自然學科的基礎。現代外科學的研究內容不但包括損傷、感染、腫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診斷、預防及治療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而且還研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規律。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診療方法的改進,外科學的范疇不斷在更新變化?,F代外科學體系龐大,不管在深度還是在廣度均迅速發展,任何一個外科醫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學的全部知識和技能了[1]。如上所述,近年來隨著外科學理論與技術的飛速發展,外科學不斷呈現專業化分科,學習外科學基本理論和技能對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醫生的臨床醫學生至關重要。然而,臨床醫學生由于越來越大的就業及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壓力,外科學課程在畢業學年的學習,特別是實踐環節的學習更容易被醫學生所忽視甚至放棄,這對于畢業后或研究生住院醫師臨床工作中的臨床業務訓練及思維均可產生明顯影響。因此,本文針對臨床醫學畢業學年外科學教學模式存在的諸多問題及改進措施予以探討。
1存在的問題
1.1外科學教學體系不完善
大部分醫學院校多重視外科學的理論教學,而輕臨床實踐帶教,在外科實踐中未帶給醫學生應該獲得的學科知識。外科學是醫學院校5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階段必修學科,通常從第3學年下學期開始學習,整個學科學習時長基本達3個學期。在臨床醫學本科教學的第3、4學年,外科學理論得到了良好的講述,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系統理論認識和訓練。在臨床醫學本科的第5學年,即畢業學年,臨床實習即開始,本科生開始在醫學院或綜合大學附屬醫院等各級醫院開始接受以臨床醫生帶教的臨床實踐為主的學習模式。通常教學醫院在外科學理論講授中有較系統的教學計劃,投入良好教學經驗的教師教授外科學學科理論。然而,在臨床實踐學習過程中,多數教學醫院未建立將理論與臨床實踐良好銜接的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的外科學教學隊伍;因臨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調專職帶教老師講述日常外科實踐中遇到的理論知識,導致沒有專業師資研究具有外科學的特色教學,更做不到對臨床外科學基礎理論、臨床診治的系統教育和對外科疾病相關知識的全面教學。
1.2臨床醫學生畢業學年從臨床實踐中獲得外科學知識的重要性被忽視
外科學為多數三級甲等醫院的發展重點,多數大型教學醫院已達到以系統或器官為依據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膽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外科學的發展及細化分科對于臨床醫學本科生對外科學整體的認識無疑具有強大的沖擊力[1]。本科外科學教學以講述外科學基本理論和訓練外科基本技能為目的。臨床醫學生在畢業學年,雖已完成外科學等學科的理論學習,并通過外科學基礎實驗課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術和技能的認識和培訓,但多數學生對外科疾病并無立體的認識,也對外科疾病的診治如手術原則等無清晰的概念。醫學生進入外科系統各科室后不知從何開始學習和開展實踐工作。相對于內科學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外科學對基礎理論的掌握及臨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學習強度也更大。臨床醫學生在畢業學年面臨畢業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壓力,甚至在外科等學科系統實踐過程中脫離臨床,放棄臨床實踐,從新開始畢業學年前的理論學習。
2改進措施
2.1制定符合畢業學年醫學生學習需求和規律的教學體系
臨床醫學生并沒有專門為其設計的實踐學習及培訓過程,目前的外科學臨床環節也沒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學體系。隨著規范化培訓制度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臨床實踐帶教教學較前有所好轉,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臨床醫學本科生的臨床實踐積極性。通過,對臨床醫學本科生進行采訪調查,普遍反映外科學課時壓縮,教學內容節奏過快。因此,制定合適的教學進度方案,充分講述外科學理論知識,將對醫學生畢業學年掌握外科臨床實踐能力奠定良好基礎。外科學實驗課作為臨床醫學生的一門重要實驗課程,通過良好教學可提高臨床醫學生的外科臨床實踐能力。但臨床實習的醫學生普遍反映外科學實驗課課時安排過早,當開始臨床實踐時實驗內容已經生疏。目前,多數醫學院校外科學實驗課與理論課程同步進行,雖然在校期間理論與實踐進行聯系有利了外科學學習,但是外科學實踐更像是一門連接外科理論與臨床實踐的一門課程。如安排學時在畢業學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論聯系實踐的學習外科學知識。重視臨床外科實踐能帶醫學生的不止是外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帶給他們良好的外科臨床思維,這些可以使醫學生對外科學知識的認識更立體化,更容易達到對知識的長期記憶[2]。
