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40: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兒童教育心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有關理論,根據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課堂教育教學、游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小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認知,喚起小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識,并對已經出現心理偏異或形成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以促進小學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它主要包括認知與學習心理、心理品質、人際關系三個方面內容。
(一)認知與學習心理
一般而言認知與學習心理主要包括觀察、記憶、思維、創造、學習環節和方法、思維方法、社會認知。研究表明,加強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導,可以使小學生按學習規律去學習,講究學習方法和用腦衛生,注意勞逸結合,消除學習中的被動狀態,從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記憶、觀察、思維規律,學會學習。
(二)心理品質
一般而言心理品質主要包括認識自我、自信、興趣、動機、能力、性格、氣質、情緒、意志、戰勝挫折等。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助于讓學生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與自我監督,從而學會做人。因為任何教育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內化為自己的認知、情意結構,而內化的程度將取決于他們自身的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品質教育是小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重頭戲。
(三)人際關系
一般而言人際關系主要包括社會交往,善待他人,正確處理與同學、家長、教師與集體的關系。通過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學生提高交往能力,學會調整人際關系無論現在和將來都能在和諧、安逸、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
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來說是好的,但確有少數同學存在心理障礙。從類別上講,心理障礙有認識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個性障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厭學。小學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對當時所學知識內容不能及時理解進而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對學習失去信心,對學校班級集體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不愿接受老師的教育,甚至與任課老師頂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響,而使少數學生心理畸形發展,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感到厭煩,對家長的勸導進行頂撞,同學之間因常發生矛盾導致關系緊張。在受到一般或輕微的刺激時,情緒易產生較大的波動,如,生氣、急躁、發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學生不愛與人交往,在情緒上通常表現為悲傷孤獨、消極頹廢,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的同學,對學習缺乏信心,小小年齡就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極態度,他們喜歡用不信任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稍有不順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懷戒備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尷尬、笨拙等異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別人就心懷怨恨,不但不學習他人的長處,反而進行挖苦諷刺,甚至對其他同學懷有敵意。少數學生私欲強烈,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就想占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為發生。早退甚至曠課,打架斗狠現象在小學校園中時有發生。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誘因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強愛心教育與學生做朋友
摘 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進行論述的基礎上,就當前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見。
論文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有關理論,根據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課堂教育教學、游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小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認知,喚起小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識,并對已經出現心理偏異或形成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以促進小學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它主要包括認知與學習心理、心理品質、人際關系三個方面內容。
(一)認知與學習心理
一般而言認知與學習心理主要包括觀察、記憶、思維、創造、學習環節和方法、思維方法、社會認知。研究表明,加強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導,可以使小學生按學習規律去學習,講究學習方法和用腦衛生,注意勞逸結合,消除學習中的被動狀態,從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記憶、觀察、思維規律,學會學習。
(二)心理品質
一般而言心理品質主要包括認識自我、自信、興趣、動機、能力、性格、氣質、情緒、意志、戰勝挫折等。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助于讓學生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與自我監督,從而學會做人。因為任何教育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內化為自己的認知、情意結構,而內化的程度將取決于他們自身的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品質教育是小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重頭戲。
(三)人際關系
一般而言人際關系主要包括社會交往,善待他人,正確處理與同學、家長、教師與集體的關系。通過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學生提高交往能力,學會調整人際關系無論現在和將來都能在和諧、安逸、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
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來說是好的,但確有少數同學存在心理障礙。從類別上講,心理障礙有認識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個性障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厭學。小學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對當時所學知識內容不能及時理解進而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對學習失去信心,對學校班級集體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不愿接受老師的教育,甚至與任課老師頂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響,而使少數學生心理畸形發展,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感到厭煩,對家長的勸導進行頂撞,同學之間因常發生矛盾導致關系緊張。在受到一般或輕微的刺激時,情緒易產生較大的波動,如,生氣、急躁、發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學生不愛與人交往,在情緒上通常表現為悲傷孤獨、消極頹廢,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的同學,對學習缺乏信心,小小年齡就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極態度,他們喜歡用不信任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稍有不順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對同學的善意幫助持懷疑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懷戒備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尷尬、笨拙等異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別人就心懷怨恨,不但不學習他人的長處,反而進行挖苦諷刺,甚至對其他同學懷有敵意。少數學生私欲強烈,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就想占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為發生。早退甚至曠課,打架斗狠現象在小學校園中時有發生。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誘因
現代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發生變化,小學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劇地變化,他們在社會中不斷成長,周圍世界發生的變化都對他們產生了重要影響,總體而言造成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會,學校和學生自己心理等四個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長的經濟地位、政治態度、思想傾向、文化教養、人際關系乃至家庭氛圍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生活節奏的加快,面對生活壓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養孩子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輩,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責任。祖輩疼愛第三代,往往比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顧,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顧太多,這些小學生的能力得不到發展,在自主、自立、受壓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明顯不足。