2.2加強教輔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對畢業學年臨床醫學生的觀察、溝通及采訪,發現其普遍心理是怕臨床實踐占用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習時間,而且臨床見習無專業指導老師,實習帶教老師教學輔導欠佳。因此,構建良好臨床教學模式,提升教學人員傳授外科學理論技能和培訓考試經驗,能增加醫學生在實習工作中獲得外科學知識達到臨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學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數教學醫院的中青年帶教老師多數參加過研究生入學考試,為碩士以上學位獲得者,有豐富的學科學習經歷,有嚴謹的學科思維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經歷,對本科生的外科學培養有良好的經驗和針對性。選拔具有優秀素質、德才兼備的臨床帶教老師,建立結構合理、團結一致的臨床外科學教學隊伍可將外科學理論與臨床實踐進行良好銜接,為臨床醫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對提升外科學教學水平,使醫學生獲取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外科學理論知識均有益處。發展外科學優秀帶教師資,開展特色的外科學實踐教學,建立對臨床醫學生知識水平及臨床實踐能力負責的本科生導師制,對以后的研究生升學及工作推薦進行評估評分,將有利于系統對醫學生的外科學基礎理論、臨床診治實踐和外科疾病相關知識進行全面教育[3]。
2.3加強外科學實驗課程與臨床實踐精品課程建設
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的臨床實習是最佳獲得外科學知識的學習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學理論與臨床實踐學習中有良好的教學銜接,使醫學生能受到良好的臨床實踐前教育,對提高臨床實踐能力,提高理論知識轉化能力將有較多裨益。在醫學院校尚無將實踐教學編纂為教學教材的內容,沒有可用的臨床實踐教程對醫學生進行實踐教學輔導,多數醫學生因為無可利用的如實習手冊等臨床實踐書目,導致在臨床工作中難以掌握外科學知識重點和勝任臨床實習工作。因此,建設臨床實踐精品課程能夠幫助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學基礎理論與實踐技能,增加在實踐工作中的信心,強化理論與實踐學習的結合,提高對外科學整體的學習能力。
2.4加強人文科學教育,提升醫學生學習動力
醫學科學是研究人類自身生命發展變化規律和個體疾病診療的科學。其對人類的影響力與關注度遠遠高于其他學科。作為培養醫學專業人才的醫學高等教育,除必須使學生具備牢固的醫學基本知識和扎實的臨床實踐技能的同時,還要具有多種綜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外科學是一門臨床醫學科學,是以病人為中心展開的外科科學研究與實踐,多需要對病人進行有創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僅對病人身體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確的影響。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對外科學實踐學習環節至關重要。人文素質教育能夠提升臨床醫學生對外科學學習的熱情及動力,使學生們更積極的參與到理論和實踐中,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4-5]。
綜上所述,相比于內科學,外科學學習更為直觀和立體,一個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論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驗證,獲得完整的認識。在臨床實踐環節中學習外科學知識更為直觀,更為實用,記憶也更為深刻。臨床醫學本科生在畢業學年如能帶著問題在臨床中學習外科學知識,將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學等相關考試的思路,獲得更優異的成績;完善的教學模式及優秀的帶教老師可培養臨床醫學本科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將對以后的外科學以至于整個醫學科目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劉江波 楊延輝 鄧淼 單位: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普通外科
【參考文獻】
[1]陳孝平.緒論[M]//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5.
[2]陳創奇,李引,何裕隆,等.加強外科學教學管理,實施規范化標準化教學[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2,2(4):196-198.
[3]張學志,凌云陽,王觀發,等.情景模擬與案例教學結合在外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10):1397-1399.
臨床醫學中神經外科的基礎情況,是在臨床醫學上需要對患者進行合理的綜合性分析,確定相關的患者年齡層次,制定合理的綜合性病情分析,對患者的相關病情進行合理的分析,確保醫生在對患者的神經外科治療中,可以合理的對患者的相關并發癥進行分析。研究得出臨床上神經外科的急癥有顱腦挫裂損傷、顱腦骨折、顱內出血以及腦疝等相關問題,而這些患者中有一些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稠、糖尿病等相關的并發癥,這些問題在臨床外科手術中需要合理的配合完善綜合性的治療過程控制,從而逐步加強手術開顱清理血腫塊、骨瓣減壓、鉆孔減壓、引流等一系列的相關臨床手術的過程,制定合理的綜合性神經外科手術過程控制。
2臨床醫學中神經外科的手術配合
采用儀器機械完成相關的手術過程配合,對手術前需要做的開顱手術制定相關的儀器設備,腦壓板、線據、導板、各類吸引頭、沖洗器、電鉆、電刀、心電監護、麻醉機等一系列的相關儀器,同時配合相關的急救藥物完成必要的準備工作。合理的引導患者減輕心理負擔,逐步改善患者的綜合性壓力過程控制,采用合理的綜合性分析過程,實現合理的綜合性應用效果。
2.1術前的準備