第二,社會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獨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在孩子們中也開始流行起來,孩子生日講排場,對孩子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將艱苦樸素等優良作風拋之腦后。
第三,學生心理因素。新時期的學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受新思想影響較大,這些學生能力普遍較強,自我表現欲過強,希望得到周圍人群的肯定,往往會采取一些極端的形式表現自己。如有些學生希望老師注意他,讓老師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課堂上講話、吵鬧。
第四,教育因素。小學階段是人一生發展的奠基時期,他們在學校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將影響他們一輩子。小學教育中過分強調對小學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學生作為人的成長教育。有些老師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質不高、教育方法不當,給小學生造成了超負荷的心理壓力,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一個真正的老師不應只是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且應該成為學生的保健醫生,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為育人的藝術家。
(一)加強交流,了解學生
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一些學生難得向老師白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經常深人班級,利用適當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達思想情感,從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學中布置《寫給老師的話》等題目,使一些較內向的學生或有“難言之隱” 的學生通過書面形式與老師交流思想。老師則應該對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區分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個別幫助。另外,與學生談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個別談心,可以發現、掌握某些同學的不健康心理,再“對癥下藥”,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調節,幫助他們克服缺點,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要使個別談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學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能將自己的煩悶向老師傾訴。當一些學生在學習上遇有困難,家庭生活受挫折時,他們心情苦悶,情緒失衡時,老師要及時幫助他們,安慰他們,開展談心活動,老師應以誠懇的態度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讓他們把心里的積郁情緒渲泄出來,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
(二)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作為教師,應時刻牢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盡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 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他們常常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這些學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師不尊重他,他也感覺不到自尊,對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堅持正面教育引導,盡量不要當眾批評。實踐表明,只有從尊重出發,學生才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創造環境,多樣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規教育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主要有賴于學生所處班級心理環境的狀況。老師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積極開展班級文體活動,使學生們的過激情緒在文體活動中得到釋放,幫助一些學生克服自卑、焦慮情緒。對于他們在各種活動中取得成績,那怕是一點點進步,老師都要大力鼓勵,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小學生以鼓勵為主,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營造一個充滿信心積極向上的氛圍,激發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 長處,繼續努力,更加勤奮,力爭全面發展的上進心。經常開展集體主義的教育, 讓學生樹立愛學校班級的集體榮譽感,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良好的班級集體融洽師生、同學關系,對學生個體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使離群獨處的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幫助其矯正不健康的異常心理。開展立大志創大業主題班會,消除一些人的虛榮驕傲狂妄心理等情緒,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 增進人際交往,提高心理素質, 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年8月頒布。
[2]肖漢仕著:《學校心理教育研究》,論文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華主編:《小學生心理教育原理與教程》,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學嶺:《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調查》,《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新探》,《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關系之審視》,《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初探》,《廣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覺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途徑》,《黑龍江教育》2011年第4期
留守兒童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產物,這個群體是一個社會到學校都廣泛關注的群體,面對這一群體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咨詢作為心理問題的疏導方式,也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將會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緩解兒童的孤獨感
事實上,在留守兒童中,大量的孩子都有孤獨感,這種孤獨感造成了孩子性格的孤僻、不合群。表現在外在形式上就是不說話,不愿意和人交流,較少有情感表達的欲望。久而久之將會造成人格的萎縮,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而心理咨詢就可以提供有效的幫助,給留守兒童提供一雙能夠聆聽的耳朵,讓他們說出內心的痛苦,不管是什么,在咨詢師那里都沒有可以指責的,也沒有人會批評。只要耐心說出來,都會得到非常平靜的傾聽并予以安慰。這種安慰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基于尊重和理解,更是建立在同感基礎上的慰藉。
筆者在實踐中發現,那些自卑閉鎖的孩子,大多都有自暴自棄的傾向,容易在做事和學習中喪失信心,不愿意嘗試新鮮的事物,總是輕言放棄。在朋友交際中往往也具有破壞力。與此同時,在面對期盼已久的父母時,又往往表現出冷漠和拒絕,甚至在內心中產生怨恨,親子關系日益惡化。針對這樣的問題,通過心理咨詢建立來訪者關系之后,孩子會逐漸接受咨詢師的耐心、友善的態度,并在這種心理尊重的狀態下打開自己的心扉,接受咨詢師的交流和溝通并逐步說出自己內心的疑慮和憂愁,借此使得心中的情緒獲得釋放,從而緩解心靈深處的寂寞和無助的情緒,并由此感受到學校教育所給予的關愛、理解和支持,并愿意接受周圍的老師和同學的善意。
二、有助于明確兒童的真實處境
教育者要讓兒童認清自己的真實處境,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這是最為關鍵的問題。但事實上,在留守兒童中,大多數孩子的自我認知還處在較為模糊的層面。每一個教育者都有責任讓兒童運用積極的態度,應對生命中發生的一切,包括災難和危機,接受自己生命中的痛苦。對于教育者來說,要帶領兒童激發內在的意識,勇敢地面對挑戰。這也是學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所在。很多留守兒童都較為封閉,重要原因在于對自己缺乏認知,也對自己缺乏信任感。這個時候,心理咨詢師就可以采用旁觀者的咨詢立場,幫助兒童分析和澄清自己,看到自己是什么樣的,幫助他們發現自己是個值得尊重的個體,而這也是兒童成長的重要目標所在。
因而,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心理咨詢能夠通過合理科學的方式,讓兒童看清自己的當前處境,正確認識父母的離開和親人的暫別,并鼓勵他們尋找生活中的快樂。
三、有助于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
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內心,都有著對光明和溫暖的渴望,也有對成功和愛的希冀。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詢采用的方式是積極向上的,每一個咨詢師都會堅信每一個留守兒童具有無盡的潛力,并且能夠在某天發揮潛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是一個咨詢的前提和底線。在來訪中,咨詢師會從留守兒童身上的一點一滴中發現兒童的閃光點,并從中看到這些值得稱道的地方,讓兒童也學會觀察自己。在生活中,有不少的留守兒童承擔了獨自生活的重任,這些都是他們能夠戰勝困難的勇氣的來源,咨詢師的挖掘和鼓勵,將給每一個留守兒童正面的理解和支持,使他們的人格逐步邁向健康之列,學會客觀看待自己,也客觀看待自己身處的環境;同時也能夠讓留守兒童的內心強大起來,并成長為一個經歷磨難但不被擊垮的人。
>> 培智學校1―3年級自閉癥兒童教育康復的實踐研究 自閉癥兒童教育訓練的實踐探索 關于“自閉癥”兒童教育的初步探索 自閉癥兒童教育方法的探討 論家庭社會工作在自閉癥兒童教育中的運用 強化理論在自閉癥兒童教育中的應用分析 自閉癥兒童的教育治療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的我國自閉癥兒童教育反思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我國的自閉癥兒童教育策略 上海市特殊學校自閉癥兒童家長對自閉癥的學校教育的態度研究 自閉癥兒童教育支持與服務體系現狀調查及對策探討 自閉癥兒童教育診斷評估工具及其特點分析 自閉癥兒童教育訓練方法對比與分析 長春市自閉癥兒童教育師資現狀報告 淺析自閉癥兒童教育現狀及問題 特殊教育學校對自閉癥兒童詞匯教學的探討 開展自閉癥兒童家庭工作的思考 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探討 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教育干預 淺談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5-9-5.