針對患者的綜合性呼吸道情況和供養情況進行合理的供養分析,制定良好的綜合性顱腦損傷情況控制,防止出現一系列的相關不良問題。加強綜合性的面罩給養控制,改善患者的綜合性氧氣流量控制。對患者需要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制定合理的綜合性靜脈注射實現合理的綜合性管理,對呼吸道內部的分泌物進行吸痰控制,改善患者的綜合性呼吸道分泌物清理過程,逐步實現有效化的綜合性呼吸道暢通過程,逐步改善患者的綜合性血氧飽和度控制,保證血氧的綜合性過程。在急癥的神經外科手術治療中采用靜脈通道完成的綜合性注射過程具有綜合性過程控制,保證患者體液、輸血、血氧含量、升壓、降壓情況的控制,同時合理的控制綜合性的護理過程,保證合理的綜合性手術過程,制定合理的綜合性四肢靜脈。例如,可以采用穿刺性靜脈注射完成相關的手術過程控制。采用合理的綜合性病情控制,完善患者神經受力的控制過程,采用合理的綜合性防護墊完善綜合性的神經壓迫控制管理,從而逐步加深綜合性的呼吸道窒息問題的防患,逐步完成患者嘔吐物的合理化清理過程控制。另外,需要合理的控制患者的綜合性創口的清理,制定合理的無菌過程控制,將患者的頭發、泥沙等相關異物進行合理的控制,制定良好的綜合性傷口清理過程控制,逐步實現有效化的綜合性抗感染效果分析。
2.2術中的相關情況的配合
在臨床醫學的手術過程中,需要護士將相關的手術儀器進行合理的傳遞,配合醫生完成相關手術過程。醫生需要做常規的消毒,逐層切開皮膚患處和組織,采用止血鉗牽開頭皮,剝離骨膜,采用電鉆完成開顱過程,同時采用生理鹽水完成清洗過程控制,逐步控制溫度,防止出現摩擦產生過熱的問題。采用合理的綜合性降溫止血控制,改善腦膜周圍的出血點位置,采用合理的綜合性凝血機制控制,防止出現血腫的問題,制定合理的綜合性診斷和治療過程,完善綜合性的處理過程,從而逐步穩定相關的腦膜清理過程控制,制定合理的綜合性護理過程控制,采用機械、敷料、縫針等相關過程完成綜合性的護理。對于臨床上的各類抗菌藥物需要進行有效的綜合性血腦屏障控制,防止出現感染。血液中可能出現一系列的相關細菌滋生。因此,采用合理的綜合性操作控制,完善血液內部的清理過程,采用托盤完善綜合性的無菌治療過程控制,保證合理的綜合性干燥效果。
3臨床醫學上的相關神經外科急癥的注意事項
針對患者的相關臨床表現,合理的分析神經外科的相關麻醉、翻身、護理等相關過程進行合理的控制,采用電壓沖擊完成綜合性的診斷和治療過程控制,逐步加深綜合性的腦部、頸部等相關的防護處理過程,準確的制定相關清理效果,完善綜合性的記錄過程,采用合理的綜合性止血過程控制,制定合理的綜合性針線的縫合控制,從而逐步加深綜合性的筋膜控制管理,防止出現丟失問題。合理的防范相關的頸部脫位問題,制定合理的綜合性醫療治療和護理過程的控制和交接。
4結語
手術前的自動控制鎮痛泵的控制是以消耗手術后的整體控制,防止出現一系列的鎮痛問題,合理的控制整體的循環系統,實現有效化的自動控制鎮痛護理管理,加深綜合性的呼吸監控、循環控制護理,實現合理的綜合性呼吸頻率和幅度控制,逐步加深綜合性的呼吸抑制控制,防止出現低氧血癥,定時加強血氧的飽和度,按照醫生的需求進行合理的血壓控制,監控其脈搏、體溫、呼吸等問題,指導PCA的系統控制結束。由于會造成緊張的問題,會影響患者的整體睡眠問題,按照患者的整體鎮痛問題防止出現疼痛問題,從而有效加深綜合性的鎮痛效果。觀察患者的綜合性的鎮痛泵導管的整體暢通問題,防止出現一定的皮膚紅腫問題,逐步改善患者的整體導管的控制,防止出現扭曲,影響藥物的整體輸入,防止出現鎮痛效果。由于麻醉或鎮痛藥物的控制造成的一系列的不良反應,造成呼吸中樞的抑制問題,影響患者的整體呼吸衰竭問題,PCA的陣痛造成呼吸的抑制比率逐漸降低,造成整體危害逐漸增加,呼吸運動、口唇顏色和整體臨床表現進行合理的控制,手術后需要合理的進行吸氧控制,加強綜合性的臨床護理狀況控制,改善患者的呼吸頻率,觀察患者的整體神智狀態,改善患者的整體表情變化情況?;颊咭坏┏霈F嗜睡、表情淡漠或呼吸減慢等問題,需要合理的控制整體患者的•綜合性臨床性狀況,加強氧量的給予,停止綜合性的鎮痛泵,及時匯報患者,完成相關的處理過程控制,采用鎮痛藥物完善綜合性的呼吸觀察控制,防止出現綜合性的觀察管理。
2.臨床外科的其他的相關護理過程
在手術中,需要合理的控制血量,逐步改善綜合性的血容量控制,防止出現低血壓問題。術后的護理需要合理的觀察血壓變化問題,改善整體的記錄過程,防止出現血壓的降低,快速地輸液控制速度,實現有效化的血壓下降,造成低血壓的20%降低,采用合理的鎮痛藥控制,逐步完成充分的血容量控制。惡心嘔吐問題的臨床醫學護理過程控制,是采用術后的鎮痛藥物控制,減少患者的整體胃腸道反映問題控制,以防止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颊咴谥饔^上會出現一系列的相關心理影響,會出現煩躁、恐懼等問題的心理控制,距離的嘔吐會增加腹部壓力,防止引起上口的初學問題,造成疼痛控制,影響患者的整體食欲。患者一旦出現強烈的嘔吐現象,應該及時告訴匯報醫生,完善整體的協助護理,加強患者的綜合性呼吸狀態控制。尿潴留需要合理的對鎮痛藥進行中樞的神經系統控制,防止出現一系列的反射作用控制,改善患者的綜合性腹肌收縮管理,改善患者的綜合性生理干擾控制,加深綜合性的個體差異管理,防止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因素的影響,防止出現PCA患者的整體尿滯留問題。在術前需要合理的在控制患者的整體大小便,防止出現一些列的膀胱按摩方法控制管理,采用合理的留置導尿控制。拔管錢需要合理的綜合性•功能鍛煉,需要合理的綜合性尿道管理后進行排尿,做好護理過程控制,改善綜合性的負擔問題,實現合理的綜合性術后排尿時間控制管理,改善患者的綜合性尿管滯留時間,實現有效化的綜合體優化控制。的排氣時間控制采用合理的綜合性胃蠕動抑制控制過程,改善PCA鎮痛的整體效果,實現合理的病人術后活動管理,加深綜合性的護理過程情況分析,實現有效化的術后1過度,加強患者的整體創下活動能力,改善患者的整體地位變化,保護胃腸患者的綜合性恢復能力控制,防止出現一些列的腹部控制問題。改善患者的皮膚狀況,防止出現瘙癢問題,逐步采用的組織釋放完善綜合性的護理過程控制,實現合理的皮膚清潔護理。采用抗組胺藥物進行合理的控制,逐步緩解患者的整體皮膚狀況,病情嚴重的問題需要合理的降低或停止PCA。對于PCEA的綜合性護理主要是對于防止托管問題的護理過程控制,采用合理的鎮痛控制,改善患者的綜合性護理過程控制,護理人員需要和醫生進行合理的溝通,保證三通的效果,實現合理的綜合性治療過程控制,實現合理的藥業滲透靜脈炎控制。
3.結語
關鍵詞:循證醫學思維;傳統醫學;臨床教學
收稿日期:2011-12-18
作者簡介:陳桂蓮,宋先旭,婁斌,牡丹江醫學院附屬二院婦產科。(黑龍江牡丹江/157009)
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任何醫療決策都應該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為依據而確定。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發揮著日益重要和廣泛的作用。為了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我們近年來注重在診斷學和手術外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循證醫學”的思維能力以及通過現代手段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循證醫學的概念
循證醫學的觀念起源于20世紀80 年代,由英國流行病學家首次提出。其核心思想是: 醫療決策應盡量以客觀研究結果為依據。醫生等都應該根據現有的、 最好的研究結果來制定治療方案或者開具處方。循證醫學在20 世紀90年代取得了新的進展,現今循證醫學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已成為當今醫學教育的重要發展理論與方向,能夠促進診斷學的理論教學以及診斷學見習的變革與進步。
2 循證醫學的最新性原則
傳統的醫學教學,所尊崇的是教材內容和教學大綱,而大綱與教材的編寫和更新時間較長,且其內容與觀點還經常受編寫人員經驗的限制,因此內容更新較慢。循證醫學要求提供決策的依據必須是最新和最佳的,這就要求循證醫學教學必須和科學技術水平與成果同步發展。因此,教師在每次備課時,要求能通過相關途徑自覺檢索相關的醫學,搜集最新證據、科技文獻信息內容以及了解外科醫學發展的動態、,并能科學的判斷和評價所引用的信息與內容,客觀及時地將這些內容引用到教學中。
3 培養循證醫學思維
3.1在實踐中培養循證醫學思維
要培養出既有豐富的臨床專業基礎和技能,又善于不斷吸收最新知識,掌握最佳最新的循證醫學客觀證據的優秀臨床醫師,就必須改變傳統醫學教學的模式。傳統醫學教學上多重知識傳授,課堂教學,甚至照本宣科,從而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創造能力不夠等弊端,想要改變這一情況,就需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造力。而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注重創新能力與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客觀證據上以實踐為基礎,培養學生能夠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資源的能力與創新開拓精神與本領在學習工作中能夠客觀積極地采集、 分析、 評價以及引用理論知識證據,在培養學生循證醫學思維是應注意:從傳播臨床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引導學生自我學習,把死學變為巧學,提高學習效率; 不應只是把學生培養成知識經驗型人才,還要培養為創新開拓型人才;重視向學生傳播與灌輸循證醫學的思維和方法,積極開展循證醫學實踐。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主動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如此能夠發現課堂教學中未涉及的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結合臨床實踐中所面臨的各種診斷和治療的問題,尋找循證醫學研究證據,大家一起討論和評價研究證據的實用性與真實性,找出支持診斷、治療等方面有效合理的證據,最后結合病人的特質和要求確定診斷并積極制定治療方案,再通過臨床觀察與隨訪來判斷哪個更科學合理。如此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循證醫學思維。
3.2以問題為中心培養循證醫學思維
在手術外科臨床教學中要以問題為中心,將要傳授的內容按照邏輯思維的形式,以問題方式呈現,圍繞問題產生的原因、本質與問題的演變、后果、 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等進行講解,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按部就班的把簡單的結果和答案講解給學生,而是將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的科學思路與原則方法,指導學生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與評價,選擇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式途徑,以循證醫學的思維來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循證醫學思維可以將問題直接展現在學習者面前,能夠調動學習者的興趣,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養,讓學習者形成客觀發展的科學態度與思維能力。讓教與學相得益彰,有的放矢。
4 結論
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任何醫療決策都應該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為依據而確定。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發揮著日益重要和廣泛的作用。在手術外科教學中培養循證醫學思維,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與評價,還可以正確解決問題。循證醫學思維可以將問題直接展現在學習者面前,能夠調動學習者的興趣,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養,讓學習者形成客觀發展的科學態度與思維能力。循證醫學不僅適合在手術外科教學,還值得在其他醫學領域和科技領域使用。
參考文獻
[1]胡勁,譚榜憲.培養醫學生循證思維的探討[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8(6):644-646.