[8]廣州市康納學校[EB/OL].http:///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0,2015-9-5.
[9]連福鑫,賀薈中.美國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研究綜述及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11,130(4):30-35.
[12]樊越波.孤獨癥譜系障礙康復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11):1044-1046.
[13]周家秀.孤獨癥譜系障礙特殊教育訓練的主流技術[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10):821-823.
[14]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課程改革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輔讀學校行為訓練課程指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15]劉宇潔,韋小滿,梁松梅.積極行為支持模式的發展及特點[J].中國特殊教育,2012,143(5):12-17.
一、兒童教育活動泛化的表現
(一)兒童教育活動內容的泛化兒童教育活動根據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健康領域教育活動、語言領域教育活動、科學領域教育活動、社會領域教育活動和藝術領域教育活動五類。[1]7這五類教育活動包括了兒童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活動內容上甚至比中小學教育內容還要多很多。教育活動內容的廣而雜造成了兒童教育活動內容的泛化。那什么是泛化呢?巴甫洛夫認為任何一個刺激一旦成為條件刺激時,在初期不僅本身能引起條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初次作用時,也會產生條件反射的效果,這種現象稱為泛化。兒童教育活動內容的泛化實質上就是模糊了兒童各種教育活動的界限,教育活動內容從一種活動內容泛化到其它多種教育內容,甚至是出現了本不屬于兒童教育的內容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卻成為了兒童的教育活動。例如,兒童教育內容以拼音、算數、英語為導向,將不適宜兒童的教育內容泛化到了兒童教育活動的各個領域。兒童教育活動內容缺乏針對性,泛化的兒童教育活動內容造成兒童無所是從,失去對活動的興趣。對于兒童來說,活動是其學習的存在狀態,正如蒙臺梭利所言:“兒童對活動的需要比對事物的需要更為強烈?!边@也是兒童如此喜愛各種游戲活動的主要因素。因此,應增強兒童教育活動的針對性,開展適合于兒童的活動,以避免兒童教育活動內容的泛化。
(二)兒童教育活動主旨的泛化兒童教育活動的主旨是促進兒童全面、健康、和諧、整體的發展。在這一主旨的引領下,兒童教育活動得以開展。兒童教育主旨與兒童教育目標密切相關。所謂主旨是一種核心理念,而目標是人們活動中欲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在兒童教育主旨的引導下實現兒童教育的目標,而通過揭示不同層次的兒童教育目標,也能反映出兒童教育的主旨?!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第二部分第一條明確規定:“幼兒園教育應當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兒童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全面落實《幼兒園工作規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標?!痹趦和逃黝I域中,綱要對每個領域各方面的目標、教育要求等加以更加明確、具體的規范,每個領域都注重發展兒童的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各個方面。在具體的活動目標中,教師應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活動的內容和性質來確定具體的教育活動目標。伴隨著兒童教育目標的多層次性與多樣性,兒童教育活動主旨泛化,其主要表現為兒童教育活動主旨既有面向兒童教育的宏觀主旨,又有面向兒童教育各領域的主旨,還有面向具體教育活動目標的主旨。兒童教育活動主旨泛化為一種兒童規范和準則,而失去了作為主旨的應有之義,即兒童教育所具有的真正的核心價值與教育理念。
(三)兒童教育活動執行的泛化活動的執行或實施是整個兒童教育活動的核心環節。沒有兒童教育活動的執行環節,兒童教育活動的設計、指導、預設等都將變成空想。將兒童教育活動付諸實施,才能促進兒童的發展。然而,在兒童教育活動的執行環節存在著執行中的泛化現象,其主要表現為兒童教育活動的預設性與整體劃一性。兒童教育活動需要一定的預設才能保證活動目標順利完成,但兒童教育活動僅限于預設,忽視當時情境下兒童的關注對象和情緒狀態,就會使活動失去原有的意義。諸如教師預設一次觀察小草的教育活動時,兒童卻對無意發現的蚯蚓發生了興趣,如果教師限于活動的預設,就會將兒童拉回到觀察小草活動中來,如果教師重視兒童的感受和活動的生成,就會引導兒童繼續觀察蚯蚓。兒童教育活動的整體劃一性主要表現為許多兒童教育活動不管是語言領域,或者是藝術領域,或者是科學教育活動等,在執行中都表現為一種單一形式的活動。從兒童教育活動的設計到組織實施,分不清屬于哪一類活動,造成兒童教育活動執行的泛化。兒童教育執行的泛化致使兒童教育活動目標模糊,達不到活動的真正目的。
二、兒童教育活動泛化的原因
(一)虛假的教育理論應用教育理論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發揮著引領教育價值取向、促進新觀念體系形成和對變化著的研究實踐做出綜合式的抽象,不斷提出新問題和新任務,以及原則性的行動意見等方面的作用。[2]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理論應指導教育實踐。然而,在實際的兒童教育活動中,卻出現了兒童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甚至出現了虛假的教育理論的應用,由此造成了兒童教育活動的泛化。虛假的兒童教育理論主要表現為超前化的學前教育、兒童是“小大人”的兒童觀、兒童“讀經”現象等。超前化的學前教育是將本不應該兒童現階段學習的內容灌輸給兒童,以不適宜兒童的教育活動內容開展兒童教育活動,形成了泛化的兒童教育活動。兒童觀在兒童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確的兒童觀能促進兒童的發展及兒童教育活動的正向開展,而錯誤的兒童觀則阻礙兒童的發展,甚至出現兒童發展的倒退,如將兒童視為“小大人”,忽視兒童的天性及其特征的錯誤兒童觀。如果在這種兒童觀的指導下,兒童教育活動就會偏離兒童的天性。兒童“讀經”現象則是虛假教育理論應用的極端反應,那種“反芻”理論在教育上的錯誤應用,使得兒童教育活動出現異樣,走向了兒童教育活動泛化的境地。