[2]陳虹.循證醫學教育理論在臨床教學醫院的應用研究[J].重慶醫學,2006(2):99-102.
[3]王建華.循證醫學教育應具備的教學觀與方式的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06(1):63-64.
1.1患者病理風險
腦外科收治疾病主要包括腦卒中、顱腦創傷、顱內腫瘤等,這些疾病給患者帶來風險屬性,主要體現在:(1)疾病變化性,如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變化性強,一旦處置不當、不及時,便可能造成嚴重后果,腦卒中康復期亦不乏有再出血、顱內壓升高、應激性潰瘍出血的患者,這些變化往往是負面的,嚴重影響預后。(2)疾病病理損害,腦外科患者常合并有意識障礙,意識障礙影響患者行動,患者不自主行為可能造成嚴重不良后果,如部分腦卒中、腦外傷患者可能合并癲癇,癲癇發作時,患者往往有較大的肢體動作,可能造成意外損傷,跌倒、非計劃拔管、誤吸、誤咽,患者在疾病發生、進展、轉歸過程中往往還存在許多潛在的病理改變,如長期臥床可能引發積墜性肺炎、褥瘡等,疾病還影響患者代謝、內分泌、免疫,破壞正常的機體防御機制,增加感染風險。研究證實,住院時間與醫院感染風險呈正相關,許多時候這些潛在的病理改變危害比疾病本身更甚。腦外科患者多死于各類并發癥、器官功能障礙,而非腦部病變,腦卒中死亡患者多與肺炎有關,這些病理改變往往具有隱匿性,呈漸進性加重,可突然爆發,是風險管理的主要目標。(3)疾病帶來的并發癥間接帶來護理風險,如運動功能障礙、意識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是跌倒、墜床、非計劃拔管、走失、誤吸誤咽、繼發性損傷高危風險因素。
1.2患者心理、行為風險
除病理層面風險因素外,患者心理、行為也可成為風險要素,主要體現在:(1)病恥感、卒中后抑郁、自殺與自傷傾向、抑郁與焦慮、情感障礙等,這些負面情緒可能進展為病理性心理問題,給護理埋下不安全隱患,如許多青年腦外傷患者,因病情突然、預后可能較差,常伴有較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治療信心不足,直接影響護理依從性,甚至產生抗拒,影響康復內容的落實,進而影響預后。(2)患者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或性格馬虎大意,或對醫囑重視程度不足,都可能埋下不安全隱患,臨床上不乏不聽從勸告擅自外出活動造成繼發性損傷者,患者不依從也與當前醫患關系較緊張有關,部分患者對護士缺乏信任感。
2腦外科臨床醫學領域護理風險控制
2.1識別風險患者
風險患者與家屬識別主要方法包括:(1)量表識別法,包括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壓瘡風險評估量表、意識障礙評分表、各類疾病認知水平量表等,其中部分為相關協會推薦、制定量表,一部分為醫院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的,一般具有較好的風險預測作用。(2)經驗法,護士據自身工作經驗識別風險人群。
2.2風險控制內容與方法
(1)風險等級管理:識別風險患者與家屬,進行風險等級管理。對于高風險人群,提高風險管理標準。通過加強巡視、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水平等方法控制風險。此外,部分醫院建立有系統性的風險評估管理辦法,將風險發生率分為0~4級,將風險危害分為0~4級,風險評分則為風險發生率等級數×風險危害等級數。這種風險管理策略,不僅有助于發現高危、高發風險,還可動態評估風險分布情況,也可針對具體問題進行風險循證,尋找關鍵環節。如以顱內壓升高為例,主要風險事件可分為基礎性高血壓、水腫形成、脫水藥物劑量不足、變化等,醫院可進行調查分析,調整護理策略,從而控制風險。(2)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管理,主要內容為各類護理干預措施,圍繞健康教育,進行飲食干預、生活干預、心理干預等,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疾病管理水平。(3)落實護理技術準入制度,不同護士綜合護理能力存在一定差異,護理準入制度是降低風險危害的重要方法,對于高風險患者安排綜合護理能力更強的護士可有效降低風險事件危害,這與高風險患者抗風險能力較差有關。
2.3應急策略
許多風險為偶發事件,預防難度大,如誤吸、跌倒、各類急性器官衰竭、嚴重醫患沖突等,為降低風險危害。醫院還常設立有各類事件應急處置策略,如醫療糾紛處置方案、誤吸應急處置等。護士應熟知這些應急處置方案,熟練的掌握相關護理技術,以備不時之需,關鍵時刻挽救患者生命。應急處置能力也是考驗一個護士綜合護理能力的重要指標。
3小結
我們在5年制醫學生神經外科臨床實習帶教中通過采用CBL神經影像教學,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神經外科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CBL神經影像教學對于教學模式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完善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是現今我國各大高校大力提升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醫學教育模式變革尤其顯得重要。特別是由傳統教學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簡稱LBL)向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的轉變更是各學科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只不過PBL教學目前大多尚處于探索和嘗試階段,無論是應用的范圍還是應用的水平都有待改進和提高。
神經外科盡管在外科教學中是非主干課程,課時少,但其專業性強,需要一定的知識面,如神經解剖學知識、神經生理學和病理學知識以及神經影像學等多學科知識,傳統的課堂教學難以將上述的所有知識點與實際相聯系,轉變為臨床技能。本單位神經外科采用以病例為基礎的學習(Case Based Learning,簡稱CBL)結合神經影像教學模式,使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拓展了知識面,真正做到神經外科理論與臨床的有機結合,從而更好地開展臨床服務工作?,F將應用情況總結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對象: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臨床醫學院的5年制臨床醫學系的120名學生(2012年,2013年),分為4個學習小組,每組30人。這些學生已經完成了基礎理論課程的大班授課學習,在進入神經外科臨床實習時采用分組形式的CBL神經影像教學帶教,每組都有相應的帶教老師跟隨輔導,學習結束出科時進行臨床能力考試和填寫授課滿意度調查表。
2.方法。(1)教師準備。臨床實習階段的CBL神經影像教學是以實際的住院病人為載體,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線索的教學方法,因此承擔此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具有充分的課前準備。首先要熟悉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選擇好典型病例,并設置好教學中的重點問題。教師應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對設置問題的分析、臨床鑒別診斷、形成機制等內容要有詳細的了解,同時還應該對學生可能提出的新問題進行輔導教學。
另外,不同帶教老師之間的相互交流、病例共享、典型病例的準備、教材的編寫、參考文獻的查閱、PPT課件的制作、教師集體備課及試講都直接影響著教學的總體質量。當然,教師還必須適應此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轉變的要求,熟練掌握啟發式教學的精髓與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來分析和處理臨床問題的能力,最終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獨立處理臨床問題的實踐能力。
(2)學生準備。CBL神經影像教學模式要求學生由被動式學習向主動式學習轉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積極參與才能確保對主要問題的理解和主要知識點的掌握。不僅要根據老師準備的問題積極思考、查閱參考書與文獻,也要結合影像學檢查相互間積極討論,同時還必須重視臨床觀察,詳細了解病人臨床問題的演變特征,在老師指正的環節應該將自己的臨床思維方式、思考內容與最終結論與帶教老師的講授內容詳細比較,不斷提升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當然學生還必須了解臨床實習與基礎理論學習的不同,應該緊緊圍繞病人的影像學檢查、臨床查體、病歷書寫進行思考、分析、判斷和制定解決方案。
(3)課程實施。開始授課前帶教老師首先應該將本次授課的形式、步驟、主要內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簡單說明,然后把準備好的病例、影像學檢查資料和相關臨床問題發給學生。學生根據拿到的問題進行臨床檢查,然后結合影像學資料分別對自己負責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力求獲得正確的臨床判斷。在此基礎上,不同學生間展開討論,對存在爭議的部分再次查閱文獻資料、詳細核對病史要點、體檢結果以及醫學資料的正確解讀,最終形成學習小組的一致結論。最后是帶教老師的講評與總結部分,首先讓每個學習小組派代表發言,詳細闡述其對所負責臨床問題及對應臨床病例的分析與觀點,要求利用生理學、病理解剖、影像學檢查等基礎理論知識進行系統詳細的分析和推理,并結合實際病例的臨床特點進行對照,組內的其余學生參與補充。在此過程中,帶教老師不僅要總結歸納本課程的重點、難點,對一些共同性的問題和爭議大的疑難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和講解,同時對各組的發言進行點評。同時還要充分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傳授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方法和處理臨床問題的規范與注意事項,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處理臨床問題的綜合能力。
同時我們為了有利于學生課后進一步查詢相關資料,科室內部還建立了神經影像配套在線課程,具體內容包括:(1)神經影像資料病種數據庫的建立:借助醫院影像中心先進的影像傳遞系統,按照神經外科病種,將相關CT、MRI、CTA、MRA、DSA、神經導航、術中超聲結果等資料,以及患者臨床病理資料整理歸納,建立病種數據庫。(2)網上CBL教案建立:目前我科已經建立了CBL案例資料庫,借此機會進一步完善和更新,同時將合適的案例上網。(3)討論交流平臺:借鑒學校內學生廣泛應用的“飲水思源”BBS,可以在科室網絡內建設論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甚至不同學院之間可以進行交流,進行CBL案例的想法以及討論;還可以借助丁香園,生物谷等相關醫學網站,進一步促進實習學生的交流,也擴大我校師資在國內外的影響力。(4)網上作業和在線自我評估:通過神經影像數據庫的建立,并可以將一部分標準化試題上網,使得同學能夠在學習一個疾病后有在線評價的工具,有助于學生對疾病知識的鞏固和掌握。
二、結果
1.學生的滿意度。在每批學生出科之前進行滿意度調查問卷,以便了解學生對CBL神經影像教學的意見及建議。調查問卷發現,90%以上的學生都對CBL神經影像教學方法非常支持,而且也強烈希望擴大CBL神經影像教學的范圍。同樣學生們也對進一步改進和完善CBL神經影像教學方式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建議,比如建議CBL神經影像教學問題的設置應該更有針對性和代表性;帶教老師應該全程參與,實時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指正,對于一些超出學生學習階段的臨床問題能夠及時予以解答;在總結和講評部分,帶教老師應多花時間將臨床問題與影像學檢查、基礎理論進行結合,這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提高臨床思維能力。
2.出科考試結果。在每批學生出科之前都進行以臨床能力為主的考試,以便檢查學生對教學大綱要求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出科考試是以臨床問題為基礎的口試與操作考試。結果發現,參加CBL神經影像教學的學生考試成績明顯優于以往接受傳統臨床實習帶教的學生,提高了病史采集的準確性,提高了體格檢查的正確率,增強了面對臨床問題時的自信心和主動性,提高了利用影像學檢查、參考文獻和基礎理論知識來分析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3.帶教老師的反饋。所有參與CBL神經影像教學的老師都完全支持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也都積極參與了教學的各個環節,并對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首先是帶教老師的遴選,帶教老師不僅應熟練掌握教學大綱的授課要求,而且應當具有相當水平的臨床經驗和影像學分析能力,否則面對學生各種各樣的提問很難起到啟發、引領和表率的作用。