(二)盲目的教育價值追求兒童教育最現實的價值是對兒童發展的價值。來自腦科學的相關結論有:兒童的發展以及貫穿終身的學習能力依賴于天生本性(被8萬個基因所控制)與后天養育(他們擁有的經驗與養育他們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3]換句話說,兒童教育價值的實現依賴于兒童教育活動的完成,并在兒童教育活動中重視兒童的天性。然而,當下的幼兒園,在激烈競爭的社會背景下,特別是受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出現了盲目地追求兒童教育的價值,過多地關注知識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忽視兒童發展中能力和情感的培養等現象。盲目的教育價值追求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運用,主要表現為兒童教育活動過于追求兒童的全面發展、過多地關注兒童的知識習得,以及兒童教育活動本身的無序、無章。全面發展對兒童來說固然重要,然而就一種兒童教育活動而言,不可能通過一種活動就能使兒童得到各方面的發展。兒童教育活動要有一種主要的追求價值,在完成了主要教育價值的基礎上,適當地促進兒童其它方面的發展。這種看似合理的標榜一種教育活動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兒童教育價值,卻造成了兒童教育活動的泛化,模糊了兒童教育各領域、各階段的界限。其次,在兒童教育活動中過多地關注兒童知識的習得,即盲目追求兒童教育的知識價值,在兒童教育活動中常表現為活動總結中的語句,以及教師無意間的話語———“這次活動我們掌握了哪些知識?”過多地強調兒童教育的知識價值,將兒童教育活動泛化成兒童知識的傳授,會使兒童教育活動失去本身的價值。最后,盲目的教育價值導致兒童教育活動本身的無序、無章。伴隨著《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兒童教育活動出現了多元化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兒童教育活動混亂的現象。總之,諸多盲目的兒童教育價值追求,促成了兒童教育活動的泛化。
(三)迷茫的教育活動理念兒童教育理念是對“兒童教育是什么”的價值判斷和基本看法,正確的兒童教育理念是幼兒園管理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證。兒童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導向的特性,它以一種文化氛圍、一種價值期望等陶冶幼兒園的教師和學生。兒童教育理念具有對實踐的反思、規范與指導的特性,它是對兒童教育實踐的客觀反映,以教育實踐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條件下又反過來對教育實踐起指導作用。在實際的兒童教育活動中,充斥著眾多兒童教育活動理念,兒童教師在運用教育活動理念時,往往模糊教育活動之間的界限,迷茫的教育活動理念帶來了兒童教育活動的泛化。在兒童教育活動理念中,有倡導愉悅教育、賞識教育、指導教育、協助教育的理念,有對兒童、對教師、對學習、對課程的理念,更有具體的兒童活動教育理念,諸如:父母是最好的老師、游戲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大自然是最好的學習環境等。眾多的兒童教育活動理念在兒童教師開展活動時形成了一個密密麻麻的精神網絡,他們無所是從,有時很難區分各種理念的相互關系。迷茫的、不清晰的教育活動理念使教師在開展活動時,追求教育活動最寬泛的目的,諸如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等,而忽視甚至是遺忘了本活動的具體教育價值。從事兒童教育,學科的、合理的教育理念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將正確理念在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化,即有針對性地將理念用于兒童教育活動中,才能走出教育活動理念的迷茫,在兒童教育活動中促進兒童具體情境下的具體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陽山縣中小學留守兒童約占全縣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筆者在當地100名教師,100名家長和部分學生當中進行調查,將觀點集中整理,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問題形成的主因,以求幫助家長、學校、地區尋找留守兒童教育的努力方向。
心聲:向左向右的“現實困境”
關鍵詞一:選擇
學生1:爸爸說,用2至4年的時間使家里經濟條件好轉,就不再外出打工了。我想說“我需要他們在身邊”。但是,我不能這樣自私!
學生2:我能理解爸媽的想法,要不是情非得已,他們不會離開我。他們是為了給我創造更好的生活。
學生3:我極少跟爸媽一起生活。但我知道,爸媽是在為我、為家庭外出拼搏,他們都愛我!
家長1:孩子很小時,我們便外出打工。一開始,心疼得像在滴血。孩子可是心頭肉呀,誰不想陪著他成長呢?
家長2:我明白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也深感生活的壓力。在家發展生產不能及時緩解經濟困境,唯有狠下心走出去。就是可憐了孩子,愧對了孩子!
家長3:我曾想“不能留在孩子身邊,就把孩子帶在身邊”。但城市高額的生活消費和教育經費讓我力不從心,最終我選擇了“孩子留下來,自己走出去”。
關注:留守陣營的“三大問題”
關鍵詞二:安全
學生4:學校離家要穿過樹林、趟過小河。已經畢業的同村學生曾經在樹林被搶,我一個人上學放學,心里不踏實。
學生5:那次和伙伴們從學校走到三岔口,差點被摩托車撞到了。好險!