其次是帶教老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CBL神經影像教學更強調在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因此要求帶教老師更多地扮演啟發者和引領者的角色。再次就是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CBL神經影像教學更注重以病人的實際問題為導向,以個體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最終目的,更加注重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分析判斷能力,因此要求帶教老師要圍繞設置的問題,教授學生利用各種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來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三、討論
隨著醫學知識的不斷豐富,臨床分科越來越詳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日趨繁重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尤其是臨床醫學各學科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為傳統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填鴨式的傳統醫學教育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如何培養醫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成為了當今醫學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1]。早在1969年,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率先提出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2],并在實踐中推廣應用。PBL教育理念與臨床教學實踐相結合后就發展成適應醫學教育需求的、全新的教育模式——以病例為基礎的學習(CBL)模式[3]。
CBL教學模式的核心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法[4]?!耙圆±秊橄葘В詥栴}為基礎”為學生提供模擬臨床環境,幫助學生盡早形成臨床思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5]。
但在我國,也只是近年來才開始嘗試CBL教學,雖然迄今已經有多個醫學院校的醫學教育工作者在某些醫學課程的教學中應用或借鑒了國外的CBL教學模式,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總體上CBL教學的應用范圍十分有限,應用水平也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們在CBL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神經外科學科特點開展了CBL神經影像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BL神經影像教學以結合影像學資料開展典型病例討論為內容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臨床應用相結合,培養學生在臨床實踐中面對具體病例時,如何收集、了解病情,如何從錯綜復雜的病情中結合影像學檢查資料準確地分析、歸納、鑒別、判斷,從而抓住主要問題,做出正確的診斷和處理。CBL神經影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比傳統按部就班的臨床教學模式具有優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總結我們近兩年來開展CBL神經影像教學的過程,我們認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有以下幾點:(1)轉變觀念,形成教育模式改革的大環境。CBL神經影像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推廣實施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教師隊伍共同努力,主動去探索CBL神經影像教學的規律與方法。
(2)教師隊伍的培訓。要讓所有參與教學的老師充分了解CBL神經影像教學的本質、特征、流程和規律,做好教學的課前準備,同時帶教老師也需要及時補充相關的專業知識,了解國內外的研究進展,否則很難面對學生們突發奇想式的提問,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老師引導、啟迪和榜樣的作用。
(3)課程的設置。做好CBL神經影像教學需要系統的課程設置,在仔細研究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典型個體化病歷和影像學資料,設置相應的關鍵問題,確保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和掌握相應的基礎理論知識,既不失問題的靈活性又保證了問題的針對性。(4)CBL神經影像教學的質量監控。進行定期的教學質量監控,我們認為學生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和出科考試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既能定期檢查學生的學習水平,又能及時反饋學生對教學模式的建議。當然,老師在整個教學模式中應該主動監控教學的質量,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完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確保CBL神經影像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因此,要求我們在實踐中逐漸改進CBL神經影像教學法,使之更適合教學要求。