教師1:由于資源整合、布局調整,部分村級學校撤并,一些留守兒童家校距離較遠且偏僻,往返路程若遇突發事件,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教師2:留守兒童家校周邊路段,交通秩序較差,孩子常在交通路口嬉戲打鬧,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家長經常打電話拜托我加強對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
家長4:孩子對我說“一個人回家害怕”。孩子哭了,我只能在心里流淚,哪個孩子不是媽媽的寶貝呢?
家長5:孩子安全意識薄弱,好玩。陽山水域較多,孩子若私自進入危險地域游泳,后果不堪設想。同時,用電、用火安全隱患也不容忽視。
家長6:現在社會復雜,很擔心孩子被不良分子拐賣了。
關鍵詞三:心理
學生6:我理想的家不是四面墻、一個電話,應該還有親愛的爸媽!有你們在身邊,我心里才有家。
學生7:看到別人跟爸爸媽媽開心地生活,我很羨慕。父母常年外出,奶奶年邁,我肩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好大壓力。
學生8:爸媽不在家,家里由我說了算,沒人能監督我的學習,喜歡干什么就干什么!
教師3:部分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也不善于交際,容易導致性格孤僻。志強自1歲起父母便外出打工,他與奶奶一起生活。他有自卑心理,常年獨來獨往,甚少與同學交流,是一個沉默寡言、偶爾呆板的孩子。
教師4:留守兒童很敏感,心理容易受傷。一次課堂上小貌哭了,經過了解知道“他受課文內容的影響,想念父母了”。
家長7:留守兒童從小靠自理。生病時父母不在身邊,被人欺負時父母不在身邊。有部分留守兒童會逐漸心理異化,容易誤入歧途或者做出一些過激行為。
家長8:留守兒童會因為相互之間情況相似而產生好感,可能聚在一起變成一個小團體,一起玩耍,甚至約定“只要有誰敢欺負,我們就聯合起來揍他”。有自我保護意識是好事,但“三五成群”容易受影響,我很擔心他們干壞事。
關鍵詞四:學習
學生9:很多同學擔心成績差被父母打罵,我沒有這個憂慮。即使父母回來也舍不得打我。
學生10:爸媽為了我奔波在外。我一定要爭氣,爭取拿到優異成績。
學生11:爺爺奶奶沒文化,我學習遇到難題時,希望得到爸媽指導。只要他們在身邊,我的學習成績一定更優秀。
教師5:部分留守兒童學習不穩定,自覺性差,自制力不強,爺爺奶奶無法給予學習上的指導和約束,只能管吃飽穿暖,管不了學習。
教師6:家校結合“先天不足”,教育連續性缺失。部分留守兒童沒有父母在身邊管教,出現迷戀網絡的現象,無心向學。監護人沒有任何的管教辦法,過度依靠學校教育。面對這些孩子,老師的壓力特別大。
家長9:對于孩子的學習,我不敢企求太多。自己不在身邊,寄望老人家指導學習不現實,平安就好!
家長10:兒子長威學習棒,老師評價很高。說實話,我常年在外,沒有時間教育他,老人無法指導。欣慰的是,兒子很爭氣。
家長11:兒子跟長威是同村、同齡、同班。長威很乖巧,學習很優秀,但兒子恰恰相反。我正尋思著放棄這里的工作,回家搞生產,收入雖低,起碼能盡盡父母責任。
分析:陷入困境的“四大主因”
關鍵詞五:經濟
家長12:經濟條件差,為了維持生活,只能選擇犧牲陪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時間。
教師7:留守兒童家庭經濟普遍不理想,家長面臨孩子教育與發展經濟選其一,往往都以發展經濟,保證家庭生活為主。
關鍵詞六:觀念
教師8:部分家長在經濟條件不錯的情況下仍然選擇遠離孩子,只為賺更多的錢,忽視孩子的成長需求和切身感受。
家長13:以經濟為主,還是以孩子未來為主?其實,當今社會,只要肯賣力,肯動腦,何時、何地都能發展經濟,但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關鍵詞七:投入
教師9:當前留守兒童教育已經得到政府高度重視。以陽山縣為例,以九年一貫制辦學模式作為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措施之一。如將某鄉鎮中小學辦成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進一步完善留守兒童管理體系,解決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等問題。這些做法值得推介。但一些需要財政投入保障實施的項目,因財政乏力而擱置,難以在全縣全面鋪開。
關鍵詞八:合力
家長14:現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過多依靠學?;蚪處?、家庭個體單兵作戰,沒有形成留守兒童教育的巨大互動網絡,是留守兒童教育總體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教師10:以陽山縣為例,(1)教育局與相關部門相聯合,設立留守兒童教育示范點,發揮示范點的引領作用,把成功經驗輻射到全縣。(2)借助社會各界的熱心支持,改善辦學條件,關注、關愛和幫扶留守兒童。(3)部分學校實行“家長”模式,逐步組成了以教師、家長以及社會熱心人士為主要成員的家長團隊,建立健全了“留守兒童家長制”,以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形式開展“家長”活動,正確引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然而,這些做法由于人力物力財力、宣傳等各方面條件限制,未能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視點:筑好留守教育“立交橋”的“五個關鍵”
綜觀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筆者認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非家庭一己之力能承受,也不僅是依靠學校的責任能解決的,關鍵在于能否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學校協調、班級主管、家庭配合的良好局面。為此,不妨采取上下分層、多方向行駛、互不相擾的理念,變“單兵作戰”為聯合行動,筑好留守教育的“立交橋”。
1. 政府主導,統領大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教育大事,也是社會民生要事。陽山縣逐步將鄉鎮中小學辦成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改善學校辦學和學生學習、生活條件,進一步完善留守兒童管理體系,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但也由于資金投入等問題,未能全面鋪開??梢?,留守兒童教育離不開政府主導,更離不開財政的投入。建議政府要做好留守兒童教育的基礎制度建設和發展規劃,及時出臺相關政策,統領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大局。
2. 社會參與,形成合力。借助社會力量辦學,緩解經濟壓力,為留守兒童教育發揮經濟堡壘作用。一是發揮社會參與功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參與留守兒童教育,開展物質幫扶和精神幫扶活動。二是借助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關愛留守兒童行動的重要意義,減少家庭、學校、社會對留守兒童教育上的麻痹思想。如利用報刊發動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積極參與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利用農村小學以及村委會文化室、流動圖書室、青少年之家等為陣地深入開展相關宣傳教育活動,力爭形成基層重視,各界參與的局面。
3. 學校協調,保障實施。學校是實施留守兒童教育的主陣地,起到主管和協調作用。我們不妨借鑒陽山縣做法,組成以教師、家長為主要成員的家長團隊,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家長制”,正確引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建設留守兒童教育示范點”,采取以點帶面的方式,設立留守兒童教育示范點,將先進的經驗和做法全面鋪開。
4. 教師著力,確保實效。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實施,離不開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努力。教師應主動肩負起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從多方面,深層次考慮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建議以班級為單位,對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走訪,了解留守兒童生活、學習現狀,建好留守兒童檔案。通過對留守兒童的摸底調查,進行數據統計,整理建檔,并建立聯系卡,心理輔導記錄卡,盡量減少管理漏洞。
5. 家庭配合,加溫提速。留守兒童的教育除了需要政府、社會、學校、教師的重視和參與管理外,家庭因素最為關鍵。因此,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轉變家長教育觀念,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為教育提供良好的感情基礎。
關鍵詞:農村社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普遍存在道德素質低、學習成績差、情感孤獨以及安全保障缺失等問題,目前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但農村社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僅僅依靠學校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學校只有加強同家長、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準確了解農村社區留守兒童的現狀,建立起立體化的農村社區留守年兒童教育和監護機制,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保護,才能為農村社區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一、農村社區留守兒童所面臨的主要教育問題
1.安全教育問題
由于農村社區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而學校通常只負責在校的安全教育,所以,兒童在離開學校后,容易出現安全教育上的銜接不到位問題,即使留守兒童有爺爺奶奶等監護人,但是由于他們通常還承擔比較重的農活或家務,安全教育意識和安全教育能力相對弱化,所以,容易導致留守兒童遭遇相應的安全問題。例如,有的農村社區的留守兒童由于無人監管,沉溺網吧、抽煙喝酒、水塘游泳、打架斗毆等危險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出現個別留守兒童被拐賣等惡性案件,這都暴露了農村社區在針對留守兒童安全管理上的弊端。
2.學業教育問題
由于農村社區的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心與關愛,所以,對自己學業的重視程度不是很強,加上有的兒童在家還有承擔一定的農活和家務,會分散掉個人的一部分學習精力,導致農村社區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學業教育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的局面,所以,他們的學習成績也普遍低于其他兒童,如果學校教師對于該部分學生的學業教育問題再不進行更多的關注和教育傾斜,則該部分學生會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3.思想道德教育問題
農村社區的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與自己的父母相分離,導致他們缺乏足夠的關愛和親情上的撫慰,所以,容易出現憂郁、自卑、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大多留守兒童都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際交往能力相對弱化,性格品質不夠健全,嚴重時會導致留守兒童產生自我封閉、自暴自棄、消極孤僻等不健全的性格品質,加上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對忽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兒童的健康成長。此外,由于留守兒童接受倫理道德、法制教育的機會相對較少,容易遭受社會上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侵襲,從而使個人思想偏離社會主流價值觀。
二、農村社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策略
1.建立立體化的農村社區留守兒童教育機制
基于少年兒童教育的特殊性,兒童教育的責任通常都是由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共同承擔的,但對于農村社區的留守兒童來說,家庭和社會能夠提供的幫助非常有限,而且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沒有發揮出兒童教育的整體優勢。因此,要解決農村社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必須在健全學校、家庭和社會各自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協作,逐步建立起立體化的農村社區留守兒童教育機制。具體而言,可由基層學區和教委牽頭,組織婦聯、村委會、學校、志愿者、離退休教師等共同參與,實現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集思廣益,逐漸形成教育合力。
2.轉變留守兒童的傳統教育方式
基于農村社區流失兒童在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學習成績等方面的特殊性,教育管理者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思維和教育方式,要在充分了解農村留守兒童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制訂更加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案。例如,教育者應當多對留守兒童及其家庭狀況進行走訪調查,然后結合當地實際開展一些家訪活動或留守兒童托管親屬培訓班,喚醒家長對留守兒童的重視程度,掌握更多的教育技能。再如,在安全管理上,要建立全天24小時的安全教育與管理體系,增強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安全管理意識,加大農村治安管理力度,為農村社區留守兒童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安全保障。