【關鍵詞】轉化醫學 ; 胃腸外科 ; 病例討論 ;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7-0012-01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醫學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人類年齡增加的同時,其病變原因和死因也在發生著改變。胃腸外科是抗擊腫瘤的主陣地之一,但臨床研究和臨床實踐之間的隔閡卻逐漸擴,缺少基礎成果轉化為臨床技術的方法[1]。轉化醫學的興起使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緊密的結合至一起,其中再融入病例討論教學,在臨床教學中有著明顯的成果。為此,本文特選取我院2010-2013年普通外科實習醫師共60名采取轉化醫學理念結合病例討論教學模式,分析其實踐可行性,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2013年普通外科實習醫師共60名,拆信封法隨機將其分成實驗組(30名)和對照組(30名)。其中男性38名(實驗組21名,對照組17名),女性22名(實驗組9名,對照組13名)。兩組學生年齡,性別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進行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班:給予實驗班學生采取轉化醫學理念結合病例討論教學模式。首先編寫病例討論教學法案例。實施病例討論教學法的第一步就是選擇恰當的臨床病例,由于教學對象是學生,所以所選擇的病例不能太過偏難和復雜,病例臨床表現要和醫學理論相符。選取臨床來源的病例并按照醫學原理對其修改,在修改中成為標準化病例。制作圖文并茂的PPT課件,診斷和治療是開展教學的重點,教師應在其基礎上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討論和思考。例如某女性22歲,8小時前被木塊擊中腹部,6小時來腹痛腹脹逐漸加重入院。查體:頭頸心肺未見異常,腹式呼吸減弱,臍周可見挫傷痕跡,全腹均有壓痛,腸鳴音甚弱,聽不清。上述病情應選擇哪一種診斷和治療方法,有無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其次編寫轉化醫學教學大綱。根據課堂教學單元設計轉化醫學教學內容。具體步驟為:①圍繞腸胃外科提出問題,指出教學空白點。②指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索。③個人提煉,以4人為小組依據教學內容探討交流。④總結提高。例如指導胃癌化療轉化醫學教學,了解腫瘤的組織和分子分型,選擇合適的化療時機和化療方案。第三統一培訓實施轉化醫學結合病例討論教學的胃腸外科教師,初步形成統一的教學思想和操作方法,預想各種可能會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盡可能完善教學過程。第四采用醫院定制的臨床統一考試題庫對學生進行考核,對比兩組學生成績。
對照班:給予對照班傳統教學法。以多媒體為主導,理論和PPT課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檢驗結果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學生成績和相關問卷調查指標用%表示,用X2檢驗,如果P
2.結果
2.1 兩組學生平均成績對比
實驗班學生平均成績為82.252分,對照班學生平均成績為73.151分,實驗班學生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對比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
2.2 調查問題指標對比
實驗組30名學生中,有26名學生認為能增加探索臨床問題的興趣,占86.66%,有24名學生認為能提升從臨床實踐中提煉科研思路的能力,占80%。有25名學生認為能促進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占83%,有22名學生認為能增加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占73%。與對照班學生17/30,56.67%、13/30,43.3%、15/30,50%,12/30,占40%調查比例相比,兩組差異對比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轉化醫學最早在美國當地某雜志上提出,其定義是從實驗室的研究發現轉化為臨床使用的診療技術。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快基礎研究成果轉化臨床實踐應用的腳步。胃腸外科是普通外科的主要陣地,它包含胰腺癌、胃癌等在內的消化系惡性腫瘤。目前腫瘤學領域明顯存在理論基礎和臨床脫節的現象[2]。轉化醫學作為連接基礎和臨床的橋梁,如在臨床教學中將轉化醫學理念結合病例兩者結合,能更好的解釋復雜的臨床現象。胃腸外科臨床教學的特點則是需要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其中的不足,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重點強調臨床與科研的各取所需,進而實現實驗室與臨床的雙向轉化。本文實驗組采用的轉化醫學理念與病例討論相結合,重于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其中以臨床問題為出發點,提出分子層面分型,有助于選擇特異性方案,提高治療效果和效益。同時引導學生以全新的科研思路面對病例,提高轉化研究意識。本文所研究的120名醫學生中,采用轉化醫學理念結合病例討論的60名學生學習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傳統教學法學生,調查問題指標中不管是興趣、個人能力提升等都高于傳統教學法學生,兩組差異對比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轉化醫學理念結合病歷討論教學模式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適合當下臨床所需,同時也適應現代醫學教學的要求,教學效果明顯,值得在胃腸外科臨床教學中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