3.加大師資培訓與留守兒童的專題研究
在解決農村社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時,教師無疑是最關鍵的角色,所以,在平時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提高學校教師的教育管理職能。同時,為了提高教師對農村社區留守兒童的重視程度,在師資培訓活動中可以加強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專題研究,讓教師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樹立正確的留守兒童教育思想,在工作實踐中真正了解兒童的個體差異,掌握解決農村社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相關策略,以更好地適應當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教師職業素質提出的新挑戰。
總之,農村社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不僅關系到農村社區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還關乎農村社區的社會穩定與發展,但該問題的解決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所以,必須對現有的教育制度、戶籍制度和法律制度進行完善,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平教育機制,為農村兒童創造更好的成長條件和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兒童心理;觀展者行為分析;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展示策劃;陳列設計
在我國,兒童教育正在步入一個比拼學業成績的怪圈。家長們過于關注各種培訓班、補習班,而冷落了科技館、博物館、自然館等兒童游樂學習的公共場所,其后果則是童真的扼殺和童年快樂的減少。相反在許多發達國家,社會和家長都充分認識到了對展覽、展示對兒童的教育重要性。從1899年世界上第一座兒童博物館――美國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的建立開始到現在,各國不斷涌現優秀的兒童教育的博物館、科技館、自然館等。美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僅兒童博物館就有幾百所,這些博物館幾乎都將兒童教育作為頭等大事來對待。
就我國兒童教育的現狀而言,注重發展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中面向兒童教育的設計是十分欠缺的。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的設計主要包括博物館、科技館、自然館、藝術館的展示設計,此外還包括兒童展覽活動中心設計、展館中親子會展活動的策劃等等。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中的兒童教育不同于學校課堂知識輸入試的教育,更多的是開發兒童的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中面向的兒童教育主要分為學前兒童(一般指0-6歲)和小學兒童(一般指6-12歲)兩個階段的兒童教育。一方面,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因其特殊的功能性和知識性,容易給于兒童新奇多彩充滿樂趣的學習拓展體驗。另一方面,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也是增進親子關系很好的場所。兒童在家長的陪伴下觀展或是一起參加會展活動都是增進家長與孩子感情有效的粘合劑。
1.面向兒童教育的展示陳列特點
1.1展示內容具有指導性和教育性
面向兒童展示陳列的目的是要通過自然科學、歷史文化等的展出從而達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展示內容具有指導性和教育性是面向兒童教育展示內容的基本特點,展示從內容到方式各方面都應為實現兒童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1.2展陳方式具有互動性和開放性
觀展者主體為兒童這決定了展陳方式需要足夠開放和提高互動性來引起兒童的興趣和共鳴。只有加強兒童的主觀參與性,通過一些互動場景建立提供拍照合影機會或組織互動游戲,利用兒童的好奇心,才能充分調動兒童觀展的積極性。
1.3展陳空間的色彩具有豐富歡快且明亮的特點
根據兒童的色彩心理角度出發,展陳空間的色彩需要給兒童帶來活潑、融洽、愉快的感受。兒童通常對色彩鮮艷、明度純度相對高的色彩有較深的印象和感觸,所以面向兒童的展陳空間通常都充滿積極陽光溫暖之感、具有色彩豐富且明亮的特點(如圖表1)。北京蒲蒲蘭繪本館就是通過用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彩的絨毯依次平鋪,從而營造出一個充滿童趣的夢幻彩虹世界。
1.4展示陳列符合情感體驗設計的要求
情感體驗是人的一種存在狀態,體現出人本因素中。在展示陳列中情感體驗的建立,能夠激發兒童對新鮮事物求知探索欲望,提高兒童對該展示空間的參與熱情,是面向兒童教育的展陳設計的重要要求。在展示陳列中,隨著情感體驗在展陳設計中的融入,兒童容易被展覽內容所吸引,感受整個展陳空間,達到忘我的境界,從而主動積極的投入到求知學習探索的觀展活動中去。
圖表1
2.研究兒童心理及家長觀展行為促進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的人性化設計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問答法、訪談法等系統的調研研究,得出一系列有關兒童教育方面兒童心理以及家長行為的調研結論,從而可以有效的根據兒童心理需求及家長教育行為對展示陳列進行有效的人性化的設計。
2.1在參觀展覽中兒童心理的調研分析
在調研中發現兒童的注意穩定性較差,集中于某一件事情或活動上的時間較短。一般來說,7―10歲的兒童可持續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約20分鐘,10―12歲的兒童約25分鐘,12歲以上的約30分鐘。低年級的兒童在觀察時,往往只注意事物較突出的特征,如運動的,較大的,對比明顯的部分。對一些具體的,活動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穩定。對于一些抽象的,單調的,刻板的對象注意力就容易分散。兒童注意的穩定性與集中性,與其年齡、興趣、健康及情緒有關。根據調研結果得出,設計師可以適當在展會中活動上多設置一些充滿期待感,多變化性的,趣味性的互動娛樂環節,幫助開闊兒童的思維和其興趣。
另一方面,調研發現卡通形象等一些虛擬元素是深得兒童喜愛的。在展示陳列中多建立一些虛擬場景或者卡通形象可以有效的提升整個展示空間的靈動性。每個卡通形象都具有其自身的價值與內涵,展示陳列中一些積極向上充滿寓意童話故事中的卡通形象的出現有助于激勵兒童正面樂觀的成長。例如日本漫畫家宮崎駿先生筆下的龍貓、善意友好充滿愛心,夢工廠出品的功夫熊貓、克服軟弱最終修煉成頂級戰士,等等。
2.2在觀展中家長行為及期望的調研分析
對于面向兒童的展覽活動中,通常是需要成年人陪同前往的,而這之中家長無疑占據了監護陪同人群的主要部分。由此家長的觀展期望及觀展行為也是展示陳列的人性化設計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方面。
在調研中發現,多數帶孩子觀展的家長對展覽活動所期望的、注重的還是活動或展覽的教育性,其次是娛樂性(如圖表2)。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面對年齡偏大兒童的觀展家庭,需要展覽具備的顯性教育功能大一些,而面對擁有較小年齡兒童的家庭則更多的是注重一種從寓教于樂,通過游戲來啟發孩子,拓展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從調研數據可以看出在展陳設計和策劃中同時注重娛樂性和親子性也是十分必要的。優秀的展覽活動應該是既受家長們的喜愛,又滿足孩子們愛玩的天性,通過促進親子之
間的感情,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
圖表2
3.面向兒童教育展示設計的具體研究
3.1科技館、自然館、博物館、美術館中兒童教育展示空間的設計
兒童時期的記憶是深刻的,又是最容易受啟迪的,博物館在陳列展示設計中更應注重引導孩子的興趣,滿足兒童的心理要求。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增強博物館展示空間面向兒童的人性化設計。
(1)注重兒童友好型的空間設計
從空間尺度來講,一方面,大體量的物品能夠刺激兒童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科普類博物館的大型實物展品是吸引兒童的關鍵,柏林技術博物館和德意志博物館中的飛機、船只、列車都是最受兒童喜愛的展品。另一方面,小尺度的空間可以給兒童一種安全感和親切感。根據兒童領域相關理論:不同于成人的親昵尺度為3m,兒童的親昵尺度為1m;成人公共距離為3.75~8.00m,而兒童為1~3m。在空間營造上,高度為1m 左右的門洞可以為兒童提供親切感。如猶太人博物館為兒童專設的娛樂空間中,兒童入口的尺度基本上為成人入口尺度的一半。
在空間色彩方面,有研究表明兒童對色彩的偏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表現出由暖色調向冷色調推移的傾向。學前兒童在博物館中需要感官刺激來激發他們對博物館的興趣,在注重兒童感性認知和主動參與的空間中,相關的色彩設計可多應用一些他們相對喜愛的紅色和黃色。而年齡稍大一些的兒童則需要在博物館參觀中學到知識,在注重兒童思考學習知識和需要專人指導的空間中,相應的在一些針對大孩子的講解展示空間中可多應用這個年齡段兒童偏愛的冷色調,如藍色和綠色。此外,在一個博物館內不同的展區使用不同的主題色彩也會豐富兒童的參觀感受。
(2)注重豐富兒童的視聽體驗
在多媒體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在展示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從而達到豐富的視聽體驗已是一種十分受人歡迎的展示方法。通過多媒體計算機視聽設備兒童可以方便利用這些設備查詢和了解博物館展品的更多內容。這樣的設備在可以較多的運用在自然科普類和專題歷史類博物館中。通過球形銀幕、環形銀幕、3D銀幕等放映一些科普短片也是一種深受兒童喜愛的展示手法。
(3)“參與式”展示
“參與式”展示為兒童提供模型制作空間、加強觸摸實踐體驗。“參與式”展示的出現,大幅改變了博物館與觀者的關系;傳統禁止觸摸、僅可觀看的博物館戒律被打破了,觀眾不僅可以自由自在的觸碰、操作展示品。參與式的展示對于兒童觀眾的博物館學習是具有正面影響和幫助的,透過展品在操做過程的趣味性及高參與性,能引發兒童學習的意愿與需求。博物館展覽中采用多種參與式展示形式,不僅可以達到良好的展示效果,更有易于讓孩子們沉浸于科學藝術氛圍中。參與式展示形式主要包括觀看式展示、傾聽式展示、聞嗅式展示、互動式展示、體驗式展示,使其參與度不斷提升。參與式展品有時是以激發兒童的知性經驗為主要目的,如:觀看各種錯視圖案,嘗試坐在不同材質的椅子上,觀察流體流動的軌跡等。此類展示往往可以得到孩子更用心的體驗和參與。在鄂爾多斯博物館的互動體驗區,兒童可以使用挖掘工具模擬考古,像考古學家一樣對文物碎片進行編號、拼接、修復、組裝;在陶藝區兒童可以親手制作陶塑,將陶泥變成一個個藝術品,從而了解瓷器的制作過程。
3.2面向兒童的主題會展活動設計策劃
除了博物館、專賣店,一些臨時的面向兒童的主題會展活動也是展示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些會展活動通常具有一定的時間規定性和較強的活動性。例如動漫節、樂高積木展、幾米漫畫展、立體書展、Kitty貓紀念展等等。這些展覽活動往往是家長與孩子周末的好去處,不但娛樂性強而且為家長與孩子提供了良好的親子活動的機會,有助于增進孩子與父母的感情。
(1)空間布景
這些會展活動的臨時性決定了它們通常是舉辦在一些已有建筑環境內,例如大型購物中心、圖書館、社區中心等。所有這些空間都是可以進行內部裝飾、改造從而使其更個性化、更活潑、更容易得到兒童的喜愛。例如上海浦東嘉里中心的圣誕活動布景,為孩子們搭建出一個精美奇妙的精靈王國場景,孩子們可以穿梭在其中,鉆進城堡里合影拍照。
(2)讓兒童邊學邊玩的游戲活動
在面對兒童的會展活動中想要高度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講故事和做游戲是最好的方法。講故事可以讓孩子和家長對展示主題更加熟悉。然后由故事轉變為游戲,創造一個環境或任務增強孩子與家長的參與感和責任感。游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也是一種非常有吸引力的親子關系的“推動者”。游戲不但能鼓勵孩子的創造力也能加強他們的溝通能力,使他們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4 總結
城市公共空間中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是兒童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在參觀博物館、科技館的過程中,兒童會用所有的感官來體驗、認識和思考周圍世界,另一方面兒童在參加會展游戲活動中也能使自己的肢體協調和運動能力得到鍛煉。因此,城市公共空間中面向兒童的展示陳列設計,應該以滿足兒童的需求為設計的出發點。只有以兒童的角度來規劃空間、設計陳列道具,才能創造出有利于兒童身心發展的展示展覽空間。
面向兒童教育的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設計研究是一個比較新的話題,相關的理論研究比較少。因此,本文在運用兒童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親子教育學等相關理論,結合國內外具有代表性案例的基礎上,對面向兒童教育的展示陳列空間的設計做了初步的理論總結。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重視,家長、兒童和社會對展示陳列空間的需求也會不斷變化,存在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設計方法和設計策略也要不斷的改善。因此,面向兒童教育的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設計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兒童的需求不斷改進和創新的。
參考文獻:
[1][加]安妮?薩瑟蘭著 兒童經濟[M]王樹勇譯 中信出版社2003.3.1
[2][西]西蒙?托倫茨?費爾南德斯.徐侃.古穎著 會展活動的創意與設計[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3.10
[3]高維甄.親子生活空間設計100[M]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3